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存在的主要风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并购存在的主要风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并购存在的主要风险

企业并购存在的主要风险范文1

关键词:企业并购并购风险规避

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企业的资产大幅缩水,价格低谷带来了并购良机。2008年,我国的海外并购升至205亿美元,占当年对外总投资的50%。但世界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20年全球大型企业兼并案中,真正取得预期效果的不到50%,而我国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并购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存在并购风险。它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导致并购失败并使企业受到损失的可能性。并购交易常常涉及产权、体制问题,且政策性和动态性很强,加之我国的部分国有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社保制度不完善,给企业并购带来了相当大的风险。出于并购运营的安全性考虑,有必要正确分析并购中的主要风险并加以规避。

一、我国企业并购的主要风险分析

我国企业并购风险按并购进行的时间顺序可分为并购准备阶段的风险、并购执行阶段的风险和并购整合阶段的风险三大类。

(一)准备阶段的风险分析

1.安全壁垒风险。虽然大多数国家都欢迎外来投资,但他们都设定相关法律来限制外来资金进入关系国家命脉的关键领域。发达国家用于限制外国投资的常见理由一般是“国家安全”、“文化与民族传统”。企业若对并购的此类风险估计不足,就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目标。2009年,中国铝业公司与澳大利亚力拓集团交易失败。安全等非市场因素是一个重要原因。

2.并购战略制定风险。一是企业没有制定明确的并购战略。从我国的情况看,目标企业价值被高估,或者盲目实行多元化,但由于对并购目标的技术、设备、管理、市场和销售等情况把握不准,导致决策失误,引发风险。二是并购战略失误,不切合公司的实际。一个适用于所有公司的最好战略是不存在的,每个公司都必须根据自己在市场上的地位及其目标、机会和资源,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战略,否则将会产生风险。麦肯锡公司2008年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抽样调查显示,仅50%的企业真正树立了成为跨国公司的目标。

(二)执行阶段的风险分析

1.定价风险与支付风险。定价风险,即由于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估计过高,以至出价过高而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尽管目标企业运作很好,过高的买价也无法使收购方获得一个满意的回报。支付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金支付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以及由此最终导致的债务风险;二是股权支付的股权稀释风险;三是杠杆支付的偿债风险。不同支付方式选择带来的支付风险最终表现为支付结构不合理、现金支付过多,从而使整合运营期间的资金压力过大。

2.融资风险。融资风险主要是指与并购资金保证和资本结构有关的资金来源风险。具体包括资金是否在数量上和时间上保证需要,融资方式是否适合并购动机,债务负担是否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等。与并购相关的融资风险一方面是融资方式风险。融资方式是企业并购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方式不当就有可能产生财务风险,主要有自有资金、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另一方面是融资结构风险。并购融资方式如果为多渠道的情况下,就面临融资结构的问题,主要包括企业资本中股权资本与债务资本结构,债务资本中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的结构。合理确定融资结构须保持股权资本与债务资本的适当比例,长期债务资本与短期债务资本合理搭配,力争资本成本最小化。

3.反并购风险。通常情况下,被并购企业处于劣势。这会导致被并购的公司对并购行为持不合作态度,因为若并购成功,被并购企业员工的既得利益有可能受到威胁,因此他们为了争夺企业的控制权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并购的进行,使并购方的风险大大增加。2009年7月,通化钢铁集团的股权调整终因职工持有异议而终止。

4.专业法规风险。这一风险是指受有关专业法规的约束,使并购风险增大,并购成本上升。如我国规定:收购方持有一家上市公司5%的股票后即必须公告并暂停交易,以后每递增2%就要重复该过程,持有30%的股份后即要求发出全面收购要约。这种规定使并购的成本大大上升,风险随之加大,足以使收购者的并购计划流产。

(三)整合阶段的风险分析

麦肯锡公司的研究表明:至少6l%的公司在并购后的3年内无法收回其投资成本,而主要的原因是并购后的整合效果不理想。这种由于并购方在并购完成后整合不利,无法使企业整体产生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市场份额效应,放大了经营风险而导致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耳标的风险,我们称之为企业整合风险,其包括营运风险、人员整合风险和文化整合风险三个方面。

1.营运风险。营运风险主要表现在:并购后并没有产生预期的财务协同效应,企业财务能力没有提高,资本没有实现在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之间低成本有效的再配置;并购后,由于市场的变化,目标企业原来的供销渠道范围发生变化,市场份额减少;并购后的新公司因规模过大而产生规模不经济的问题等。

2.人员整合风险。企业并购完成后,若企业不能制定出合理的人事政策,合理使用目标企业的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目标企业的人才就会流失,甚至为竞争对手所用。同时对被并购企业的冗员安置不当,则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影响并购企业的正常运营。

3.文化整合风险。两个企业间广泛而深入的资源、结构整合,必然触动企业文化理念的碰撞,由于信息不完备或者地域的不同,而可能无法对并购后企业的组织文化形成正确的共识。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并购重组的成功率只有43%左右,在那些失败的并购案例中,80%以上直接或间接起因于新企业文化整合的失败。2O09年8月,上汽集团并购的韩国双龙公司申请破产清算,这一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于韩国工会等当地文化考虑有所欠缺。

二、我国企业并购主要风险的规避途径

(一)准备阶段的风险防范

1.对并购进行可行性研究。在明确并购目的和方向的基础上,对被并购企业的规模,并购的方式,并购后的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进行可行性研究。并购方可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策划,并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重点考察企业盈利能力及其稳定性、偿债能力及其可靠性、资本结构及其稳定性、资金分布及其合理性、成长能力及其持续性。:

2.制定正确的并购战略。企业应制定目标企业的合理价格范围;确定企业有能力控制并经营的行业或公司;确定目标企业必须具有的资源优势;确定一个广泛的能够产生经营、技术上协同作用的基础。

(二)执行阶段的风险防范

1.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机制。在并购中要建立风险预警、风险监测、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风险预防的完整体系。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财务预警模型,进行并购后资产质量的分析和管理,保证现金的流动性,加强资金管理控制。

2.有效化解反并购。要认真分析目标公司的股本结构及重要股东。与其股东进行有效的沟通,并推测目标企业有没有能力进行反并购,可能会采取什么样的反并购措施,并购方应早早准备应对方案,使并购实现。

3.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内部一种特殊形式的管理制度,从防范风险的角度讲,只有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确保并购成功。

(三)合阶段的风险防范

企业并购存在的主要风险范文2

摘要:随着企业并购活动的日益增多,与并购相伴而生的尽职调查成为了企业的一项常规性工作。在现阶段,企业开展尽职调查活动的水平还不高,无法为并购活动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有时甚至还会为并购活动埋下失败的伏笔。而高质量的尽职调查,一方面能够改变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另一方面又可以明确提示风险,从而为并购活动的顺利实施以及后期的并购整合奠定成功基础。本文通过企业具体并购案例尽职调查分析,针对尽职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风险分析,从而阐述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及风险,以期为并购者的并购提供有益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企业并购 尽职调查 风险探析

