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信息化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信息化研究范文1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问题分析 对策方案
[作者简介]孙莹莹(1981- ),女,吉林吉林人,北华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教育技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过程设计与媒体开发。(吉林 吉林 13201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63-02
人类的新世纪已经走过了十年,在这十年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逐渐改变着世界的经济结构与增长方式,改变着世界政治的格局,还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学习方式。在我国,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教育系统承担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以及为社会成员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任务。“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部门将信息化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来,以期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要求,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整体教育的现代化,目标在于实现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一、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1.教育信息化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理论发展。教育信息化过程,即是现代科学技术实践于教育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需要结合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与解释,在分析解释的同时推进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与完善。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也就是相关教育信息化理论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2.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终身教育的必要条件。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次重要变革,在解决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技术、人才、内容和管理等多方面问题的同时,不仅能极大地丰富现代化教育内容,还将对与教育现代化相对应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管理、教师的素质和技能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得信息技术更加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现代化。
3.教育信息化有利于缩小不同年龄层劳动者的教育差距,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周期急剧缩短。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在学校课堂中获取知识的单一途径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因此,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运用信息技术改革现有的教育手段,并同时引导学习者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自我知识更新,把传统单一的学校教育方式改革为以传统教育为根、以现代教育技术为途径进行终身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保证每一位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信息化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由于年龄差异或教育经历不同而产生的教育水平差距,是实现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4.教育信息化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培养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第一,教育信息化为终身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得学习者能够更方便、快捷、高效地接受教育,帮助学习者获取知识。第二,利用教育信息化提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通过鲜明的形象,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第三,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交互性、灵活性等特征可以帮助学习者实现异地交流、讨论和协作,培养学习者的团队意识和相互协作的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学习者学会分析和利用资源的能力。
5.教育信息化可以促进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当今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教育系统中广泛、合理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极大地推动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反过来,教育信息化有利于在全社会大范围、快速有效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应用技能,为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另外,教育信息化担负着培养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急需的初、中级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在加快信息化科研成果和信息技术优势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
1.技术应用问题。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虽说可以极大地满足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的需要,但对于如何将信息技术正确合理地应用到教育信息化过程,如何确保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正向推动力量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部分一线教师在其教学的过程中没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不够灵活,没能从传统的知识教授者转变成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启发者,在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结合的问题上容易走极端;二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灵活利用信息技术,许多学习者在面对新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时没有主动调整学习方式,还是采取被动式的学习模式,以单一的获取途径获取知识,导致理论和实践存在严重脱节现象的出现,使得信息技术的运用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人才缺失问题。如果我们将教育体系看做是一个“产业”,那么教育和教育信息化主要取决于教育人员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所以,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人才的培养才是整个产业的关键。然而,相关人才匮乏是当今信息科技时代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相关教学硬件、软件的研制开发需要人才;对教育者和学习者使用信息技术的观念和技能的教育培训也需要相关的人才。但我国目前面临的情况却是人才需求量大、优秀的专业人才少、人才结构较单一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深入,使得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改革停留在表面或较浅层面,没有实现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预期目标。
