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特征范文1
关键词:生态旅游产品;营销策略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析我国生态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
收录日期:2013年7月10日
一、引言
从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提出至今已经过了30年,生态旅游也成为全球旅游业的一个热点,受到国内外研究者和业界的关注。自从正式提出生态旅游这一概念以来至今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参考了国际生态旅游学会给出的定义:“在自然区域里进行的、保护环境同时维持当地人福利的、负责任的旅游。”我国生态旅游相关的学术研究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国际上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开始,主要进行对生态旅游市场、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理念和生态旅游营销策略这三大类的研究。政府更是将2009年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发展思路。本文对生态旅游产品及其营销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我国生态旅游产品市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生态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并对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营销的实施给出了建议。
二、生态旅游产品及营销概述
(一)生态旅游产品概述。生态旅游产品是指为了满足生态旅游者在生态旅游活动过程中的需要而向其提供的各种资源、设施和服务的组合;它是生态旅游者支付一定的金钱、时间和精力所获得的一次完整的生态旅游经历和体验。这一概念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人Hector 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生态旅游属于特殊旅游产品,其基于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营销人员必须在充分运用市场营销学的理论与策略的基础上,时刻与生态旅游本质特点相结合,即“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而开发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旅游产品。”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具有自然性、教育性、可持续管理性等方面的优势,因此生态旅游无论是从理论基础上还是实际的操作实践上,都具有全新的优越性。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生态旅游在全球,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掀起了热潮。但是,与西方一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较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生态旅游只是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受多种利益的驱动,在生态旅游市场营销中,很多旅游企业只把生态旅游看作是一种伪装,通过推出名不副实的生态旅游产品来迎合市场需求,获得竞争优势,并未真正将环境保护和当地收益放在首位。
(二)生态旅游产品营销概述。市场营销是指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发现并满足消费者需要、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商务活动过程,包括市场调研、选择目标市场、产品开发、产品促销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企业业务经营活动。生态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是对传统旅游市场营销的继承和发展,它是指生态旅游经济个体在生产经营的各个阶段减少或避免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在市场营销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指导下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生态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要同时进行传播生态旅游的理念和生态旅游产品的营销。与传统的旅游市场营销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之处:
第一,营销客体扩大。传统的旅游市场营销的客体仅仅是旅游产品,营销活动只需要让受众了解具体的产品是什么就够了;而生态旅游的市场营销除了对生态旅游产品的营销外,还要重视对生态旅游理念的营销,要让所有受众通过各种营销手段能够获得环境保护的知识以及生态旅游的科学理念。
第二,市场范围扩大。传统旅游营销只把游客作为营销的“市场”;而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市场”却包含所有与生态旅游有关的活动主体,例如旅游者、旅游经营商、旅游规划设计人员、当地社区居民和所有营销主体相关人员等。
第三,营销任务变化。传统的旅游营销以满足旅游者的各种需求为主要任务,基本上是游客需要什么产品就开发什么,游客需要什么设施就修建什么;而生态旅游市场营销不是盲目的满足游客需求,而是只满足游客的理性需求、绿色需求,以不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并且能积累生态环境知识为目的,最终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
三、生态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生态旅游产品市场分析。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生态旅游已不是少数旅游者才能参加的精英式旅游活动了,各个年龄层、收入层、文化程度的旅游者都开始接受和参加这种旅游活动。然而,在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一直比较突出,生态旅游的概念在国内的发展也仅仅不过20多年,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与国外成熟的生态旅游市场相比,国内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市场。
旅游市场营销要求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生态旅游者的差异化旅游需求,这就要求营销人员要对生态旅游客源市场,即生态旅游消费者的一些特征进行研究,以便进行市场细分。国外学者在国际生态旅游市场特征这方面的研究较为丰富。他们的研究指出,就年龄而言,生态旅游者一般集中在35~54岁,不同年龄的生态旅游者对活动的内容偏好会不同;从收入来看,生态旅游者的家庭收入要高于一般旅游者,受教育程度也比较高;参加生态旅游活动的男女比例基本相当,而对于不同的活动,男女游客体现出来的兴趣是不一样的;没有小孩的夫妻家庭最容易产生生态旅游者,这部分家庭应该成为生态旅游市场宣传的重点。另外,生态旅游者也比一般旅游者愿意支付更多的费用。他们更愿意单独出行或者两人结伴出游,以寻求融入大自然的刺激性。另外,他们还对生态旅游者旅游动机、环境态度等方面做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而在国内,因为生态旅游市场发展还不成熟,因此还没有办法对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市场特征进行研究。但还是有不少的学者试图在对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我国生态型旅游目的地游客的一些基本特征:就年龄而言,生态旅游者一般集中在25~44岁的青中年当中;在性别方面,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导致我国的生态旅游者以男性居多,但是女性的比例在逐渐上升;而出游的方式则是与亲朋好友结伴和单位组织旅游的比例居高;其他在收入状况、教育程度、家庭构成和旅游动机等方面则和国际生态旅游市场的特征相差无几。
(二)生态旅游产品的产品策略