一、企业并购与尽职调查

企业并购是指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是一种经济行为,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迅速发展壮大的一种主要形式。并购战略具有独有的优势和潜在收益,可以帮助并购企业迅速进入某一从未涉足的领域,从而更快地捕捉到最新的商机。根据经济学理论,并购能够创造经济价值,并购双方能够通过并购优势互补,获得“协同增效”。

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 Investigation)又称谨慎性调查,一般是指并购企业在与目标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后,经协商一致,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一切与并购有关的事项进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的一系列活动。企业并购是一项涉及经济政策、财务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系统工程,尽职调查是并购交易的重要环节,是并购成功的前提。

“并购失败”的界定主要有两种标准:第一种以并购方是否实现了对目标企业的顺利接管进行评判,若并购过程中遇到各种阻碍而中途停止,即“并购失败”;第二种以并购后目标企业能否实现预期盈利目标为依据进行判断,若并购后未达到预期目标甚至整个企业陷入困境,则被认定为“并购失败”。

本文通过企业并购失败之案例,重点探讨并购后目标企业不能实现预期盈利目标而导致的“并购失败”,并详细分析企业并购中财务尽职调查存在的风险。

二、案例导入

某集团公司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分析认为近年来国民健康意识提升,健康体检市场消费需求潜力巨增,预计未来3―5年将呈现大幅增长趋势,于是拟涉足健康体检领域,目的是获得“协同增效”,创造经济价值。通过前期的调研、筛选确定目标企业,该目标企业是一家中小型的健康体检集团,并购前股东全部为自然人,实际控制人为一人。拟并购时该健康体检集团在国内多省设有健康体检中心,并拥有一定的投资规模,总部设在某大型城市,并在该城市拥有多个较成熟的健康体检中心,在并购企业提请并购意向时,该体检集团仍有三家体检中心筹建中。并购企业认为目标企业拥有一定的规模,并拥有较为成熟的复制模式,按照计划成功收购后,3年内在全国新设30个体检中心,每个体检中心预计年盈利额1 000万元,根据目前体检中心行业盈利情况及集团公司提供的财务报表分析,同时考虑该并购企业集团自身的员工的体检人数,能够实现预期利润指标,并购完成后,并购企业将拥有85%的控制权,原所有自然人股东共拥有15%的股份。

并购双方聘请专业的中介机构进行尽职调查,经过长达两年的协商最终达成并购协议,但是并购后目标企业并未能实现预期的盈利目标,无论是财务整合、人力整合还是效益整合方面均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最终并购企业以转让的方式出售目标企业,从而以并购失败而告终。

三、案例分析

(一)尽职调查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探析整个并购过程,不难发现,并购企业的并购行为在尽职调查这一重要环节中存在诸多纰漏,主要表现为:

1.尽职调查过程中,发现目标企业及其各分子公司自设立以来未进行任何财务相关审计,财务管理比较薄弱,财务人员变动频繁,企业财务人员、财务管理人员及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法律意识、税务风险意识比较淡薄,财务资料保管不完善、不完整,甚至部分重要财务资料、会计凭证丢失。部分电子账套和会计凭证、会计基础资料由于财务人员的频繁变更无法查找,存在财务遗留问题无法追踪审查,影响尽职调查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同时,财务人员频繁变更,离职财务人员未及时装订财务基础资料,导致原始票据的遗失、原始票据无法与记账凭证关联。但为了加快项目并购,完成当年的并购目标,并购企业认为此次并购的目的是获得目标企业未来经济价值,其看重的是目标企业成熟的复制模式、未来的发展前景,双方协商收购价格采取未来市场收益法,认为财务人员及财务管理人员基础薄弱的问题可以通过并购后财务整合、管理整合得以完善,因此对于财务尽职调查阶段中发现的部分资料遗失事项,因其不影响并购价格而暂缓追查。

2.尽职调查显示,目标企业虽在多个城市设立健康体检中心,但设立的法律主体是合伙企业,股东的个人资金与企业资金的界限不清晰,存在股东严重挪用企业资金的现象,股东个人资金与企业资金往来频繁,且无相关的银行票据作为依据,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收益无法在账面完整体现。并购企业认为考虑前期目标企业财务核算不规范,只要目标企业原股东能够提供合理合法的证据,证明相关资金支出用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可以根据原股东、财务提供的单据作为股东与企业之间的往来进行账面价值的调整,但由于目标企业设立的时期较长,部分资料已经遗失,只要能够合理证明即可,因此目标企业原股东提供了大量的收据、单据,因收据、单据企业账面无法核查支付记录,同意在尽职调查时作为原股东借款进行确认。

3.此次并购意向发生前12个月,目标企业吸收其他自然人投资者的投资,但前次投资意向仅限合作协议,新的自然人投资者未进行尽职调查、财务审计等一系列风险评估活动。在尽职调查中,并购企业发现其他自然人投资者投入的投资款部分大额资金汇入目标企业原股东个人银行卡账户,原股东提供了汇入银行对账单;同时,截止到并购企业尽职调查期间,其他自然人投资者投入的资金未全部进行账务处理,部分资金增加了注册资本,但是账面实际投资比例与签订的合作协议比例不一致,扣除转入原股东个人账户和企业账户资金外,存在实收资本未全部到位情况。同时目标企业原股东认为,自然人投资者汇入其个人账户的资金已全部用于在建体检中心的建设资金,并提供资金汇出证明及银行对账单复印件,同时原股东认为,其他投资者投入的资金已全部到位,未到位的部分,已垫付在建体检中心的建设资金和垫付外省一体检中心的日常经营活动。并购企业同样认为其属于财务信息不完整、财务基础薄弱的问题,能够通过适当的会计分录进行调整,可以在并购完成后通过财务人员、管理制度的整合得以改善。

4.调查发现正在筹建的三家体检中心支出资金,款项从原股东个人银行账户汇入体检中心另一合伙股东(由于是合伙企业,其不属于目标企业集团公司股东)银行卡账户中,转账通过手机银行进行,无法提供转账凭单;同时尽职调查发现,筹建体检中心的款项支出部分为现金支出,无法提供任何购买合同及银行支付记录;并购企业认为正在筹建的体检中心还涉及另一股东,股东之间会有相互制约的机制,目前还处于筹建阶段未进行建账,待项目完成并购后统一管理。

(二)并购失败的原因分析

对尽职调查中存在的上述行为一一分析后笔者发现,并购失败是一种必然,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无视“信息不对称风险”是此次并购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所谓信息不对称风险,是指并购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对目标公司的了解与目标公司股东、管理层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对等问题,从而使并购企业以错误为导向而导致并购失败。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存在,目标企业很容易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而向并购企业隐瞒对自身不利的信息,甚至杜撰有利的信息。目标企业作为一个经济要素综合体,极具复杂性,并购企业很难在极短时间内全面了解。本案中目标企业财务资料保管不完善,部分重要资料丢失,并购企业无法了解目标企业业务发生的真实性,可能存在目标企业股东为了获得并购收益,利用财务自身薄弱的缺点,变缺点为优势,故意隐瞒重要的证据从而使并购企业在尽职调查中无法获取最真实的情况,导致对并购价值进行错误评估,从而存在评估价值风险。