3.思想观念问题。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思想观念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错误观念出现在许多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开发。认为硬件建设是有形的、摸得见看得着,而忽略了与硬件配套的软件的开发运用。使得缺少教学内容的硬件虽然有很好的配置,却也不能很好地运用于教育实际。(2)重视一般应用,轻视教学应用。教育信息化不单单是简单地将新型媒体引入教学领域,媒体不单单只是呈现教学信息的工具。从事教学工作的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将新型媒体作为一种呈现信息的媒介运用于传统教学,还应根据新型媒体的特点改变教学方法及手段,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制约,真正实现信息化教学。(3)有“为应用而应用”的问题。部分学校领导思想观念陈旧,不愿意推动教育信息化改革,导致学校不愿在教学人员培训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4)理论研究成果脱离实际,在实践中很少能有效应用。由于从事教育信息化技术层次人员大部分不是一线教学人员,因此会出现技术人员研究内容与成果脱离于实际教学,而一线教学人员又不懂如何将技术引进实际教学而加以研究,不同人员在自身领域内进行封闭研究而不愿沟通、交流的情况。
4.实际管理问题。教育信息化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信息技术管理教学”,而应该是教育的一个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实际管理非常重要。一是需要注意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问题。二是需要注意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利用过程中的管理问题。例如,如何使得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中得到充分利用,如何处理闲置设备,如何处理好设备的购置与更新等问题。
三、解决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利用与更新,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证,只有在建设过程中以实际教学需要为基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才能搞好教育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的建设工作,才能保证教育信息化体制的良好实施。在建设过程中需注意几个方面:
首先,重视前期整体规划工作。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之初,应着重分析本地区学校的教育现状以及未来信息化教育发展模式与发展进度等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尽量做好能够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整体性建设规划,使教育信息化建设既能够解决当前本地区教育的实际需要,同时,又能为信息化教育发展留出一定的空间,以满足因信息技术手段更新或教育模式转变而产生问题时进行进一步发展或改革的需要。
其次,结合实际情况建设基础设施。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切忌脱离实际情况的出现,避免因标准过高造成建设中的资源浪费。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以满足并略高于当前教育信息化需要为标准,不做“标杆工程”或“面子工程”等高标准投入,不规划建设当前根本不需要的基础设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教育资金浪费,以建设节约型社会及可持续发展为理念。
最后,统筹资源,合理安排设备更新。经过几年的使用,一些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部件可能已经满足不了所在地区或所在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现状,所以,设施更新是必须要进行的。但更新不等于将仪器、设备简单的作废,而是应根据其实际情况做阶梯性调整。比如,本地区或学校学习设备更新时,可在替换下来的设备中挑选出情况较好的设备,更新到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地区或学校继续使用,提升薄弱地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既解决了信息化发展设备更新问题,又带动了周边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保证了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2.大力开展培训工作,培养教育信息化所需人才。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教育信息化中的基础条件,但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关键问题在于培养掌握着有效使用信息化设施进行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广的人才。因此,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着重培养一批掌握先进技术、能够灵活应用信息化设施的教育信息化培训教师,帮助他们能够灵活使用信息化资源,能够顺利将教育信息化工作展开,使教育信息化工作从理论走向实际。
3.努力使硬件、软件设施与教育应用紧密结合,更加关注软件建设。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重视教育技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反馈,通过分析反馈结果形成的原因,找到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方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此同时,重视教育软件的开发与利用,使得教育信息化能产生出更加丰厚的教学效果。
4.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努力使各个组成部分良好结合。加强教育信息化各个组成部件的统筹规划,重视教育信息化的科学管理,使各个组成部分能有机配合、良好运转,保证教育信息化实现整体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宝生.我国高校信息化体系的四大支柱[J].教育研究,2004(2).
[2]韩广琳.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的理论与实践[J].煤炭技术,2011(1).
[3]蔡连玉.教育信息化管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J].中国远程教育,2007(2).
[4]平.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J].煤炭技术,2010(10).
[5]孟汇海.教育信息化:为继续教育加油[J].中国教育报,2003(27).
[6]马延霞.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J].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7]王耀.素质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J].经济经纬,1999(1).
[8]王建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2).
教育信息化研究范文2
关键词:职业教育;信息化;应用实效
我们可以将职业教育信息化看做是一个生产过程。任何生产过程都要经历:投入…转化…产出。在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其主要投入是实现信息化必需的硬件设备。关于硬件的投入,随着人们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进一步认识,可以说在其上的投入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各类职业院校都已经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是一个喜人的现象。但在这样的形势下,是不是有这样一个问题存在:我们投入了这么多的财力、人力,我们这个生产过程的产出是怎样的?也就是说计算机技术是否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应用中显现出了其存在的价值、生命力和活力?我们这个生产过程的绩效如何?