1、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是整个营销过程的基础,只有设计开发出高水平的生态旅游产品,才能吸引游客前来消费。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主要应以生态学为指导,更详细的是“以生态学、地理学为指导,以历史自然性和真实性为依据,对生态旅游产品进行空间和功能设计,以保护生态旅游产品的自然生态性和历史人文性,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生态旅游活动的最优环境。”生态旅游产品的特殊性使其设计开发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针对性原则。不同的生态旅游者有不同的偏好,营销者应该分析和了解市场细分,选择市场需求量最强烈的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开发,避免造成对宝贵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减少破坏和浪费。
(2)生态保护原则。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是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开发者和旅游者的追求之前,在此基础上尽力实现三者的利益最大化。
(3)融合一致原则。在生态旅游产品设计过程中应当考虑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文化是否与旅游产品相融合,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目标是否相一致。
(4)因地制宜原则。在开发生态旅游产品过程中应一切从实际出发,去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
2、生态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营销策略。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产品经开发进入市场后,直到被市场淘汰从而再无生产的可能和必要为止的全部持续时间。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将生态旅游产品市场生命周期也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每个阶段都会受到诸多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条旅游线路、一个旅游活动项目、一个旅游景点都将经历由兴至衰的过程,存在着生命周期的变化。生态旅游营销主体应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因素及产品所处的市场生命周期阶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策略。另外,生态旅游产品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则很有可能使其因环境质量下降而快速进入衰退期。因此,营销人员应该对生态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严格监测,同时采取产品改革、市场改变、营销组合改进和产品升级换代等策略来尽量缩短生态旅游产品的投入期,延长成熟期,延缓衰退期的到来。
3、生态旅游产品的组合策略。生态旅游产品组合即把各种生态旅游产品进行组合的方式集合。因为生态旅游产品如果只是单一的种类,就容易遭到市场淘汰,增加经营风险。所以,应该同时经营多种生态旅游产品品种,在可能的情况下对多种生态旅游产品进行组合,这样能有效减少经营风险,也有利于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的生态旅游产品组合方式有两种:一是依赖于已存在的生态旅游资源所组合出的资源依托型生态旅游产品;二是凭借非现实的旅游资源所组合出的资源脱离型生态旅游产品,如生态型主题公园。最核心的生态旅游产品形式是景区和旅游活动项目,目的地产品和线路产品都是在景区的基础上组合而成的。组合生态旅游产品的形式很多,可以根据资源和市场需求进行不同的产品组合。而生态旅游经营者针对其产品组合的策略主要有四种:经营一种类型的旅游产品来满足多个目标市场的同一类需要的“产品系列专业型”组合策略;向某一特定市场提供其所需要的旅游产品的“市场专业型”组合策略;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旅游产品的“特殊产品专业型”组合策略;经营多种产品线并推向多个不同的市场的“全线全面型”组合策略。生态旅游产品营销主体都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竞争状况适时调整产品组合策略,并须经常分析自己产品组合的状态和结构,不断对产品组合进行改进,使生态旅游产品的组合达到最优化。
(三)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价格策略。生态旅游产品的价格始终是生态旅游产品之间竞争的重要因素。由于旅游价格灵活性大,因此产品价格制定是否合理及其策略运用是否恰当,都会直接影响到旅游营销组合的科学合理性,进而影响到生态旅游产品营销的成功。生态旅游产品的定价,应该根据旅游市场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定价策略和技巧,使其适应旅游市场的不同情况,实现最终的营销目标。一般常用的有三种策略:
1、新产品定价策略。生态旅游新产品定价策略需要考虑弥补环境成本、开发成本和限制竞争等因素,具体策略包括撇脂定价、渗透定价等。一般认为生态旅游产品竞争者目前较少,如果景区产品有特色,则可采用撇脂定价法。这样有助于在短期内补偿成本,获取盈利。待竞争对手介入后,再降价使用满意定价以保证利润。而对于分期开发的生态旅游景区或者景区规模不是很大、资源特色没有垄断性的产品,则可以适当考虑渗透定价策略,相对低价进入,在市场占有率扩大之后,或者等生态旅游项目产品种类增加之后再适当的提价。
2、心理定价策略。对价格较为敏感的旅游者,往往对生态旅游产品的认可、购买是通过价格因素来判断的,因而在定价中不应只考虑旅游者的理性分析,而应该利用旅游者对价格的心理反应,刺激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定价中较多使用的是声望定价和分等级定价策略。声望定价策略是针对“价高质必优”的消费心理,具有垄断性的生态旅游产品可以采用这种定价策略。分等级定价策略则是把同一类的生态旅游产品分为几个等级,以不同的价格吸引不同的旅游者。但在生态旅游产品分级中,级别档次要适当,要使不同级别的产品在质量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
3、差异化定价策略。差异化定价策略是指将相同的生态旅游产品针对不同的市场细分因素以不同的价格出售,分别可以采用地理差价、季节差价、质量差价、对象差价和产品差价等策略。采取这些差价策略的对象也分为两大类,主要有生态旅游产品对生态旅游中间商和生态旅游中间商对旅游者两大类。
(四)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分销策略。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分销策略是指生态旅游产品的使用权从旅游供给者向旅游消费者转移过程中经过的一切组织或个人所构成的流通结构,也称为分销渠道。在旅游营销活动中,由于旅游企业、旅游中间商和旅游消费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分销渠道形成多种状态:
1、直接分销渠道和间接分销渠道。以生态旅游产品是否经过旅游中间商进行销售,分为直接和间接分销渠道。
2、长渠道和短渠道。根据介入旅游中间商层次的多少,将分销渠道分为长渠道和短渠道。
3、宽渠道和窄渠道。分销渠道的宽窄度是指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和销售网点的数目和布局,数目多而且布局合理,那么渠道就宽。
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产品主要采用间接分销渠道,也就是通过旅行社来完成的。在销售国际入境产品时也是间接分销,且渠道较长。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旅游分销渠道正由单一组织结构逐渐复杂化、联合化,新的营销渠道系统也逐渐形成。生态旅游产品的分销也应该顺应这一大趋势,生态旅游中间商必须具备丰富的生态旅游经营经验以及相关的硬件设施,应该组建专门从事生态旅游的旅行社进行绿色营销与管理。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目前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互联网已成为旅游产品分销的重要途径。正是因为网络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的高信息量、高速度、时效性强、信息全球覆盖以及互动性等优势,使其成为了生态旅游产品生产经营者越过旅游业的传统中介进行直接在线销售生态旅游产品的绿色分销渠道。通过网络进行生态旅游产品营销一方面可以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另一方面可以直接与客户进行沟通,便于改进产品质量。
(五)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促销策略。生态旅游产品促销是旅游营销者将有关旅游产品的信息,通过各种宣传、吸引和说服的方式传递给生态旅游产品的潜在购买者,促使其了解、信赖并购买自己的生态旅游产品,以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促销方式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四大种:
1、旅游广告。旅游广告是旅游产品营销者用付费的方式选择和制作关于旅游产品方面的信息,并由媒介出去,以扩大影响和知名度,从而达到促销目的。旅游产品广告是旅游产品促销中的一种最重要方式,可以将生态旅游产品的这种理念传达给消费者,以生态诉求、道义诉求为着眼点,获得消费者的关注。
