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中体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中体现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语文;有效教学行为;策略
G633.3
说到语文,大家并不陌生,因为这是从小学到高中的必修课,学好语文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了解我们的母语,更是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前提。既然学好语文这么重要,那要怎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语文成绩呢?特别是高中语文教育,因为面临升学压力,学生基本上都是被淹没在了题海战术中,平时很少有学生能够抽出课外的时间来自主学习语文,所以高中生平时所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大多来源于课堂中。而一节课只有45分钟,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课堂中老师的有效教学行为,通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来满足高中生学习中的需要。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和策略研究,希望能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背景研究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即时通讯技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捷,而且成为了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新课改中也明确提出了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求,新n改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符合了当前科技发展的潮流,也符合了新课改的要求。
二、有效教学行为的内涵
有效教学行为,主要指的是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成长的教学,简单点说,就是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就是为了实现有效教学行为这一目标,信息技术是一种形式,课堂是否高效不在于信息技术使用时间的长短,而在于通过信息技术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师是否能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来掌控好课堂的节奏。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和策略研究
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强调的是以老师为核心,注重的是老师所“教”的内容,学生往往只能被动的“学”,在课堂上学生必须跟着老师的节奏和思路走,学生有不明白或者疑惑的地方需要等到下课后找老师答疑解惑,可见,这种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效率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为了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老师往往采用“高压政策”,而高中生又处于叛逆期,这种“高压政策”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更有甚者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出现“赶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特点,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以实现高中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呢,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更新教学理念
课堂中的有效教学行为,不仅限于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和了解知识的多少,而且还包括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规范和培养。那么教师就得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加强课堂中的有效教学行为。比如,传统的黑板手写板书的教学模式比较浪费课堂教学时间,毕竟一节课只有45分钟,在课堂中让学生完全接受所讲授的知识就非常不简单了,更不要说合理穿插一些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容。所以,教师可以对传统的黑板手写板书加以取舍,尽量采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事先制作的ppt课件,这样可以把手写板书浪费的时间节约出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其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查漏补缺。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只是方便信息传输的方法,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网络授课,其传达的知识内容都是相差无几的,都是为了达到有效教学行为的目的,所不同的只是教学方法而已。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真正依靠的还是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引用提高了课堂中的信息量,这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讲解提供了便利。但是如果没有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很可能出现课堂中呈现的知识点太多,老师讲课速度太快,学生思维跟不上等问题。所以,老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要把握好讲授知识点的时间和讲课的节奏,并且通过肢体语言来实现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切不可整堂课就坐在电脑前,仅通过操作电脑来进行知识讲解。
(3)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得到了很大的改变,这对于习惯了传统教育的老师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于一些老教师而言。不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老师作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就应该紧跟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和使用,努力完成新课改的要求和自身知识技能的更新。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才会熟能生巧,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而且在课堂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感受,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寓教于乐,这样课堂效率何愁不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教师有效教学行为,不仅仅体现于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方法,而且还体现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专业素养。所以,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信息技术成为提高有效教学行为的助力,最终实现教育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董菊琴. 新课改下如何进行高中课堂有效教学[J]. 新课程:中学, 2010(12):59.
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中体现范文2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式
新课程的实施,使得教学由传统的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新课改关注核心。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中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实现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学的教学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教学变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的创新与开发,教学的过程变成了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探究过程。
一、把握好新课程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努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适当选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而又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不仅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而且能够根据问题确定信息的需求与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同时培养学生合理利用信息的意识。
二、精设计、勤备课、善反思,为课堂教学做好有力支撑。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积极、探索的活力。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逐渐地会产生一个如何教学的完整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
教师理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活动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不能游离于学生思考和生生互动之外。同时教学实践之后的反思已然成为课堂教学过程后教师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新课程特别强调反思,教学反思已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要做到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要对教学实践有系统的反思,写出教学感悟,促进个人专业成长。
三、根据学生实践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1.1)少讲多练。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动手与动脑为一体的的课程。在教学中也发现,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讲了一节课不如操作几分钟。在许多需要操作的课程中,应注重少讲多练,通过精心导入,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新授学习内容和方法,最后巩固练习。可以15分钟导入和新授内容,20分钟让学生充分上机练习,最后10分钟进行总结、评价,以达到熟练、提高、巩固知识的目的。
