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混泥土地面修补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混泥土地面修补方法范文1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面;施工技术;施工要点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中,地面施工技术是建筑施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直接关系到建筑竣工以后的地面质量,因此,在建筑施工中,相关技术人员应该按照国家规范及工艺对地面工程质量进行控制,本文就以应用最为广泛的混凝土地面为例浅析一下混凝土地面的施工技术。
高耐磨地面的施工要点
1.1耐磨地面的施工
混凝土材质的地面本身有着抗耐磨的性能,如果需要在混凝土自身耐磨基础上加强它的耐磨能力,可通过在地面混凝土中额外添加金刚砂等耐磨骨料一起拌合,从而提高地面的耐磨性能、地面刚度以及抗冲击的能力,符合耐磨性地面的硬性指标。对金刚砂或耐磨骨料的性质进行有效利用,遵循“随抹面,随浇捣”的工艺进行作业,把拌制完成的混凝土,按照地面施工方案中的计划厚度铺筑在处理完毕后的地表基层上,铺筑完毕以后,应使用平板振捣器对混凝土进行振捣,然后使用滚筒对混凝土地面进行滚压,从而使混凝土表面的泌水祛除,使表面更平整光滑,然后在对混凝土面进行局部抹平和整体压光,这时将准备好的耐磨材料进行均匀散布,然后进行二次压光,这项工作要保证一次成活。
1.2耐磨材料的确定
金刚砂是一种天然矿石,它属于不锈蚀的非金属材料,其硬度一般超过莫氏8度,在使用金刚砂作为耐磨材料时,一定要按照国家规范及设计要求进行用量的合理确定。如果在实际工程中,设计并未有详细说明,则可参照以下标准进行金刚砂的用量选择,轻度耐磨地面金刚砂用量应控制在2.5--3.5kg/㎡,中度耐磨地面用量应控制在3.5--5.5kg/㎡,而高强耐磨地面金刚砂用量应保证在5.5--7.5kg/㎡。在金刚砂的运输、包装以及储存中要按照水泥的标准进行,金刚砂进场以后,必须出具真实有效的相关资质证明,同时,试验员要进行采样并拿到有资质的试验室进行强度检测,确保合格后方能投入到施工中。此外,在金刚砂的储存上要做好防潮、防水工作,防止出现结块现象。
耐磨地面的施工工艺
2.1保证地基的承载力
在对地基进行处理时,如果地面工程为室外地面,且场地较为宽阔,在这样的条件下,可直接使用碾压机进行碾压施工,而如果是室内地面,就需要使用夯机对地基进行夯实,如果地基土为灰土或者素土,在夯实完毕以后需要加设混凝土垫护层,以防止在进行混凝土地面浇筑时,水分流失严重,从而导致地面混凝土出现干裂,影响地面的施工质量。
2.2浇筑前准备工作
在进行混凝土地面浇筑前,要清除垫层上的各种垃圾及泥土等,如果在垫层上有油污,应使用火碱溶液对其进行清洗,而且在浇筑之前,应对垫层表面进行洒水湿润,并将多余积水扫除,而且,浇筑前,要切实的制定浇筑规划,整理好浇筑顺序,尽量做到一次浇筑到制定标高。
2.3保证混凝土平整度
在混凝土地面浇筑时,要严格控制浇筑面层的平整度,谨防凹凸、波纹问题的出现,从而影响后期对局部地面的打磨效果,进而影响混凝土地面的外观质量,因此,在混凝土浇筑前,必须使用测量仪器控制好混凝土浇筑标高,或在地面垫层上打上灰饼来进行地面平整度的控制,如使用此种方法,应注意灰饼高度应略低于地面施工的标高。
2.4混凝土面层的浇筑
2.4.1为了对泌水现象能够有效控制,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以及水灰比,如果使用商混,应尽量避免使用泵送,而采取人工浇筑或使用溜槽等方式。
2.4.2混凝土地面浇筑应尽量做到一次成活,如果出现局部达不到地面标高时,应及时使用同强度等级混凝土进行补料,而不能直接使用砂浆补齐,在振捣以后,要使用滚筒进行多次滚压,滚压不到的部位需要人工使用木抹子进行抹平收光。
2.4.3在混凝土浇筑完成以后,可采用专业设备进行泌水,且不得少于两次,泌水完成后,即可进行耐磨材料的施工,施工时,作业人员必须穿铝制的网纹鞋。
2.5细节的处理
为保证耐磨地面的施工质量,施工时一定要注意施工缝以及阴阳角等位置的处理,避免由于打磨不到位而造成质量缺陷,在抹面收光时,如出现混凝土骨料外露,应将其立即剔除,然后用同等级砂浆抹平。
柱子边或墙边等角落部位,由于机械设备无法打磨到位,所以应使用人工研磨,作业时,作业人员要穿铝制的网纹鞋,从而防止局部地面出现脚印以及变形等问题。在混凝土振捣以及抹面等工序中,要注意附近成品的保护工作。
2.6地面的养护
耐磨材料地面施工完成以后,需要在其表面涂抹上专用的养护剂,以免耐磨材料地面的水分过快蒸发,从而保证了耐磨材料的强度稳定增长。如果施工环境温度偏高,还可使用毡布或者草帘被等物品进行覆盖,并定期浇水,以保证地面能够得到有效养护。
