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应链管理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应链管理现状范文1
随着经济全球化、通信技术进步、用户市场饱和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移动运营商面临收入增长放缓、运营成本增加、净利润下滑的巨大压力。近年来,国内各大运营商都把供应链管理优化放到了战略位置,希望通过重视采购、物流成本以及与供应商、客户的关系,获得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营服务链,支撑企业运作,创造和提升价值,构建运营核心竞争能力[1]。
移动运营商供应链有别于传统制造业供应链,国内对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起步较晚,目前基本都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总结和实践探索起步阶段。供应链管理体系刚搭建,专业化组织运营才起步,目标和模式上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对管理模式和优化策略方面有着较为迫切的研究需求。
2 移动运营商供应链管理现状
中国移动从2004年开始关注采购管理,2005年,为降低采购成本,公司总体担负全国各地分公司业务管理工作,开始实行集中采购制度,以求有效发挥规模优势,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其后,逐步扩大集中采购工作范围,并在2010年成立了集团采购部,实行二级采购三级执行的模式,集团采购中心和省级分公司物资供应部为集中采购计划主体,地市公司为执行主体。集中采购增加了采购数量,提高了采购规模,也提高了与供应商的谈判筹码,因此可以获得较优的价格,降低总体采购成本。但从总体水平来看,国内移动运营商采购集中化程度并不高。
3 标杆企业供应链优化策略研究
供应链能力已经成为制造业、零售业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海尔的平均采购周期为3天,生产周期在1周以内,产品一下线,中心城市在8小时内、辐射区域在24小时以内、全国客户在4天内即可送达。总体计算,海尔完成客户订单的全过程仅为10天时间,资金周转达到了一年15次,实现了零运营成本的目标。国内商业流动资金平均周转率仅为2.3次,移动运营商因为其行业特点,根据艾瑞咨询公布的数据,国内移动运营商总资金平均周转率通常都不到1次。
JIT模式是海尔供应链能力的核心[2],JIT(Just In Time)实时生产系统,又称无库存生产,1953年由日本丰田公司大野耐一提出,其实质就是通过采购、配送、生产三个JIT同步流程,实现以恰当数量的物料,在恰当的时候进入恰当的生产环节,生产出恰当质量的产品。
移动运营商供应链有别于传统制造业供应链,一些国外先进移动运营商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供应链管理实践。Vodafone从2003年就开始了供应链的优化,到2008年已经确立了18个国家、200多种集中采购的产品目录,通过支出分析、供应商绩效管理,完善了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寻源,实现了全球采购,扩张了新的渠道;通过网上竞价、IT服务,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的供应链管理目标。
4 移动运营商供应链优化策略建议
移动运营商目前已经基本搭建起了供应链管理基础体系,接下来需要探索供应链管理的未来发展阶段和优化模式。通过分析标杆企业,结合业内研究成果,本文基于运营竞争与核心能力理念[3],提出了运营商供应链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低成本采购阶段,重点关注成本节约;第2阶段——战略合作阶段,开始关注长期、可持续伙伴关系建立;第3阶段——供应链融合阶段,重点关注整个产业链整合,改变产业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优化的基本目标是整体价值最大化,目前供应链优化的基本可选策略[4]有:集中采购策略、全球采购策略、JIT采购策略和VMI库存策略。对运营商而言,如何通过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构建和优化,加强与内部其它部门以及外部合作伙伴的协同而提高自身和整个系统的效率,获得成本、时间、效率、柔性等最佳效果,是必须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目前尚无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下文从七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构建和优化移动运营商卓越服务供应链的策略建议。
(1)建立多层次需求管理体系
可口可乐公司采取较短周期预测的方式,在每月常规预测的基础上,结合每日数据,进行一到四周不定期的预测作为参考,从而得出需求预测结果。建议建立年度采购预算计划、集团和省公司两级集采、单项采购需求三级需求管理体系,针对每个需求层级分别制定需求提升措施,逐步实现需求的准确性、计划性和主动性。
(2)继续加大集中采购的力度
通过对比分析《中国采购发展报告(2009)》[5]中的国有企业采购集中度,发现采购管理集中度是现代高效采购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目前国内移动运营商集中采购指标相比国内大型企业集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建议移动运营商继续加大集中采购力度,提升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扩大集中采购产品的范围,目前通信工程设备集中度较高,提升空间有限,但营销用品、维护服务、备品备件、办公用品、差旅等非通信用品集中度普遍较低,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二是明确横向职能,在省公司层面,专业部门与采购中心采购管理职能不清晰,部分物资特别是非通信工程设备类物资归口管理难度较大;三是推进物资标准化管理,积极主动采用供应链管理新技术来推进物资品类与标准化管理。
(3)探索基地模式的全球采购
IBM公司采购业务的成功转型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采取了全方位的措施实现了集中采购和运营模式一体化转型,从各地各部门各做各的到整合供应链的集中管理,最终达到全球整合。国内企业已经开始了全球采购优化的尝试,2009年10月,中国联通和西班牙电信首次联合采购了一笔16亿元人民币的ADSL调制解调设备,用于双方现有客户及新发展客户的升级。本文预测未来5~10年国内部分产品和服务价格上升较快,海外部分产品的比较优势愈发明显,海外采购基地模式将成为国内大型企业集团采购优化的主流。
供应链管理现状范文2
【关键词】烟草;供应链管理;物流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7-0113-1.5
一、业务预测及衡量预测准确性的重要意义
呼叫中心KPI指标中最为关键的接通率①、服务水平②等,直接反映了呼叫中心整体运营管理质量。而在影响呼叫中心KPI指标的诸多因素中,业务量预测准确性是基础和前提。如果业务量预测不准确,则呼叫中心人力资源排班必然受到直接影响,造成KPI指标的大幅波动,甚至是人力资源配置失衡,进而反映在人力成本方面。
因此,如何客观反应、准确度量业务预测的准确“度”,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现实问题。具体来看,衡量预测准确性的必要性有如下几点:将预测准确的重要性,由概念化的定性分析转化为具体的定量指标。
通过对业务量预测准确性指标的跟踪观测,可以有效地发现预测误差,并及时展开分析厘清原因,当出现预测偏差时立即采取措施纠偏。针对大规模、分地域运营的呼叫中心,乃至整个呼叫中心行业,统一预测准确性指标的计算口径,便于在同一统计尺度下开展横向对比分析,查找差距,弥补自身。
二、行业标准
当前呼叫中心对与业务量预测准确性考量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为总量评估法,一为区间统计法。具体分析如下:
总量评估法:总量评估法是以某时间区间内业务总量的预测值,与实际发生值之间进行对比。计算公式主要有两种:
以上两种计算公式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两种公式均是以总量为基础进行的计算。公式一是以预测量与实际量两者的总量进行的对比;公式二侧重于衡量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数量差。
区间统计法:区间统计法是以预测误差率为基础,统计在不同误差率区间内出现的频次。举例说明,某年365天,预测误差率在不同区间内出现频次见下表。
说明:上表预测误差率计算取绝对值。公式为:
区间统计法在计算预测误差率的基础上,更加侧重其分布区间。该方法认为,越低的误差率区间内出现的频次越多,则预测越准确。
两类方法比较分析:上述两类计算方法各有侧重,优劣不同。总结如下:总量评估法最大的优点在于计算简单,准确率、误差率的计算结果一目了然。其不足之处在于只注重整体而忽略了整体中不同区间差异。举例说明,预测周期为3天,具体预测数据如下:
上表数据表明,该预测周期内,整体预测量为30,000通,实际业务量亦为30,000通,通过总量评估法两种计算方式,预测准确率为100.00%,预测误差率为0.00%。该结果表明从整体上讲,预测是非常准确。然而从分日的数据可以看出,除第1天预测准确之外,第2、3天的预测业务量与实际业务量均发生较大偏差。如若根据该预测业务量数据排定人力,则肯定将出现人力与业务的重大偏差。
区间统计法的优点在于关注了个体差异,并按不同区间进行频次统计。但其不足之处在于,计算结果只是一张区间分布统计表格,预测准确与否、误差率大小不能直观反映。
三、业务预测准确性指数
为了客观地从整体把握业务预测准确情况,又注重了区间表现的差异对整体的影响,同时计算结果直观、一目了然,本文构建“业务预测准确性指数”。公式为:
四、业务预测准确性指数验证测算
为了判别上述业务预测准确性指数能否客观、有效地判别不同情况下业务预测准确度,进行如下验证测算。
测算前提及假设条件。以某单日的业务预测数据进行验证测算。验证测算基于以下前提或假设:业务量预测以半小时为单位,全日共计48个时段(2×24小时)。假设各时段业务量来电符合正常规律,不考虑特殊情况(如系统异常等)对业务量的影响。预测误差计算公式采用公式(3)进行计算,同时计算结果取绝对值。假设预测误差率区间及对应区间系数如下表所示,据此进行验证测算。
环境模拟:在上述前提或假设条件下,模拟3种呼叫中心常见的业务情况模拟数据。数据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环境一:某日,预测业务量为61,000通,实际业务量为67,982通。
环境二:某日,预测业务量为61,000通,实际业务量为67,982通。与环境一的预测业务量总量相同,但各时段预测量有所不同,同时实际业务量总量及个时段实际业务量均与环境一相同。数据为:
环境三:某日,预测业务量为61,000通,实际业务量为62,717通。与环境二的预测业务量总量、各时段业务预测量均相同,但实际业务量总量、各时段实际业务量均不相同。数据具体为:
测试小结:3种不同的测试环境,可以很好地模拟出预测业务量与实际业务量整体相同但各区间不同、预测业务量整体与时段均相同但实际业务量均不同的情况。小结如下:通过环境一与环境二的对比测试可以看出,两环境下实际业务量各时段表现和整体业务量均相同,而预测业务量时段和整体预测量不同。环境一的预测准确性指数为79.27%,环境二的预测准确性指数为79.79%,说明环境二的准确性高于环境一。通过环境二与环境三的对比测试可以看出,两环境下各时段预测量和整体预测量均相同,而实际的时段业务量和整体业务量均不同。环境三的预测准确性指数为90.94%,明显高于环境二,说明环境三准确性优于环境二。
预测准确性指数对于呼叫中心运营管理的实际意义在于,其可以相对客观地反映预测业务量与实际业务量之间的关系,可以运用于呼叫中心客观考量业务预测准确性的实际工作。
本业务量预测性指数的优点,最主要的是在不同日期、不同业务量、不同时段表现的情况下,能够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业务预测准确性,可以进行横向比较,同时计算结果直观、清晰。当然其也有不足之处,即计算过程相对复杂,准确性分析依赖于前期较为充分、细致的数据预测,需要长期的数据积累。
同时,在笔者实际运用该指数指导呼叫中心运管管理过程中,有几点注意事项需要特别予以指出说明的是:预测误差率的区间划分根据各呼叫中心的实际情况而定,无法统一标准。在行业中,某些优秀的呼叫中心对于误差率的要求是控制在5%以内;计算结果也直接取决于区间系数的确定(Ai)。因此区间系数的分档设置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计算结果;建议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剔除非正常原因(如系统异常等)等情况对指标的干扰;充分考虑夜班因素。按照常规来电规律,夜班时段(如:0∶00-6∶00)来电量偏少。由于来电量基数相对较少,因此在夜班时段中可能会出现即便较小的误差量却导致较大的误差率,并最终影响准确性指数。建议充分考虑夜班等来电波谷时段,指标计算过程不统计上述时段或将其单独列表明示。
【注释】
①接通率:客户拨打企业热线服务电话选择人工服务,电话能够被接起的比率。
②服务水平:在特定的阀值下已响应/被接花粉囊的客户呼入电话的百分比。一般为“X%的电话在Y秒内接起”。如80/20的服务水平,指85%的电话在15秒内被接起。
供应链管理现状范文3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发展创新
当前的供应链信息技术管理模式主要以Intranet为内部核心,以Internet为外部核心的商务平台,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防止外部侵害入侵,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科学性和高效性。供应链信息管理的实施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经营目标,需要通过科学的供应链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测量和衡量。近些年来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供应链的管理以及运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和帮助,可以不断实现供应链之间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不断降低供应链成员日常运营和合作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减少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摩擦,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以及市场预测能力,降低运营链管理过程中的成本。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我国国内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企业的日常运营和发展对于信息化的需求和依赖日益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开始转变,从过去的单纯财务部门及应用需求逐渐转变为企业级全面运用需求,从注重经济利益财务信息逐步扩大到关注企业的日常运营客户关系、内部管理以及供应商、供货商、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其次是当前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使得各大企业不断重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应用和发展,企业之间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不断实现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业务协同和合作。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发展较为全面的企业都纷纷意识到供应链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开始不断运用这种先进的理念进行日常运营和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部分国际性跨国公司也开始认识到供应链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在中国市场运作中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最后,我国的相关学者开始不断加强与国外的交流和学习,对供应链研究信息和知识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结合我国当前实际运作的情况,不断丰富研究成果。近些年来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但是在供应链信息化管理运营程度上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我们必须精准地认识这一现实,采取多种方式不断缩小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注重学术界的内部交流,定期召开相关的研讨会,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相关的专业讨论,不断激发相关学者的学习热情。