通过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现状的调查表明,在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提高其实效,政府是主导,学校是主体.应用是关键。
一,政府是主导: 2005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突出的战略性、政策性和技术性。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投入和管理力度。
二、学校是主体:在当前的社会大系统中.每个学校都是收集、创新、传播知识的枢纽,通过通讯网络将学校内部的优质资源快速传送给分布在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社区乃至家庭的学习者,是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主渠道。对于职业技术学院更应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其实效。
学校作为主体,应从应用环境、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学生的信息能力三方面着手。
1 创建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环境
(1)领导重视是关键
领导的信息意识要先到位,只有领导的观念、意识到位了,才能对本地区、本学校的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工作做出决策导向和实施规划,工作才会深入和落实。其次,教育信息化冲击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活动,更会影响到教育的人才观、考试评价观和教育的管理模式。因此,领导者应带头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头脑,在教学管理和评价活动中率先走在信息化的前列。
(2)合理的硬件建设是保障
教育信息化需要教育环境信息化,教育环境信息化就是教育信息环境和教育资源的整合。教育信息环境主要包括用于远程教育的信息网络系统、学校的校园网、c A I教室、网络教室、用于教和学的各种支援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因此,合理的硬件156建设是保障。
(3)信息化资源的合理使用是核心
可以这样认为.一种设施环境,其本身并无优劣可言。在信息化建设成败的问题上.设施形式、硬件设备、投资额都是说明不了什么的。判断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成败,归根结底还是看应用,看使用者应用的程度以及应用背后所支撑的教育理念。
2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教学理念的落后,影响着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信息技能的滞后制约着观念的更新,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改变观念.培训技能进而全面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实效的关键。
从理念认识角度来看,很多教师还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将信息素养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技术,其教学理念仍停留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上。造成教师墨守成规的原因.主要是学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足。观念更新滞后。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和人才观,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使他们对由于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
要让教师的信息意识到位、信息能力提高,学校领导的重视尤为关键。首先,领导的信息意识要先到位,只有领导的观念,意识到位了,才能对本学校的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工作做出决策导向和实施规划,工作才会深入和落实。其次,教育信息化冲击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活动,更会影响到教育的人才观、考试评价观和教育的管理模式。因此,领导者应带头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头脑,在教学管理和评价活动中率先走在信息化的前列。
垒方位的培训是核心。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中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实施,在具体培训中应注意以下四个结合。
(1)理论学习与技术培训相结合
信息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在不同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应用信息技术,产生的教育效果也有所不同,可能是正效应,也可能是零效应甚至负效应。要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并促进教育的信息化,观念的变革必须先行。如果重视技术培训而忽视观念建设的作法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只有理论学习与技术培训相结合,才能实现观念转变推动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技术应用水平提高促进观念转变的良性发展。
(2)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
在实施培训中必须注意垒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教师队伍中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技术水平有高低,认识到位有先后。因此在垒员培训的同时,有必要先期发展一批教学思想先进、信息素质较高的骨干教师群体,通过骨干教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去带动周围的教师,为其他教师的信息能力提高积累经验,进而全面提高教师信息能力。
(3)组织培训与自我培训相结合
在职培训等有组织的集中培训只能解决工作面上的问题,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技术上,都只能是一种入门引导。要真正使教师的信息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以推动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进行自我培训。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引导教师将加强信息能力的培养作为自己终身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4)专题培训与学科教学实践相结合
