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电一体化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电一体化调查报告

机电一体化调查报告范文1

【关键词】高职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教学 初探

高职机电专业《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是机械工程类和机电工程类各专业的技术基础课,该门课程涉及数学、物理学、力学、电子学、控制理论、精密机械、材料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方面知识, 具有广博的理论性和丰富的实践性。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掌握测试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能够根据工程需要选用合适的传感器, 并能够对测试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 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在高职的教学中起作很强的专业作用。但作为一般的职业学院,特别是从中职升入的高职学院,从实验室的设备和技术上都远不及《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的要求,因此,怎样才能搞好《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的教学,经过多年的教学,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来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达到《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的教学目标。

高职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的专业学习,使学生学会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使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以及科学的数据处理精密的测试调试都有一个良好的培养作用。笔者根据这一特点,讲究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分阶段实施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特点

1.1《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

在实际的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教学工作中,离不开对测量原理基本概念的正确掌握,对测量原理的准确理解,对各种数据的正确处理和分析,适当运用各种传感器,测出一些物理量,通过对这些物理量的分析处理得出我们要直接或间接测量的物理参数,对科学分析,或自动化生产提供可靠的数据。有时还需要对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处理分析,才能提供我们必要的测量数据,为现代生产服务。在现代生产技术中,随着系统的自动化程度、设备的精度和加工精度的不断提高,机电一体化新产品的不断研发,对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状态监测的动态试验等方面提出了迫切要求,从而使现代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如位移的测量,让学生结合电梯的楼层检测。自动化轧钢系统。机床工作状态监测系统。

1.2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也迅猛发展,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如变频技术、微机控制、FLC技术等在汽车、机械中检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检测技术的发展使机电设备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迫使高职学校的教学必须提高技术含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水平技能人才。

2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技能教学的方法与实施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实践性非常强,它是在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要发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还要有科学的数据处理能力。

结合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特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2.1加强学习乐趣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学好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的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技能训练必须先让学生觉得有趣而乐意去做。有趣是乐趣和志趣形成的起点,而乐趣是有趣的升华,只要对自己的学习和训练产生了浓厚的乐趣,就会乐此不疲地学习和参加训练。有一次,在课程中讲机床的工作状态监测,就让学生首先到工厂调查了解机床的实际自动监测系统,让学生第一感觉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的意义,并让学生写出调查报告,这样学生学起来就兴趣大增,从而使教学得心应手。

2.2改革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教学方法,促进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结合

传统的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教学一般是先完成理论教学之后再进行学生的实验室教学,这样学生技能训练和理论互相脱节,学生难以确切了解所学内容,知识得不到及时巩固,教学效果不显著。为此,笔者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如在讲授传感器的识别方法时,笔者将课堂教学搬到了实训室。尽管传感器都是最普通、最常用的电子元件,但对于没见过、没用过这些元器件的学生来说,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学生很难有感性认识,很难想象真正的元器件是怎样的。笔者把这些内容放到实验室里对照实物进行讲解,让学生边听边识别传感器,并用仪表进行测量,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识别传感器,学会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又如,在机床轴承故障监测系统教学中,工作原理分析难度较大,但在实训室中让学生看演示效果,然后参与操作练习训练,学生便很快掌握了其工作原理。把技能教学自然地渗透理论教学中,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2.3分阶段实施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目标

对于高职机电类专业、高职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笔者认为学生应掌握的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目标主要是:①测量的传感器原理,测量技术;②各种测量仪器的原理;③测量仪器仪表安装、设计与调试;④对各种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等。

根据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在实际操作教学中可以把整个教学目标分阶段实现

3加强专业进修,适应高职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技能教学

教师必须加强教学技能和动手能力训练,尤其是从事机电一体化专业类课程教学的教师。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虚拟仪器,构成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业余时间除了要加强业务能力的提高之外,还应加强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培训和学习,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技能教学要求。

以上是笔者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中的一些体会。高职机械专业类、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内容较深、较广,学习难度较大,采用何种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技能教学的质量,还需要高职机电专业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数字矿山;信息化建设;现状;发展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都需要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理念作为商业发展的推动力量,现有的矿山生产经营理念与管理制度已经不能为矿山作业提供具体而准确的数据信息,所以当下矿山的发展需要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整合及革新,以此才能够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在市场竞争中取得预期的经济利益。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信息化建设,同时这也要求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紧跟社会发展脚步,才能够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1.数字矿山

