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服务贸易规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服务贸易规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服务贸易规则

国际服务贸易规则范文1

一、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贸易也制约着消费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带动消费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

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抉择

战略是关于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实施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大流通带动战略),这是根据战略的规定性、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构成战略基本要素的要求等综合考虑的抉择。加深对大流通带动战略基本构成的认识,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把握这种战略抉择的科学性,把大流通带动战略落在实处。

(一)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就一事物在全局事物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其在全局中的位置。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全局战略的不同、一事物发展程度的不同等决定了一事物在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我国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谐和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和贸易结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所处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而又存有巨大发展潜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促进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加快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战略定位。

(二)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是战略成败的关键。战略选择应以战略定位为前提,建立在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上,从而能够顺应规律,利用规律,驾驭规律,推动事物科学发展。大流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选择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可以从总体上解决服务贸易的发展问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超越战略。一个战略能否称其为超越战略,关键是看该战略的动力性质,大流通带动战略就是从本质上解决了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为服务贸易的超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足够推动力,使战略超越成为可能。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导向战略。我国存在着内需不旺、产业和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大流通带动战略解决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在深层次和大范围上启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充分利用和有效协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引导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加快转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均衡战略。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实质上是发展的不均衡。大流通带动战略不仅作用在服务贸易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而且也作用于服务经济与制造经济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不仅考虑到服务贸易的国外发展,而且也考虑到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基本建设支撑;不仅要解决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要解决服务贸易各类别协调和共同发展的问题。

(三)战略方向和目标

战略方向和目标就是战略集中指向的方向和目标。在战略筹划和实施中战略的指向不是散射和无规律的,而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方向就是通过把发展服务贸易、拉动服务业、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转型等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几方面统一起来,进而形成战略方向,战略总目标即加快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四)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在战略整个空间进行的力量分配,以及力量分配后形成的战略态势。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战略布局以全球作为其战略空间,战略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限的。因此,战略布局中战略力量的使用、分配一定要在空间上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心、重点。大流通带动战略的布局是以我国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为重心,以建立国内外大流通渠道为重点,向我国中西部和全球有重点地扩延,通过基础性、推进性、助推性、保障性4类工程的部署,实现国内外整体布局。

(五)战略工程

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若干个战役逐步完成,确定具有战役性质的4类服务贸易工程,是实现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举措。基础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根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力量;推进性工程是在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方向选择的工程,在服务贸易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助推性工程是对推进工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力量;保障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有效实施的源泉。本文作者曾提出的15个战略工程,仅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部分任务,大流通带动战略4个工程形成的是开放体系,应根据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程进行适时调整。

(六)战略阶段

战略的筹划和实施通常要划分阶段,以利于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各方面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一个战略阶段通常为3-5年。战略划分成阶段,但各战略阶段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战略实施中战略方向和目标通常是不能改变的。大流通带动战略阶段的确定主要考虑:与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五年规划相同步,与服务贸易发展周期相一致,与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制定和调整期相衔接。为此,确定5年为服务贸易发展一个战略阶段比较适宜。

(七)战略规划

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规划较之计划,具备了许多战略的特性。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实现,首要的是以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的方式对服务贸易工作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筹划,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是服务贸易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能否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

一个好的规划会以其科学的前瞻性、整体全面的筹划性、内外部的协调性起到对商务工作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并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一个好的战略,不等于就能有一个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一个与战略相配套的好的规划,再好的战略仍可能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关键是对制定规划的基本内容、程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问题,以及对服务贸易战略和规划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问题。

战略规划的制定是战略选择之后的又一次创造性活动,战略规划较之战略不同的是它直接指导实践,是战略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实践和理论完美结合的产物。由此,战略规划的制定对我们的实践及其领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我们制定规划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赋予了新的要求。

国际服务贸易规则范文2

关键词: 贸易规则; 区域一体化; 诸边协定; 多边体系

DOI:10.13939/ki.zgsc.2015.05. 073

危机往往不可阻挡的扮演着国际新规则催化剂的角色。发端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在冲击世界经济的同时,也促使全球贸易的新规则不断的酝酿和发展,呈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和动向。整体上,国际贸易新规则正从几个方面逐步发展。第一,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ans-Pacific Partnership,简称TPP)和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协定(T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简称TTIP)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很可能会在未来形成富有影响力的新规则和新体系;第二,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框架体系内的诸边协定谈判会在具体领域形成新的规则和制度;第三,WTO多边贸易体系随着“巴厘协定”的达成,未来也可能会形成新的国际贸易规则。

一、TPP和TTIP等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与贸易规则的变化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风起云涌,并且重点关注非关税壁垒的削减以及国际贸易新规则的构建。尤其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

TPP是2010年正式发起、由美国主导的旨在进一步推动亚太地区经济自由化的高水平多边自由贸易安排,参与的国家目前有13个。2013年8月日本正式成为TPP的谈判成员,9月韩国宣布加入TPP谈判。TPP预计很可能会在2014年达成协定。根据TPP发展的规划,将在2015年之前实现13个成员的目标,即韩国加入TPP;而终极的目标是要建成亚太地区所有国家参与的高标准区域一体化安排。

