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的康复训练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膝关节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膝关节的康复训练方法

膝关节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1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9月来本院康复医学科进行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共48例。选取标准:①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的诊断标准[2], 且经颅脑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测及临床确诊为初次发病者。②无明显认知障碍, 并能积极听从治疗医师指令配合康复训练。③年龄30~65岁, 无心功能不全、慢性肝病等其他严重并发症。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意识障碍。②存在严重认知障碍。③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2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 2 康复训练方法

1. 2. 1 对照组 进行常规康复综合训练, 包括:①运动疗法40 min/次;②作业疗法40 min/次;③中频电疗法;④针灸治疗;⑤平衡训练。以上训练1次/d, 6次/周。

1. 2. 2 治疗组 在常规康复综合训练的基础上增加针对膝关节控制能力的强化训练, 主要是膝关节0~15°范围内屈伸的控制训练, 20 min/次。包括:①在仰卧位下进行0~15°的伸膝训练, 并在伸膝末端施加适当阻力嘱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的持续性收缩, 持续时间10 s/次。②在仰卧位下嘱患者在矢状面内进行连续性屈髋屈膝-伸髋伸膝训练, 足部离开床面, 并嘱患者膝关节维持在矢状面内。③坐位下借助股四头肌训练椅做膝关节屈伸, 并在运动终末端施加适量阻力嘱患者做股四头肌、N绳肌的等长收缩, 持续时间10 s/次。④站立位患侧下肢负重做膝关节屈伸训练, 屈曲角度从小逐渐增大, 达到使膝关节屈曲并停留在任意角度, 以提高膝关节控制能力。⑤患者练习患侧下肢时穿戴白布夹板或伸膝矫形器。

1. 3 康复评定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前和训练6周后均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vBBSw评定患者平衡功能、Fugl-Meyer运动量表(FMA-L)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定患者步行能力[2]。所有评定均由同一个治疗医师完成。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平衡能力、下肢功能、步行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 在步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 4], 它有3块骨(股骨、胫骨和髌骨), 2个运动自由度, 3个互相关节的面(内侧胫骨关节、外侧胫骨关节和髌骨关节), 这3个互相关节面均围绕在同一个关节囊内。从功能上, 在站立时膝具有支持体重而不需要肌肉的收缩;在坐、蹲、攀登等运动中, 它参与降低或抬高身体;还允许身体的旋转。在步行时, 正常的膝关节通过减少身体的重心垂直和侧方的震荡来减少能量的消耗, 支撑相当于体重的4~6倍垂直的力。膝关节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自由度是屈-伸。其屈曲范围取决于与大腿后面接触的小腿肚肌的大小。过伸的运动范围较小, 正常不超过15°[5]。而大多数的偏瘫患者患侧下肢最容易出现的膝关节问题就是患侧下肢负重时膝关节伸展不充分和膝关节过伸展, 也就是是膝关节控制不良。

当偏瘫患者开始用患腿负重时, 膝关节通常由于伸膝肌群控制不够而不得不弯曲。这时一部分患者在行走时便会刻意的将患侧膝关节被动锁定于完全伸展位, 并一直保持至站立相末期, 这就阻碍了患者患侧下肢在摆动相开始前屈曲膝关节进行有效的行走。这个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不能及时的收缩股四头肌及不能0~15°范围内控制膝关节屈伸所致。而另一部分患者学习步行时, 在患侧下肢处于支撑相时屈曲膝关节, 这表明患者膝关节附近的肌肉可以使膝关节处于轻度屈曲位, 但对膝关节伸展最后几度运动的控制还不够充分。这些患者由于整个躯体重心对称受到破坏, 患侧下肢负重能力下降, 健侧下肢负重增加的同时向患侧转移重心变得异常困难, 导致身体重心长时间的偏向健侧, 从而影响了行走时身体重心的平衡进而降低了步行的质量, 在行走时经常表现出躯干摇摆幅度过大, 步幅大小不均等、行走节奏性差、肌肉疲劳、疼痛、稳定性差。以上两种患者虽然看似获得了一部分的步行能力, 但这些患者步行时身体的平衡及负重绝大部分来自健侧下肢的代偿, 而一旦健侧下肢进入摆动期需要患侧肢体负重时, 患者的髋关节屈曲使重心后移, 骨盆过度水平侧移并向健侧向下倾斜, 难以轻松长时间较快的行走。

