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洪涝灾害的具体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防治洪涝灾害的具体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防治洪涝灾害的具体措施

防治洪涝灾害的具体措施范文1

在实业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我公司20**年的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年没有发生安全生产、安全保卫方面的责任事故,确保了公司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公司20**年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得到加强,主要体现在以下6各方面:

1、领导重视,组织健全。20**年4月24日,为了适应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对公司原“安全生产委员会”进行了适当调整,进一步明确了安全生产委员会的职责和任务;在营业部和储运部两个重点部门成立了“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在其余各部门设立了“安全员”。进一步巩固了“应急抢险救灾小分队”的组织。6月份,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根据省通信公司防汛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成立了“防汛工作领导小组”和“防汛办公室”。

2、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20**年8月份,我公司利用1个月的时间,组织全体员工对《安全生产法》进行了集中学习,并积极参加实业集团公司举办的《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先后举办驾驶员培训班、消防知识培训班各一次,从思想和技术等各方面对员工进行了系统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20**年6月22日,我公司在平山县岗南水库举行了防汛演练,进一步锻炼和提高了防汛抢险、恢复通信的能力。

3、加强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具体措施扎实到位。20**年6月24日,为了适应《安全生产法》颁布后的新的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加强公司安全生产工作,我公司制定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取代了原有的《安全生产安全保卫管理制度》,使安全生产工作的制度化管理更为有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各岗位特别是领导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各部门领导作为本部门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全部与总经理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并按每人3000元的标准交付了安全生产责任保证金;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自查自纠、隐患排查、监督整改等具体措施,积极制定物资出入保管、现金出纳存放、电源电器使用等安全生产、安全保卫关键环节、薄弱环节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程,确保安全生产工作取得实效。

4、加大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力度。为了进一步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的实际效果,20**年我公司累计投入安全生产资金约204万元。这些投资主要包括:消防器材配备、消防设施年检、电梯保养、电器线路改造、购买各类学习宣传资料、安全教育培训费用共计4万余元,以及新建仓储楼的消防设施、储运设备等共计200万余元。

5、积极有效的防治“**”。“**”疫情发生后,我单位在上级的正确指导下,采取了积极的预防措施,做到了组织机构、消毒卫生、人员控制、教育宣传等四个方面的到位,有效地阻断了“**”的传播途径,保护了广大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防治洪涝灾害的具体措施范文2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利工程;作用理念;持续发展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th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is generally soil erosion, this phenomenon is not uncommon, we need atten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necess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xpounds the harm of water and soil loss to water conservancy. Through the concrete measures, hoping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soil erosion i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Key word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function concep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概述

近年来,我国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原因虽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是由于:①我国地质地形复杂,并伴随着气候反复无常的变化,造成了水土流失;②人类活动频繁,滥砍滥伐现象凸出,许多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覆盖率急剧下降,可用的土地越来越少,耕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严重。由于生态破坏造成的雾霾、沙尘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不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直接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对于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来说,水土保持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长远利益的重要途径,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这种现象。因此利用水土保持的生态学原理和经济规律,治理好国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2.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的供给和保障。水利包含着水资源开发利用、除害、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等许多内容。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但是,目前我国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均匀,利用粗放。目前全国的总供水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我国的水资源利用大多是粗放型,不注重节水,浪费严重。到下个世纪中时,我国人口将近16个亿,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达到和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对水的需求将进一步提高,供需矛将更为突出。第二,洪涝、干旱灾害频繁。我国洪涝灾害十分频繁,几乎每年都发生,加之水利工程及城市、乡村的防洪标准普遍低,灾害损失十分严重。干旱灾害也经济发生,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次灾害的直接损失将不断加大。第三,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少,灌溉技术落后,管理粗放,水的利用率较低。第四,我国现有水利工程有相当一部分工程质量不高,设计标准偏低,一些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大中型灌区工程配套不齐,致使工程效益衰减,有的工程甚至报废。第五,水污染十分严重,水环境问题突出。

因此,只有确保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利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总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21世纪的中国,经济和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工程的运用与管理、水利的投资与建设、人才的开发与使用、水土保持、防洪除涝、体制与机制、科教与法规等。其中、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水土保持理念

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 ,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要对水土资源秉持一定的保护理念,这就需要对技术人员的施工人员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在进行工作的时候,保证生态环境平衡这个理念应贯穿始终,技术人员应指导施工人员合理应用水资源,许多人员本身也要做到带头节约用水,不浪费水资源。

