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的基本理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科学的基本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科学的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的基本理念范文1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现代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而以人为本主要是针对道德教育中“无人”的状况提出的,即教育不是从人出发按照人的方式来进行的以成人为目的的活动,教育可能是生产、是加工、是按物的方式进行的把人变成非人的活动。比如:

在价值观上,无人的道德教育不是注重人自身的存在、人本身的发展和完善,而是仅以工具性的眼光来看待道德教育的价值;在培养目标上,它要培养的是那种失去自尊和自主理性的奴性人格,强调人对神圣不可侵犯的道德规则的无条件顺从,以听话和服从为目的;教育的内容则多是一些冰冷生硬的、脱离人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人性基础的呆板的教条;在道德教育的方式上,不是按照对待人的方式来进行的,缺乏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尊重和对学生的兴趣、需要及身心发展规律、特点的遵循,强调道德灌输,以种种对待物的或其他非人的东西的方式来对待学生。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首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的身心发展应是教育最直接的目的,也应构成教育实施过程中最根本的出发点,这是教育的本体,是实现其他功能的基础。其次,应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应着眼于全体学生,这是基础教育的使命,尤其是小学,教育是普及的、大众的而不是选拔教育或精英教育。发展应是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是教育的最佳境界。不能以少数人的发展牺牲多数人的发展或以多数人的发展牺牲少数人的发展,不以某一种素质或某几种素质的发展牺牲其他素质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应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而受到尊重,得到全面的培养,获得全面的发展。再次,以学生为本还意味着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为本。

二、主体性教育理念

主体性的教育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当作主体来看待、来尊重,以发挥、提高学生学习和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己任,以培养主体性素质为主要目标。之所以在道德教育中提出主体性教育理念主要是基于:

首先,道德在本质上是主体的,道德的主体性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必须是主体性的教育。道德的主体性本质主要体现为道德与主体的不可分性,即没有主体便没有道德,即使有了主体,如果主体不服膺道德,不信服道德,也没有道德。也就是说,没有主体的自觉自愿地接受道德的约束,道德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规范和约束功能。其次,主体性教育观的提出,既体现了道德的本质要求,也符合现实社会的客观要求。现实社会的状况是什么?这就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以及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出现的信息化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在一个价值多元、冲突的社会,以往的教会听话、教会顺从的教育已不合时宜,对教师来说,不能像过去再以简单地肯定一些价值而否定其他一切价值的做法教育学生,不能再把一些固定不变的东西硬塞给我们的学生。取而代之的应是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冲突和矛盾作出自己的选择。再次,主体性道德原则的提出,也是符合儿童道德发展规律的。儿童的道德并非先天预设的,也不是单纯由外在塑造决定的,儿童道德的发展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的过程。

在道德教育中贯彻主体性教育理念,其一,要破除传统的以听话和服从为基本价值追求的观念和做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种教育模式一方面不能培养有独立个性、创新能力的个体,另一方面,这种教育也不能造就负责任的公民。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有个性的富有创造精神的公民。而强迫式的教育不能承诺这一使命,因为它的最大特点是统一意志、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学校教育成了加工标件的标件厂,这就扼杀了儿童的个性的和谐发展,导致了目前学校无特色,学生无个性。同时,要使学生负责,就必须考虑自由的问题,责任与自由或选择可能性有关。自由的度与责任的量成正比。没有自由就没有责任,强迫、行政命令式的教育由于从根本上剥夺了儿童选择的可能性或选择的权利,也就取消了人负责任的内在根据。其二,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道德选择。从道德本身的特点看,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教会学生在各种价值冲突当中、各种利益冲突当中进行选择,确立合理的价值观。从一般意义上讲,道德发展、品格发展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选择的过程,人正是在不断的选择中塑造、成就自己的。道德问题就是个选择问题,真正的道德问题正是那些有激烈的道德冲突的问题。

三、实践性教育理念

之所以强调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一方面是基于道德的实践本质,另一方面是基于实践、活动对道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第三是基于单纯以说理、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道德教育有其致命弱点。