2、旅游营业推广。旅游产品营业推广是一种临时的或短期的、带有馈赠或奖励性质的促销方法,目的在于诱导购买或努力销售某一特定类型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营业推广的对象有旅游者、旅游中间商和旅游产品推销人员。对旅游者进行推广可以吸引新顾客,抓住老顾客;针对旅游中间商的营业推广可以扩大和增加生态旅游产品与旅游者之间的渠道;对旅游推销人员的销售促进活动可以调动推销人员的促销积极性。
3、旅游人员推销。旅游产品的人员推销是指销售人员直接与顾客直接沟通来达成销售;到目标客源市场进行整体生态旅游产品形象的宣传;举办旅游博览会直接销售生态旅游产品等形式,它具有针对性强、机动灵活、反馈及时、可以建立长期稳定联系等特点。
4、旅游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是指通过信息沟通,发展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好关系,建立、维护改善或改变旅游产品的形象,营造有利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态势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良好的公共关系能够塑造旅游产品富有魅力的公众形象,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生态旅游产品营销主体可以通过公共关系这种与相关各类公众双向沟通的办法,形成对生态旅游产品有利的营销环境,同时传播绿色生态文明,使游客对生态旅游产品留下深刻的积极印象。
四、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营销实施建议
(一)应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打造出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独特的经营理念的生态旅游企业,是成为一个成功企业的最好方法之一。为了加强品牌文化建设,生态旅游景区应首先以产品质量为基础,加强旅游产品的质量管理,具有实在的质量;其次要构建企业品牌文化体系和运行机制,构建适合景区品牌经营的管理体制;最后注意自己生态品牌的独特性,突出自己生态旅游景点独有的生态环境或其他特点,形成独有的核心价值。
(二)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良好的旅游环境是发展旅游的根本,因此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人员应加强旅游环保的宣传活动,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并尽可能利用低碳环保的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保证生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景区服务。产品的好坏最终必须通过顾客来衡量,因此获得游客的满意是旅游景区赢得市场的关键。所以,景区必须要尽量提升游客的满意度,提高景区的服务质量及景区内在的价值,提高游客旅游及购物满意度,提高住宿游客满意度,并加强督促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认真整改,积极回应游客的意见建议。
(四)加强营销人员管理。营销人员是决定企业营销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对营销人员的管理是生态旅游产品营销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不同的岗位对人员技能、知识等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营销队伍的建设必须选择合适的人员,从事合适的营销工作岗位。生态旅游景区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设好营销队伍,并进行合理安排。
(五)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是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对于一个缺乏政策保障的旅游开发,将会导致开发过程中出现不当行为,危及环境。因此,发展生态旅游景区需要当地政府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为景区发展提供科技、资金支持,完善相关环境、旅游法律法规,加强当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教育。
主要参考文献:
[1]黄芳,蔡瑞.生态旅游营销策略研究——以湖北罗田县为例[J].农业与技术,2009.3.
[2]王俊.武汉市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特征范文2
中心词汇:旅游景区、网络营销、全员网络营销
随着互联网络的不时开展,网络营销越来越遭到旅游景区的注重。随同着Web2.0技术深化开展与运用,全员网络营销作为网络营销的新概念与其他网络营销方式相比具有清楚的优势。2010年4月,浙江舟山岱山县旅游局实行全员网络营销机制,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网络营销活动指导小组,确保活动顺利展开落实到位,并要求全体机关干部和任务人员在主要门户网站、主要城市综合网站、人气较高的专业论坛和旅游专业网站上发表有关岱山旅游的帖子,吸引网友阅读并回帖,提升帖子人气。由此可见,全员网络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营销方式遭到了旅游景区相关指导的高度关注与注重。
1全员网络营销概述
1.1全员网络营销的定义全员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的网络营销概念,是随着web2.0技术的深化开展运用,由博客营销、社会性网络营销等相关概念演化开展而来。在国际,冯英健、李琪在其论文《全员网络营销的价值及影响要素分析》中最早提出全员网络营销的概念。他们以为:“全员网络营销(TIM)是由于WEB2.0等互联网技术的开展,在传统网络营销普通准绳基础上构成的一种新的网络营销思想和形式,使得网络营销将扩展到企业的每一个员工,甚至整个业务流程中各个机构的相关人员,每团体都可以依据团体的知识资源对企业网络营销活动发扬影响。[1]”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全员网络营销相对传统网络营销方式而言,除了具有与传统网络营销普通的特征之外,由于其营销的效果与团体的知识资源和表达才干亲密相关,因此,全员网络营销具有区别于传统网络营销的基本特征。
1.2全员网络营销的特点全员网络营销是企业经过员工将企业产品、技术、效劳、企业文明、开展静态等以不同的方式向用户和群众传达。因此,营销效果的要害在于企业员工团体的知识资源和表达才干,这是全员网络营销区别于传统网络营销的基本特征,具体表如今:
第一,全员参与有利于扩展网络营销的信息源。第二,全员参与有利于拓宽网络营销的信息传递渠道。第三,全员的热情参与,有利于拉近与顾客的距离,提高网络顾客的忠实度。第四,全员参与有利于信息反应,降低营销本钱。
2旅游景区展开全员网络营销应留意的效果
全员网络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营销方式,旅游景区在展开全员网络营销的进程中,应树立健全的全员网络营销机制,这样不只可以强化任务人员的全员营销看法,提高网络营销的实效,同时可以进一步提升景区的旅游知名度,吸引更多的网友来景区旅游,促进景区旅游市场的兴盛与开展。但由于全员网络营销相关于传统网络营销方式而言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旅游景区在展开全员网络营销的进程中应留意以下三个方面的效果:
第一,由于全员网络营销是由更多的任务人员直接或直接的参与到网络营销活动中去,因此,旅游景区在注重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研讨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任务人员的管理与控制。第二,由于全员网络营销需求更多任务人员的参与,需求更多人应用博客、播客、WIKI等方式停止旅游产品的营销和推行,因此,旅游景区应注重网络基础设备的树立,为任务人员搭建一个良好的任务平台。第三,展开全员网络营销需求全体任务人员的积极参与,因此,展开全员网络营销时除了需求指导的注重外,更应该注重树立对员工的鼓舞机制。
3旅游景区展开全员网络营销的处置方案分析
旅游景区应用网络营销可以在网络上适时产品或效劳信息,消费者则可在任何中央停止咨询或购置,从而完成交互式买卖活动,经过信息提供和交互式交谈,旅游景区能与消费者树立一种临时良好的关系。借助网络,旅游景区可贮存、分析少量的市场信息,向顾客传送准确度也远超越其他媒体的信息,并能迅速更新产品或调整价钱,因此能及时有效地了解并满足顾客的需求。而全员网络营销作为网络营销的新概念、新方式、新方法,更能表现出这种交互性、拟兽性和高效性[2]。为提高全员网络营销效率,为保证全员网络营销顺利展开,旅游景区应对此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
3.1指导注重,确保全员网络营销活动落实到位旅游景区在展开全员网络营销的进程中,应树立完善的全员网络营销机制,指导牵头,成立专门的全员网络营销指导小组,注重网络基础设备树立,为任务人员搭建良好的任务平台,这样才可以实在发起全体任务人员参与到全员网络营销的活动当中去。同时,指导应该亲身带头,应用博客、播客、WIKI等方式停止网络营销活动。