水土保持理念的实施原则:国家一直在提倡“保护水土资源人人有责”的理念,践行这个理念,要求我们不仅要在思想上树立这种意识,更要在行动上去践行,在工程建设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同时做好预防各种情况的应急措施,时刻掌握基本情况,在工程建设时,践行水土保持理念,节约水资源,保护植被,降低水土流失状况发生的可能性。

水土保持理念的实施目的: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施工单位要开展水土保持理念活动,尽量让每个施工参与人员都能真正领悟这种思想,并懂得如何去践行这一理念,保护好生态环境;此外,还希望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解决措施,保证在施工顺利的前提下减少资源的浪费。

4.我国水土流失现状

目前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也就是f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一。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5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91万km2,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面积为26万km2。调查表明,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使有限的土地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地形破碎,土层变薄,地表物质“沙化”和“石化”。据初步估计,由于水土流失,全国每年损失耕地3.7万公顷,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左右。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造成的耕地损失已直接威胁到水土流失区群众的生存,其价值是不能单用货币计算。

5.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

5.1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容易发生涝灾

水土流失的首要后果是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严重的是水源枯竭,河道断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使土壤蓄水量减少。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占土壤总体积的30~50%,空隙是水份存在的空间,是涵养水源的关键,由于土壤随水而去,贮水空间就随之丧失,土壤的蓄水量也因此减少。从水文角度讲,增强了径流的年内变化,使洪水季节水更多,枯水季水更少。第二,水土流失使梯田、水塘、水凼、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蓄水容积减少,蓄水量也相应减少,也同样使汛期水更多,枯季水更少。因此,水土流失容易造成涝灾。

5.2增加地表径流,加剧洪水泛滥

水土流失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但在洪水季节恰恰相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坏,同时,山区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当暴雨发生时,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够,坡面截流能力较差,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使得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人渗速度,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大量产流,瞬时形成山洪,洪水过程与暴雨过程相似,陡涨陡落,历时短暂,凶猛的洪水夹杂泥沙倾泻而下,使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5.3造成河岸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

由于表层土壤,在水力的侵蚀下,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流向塘库、江河,一方面淤积的泥沙减少了库容,削弱了水库的防洪能力,减少水库的使用寿命,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另一方面造成沟渠江河床抬高,严重影响行洪能力,致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因此经常出现10年一遇的流量,20年一遇的水位现象。

6.水利工程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采集大量的土料、石料和砂砾料,这些材料被用来填筑大坝、建设堤防,这正是我国每年大量需要国土资源的原因之一。然而在取料过程中,对地表的植被难免会造成较大程度的破坏,并且减薄了土壤层,遇到暴雨天气,植被难以保护土层,就会引发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景观。并且这种破坏长期难以复原,由于气候原因,会持续造成水土流失。

建设水利工程设施,本身就会破坏原本自然和谐的景观,临时占地区域的料场、渣场、

施工场地和施工便道、永久占地区的大坝坝肩、生硬的混凝土或浆砌石护坡等,都将对原地貌产生较大的破坏,导致土壤水能力下降,原地表的水土保持功能减弱,破坏地表,加剧水土流失。

7.水土保持理念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具体说来,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主要有:①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水土保持可以维持或增加土壤的入渗量,一些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水凼、水库等)还可以拦蓄径流,一方面在汛期可以削减洪峰,提高防洪能力,另一方面,在枯水季节可以补充径流,减少径流的年际变化。②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量,很多水土保持设施(如水平梯田、小山塘、排灌沟渠等)还可以拦泥拽沙,增加塘库蓄水,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减少水库、湖泊、河道等的淤积,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③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从而也降低了滑坡、泥石流对水利工程损坏率。④水土保持可以提高水环境的质量。

7.1水土保持理念运用于水利工程的方案

(1)优化工程结构设计,保持水土。为了避免在挖掘的时候破坏地表,在设计挖掘地表以及填土的时候就应当减少挖掘量。一个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要求在水库大坝的设计之初,设计者充分了解到当地的土质及地形等条件,在合乎要求的情况下,选择适合的大坝类型,计算大坝土方填充的数量,以及挖掘对地表的破坏程度。

(2)优化边坡结构设计。水利工程边坡在设计之初,需要特别注意在设计的时候,避免防护坡采用硬护的方式,蜂巢式的防护坡相对比较合适,要开展护坡工作,既可以采用植草护坡工作,也可以采用混凝土护坡,优化边坡结构设计,不仅能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还可以控制当地的水土流失。

(3)由于水利工程工艺技术的复杂性,要优化石方平衡设计。工艺技术的选择一定要结合具体实际,不能为缩短工期或加快进程而对于工艺技术的选择不严谨,要认真分析,多次对比。一般来说,水利工程要有引水管,但是一些从公路以及铁路中穿过,在引水管施工时,要把需要挖掘的土方进行合理的控制。

