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总结范文1
会议总结2014年的经济工作成绩;应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情况的变化;制定宏观经济发展规划。这是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定调2015年宏观经济政策,必须认真解读的权威风向标。
今年的关键词是“新常态”。新常态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工作的理论基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九个方面进行了深度解析,得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明确判断。
在此经济新常态下,投资者应该如何从政策的风向标中找到正确的道路,发现蓝海,找准投资方向?这也是我们努力思考的方向。
何谓新常态?
自从在2014年初首次使用并在其后多次正式提及,8月份《人民日报》发表一组三篇特别报道,聚焦“中国经济新常态”,此后“新常态”一词迅速在媒体升温并脍炙人口。
“新常态”是国际上近年来提出的重要经济术语,最先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出。“新常态”在宏观经济领域被西方舆论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我国的经济新常态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国际形势相耦合。当前全球经济正处在缓慢而脆弱的复苏之中,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寻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美国在2014年底公布的一系列数据表明美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欧盟及欧元区持续缓慢增长,日本经济增速显著回落,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普遍处于经济减速过程中。这种全球经济复苏的不均衡性、脆弱性和易变性,让各国都进入了深度调整与转型期,形成了世界经济的新常态。
中国经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高速增长开始减速换挡,步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新常态”。
因此,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中要求,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
也就是说,这个新常态不是中国自己“制造”,而是对全球经济形势的准确定位,中国的经济工作重点,是要去“适应”之。
读懂中央的要求
读会议公报,就要提炼出一些关键性的“干货”。会议认为当前形势的经济新常态的表现是:
消费需求从模仿型排浪式特征到个性化、多样化成主流;投资需求从传统产业到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和创新性投融资;出口和国际收支方面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不再;生产要素从劳动力成本到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市场竞争从靠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正逐步转向靠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
同时公报提出了我国经济工作要如何应对这些趋势性变化:要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要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要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必须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公报要求“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那么这里提出的趋势性变化也就将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目标。用公报的话来讲,就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公报中由此提出八个“更加”,指出了2015年政策的总方向,也是整个经济工作的宗旨:
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公报中明确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如下五点: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寻找蓝海
读懂了会议精神,我们才有可能对各个领域进行对照,哪些领域将处于明年经济工作重点关注的范围,成为发展的蓝海?
首先看明年的货币政策。公报对于明年货币政策基调的论述仍然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外界更加关注此次出现的新表述――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如何理解“松紧适度”?招商证券研报和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都认为,明年货币政策基调将更为积极,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或将进一步加大宽松力度,降息、降准皆有可能。
其次看战略性重点发展区域:“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公报中明确了三大新亮点。由此在股票方面要关注的板块有京津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自贸区、国企改革等概念。
在行业方面,环保、新能源、创新技术、基础建设等都在报告中有所提及。环保产业将是重中之重,“要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凡是与环保相关的节能减排、固废处理、水处理等领域都将得到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的机遇。
“创新”在报告中多次被提及,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和创新性投融资,将迎来明确的发展机会。值得注意的是“创新性投融资”、“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这两个短语,结合目前热门的如P2P等广义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运用相关的金融领域,特别是针对小微企业、小额借贷等方面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基础建设仍然是重中之重,报告别提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于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仍将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性作用。
农业方面的土地流转将进一步健全和规范。公报提出要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公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农地流转将有更加深入的改革方案。12月底国土资源部土地勘测规划院院长郑凌志公开表示,国土资源部2015年将在征地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三方面,选择若干试点,进行土地制度改革试验。
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总结范文2
(一)提高对外贸重要性的认识。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表明,外贸对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没有外贸的快速发展,我国很难取得今天在经济规模、税收和就业等领域的成绩。我国已是贸易大国,但大而不强的矛盾十分突出。今后一段时期,要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继续发挥外贸对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作用。
(二)提高对形势复杂性的认识。去年是我国外贸工作最困难的一年,今年是外贸形势最复杂的一年。在刺激政策作用下,世界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但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金融领域风险没有完全消除,各国刺激政策退出抉择艰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可能加剧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加上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
(三)提高对任务艰巨性的认识。今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在当前极为复杂的形势下,外贸既要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多作贡献,继续巩固贸易大国地位,又要发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加快推进自身"由大到强"的转变。统筹好这两方面的发展,给我们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勇于迎接挑战,争取更好发展。
二、切实做好外贸工作
今年要稳定发展对外贸易,着力点是"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为此,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稳定外贸政策和人民币汇率。地方和企业现在最担心两点:一怕政策不稳,二怕汇率上升。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家的关切。我们要通过积极有效的工作,保持现有外贸扶持政策的基本稳定,特别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继续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外贸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要坚持出口和进口、货物和服务贸易、外贸与外资外经、外贸和内贸、多种所有制、东部和中西部的"六个协调"发展;实现由量到质、低端到中高端、价格接受者到价格制定者、接受既定规则到参与制定规则的"四个转变";推进主体、商品、市场和贸易方式结构的"四个优化"。
(三)增强微观主体的活力。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很多企业有闯劲、有干劲、有思路。今年要完成外贸任务、推进外贸由大向强转变,需要继续保护和发挥好企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全力支持企业发展。新晨