2.7地面切割过程
模板拆除时要注意轻拿轻放,防止拆模作业对地面边角的破坏,如不慎导致地面缺角少棱,应及时用同等级水泥砂浆进行修补,地面伸缩缝的切割可以在耐磨材料施工完毕以后进行,必须使用特殊的切割机进行耐磨地面伸缩缝的切割工作。
地面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为保证耐磨混凝土地面的最终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以下施工要点:
(1)地面垫层上垃圾、杂物必须清扫干净,对于油污等必须使用相应措施彻底清除,浇筑时,要进行洒水湿润,必要时还要在垫层面上均匀涂抹一层素水泥降,以增强地面垫层与面层的结合。
(2)对于混凝土的坍落度以及水灰比也要严格控制,如果使用现场拌合的方式,其坍落度不得超过6cm,如果使用商品混凝土,坍落度不得超过10cm。
(3)在浇筑混凝土时,要按规范进行振捣,防止过振、漏振,进行有效振捣,才能保证垫层与面层的有效结合。
(4)在耐磨地面施工时,要根据施工规范编制合理有效的施工方案,在施工时根据方案把握好散布耐磨材料的时机,以及各种工序的顺序和时间。
(5)耐磨地面施工完毕以后,一定要及时在面层上喷洒特殊的养护剂,而不能直接浇水养护。养护工作必须保证及时、有效。
参考文献
[1] 王青.关于民用建筑地面施工技术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14(25):60.
[2] 朱赛菊.民用建筑地面施工技术要点探析[J].企业导报,2011,5(11):249--250.
[3] 李福君.浅谈民用建筑地面施工技术要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34):297.
混泥土地面修补方法范文2
【关键词】:框架结构 常见质量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3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钢筋工程质量控制问题及措施
钢筋工程是框架结构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框架结构工程来说,钢筋工程的质量控制是单位工程主体结构质量的重点之一,而设计图纸、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及相关标准图集是监理工程师进行质量控制的主要依据。
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必须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钢筋施工,这是保证钢筋混凝土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建筑施工中,必须要确保钢筋工程施工质量。下面是我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见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
1、梁柱截面有效尺寸不足
梁、柱钢筋绑扎完成后,测量其主筋到主筋的有效尺寸不能达到设计要求。梁、柱截面有效尺寸对其抵抗弯矩能力的影响相当大,造成梁、柱截面有效尺寸不足。
措施:箍筋加工前要求施工单位提交其加工样单进行审查,核对其放样尺寸是否有误;同时在箍筋加工过程中加强抽查频率,防止操作人员不按样单加工或加工尺寸不满足要求;工程施工进行初次梁、柱钢筋绑扎时,要求施工技术人员严格执行对操作人员的技术交底工作并在钢筋绑扎施工过程中进行现场指导,务必使操作人员养成将主筋绑扎到位的良好习惯;对于梁、柱设计等宽,则应优先控制柱箍筋尺寸满足设计要求,然后可要求施工单位在梁主筋间设置钢筋内撑的方法以减少对梁断面的影响范围。
2、各种构造钢筋错设、漏设
构造钢筋通常在设计总说明中加以说明或要求按相应图集施工,施工单位往往不够重视,错设、漏设的现象时有发生。
措施:首先在工程开工初期监理工程师应认真阅读施工图纸,弄清构造钢筋的设计要求及图集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是经常提醒施工单位技术人员注意构造钢筋的设置。再次是钢筋绑扎过程中加大巡视检查力度,发现构造钢筋错设、漏设现象及时纠正。最后是在钢筋工程检查验收时必须将构造钢筋的绑扎纳入重点检查范围之一,发现构造钢筋错设、漏设现象要求施工单位整改。
二、模板工程质量控制点及措施
1、解决杯形基础模板缺陷的措施
