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市值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市值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市值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范文1

近几年,审计署根据国务院要求,多次组织全国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开展了全国统一进行的大型审计项目,并圆满完成了审计任务。开展此类型的审计项目,能够系统地摸清、揭示某个领域或地区的总体情况和具体问题,实现从微观到宏观的深层次分析,达到系统地发现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上的缺陷、管理上的漏洞等问题,使国家审计有效服务于国家治理。

一、大型审计项目的特点

大型审计项目通常是指审计机关对某一经济领域、专项内容或某一大型国有企业,进行多个年度、多个单位的自上而下的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

从近年实施的大型审计项目来看,有以下四个特点:

1.审计时间跨度大、内容复杂。大型审计项目往往需要对多个年度的审计事项进行审计,而且审计内容涉及的政策性很强和复杂。如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要对20__年以来我国社保体系的3类18项资金开展审计,其中包括9项社保基金和9项财政资金。

2.审计项目的控制点多,组织管理任务重。大型审计项目往往由众多的子项目构成,审计现场作业地点呈现数量大、分散化和异地化的特征,审计组和参与人员需求也呈数量大、专业性强的特征。

3.审计质量控制难度大,风险问题尤为突出。大型审计项目现场审计时间仅有1至2个月;时间进度与人员配置的钢性约束,可能会引起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增大等问题。

4.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数据综合利用是大型审计项目的实施重点。全国审计对象数据(业务、财务和审计报表)的大集中,为审计机关进行问题核查,及开展多专业融合,多角度分析的宏观分析提供数据基础。

二、大型审计项目管理模式的基础理论

大型审计项目的管理模式是以信息流控制为核心,以矩阵型组织结构为框架,以信息化“管理平台”为技术手段,实现对审计项目的全程控制,规范行为,调控进度,整合资源,记录轨迹,落实责任,信息共享,审计指导,高效分析,提供平台,保证质量。其基础理论的作用为:

(一)信息流的控制是大型审计项目管理模式的核心

信息流的控制目的是明确方向、强化统一管理、整合审计资源、有效实施审计控制。通过信息流的控制,设法使各审计组在审计过程中方向一致、口径一致、标准一致、行动一致。主要是通过机制管理>,!

(二)“审计指挥中心+矩阵型组织架构”是构建高效大型审计项目管理模式的平台

矩阵型组织结构的目的是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管控能力,强化审计指挥中心功能,提供组织保障。其结构方式是在职能式组织的垂直层次结构上叠加了项目式组织的水平结构,强化审计指挥中心、审计数据分析机构、各子项目、各保障组间的横向与纵向的有机结合与密切联系,起到整合审计资源、挖掘内部潜力的作用。

审计指挥中心是统一下达指令、统一调配资源和统一业务指引的中心,是对各审计组审计全过程进行精确统一指挥的司令部,使大型审计项目的管理由“松散型管理”向“集中型管理”转变。同时,由于矩阵型组织架构实现扁平化管理,审计指挥中心能有效的对审计质量、审计进度和审计成本进行控制,并优化了审计资源的共享,畅通了沟通渠道,提高工作效率。

(三)“管理平台”是支撑大型审计项目管理模式的技术手段

“管理平台”的目的是配合实现信息流的控制,同时协助发挥矩阵型组织结构的功能。主要通过依托“管理平台”,以审计专网为载体,完成审计指挥中心的指挥调度,审计信息的上传下达,审计资料、审计数据和经验方法的共享,避免“孤军作战”,少走“弯路错路”,并利用数据库和网络存储技术开展大数据量的采集与分析,为审计人员开展跨地域宏观分析提供保障。

三、大型审计项目组织和管理模式的要点

以总体布局、运作机制、信息平台、数据审计、综合考核五方面形成的“五位一体”,是保障大型审计项目实行国家良治的重要措施。

1.总体布局是前提。总体布局是指审计指挥中心在全局一盘棋的思想上进行谋划、管理、服务、指挥和协调,做到全面把握,精确定位。同时,审计指挥中心在审计管理方面,通过调控进度和记录轨迹等手段,体现出控制中心的角色;在审计质量方面,通过全程控制、规范行为和落实责任等手段,体现出监控中心的角色;在审计业务方面,通过审计指导和上传下达等手段,体现出策略中心的角色;在问题协调方面,通过整合资源,体现出协调中心的角色。