三、努力办好第107届广交会
广交会是我国外贸的重要平台。办好本届广交会,要做到两个"千方百计"和三个"加强"。
一是千方百计保安全。要把安全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各部门要做到思想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人。
二是千方百计抓成交。订单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各部门要以服务为本,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成交环境。参展企业也要抢抓商机,力争早成交多成交。
三是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工作纪律,落实各项职责,营造和谐广交。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
四是加强组织协调工作。广交会组织管理是庞大的系统工程。要与公安、交通、运输、知识产权、现场服务等部门保持良好沟通和协调,及时解决各种突发问题,实现大会高效顺畅有序运转。
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总结范文3
但是,欣喜之余人们不能不对这场噩梦般的危机进行一番深刻的反思,金融危机留给人们的思考是长远的,它不能随着危机阴影的消退而在人们的记忆里立即消解,国际学术界关于东亚发展模式褒与贬之间的大起大落更是耐人寻味,它所引发的思考仍将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日益加快的形势下,从全球化的角度重新审视这场危机,不仅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危机的成因,同时也能对东亚发展模式做出一个新的评价,并从中总结出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一、全球化的概念、表现及成因
近年来,“全球化”已经成为各种传播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而且也是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关的学术著作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3]笔者认为可以对全球化的概念从宏观世界历史进程的角度出发做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界定:第一,全球化是人类社会不断演进的客观发展过程,是世界历史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客观历史现象,属于历史的范畴;第二,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核心内容和主要动力是经济力,即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统一体,其内涵十分丰富,至少应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几个方面,但在目前情况下,所谓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因为全球政治体系,全球文化秩序和全球社会制度还尚未出现;第四,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并进行资源配置,从而使人类经济生活在全球范围不断实现全方位沟通、联系、融合与互动的客观历史进程;第五,全球化既不否认民族和地区的差异,也不排斥国家的存在。它与民族化、区域化是对立统一、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
从宏观历史学的视野出发考察近代开端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可看出它就是一部全球化进程准备、启动、发展和初步形成的历史。全球化进程发端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欧洲,经过大约500余年的发展与演变,到20世纪末,全球化时代才真正到来。
20世纪末以来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全球化范围日益扩大,国际生产分工已发展为以现代工艺技术和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于是“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的生产模式不断涌现,“宇宙牌产品”日益增多;二是贸易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世界贸易扩展到技术、金融等服务贸易,贸易自由化的速度也在加快,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为核心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的建立;三是金融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金融国际化局面形成,国际资本流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0%,国际金融市场的年金融交易量达500万亿美元,全球外汇交易的日周转额已达1.3万亿美元;[4]四是跨国公司蓬勃发展,据统计,1980年全世界跨国公司只有1.5万家,子公司3.5万家。而到1997年,全球跨国公司数量已超过4.5万家,子公司已达28万家。目前仅在中国从事经营的跨国公司就有4.5万家。[5]五是经济区域一体化趋势强劲,据统计,目前已有146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35个区域性经济集团,[6]欧洲共同体、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经济组织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另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区域性贸易协定(RTAs)的实施数量在1950-1959年有3个,1960-1969年有19个,1970-1979年上升到39个,1990-1998年则达到82个。目前,55-60%的世界贸易是在贸易集团内发生的。[7]
全球化所表现出的上述特征并非偶然现象,它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过程,是资本主义产生之后为延长自己寿命的一种方式。从本质上看,驱动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资本积累与扩张的内在冲动,是资本推动下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正如沃勒斯坦所说,“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历史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的架构之内动作的。”[8]因为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它一开始就要求以全世界为它的活动舞台,如果不掠夺世界,它就无法发展,而不发展,实际上就意味着它的灭亡。因此,资本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极力向外扩张,向海外殖民,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世界各地的廉价原料,使用世界各地廉价的劳动力,攫取高额利润,以维护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这样做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客观上把那些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导致世界各地区联系的加强。使世界逐步由分散、孤立、隔绝的状态发展成为互相依赖、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二、全球化与东亚金融危机
东亚国家和地区在短短的30余年间创造的“东亚奇迹”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一时间,关于东方行将崛起,西方即将衰败等说法弥漫全球。然而,正当人们为东亚模式大唱赞歌的时候,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了。这场危机给先前人们对东亚发展模式的热情重重地泼上了一盆冷水。于是乎,否定东亚奇迹和东亚模式的呼声又甚嚣尘上,“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的神话已经破灭”,“东亚奇迹已经完结”等论调充斥传媒,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甚至断言:东亚模式已不再奏效,只有美国风格的自由市场系统才是成功的。[9]
究竟应当怎样看待东亚金融危机,东亚金融危机与东亚模式之间存在的何种关系,东亚金融危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国内外发表的文章和著作难以数计,但归纳起来关于东亚金融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即国际投机因素、银行不良贷款、金融监管不力、汇率政策僵化、政府干预不当与裙带关系以及对国际环境变化反应迟钝等多种因素。[10]应当说,这些方面对东亚金融危机的发生都起了一定的作用,有的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分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从直接的或者表层上看问题,尚缺乏本质上的深层次的分析。笔者认为,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主要应从这样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要从当代世界国际环境的大背景下来审视;另一方面,还要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制度尤其是东亚发展模式上来考察。