杯形基础支模应首先找准中心线位置标高,先在轴线桩上找好中心线,用线坠在垫层上标出两点,弹出中心线,再由中心线按图弹出基础四边线,要兜方并进行复核,用水平仪测定标高,然后依线支设模板;木模板支上断模板时可采用抬把木带,可使位置准确,托木的作用是将木带与下断混凝土面隔开少许间距,便于混凝土面拍平;浇筑混凝土时,在芯柱四周要均衡下料并振捣;脚手板不得搁置在模板上;拆除的杯芯模板,要根据施工时的气温及混凝土凝固情况来掌握,一般在初凝后即可用锤轻打,撬棍拨动。较大的芯模,可用倒链将杯芯模板稍加松动后,再徐徐拨出。
2、解决剪力墙模板缺陷的措施
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合,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混凝土浇筑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墙体钢筋绑扎完毕,用吸尘器或压力水清除模板内残余垃圾;在合模前,派专人将模内垃圾清除干净;墙体上的大型预留洞口(门窗洞等)底模宜开设排气孔,使混凝土浇筑时气泡及时排出,确保混凝土浇筑密实;高柱、高墙(超过3m)侧模要开设浇捣孔,以便于混凝土浇灌和振捣。
3、解决梁建筑模板缺陷的措施
梁底模支撑间距应能保证在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支撑底部如为泥土地面,应先认真夯实,铺放通长垫木,以确保支撑不沉陷。梁底模板应按设计或规范要求起拱;梁侧模应根据梁的高度进行配制,若超过60㎝,应加钢管围檩,上口则用圆钢插入模板上端小孔内。若梁高超过700㎜,应在梁中加对穿螺栓,与钢管围檩配合,加强梁侧模刚度及强度;支梁木模时应遵守边模包底模的原则。
4、解决板模板缺陷的措施
楼板模板下的龙骨和牵杠木应由模板设计计算确定,确保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支承面要平整;支撑材料应有足够强度,前后左右相互搭牢增加稳定性;支撑如撑在软土地基上,必须将地面预先夯实,并铺设通长垫木,必要时垫木下再加垫横板,以增加支撑在地面上的接触面,保证在混凝土重量作用下不发生下沉;木模板板模与梁模连接处,板模应铺到梁侧模外口齐平,避免模板嵌入梁混凝土内,以便拆除;板模板应按规定要求起拱。钢木模板混用时,缝隙必须嵌实,并保持水平一致。
三、混凝土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及措施
混凝土质量的好坏,既对框架结构的质量有着影响,也对框架结构的安全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施工中我们必须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有足够的重视。
1、混凝土拌和时,项目部质检人员对混凝土拌合物的均匀性按要求进行检查。
措施:在检查混凝土均匀性时,首先混凝土的搅拌时间控制在90s,每次取样从卸料流出的1/4~3/4之间部位。其次混凝土搅拌完毕后,应在搅拌地点和浇筑地点分别取样检测混凝土拌和物的稠度(每工作班不少于一次);在检测坍落度时,还应观察混凝土拌和物的粘聚性和保水性,全面评定拌和物的和易性。
2、混凝土浇筑之前,检查和控制模板、钢筋、保护层、预埋件等的尺寸、规格、数量及位置。
措施:其偏差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此外,还应检查模板支撑的稳定性以及模板接缝的密合情况。认真检查模板缝隙,发现缝隙大时要及时修补,保证模板缝隙严密;木模板要充分浇水湿润;钢模板要清除干净表面灰浆等脏物,并刷好脱模剂。
3、混泥土浇筑过程中,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发现混凝土拌合物的均匀性和稠度发生较大的变化时,及时处理。
措施:混凝土拌合物运至浇筑地点后,检测其稠度,所测稠度值应符合设计配合比单要求,其允许偏差值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出现混凝土拌和物离析或分层现象,对混凝土拌合物进行二次搅拌。混凝土拌合物运至浇筑地点时的温度,最高不宜超过35°;最低不宜低于5°。
4、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注意混凝土的分层离析。
措施:混凝土浇筑有的是竖向结构,若浇筑混凝土的高度超过20m,所以在实际中我们采用串筒、斜槽,进行下料浇筑。混凝土浇筑是分层下料浇筑,浇筑分层厚度控制不能超过振捣器的振捣半径,且要保证振捣上层混凝土时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至少50mm,使上下层结合成一体。混凝土采用插入振捣器,每一点的振捣时间控制在20s~30s;振捣器要快插慢拔,待出现泛浆后,混凝土不下沉即可停止振捣。