2.弱化“评估价值风险”导致并购风险失控。企业并购价格的确定一般包含两个阶段:一是目标企业评估价值,二是评估价值基础上的价格谈判。并购价格是并购中最重要的内容,而价值评估是价格谈判的主要依据。无论企业采用市场收益法还是其他定价方法,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是评估价格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客观、公正地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是定价风险控制的关键。本案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存在的主要风险是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如前所述,目前企业财务基础薄弱,财务报表的可信度较低,目标企业股东只提供了大量收据、单据证明为目标企业垫付的资金,而其是否从目标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并未提起。虽然并购双方协商价值采用市场未来收益法,目标企业未来价值与其账面资产表面无关,但并购企业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目标企业一旦并购成功,账面的债务即对原股东的欠款将并不会随并购业务的发生而消失,从而导致并购成本增加。同时,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是评估价值的基础,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之所以存在风险,是因为企业可能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差异进行财务欺诈,从而造成评估价值偏离真实价值,为并购后的整合和预期价值实现埋下隐患。

3.对舞弊背后的风险认识不足。目标公司总体财务信息质量和管理层财务舞弊是整个财务尽职调查中至关重要的方面,目标公司在向并购企业阐述商业模式和成长前景时,并购企业不应忽视前景的根基,快速增长背后可能是关联方交易制造的“数字”游戏。换句话说,并购失败源于对舞弊背后风险的漠视。舞弊是一个很宽泛的法律概念,财务尽职调点关注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行为。同错误不同,欺诈舞弊是主观的故意行为,一般会有刻意隐匿事实的情况,欺诈舞弊可能会牵涉管理层、员工或第三方。有专业机构调研发现,和人们往往认为欺诈舞弊活动是由底层员工进行的观念相反,那些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欺诈舞弊活动超过90%的情况是由高级管理层进行的;涉及管理层擅权的欺诈舞弊活动往往会对财务报表造成最严重的财务影响。

总体的财务质量代表的是一个公司的“综合素质”,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水平最终体现在财务报表中。笔者认为,并购企业在尽职调查中,认为并购的是企业未来的经营模式,而忽略了财务追查,在恶劣的财务质量的影响下,如果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追查,则能有效规避财务尽职调查风险:一是高管访谈。财务总监和财务经理、其他管理人员的沟通是了解公司总体财务信息最有效方式;二是评价公司组织架构和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三是穿行测试,通过对比个部门信息、各分子公司信息及收集外部信息,相互印证获得充分有利证据;四是跨部门的信息比对。

4.并购企业的情绪性和盲目性是导致并购失败的又一诱因。纵观整个并购过程,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自身条件分析不到位,对目标企业所处的行业及目标企业本身的了解不够充分,造成并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同时并购双方没有充分认识到并购是企业双方的事情,一味追求自身业绩的完成而忽视双方合理的沟通与协调,最终导致并购的失败。

四、结论

本案中,虽然并购企业在财务尽职调查中发现上述种种疑点问题,由于并购企业对发现问题的处理方式、态度及并购企业的特殊性质,并购企业迫于压力还是如期实现了并购,并支付了并购价款办理完毕相关的并购手续。但是在并购完成后,上述问题逐一暴露并对整个并购产生影响,在与原股东存在较大分歧的情况下,过分低估整合中的复杂问题以及最终没能开展有效的整合导致并购交易的最终失败。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此次并购对于并购企业来说存在的主要风险是在财务尽职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即尽职调查风险,而此类问题并没有引起并购企业在签订最终并购协议之前得以足够重视,从而导致并购失败。

企业并购的风险防范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引发并购活动的失败,其中,尽职调查处于基础和前提的位置。事实上,成功的尽职调查活动将使企业有效识别和规避并购风险,从而使企业并购活动效率和成功率极大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崔凯.风云并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唐坤.企业并购中的财务尽职调查研究[J].商业会计,2013,(4).

[3]杨鉴淞,刘严萍.不完全信息下的企业并购[J].商业研究,2006,(21).

企业并购存在的主要风险范文3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审计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

企业并购是企业非常重要的发展战略。为扩大市场份额,取得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进入新行业等原因,企业会实施并购战略。如果并购成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收益,比如,整合资源,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降低资金成本,改善财务结构等。但并购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当,非但不会带来好处,还会带来风险。例如,2012年11月20日,惠普披露去年一宗110亿美元收购案,减记高达88亿美元的资产;另外,卡特彼勒发现2012年6月完成收购的全资子公司郑州四维,导致2012年四季度出现5.8亿美元的非现金商誉损失。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并购风险并做到防患于未然。本文分析了企业并购带来的主要风险并探讨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企业并购风险分析

(一)财务风险

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包括对目标企业的价值估计风险、并购所需资金的融资风险。并购的成功基础是估算目标企业的价值以此作为成交价格的依据。估算目标企业的价值就是在持续经营的条件下,对目标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和时间进行估计,选择合理的企业价值估价模型进行计算得到的。估价风险的产生来源于预测通常存在不确定性。估价风险的大小取决于预测是采用信息的质量。如果估价过高,会导致企业收购后支付更多的对价,如现金或者股权。

并购的融资风险是指能否按时取得足够的资金,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融资按时间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如果企业收购只是短期持有,为了重组后出售,这就要投入相当数量的短期资金。企业可以选择资金成本比较低的短期借款融资,但是如果企业如果安排不当或者出现突发事件,容易陷入财务危机。如果企业收购是为了长期持有,企业应根据资本结构和持续经营的资金需要,采取合理的融资方式,企业经营用资金采用短期融资,其他采用长期借款和股权融资。

(二)审计风险

并购前、并购中、并购后均在较大审计风险。并购前是企业寻找目标企业并对有意向的企业进行初步调查,制定初步并购决策等。首先,并购前的审计风险包括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审计风险。外部环境是指目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宏观环境,如经济、政治、法律等环境。内部环境主要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包括资产、生产或其他作业程序、技能、知识等。其次,存在与价值评估相关的审计风险。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相关的审计风险是指在对目标企业的经济实力、发展战略以及并购收益和成本的审计风险。经济实力的审计需要审查企业资产负债状况、盈利能力等。发展战略要审查目标企业和主并企业的的战略相关性。

并购中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换股比例的确定。很多企业采用换股方式并购,而换股比例有:每股市价比、每股收益比、每股净资产比等。不同的方法,适用范围也不一样,审计人员依据合并双方的互补性、协同性,全面评估双方企业的实际价值,协助高管选择合理的方法,才能规避其中风险。