从当代世界国际环境的大背景出发审视东亚金融危机的成因,首先要弄清的问题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特征是什么?只有弄清了这一点,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毫无疑问,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特征,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现有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还对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甚至人们的社会心理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当今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传统意义的现代化,并且开始步入后现代化(后工业化)阶段,信息经济已经成为这些国家的主导产业,所以在世界经济大潮中一直处于主导、示范和中心的地位,全球化对它们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如全球化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经济活动空间,使其可以不断地扩大经济势力范围,谋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全球扩张,使发达国家的经济向科技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在高新技术方面不断创新,引导世界科技革命的新潮流,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为实现现代化努力奋斗,有些国家甚至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重要一环——资本的原始积累。全球化对他们来说是福是祸,是得是失?从不同的立场和观点看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结论。笔者认为,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既给它们带来难得的机遇,又使它们面临巨大的挑战。正如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说:“全球化犹如一股汹涌的波涛,它既可以吞没一些国家,也可以将另一些国家向前推进”。[11]
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够吸纳外国直接投资,从而为本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资本积累创造条件,使他们可以通过吸收外资获得资本积累。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资本外投的经济环境与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为它们的资本增值创造了必要条件。另外,也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
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全球化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使它们在现代化初期阶段发展起来的民族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也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两极分化日益严重,使穷国越来越穷,富国越来越富成为一种主要趋势。跨国公司在全球扩张虽然深化了国际分工,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的本质仍未根本改变,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命运很难说能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国家经济出现虚置现象。
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积极影响为东亚国家和地区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积极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加快资源等要素配置的国际化,参与国际经济世界性大循环,融入全球化进程创造了条件。而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消极影响则对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埋下了陷阱,如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加剧了金融风险,投资贸易的自由化导致了泡沫经济和出口市场的压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危机传递的加速作用等。因此,东亚金融危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全球化对东亚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所致。
从东亚模式本身来看,它在实现东亚经济腾飞的过程中起了制度性的保证作用,是东亚成功的基础。但是,东亚模式也确实存在很大的缺陷和不足,这些缺陷和不足随着东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越发暴露出负面效应,从而为金融危机的爆发潜藏下祸根。或者说,东亚模式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为危机的发生留下了隐患。
首先,从政府主导现代化进程,对经济发展实行最大限度干预方面来看。政府主导在后发现代化国家经济起飞阶段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东亚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原因,因为东亚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初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而且资源匮乏,空间狭小,有机合理的产业结构尚未形成,尤其是市场机制严重残缺,政治民主化进程相对迟缓。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政府实行强有力的干预,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急需发展的部门,可以运用强制办法推进市场机制的发育、形成和完善,从而有助于迅速实现工业化。但是,政府干预在现代化初期取得了成效,并不等于说它就是万能的救世良方,就应当一直干预下去。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由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发展的,经济越是成熟,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就应当及时收回来,让位于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干预就会走向反面,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然而,东亚大多数国家没有及时实现这个转变,有的国家甚至越走越远。在这方面,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这些遭受危机重创的国家表现的尤为突出。被誉为“汉江奇迹”的韩国长期依靠政府干预,实行以财阀大企业集团为主体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政府把经济发展强调为原则性目标而且为达此目的毫不犹豫地干预本该由市场导向的经济。在朴正熙时期,政府建立了被赋予大权的经济计划委员会(EPB)用以策划经济蓝图,并负责控制国内预算和实施计划。商业和工业部(MCI)的角色也被进一步加强,进口控制、出口提升、工业发展计划、投资申请和贸易许可均由其负责。财政部(MOF)则负责监管国内外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在金融领域政府干预更大,政府拥有并控制着所有的商业银行、特别银行和大部分金融机构。这种做法的结果是导致了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均听命于政府,银行被迫维持定量信用和低利率政策,造成了大量呆帐和坏帐。但是,许多国家的政府在高增长方针的指导下,不断调高经济增长速度,扩大投资规模,以至于在泰国出现了一个以“高尔夫球场资本主义”为特征的投资场面,这些投资即没有赢得泰国赖以生存的出口收入,也没有促进本国经济并提供长期就业机会的工业长期增长。正如世界银行指出的那样,在泰国已经出现了与泡沫经济随影附形的明显的贫富差距的拉大,并且使相当多的民众愈发不满。[9]另外,企业为了迎合政府的偏好,获得大量的低息贷款,又不断盲目扩大企业的规模,企业的规模越大,贷款也就越多,从而与政府的关系也就越密切,反过来也就能获得更多的贷款。这种贷款越多,政府承担的风险越大,国家金融的基础就越不稳固。爆发金融危机也就不足为奇了。与政府主导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时,强有力的政府高层支配经济必然导致盛行,经济社会制度缺乏民主监督,官商不分,政治腐败。正如西方一些社会学家所反复论证的那样:“权力意味着腐败,而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败。”[9]在印度尼西亚,苏哈托的家属和亲信垄断了最赚钱的行业和主要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享受税收优惠等特权,中饱私囊。这种国家权势人物任人唯亲,搞裙带关系,为亲朋好友谋取私利的腐败往往被西方媒体称为“朋党资本主义”(CronyCapitalism)。苏哈托的女儿,金泳三的儿子的不法行为,全斗焕八年任期中大约捞取4-5亿美元的好处,卢泰愚继任后大肆侵吞国家财产等事实都是明证。朋党资本主义导致了,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的蔓延,民众的不满也日益凸显。因此,腐败是影响东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大痼疾。
第二,从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方面看。东亚国家和地区大部分在现代化初期都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后来,又适时调整了发展战略,转向出口导向战略。而且出口产品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这种战略对于东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是,长期实行出口导向战略势必带来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会使本国经济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在市场开放度逐渐增大的情况下,其遭受外部风险的机率也随之加大,致使经济表现出很强的脆弱性。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出口导向战略指引下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无论市场还是技术都严重依赖先进国家,尤其是日本和美国。从市场上看,由于它们的制造业都是在日本资金和技术输出下建立起来的,与国内产业的关联度十分有限。加之国内市场狭小,就决定了东亚的制造业必然是大进大出的外向型特征。如1993年印度尼西亚、马亚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的出口依存度分别为23.3%,73.1%,23.9%和29.3%。在这种外向型经济发展中,东亚多数国家始终不能摆脱对日本市场的进口依赖和对美国市场的出口依赖,而且,对美国的出口越多,从日本的进口就越大,对美国的顺差越巨,对日本的逆差就越严重。[12]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国际市场不景气,就会反过来影响自身的经济发展。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实行了对外开放,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使国际市场日益趋于饱和,竞争十分激烈。而且,东亚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劳动力成本也不断提高,从而使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致使出口越来越困难。从技术上看,韩国每辆轿车总技术成本的30%要以专利的形式支付给外国精密技术供给商,每台摄像机总技术成本的50%,每生产一个DRAM半导体总技术成本的30%,每台笔记本电脑总技术成本的70%要以技术专利形式支付给外国厂商。韩国所谓的汽车三大家(现代、起亚、大宇)平均研发(R&D)投入仅为美国三大汽车厂(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的6.2%和日本前三大汽车厂(丰田、尼桑、本田)的10.7%。[12]面对这种情况,东亚国家应当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因为任何发展战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存在的合理性都是受到时间和空间条件严格制约的。可是东亚国家未能及时做出这方面的调整。出口下降,赤字上升成为危机的主要诱因。