1.2国外研究现状
不断提升信息的利用价值以及信息的共享程度是国外学者提出较早,并且研究较为全面的现代化主题,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当前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各个行业、各个企业之间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对于供应链管理更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为了不断实现行业和企业之间的互补共存不断,扩大企业的生存空间,信息的利用以及资源共享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近些年来因特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开始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日本著名企业丰田汽车公司在其全球供应链语音过程中研制和创新的知识共享机制,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各个企业可以对于其中的显性知识以及隐性资源进行一定的共享和互补,并且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功。国外对于供应链信息管理的研究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主要分为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知识吸收能力、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实现、供应链之间信息和资源的共享等。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实证研究以及理论研究相互融合的方式,结合实际的具体案例不断分析理论意义。
2我国在实施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
供应链管理理念是当代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剧背景下产生的各种竞争力和资源进行集成和互补,对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进行同步化、集成化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从而能够使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在实行外面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为客户争取最大程度的经营收益,是一种非常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本文的研究出发点在于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和发展现状,结合当前我国企业日常经营发展过程中供应链管理手段的现状进行相关的分析和探索,就当前我国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相关的建议和分析,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对策,以便不断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2.1信息技术应用的积极性不高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各行各业的企业发展有了明显的突破和创新,但是部分企业在经营理念和经营手段的选择上过于陈旧和老套,不能正视供应链管理为其发展带来的积极意义和收益,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不愿意与相关企业进行信息技术上的共享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小部分利益而去换取产业链的最大利益,企业之间缺乏存在的信任问题,总想最大限度地为自身企业规避风险,而不管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缺乏一定的合作意识和供应意识,因此使得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2.2实施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落后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因此供应链管理理念在我国各个行业、各个企业之间的应用并不广泛,对于一些思想成就手段落后的老式企业,新型理念和管理手段的推行总是阻力重重。就以当前的物流条码技术推广过程为例,有一部分企业能够正视该项技术对于企业发展带来的便利和收益,但却有一部分企业认为如果不给商品印制条码,将会影响企业中自动扫描系统的设置和建立,而部分生产企业则认为物流企业不建立应用系统,而使得商品条码印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此外物流条码的不规范也给后期的配送和出售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不断增加运营过程中的难度,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不断提高企业运营过程中的损失。
2.3没有过多地利用网络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的互联网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但是却有一大部分企业并未在网页上开设相关的主页以及地址,并没有对当前广阔的网络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和使用,没有借助网络开展相关的商务活动、不断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综合实力。甚至有部分企业忽略自身的网站建设,网站的主页信息长期不更新,使网站有名无实,而对比美国等其他相关企业,我国企业的网络活跃程度远远不够。2.4各大企业电子商务进程缓慢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全球经济进展越来越迅速,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全球的电子商务正处于快速的上升时期,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却并不成熟,部分企业信用较差,存在着拖欠资金、信息技术不配套、缺乏支付系统以及保障制度等问题,在电子商务的推行和应用过程中并不积极。