TPP涵盖了亚太地区的12个重要国家,包括了主要的发达经济体和不少发展中国家。建成之后,将成为现有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或区域一体化组织。TPP成员的贸易总额约占世界贸易份额的25%以上,出口总额占世界份额的约23%,而进口总额占世界份额的约28%。TPP总体上占据了世界贸易的约1/4,这样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对于全球贸易和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

TTIP是2013年2月13日由美国总统奥巴马、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联合发起的自贸区安排。2013年3月12日,欧盟委员会通过了与美国进行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授权书,2013年6月14日欧盟各成员国通过了欧盟委员会开启TTIP谈判的决议。2013年7月8日~12日,美国和欧盟在华盛顿启动了TTIP的第一轮谈判,初步确定了谈判框架;截至目前已进行了七轮谈判。

TTIP如若建成,将是世界第一大超级自由贸易区。同时,美国和欧盟是世界最主要的服务贸易大国,双边相互投资额巨大,在服务贸易和相互投资上的合作空间很大。显然,TTIP对于世界经贸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TPP和TTIP关注的内容和议题反映了重建国际贸易规则的诉求。TPP涉及的议题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环境标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金融监管、竞争政策、国有企业条款、经济立法、市场透明、反贪等[3]。TTIP包括农业和工业产品市场准入、政府采购、投资、服务、能源和原材料、监管议题、知识产权、中小企业、国有企业等20项议题。这些议题主要关乎新的规则。正如TTIP谈判中的美欧联合申明所述:“通过谈判,美国与欧盟将不仅有机会促进大西洋两岸的贸易与投资,也可能会成为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者和主导者,进而改变现有的多边贸易体系”,这充分说明了TTIP的目标在于重塑全球贸易新规则[2]。

近年来TPP和TTIP等主要区域一体化安排与以往相比具有差异,特点显著。第一,重点在非关税壁垒的削减和新规则、新制度的建设。无论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还是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都无一例外的关注非关税壁垒的减让和新规则的制定与事实。第二,似乎有意避开并游离于WTO体系之外。TPP和TTIP都是WTO体系之外的区域一体化安排。第三,以发达经济体为核心,撇开发展中经济体。TPP由美国主导,日本参与;TTIP由美国和欧盟共同主导和参与。第四,美国和发达经济体推动一体化的意愿高度强烈,发展进程“出乎意料”的迅速。无论是TPP还是TTIP,都设定了密集的谈判议程,预定达成协议的时间安排非常紧迫,反映了发达经济体的迫切心态。可见,区域一体化构建全球贸易新规则的主导和推动力量主要是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

TPP和TTIP已经囊括了大多数的发达经济体,如果建成了高标准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吸纳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很容易形成事实上的全球主导型贸易规则,最终TPP和TTIP取代现有的WTO多边贸易体系而发挥作用,或者回到多边体系框架下成为名正言顺的全球贸易规则。无论何种发展结果,TPP和TTIP都是潜在的国际贸易新规则形成路径。

二、WTO框架下的诸边协定谈判与贸易规则的变化

WTO框架下的诸边谈判是在世贸组织框架下,部分成员采取自愿的方式参与的涉及具体领域的协定谈判。目前比较有影响的谈判主要有全球服务贸易协定(Trade in Service Agreement,简称TISA)、信息技术协定(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Agreement,简称ITA)和政府采购协定(Government Procurement Agreement,简称GPA),分别体现了服务贸易、信息技术贸易和政府采购上国际贸易新规则的谈判和发展。

《全球服务贸易协定》(TISA)是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诸边谈判,美国和欧盟等国家认为20年前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已经落后于时代,主张使用“负面清单”谈判模式推动达成更高标准的服务贸易协定。TISA阵营目前已有48个国家,覆盖了全球70%的服务贸易[2]。

《信息技术协定》(ITA)是世贸组织项下1997年生效的诸边协定,成员涵盖全球97%的IT产品出口,旨在分阶段将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税削减至零。中国在加入WTO谈判中承诺加入协定,并成为成员。

《政府采购协议》(GPA)是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的一项诸边协议,目标是促进成员方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扩大国际贸易。GPA由WTO成员自愿签署,目前有美国、欧盟等14个参加方,共4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协议。

WTO框架内的诸边协定谈判基于自愿的基础,并且主要包括的都是利益攸关方,部分成员参与的谈判不仅更加容易达成协定,同时参与的成员本身就说明存在参与协定的愿望。由此,WTO框架内的诸边协定谈判将比多边谈判容易的多。从目前进展看,信息技术协定和政府采购协定已经达成,全球服务贸易协定仍在谈判中,中国2013年已经宣布参与全球服务贸易谈判。

诸边协定谈判同样主要由发达经济体主导,在世贸组织的多边体系框架内开展谈判,并且通常主要聚焦某一个领域,一旦协定达成,将会形成在某些特定领域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如TISA谈判一旦达成,由于汇聚了主要的服务贸易大国,将会形成服务贸易新的规则,成为事实上的主要通行规则,未来很容易上升为全球性的国际贸易规则。因而,WTO框架内的诸边协定谈判同样是重要的全球规则变动主要路径之一。

