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地的集约节约与利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地的集约节约与利用范文1
城市土地是指城市边界范围以内的土地。由于“城市”一词在我国有不同的涵义,有时指的是行政区,有时指的是城市规划控制区,有时指的是城市建成区。因此,城市土地也存在着不同的涵义。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农业用地的利用研究,由大卫・里卡多(David Ricardo,1772-1823)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次提出。所谓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按照生产要素投入的构成不同,农业土地集约利用分为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土地集约度指的是每单位面积土地上所投劳动和资本的多少。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土地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土地的稀缺性日益显现,而城市土地的蔓延式扩张、圈占与闲置、低效与粗放利用现象却也普遍存在。于是,在对农业土地集约经营概念的借鉴和拓展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被提出,并日益成为了中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学术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目前学术界针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已经展开了一些研究。在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基本概念和内涵的理解方面,尚未有统一的意见,其主要观点可分为四类。
一是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现有的土地上追加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并以单位城市土地上的生产要素投入度――“集约度”进行衡量。
二是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就是追求在现有的土地上获取最大的经济产出(经济效益),并以单位城市土地上的经济产出进行衡量,属于经济范畴。
三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实质上是土地投入产出的关系,即以在土地上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产出。
四是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指整个城市土地的最佳利用。以城市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 不断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 并取得更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由于理论上缺乏共识,导致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出现了明显不足。
第一,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片面强调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产出,例如,直接用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单位面积二、三产业增加值等作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标准,把单位土地面积经济产出当成为土地投入的经济产出,忽略了其他生产要素投入的贡献。
第二,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按照统一的评价指标和标准来衡量不同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忽视了不同区域土地质量不同,其自然生产力对于土地经济产出贡献的不同。在城市土地评价过程中,区位条件对于单位面积土地经济产出的影响显著。
第三, 评价途径以区域比较为主,评价结果往往不具可比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由于对于土地投入和产出的客观计量和数据来源存在限制,往往是通过区域比较,以不同区域单位城市土地面积的投入产出效果的相对差异来评价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高低。但是,由于不同城市的区域功能定位、城市规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规划和政策等宏观和整体因素存在不同,使得同样的单位土地面积经济投入有不同的经济产出,同样的单位土地面积经济产出代表着不同的土地利用水平。用同样的指标和标准评价不同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往往很不公平。
第四, 评价方法数量化相对较好,机制和机理分析比较薄弱,统计数据和统计方法选择的人为因素偏大。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非常重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数量方法的应用,评价指标、权重和因素得分等的计算根据严密的数学计算公式选择和确定。但是,由于实证研究的不足,没有深入地研究土地集约利用的形成机制和土地效益的形成机理,使得评价过程中作为评价参考系的标准值的确定缺乏科学依据,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例如,我国城市用地标准按照人均100平方米确定,关于城市用地人均面积究竟应该是多少,实际上存在着许多争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建筑容积率是重要指标,建筑容积率高,单位土地的经济产出相应提高。但是,随着建筑物楼层的升高,建筑造价和物业管理成本也在增加。在城市土地利用实践中,最佳经济楼层或容积率非常值得研究。
第五, 集约利用潜力较大,可操作性差。我国各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虽然不主张以理论计算的潜力作为评价标准,而提倡用现实的土地集约利用先进典型案例作为潜力计算依据,相信榜样的力量,但是,由于各个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往往使得某些典型的成功经验具有偶然性,具有不可复制性,简单地进行类比是不妥当的。例如,某个城市存在45%的闲置土地,这些土地单个地块的面积不超过20公顷,如果这时有一个理想的投资项目的用地规模必须达到25公顷,虽然这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巨大,但却不符合要求,仍然需要投入规模超过25公顷的新增建设用地。如果这个项目建成投产,整个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约水平提高,而闲置土地的集约利用潜力却丝毫没有得到发挥。
三、对于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再认识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促进土地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有效手段。
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要突出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性
土地的集约节约与利用范文2
关键词:节约集约利用;长沙;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
中图分类号:S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8-1943-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08.011
Abstract: Entire-array-polygon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and indictor method, a new method used in eco-city evaluation,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degree of economical intensive land use(EILU). Changsha in Hunan Province was taken as a case study area, an evaluation system including 9 indices was built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the degree of EILU.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EILU in Changsha extent kept increasing trend, and with a rapid increase. In 2010, the EILU degree from high to low for counties and districts in Changsha was Furong, Tianxin, Yuhua, Kaifu, Yuelu, Changsha county, Wangcheng, Liuyang and Ningxiang. The five municipal districts were higher than the overall level of Changsha city, while the four counties (districts and municipalities) were lower, and the extent and growth of EILU for all were inversely related with the distance from the Furong District.
