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专业就业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电工程专业就业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电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机电工程专业就业前景范文1

机械工程专业课程有哪些 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主要有机械工程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应用、机电设备自动检测、机械结构分析、液压系统应用与维护、机械制造技术、数控设备操作与维护、机械系统安装与调试、设备电气控制与修理、现代设备管理、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

机械工程专业介绍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后能从事专业领域和相关交叉领域内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机械工程专业可在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等相关专业攻读研究生。毕业生可在机械工程领域从事机电产品的设计、制造、应用、生产运行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工作。

机械工程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 随着经济日趋繁荣,制造及服务业均需求大量曾接受专门训练的机械工程师及技术员。

虽然新科技导致生产程序自动化及电脑化,但大部份与工业营运及仪器制作有关的程序,仍是以机械原理为依归。

鉴于各行业均朝着高科技的方向发展,相信各级机械技术人员的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机电工程及自动化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科研院所、企业、高新技术公司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及技术分析,从事各种机械、机电产品及系统、设备、装置的研究、设计、制造、控制、编程,数控设备的开发、计算机辅助编程,工业机器人及精密机电装置、智能机械、微机械、动力机械等高新技术产品与系统的设计、制造、开发、应用研究,以及从事技术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机电工程专业就业前景范文2

学校校长童礼荣说:“机器人与物联网是未来制造业的核心,职业院校理应乘势而为,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学校在2016年10月就与青岛海尔智能家电科技有限公司达成一致,合作开办海尔物联网学院,开设物联网技术应用(智能家居方向)专业。”对于海尔物联网学院的发展,童礼荣充满信心,在他看来,新学院的发展有三个巨大优势。

优势之一:巨大的市场需求带来专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自办学以来,新港中专在专业建设上秉承一个原则――专业围着产业“转”。近年来,我国物联网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巨大的市场需求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空间,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而作为国家倡导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覆盖许多行业。这使得物联网产业成为就业前景广阔的热门领域,物联网技术人才也将迎来大有作为的时期。

海尔物联网学院的成立可以说是顺势而为,可童礼荣并不是立刻就下了决心,而是经过了慎重考虑。他告诉记者:“虽然现在物联网产业发展前景很好,但是我们还是要因地制宜,考虑它是否和学校的发展方向一致。因此,学校请有关专家对学校开设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做了充分的调研,并形成了详细的调研报告。”

根据江苏省的物联网产业“十三五”规划,计划到2020年,全省物联网产业业务收入将突破9000亿元。届时,江苏将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物联网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发展中心和应用示范中心。就南京市而言, 2015年,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了《南京市物联网产业重点项目计划》,规划了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节能环保、智能交通、智能公共安全、智能健康医护、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灾害防控、智能家居等示范工程,以及基于“智慧南京”的智慧旅游、智慧社区、智慧教育等综合服务应用工程。

物联网应用范围广泛,专业发展方向多元。新港中专选择了智能家居作为学校培育物联网人才的方向。“选择智能家居方向,一方面是因为海尔是做国内智能家居产业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还考虑到南京本地智能家居的发展情况。目前,在南京已销售的商品房基本实现了智能小区管理,部分住宅已较为广泛地使用了智能家电,智能家居在南京房地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这为学生的实习和未来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童礼荣说。

优势之二:依托强势专业,办学基础雄厚

海尔物联网学院依托新港中专机电工程系和信息服务系而建。这两个系部是学校最具实力的系部之一,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师资力量、科研梯队、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就业指导以及与校企联合等方面都有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学校机电工程系主任施向军说:“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开设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大多是从原有的计算机、通讯网络或电子等专业的基础上衍生的。而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正是我们学校的优势专业,特别是电子技术专业已有多年的办学历史,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实习和实训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流程。因此,开办海尔物联网学院,我们有一定的专业基础。”

海尔物联网学院的顺利发展,与新港中专一批教育人的辛勤耕耘密不可分。其中,该校电子技术应用教学团队和计算机数码及外设教学团队是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在学校专业课程改革、教学科研建设、教师队伍培养、对外辐射推广、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了诸多探索。

电子技术应用团队带头人潘振芳向记者介绍道:“电子技术应用团队由核心成员――10名教师组成,其中专任教师7名,全部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双师率高达100%,教学经验丰富,还有南京市学科带头人2名、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3名。3名兼职教师全部来自于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具有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团队成立以来,除在课程开发、两课评比、青蓝工程及课题研究方面屡出成果,还开创了CDIO教学模式。”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如在《一种DIY单片机开发操作平台》的项目教学中,通过CDIO教学模式,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合《模拟电子线路》《电子装配工艺》《电子仪器仪表测量》等课程的理论知识,达到精化、创新动手技能,彼此间相互配合,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该项目产品获得第七届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二等奖,被授权为国家专利,并编写了《单片机技术应用项目设计与制作》的校本教材。