第三,从东亚区域特有的梯级发展序列,即“雁行发展模式”(flyinggeesepattern)方面看。东亚地区的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如同“大雁飞行列阵”的产业链,在这个链条中,依照其先进程度,形成了以日本为“雁头”,“四小龙”为“雁身”,东盟为“雁尾”的有序发展序列。80年代后期,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也加入了这一“雁阵”。于是在日本、“四小龙”和东盟之间形成了一种“产业阶梯”,当日本发展高技术产业时,“四小龙”接受日本转移出来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东盟及中国沿海地区再接受“四小龙”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在区域内产业的升级换代,形成一种整个区域经济由先进带动后进的发展局面。这是东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区域经济的紧密联系、梯级发展也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环锁链。而且,这种雁行模式要保持其活力,必须具备一个重要的前提,即“领头雁”必须有强大的金融实力和不断的创新能力,以便做到时刻引领“雁群”翱翔。但是日本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顶峰发展之后,90年代初就进入经济衰退期。其技术引进的后发优势逐渐丧失,而新兴知识经济下的主导产业未能崛起,于是,日本的产业升级停滞不前,没有较新的产业向“四小龙”转移。日本将大量的剩余资金流向房地产和海外市场,引发了泡沫经济,待到泡沫破灭,海外投资失败,日本就元气大伤,从而失去了“领头雁”的资格。与此同时,日本打破了先前先向“四小龙”转移,再向东盟转移技术的顺序,而是同时向两者转移,使得东盟与“四小龙”之间的差距缩小,东亚早已形成的产业转移链出现混乱。在东亚产业转移出现“盲点”的情况下,韩国将目光转向不切实际的“世界化”,香港则转向服务业,台湾设计出“亚太运营中心”,新加坡则想取代香港在东亚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东盟国家更是把目光转向“短、平、快”项目,泡沫经济越吹越大,终于酿成危机。因此,东亚金融危机虽然发生在金融层面,但其根子却在于产业结构上。即使金融制度整顿、完善了,如果产业结构不升级,东亚经济体的发展仍会碰到严重障碍。[13]当危机爆发后,这种雁行模式不但没有阻止危机的蔓延,反而利用早已形成的这种链条加剧了危机的传递。
第四,从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方面看。东亚国家的高储蓄保证了工业化资金主要来自于内部,不依赖大量举借外债就能获得较为充足的资金,保证较高的投资率,是东亚现代化起飞的重要特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投资需求急剧扩大。而由于国内资本市场欠发达,在金融政策上又缺乏一种将分散的小额储蓄转化为长期投资的资本形成机制,所以,为了保证经济高速增长,许多国家转而鼓励企业向外大量借债,并以开放资本市场的方式来吸引海外证券投资。在韩国,由于低利率政策超出了资本的要求,人们缺乏将钱存入银行的刺激,所以在高膨胀的经济环境中国内储蓄受到抑制,结果政府不得不借助国外贷款以维系其工业运行。由于大量举债导致韩国的国际债务迅速增加。1993年韩国外债为43.9亿美元,1994年为56.9亿美元,1996年就达到104.7亿美元,1997年更达到154.4亿美元。[9]对外来资本的过分依赖,致使在外来冲击之下韩国经济显得异常脆弱,因为它需要通过贸易形式得到足够的国外资金以应付它的巨额债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外部环境变得不利,韩国的工业生产势必受到冲击。另外,大量的外债中有一半以上都是短期债务,因为国际借贷者更愿意将短期款项借给东亚国家的企业,这样可以避免负债。可是韩国企业将短期借款却用于长期投资,加之东亚国家又普遍缺乏驾驭短期资本的能力,不能有效的引导资本流向可贸易的生产性行业,所以,导致大量资本流向获利较高的投机性强的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从而直接导致了大量泡沫经济的形成。当从泰国爆发的危机席卷东亚之时,外国借贷者突然决定收回他们的短期贷款,韩国措手不及,陷入危机的泥潭。
三、几点思考
综上所述,东亚金融危机表象上是金融领域的危机,但实质上既是全球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危机、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分工体系的危机、是全体化过程中世界经济潜在危机的大爆发;也是东亚模式本身一些缺陷的危机、有关国家政策缺陷的危机、是一种发展性的危机。尽管东亚金融危机使东亚国家遭受沉重打击,也不能由此否定东亚模式的存在及取得的成就,更不能否定“东亚奇迹”的存在。因为在危机爆发前的30多年中,东亚经济创造了年均达8%以上的增长率,并且由30年前的只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10发展到今天已占世界经济总量1/4的比重,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创造东亚奇迹的东亚模式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特殊道路,其实践基本上是成功的,而且在今后还会继续发挥作用。如果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史,就不难看出,世界上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不是直线上升的,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也不时地会出现一些危机。历史上多次大的危机自不必说,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就发生了三次金融危机,而且,类似的危机今后也很难完全避免。那么,谁又能借此否认世界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否认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所创造的各种发展模式的存在呢?当然,东亚金融危机也昭示人们:在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今天,东亚国家和地区要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坚持东亚发展模式精华的基础上,扬弃其内在缺陷,通过改革、完善、整合东亚模式,重振东亚经济的辉煌。
第一,要继续参与全球化,融入全球化带来的世界经济大循环之中,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迅速发展自己的经济,在全球经济中争得更重要的地位。同时也要注意防范全球化对自身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规避全球化可能带来的风险,趋利避害,加快发展自己,制定一条切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以应对全球化。
第二,要在继续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不断加大制度建设方面调整和改革的力度。促使政府的角色直接介入型向间接诱导型转化。在不断完善政府主导机制的前提下,加速各种形式市场、机制、制度工具的培育工作,特别是要健全各种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职能,并规范其运行。
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总结范文4
这次全县工业发展暨经济协作工作会议,是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副县长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总结了去年以来工业发展和经济协作工作,部署了下步工作任务,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会议还表彰了2012年度工业经济工作有关先进单位和个人;乡、县规划建设局分别作了很好的发言。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要在深化认识中进一步坚定发展工业的信心
现阶段,工业在我县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发展工业的重要意义,正确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进一步坚定发展工业的信心。