首先,道德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中国古代道德的学问被称为“做人的学问”,在西方,伦理就是实践哲学。通过行动履行道德的要求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人格的磨炼、落实在人生或现实生活。对于道德,知性化教育是重要的,但躬行实践更是不可缺。其次,实践、活动对道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活动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同时,在协作和交往中,可以培养、发展真正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感;活动还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再次,强调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还是基于单纯认知主义的不足。单纯的认知主义道德教育是片面的,认知之于道德既非惟一的,亦非最终的因素。认知、推理并非道德的全部甚至不是道德的本质成分,道德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行为的改善而非推理的改善。

实践性教育理念的要求是:实践性教育观要求道德教育以培养儿童实践道德生活的能力和行为方式为己任,即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实践并能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道德生活,在于使学生形成一种善善、恶恶的行为方式;实践性教育观主张实践性或活动性课程应当成为道德教育课程的主导性课程;实践性教育观还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促进学生自律道德的发展:在指导思想上,应始终把学生当作教育过程的主体、当作选择、决策、行动的主体,当作活动、教育的参与者和责任主体来看待。

四、生活性教育理念

生活性教育理念的提出首先是针对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严重脱离儿童生活现实的状况,其次是基于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生活性特质。

学校道德教育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当前道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它主要表现为道德教育的科学化和理想化,同时,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色彩也较为浓重。道德教育的科学化是在本质上把道德教育过程纯粹视为一种机械的冷冰冰的自然界的加工过程,对学生进行道德思维的训练或者仅是让学生记忆大量的道德知识,而不顾道德的生活情景,最后通过量化的方式来考察学生的水平。道德教育的理想化则是指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现实,高高在上,用一些虚无飘渺的可望不可及的东西教育学生,最终只能是无效的,道德顶多是停留在口头上和书本中。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是指基本上甚至完全以政治教育来取代道德教育,把生活中与政治无关的伦理也归结到政治方面,这种试图以政治上的要求完全来“纯化”丰富的生活的做法同样也只能招致失败。正是由于道德教育对生活的脱离,才引起了人们对其“假大空”、“书本化、教条化”等的批评,道德教育的实效才不尽人意。

道德的生活性本质,主要是指道德源于生活、为了生活且道德在生活之中。道德源于生活是指生活使道德得以产生、是道德之为道德的最终依据;道德为了生活是指道德存在的意义在于满足生活的需要,人的生活是道德存在的目的,而不是相反;道德在生活之中是指道德在存在方式上始终不能离开实际的生活过程,它就存在于现实的人际交往之中;同时,道德在生活之中也使道德的价值得以实现。道德教育的生活性特质主要表现于道德教育和生活不可分离,生活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同时也是道德教育的手段。说生活是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指道德教育本身不是目的,其真正目的在于使人过上道德的生活;说生活是道德教育的手段,是指不能在生活之外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生活本身的直接现实性、实践性、情境性、整体性等是任何一种在生活之外的教育方式都无法替代的,书本化、知识化的道德教育恰恰违反了这一点。只有在笑中才能学会笑、在哭中才能知道哭,只有通过实际的富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体验才能学会如何过一种道德的生活。

这样,生活性教育理念对道德教育的要求必然就是:道德教育的课程要以培养热爱生活、负责任地生活的个体为基本的目标指向;从儿童的生活中取材,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点,以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以学科知识的逻辑来设计、建构新的德育课程;并且,道德教育的课程内容要围绕生活的主题来展开,主题的呈现要反映生活的现实;通过指导、设计儿童的生活,通过健康的道德的生活进行道德的教育。

五、民主参与观念

小学科学的基本理念范文2

一、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强调学数学的目的就是用数学”,学生应认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和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能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数学,对教材给定的内容及意义有其自身的理解和解读,以使给定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现实对教材的创新和开发,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自觉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

现行大纲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做了进一步的更新和调整,主要有:精简数据过大过繁的计算和比较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删去繁分数;加强中高年级的口算,并增加估算内容、代数的初步知识,增加形如ax+bx=c的方程及相应的应用题;统计初步知识充实数据的整理的内容,把平均数列入统计初步知识内,降低绘制统计图的要求,对统计图表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增加了概率的一些最基本的理念,即事件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及可能性的大小;百分数应用题增加了利息的计算等实际问题;几何初步知识,加强测量、画图、拼摆等实际操作等。同时中学数学内容也作了相应的调整。