为提升专业教师的岗位实践能力,学校积极探索专业教师企业岗位顶岗实践活动模式,每年都组织教师下企业锻炼,提高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同时,学校还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参加职业能力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技能水平。“多管齐下”的培养措施,使得新港中专磨炼出一支既有丰富教学理论又擅长专业领域实践的最强教师团队,而这些优秀的老师也将成为未来支撑海尔物联网学院建设发展的核心力量。

此外,学校建有10个实习机房、计算机维修组装室、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等实训场所。学校还是南京市数字化校园示范校,拥有较好的网络学习条件,为海尔物联网学院的信息化教学和学生的网络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优势之三:校企合作共育专业人才

物联网应用技术虽然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国内开设该专业的职业院校还不多,中职学校就更少了。如何制定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新港中专扮演了先行者和探路人的角色。

“专业教材的选取和编写、师资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生的考核标准……。”童礼荣向记者列举了一长串海尔物联网学院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前面没有现成的路,我们只好自己走出一条路来。学校联合青岛海尔智能家电科技有限公司,全方位参与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双方在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享师资、共享教材、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多方面达成了合作协议。”

在海尔物联网学院组建期间,学校专门派老师到青岛海尔智能家电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实践培训,从企业一线收集市场信息,参与实际运作,更新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结构,强化实践动手技能。“经过这次实习培训,老师们以往一些不太理解的知识点通过一线实习解析,建立理论和应用的对接。同时,实习也让老师们了解了目前市场上智能家居的发展情况,对今后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及教学重点的划分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施向军说。

学校还与海尔共同编写了专业教材。海尔物联网学院在教材方面遵循“选用为主,编写为辅”的原则,一般教材选用国家教育部推荐的规划统编教材,而诸如智能家居技术应用、物联网家居安装与维护等技能性强的课程教材,则组织专业教师与海尔公司合作编写。由海尔提供公司最新研发的产品的使用方法,教师将其整理转化为专业教材。这样将学校的理论优势和企业的实践优势相结合,力求编写出最合适的专业教材。

机电工程专业就业前景范文3

目前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及国内工业设计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每年有大批的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涌向社会,但对不同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工作5年后的职业调查发现,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好。在企业里从事工业设计工作的毕业生的比例并不高;很多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都不得不改行。每年约有30%至40%的人流向包装和商标设计等行当,有40%至50%的人改行去搞装潢、广告,也有部分毕业生到网站进行网页设计,真正去做工业设计的人很少[1,2]。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无法在本行业持久生存。

一些专家指出,这是因为国内许多企业对工业设计的重要性不甚了解,更谈不上重视,或者对工业设计理解存在一些偏差或误解。有的企业甚至认为工业设计就是产品外观设计和包装。令人可喜的是进入21世纪,更多企业已意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据国家轻工业局副局长朱焘介绍,现代工业产品的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工业设计的成功。随着高科技技术的发展,产品的质量不再是主要矛盾,抢占市场,获胜的关键在于工业设计的创新,在于其能否引导世界潮流。今天的汽车、手机、电脑市场中,各企业越来越关注其设计问题,谁的工业设计有创新能取胜,谁就能赢得市场。目前国外许多大企业都拥有庞大的设计机构,像日本东芝,拥有的工业设计师数以百计。这说明,市场需要更多的专业设计人才,工业设计越来越在市场受到重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工业设计毕业生就业难,有就业市场不规范和毕业生个性选择多样化等原因。仔细分析国内工业设计教育,我们该清楚地看到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高校培养的设计人员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企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大局意识,同时又对某一具体设计行业有所钻研的设计人员。而高校的培养模式缺少对学生的综合“大设计”观的培养,同时又流于表面的设计教学,无法真正深入一线设计,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与企业的用人需求衔接不佳,最终导致就业情况和市场预期相互背离[2]。工业设计教育忽略了工业设计专业是系统的工程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没有完善的工程技术教学模块。他们的设计没有体验,没有生活,几乎等于空想。这样的教育结果是目前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的通病。如何改变现状是我们工业设计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3,4]。为此,必须充分考虑人才市场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培养计划,培养一线产品创新设汁人才。

协同创新式人才培养模式思路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的实施,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现阶段国内全国性的工业设计大赛有很多,大赛主要分为政府和企业主办两大类。由政府主办的大赛主要有: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中国五金产品工业设计大赛和潘天寿设计艺术奖文具设计大赛等;由企业主办的大赛主要有:“华帝杯”工业设计大赛、“美的杯”创意设计大赛和“艾美特电扇杯”工业设计大赛等。此外,国际上也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工业设计大赛,如IF比赛、红点子比赛等。这些大赛得到了全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各个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各类工业设计大赛,并以这些大赛为契机促进专业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