导致脑卒中患者在步行时患侧下肢负重期膝关节伸展不充分或过伸展的原因主要有:①股四头肌肌力低下, 不能保证患侧下肢负重时膝关节伸展所需力量; ②N绳肌肌力低下, 不能保持患侧下肢负重时膝关节的轻度屈曲;③股四头肌张力过高, 不能保持患侧下肢负重时膝关节的轻度屈曲位; ④股四头肌、N绳肌等其他辅助肌群存在感觉障碍, 不能在步行时形成正常反馈, 不能充分发挥该有的协同及拮抗作用来稳定膝关节;⑤小腿三头肌张力过高或跟腱短缩以及胫骨前肌肌力低下导致踝关节在触地时缺少足够的背伸角度使患腿负重时不能产生身体重心的转移, 导致代偿动作髋关节屈曲的出现, 身体重心后移, 由此造成膝关节过伸展的出现。

本研究采用的训练方法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膝关节控制能力的加强训练, 加强膝关节周围肌群的肌力, 进而加强膝关节在选择性屈伸运动中的稳定性, 患者练习时穿戴白布夹板或伸膝矫形器可以预防膝关节长时间处于过伸位, 降低异常感觉的输入, 并减少膝关节损伤的几率。通过加强伸膝肌股四头肌、屈膝肌、N绳肌以及胫骨前肌等肌群肌力的训练及促进膝关节周围深浅感觉的恢复训练等, 以达到纠正脑卒中患者膝过伸同时增强患侧肢体的负重能力。同时加强对膝关节周围肌肉的主动控制训练, 通过对患侧膝关节周围肌肉群的刺激引起患者的注意, 提高感觉信息的输入, 从而改善患侧膝关节的主动控制能力。

综上所述, 在进行常规综合性康复训练的同时强化膝关节控制能力训练对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能更好地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纪树荣. 运动疗法技术学.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1:468.

[2] 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379.

[3] 王玉龙. 康复功能评定.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75-183.

[4] 吴涛, 李建华, 董燕.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步态特点研究进展.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9, 31(4):273-274.

膝关节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2

方法:随机选取非手术治疗的膝关节损伤的指战员20例,给予本体感觉训练、理疗按摩、功能训练等康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受伤指战员康复前后的患侧及健侧膝关节位置觉测试和膝关节功能进行总体评分。

结果:康复治疗3个月后患侧的位置重现的平均偏差变小,不同角度的偏差也变小,康复初期健侧平均偏差及各组偏差均小于患膝(P

结论:膝关节受伤的指战员的康复治疗中,强化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位置觉、关节稳定性的恢复有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指战员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83-02

指战员膝部软组织损伤在训练中较常见,占患病人数的36.2%,应充分重视膝部损伤的系统针对性预防、治疗和康复训练各环节[1]。本研究对指战员膝关节损伤的康复训练效果进行分析,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某部队膝关节损伤的指战员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2~36岁,平均年龄(15.5±2.5)岁,训练时间5~18年。近2年膝关节受伤后,停训进行治疗。其中半月板损伤10例,韧带损伤5例,骨关节炎5例。20例均给予非手术的康复治疗措施。

1.2治疗方法。指战员在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要给予消肿、冷敷、止痛、理疗按摩等辅助治疗,促进恢复,待基础的康复治疗2周后,开始着重本体感觉训练方法。

1.2.1站立平衡练习。指战员先采用双足站立的方式,身体重心左右以及前后运动,每组做15次,每日2组,到4~5周是改为患侧单足站立,在过渡到闭目的状态,次数同前。

1.2.2水中训练。在深水中进行水中慢走,前后及左右移动,一组15次,每日2组,运动2周后开始自由泳练习。

1.2.3平衡训练。平衡练习4组,每组30秒。垫脚,闭眼,可根据指战员条件和掌握增强难度。

1.2.4膝关节动态练习。向前慢速踏步3分钟,抬腿时的弯曲度尽可能大点,轻落脚。前后侧向上下台阶4组,每组20秒。高度有底至高,可慢慢加大难度,指战员根据情况变换组次。