2.运作机制是灵魂。运作机制是大型审计项目运行和操作的原理和方法,是管理模式中顺畅运行和有效沟通的主要保证。一是通过制度,规范审计规范审计项目组织模式、业务流程、报告的口径、审计信息流通等方面;二是通过指南,规范计算机审计的模式、审计数据分析方式方法等方面。

3.信息平台是条件。信息技术的作用是实现了立体式沟通,使各类信息统一整合、统一流转、统一督办,有效解决一般审计项目管理中的“多头管理、多头分流”的问题。同时,在资源的共享上,信息平台能打破区域间、时间性的限制,确保横向与纵向间的畅通流转,尽可能地满足各审计组的需求,使现有的信息资源发挥最大效用。

市值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范文2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S8-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0)07-0032-02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以增强应用能力为主旨,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除了要求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决定了实训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中心地位。畜牧兽医专业是农业高职院校的传统专业,如何使传统的畜牧兽医专业得到持续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更需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

1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畜牧兽医专业主要包括畜牧、兽医和宠物3大方向。其实践教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教学内容带有区域性

养殖业受动植物的生长繁育规律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这是由于动物的生长繁育规律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不同的动物的生长需要不同的条件,不同区域的饲养情况也不一样,同时动物的生长繁殖具有周期性,这就要求畜牧业的生产与管理要因地制宜,不同地区的农业职业教育必须考虑本区域的畜牧业生产结构,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同一专业教学内容特别是实践教学有较大的地域性差异。比如在江苏,养猪、养禽较养牛的多,这就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养猪和养禽方面能力的培养。

1.2畜牧业的再生产是一个连续的、不停顿的过程

畜牧业的生产过程受到动物生长发育规律的种种制约而使其生产时间大于劳动时间。人的劳动过程必须按照动物生长的过程循序渐进,绝不可能通过工序或环节的分工而缩短生产周期,这决定了畜牧业劳动的可分解程度比工业生产劳动要低得多,因而畜牧业中分工的机会也就比工业生产中少得多,这些使得畜牧业生产的实习具有自己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点。畜牧业生产实习要根据动物的生长过程掌握动物的整个生长过程的饲养管理等。每个动物的生产的全过程在短时间难以重复进行,它在实践中要求每个人要掌握全过程各环节的各种技能,才能胜任某个工作。

1.3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技能训练的成果显示具有不可靠性

由于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实训不象工业服务行业的实习那样,其技能训练的效果显而易见,即产品是否合格,服务是否满意等,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掌握的技能在考核过程中只能是一个不确定的成果。因此对学生技能训练的成果显示和效果评价具有不可靠性。

1.4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费用较高

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费用较高,一方面因为畜牧兽医专业的实践教学很难像其他专业通过仿真的形式进行,所以需要饲养一定量的动物和养殖场来开展实习,且动物即使不使用也需要喂养而需要一定的费用。另一方面校内的生产性实训也很难实现用生产的产品来补偿实习经费开支。这主要是由于畜牧业生产中资金周转慢,效益低,以及学校实践教学的研究探索性质决定的。

2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基地的管理

对于畜牧兽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对各种动物的养殖场的管理与使用。目前各实训基地的管理体制大致有以下几种。

2.1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成立有关的实体企业

这些实体企业在面向市场从事商品经济生产的同时也以生产任务的形式接受学生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活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成立了董事会,聘请了职业经理人进行日常管理与经营。由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现了科学管理,这些企业中的大部分在为社会提供大量优质畜牧产品满足学生进行相关技能训练的需要的同时,企业也获得了较好的效益与发展。使得作为企业与作为教辅单位的生产型实训基地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这样的实训基地就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2成立具有企业形式的生产实体

一些农业职业院校的生产型实训基地如种猪场、奶牛场、畜牧场等的管理体制从形式上看是属于企业,有厂长、经理及相应的管理人员、生产工人及实际的产品生产与销售,但由于其在经营管理上并不是完全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这类企业中有些虽然也有利润指标要求,但却不是刚性的。这种管理体制所形成的管理机制很难使企业具有活力或强大的竞争力。但在接受学生实习实训方面一般也都能满足需要。