从教材编写的发展来看,我国中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工作者由模仿到创新,由单纯到多样,由理论到实际,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作为教师,要整合好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利润问题、测量问题等,让数学生活化、趣味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后进生的培养

把素质教育贯彻于数学教学之中,是摆在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迫切任务。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积极探讨学科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1.认清数学的特点。数学具有内容抽象、应用广泛、推理严谨、结论明确的特点。这些特点很容易使学生走向两个极端,或者渴望求知,或者望而生畏,产生痴迷或厌学现象。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之美,帮他们排除畏难心理,使他们喜欢数学,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2.关注后进生。作为教师,首先要要赏识学生,给后进生以鼓励。放大他们的闪光点,经常赞扬他们,帮助他们逐渐排除自卑心理;构建相容点,排除他们的逆反心理;激发乐学点,排除他们的厌学心理;纠正错误的模仿心理,增强明辨是非的观念。另外,还要激发其“我能行”的想法,让其入门,逐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切实注重对后进生的培养,一定会见到奇效。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英国著名教育家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自己提出问题”,因此新课程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并在学习中学会设置问题。教师则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过程,形成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让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让新课程变成动态的、发展的课程,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强调教师是教育的主宰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发动者,而视学生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质疑能力受到抑制,而且也谈不上创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编写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引进了不少开发性的问题,在练习、习题中凸显。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地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直观感知、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等思维过程。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逐步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分析判断的良好习惯,从而为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比如,在学习“可能性”这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得出结论,同时也要提出问题。例如:设置“一个袋子里放有形状大小相同的两个红球和一个白球,每次抓出一个,然后再放回去,那么抓三次是不是一定会有一次能抓出白球呢?”等等这样的疑问,让学生互动实践,对学生的思考能力很有帮助,同时要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四、发散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数学解题的发散性思维是数学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发散的结果并不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其中不乏谬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只有依赖于数学知识体系去思考,发散思维才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得出正确的有意义的结论。比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在这一结论中有以下几个发散点:1.三角形的形状各式各样,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呢?2.如果再多一条边,成为四边形,那么它的内角和是不是也是一个确定的值?3.三角形有内角也有外角,那么其外角的和是不是也是一个确定的值呢?(下转第160页)(上接第159页)等等。教师这样进行引导,使得学生发散思维,就一定会在学习其他方面知识的时候也会自然地、正确地进行发散思维,从而扩大知识面。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出教材中的创新性思维素材,抓住教材中的“扩点”做补充延伸,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抓住教材中的“异点”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禁锢,适时变换思路,这样才能有效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小学科学的基本理念范文3

【关键词】技术本科;教学改革理念;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高校的“零投档”现象已经非常普遍,随之高校特别是那些层次较低而且办学特色不明显的高校的生源危机可能会越来越突出。为此,有专家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市场竞争已经到来,如果一所高校办学定位不准、办学没有特色、受教育者的内涵回报低,就可能会面临破产关门的结局,特别是像民办高等教育机构、高职高专、独立学院和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有可能面临“洗牌”甚至是“出局”的竞争压力。因此,在这场高校危机中要想谋得自身长远的有利的发展必须认准市场的核心竞争的基点,即高校理应从规模竞争而转到质量品牌的竞争上。

作为“实施本科层次技术教育”的技术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类型中的新生事物,面临高等教育发展的市场竞争又该何去何从?为了使技术本科院校在这场竞争中得以彰显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品牌,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增加毕业生的内涵回报率。在此,特提出自己对技术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理念的几点思考。

二、对于技术本科教育专才、通才培养的思考

目前在本科教育中人们普遍所面临的一个“钟摆问题”即本科教育培养的是专才还是通才?以及通才和专才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关系又是怎样的?一所院校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就必须处理好这个关系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首要问题。而技术本科教育作为交叉于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性的教育类型由于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多重性以及复杂性,对于如何处理好这个“钟摆问题”具有很大的意义。