1.2.5慢跑练习。不能过早进行,待第8~9周,可以开始强度小的向前、向侧方等方式的慢跑,每组20分钟,每日2组。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康复治疗初、治疗3个月末的位置觉数据以及膝关节的Lysholm评分结果。

膝关节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3

关键词:膝关节镜手术 临床护理 康复指导

After knee joint mirror surgery technique clinical nursing and recovery instruction

Chen Xiaoling

Abstract:Objective:The observation knee joint mirror surgery future trouble situation,discusses its clinical nursing countermeasure and the recovery line of conduct.Methods:Carries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the knee joint mirror surgery patient clinical material.Conclusion:The clinical statistical data obtains passes through scientific system clinical nursing and the recovery instruction,after the patient technique knee joint can obtain restores effectively.

Keywords:Knee joint mirror surgery Clinical nursing Recovery i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120-01

本文选取我院2009年1月―12月进行的膝关节镜手术患者进行相关分析,通过加强对膝关节镜手术术后临床护理与康复指导,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选择我院2009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患者手术类型包括“诊断性关节镜、游离体摘除、部分内侧半月板切除、骨性关节炎的关节清理术、滑膜次全切除、髌内侧滑膜皱璧切除、髌下脂肪垫切除、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固定术、前交叉韧带撕脱骨折再固定术”等。

1.2 方法。

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问题特点等问题制定相应表格,依据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相应的治疗与护理。计录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 结果

在该期间内共279例进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有4例软骨损伤,3例关节粘连,3例关节血肿,4例关节积液,2例盐水渗漏,2例切口渗液。全部患者都未出现关节、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大神经、大血管的损伤问题[1]。全部患者手术前后至出院进行系统康复训练,出院后门诊定期复查或康复治疗。

3 讨论

3.1 患者手术后的临床护理。

3.1.1 患者手术后的基础护理。

患者手术后应该去枕平卧,在术后6小时内需禁食,6小时以后严格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进行合理的饮食。医护人员应该为患者抬高患肢15―20CM并在患者膝下垫一软枕,以保证患者的膝关节最大程度接近伸直位,达到有效减轻患者患肢肿胀的效果。手术后为防止患者关节内出血与积液情况的发生应该将患者的患肢用弹力绷带进行包扎,医护人员应随时密切检查患者患肢的肿胀、患者足趾末梢循环、皮肤色泽、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以防止因包扎过于紧导致患者出现血液循环的障碍。一旦出现患者提出患肢肿胀且无法直腿抬高时应提高要警惕并及时联系主治医师进行检查,防止出现关节内血肿问题的发生。[2]

3.1.2 患者手术后的感染护理。

手术后的感染是属于关节镜手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有效护理措施包括:①应每日在无菌环境中换一次药来保持患者创口敷料清洁干燥,一旦出现敷料渗血、渗液情况及时更换。②患者一旦因关节内积血导致关节肿胀明显的问题,应进行关节穿刺排为患者排出积血,弹力绷带可在术后5天停用。③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与疼痛状况,患者手术后如果体温超过了38.5℃且伤口出伴随针刺样疼痛则应立即通知主治医师进行检查其血常规与细菌培养,并使用敏感抗菌素,以有效控制感染症状。④患者手术后应安置于专用病房,医护人员需要将患者所处室温应控制在20-25℃之间,室内需要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发生率。