三、后巴厘时代的多边贸易体系与贸易规则的变化

WTO多边贸易谈判一直是国际贸易新规则和新体制形成的主要机制。但世贸组织新一轮的多哈回合历经10多年的谈判一直毫无结果,发达国家成员和发展中国家成员很难在一些核心议题上达成一致。但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形成的压力,推动多哈回合在2013年底达成了“巴厘一揽子协定”,宣告了多边体系下仍然可以达成协议,具有重要意义。

从“巴厘协定”的内容看,主要包括贸易便利化、给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安全上更多选择权、协助欠发达国家发展贸易等三个方面。这些内容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贸易便利化有利于降低贸易成本,促进贸易发展,尤其有利于全球价值链贸易的发展。但“巴厘协定”的内容仍然没有涉及贸易一体化和自由化的核心议题,没有涉及非关税减让,没有形成核心的国际贸易规则。可以说,在国际贸易规则的形成上,基本没有实质的推动和贡献。

“巴厘协定”对新贸易规则的意义主要在于:第一,增强了未来在多边框架下谈判贸易规则和贸易自由化的信心,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第二,贸易便利化是贸易自由化的一方面,在贸易便利化上形成的规则和措施,同样也是国际贸易规则的一部分;第三,“巴厘协定”为后巴厘时代的贸易规则谈判提供了榜样和效仿效应,有利于未来的谈判。

总体上,多边体系下的国际贸易新规则谈判并不容易,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很多,预计很难有较大的进展。

四、全球贸易规则变化的新动向

全球贸易新规则形成的三种路径选择中,正倚赖和快速发展的是区域一体化实现路径和WTO框架下的诸边协定路径,但“巴厘协定”似乎点亮了WTO多边框架的“星星之火”。目前,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发展呈现了新的动向,TPP可能会在不远的未来可以达成协定,WTO体系下的诸边谈判达成的可能性很大,发达国家似乎希望形成WTO体系内外相互补充的规则体系,未来TPP等区域一体化可能会纳入WTO体系。

(一)TPP谈判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可能年内达成

TPP原定计划在2013年底完成谈判,但由于各位诉求的差异未能达成。但预计,TPP能够在不远的未来很可能会达成协定,初步建成一个高标准的区域一体化组织。TTIP目前已经进行了七轮谈判,从目前的进展看,双方达成协议的意愿较强,但谈判中存在的矛盾很多,预计短期内较难达成。

(二)诸边协定谈判成功的概率较高

WTO框架内的诸边协定谈判基于自愿的基础,并且主要包括的都是相关利益攸关方,部分成员参与的谈判不仅更加容易达成协定,同时参与的成员本身就说明存在参与协定的愿望。由此,WTO框架内的诸边协定谈判将比多边谈判容易的多。

从目前进展看,信息技术协定和政府采购协定已经达成,全球服务贸易协定仍在谈判中。预计诸边协定谈判都能够在不远的未来达成协议。

(三)WTO后巴厘时代的多边体系较难推动贸易新规则的发展

“巴厘协定”证明了多哈回合的多边体系是可以达成新的协议和新的规则,但从2013年底达成的“巴厘一揽子协定”的内容看,主要包括贸易便利化、给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安全上更多选择权、协助欠发达国家发展贸易等三个方面。这些内容虽然具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还没有触及国际贸易新规则的主体,也没有体现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核心诉求与期望。虽然多数成员国,尤其是发展中经济体都希望推动WTO多边协定并借以重塑全球贸易规则,但心有余而力不足。WTO多边体系似乎较难在国际贸易新规则上取得突破和发展。

事实上,TPP和TTIP等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有利于倒逼WTO多边体系的推进。WTO巴厘一揽子协定的达成,很大程度上是发展中经济体受到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压力,希望回归WTO谈判促进贸易自由化发展而形成的结果。因而,后巴厘时代的多边体系也可能有在区域一体化的压力下推动发展全球贸易新规则。

(四)发达国家或希望形成WTO体系内外相互补充的规则体系

全球贸易新规则的发展和推进途径显示了WTO体系内外相互补充和强化的特点。体系内的诸边协定谈判和体系外的区域一体化谈判相互补充,诸边协定主要关注具体领域而区域一体化关注整体方面,相互补充且里应外合推行新的全球贸易规则。

(五)未来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可能会纳入WTO议题

近期以来,不少的研究倡议将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纳入WTO议题,在WTO体系中讨论区域一体化,并促成与多边体系的协调发展,同时提高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信息共享和透明度。这一新的趋势意味着,未来通过TPP和TTIP等区域一体化建立的贸易新规则很可能会回到多边体系框架内,逐步形成多边的全球贸易规则。

五、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全球贸易规则的变动对中国的潜在影响毋庸置疑。整体上的影响是“有近忧而无远虑”;即虽然在短期内会带来负面冲击,但长远与中国的利益诉求一致。

(一)对中国的影响

短期内的冲击和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TPP和TTIP等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会冲击中国的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资。美国的重要贸易伙伴是美国和欧盟,而两国都在TPP或TTIP的体系内。

第二,新规则的形成将迫使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而一步到位的市场开放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冲击是无法避免的。

第三,会削弱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发达经济体重建全球贸易规则的行动安排中,中国等发展中经济体基本没有参与或者被排除在外。