众所周知,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是两种对立的教育类型,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有一定交叉的,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层次中普通教育往往是包含专业教育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技术本科教育就是高等教育层次中一种专业性非常强的专业教育。通常,人们会持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即专业教育就是要培养专才的,而普通教育就是要培养通才的。但是,专业教育并不等于培养专才普通教育也并不等于培养通才,专才与通才之争均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技术本科教育从其层次来看是属于高等教育的,从其类型来看是属于职业教育的。所以其培养的人才既要达到高等教育的水平要求,又要达到技术教育的能力要求,因此,技术本科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从其层次要求来说理应达到高等教育的通才的要求,而从其类型要求来说理应达到技术教育的专才的要求。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和岗位要求的不断变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人才素质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可称为人才的已经不再是只拥有一方面的专长或技能而应是和谐发展的人才,即集专才与通才于一身的。所以,在技术本科院校不应存在专才与通才之争的“钟摆问题”,而应该要关注的是怎样培养学生使学生既是专才又是通才。

三、对于技术本科教育质量观的思考

一所院校的品牌特色是其面临市场竞争的最有力的发展法宝,一所具有品牌特色优势的院校必然会具有高质量的毕业生,因为一所高等院校的品牌主要是通过其毕业生的发展前景来体现的。一所大学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一个最前提的问题就是其所倡导的质量观,即在人才的培养质量上所持有的价值取向。质量观之所以对一所院校的发展来说如此的重要就是因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并且提高教学质量是大学永恒的主题。

面临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来临,为了避免自身在新的竞争环境下遭遇“洗牌”甚至“出局”的尴尬境地,技术本科院校应该树立自己有特色的质量观。对于技术本科院校而言,最首要的就是贯彻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即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和谐发展具有类主题形态特征的人,因此基于这样的理念,技术本科院校要开展人本教育,以人本、生本发展为核心和前提。其次,在人本教育的基础上技术本科院校应根据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实践符合技术本科教育特色的质量观。这种有特色的质量观即在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的人的基础上,还应把学生培养成为拥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术人才。仅有一定的质量观还不足以提升技术本科院校的竞争力,而是应该把这种观念付诸于实际的人才培养行动中,构建技术本科院校的质量工程。同时,技术本科院校应以教育部“质量工程”为引领,以本校“质量工程”为载体,以各“子工程”为目标和内容,倾学校之力提升本科教育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的高等院校。【1】

四、研究性教学在技术本科院校的应用

与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和同类型的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比,技术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由于是基于两种交叉的教育类型,所以其培养目标和规格也体现了双重性的特征。这种特殊的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一种适合其的教学方法。同时,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所引起的技术周期和工作任务的变化,个体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将会显得愈加重要。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者对于高校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已形成一定共识,多数研究者认为研究性教学有利于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能够促使学生“学会学习”。【2】技术本科教育由于是一种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育类型,为了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趋于和谐与平衡,探索研究性教学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的基本理念范文4

本文将在认识201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理念下数学学[JP3]习的基础上,探讨如何从教材文本走向有效性的课堂教学设计[JP]

一、教材文本的认识与思考

教材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同一模块知识在不同的学习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关注这一点,并付诸实施呢?教材的结构特点十分鲜明,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探索式学习方式,即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为改进数学学习方式提供必要的保证同样,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否也关注到这一点呢?

二、从教材文本走向有效性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文本,我们提倡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而不是带着教材走进学生,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教材的示范引领作用也不能忽视把握教材文本中的学习目标、经验、方法,设计有效的建构活动新课程更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提供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机会,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然而,学生往往在此过程中觉得有困难,这不仅与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有关,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建构活动的设计不尽如人意,因此,笔者提出三点思考:

(1)关注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目标,教学设计要紧扣现阶段的教学目标

在设计“概率”这三个学习阶段的课堂教学时,因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同,所提出的问题也不同,如下面这个问题:

有4个盒子:1号盒子中放有10个红球;2号盒子中放有10个白球;3号盒子中放有8个红球、2个白球;4号盒子中放有5个红球,5个白球

对于以上题设,在苏科版《数学》教材中的“感受概率”教学时,设计问题是;现在要从某一个盒子中摸球,几号盒子一定能摸到红球?几号盒子有可能摸到红球?几号盒子一定摸不到红球?

