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前教育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前教育的核心范文1
学前教育 声乐教学 改革创新
声乐是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中必修的重要课程。科学设置声乐课程、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创新声乐教学方法,对于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合格的幼儿专业教育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较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起步较晚,没有像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一样建立完善的培养教育体系,学校所教所学与实际市场需求存在相脱节现象和问题。表现在学校教学中,很多学校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不当、学生培养方向和目标不明、社会实践锻炼渠道不畅,特别是在声乐教学方面,存在着教材落后、实践应用不足、学生基础条件不高、专业知识匮乏等突出问题;表现在就业市场中,很多幼儿园只注重孩子文化知识学习和智力开发,在培养幼儿专业特长方面相对欠缺,究其原因就是幼儿专业教育人才短缺,现有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较差,声乐知识和技能不足,不能满足新时期学龄前儿童全面发展需求。这些教学问题和社会现象,给当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工作提出了崭新课题和要求,加快推进声乐教学改革和创新已势在必行。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重点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以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为核心,加快推进声乐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声乐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性和技巧性,而学前教育专业所面对的学生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声乐知识的学习和演唱技巧的锻炼,部分学生先天条件不足,对声乐演唱兴趣不高,自身理解和悟性较差,这都给教学工作带来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从幼儿声乐培养角度出发,坚持正确的演唱方法和技巧,突出学生实际进行科学教学。一是培养目标上需明确定位。学前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综合素质较高的幼儿教师,在声乐教学中不能完全按照专业演唱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要求和锻炼,要从实际应用和就业需求出发,突出学生的自身实际和条件差异,侧重于幼儿演唱方式方法进行教学,传授相应的声乐理论知识和演唱技巧,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二是课程设置上需科学合理。学龄前儿童处于艺术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和奠基阶段。因此,在学前教育的声乐课程设置上,必须紧紧围绕幼儿园艺术领域的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进行科学规划设置,合理调配理论和实践课程比重,着重体现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启蒙性、教育性,通过合理设置课程,科学组织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三是授课方式上需灵活多样。传统声乐教学授课方式主要采取“一对一”教学方式,由于学生较多,声乐课程的总体授课时间较少,加之学生基础条件差异,教师忙于完成授课任务,久而久之除了少数悟性较好的学生学有所成外,很多学生不能完全掌握正确的发声和演唱方法,容易出现厌学情绪,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声乐教学上应建立适合学生并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模式,积极尝试单独授课、小组授课、集体授课相结合,独唱、对唱、小组唱、合唱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集中交流观摩、互相研讨、扬长避短、获得启发。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节约师资力量,优化课程结构,增加知识含量,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在单独调教中、比较过程中、相互学习中、集体合作中,对声乐理论和演唱技巧进行充分理解和吸收,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以培养幼儿声乐教学人才为重点,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声乐教材改革创新
当前,国家和省对学前教育声乐教材的编制使用方面没有统一规范,仍由任课教师自选曲目进行教学,教师采用的教材大多是专业声乐教材,专业性很强,标准很高,应用性不足,与学前教育专业实际应用有很大差异,这必然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同时,声乐教材的地区性差异较大,与本地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不符,专业培养目标也不相适应,也给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带来很多困难。因此,在声乐教材改革和创新方面,应根据地区办学实际,突出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心理生理等特点,将那些思想性和艺术性较强、训练价值较高的优秀曲目,以及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和生活面貌的新作品纳入教材中,真正编制出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学生实际、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教材。编制过程中,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教材的针对性,创新教材内容,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根据学前教育培养目标建立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切实加强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坚持教材形式的多样化,由以往的书本教材为主,向编制书本教材、开发音像制品、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转变。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优秀声乐作品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强化声乐教学的视听效果,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应用水平。
三、以增强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加快推进声乐专业技能实践改革创新
受传统师范类院校课程设置的影响,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仍注重教师文化和技能培养,而忽视实践应用和检验,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将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过程中所有的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和安排。表现在声乐教学中,往往是老师教、学生唱、课余练,只能达到学习与复习的效果,没有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去进行检验,见习和实习的针对性也不强。因此,加强声乐专业的实践锻炼十分必要。一是开展实训活动锻炼。可自行建设实习基地,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教学,帮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所学,改进不足,全面提高。也可以采取社会化运作模式,联合社会幼儿教育机构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参与声乐教学和观摩活动,让学生贴近实际,全面提升应用能力。二是参与赛事活动历练。依托校内日常汇报演出、集中文艺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上举办的各类声乐比赛活动,增强学生的表演信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实际表演能力和演唱水平。通过参与活动,既能够锻炼学生专业素质,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缺点,逐步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是整合社会资源深造。联合地方文艺演出、艺术中心等机构,建立学前教育声乐专业技能实训基地,并聘请社会专业人士担任校外指导,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和培训深造,全面提升学生的声乐专业水平。
学前教育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意识;体育教学;素质教育
【Abstract】Quality Education brings new vitality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also the directions. Creative educ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activity bring new vitality of creative education, creative education needs to combine with the subjects. But P.E education shows the students'creative realization and creative ability. We should based on the daily teach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we also stand on basic study, activities, interests and abilities.