第四,中国基本被排除在新贸易规则的形成体系之外,很难在新规则形成中提出自己的诉求,不利于贸易的发展。但中长期之内,发达国家倡导全球贸易新规则的主要目的是要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开放更多的市场,这也是符合中国利益的。故而长期内与中国的利益一致,并不需要过分担忧。

(二)应对策略

中国的应对策略上,面对美国重塑全球贸易规则的发展,应有的选择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密切关注全球贸易规则的发展动向。掌握最新的进展并准确评估可能存在的影响效应,及时根据发展动向制定相应的对策策略。

第二,积极参与全球贸易规则的重建。参与的方式包括加入这些新的区域、诸边和多边协定的谈判中。积极参与的好处包括:首先,及时了解和影响新规则的制定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其次,早参与比晚加入能够获得先发优势;再次,以开放促进国内的改革;最后,实践证明,进一步开放市场可能对中国更加有利。

第三,强化中国在WTO体系中的作用。WTO体系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贸易新规则最终预计都需要回归或者上升到WTO的多边体系中,才能够成为全球规则。增强在WTO体系中的话语权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中国也应该积极倡导在WTO多边体系中推动全球贸易新规则。

第四,中国也应积极主导和推动全球贸易规则发展。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也应该积极主导和推动全球贸易规则,制定有利于中国贸易发展的规则体系。

第五,团结和凝聚其他发展中大国,集体行动影响全球贸易规则的形成,努力构建有利于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全球贸易和投资规则,促进多边贸易体系的指针朝着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偏移。

参考文献:

[1] 陈淑梅,全毅. TPP、RCEP谈判与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 [J]. 亚太经济,2013(2).

[2] 巩胜利. 21世纪:美国新战略“三大”规则 [J]. 国际金融,2013(5).

[3]李春顶,夏枫林.中美需求结构比较与中国未来的需求结构优化[J] .中国市场,2014(3).

[4]李春顶,夏枫林.需求结构对宏观调控的影响及中国政策抉择[J] .中国市场,2014(7).

[5]李春顶, 赵美英,彭冠军.美国三大需求结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中国市场,2014(19).

国际服务贸易规则范文3

美国主导的贸易全球化新规则

当前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代表的相对低标准协议和以美国主导的高标准新型贸易规则并存正成为国际贸易协定的新特征,两条主线在美国主导下正加速并进。

一方面,美国积极推进其倡导的“21世纪的贸易自由化”进程。目前美国发起和主导了三个新的全球经济规则谈判,分别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谈判、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谈判。美国在上述三场谈判中,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国际贸易与投资规则。这些协定较当前全球已经实施的自贸协定标准更高、涵盖范围更为广泛,达成后将成为未来全球贸易投资规则谈判的新标杆,引发世界经贸格局新一轮的调整。另一方面,美国在推动更多国家参与其倡导的新型贸易规则。通过几年新贸易规则领域的谈判,美国主导的新型贸易规则在全球范围内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都已露出端倪。美国有将这些小范围或者区域性的规则推广成为全球规则的意图。

美国的战略在从缔约向扩大影响力转变。美国需要更加开放、更多国家参与的平台来推动其倡导的新型贸易规则。WTO目前有160个成员国,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因而对于美国而言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美国让WTO“复活”,积极促成其达成一定的成果,为未来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向着新型贸易规则的高标准迈进铺平道路。

美国的诉求和意图

美国大力倡导和推动经济新规则,是对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战略联系作出的反馈。现有国际经济规则中,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引致世界经济格局变动削弱了美国在当前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主导能力。

首先,在现有国际经济规则中,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似乎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中国在过去的全球化过程和全球体系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以至于经济总量直追美国,并且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

其次,在现有的国际经济规则中,美国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应对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对日本的汇率政策、货币政策以及贸易政策所施加的压力对新兴经济体难以复制。尤其是当二者发生经济利益冲突时,美国并不能在现有国际经济规则内找到有效对付新兴经济体的办法。

第三,美国发现现有经济规则还不能充分发挥美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尤其是服务业和创新上的优势。为此,美国需要一套新的规则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有意用新规则来限制潜在竞争对手特别主要是新兴经济体的竞争优势。

最后,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几乎均为亚洲国家,尽管如此,美国作为贸易伙伴国对许多亚洲国家的地位却正在下降,一些美国政策和贸易分析者认为,如果美国不融入近几年蓬勃发展的亚洲区域内贸易协定,美国将面临着在亚洲被边缘化的危险。加入TPP美国意在扭转这种局面,在构建TPP过程中把握主动权达成新的区域贸易协定,以介入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通过设置一定规则主导亚洲地区未来政治、经济等格局的变化。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美国所推动的规则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其一,服务业的开放,尤其金融和信息服务业的开放。这是美国最有优势、最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其二,知识产权保护,包括打击商业窃密、造假和盗版等。这是为了充分发挥美国在创新方面的优势,保护其创新利益,削弱模仿和跟随者的竞争力。其三,环境保护标准和劳动保护标准。新兴经济体的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程度低,环境保护成本和劳动成本低,通过提高这两个标准,可以提高新兴经济体的环保成本和劳动成本,削弱其竞争力。其四,公平竞争或者竞争中性原则,即让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处于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主要是为了消除对国有企业的优惠和对外资企业的歧视。其五,透明度原则。即要求对规章制度及国有资本经营信息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其六,“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模式。