3.2 患者手术后的早期康复训练指导。

患者手术后进行康复训练能够最及时有效的防治膝关节出现肌肉萎缩的不良状况,帮助患者维持其膝关节的稳定的同时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的功能,以达到提高关节镜手术的治疗效果。医护人员应该为患者讲解康复训练的目的与意义,指导患者及时有效的进行轻度功能锻炼来增强耐受性,以不疲劳为准则。包括“术后24小时患者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绳肌联合收缩、术后第二天进行直腿抬高训练、每天3次踝关节跖屈与背伸及足趾运动”等等。患者手术3天后可以指导并要求患者使用CPM机练习其膝关节的屈伸,从30°开始进行每次30分钟、一天2到3次均可的练习,练习的时间与角度严格依据患者自身的耐受度进行递增[3]。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鼓励,帮助患者克服怕痛的心理,在患者正确掌握训练方法之前需要护士人员在旁协助辅导。患者的训练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避免患者因康复心切而进行剧烈引起新的损伤。此外患者在饮食过程中需要增加营养来为自身体制增强抵抗力,同时要密切注意膝关节的保暖情况,有效避免外伤与过度劳累的发生防止给膝关节带来负担。告戒患者在手术后6到8周的时间内尽量避免蹲坐的运动,也不要进行跑步等运动。一般患者要完全恢复需要6个月的时间,患者出院后要继续加强其股四头肌等长期收缩运动及膝关节屈伸活动,医护人员可以建议患者进行散步、游泳、骑自行车等适量运动。医护人员在患者出院后应定期电话回访,为患者进行指导训练[4],一旦患者在出院后的日常生活与锻炼活动中出现膝部明显肿痛或绞锁等异常情况则应及时回医院进行复诊。

参考文献

[1] 张建军.膝关节镜手术并发症临床分析 [J].中国实用医药.2009.(34)

[2] 徐志宏;陈东阳;邱旭升;蒋青.1582例膝关节镜手术意外及并发症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06)

膝关节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4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1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71-01

1 康复的定义

康复是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减少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以发挥其身体、解剖的最高潜能,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尽管一个人的病理变化无法完全消除,但经过康复,仍然可以达到其最佳功能状态。

2 作业治疗

译自英文occupational therapy(OT)是通过安排患者参与经过选择和设计的、有目的性的作业活动,以治疗躯体和精神疾患,或促进患者在日常生活各方面的功能和独立性,使其尽可能达到最高水平的一种技术和方法。它是康复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作业治疗的主要手段包括:设计有治疗性的作业活动,与患者建立可促进疗效的医患关系,提供治疗器具和生活辅助工具,开展健康教育并提供健康咨讯,改良家居及工作环境设施等。

3 偏瘫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

是由于脑部组织的破坏,导致正常人可以活用的多种回路、多种模式组合的神经元向骨骼肌传导兴奋能力的丧失。

4 治疗的主流

是利用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通过运动训练使患侧出现相应的反应,改善肌肉的张力,建立神经系统新的组合关系。在训练中患者出现的种种反应是对治疗者的提示,它引导我们设计训练方案,什么反应是正常的、良好的反应,什么反应是异常的、错误的反应,治疗者与患者之间不断产生着这种反馈关系。对于患者存在的异常运动模式,必须掌握得清清楚楚,并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予以抑制。如痉挛,联合反应,代偿动作,联带运动等等。在异常模式的基础上,累加正常模式是不可能的,而错误的训练方法,将会使中枢性瘫痪的患者失抑制状态得到扩散与强化,造成患者出现不可逆转的运动功能障碍。严谨、科学、规范的训练手法是偏瘫康复的关键。

5 中枢性瘫痪的康复过程

是运动模式的质变过程,常将其恢复分为弛缓期、痉挛期、联带运动期、部分分离运动期、分离运动期和正常运动期六个阶段。

6 偏瘫急性期的康复治疗

6.1 良肢位的设计 保持良好卧姿,采用正确抗痉挛。

6.1.1 仰卧位时患肩、肘下垫薄枕,肘伸直,前臂旋后,掌心向上,手指伸展。患侧臀下垫薄枕,使髋关节内旋、内收,膝关节下垫软枕使稍弯曲,保持踝关节90o中立位,防止足下垂。

6.1.2 患侧在下方的侧卧位 患侧肩胛带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下面垫一个薄枕,背部挤放一个枕头,躯干可依靠其上,取放松。

6.1.3 患侧在上方的侧卧位 患侧上肢向前伸出,肩关节屈曲约90o,下面用枕头支持,健侧上肢可以自由摆放。患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置于枕头上。健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背后挤放一个枕头,使躯干呈放松状态。

6.2 被动活动 脑梗死在第一天、脑出血在第三天就开始床边功能锻炼,对瘫痪肢体的各个关节进行全范围的被动活动,其顺序为先大关节后小关节,从近端到远端,每个动作做5-7次,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6.2.1 上肢的被动活动 包括放松肩胛带、肩关节的屈伸、上举、外展、内收、内旋、外旋;肘关节的屈伸;前臂的旋前旋后;腕关节的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掌、指关节的伸屈活动。通过上述训练,可以预防肩关节挛缩、肩周炎、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预防腕及掌指关节的挛缩等。