(4)施工组织设计直接关系到临时占地的大小。因此很有必要对其优化,减少占地面,减少扰动水土,将占地面积合理确定在施工占地范围内,保证施工的程序化,不可乱圈乱占。就堤防工程而言,在工程投资增加不多的情况下,在沿线取土和弃渣时适当做到集中取土和集中弃渣,不可随意扰动地表。也应通过对施工工艺和施工工序的分析布置施工场地。

(5)水土保持理念的实施方案。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应当是因地制宜的,不可采用固定不变的模式,根据地区的不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和方案。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不管什么方案,都要坚持水土资源不被浪费的原则,目的是保持生态平衡。

(6)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理念的实施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避免由于生态环境破坏而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在水利工程建设时,必须注意到这点要求。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是由于两方面因素:气候和植被,客观而言,气候因素目前人类无法左右,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预告,那么就要从人类自身着手去解决,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施工前,专业人员要进行实地考察,合理规划;施工时,要减少失误,减少水土资源浪费,合理、科学施工;施工后,将废弃的土料等合理安放、铺平、压实,种植植物。

8.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措施

近年来,我国对于水土保持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的发展。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设计与施工标准以及后期标准化管理上仍然有较大的差距,这需要我国的相关人员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社会认可方面,水土流失防洪设计也远远不如其他行业设计。对于这一问题,水土保持行业需要进行针对性加以研究,以便在设计中发挥更优化的作用。

8.1完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水利工程设计的前提工作,是要调查好施工位置,对当地的地质地貌与人文环境做好监测,这样才有利于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做好工程设计工作,以不破淖匀换肪澄前提,做好各种突发问题的分析与预防措施,尽量减少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改变与破坏,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体系。该体系主要分析了工程建设对社会发展以及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力度,以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共同发展的目的。

8.2料场选址

在料场施工期间,要尽量减少占用施工以外的区域用于堆料,要按照规定进行施工作业,这也是为了减少水土流失,保证施工质量,要采取合理的分台作业方式进行边坡开挖,完成料场施工作业。

8.3增加植被覆盖率

在水利工程实施过程中,对于生态的破坏是在所难免的,为了保护好生态,进行维护,做好善后工作,要采取一些办法种草护林,培育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加入植树造林,或者保持生态平衡,施工人员还应该将植被的类型以及特性作为依据,利用增加植被覆盖率的办法保持水土循环。

8.4蓄水保田、保土

发展农业是水土保持的一项重要举措,农业将水土保持与水土利用集于一体,是水利工程与水土保持的统一,在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可以建设梯田、储水蓄水、建筑水坝以及建设完整的灌溉系统,做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在山区或者丘陵地区利用当地的地形进行等高耕作,增大对水资源的拦蓄能力和土壤入渗能力,保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和储水能力,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率实现土壤优化。

结语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其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十分严重,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重要组成部份,必须坚持注重维护生态平衡的水土保持理念,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富行.资源水利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利水电工程设计,2002(4):4-7

[2]梁艳秋.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8):45

[3]蒋福碧,张翼.浅谈水利工程施工中水土流失特点及水保办法[J]陕西水利2006(1):167-168

[4]刘震.从我国水土流失现状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战略布局及主要任务.中国水利,2002(7):31-33

防治洪涝灾害的具体措施范文3

关键词 山洪灾害;成因;防灾减灾;问题;对策;山东蒙阴

中图分类号 X43;P426.6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248-02

蒙阴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处沂蒙山区腹地,因位于山东省第二高峰蒙山之阴而得名。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山岭起伏,层峦叠嶂。荒山占总面积的57%,丘陵占37%,平原洼地仅占6%。蒙阴县境内中小沟河众多,依地势特点分别向中部东汶河、东北部梓河、东南部蒙河汇流,均属淮河流域沂河水系。10 km以上的支流25条,5~10 km的支流44条,均属季节性河流,源短流急,旱季断流,雨季遇暴雨则水位暴涨,径流量大,引发山洪泛滥。

蒙阴县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冬半年干燥少雨,下半年湿润多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6—8月为汛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5%,河水量迅猛增加,是山洪灾害多发季节。近年来,山洪灾害破坏山区基础设施,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已经成为当前防灾减灾中的突出问题。制定科学的防洪避洪体系,最大限度地减轻山洪灾害,保证人的生命安全,减少经济损失,是目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1 概况