2.3作为院校一个行政部门管理的实训基地

一些院校的实训基地并没有日常的面向市场从事生产的任务,其日常管理一般是采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其校内的养殖场主要是用于农林畜产品展示及学生实训的需要。这种管理体制下的实训基地成本与效益的核算基本没有实质意义,一般来讲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不好。实施这种管理体制的高职院校一般也都是公办院校,其办学经费主要由财政根据有关规定下拨,因而从院校到实训基地都没有提高效益的动力与积极性。

上述三种管理体制中值得提倡与推广的应该是第一种形式。管理体制的改革应有改革的原动力,现有投资管理模式下很难解决这种动力问题。为此,在国家不断鼓励向农业投资促进农业发展的大形势下,我们应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引入具有追逐利润动力的各类社会资本,进而促进实训基地管理体制的改革。

3畜牧兽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何种形式的管理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管理体制的性质。一个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训基地,在管理中必然要通过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与发展机制解决企业的工作动力问题,以及各利益主体的行为约束问题,这样实训基地必然有持久的发展动力。在农业类实训基地管理中最需要改革的是那种建立在行政管理体制上的以行政手段管理基地的模式。改革的路径是引入社会资本,通过企业化的管理最终过渡到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如果没有社会相关资本的进入,要实现科学高效的管理是很难的。对于暂时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训基地,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提高基地的生产活力,使实训基地由单纯的“消耗型”向“可持续发展型”转变。

(1)建立具有企业形式的生产实体。通过建立具有企业形式的农产品的生产实体改善管理,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相对提高效率。如每年对基地下达具体的任务目标、经济指标,实行利润提成和超利润奖励,充分调动基地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学校学生实习实训也根据学生数、实习学时数以一定的方式计入基地的收入。

(2)通过承包经营的方式改善对学生实习实训

的管理。在农业中,由于农业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有了土地无论养猪还是养禽,其成本变化不大。因此完全可以根据学生意愿及市场需求决定养什么,养多少。具体说就是以承包养殖场的形式既保证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技能的学习,又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生产与经营提供有益尝试,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以养犬为例,学校提供犬场给在校学生承包,专人负责生产与管理经营,同时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定期接受学生的实习实训。这种管理模式与机制对于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的饲养管理技术,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感情是很有利的。

(3)承包养殖场的在校生应是相关专业二年级

学生。选择在校的二年级学生是由于他们已经完成一部分基础课程基础知识的学习,即将进入更多涉及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阶段。在这个时期通过承包养殖场的形式,对于他们的专业掌握,技能与专业感情的培养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在操作时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由组合三五个人组成一个教学小组,承包一个养殖场,形成不同产品的专业生产组,并根据产品生产的需要选用适用的各种技术,如学生在生产管理中可适时学习运用诸如动物的饲养技术、疾病的预防、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实用技术提高生产效益。

(4)对于学生承包养殖场所需资金由学院根据

实际需要核定,无偿下拨。同时对于学生承包经营所产生的效益也由学校与学生按一定比例分配。

(5)教师及实训基地技术人员进行分工指导,协助学生具体的生产与销售任务。并根据其所指导学生生产所产生的效益及相关考核指标给与相应的报酬与奖励。这种管理机制的实施对于学生、学校、教师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专业技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这种模式让学生边学边做,突出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来自农村的学生还可以根据家庭生产的需要,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其次,承包责任制将学生的责任心、工作热情与所承包的养殖场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不再是上课来,下课走,而是有时间就会到所承包的养殖场里观察动物的生长情况,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对动物的饲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会有更直观的了解。第二对于学校而言,通过这种方式使实践教学落到了实处,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技术及效果一目了然。对于提高学校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实训基地的管理效率及基地的使用效益都有促进作用。第三对教师的科研水平的提高有积极作用。教师可通过学生承包的养殖场带领学生开展一系列的科学研究、新品种试验、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等活动,对于教师的科研活动及已有的科研成果的转化都提供了有益的条件。学生可根据院校实训基地的条件,根据个人的兴趣及专业发展要求,相对固定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中负责一个养牛场、养猪场或其他动物或宠物的养护经营。