(1.2)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易懂、巩固知识。这种手段主要是针对一些知识性课程。这一类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微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比如《因特网的应用与发展趋势》、《计算机系统组成》等。理论性较强,这些课程学习,如果采取一般的方法,是单调的。但可以做成课件,如演示,随堂测试、填空等形式,达到学习巩固知识的目的。什么网络硬件有什么用处,学生通过图片、图形感官认识,即学了知识,又培养了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兴趣,重视实践操作。
教育理论家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在这一现代化的学科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真正体现“教为学服务”这一教学宗旨。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认知潜能,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四、倡导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从中体验到研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在信息技术学科中,采用“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学合作,在探索中掌握知识,在操作中形成技能,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能使学生达到更高的水平;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技能的掌控,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从而对知识的理解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更深入和熟练。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课如何在新课改理念下实现新的教学理念的贯彻,并构建高效课堂仍然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观念、传统课程资源、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新课改,领会新精神,积极探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新途径,为全面构建学科的高效新课堂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教师教学用书.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中体现范文3
一、“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课改背景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与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200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 “三种关键能力”:交互作用运用于社会、文化、技术资源的能力,异质社群中进行人际互动的能力,自立自主行动的能力。2007年美国开始了“21世纪技能计划”:学习与创新素养、数字化素养、职业与生活技能的培养。日本的学力模型研究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由学校课程的学科之间拥有共性、个性与多样性的特征,提出了核心素B与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是全局与局部、共性与特性、抽象与具象的关系。
我国在教育部顶层教育设计的大背景下, 2013年5月,教育部启动了以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领衔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的课题研究,目前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已正式颁布。2014年3月3日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国家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2015年4月1日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在《中国教育报》发文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核心素养也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它是支撑 “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
就物理学科而言,2003年初针对高中物理教学过于以知识为中心,教育部出台了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标志着物理教学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应该同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这是对以前的高中物理教学过于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加以纠正,自2004年9月开始在我国部分省份试点高中新课程改革。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冯・劳厄曾经说过,教育所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不可否认,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在校所学的大量学科知识都将逐渐淡化甚至遗忘,真正伴随学生一生发展并持续发挥作用的不是具体的物理学科知识,而是知识升华后留存在学生思想意识层面的东西。
以句子为单位对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03版)进行编码,对课程标准中所有表达核心素养的素养节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重视科学素养、实践素养、信息技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主动探究、学习素养、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环境素养、可持续发展意识。人民教育出版社综合理科室主任黄海旺指出: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学习的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关键能力、科学态度等方面的表现,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集中体现的带有物理特征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主要有“物理观念与应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探究与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等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从目前搜集的资料显示即将正式出台的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是:
(1)物理观念: 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物理观念”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及其应用等要素。
(2)科学思维: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 “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
(3)实验探究: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实验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
(4)科学态度与责任: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STSE)的关系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感。“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科学伦理、STSE等要素。
二、对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迎接物理课堂教学转型的挑战,难以绕过“物理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新理念支撑下的课堂教学永远是改革的主阵地,我们既不能否定“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更不能将“翻转课堂”“微课程”当作一场课堂革命。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接地气的可操作性、持续性效果的改革。教学班级是多种多样的熟练者的集合,是人力资源的集合,课堂教学使得班级成员分享各自的分散资源。学生之间虽有差异,但每个人都是某一方面的熟练者,分担构筑的责任,共同分享。重要的是,学生不是期待片面发展,而是在学习中通过人际关系,运用书本、电子设备等工具,通过对话与合作使课堂成为播撒思考的种子、展开交流的场所,所以课堂教学给提供了学生多样性发展的方向与机会。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相对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而言,是站在一个更高的物理文化层面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的要求,超越对具体知识的学习,但又是以具体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形成物理基本观念,即从 “知识为本”转向 “观念建构”。这种 “观念建构”所产生的效果,应该是当学生将具体的物理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在学生的头脑中所剩下的东西。应该是:形成从物理的视角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观点,即植根于学生头脑中的物理基本观念、科学思维、探究的意识与合作的精神、科学态度以及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学生从课堂中学到的科学思维方法,研究问题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将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