3.2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员工全员网络营销看法网络为旅游景区树立市场笼统、完成双向交流、展开在线买卖提供了宽广的开展空间。同时,旅游产品自身的特点也决议了旅游景区的运营更适用于网络营销。而全员网络营销对团体的知识资源和表到才干的要求较高,专业性更强。博客、播客、WIKI等都需求少量对用户有价值的原创内容,因此关于旅游景区任务人员来说,创作高质量的内容难度较高,特殊是关于那些从事非营销本职任务的员工,就更难以站在市场营销的高度来创作和高质量的内容。因此,旅游景区应加大对任务人员各方面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员工的全员网络营销看法。
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特征范文3
【关键词】智慧旅游;旅游者;消费行为倾向;旅游营销
1.智慧旅游
近几年来,我国现代旅游业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在发展的同时,旅游业服务品质不高、市场秩序失范、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也日益凸显[1]。随着互联网web2.0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近些年以实时监控、实时管理为特征的智慧旅游体系建设渐成共识,经济技术的发展,全球网络化和服务信息化的加剧,催生了旅游业的智能化,智慧旅游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
智慧旅游,就是利用移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并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简单地说,就是游客与网络进行实时互动,让游程安排进入触摸时代[2]。发展智慧旅游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实现旅游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共享与资源的系统化、集约化管理,更是我国旅游产业适应市场变化,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3]。智慧旅游时代的来临即将也必然会导致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倾向发生很大的转变。因此,研究智慧旅游时代下旅游者的消费行为能够更好的指导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营销。
2.智慧旅游时代旅游者消费行为倾向分析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问卷设计问题项主要针对智慧旅游时代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消费行为构成和消费心理等三个方面进行提问。为了使得研究结论更具科学性,样本数据的收集渠道采取现场问卷调查法和网络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
2.2空间样本
研究人员实地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剔除无效问卷20份,最终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90%,同时,调查人员通过各类聊天工具及邮件向网络好友发送问卷链接地址,共收回有效问卷192份,总共回收有效问卷372份。
2.3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具体来看,调查对象的年龄以中青年为主,男性占48.39%,女性占51.61%,文化程度以大专或本科居多,职业相对分散,其中又以学生(41.19%)、销售人员、教师为主,能够反映未来旅游市场的主体旅游者构成。特别是青年学生,由于对网络的熟悉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拥有量较大,他们更愿意利用网络来为自己今后的旅游活动进行查询、预定、线路设计以及与朋友们一起分享旅游经历,因此能够大致反映今后旅游消费者的旅游消费倾向。此外利用网络进行问卷调查,样本空间范围大,这样可以得出更为客观和多元化的旅游倾向。
2.4旅游消费者消费行为倾向
2.4.1空间行为模式倾向
旅游者在空间行为模式的倾向主要体现在对各类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以及旅游目的地的类型偏好。问卷中针对智慧旅游出现前后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会倾向于哪些类型进行了提问,发现智慧旅游的对青年的旅游空间行为影响较大,智慧旅游时代青年更热衷与把热情投放到比较新颖的民俗风情类、体验类、探险类旅游目的地,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性格张扬开放,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好奇心旺盛,加之网络带来的大量丰富旅游信息,促使他们乐意去尝试新鲜刺激的事物。中老年人体力与精力的限制使得他们对新事物的追求欲望相对较低,加上他们对各种现代智能设备的不熟悉,所以智慧旅游时代对他们的影响相对较小。
2.4.2消费行为构成倾向
旅游者的行为构成包括旅游者收集信息方式、线路选择、出游时间、旅游方式及旅游范围。在智慧旅游时代,由于收集信息更加快速,更加全面,人们旅游对于出行的自主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其旅游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
通过问卷分析,有68.57%的人选择了互联网、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设备,12.86%的人选择了向旅行社咨询,11.43%的人选择了听取别人的经验介绍,5.71%的人选择了查找报刊杂志等书刊,还有1.43%的人是通过其他方式。智慧旅游时代,人们外出旅游对各种传统旅行社的依赖度逐渐减小,旅游方式,线路选择、出游时间、旅游范围等也朝着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旅游方式上人们更加倾向于自助游,自驾游等,在旅游线路查询更加偏重在第三方旅游网络平台进行(如:携程网、艺龙网、途牛网等),旅游预订等方面更加偏爱诸如“团购”之类的形式。
2.4.3消费心理倾向
在智慧旅游时代,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将更加注重旅游体验和求真方面的需求。问卷针对智慧旅游出现前后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也做了调查研究,主要通过旅游者心理需求的排序求得各个选项的平均综合得分。平均综合得分是根据所有填写者对选项的排序情况自动计算得出。它反映了选项的综合排名情况。得分越高表示综合排序越靠前。计算方法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 权值由选项被排列的位置决定,排列在第一位则得分值相应越高。
传统旅游时代人们更习惯于由旅行社等旅游商来安排其旅游活动,对自主设计旅游线路的心理需求较低,而智慧旅游时代,人们在自主性方面的要求明显提升,对价格优惠和省时省事方面要求较高,由于是通过网络来进行旅游过程的编排,人们对于在旅游过程中是否能够体验到切实的旅游产品和线路的这种心理需求感越来越强,这说明随着智慧旅游时代来临,人们更注重旅游消费的真实体验感。
3.结论
3.1研究结论
随着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一个注重游客个性体验的时代也随之而来。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收集信息方式、线路选择、出游时间选择、旅游范围以及旅游方式的选择上不在拘泥于传统的旅游模式,而是更加趋于多样化,自主化和个性化。相比较而言,中青年因其对网络信息时代的掌控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其旅游消费行为倾向在空间指向上更加广泛,旅游消费行为更加注重便捷,旅游消费心理也越来越注重旅游过程的体验性。
3.2智慧旅游时代旅游营销建议
智慧旅游时代旅游目的地在进行旅游营销时应更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营销要更注重信息的真实性。提高信息的真实度有助于建立旅游目的地在海量游客心目中的知名度。
(2)注重与国内外主要搜索平台合作优化旅游目的地信息的搜索。搜索引擎营销的基本思想就是让搜索用户发现信息,相对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消费者的注意力是相当有限的。因为企业吸引被信息湮没的潜在消费者的注意力已成为其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搜索引擎的优化更够给旅游目的地带来更大的市场价值。
(3)注重旅游营销策略的创新性和时效性。针对智慧旅游时代旅游者需求会随着旅游信息的多样化而变化划来创新营销策略,更能够及时有效的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1]黄先开,张凌云.颠覆传统旅游业运营模式 智慧引领旅游业成功转型[EB/OL]..201-05-31.