四、结论
近几年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结构在我国应用已经非常广泛,随着我国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其应用越来越频繁。根据工程施工质量形成的时间及各个程序,只有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一同对该结构工程的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和混凝土浇筑之后的质量严加控制,才能确保框架结构的施工质量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
[1]苏柱艺.钢筋混凝土柱模板缺陷的防治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3):162.
[2]张士平.浅议建筑工程施工中预防质量通病措施[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7,(6):14,38.
混泥土地面修补方法范文3
关键词:桥梁 施工 方法 技术
一、引言
桥梁施工是桥梁建设的关键环节,桥梁施工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桥梁建设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施工机具、设备和建筑材料的发展,桥梁施工技术得到了不断地改进、提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现代交通工具中的元素,桥梁工程的施工技术是很难掌握的,也是很多变的。本文对桥梁施工技术进行了简单的探讨与分析。
二、桥梁施工方法概述
一般来说,桥梁基础工程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受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所重视的是工程结构本身和经济效益。目前国内已经拥有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一整套施工工艺及相应的设备,而特大桥梁基础已经向“组合基础”发展。扩大基础、桩基和沉井在各自的发展中又彼此“联合”。这种联合就是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来发挥各类型式的特点而组成的一个整体。桥梁基础工程由于在地面以下或在水中,涉及水和岩土的问题,从而增加了它的复杂程度,使桥梁基础的施工无法采用统一的模式。但是根据桥梁基础工程的形式大致可以归纳为扩大基础、桩和管桩基础、沉井基础、地下连续墙基础和组合基础几大类。
桥梁上部结构的施工方法,70年代以后随着预应力混凝土的广泛应用.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在钢筋混凝土桥梁的时代,可以说主要是现场浇注的施工方法。由于桥梁类型增加与跨径增大,构件生产的预制化,结构设计方法的进步、机械设备的发展,由此而引起施工方法的进步和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施工方法。主要有:就地浇注法;预制安装法;悬臂施工法;转体施工法;顶推法施工;移动模架逐孔施工法;横移法施工;提升与浮运施工。除外,桥梁下部结构考虑是否得当,对工程造价、质量、工期及使用影响也很大。内力计算为减少软土地基位移对超静定结构的影响,上部工程多采用标准梁的先简支后连续构造,这样整个工程的计算工作主要集中于下部结构,故下部结构内力计算方法的选用是否正确,考虑因素是否全面,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危。主要的下部结构内力计算方法有盖梁内力计算、桥墩内力计算、桥台内力计算。
三、桥梁施工技术
1.体外索加固法