物理学科中无论是“概念的理解”“规律的掌握”还是“实验的成功”“练习的完成”,更有“内容的拓展”“方法的掌握”“体系的形成”“对物理学家精神的感悟”等,都蕴含丰富的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因素。那么作为物理教师就应思考并开始行动起来:自身应提升哪些基本的专业核心素养以便正确理解课改理论,服务于课堂教学?如何挖掘现行教材中相关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结合点,认真研读教材制订恰当的课堂培养目标?如何研究学生面对课堂教学方式转型的适应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调整?如何充分利用物理学史及科学家研究历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更好地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互相交流学习?全方位关注学生,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践行“生本课堂”,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中体现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 多媒体 翻转课堂 互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278-01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信息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信息化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手段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按照自学、互动、对话、意义四个要素紧密地联系起来。
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解决“学”的问题,教师只有充分了解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才能更好的游刃有余的胜任信息化教学。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直以来,为了弥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困惑,学校一直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校教学资源还不足的情况下,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还算是行之有效,但作为今天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教学理念不断改革的新形势下,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信息化教学的背景下,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成为所有教师的共识。原始的预习模式――导学案在一定程度上能完成预习任务,但效果不是最好的。导学案中所选内容让学生的学习有了落脚点,但是教学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很容易就被忽视了,而利用信息资源优化教学过程突显出了它的优越性。比如,教师可以用微信的方式把下节课所要预习的内容传给学生,其中包含知识点框架、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等,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翻转教学,打破了传统教材,通过小动画、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一种“学习期待”。时下国内很多学校已经开始重视微课、微视频和翻转教学,利用信息化教学这种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服务于我们的课堂。翻转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形成一种先学后教的新型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自主思维空间,课外内化新知识,学生通过搜集素材,通过教师的引导,以任务驱动法解决课堂中的一些问题。真正意义上的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
在我们的教学中也体现了许多不足之处:课件制作简单,缺乏动态,3D软件运用不够娴熟,信息化手段运用的较少,在学生中终端运用不足,比如QQ空间、微信、校级网络平台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或者根本没有碰触这些。再有就是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失去了信息化的实效性,从根本上违背了信息化的本意。
二、互动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现今国际上流行的教学方法,第一,强调互动性,即包含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包含校企互动;第二,注重参与性,即注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互动教学的真正核心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探究、学会评价。互动教学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要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和活用这一教学理念,我采用两个策略:第一,分组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化技术成为我们深思的问题,分组教学拉近了教学设计与信息化的距离,强调利用视频分析学情,按照学生层次差异划分学习小组,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教学生学会,形成小组比赛机制,强调过程性和学习资源的评价。让学生通过网络手段把自己搜集的资料传到师生的互动平台中,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活动,记录成绩。分组教学使学生敢想、敢问、敢做,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营造了一个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第二,创设情境。在教学中,寓教于乐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在课堂上,教师为教学内容提供一个轻松的、生动的教学氛围,使原本乏味、复杂的知识能够以一个活泼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一种积极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热切愿望。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也为师生打造了一个互动的平台,既要关注教师的“教”,也要关注学生的“学”,逐步建立起“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教学机制,有效实现互动教学。
三、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如何完成教学对话。
所谓教学对话,就是以对话为原则的一种教学方式,进一步讲,教学对话在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方面体现的更为具体。
我们在实现教学对话上应该体现以下原则:
首先,教学对话不是师生之间简单的问答。很多情况下,一提到教学对话,很多人就联想到课堂上的“教师问,学生答”,以为那就是教学对话。课堂上的师生问答作为常态教学的教学对话只是一方面,难道我们不可以“学生问,教师答”吗?又或者教学对话难道只能发生在课堂上,不能是课下吗?还有就是对话不是也可以发生在QQ、微信或者微博上吗?我认为真正的教学对话完全可以在上述情况中体现,既可以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可以让学生真正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没有任何角色上的压力,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交流和价值上的分享。这种交流和分享可以是简单的提问,简短的评论,也可以是果敢的欣赏与公正的评价。
其次,教学对话必须以服从、服务于教学目的为原则,不能泛泛主义,言不符实。也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在“量”和“质”两方面达到双赢。
教学对话可以存在差异性,这更说明了教学对话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它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思想领域的碰撞,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要服务于教学对话。
四、完善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我省为了推进信息化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把信息化教学大赛作为重要工作放在头等位置切实抓好,集全省各市教学力量组建参赛团队,以教学资源平台作为载体,聘请校企专家对参赛教师进行理论、专业、技术等方面进行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全国信息化大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提升教师教学素养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信息化教学使教师真正意义上利用了互联网技术,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及时地把教学内容通过QQ、微信等方式传递给学生,省时省力;学生也能把自己对授课内容和相关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反馈给教师,这样的形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发表见解的“权利”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师生之间沟通变得自然、简单。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校都应根据自身的条件最大限度地把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合理化、科学化,建立一个信息资源库,有效实施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中体现范文5
关键词:数学探究;数学情感;兴趣水平
初中学习教学不能单纯为中考数学得高分考虑,而是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以后在高中更好的学习数学做铺垫。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非常重要。以下笔者结合一些教学实践,谈谈关于这方面的看法。
一、加强教学观念的转变,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应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参与课堂,主宰课堂,这样学生才能全面掌握知识,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也将是未来课堂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如今的学生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一般在课堂上的学习都比较被动,只会跟着教师记笔记,而没有自己思考的空间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应该设计好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这样学生就能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而不是参与者。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想象和自由发挥,这样对于教师来说,课堂的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所以,教师应该在每节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每个细节都应该考虑到位,尽量缩短自己说话的时间。每节课的课堂巩固也很重要,教师在引导学生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科学性、艺术性和启迪性,努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全面展示自己的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学习方法和技能,领悟数学思想,最后达到提升自己数学修养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数学教学的核心应该是设置数学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加深学生理解、探究数学知识的必经之路。例题教学时,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究,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加强问题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这样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还可以培养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独立思考的能力,以达到能够自主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也体现出数学的教学注重点在于问题解决和思维训练,还包括了怎样从现实过渡到抽象、从点延伸到面上等。
