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减灾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气象与减灾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气象与减灾研究

气象与减灾研究范文1

关键词:巴彦;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意见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A

1 黑龙江省巴彦县农村气象灾害的种类及其危害

黑龙江省巴彦县属于温带大陆季风气候,主要受到海陆热力性质的影响,这种气候带来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包括:夏季的雷雨、大风和冰雹;冬春季的沙尘暴、白害和霜冻等。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该地区比较容易出现极端天气,尤其在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农村,这些极端的气象灾害极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给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巨大影响。

1.1 雷电

巴彦县处于温带季风区,夏季是雷电的活动的活跃期,由于农村防雷技术落后,况且当地村民缺乏防雷知识和防雷意识,容易造成人畜被雷击事件的发生,而且,巴彦境内林木资源丰富,一旦引发森林火灾,损失难以估量。

1.2 大风和冰雹

巴彦县容易受到强对流天气的影响,夏季经常出现大风及冰雹的气象灾害。不论是大风或者冰雹灾害,在巴彦县的农村,都会对农作物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如果防御不到位,将直接影响巴彦县的粮食产量,从而对巴彦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阻滞,给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威胁。

1.3 寒潮

寒潮是一种大型天气过程,会造成沿途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大风和风雪天气,由寒潮引发的大风、霜冻、雪灾、雨凇等灾害对农业、交通、电力、航海,以及人们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寒潮对农业的影响是最大的,在其短时间的强降温过程中,普通农作物难以抵御,往往发生冻害,这对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巴彦农村来说是最为致命的威胁。因此,做好寒潮防御工作是保证巴彦发展的重中之重。

1.4 霜冻

在农业中霜冻比较常见,是由于短时间急剧降温或者受寒潮影响之后,在天气由阴转晴的当天晚上,因为地面强烈的辐射降温导致的结霜现象,这种现象对农作物有害。往往在无声无息中使农作物枯死,成为农作物“神秘杀手”。因此,在巴彦县有效的防御霜冻气候,能够有效地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对巴彦县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意见

2.1 规划好农村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

做好农村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首先应当在对该地区易发的气象灾害的成灾机理和时空分布进行调研,进行科学的规划,进一步提高农村气象灾害的减灾防灾能力。同时在规划中相关部门应当广泛征求,比如气象地质、交通、电讯、水利、建设部门及当地群众的意见,这样能够全面有效地避开气象灾害高发的地段。此外,相关部门在规划中应体现相关的灾害应急预案,包括该地区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体现应有的职责,而且,应为重点防护的乡镇绘制避难图,布置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疏散安置,安置点应配备临时指挥中心及消防、医疗等保障设施,实现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机制,确保面对气象灾害时,使灾害损失减到最低。

2.2 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

农村灾害的发生往往是上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最后盲区,因而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的建设能够使灾害及时得到上报,从根本上保障气象灾害的损失的控制。同时农村信息员能够帮助进行相关灾害的宣传和隐患调查监督,所以,其责任及身份对于有效防御农村气象灾害来说,非常关键。另外,相关部门应当建立起针对农村信息员培养和考评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其工作的关键性和其工作的主动性,保证农村气象灾害工作防御信息的通畅。

2.3 积极开展防灾应急演练

制定好防灾应急预案之后,可以由当地政府牵头,分别针对某种气象灾害进行应急演练,依照应急预案的规划进行。其目的在于加强相关部门职责的落实和部门之间、个人之间的配合,这样,就能很明显地发现应急预案与实际演练之间存在的问题,及时克服、协调,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4 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

首先,应当把气象业务和科研密切结合起来,建立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实现相互促进的创新体系;然后对于气象部门在气象灾害的预测、发生机制及防御技术方面的工作,科技管理部门应予以全面支持;此外,气象部门还应当积极寻求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共同促进气象科技科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2.5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对我国其他地区防灾害的经验总结中可以看出,对于农村防御气象灾害工作来说,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刻不容缓。相关部门应当通过对当地易发灾害的调研进行布置,全面对农村各项防御灾害的设施进行建设加固,同时充分发挥当地气象部门的职能,尽力保障该地区的防灾抗灾工作落到实处。