体外预应力是一种有效的桥梁加固方法。简单易行,不影响行车。受力途径明确,能显著提高结构承载力和抗裂度,有效改进结构的应力状态。为了满足加固后旧桥的承载力的需要,体外索一般采用折线形,同时满足梁正截面抗弯强度和抗剪强度的要求。体外索材料一般由无粘结钢绞线、粗钢筋与槽钢组合而成。体外索加固桥梁受弯构件时,可按偏心构件来验算梁的承载力;按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认为截面受弯破坏时,梁内的非预应力钢筋达到屈服,而预应力钢筋达不到极限强度,验算使用阶段的应力及结构变形;按加劲梁组合结构分别对其受力和使用性能进行分析。在正使用极限状态的各项指标计算时,按整体变形协调条件计算在外载作用下预应力筋的应力增量。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加固后能达到荷载标准,加固效果是非常显著。体外索加固法有效改善了主梁在正常使用阶段的工作性能。裂缝宽度变窄,挠度明显减小,增加了结构的耐久性。体外索加固法是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加固、卸载及减小结构内力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2.真空压浆技术
传统的压浆法灌浆,是在0.5MPa-1.0MPa的压力下,将水灰比0.4-0.45的稀水泥浆压入孔道,这种做法容易发生水泥浆离析,析水,干硬后收缩,产生孔隙,留下隐患。为此有必要将传统压浆工艺进行改进,将真空辅助压浆工艺等技术应用于预应力施工中,使灌浆工艺更加完善合理。由于孔道内只有极少的空气,很难形成气泡;同时,由于孔道与压浆机之间的正负压力差,大大提高了孔道压浆的密实度和饱满度。减小了水灰比,选用专用的添加剂,提高了水泥浆的流动度,减小了水泥浆的收缩,从而保证了浆体的可施工性,充盈孔道的密实性和提高硬化浆体的强度。
四、桥梁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重视调拱调坡层的施工质量,在该层的施工时,特别要抓好各材料的规格、级配及配合比,确保该层的有敛宽度内的平整度和压实度,是保证基层施T质罩的基础。在基层施工中,严格抓好松铺厚度,在最佳含水量的碾压尽量减少基层成型,经初压后进行人工整修.特别要加强基层边缘立模处的压实度,对因特殊情况碾不到位的应采用工人锤和振动夯,分层夯实.以确保其结构层的质量。加强基层养护,在基层施工完成后,采用麻袋进行养护,也叮以采用喷洒沥青乳液保护。若不能封闭交通.应限制重车通行,其车速不应超过20km/h,同时应注意其他交通设施对基层的损坏。若出现车槽(坑槽)松散,应采用相同材料修补压实。严禁用松散粒料填补。严格控制基层平整,面层铺筑前用3M直尺对基层进行平整度检测,平整度差且大的路段应进行整乎。面层锥铺前认真清扫基层表面,确保基层表面清洁,没有松散浮料和杂质。如有泥土应采用压力水冲洗下净,如肇层表面局部下封层脱落,则应将脱落处基层表面清洗T二净后补洒透层沥青或补做下封层,面层铺筑前受到其他工序污染,如表面滴落水泥成硬渣时,应子及时清除,以确保画层平整度。沥青路面的施工质肇,也取决于主要材料的质量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及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不合理,油石比较大.已铺筑的路面会产生壅包和泛油。油石比较小,路面会出现松敏-矿料的质量不好,集料的压碎值和石料的抗压强度太差和细长扁平颗粒含量过高,使路面混合料的稳定度降低,容易出现路面的各种病害。沥青混合料的拌合不均匀,有时当拌和设备出现意外情况,刚开炉或料温低,含水量大时,会出现料温不均匀现象;当筛分系统出现问题时,造成骨料级配发生较大变化-有时也会出现柜白料,使路面难以摊铺成型.温度过高造成沥青老化,不能保证沥青混凝十摊铺质量-拌和能力过小,出现停工待料状况,使接头处温度降低,出现温度差,形成一个个坎。当运输设备不配套或司机技术较差时,会撞击摊铺机,使机身后移,形成台阶。以上因素极易造成平整度和表面密实度差等现象。
五、结语
在桥梁建设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宜的施工方法和技术。现代桥梁建设的施工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不断地涌现出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高科技材料。当然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仍会遇到各种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求新方法、薪技术。
参考文献:
[1]张运志.分析公路矫粱施工的技术[J].广东科技.2009.6
[2]王莉萍.有关桥梁工程真空压浆技术的施工探讨[J].魅力中国,2009.6
[3]黄世奇.试述公路桥梁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J].广东科技.
