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农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农工作调研报告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宗旨,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工商部门服务“三农”的职能优势,强力推进新农村服务站规范化创建工作,主动搭建工商服务“三农”的有效平台。通过开展宣传、调研、主体培育、品牌建设、合同指导、消费维权、规划制定等服务,积极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促进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三年的新农村服务站规范化创建,进一步发展涉农龙头企业、壮大中介组织,培育农业精品品牌,维护订单合同双方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拓宽订单农业工作路子,更好地巩固工商帮农成果。
要在订单农业指导站、农业品牌服务站、消费维权监督站建设在乡镇一级全覆盖的基础上,在全县的乡镇建立组织健全、制度完善、内容明确、运行规范、注重实效的具有综合功能的规范化新农村服务站。
通过三年的努力,培育一批重点农产品订单示范行业和示范企业。培育一批农产品类的省、市著名和中国驰名商标,使得全县农业龙头企业、示范企业、规模企业全面实行订单合同,并推广订单至小规模涉农企业。全县每个农业产业都有合作社,都有自主品牌,并有长远的发展规划,产品附加值提高到20%以上。完成“一村一品、一社一品、一企一品”品牌工程,并实现省、市著名农产品商标培育目标。农村消费维权意识大幅度提高,举报投诉及时处理率100%,成功率98%,公开问卷测评满意率100%。
三、创建标准
(一)加强组织建设。明确新农村服务站的功能定位,新农村服务站的设置应以工商服务三农为主导,整合各部门职能,形成帮农合力,有专门的办公地点和工作人员,机构名称为新农村服务站,落款单位为“*工商行政管理局/*乡(镇)人民政府”。站长原则上由乡镇长(或分管乡镇长)担任,副站长由工商所负责人和所在乡镇农办主任或工办主任兼任,工作人员由工商所及乡镇有关人员组成。
(二)健全规章制度。通过建立《新农村服务站职责》、《新农村服务站工作制度》、《新农村服务站岗位职责》、《新农村服务站指导员制度》、《新农村服务站联络员制度》、《新农村服务站工作流程》和各类统一格式文书等一系列规定,进一步延伸工商服务三农的职能作用,不断增强新农村服务站工作的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实现服务效果的最大化。
(二)完善服务机制。全面落实新农村服务站指导员、联络员管理制度,并按照要求做到“三公开”—对外公开挂牌,公开服务项目,公开服务承诺。对开展的各项工作情况既要做好数据采集和录入,要建立完整的台帐和动态数据库且随时更新。及时消除新农村服务站在运作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应急性、有限性、阶段性的缺陷,切实提高新农村服务站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四、主要内容
(一)深入开展对当地经济结构以及品牌发展状况的调研,分行业分区域撰写调研报告或分析报告,突出农业产业化,制定可行的当地订单培育和品牌发展规划,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更好地指导当地订单和品牌工作,助推当地经济发展。
(二)充分发挥当地乡镇及有关部门在服务站中的作用,不断充实服务内容,为当地广大农民、涉农企业提供各类培训、信息培训、签约指导、纠纷调解等服务,进一步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培育一批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区域农产品品牌。
(三)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投资入股等方式组建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加大力度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落实重点涉农企业联系制度,支持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四)加快发展订单农业。加大推广使用涉农订单合同示范文本,全面落实订单合同文本备案审查制度。积极鼓励涉农主体在订单合同签订前主动到工商部门报备,及时纠正合同中不合理、显失平等的规定,消除订单履行的隐患。
(五)支持农户办理动产抵押物登记。根据《动产抵押登记管理办法》,凡属于农户所有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进行动产抵押,均予以当场办理抵押登记,支持农户从商业银行融资,帮助解决农户融资难、贷款难问题。
(六)加强涉农主体信用建设。进一步开展涉农企业、农户的“守合同重信用”评定活动,表彰诚信涉农企业和农户。同时强化失信退出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不讲信用的涉农主体予以退出,努力打造“信用农业”。
(七)加大培育农产品商标。推广运用“农户+合作社(涉农企业、农业大户、经纪人)+商标”的农产品品牌经营模式,提升产品竞争力,鼓励引导涉农主体争创蓍名、驰名商标,促进当地品牌农业发展。
(八)加强对涉农订单主体的巡查。定期对涉农订单主体的农业订单履行、品牌建设情况进行走访、回访、检查,及时了解其生产经营情况,鼓励涉农主体主动开展农产品终端对接,推动当地优质农产品进超市、进商场、进酒店,有效化解农产品的产销矛盾。
(九)强化维权体系建设,维护订购双方权益。充分发挥新农村指导站消费维权的辐射集聚功效,依托乡镇、工商、司法等部门,以新农村指导站为点,以各行政村村联络委维权点为线,建立涉农企业和农民的维权保障体系,切实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帮助解决订单合同违约纠纷。并对利用“订单农业”设置合同陷阱、骗取定金或保证金以及向农民推销劣质种子、假劣农资等坑农害农违法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把新农村服务站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发展新农村服务站纳入工作日程。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把加强新农村服务站规范化创建工作作为工商服务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推进该项工作的有效实施。
三农工作调研报告范文2
一、增强大局意识,服务发展要有新成效