通常的教师培训是专题培训形式,如组织理论学习,专家讲座、技术操练等。实践证明,这些作法对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确实是一种经济、简便、快捷的方式。
3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1)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应用技术》等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作为必修课。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通过信息能力带动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选择决策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的全面发展。
(2)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通过整合去满足学生对信息能力获取的基本要求,使学生懂得如何去有效地提高个体的信息素养。通过对技术应用与学习过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利用信息技术学科工具性特点,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不仅能使学生更扎实的掌握课堂所学内容,而且还能对信息技术课有更完整的认识。
三 应用是关键:
1 社会参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其中的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建设耗资巨大,以当前我国的财力投入,不足以满足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学习者的学习需要,要鼓励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在国家相关政策,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共建共享,共同发展。
2 面向应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社会工程,建设周期长,投入成本高,要在论证、规划、实施等各个环节上注重应用,切实发挥投入效益.杜绝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资源的闲置和人为的浪费。职业教育信息化应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分析认识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研究范文3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学观念;探究式学习;个性化学习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教育信息化与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和依法治教被作为四大保障措施,并被列入十个重大工程。教育部首位明确分管信息化的副部长杜占元指出,“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鲜明时代特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许多关键问题,诸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全面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以及教育管理决策与服务水平的提升等问题,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推动。[1]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教育信息化正以迅猛的发展速度向前推进着,与此同时,教师的自我提升与发展、如何理解教育信息化、怎样转换好自我的角色成为关键的课题。本文主要以首都北京高校为例,探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师如何肩负起新时代的教育职责。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历史与现状
1、教育形式的发展历史
历史上教育的形式一直依附于其所处的社会发展形态。奴隶制社会,生产力低下,有限的教育资源仅对贵族开放,以一对一式的家庭教育为主;封建社会,有着明确的等级阶层划分制度,教育是专属于皇权贵族的奢侈活动,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才能消费得起私塾教育,教育的内容也主要由背诵古籍文典为主;工业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升,对掌握知识与技术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多,学校和班级的概念应运而生,主要以学生听课的“接受性学习”形式为主。而我们现在步入了信息化时代,教育面临着又一波改革浪潮,有专家提出,教育应由“接受性学习”向“探究式学习”、“个性化学习”转变。每次教育的革新,对授课者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信息化教育同样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职责要求。
2、教育信息化现状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界定,学者们还未形成共识。祝智庭教授在《现代教育技术》一书中把教育信息化界定为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2]
在我国高校课堂中,从多媒体技术的起步到网络通讯技术的成熟已有近20年的积累,这些都成为我们可以进一步加以深化利用的资源。在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教师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授课技术,而是开始探索研究信息化技术能为教育带来哪些更为宏观的应用模式和颠覆常规的教学构架。在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优化教学模型。以下我们主要以首都北京为例探讨信息化教育相关问题。
《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数字北京’建设的优先领建支撑终身教育和个性化学习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提升首都教育信息化水平”。纲要提出三项重要任务,其中之一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二、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前景