总结起来,这一轮全球经济规则的调整,是美国在新兴经济体快速增长这一事实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获得全球化利益而进行的调整。通过推动服务业开放和知识产权保护来更好地发挥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竞争优势,同时,通过更全面的国民待遇原则、公平竞争或者竞争中性原则、环保和劳工等高标准来削弱新兴经济体的竞争优势,为美国企业寻找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中国如何应对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被排除在新型贸易规则之外,它们内部也面临着被分化的危险。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主要代表,经过很多努力才于2013年9月30日加入到TISA的谈判中。

对于中国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新规则制定过程中形成的潜在影响和后果。一旦TPP等框架协议按照美国构想和意愿达成,那么今后在中美两国的双边经济贸易往来中,美国就多了一项筹码,而中国则多了一项障碍,想要加入该类协议就必须接受美国已经制定的标准和准则,而且从目前来看,这些准则中的货物贸易零关税、服务贸易否定列表、保护主义的劳工条款、知识产权等主要条款,都对中国极其不利,接受这样的条款加入,进入成本极高。但如若不加入,一旦TPP等成为区域自贸区的过渡和发展途径,中国将面临着被区域一体化进程排除在外的危机。而且TPP等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超经济的综合合作平台,内容涉及政治、军事,从战略上对中国形成鼓励和遏制。

国际服务贸易规则范文4

[关键词] 贸易强国 区域合作 竞争力 对策

一、中国成为贸易大国的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和服务贸易逐年增长,利用外资总额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对外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升至2004年的11547.9亿美元,成为世界瞩目的贸易大国。

1.国际贸易总额及增长率居世界前列。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23.5%,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达到21738亿美元。增幅连年领先世界其他国家。世贸组织在《2008全球年度贸易报告》中指出,中国在2008年很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商品出口国。

2.国际贸易市场多样化。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结构发生变化,对传统市场出口占比下降,对新兴市场如俄罗斯、印度的出口增幅较大,占比上升。

3.利用外资势头强劲。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位居全球第五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连续被评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东道国和研发首选地。截至2007年11月底,全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7471亿美元。

二、贸易大国同贸易强国的区别

1.贸易强国的标志。我国提出要在2020年以前发展成为贸易强国的目标。一国成为贸易强国主要有六个方面的体现,(1)经济发达;(2)货物贸易规模大,服务贸易发达,对世界贸易影响力强;(3)掌握出口商品的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和销售渠道,拥有一批属于本国的跨国公司和一批具有相当高知名度的品牌;(4)出口企业具有较高的参与国际合作能力,较高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较强的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5)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占居明显的竞争优势;(6)参与国际经贸规则、惯例的制定和修改,在国际贸易舞台上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2.贸易大国与贸易强国的区别。贸易大国主要是就贸易规模而言,而贸易强国体现的不只是规模,还更看重经济福利水准。在对外易中如果耗费了很多资源,出口商品卖价却很低,福利水准就低;反之,福利水准就得到提高。根据我们的对外贸易现状,基本表现为中国出口商品档次普遍不高,价格也较低,得到的经济福利从宏观上讲不是最大化,因此中国现在还远不是贸易强国。

三、中国与贸易强国的差距

1.人均生产总值过低。2007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为33700亿美元,首次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仅2461美元,居世界161位,而美、日、德人均GDP都超过4万美元。

2.外贸依存度过高。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达到60%以上,不仅高于等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和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一旦遭受反倾销,出口受阻,国内经济和就业将受到严重打击。

3.服务与技术贸易进出口发展滞后。当今世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组成。美国尽管货物贸易逆差巨大,但在服务贸易方面2007年顺差达1180亿美元。而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却严重滞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仅占世界服务贸易份额3.9%。

4.货物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在最新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内地滑落到第十七。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多数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缺乏自主品牌,而且有不少的商品已经进入产品的成熟期,市场供大于求,竞争激烈,往往只能采取价格竞争的手段。

四、中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对策

1.推进服务贸易全速发展。要想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我们要大力发展货物贸易的同时,更要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政府应对服务业及服务贸易提供政策支持,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并通过完善管理规则,提升市场交易的可靠性,为服务业在竞争中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发展技术贸易。应把技术引进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结合起来,消化吸收并开发创新,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和技术赶超。同时,我们要用高新技术改造重点出口企业,加快高新技术产品、新材料的出口。

3.加速区域经济合作。我国顺应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合作迅猛发展的潮流,根据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态势,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承受能力,制定我国参与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加快双边垂直自由贸易区谈判,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发展。

4.掌握国际贸易规则和标准制定的话语权。贸易强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贸易,科技实力,主宰着国际贸易中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和修改,使之更有效的为其国家利益服务,同时又为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设置了各种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我国要争取在贸易规则的改进中有更大的话语权,努力将中国标准上升到国际标准。

5.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与升级。在今后很长时间内,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仍占据重要地位,所以加工贸易的转型与升级将对我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我国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鼓励配套产业发展,发挥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树立品牌优势,扩大自身优势,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郝志功:创建贸易强国的冷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06(01).