(一)要充分肯定我县发展工业所取得的成绩。近年来我县发展工业所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平台建设富有成效。开辟了彭月产业基地,规划面积拓展到3.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成为我县发展工业的“桥头堡”。同时,积极推进了罗阳、司前竹木加工园区建设,启动了大安生态科技创业园前期建设工作,工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二是招商选资富有成效。全县累计引进项目49个,落地45个,到位内资11.45亿元,项目涉及制造业、加工业、服务业等领域,工业发展格局更趋优化、更具活力。三是产业培育富有成效。通过政策扶持、资源整合、技术改造等措施,扶持培育了竹木加工、小水电、矿产品、橡胶制品、绿色食品加工等一批本土工业企业,引进培育了汽摩配、不锈钢等一批新兴工业企业,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四是服务企业富有成效。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等活动,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帮助企业解决了一批实际困难,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要深刻认识我县发展工业的重要意义。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化认识:第一,发展工业是壮大经济实力的客观需要。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工业总量虽然不大,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县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989万元发展到2012年的24.66亿元,为保持全县经济社会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2012年同期数据显示,农业总产值为6.18亿元,为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旅游综合收入为3.85亿元,不到工业总产值的六分之一。由此可以明确: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业在我县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是无法取代的。第二,发展工业是建设“三个”的战略选择。建设“三个”是我们发展的长远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由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按照经济运行规律,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阶段,消费结构将不断加快升级,投资需求将保持高位运行,是一个依靠大投入来拉动大发展的阶段。可以说,离开了工业发展,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将失去支撑的基础,“三个”建设也将失去经济的支撑。因此,我们必须坚定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不断开创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新局面。第三,发展工业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历史发展经验表明,工业经济是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城乡统筹的“发动机”、城镇化的“助推器”、吸纳就业的“强磁场”。工业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如竹木加工业发展可以带动笋竹产业发展,食品加工业发展可以带动绿色农产品发展。工业发展可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工业发展形成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可以带动金融、商贸、交通运输、餐饮服务、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因此,全县上下必须进一步坚定发展工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开创我县科学发展新局面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
(三)要准确把握我县发展工业面临的形势。我县工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利好形势方面:国际金融危机逐渐退潮,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世界经济正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省里提出要“稳定优化一产、主攻调整二产、提升扩展三产”,把工业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市里提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县内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发展工业的基础更加坚实,发展合力更加强大。不利形势方面:“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金融领域风险没有完全消除,世界贸易形势更趋严峻化。国内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长彼消,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两难”问题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县内的土地利用空间不足,财力支持建设有限,企业融资困难,专业人才短缺,技术储备不足等内部要素制约仍然十分明显,节能减排压力进一步加大等。
二、要在破难攻坚中进一步加快发展工业的步伐
我县工业发展受到诸多限制,但只要认识到位,思路明确,措施有力,工业发展还是大有可为的。如何抓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工作,我讲四个方面问题:
(一)关于拓展发展空间问题。突破工业发展空间限制,是我们必须要思考解决的问题。一要科学研究谋划。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宽阔的思路来谋划工业发展,要认真做好我县“十二五”期间工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为我县工业经济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在较长的时期内,在较大的空间里,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提供科学依据。二要推进产业带建设。紧紧抓住温州沿海产业带建设的机遇,以生态产业发展、重点区块建设和城镇功能培育为重点,认真组织实施58省道产业带发展规划,努力把58省道打造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轴,努力使我县产业发展融入温州产业发展大框架。三要构筑产业发展平台。加快推进彭月产业基地建设,做好、富垟拓展区地块土地出让和招商工作;完善基地区间道路、排污排水及周边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启动“综合服务区”建设。坚持扶优扶强、集聚发展的原则,加快推动罗阳、司前竹木加工园区建设,为今后打造玩具企业集团奠定基础。编制完成(大安)生态科技创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好土地利用规划调整,明确产业发展定位,争取尽早启动建设。
(二)关于完善招商选资机制问题。紧紧抓住经济回暖有利时机,健全招商选资机制,丰富招商选资方式,切实提高招商选资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要科学设置准入门槛。坚持科学发展原则,不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科学设定工业性项目引进门槛,突出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开展招商。建立工业企业综合评价体系,对引进企业的投资强度、纳税贡献、综合能耗、环境保护等进行综合评价,着力引进污染小、能耗低、效益高、带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二要充分对接沿海发达地区。在加强自身平台建设的基础上,主动对接海西经济区建设和温州沿海产业带开发战略,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退二进三”产业转移,重点引进一批适合在本县发展的汽摩配、纺织服装、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项目,把打造成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产业承接平台。要积极探索飞地工业园建设工作。三要更加注重招商成效。强化项目跟踪服务,特别是对久议不决、久建不成的项目,要深入排查,研究对策,努力提高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落地率,加快项目进场开工、竣工投产,促其尽早发挥效益。四要做好内外人互动文章。建立在外创业人士回乡创业项目库,深入实施人“回归工程”;积极规划筹建总部经济园,鼓励在外创业人士回乡设立总部,促进人经济与经济互动发展。
(三)关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问题。产业转型升级是应对挑战、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一是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要通过采取科技创新、品牌培育、资源整合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挖潜升级。要大力培育扶持,促进竹木制品加工业发展;要立足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要加快推进交溪流域水电开发,发展壮大水电产业;要以打造建筑强县为目标,促进建筑业加快发展。二是培育扶持重点骨干企业。深入实施重点骨干企业评审和扶持制度,筛选一批自身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优势成长型企业作为转型升级的标兵来培育,整合要素、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帮助企业做优做强,争取在新一轮发展中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三是加大品牌创建力度。继续推行名牌产品培育企业挂钩联系制度,帮助指导列入温州品牌培育实施工程的30家企业开展提质创牌工作和解决实际困难。鼓励、重奖企业品牌资源重整组合,在品牌创建方面给予重点服务,使其尽快上规模、上档次,形成若干个国家、省级品牌的后备梯队。四是抓好节能降耗工作。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重点用能单位动态监管,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节能管理制度,落实节能措施,做到“增产不增能、扩建不扩能、增能靠节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确保实现年度单位GDP能耗下降5%以上的目标。
(四)关于保障要素供给问题。必须创新思路、齐心协力、突破障碍,为工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要素支撑。一是强化用地保障。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和耕地开垦、宅基地整理工作,努力增加土地后备资源。做好转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的专项清理工作,查处隐性转让土地等行为,抑制大规模低价圈地现象。鼓励引导企业通过提高容积率、改造辅助房等有效措施,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二是强化资金保障。搭建平台,促进银企、银项对接,强化信息沟通,畅通融资渠道,帮助企业和项目做好融资工作;积极探索集体土地抵押贷款、注册商标无形资产抵押贷款等放贷方式;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强化人才保障。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评价机制,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鼓励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企业就业;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加大劳动力素质培训力度,积极培养一批与企业发展相对接的技术工人。四是强化政策处理。按照政策处理“属地管理”的要求,落实工作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在政策处理过程中,既要做深做细思想政治工作,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又要敢于碰硬,对少数严重阻挠工程建设的人和事予以严厉打击,真正把不良风气扭转过来,积极营造项目建设良好环境。