数字化矿山可以理解为是由信息化、数字化、虚拟化以及智能集成化等模块构建而成的,由计算机技术作为主要管理制度的整体化科学系统。这一系统建立之初是以矿山系统实际情况为模型,参考其地理坐标特征,加以矿山信息技术、科学技术、智能技术以及相关理论作为构建基础,同时将网络技术与高新矿山观测二者作为主要的技术基础,将信息数据中不同空间层次的各种模型集成之后通过模拟仿真以及多媒体手段进行多维叙述,将多元数据、多种信息以高分辨率模式进行结合,用以形成具有空间、数字、智能以及网络特征的应用科学技术系统。由于系统中包含力学模型、物质模型、信息模型等多元化特征,所以数字矿山呈现出的是信息化的虚拟矿山模式,将矿山的构建和研究用数字和信息的形式表现出来,能够体现出矿山地下作业过程中工程活动的整体信息与数据,这一过程完全由计算机网络化进行管理与操控。

2.数字矿山建设现状

纵观我国矿山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征:

2.1机电一体化信息交流应用普遍

当下,我国矿山机电一体化已经实现信息交流,并且在生产过程中也得到普遍的应用,尤其是牵引电车以及直流矿井提升机这两种设备,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支撑下已然成为我国矿山市场的主力产品。

2.2生产监测系统得到推广

矿山的利益与产出紧紧相连,而生成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目前我国已经制造并生产出安全生产监测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针对隐患与事故进行监测与预判,这一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

2.3信息系统由单项转变成集成

在《全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十五规划情况调查报告》数据中显示出我国真正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的矿山企业基本为零,在高投入的前提下竟然几乎不存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建设,这是阻碍矿山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这种重投入、轻管理的的方式并不适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重硬件、轻软件的投入形式也不可能真正实现矿山信息化建设,当下矿山企业自身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1)当下矿山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骨干人员,导致信息化建设水平偏低。

(2)目前矿山企业信息化发展步调不同意,单项投入或发展的情况居多,并没有实现全面化信息技术管理,缺乏集成建设与发展理念,致使各个企业之间发展距离不断加大。

(3)“信息孤岛”问题严重制约着矿山行业信息化整体效益的实现。

(4)专业软件的开发并不能与矿山集成系统需求相匹配,同时软件开发力量非常薄弱,并不能有效满足矿山的技术需求。

从以上内容来看,我国现有的矿山软件技术支持供求情况已经不平衡,所以今后的发展新趋势并将从单项系统转变为集成系统。

3.矿山信息化发展对策

3.1自动化采矿易于建立在自然崩落法采矿基础上

通过对智利的特尼恩特铜矿、澳大利亚诺斯帕克斯矿第二中段、南非的帕拉保拉矿等矿山的调查发现,采用自然崩落法采矿方式的矿山比较适用于建设与开发自动化采矿技术,结合国际矿业的开发与发展情况来看,这种自然崩落法采矿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有效的降低工程生产成本,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型以及特大型矿山的采矿作业由露天改为地下作业,这是自然崩落法为硬岩矿山带来的采矿便利。

3.2复杂的采矿方法要选用合适的应用系统

山德维克公司新推出的Auto Mine-Lite系统,这一技术适合应用在小区域的远程遥控自动化采矿方式中,例如,分段空场法、分段崩落法以及充填法等。Auto Mine-Lite系统装置可以安装在移动作业车中,矿山采矿区需要以封闭的形式存在,车辆开到指定位置之后可以接通系统通信信号,接通之后就可以对现场进行工程遥控。

3.3引进国际先进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

国外信息化矿山技术的开发与使用已经长达二十年,这种远程遥控与自动化采矿技术对于我国的矿山企业发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所以,在能够协商引进国外先进与技术的基础上,国内科研人员可以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做一定的创新,这是科研过程中最有效的捷径,同时要注重我国相关专业人才的塑造与培养,专业化人才的支撑才是实现技术革新的重要手段。