在全球范围内,信息化正形成一股浪潮推动着未来教育的发展,同时不断刷新着人们对教育概念的理解。“智慧教育”被提出,很多专家认为,这很可能是未来信息化教育的突破口和转折点。智慧教育体现着资源共享、平台开放、无缝嵌入、技术智能化的特点,更让人期待的是,智慧教育突破了空间、实践、制度、形式上的束缚,呈现了教育大同,“人人为师,人人为学”的新型形态。发达国家纷纷把信息化和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的战略措施,以此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国际选手。
在国内,我们紧跟着这次教育改革的浪潮,丝毫没有松懈。作为高校教育的主体,教师们也逐步意识到,信息化并不是单纯的技术手段,而是伴随教育发展的航向标和目的地。目前,混合式教学、微课程、个性化学习、泛在学习等教育概念逐步支撑起一片未来的庞大教育体系蓝图。
“人”是存在个性化、差异化的单独个体,从学习能力上讲,每个人接受知识的能力、记忆存储能力都不尽相同;从关注点上看,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擅长领域不同。所以个性化学习方案是未来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方面。以教师为主体传授的知识不能限制或妨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信息化提供了无主体限制、无时间限制、无空间限制的公平信息技术平台,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选择世界各地名校同类课程学习,获得更为优质的学习体验同时,提高自身获得知识的质量,并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三、信息化教育环境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师观念的偏差亟需纠正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将自我提升到规划者、统筹者、管理者的高度。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逻辑性和合作能力,同一专业的教师能够相互配合,以学科为基本组织结构建设统一的学科教学资源库系统。考虑如何解决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资源等问题。通过教学资源管理应用来获取、组织、利用和传播已有的传统教学经验留下来的知识,并能构建符合新时代特色的创新教育应用。
教育的改革中,教师是必须率先领悟和理解“改革”核心的群体,如果教师不能尽快将观念中的偏差及时纠正,那么改革的步伐将变得缓慢,甚至变成形式化的改革,但面临世界范围内的技术革新,不能跟上改革的脚步,就会被时代淘汰。很多人也并没有意识到,我们应当从单纯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行为的规划者、知识体系的管理者和教学结构的规划师。
2、基础设施的浪费与教学资源的不合理规划
首都北京各高校硬件建设基本得到保证,并且每年有规划进行维护更新,但软件的建设相对缓慢,造成软硬件投入比例失调,很多硬件资源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与优势,某种程度上来说造成了隐形浪费。网络虽然得到普及,但带宽及网络设备并没有与时俱进,无线网络也不能全面普及,这也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绊脚石。
过去几年中,很多学校在信息化的浪潮中并没有认清发展方向,盲目的随波逐流,比如,录制了大量的精品课程视频,但这些视频并没有充分的用于课堂教学,导致这部分教学资源闲置浪费。学生可以参与实践互动的资源没有跟随教学方式的更新而更新,很多教学手法陈旧老套,并不适合信息化课堂。以上两方面暴露了一个弊端,学资源数量上的极大丰富和应用上的极度短缺局面并存。
另外,沟通环境的建设也应相应的得到提高加强,避免传统教学中以学校为单位相对独立的教研方式,增加高校间丰富信息交流的手段和形式,提高校际间科研交流的现代化水平,真正做到提高效率,资源共享。在教育云上,资源的使用可以是开放的,同时资源建设过程也可以是协作和开放的,资源的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角色定位并不一定要界限分明――资源的使用者有时又能成为资源的提供者,通过协作平台教师和学习者都可以参与教育资源的建设,取长补短,不断补充更新优质资源库并保持其可持续发展。[3]
四、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职责转换
在这场时代变革中,教师应该尽早清楚认识到自己的角色转变。首先,这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每年知识更新的速度超过了以往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规模,我们强调学生应该“终身学习”,那么这条准则同样适用于老师,不断学习仅仅可以保证与迅猛发展的社会同步,而高校教师队伍一直应该站在科学研究的前沿,所以仅仅与社会保持同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通过学习长远的展望到未来的动态,时刻把控好教学方向。未来教育中,教师的培训也是不能忽视的部分,高校应完善建设社区教育网等应用系统,建立丰富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体系,在网络上开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课程以及其它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利用网络的“规模效应”,让教师能够在远程接受个性化的培训。其次,教师的角色不可能单纯为知识的传播者,我们要通过提高个人自身素质,运用掌握的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建立个性化学习方案与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教师要做到提供学习资源、制定高效学习方法、传授获取知识的经验、推动学生学习过程顺利进行、监控学生学习质量、进行学习效果评估、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辅助完善本阶段学习行为之后继续学习计划等工作。
参考文献
[1]杜占元.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为契机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1,(9):5-7.
[2]陈伟,雷欣欣.国外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对我国的启示.贵阳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3]任友群,沈富可,卢蓓蓉,赵春.大学的开源何以可能[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9,(13):4-8.