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特征范文4
旅游地客源市场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现状,为旅游地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有效的市场营销以及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产品提供了重要依据。客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特别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竞争愈演愈烈,稳定的客源市场是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关键。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黔东南侗族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主体由平寨、也通、也东、羊排、东印、也薅、水寨、乌嘎八个自然村寨组成,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截止2010年底,西江苗寨共有住户1276户,人口5682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4%。
西江千户苗寨以少数民族风情文化为核心旅游资源,丰度及品位非常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主要体现为绚丽的银饰服装、独特的少数民族饮食、鳞次栉比的吊脚楼、热情奔放的歌舞、神秘而独特的民族节庆、古老的民族风俗等等,构成了西江千户苗寨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基础。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5.4℃,降水量1400-1500mm,气候温暖,适宜开展旅游活动。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及贵州省的支持力度以及国内旅游产业的大发展,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知名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到访,当地苗族群众迅速脱贫致富,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当前民族旅游的主要问题是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管理模式照搬照抄,旅游小商品大同小异,西江千户苗寨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因此,如何从民族旅游审美疲劳的旅游市场中稳定现有的客源市场,开拓新的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西江千户苗寨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特征分析
为获取西江千户苗寨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特征的第一手的资料,本人设计了“旅游地客源市场抽样调查表”,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实地抽样调查,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前往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者进行抽样调查,为使调查结果具有参考分析价值,选择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2份,回收率为98%,其中有效问卷为380份,有效率为96.9%。
(一)西江千户苗寨国内游客基本特征分析
1、男性游客所占比重较高,男女性游客比例达到61:39,男女性游客在旅游中的比例差别较大,说明西江千户苗寨对男性游客的吸引力大于对女性游客。而女性游客在观光、休闲、购物等旅游项目上潜力巨大,应针对女性心理特点,加大力度开发女性市场。2、以中青年为主,游客集中于19-45岁年龄段,这一年龄段占全部游客的比例达到了83%,其中31-45岁年龄段最多,在游客比例中占到了47%。可见游客年龄结构呈现中间大、两头小且缩减的特征。可见,中青年是西江千户苗寨的主力,需要稳定该客源市场并不断拓展中青年人市场的市场宽度。61岁以上老年游客由于年龄和身体的原因,在安全、舒适等方面比其他年龄群有更高的要求,而西江千户苗寨的交通条件较差,同时千户苗寨里的台阶很多,在参观游览过程中攀爬动作较多。我国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因此,西江千户苗寨要在开发老年旅游产品上下一番力气,开发适合老年人的旅游产品。3、以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为主,占了总数的78%,这是由于西江千户苗寨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建筑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对具备相应文化素质的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也说明学历高的群体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相对较多,消费需求能力也比较强。4、以学生、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公务员为主。由于调查在暑假,学生的比例最高,其消费水平较低,但出游欲望很强,因此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客源市场开拓中应当重视开发学生板块,开发出适合学生特点的旅游产品,对客源市场规模的扩张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公务员和科教文卫占到52%,说明其收入稳定,有较多的闲暇时间,有较强的出游能力和较多的出游机会。贵州省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水平较低,工人、农民收入有限,闲暇时间少,出游率低,同时发达地区工人农民对西江千户苗寨的认知程度低,其客源市场开发不足。
5、以4999-2000元收入群为主,其比例达到51%,说明西江千户苗寨的游客以工薪阶层为主,也与职业情况相符合。同时假期学生放假,低收入的游客中以学生为主。
6、从表2可见,有58%的游客来自贵州本省以外的省、市、自治区。从总体看,外省游客所占比例大于本省游客所占比例,但两者之间差距很小,说明西江千户苗寨在客源市场结构中仍然以贵州本省为主,这主要是由于自驾车旅游的高速发展,省内游客对西江千户苗寨的认知程度较高。而外省游客占58%,主要以周边的四川、重庆、广西和湖南等省的自驾游客为主。其它地区的游客比重较低且分散,以中高收入水平的团队游客为主,符合“距离衰减规律”,即旅游客流量的大小距离影响力成反比例关系,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距离越大,旅游客流量越小。
(二)游客的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1、旅游目的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游览观光是游客前往西江千户苗寨的主要目的,也是目前国内旅游产品市场上的主流产品。西江千户苗寨以其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作为其观光旅游吸引力主要因素。同时西江千户苗寨自然条件优越,风景优美,成为吸引人群休闲旅游的重要因素。
2、旅游信息来源分析
从表4来看,当前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电视、报刊、广告和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方式总共占了37%,但仍然相对较低;亲友推荐占到了36%,说明西江千户苗寨口碑较好,旅游服务和旅游形象有很大的进步。总而言之,加强与旅行社的良好互动及合作,多利用互联网、微博等新媒体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在大众中的知名度,继续提升景区的旅游服务水准,树立优秀的旅游形象,保证让每一位旅游者能够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3、旅游组织方式分析
从表5来看,自助旅游成为西江千户苗寨的主流,亲朋好友结伴出行是最多的出游方式,国人注重亲情,加之自驾游蓬勃发展,亲朋好友之间自己组织外出旅游成为普遍的旅游组织方式。其次,同事之间结伴出行占25%,大多数是单位组织,部分为奖励旅游。同学结伴出行同样占25%,调查期间正值假期,学生外出旅游扩展视野,求知欲、好奇心强是其心理特点,所以其比重较高。而旅行社团队所占比重较低,仅为8%,这种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属于普遍现象。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双休日、节假日及黄金周的实行,以自驾形式为主,以亲朋好友、同事为主的旅游组织形式会更多。
4、停留时间分析
从表6来看,不过夜游客比例占48%,这主要受到客源地域结构的影响,一方面在西江千户苗寨的游客,大部分是来自省内的短程游客,他们多是以早出晚归的形式出游,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再西江过夜。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团队游客受旅游团队约束,不得不跟随团队到周边城市住宿。过夜游客比例占到了52%,西江千户苗寨风景怡人,风格独特的苗家吊脚楼,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特别是夜晚,千户苗家灯火通明,与白天迥然不同,因此部分游客选择在西江过夜。西江千户苗寨需要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进一步改善住宿条件,加强夜间旅游产品的开发,留住更多的游客。
二、市场策略及开发建议
(一)目标市场的定位
1、客源目标市场是制定客源市场开发战略的重要依据。根据西江千户苗寨的现有客源状况,结合客源特征分析,进行市场定位“立足省内,辐射周边省份,积极拓展华东、华南市场”。