蒙阴县山洪灾害发生频繁,平均每2.5年一遇。蒙阴县境内洪水主要发生在6—9月,暴雨山洪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且山洪来势凶猛,成灾快,破坏性强,危害大。蒙阴县山区洪涝灾害频繁,主要有以下特征:①暴雨山洪出现频率高,季节性强。蒙阴县境内洪水一般发生在6—9月,其最大洪量发生时间大多数集中在7、8月。且单峰出现较多,峰形尖瘦,一次洪水过程1~5 d,短的甚至不足1 d。中小河流洪水在3—9月均有可能发生,10—11月也偶有发生。②暴雨山洪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蒙阴县山地丘陵和岗地占到国土面积的94%,山丘区极易形成具有冲击力的地表径流,从而导致山洪灾害暴发。③山洪来势凶猛,成灾快。山区山高坡陡,溪河较多,山洪汇流较快,上千条山沟溪流汇集的洪水来势凶猛,几个小时即可成灾。④山洪破坏性强,危害大。山洪易造成河道改道、公路中断、耕地受淹、河堤冲毁、良田被毁等[1-2],且山洪灾害一旦造成破坏,灾区生产力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有效恢复。

2 山洪灾害成因

2.1 暴雨频发

蒙阴县暴雨主要集中在夏季,暴雨最早的出现在4月,1964年4月3日降水量为52.9 mm;最晚的出现在11月,2003年11月7日降水量为71.4 mm。最大降水量出现在1970年7月23日,日降水量为339.4 mm。1963年7月18日,蒙阴县南部降特大暴雨,一般降雨量300~350 mm,诱发山洪暴发,石家水营、前城等8个大队受灾严重。倒塌房屋54间,淹死37人。

2.2 地形地貌特殊

蒙阴县山区地形地貌类型较复杂,阶梯式的地势水平梯度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陡坡,对暴雨的分布和洪水组合汇流影响显著。特别是山地面积比例大,高差起伏大,易为夏季暖湿气流提升形云致雨,增加近锋坡面的降水强度和时间,从而引起长时间高强度降雨,导致灾害发生[3]。

2.3 土壤结构复杂

多数山峰岩石,表面支离破碎,土壤土层薄,蓄水能力差,汇流时间短,受地形、水流切割作用明显,容易形成具备较大冲击力的地表径流,较易导致山洪暴发[4]。

2.4 现有防洪工程年久失修,老化严重

蒙阴县现有1 092座塘坝,曾经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但因建设标准不高,年久失修,蓄水能力降低,安全隐患较大。此外,山区水利建设投入不足,隐患得不到解决,多数塘坝存在问题,多数河道未设河堤。

2.5 河道的泄洪能力严重萎缩

山洪的发生常伴随山体滑坡,大量泥沙淤积,导致河道泄洪能力萎缩。此外,人们在河道边任意乱倒、乱建,在河道中大量种植树木,导致河道的泄洪能力严重下降。

3 防御现状

成立山洪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在县防办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为防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防洪预案和地质灾害防治方案[5]。对山洪灾害的监测预警、应对措施、灾民救助等做出详细规定,为防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大、中、小型水库多次进行除险加固,植树造林4.27万hm2,整治泥石流、滑坡51处,地质灾害监测点14处,这些措施的实施在防灾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宣传工作初见成效,蒙阴县广泛开展了山洪灾害防治科学知识宣传活动,发放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逾22 530份,提高了受灾威胁地区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避免多起人员伤亡事故。居住在不稳定山体和陡坡下的居民搬迁避让已经开始。

4 防御存在的问题

4.1 防治责任未落到实处

乡(镇)、村两级防治部门为临时性机构,且人员调动频繁,小型工程、易发灾害监测点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值守。

4.2 监测体系尚未健全,监测手段较落后

目前在全县开展山洪灾害监测工作还有很大难度,仅有的雨量站、地质灾害监测点覆盖范围过小、过窄。重大灾害隐患点尚未达到利用现代技术建立专业化的动态监测和管理体系;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体系尚未健全[6]。

4.3 防灾工程标准低,老化、退化严重

90%以上的塘坝存在不同程度病险和隐患;大部分小型河道缺乏统一规划,防汛标准低,经常出现漫堤现象。

4.4 防治资金缺乏

由于没有大量、可靠的资金来源,导致必要的监测、通讯、交通、信息传输设备缺乏,监测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一些危害严重的隐患点得不到及时治理,搬迁避让工作、塘坝除险加固工作进展缓慢,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