3.4着重建设与发展前期示范采区

远程遥控与自动化采矿体系的建设初期资金投入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可以从建立示范采区开始宣传“不要尽管眼前利益,着重长远服务发展”理念,示范采区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这是矿山能够长期发展的重点技术支持之一,矿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我国社会的经济效益,是实现我国采矿办公室化的基础步骤,是实现企业领导发展现代化企业的捷径之一,所以示范采区的建设势在必行,这是未来开展信息化矿山系统奠定的基石。

4.结论

社会科学不断进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数字矿山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将经历信息化建设的改革,我国先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采矿办公室化能否成功实现的关键点,这对于矿业发展来说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技术发展与革新的重要手段,实现数字化矿山管理不可缺少人才,高效率的采矿工程以及绿色的采矿环境无一不需要科学研究人员来实现,矿山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也要依靠人才与技术的力量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宁选风,苏昌学.矿山数字化的探讨[J].现代矿业,2011,(02).

机电一体化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质量;课程考核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很大进展。与此同时,一些普遍存在的问仍严重困扰着高职院校。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考试及格率低下,毕业率持续下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这些问题的产生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陈旧的课程考核方式与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不相适应性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然而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大部分院校习惯于在教学内容和方法及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大力气,却往往忽视考核方式的研究和改革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实际上.考核方式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教学实际,结合课程考核对教学的重要功能作用.分析目前考核方式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措施与途径.以期切实推动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过程和培养目标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二是强调课程体系的针对性,课程设置从职业岗位群需要出发:三是突出实践环节教学,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要求。因此,要全面、系统、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就要从考核内容、形式、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制定相对完整、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和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的的考核制度。

高职教育的考核应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线的原则,摒弃那种只考查学生背书能力的考核方式。考试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显示功能、反馈功能和导向功能,因此我系机电一体化专业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建立了“考试形式与教学内容、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课程考核模式。

过去的考核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比如考试内容重理论,轻应用。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考试多,应用测试少;标准答案试题多,不定答案的分析试题少,记忆性成份所占比重较大。这样的考试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核,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仍得不到验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强调学科的严密性,思维的严谨性,应用性不能受到足够的重视,考核方式单一、评价方法片面、缺乏考试的反馈机制。由于考试是期末一次性终结考试,学生考试结束,就意味着本门课程学习的终结。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不能与学生进行反馈与交流,这样的考试模式有可能将学生引向一种僵化、死板的学习轨道。

为了充分发挥考试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作用、引导作用和导向作用,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我系机电一体化专业考试方法突破原有的模式,采取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法,针对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到考试不仅要检测知识点,更要检测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教学参与程度等,不同课程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以及对学生的不同要求而采用不同考核方式,或综合应用几种不同的方式,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1.树立注重岗位能力测试的考试观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促使我们必须构建适应高职教育的考试评价体系,通过考试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运用知识能力、自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充分认识到考试不仅仅是核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反馈以调整教学进度与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通过考试还要检测到不同个性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

2.建立突出职教特色的考核模式

高职教育的考核应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线的原则,摒弃那种只考查学生背书能力的考核方式。考试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显示功能、反馈功能和导向功能,因此我们建立了“考试形式与教学内容、能力培养相适应的”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模式。

(1)注重平时成绩。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减轻学生的期末学习压力,推行平时考核制度,即学生的平时成绩可占到总评成绩的30%~40%(课堂练习、互动、小测验、作业、学习表现等)。这种办法避免主要由期末考试决定学业成绩的弊端,激励学生将功夫用在平时,而不是期末突击,有利于学风建设。

(2)考核方式多元化。考核形式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来确定,重点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能,实施模块式(理论+技能)考核。理论模块以闭卷为主,间或采用开卷考试、论文与答辩、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形式;技能模块以过程式考核为主、间或采用实验设计、课程设计、实际创作、动手操作、模拟项目及职业技能鉴定等形式:综合成绩考虑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及平时成绩,使得考核方式多元化。这样更全面的考查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3)注重反馈机制。考试结束不意味着学生本门课程学习的终结,通过考试,学生可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考试成绩分析,可发现学生在知识体系、运用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素质方面的情况,从而发挥考试的预测及诊断功能。教师要将考试成绩分析与学生进行交流,使教师和学生从中受益。

机电一体化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

电工电子自问世以来,已经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汽车类产品也慢慢的过度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方向发展,社会对汽车工人的要求也从汽车类单一工种,转变为机电类复合人才的要求。因此,电工电子已经成为汽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而且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基础课程。本文针对应如何使汽车类专业的中职学生在学习“电工电子技术”上,既能够满足专业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又不是像本科教育那样,立足打好深厚基础。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重点以实践、应用为主来进行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存在