2.6 强化气象灾害的知识宣传和普及

当地气象部门应当在培养农村信息员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方式对农村群众进行相关气象灾害的宣传,在此过程中,应当注重方式方法,使广大群众以维护自身利益为核心,掌握必要的应急知识,尽量减低灾害的损失。同时,气象部门应当与电讯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灾害预警。

3结语

通过相关的统计显示,气象灾害在所有灾害造成的损失中占到70%以上,可想而知,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尤其对于黑龙江巴彦县来说,防御气象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海峰.扶风县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4).

气象与减灾研究范文2

关键词:行动导向 产学研结合 创新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从2008起,推行以行动导向教学为载体,校企合作教育。现以食品加工专业的《肉制品加工技术》行动导向教学课程改革为例,简述创新人才培养过程。

1、课程的筹划和准备阶段

1.1 调研参观,制定方案

在开课之前,组织教师听讲座,看录像,深入学习有关行动导向教学方面的知识,认真进行调研,参观肉品加工厂,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制定课程的实施计划和方案,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的教学模式。

1.2 认真学习,做好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通过学习和研究,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的思路,对原料肉和各种肉制品的质量检测和各种肉制品的加工工艺等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序化。以典型的加工产品为载体构建了9个学习情境、13个行动导向的任务单元,计划80课时完成。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是真实的工作任务,都来自于企业生产实际。9个学习情境涵盖了传统课程体系的知识点和技能,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全过程为目标,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1.3 分组教学,精心设计学生用单

为了让学生能有责任感和竞争意识,根据行动导向教学理念,课程以企业需求为切入点,以典型的各种产品为载体,围绕学习情境,进行“六步法”、“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采用分组教学。例如,08食品加工班共24名学生,将学生分成4组,每组6人,并选出一名较优秀的学生担任组长,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法进行现场教学。

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互相提问,共同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1.4 巧妙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设计任务、创设情境、引出任务、帮助指导等方式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协作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完成教学目标;并且每组将计划和方案设计以及资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做好整理。

2、课程的实施情况

2.1 创造条件仿真教学

仿照工厂实景,做成一体化实验室,专门设有学习角和和讨论桌,为学生提供资料和课程录像以及教学光盘,为学生的学习、讨论、实践提供了有利场所。每组学生在小组长的明确分工下,按照老师下达的任务书进行学习、讨论研究,小组抽签回答问题,并且还可以互相问一些资讯单上没有列出的问题,以小组整体分数进行排名并给予物质上的奖励。

2.2 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实施每项学习任务

本人将学生按照基础层次和动手能力不同分成不同的小组,每项工作任务都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设计,每项工作任务完成后,都要进行总结和讲评,对优胜小组给予物质上的奖励。

2.3 考核与评价手段多样化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将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进行精心设计和调整,评价内容包括出勤情况,任务完成情况,设计的计划和方案是否合理可行等。在评价方式上采取学生自评(10%),小组互评(20%),教师评价(70%)。评价方法采取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3、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后几点体会

第一,此次教学改革,完全打破了原来教材上的内容,而是完全根据企业和社会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重组和序化,设计教学情境和学习任务,项目内容选材真实,项目任务明确清晰具体。

第二、教学方法上实现了突破。一是一次课一个教学任务和一个训练项目、一个教学目标结果,二是老师边指导边纠偏,学生边操作边改正,讲练学同步,师生互动好,三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四是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和实践动手操作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通过小组合作和方式完成每个学习任务。

第三、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老师按照任务要求边示范边讲解,边演示,学生一边学一边做,遇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多方面能力的锻炼。

第四、实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实践者的突破。行动导向教学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改变了以往老师着急学生不急的状态。当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过程,通过“步骤”和参照所要完成任务的实际“工作过程”来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