2009.6
混泥土地面修补方法范文4
关键词:生态建筑原生的适宜技术
“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原意为“家”和“住所”,后来衍生成生态学(Ecology)。到20世纪60年代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生态建筑”这一概念至今,其内涵在不断扩展和延伸。现在,普遍认为,生态建筑的基本原则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支撑环境;把建筑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的,具有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来维护。
1.“原生的”与“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设计
1.1“原生的”生态建筑设计
在形成之初,建筑就是人类活动的内在机制同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逻辑结果,因此,其本身就包含了内在的“生态精神”。这些建筑通过直接的、单纯的与自然的接触,有着朴素生态概念。人们通常不自觉地运用着当地的材料、技术,并考虑当地的气候、风向等,建筑的创造出于人类征服自然、适于自身的需要,同时也受制于自然。在“人是短暂的,而自然是永恒的”这样的中国传统思想下,中国的传统建筑不论从材料的使用上还是选址和布局上都体现着现代所谓的生态精神。这样的建筑从建设、使用和毁灭三个阶段都不会对生态环境有所破坏,值得现代建筑学习。当然原生的生态建筑也有局限性,它们通常内部功能组织简单,难以适应现代生活。尤其在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除了个别实验性质的生态建筑之外,大部分对生态建筑的摸索也处于“原生的”状态。
简单说,原生的生态建筑设计是在节约经济和低技术的条件下,不用或者很少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来达到生态化的目的。然而,此类建筑的节能效率和可持续性都不甚理想,缺乏普适性。同时,停滞不前的生态技术.并不是可持续的生态观。因此,考虑将现代的生态技术运用到普通的建筑设计中去,即本文提到的“适宜技术”生态建筑。
1.2“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设计
适宜技术(AppropriateTechnology)最早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tkinson和Stiglitz在1969年提出,其原意是“Localizedlearningbydoing”,也就是地方性的边干边学。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它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能一味照搬和模仿发达国家已经用过的技术,从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样的,“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主要指的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侧重建筑技术的适宜性、高效性,通过普遍的建筑设计手法,精心设计建筑细部,提高对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有选择地借鉴当地建筑文化传统和技术,使建筑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实现技术的人文提升。
具有一定适宜性、普遍性的技术,又能根据环境的不同而有一定地域特色的生态建筑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也就是说,从满足基本的人居环境的要求出发,通过渐进的方式.通过“适宜技术”这个设计手段,运用当地的资源,结合适宜的经济的技术,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生态建筑设计从“原生的”向“适宜技术”转变的必要性
2.1生态技术与经济性的互动
建筑技术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而进步,同时也根据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到如今,我们所面对的是资源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之间的矛盾。“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以整体上低水平的、快速的发展,拥有低素质的庞大的人口群体,以及对西方生活方式的迷恋和追求。正在形成一种高度浪费和污染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目前中国建筑业物质消耗占全部消耗总量的15%左右,建筑能耗约占全部能耗的28%,建材生产、建筑活动造成的污染约占全部污染的34%。意识到这种可怕的现象的危害,不得不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方式。