一级市场为省内游客及周边省份市场,即贵州、重庆、四川、湖南、广西等市场,这是重点开发的近距客源市场,随着这些省份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收入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距离也较近,潜力较大,是西江千户苗寨的主要客源市场。
二级市场为华东、华南地区,即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包括北京、天津,这些地区经济水平高,人均GDP高,可支配收入高,特别是广东省,是全国最大的客源市场,出游率高,加上贵广铁路及厦蓉高速公路的修建,拉近了贵州与华东及华南地区的距离,对西江千户苗寨来说是重大的机遇,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三级市场为上述地区以外的地区,也称为边缘市场,包括西北、东北、华北等,即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山东、河南、辽宁、黑龙江、内蒙等。这些市场空间距离远,经济实力不是特别强,所占市场份额也很低或者为零,加上国内同类民族旅游产品同质化,竞争比较激烈,在短期内不宜大规模开发,可选择个别城市重点开发,如西安、兰州、青岛、郑州、沈阳等城市,前提是做好前期市场调查研究再进行开发。
(二)根据旅游者特征定位
根据游客年龄特征确定的目标客源市场。西江千户苗寨以19-45年龄段的游客为主,在重点开发中青年客源市场的基础上,对景区进行适当的改造,修建无障碍设施,方便老年人,为开发老年人市场打下基础。根据游客性别确定的目标客源市场:总体上是以男性为主的市场,但女性客源市场也很重要。在景区的建设上应加大旅游购物和休闲设施的建设,在旅游小商品上多开发设计些女性喜爱的产品,提高旅游服务的水平,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以此满足女性游客的需求,大力开发女性市场。按照游客目的确定目标客源市场。观光旅游是当前主要的旅游方式,而休闲旅游逐渐地成为主流,当前着重开发休闲旅游。前提是保护好自然环境,严格要求每家每户在修建住宅时保证与景区风格一致。
按照主要的客源职业确定目标客源市场。以企事业单位、公务员、科教文卫、学生等为主,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对于民族民俗文化等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在旅游产品开发上突出神秘和民族两大特点,挖掘苗族民俗内核,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同时,以民族歌舞、饮食、休闲为吸引力因素,开发参与性、娱乐性和观赏性强的吸引其他职业的人群。
通过分析,西江千户苗寨停留时间较短;旅行社组织少,以自驾自助游为主;客源地集中性与分散性同时存在,还有很大的市场拓展空间。
三、旅游再开发建议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建停车场,改善与外界的交通状况,多开景点间的班车;完善旅游接待设施,适当建设星级以上的宾馆,对河流进行改造,修建具有民族风情的休闲设施;加强消防设施的建设,防止火灾发生。
加强旅游宣传力度,坚持“贵州雷山、天下西江”这一品牌形象,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加强与客源地旅行社的合作,加强与周边旅游景点间的区域合作;加强营销手段的创新,运用高科技,为民族旅游注入活力。
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特征范文5
关键词:高校旅游专业;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008-03
应用型人才是指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则是两者的结合,是指既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又具备较高国际素质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
一、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基本特征
根据对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定义,这类人才应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特征:
1. 应用性
旅游业发展初期,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表现为较强的应用性,这是由旅游行业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主要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过程是为人提供服务的过程,处于实际操作一线环节。和发现、研究客观规律的学术型人才不同,应用型人才的活动侧重于实际操作和具体运作,表现出较强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其人才培养应更注重应用性。旅游人才的应用性主要表现为技能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特别突出对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相对来说,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如对学术型人才培养别重视的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2. 国际性
旅游人才的国际性特征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相适应。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国旅游业发展迅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一。目前,我国已跃居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消费国。旅游业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对旅游人才的国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旅游人才的国际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知识素质方面,具备广而专的知识结构;“广”是指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掌握了多学科基础知识;除熟练掌握本土知识外,还能深入了解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知识、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观;“专”是指具有精深扎实的国际旅游专业知识,熟悉各项国际旅游业务;其次,在能力素质方面,表现为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国际交往能力是指协调国际旅游活动与交往中的各种关系的能力。国际交往能力的基础是良好的国际语言的能力,必要条件是对多元文化有较高的忍耐度,理解并尊重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这样才能更好地和旅游者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国际化旅游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以适应复杂的国际环境,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正常开展工作;最后,在思想素质方面,具有敏锐的政治触觉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国际旅游受国家之间政治关系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国际化旅游人才必须具备敏锐的政治触觉,能迅速把握国际政治形势对旅游业的影响,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与此同时,在经营活动中他们代表的是国家、民族形象,必须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通过对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基本特征分析得出结论,这种类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是既注重应用性又注重国际性,两者缺一不可。以此入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围绕应用性、国际性,进行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设计、师资培养、教材建设等因素的优化组合。
1.“大专业、多方向、国际化”的专业模式
“大专业”是指设置旅游管理大专业,“多方向”是指根据旅游行业需求,划分数个人才培养专业方向,“国际化”是指在了解国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在人才培养方向中设置国际化专业方向。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学院在设置旅游管理这个大专业的基础上,在大二阶段针对学生个人兴趣和特长,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如旅行社方向、酒店方向、国际导游方向、国际酒店方向、国际会展方向、烹饪方向、职教师资方向等不同专业方向,充分满足了学生的个体个性发展需求,使学生有更多的就业去向选择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宽基础、活板块、国际化”的课程设置