3关于供应链信息管理研究的前景展望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我国各行各业的提升越来越迅速,对于供应链信息管理的研究也逐渐加大步伐,当前国内外各个研究学者纷纷开始对供应链管理理念的案例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样化,对于供应链信息管理的现在以及未来发展有一定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学术讨论和学术研究过程中,单独对供应链信息管理进行研究和创新的组织却少之又少,而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并没有得到及时合理的解决,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旧困惑着企业甚至于各个行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各行各业的相关学者要不断转变自身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向,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和探索,专门针对供应链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不断加强研究的专业化和专门化。各个行业、各个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也在不断转变经营理念,改变传统老旧的经营方式,不断提升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将信息技术水平与供应链管理模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要学会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不断,在网络上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借助网络这一开放的市场进行资源的收集和整理,不断提升信息技术。而当前针对于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信息系统的研究,相关学者和研究者却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在选择研究问题以及研究方向上较为单一,并没有广泛深入地针对某一行业或某一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深入,这是当前供应链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依旧困惑着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仍旧得不到处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除了相关的控制论以及统计学原理,还可以采纳其他的科学原理来对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信息化问题进行研究和建议,找到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控制问题。在进行研究和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应用控制工程学的方法和相关理论,对信息失真、信息技术应用缓慢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本源上找出成因,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去消除困难。因此不管未来市场经济如何动荡,各行各业发展如何改变,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创新路程上,科学信息技术的研究应当得到一定的关注和支持,必须要深入探讨和分析网络信息技术存在的各种问题得以解决,才能更好地促使供应链管理模式得到更加良好的发展。
4结语
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不断完善供应链的运营模式合理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升网络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减少相关的成本投入,不断提升企业的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李晓琳.基于物联网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11).
[2]关越.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信息协同管理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8.
[3]王宜慧.供应链信息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A].中国烟草学会2015年度优秀论文汇编[C].中国烟草学会,2015.
供应链管理现状范文4
【关键词】关联企业 盈余管理 对策
关联企业的关联方交易就本身的性质而言是中性的,是一种基本的商业交易行为,它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正常的关联方交易相对于非关联方交易可以降低交易成本,降低交易风险,优化资本结构,增强整个利益体的竞争能力,对企业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关联方交易会造成关联方与其他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竞争角度考虑,交易价格不能完全达到公允,定价出于关联方需要,非正常的关联方交易也会带来粉饰公司业绩,侵害中小股东利益。一般关联企业通过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有:转嫁费用负担、商品购销与劳务提供、实行资产和债务重组、收取资金占用费、委托经营、为潜在关联方提供担保等。近年来,关联方交易盈余管理存在着一定的新趋势。这些使得管理当局通过关联方进行盈余管理更方便,同时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一、关联方交易盈余管理的新趋势
1、关联方交易非关联化
上市公司通过降低自身的持股比例或者由其母公司转让股权等形式,将已有的重要关联方转变为非关联方。表现形式有:找一个非关联方作为过桥公司,将一笔关联方交易变成两笔非关联方交易;将关联方关系变成非关联方关系,进而将关联方交易变成非关联方交易,即上市公司通过出售股权、中止受让相关股权或由上市公司的母公司转让股权等方式将关联方转为非关联方,从名义上解除关联方关系,使相应交易不再属于关联方交易。
2、关联方交易复杂化
上市公司可以设计一种复杂的关联方交易以达到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假设某集团公司有甲、乙、丙、丁、戊五家子公司,其中甲为上市公司,假定商品销售仅限关联方之间。集团公司先把商品销售给乙,因而乙的账面价值就为原价值的120%,乙再把它销售给丙,以此类推,当戊把它销售给甲时,甲的账面价值可能为原价值的几倍,因而当甲把商品再销售给其任何一个关联方时,其可以从中获得巨额利润,从而达到提高其利润的目的。通过反向操作,也可以使其达到平滑利润的目的。
3、关联方交易隐性化
从表面上看,上市公司与另一家公司进行交易,无关联关系,但实际上两家公司又属同一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在主管部门的行政干预下,上市公司才不得不与那家公司进行了交易,其公允性值得怀疑,它们之间的交易实质上是关联方交易。
4、关联方交易的负向盈余管理势头增长
一般研究的重点,在于关联方通过关联方交易向上市公司输送利润上。随着股市融资功能的削弱以及会计准则体系的控制,关联方交易开始转向,出现反哺大股东的现象。因为部分无法通过股改的上市公司被边缘化失去融资资格,大股东便通过关联方交易掏空上市公司来满足自己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通过股改的公司,非流通股东在禁售期通过关联方交易从上市公司抽取利润,禁售期后只需要停止抽取,就可以让上市公司业绩提升带来股价上涨,减持就可以获得收益。
二、关联企业通过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分析
1、会计制度存在缺陷,使得关联方交易盈余管理行为屡禁不止