4.5 防灾意识有待提高

部分群众对防治工作缺乏有效的自救与互救意识,应急能力不强。

5 防灾减灾对策

防治山洪灾害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防灾减灾原则,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从建设与发展、生态与环保、防洪与兴利等方面入手,做好整体规划和安排,搞好综合管理和治理。

5.1 强化防洪责任管理

责任落实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所在,小型工程、易发灾害监测点应有专职工作人员值守并且签订安全责任状。

5.2 提高预报预测水平

加强部门合作,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业务系统,提高预报的精细度、预警时效和准确率。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完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制度[7]。

5.3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完善自然灾害救助预案体系和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积极推进预案建设和演练,组织开展防灾减灾业务研讨和应急演练,进一步提高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加大减灾救灾财政投入力度,强化预防预警,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教活动,加大政策法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避险自救技能及各级应急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8]。

6 参考文献

[1] 梁启军,郭淑云.铁力市山洪灾害状况及防御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8(3):135.

[2] 郭霖,刘清志,张英.胶南市山洪灾害非工程防御监测预警系统开发[J].价值工程,2012(26):114-116.

[3] 朱秀红.五莲县山洪灾害现状、成因及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11(12):128-129,146.

[4] 朱秀红,姚文军,徐瑞利,等.五莲县山洪灾害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C]//S12水文气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与服务.北京:中国气象学会,2012:3.

[5] 程龙仓.蓝田山洪地质灾害调查与对策[J].陕西水利,2012(3):144-145.

[6] 卢翔.湖南省山洪灾害成因分析[J].人民长江,2003(6):52-54.

防治洪涝灾害的具体措施范文4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防治;治理措施

一、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

水土流失与发生区域内地理环境相关,土壤松软,河流附近缺少植物等原因都会引发地质灾害。水土流失通常发生在强风天气,表层土壤在水的冲击作用下逐渐流走,大于母质生成新土壤的速度,内部岩石层随之出来,灾害发生区域便丧失了生长植物的能力。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多数发生在春季,此时的植物覆盖率最低,受季风影响松软的土壤流失速度快。冬季也是土壤流失的高发期,原因在于气候干燥,土地得不到植物保护。

2、人为因素

人们在开发利用土地时,没有结合自然环境容纳量来计算,破坏树木植被在土地中种植农作物。不但引发了水土流失灾害,农业生产量也因此而下降,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公路工程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建设阶段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以人为挖掘引发的塌陷。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建设区域周边土地也很难再进行作物种植,的土壤逐渐受到风雨侵蚀,稳定性也因此下将。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发生几率最大,对地方建设产生影响。

二、水土保持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到土方挖掘、基层修筑等项目,施工后土壤紧密程度会有所改变,在发生大风强降雨天气时不能达到原有的防御能力,便引发水土流失灾害。流失情况会随着使用时间增长而愈发严重。工程建设阶段结合水土保持措施来进行,可避免此类问题发生,不但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同时还能避免工程使用安全受到影响。水利工程规模庞大,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土地是动植物生长存活的家园,制定科学完善的保护措施可维持物种多样性,也能够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形成具体长期发展潜质的工程规划。应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法等法律的作用,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的监督力度,严格控制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现象,依法查处非法破坏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行为。同时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形成人人参与保护、共同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局面,以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加强水土保持相关知识的科普教育,增加水土保持知识在中小学课本中所占的比重,编撰和发行水土保持知识相关书刊,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导,各种载体和媒体宣传的新模式,提高水土保持科学教育水平。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是提升水利工程使用性能,水土保持需要对河岸进行治理,减少水流冲击造成的流失。如此一来河床中的淤泥量会随之减少,工程存储、运送水环节拥有更高的工作效率,降低因淤泥堵塞造成的设备损耗。河岸边坡得到保护后连带的地质灾害也不会发生,工程整体质量得到提升,使用时功能也可全部发挥。为地方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其次是减少洪水的发生。经过处理后的基层土壤渗透性能会增大,发生洪涝灾害时坝体可以起到遮挡作用,以免周边农作物受到侵害。一方面,在洪水季节频发可以提高防洪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在旱季补充径流,减少了径流水量的年际变化。

三、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的具体措施

由于水利工程中水土流失类型可分为点性和线性两种工程,例如水电站、闸门这些都属于点性分布,而河道则属于线性分布大型的水利工程基本上形成一套完整的水土保持设施,但是还有很多小型水利工程中甚至没有水土保持措施。目前,开展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基本上是以小流域为单位,根据法律的相关规定和规章制度,水土保持措施在水利工程中应用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1、规划设计

