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新课标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教案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兴趣;展现;自我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01-02
小学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通过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逐渐养成自觉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改变过去以应试为目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探究兴趣,在课堂上张扬自己独特的个性。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将已经取得成效的方法,介绍给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
小学生对于鲜活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和知识掌握的加速剂。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有了兴趣,才有可能对新知识做进一步的探究,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致,在享受语文学习乐趣中,使学生和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如,笔者在讲四年级语文第八册《可爱的草塘》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诵读课文,不是让学生按照顺序逐段地全读,而是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自然段,深入地有感情地朗读该自然段。这种给学生自由参与和选择的空间,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马上被激发出来了。笔者在学生朗读后,做出以表扬为主的评价,并加以指导后给学生进行范读,然后让学生朗读模仿。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有感情地诵读水平。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情景境,通过对课文中自己喜爱的自然段落进行朗诵,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潜力,发挥了学生自身的创造力。
二、激发学生多感官参与,给学生自我展现搭建平台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是小学语文新课标的亮点之所在。在课堂上,双边活动的实现,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问题,在思路上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获取新知。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角色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一节优秀的语文课要能体现出,课堂上教师是否能够通过有效的启发,调动学生亲自手、脑、口多感官并用,对教学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并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个性的自我展现。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一课时,笔者首先是让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课上同桌互相听读,纠正字音后练习读熟。默读课文分段,明确本文分了几部分,各部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通过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一摞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的次数,让学生说出“每一次在文中出现,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与观众不同的心情。品味文中省略号的特殊意义,即,“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展,搭建充分的自我展示的空间和机会。最后,搜集并推荐赵丽宏的作品《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几步作品,阅读主人公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让学生课下有选择地阅读。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在整节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手、口、脑的多种感官参与、协调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智慧,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掌握新知与技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三、在互动中,促学生思维的拓展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在于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敢于和善于与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民主平等的教学互动平台。笔者每节课都会面带微笑,用真情的话语与饱满的激情亲近学生、感染学生、善待学生。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错误,笔者对于学生的课堂出现差错,从不训斥职责。如:笔者在教学时,改变传统的角色,都会走到学生中,和学生小组共同讨论。对于小组中学生独特的见解,笔者会给予肯定性的评价,“你真行!”、“你真棒!”激励他们的思维进一步外延,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对于小组中,不愿意动脑和很少发言的学生,笔者会耐心地鼓励“慢慢来,你肯定行的!再想想”。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消除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让每个同学都不掉队,在互动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互动环节中得到充分的张扬与展示。
总之,在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以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倡的新理念为指导,关注每一名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动性,教师采取积极的手段和方法来为学生创设自我学习和自我展现的活动空间和机会。在师生双向互动中,促进学生有针对性的突破和全方位的发展,使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真正成为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平台与乐学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人。笔者发现把课堂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可以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世荣.《童趣》教案[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2).
[2]李春霞.让语文课堂“动”起来——多媒体与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整合[J].新课程(小学),2010,(9).
[3]张文芝.《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8,(6).
[4]周慧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J].校长阅刊,2006,(11).
小学语文新课标教案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堂;创新;创客