政协要适应新形势,实现新发展,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政协工作,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衡量政协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动脑筋。去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向实体经济蔓延,对我市影响也逐步显现。为此,广大政协委员要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密切关注当前经济形势,把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全市经济在高平台上继续平稳较快发展作为议政建言的重点。要紧紧围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加大对企业服务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拉动内需等课题深入调研,主动建言,为全市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多提一些分量重、价值大、能落实的真知灼见。我们召开政协常委会议进行专题协商,同时借助“外脑”,邀请专家学者解读推动科学发展之要,指点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之路。在破解中小企业发展难题上下功夫。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我市的一些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国家对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和方向作出重大调整,中央、省、市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广大政协委员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同时要关注企业发展,为其排忧解难。我们将组织开展“委员进企业、排忧促发展”活动,帮助企业解决资金、技术、项目及营销中遇到的困难。委员企业家们要振奋精神,迎难而上,化不利为有利,变挑战为机遇,着力调整生产经营方式,加强技术改造,提升产品质量,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在行业“洗牌”过程中,应对挑战,转“危”为“机”。在推动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上做文章。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市仍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速度质量效益不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不一致等问题。政协委员一定要自觉树立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充分发挥好智力和人才优势,主动思考这些困扰通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努力寻找破解难题的“金钥匙”。市政协将选择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研视察,开展专题协商,力求做到把情况摸透,把症结找准,把建议提好。
二、聚焦“三农”问题,关注民生要有新作为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描绘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美好蓝图,同时为人民政协发挥优势,履行职能拓展了新的空间。我们要主动对接,主动作为,突出特色,多办实事。关注热点问题查实情。要紧紧围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土地流转、构建农业服务体系、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等带有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的课题,组织委员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要将调研的着力点放在推进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把握上,放在对解决困扰“三农”领域的深层次矛盾的思考上,提出有情况、有分析、有见地的对策建议,供党委政府决策参考。组织委员开展视察、走访等活动,运用提案、建议等形式,推动相关部门制定和落实惠农政策。反映社情民意讲实话。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通过视察、调研、座谈、走访等活动,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切体察群众情绪,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积极开展“我为农民带句话,我为百姓建一言”及委员走访群众活动,及时收集社情民意,并通过政协渠道及时准确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建议,为党政部门了解民情、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推进农村发展出实招。要发挥政协优势,积极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壮大村级经济组织等问题穿针引线、牵线搭桥;发挥政协联络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委员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并适时组织“三农工作专题议政日”活动;发挥界别优势,组织相关界别委员开展智力扶贫,捐资助学,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法律援助等活动;鼓励委员为“三农”问题进真言,出实力,积极引导一些有实力、有影响的委员企业家关注“三农”,接轨农村,投资兴业,为农村的改革发展多作贡献。
三、突出两大主题,促进和谐要有新贡献
发扬民主,加强团结,凝聚力量,维护稳定,是新时期人民政协发挥优势的重要职责。人民政协要找准位置,明确责任,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坚持以人为本促和谐。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如实反映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协助党委政府做好合民意、解民忧、得民心的工作,让群众业有所就、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贫有所济,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打好群众基础。突出界别特色促和谐。要强化界别工作,团结各方力量,化解各种矛盾,协调各方关系,听取不同阶层的呼声,反映不同群体的诉求,表达不同方面的意见。要充分发挥政协委组的载体作用,通过开展界别座谈、调研、视察、联谊等多种形式的界别活动,为其议政建言创造条件。夯实团结根基促和谐。在政协的各种会议和活动中,坚持民主协商、平等议事,鼓励说实话、讲真情,大力营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民主风气,真正做到广纳贤言,广聚民智,使党委政府能够掌握更多实情,获得更多建议。加强同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的广泛联系,重视发挥新社会阶层、“三胞”及其眷属的作用,关心民族宗教界人士。在委员之间和界别之间,提倡多联系、多沟通、多交流,加强了解,增进共识,加深友谊。政协委员要以宽阔的胸怀、宽宏的气度、宽容的雅量和良好的人品、人格、人缘,感动人、团结人、
带动人,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人人争当团结的模范,共同打牢团结的根基,为构建和谐社会凝聚力量。
四、不断开拓进取,政协工作要有新突破
三农工作调研报告范文3
关键词:粮食战略;河南核心区;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039-02
一、中国土地资源和粮食供给状况