第一,要对可能会引起水土流失情况的设计方案进行谨慎探讨,对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水利工程无论是点性或者线性工程,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第二,在进行水利工程的初步设计时,要细分水土保持设施项目区域的类型和规模,对水利工程中人工作业对原始地表的干扰进行详细分析,并做出周密的规划和设计,同时,对于项目区域占用耕地、挖填区域也应要有一个合理的水土保持设施的设计。虽然水土保持的控制措施只是一个水利工程建设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其效果却不容忽视,就是所谓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在水土保持措施的初步规划设计必须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2、施工阶段

因为水土流失主要分为点性和线性两种工程,因此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分别采用不区域、回填区域、弃渣场以其各自所具备的功能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该区域地面植被的覆盖率,加强水土流失的阻力,有效地发挥水土保持的作用。在开挖区域,应设置截水沟排水渠,防止坡地水土流失,还应设置挡土墙、抗滑桩等设施,这是为了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在回填区域,应整理斜坡地形,并辅以种植草木,防止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在施工阶段抛弃的废渣,应尽量作为水土保持设施的供应原料使用,保持临时占用的耕地现场清洁,对表面植被进行种植,注意保护。水利工程中如需建筑谷坊,应根据当地的条件,充分利用当地水文优势,防止边坡侵蚀。在临时生活区内,要加强管理,普及水土保持的意识,防止污水污染农田。在建筑工程过程中,蓄水、引水、堤防都将对原始植被造成人为破坏,这些都是容易被忽视的项目,为此需要员工建立强烈的水土保持意识,将水土保持视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3、工程管理

首先,应对水利工程的修建造成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水土流失状况(面积、强度页)等)的变化动态和水土流失因子变化,以及水土保持措施实现及其预防控制效果等等,通过监测,可以明确在水利工程中水土流失发生的位置、时间、强度和类型,进而有效地调整或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为预测和防治水利项目中的水土流失提供了依据,水土保持能够做出最大的贡献;其次,监督机构要对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和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工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因为水土保持工程对于主体工程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因此,监管机构工作人员必须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意识,对原始植被人为干扰破坏的行为进行督查和控制,对于被忽略了的水土保持措施,监管机构应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做到水土保持,减少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在水利工程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

4、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指的是对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引起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由于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情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我国一直积极提倡和鼓励水土保持政策。近年来,我们各地大规模开展了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修建各种水利工程,可以有效实现蓄水拦砂的目的,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小结: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坚持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的大势所趋。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非常严重,而水土保持是遏制水土流失的重要环节,也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防治洪涝灾害的具体措施范文5

一、抓住时机,搞好“三秋”工作

(一)抓好“秋收”。今年,除*部分地区因旱情对水稻产量有一定影响外,全市水稻总体上是一个丰收年。当前正值水稻收获期,截止8月30日,全市已收割水稻127.1万亩,占37%;已收玉米52.3万亩,占79%。各地要抓住晴好天气抢收大春作物,成熟一块,抢收一块,做到颗粒归仓。在抢收工作中,要切实落实好燃油补贴,组织机手,加大机械收割力度。同时,要抓好秸秆禁烧工作。

(二)抓好“秋种”。据8月30日统计,全市已播栽晚秋作物86.6万亩,占计划的40%。晚秋生产在我市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充分利用晚秋光热资源,大力发展晚秋生产,对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促进农民增收,增加社会有效供给意义重大。要确保完成全市秋种为农民人均增收10元钱的任务。

(三)搞好“秋养”。抓好家禽家畜的秋养和秋防工作,增养小家禽畜,实现多养促增收,力争秋养为农民人均增收15元。

(四)抓市场。全市要顾全大局,给各兄弟市、州让出成都市场、让出口岸、让出利益。千方百计开辟境外市场。各区(市)县政府应组织蔬菜、水果营销大户同境外有关经销商,召开营销会,主动出击占有境外市场。*县、大邑县、彭州市要率先垂范,作出表率。

二、抓住关键,落实具体措施

(一)抓面积落实。今年旱作区农作物受灾面积大,水稻收获期提前,对发展晚秋生产有利,各地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把种植计划安排到农户,落实到田块,最大限度增加种植面积,做到多栽、多种、多收。今年全市晚秋种植面积要达到210万亩以上,省政府下达我市的秋粮任务90万亩(秋红苕35万亩,秋洋芋45万亩,秋大豆10万亩),总产10万吨,各地要千方百计完成今年的秋粮任务。秋洋芋是最适合我市晚秋种植,具有投入少、生产期短、见效快、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的特点,是晚秋生产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要大力发展。秋红苕,要千方百计多栽。我市秋菜具有种植面积大、种植品种多的特点,要根据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引导农民积极稳妥发展。浅丘平坝的城郊重点发展速生叶菜类;远离城区的丘陵区重点发展储运方便的根茎菜类;高山区要充分利用反季节优势,生产9-10月份上市的优质蔬菜。要积极推广设施栽培,在秋菜提前或延后上市上做文章,提高种菜效益。