并购后的审计风险,需要对并购企业进行有效整合。并购后,企业在人事、经营、财务、管理等方面需要整合。并购后,被并购企业的关键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可能离职,导致客户、资金、原材料等重要资源与被并购企业断绝,导致并购失败。生产经营的整合包括生产设备、研发的投入、销售渠道和销售网络的整合。并购后企业可能出现现金流量短缺的财务问题以及资本运营和企业文化管理机制缺失。审计人员在整合阶段的审计中,应协同其他管理层面设计制定科学、有效的协调措施,实现人事、经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协同。

(三)信息不对称风险

在并购过程中,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主要依据公司的财务报表和股价。对股价来说,首先股价作为虚拟资本其波动原因较为复杂,股价往往不能完成反应其内在价值。其次,在现实中股价与公司经营业绩很难完全一致。对财务报告来说,虽然经过审计,提高了信息的可靠性,但仍然可能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滞后性。其次,财务报告依据适用的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由于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有关,不能完全反应企业的基本情况。最后,股权信息、资产信息、负债信息等会计信息的披露可能不充分。对股权信息来说,并购各方提供的股权信息可能与股权的实际状况不相一致,如股权已被质押或被相关机关限制。对资产信息风险来说,被并购企业可能存在大量低效或者无效资产,甚至是非法资产。对于负债信息来说,许多被并购企业负债中可能有未反映已经发生的债务或者潜在的债务。其中,危险最大的是或有负债,如担保责任带来的或者潜在诉讼等。由此可见,并购企业时必须关注和防范信息不对称风险。

二、防范企业并购风险的对策

(一)防范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对策

对于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风险,首先,应取得被并购企业的对自己情况的全部披露的书面证明,并在并购协议中约定违约责任。其次,应对并购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的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从而预测得到合理的未来现金流量,使得估价与真实价值一致。

对于融资风险,首先应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通过负债融资,需要寻找杠杆效益和偿债风险上升的平衡点。权益融资则要关注每股盈利和市盈率的变化以及控制权的稀释。其次,应保持自有资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合理。再次,企业应开阔视野,拓宽融资渠道,使得并购顺利进行。最后,结合自身财务状况,在与并购沟通后,尽量采用现金、债务、股权相结合的方式支付,或者分期付款方式。

(二)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

在并购前,应充分充分收集与并购企业相关的信息,并采取有效、适当的程序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并购中,确定换股比例时,综合考虑合并双方的市场价值、发展机会、未来成长性、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合并双方的互补性、协同性等因素,全面评估双方企业的实际价值。并购后,协助主并企业做好人员的选派、沟通、调整以稳定人心,逐步整合经营相关业务化解整合阻力,设计如套利出售、撤资等财务策略降低财务风险,关注双方企业的文化差异设计科学有效地措施促进企业文化融合。

对审计程序来说,并购审计作为一种专项审计。其目的是企业并购活动本身,是对并购各个活动的的审查。所以,其审计程序的设计有别于财务报表审计。企业并购审计程序的设计应根据基本程序框架,结合企业并购审计的具体类型、目的、内容和特殊要求,增减某些具体程序,合理构建适用具体情况的有效审计程序。

对于审计方法来说,企业并购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必然涉及特殊的会计处理或者会计披露,这说明企业并购审计具有特殊性。因此,在实施并购审计时,使用常规的检查、观察、函证、重新计算、分析程序等常规的方法并不能满足需要,还要用到指标分析的方法。

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来说,由于企业并购的特殊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般要求外,还需要对并购涉及的知识有所了解。并购审计人员应掌握并购有关的管理学知识、会计处理方法、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另外,我国尚未出台并购审计的专门法规,审计人员应在并购审计了解我国各相关法律中对 企业并购的一些规定。

(三)防范信息不对称风险的对策

首先,并购方对被并购方的内外部情况进行主动审查,了解和识别被并购企业的现状和潜在风险,对于可能存在风险要求对方提供正式书面承诺,为减少并购风险,在正式签约时约定违约责任。当然,信息审查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专业性工作,为避免风险,信息审查可以聘请中立的、权威的并购整合服务团队。知名的事务所往往会成立并购整合服务团队,加强为客户提供收购合并服务的能力。(作者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凤鸣 刘文华.企业并购风险及其控制[J].商业时代,2005(3),45-46

企业并购存在的主要风险范文4

关键词:银行 并购重组 融资 现金流量 信用管理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并购重组是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其理论基础是协同效应理论(Synergistic Effects)。该理论认为,协同效应发挥过程是双方的帕累托均衡的改进,实现的主要途径为差别效率及经营协同效应。国内学者对并购重组的绩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对银行在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及授信策略鲜有涉及,文章将对此进行探析。

一、国内企业并购重组的融资渠道

(一)并购重组融资的国际比较

在国内外,确定并购重组融资方式前需测算资金需求额度,评估并购双方资本结构状况,设计并选择可采用的融资工具。按并购支付方式划分,并购类型有现金和股票支付两类。国际上多采用现金加股票的混合支付方式,现金支付有灵活性,安全性,不失去控制权等特点。现金支付是我国并购交易中主流支付方式。

在金融市场成熟的国家,企业并购重组外部融资形式多样,如贷款、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票据融资、可转换债券融资、杠杆收购基金以及卖方融资等方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风险承受能力设计出最合适的并购方案并付诸实施。

国内企业常用的融资方式也就涵盖了并购重组融资的方式。企业并购重组所需资金量大,仅依靠内部融资方式很难以达到目的,一般需借助外部融资方式,如发行普通股融资、发行企业信用债券融资以及从银行贷款融资。这些在理论上可选择的融资途径,在实践中面临着不同的约束条件。

(二)从法律的角度看直接融资在当前存在的约束

1.新《公司法》规定:对企业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一半;上市公司两次融资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其配股条件是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不低于6%;增发新股条件是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ROE平均不低于10%,且最近一年加权平均ROE不低于10%。

2.《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发债券所筹资金不得用于股票买卖等与经营无关的风险性投资;发债的规模、用途要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和产业政策;利率不得高于银行同期限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利率的40%。我国金融市场在完善过程中,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或信用债券筹集并购重组资金中短期内障碍较多。迄今为止,我国尚无为并购重组发行从属债券的成功案例。

(三)银行信贷融资是中短期内并购重组外部融资的主途径

李悦等(2008)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债务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据人民银行统计,2003年以来社会融资规模年度结构中直接融资在国内企业外部融资中的比重迅速扩大,融资方式日趋多元化。2012年企业债融资环比增幅为34.9%,相对十年前提高了9.5倍;银行贷款融资占比环比下降10.5%,但近十年的均值为70.15%,从融资规模和可行性的角度看,短中期内银行贷款仍在企业外部融资渠道中占优势地位。

二、传统的公司贷款授信与并购贷款授信

作为信用中介,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就是信用风险,而表内授信又是信用风险最为集中的业务。为了加强表内授信业务风险管理,国内商业银行参照《巴塞尔资本协议Ⅱ》内部评级法(IRB)的技术标准计量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LGD)、违约风险暴露(EAD)、和期限(M)四方面风险参数,确定风险加权资产值。实施贷前审查、贷中额度控制和贷后监督的授信管理。