Key words: economical intensive land use; Changsha; entire-array-polygon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indicator method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以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不断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更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1]。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建设用地盲目扩张,耕地资源锐减,中国正面临着用地日益紧缺、生态环境问题凸出的难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举措[2]。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有助于认识区域土地利用状况,更好地指导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研究者针对区域土地利用状况、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工作[3],主要集中于土地可持续利用[4]、土地用途管制[5]、优化城市用地与规划[6]和耕地保护[7]等方面。中国该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晚,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积累了丰富经验。杨俊宴等[8]结合实地调研的50个国内外特大城市中心区矢量数据,建立城市中心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为新城中心区建设和旧城中心区更新的规划决策提供依据。叶健文等[9]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从空间结构的层面上分析城市边缘村镇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张世文等[10]在构建耕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体系和探讨评价的有效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福建省耕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张俊峰等[11]结合“投入―产出”和“经济―社会―生态”评价体系,从“两型”社会角度对武汉城市圈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袁满等[12]提出将多智能体系统的建模框架与遗传进化算子相结合,构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模型。
当前多数研究集中在讨论土地集约利用的现象问题,对其影响因素和改善策略讨论不足,对空间节约集约利用空间分异研究鲜见。本研究借助生态城市评价方法――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13,14],定量评价分析长沙市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基于时间序列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合评价指标分析主要影响因素与具体的发展策略。
1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长沙市位于中国东南部,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西缘,地域范围为东经111°53′-114°15′,北纬27°51′-28°41′,东西长约230 km,南北宽约88 km,总面积约11 816 km2,如图1所示。长沙市地形复杂,湘江两岸形成地势低平的冲积平原,其东西两侧及东南面为地势较高的低山、丘陵。市区地势为南高北低,属湘江水系,过境长度74 km,较大的湘江支流有浏阳河、捞刀河、靳江、沩水。
长沙市作为湖南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信息、交通和商贸中心,辖区包括芙蓉区、开福区、岳麓区、雨花区、天心区、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浏阳市9个县(市、区)。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由此加快了长沙市的城市化进程,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显著。2014年,长沙市土地总面积仅占湖南省的5.57%,而年末常住总人口占全省的10.85%,GDP总量占全省的28.9%,人均GDP为全省的2.7倍,经济总量在长株潭三市中的占比达67.7%。
1.2 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
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由于其评价方法简单直观,代数计算结果考虑了各级指标临界值对综合指标的放大和紧缩效应,反映了整体大于或者小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整合原理,因而在环境、资源等方面已得到广泛的应用[13-17],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设共有n个指标(标准化后的值),以这些指标的上限值为半径构成一个中心n边形,各指标值的连线构成一个不规则中心n边形,这个不规则中心n边形的顶点是n个指标的一个首尾相接的全排列,n个指标总共可以构成(n-1)!/2个不同的不规则中心n边形,综合指数定义为所有这些不规则多边形面积的均值与中心多边形面积的比值。
指标值标准化方法采用下列标准化函数:
将标准化之后的各项指标值展绘到对应的指标轴[-1,1]之间,再依次连接各点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利用n个指标可以做出一个中心正n边形的n个顶点为Si=1时的值,中心点为Si=-1时的值,中心点到顶点的线段为各指标标准化值所在区间[-1,1],而Si=0时构成的多边形为指标的临界区。临界区的内部区域表示各指标的标准化值在临界值以下,其值为负;外部区域表示各指标的标准化值在临界值以上,其值为正。各单项指标的大小及其与最大值、最小值的差距随时间变化而动态变化[10]。
该综合方法改传统加法为多维乘法,当分项指标值落在临界值以下时,边长小于1,对综合指标产生紧缩效应[F″(x)]0,反映了整体大于或小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整合原理。
1.3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指标计算
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关键,现有研究大多通过对区域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理解来选择评价指标。由于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以及土地资源赋存千差万别,很难建立一套全国普遍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考虑长沙市的实际情况,在评价指标选择上参考《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中的区域用地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林坚等[18]、周伟等[14]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长沙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选取的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9项,见表1。
首先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表1)得到各个指标值数据,求取各指标的上限值(U)、下限值(L)、临界值(T),指标下限根据研究区相应指标的最小值确定,指标上限根据最大值确定,临界值根据研究区内平均值确定;其次,分别进行各年度各项指标值的标准化,绘制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最后计算评价的综合指数,并绘制变化趋势图。
2 评价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选取2008―2013年为研究时段,数据来源于《长沙统计年鉴》、长沙市土地利用年度变更成果数据等。2008年望城县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含浦、坪塘、莲花和雨敞坪4个建制镇划入岳麓区,雷锋镇由长沙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托管,对应统计年鉴中的人口、地区生产总值随之变化,2011年5月撤县设长沙市望城区。根据“1.2”和“1.3”中所述方法,得出各年份长沙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以及评价指标标准化值的多边形,见表2和图2,长沙市分县(区、市)的各年度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综合指数值以及曲线图见表3和图3。
2.1 长沙市总体变化特征及原因
由表2可知,从2008―2013年,整个长沙市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增加了0.026 228,除2009―2010年有所降低之外,其余年份均保持增大趋势,且增速越来越快。由于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开展,2008年之后有了确切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因此2009年建设用地增加幅度较大,导致国内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变化幅度太大,综合指数偏大。这表明长沙市作为“两型社会”试点之后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越来越高。