确定了“大专业、多方向、国际化”的专业模式,必须进行相应的专业课程设置——“宽基础、活板块、国际化”的课程设置。“宽基础”指在大学低年级阶段设置多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旨在为学生打下宽厚的专业知识基础;“活板块”指在大学高年级阶段,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课程板块,旨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根据专业方向,选择不同的课程板块。以我院为例,低年级阶段将英语语言学设为主干学科,旅游专业英语、高级旅游英语、旅游英语口语、旅游英语视听、导游口译技巧等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设置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专业基础课;高年级阶段,学生选择国际导游、国际酒店专业方向后,在课程板块中设置西方文化、国际旅游概论、世界遗产概论、跨文化交流、中西旅游文化比较、世界美食、中西饮食文化比较、国际著名旅行社概况、世界酒店概况等国际化知识课程。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只注重理论教学,学生将严重缺乏“应用性”;只注重实践教学,学生则缺乏职业发展前景。我院正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一直以来两者并重、齐头并进。专科层面的理论教学体现“必需、够用”,本科层面的理论教学突出“扎实、全面”,硕士层面的理论教学突出“创新、发展”。实践教学则充分体现“应用性”原则,使实践教学环节以各种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通过校内实践实训课程、课余见习、课余实习和短时期顶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实现“零距离”就业。校内实训场所设备完善,在文科实训中心设置了模拟中餐厅、西餐厅、酒吧、前台、客房、三维立体实景模拟导游室以及形体训练室等实训场地,供日常实践教学;本地实践教学基地前湖迎宾馆、力高皇冠国际酒店等均为省内四星级以上著名酒店,主要供课余见习、实习及短时期顶岗实习;省外的实践教学基地20余个,其中不乏上海、深圳等地的国际性酒店集团,甚至包括一些国外酒店集团。此外,我院还成立了大学生旅游协会,积极开展礼仪大赛、辩论赛、歌舞比赛、模拟导游大赛等多项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产学研结合的培养途径
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的重要途径。产学研结合既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又有利于企业发展,是教学、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的模式。以我院为例,产学研结合成为一种全过程的深度结合。首先,合作企业、院校参与学院专业设置、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的审议与决策,参与教学改革与课题研究等科研活动,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与行业接轨、与国际接轨,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更能够符合行业需求;其次,聘请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国外师资给学生讲课,组织学生赴国外企业见习,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还可通过交换生的方式,为部分优秀学生提供到发达国家进修学习的机会,获取国外合作院校的学历证书及资格证书。最后,我院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就业开拓广阔的国内及海外就业市场。
5.“国际化双高双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双高”指学历高、职称高;“双师”指教师既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或相应的实践教学资格。我院在努力提高教师职称与学历的同时,十分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主要途径,着力打造一支“国际化双高双师”师资队伍。
“请进来”主要指请合作企业管理人员来校授课,对教师进行实践指导;或直接担任兼职教师;还可聘请外籍教师,以保证国际化教学的实施;在“走出去”方面,要求专业必修课教师必须到旅游社、宾馆相应部门挂职锻炼,并取得一定的职业技能证书,如旅行社经理资格证、导游证、调酒师等中高级证书;同时将本院教师作为访问学者,派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进修、访问、讲学,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国外访问学习期间,也可到国外旅游企业见习或实习。实践证明,这些措施行之有效,目前我院“国际化双高双师”比例达到90%,为培养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
6. 国际化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培养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应注重教材的国际化与地方特色相结合。一方面,采用双语教学教材,如模拟导游、主要客源国概况、现代饭店服务技巧等多门课程;甚至可直接采用国外旅游专业教材,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国外旅游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营运状况;另一方面,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如《江西历史文化》、《鄱阳湖经济区发展概况》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好家乡的学习热情。
7. “双证书”齐全的考核制度
现今社会双证书并重,学生只有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才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我院非常重视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要求饭店方向的学生必须持有“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前厅服务员”、“调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导游、旅行社方向的学生必须持有“导游证”,国际方向的学生必须持有“英语导游证”。并且鼓励学生获取跨方向证书,如饭店方向的学生持有“导游证”。我院与旅游局合作,在校内设置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考点,每年面向全省高校举办导游证考前培训,鼓励本专业学生及外校、外学院、外专业学生早拿证、多拿证。几年来,我院导游证通过率一直名列全省首位,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8. 合理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有个常见的误区,认为会说一口流利外语就是国际化人才,孰不知合格的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应从多方面进行认定。根据文章对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内涵和特征的概括,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思想素质,技能素质缺一不可,应从这四个方面来建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每一个一级指标还可以细分为若干二级指标,如知识素质可细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2个二级指标,能力素质细分出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国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5个二级指标,思想素质分解出政治思想、职业道德2个二级指标,技能素质细分为专业技能、沟通技能2个二级指标。
上述人才培养模式,是结合旅游市场需求以及我院办学实际探索出来的,本模式已经顺利运行了几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培养了一批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家发等.重庆旅游业发展与高职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2]汪明林等.旅游管理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特征范文6
关键词: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现状
0引言
国内对社区与旅游关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有学者关注旅游对社区的影响。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讨论;②社区参与的方式、层次及类型;③关于社区参与中的利益相关者;④社区参与的影晌因素。目前,国内学者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较少,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古村落社区参与旅游的四种模式