(一)当前银行的公司类贷款授信管理

1.贷前审查对风险度的判断。一般公司类贷款信用分析分定性和定量两部分。定性部分的重点是借款人的道德水准、资本实力、经营水平、担保和环境条件等。通过历史数据,评价整体风险,计算行业的最高风险限额;再计算区域风险和交叉调整系数。

定量部分以财务分析为基础,主要风险企业经营、盈利、偿债和发展能力等四类指标,再辅之以现金流量分析。有代表性评价模型是美国学者Altman(1968)提出了预测借款人破产可能性的Z评估模型(Z-score model)。

2.贷中实施最高授信限额管理。一般贷款授信额由最大负债能力确定,风险限额管理方法有系数调整法和资产调解法。如系数调整法,设X为全银行最高风险限额基数,Y为全银行系统已给客户的信用额度,F为负债额,Z为“资产总额-待处理资产损失-潜在亏损”,K是资产负债控制线记,则全银行最高风险限额基数为:

(二)公司贷款授信同并购重组贷款授信的差异

公司贷款和并购重组贷款的主体、期限、用途、还款来源和风险缓释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信用分析方面。与普通公司贷款授信一样,并购贷款重组授信对借款人的总体信用状况、借款人经营管理、经济环境、产业结构、行业前景等系统性风险均需作出分析。此外,并购贷款重组授信还需要分析:

(1)并购重组双方的产业相关度和战略相关度,能否获取如研发实力、关键技术等资源;(2)并购重组交易方是否按有关规定已经或即将获得批准,并履行了登记和公示等手续;(3)并购重组双方从战略、管理、技术及市场整合等方面取得额外报酬机会;(4)并购重组后的新管理团队实现新目标的可能性,双方组织文化整合的容易程度;(5)项目的真实资金需求量是否客观,除贷款外其余资金是否到位及资金结构安排是否合理等。

2.信用评估中对现金流分析的要求

(1)公司贷款授信对现金流的分析要求低。公司贷款授信分析的指标大多来自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现金流指标更多用作辅助分析。会计利润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这会受会计制度、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影响,账面利润与成本难以真实体现企业的现金收益与现金支出。以此反映财务能力难保证其客观性。

(2)并购重组贷款授信对现金流的分析要求高。并购重组贷款不是以主并企业的偿债能力作为借款条件,而是目标企业的偿债能力为条件。并购重组贷款优先采用目标企业的股权、资产和未来现金流作为还款保障。并购重组贷款期限长、金额大、程序复杂,面临的信用风险也更大,对此类贷款授信,关键要保证分析数据客观性、针对性和综合性。相对会计利润指标,现金流指标具有上述优势。

3.实际授信额度的确定依据

(1)公司贷款由最大负债能力确定。由上述定义和公式知道,公司贷款最高风险限额实际是在寻找客户最大负债能力。通常,企业只有在负债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破产危机。最高风险限额就是借款人可能不发生破产危机的上限,这是企业可以负债的“理论值”,实际授信额不能大于该限额。它是多项指标的综合体,如借款人的权益、总资产、行业资产负债率、信用等级、风险缓释技术以及银行对借款人所处的行业、区域分配的限额等。

(2)并购重组贷款由真实资金需求和偿还能力确定。银行对并购重组贷款授信所关注的重点,可从最大负债能力转到真实资金需求和实际偿还能力上来。

三、并购重组贷款银行授信的侧重点

并购重组类贷款与项目贷款类似,银行在于通过投资净现值大于零的项目来获取收益。风控重点可以归结为两点,即“贷不贷”和“贷多少”两个问题。

(三)银行贷后对借款人的监督

对借款人来说银行具有融资和监督作用。这是因为银行在获取和处理借款人私人信息上具有相比单个贷款人更低的成本,它们能更有效地监控信息不对称下引发的问题。若企业贷款 违约率高,银行有动力寻求高质量的借款人,促成收购者取代与目标企业的贷款关系(Ivashina等,1985)。参与并购重组的双方都乐意选择自己的主银行为财务顾问,如银行的鉴证作用(certification effect)有利于提高目标企业权益人的超额收益率(Allen等,2004)。

国内研究者发现银行贷款利率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都与企业当前财务状况和公司治理有一定的合理关系,表明我国银行对借款企业已有一定的监督能力。因我国的法规限制银行持有企业股份,也禁止银行贷款用于股权投资,银行要在企业并购重组中发挥显著作用还有待金融改革的推进。

四、结论

1.企业并购重组融资方式,中短期而言,银行贷款较为有效;长期看,需由银行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共同合作,完成与资本市场的对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为并购重组提供资金支持。

2.公司贷款授信方式不完全适应于并购重组贷款授信分析,主要原因是公司贷款授信重点在于确定借款人的最大负债能力,而并购重组贷款授信关注重点是目标企业未来现金流及并购重组的真实资金需求额,公司贷款授信方式无法涵盖企业并购重组的关键环节,如协同效应的测算。

3.在风险管理方面,对协同效应的判断、测算是并购重组贷款信用分析的核心。并购重组交易资金总额可作为计算并购重组贷款授信额的标准。贷款期内,目标企业偿债能力的最低要求是折现现金流量价值不能小于企业的债务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家鹏,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定价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11,(11).

[2]吴佳其、王强,企业并购市场中银行的作用研究:一个文献回顾,经营管理者,2009,(20).

[3]王涛,我国商业银行授信管理流程改造探讨,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4).

[4]Allen,Linda,Jagtiani,Julapa,Peristiani,Stavros,Saunders,Anthony,2004,The Role of Bank Advisors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36, No.2.

企业并购存在的主要风险范文5

关键词:并购重组;模式;风险

纵观世界500强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企业资本并购的历史。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的进程加快,企业并购重组已成为资本运营的主要形式,成为企业对外扩张、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并购重组是一项高风险投资活动。只有对并购交易方式、风险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有效防范并购风险,保证并购的成功及实现并购的目的。

一、企业并购重组的概念

企业并购包括兼并和收购两层含义、两种方式。国际上习惯将兼并和收购合在一起使用,在我国称为企业并购,即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是指一个企业法人购买其他企业法人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或股权,从而影响、控制其他企业的经营管理、资产规模、资产或资本结构和经营业绩等,其他企业法人保留或者消灭法人资格的活动。

重组是指对一定范围内的经济资源在不同主体间的一种重新整合、划分、归属及其利用等,以优化资源结构,并在现代企业机制下使该资源的经济效能得以充分发挥。并购乃是重组的一种法律形态,即从法律意义上讲,并购、重组抑或并购重组、整合重组等,属同一概念。

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法人互相重组成为一个新企业的行为。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合并包括两种法定形式,即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公司法对此有专门的规定,在此不再赘述。法律上的吸收合并接近于企业兼并。