三、要在深化服务中进一步提升发展工业的水平
良好的服务能创造优质的环境,优质的环境能带来发展的机遇。我们必须把优化服务、改善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第一,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当前,一些企业强烈反映,个别部门和同志突出存在办事难、办事慢等问题,极个别同志办事不公开,处事不公正,甚至。这些问题的存在,关键是缺乏服务的意识。这些人在与企业打交道时,以管理者、权力拥有者自居,高高在上,指手画脚,基本淡化甚至完全丧失了服务意识。在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行政的今天,政府各部门及广大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以自己良好的执法、优质的服务来换得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
第二,要建立完善服务机制。以开展“转作风、优环境”专项活动为载体,要完善办事机制、简化办事程序、改进办事方法,推进政府部门效能提速、服务提升,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招商选资全程制和服务承诺制,为工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建立健全银企挂钩联系制度,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争取银行信贷支持。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涉企行为的“十个严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总结范文5
解读1
颇为靓丽的成绩单
2008年9月以美国投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标志,金融危机向全球迅速蔓延。在亚洲,韩国首当其冲,一度经济全面拉起红灯:
1.汇率急挫。韩元与美元的汇率由2007年10月底的905∶1下跌到2008年10月29日的1427∶1,韩元贬值57%。
2.股市暴跌。韩国股票(KOSPI)指数2007年10月末处最高端2064点,2008年10月底967点,跌去53%。
3.国际贸易收支逆差。韩国经济对外依存度极高,出口向来是韩国经济的发动机。往年韩国经济增长的90%依靠出口,连续十几年维持了国际贸易顺差。而2008年头10个月有8个月处于逆差状态。共逆差134亿美元。
4.外资大逃亡。1992年,韩国股市才对外国资本开放。自从2001年以来,外国投资者在韩国股市比重一直在30%以上。2003年10月突破40%,2004年4月达到44%高峰后,开始逐年回落,并屡次跌破30%的马其诺心理防线。2008年以来10个月里,外资在韩国股市抛售了40万亿韩元(合近400亿美元)。
5.韩国外汇储备急剧减少。2008年前10个月减少了500亿美元,其中仅10月份就减少274亿美元。2008年10月,韩国外汇储备只相当于2005年底的水平,刚满2000亿美元。
那时,欧美主流报刊频频刊文唱衰韩国经济,称其为“正在沉没的韩国”,预测韩国将为“亚洲版的冰岛”,将面临第二次金融危机,难逃国家破产命运。
然而韩国毕竟经历过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在面对2008年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并没有被唱衰,反而率先走出危机。2009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表现多数为负增长时,韩国达到了0.2%的正增长率。2010年,韩国经济继续高歌猛进,交出了一张相当抢眼的成绩单:
经济增长率达到了6.1%,为2002年后韩国经济最高的增长率。在30个OECD组织成员国中,仅次于土耳其。在亚洲也居当今世界经济最有活力的中国和印度之后的第三位。
经济总量(GDP)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终于进入了万亿美元俱乐部。总量居世界十三四位。
人均GDP时隔三年再次突破2万美元,居全球第50名。外汇存底接近3000亿美元,居世界第六。由于1997年韩国金融危机往往又被称作为外汇(主要是美元)短缺的危机,它像噩梦般地缠绕在韩国国民的心头。只要有稍不利于外汇增加的风吹草动,韩国上下就会惊恐万状。韩国政府是手中有美元,心里才踏实。
韩元兑美元的汇率回到1150∶1。韩国股市平均指数事隔四年重新回到2000点。
对外贸易额接近9000亿美元,为世界第七大出口国,第九大进口国。正期待2011年外贸总额突破万亿美元大关。
去年10月份,韩国荣登美国时事杂志《新闻周刊》评选的“全球最佳国家”第15位。
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的《2010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人类发展指数(HDI),韩国排名第12位。
据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的《2010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在139个国家中,韩国排名第22位。
2010年11月,韩国在首尔成功举办了第五届G20峰会。韩国媒体认为,这是韩国“国运昌盛”的标志,是比承办1988年汉城奥运会 和2002年世界杯赛会意义还要重大的事件。韩国舆论认为,举办G20峰会是韩国由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的“分水岭”或者“最后一道关卡”。
上述事实说明,经过几年的努力,韩国克服金融危机,走出了困境,其抗击经济危机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借鉴。
解读2
宏观经济政策定乾坤
在全球金融危机呼啸而来时,韩国政府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救市措施密集出台:
1.金融手段。从2008年9月到2009年2月,韩国连续6次降低基准利率,从5.25%降到2%。这么低的基准利率维持了17个月不变。
2.财政措施上迅速颁布了刺激经济的对策,主要是扩大政府公共支出。像美国政府投入7千亿美元、中国政府投入4万亿人民币一样,韩国政府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底,共投入33万亿韩元(近300亿美元),相当于2007年韩国GDP的3.7%。
3.多方筹措外汇,缓解外汇危机。2008年10月后,为防止1997年的外汇危机噩梦再现,韩国政府和企业为了筹集美元已经到了无所不及的地步。
1)与美国联邦储备局签订了两国货币互换协议。2008年10月29日,可以说是韩国金融市场危机大为缓解的转折点。这一天韩国央行与美国联邦储备局签订了两国货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是一种以本国货币按当时汇率交换另一国货币,然后再按商定的汇率于事后再换回的金融交易)。该协议等于使韩国增加了300亿美元的短期储备,对韩国稳定金融市场起了巨大的作用。这剂药对拯救韩国金融市场可以说是立竿见影:汇市,韩元对美元的汇率由29日的1427∶1到30日的1250∶1,韩元升值12.4%,创历史升幅纪录;股市,KOSPI指数由29日的967点涨到1084点,上升12%,创1997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好纪录。
2)同是10月29日,国际货币组织(IMF)通过新援助计划“短期流动性贷款机制”,根据这个计划,韩国在必要时还可以从国际货币组织得到低于国际基准利率的230亿美元的贷款。
3)根据2001年的《清迈协议》,在必要时,韩国还可以与日本、中国互换货币。这意味着将能从日本融到130亿美元,从中国融到40亿美元。
如果将上述三项外汇融资计划相加,韩国可以增加700亿美元的流动性,再加上本国的外汇储备近2100多亿美元,韩国总共有接近3000亿美元,足以应付外汇危机了。
事实证明,韩国政府救市政策和稳定金融的措施效果显著。2009年第一季度,经济滑坡就触底了,第二季度则强劲反弹。2009年全年,全球除中国、印度等几个新兴经济体外,欧美等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几乎都是负增长,韩国竟出现了正增长(0.2%)。进入2010年,韩国经济增长率达到6.1%。
解读3
科技实力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1.总统亲自抓科技,重视科技英才培养。
还在卢武铉总统执政时期,韩国就提出要在2012年前,培养10所处于世界前100位的研究性大学;引入“国家特别研究员”制度,培养1万名核心研究人员,着重研发韩国第十代新增长动力技术。对这些研究中心或核心研究员都投入了巨资。实行优秀科学家国家管理制度,让有望问鼎诺奖的韩国科学家负责国家大型研究项目,并提供所需要的研究经费,要人给人,要钱给钱。对这种科学家提供相当于部长级长官的“国家要员级”的人身保护。
另外,韩国还对培养科技后备人才不遗余力。1)对优秀高中生设立“总统科学奖学金”,鼓励他们报考国内外名牌大学的理工科,力图培养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对被国内大学录取的,四年大学期间可得1000万韩元(时合8万元人民币),被国外名牌大学录取的可获5万美元的奖学金。2)凡是在国际科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的“科学英才”,总统都要亲自接见获奖者及他们的家长和老师。获奖者还可享受免服兵役的优待。3)对在韩国投资的外国高科技企业,政府鼓励他们在韩国设立研发中心,在研发中心雇用未就业的韩国理工科硕士博士,由韩国政府替外资企业向这些硕士博士发工资。
2008年李明博总统刚上台,就主导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577战略”,其主要内容为:“截至2012年将国家研究与开发(R&D)预算提高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通过集中培养七大R&D领域和实施七大系统改革,发展为世界第七大科学技术强国。”
2010年10月1日,韩国重组了国家科技委员会,李明博总统亲自担任委员长。他在主持会议上提出“国家科委地位和职能强化方案”。表示:“由于以前各部门的协调做得不太好,因此就由我来担任委员长一职,但决策权交给副委员长。以后一定要经常举行包括我本人参加的国家科技会议”。
2.研发(R&D)投入增长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说,2007年,韩国的经济规模为全世界生产总值的1.9%,但研发经费却为全世界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3.6%。在G20成员国当中,除了日本之外,韩国的研发经费是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率最高的国家。
2008年韩国对研发(R&D)领域的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47%,列以色列(4.65%)和瑞典(3.73%)之后,在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中排在第3位,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但是绝对规模仍不算高,以2008年为准,韩国研发投放共34.5万亿韩元,也只有美国的1/9、日本的1/4。