冯淑华(2002)提出一种古村旅游新模式——“品”。他认为旅游模式的形成是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之间高度整合的结果。他认为所谓“品”是指在旅游活动过程中,通过个体对旅游客体感知、理解、品位、体会等旅游心理活动,达到对客体的鉴赏、审美的目的,并从中活的精神愉悦的过程。它强调个体对客体内涵的理解,既强调旅游的过程,也强调旅游的结果。冯淑华认为古村的重要品质在于它的文化内涵,这是古村落的魅力、精髓所在,这种内涵只有通过“品”才能被吸纳,才能够从有形的观赏上升到无形的精神享受,获得最大的旅游满足[1]。雷海燕和赵振斌(2007)从古村落旅游形象设计的角度对社区参与模式的目的和原则进行了理论探讨,对不同主体的角色地位进行了确定,他们认为在形象设计过程中不但要建立社区参与机制,而且要明确规划师、社区居民和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在不同阶段的角色任务。并建议组建社区旅游形象建设委员会、社区学会、社区顾问规划师办公室等相关社区组织。该研究详细阐述了古村落旅游形象设计的基础要素调查、设计和策划、审议、传播与维护四个阶段的社区参与方法[2]。余向洋(2006)认为社区旅游不宜进行概念性界定,只能根据各个社区的特点及其发展阶段,对各相关利益群体的要求进行折衷与选择,从而确定参与的层次和内容。他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第三条道路”理念为指导,超越“左”(发展优先,受益对象为当地)与“右”(旅游优先,受益对象为旅游业和当地的政府及投资商),以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权衡相关利益群体的输入输出,对所有社区旅游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进行折衷与选择,形成可操作性的可持续社区发展方法,提出了社区旅游描述性工具——社区旅游连续统模型,构建徽州古村落社区旅游模式[3]。邹统纤和李飞(2007)以京西古村爨底下村为例,提出了古村落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社区主导开发(CBD:Community-BasedDevelopment)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本地化,在公共管理采取地方社区控制,经营方面从独立自主经营向经营者共生化转变,三合一的盈利渠道(门票、土特产品、农家乐)与利益均沾的分配机制。市场营销方面主要卖点是“爨”文化[4]。
2基于委托理论的社区参与模式的提出
胡晶晶等(2006)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构成委托关系的基本特征,即:①委托人与人都具有理能力;②二者目标利益不一致;③二者对信息的掌握不对称;④二者都面临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但二者对风险的态度不一样。基于车溪景区公司和社区居民的委托关系具有这种基本特征,胡晶晶等人提出了基于委托理论的旅游社区发展模式,为研究旅游社区的和谐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这种模式下,景区公司将有课的“吃”委托给当地农家餐馆,“住”委托给当地农家旅馆,“行”委托给当地车队、赶马者和抬轿者,“购”委托给当地旅游商品经营者。景区管理者可以很好的利用委托理论的分析框架,研究景区公司与社区居民各自的特征,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实现景区与社区的利益“双赢”,优化资源配置,达成旅游社区的和谐化发展[5]。
3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模式
曾艳(2007)指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主体应包含:政府、社区组织、旅游企业、民间组织。并构建出中国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基本模式,即“政府+社区组织+旅游企业+民间组织+法制规范”,并且构建了中国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宏观管理体系和微观运行体系,提出了决策参与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环境保护机制和社区参与保障机制等微观运行机制[6]。郑群明等(2004)提出了“公司+农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股份制模式、“农户+农户”模式、个体农庄模式等5种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设想。刘岩等(2002)提出厦门黄膺应实行股份合作制的参与式开发模式。黄昆(2003)借鉴美国管理学家麦金西的7S要素提出了“6S战略性环境管理”,具体指景区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共享的价值观、发展战略、内部结构、开发技术和管理方式,其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是基础和核心。将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全面渗透到旅游景区的发展战略、管理方式等五个要素中去,以实现景区环境管理外部性与内部性的全面整合,从完全意义上走上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何彪和马勇(2004)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双向沟通(Bilateralcommunication)-合作(Cooperation)-双赢(Bilateralprofit)机制(简称BCB方案)BCB方案旨在通过建立目的地与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之间沟通的桥梁,让它们互相了解对方的利益追求和关注焦点,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寻求双方一致的利益目标,寻找能够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旅游目的地系统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苗红(2003)提出民族地区通过组建社区旅游发展咨询中心、以多种形式代替资金入股、保证社区成员的优先就业权等途径加强社区参与。陈金华等(2005)研究武夷山生态旅游社区时发现当地社区参与在某种程度上处于被动参与状态,提出可以通过成立保护区生态旅游股份公司、社区参与旅游规划和决策、培训社区居民、加强旅游信息传播等方式提高社区参与程度。
4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参与模式罗敏(2006)从解决旅游开发中的主客矛盾角度提出Given模式,即(Government)政府+(Interests)利益+(Village)社区+(Education)教育+(Native)本土化。简化为:G+I+V+E+N=GIVEN模式。该模式提倡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与当地社区特别是村委会建立沟通和互信的社区参与机制,进行各种文化知识的教育,并倡导企业经营本土化[7]。黄郁成和顾晓和(2004)从农村旅游社区开发的角度,以浙江松兰山开发模式为例,阐述了政府主导、企业推动、乡村参与的开发模式。以及江西流坑的旅游开发行为完全由旅游被开发地区以外的力量主导,流坑对于旅游开发的主观意愿较低,只是被动接受外界赋予的各种开发行为,并承担旅游开发行为所带来的各种可能后果的“输入型”模式。李玉轩和王建中(2001)以平遥古城为案例,认为古城的保护和建设问题必须经过自身努力和强大援助。在文化方面,以平遥古城牵动南北大院,构成以古城为主,大院延承式的模式,建立社区组织机构和行为规范准则。
5由社区主导的社区参与模式
王琼英(2006)构建了社区参与的模型,其中社区居民与乡村旅游本身是模型的核心,模型中乡村旅游以一个事物的性质出现,其身份是一个特定行业,涵盖了整个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有形、无形、静态、动态的要素总和。政府和企业是模型的保障因子或动力因子,旅游市场起着外部推动作用[8]。邹统纤等(2007)在分析了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局限性之后提出了社区主导的开发(Community-BasedDevelopment,CBD)模型,该模型的3个内涵是产业链本地化、经营者共生化和决策民主化。以社区为主导,提升社区旅游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任啸(2006)认为九寨沟社区参与不但是“过程”,也是“目的”,社区参与趋向于实质性参与也就是真参与。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确定了“公平”优先的分配目标,在分配机制中,打破了股份制产权设置的惯例,将社区利益最大化。此模式考虑到对居民不能再从自由从事旅游经营的利益补偿。佟敏和黄清(2004)建议以社区参与为基础的生态旅游模式。具体由保证居民参与的决策机制、旅游发展具体方式的合作机制、对旅游引发问题的协商制度构成的居民参与决策系统以及通过形成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引导社区居民直接从事生产经营,通过自己的经济行为直接获益来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此外还要形成有效的旅游技能培训和环境只是培训机制。王瑞红等(2004)认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应包括参与决策、参与经济活动、参与资源环境保护及参与培训。王敏娴(2004)提出建立引导机制、决策咨询机制、利益保障机制和监控机制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
国内学者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具体模式与对策研究得还比较少,虽然不乏旅游目的地社区的实地考证,但还没有将其升华到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理论高度。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模式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的结构,要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跟随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对我国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冯淑华.古村旅游模式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2]雷海燕,赵振斌.古村落旅游形象设计的社区参与模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5.
[3]余向洋.中国社区旅游模式探讨--以徽州古村落社区旅游为例[J].人文地理.2006.5.
[4]邹统纤,李飞.社区主导的古村落遗产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5:78~86.
[5]胡晶晶,沈国辉等.基于委托理论的旅游社区发展模式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2).
[6]曾艳.国内外杜区参与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