我国的会计制度往往只能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不能有效的对即将发生的盈余管理现象做出预防。如为防止企业通过关联方交易虚构利润,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但随后出现了利用资产置换,股权转让在内的非货币易以及债务重组操纵利润。为了防范这两类业务,财政部于1999年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和《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但是新的能够规避准则约束的交易方式又出现了,即通过非货币易“货币化”等。为了制止上市公司愈演愈烈的利用非正常关联方交易操纵利润,财政部于2001年12月21日紧急出台了《暂行规定》,但在上市公司发生的关联方交易中,又出现了关联方交易“非关联化”。从我国关联方交易会计规范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出,会计规范在约束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盈余管理中存在着局限性。
此外,盈余管理的手段包括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判断,安排实际交易。但是,新会计准则较多地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限定了企业利润调节的空间范围。限定存货发出计价,一律采用“先进先出”法,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只允许在资产处置时,再进行会计处理等,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判断进行盈余管理受到控制后,自然会加强安排实际交易这一手段的运用。而关联方交易的特性决定了通过它更容易进行盈余管理。
2、上市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对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具有诱发性
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采用计划指标,额度制和审批制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企业发行上市资格安排和排队问题。我国证券市场存在严重的“供需瓶颈”,因而股票发行溢价通常较高,权益性资金成本相对低廉,通过股票市场筹集资金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结果使上市资格成为一种“壳”资源。企业为了取得上市资格会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即使上市之后,上市资格的“壳”资源性质仍然存在,公司上市之后的再筹资仍然要服从计划控制的要求。
3、公司组建模式中的缺陷,使得关联企业之间存在着强依存性
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成,其中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采取了主体上市,原企业改造为母公司(集团公司)的模式。这种“剥离”上市导致上市公司不完全具备独立完整的供应、生产、销售系统和直接面向市场独立经营的能力,对关联方存在产品销售、原材料供应等方面的依赖性。它与其改制前的母公司及母公司控制的其它子公司之间,必然存在着错综复杂甚至是唇齿相依的关联关系和关联方交易,因而更易产生关联方交易盈余管理问题。
4、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带来了大股东控制企业的情况
尽管我国的国有股减持计划已部分降低了国有股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的份额,但国家股和法人股仍占多数。由于股权的高度集中,流动性不强,加之我国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市场尚未形成,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的局面,从而使大股东基本上控制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甚至出现许多大股东的法定代表人兼任高层管理人员。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融资成本倒挂,权益性资金资本低于债务性资金成本,大股东乐意支持上市公司利润包装,并通过股利分配、回购大股东资产、资金往来等实现其利益。因而,在大股东控制的条件下,大股东帮助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几乎不受约束,不少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盈余管理就是由于股权构成及形成机制而产生的。
三、规范关联企业盈余管理的对策
1、完善会计准则
新准则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关联企业关联方交易的盈余管理。首先针对关联方关系的复杂化,新准则认定关联方时,将间接地对企业实施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各方也认定为关联方。这样一来,无论关联方之间的控制层级有多少,在划定关联方关系时要一并考虑。其次,新准则要求无论是否发生关联方交易,存在关联方关系的企业应当在报表附注中披露母子公司的名称,以及关联方企业的基本信息。在披露内容方面,新准则取消了关联方交易未结算金额或比例的选择性披露,重新明确了企业必须披露的交易要素。如交易金额、未结算金额、条款和条件,如果企业对关联方未结算应收项目计提了坏账准备,还应披露坏账准备计提情况。新准则下,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更反映实质,披露内容更加客观,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前的漏洞。但是新准则取消了披露交易额占该类总交易额的比例要求,仅要求披露交易金额和未结算金额。而交易金额和交易比例的同时披露,投资者使可以凭借这类信息推算出交易价格水平,有助于投资者判断关联方交易的公允性。新准则取消了对交易额比例的披露,当关联方交易可以合并披露的情况下,容易被企业操纵以隐藏不公允的关联方交易。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范性还应该进一步加强。
2、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导致我国关联方交易盈余管理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上市公司较为普遍的“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它已经给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带来一些弊端和负面影响。而改变此现象的方法是,实现公司治理模式由行政型向市场型治理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减持大股东的股份,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公司股权分散化,致使其他股东联合起来能够在表决权上与大股东抗衡,改变上市公司利益主体和治理主体过于集中的局面。
3、优化董事会结构
在我国公司的董事会结构中,大部分董事会成员由公司的经理人员组成,董事会的工作容易受到经理人员的操纵。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致力于建立董事会结构制衡机制,优化董事会的监督功能,既要适当引入相当数量的独立董事,发挥独立董事的特殊作用,还要在董事会内部提高非执行董事的比例,保持董事会成员的任命独立于管理层。
4、引入证券民事诉讼制度
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下,公司管理当局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法律责任几近于零,公司上市前存在过渡“包装”现象,这种“包装”着重体现在会计数字的管理上,但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并不为此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另外现行会计法规体系中,对企业盈余管理的行为宗旨有悖于会计准则的规定,却没有明确的法律责任与之对应。只要企业盈余管理没有超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心理承受底线,法规制定者就不会有改变法规从而追究相关责任的法律责任的压力,就不会主动改变这种格局。因此,应该加大惩罚力度,只有在加大违规成本,降低违规收益的情况下,才能减少盈余管理行为。对于严重操纵行为处以重罚,造成恶劣后果的,要对直接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特别是对高层管理人员不能简单以行政处罚来解决了事,应切实引入民事赔偿制度,并辅以刑事处罚,从法律上限制过度盈余管理的发生。