1.理论与实践脱节。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分开的,而且理论知识往往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这就忽视了《电工电子技术与应用》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使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难以理解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2.教学方法陈旧古板。

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方式,有些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熟悉不适应,课堂教学讲得过多过细,缺乏新意,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思考回味。此外,课后作业过多也使学生无暇思考,这样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无法激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考核方式单一,内容片面。

《电工电子技术与应用》课程的考试方式采用闭卷笔试,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又不符合中职学生的特点。

二 、改进措施

1.课程整合和优化。

打破学科体系,改革课程设置,实施课程内容的简约、集成与重组,体现出中职教育的特色。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精减教学内容,去除理论推导、证明、验证内容,注重技术的实操和技术的实践。

实践做中学,弱化过深、偏难的理论,突出知识在专业中的实际应用。以适用、实用为原则,优化知识技能结构,形成与应职岗位相一致的教学内容。从应职岗位需要出发,将各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实用性和针对性,删去一些与今后工作关系不大的枝节。例如,很多教材大篇幅讲解二极管如何形成单向导电性,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传输情况。而在实践中,只有从事专门研究的人员,才可能用到这些原理知识,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中职学生,重点应该放在二极管、三极管的应用,如何判断二极管正负极,三极管的标号及管脚判别鉴定,如何通过参数来选择二极管、三极管的型号等内容上。对于电子电路应强化集成电路方面的内容,特别是集成电路的应用。对难度较大,求解过程复杂的例题、习题进行删减。

2.加强与专业方向的对接。

大部分汽车类专业均开展了电工电子课程,但专业方向不同,学生所需知识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电工电子是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在入学第二学期就开设了此课,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还不够了解,教师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时,授课内容既要注意与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衔接,又要兼顾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并且课程内容按不同专业编排,采用灵活的组合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科、不同学时和各层次学生对课程深度和广度的要求。例如,针对汽车专业,要结合汽车电器元器件、电气电路的工作原理,讲解电源在讲解电源时,结合汽车电源系统对汽车的电源(发电机、蓄电池)的结构和功能(如下图)进行讲解,这样,对后续课程就有了联系。

3.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中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精心组织,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比喻法、类比法、启发质疑法、讲练法、实验演示法,使学生能克服厌学心理,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求知欲。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师要耐心对待学生,引入各种案例,多讲多练,多做实操,反复强化重要的知识,不讲则已,讲的就务必使学生掌握。

4.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拓宽教学手段。

抽象的电工原理讲解起来容易觉得枯燥乏味且生涩难懂,如电介质的极化、电容的充放电等,若能合理巧妙使用辅助教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PPT、教学录像,直观的实物模型生动详尽、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使教学过程缩短时间,尽可能增加信息量,开拓学生视野,进一步深化了对基础理论的掌握。为了适应目前既要减少教学时数,又要增加课堂信息量的教改形势,同时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自学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是最有效可行的方法之一。利用网络向学生提供电子教案、网络课件等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网络进行答疑,接收学生反馈意见,更好地与学生交流。学生可以利用网上试题库,在网上随时进行自检自测。我们目前已具备的资源有: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上实验室、习题库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基本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的影响时,要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在实验中,将实验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进行理论设计,然后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计算机仿真设计,完成仿真设计后,再在实验室按照仿真电路装配实际电路进行测量;三是可以进行虚拟的仿真实验,根据教学内容和专业要求,联系生产实际提出简单的设计题目,让学生进行理论设计,然后在计算机上完成仿真实验,检验和完善自己的设计作品。

5.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电工电子技术与应用》是一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这些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中。但是学生到工业、企业中实践的机会很少,从而无法了解工业、企业中是如何进行具体工作的。

为此,在教学中,每章都从最基本的应用实例出发,由实际问题入手通过技能训练引入相关知识和理论,由实训引出相关概念及相关电路。首先是教师提出学习的内容、目的、要求及其他相关事项,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内容,再通过自己动手做的方式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获得相关技能的训练。这种在教师指导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交互进行,对学生自主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学所选实训项目应与汽车专业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式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动机。