由图2可知,本评价指标体系的9项指标对于长沙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影响的总体程度,人口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非农业人口比例贡献比例最大,当前受制于长沙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的因素有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地均国内生产总值、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因此需要继续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合理布局人口密度,发展区域经济。
2.2 土地利用综合指标的时间变化特征
从2008―2013年间,结合表3与图3可发现,长沙市各县(区、市)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且增长趋势明显分为两部分:5个市辖区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高于长沙市总体水平,且6年内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整体的利用水平按照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开福区和岳麓区的顺序依次递减;而其余的4个县(区、市)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低于长沙市总体水平,在研究期内除2009年波折外,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整体的利用水平按照长沙县、望城区、浏阳市和宁乡县的顺序依次递减。受制于2008年之后全国土地利用调查与年度变更,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之后,本研究的各县(区、市)行政单元的综合指数持续增长,且排名次序保持稳定,并与各县(区、市)的土地利用总面积是一致的。
由此表明,长沙市各区县均表现出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提高的趋势,且在2010年之后表现为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开福区>岳麓区>长沙县>望城区>浏阳市>宁乡县,多边形图示直观地揭示了了各县(区、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优势与不足。
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岳麓区的各项评价指标领先优势明显,但受到了人口与建设用地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不协调的影响。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应注重此方面,促进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和建设用地增长相协调,这也是落实“两型社会”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岳麓区、望城区的各项指标不均衡,应当增加土地投入水平,增强土地产出效益。而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县相比之下更加缺乏土地投入,土地利用强度也不够大,土地产出效益亦不显著,这3个市县应当抓住国家宏观城镇化背景下的机遇。
2.3 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空间分异特征
根据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评价结果,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思想方法,结合长沙市行政区划单元的矢量图形,将评价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空间可视化表达,形成6个年份综合指数的空间分布图示(图4)。
由此表明,长沙市各区县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逐年增长,且表现出距离芙蓉区越近的行政单元,其综合指数的增长率越大,这与地理位置的区位优势紧密相关。除了2011年行政区调整为市辖区的望城区外,其他5个市辖区所承担的行政职能与体现出的节约集约利用程度高于长沙市的整体水平。由于地形起伏与山势阻隔的影响,长沙县的区位优势优于望城区、浏阳市和宁乡县,因此其综合指数更高。
因此,各县(区、市)应当根据自身土地面积、自然资源与区位优势等,提高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落实“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发展理念与示范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1)长沙市总体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程度保持增大趋势,且增速越来越快。作为“两型社会”试点之后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越来越高,其中人口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非农业人口比例促进了长沙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而土地投入水平、土地产出效益制约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政府部门应提高认识,整体谋划,继续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合理布局人口密度,增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2)长沙市各县(区、市)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之后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表现为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开福区>岳麓区>长沙县>望城区>浏阳市>宁乡县,5个市辖区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高于长沙市总体水平,而其余的4个县(区、市)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低于长沙市总体水平。各县(区、市)行政单元的综合指数持续增长及排名次序与其土地利用总面积是一致的。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岳麓区的优势明显,今后应注重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和建设用地增长相协调,岳麓区、望城区应当增加土地投入水平,增强土地产出效益,而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县应加大土地投入力度、增强土地利用强度,强化土地产出效益。
3)长沙市各区县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及增幅与距芙蓉区的距离相关,地理位置越近则增幅越大。此外,不同行政单元承担了不同的行政职责,应当根据自身自然资源与区位优势等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市辖区促进城市人口和产业的聚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农产品供给保障,县级市成为市域发展的标杆和高地,而县域结合自身资源与区位特征而优先完善本区域的发展。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落实“两型社会”的发展理念与示范奠定坚实基础。
3.2 讨论
1)本研究所使用的土地利用数据、人口统计数据分别在2008和2010年进行了全国性大调查,数据前后统计口径等存在差异性,导致评价结果与实际略有差异。
2)本研究未能进一步结合长沙市地形、交通等因素给予更加操作可行的发展策略,在后续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谢 敏,郝晋珉,丁忠义,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11(5):117-120.
[2] 冯广京,林 坚,胡振琪,等.2014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5年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15,29(1):4-19,70.
[3] 王 静,邵晓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方法研究:现状、问题与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3):68-74.
[4]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ESLM: An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R]. World Soil Resources Report,1993.
[5] 程 烨,王 静,孟繁华,等.土地用途分区管制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6] 赵鹏军,彭 建.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资源科学,2001,23(5):23-27.
[7] 刘愿理,廖和平,杨 伟,等.三峡库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分析―以重庆市忠县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39(5):148-156.