6.2.2 下肢的被动活动 包括屈膝屈髋(不超过125度);伸膝屈髋(不超过90度);踝关节背屈;足跟的牵拉及足趾的伸屈。通过上述训练,可以预防髋屈曲挛缩,预防踝关节跖屈、内翻挛缩;预防足趾屈曲挛缩;缓解痉挛。

7 康复期康复指导

7.1 鼓励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7.1.1 助力训练 辅助量由大到小,进行如下练习:①双手十指交叉互握,患拇指在上,健手臂助患手臂上举,肘部伸直,速度适当放慢,以给患上肢一个用力的机会。②屈膝伸髋的双桥式或单桥式运动,可以训练骨盆的控制能力,诱发下肢分离运动,缓解躯干及下肢痉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7.1.2 主动运动 当患肢肌力恢复至Ⅱ级以上,即应进行主动运动,患者主动对患肢进行各个关节的功能活动锻炼,从姿势控制逐步过渡到随意运动。在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肩关节、肘关节的各项功能活动,特别不要忽视对手腕和手指的训练,如伸腕、旋腕,屈指、手指对合等,下肢可进行负重训练。

7.2 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采用神经促通技术与运动再学习等方法,进行各项功能训练,其内容包括:床上仰卧位的活动;坐位平衡训练;从坐位到站立位的训练;站立平衡的训练;患侧下肢支撑训练;髋关节内收/外展训练;膝关节屈/伸训练;踝关节背屈/跖屈训练;躯体旋转控制训练;步行训练等。

7.3 辅助手能力训练的作业疗法

7.3.1 目的 通过作业活动提高双手配合能力,养成使用患手的习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7.3.2 方法 ①马赛克工艺:根据患者的兴趣选择图案,将图案用复写纸印在木板上,用钳子将各种颜色的马赛克剪碎,按图案色彩的要求,用胶将马赛克贴在木板上,即可制成精美的工艺品。患手完成辅助健手固定马赛克、固定木板等力所能及的工作。②雕刻:选好图案,用复写纸印在木板上,用患手固定木板,健侧手雕刻。

7.4 实用手能力训练的作业疗法

7.4.1 目的 训练双手协调的工作能力;提高患手精细动作能力;调整、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7.4.2 方法 ①根据患者兴趣不同,选择书法字帖,或风景、图案等,用复写纸印在铜板上。如书法铜板的制作,按患者的爱好,将字的部分均用钉钻子或打成凹坑,字即可高出来。再将铜板放入氧化剂中浸泡,铜板变成氧化铜的黑色,再用砂纸将已高凸出来的字体部分磨光,涂上防氧化剂,精美的铜板艺术品即制作成功。②用不同大小规格的纸,卷成粗细、长短不同的纸卷,再按工艺品的具体要求涂上颜色、清漆,晾干后按图案的要求用胶水粘合组装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

8 康复指导

膝关节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5

【关键词】护理干预;全髋关节置换;康复护理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120例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龄在65-78岁,平均年龄69.51±2.10岁。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状态以及手术方式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2.1术前康复训练肢体和关节的功能锻炼,由于关节的功能障碍和疼痛,术前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肌力下降或者肌肉萎缩。所以在手术前进行关节活动能力的评估,采取因人而异的方法教会患者患肢肢体和关节的功能锻炼。如踝关节背屈、跖屈运动和股四头肌以及绳肌舒缩运动等[1]。

1.2.2术后康复护理

1.2.2.1术后当天患肢皮牵引制动或者使用防外旋鞋,使患肢外展10-20°,保持患肢中立位,两腿之间放一小枕,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可以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背屈和跖屈活动。告知家属给予向心性按摩患者的患肢肌群每10分一次,4-6小时进行一次,协助患者将患肢摆放于正确舒适的,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以及患肢感觉运动功能变化情况[2]。