5、完善上市公司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制度
完善上市公司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制度。严格区分上市公司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法律要规定严禁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充当委托人。可考虑由独立的第二方接管上市公司审计服务的权力,由它将上市公司的审计任务统一进行招标,将注册会计师的利益真正独立于上市公司,加强对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信息披露。在变更事实发生后两日内上报证监会、交易所有关部门,并公告。在公告中应标明该项变更是否获得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的批准,并对变更理由做充分陈述。
【参考文献】
供应链管理现状范文5
关键词:供应链 直接模式 物流 资金流 信息流
一、供应链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日新月异,顾客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加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整个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急速上升。企业面对一个变化迅速且无法预测的买方市场,为了生存和发展,采取了许多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是一种价值创造手段,对于公司绩效有极大的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改善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价值,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可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收入。随着企业之间竞争逐步转化为供应链管理的竞争,功能完善且反映迅速的企业供应链体系将是决定企业未来命运的主导因素。
“供应链”这三个字对企业而言意味着10%-20%运作成本的降低,以及帮助企业形成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优势。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供应链管理,并逐年增加对供应链管理的支出。据调查,2000年以后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支出比例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供应链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是科技的发展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力的通信和优化工具;另一方面很多知名公司在实践中证实了供应链管理的价值,从而形成了其他公司竞相追随的局面。在我国直接生产成本仅占企业总成本的10%,而供应链成本却占总成本的40%。降低生产成本10%只降低了总成本的1%,而降低供应链成本10%则可获总成本的4%改进。因此,向生产要成本、要利润的空间非常有限,我们应从供应链管理着手,通过提升供应链效率,创造企业成本优势,增加企业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是用最低的成本,让客户在正确的地点获得正确的产品;同时在保证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将存货降至最低。换句话说,供应链管理希望合作企业之间及时传递需求变动的信息,积极协调各企业的流程,减少存货、降低成本,并及时将产品送到顾客手中。企业之间如果不采用快速流程法,就可能被时代所淘汰。供应链的价值与赢利能力密切相关,赢利越高,表明供应链管理就越成功。事实上,供应链中所有的信息、物品及资金的流动都会产生成本。因此,对这些流动元素的有效管理是供应链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供应链管理本质上就是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的管理来获取最大价值。安利公司之所以能在直销行业取得巨大的成功,关键在于它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进行了非常科学、高效的管理,并从中获得最大的价值。科学的供应链管理可为企业带来多项经济效益。通过供应链管理整合,不但可以消除多余存货,节省仓储成本,更可提高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最终提高销售量;同时还可以降低市场风险,使合作伙伴取得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多竞争优势。
1、可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价格是依据成本和利润而定的,成本不变,价格可变,商品制造商和供应商在确定利润和价格方面具有优势。但对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而言,价格则是由市场和消费者来决定,而不是由商品制造商和供应商来定。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成本是可控制的,利润来自价格和成本的差价。因此企业想提高利润,只能降低成本,而不能依靠提价。企业想降低成本可通过生产环节、原材料环节、运输环节等加以控制。
2、可减少资金投入
企业运营应尽量减少投入,减少库存。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快速生产,合理销售,减少存货,可保持良好的品牌形象,使企业获得长久收益。如果企业通过大量库存的方式来满足市场需求,不仅占用了大量资金,而且还会使企业承担市场销售风险。大量的库存可能会造成商品的滞销,而一旦滞销就会使企业蒙受损失。要做到减少投入,可采取相应措施,如尽量使工厂网络合理化,减少从定单到现金的时间以改善物流绩效等。
3、可增加企业收入
企业增加收入,可以通过减少库存、缩短发货时间、改善服务水平等途径获得。通过供应链管理,可同时改善服务与降低库存。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在两年时间内,通过进行供应链管理,关闭了全球六个仓库,改为从新加坡成立中央配送中心向顾客空运微型集成电路。该措施不仅降低了销售成本2.5%,缩短交货时间47%,还增加了34%销售额。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可快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有效改进服务水平,最终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总之,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可获得多方面的收益。据调查,企业在供应链领域具有优势,其市值会高于行业平均水平7%-26%。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凭借提品、服务和信息来为用户提供价值,并能出色地管理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全部业务流程。随着企业之间竞争逐步转化为供应链管理的竞争,科学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将是决定企业未来命运的主导因素。
二、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直接模式的业务发展在中国才刚刚起步,针对直销企业的供应链研究很少,目前尚无完善的直接模式供应链管理理论。许多大型直销企业通过借鉴供应链管理及第三方物流理论,对供应链管理不断调整,使之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供应链的研究现状