参考文献

市值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范文3

自从美国学者莫迪利亚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 )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以来,人们对企业的价值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在西方企业大受欢迎,许多企业通过实施价值管理,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随着我国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价值管理越来越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财务管理在企业投融资管理、资金管理、预算管理、风险控制、决策支持等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那么,财务管理的核心是什么?笔者认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应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活动要围绕着企业价值最大化展开,价值管理也就成为财务管理的核心,基于价值管理的财务管理将公司财务管理推向新的境界。

企业价值及价值管理

企业价值

从传统会计的角度,企业价值指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上列示,包括现金、运营资产、非运营资产。这些资产都是以历史成本计价,没有考虑通货膨胀、资产贬值、风险等一些重要因素的影响,没有从可能产生的未来收益考虑资产的价值,也不考虑权益资本成本,所以企业的账面价值可能与企业的真实价值相差甚远。从现代财务管理的角度看,企业价值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产生未来预期现金流入是其主要特征,通常使用现金流贴现法对企业进行估值,将企业未来运营产生的现金流以一定的贴现率贴现到当前,即为企业价值,通常的表达公式:企业价值=∑(自由现金流FCF/ (1+贴现系数)n)。现代财务管理的企业价值概念,考虑了取得资产收益的时间因素,并用货币时间价值的原理进行科学的计量,反映了企业潜在或预期的获利能力,从而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问题,有利于统筹安排长短期规划、合理选择投资方案、有效筹措资金、合理制定股利政策等。

价值管理的特征

价值管理(Value-based Management,VBM)是指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价值增长为目的一种综合管理模式。它强调以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增长为目标,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遵循价值理念和价值增长规律,其核心内容是进行价值衡量,通过对价值驱动因素的分析和评估,挖掘企业生产、采购、销售、研发、投资、财务等经营环节的价值增值潜力。因此,整个企业管理就是价值管理,而销售、市场、财务、生产管理均是围绕实现企业价值的职能活动,价值管理除了财务管理之外还需要几乎企业所有部门的管理活动来支撑,它强调的是一种整体视角和观念,与传统的财务管理区别显著。其主要特征如下:(1)奉行“ 现金流量至上原则”。企业价值的概念不是基于已经获得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数据,而是基于与适度风险相匹配的已经获得和可能获得的自由现金流量(FCF, Free Cash Flow)。自由现金流量的变化代表着企业实际的、可控制支配的财富的变化。企业价值本质上是投资者对公司自由现金流量追索权的大小,企业价值也当然取决于公司在当期以至未来创造自由现金流量的能力。(2)企业价值由多因素驱动。按照拉帕波特的价值模型,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可以归纳为自由现金流量和资本成本两大类因素,包括销售增长率、销售利润率、所得税税率、固定资本增长率、营运资本增长率、现金流量时间分布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等,其中构成企业价值的关键因素有:资本回报率(Return on Capital)、收入与利润的增长(Growth)、自由现金流(FCF, Free Cash Flow)。(3)价值管理以“过程”为导向。价值管理强调管理是一个过程,要将价值评估和管理的方法引入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包括战略、组织、计划、控制、评价等,特别关注如何运用价值观念进行战略和日常经营决策。(4)人的价值实现是企业价值管理的实质内涵。在企业价值管理模式下,企业的各项价值管理工作需要通过具体价值驱动因素指标的分解,落实到各个车间、职能部门、团队直至个人才能实现,成功的价值管理需要整个组织所有成员(从管理层到基层员工)的认可和支持。

企业价值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现代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保证。财务管理的目标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或观点: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产值最大化只有在产品是卖方市场的条件下才有意义。利润是企业一定时期内全部收入和全部费用的差额,体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获得利润的多少意味着企业竞争能力的大小,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比较直观且有现实意义。但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有其局限性:对于所有者来说,利润是实现其投资回报最大化的基础,也是承担投资风险的回报;对于其他相关者来说,利润最大化可能使其承担更大的风险,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但获得的收益并不会相应增加,同时以一个时期的利润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往往会使企业决策带有短期行为的倾向。同样,股东财富最大化考虑的范围仅局限于股东的利益,有时甚至于主要是控股股东的局部利益,而忽略了债权人、经理管理人、员工及社会等相关利益者的效益,而这些相关利益者的效益却对股东财富最大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企业价值最大化是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在保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它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短期利益,更要追求企业长期持续的健康发展;不仅追求企业本身发展,还要为股东、用户、员工、供应商以及社会等利益相关者创造更多价值。因此,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既考虑了利润最大的因素,又考虑了企业风险的因素,有利于企业获得长远利益。所以说,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佳体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现代财务管理的目标。