第五、教师角色转变的突破。教师的任务是做一根“火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点燃学生心中的光明,让学生在自我实践中成长。教师的转变还在于自身知识、能力结构方面有大的转变,即转变为设计、组织、管理、监督和协调者、监督学生学习过程,纠正学生学习偏差,评估学生学习结果。

第六、考核和评价多样化的突破。每一项学习任务都对应有一套标准的评价和考核体系,改变过去单一闭卷和终结性考试的方式,根据课程制定了技能项目的测评和步骤,注重学习过程考核。

第七、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现了新突破。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从工厂购买的灌肠机是为工厂大批量生产而制作的,不适合学校教学实践用。

第八、构筑更好的校企合作平台。香溢企业进行班级命名,设立奖学、奖教金,学生统一着装,企业参与教学,将培养优秀学生和优秀员工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香溢模式”。学院还与完达山乳业、米奇集团签订了校企合作协义,校企共同设计课程,密切结合企业岗位特点和要求,在校生中择优选拔学员。企业的实训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拓宽合作领域。

参考文献

气象与减灾研究范文3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知识普及;重要作用;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S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几年,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尤其是一些地质条件较差的山区,十分容易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气象地质灾害,危害性很大,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防范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要想最大限度的降低气象灾害的损失,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做起,提升人们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当前我国对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还处在起步阶段,由于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

一、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重要作用

1.助于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能够促进人们对气象知识以及气象灾害及其防范措施的了解,与此同时,人们也了解到气象灾害的危害性和破坏性,自然会提高对气象灾害的警惕,在潜移默化中,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得到增强,在防范和减少气象灾害的时候,能够有效地发挥出他们的作用,毕竟仅仅依靠政府来防灾减灾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政府相关部门不可能在第一现场就刚到灾害发生的现场,信息的传播总是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且气象防灾减灾的重在主要在于人们平日里所采取的防范措施,灾害一旦发生,我们能够做的仅仅是尽最大努力减低灾害的损失。

2.助于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气象灾害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自然灾害,它在我国的分布比较广泛,而且气象灾害的种类也特别多,比如洪涝、冰雹、干旱、高温、大风、雷电、暴雨、大雾、低温东海、暴风雪等等,这些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非常巨大的,比如干旱灾害使得庄稼在地里被旱死,使得农民颗粒无收,损失巨大,此外,灾害还能导致人们失去生命,损失不可估量。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能够使人们了解气象灾害的危害以及防范措施,并掌握基本的防灾减灾的知识,在气象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地降低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3.有助于人们了解当地的气候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地形比较复杂,气候也各式各样,加强对气象防灾减灾的普及,能够使人们了解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地形特点,以便人们根据相应的气候和地形进行农业的生产,这样能够从根本上防范和减少气象灾害。人们对气象知识一般都知之甚少,面对复杂的气候必须加强人们的认识和理解,做到对气象灾害的了解,这样在气象灾害发生的时候,能够及时采取有效地防范措施,尽最大努力减少气象灾害将会造成的损失,从而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4.有助于加强气象部门的服务意识

在我国,气象部门主要是服务于人们,为人们提供及时可靠的天气预报和预警,在气象灾害可能发生的地方或是时间,提醒人们注意防范气象灾害。通过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不仅填充了人们的气象知识的空白,也加强了气象部门的服务意识,塑造了气象部门的服务形象。气象部门通过建立相应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体系,积极开展气象减灾防灾知识的普及活动,深化人们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树立良好的气象科普宣传品牌效应,提升气象部门的工作水平和质量,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二、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1.积极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活动

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开展相应的活动,走进群众、贴近生活,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比如定期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讲座,邀请气象专家向人们讲解气象灾害发生原因,气象灾害能够造成的损害,以及如何防范气象灾害等等。还可以通过演出的形式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融入到演出活动中,形象直观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比如排练一些与气象防灾减灾相关的小品、相声等人们喜闻乐见的节目,吸引人们观看,从而在观看节目表演中学得相关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