经济的落后导致技术的落后.建筑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着当地的经济状况。“原生的”生态建筑在经济上是足够节省的,却不足以体现当代的发展。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很难广泛展开:而在中国真正有着较高技术含量的生态建筑凤毛麟角,经济上的因素也是很大一方面.要追求可持续发展。盲目建设大量的高技术的生态建筑也是不合国情的。因此。提倡“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设计迫在眉睫。
2.2生态建筑设计与社会需求的互动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筑反映着人类的需求,同时它反作用于社会,通过对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对比与分析,唤起人们的行为。早在古希腊,神庙的建设加强并支持了当时社会民主化的思想.巴洛克建筑以其丰富的三维空间唤醒了社会对自由的意念.日本住宅的小尺度也是对日本社会的模仿与反映等等。这些实例说明建筑有助于人们适应日常生活的需求和环境的改善,同时,建筑也能对社会的可适应性要求做出形式的反映。在当今“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大主题下。建筑的回应就是进行生态建筑设计。原生的生态建筑设计显然落后于人们的社会的需求.而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设计的提出更加恰当。
2.3人性化的生态建筑设计
众所周知,现代建筑产生的思想根源在于“以人为本”。如果偏颇地来看,如今对自然的破坏归结为“以人为本”这种自私的理念。于是有人提出生态建筑的出发点是“以自然为本”。这样看来.生态建筑与现代建筑成了对立的概念,其实不然。建筑的产生以来就是为人服务的。“人一建筑一自然”是构成建筑世界的三个要素.其中人是第一位的。生态建筑将三者融合,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过程的一部分。它尽可能利用建筑物当地的环境特色与相关自然因素(比如阳光、空气等)。使之符合人类居住,并且降低各种不利于人类身心的任何环境因素作用,同时,尽可能不破坏当地环境因子循环,并尽可能确保当地生态体系健全运作,目的还是为了人类拥有更好的生存环境。
“原生的”建筑设计由于技术的落后性,有时也会有违背生态设计的问题。例如在对当地材料的使用上,就如同我们过去常用的粘土砖,粘土砖一直以来都是传统的、使用广泛的建筑材料,与混凝土比起来.它的人工性能要好得多。然而,烧制粘土砖破坏的大量的良田.原本肥沃的土地变成荒凉。这样看来,对地方材料的使用也许正在破坏着当地的环境。这一点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并且要去探寻新的手段、新的技术来把这些朴素的、原生的生态建筑思想加以进化。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设计强调技术和社会、经济、艺术的整体平衡,在关注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同时,去关心社会、考虑当地社会发展的本土性和当代性,体察大多数人的需求,为普通大众构筑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3.生态建筑设计从“原生的”向“适宜技术”转变的可行性
实现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通常有三种手法:一是将传统技术进行改造;二是将先进的技术改革、调整以满足适宜技术的需要;三是进行实验研究,直接效力于适宜技术。,在此以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为例,分析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在上海的可行性和发展。
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位于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莘庄科技发展园区内,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钢混主体结构,南面两层、北面三层。一楼东半部约350平方米大斤用于生态建筑集成技术展示,并成为生态建筑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的实验平台。从经济性的角度来看,该示范楼每平方米的建筑造价(不含土地费)4000多元,远低于普通写字楼的造价;从能源的角度来看,该楼的综合能耗为普通建筑的1/4;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的20%;室内综合环境达到健康、舒适指标;再生资源利用率达到60%。