(二)抓种苗落实。要落实种子种苗补贴,今年省上分配我市的晚秋生产专项资金已下达给各区(市)县,各级也要相应加大对晚秋生产的投入,落实扶持晚秋生产的补贴资金,建立好的机制,加强资金监管,确保有效使用。要培育、备足晚秋作物种苗,及时调运,保证种苗供应,确保晚秋生产面积。

(三)抓培训落实。我市晚秋作物种类多,生产周期短,技术性强。各级农业部门要组织农技人员多形式、多层次搞好晚秋作物技术培训,在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上狠下功夫。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乡村和农户,搞好指导和服务,要抓住关键时期,采取集中授课、田间示范、技物结合、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抓紧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要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乡村、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送技术、送种苗、送信息下乡,提高技术的到田率、到户率,真正把高产技术落实到田间地头。各区(市)县要集中抓好2?3个1000亩以上的秋洋芋、秋红苕、秋菜的示范片,推动面上晚秋生产技术的落实。

(四)抓技术落实。晚秋作物生育期短,必须切实抓好以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为中心的田间管理。要将“早期攻苗促高产、深沟高厢防湿害”作为高产的关键技术加以落实,多施、重施催苗肥,促早生多发。同时,秋季是病虫发生、危害较重的季节,对晚秋生产威胁很大,要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尽量减轻病虫危害。各级农业部门要精心落实田管措施,夺取晚秋丰收。

(五)抓责任落实。要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当前是晚秋生产的关键时节,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加强对晚秋生产工作的领导,采取措施,发扬务实的精神,狠抓工作落实,集中精力搞好晚秋生产。主管农业的各级领导、农口各部门和基层干部,要集中力量,深入基层,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帮助解决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要搞好信息服务,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合理安排晚秋生产,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提高晚秋作物的生产效益。要加强对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市场的整治,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维护农民的权益。各项财政支农抗灾资金要及早下拨,并加强监管,确保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新方法,总结新经验,用典型示范推动晚秋生产。

三、广开门路,增加农民收入

各地对农民增收工作决不能有丝毫放松,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广开增收门路。一是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农村专合组织,搞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引导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建立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连接机制,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二是发展畜牧业。二、三圈层,尤其是三圈层,要广泛组织动员农户,以生猪、家禽、肉兔为重点,抓紧补栏,增养一批小家禽畜。同时,要强化信息服务,搞好市场营销。三是搞好劳务输出。要切实加强农民工职业技术培训,面向市场,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大定向培训力度,认真做好组织、服务和维权工作,为农民工排忧解难。同志,要切实增加劳务输出量。

四、重视防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汛末,我市发生大范围的暴雨天气过程的可能性较小,但不能麻痹大意,尤其是山地灾害易发区,更要打起精神,加强测报。要始终坚持抗旱防汛两手抓,时刻作好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的充分准备。一要杜绝松劲情绪,切实落实防汛责任。一旦发生灾情,各级领导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组织好抢险救灾工作。二要加强预警预测,完善防汛抢险预案。切实抓好灾害天气和重大洪涝灾害的预测预报工作,细化完善防汛抢险应急预案,组织好防汛抢险队伍,提高灾害防御和应对能力。三要加强重点地段监控,努力排除各种隐患。由于长时间干旱,部分水库出现裂坝现象,各地要抓紧排查,组织抢修,确保防汛安全和明年春灌蓄水、用水安全。大的渠系和堤坝也要纳入排点。同时,要做好蓄水保水工作。