怎样去寻找问题解决的最有效途径?怎样快速处理好多角度的问题?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才可以有所获得。因此在上课时,要引导学生去探究质疑问题所在,热烈谈论分析,只有这样,他们的数学能力和技巧才能逐渐得到提高和巩固。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与实际的教学相符合,并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学生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到获得的成功之感,更能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指导,促进学习技巧的提升
一般来说,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学习计划、课前自主学习、上课专心听讲、及时复习课本、独立完成作业、解决疑难问题、系统综合小节和课外自主学习等方面。教师在上课前要理清知识的框架结构,划好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制定一系列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课堂及课后时间,有条不紊地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安排计划一定要合理有序,处理好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严格要求,锻炼学生的意志力。课前预习对于学生学好新知识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培养自学的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对教材的理解。上课时应该跟着教师的思路把握好重难点,尽量把问题在课堂中解决好。
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很多学生害怕甚至厌恶数学,主要原因是学数学是一个非常枯燥和麻烦的过程。正是因为如此,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兴趣,取得不了好的数学成绩。从这方面看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如果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数学,在主观情感上多一份热爱,那么他们在数学上就会有更大的进步。
怎样去培养这一兴趣呢?利用数学的艺术美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虽然数学和艺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并没有很大的联系。但是从对称性和黄金分割角度来说,数学具有不一般的艺术情趣。数学可以带领学生探索自然界的真理,从中发现更多的艺术之美。
很多实践表明,数学有严谨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教师应该扮演好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在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的同时,注重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其数学素养,为以后的学习以及将来的发展做一个有力的铺垫。
参考文献:
[1]旷得来.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方法[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04).
[2]邓美娥.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J].职业,2011,(05).
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中体现范文6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新课改理念不仅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为我国家培养更多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人才之根本。因而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新课改具有的意义可谓深远而又重大。基于此,以下笔者结合新课改理念和自身教学实践及经验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一、应用新课改理念于讲解和演示结合之中以确保理论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会发现很多学生热衷于上机操作,而对理论学习且缺乏兴趣。这与新课改理念倡导的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思路相违背。因而作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学好理论基础知识,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就像盖房子挖地基是一回事,只有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才能在实践教学中借助理论基础的支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最为基础的计算机历史、组成、结构等,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尽可能的提高理论讲解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理论与演示的结合方式向学生讲解基础知识,并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将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中体现出来。例如笔者在进行有关计算机组成的基础知识教学时,首先将事先预备的多媒体课件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计算机的主板、内存、中央存储器、硬盘、声卡、显卡、电源等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拿出实物,并一一讲解各自的工作职责和功能,在此基础上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由每组选出代表对这些计算机元件的名称、功能和用途等进行讲述,并要求有条件和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前通过请教专业人士、观看组装视频等方式,在课堂上对教师提供的各种计算机元件进行简单的组装。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有机结合以及新课改理念的融入,在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元件有基本认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的体现出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课堂的高效性。
二、应用新课改理念于示范和同步教学之中以提高操作教学的实践性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因而作为教师在示范教学中应严格按照行为规范操作进行,例如操作姿势、行为规范的示范。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比以往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的难度更大,往往某些示范教学内容繁多,使得学生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此时如果采用同步教学方法就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因而在示范和同步教学中应用新课改理念的核心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成绩快速有效地提高。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作用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教师的引领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提高操作教学的实践性,从而更好的掌握计算机操作行为规范,为学好各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应用新课改理念于启发和鼓励探究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为此,教师在学生探索过程中应扮演好引路人和鼓手两个角色,多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创造一些让学生能够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条件,引导学生发现和思考,使探索的过程能顺利进行下去。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创造性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力。
四、应用新课改理念于德育教育渗透之中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网络的普及率大大提升,每位学生都有接触网络的机会,尤其在课余生活中为学生接受各种信息提供了便利,然而网络信息的双面性使得我们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其在掌握信息技巧和感受信息文化的同时能不断增强自身的信息意识和内化信息理论。因此,牢记教育宗旨,贯彻新课改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我们应与时俱进,将德育自觉地渗透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品行。
综上所述,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新课改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还应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践行新课改理念,始终坚持生本原则,应用新课改理念于讲解和演示结合之中以确保理论知识教学的有效性、于示范和同步教学之中以提高操作教学的实践性、于启发和鼓励探究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用新课改理念于德育教育渗透之中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黄捷瑛.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