“新课堂”以新的教育理念作为基石,为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为教育导向,一切为了学生,从新的高度尊重学生,全方位依靠学生,将学生当作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新课堂”将把学生的学习取向当作是教学的出发点,而并非将知识传授当成是起点,顺应学生自然的天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通过这种“构造”努力将课堂从原先教师“表演的舞台”变为师生“互动的平台”,将传授知识的场所变为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新天地。基于以上的理念,对新课堂有了以下的构想。
一、从“教室”变成“学室”
我们按照生活的习惯把学生学习的场所称为“学校”,主要是突出一个“学”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集权统治思想逐步影响了学校的教育观念,于是“教”的思想不断被强化,后世的人便把学生学习的地方命名为“教室”。在现在看来,其实我们很有必要对此进行再次的更名,改“教室”为“学室”。“学室”这样的称谓不仅能超越“教”的思维局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之所、生活之所、活动之所,让它成为学生接受这个世界广大思想的一个新天地。
二、把“教师”称呼为“先生”
其实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长远的见解,古人把老师称之为“先生”,实在是高明。所谓“先生”,同样也是学生,但是是先几步学习的学生。然而“教师”这样崇高的称谓,彰显出来的地位明显是高于学生的,这样理所当然教师就成了课堂的主人,变成权威、不可侵犯的象征。然而本质上来讲,教师和学生其实是平等的学习伙伴,如果一定要分个高低先后,我们也可以称之为“首席生”。但是相比较“先生”这样的称谓,反倒后者更加返璞归真,更有贴切感。
三、把“教案”改成“学案”
“教案”是教师自己设计的教学的方案和蓝图,根本目的其实是为教师服务的。它将课文内容作为教学的导向,以知识为起点,流程规范,内容细密。教师在书写教案时,往往重视教学的目标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我们都知道,学生是课堂行为的主体,当然是要先有学生的“学习标准”,才会有教师的“教学目标”;先有学生学习的“学案”,才会有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教案”。不仅如此,课堂中学生的学习都是随机的。那必然需要改“教案”为“学案”,以过程为导向,站在学生的角度和学生拥有的学习经验为起点,假想出学生学习的模块,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建,发挥出教师应有的引导、组织、服务学生的特性。
四、化“教学”为“学教”
以往的“教学”观念所提倡的是“先教后学”,导致课堂关注的焦点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然而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先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将学生真正变成课堂的主人。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要转变成“学教”,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五、变“课本”为“文本”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的,提倡对“课本”的熟识、理解与掌握。这种将“课本”视为“教学圣经”的做法导致了语文课堂学习的简单化和师生视野的狭隘。我们应该认识到,“课本”本质上只是师生共同分享的一种学习资源,然而除去课本,还有更多的方面需要我们去重视,社会经验、交际技巧等也都是学习资源,而且是更为重要的资源。只有对“课本”建立了正确的认识,师生的学习才能突破“课本”的限制,突破“课堂”的限制,从而转变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搭建起一个开放的、综合的学习资源共享系统。
六、把“讲台”当成“展台”
教室里的三尺讲台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地方,是教师权威的象征,是教师个人表演秀的舞台。讲台虽然树立了教师的威严,却拉远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语文教学改革需要我们对传统的课堂重新审视、认识,新型课堂以学生为主人,不单单是需要教师在讲台上传授知识,还需要学生自主上台讲解学习方面的看法,将“讲台”变成展现真实自我的一个“展台”,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学习,享受课堂生活。
总而言之,构建语文新课堂,并且让语文新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情感得到宣泄,知识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努力创新,不断改善原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让语文课去接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心灵能够在语文教学文化的熏陶下更加充实,让思想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遨游,让学生的心灵一直在言说与倾听着语文课散发的魅力,让语文新课堂伴随学生自由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标教案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268-01
1 古诗教学的现状
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弊端,其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是最主要的问题,一些教师没有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程度进行讲解,造成了小学生们学习古诗的障碍,对古诗所处时代、社会环境、生活特点、语言习惯等都不了解,总是觉得和自己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差异,让小学生难以理解以及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对古诗的特点、诗人的生平及文学风格、特定的历史背景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解决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扫除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障碍。教师要找到古诗教学中的突破口,让学生们真正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怀,排除对学习古诗词的厌烦情绪。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陷入的几个误区(1)枯燥乏味的“演讲式”。“演讲式教学”让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孩子们不知所云,处于一种迷茫状态,因为孩子们的知识储备量有限,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教学。(2)破坏诗歌的整体性。老师在古诗教学中往往肢解语句,重点放在就某个字词做讲解,且要求学生记住,在检查学生理解得如何时一般用问答法,一问一答之中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性,使学生们无法很好地领会诗的意境。(3)一板一眼的翻译法。古诗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才能深刻体会其意境。可有的老师却一味地照搬教案、翻译工具书,进行字面的直译,不加入任何情感,小学生根本体会不到诗的意境,只会背,不会理解。