前面已说过,2012年韩国要将研究与开发(R&D)预算提高到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韩国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充当了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在R&D投入上,韩国经历了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民间)主导型转变。政府与企业对R&D投入的比重,在70年代为77%∶23%;80年代为52%∶48%。进入本世纪后,韩国研发投入中,75%的投资是由民间(企业)筹集的,政府的投入仅占25%。
以2011年为例,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1月表示,韩国研发投入总额将超过50万亿韩元(约合430亿美元)。其中,民间投资额为37.6万亿韩元,政府投资额为14.9万亿韩元,政府的投资比重占28.3%。而同样的口径比较,法国政府研发投入占全国研发总投入的41.5%、英国是36.8%、美国是32.7%。韩国政府表示,将计划逐渐增加政府在研发方面的投资比重。
尽管韩国政府在研发投入方面不占主导, 但韩国政府的研发预算从2002年至2009年,年均增加10.5%,这大大高于同期政府总预算的年均增长率(6.5%)。
韩国大企业对研发的投入占韩国民间研发投入的70%以上,并且应用研究投资比例高于基础研究。
3.韩国在世界科技中的地位。
在英国创新与技能部的《2009年全球研发千强企业》名单中,韩国三星集团排名第10位。除了三星之外,LG(第66位)、现代汽车(第69位)、海力士(第167位)、韩国电力(第212位)、浦项制铁(第250位)、KT(第289位)、SK(第307位)、斗山(第353位)、双龙汽车(第424位)等23家韩国企业被列入名单。
研发投入增长带来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有力地推动了韩国经济的发展。据韩国产业开发院的研究,技术进步对韩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上世纪70年代是12.84%、80年代为18.7%、1990―2002年为39.54%。
2006年,韩国产业技术水平居世界第六位,与世界最先进产业技术拥有国相差为五年。在874项核心产业技术当中,韩国只拥有九项。如以100分满分为准,韩国产业技术水平为76.8分,美国产业技术水平为93.9分, 日本和欧洲水平分别为90.8分和88.1分,中国为61.1分。
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06、2007、2008年连续三年,韩国的科学技术实力在素有富国俱乐部之称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30个成员国中排在第12位。
专利申请。联合国下属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表的《2008专利报告》显示,2007年专利申请件数最多的国家是日本,为51.4047万件,其次为美国39.0815万件、韩国17.2709万件、德国13.0806万件、中国12.8850万件。 上述五个国家国民的专利申请件数占全世界专利申请总数的76%。韩国能居第三位可见实力不小。
不少韩国技术还被当作同一产业的国际标准。一旦被认定为国际标准,就会大大增加韩国产品的市场份额。据韩国产业资源部的技术标准院一个报告,迄今为止, 韩国研发或系统化的技术被采纳为相关领域国际标准的事例大大增加。2001年至2008年,韩国提出的国际标准共达212件,其中有201件被采纳。
正是长期以来重视科技发展,为韩国抗击金融危机打下了坚实基础。
4.韩国科技的软肋。
与此同时,也应该指出,尽管在今天韩国的科技水平在国际上已经有了一席之地,无论是从科技实力排名、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数、申请的专利数、韩国品牌价值等指标上,都与他们的综合国力相当或超出。但从总体上尤其是核心技术上看,韩国依然落后美国、日本、欧盟诸国。韩国现在仍是原创技术的“贫国”,技术贸易属于入超国。据韩国央行韩国银行透露,韩国“专利使用费(或技术转让费)”支出额从2000年到2006年分别为32.211亿美元、30.529亿美元、30.022亿美元、35.7亿美元、44.459亿美元、45.608亿美元、46.504亿美元,逐年递增。2007年购买技术花了近51亿美元,出让技术收获19亿2千万美元,逆差高达31亿6千万美元。2008年的技术出口额为25.3亿美元,技术进口额为56.7亿美元,入超31.4亿美元。
目前,韩国的劳动生产率还不及美国的一半水平。韩国企业劳动生产率比日本低一成。在电子产业,日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达到韩国企业的两倍以上,而在汽车等运输设备产业,日本更是达到韩国企业的4.1倍。
据韩国媒体报道,在2007年,韩国在主要科学技术领域尚没有一项世界最高技术,并且在五年后这种趋势将依然持续。韩国的技术水平仅为世界最高技术水平的72.8%,从时间上看,落后6.8年左右。
韩国的技术水平最高的领域是信息、电子和通讯,如果与在这些领域拥有最高技术的国家相比较,也有着3.8年的差距。如果与世界最高技术相比,技术差距最大的领域是灾难、灾害领域和医疗、生物领域,差距分别达到9.1年、8.1年和7.3年。
韩国技术主要进口国是美国、日本、欧盟诸国,而主要出口国家则是中国、印度、越南及其他亚非国家。
解读4
出口是韩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韩国是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外贸依存度高、经济增长以出口拉动为主。强劲的出口是韩国克服金融危机的利器。
韩国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除以国内生产总值)非常高。据世界银行统计,2008年,韩国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83%,约为日本(28.8%)的三倍,也高于中国的68%。
2010年,韩国出口额比上年增长28%,达4664亿美元,是全球第七大出口国;进口4254亿美元,为世界第九大进口国,顺差高达410亿美元。韩国正雄心勃勃地提出,2011年要实现进出口总额万亿美元的突破。
出口是韩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出口增长带动了韩国经济增长,带来了巨额顺差,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据韩国资料,2006年,韩国经济增长5%,其中有3.2个百分点是出口增长带来的,就是说,出口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3%。出口提供的就业机会在全部就业者2343万人中,占16%(374万人),这相当于每出口100万美元就营造10个工作岗位。韩国贸易协会国际贸易研究院《2009年度出口的经济成长贡献度分析》报告指出,2009年出口对韩国经济成长的贡献率为72.1%。2009年每出口100万美元就可安置就业人员9.5名,比2008年的9.1名有所增加。
在对外出口中韩国经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最高。1991年,韩国对华出口额仅为10亿美元,2010年增加到 1170亿美元,在韩国的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从1.39%上升到25%。相反,对美出口依存度从1991年的24.42%下降到2009年的9.71%,对日出口依存度从21.82%下降到10.37%。近几年,韩国每年从对华贸易中总能获取300多亿美元(2008年209亿美元,2009年383亿美元,2010年超过 400 亿美元)的顺差。韩中贸易额几乎等同于韩美和韩日贸易额的总和。韩国从中国和美国获取的外贸顺差之和大约与韩国对日本贸易的逆差相当。
韩国的媒体说,韩国这次经济复苏很大程度是搭上了中国经济的便车,得益于中国4万亿的救市政策,使韩国得以分到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一杯羹:向中国大量出口钢材、石化产品;得益于中国的“家电下乡计划”,使得韩国这几年的LCD面板对华出口同比增加了40%。总之,中国市场成为韩国经济复苏的最大推动力。
对华市场过度依赖,也令韩国政府和民间喜忧交加。喜的是背靠13亿人口的经济蓬勃发展的大市场是韩国增长的保证,忧的是中国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韩国经济动荡不止。真所谓“中国一咳嗽,韩国就感冒”。韩国专家意识到,过分依赖出口拉动对韩国经济稳定增长是不利的,甚至是危险的,需要将经济结构从出口依赖型转为“出口、内需均衡型”。韩国经济研究院院长表示:“如果不扩大内需,改变依赖于出口的脆弱的经济体制,韩国经济就有可能像‘过山车’一样,反复暴露在危机中。”
韩国经济依靠出口拉动,而制造业产品则是韩国出口的主力。2010年,半导体是韩国对外出口量最大的产品,出口额高达515亿美元,化工用品出口额为475亿美元;第三大出口产品船舶的出口额为471亿美元;钢铁和石油产品的出口分别名列第四和第五位。这些韩国出口主打产品每年出口几乎都是以两位数增长,十大主力产品出口要占总出口额的一半以上。
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韩国海外工程承包、建筑劳务输出与他们的汽车、半导体、造船、手机、钢铁一样,也是韩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
2010年初,韩国的主流报纸不惜版面,纷纷报道了韩国建筑海外工程承包史上的两件大事,将此看作是为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韩国经济锦上添花的特大喜事:一是2009年12月28日,韩国电力联盟竞标获得了到2020年前为阿联酋建设四座核电站的超大订单,该项工程订单总金额为400亿美元。二是2010年1月5日,世界最高摩天楼“迪拜塔”竣工。此塔高达828米,共162层,总造价达12亿美元。这座世界第一楼由美国SOM建筑设计公司设计,韩国三星物产公司承建,建设历时五年多。
最近五年韩国迎来了海外建筑工程承建的又一个黄金时期。屡屡刷新所获订单新纪录:2005年105亿美元,2006年165亿美元,2007亿美元398亿美元,2008年476亿美元,2009年估计超过了500亿美元。
另外,通过与贸易伙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是韩国扩大出口额的重要法宝。据韩国海关发表的“2010年进出口分析”报告显示,FTA生效正在推动韩国出口大幅增加。2010年,韩国与FTA缔约国的贸易量占韩国对外贸易总量的15%。报告说,同印度的贸易量增幅尤为夺目,韩国-印度全面经济合作协定(CEPA)生效后,2010年,韩国对印出口额同比增加43%,高达115亿美元。
韩国与欧盟的FTA今年7月将生效,与美国的FTA协定早已签署,尚等韩美两国国会批准才能最后生效。据韩国媒体分析,若包括欧盟和美国在内,韩国与FTA缔约国的贸易量占韩国对外贸易总量将增至35%。
解读5
大型企业充当复苏主力
自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政府一直大力扶持大型企业集团,家族企业集团(也称财阀)更是韩国经济的支柱。据韩国银行资料显示,韩国最大的30家财阀企业几乎控制了40%的韩国经济 。在2010年12月2日这天,在韩国综合股价市场和纳斯达克市场上市的10大集团系列公司的总市值超过了600万亿韩元,占了股市总值的55%。