有效的财务管理提升企业价值

财务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对企业的价值造成影响的过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就是通过财务决策,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具体来说,财务管理提升企业价值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1)创造企业价值的活动,包括税收筹划、集中化管理(尤其是资金)、盈余管理、融资管理、投资并购、成本控制等;(2)支持企业价值的活动,包括全面预算管理、财务流程再造、运营资本管理、利润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风险管理等;(3)保持企业价值的活动,包括财务管理系统建设、会计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会计制度与组织管理等。

公司内部运营的价值管理

现代公司内部管理更加贴近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要求,公司内部运营管理需要从以规模、收入或利润为目标的理念转变为以价值为目标的理念,要求企业在内部运营的各个方面创造价值、支持价值、保持价值。财务管理要上升到更高层次的价值管理,预算管理、绩效评价、财务战略等要突出现金流、价值回报以及价值创造和价值增长,以价值目标为指引配置财务资源,规划财务活动。

强化以现金流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在价值管理的理念下,预算管理要以现金流为核心。不强调现金流的预算管理,不仅不能体现公司的价值,还使全面预算管理失去方法和手段。现金流是公司正常运转的“血液”,要判断公司的一项活动是否创造了价值就要以是否为公司创造了现金流量来衡量。

建立以企业价值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模式

建立一套富有挑战性和操作性的绩效评估系统,使之更好地为实现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和企业价值服务,是现代财务管理职能上的拓展。在价值管理理念下,价值增值成为公司追求的目标,对绩效的衡量转变为对价值增值的衡量。公司每一项作业都会产生一定的价值,扣除各种成本后,各项作业最终累计为公司价值的增值。现代财务管理要求绩效考核体系中更加注重对占用资本和回报率的考核,如经济增加值(EVA)的考核。

资本分配管理

从财务管理的职能来看,资本分配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资本分配主要指投资,没有投资就没有增长,投资体现了公司价值追求的方向和形式。驱动公司价值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有正现金流的盈利,是通过合理的资本分配实现的。运营资金结余要么用于股利分配,要么用于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集中体现在增加投入上,增加投入可以扩大规模和能力。在公司价值管理中,资本支出计划要匹配公司的长期价值管理方向,公司整体的价值增值是通过公司长期的价值增值活动实现的。资本支出可以获得规模增长、成本节约、科技进步、新盈利模式创新。资本投资要强调价值回报,都要以提高公司价值为目标进行有效管理。

资本结构管理

资本结构是指公司长期的资金来源和构成的比例关系,即长期债务资金和权益资金的比例关系。价值创造由投资资本回报率和资本成本来决定,在一定条件下,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越低,则意味着创造的价值越大。资本结构对公司价值有重大影响,通过改变资本结构,调整资本成本,利用财务杠杆作用可以影响公司价值;通过债务资本的“税盾”作用影响公司价值(见图1)。

公司的资信评级决定公司的债务成本,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投资级的资信评级,有利于公司通过正常渠道融资,降低融资成本。但是资信评级不是越高越好,过高的资信评级是通过增加公司的资本成本而获得的,其结果是降低了公司价值。资信等级越高说明资产负债率越低,过低的债务不能有效利用“税盾”;公司的自有资本过高,不能有效利用财务杠杆增加公司价值。比如,金融公司标准普尔500高级债券评级分布,“AAA”只占3.7%,“A”为最佳资本结构;非金融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为“BBB”(见图2)。公司可以通过调整股本、债务的比例,普通股、优先股的结构,银行借款、债券的结构,银行借款利率的谈判,发行债券利率的谈判,其他各种金融工具的运用(信托产品、资产出售回租等)途径完善资本结构,以达到资金成本最优,公司价值最大。

现金流动性管理

流动性管理对于公司价值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功能,较短的现金转换周期对应着更好的运营绩效,积极的流动性管理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价值。现金流动性管理需要合理规划现金结余量,包括运营现金需求、安全资金量以及危机资金量的合理控制。

风险管理

风险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风险与公司价值紧密相关。风险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表现为实际行为的结果可能与我们预定的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这种差距可能不仅表现在最终结果的差距(如盈利额的差距、损益值),还可能表现为实现路径的差距,即如何实现预定目标同样存在不确定性。