【Key words】Creative education;Creative realization;P.E education;Quality education
1.前言
世界的发展需要创新,社会的进步需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一个民族的进步要靠无数个人的创新。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而活动课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教学应重视各学科活动课的开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育教学由于学科的特点所决定,它是与活动密不可分的,所以体育教学对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和深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正确认识学生的创新
我们说的创新,是指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独立思考,在充分开发自身潜能的基础上,去掌握对他而言是全新的,从未接触过的知识。体育教学的创新,应着眼于融音、体、美于一体,加强学生的多方面素质的发展;在教学中着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汇多种灵活的、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于课堂,如:“体育游戏”教学法、“快乐体育”教学法、“自主体育”教学法等等,与活动能完美的结合。
3.创新应立足于日常的教与学之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营造创新的环境,提供创新的机会,选择创新的激励方法,鼓励学生去创新,从而获取良好的教育效果。如若不然,则人云亦云,循规蹈矩,毫无突破。如:体育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速度、力量、灵敏素质和学生的反应能力,可编制一个“攻占敌营”的竞赛活动,学生在竞赛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完成判断、快速奔跑、躲闪、攻占等动作,在此竞赛活动中,为了取胜,有的组在派“兵”上本身自己就做了调整,而个别上陈的“兵”在进攻动作上又进行了创新加上了“转身”和“跨步”动作,为取胜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此时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对此做法进行讲评和表扬,激励学生主动创新,增强创新意识。
4.创新应立足于知识的转化和运用
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的思维方法,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使原有的知识得到升华。如:在体育教学中“前滚翻的学习”,以往教学是教师示范——讲解——强调注意问题(双腿用力蹬、抱腿及时、团身要紧等)——学生练习等。为培养学生的灵活的思维能力,首先提问:同学们你有什么办法才能更好地完成动作?这时,一个篮球从教师手中抛出在地面向前滚动,学生有的说:双脚用力蹬地向前滚得快些就能完成;有的说:团身紧一些像球一样就能完成动作;此时,老师又用叠起的垫子放到另一个垫子下面,使一头高一头低,同学们见了有的说再垫高些动作就更好完成了,又有同学说不如用手推他一把帮他完成等等,同学们思维非常活跃,都说出了他们很好的意见,最后老师进行了总结,并采用同学们提出的好的建议,使得本教学内容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中圆满完成。
5.创新应立足于活动、兴趣和能力的结合
在教学中老师注重溶单纯知识的教学于兴趣浓厚的系列活动中,如:在对学生进行跑的教学时,可安排“贴膏药”游戏、“报数追逐”和“超越极限”等游戏活动,都可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在对学生进行跳跃教学时,可安排“赶鸭子”、“跨越障碍”和“摸高接力”等竞赛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弹跳力。在丰富而有较强的组织性、目标明确的活动中,使学生有了极大的参与积极性,也使学生的自我得到充分的展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展现空间,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和自主的参与下各种素质能力不断地得以提高,并在教师不断的鼓励下和自我感受成功的喜悦下,完成一个又一个教学任务,且使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地得到增强。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深化和发展,活动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体育教学又能和活动完美的结合,所以广大的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同仁们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得到改善,在教学过程中切忌为了创新而创新,片面地去追求创新,必然会带来有缺陷的教学效果。从而促使学生发奋努力地学习,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国教育学刊 2000 02
[2]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 中国教育学刊 2000 02
[3] 《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北京教育 2000 05
学前教育的核心范文3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教学信息的多样化,使得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具有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它所提供的交互性,使得学生更自主地控制和使用信息资源;它所提供的集成性使得学生对于语文信息的感知更加丰富;它所提供的教学反馈信息的实时性,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提供实施个性化的帮助或指导,对于课堂实现高效率、高质量提供了保障。下面,结合自身实际,谈一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体会。
第一,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展台、液晶显示仪、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鸟的天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起学生了解鸟的天堂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鸟的天堂的美。在学习“众鸟纷飞”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适时播放了课前编辑的鸟活动时的声像资料。学生阅读的文本语言一下子活起来,动起来,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里。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
第二,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
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炼,体会古诗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难题。如潘文老师在教学杜牧《山行》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深秋时节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他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初,潘老师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教师诵读全诗,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诗意时,潘老师演示了课件。在红红的枫叶缓缓飘落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不但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
第三,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室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操作平台,教学活动基于网络环境下,在交流、讨论、启发等活动中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如教完《草船借箭》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大量有关《三国演义》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三国群英传”的板报。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同学们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学生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第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学前教育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二者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实施教育的过程当中保持着互通的教育方式与教育方法。小学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坚持德育为先,以德育人,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学生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心理问题有关,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在学校教育中受到重视,在中小学教育中均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果能把心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中,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成效。本文浅析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如何融合。