1.2.2.2术后一天指导患者按术前指导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股四头肌以及臀肌的等长收缩练习,使患肢外展15°,保持中立位,将膝关节伸直,保持大腿肌肉收缩状态10秒,然后放松。每组重复30次,每天三组。双上肢可以进行正常的活动(如洗脸、进餐等)。患肢拔除引流管后可将床头抬高30°-50°,采取半卧位,指导患者尽早在床上进行被动髋、膝关节屈伸等活动。

1.2.2.3术后二至三天术后的第2天开始,患者可取斜坡半卧位,将床头抬高不宜超过30°;术后第3天开始膝关节及髋关节的屈伸运动,指导患者在床上做股四头肌的舒缩运动、踝关节背屈活动、跖屈活动,适当增加主动运动的强度。

1.2.2.4术后四到五天在医生同意下,要评估患者身体状态,逐渐抬高床头,指导患者坐位练习,使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告诉患者坐起时屈髋的角度不能超过90°,每次20-30分钟,每天4-6次。注意观察坐位时患者有无头晕等不适症状,也可使用下肢功能康复锻炼器(CPM)进行髋关节屈伸练习,每次30-60分钟,每天1-2次,一般起始角度由0°开始,终止角度根据个人耐受情况而定。

1.2.2.5下床活动患者术后3天以后,护理人员要在床边亲自示范下床需要注意的各个动作,并由家属在旁边保护练习,患肢开始从站立到行走的训练,协助患者正确使用助行器站立并适应直立姿势后再扶助行器行走[3]。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助行器:①步行时助行器要保持垂直,中心支撑整个面;②用力扶住助行器的把手,用双上肢臂力支撑,同时对身体承重移动的运动;③助行器的高度要适宜。在助行器握手端用软垫包裹,有利于减少手掌对助行器的直接摩擦[4];④迈步时双腿要平行站立,首先伸出助行器,再迈出患侧肢体,重心移至到助行器上,再移动健肢与身体平行。

1.2.3患者出院后,指导患者必须坚持正确的功能锻炼,还要应特别交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禁止跑步、举重物、跳跃、不盘腿、不坐低矮柔软的椅子等加大髋关节活动的事情,避免屈髋角度>90°,家属随时陪伴防止摔倒,正确完成各项日常活动,并告知患者定期复查,注意远期的并发症发生,若有不适或突然剧烈疼痛应及时到医院复诊。

1.3效果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4]进行评定,>60分为良,41-60分为中,≤40分为差;患者满意度是由科室自定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分析,满分100分。

1.4数据处理用SPSSl5.0软件分析。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后患者的Bartel以及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已近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治疗多种严重骨关节疾病的最有效的手术方法,为患者重建髋关节功能,缓解关节畸形、疼痛以及功能障碍症状,能够使患者的髋关节运动功能得到改善和不同程度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对于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干预要更加密切和谨慎,护理人员采取专业的康复护理措施的方法及有效的康复训练计划,对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期针对性地进行康复护理和指导,同时加强与医生、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爱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人的康复指导[J].实用护理杂志,2009,8(8):24-25.

[2]袁晓燕.老年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7例围手术期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9):1656-1658.

膝关节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6

摘 要: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是是一项用于肌肉功能评定和肌肉力量训练的新的、有价值的实用技术。肌力是影响运动能力的主要因素,等速肌力测试可对肌肉功能进行定量和客观的评价;而等速肌力训练不仅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肌肉力量,而且可用于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康复治疗,因此等速测试系统在运动训练和运动损伤后的康复训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等速技术 肌力测试 肌力训练 应用

在许多体育运动中,肌肉力量是影响水平发挥的重要因素,因此,许多运动员需花费大量的时间,运用各种训练仪器来增强肌肉力量。本世纪六十年代末,等速技术以其独特的可变阻力的观点而得到发展,经过30多年广泛的实践应用表明,等速肌力训练对增强肌肉力量是非常有效的,是增强肌力、提高运动成绩的一种最佳训练方法。等速技术除了应用于运动员肌力训练外,还可应用于各种运动损伤后的康复训练。等速肌力训练可提供一种可变阻力,这种训练方式能够减少康复训练中的组织损伤和再损伤的危险性,对运动损伤后的康复训练有重要意义。