此外,实践教学场所按照职业活动环境来布置,突出其职业性的特点,同时,实践教学严格按照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现场有关规定,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着重要求学生要有一丝不苟、严格认真的工作作风。

6.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考核体系。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强调考核学生的能力,实现课程考核向过程考核的转变。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整个教学过程,与之相适应,考核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素质为考核中心,考试不再局限于闭卷一种形式,而是采用开放灵活的考试方法,包括开卷考试、口试、实际操作、调查报告、综合考查等形式。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考核形式,如考基本理论采用闭卷的形式;考实训采用项目制作的形式,根据学生态度和动手操作能力,现场综合评定学生的实验实训成绩;对于综合分析和电路设计采用开卷的形式;平时的作业可以结合生产实际写课程论文和调查报告;使评分方式科学化。课程结业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成绩、期末成绩(试卷)组成,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全程参与学习,使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日常学习中,淡化分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考核反馈,现在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注重考核,不注重反馈,其实考核的目的是要重视反馈,通过反馈来了解自己的不足,使教师反省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讲解来是学生能够更好的减少错误,学生在反省中找到原因,改正错误。

三、结语

汽车类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经过多年的思考与经验积累已初有成果,在以后的改革中,使该课程更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具有鲜明的特色,真正的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地快乐学习。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应用型的技能人才。

(作者单位:广东省科技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调查报告范文5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信息通讯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越来越强调集中有限资源于核心业务,做强、做大主业,第三方物流因此成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cepa的实施和中国加入wto时的承诺,全面开发物流市场已成定局,现代物流业成为关注的焦点。第三方物流是目前现代物流管理的主流模式,逐步受到了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重视,成为关注焦点中的焦点。

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3pl)的概念开始传入我国。什么是第三方物流呢?第三方物流是由物品供、需两方以外的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是在供应链中,企业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提供用户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能够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物流的束缚,而将精力集中于其核心业务。根据美国田纳西州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在美国)大多数企业在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后可以获得的好处包括:作业成本可降低62%,服务水平可提高62%,核心业务可集中56%,雇员可减少50%。

一、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现状

(一)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2003年,国内物流固定资产投资额为5594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例为13.1%。截至2003年,国家铁路总里程达到62992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180.98万公里,路网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国内河航道通行总里程123964公里;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的码头泊位34289个,并继续向大型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国家对信息通讯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大,全国形成了八纵八横格状光缆干线。智能计算机、系统集成以及通信等关键信息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高性能公共平台建设创造了条件。地方政府纷纷规划建立物流基地和货物集散中心,企业也加大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设力度。

(二)第三方物流需求稳定增长,服务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化,对专业化、多功能的第三方物流需求日渐增加,使得第三方物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2000年到2005年的年增长率将达到25%,客户外包tpl原材料供应增加到35%,生产商产品销售增加到80%,分销商物流外包增加到60%。

(三)第三方物流行业主体稳步发展。随着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我国第三方物流业的市场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运输和仓储企业的市场主导地位逐渐减弱,民营物流企业和外资、港资物流企业市场份额逐渐变大,一批新创办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新型物流企业涌现,一些大型工商企业内部物流部门也开始向第三方物流转变,开展社会物流服务。

(四)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为了推动现代物业的发展,国家相关部委自2001年起先后联合颁布《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意见的通知》等相关政策法规,为我国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相关政策保障。许多地方政府也高度重视本地区物流产业发展,并已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地区物流发展的规划和有关促进政策,许多城市制定了各自的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纷纷加快物流园区和基地建设。

二、我国物流业发展特点

(一)地域性、行业性特点明显。从地域上讲,东部起步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与环渤海地区。中部落后于东部,但好于西部。从总体讲,东部已处于发展阶段,而中西部则处于起步阶段。从行业讲,物流需求大的主要是中外合资与中外商独资企业、连锁企业、日用化工品行业、家电行业、烟草行业、医药行业、汽车行业等等。

(二)低市场份额。据2004年中国仓储协会等单位进行的《第5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生产企业成品销售物流中,全部外包给第三方的占18%,部分外包的占55%,选择部分外包的企业比2003年高出11%;商贸企业选择全部或部分外包的占27%。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4年的调查,在制造业中选择全部或部分外包的占57%,在商贸企业选择全部或部分外包的占38%。据m or·鄄ganstanley统计,中国由第三方物流处理的产品只占总体成品的16%,经第三方物流环节的工业原始生产资料只占总体的20%,中国的第三方物流只占总体物流业务的2%,而这一数字在美国为8%,在欧洲则为10%。