[8] 杨俊宴,史北祥,杨 扬.城市中心区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模型:基于50个样本的定量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3(4):877-884.
[9] 叶健文,杨建宇,张 超,等.城市边缘区村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12(4):126-132.
[10] 张世文,马素敏.耕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方法及应用――以福建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576-6577,6579.
[11] 张俊峰,董 捷.基于“两型社会”的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111-116.
[12] 袁 满,刘耀林.基于多智能体遗传算法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191-199.
[13] 吴 琼,王如松,李宏卿,等.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2005,25(8):2090-2095.
[14] 周 伟,曹银贵,乔陆印.基于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的西宁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4):84-90.
[15] 龚艳冰,张继国,梁雪春.基于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的水质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9):26-31.
[16] 程 龙,董 捷.基于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指标法的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4,23(1):183-187.
[17] 张建勇,肖 武,王 铮,等.基于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的土壤肥力质量评价[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23(10):1285-1292.
土地的集约节约与利用范文3
关键词 土地;节约;利用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2-0138-02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载体,是最基本的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土地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的出台,再一次表明了节约、集约用地,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性。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而且承载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因此,节约、集约用地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只有节约、集约用地,才能实现保护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才能保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节约、集约用地,是实现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只有节约、集约用地,才能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只有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才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当前,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因素之一是土地资源。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进程,离不开土地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离不开土地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保护资源和保障经济发展的关系,消除发展必须牺牲土地资源的错误观念,守住我们的生命线。在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本着控制总量、盘活存量的原则,走“内涵挖潜”之路,提高土地利用率,由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向节约、集约化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努力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探索集约高效用地、支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节约、集约用地。
我认为,实现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必须节约、集约用地。实现节约、集约用地必须坚持以下三点:一是树立大局意识,坚持依法用地观念,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二是树立责任意识,坚持以计划引导需求,严格按供地计划供应土地。三是树立发展意识,坚持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新秩序。
2 节约、集约用地,是实现土地资产价值最大化的客观要求。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是实现工业化和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过程。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来支撑,没有土地资源的之撑,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从何谈起?建设需要土地资源,但土地资源却不只是为了满足建设的需求,它还肩负着发展和生存的重任,为此,节约、集约用地,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只有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才能提高人们解决发展和生存的能力,增强节约、集约用地意识,才能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节约、集约用地是控制占用耕地的有效手段,区域间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离不开节约、集约用地。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可以促进发展,而且是实现土地资产价值最大化的客观要求,只有节约、集约用地,才能进一步显化存量土地的价值,提高人们节约挖潜的认识,促进土地市场的建设,构建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秩序,实现土地资源价值最大化。
3节约、集约用地,是保障区域经济发展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节约、集约用地,不是一朝一夕的“一阵风”的工作,它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实现节约、集约用地,就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精神,从加强耕地保护,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入手,切实化解资源保护和保障经济发展的矛盾。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要把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关口,要把约束建设用地规模作为规划修编的指导方针,用规划来节约用地,用规划来实现节约用地。其次控制城市的外延,达到节约用地。再次是实行内部挖潜的集约用地,通过科学规划、优化布局,盘活存量,大力改造旧城区,消化闲置土地,从而推进城区土地的高效利用,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发展。
4节约、集约用地对策
为了提高土地的社会经济效益,解决人地矛盾问题,必须坚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着力破解“双保”难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一是严把供地关口、严禁违规供地。把有限的土地资源用好用活,严格按照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合理供地,不符合供地条件的一律不予供地,供地规模过大的相应核减用地面积。二是在节约集约用地上做活文章,向空间要土地。对每个建设项目从土地供应到项目竣工实行全过程监管,入选项目严格按照投资强度、亩产税收、容积率等综合指标把关,鼓励支持企业建设多层、高层厂房,向空中和地下发展,最大限度发挥单位土地效益,提高土地利用率。三是盘活存量用地,处置闲置土地。为了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规定,加大对违约、撂荒、建设缓慢的项目查处力度,对供而未用、用而未尽的土地开展收储工作,根据法定程序收回闲置土地,供给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四是提高项目用地门槛,健全土地评价机制。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健全完善工业项目集体会审制度,按照经济发展要求,对目前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指标进行进一步调整提高。进一步形成合力,积极探索政府综合协调、集体决策、部门各负其责、扎实推进的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机制,使制度更完善,决策更科学。充分发挥土地市场的作用,通过价格杠杆对节约、集约用地进行调控。严格执行所有经营性用地公开出让,严格控制划拨土地供应,全面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地价标准来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五是加强建设用地批前批后管理,努力提高土地开发建设的速度和效率。对工业用地通过签订落户协议书、承诺协议等形式,明确投资强度、容积率、绿地率、开竣工时间等要求,对建设项目实行全程跟踪制度,采取履约管理,督促工业用地按期开发、投产。全面运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将土地供应信息、开发利用、收购储备、市场交易、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等信息进行网上备案,并到互联网上,实现信息公开。六是完善土地执法监察机制,强化违法违规问责。按照“防范在前、发现及时、制止有效、查处到位”的要求,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国土牵头、部门联动的国土资源执法监管机制,强化市、镇、村、组四级监管网络,建立健全审批与监管并重、预防与查处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形成“政府负总责,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土地执法监管局面。