2.通过广播宣传和发小册子等形式进行普及活动

气象部门可以借鉴家电下乡、文化下乡的方式,在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时候进行下乡宣传,这种宣传效果也非常明显,能够广泛地传播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通过村委会的大喇叭不定期地广播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尤其是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多发的地方,要不断宣传相应的防范措施和灾害发生时的逃生方法,可以事先录制好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磁带或光盘,使得普及工作更容易进行。另外,还可以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印制成小册子下发到人们的手中,为了防止人们将小册子当废纸扔掉,可以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印在日历、扑克牌、小扇子等有用的物品上,这样人们在闲暇之余就能够看到上面的宣传知识。

3.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进行普及活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和途径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借助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有着极好的效果,能够快速、及时、广泛的将相关知识传递给人们。在具体的活动开展中,可以与电视台合作,开辟一个气象防灾减灾的电视栏目,邀请专家进行节目的录制,然后在电视台进行定期播出,还可以设置有奖问答环节,以节目的提高收视率;另外,还可以借助发送手机短信的方式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因为现代社会几乎人手一部手机,通过发送手机短信的方式能够广泛而直接地达到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的目的。

总结:

我国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工作还没有普遍开展,让处于起步阶段,仅仅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普及活动,因此必须扩大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的范围,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和普及手段,借助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广泛而直接地向人们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从而达到防范气象灾害发生,减小气象灾害损失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成海民,王跃峰,薛玉敏.谈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J].中国科技信息, 2010(18)

气象与减灾研究范文4

[关键词]气象服务;防灾;减灾;应用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278-02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气象服务功能越来越多,并且气象服务的科学性越来越高,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全面的服务,我国技术人员正在积极进行气象服务的业务拓展,由于我国近几年发生了几起较大的地震灾害事故,科学技术人员在延伸研究气象服务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应用,本文介绍了具体的有关情况。

一、气象服务在防灾减灾方面中的应用

(一)提高气象灾害预防工作的质量

在进行气象灾害预防工作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依靠工作单位的科学技术、人民群众的力量和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制定科学的合理的灾害防御措施,建立健全各级防灾减灾体系,做到对气象灾害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动态的监督,并在单位内部建立预警机制,一旦发现较大的气象灾害要主动实施预警机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应急措施,提高工作单位所在地的防灾减灾工作水平,进而实现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提高气象灾害预警技术水平

建立综合的气象灾害监督平台体系,提高对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水平,健全气象灾害预警机制,促进预警平台的可视化和人机交互水平的提高,将气象灾害预报准确率和实效性做到最大化,遇有重大天气及时组织进行会商,内容应该围绕灾害性气象的灾害程度和关键性开展,尤其应该重视对台风、暴雨暴雪天气的预测和预防工作,实时、动态地分析各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建立信息系统,预测到重大的灾害性天气,及时通过信息系统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使用各种方法将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进行扩传。

(三)提高处置气象灾害的能力

制定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且预案内容能够符合国家相关文件的要求。完善气象灾害的应急救援团队,保证团队能够进行高质量的人工增雨、防汛抗旱等气象灾害应急处理工作。同时要及时对团队的设备进行检查、检测,保证所有设备都能够正常运行,发现不能正常使用的设备要及时进行年检、维修,对于过期的设备要及时进行设备更新,汛期前要针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进行预案演练,防止在发生气象灾害事故时的慌乱,保证救援工作的有秩有序的开展。

(四)提高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能力

积极进行气象灾害的普查工作以及气象灾害隐患的排查工作,并且针对不同的气象灾害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并且要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考察学习,借鉴先进单位的防灾减灾经验和技术理念,提高自身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以为民服务造福社会为中心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二、气象服务在实际的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应用

以2015年8月6日烟台市强降水天气过程为例分析气象服务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应用过程。

(一)降水实况

受副高边缘暖湿气流、台风倒槽东南暖湿气流、西风槽的共同影响,8月5日20时到6日20时,我市普降大雨,局部暴雨。11个大监站平均降水量为44.5毫米,有5站次达到暴雨量级,其中最大降水为烟台95.6毫米。

