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

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1

十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在记者见面会上表示,人民期盼有更稳定的工作。

【观点】

观点一:“更高质量的就业”,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等。

观点二:如果存在大量失业人员,相当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即使少数人就业状况再好,对整个社会而言,就业质量自然不能说是好的。

观点三: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最根本的还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战略思想。

【对话】

更高质量=找份好工作?

记者:就业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十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表述备受社会关注。人们想知道,“更高质量的就业”意味着什么?

信长星:十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是对就业工作的新的更高要求,也是总体要求,报告关于就业工作的相关论述和具体要求都是围绕这一总体要求展开的。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反映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者:那么,“更高质量的就业”究竟是什么样?如何理解其内涵?

信长星:对这一问题,我也还在学习思考过程中。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十报告中提出的“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从宏观层面讲的,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就业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还要注重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增强就业的稳定性。

记者:提起“更高质量的就业”,有人认为就是找一份“好工作”。对此,您怎么看?

信长星:党的十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在“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这样一个就业总方针下,针对整个就业工作的总要求。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要去“推动实现”。实现这一目标,要靠发展,靠亿万人民的辛勤劳动来创造。

十报告同时还强调,“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常言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工作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政府要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引导树立合理的择业观,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让劳动者人尽其才。

质量和数量,哪个该先抓?

记者: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我们还面临哪些难题和挑战?

信长星: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在扩大就业的同时提升就业质量。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在扩大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方面还面临一些难题和挑战。

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们扩大就业、稳定就业的不利影响仍在持续。

从国内看,经济增速趋缓,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社会保障体系在体现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等方面均有待加强;劳动者利益诉求发生新的变化,劳动关系调整体制机制尚不完善;部分劳动者就业能力难以适应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就业公共服务能力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为此,我们还需要加倍努力。

记者: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就业数量的增长,每年会确定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等一系列发展目标。如今,在就业总量压力仍然很大的前提下谋求“更高质量的就业”,该如何处理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之间的关系?

信长星:这两者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偏废,应当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并重,让“量”与“质”协同发展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过去、现在和将来,解决好就业问题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叠加、城镇就业压力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交织的基本状况难以改变,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现实压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前提,还是要在发展的基础上扩大就业规模。

国际上评价就业质量时,一般也是先要看就业机会的获得。如果失业率较高,大量劳动者得不到就业机会,就谈不上提升就业质量。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存在大量失业人员,相当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那么即使少数人就业状况再好,对整个社会而言,就业质量自然不能说是好的。

我们要推进就业“量”与“质”的共同发展,互促共进,良性互动。

就业上台阶,有啥好办法?

记者:在未来一段时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应采取哪些措施加以推动?

信长星: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最根本的还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战略思想,坚持科学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不断优化就业结构,不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和就业保障水平。

从就业工作的角度讲,要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千方百计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在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其次,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深入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统筹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有效防止和消除就业歧视,促进公平就业。大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做好工作,切实营造更加有利于就业创业的宽松环境。

第三,着力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形成面向所有劳动者终身学习的职业培训体系,促进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帮助劳动者实现更稳定的就业。同时,加快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

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2

关键词:技术创新;生命周期;质量管理;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107-010引言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没有贯穿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高质量保障,企业的技术创新之路就会屡屡受挫,甚至遭致“毁灭”。企业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技术创新持续发展很难,高质量保障更难,持续维护整个生命周期的高质量保障难上加难。鉴于近日接连发生的“双汇瘦肉精”、“儿童毒玩具内销”、“雨润过期肉”、“塑化剂污染产品”等质量安全事件,我们需要探讨高质量对企业技术创新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使企业在生存、发展的道路上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1企业技术创新持续发展

1.1 技术创新及其一般过程狭义的技术创新就是在经济活动中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纳入生产过程中,从而获得潜在的超额利润的过程。广义的技术创新就是在上述生产过程中加入进行技术扩散的过程。技术创新的基本类型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供给来源创新、组织管理创新。

美国哈佛大学的N.Abernathy以产品创新为中心,提出了产业创新动态过程模型,即A—U模型,他把技术创新的一般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从不稳定阶段过渡阶段稳定阶段,A—U模型认为,企业的产品创新活动和工艺创新活动是相互关联的,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两种创新类型的侧重是不同的,两种类型的创新活动存在一个时间差。

1.2 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技术创新能使企业不断补充新鲜血液,通过改进不合理的生产工艺,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从而赢得市场。