但是,在苏科版《数学》教材中的“认识概率”教学时,设计问题是:让你分别从4个盒子中摸出1个白球,摸到白球的概率分别是多少?

而在苏教版《数学》教材中的“概率的简单应用”教学时,设计问题是:将4个盒子中的球全部放在一个口袋里,显然袋中装有白球和红球共40个,如果事先不知道袋中有多少个白球、多少个红球,那么你能提供一种方法来估计袋中白球数和红球数吗?你采用的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事实上,学生对某一个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这也有利于学生不断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因此,不同的学习阶段应有不同的设计要求,要充分把握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尊重认知规律,适当提出问题,让学生的能力发展合乎规律

(2)关注学生原先探索知识的方法,通过迁移方法来支撑有效的数学思考

设计苏教版《数学》教材“图形的相似”的教学时,全等形是相似形的基础,可以通过类比、猜想、说理的方法由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去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如“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笔者设计的问题情境为:回顾“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条件”的研究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如何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引导学生与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类比,从中感悟到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3)关注学生原先探索知识的经验,应用经验来支撑有效的探究活动

苏教版《数学》教材“中心对称图形(一)”第1节“图形的旋转”引导学生回顾图形平移的概念,以及平移性质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从概念、性质、作图这三方面来研究,从而与图形的平移进行类比探索研究的设计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概念教学设计中,突出类似图形的平移,抓住平移方向、平移距离,图形旋转扣住旋转的中心、方向、角度三个要点;性质探索设计中,突出类似平移研究的角度,引导学生研究旋转前后的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旋转角等;作图教学设计中,突出类似平移作图,抓住几个关键的点的旋转来完成作图

三、开放、创新地处理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设计有效的巩固训练活动

例题、习题的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新知、进一步理解知识,为此笔者提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的例题、习题课做加工比如,教材的章节开头,往往会给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在每节的例题讲解中,常常会以封闭的方式呈现问题,教师就要重新加工,改变呈现方式,为学生提供问题的实际背景,展示解决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过程,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基于学生初学时的实际情况,教材大多数习题的条件和结论是明确的,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如到了整章复习或期中、期末复习时,教师可以对例题、习题进行二次改编,改变陈题的条件或隐去旧题的结论,增强问题的开放性

教师还可利用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练一练”等内容设计反思型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提高探索规律的能力

[JP3]四、领会教材所遵循的理念,设计有效的应用与拓展性问题[JP]

小学科学的基本理念范文5

2011年,教育部向社会公布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此,笔者以《标准》为参照,从学科特性角度对小学科学教师在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进行诠释、细化。

一、《标准》的框架结构

《标准》对小学教师的基本素养和要求进行了细致、专业的梳理和规范,明确了一名合格小学教师的道德、知识与能力坐标,是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标准》设置了三个维度,即“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每个维度下设若干领域,共涉及13个领域,每个领域又设了若干“基本要求”,共58项基本要求。具体结构如下:

二、基于《标准》的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的学科诠释

一个合格教师应该具备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标准》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部分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中,有些是传统教育教学中已强调的,有些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赋予了新的内涵、要求。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小学科学教师既要符合教师的共性要求,又要具备适应学科特点的特殊要求,才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要求。

1.“专业理念与师德”要求

《标准》在基本内容“专业理念与师德”部分厘定了合格教师的道德坐标,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领域提出了18条基本要求,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师德为先的理念。《标准》对小学教师专业情意要求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教育发展的特点。

(1)对待职业方面,小学科学教师对职业的专业性和独特性的认同尤为重要。这是因为现阶段小学科学课被边缘化、不受重视比较普遍,小学科学教师兼任者较多,但小学科学教育独特的育人功能、科学素养提高对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学教师对自我从事科学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将显著地影响到其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