防治洪涝灾害的具体措施范文6

1森林的生态作用分析

1)森林具有良好的防止水土流失作用。在局地强降雨发生时,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区可以涵养较高的水分,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现象发生。相关实验研究证明,林地中65%的降水被树木叶片截留,部分被叶片吸收,部分蒸发,35%的降水可以变为地下水,这可以有效减少地表径流的产生;在森林覆盖率较低或者地面上,半数以上的降雨均会变成地表径流,仅有5%变为地下水,地表径流的产生也加剧了水土流失量[2]。森林具有良好的涵养水源,减轻地表径流产生的良好作用,因此森林可以有效的降低洪涝灾害发生概率,减轻干旱以及泥石流的危害,更好的固着土壤,防止发生大面积的水土流失。2)森林具有防风固沙的生态作用。沙尘暴是我国北方地区早春比较严重的风沙灾害,也是重要的空气污染源,而防治沙尘暴的关键就是提高森林覆盖率,这主要是因为森林具有良好的防风固沙的作用。相关研究证明,防风林带两侧可以有效降低风速,一般林前5倍树高处和背风面25倍以内距离风速可以降低20%左右,这对降低风速,减少风沙危害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森林还可以较好的固定沙土,防止沙尘暴的形成。森林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互配合可以较好的固着沙地,也可以显著降低风速,这对防止土壤被风吹走具有良好作用;对于沙漠周边的林地而言,由于枯枝落叶的不断积累,可以较好的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对防止沙丘移动具有重要作用。3)森林具有良好的净化空气作用,还可以较好提高空气中氧气含量。空气质量的高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森林覆盖率高低是决定性因子,这主要是因为森林具有良好的净化空气的作用。首先,部分树木种类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柳杉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刺槐可以吸收氟化氢;其次,很多树木可以分泌杀菌物质,降低空气中的有害微生物和细菌含量,如丁香可以分泌杀菌素降低空气中有害细菌含量;再次,森林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维持生态环境中的氧气平衡,相关试验结果表明,森林中每产生1m3的木材,树木从大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可以达到852kg,而每公顷森林每天生产的氧气量可以供1000余人呼吸消耗。

2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森林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在陆地生物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是主体,也是大量野生动物植物的生存场所,在原始森林中,除了乔木和灌木之外,森林中还有大量的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存在,也有大量的鸟类、野兽和多种昆虫生活其中,这些生物均需要森林的存在才能生存,所以森林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前提和基础。当前,由于世界各地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止,每天都有生物灭绝,据估计,由于人类对森林的破坏导致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以上。在林业发展相对比较迅速的国家,维持生物多样性成为了其发展林业的重要标准之一[5]。2)森林具有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森林调节气候的主要表现是可以有效的降低温差变化和降低温室效应,这主要是因为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从而有效降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从而局部降低气温。相关试验结果表明,森林可以吸收太阳辐射量的50%~80%,加上森林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对热能的消耗,使得森林内昼夜温差显著降低,也可以有效降低冻害和夏季高温危害。当前温室效应成为了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而温室效应主要元凶就是二氧化碳的积累,森林具有吸收二氧化碳功能,对于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具有重要作用,森林覆盖率的增加对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具有重要作用,这对降低温室效应,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6]。3)森林是天然的净化器。森林可以净化空气,吸收粉尘,降低噪声污染,还可以净化水体,是天然的环境净化器。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悬浮物质,而树木叶片可以吸收这些粉尘及悬浮物,试验表明,林地空气内悬浮物数量低于非林地75倍,每公顷林地每年可以吸收粉尘及悬浮物70t以上;树木叶片对降低噪声也有良好的作用,试验表明,城市中40m宽的林地可以降低噪声20%以上,其中乔木和灌木混合林地降低噪声效果最佳;由于森林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因此对流经其中的污水具有良好净化作用,相关试验表明,流经森林生态系统的污水内细菌及杂质可以降低90%以上,所以森林生态系统的净化作用不容忽视。

3森林对节能减排和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的作用

1)森林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消耗、建材消耗量巨大,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倍以上,而环境污染则是发达国家的30倍以上,这也是我国华北地区冬季严重的雾霾天气持续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近两年国家花费大力气整治京津冀周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关停了大量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国家在进行节能减排净化空气污染的同时,还应当重视森林降耗减排的作用。森林的降耗减排作用主要表现在间接方面,这与森林大量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粉尘、悬浮物有关。首先,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中重要碳吸收源和储存源,全球碳库中半数的碳储存在森林中。从我国来看,每年全国所有林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9亿t以上,相比较之下,我国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亿t左右,由此可见,目前我国森林资源可以较好的维持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并且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对于降低由于关停这些企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森林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不可忽视[7]。2)森林可以营造适宜人居的良好生态环境。森林可以增加空气湿度,提高城市景观效果,对于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树木光合作用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负离子,而负离子可以杀灭细菌、真菌、病毒,对于降低空气中有害生物含量具有良好作用,这也提高了人类生活区域的环境质量。试验表明,空气中负离子浓度越低,空气的污染程度越重,生活在这样环境条件下的人非常容易发生癌症这种疾病,而森林覆盖率较高地区负离子浓度较高,人类在这种环境下生存患癌症疾病的风险显著降低[8]。所以森林营造适宜人居环境的生态作用不可忽视。

4建设生态环保型林业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