作者简介:
黄鹤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3年7月 籍贯:哈尔滨 学历:硕士 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多媒体设计
教育信息化研究范文4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网络教育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深,而汉语作为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中华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在全球汉语热浪的掀起,国内外汉语国际教育的师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并发展汉语国际教育的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汉语国际教育现状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至2013年底,全球学习汉语的人已经超过一亿人。在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的形式日趋多样化;在海外,随着汉语热的推动,截止2015年,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476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目前仍有70多个国家200多所大学正在积极申办孔子学院。同时,法国有360所主流中小学开设了中文课,截至2008年全法学习汉语人数达6万人;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目前有2.7万多名汉语学习者;西班牙学习汉语的人数达5000人。然而,汉语热的出现也导致了师资和优质教材资源不足的现象。根据美国亚洲协会估计,在2015年出现了约7000名中文教师的缺口。随着英国、法国、印度尼西亚等过决定增开汉语课程,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文教师和优质教材资源将会更加紧缺,因此,为了缓解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供需矛盾,应该尽可能的为世界上各国提供优势的中文教师资源,并且结合当地汉语教学情况,编制相应的优质教材。同时,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实现并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是满足汉语学习者需求和实现汉语国际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之举,当然这也是每一位汉语言文化推广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二、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首先,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能够满足世界各国汉语教育对象的不同需求。随着汉语走向世界,面对的是世界各国的汉语学者,且这些汉语学习者的年龄、背景、个性特点、学习动机等方面千差万别。同时,在学习汉语的不同阶段,各汉语学习者对学习内容、难度、深度及广度也都有所不同,因此针对各自差异的学习情况,只有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的信息化,才能更好的满足不同汉语学习者的学习要求。其次,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能够在汉语国际教育课堂中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质的教学环境。信息化的汉语教学课堂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互动性、趣味性、开放性等特点,能够尽可能结合学生的性格及需求特点的基础上,选择最为适宜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整堂课的学习效果。因此总体来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育对象、课程内容、培养目标等方面,能够为汉语国际教育创建一个多元、共享、交互的网络教育教学平台,让世界各国的汉语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方式选择相应的内容来更好的进行学习。同时,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汉语优质教师和教材紧缺的现状,这在推广并发展汉语国际教育的进程中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三、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途径
1、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完善的政策法规是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制度保障,这不仅需要完善推广汉语国际教育的政策法规,还需要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给予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建设部门一定的政策倾斜,例如加大资金投入的优惠政策等,让这些具体而且明确的政策法规真正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保障,以帮助打破现有的汉语国际教育机构的限制,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汉语优质教师与教材的共享。2、建立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建立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能够有效地帮助政府对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统筹的管理,同时能够更具有针对性的对加盟汉语国际教育的高等院校提供服务,并且能够在结合该校及本土特点的基础上为该校的汉语国际教育提供更优质的师资和教材。3、加强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在国内外建设了许多汉语教学相关的网站,且网站上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等方面都有待探讨,针对此种情况,特别是在国内有必要采取相关的管理监察措施,对这些散落的教育机构网站进行整理,以实现优势资源共享,避免资源浪费。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不断推广和发展,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可以有效缓解因汉语热引起的优质师资和教材紧缺的现象,同时便捷且安全的汉语国际教育网络平台,不仅能够满足不同汉语学习者的要求,也将成为促进汉语对外传播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卢达威,洪炜.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06:23-31.
[2]余江英.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兼议第二语言教育技术的学科性[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5,04:73-77.