(2)对待学生方面,要将“关爱”“尊重”“懂得”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标准》中要求教师“将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小学生的人格”,“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科学教学中,保护学生生命安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在体现在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中。

(3)对待教育教学方面,要让小学生快乐地学习科学。《标准》中“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方面的要求涉及到教师的育人观、学生观、师生观等。对小学科学教师应突出体现在要让小学生快乐地学习科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尽力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把科学课堂变成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

(4)对待自身品行方面,要注重修身养性与人格修炼。《标准》提出了指向教师个人修养、行为方面和心理健康的诸多要求,体现了对教师“内外兼修”“为人师表”的殷切期盼,这些要求是由教师的劳动特点和承担的职责所决定的。

2.“专业知识”要求

知识储备是小学科学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国内有学者认为,教师的专业知识可以分为: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本文结合《标准》中小学生发展知识、任教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四个领域的内容及科学课程特点阐述对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具体要求。

(1)充足的小学生发展知识。小学科学教师要具有“读懂儿童”的意识,必须了解小学生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的特点,科学地去剖析、研究儿童到底是怎么学习科学的,他们理解的科学是什么样的,他们已有的科学经验等,这是教师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前提,是进行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之一。要善于把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与科学探究过程规律有机融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概念的引出应以具体事物作为参照物,从感性认识中引导小学生进行情感、价值体验,从而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2)整合的小学科学知识。小学科学课程综合性的特点要求小学科学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还应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较全面和系统地了解贴近生活的科学知识,了解科技发展史、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科技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生活的关系,深刻认识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概念、思想和方法,了解当代前沿科技、本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课程资源知识。

(3)系统的学科教学知识。小学科学教育具有科学性、启蒙性、儿童性等特点,使得它不同于幼儿和中学的科学教育教学。小学科学教师应当通晓并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这是将教师的教学-由经验水平提高到科学水平的前提条件。小学科学教师既要丰富自身的教育学、教育史、教育心理学以及科学实验与科学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科研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除此之外,科学教师还应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内涵、发展史、特点以及相应的教学理念,不断总结、积累前人在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经验,只有运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科学课程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

(4)广博的通识性知识。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丰富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学和人文科学、语言等多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史、科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只有具备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够做到“两点”:一是适应小学科学教育以科学主题组织的体系,有助于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客观现实世界,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探究兴趣和需要;二是为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科学教师在头脑中形成打破学科界限的知识网络,有助于自己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科知识以及更好地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

3.“专业能力”要求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的载体,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标准》从教育与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五个领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具体要求。对小学科学教师,这些能力要求可具体表述为:

(1)教育能力。指开展班级管理和其他教育活动的能力,是体现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特殊性的一项能力要求。《标准》明确提出要“合理制定小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合理设计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这意味着作为小学教师队伍中一员的科学教师无论是专任还是兼任教师,能够做到“两点”:一是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崇尚事实、强调证据、合作精神、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思想教育;二是能够做班主任,能够结合儿童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设计丰富的活动,进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2)教学能力。《标准》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以教学能力为中心。教学能力涉及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者特点、教学策略与方法以及教学情境等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主要涉及分析和领会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能力、解读和整合教材的能力、了解和判断学生学习准备性和个性特点的能力等。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程序、方法、内容等事项的创造性本领。小学科学教育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小组合作和汇报、野外观察、访问和社会调查等教学组织形式,善于整合和开发课程资源。

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科学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操作能力体现于两方面:一是实验能力,这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特点,涉及设计实验、示范操作、制作教具、实验指导等;二是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因为科学课堂上经常会进行探究实验、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会出现各种突发事件,不确定性强,需要科学教师能够进行灵活而恰当的处理。

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科学教师要对科学探究活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及时、准确的评价,以调控教学进程。

(3)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标准》对小学教师如何有效进行人际沟通、人际合作提出了细致的要求。沟通与合作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科学教师必须能够有效地与学生交流,与同事、家长、社区等沟通与合作。《标准》在人际沟通方面明确提出小学教师要做到“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善于倾听”“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等,在人际合作方面提出教师要“与家长有效沟通,共同促进小学生发展”“协助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等。只有教师具备了一定的沟通与合作能力,才可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同事分享经验和资源,有效拓展科学教学资源。