⑴ 供应链理论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企业常将原有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自己集中资源发展核心能力,通过和其它企业战略联盟占据市场竞争的主导地位,这称之为“横向一体化”思想。从原材料供应商到生产企业,再到批发商、零售商,最后到消费者,形成了一条链式结构,就是供应链。借鉴军事后勤的管理理论,人们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理论。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一种模式,采用系统论的观念和方法对物流系统进行管理,是一种整体优化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理论发展至今:强调敏捷性,关注如何提高响应客户的速度;强调为客户定制产品和服务;强调与上下游企业的整合。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应用,使原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零售商组成一个联合体,在链中每个企业都可以发挥其专业优势。供应链理论已成为企业物流管理主导理论之一。
⑵ 供应链实践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应用供应链理论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从中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美国的经济繁荣与该国重视供应链管理,努力提高供应链效率紧密相关。
⑶ 直销企业与供应链
中国直销市场的日趋成熟让一些大型直销企业敏锐地意识到:未来市场上的竞争,将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为了抢占市场先机,它们纷纷将供应链管理作为其核心竞争力,规划物流渠道、构建物流设施、并努力打造以供应链为核心的物流配送体系,从而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2、第三方物流的研究现状
⑴ 第三方物流理论现状
第三方物流是指由买卖双方以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使用自己的物流服务、设施设备为买卖双方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第三方物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科技革命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第三方物流已成为现代物流的主导形式。第三方物流的目标是物流过程合理化,追求物流费用节约。
⑵ 第三方物流实践现状
在西方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企业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业务,同时将运输、仓储等相关业务交由更专业的物流企业进行操作,以求节约和高效。
⑶ 直销与第三方物流
直销企业多经营日化行业产品,价格竞争激烈。企业如全面自营物流势必增加车辆、仓库、搬运设备等投入,并增加大量管理人员,管理成本过高;而第三方物流擅长干线运输、仓储、装卸、分拣、配装等物流工作,因此两者有广泛的合作基础。以顾客为核心、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直销企业物流的服务原则,若不能提供第三方物流和高效的供应链管理,那么优质的物流服务将难以实现。
三、对快速消费品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启示及建议
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企业要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只能通过成本优势或价值优势来取得。一个既无成本优势又无价值优势的企业只能属于前途渺茫的企业,必将走向衰亡。科学的供应链管理将最终使企业拥有这两个优势,世界500强企业都具有一流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而反观中国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我国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
1、建立全方位供应链战略
由于供应链活动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抓好供应链管理,首先就必须针对经营环节,找出关键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我们要把供应链管理提升到战略地位,从纵向、横向两个角度对企业内部业务及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综合一体化的供应链。安利(中国)的储运成本仅占全部经营成本的4.6%,这在物流界可谓是一个奇迹。安利降低物流成本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建立并成功运用了全方位供应链战略,具体包括:非核心环节通过外包完成、仓库半租半建、核心环节大手笔投入。
2、大力加强供应链管理的软、硬件基础建设
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应从硬件、软件两方面着手,主要从两方面着手:手段现代化和管理规范化。手段现代化是指物流配送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的储运设备和运载工具,如立体仓库、旋转货架、自动分拣输送系统、悬挂式输送机等高效、多功能的物流机械。为了提高作业效率,增强物料搬运能力,应不断地开发各种类型的物流机械设备。物流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直接反映物流系统的能力和水平。物流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是指制定科学、规范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提高物流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及技术水平。
3、加速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既是现代物流的基础.也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点,实施供应链管理就要实施数据库系统的共享、加速Internet的商务发展,加速发展第三方物流。
综上所述,先进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加强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不仅是开拓市场,扩大需求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途径,更是企业降低成本、完善服务、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与竞争能力的长远大计。安利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先进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并以此在市场中不断占据先机。作者希望安利优秀的供应链管理能带给中国快速消费品行业一些借鉴,从而优化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真正挖掘出“第三利润源泉”。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汪欣华.安利(中国)直销企业物流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3]许绍明.安利物流:迈向管理新时代[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5(8):21-22.