因此,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可以通过协同创新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企业和学生、老师之间相互了解,乃至更深层次的相互交流,让学生参与企业产品的研发,给学生给企业提供实习设计的机会,最终能够给我们的学生提供就业机会[5,6],而不至于多数学生从事与工业设计专业不相干的岗位,违背了工业设计专业建立的初衷。同时以各种大赛为契机,鼓励学生多参加比赛,将学生的作品交给类似产品生产企业的技术研发部门审核,提出修改意见,直至最终完善作品,学生可以拓宽思路,提高创新思维。

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搭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协同创新

式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平台搭建企业和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共同的技术需求及咨询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实习和提高的机会。企业如何能够在此平台上设计题目或咨询项目,学生和老师都能以各自的登录口进入该平台了解具体信息,并对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或项目直接参与设计与研发。首先是先与中小型企业进行合作,尽可能让学生为企业创造一些经济效益,量力而行,由小及大,在中小型企业中树立良好形象后,一方面赢得大型企业的支持和信任,为建设较大影响力的合作模式提供可能性。与企业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机制,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企业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让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研发部门的设计实践中去。而且在此过程中,如果学生的设计成果得到企业的认可和采纳,则学生和企业可以本着公平的原则进行利益协商。

(二)实行学校和企业相互兼职的教学方式

该教学方式可以双方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参与对方的人才培养工作和应用性技术研发工作,并承担一定的责任,推行“双师制”授课制度。同时,企业提供企业生产、研发及售后方面的难题,与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师共同商讨和寻找科研合作的切入点。对于高校主动设计的创新实践项目,比如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等,可以采取邀请企业人员参与市场分析、工程指导和样机评审,时间和方式上可以尊重双方工作进程进行协调。这种方式因为不需要占用企业设备资源,企业也可从中有计划发现新的项目资源进行转化,在本专业的改革实践经验发现,这也是企业比较乐于接受的一种方式[4]。培养模式的实施能够为学校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提供很好的理论支撑,并能很好地解决学校工业设计的就业问题。企业也能够提供一个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信息反馈,教师也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修订,摸索出一套以企业项目为载体、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为企业培养所需的合格的创新技术人才,同时也可以实现企业和高校共同发展的目的,尤其是对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

(三)建立学生到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培训或实习的有效机制

学生在企业培训或实习期间,其实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主要由企业负责。实习结束时,企业指导人员将为学生出具一份实习工作鉴定,并成为学生寻求下一期实习企业的一个重要工作履历[4]。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等等;形成学生与教师、课堂内与课堂外、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社会生产之间的无缝对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学校和企业以各种类型的工业设计大赛为契机,培养创新人才

机电工程专业就业前景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 SWOT分析 定位分析

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普及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我国目前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多是在市(地)举办,89%的中等职业学校是由市(地)管理。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它在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专业人才的同时,又在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等诸多方面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特点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以区域经济为依托,并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实现高职教育的区域化发展。本章将运用SWOT分析工具,梳理探讨影响县级市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为进一步确定县级市高等职业院校的策略定位和发展建议提供参考基础。

一、县级市高等职业院校的竞争优势

1、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特色基本匹配

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县级市高等职业院校建立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以沙洲工学院为例,该校目前设有机电工程、机械动力工程、纺织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和基础科学等7个系20个专业,而2010年张家港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冶金占50%,纺织占17.4%,机电占17.6%,化工占7.5%,粮油食品占7.1%,建材占2%,规模经济支撑强劲,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比达到85.48%,该校的学科设置基本上与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相匹配,为该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2、毕业生以技能型实用人才为主

县级市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多以理工类毕业生为主,具有一定的技能素养,动手能力较强,就业后用人单位只需对他们进行短期培训甚至不需要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相比起名牌院校的眼高手低的毕业生,在工资待遇方面的要求也比较低,因此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沙洲工学院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2.28%,本地就业率达81.63%,说明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本地就业市场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校企合作模式逐步完善

校企合作从县级市高等职业院校产生之初,就一直是院校与地方经济密切联系的主要方式之一,如企业出资金,学校出人力资源进行科研攻关、邀请企业优秀管理人员来校授课、毕业阶段进入企业进行毕业设计等等,合作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了不断地完善。以沙洲工学院为例,该校在前些年推行学生到企业定向定期实习的基础上,于2010年推行了“2+1”模式,即学生在校三年中,前两年在校接受专业教育,包括基础理论、基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后一年实行定向岗位培养,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在密切校企合作,提高就业率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进步。