以大企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其优点是能够主动开发新技术,在生产和出口等方面发挥强大力量。在抗击这波世界金融危机中,韩国大企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美国《财富》杂志2010年7月的世界500强企业最新排名,韩国的三星电子、LG、现代汽车进入100强。而且三星电子从2009年的第40位上升至第32位,LG从第69位上升至第67位,现代汽车从第87位上升至第78位。此外,三星人寿、韩华、现代重工业等10家韩国企业入围500强企业名单。
三星电子、LG、现代汽车是韩国牌子最响的大型企业。他们各自的韩国国内员工数都超过10万人。
在2008-2010年三年世界金融危机期间,韩国的大企业不仅没有萎靡不振,而是逆风强劲增长,业绩喜人。
2008年,韩国全国只有8家企业营业利润超过1万亿韩元,到2009年,增加到15家。2010年共有24家韩国企业进入万亿韩元俱乐部。
2010年12月21日,10大集团的上市股票总市值同比增加了近六成。
2008-2010年,三星电子销售额从63万亿韩元增加到153万亿韩元,营业利润从6万亿韩元增加到17万亿韩元。2010年比2009年,三星电子销售总额增长了13%以上,营业利润增长了58%以上。三星电子连续两年创造了有史以来的最高业绩。
据韩国媒体报道,如果按照年平均汇率(1美元兑换1156.26韩元)来看,2010年,三星电子的销售额为1329亿美元、营业利润149亿美元,超过美国惠普,成为国际IT业第一公司。
电视、手机、电脑、打印机等的生产和销售是三星电子的主打产品。三年前,三星电子超过世界最大的电视制造商――索尼;两年前,三星电子超越摩托罗拉,成为世界上仅次于诺基亚的第二大手机生产商。《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三星电子最近表示将在2020年实现销售4000亿美元的目标。不仅三星电子,现代汽车、起亚汽车、LG电子、POSCO(浦项制铁)等韩国代表企业也都以经济危机为契机,开始进入世界超一流企业行列。
现代汽车和起亚汽车在世界最大的汽车战场――美国市场的汽车占有率在2010年6月达到了历史最高的8.5%。LG电子在电视机方面击败了索尼,随后还在电冰箱、洗衣机等生活家电领域方面成为了世界第一。POSCO上升成为了世界第四(以粗钢产量为基准)的大钢铁企业。2010年,POSCO时隔六年重新夺回了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公司”的殊荣。
韩国制造业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所占份额是惊人的。
手机。世界手机市场上,向来是诺基亚、三星电子、LG电子、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五家巨头的天下,它们要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0%以上。韩国三星电子、LG生产的手机居二三位,占世界手机销售市场的35%左右。
汽车。韩国的现代起亚汽车公司自从2000年进入全球汽车销量前10名以来,2006年升至第六位,2007年升至第五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前十位汽车企业中,现代起亚公司的销量增长率最高,其他厂家的汽车销量大多是负增长。
电视机。金融危机后,韩国家电企业的电视机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稳定在30%以上。韩国半导体企业在世界DRAM半导体市场的占有率高达61%,在世界液晶显示器市场的占有率达到55.4%。
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总结范文6
乙烯和丙烯为代表的低碳烯烃是重要的基础有机化工原料,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对低碳烯烃的需求日益增长[1]。目前的工业生产中,低碳烯烃的生产基本上来自石油路线,消耗大量石油资源。由美孚公司研发的甲醇制烯烃技术开创了以非石油资源为原料生产烯烃的新途径,并且可以作为石化企业的重要补充,既有利于缓解石油紧缺的局面,又为石化企业转型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目前,具有代表性的甲醇制烯烃技术分为MTO(甲醇制乙烯、丙烯)和MTP(甲醇制丙烯)两类[2]。
通过对背景技术和专利申请人排名的分析,本文选出了在甲醇制烯烃领域研究时间以及重点技术掌握较多的十名国外主要申请人,通过对它们在美国、日本、欧洲的专利申请现状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国内相关企业快速掌握甲醇制烯烃核心技术的分布,并为国内相关企业在国外重点区域专利布局提供参考。
二、甲醇制烯烃技术国外主要申请人在美日欧专利申请状况
检索数据的截止日期为2013年12月31日,经检索、去重得到463篇专利申请。受专利公开期限影响,本文中将不对2011年后数据降低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2.1主要申请人在美日欧申请发展趋势分析
2.1.1国外主要申请人在美日欧申请量总体趋势分析
如图2-1所示,从甲醇制烯烃领域国外专利申请趋势来看,国外甲醇制烯烃专利技术的发展始于1974年,这主要是由于石油危机使得1974年国际石油价格由每桶1.8美元突破每桶10美元,油价的突然攀升导致各大石油公司开始着眼于石油替代能源的研究;之后几年申请量一直较少,到70年代末开始快速增长,80年代初期申请量有较大提升,八十年代末至整个九十年代,国际石油价格经历了十几年的低迷,各大石油公司基本放缓了对甲醇制烯烃技术的研究,因而九十年代申请量减少至个位数;从2002年起,国际油价一路攀升,因而从2002年至2007年,专利申请量也相应迅速增长;然而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油价暴跌到32.40美元/桶,2008年专利申请量突然骤减至仅有11件。从2009年起,全球经济脆弱复苏,油价继续走高,专利申请量有小幅度的增加,增加幅度缓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近些年来,国际油价与煤炭价格关联度越来越高,研发投入需考虑因素增多。
由此可以看出,美日欧地区主要研发企业对甲醇制烯烃技术的研发投入几乎完全与原油价格成正比,原油价格过高时,各大研发企业纷纷转投原油替代品的研发,而原油价格一旦下降,各大研发企业便迅速抽离资金继续使用原油。此外,本国的煤和石油储量也会影响到该国对于甲醇制烯烃技术研发。
2.1.2国外主要申请人在美日欧申请量按年代分布分析
从图2-7中可以看出,AGEN公司在八十年代对甲醇制烯烃技术进行了少量申请,而从1991年之后,则已经完全退出了该领域的竞争。巴斯福公司从74年起开始对甲醇制烯烃技术进行研究,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申请量有所增长,而从84年一直到2000年中间十几年实际申请量为零,而从2001年起又再次断续有申请。美孚石油公司从1974年起便一直是甲醇制烯烃领域的领军人物,享有较长时间的技术垄断优势,但专利申请年限较早,已接近或超过30年,很多专利可能已经失效或临近失效,可以作为借鉴或直接使用;1999年埃克森石油公司与美孚石油公司合并后,申请量从2002-2007年间剧增,2008年受世界经济危机石油价格暴跌影响,申请量大幅度回落,至今每年均保持低量稳定申请。此外德国鲁奇、日本三菱、法国道达尔,壳牌等公司申请量均较少,主要集中在近期,拥有的新技术较多。而美国环球油品公司从1984年起一直持续对甲醇制烯烃技术进行研究,申请量稳定且呈逐步增长趋势,相对于其他公司属于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2.2国外主要申请人在美日欧申请区域分布分析
从甲醇制烯烃领域专利申请地区分布中可以看出,美国的申请量最大,占国外主要申请人专利申请总量的85%,占据该技术领域的显著优势地位,在MTO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欧洲的专利申请量居第二位,并且在MTP技术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发,积累了较多的优势技术,占据重要的地位;日本的申请量最小,仅占到国外主要申请人专利申请总量的3%。可见各研发机构非常重视甲醇制烯烃技术在美国和欧洲的专利布局。
2.3主要申请人在美日欧地区专利申请工艺分析
在美国的专利申请中,甲醇制烯烃工艺的主要研发方向为MTO甲醇制乙烯和丙烯,MTO申请量占美国总申请量的26%,而MTP甲醇制丙烯专利申请量仅占美国申请量的1%;装置方面流化床申请量占24%,固定床占18%,催化剂方面SAPO系列分子筛的申请量占19%,ZSM-5分子筛的申请量占12%;可见在甲醇制烯烃的技术研发中,美国的主流研发方向倾向于使用流化床以及SAPO系列分子筛;MTP技术非常薄弱,仅有很少的申请量是MTP方向。
在日本的专利申请中,工艺的主要研发方向同样为MTO,MTO申请量占日本总申请量的27%,而MTP申请量为0;装置以及催化剂的申请量相对比较均衡,流化床占25%,固定床占20%,催化剂中SAPO系列占15%,ZSM-5占13%。可见日本在甲醇制烯烃领域研发方向仅为MTO,在MTP方向申请为空白,我国相关企业在日本进行专利布局时,可以重点考虑上述情况。
在欧洲的专利申请中,工艺的主要研发方向为MTO,MTO申请量占欧洲总申请量的31%,而MTP专利申请量仅占欧洲申请量的2%;装置方面流化床申请量占16%,固定床占23%,SAPO系列分子筛的申请量占19%,ZSM-5分子筛的占7%;可见在甲醇制烯烃的技术研发中,欧洲的主流研发方向倾向于使用固定床和ZSM-5,流化床和SAPO系列分子筛的研发明显较少;欧洲的专利布局中MTP技术同样非常薄弱,申请量仅有4件;德国鲁奇公司虽然是MTP技术的创始人,但在专利保护方面布局并不完善。
三、对我国相关企业发展甲醇制烯烃技术的建议
通过对全球甲醇制烯烃领域主要申请人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地区专利申请的分析,笔者总结如下:
3.1跨国公司占据重要的技术地位,国内企业面临挑战严峻
国外石油巨头对甲醇制烯烃技术的研发投入几乎完全与原油价格成正比。合并后的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占据国外主要申请人的专利申请总量的77%,环球油品公司专利申请量占国外主要申请人专利申请总量的16%,占据该技术领域的显著优势地位;MTP技术的核心专利技术几乎均掌握在德国鲁奇公司手中,其他企业在MTP方向尚未有较大的突破,因此也导致了在MTP方向研发的暗淡;我国相关企业应加大在甲醇制烯烃领域的研发投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身长期发展的专利战略。
3.2国内相关企业应注重在国外的专利布局,加强对知识产权的重视
国际先进企业都非常注意国际申请的针对性,其在美日欧提交的申请多达几千件。可见国际先进企业都把国际申请与目标市场紧密联系,我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可以借鉴这一点。此外,还应不断提高企业的专利意识和对专利制度的运用能力,引进和培养懂技术、高素质的专利人才,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关注重要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以及布局情况,增强自身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3.3专利布局急需完善,应加强对MTP工艺研发的关注
目前甲醇制烯烃领域的主要研发方向为MTO技术,对MTP的研发明显较少,近年来,丙烯的需求量年增长率逐渐超过了乙烯需求量的年增长率,基本可以预测,在未来几十年中,丙烯需求量将逐步上升,因此抓住时机提前占据美日欧地区MTP市场以及MTP研发空白区域,完善专利布局则是我国相关企业需要关注的;对于重大科研成果,及时提出专利申请以保护自主核心技术,在核心专利已被外国企业占领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申请较多的外围专利包围核心专利的策略,构建密集的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