资本市场的价值管理

公司上市以后,其价值就表现为其市值,是总股本与股票市价的乘积。公司要面对资本市场,就要对公司的市值进行有效管理。所谓市值管理, 就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 综合运用多种科学、合规的价值经营方法和手段, 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市值管理就是要使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优化和价值经营最优化, 最终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市值管理的理论基础是价值管理,通过对上市公司市值的管理实现市值的持续、稳定和健康成长,是公司价值管理的重要方面。

公司首次公开发行(IPO)的价值管理

IPO过程需要制定公司中长期商业计划(BP),公司计划部门和业务部门从业务角度提出计划,通过公司CFO以及财务部门的整合,根据业务计划找到公司价值,最终把商业计划变成公司价值形式。周密的商业计划能够反映公司的价值,是公司走向资本市场的重要条件,IPO过程就是公司价值发现的过程。商业计划包含业务计划的同时还要考虑资本计划、融资安排、成本、费用、现金流量以及盈利预期等因素,这些因素需要通过财务管理来进行综合协调。在IPO过程中,需要公司CFO从公司价值的角度与监管机构和中介机构协调,设计出最有利于企业价值体现和提高的方案。发行路演后,需要公司CFO向资本市场推介公司价值,合理确定市场定价,明确公司市场价值。

IPO之后的价值管理

有效管理市场预期

资本市场通常对上市公司的股价、未来盈利增长,对重大投资、并购行为等都有预期。上市公司对这些市场预期不能放任自流,否则可能会给公司带来不利的影响。需要对市场的预期进行有效的管理,该放的时候放,该收的时候收。当市场的预期与公司的实际相差很远的时候,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和恰当的渠道,透露一些信息来纠偏。

维护有限透明的市场形象

上市公司需要与基金经理、投行、市场研究机构有效沟通,因为基金经理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市场买入还是卖出公司股票,是做战略持有还是暂时买入,而这些都直接决定公司的股价,对公司的价值有重大影响。除了对话以外,上市公司还要采取措施使公司的形象有限透明。公司要尽可能保证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完整性、真实性,市场要求公司非常清晰地披露信息,但是公司非常清晰地披露信息又有所限制,要做到有限透明。有限透明要做到持续真实披露,透明到什么程度,有限到什么程度,取决于公司对市场的判断。

促进公司市场价值相对稳定

稳定的公司价值增长,持续的公司发展预期,有吸引力的分配政策,这些因素将最终变成推动公司价值增长的动力,有助于促进公司市场价值相对稳定。例如公司可以通过利用股票分割降低每股市价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购买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票;利用股票分割,公司可以控制股票价格处在某个范围内,在这个范围内股票价格与股票发行数的乘积达到最大值,从而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市值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范文4

【关键词】苹果公司 员工 激励

一、苹果公司激励机制的特点

激进的激励意识。对比起IT行业内的其他公司,苹果公司有着近乎自负的自信气场,其中一个表现就是苹果公司的企业信仰与激励文化。不论是乔布斯本人还是苹果公司的员工,他们都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梦想,这令他们坚信苹果的产品比任何公司的都要棒,苹果的员工比任何公司的都要优秀,在苹果工作更是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别性。这种激进的激励意识也为苹果公司显著性的激励效果奠定了精神基础。

多样的激励方式。从对苹果的相关报道以及苹果公布的资讯内容可发现,苹果的激励机制非常丰富多样,包括股权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权利激励等。从物质到精神,满足了员工基础的生理需要到高层次的尊重与自我实现需要。这也让苹果的激励内容能够最大程度地覆盖到公司内不同性格特点,不同价值追求的员工,以最大化地发挥激励管理的作用。

二、苹果公司激励管理的意义

促进苹果公司的整体发展。2012年,苹果公司以市值5057.5亿美元超过了沙特阿拉伯、波兰等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同年8月19日,以收盘价计算,苹果公司更是以市值6075亿美元成为继微软,通用电气之后第三家市值突破6000亿美元的企业。根据苹果公司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财年其总收入达到1710亿美元。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苹果一流的创新能力与商业发展模式,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苹果激励管理下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促进苹果员工的个人提升。以苹果的“蓝天福利计划”为例,该计划的其中一项内容就是根据员工为公司做出的贡献程度大小和具体内容,可以为其提供购买苹果产品的折扣。这一激励方式不仅有助于员工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与能力提升,而且有助于加强员工对苹果的依赖感、认同感、归属感。其他的例如股权激励等,也有利于促进员工更好地提高自身能力以获取激励报酬。