二、县级市高等职业院校的竞争劣势

1、经费来源渠道相对单一

县级市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是地方财政拨款,在运作科研攻关项目和建设实验培训基地等方面,主要依靠大型企业的赞助,对于县级市而言,其经济发展往往是由少数几家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能够有实力并且有意愿进行科研攻关和建设实验基地的大型企业并不多,如张家港在全国县级市中经济实力虽然居于前列,但是沙钢、永钢和浦项三家钢铁企业的产值已占到工业总产值的50%,相比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的高职院校,县级市高职院校的赞助经费来源就显得比较单一,在科研实力的竞争上相对处于劣势。以县级市高职院校沙洲职业工学院为例,该校属全额拨款单位,办学经费来自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和学生缴纳的学费。目前张家港市政府下拨的经费主要是教师的工资、基本办公经费和学校基建项目的部分拨款。高职院校因实验仪器、装备投资所占的比重很大,办学经费时有捉襟见肘之感。

2、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相对较低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是竞争力强弱的一项主要指标,而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县级市高职院校要想引进和留住人才,所付出的经济代价要比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高职院校高出许多,沙洲工学院2010年共有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89人,而同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共有正高级职称117人,副高级职称471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则由中国科学院贺贤土院士任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朱高峰院士、刘盛纲院士、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原教育部职教司杨金土司长任学院高级顾问,县级市高职院校在师资人才竞争方面处于绝对劣势。因此,县级市高职院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增强竞争力,必须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基于县级市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特点,在师资队伍的构建上应当体现专兼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有竞争力的人才。

三、县级市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机会

1、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带转移拉动就业市场需求

国家产业结构逐步向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方向调整,沿海地区产业带转移也初见成效,已经出现了几年的“用工荒”与之有很大关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农民工来讲,对其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技术的升级对农民工的技术能力、专业的技能也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并且,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带向内地转移,使得对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专业工人的需求明显加大,而高职院校怎么样更加适应技术改造、技术调整的需求来调整我们的培养目标,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挑战。从我们县级市的职业教育来讲产业升级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很大的一个市场就是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而县级市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正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县级市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趋向利好。

2、地方政府日益重视本土人才开发

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县级地方政府在积极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愈加重视对本土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县级市高等职业院校发扬自身特色,更充分地融入地方经济提供了又一个有利的机遇。如张家港市政府在《2011年张家港市人才工作要点》中,就强调要加快建设“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并把“加强本土人才资源开发,协调推进各支人才队伍建设”列为单独一章,明确提出了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开发本土人才资源的过程,也是加快完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的过程,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越成熟,对于引进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也就越大。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杜时贵说“地方高校是本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如今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迫切,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及时调整专业课设置,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毕业生。

四、县级市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威胁

激烈的生源竞争是县级市高等职业院校所面临的主要威胁。从2008年开始,高职院校招生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职教育学制由三年制改为两年制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保持原有招生规模的基础上,整个学校的办学规模将缩小l/3。利用信息技术、低成本、高效益的远距离教育的竞争力日渐增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快速发展对传统的办学规模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国外高等教育学校在我国的生源争夺也逐渐从普通本科教育延伸到职业技术教育。要求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职位需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导向相协调的高职教育,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做后盾是很难发展壮大的,许多本地生源在报考时宁愿更多地考虑选择到大城市的高职院校就读,这些都加大了区域高职院校的招生难度。一些区域高职院校为了争夺生源,甚至根据发达地区就业市场的热门专业来决定开办什么专业,而不是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特别是未来区域人才需求来设置专业,组织教学内容,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使得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越来越相脱离,这种在定位上的摇摆不定也使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五、结语

通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法国高等职业教育相比较,并通过SWOT分析法加以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县级市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竞争优势主要有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特色基本匹配、毕业生以技能型实用人才为主、校企合作模式逐步完善等三个方面。面临的竞争劣势主要有经费来源渠道相对单一、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相对较低等两个方面。面临的机会主要有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带转移拉动就业市场需求、地方政府日益重视本土人才开发等两个方面。面临的威胁主要是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

根据以上分析,县级市高等职业教育要想办出特色,谋取更大的发展,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做出明确清晰的定位,制定科学可行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李雪琴.关于地方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思考.赣南示范学院学报,2008,(1).

[2]刘金锭,储祖旺.试析贫困地区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定位.职业教育研究,2007,(2).

[3]万建明,柯荣欣.谈区域经济背景下的高职定位.教育与职业,2004,(5).

[4]张溥.区域经济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科技资讯,2007,(14).

[5]崔立霞.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再谈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定位问题.卫生职业教育,2004,(24).

[6]刘军.论高职教育与长三角洲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论坛,2005,(20).

[7]范蓉丽.对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思考――以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09,(5).

[8]高峰,宝爱群,王美.内蒙古高职教育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以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