1、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

1.1、等速技术

等速技术是等速肌肉测试和训练技术的简称,它是指在运动中,运动速度恒定(等速)而阻力可变,运动中的速度预先在等速仪器上设定,一旦运动速度设定,不管运动员用多大的力量收缩,月支体运动的速度都不会超过预先设定的速度,主观用力只能使肌肉张力增高,力矩输出增加,而不能产生加速度(运动开始和末了的瞬时加速度和减速度除外)的一种运动。

1.2、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的工作原理

运用等速运动的工作原理和等速仪器对肌肉进行测试和训练的技术称为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等速肌力测试,是在等速仪器上事先设定好运动速度,一旦设定,不管受试者用多大的力量,肢体运动的速度都不会超过预先设定的速度,受试者的主观用力只能使肌肉张力增高,力矩输出增加,而不能产生加速度,等速测试仪器在测试过程中测知受试者整个运动范围内任何一点上肌肉(肌群)的最大力矩输出。测试中,等速测试仪器提供的阻力与肌肉收缩的实际力矩输出相顺应,这种顺应性阻力使整个关节活动中任何角度都能承受相应的最大阻力,产生最大张力和力矩输出。等速测试仪器自动将关节运动中瞬时的力矩变化情况记录下来,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到力矩曲线及多项反映肌肉功能的参数,作为评定肌肉运动功能的指标。

2、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2.1、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目前,训练学专家逐渐认识到等速技术对肌肉力量测量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并将等速测试技术应用到运动训练领域。目前等速仪器可进行等长、等张、等速向心和等速离心等不同收缩方式的肌力测试, 对肌肉功能进行评定,并能提供多个评价肌肉功能的客观指标,如提供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力矩输出,即峰力矩,代表了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肌力;肌肉收缩的作功量、功率、肌肉收缩的爆发力、耐力等指标,可作为评价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指标。在肌肉力量训练方面,等速仪器可提供等速向心、等速离心、等长和等张等不同收缩方式的肌力训练,以及被动活动训练模式,使肌力训练模式多样化,提高训练效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训练方法。

2.2、在运动损伤后的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大量研究表明,在运动损伤康复中等速训练要比其它的康复训练方式更为有效。等速肌力测试具有较好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等速肌力训练对临床上各种运动系统伤病的康复训练都有重要意义,是增强肌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训练方式。目前等速技术主要应用于四肢大关节、腰背部等伤病进行肌肉功能评定,进而针对性进行肌肉功能训练,并对不同康复治疗疗效再评价的方面。等速肌力测试可作为肌肉关节损伤的辅助诊断工具。当关节在活动范围内,肌肉关节病变数据可通过力矩曲线获得,通过分析这些异常曲线可获得关节病理变化的客观信息。所以,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在膝关节损伤或关节疾病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半月板损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康复中的应用最为广泛。

3、对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的进一步研究

等速技术作为一项新技术,经过四十多年的应用和研究,已证实它在肌肉功能测试和肌肉力量训练方面具有较多优点,在体育运动的训练和康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膝关节的应用中,证实了它在肌肉功能测试和训练方面具有许多优点,并逐步体现了它的应用价值。但另一方面,等速技术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局限,在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3.1、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吴毅等发现向心测试时H/Q值大于离心测试时的比值,且两者相关程度很小(r=0.359~0.645)。卢德明等对膝关节不同起始角和结束角运动的肌力进行测试,发现:随着运动幅度的不断增大,膝屈伸肌PT值、PT出现时间、STW、AP均相应增大。可以看出,存在某些因素影响测试结果。因此,对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3.2、等速测试仪器的操作和训练。 等速测试仪器价格较昂贵,测试操作较复杂,且需配备较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对运动系统伤病的不同阶段,如何利用等速仪器选择合理的训练方案,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缺乏合理、规范的等速训练程序,这势必影响等速技术的推广应用。

4、小结

等速技术由于其独特的可变性阻力已广泛应用于体育运动中,但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开发和应用,让广大教练员、科研人员和运动医学工作者可以正确地将等速技术应用于指导运动训练和运动损伤的防冶、康复上,从而科学地促进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运动损伤的康复。 (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专业)

参考文献:

[1] 黄志平.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的研究进展[J].体育科技,2011(4)

[2] 常 颖.等速肌力测试和训练技术在膝关节伤病中的应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