一般地讲,兼并与收购的主要区别为,兼并往往使目标企业和并购企业融为一体,目标企业的法人主体资格消灭,而收购常常要保留目标企业的法人地位,仅仅改变目标企业的资本或资产结构,如变更目标企业的股东、置换其资产等。

从上述相关概念和规定来看,从形式上来划分,企业并购主要包括公司合并、资产收购、股权收购三种。由于受《公司法》的规制,企业合并的程序较为繁琐,故通常较少采用企业合并这一法律方式。

二、企业并购重组模式的选择

(一)股权并购

股权并购,是并购方依据原目标企业经评估的净资产价值和拟持股比例,购买原目标企业股东在该企业的股权的一种并购方式。股权并购方式的法律结果是,通过受让股权的方式,并购方成为新目标公司的股东,原目标企业直接变更为新目标公司。

1.股权并购的适用范围。股权并购方式通常适用于以下一种或数种情况:一是原目标企业股东愿意出让其在该企业的股权,同时并购方有意进入原目标企业;二是原目标企业被整合后拟单独保留;三是原目标企业产权关系明晰;四是原目标企业不存在应当改制而仍未实施改制的情况,即原目标企业已改制成为规范的公司制企业;五是原目标企业财务制度健全、内部管理规范、财务风险及法律风险均较小;六是原目标企业的资产质量较好,负债手续齐全,资产负债率适中;七是原目标企业不存在重大未结诉讼、仲裁、工伤、事故、潜在纠纷,不存在未结行政处罚、未结税款等情况。

2.股权并购的法律特征。优势在于:一是该并购行为所履行的法律手续较为简便,原目标企业仅改变了其投资主体的结构,直接变更为新目标公司;二是股权收购承担企业负债,故收购当期支付的现金较少;三是根据收购情况,原股东如保留部分股权,双方继续合作,能够有效发挥和利用原目标企业及其股东的优势;四是该并购方式的涉税事项较少,可有效降低原目标企业的相关税负。不利之处:一是收购部分股权时,新目标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设置较为复杂,存在利益上的博弈,也存在后续的合作风险;二是并购方需承担原目标企业既有或潜在的各种法律、财务、税收等风险;三是原目标企业的自然人股东应交纳因股权转让溢价而需承担的个人所得税。

3.股权并购的财务特征及涉税事宜。一是并购方无需支付较多的货币资金,仅须向原目标企业股东支付股权转让价款即可,故并购成本较低,财务杠杆效应相对较好;二是原目标企业不需要履行向并购方转让部分或全部不动产,也不需要履行向新目标公司进行投资,故该并购方式不会使原目标企业发生应税行为。但会直接导致原目标企业股东承担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三是如果原目标企业的法律及财务风险较高,则会影响到新目标公司的业绩及资产质量,进而影响到并购方的长远利益。反之亦然。

(二)资产并购

资产并购,是并购方通过出资购买目标企业主要生产经营性资产,达到收购、控制该公司目的的并购方式。资产并购,其交易对象是目标企业本身。资产并购的法律结果是,原目标企业仍然存续,其股权结构不变,仅交易的相关资产所有权发生变化。

1.资产并购的采用范围。资产并购方式通常适用于以下一种或数种情况:一是原目标企业产权关系复杂或者产权不明晰;二是原目标企业应当改制而仍未实施改制;三是原目标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财务风险及法律风险均较高;四是原目标企业具有金额较大的不良资产、存在金额较大且法律手续不完整、不规范、无法核实的负债;五是原目标企业存在较为复杂的未结诉讼、仲裁、工伤、事故、潜在纠纷、未结行政处罚、未结税款等情况。

2.资产并购的法律特征。优势在于:一是除向原目标企业承担支付资产交易价款的义务外,并购方对原目标企业不负有其他义务,即原目标企业现时或潜在的各种纠纷、债务及其他或有事项,同并购方不具有法律关系;二是可有效避免原目标公司因产权不明晰、财务制度不健全、无企业法人资格等因素带来的转让障碍。不利之处表现:一是并购方与原目标企业仅具有资产交易的法律关系,而同原目标企业及其股东不产生其他法律关系,故不利于发挥和利用原目标企业及其股东的优势;二是并购方需支付较多的货币资金,故该方式的收购成本较高,财务杠杆效应较差;三是资产并购后,并购方无法延续使用原企业的相关证照手续,需重新履行相关法律手续。

3.资产并购的财务特征及涉税事宜。一是并购方仍需支付较多的货币资金,包括收购原目标企业的部分相关资产及向新目标公司投入的货币资金,故收购成本仍然较高,财务杠杆效应相对较弱;二是受让原目标企业的土地、房屋权属等可享受免征契税、印花税的优惠;三是受让原目标企业的设备及存货等,须分别缴纳增值税及其附加税费。但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依法抵扣;四是如原目标企业向受让方转让部分或全部不动产,则不动产的增值部分,须缴纳土地增值税,同时,转让全部不动产及无形资产,需一并缴纳营业税及附加税费;五是转让方所转让的资产溢价部分视为营业外收入,须合并纳入(补亏后的)应税所得,缴纳所得税。

股权并购的主要风险,在于并购完成后作为目标企业的股东要承接企业存在各种风险,如负债、债权、法律纠纷等。而资产并购,相对可以有效规避目标企业所涉及的各种问题。

三、企业并购重组常见的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的动因很多,可以是为追求规模经济,可以是为实现多样化经营,也可以是为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但其目标只有一个,即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实践中,由于并购方在实施并购前缺乏对目标企业的充分了解,导致并购后目标企业的各种潜在风险爆发,给并购方带来不可预计的风险。税收和债务问题,直接影响到企业利润的实现,如果在并购前没有准确审查企业的纳税、债务情况,则会使并购后的企业承担不必要的风险。主要体现为:

风险之一:目标企业应尽而未尽的纳税义务,由合并后企业承继,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如果以公司合并形式进行并购,根据我国《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五条规定,公司合并时,合并各方的债权、债务,应当由合并后存续的公司或者新设的公司承继。因此,如果合并之前的公司存在应纳但未纳的税款,在合并之后,由于承继关系的存在,合并后的企业就会面临承担合并前企业纳税义务的风险。

风险之二:目标企业应尽而未尽的纳税义务,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果以资产收购或股权收购形式进行并购及同一、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同样会产生一系列的税收问题。一是通过资产收购、股权收购及控股合并取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后,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因此,目标企业的损益变化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购后企业的损益。如果并购前的目标企业未履行其应尽的纳税义务,并购后再履行的话,势必会减少并购后企业的损益;二是并购后企业集团根据《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规定进行财务报表的合并,在这种情况下,并购前未尽的纳税义务甚至会影响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

风险之三:目标企业应尽而未尽纳税义务,将虚增目标企业的净资产,增加收购企业的收购成本。如果目标企业存在应尽而未尽的纳税义务,该纳税义务实际上是对国家的负债,但并购前尚未在会计报表中体现。这直接导致目标企业的股东权益虚增,收购企业收购时将付出高于其实际净资产的收购对价,增加了收购成本。