2 提高小学古诗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2.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引发学习热情的导火索,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来展开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可以通过精美的图片、优美的音乐,以及动态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引入古诗描绘的意境中。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大都比较浅显,且富有生活气息,如《小儿垂钓》《咏鹅》《蝉》等,在教学这些古诗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集关于这些诗歌的动画视频,可爱的卡通形象、生动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古诗的内容,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意境。再如,教学《山行》《早发白帝城》等有关景物描写的诗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每一句诗句的大致意思画出相应的简笔画,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的热情高涨,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参与其中,而且学生会在绘画过程中加深了对古诗重点字词的理解,对诗句的认知更加清晰。此外,在动手又动脑的过程中,学生对古诗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探索和发现,进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2.2 以读代讲,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内容简练、优美,对称、押韵的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诵读是学习古诗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小学生要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加强感悟,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多引导他们体会和感悟字里行间展现出的语言美、旋律美、意境美。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按照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包括范读、听读、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等。不论采取哪种诵读方式,教师都要进行科学的指导,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握诗句的停顿、重音、声调,使他们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音乐美。与此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纠正字音,了解古诗的平仄,以便他们读准诗句的节奏,进而体会出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等。我们要相信,学生通过不同形式、循序渐进的诵读,会逐渐领悟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也能体会到诗歌的意境美,并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多种古诗诵读方法,也为他们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和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 引导学生领悟古诗中的情感
诗歌是作者寄托思想、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可以说,古诗词的灵魂就是蕴含在其中的情感,而要让学生通过古诗词学习提高综合素养,教师必须要引领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发挥古诗词“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熏陶和感染学生。首先,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意象是客观物象和作者主观感情的有机统一体,承载和寄托了作者的感情。抓住作者在诗词中为我们描绘的意象,往往能体味出其中蕴含的情感。比如,在《滁州西涧》中,作者通过幽草、山涧、黄鹏、深树、渡口、孤舟这些意象创设出一个幽寂凄清的意境,抒发了他孤独的感情和无人理解的痛苦。其次,让学生知晓古诗词中常用的抒情方法。古诗词虽然可以叙事抒情、写景抒情,但常见的抒情方法不外乎两种: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把自己的感觉和感情抒写出来,像李白的《汪伦》最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作者通过夸张和对比的手法,直接写出他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通过写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做到情景交融是古诗词间接抒情最常见的手法。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绘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古代诗词中极为常见。
结语
总之,古诗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感,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文学素养的重要素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时,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体会,逐步帮助他们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标教案范文4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也发生着极大的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亟待改革。备课是为课堂教学做铺垫的一个内容,因为备课方式也需要进行改革。随着改革的推进,集体备案进入了教师们的圈子,但是无论是哪种备课方式,备课的基本环节是少不了的。本文就从如何备课入手进行探析,希望能为同行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备课;课堂教学
作者:李荣蜀(重庆市北碚区文星小学,重庆400700)
一、小学语文备课现状分析
(一)备课缺乏师生互动
教师授知和学生受知的共同参与的合力是一个教学活动展开的动力,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是没有意义的。备课前预习课的目的,就是一方面调动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一次课前掌握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有利于教师更多地掌握学生的情况,为备好课堂教学课提供依据。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缺乏这种师生互动,影响素质教学质量。
(二)教师单纯将自己视为传话筒
过去的语文教学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教师只是充当了教材和教参的传声筒,只要把知识原原本本地传递给学生,就算完成了任务。新课改提倡“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善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语文新课标是我们搞好语文教学的罗盘,它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语文教育的特点,各学段应把握的重点等都有明确的表述。面对这些新理念,新表述,语文教师只有加强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才不会走弯路,或误入歧途。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备课策略
(一)从教材做起做好备课工作
教材是大纲的基本体现,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知识的基本来源,教学中我们要以教材为本,同样,备课的时候也要以教材为本。备好教材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几方面:首先就是要认真钻研大纲要求,大纲规定了新时期教学的基本知识、基本任务与基本要求,大纲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只要依据。大纲就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而一切的教学过程都要以教学目的为最终的归宿,所以,认真学习好大纲的要求,对于整个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其次就是要系统的分析教材,我们知道,语文是一个连贯性很强的学科,几乎所有的知识都能联系在一起。所以,要做好语文备课,教师就要系统的、全面的分析教材,总结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做好教学之间的衔接,以便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利用,方便学生的识记与理解,增强教学的连贯性;还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以及难点。