1.3 企业技术创新历程和各阶段特点技术系统存在着由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直到衰退期的周期历程。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延长或者缩短,但缺一不可。在技术系统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每个阶段又都会经历不同的技术创新重难点。

在技术系统的“新生期”,创新的重难点在发明产品,主要应当开展的是研发创新。“成长期”技术创新的重难点由产品转化为工艺,主要应当进行产品的制造方法、制造流程和生产模式等方面的工艺创新。在技术系统的“成熟期”,创新的重难点转移到管理销售与供给,管理销售创新与研发创新、工艺创新三足鼎立,共同支撑着现代企业立于市场竞争的不败之地。到了“衰退期”,仍然担任着继续进行管理和销售创新的任务,但由于这个时期往往与新的技术系统生命周期的“新生期”发生重合,所以又兼具下一轮技术创新中的研发创新重任,它保障了以该技术系统为支撑的技术行业可以持续向前发展。[3]

2质量管理与企业技术创新持续发展

2.1 质量管理的内涵演变质量,可以说是产品中所蕴含的科学技术成分。传统的质量管理,强调的是对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使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由设计过程中决定的质量水平。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原有的科学技术范围内搞质量改进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质量管理概念延伸成为全面质量管理,即全员参与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它将设计过程纳入自己的管理范围,强调全面的质量控制,如对设计和开发过程的控制,对设计输入、输出的控制等,是在既定质量水平要求下的控制。后来,质量管理概念中由于强调顾客、员工和社会三方受益,又加进了“让顾客满意、组织成员及社会受益”等内容,使管理的责任更重了。可见,质量管理是企业全面运用一切有效方法全面控制质量因素,力求全面经济效益的质量管理模式。

2.2 质量管理是企业创新持续发展的落脚点质量管理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是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素质的综合反映,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产品质量是质量管理的直接体现,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条件。现代产品要求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包括产品的原材料、生产工艺、检测手段,这样才能增加产品的科学性、安全性以及使用上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质量管理还包括服务质量,它和外在质量一样离市场最近,能使企业获得近期的效益。质量管理在建立健全企业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产品质量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是企业创新持续发展的落脚点。

3用高质量保障企业技术创新持续发展

以质量为主线,用高质量保障企业的技术创新持续发展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点。高质量保障应贯穿于从市场调研、产品规划、产品开发、制造、检测到售后服务等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全过程。为此,企业要着重抓好几方面:

首先,在技术创新的不稳定阶段(新生期、生长期)制定长远规划,不断进行改良。企业的科技、质量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企业必须有敏锐的眼光,能够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利用滚动计划的形式,精心编制科技、质量的长远发展规划。对产品不断进行工艺、技术改良,消除产品中隐藏的质量问题,形成自身的系列核心技术。

其次,在技术创新的过渡阶段(生长期、成熟期)满足市场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企业管理必须以用户和产品为中心,抢先研究、设计、开发、改进、生产、销售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产品,确保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满足细分市场的需要,为从产品设计到服务的所有阶段提供可靠的质量保证。

最后,在技术创新的稳定阶段(成熟期、衰退期)瞄准国际标准,提高责任意识。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点。企业要瞄准国内外先进企业产品质量,按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组织生产,出口企业更应该与国际标准接轨。同时,要树立责任意识,只有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才有提高产品质量的自觉和主动。

参考文献:

[1]宁滇.以技术创新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08.

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3

关键词:金融资本深化理论;区域经济;劳动生产力;产业结构

金融资本深化理论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反应经济发展规律。相关学者指出,金融资本深化理论政府和国家适当放松对金融环境的管理,通过引导金融环境的自动发展,使各行各业的资本和政策得到协调的。另外,金融资本深化是以实现劳动生产力最大化转化为基础的,因此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金融资本深化理论分析

金融资本深化论也被称为金融自由化理论,该理论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环境、市场机制和政治环境,通过统筹分析金融资本深化理论能够使发展中国家进一步明确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与金融资本深化相关的技术革新、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和劳动生产力等方面以适度引导取代过度干预,挖掘通货膨胀内涵,掌握通货膨胀变化规律,使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环境和经济环境得以显著改善,具备较高的发展活力和生存活力。要想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明确金融资本深化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一般来说,区域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按照地域特征、产业特征、生产结构等进行的经济产业划分,从这一角度上来看,金融资本深化的过程,也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要素进行深入影响的过程,弗里曼德的中心-外围理论、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这也为金融资本深化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金融资本深化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一)促进技术革新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市场机制不断改革和优化,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金融资本深化可以通过促进技术革新,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资本深化展现了金融资本的变化过程,通过分析金融资本变化趋势,能够进一步探究其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支持了发展中国家按照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活力。在金融资本的不断深化基础上,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必然结果,而技术革新则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因此,金融资本深化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企业技术革新的效率。近年来,我国科技环境不断改善,5G、云计算、物联网已经在各个重要领域中得以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实质性的应用效果,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技术的革新实现了企业生产模式的革新,也带动了企业的发展步伐,提高了企业的经济产出能力,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的支持下,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将得以实现。