(4)反思与发展的能力。这一能力领域的提出,是对全球教师专业化发展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内在要求的回应。如何生动、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实验活动、如何将贴近儿童日常生活的事件融入科学课中、如何进行科学教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小学科学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些问题认真地反思和总结,主动对教育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

小学科学的基本理念范文6

【关键词】小学;科学;问题;对策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观察、实验得到真理,让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简单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探究问题,探求新知的能力。小学科学作为学生接受科学知识的起步阶段,对于学生未来科学能力的培养和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在小学科学课程改革落实过程中,并不如人意,尤其是现在阶段地方小学受到条件的限制,科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深入推进,导致出现一些反常现象,让人深思,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想法。

一、小学科学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教师的教学工作只追求学生的语、数、外成绩,从而导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学校只能依靠制度强制推进。长久以来教学环境简陋,教学经费不足,教学设备短缺,甚至连教师都不能满足,更别说专业的科学教师了。

1.缺乏专业的科学教师团队

近几年我单位虽然经过特岗教师和招聘等途径招聘了一批教师,但都以语、数、外为主,缺乏专业科学教师,由于受到我县教师队伍缺乏的影响,这些专业的科学教师也被安排去任教其他科目了,很难做到专任专教。上科学的教师基本是非专业的教师,教学也就被动吃力,学生又如何学的好呢?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薄弱。教师的基本技能匮乏,使得很多新的理念得不到真正的传播。学校要注意对教师的培养,身为教师也应当自觉提升自身的素质。教师本身对学科的认识,课堂教授的基本理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增强小学科学教育的师资,提高科学教师的素养势在必行。

2.小学科学教学设备缺乏

小学科学现有的教学设备基本是满足不了需求的,已有的教学设备比较落后、不配套,即使是有新的教学设备,也因无专业管理或管理不善而损坏、丢失和老化,导致学生分组实验无法进行,甚至很多学校还没有实验室。要想保证学生的课堂实验和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学校必须要有充足的设备和资源做支持,还要有一定的师资力量,而现实恰恰就是学校教学设备落后,教学资源严重匮乏,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完全与新课改的理念相背离。

3.加强对学科的重视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是对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科学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科学课也是中学地理、化学、生物的基础。因而小学阶段的科学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

受到应试教育思想和兼职教师的影响,科学课程得不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现阶段我县级以下小学基本上是把科学课程作为“副课”“搭枰课”来进行教学安排,着重应试教学。学生和家长也把科学课程认为是“副课”“耍耍课”。一般情况下,科学课程多由学校领导或面临退休的过渡人员和音、体、美教师兼职,普遍上课比较随意。

4.对科学活动的盲从和综合能力的缺失

小学生对科学的认识是肤浅的,什么是科学知识,什么是科学方法,什么是科学素养,可能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是盲从的,可能认为教科书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也可能认为教师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全然不顾科学的本质,去经历科学研究的历程,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感受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这种盲从,导致学生机械地照搬书中的实验去探求事物的规律。

二、缓解问题的对策

小学科学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对小学科学现状的分析不是目的,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才是目的的所在。针对小学科学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如下:

1.加大资,稳定师资和拓展师资知识面

针对缺乏专业教师的现状,应每年加大招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既是科学课程的实施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科学教师的稳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科学兴趣的培养,常常跟换科学教师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师生很难融合在一起。有专业的科学教师,一定要合理安排课程,兼职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科学知识内涵,引导教师不断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从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

2.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类是以科学方法为主要内容,学习科学探究中要用到的各种技能。教学方法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方法。

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应该让学生学到大量简单的科学事实。在事实性知识的学习中,不能对现象进行单纯的描述,要根据先前的知识或假设,根据观察到的证据判断哪些事实有价值,哪些事实没有价值,然后进行选择性的收集,这就要用到分析的思维方法。然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有条件的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分析,还要进行综合,即根据整理出的信息得出一定的结论。

3.科学课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