一般来说,教学的难点都是重点,学生难以吃透,但大纲规定必须掌握,所以教师对这部分知识要特殊对待,一节课内,要突出重点,让学生重视,师生联手一起克服难点,也可以将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提出来,加强学生的印象,便于学生的理解;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比较难做的一点,就是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材是死的,但教学的过程是活的,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征,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本地特色,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将本地特色与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便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从教学程序上做好备课工作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不能是随心所欲,而是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事前设定好规则,设定好路子,让学生跟着教师的引导,步入知识的天堂。我认为在备课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对之前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因为前面说过,语文是一个知识连贯性很强的学科,以前的知识就是现在学习的基础,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掌握情况,才能对新的课程做好设计;提问是一个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对小学生,提问不仅仅可以提示他们注意听课,回答老师的问题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骄傲的资本,所以认真设计课堂问题,也是教师需要做好的一项基本功课,既能达到检测教学效果的目的,又可以将跑神的学生拉回课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至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忽视的教学项目之一,我认为,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语文课上,我们要时时处处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比如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所以,在设计课堂教案的时候,我们要思考怎么能更好的达到培养他们能力的目的。
(三)从学生角度做好备课工作
前面说过,我们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要将学生当做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备课的时候,我们教师要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学生,我愿意老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我想让课堂变得怎么样,怎么来讲课学生才更容易理解知识等等。作为教师,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基础,了解他们的特点:哪些学生思维相对比较活跃,对知识掌握较快,哪些学生对知识点掌握较慢,需要我们特别照顾,这样一来,教学就是一个有的放矢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遍地撒网的过程,针对性强了,教学的效果就会更容易达到。比如教师可以试着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次课堂能够解决几个学生的问题,一个学期下来,就会收到很大的惊喜。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标教案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改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对小语教师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笔者认为,素质教育要求小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中国一、过于注重“情感熏陶”,忽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新课程下的语文应由过去重知识传授发展到现在注重学生内心灵性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我们应借课文这一载体,努力创设情境,培养和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灵人格。很多时候,教师们都很注意学生的情感培养和熏陶,课堂中师生互动,情感交流都比较好。但似乎又不约而同地走了另一个极端:忽视了基础知识的传授。其实,语文知识的传承与情感态度的培养同等重要,在教学中万不能顾此失彼。如,五年级的《月光启蒙》中,有些老师的课堂内容是这样的:配合课件音乐讲解《月光启蒙》的情感意境;让学生欣赏音乐后畅谈感受;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图画。课文中的字、词、句基本不讲,课文内容也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结果整整两节课就在音乐声、放映录像、教师的煽情语言和学生的抒感的交谈和绘画中完成的。这课很浓情,可怎么看都不像语文课,倒像是音乐欣赏课。课后再对学生进行知识检查,发现不少学生把“混沌”“筛”等字读错或写错,不少学生没能真正理解“课文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的朗读水平不如意,等等。这些最基础的语文知识都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需要教师的传授和训练。然而,往往有时却过于注重了课文的情感熏陶,造成学生的基础知识缺失。很多老师往往矫枉过正,似乎凡与“训练”沾边的做法就是违背新课程。其实这种理解恰恰偏离了新课程的精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牢固的基础知识,才能在能力、情感等方面健康地发展。
二、过于重视学生的互动体验,课堂缺乏理性引领和客观评价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式学习。为此,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一方面,过去那种在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的方式逐渐被教师们摒弃;另一方面,凸显学生主体、关注师生交往的“互动”式课堂,越来越成了教师们的课堂追求。于是,小组活动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得很。学生有着前所未有的表达机会。可是,仔细观察这些课堂的时候,却觉得有些不大对劲:所谓“自主、探究、合作”,就是自由说话。教师东瞧瞧、西望望,成了旁观者。课堂活动缺乏严密的组织,更缺乏教师理性的引领和评价。热闹的一堂课下来,学生说得很尽兴,但实际上教师却没有真正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应该融入教师的理性引领和客观评价。让学生交流,不等于教师不加引导地让其“乱说”,“互动”不等于天马行空不完成教学任务。“互动”是教与学的方式,是师生分享经验、拓宽视野的过程。
三、过于重视教学形式和方法,课堂缺乏教学智慧
新教材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着眼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和现代语文能力的提高,理解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集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汉语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新教材显示了这些特点,而教师除了精深的专业知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高度的责任感之外,还应具备哪些素养呢?下面几点就是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搜寻信息,博览群书。汉语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当今社会科技发达,信息灵通,教师必须注重搜寻信息、博览群书,讲课时渗透信息,充实教学内容,学生在自己合作探究的同时,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质疑有一个丰富完美的解答,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满足满意。同时还要注意课文阅读取材的广泛性,使教材承载着大量的社会、人文、历史及自然科学知识,学生在学习使用语言的同时,还将接触到许多诸如天文地理、文化艺术、古今中外的背景知识和一些未知领域。若老师孤陋寡闻、知识面窄,在教学中就会捉襟见时,被动应付,就不能应付自如,举一反三。小学的课堂同样需要这样的语文素养的渗透和培养。