3.1对“原生的”技术手段加以改造利用
3.1.1从天井到中庭
1)原生的技术手段
上海地区传统民居最典型的平面布局是以内院为中心,这当然是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一脉相承的。由于用地的有限,住宅的由原来的三开间退化为一开间,内院也随之越来越小,形成了天井。合院的形制已经不复存在了,天井却因为能有效改善整个住宅的小气候而延用下来。房屋的进深过大时,利用天井,既有了适当的采光面,又能减少夏日的日照;通过天井能将建筑底部的风拔上来,有利于建筑内部的空气流动。
2)改造后的适宜技术手段
从狭小的天井到宽敞明亮的中庭,顶上盖有透明的玻璃天窗。不仅保留了其通风的效果,而且改善了原来天井阴暗的状况,使这幢办公楼能达到天然采光。为了让南北两楼共享阳光.设计布局上,整座楼南低北高,冬天,阳光从中庭的天窗射入,能够照到北面办公室。通过玻璃天窗开启角度的随意调整,只要天气晴好.白天几乎用不着开灯,有效地节省了能耗。
3.1.2从老虎窗到烟囱效应
1)原生的技术手段
人们很早就发现门窗对开的形式能够造成“穿堂风”。一套住房内不同方位的房屋之间有流畅的气流.就能形成穿堂风。穿堂风对于夏季散热是比较有效的。另有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就是“老虎窗”了。“老虎窗”是英语roofwindow的音译,顾名思义。是开在屋顶上的窗,其目的是为了增加阁楼的采光和通风。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其通风的效果类似于“烟囱效应”。2)改造后的适宜技术手段
从室内热压拔风分析图中可以看出,该生态楼从南面楼前的水面导风到背面“烟囱”的拔风.都是对传统技术的改造。有所突破的地方在于,在建筑的地下2m左右深处,间隔埋设着若干根数十米长的小管道,管道出口一头在中庭,另一头在数十米外的旷地。一方面,热空气从下往上,从屋顶通风口散逸而出.并形成烟囱效应,从地面管道中拔风;另一方面.从地面抽取的热风经过数十米长的地下管道时,管道外湿冷的泥土和恒温的地下水会给风不断降温.再经过滤处理,进入办公楼是清新空气。每小时换气可多达20次。
3.1.3从坡屋顶到双层屋顶
1)原生的技术手段
坡屋顶较普通的平屋顶能更有效地保温隔热。对于雨水较多的上海,坡屋顶还能有效组织雨水的排放。因此,在这里,理想的建筑布局形式往往是:有一个长行的平面和带坡顶的剖面,所有房间都有直接的通风采光;建筑四周都有阳台、百叶遮阳板或外廊。
2)改造后的适宜技术手段
该生态楼使用了双层屋顶。第一层是太阳能储热板,它将利用太阳能为大楼供冷;第二层是敷在屋顶的高密度泡沫板保温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的入侵。
3.2将先进的技术改革、调整以满足适宜技术的需要
3.2.1太阳能热利用
根据上海地区利用太阳能存在的问题.该楼创新地实验了与建筑结构集成的一体化太阳能集热器件和新的太阳能能量利用系统。办公楼设置了150平方米。太阳能集热器,可供充足热水,并部分用于冬季约300平方米地板采暖,以及夏季15kW的干盘管空调制冷。制冷通过太阳能热水型吸附制冷机组实现,其需要80—85℃热水驱动。在示范办公楼应用中,吸附制冷机和干盘管技术结合用于处理空气显热负荷,制冷机组完全由太阳能集热器加热。除湿热泵的低温端可以在夏天做制冷用。空调、采暖、热水供应及地热的应用在该太阳能系统内都能和建筑结构很好地结合.实现了一体化。
3.2.2高效健康空调
由于上文提到的遮阳板和利用“烟囱效应”使办公楼凉爽,该楼全年空调使用期将比普通办公楼少两至三个月。当然,其空调系统也是经过新的研究开发的,能把夏季空调的除湿与降温相分离实现系统高效空调效果。空调系统利用办公楼楼散热循环制冷,降低能耗约20%;而新型制冷剂的加入,更不会破坏人类共有的臭氧层。空调还具备除湿功能.采用液体除湿处理空气潜热负荷,除湿液体的再生通过高温热泵(80~85℃)来实现,这一创新的结构使楼内杜绝了一般中央空调常患的霉菌等细菌。全年温度将保持在18~25℃,湿度在55%~60%。屋顶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将作为空调主要能源。
3.3实验新技术、新材料直接效力于“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
该生态楼使用的是3R材料,最大限度地实现废物利用和资源循环(所谓3R,是指节约资源Reduce、可再生利用Reuse和可循环Recycle)。用废骨料、矿渣粉、粉煤灰.甚至栽培花草的小陶粒来代替水泥。单是混凝土就用了3种,有的是用老房子拆除后的混凝土为主的新老混合型,有的是用七成替代成分掺入的低成分水泥,还有大量旧木地板的回用,全楼的再生资源利用率达60%。
在围护结构墙面的构筑上,在加厚的内外墙之间是一道5~8cm厚的空气层,里面装有保温防水材料,这样一层复合墙体可节能25%。窗玻璃的使用上,该生态楼采用的是低辐射玻璃,可有效阻断红外光。经过特殊处理的窗玻璃能把阳光折射到室内需要的角度。此外,窗外还将悬挂自动遮阳的电子百叶窗,不仅开合随意。其遮板上的细孔能让微风和光线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