教育信息化研究范文5
关键词:云计算 交通职业教育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0-02
教育部于2012年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要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造传统教育教学,支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发挥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巩固规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本文在此背景下提出构建基于云计算的交通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设想。
1 云计算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云计算及其应用的研究,并针对云计算的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以及人才保障制定了一系列扶植政策和保障措施。美国、法国、韩国、新西兰等国家都将教育云作为云计算的核心应用领域,先后启动了云建设计划。各国均把包括云技术在内的信息技术带来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1]。
建设国家教育云是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抢占发展先机的重要机会。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我国到2015年,将初步建成国家教育云基础平台,为用户提供教育基础云服务。以“班班通”工程建设、教育云服务平台构建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化建设将我国教育信息化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而搭建的教育综合网络平台“国家教育云”于2013年正式开通。近两年,从教育部到各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都明确将建设教育云作为当前和近期工作的重点之一,微软、谷歌、思科、华为等大公司都推出了各自的“教育云”技术解决方案。区域教育云已经进入试用阶段,部分师生已开始尝试从云端获取各类教学支持。
2 交通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国家教育云及各区域教育云的建设及应用主要侧重于中小学,以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为主。在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586个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中职业院校信息化试点单位179所,其中交通职业院校不足10所。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交通职业教育信息化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交通职业院校遍布全国各地,由于地方经济发展差异,不同地区的交通职业院校发展也不均衡。经济发达区域的交通职业院校在办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等方面均优于欠发达地区。交通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处于各学校单独建设、各自为政的状态,基础建设和设备采购重复建设、重复投入情况严重。大多学校还存在不同程度重建设轻使用、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设备利用率较低。此外,交通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开发缺乏合力,交通职业教育院校既有高职院校又有中职院校。在师资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学历及理论水平相对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优于中职教师,而中职教师在实践技能方面要强于高职教师。只有集中、高职教师合力,才利于开发质量高、实践性强的优秀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基于云计算的交通职业教育信息化模式将大大减轻各校购买软硬件的压力,降低维护成本,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无障碍分享,提高教与学、管与用的效能。
3 基于云计算的交通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3.1 建设思路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环节多,影响因素多。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保证体系来保证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有效进行[2]。因此,交通职业教育信息化云平台建设应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职业教育由于其培养行业人才的特殊性,难以在区域范围内建立资源丰富的云平台,交通职业教育云平台建设可依托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其下设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统筹规划、全局部署,集全国交通中、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之合力共建。具体建设过程可分试点阶段、普及应用阶段、融合提高阶段分步实施。首先,由首批信息化试点单位和国家中高职示范院校中的几所交通职业院校作为试点,合作初步搭建交通职业教育云平台。其次,由各校提供已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成果,进行教育云普及应用。最后,在普及应用基础上融合各方意见、整合各项资源完善云平台建设。
3.2 交通职业教育信息化云平台架构
教育信息化云服务是在云计算的基础上构建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主要由基础云架构、学习门户、云应用系统和支持服务系统等组成[3]。交通职业教育信息化云平台建设可采用四层架构设计,即云计算服务应用层、云计算服务调度层、云计算服务解析层和云计算服务物理层。云计算服务应用层是云计算和终端用户的接口层,为用户提供其所需的云计算服务;云计算服务调度层负责检测和响应应用层提交的服务请求;云计算服务解析层负责将调度层转发过来的服务请求解析成云计算服务物理层能够正确理解的语言,并将解析后的请求发送到物理层;云计算服务物理层是架构的最底层也是为上层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层。
云计算在教育信息化领域正在蓬勃发展而且潜力巨大。交通职业教育云平台建设已经刻不容缓。教育云平台建成必将提升交通运输类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等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交通运输率先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江苏 镇江212006)
参考文献:
[1]张纲,王珠珠.国家基础教育云建设与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04):3-5.