一、教学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课程融合
在小学教育中,思想品德课被大家所熟知,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并渗透在德育中,两者结合,达到最佳水平。在思想品德课程开展的同时,教师应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内容渗透到思想品德课程的各个章节,潜移默化地给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学校应不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教育板报展、道德事迹表扬、评选“风尚道德”奖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德育与健康教育当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对自身发展的作用,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与
生活。
二、关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生活观
“爱是教育的根本”,任何教育都离不开“爱的教育”。教师在教育中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扮演着学生“父母”“朋友”的角色,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亦师亦友。”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庭,都应该给予小学生更多的关爱,体贴关心他们,让小学生从小知道“爱”与“爱别人”。德育教育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小学生用正确的心态生活。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为小学生创设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班主任在小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班主任应该关注那些学习成绩普通的学生,帮助、支持、引导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需要老师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爱来慢慢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的生活观念。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为了达到最佳教育效果,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家庭的配合,形成双效应、双教育。小学生在家庭里是最受宠爱的ο螅全家人的爱都给了他们,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行为示范,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家庭中通过小事情为学生讲授人生真谛,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与小朋友相处,如何树立自信。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密切沟通与配合,家校合作可以为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注入新鲜活力。学校可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并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参加,举办以亲子活动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如“校园亲子运动会”“我眼中的幸福家庭”演讲活动等,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参加,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共同合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来自父母的爱,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教育。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面临着很多机遇与挑战。小学教育要注重创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小学生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学校、教师、家长任重而道远,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如何正确地引导小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事、物,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了解学生所想、所需。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最大限度地促进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小学教育提供更大的活力,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和谐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不断熏陶中成长,将来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
的人。
学前教育的核心范文5
一、信息技术带来了数学课堂教学愉快轻松的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这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因此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素质成为了前提。小学生年龄小,有着注意力时间短、持久性差的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如果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我们教师根据学习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创设新奇的学习情境,就能激起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心理和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年、月、日”这一内容时,我运用多媒体展示太阳、月亮、地球三颗星球运行的规律,即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转一周是一月,地球绕地轴转一周是一日。形象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进了奇妙的宇宙,感知了年、月、日的来历,同时学生对年、月、日等其它知识也产生了疑问。可见用多媒体演示诱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迫切要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也油然而生。
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抽象思维不断发展的时期,而数学知识又是极其抽象的。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静止图象变为动态画面,把问题的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起到变复杂为简单;变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的作用。有促进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增强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深刻性。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中,我们就利用播放超市的影像文件,让学生在“逛超市”中体会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一瓶牛奶的标价2元,这个2元就表示什么?顾客手中的6瓶可乐,这个6表示什么?在收银台计算的又是什么呢?从中学生可以体会单价、数量、总价在超市中的广泛应用。接着让学生自己在“超市”中购物。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式?这样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在课堂中让学生“逛超市”。让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接触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通过课件演示,本节课的难点突破了,比单纯在黑板上画路线图的效果要强的多,而且,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对于几何,如果学生没有空间想象能力,或空间想象能力很差,几何就很难学好。那么,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就成为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以前,我们都是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这些问题,而有些学具操作起来不方便、不连续、不直观,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平移.割补.覆盖等方式,创设条件,转化矛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排除思维障碍。比如,教师在讲授“轴对称”的概念课时:可先利用Flash制作了一只会飞的蝴蝶,这只蝴蝶刚一“飞”上屏幕,立刻就吸引了全班同学的注意,一些平时不喜欢上数学课的学生这时也活跃起来。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这样,知识便有了生命,知识更贴近了生活,能运用于生活。知识就有了灵魂,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又怎么会不孜孜以求呢?又怎会么会认为数学知识枯燥乏味、抽象难于理解呢?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多种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学中如何画角是本节课一个重要内容。以往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画,学生看,这样存在一定的弊端。其二,画图时,教师的身体会遮挡部分学生的视线等等。而这一环节,如果利用多媒体来完成,情形就大不一样。首先利用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和方法。演示前,教师提出注意观察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电脑演示步骤。由于是电脑来画,学生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然后教师再在黑板上画角,进一步明确画角的步骤,渗透角的形成。最后让学生独立画角。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掌握了画角的方法,教学效果好。