我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耕地总量的增加是困难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减少。国土资源部的2004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全国耕地净减少80万公顷(合1 200万亩)。从往年土地变耕调查结构来看,全国耕地面积由1996年10月底的13 006.67万公顷(19.5亿亩),减少为2004年10月的12 244.43万公顷(18.4亿亩),耕地减少了760万公顷(1.1亿亩);人均耕地由0.106公顷(1.6亩),降为0.094公顷(1.4亩)。耕地面积的减少直接造成粮食供应不足。2004年,全国耕地面积12 244.43万公顷(合18.4亿亩),当年粮食种植面积10 161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82.6%,粮食产量4 694.7亿公斤,平均亩产309公斤。其中,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5%,粮食产量占70%以上,商品粮占80%以上,粮食平均亩产超过330公斤。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28亿人,按人均消费粮食400公斤(每年)的标准计算,我国2008年的粮食需求为5 312亿公斤,而2008年粮食产量5 287亿公斤,实际缺口25亿公斤。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亿人,若按人均400公斤(每年)的粮食需求,则年需求粮食5 600亿公斤。按粮食单产不变(2004年平均亩产309公斤),则需要粮食种植面积12 120万公顷(18.2亿亩),相当于目前的所有耕地面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2004年粮食种植面积15.2亿亩)。
在耕地面积减少的同时,我国耕地质量也在不断的下降,优质高产农田在减少,劣质低产农田在增长。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的资料反映,中国位于城镇郊区和村镇周围的耕地减少五分之二左右,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五分之三,这些区位的耕地通常都属于优质高产田。此外,交通、水利建设和工矿用地也大多集中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的平原地带,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高、农业比较发达的省份,丧失的多为优质高产田。与此相反,新增长的耕地一般都分布在边远省份和丘陵山区,从区位看,主要集中在降雨稀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丘陵山区,大多是制约因素较多的劣质低产田。2004年,各项建设占用的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占72%,补充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占34%;建设占用的耕地多是居民点周围的优质高产农田,补充的耕地多来自未利用的荒地开发。
二、河南粮食生产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状况
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8 407.78亿元,增长12.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 305.39亿元,实现利润2 150亿元,分别增长19.8%和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 400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 662.55亿元,增长23.2%;出口总额107.14亿美元,增长27.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 009.1亿元。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落实16项惠农补贴100.5亿元,比上年增加45.8亿元。编制了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规划,实施了一批大型商品粮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改造中低产田186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0万亩。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 074亿斤,增产25亿斤,2009年为1 077.8亿斤,连续六年创历史新高。
围绕构建以“郑汴新区”为核心增长极、以郑汴一体化区域为核心层、以中原城市群其他7市为紧密层、以周边9个省辖市为辐射层的“一极两圈三层”的现代城镇体系,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进一步拉动内需,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动力。强力推进“郑汴新区”建设,创新管理体制,形成发展合力;按照复合城市理念,统筹编制“大郑东新区”和“汴西新区”总体规划,制定产业集聚区和基础设施专项详细规划;把涉及“大郑东新区”的石武客运专线等5个铁路工程、京港澳高速郑漯段拓宽改造等4个公路工程、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等2个物流工程、海马(郑州)15万辆轿车等3个战略支撑产业、郑州机场7个改扩建工程等项目,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推进。以城际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纽带,加快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和“一小时交通圈”。全面启动中原城市群城乡统筹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积极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与互补,逐步实现现有九市与周边9个省辖市发展融合。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在抓好产业集聚区规划编制的基础上,引导产业集聚区根据比较优势,科学确定产业定位,加快集聚区内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吸引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功能定位的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提升对城市产业、人口、环境的承载能力。
三、河南核心区建设模式