区域站平均降水量为45.3mm,其中降水量≥50毫米有55站次;降水量≥100毫米的为10站次,最大降水出现在福山张格庄为140.mm。从降水分布来看(图1),我市降水以中部、东部最大,西部地区偏小。

(二)针对实际的降水情况

当时的高空形势、地面形势、风廓线雷达特征以及数值产品检验等方面进行了专业的分析。

1、高空形势分析

5日20时至6日20时,500hPa图上,副热带高压正在加强西伸(图2a、b)。5日20时,西风带大槽位于河西走廊附近,经向度大。由于台风的西移,副高也西移北伸,结构呈块状,对上游低值系统移动有较强的阻挡作用。西风槽的南端由于受副高阻挡,移动变缓,形成南北向的冷式切变线。在切变线和副高之间形成了西南急流,向山东半岛输送。

6日20时,低层850hPa上(图3),台风已经移动到副高的西南部,南到东南气流沿副高西部边缘北上输送到山东半岛地区。偏南风的气流未形成急流,但风速明显增大,最大风速10米 /秒。

从高空三层看,西南急流和东南气流在山东半岛上空回合,带来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特别时低层高温高湿的东南气流的北上,大大增加了降水的效率。

2、地面形势分析

在地面图上,烟台市位于高压的后部,5日夜间全市出现中雨,局部大雨,6日08-14时部分地区出现雷阵雨。14时之后雨势明显增强(图4)。

3、风廓线雷达特征分析

在8月6日白天,特别时下午14时-20时,烟台的风廓线雷达上(图5),垂直方向的边界层中,为西南风叠加在偏东北风上,为典型的强降水风场特征,烟台6小时雨量高达72.9mm。同样,在8月5日夜间烟台强降水期间,风廓线雷达也出现了此特征。

三、实际工作中的工作经验总结

(一)要加快气象服务社会化进程的建设

气象服务应和地方政府服务相互结合,在实际的气象服务工作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造福社会”的原则,促进气象服务工作的拓展,将气象天气现象分析透彻,提高气象服务的覆盖面和气象服务的效益。

(二)促进社会力量购买气象服务

在2013年国家有关部门就制定措施加大社会力量进行气象服务的购买工作,能够促进政府职能的转换、市场经济结构的转型,气象服务部门要和社区相互配合,共同进行气象服务工作。并且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工作,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团队的建设,并且采取相关措施积极争取相关经费,促进气象服务工作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气象服务工作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后的气象服务领域要向着服务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方向发展,气象服务的工作人员要努力采取措施加大力度促进社会购买气象服务的力度,对气象活动开展服务工作,建立健全气象服务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促进防灾减灾体系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润兰,李芬,贾素贞. 基于科技服务的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设研究[J]. 中国科技信息,2009,18:23-24.

[2]李永兵,覃伟嫦,林启光,李文奕. 气象信息显示系统在阳山县农村防灾减灾与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J]. 现代农业科技,2015,07:247-248.

[3]马玉玲,张艳丽. 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J]. 农业与技术,2015,10:209.

[4]曹广喜,丁荷莲,郭雨. 基于SEM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评估[J].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5,03:476-486.

气象与减灾研究范文5

一、推进“气象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和目的

三江平原以农业市、县为主,每年部因干旱、冰雹、大风、暴雨、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从总体来看,各村一级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不高,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推进气象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既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民生的现实需要,更是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途径,

二、推进“气象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气象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于构建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符合各市县农业发展方向的为农气象服务体系。

1、建立县级气象防灾减灾和为农气象服务中心。主要建设县一级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和为农服务平台,完成气象资料、设施农业气象数据、农业气象灾害资料、作物生长物候期指标等数据库建设建成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系统、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气象服务短信系统、农业气象服务网站等。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农业气象科技服务等工作,为萝北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提供强有力的气象科技支撑。

2、建立县级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指挥中心。该中心主要建设县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平台、农业气象科技服务中心、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

3、强化县级农村气象防灾抗灾风险管理

健全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完善预防为主的气象灾害预警防御联动机制建立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乡村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增强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推进“气象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议