教育信息化研究范文6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三通两平台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1-0035-02
教育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现教育现代化、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力争实现四个新突破,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新突破、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突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新突破、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机制新突破。然而,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在具体推进各项工作中,我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解决发展中的这些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难题。如果巧借课题研究,把难题作为课题研究的对象,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课题的成果又会指导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工作。
在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过程中,《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标准及实施方案》的制定非常困难,市域、区域、县域的教育发展层次不均衡,导致学校间的差距非常大,要想有针对性地制定标准和方案并开展工作绝非易事。怎样才能有突破性地开展工作,确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棘手问题,有的地区的一些好的做法给我们信息化工作提供了好的借鉴。但因地区差异,哪些方法可以借鉴,哪些方法可以拿来,就显得非常关键。我们就把这样的难题以课题的方式进行立项,并展开研究,在研究中开展工作,化解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难题。
根据“三通两平台”建设要求,我们把“以教育均衡发展为导向,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作为科研课题。把本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标准研究作为重点,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与实践策略研究作为突破口,从关注信息化的基础硬件设施建设转向关注实际应用的效益和效能,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益,特别是规模效益;解决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以应用研究为重要方向,加强研究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加强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重视教学应用与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的结合,提高课题研究成果的示范性、有效性和学术水平,避免低层次的重复研究;通过先行先试、探索规律、积累经验,为全市乃至全省其他地区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本课题研究目标,以系统论为指导,在分析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均衡之间结构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促进教育均衡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标准以及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与实践策略。具体目标包括:
(1)构建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均衡发展的结构关系模型;
(2)研制一套面向教育均衡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标准体系;
(3)提出市、县(市)区、校不同层次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与实践策略。
结合“三通两平台”建设任务,确定了课题的研究内容:从系统论的视角,对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均衡发展进行系统结构分析,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信息化进程中教育失衡的表现特征和对策;在借鉴国内外教育信息化政策标准的基础上,探讨面向教育均衡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政策标准;从市域、县(市)区域、学校三个层面,并以县(市)区域、学校为重点,探讨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与实践操作策略。
课题科学研究包括调研、研究、总结三个过程。资料收集手段丰富,资料分析调理清楚,针对某一课题定期举办课题全体成员研讨会,本着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创新边优化的研究思路。科研手段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相结合,查阅国内有关区域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文献资料,以及其他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网上查阅),结合调查研究结果与材料,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为探索本地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提供政策性建设和实践指导。加强实践过程中的诊断与反馈,课题小组成员要在课后积极进行调研,进行自我反思,以便调控研究进度、调整研究思路、修订研究假设、完善研究方案。
教育信息化的各个要素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平,而且这种影响是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方式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平,既包括不同教育系统的层次,也包括条件、过程和结果三个不同的层面,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从质量层面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平,导致不同区域、学校、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和学生信息时代生存机遇的不公平。因此,探讨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均衡发展不仅要关注条件层面,更要关注影响质量均衡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进而系统优化教育信息化的决策、发展模式,这也正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研究视角的创新,从系统论的视角研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均衡发展的关系模型与实施框架,有利于增强教育信息化的系统决策能力,进而形成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理论、新模式;
(2)面向教育均衡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标准研究将进一步丰富教育信息化的标准指标体系,可对教育信息化的科学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为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提供借鉴。
课题对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均衡发展的关系结构、面向教育均衡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标准以及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以丰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宏观理论体系,并为探索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提供政策性建设和实践指导,对探索教育均衡发展、缩小数字鸿沟的新思路具有现实意义。
课题基于广泛的调研,对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均衡发展的结构关系、表现性特征等进行分析,并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依托本地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 建设工程,结合本地教育云服务中心建设与应用、“以异地远程同步备课上课系统”建设等重要任务,开展面向教育均衡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措施,形成《本地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标准》。在此基础上,课题以本区域为重点,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县(市)、区、学校三个层面的案例,分析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策略,并进一步提炼,提出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课题综合采用调查研究、文献研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和开发研究等多种方法,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贯穿整个研究的过程,政策标准和模式的研究将采用演绎和总结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调查研究、案例研究和应用实践不断丰富、完善。
把“三通两平台”建设中的难点问题作为课题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在课题的研究中推进信息化建设,边研究边建设,用信息化建设成果验证课题研究的方向,巧借课题研究化解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难题,两者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岑健林.区域教育信息化策略研究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9(6).
[2]刘志耀.以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4).
[3]赵雪峰,陈健.城乡联动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