2.语文兼顾,训练驾驭。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多义性的语言。运用语言表达思想要恰当;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要准确;运用语言辩论事理要严密。教师要引导学生听、说、读、写,兼顾教材,学会在生活中撷取语言。生活处处皆语文,利用这一优势,尽可能地为学生打开语文世界之窗。所以教师应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使教学富有文学色彩,生活情趣,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得以感化掌握知识。
四、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课堂上的主要学习方式。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让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时候,甚至学生对阅读文本还很陌生,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问题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不去组织学生学习,而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例如,听一位教师教学《落花生》,在学生初读后问学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接着让学生说感受,谈体验。学生一会儿说酸,一会儿说甜,一会儿说苦,东一榔头西一棒,杂乱无章,学生说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对教学无组织,对学生不引导,弄得学生也糊里糊涂。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确实担当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活动的展开、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题小题必合作。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时;二是遇到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总之,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必要、有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
总之,小学语文教改的路程还很漫长,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提升。今天的我们正在逐步地掀开新课改的“盖头”,总而言之,要利用课改的有利时机,多动脑筋,勇于探索,让学生在紧张活泼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让多才多艺的高素质的教师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实施指南》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
[3]《新课改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小学语文新课标教案范文6
十月份,诸暨市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活动在我们陶朱小学开展。此次活动,翁老师要求我们学校的老师针对新课标的理念上三堂有特色的课。我上课的主题是如何在古诗教学中拓展阅读。我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为主要内容,试图通过这首古诗,培养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加学生的课外诗歌阅读量。
二、炼狱般的磨课和上课
1.第一阶段的课后拓展实效不大
在第一阶段试教时,我把古诗的拓展阅读放在上完古诗后。我选了几首送别诗,让学生诵读。但是上完课后,我总觉得不是滋味。在和几个老师交流后,我觉得在古诗教学结束后让学生诵读几首古诗,这样的课外拓展阅读有点单一。是否可以拓展阅读其他诗歌,升华学生的情感?我选了一年后李白写给孟浩然的送别诗《江下行》。
2.第二阶段:诗中拓展,情感得到升华
第二次试教时的教学实录片断:
师:你们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了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生1:我从“尽”字看出来了。船都看不见了,人却还站在那里望呀望。
生2:我从“孤帆”看出来。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2:当时是盛唐时期,长江流域上船来船往,可是作者的眼里却只有孟浩然所乘坐的那艘小船。
师:是呀,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浓厚了。一年之后,李白又在黄鹤楼写了《江下行》思念孟浩然:“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学生齐诵后很容易就理解了《江下行》这首诗的意思,更深层次地理解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学生们明白了真正的友谊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淡忘,相反会如一坛好酒,时间越久,味儿越香浓。这无形中把学生们的情感推向了,他们诵读起来更有滋有味了,特别是读到那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放慢了速度,拉长了最后几个字的音调,感受诗人之间依依不舍的深情。
在一首诗的教学中,课中拓展一首,课后拓展几首,这个量已够了。那么在教学设计中,是否可以适当地渗透其他课外知识?这样对古诗的理解有帮助吗?我认为可以从题目入手,抓题眼。
3.第三阶段:诗题外延,创设诗境
第三次试教时的教学实录片断:
师:诗题中有“四名”,是哪两个名人?哪两个名胜?
生:两个名胜是黄鹤楼和扬州。
师:黄鹤楼和哪两个楼一起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生答略。
一开始我只是想告诉学生,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我问自己江南三大名楼分别叫什么,我自己也被自己问倒了,于是我赶紧查资料了解江南三大名楼。我想,我应该明白地告诉学生江南三大名楼的名称,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名胜古迹,为黄鹤楼感到自豪、骄傲,更深地理解这首诗:李白和孟浩然的告别之地如此有名,而且富有诗情画意,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选择的地方也是如此的浪漫。
师:这两位名人分别是谁?
生:李白和孟浩然。
师:李白和孟浩然是怎么相识的?
生答略。
课件出示了李白和孟浩然是怎么相识的一段话。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学生们明白李白和孟浩然在相识之前早已相互仰慕已久,他们的相识不是偶尔的而是必然的,他们在相处之后产生了相见恨晚之感,所以他们才会恋恋不舍地分别。我在这里渗透了两个风景名胜和两个地名的相关知识,为后面的古诗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反思
我的课程获得了许多老师的好评,说我在教学古诗的同时,渗透了许多课外古诗,让学生学得恰到好处,积累了大量的课外送别诗。这“恰到好处”其实隐藏着的是我课前无数次的预设,无数次的反思,无数次的磨炼。
教师对课堂的预设,只是基于教师个体对诗的理解,而课堂上的生成,则是学生在接受和理解了诗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悟。课堂有了这样美丽的生成,这说明师生之间有了较好的互动,说明学生的主体性受到了重视,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是一种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和思考。
那些看似偶然的精彩,其实背后隐藏着某种必然。我们应注重课前的备课――预设。这是一种怎样的教学预设?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备课的预设,是一种有深度和广度,有宽度和厚度的预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是一种预设;学习理论,参与研讨是一种预设;激发兴趣,体验生活是一种预设;集思广益,完善教案是一种预设;反思教学,分析案例也是一种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