为了气象对农业服务的长足发展.必须以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为中心,以减轻农业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影响为重点加快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气象业务体系进一步发挥气象在农业发展中的职能和服务作用。

1、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是为农气象工作的首要任务。

气象灾害正与其它次生衍生灾害、人为性危机事件相结合,直接影响到各乡镇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众多领域,将促成“复合型灾害”的形成。三江平原的乡镇经济尚欠发达、灾害较频繁是气象灾害防御的最薄弱地区。新时期灾害应对管理重心应更倾向于灾前防范。这要求我们既要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夯实气象在防灾减灾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又要积极探索气象在异常灾害应急与防御中的牵头作用。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思路,完善有乡镇分管领导、有气象信息员、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有防灾规划、有自动气象站、有预警接收系统、有气象科普点的“七有”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2、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具有东北特色的农业气象业务是未来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新要求。

当前农业生产的对象、重点、环境、技术等均发生了变化,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是适应新形势、满足新要求的必然选择。农业仍然是最易受气象条件影响的行业。这要求我们既要围绕保大灾、保主要品种为重点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深化不同农业品种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风险评估、灾情鉴定使气象服务贯穿于农业保险政策制定实施、灾害预警、灾后救助等全过程,又要大力发展农业气象观测技术和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各种农用天气预报,开展针对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农业气象服务。既要主动适应为农服务对象的变化,重点加强对农业专业大户的专业气象服务工作,又要围绕露天生产转变为设施化生产等新变化,加强小气候研究,丰富农业气象服务产品。

气象与减灾研究范文6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天气复杂多变,各类气象灾害频发。切实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于促进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建平安*具有重要意义。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加快我县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水平。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继续加强气象综合监测系统的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综合监测体系的统筹规划,进一步完善中尺度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开展能见度自动监测和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站建设,加快移动气象应急系统建设。组织跨部门联合监测,提高区域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实现对重要水库、重点江河流域、气象灾害防御脆弱区、重要交通干线和枢纽的气象灾害监测。

(二)着力提高气象灾害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部门要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逐步建立分灾种的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雨、洪涝、干旱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测预报。

(三)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机制。依托气象部门气象信息系统,逐步完善和扩充气象影视、气象手机短信预警系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气象信息的与传播,建立畅通、有效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

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系统建设。普及乡镇、街道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建设。逐步在人员密集场所设立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等设施接收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快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在已完成乡镇气象协理员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村级、社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进一步畅通农村和山区预警信息渠道。

三、努力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武政办〔20*〕89号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制订和完善各类专项应急预案。气象部门要根据天气气候变化情况及防灾减灾工作需要,及时向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各减灾协调机构要认真履行气象灾害防御的综合协调职责,加强灾害应对工作的协调联动,充分发挥部门联络员的作用,切实形成防灾减灾工作的合力。

(二)切实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气象部门要加强对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建设、安监、消防等部门要配合做好防雷安全管理工作。加强雷电灾害防御设施建设管理,将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防雷设计审核、竣工验收列为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工程质量验收、房产权证等的前置条件,加强危化物品生产存储场所、易燃易爆场所、人员密集公共场所以及通信、金融、学校等重点防雷单位年检工作,逐步开展对重点工程、危化物品生产存储场所及人员密集公共场所等建设项目的雷击风险评估。加强农村民居建设的防雷工作,避免和减轻雷电灾害的危害。

(三)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医院、车站、商业中心、各类商场、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及时准确接收和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乡、村两级要充分发挥气象协理员、水库堤防安全巡查员等队伍的作用,扎实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递和帮助群众转移等防灾避险工作。

四、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

(一)积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特别是对容易发生气象灾害的重点区域、公共场所和人群密集场所等进行隐患排查,全面调查收集本行政区域历史上发生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以及可能引发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因素,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同时,深入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人员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二)完善落实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气象灾害特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认真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三)努力提高全社会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加大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力度。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培训的内容,切实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指挥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公众抗御各类气象灾害的信心。

五、进一步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

(一)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