(三)低服务水平。第三方物流企业功能单一,仍以仓储、运输等基本物流业务为主,加工、配送、定制服务等增值服务尚弱。根据第5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结果,生产制造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满意或不完全满意的比例仍高达50%以上,说明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第三方物流还不适应企业的要求。

三、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第三方物流面临较大需求约束。目前我国寻求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主要还是跨国企业,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缺乏现代物流理念,恪守计划经济时期“大而全、小而全”经营思路,自建物流体系,采取传统的自营物流方式,致使我国整体物流水平徘徊不前,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发展产生很强的制约作用。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正处于初级阶段,规模较小,自身的局限性较大,竞争力有限与传统物流相比,第三方物流一般需提供全部的劳动及存货管理,生产准备,组装、集运等多项服务,这对供应商的要求是很高的。

(三)物流企业设备与技术落后,限制了物流整体的发展物流中心的设施设备普遍比较落后,智能化、自动化仓库比较少,仓储运输系统的整合效能比较低,信息流通不畅,难以达到对物流过程的合理、有效的控制和满足货主企业的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edi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一些现代化的物流手段使用还不是很广泛,直接影响了物流中心与用户各方的沟通和协作,阻碍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物流人才匮乏,物流管理水平较低第三方物流是操作性较强的管理活动,同时又是高新技术支持下的策略,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是管理类和技术类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掌握物流优化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同时应具备计算机和网络自动化技术方面的知识。

(五)市场信用体系还不完善。第三方物流企业与物流服务需求方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一方面,物流需求方在无法识别第三方物流的条件禀赋时,很可能对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履行承诺的能力产生顾虑;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由于可能利用信息优势,通过采取不利于物流需求方的一些行为谋求自身利益,导致物流需求方担忧第三方物流的服务质量,顾虑企业内部运营情况会外泄,害怕对业务流程失控。

四、我国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对策

(一)政府应该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符合现代物流要求的发展规划,国家应该继续加强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力度,并从宏观方面入手,做好总体的物流规划,以达到我国物流合理化和物流整体效益的最优化。国家应该及早制定出物流业发展的近期规划、中期规划和长期的战略规划,将有限的资金合理规划,权衡使用,投入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领域。同时充分利用大、中城市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实力,建立一些大型的综合性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全国性物流网络,从而推动物流业向集团化、联合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中小型物流企业进行战略重组,重点扶持组建一批大型的综合的物流企业集团,提升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和行业标准,促进物流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首先,必须全面规范我国物流服务的市场运行机制和规则,尽快建立物流服务市场的准入机制,明确规定注册登记物流服务企业的必要条件,全面界定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的权利和责任;其次,必须实现物流行业的标准化。主要包括物流基础设施、装备的通用性标准,针对环境和物流安全的强制性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的行业标准、物流用语标准以及物流从业人员资格标准等。

(三)加快物流领域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物流活动的信息化、网络化是物流业发展的基础,建立适应综合物流发展的信息技术平台,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有机结合。企业应加快建立起集成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以提高需求预测程度,促进信息共享。要积极引入和使用网络技术、h ij、人工智能、条形码与klm等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真正实现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为一体化物流的实现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

(四)加强物流理论的研究,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广泛开展物流培训与教育,开展国际物流教育合作。我国应建立完善的物流教育和培训体制,积极进行先进的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知识、电子商务、贸易经济、信息管理等知识的培训和普及;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形成较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系统;加强同海内外的科研、教学机构的密切联系。通过多个层面的教育与培训,为我国培养出大量的各层次、各方面的物流专业人才。

(五)要加快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物流是服务性产业,是最需要诚信体系的行业,应该把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作为行业自律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大力宣传“诚信物流”,积极推进行业信用制度建设,要促进开展信用交易,制定和完善信用交易的相关政策。