风险之四:目标企业应计而未计相关涉税事项,不仅会增加收购企业的收购成本,而且会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如目标企业存在应计未计费用、应提未提折旧、应摊未摊资产情形的,虚增了目标企业的股东权益,增加了收购企业的收购成本。同时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的规定,因符合条件不选择所得税清算而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的企业合并,可由合并企业在限额内弥补被合并企业未过期限的亏损额。该文件还规定,在吸收合并中,合并后的存续企业性质及适用税收优惠的条件未发生改变的,可以继续享受合并前该企业剩余期限的税收优惠。因此,目标企业存在少计未计可在以后年度弥补的亏损、少计未计未过期限的税收优惠额情形的,并购后企业可能少享受因并购的资产所继承的税收权益,进而增加了并购后企业的税收负担。

风险之五:目标企业应经营业务往来而产生的、应劳务合同而产生的债务等,会影响企业的投资成本。如因产品销售和材料等成本的采购而发生的债务,目标公司和职工因劳动关系的存在而发生的欠发工资、欠缴保险等债务。

风险之六:目标企业应经营发生的重大合同未披露而产生的潜在债务,不仅影响企业的投资成本,而且会增加企业的投资风险。

综上所述,企业并购重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企业快速进军新产业、实现对外扩张和跨越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并购重组,都需在实施前开展全面了解目标企业的经营状况,科学选择并购重组模式,尽可能将相关风险降低或控制到可接受的范围,以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干春晖.并购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企业并购存在的主要风险范文6

(一)计划决策阶段的财务风险

在计划以及决策的过程中,企业对于目标企业以及本企业所具有的资金、管理等需要进行合理的考察与评价。在此过程中主要存在着定价风险。对于目标企业的价值进行正确的评估,才能够保障并购价格所具有的合理性,属于并购成功的一种重要前提,在并购的过程中属于一种基础要素。而对于目标企业价格的估测是相关并购企业依照未来收益的大小以及收益产生的时间等方面所进行的预测,假如说没有充分的掌握相关信息,利用的评估模型以及评估方法并不合适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于并购之后的经济效益或者并购企业的相关价值产生错误的估计,从而导致了定价风险的发生。风险大小与并购企业的信息质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信息质量又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目标企业是否属于一家上市公司,并购企业属于善意或者恶意进行的收购。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了解到,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风险与信息对称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我国会计师事务提交审计报告之中含有非常多的水分,没有充分披露相关公司信息。信息有不对称的情况存在,这就导致并购企业对于目标企业盈利能力以及相关财产价值的判断并不够准确,在定价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偏差,从而造成并购企业需要支付更多的资金或者股权进行一系列的交易。并购企业也可能会导致资产负债率比较高或者目标企业无法带来一定的盈利等问题,从而导致财务危机的出现。

(二)并购交易执行阶段的财务风险

1.融资风险

并购的融资风险指的是是否能够以足够充分的价格得到相关方面的资金,确保顺利展开一定的并购过程。在不同融资方式之中有各种各样的风险存在,企业并购的相关融资决策对于资金规模以及结构等方面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企业所进行的融资包含了债券以及权益融资两种,其中权益融资包含留存收益、股票融资、发行认股权证融资以及吸收直接融资等几种内容。债券融资则包含了发行债券以及银行借款融资。对于这些融资风险产生影响的原因包括如下一些方面:第一是企业所具有的融资能力,其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声誉以及市场评价有密切的关系。另外还对于企业是否可以通过相关融资渠道获得资金有一定的决定作用,并帮助顺利进行相关并购活动,从而进一步实现并购。第二是企业是否有比较合理的融资结构,假如企业总是利用股票的发行得到融资的话,那么企业也就给了新股东一定的控制权,从而对于原股东产生了威胁,可能会导致企业不再具有较为紧密的股权结构,他人掌握了更多的股权,在严重状况下可能会导致企业进一步受到影响。假如说企业大量利用银行贷款或者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话,可能会对于企业相关资本结构产生影响,假如没有安排好相应的期限以及借款额度,可能会导致企业风险的增加,导致企业信用以及声誉受到影响,借款难度大大增加,从而导致恶性循环的发生。

2.支付风险

支付风险指的是并购资金使用风险,其与股权稀释以及资金流动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债务以及融资风险也有一定的关系。如今企业并购使用风险指的是与股权稀释以及资金流动性有一定关系的风险内容,其与债务以及融资风险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如今企业并购过程中利用的主要支付方法也就是股票、现金以及混合支付。其中现金支付属于企业并购过程中首先被采用而且使用范围最大的一种方法,但此种方式使得并购方受到了非常大的现金压力,而且并购规模也会受到相关能力产生的限制。股票支付往往会导致原本股东控制权的稀释或者导致收益的降低,在新股发行的过程中有非常繁复的手续,成本也相对来说比较高,可能会导致失去相应的机会。单一的支付工具总是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混合支付属于杠杆支付、现金支付、股票支付等方式的组合,能集中各种支付工具的长处而避免他们的短处,但若比例没有非常妥当的安排,会导致企业资本结构的恶化,从而导致后期财务风险的增加。

(三)并购运营整合阶段的财务风险

并购专家瓦瑟斯坦表示,并购是否成功不仅与被收购企业的能力有一定的关系,而且与并购之后的整合有一定的关系。获得目标企业相关权利过后,应当进行并购之后的相关整合工作,从而才能够使规模经济以及财务协同效果得到实现。在财务方面,整合风险包含了运营以及流动性风险两种类型。流动性风险指的是企业在并购之后因为有比较严重的财务负担造成短期融资的缺乏,从而导致企业资金链出现一定的问题。因为流动性资金占用导致企业调节相关外部环境的能力减弱,会导致企业运营风险的增加。这对于企业处理相关负债问题以及目标资产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要求。比方说收购方在接手相关企业过后,因为企业资产流动性比率比较差,而收购方也没有采用任何方法措施,导致资产没有妥当的处置,这样一来目标企业亏损会导致相关债务报复的增加,从而导致并购以及整合方面的失败。假如说企业在并购之后没有进行相关整合工作的话,很难发挥相关财务协同效果,从而导致财务危机的发生。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并购双方企业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性的严重与否与三个方面有密切的关系:第一是目标企业是否是上市公司,假如说是的话,并购公司比较容易得到相关股价变化状况、年度报告以及经营状况等信息。第二是并购企业有什么样的目的,假如比较善意的话,并购双方就会充分进行信息的沟通,而如果说是恶意的话,那么在真实资料等方面就可能会导致一定阻碍的出现,假如说目标企业没有充分的信息纰漏,不真实就可能会导致主并购方的地位不利,只能接受较高的并购价格,从而导致并购价格的合理性受到影响,第三是并购事件准备的时间,通常状况下并购准备时间比较长,就会对于信息有更加充分的了解,从而在更大程度上进行准确估价。