城市化是以工业化为基础,没有工业支撑的城市化只能是过度城市化,而城市化严重滞后的工业化也只能是过度工业化。如何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在世界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不少国家和地区结合本国和地区实际做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索,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欧美发达国家、亚洲新加坡、日本等等。但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不仅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问题,还有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即农业现代化问题)。如何实现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条件下,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当前,发生在中原大地的传统农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复合型城市区模式,破解了城乡发展不平衡难题,探寻出了一条不牺牲农业的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城镇化)的新路子。河南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同时,保持粮食年产量1 000亿斤以上(逐年增长)。因此,很有必要对复合型城市发展模式进行研究。
复合型城市区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统筹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为目标,不同于过度工业化也不同于过度城市化的新兴城市发展模式。具体来说,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在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区总体发展规划:建设生态、易居、产城融合的田园城市,项目向园区集中(工业化),农民向社区集中(城市化),土地向规模集中(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就业市场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结合国家功能区发展战略,在省级统筹基础上,地市(联合)实施复合型城市发展模式。
(一)坚持规划先行原则
规划方案体现了中原大地复合型新城区的共同特点:(1)“三化”协调发展。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工业化;农民向社区集中,实现城市(城镇)化;土地向规模集中,实现农业现代化。(2)田园城市。园在城中、城在园中,林在城中、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的田园生态城市,实现用田园控制城市用地无限扩张的城乡和谐共生的城乡统筹理念,避免了传统城市那种摊大饼式的无序发展模式。(3)功能复合。即对生产功能、人居功能和服务功能进行统筹安排,形成一、二、三产业的循环发展,使城市、近郊、社区、农田、湿地、河流、湖泊、森林等不同类型的生态单元既空间独立,又紧密联系,形成复合的生态结构。打破单一土地利用模式,在城市建成区之中穿插一些生态农业示范区,实现土地混合使用,防止分区之间功能割裂,减少交通能耗。打破行政区划及城乡界限,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产业支撑是复合型城市区建设的核心
以区位优势和工业发展水平及工业基础条件为依据,依托产业聚集区,合理科学规划复合型城市区内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商业等生产性和生活性的服务业。良好的区位优势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便利,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条件为承接当前的产业转移提供了强大的吸引力,从而使复合型城市区内“三化”协调发展前景和商机又为融资提供了坚实基础。因此,复合型城市区发展模式是良性循环,扎实推进,而不是跑马圈地,遍地开花。通过产业聚集吸纳就业,聚集人气,以就业推进城镇化;又以城镇化来推进工业化和土地规模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最终使复合型城市区内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既克服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化过程中的城市化滞后问题,又避免出现拉美现象――“城市病”。
(三)政府主导
规划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坚持政府推动,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复合型城市区是实现我国社会由几千年来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有效模式,堪称千年巨变。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改革具有启示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积极作用。由于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是成本最低的创新形式,同时政府为个人和团体创新提供了外在制度环境的支持或约束。因此,政府在制度变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我国农村改革过程来看,尽管的责任制形式由安徽的小岗生产队所首创,但其后来的推广却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复合型城市区建设从开始规划到付诸实施都是由政府主导,因此,政府推动是复合型城市区建设的关键。
总之,当前发生在中原大地的以“规划先行、政府推动、产业支撑、群众满意”为根本,统筹“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复合型城市区发展模式,是党的科学发展观的全面体现。(1)“规划先行”。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出发,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制定(专家论证)总体发展规划,而不是向过去那种靠拍脑袋、凭长官意志做出决断。(2)“政府推动”。复合型城市区发展模式使我国社会由传统农耕文明转变为工业文明的千年巨变成为现实。在这重大制度变迁过程中,只有政府推动才是变迁成本最小化(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因此,坚持政府推动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3)“产业支撑”。产业支撑是复合型城市区建设的核心,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区最终是跑马圈地,结局只能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二个“巴西”。产业基础也是选择复合型城市区的先决条件,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工作作风。(4)“群众满意”。复合型城市区建设过程中,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都要有群众代表全程参与,直到群众满意为止。因此,坚持群众满意原则,正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吴季松.科学发展与中国循环经济战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2] 达捷.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7,(2).
[3] 赵保佑.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与科学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