参考文献
土地的集约节约与利用范文4
关键词 土地管理;节约集约;利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9-0052-02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土地问题始终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十分稀缺。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土地管理,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科学合理利用土地。
1 加强土地管理,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重要意义
加强土地管理,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保障发展用地需求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缓解我国土地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结果。
1.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保护耕地
耕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保护耕地对于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2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节省投资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可以减少土地投入,提高用地布局和人口分布集聚程度。城镇建设应尽量集中布局,集约利用土地,以减少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行费用,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提高城镇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加强土地管理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助于土地管理部门充分了解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不同功能区土地利用布局和利用强度,了解某一具体地块开发利用潜力,从而科学地制定土地利用指导方针和对策,合理布局用地,制定最佳开发方案,发挥土地利用最大效益。
1.4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土地市场发展
随着经济建设发展,人们对土地利用要求也越来越高。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使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土地优化配置原则,能有效抑制因盲目性、随意性而造成行为失当,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
2 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均耕地只有1.39亩,仅为世界人均耕地的1/3。我国虽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建设占用耕地现象时有发生,耕地总量在逐渐减少,用地形势不容乐观。主要问题如下:
1)土地利用十分粗放,节约集约利用率低,长期以来的粗放用地,各地均存在滥占滥用土地现象,没有充分、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2)用地结构不合理滥用土地现象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用地规模逐渐扩大,有些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公路、广场、绿化用地、空闲村、空心村、闲置住宅、闲散地块大量存在;
3)违法违规现象大量存在破坏耕地、圈占集体土地炒预期、非法出租、转让土地等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盲目招商引资,为了使项目尽快“落地”,采取“以租代征”、超占面积、未批先建、未批先用等违法手段。这些行为严重影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4)监管机制不健全,执法监察不到位有些地方节约集约用地责任意识淡薄,没有建立监管机制、动态巡查机制,建设用地批前、批中、批后动态巡查不及时,对各种违法违规用地执法监察不到位,影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实际效果;
5)后备资源、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空间不足由于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耕地、林地、草地、山地等资源均被利用,后备资源潜力明显不足,有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无法实现。
3 我国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措施
1)科学规划用地,从源头严格把关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严格确定耕地保有量控制指标,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大力提倡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不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建设用地和土地利用的实际状况的用地项目一律不批,从源头制止浪费土地现象;
2)要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定期开展存量建设用地资源普查,制定鼓励盘活存量土地的政策措施。改造中、低产田,整治闲散地和废弃地,提高土地利用强度、投资强度、土地容积率,努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
3)要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规范土地市场运行通过土地收购储备,使政府能够实现调控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目标,依法取得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储备以备供应土地,真正实现土地招牌挂出让;
4)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持节约挖潜并重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占用耕地,要“占多少,垦多少”,占补平衡。通过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盘活存量土地来增加土地,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来增加土地的产出效益,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持节约挖潜并重;
5)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建立促进集约节约用地激励约束机制。政府部门可以运用价格机制调控土地,通过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各种税收,增强土地集约利用的动力。抑制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人占用土地行为,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这间接要求用地者增加投资强度、提高建筑容积率、加大对地下空间和建筑立体空间开发,高效利用土地。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和严格保护耕地的意识;
6)加强监督检查,动态巡查,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责任。机制执法监察工作要遵循“预防为主,事前防范与事后查处相结合”的方针,加强日常动态巡查,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责任机制,批前、批中、批后要全面跟踪监督检查,实施全程监管,杜绝少批多占、未批先建、滥占滥用土地现象的发生,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使新开工项目基本不再出现闲置现象。
我们要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宣传,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土地管理,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途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土地是万物生存之本。加强土地管理,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保障发展用地需求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要十分珍惜、合理、节约集约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计划的调控作用,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和严格保护耕地的意识,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土地的集约节约与利用范文5