[2]闫燕妮: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战略选择[J].现代商贸工业,2007(10)

[3]段莹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贸易强国[J].北方经贸,2007(04)

国际服务贸易规则范文5

关于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一:融资业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创新

摘要: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目前世界经济贸易领域中一项高收益低风险的业务,所以在银行的工作领域中受到了很大的重视。然而目前我国银行中发展国际融资业务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在融资的方法和技术上都有着一定的问题,业务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估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比较小。本文从我国融资业务在国际上的基本情况出发,探讨国内银行应该实行的创新内容,以期增强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关键词:国际贸易 融资业务 商业银行融资 创新趋势

世界经济贸易贸易融资并不是一个新兴的领域,而是随着国际资本的发展产生的投资贸易方向,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的合作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这一切建立在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得到极大发展的基础上,所以我国的国际融资业务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注重市场的因素和技术的因素,这样才能促进融资业务的发展。

一、我国的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还比较偏重于传统的业务发展,包括打包贷款、备用信用证、进口开证在内的业务都还是主导手段,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开始积极地引导新业务的发展,所以一些发展较好的新兴业务也得到了发展,比如进出口保理、应收账款融资等都是目前发展较好的新型金融产品。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方法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融资方法较为传统

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主要使用的是流动资金贷款的授信理念和运作模式,这种运作模式就是根据授信主体是否符合贷款准入标准作为重要的贷款参考系数,这就需要融资对象的财务状况和资信状况作为重要的数据。但是在目前的执行过程中,大部分商业银行缺乏一个有效的风险量化方式会,从而对融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国际贸易融资在执行中不能像其它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一样易行。这种较为保守的观点根源于国内的商业银行没有较好的资金和信息控制方法,银行对融资业务无法准确进行风险估计,所以传统的贷款思维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还比较盛行,一些现代国际融资业务中重要的方法和思想还需要完善。

(二)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创新也较为缓慢

不能完全适应新的融资需求,新产品在国际贸易融资领域鲜有出现,业务操作的基本模式也没什么创新,在现代金融产业急速发展的情况下,这些传统产品的时效性和对成本与管理二一五十二财经论坛的需求都是大问题。传统的业务流程不重视信息共享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没有一个完善的数据传递和信息共享的渠道和平台,所以信息得不到充分传递,也不能为业务相应的客户提供一个符合实际的良好融资方案,同时在电子商务这一块,需要引进一些新技术,否则无法应对现代世界性金融市场的变化。

二、目前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大趋势

目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运作模式要根据电子商务和国际市场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创新,这些创新主要体现在观念的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策略创新这四大方面。

(一)融资观念上的创新

在银行的工作中,客户购买的产品与服务是利润的主要来源,也是银行创新的重要动力。银行关于融资观念的更新也主要体现在满足客户需求这一重要的方面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客户对金融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意味着金融产品也要开始适应供应链的服务观念,银行要积极地对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每个环节进行参与,帮助客户对市场每个环节降低成本,从而实现供应链中金融产品价值的扩大化,通过纵观全局和对供应链的全面把握,实现对客户的良好服务,通过服务实现产品的价值增值。

(二)融资技术上的创新

技术上的创新想要体现在客户的使用界面上,可以说就要对整体的银行技术进行革新,目前国内大部分的商业银行都设立了网上银行等服务渠道,一个较好的信息共享平台正在建立当中,而且在客户中所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一些主要的技术创新会对国际贸易中的融资业务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比如订单管理、供应链融资模型的建立、信息和文件的及时共享、在线知识信息库的建立等。

(三)融资业务模式的创新目前,融资业务模式创新的要点是融资产品附加值的增强,比如完善同时提供交易产品和交易服务的一体化业务模式等,并且这个业务模式应该和网络技术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在于提高整体的效率来从业务模式上吸引更多的客户,使得现有客户的体验增强,提高客户的黏着程度。

(四)融资业务在战略上的创新

国有的商业银行在战略上还不够完善,一方面是国有银行固有的保守策略所致,另一方面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没有充分规划,在这方面,国外的商业银行就看得比较长远,一些银行正在收购其它领域的公司,比如摩根大通银行收购了物流公司,可以在物流业和金融业的发展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将实体的货物供应链和金融供应链进行良好的结合。除了战略上的收购之外,还可以进行外包的发展战略,这样可以提高商业银行本身的运营效率,降低运营中的风险,从而提高银行整体的竞争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在融资业务方面创新的具体策略

(一)对业务发展的趋势和观念进行创新

在国际上关于融资业务的通行观念就是融资业务属于交易性的银行业务,所以银行应该对业务发展的整体进行关注和调控,要舍弃以前银行融资业务只是在某一个环节进行资金支持的观念,要从整体上关注客户的需求,对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提高商业银行整体的竞争力和业务的附加价值。在业务观念方面,要增强供应链的观念,在商品货物生产的某个环节都要提供一定的支持,这样做的意义在于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从而增加银行在金融业务中能够取得的整体利益,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客户对这种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购买。

(二)加强对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技术的革新

技术支持是目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重点,其技术革新要建立在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上,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搭建一个便利的信息技术平台,从而实现信息的共享实时化,提高供应链运营的效率,实现金融供应链和实体经济供应链的良好结合。目前我国大量的商业银行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通过目前商业银行中流行的贸易服务功能可以在商业中进行及时的贸易数据传递,提高数据在传输当中的可信度和安全程度,通过战略合作和战略上的联盟实现信息共享下的双赢局面,将这种战略合作关系延伸到业务链的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更好地获取银行利益,从当前传统的局面中打开一个突破口。