又如教“长方形的周长”这一课时,通过课件演示一只小白兔绕花园走一圈,走过的路线长度就是这花园的周长,这个概念一下子就刻在他们的脑海里。
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能力
以往学生学习信息的途径,多数来自教师与书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大为丰富,学习途径大为拓宽。学生可以通过现代化媒介获取信息.帮助思考.促进学习。如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作业设计.检阅资料.完成研究性学习的任务等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数学活动中去。
学前教育的核心范文6
综合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联系生活及社会中的实际情况,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的一种体验性学习。这种综合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积累很多课堂中未学到的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果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能够与多媒体教学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能够有益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也会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并且加深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认识,推动自己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创新。接下来我就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其中的体会。
一、综合实践教学能够促进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青少年大都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在课堂教学中之所以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是因为教师的讲授方式以及传统的学习观念禁锢了学生的这一良好品质。在信息技术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表现在不爱遵守前人的技术规范,总是愿意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善于从其他的角度去审视事物的本质,并且愿意从前人的经验和错误中吸取教训,再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思考来重新认识事物,进行独立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而且在教师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对现有的知识或是现象产生疑问,然后进行探究和钻研,最后提出自己的见解性意见。因此,在现实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这些学生进行重点栽培,有意识地引导这些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研究,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这种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其能够逐渐得到提升,同时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丰富其实践的体验和经验,这样才能够为更好的创新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可见信息技术的创新意识培养必须建立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基础之上。
二、信息技术能够推动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教学只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方面。其中还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性实践和劳动技术的教育。在综合实践课程中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将会使整个实践活动开展的更加丰富和多彩。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其中一门独特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意义和重要性。信息技术的学了要求学生拥有现有的技术水平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发展科技,推动科技进步的意识,能够在计算机技术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和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合作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拥有创新的意识,体验到信息技术对于活动环节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进行创新的动力。当然,当计算机技术得到进步和发展后就又会推动综合实践教学的进步。这样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实践活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创设更加适宜的实践活动情境,通过直接可以接触的科技事物把已有的科学观念和经验进行结合,找到其中蕴含的知识和规律,探索其普遍存在的意义。为此,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教育优势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动力,带动学生好奇心的问题,让学生的探索倾向真正变成其行为,成功地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进行以及创新行为的出现,促进学生创新型人格特征的养成。学生具有的开放新、创造性、自由行和协作性都是信息技术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主动特征,这些特征的存在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养成信息技术的创新意识,推动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
三、信息技术与实践活动结合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改变教学方式,树立创新意识
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水平以及对信息技术的创新意识都会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利用其教学的开放性和综合性特点,让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能够享受到真正的自由,从而保证其创造能力的提高,并肩负起推动21世纪科学技术进步的重大责任。信息技术教学与综合实践教学相结合会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主宰着信息课堂的教学,课堂真正的主人变成了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这样,学生就彻底地摆脱了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了知识的探索者,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树立起自己的主体意识,保护和进一步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欲望,从而得到个性化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有效结合的条件就是要充分利用学到的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网络平台,并且在这个网络中创建综合实践活动以及信息教学技术的内容,便于教师和学生们随时了解其中的内容,查阅相关的资料,就像建立档案一样,建立起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教学的研究性档案,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形式。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实践中真正地利用到了信息技术,并且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了综合实践的教学,这样就能够形成学习资源的共享,提高学生探索及创造计算机技能的兴趣和动力。
(二)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学优势创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信息技术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过程中着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型学习来推动计算机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前进。计算机教学具有十分形象、生动、直观等教学优势,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为信息技术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及探索的动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