(二)推动产业升级我国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对金融资本深化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可以明确,金融资本深化可以通过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统计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河南省、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河北省、福建省的GDP总值分别为97277.77亿元,92595.4亿元,76469.67亿元,56197.15亿元,48055.86亿元,40678.13亿元,39366.55亿元,36425.78亿元,36010.27亿元,35804.04亿元。其中,广东省GDP同比增长6.3%左右,这与我国广东地区产业升级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金融资本深化,主要包括以证券市场主导的直接金融资本深化和以信贷市场主导的间接金融资本深化,在我国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金融环境大大改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同类型企业设定了优良的竞争氛围,企业要想持续保持稳定的经济产出态势,必须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紧紧跟随经济发展趋势,在金融资本深化的带动下,不断革新产业模式,实现创新发展,由此也实现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重建产业结构相关统计调查显示,2019年1~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分别为5.7%,5.3%,9%,5%,5%,6.3%,5%,4%,5.8%,4.7%,6%和7%,2019年,全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投资增长比例分别为37.2%和33.4%,进一步展现了我国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取得的显著成就,这与金融资本深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金融资本深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结构重建,跟随市场机制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更具稳定性和合理性。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本深化主要在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中得以体现,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企业的融资模式、财务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企业要想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必须有效地更新内部的财务格局,合理延长经济利益链条,寻求利益均衡点。

(四)提高劳动生产力在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我国有效地推进了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整合了区域产业资源、区域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金融资本的不断深化,要求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入成本进行压缩,这就使得企业希望用最低的成本引进优质人才,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实现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市场机制,可通过加大对新兴产业部门的技术投入,建立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以及实现银行资本深化在支持技术进步的同时促进先进知识产出,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协同发展意识。另外,政府也应该在金融资本深化理论的支持下,分析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律,不断地调整融资环境,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优良的发展基础,降低中小企业的创业成本,促进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力转化率。基于金融资本深化在提高劳动生产力上的明显作用,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完善劳动保障机制,避免“用工荒”现象对企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为现代化人才提供满足其心理期望的福利待遇,促进企业经济产出,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4

一是健全多元考评主体。

建立考评专职部门、主管部门和专业第三方政府绩效评估机构相互配合制约的考评主体结构,充分发挥党政智库、社会组织、技术支持部门等社会力量在政绩考评中的作用,在特定考评环节合理使用公众评议和专业第三方评估,探索建立以数据为支撑,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多方参与的高质量发展政绩考评信息系统,实现考评信息的综合性、连续性和开放共享,保障第三方评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是优化考评组织管理。

探索建立政府绩效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牵头单位,设置议事职能机构,统筹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的综合性、系统性、全局性政绩考核与评估工作。建立专业化政府绩效评估部门,明确主体责任,界定评估范围和评估内容,统筹协调政府各部门与专业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政绩考评与政府绩效评估工作。

三是完善政绩考核法治化建设。

加快推进政府职能法定,细化各级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构建程序公开、标准公开、结果公开的政府政绩考核工作体系,健全考评全流程监督机制,加快完善政绩考核工作的法治保障。