(三)对传统金融产品的发展潜力进行再发掘

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虽然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还是能发掘出一定的创新因素的,如果能在传统业务上有所创新,就能在当前占有很大的优势。目前信用证模式还是主要的发展模式,现在它的使用量仍然在增加,所以还有着一定的市场,但是如果不做创新,很容易就陷入同质化的泥淖。传统金融产品的运作方式、组织结构、关系形势和思维方式等都应该得到创新,提高传统产品价值的内涵。四、结语融资业务在国际贸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要在这个方面有所创新,就必须增强商业银行的敏感度,紧跟世界和市场的发展潮流,利用先进的技术开发新的融资金融产品,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实现商业银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提升,从而获得更多的金融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创新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

[2]王晓燕.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及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14.

[3]陈琅琅.A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分析与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12.

[4]林丹秋.DL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创新管理研究[D].辽宁大学,2012.

[5]高杉.中国进出口企业供应链融资问题探析[D].吉林大学,2011.

关于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二: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环境不断恶化,在国际政治经济结构中,发达国家提倡低碳经济模式,这种模式能够降低环节的日益恶化,从更深层次来讲这种低碳经济模式对一些国家来说具有较高的战略利益,通过低碳经济来达到另一个竞争优势,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贸易

气候变暖成为了全球需要共同来面对的问题,其中日常排放出的二氧化碳量直接影响着国际经济和国家之间决策的重要因素,低碳经济成为了各国重要领域,一些国家发展低碳来提升低碳经济当作国家之间竞争的一个因素,比如,美国把页岩气等一些能源通过出口和针对性发展来提升经济,发展中国家将低碳作为发展的一个方面,较少和大国之间的差距。在低碳经济的发展和竞争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国际贸易规则,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优势等,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在周边国家做了一些工作,以此对国际贸易规则进行影响。

一、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主要是对二氧化碳含量进行限制,极大的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的思想通过不同方法来提高经济和环节质量的同时节省节能的使用量,保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此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平衡。随着经济的发展,采用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比如进行技术上的不断更新和制度上的不断革新等方法,来实现产业不同程度的转型,以此来开发新的能源。低碳经济的提出并实行,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说:

(1)低碳经济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对环境的保护,并且在此基础上行保护生态平衡,与此同时,各项低碳指标应达到国家的规定;

(2)能够国家经济进行有效改革,并且在改革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创新,使能源在使用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利用,以此来提升其他经济价值的产出。低碳经济的实行和国家发展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不同,这种理念能够有效起到资源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在一些程度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碳交易机制能够有效保证国际交易市场更具规范化,使规划后的碳产业。碳,严格地说不能算作一种商品,在此基础上没有较为突出的开发价值,但是在较多的发达国家对能源资源进行不断优化的同时,使能源的利用率最大化,与此同时,对新的能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温室中各种有毒气体的排放,但是在降低的同时大大增加了成本;发展中国家在能源使用方面效率比价低,温室中的一些有毒气体排放量较大,虽然降低了成本。

二、国际贸易规则的形成和变化机理

1.霸权国家直接提供。霸权国家对国际贸易规则的直接提供,霸权国家在对国际贸易规则进行制定时,需要对贸易规则中的国际机制进行制定,通过此种方法对国际体系进行最大程度上的稳定,以此构成霸权国家对在体系内的国家进行统一。霸权国家对国际贸易规则的提出,对一些国家体系有相对的偏离,没有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其他国家的共同价值观和利益,虽然如此,在体系中的主要重点是对体系内国家的利益和价值进行采取支持的方式。霸权国家对国际贸易规则的提出比较热心,因为这种规则的提出能够和自身国家利益相一致;还有就是以国际规则间接地控制其他国家,达到自身赢取利益的目的;虽然国际贸易规则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易成本,但是贸易规则如果是霸权国家来进行系统制定,影响最大的就是一些发展中国家,较为弱小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会被霸权国家所忽略。

2.发达国家间合作提供。一些发达国家在贸易规则的制定方法可以通过国家之间的合作来进行制定,通过不同国家之间对制定的成本进行承担,并且在规则的制定中收到自身的效益。

3.国际组织提供。国际贸易规则的执行者就是国际组织,一个国家中的规则制定成员对制定的作用影响各有不同,不同经济实力国家在进行规则制定过程中能够使用的经济资源有较大差异,比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规则制定过程中可以动用的政治资源有较大差异。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实力有较大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局面,但是整体的弱势在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中没有特别大的影响,很多较为重要的决策很少通过投票解决,而是通过协商解决。在现有的政治经济下,整个社会的经济在发达国家掌控之中。