(二)并购企业融资不畅

在并购过程中,对于并购方来说,资金的投入考验了它的实力以及能力,这也就是我国企业并购的瓶颈所在,同时也是融资风险所在,是否能够筹备足够的资金是确保并购顺利进行的重点所在。并购企业不论使用什么样的融资途径,都会导致融资风险的存在。在很多渠道共同进行并购资金筹集的状况之下,企业有一定的融资风险产生。其主要风险就是没有合理的债务结构,可能会导致企业负债率比较高,导致财务困境的出现。

(三)并购企业支付方式不当

支付风险指的是与资金流动性等方面有关系的风险。在相关资本市场当中,支付工具包含三种类型,而国内产生并购支付风险的重要因素就是支付方式比较单一。

(四)并购企业缺乏整合思想

对于国内外很多并购失败的状况进行分析能够了解到,有许多都是因为并购之后有了整合问题的出现,并且没有对其进行良好的解决所造成的问题。国外有研究证明,并购方整合相关目标企业的成效,在两年之后才能够看到。如果两年之后目标企业提高了效益,也就表明并购有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五)缺乏相应的中介机构

因为我国并没有相应的中介机构提供并购信息,所以很多企业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并没有较为专业的指导,所以导致并购成功率大大降低。

三、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规避

(一)掌握真实、准确、全面的被并购企业信息,事前防范企业并购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不能避免系统性风险,只能是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财务风险。由于我国并购的历史较短,很多并购方面的法律不够完善,也没有很多优秀的成功并购经验值得企业借鉴和学习。再加上缺乏科学的并购理论作为指导,目前我国很多并购都存在风险性高的特性。企业要控制并购前提下的财务风险就必须要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手段掌握被并购企业的相关信息,企业在进行并购前可通过聘用专业的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组成并购专家组,对目标企业进行尽职调查,调查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财务状况、产业技术专利、经营能力、未来收益能力方面。同时对于并购过程中的未尽事宜也可通过事先签订相关法律协议来明确法律责任。例如企业可以在协议条款中明确目标企业对于其所提供的资产合法性、有形与无形资产的合法权利范围及限制条件等事关合同条款的重要信息的告知义务及违约责任,以规避由此产生的财务风险。为了对于目标企业的相关价值进行合理评估,并购企业应当调查相应的债务人,剔除报表中的呆账、坏账和死账,将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方面进行协调,比较实际状况,从而防止出现坏账等不良现象。另外还可以进一步结合调查目标企业的往来账目、企业盈利能力会计政策的深入分析以确保调整后报表数据的有效性。企业在进行并购调查时,一定要注意表外事项对目标企业估值的影响。如隐性成本、表外融资、债务转移、重大售后退货、应收账款抵借等没有在财务报表中反映的行为,这些行为也是引发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另外并购企业在评估目标企业价值时,要合理估计并购后目标企业的人员安置,尤其是高管人员的安排等重要表外资源的价值。

(二)采用合适的价值评估方法

因为企业并购过程中,双方有着不同的考虑因素以及动机,所以也有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利用相应的方法评估相关目标企业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不同并购价格的出现。所以并购公司能够依照相关动机以及信息资料充分与否等因素,对于评估方法进行确认,从而对于企业价值进行评估。另外还应当聘请较为专业的机构,在合理公正的立场之下,评估相关目标企业,从而降低相应风险的产生,中介机构往往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以及较为专业的知识,能够提供更加公正的判断。

(三)合理确定融资结构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对于资本结构的合理决策以及对于融资结构的合理确定时,第一位的应当是风险控制,之后再对于成本方面加以考虑,其原因是假如说出现过度负债或者融资失败的状况,可能会造成企业并购财务危机或者半途而废的情况发生,这样一来也就没有了成本最小化的意义。另外,融资风险往往是在选择融资工具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应当考虑如下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如今的融资环境以及工具是否能够让企业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第二是哪种融资成本比较低,风险又不高,这样对于资本结构的优化有一定的帮助。应当对于资本成本进行综合考虑,对于税务、政府以及银行等方面政策进行充分利用,进行详细计划的制定,并进行融资渠道的拓展,选择较为合适的方式方法,使融资风险大大降低。对于并购资金需求量确定之后,并购方应当依照自身的融资能力以及相关资金实力,进行长期以及短期融资的合理搭配,并搭配负债以及自由资金。我国企业在并购融资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两种偏好的出现,第一种是股权融资偏好,往往是上市公司所使用的。第二种则是债务融资偏好,往往出现在国有企业当中。这两种偏好产生的原因都是融资成本的降低。

(四)根据融资额度,选择支付方式

在并购活动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选择相应的支付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当对于双方资本结构进行充分考虑,与并购动机相结合,选择较为合理的方式进行支付。收购方在支付方式的选择过程中,实际上也就是规避财务风险的过程。在进行并购活动之前,并购方应当要对于流动资产状况加以充分考虑,确保资本结构更加合理。我国企业应当与自身目标相结合,在支付方式方面采取多种组合进行支付。并深入展开混合并购操作,学习利用认股权证以及公司债券等方面展开一定的组合支付。另外还可以在分析支付边界以及支付成本的前提下,化解相应的潜在风险。并购方应当对于支付利弊以及成本等方面加以考虑,从而将其作为前提,选择一定的方式进行支付,依照适当比例进行债券、先进以及股权的组合,从而使并购双方需求得到满足,进行潜在风险的化解。

(五)进行有效的并购整合

在进行并购之前应当充分掌握有关信息,这样一来才能支持企业的并购活动,同时发现目标企业在财务方面的状况,对于整合较为有利,从而使规模经济以及协同效应得以实现,进行核心能力的构筑,进行价值的创造以及整合效率的提高。首先,并购之后应当使低效资产剥离,对于双方资产进行分拆优化组合,从而使企业资产的优化配置得以实现。另外还可以进行财务一体化操作管理,依照相关财务管理模式整合目标产业。并建立相应的业绩评价机制以及考核机制,整合双方企业的相关经营战略,并进行企业经营战略的调整,使其生产效益大大提升,让并购双方企业能够获得健康而持续的发展。在并购整合的过程中,假如说有效的话,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估价失误得以修正,而且还能够进行并购风险的规避,从而使企业竞争力得以提升。

(六)增强目标企业未来现金流的稳定性

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对于目标企业今后的现金流量应当予以重视。特别是在杠杆并购过程中,在增加财务杠杆收益的时候,应当对于财务风险予以重视。杠杆收购的方式方法对于偿还债务的来源进行了确定,其应当是与目标企业的现金流量相整合。而最终并购目标是否能够实现,是否能够得到相应的收益,则与未来现金流量的稳定性以及数量有密切的关系。高额债务需要相应的现金流量进行一定的偿付,因此为了使未来现金流量所具有的稳定性得到提升,在目标公司的选择方面就应当更加理想,这是现金流量产生的根本保障。另外并购之后如何进行目标企业的整合,保证资本结构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只有未来有着较为稳定的现金流量的存在,才可以确保杠杆收购最终获得成功,从而避免加大财务风险导致企业陷入不良状况之中。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