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5

1、质量同行 诚信同心 未来同建

2、推动质量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3、全面提高质量 推动科学发展

4、恪守质量诚信 践行社会责任

5、提高服务质量 追求顾客满意

6、共筑质量大堤 共享和谐生活

7、创造有魅力的质量,造就忠实顾客群体。

8、建设质量强国 共享美好生活

9、提高质量效益 助推经济发展

10、质量成就品牌 信用誉满全球

11、质量引领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12、共建质量强国 同创美好生活

13、提质增效升级 打造中国质量

14、精益作业 持续改进

15、推动“三个转变” 建设质量强国

16、质量是民生之本 质量是幸福之根

17、推进精细化管理,建设质量强企

18、质量助推经济转型 安全促进社会和谐

19、增强质量意识 建设质量强国

20、提升质量 追求卓越 共建美丽中国

21、质量是民生之重 兴国之道 强国之策

22、人人创造质量 人人享受质量

23、质量上台阶 生活上品位

24、全民重质量 共筑中国梦

25、赶超质量标杆 争创一流服务

26、质量提升 标准先行

27、提质增效升级 建设质量强国

28、责任是质量的保证 品质是市场的保障

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6

一、我国人口统计调查数据存在的问题

(一)出生漏报是久治不愈的顽疾。多年来,我国人口统计主要依赖各级人口计生部门报表,而人口计生统计报表中始终存在出生人数的漏报问题。通过各种来源的数据进行比对、用各种方法进行验证的情况表明,近些年来,人口计生部门的出生人口漏报问题突出,一直困扰着各级政府和人口计生部门。出生人口的漏报,尤其是政策外出生的漏报,导致报表中的部分指标脱离实际。例如,报表显示的出生政策符合率在90%以上,个别地区甚至达到99%以上,但是,通过回顾性调查、专题抽样调查、各地统计补报的情况看,近年来出生政策符合率不会高于85%。

(二)对生育水平认识不统一。受出生漏报的困扰,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总和生育率到底是多少的问题上,一直没能达成共识。许多学者用不同的数据来源,用不同的方法,对生育水平进行了估计,但是结果差异很大。生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人口规模大小,是决定人口再生产过程和人口发展趋势的最主要的人口学因素,直接关系到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判断,关系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的转变,也关系到国家宏观经济社会政策的制定。因此,今后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解决这一突出的问题。

(三)人口死亡统计也存在相当误差。人口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变动的另一个决定性因素之一,关系到对人口健康水平的判断,涉及到对公共医疗政策体系的评估,是国际上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由于主观故意和客观条件两方面的原因,死亡申报不及时和漏报问题客观存在。人口死亡数据的质量问题不仅表现在婴儿死亡的漏报,而且其他年龄组,特别是老年人口死亡漏报的现象也比较严重。

(四)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统计存在异议。从各地统计报表看,出生性别比多年来一直在110到115之间,低于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结果,也低于用教育部统计数据推算的结果。用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教育等不同来源的数据推算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结果各不相同,究竟哪个更接近真实的情况?这几年,我们只能把握一个趋势,即出生人口性别比仍然偏高,升高的势头有所减缓。但是仅仅把握一个趋势,不足以让我们做出科学的判断。我们必须对形势有明确的判断,才能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五)人口流动频繁,增加了人口统计的难度。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分布广泛,解决好流动人口问题事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人口流动频繁,人户分离现象严重。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产业升级转移,人口流动出现新的变动趋势,如何做好流动人口的统计工作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目前,对于人口流动的时间、空间,统计对象的年龄、性别等多方面的统计口径不一致,导致各部门的数据无法对接和比较。这对于制定政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人口合理分布,具有很大的影响。

二、提高人口统计数据质量的必要性

人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口是国家的基本国情。因此,人口统计数据是基础性、战略性、公共性的信息资源,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一)提高人口统计数据质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19.5%,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无不与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密切相关。只有把人口基础数据搞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促进科学的发展,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我们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人口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性,增强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提高人口统计数据质量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迫切需要。我国坚持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妇女总和生育率从实行计划生育前的5.8下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有效缓解了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发展处于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各要素相互交织、综合作用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着更为复杂的人口发展态势。要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必须科学分析人口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高质量的人口统计数据作支撑。

(三)提高人口统计数据质量是不断完善人口政策的根本前提。人口政策事关全局,涉及国家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涉及国家民族的未来,必须放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去认真研究,这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完善人口政策,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基于高质量的人口统计数据。

(四)提高人口统计数据质量是做好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人口发展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基础性的专项规划,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和全局性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重要资源开发利用、重要产业布局、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等,都以人口发展规划为基础。而“十二五”时期人口发展态势、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指标体系、工程项目的设计都有赖于高质量的人口数据。

三、提高人口统计数据质量的建议

(一)改进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不仅可以减少误报、漏报,还可以减轻基层负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统计报表到底要统计哪些指标?一方面要考虑到工作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可获性,一定要避免生涩、复杂的指标,也要避免统计上来的指标没有实际意义,力争做到“能够统计上来、统计上来有用”。

(二)完善统计调查方法。科学界定统计调查对象,采取恰当的调查方式,争取调查对象的配合,结合实际情况,在调查方法上有所创新,是获得高质量人口统计调查数据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如何适应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形势、新需要,提高调查的科学性,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三)加强统计质量控制。人口统计不可避免的会有误差,但是如何建立一套机制,将误差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如何对直接调查获得的结果进行评估并加以科学修正,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的解释,需要形成规范的人口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