三、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

1.国际贸易规则制定领域不断扩大,在一些较为新的领域中产生,将低碳和贸易之间产生必要的联系,这是发达国家获取自身利益的一种方法,比如,美国开始将碳管制和贸易联系在一起,通过碳关税来主要体现。发达国家未来提高自身国家经济效益和在全球中的竞争力,对一些不良减排国家的货物进行碳关税的征收。这种管制主要是对象没有使用减排管制措施的国家,实际上针对的就是发展中国家。美国能源部称,对碳排放量不达标国家进行关税的征收,美国以碳排量的减少为理由对碳排量不大标国家进行关税的征收,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对碳排放量进行系统的管制,对于一些带碳的货物和产品的进口商,需要将其上交从新成立的国际储备许可体系中购买的碳排放许可费用,该费用包含了产品的碳含量。

2.发达国家会通过低碳经济为理由降低自由贸易的供给,霸权国家要做的主要是通过对政策的改变对国际体系平衡进行必要的恢复,所以,可选择方案如下:

(1)消除增加成本的原因。霸权国家主要是通过政策平衡国际体系自身不但得到较大利益,而且能够对一些挑战者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摧毁,目前美国最大的挑战者是中国;

(2)减少国际义务。对国际义务的减少是美国比较重要的方法,通过世界银行的数据统计,全球非关税壁垒高达2500多种,其中美国的非关税壁垒较为复杂,并且在复杂的基础上比较全面;

(3)霸权体系对一些国家来说非常重要的使命,将霸权体系中存留的资源作为一种自身资源,为的是对霸权服务进行挽救。

3.发达国家通过将低碳和贸易两者相结合,并且明显加快了两者连接的步伐,对环境的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了国际贸易规则框架中的主导。国际贸易在管理中,对环境保护的贸易影所持的是一种持警惕态度,此后国际贸易中新的障碍就是环境保护政策,在此基础上会形成一种绿色保护主义。但是随着与环境相关的贸易不断增加,GATT在很大程度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94年国际组织将环境作为国际贸易组织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目标,最大程度做到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使不同经济的国家实行经济的一致性,这从某种程度上也表明了低碳和贸易两者相结合对发达国家的利益的满足和对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满足。

四、结语

随着社会环境不断恶化,在国际政治经济结构中,发达国家提倡低碳经济模式,这种模式能够降低环节的日益恶化,从更深层次来讲这种低碳经济模式对一些国家来说具有较高的战略利益,通过低碳经济来达到另一个竞争优势,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随着国贸规则长期的变化,低碳经济必定会影响到国际贸易规则的重新构建,这对一些国家来说是一种挑战和考验。

参考文献

国际服务贸易规则范文6

影响几何

美国与其他11个亚太国家为构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的谈判于2015年10月5日宣布顺利结束。TPP谈成对于中国的影响是目前媒体和学者普遍关注的热点。笔者认为TPP对中国的影响有三个层面:第一,TPP达成了很高水平的市场准入协议,大多数商品贸易都瞄准了零关税的目标,尽管在农产品和纺织品等敏感产品上有较长的过渡期,但是全面的市场准入标准将会带来贸易转移效应,即从TPP成员之外的贸易伙伴转向TPP成员,这对于TPP成员的贸易伙伴中未加入TPP的国家而言,是一种损害。正是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未加入TPP对我们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对于中国有比较大优势的产品出口而言,这部分影响应该不会很大,因为TPP成员国之间,尤其是一些大的成员国之间已经存在FTA,关税水平已经非常低,进一步降低关税的空间很小,能够产生的贸易创造和转移效应都很小。比如,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新加坡、秘鲁、智利等都已经有双边或者区域的FTA。

第二,TPP对服务贸易设定了开放的原则,特别对金融服务、电信服务进行了专门的规定,除了一些例外,TPP成员将互相开放金融服务市场,允许其他成员跨境提供电信服务等。虽然服务业比较敏感,成员国可以用负面清单的形式保留一些措施,但是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市场准入的基本原则对于服务业尚没有完全开放的中国有不少压力,因为这些领域的开放一旦成为趋势,我们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压力将会上升。

第三,TPP在与贸易和投资相关的很多领域制定了一系列的新规则,这些规则包括了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劳工标准、竞争原则、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等多方面。由于详细的文本尚未公布,对于每个领域内的相关规制还很难作出精确的判断,但是TPP在这些领域达成的一系列协议本身,就说明原来属于各国内部权力的与贸易投资相关的国内规则现在需要进行国际的规范,再也不仅仅是各国的内部事务。这对于中国产生的冲击比前两个方面的影响要大得多。

这三个方面的影响决定了TPP对于中国而言不是简单的决定加入与否的问题,而是首先要研究TPP 一系列规则对中国的影响究竟有哪些,到底有哪些具体的利与弊,然后才能据此做出我们的取舍和应对之策。

中国的应对策略

继续推进中国的区域贸易投资伙伴关系战略。中国与14个经济体签署了双边的FTA,其中12个都是亚太地区的成员,中国要继续推进10+3FTA和RCEP(10+6)谈判。2014年在北京APEC峰会上,中国积极主动倡议开展亚太自贸区(FTAAP)的谈判,中国要继续大力推FTAAP,要让更多的人相信,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自由贸易带来的经济促进效应会更大。

积极推动与美国以及欧盟正在进行的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争取早日达成协议。与美欧的投资协定谈判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应对TPP在做准备,因为与美国谈判的投资协定的很多内容与TPP规则类似或相关。如果达成双边投资协定,意味着搭建了加入TPP的一个阶梯,也意味着我们向“21世纪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迈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