第1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1991年6月25日
土地与国情
第2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1992年6月25日
土地与改革
第3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1993年6月25日
土地与经济
第4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1994年6月25日
土地与市场
第5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1995年6月25日
土地与法制
第6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1996年6月25日
土地与发展棗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第7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1997年6月25日
土地与国家棗爱护我们的家园
第8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1998年6月25日
土地与未来棗集约用地 造福后代
第9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1999年6月25日
依法行政 合理用地
第10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00年6月25日
保护耕地棗为了美好的明天
第11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01年6月25日
1、6月25日是全国“土地日”
2、规划用地、利国利民
3、用地要规划、规划促发展
4、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妥善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重要手段
6、决不允许擅自将耕地改为非农用地,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各项土地利用的基本依据
8、科学规划、合理用地
9、严肃土地执法、维护规划权威
10、严格执行规划、实施用途管制
第12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02年6月25日
1、规范土地市场,促进经济发展
2、培育土地市场,经营城市土地
3、规范土地市场,保护土地资产
4、严格土地执法,规范土地市场
5、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
6、大力推行土地招标拍卖
7、建设一个稳定,公平,安全的土地市场
8、土地是国家和集体的重要资产
9、保护耕地,人人有责
10、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第13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03年6月25日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规范土地市场,促进可持续发展
3、大力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
4、严格土地登记,明确土地权属
5、严格土地执法,规范土地市场
6、节约用地,珍惜资源
7、建设稳定、公平、安全的土地市场
8、规范土地市场,保护土地资产
9、保护耕地,人人有责
10、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11、每年6月25日是全国土地日
第14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04年6月25日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3、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现象
4、坚持科学发展观,珍惜每一寸土地
5、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6、严格按照规划使用土地
7、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8、集约用地,科学发展
9、坚持科学发展,规范土地市场
10、严格土地执法,规范土地市场
11、规范土地市场,保护土地资产
12、土地市场要坚持公平、透明、规范和法制原则
第15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05年6月25日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3、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现象
4、严格土地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5、坚持科学发展观,珍惜每一寸土地
6、严格按照规划使用土地
7、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8、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
9、严格用地标准,推行集约用地
10、严格土地执法,规范土地市场
11、严把土地供应闸门,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12、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第16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06年6月25日
1、纪念《土地管理法》颁布二十周年
2、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3、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4、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现象
5、以依法用地为荣,以违法占地为耻
6、坚持科学发展观,珍惜每一寸土地
7、科学规划,合理用地
8、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9、保护耕地是国策,合理用地是职责
10、严把土地供应闸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11、严格土地执法,规范土地市场
12、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13、统筹规划各类土地,支持新农村建设
14、依法土地登记,维护合法权益
15、国土资源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
16、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17、土地整理,利国惠民
18、珍惜土地资源,构建和谐社会
19、严格执行土地计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0、依法管理土地,合理利用土地
第17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07年6月25日
1、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 土地利用节约集约,经济发展又好又快
3、 坚持科学发展观,珍惜每一寸土地
4、坚守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红线
5、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现象
6、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7、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8、严把土地供应闸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9、 遵守规划计划,严格依法用地
11、 坚决执行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
12、 落实建设用地税费政策,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
13、 严格落实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制
14、 严格土地执法,规范土地市场
15 、依法土地登记,明确土地权属
16 、土地整理,利国惠民
17 、统筹规划各类土地,支持新农村建设
18、 改革完善征地制度,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19、 实施土地督察制度,依法依规管地用地
20 、严格土地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第18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08年6月25日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3、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4、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5、严把土地供应闸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6、依法土地登记,维护合法权益
7、土地整理,利国惠民
8、推进土地整理,服务新农村建设
9、土地复垦,变废为宝
10、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11、依法依规用地,又好又快发展
12、加强土地督察,严格土地监管
13、坚持依法行政,严格土地执法
14、合理利用土地,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15、科学规划用地,提高利用效益
16、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17、土地调查,利国利民
18、保障民生用地,促进社会和谐
19、规范土地市场,合理配置资源
20、珍惜土地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