参考文献

[1]楼前飞、严伟,浅析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物流技术,2005。

[2]柴继锋,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企业活力,2005。

机电一体化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德育教育情景体验式教学职业素养创新

综观我国各地目前的“德育”教学现状,教学方式仍然保持着传统的“说教”,即:直接告诉学生“这不能做、那也不能做”。长期的实践及数据表明,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微乎其微的,甚至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容易走向品德教育目的的反面。因为学生没有切身的体会,对教师的说教自然不会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在实际的环境中,则不会获得正确的评价标准。新加坡教育部品德教育顾问巴尔赫切博士说:“品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行为,而要改变人的思想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和重建他的是非判断能力。”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德育教学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应该和不应该”,而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意识的情境,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从而形成正确的判断能力。因此,改变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只有管教,没有教养”的传统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达到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目的,对其进行“情景体验式” 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施行“情景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引申为“亲身经历”之意。“情景体验式”教学就是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形成一定的意识情境,使学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达到自我体验,令心智得到改善与建设的一种教学方式。研究表明:“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十;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二十;但所经历过的事,我们却能记得百分之八十。”举例而言:“人是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

“情景体验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一方面,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过程,让学生逐渐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另一方面,它强调交流与合作,改进了传统教学活动的方式。交流与合作的互利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开放的活动方式,提供了宽松和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突显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养成。同时,“情景体验式”教学注重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能够进一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不再居高临下地站在三尺讲台上,而是融入学生的活动当中形成和谐互动的合作关系,从而有利于学生亲近教师,进而主动接受教师的教育与指导。

二、施行“情景体验式”教学的总体思路

职业学校德育教学的对象大多都是未成年人。因此,我们所实行的“情景体验式”教学改革不能够与未成年人道德形成的过程以及现实的生活实际相脱离,而忽视和背离了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及身心发展规律。由于传统教学的目的不明确、针对性不强和主体性的缺失,使未成年人觉得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并非他们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因此感觉乏味,无法产生学习的兴趣,更没有持续的激情,以致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一直相对较差。加之技校学生在学习的能力与自觉程度上均相对较弱,为此,职业学校德育学科的“情景体验式”教学改革应当注重发挥“体验”的行为导向作用,让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和活动体验中去感悟自己的人生,主宰和修正自己的思想。在生活中、行动中去体验、去建构我们所希望他们拥有的意识与行为。

但是,必须明确的是,我们的教学改革并不是为了传授理论知识而别有用心地去创设某种配套活动或游戏方案,将理论知识掺入其中,成为变相地理论教学。我们的教学改革应着力于使德育课程的教学由传统的理论讲授向“意识的启发”与“行为的引导”过渡。因此,我们改革的重心将在精心创设和选择趣味性、实用性、代表性、适应性强的活动和游戏环节上,形成强烈的情感氛围,注重对学生课本之外的教育与引导。

另外,对于职业学校的专业技能教学而言,“德育”是一门综合性与操作性都比较强的学科。既重视对学生政治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又关注学生思想品德与意识情感的培养;同时,还需要完成为专业技术教育服务的内在任务。触及政治、经济、心理健康、法律基础、哲学常识、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丰富、覆盖面广。这些不仅是构成学生完整行为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也正是“情景体验式”教学过程中设计情境、创设经历的良好切入点。我们可以将心理的自我保健融会贯通,使用类似心理咨询的游戏把各个知识点深入浅出地教授给学生,同时引进对职场案例的关注,启发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而后上升到哲学的思考高度,做到将德育教学与学生的情感、经验有机结合。从而,我们得出,德育学科的教学是比较适合使用“情景体验式”的教学方法的。

三、我校德育课程“情景体验式”教学改革的具体尝试

在上述分析与思考的基础上,我校已对“德育”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改革与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提出,以期达到交流、互补的效果。综合而言,我校主要从“校内教学”与“对外培训”两个方面入手,同时分成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配套训练”和“拓展延伸”四个模块进行。

(一)校内教学方面

1.在教材内容上突显“情景体验式”教学的特点:为了避免思想品德教育的学科化,各职业学校当前使用的第四版全国通用德育(三册)教材(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按照“课标”的有关规定,“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从而将心理健康、法律常识、哲学基础、政治经济学原理及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进行了整合。也就是说,目前的德育教材不是按学科知识的系统,而是按生活中可能涉及到的问题进行了编排。这样的编排除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工具书的需要,在避免将德育课程学科化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外,却忽略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矛盾主线。由于内容庞杂,现行教材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展开与行为意识的引导上存在着继续开发的空间。