[4]王保新.用供应链打造价值优势[J].电子商务世界,2004,23(12):58-59.
[5]曾繁荣.供应链管理与成本控制[J].财商业研究,2004,15(6):45-46.
[6]杨鹏.企业供应链管理和第三方物流外包服务[J].信息与电脑,2000,26(15):52-53.
[7]金江军,潘懋著.现代物流[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立喜.第三方物流的产生、发展及其运作方式[EB/OL].56net物流网,2001-06-23
供应链管理现状范文6
[关键词]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垂直分工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098
[中图分类号]F274;F426.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1
1 中国汽车行业供应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于中国的汽车企业而言,需要清晰地认识到供应链管理在汽车行业中的重要性,中国的汽车企业需要去探索并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供应链,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目前中国的汽车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1.1 信息技术发展滞后
供应链管理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因为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供应链内外部不同业务流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帮助提高流程作业效率,降低每个环节的库存和整个供应链成本。但在我国,由于供应链管理起步较晚,大多数汽车企业对供应链管理没有太多关注,各企业往往追求的是个体的盈利,而忽视整个供应链的共赢。在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合作时,企业总是担心将过多的信息告知对方会使自己利益受损,因此,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会对一些重要信息进行保密而不是分享,这往往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1.2 配套物流发展缓慢
当前我国的汽车物流市场运营呈现出较混乱的局面。一方面,物流企业常常以超载、降低安全标准和服务质量来抢夺市场,对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物流企业附属于某一汽车制造商,这种经营模式使得物流企业无法与其他品牌的汽车制造商进行物流合作,制约了物流管理的效率。
1.3 产业垂直分工不足
我国的零部件供应商一般是附属于汽车制造商的,独立的零部件生产商比较少,规模化生产和专业性生产处于较低水平,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也较弱。而像丰田、通用等汽车巨头一般会有59%-71%的零部件来自海外,自己只保留关键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我国的汽车行业需要加强行业自身的垂直分工,通过与其他零部件生产企业进行战略性合作,将产品的性价比控制在最优的状态,以此实现双赢局面。
1.4 供应链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汽车供应链所涉及到的上下游企业很多,双方的供需关系也比较密切,各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高低对企业间的合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局部的管理不善会导致供应链整体的运作不畅。在我国,大部分企业虽然具有较完善的内部制度流程和较先进的管理技术,但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常常被忽略。很多小规模企业的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在合作中会导致信息定位不准确,信息无法及时传递等问题,使得双方的沟通和合作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运作。
2 中国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跟其他国家的汽车供应链管理相比,我国的汽车供应链管理起步较晚,无论是在技术、资本还是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上存在着较大差距。我国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1 供应链结构复杂,协调困难
汽车的零部件有上万种,供应链上的企业数量也多于其他行业的企业数量,因此企业之间的关系也显得更加复杂。想要把成百上千家企业协调控制好,这对于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经验不足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个较大的难题。
2.2 缺乏高效的物流体系
汽车零部件的运输流程,车辆的运输管理等都离不开物流管理,但我国的物流体系还处于发展阶段,仓储建设比较差,铁路经常延误,空运航线零散,管理信息系统也不完善,这些都降低了物流效率,增加了物流成本。
2.3 无法及时根据客户需求作出反应
汽车行业已经进入了客户定制时代,企业需要按照客户的要求来进行生产,而且客户要求企业能作出快速反应。但我国信息网络技术不成熟,物流体系不完善等因素使得我国汽车企业对客户的需求还不能作出快速反应,无法提供快速、准确、高效的服务。
3 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对策
从目前我国汽车供应链管理现状来看,我国汽车行业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还不够,物流管理水平也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汽车行业的供应链管理,结合我国汽车行业的特征与现状,我们有必要探索出适合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3.1 构建战略伙伴关系
汽车制造商与零部件供应商应改变当前以短期利益为基础的竞争关系,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现在的市场竞争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并不是一方输,一方赢的局面,而是可以实现共赢。企业间进行优势互补,并进行长期合作,有利于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仅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而且整条供应链的综合竞争力也能得以提升。
3.2 增强汽车产业的垂直分工
国家或汽车行业组织可以鼓励企业将注意力放在核心业务上,将非核心的业务进行外包,每个企业都做自己擅长的业务,使生产越来越专业化的和规模化,各企业将有限的资源放在最重要的业务上,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能带来经济效益。整合国内汽车产业资源,使各企业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一起建立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3.3 完善企业间的信息管理机制
汽车供应链是一条比较复杂的供应链,一辆车由成千上万的零部件组成,国内外的供应商就达到了上百家,如果没有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那么各企业间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就难以及时同步得到控制与反应。信息的及时与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完善的信息管理体制使各企业间建立信息沟通平台,不仅保障了汽车厂商的高效性和连续性,也能提高相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