第19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09年6月25日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
3.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4.保增长保红线,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5.坚持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6.节约集约用地,造福子孙后代
7.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8.土地整治,富国惠民
9.依法依规用地,保障科学发展
10.加强土地产权管理,维护群众土地权益
11.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建设美好新农村
12.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13.加强土地督察,严格土地监管
14.坚持依法行政,严格土地执法
15.合理利用土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16.科学规划用地,提高利用效益
17.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18.土地调查,利国利民
19.保障民生用地,促进社会和谐
20.规范土地市场,合理配置资源
第20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10年6月25日
1.手牵手同保生命线 心连心共护金土地
2.寸土寸金总关国计 一垄一亩承载民生
3.浪费土地就是透支未来
4.土地宣传二十年 用心保护每一天
5.有限土地 无限珍惜
6.加强土地督察 严格土地执法
7.规范开展农村土地整治 积极促进统筹城乡发展
8.卫星监测覆盖广 违法用地无处藏
9.依法管地促发展 集约用地节资源
10.用好土地监管一张图 下好土地利用一盘棋
11.耕地是红线 法律是底线
12.土地资源有限 科学利用无限
1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14.一寸土地一寸金 管好用好万代情
15.利用与保护并举 规范与发展并重
16.坚持科学发展 坚守耕地红线
17.经济要发展 用地要严管
18.人多地少是国情 节约集约要先行
19.划定基本农田 实行永久保护
20.调结构 保发展 节土地 守红线
第21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11年6月25日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3.纪念《土地管理法》颁布二十五周年
4.落实节约优先战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5.积极主动服务保障发展,严格规范管理保护资源
6.人多地少是国情,节约集约要先行
7.土地资源是世代生存的基石,节约用地是持续发展的保障
8.土地哺育你我他,管好用好靠大家
9.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10.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11.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
12.保护土地千秋业,珍惜耕地万代兴
13.今天不替耕地忧,明天要为粮食愁
14.耕地是红线,法律是底线,管理是防线
15.以依法用地为荣,以违法占地为耻
16.破坏耕地就是犯罪
17.保障民生用地,促进社会和谐
18.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19.农村土地整治,利民利乡利城
20.整治一方地,造福万家人
第22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12年6月25日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3.落实节约优先战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4.建良田保增产,促发展惠民生
5.整治一方地,造福万家人
6.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
7.加快土地复垦,改善生态环境
8.加强土地整治总体规划,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9.人多地少是国情,节约集约要先行
10.坚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
11.依法用地促节约,严守红线惠民生
12.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13.节约集约用地,造福子孙后代
14.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建设美好新农村
15.加强土地产权管理,维护公众合法权益
16.产权要明晰,土地先登记
17.完善土地产权制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8.以依法用地为荣,以违法占地为耻
19.破坏耕地就是犯罪
20.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第23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13年6月25日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3.发展是硬道理 节约是大战略
4.保障科学发展 坚守耕地红线 维护农民权益
5.严把土地供应闸门 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6.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转变资源利用方式
7.珍惜土地 爱我家园
8.优化用地布局 提高用地效率
9.保护耕地 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10.节约今天一片土 留给后人一寸金
11.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 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2.统筹规划集约用地 寸土寸金守土有责
13.推动确权登记颁证 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14.加快土地整理复垦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15.严格土地执法督察 维护良好用地秩序
第24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14年6月25日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3.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4.发展是硬道理 节约是大战略
5.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
6.坚守耕地红线 保障粮食安全
7.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8.保护耕地 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9.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 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0.土地关系你我他,节约集约靠大家
11.人多地少是国情,节约集约要先行
12.珍惜土地,永续发展。
13.节约集约用地,保障科学发展。
14.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
15.加强土地督察,依法管地用地
16.严格土地执法,打击违法用地
第26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2016年6月25日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管好用好土地资源
3.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4.毫不动摇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
5.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6.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
7.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
8.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
9.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
10.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实施总量强度双控行动
11.纪念《土地管理法》颁布三十周年
12.科学规划,合理用地
13.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依法依规保护耕地
14.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
15.大力推进土地整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16.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7.严格土地执法督察,坚决查处违法用地
18.推动不动产登记制度落地,维护权利人合法财产权益
土地的集约节约与利用范文6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根据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全国耕地12208.27万公顷(18.31亿亩,人均耕地1.40亩);园地1154.90万公顷(1.73亿亩);林地23574.11万公顷(35.36亿亩);牧草地26214.38万公顷(39.32亿亩);其他农用地2553.09万公顷(3.83亿亩);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601.51万公顷(3.90亿亩);交通运输用地230.85万公顷(0.35亿亩);水利设施用地359.87万公顷(0.54亿亩);其余为未利用地。土地利用构成现状如图1:
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1997年~2010年全国建设用地净增面积不超过180万公顷,但到2005年实际净增280.2万公顷,突破控制指标约55.67%。同期全国耕地已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5年的18.31亿亩,人均耕地从1.59亩下降到1.40亩。近年来全国城镇用地增长远远快于城镇人口增长,据统计,1997年~2003年全国城镇用地面积增长156.98%,同期城镇非农业人口只增长40.40%,发展成本巨大,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与日俱增。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如图2:
从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看,耕地面积减少趋势难以逆转,居民点、工矿用地和园地、经济林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包括交通、水利等)用地数量持续高速增长,林地面积扩大,但牧草地大量退化为沙地或荒草地,土地退化呈扩大趋势,加之我国与土地生产相关的资源如光、热、水等的分布不均衡,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
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潜力分析
城镇建设用地潜力
国土资源部全国存量用地调查显示,到2004年年底,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有闲置土地7.20万公顷(107.93万亩),空闲土地5.48万公顷(82.24万亩),批而未供土地13.56万公顷(203.44万亩),三类土地总量为26.24万公顷(393.61万亩,合2637.4平方公里),占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从总量看,1990年~2004年,全国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由近1.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近3.4万平方公里,同期全国41个特大城市主城区用地规模平均增长超过50%,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2.28,均高于城市用地增长合理弹性系数1.12的水平。
城镇土地粗放式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布局松散,疏密失调,集聚性差;二是宽马路大广场太多,空间利用率低下;三是圈大院,自成体系,设施使用封闭,公共服务性差;四是住宅需求不适当,户型面积过大,严重超前消费。
根据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城镇人口56212万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已达133平方米。而据有关资料,当今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用地人均82.4平方米,发展中国家人均83.3平方米。按照这个水平衡量,目前我国城镇建设用地已经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水平。从挖潜的角度看,在现有城镇人口上,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若能控制在120平方米(我国最高标准),城镇建设用地的节约潜力为54万公顷;按照比较集约的人均100平方米计算,城镇建设用地节约潜力为163万公顷;按照发展中国家人均83.3平方米计算,城镇建设用地潜力为254万公顷。应当说,这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潜力
据统计,2004年与1996年相比。全国乡村人口减少了11%,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反而增加了1.7%。缺乏互动的城乡土地二元结构,不仅导致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集中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农村建设用地闲置和低效利用状况无法改变,同时也影响到城乡土地问题的整体解决,制约着城乡的协调发展。
根据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乡村人口74544万人,村庄用地2.48亿亩,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218.39平方米,超过国家规定标准(人均150平方米)68.39平方米。按照我国乡村人口74544万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150平方米(我国最高标准)计算,农村居民点集约节约用地潜力为517.74万公顷。
工矿用地潜力
根据200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独立工矿用地(包括开发区和园区)360万公顷(合3.6万平方公里)。据全国土地市场治理整顿的最新调查数据,全国原有各级各类开发区6866个,平均每个省份有各类开发区220个以上,规划面积386万公顷(合3.86万平方公里),超过了全国现有城市建设用地340万公顷(合3.4万平方公里)的规模。核减各类开发区4813个,占总数的70%;压缩规划面积249万公顷(合2.49万平方公里),占全部开发区规划面积的65%;退还农民耕种面积26.17万公顷。可见,工矿用地的集约节约潜力是很大的。
建立和完善土地集约利用机制
实现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
市场配置资源能够解决计划配置资源内部不经济的问题,政府的宏观调控又能够克服市场经济的自身缺陷,如外部性问题、公共产品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等。客观地说,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管理的问题是行政计划过多,市场调节不足。土地供应总量由行政性规划和计划控制,大量的城镇建设用地采取行政划拨方式供应,只有占城镇用地总量30%左右的住宅、商业、服务业和部分工业用地采用市场化的公开出让方式。从各类用地的利用效益来看,公开出让的经营性用地比划拨用地使用更节约和集约。
因此,政府对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不应该完全垄断土地供应,而应该让市场发挥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和主导作用,必要时对市场无法解决的公共产品、社会公平和外部性问题加以调节。只有把用地单位的经济利益和用地效益联系起来,才能实现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相应地,政府对土地利用的管理,应该由覆盖社会经济各领域向主要覆盖公共资源、公共产品、公共服务、非竞争性领域转变。
转变部分地方政府大规模利用新增建设用地搞建设的观念
我国很多地方政府都以促进辖区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片面追求GDP的增长率和盲目扩大城市规模,致使经济
发展的速度较快但质量不高,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从经济学理论来看,土地利用强度受边际成本递增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支配,初期的土地投入(即新增建设用地)取得的边际利润较大,而随着对土地投入的持续增加,利润率则呈下降趋势。从实施角度来看,郊区农地转为建设用地比城区土地易于操作、土地开发成本低,能够满足大规模建设的需求,理论上和现实中的价值取向,导致了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土地利用中采取以规模扩张而不是以集约挖潜的策略。
然而,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日益短缺、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严峻现实,不允许我们大规模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搞建设,而是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观念,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路子。土地作为稀缺的生产要素,土地价值应该逐渐上升,各级政府及其土地管理部门,应该利用价格机制,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主要占用农用地)的供应,提高征地成本,间接促进存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旧城改造的推进。
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考评制度
首先,应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制定适当的评价和度量指标,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反映和衡量城市的土地利用水平。
其次,利用这些指标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以作为以下工作的参考标准:①考核各地区建设用地利用情况和规划指标分配的依据。对于集约利用度高的地区,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用地指标可以适当放宽;对于集约利用水平低的地区,指标应适当从紧。②作为产业发展供地的参考标准。根据各行业用地集约度的国际化一般水平和国内较高水平,制定产业用地的集约度标准,达到要求的,可以供地;不达要求的,则应考虑少供地或不供地。
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土地利用
我国土地的低效和粗放利用,与现实中土地的价格形成机制未充分体现、土地利用的经济调节手段严重滞后有直接关系。划拨建设用地的无偿使用导致建设用地无法得到高效、集约利用。此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产权不清、隐易,使得土地使用者不敢也不愿对没有产权保障的土地进行高效、集约使用。城市郊区新增建设用地出让价格过低,而旧城区地价成本过高,造成用地单位和开发商纷纷抢占郊区土地,而旧城区改造和城区大批存量土地却少人问津。因此,政府及其土地管理部门首先应该利用地价杠杆,调节土地利用者的经济行为,不断缩减划拨用地数量,增加公开出让土地的比例。其次,明晰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及其价格。再次。提高新增建设用地的征地补偿标准,对存量建设用地给予一定税费减免,以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