鉴于此,对德育学科进行“情景体验式”改革的首要工作,就是要针对性地调整或补充原有教材的知识内容,突显“情景体验式” 的教学特点。

首先,我们尽量舍弃了那些与其他文化基础学科相重复的内容,精减教材中单纯的理论讲授,增加操作环节的设置。例如,将“心理健康教育(第一册)”的理论内容变为“心理自我保健方式、方法的介绍”,将“职业道德(第三册)”的案例转换为“中国十大高技能人才事迹”,既与时俱进,又很好地完成了劳动保障部相关的教学要求。同时,将每节课后的“探究与实践”环节融入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设置启发性强的操作题型,可以是小组讨论学习、信息资料收集或社会调查报告等,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寻找到相应的依据和支持,增强体验。

其次,加大了课外教学活动的设置。针对“法律基础(第一册)”的教学,我们不可能单纯地给学生讲述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详细规定,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因此,除了将教材中已经滞后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已更改为“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进行修正之外,便是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观看法制教育的案例或影片,亲身参与法庭审理的过程(“模拟法庭”等),了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思想情感变化等。目前,我校已经和市第一劳教所、所在辖区人民法院及公安局达成了教学互助协议,从学生的心灵要求出发,开辟出了更多的体验课堂。

2.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第一,打破教学任务的限制,改以学生的充分思考和活动为中心。在我校的“情景体验式”教学中,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前,教师的点睛总结在后;首先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与活动的时间,严格避免教师的“说教”。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将教室变成了学生的“研究所”。这不仅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释放了教师,令任课教师亦融入其中,与学生产生了更多的思想火花。第二,鼓励学生行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前的准备。每一堂课的课前均可以要求学生搜集有关的材料,扩大课堂活动的范围,将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而在课堂的45分钟内,给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可以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观点或事例在全班面前进行讲演、论辩等等。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培养兴趣。第三,尽量用时事案例导入新课;从感性认识出发,经过研究探索,找出背后的原因,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世界”的情感。我们认识到,“情景体验式”教学在引导学生主动体验的同时,也不能够与当前国内外的时化相脱节。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员,需要对当前的社会事件进行必要的了解,完善知识结构,做到与时俱进。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当今祖国与世界发展变化的讯息,能够进一步焕发学生对所属的国家、所处的时代的自豪感与责任感。

(二)对外培训方面

我校长期以来均承担着多项对外培训任务,其中以企业在职员工的培训为主。长期的实践令我们逐渐认识到,在职培训不仅仅是对职工技术、技能的补充和完善,更应当帮助职工进行职业素养的修正与提高。因此,我校不仅加大了对外培训中“德育课程(职业素养教育)”的课时量,更决定将“情景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向对外培训中的职业素质课程渗透。彻底改变了对员工进行行为守则的说教,代之以活泼、生动且针对性强的现场教学,让学员回顾过往案例,在活动的参与中逐步学会站在企业的立场进行换位思考,获得全新的体验与感受。在“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项目组”进行的一次《机电一体化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及职业技能素质状况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我校这样的改革尝试符合了当前各企业的现实需求。详见下表――

第六项:请对下列员工基本素质的重要程度进行打分(注:6分为最高分,1分为最低份)

第十五项:在招聘中请按重要程度由高到低对下列因素进行打分。(注:分数最高分为9分,最低为1分)

很显然,“职业道德”始终是企业委托学校考核学员的关键因素。因此,目前我校在“对外培训”领域继续推行着“情景体验式”的教学改革。

首先,在教材上,我校在结合了各企业当前所需的员工素养和校本德育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制订了一系列的“情景体验式”教学方案并运用于对企业员工在职培训的课程中;彻底改变了传统培训中无专门教材的状况,让学员重新体验品德教育的趣味与意义。

其次,在教学上,一方面,让企业员工走进在校生的德育课堂,与在校生互动,重新体验学生时代的思想品德教育;另一方面,针对企业文化,为企业定制、编排一套励志的手语舞蹈(操),在每天的工作开始之前集体演练。既取代了单一的运动锻炼,又活跃了工作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再次,安排专门教师和学生定期走进企业,与员工联谊,开展各项文娱活动;同时,欢迎他们随时回到在校生的课堂进行体验与学习。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