三、苹果公司激励管理的启示

培育企业激励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最为模糊的领域,它反映着企业的精神面貌、处事方式、品牌形象并根植于全体员工的价值取向与行为习惯中,因此,它又与企业的发展信息相关。从苹果的企业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激励文化显然是其中一个最为重要,最为明显的组成部分。反观对比我国企业的文化,特别是中小企业,家族式企业的文化,大部分都注重文化的形式而忽略文化的内涵,或是片面将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如诚实守信、质量保证、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等。从这一层面上考虑,我国的企业应当有意识地培育激励文化,努力在全公司营造一种蓬勃向上,追求进取的团队及个人提升氛围。从而将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这种激励意识灌输到员工的心智中并最终作用在其日常的工作方式上。

丰富企业激励形式。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激励管理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体系予以支撑维护并落实执行。而激励形式作为构成激励体系的铺设架构更是占据着基础性的重要地位。企业应当学习苹果公司,采取尽可能多样化,多层次的激励形式。企业的激励管理面对的应当是企业内的所有员工,因此,随着激励种类的增多,激励范围的覆盖面也会随着增大。具体来讲,一方面,应当丰富物质激励。从薪资构成到年底分红,从假日补贴到绩效奖金……企业应当从多个角度对员工进行物质激励。另一方面,应当重视精神激励。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人类最高级的需求为自我实现,特别是对于企业内的90后员工来讲,他们更重视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以及在公司中受到的认同感。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口头表扬、评选先进、树立榜样等方式来促使员工获得精神上特别是心理上的满足感与认同感。总之,企业应当丰富激励形式,以让更多员工可以感受到企业的激励管理并从中获得物质上的报酬与精神上的满足。

推动激励效果转化。激励的最终目的及终极意义就是要提升企业的实力,因此,企业应当重视推动激励效果的转化。譬如上文提到苹果公司的“蓝天福利计划”,就是一种有助于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激励成果方式。从物质激励的角度讲,企业在给予员工适当的激励报酬后,还应当督促其为岗位工作及公司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从精神激励的角度讲,企业在给予员工适当的精神满足感后,也应当借此提高其对公司的忠诚度与依赖感,促使其将公司的事情,岗位的工作当成自己为之不懈奋斗的事业,即是培养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从而能够由内而外地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才智力量。

四、结论

企业的激励管理不仅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挖掘员工的个人潜力,而且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苹果公司作为一家享誉世界的顶级公司,除了拥有卓越的创新能力外,其先进系统的激励机制也对公司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虽然我国的大部分企业目前仍未拥有如同苹果公司一样的实力,但苹果公司的激励管理仍然可以被现在许多企业所学习参考并模仿借鉴!

参考文献:

市值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范文5

这些年,陈小宪在很多场合都强调一个观点,那就是金融业与家电等行业不同,通过竞争之后获得再生在金融领域不太容易实现,比如说保险,如果一家外资保险公司,条件非常优惠,有优秀的人才,有产品的优势,一旦遇到一个好客户,比如为某个“黄金”客户办了30年人寿保险,那么它就会像吸盘一样,强烈地吸引住这个客户。试想这样的客户有几个30年?好的客户被争取过去一个,我们就少一个。这种竞争力我们不能低估。中国民族金融业,如果一开始就失去竞争优势,就很难再生。两年后我们就要全面应对装备精良的外资银行,如果我们不在这段时间健体强身,如果不在这段时间积蓄自己的优势,那么这种竞争是很难想象的。

也就是这种压力,使他在中国的银行改革与发展处于重要关口的时候能够保持清醒的认识:经过多年的改革,国内银行业确实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在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方面,国内许多银行还没有真正地破题,还一直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这样一个经济形势良好、民族情绪高涨的年代,陈小宪说出这番话需要相当的勇气。然而,陈小宪有他充足的理由:近几十年来,国际银行业发展迅速,其中最突出的三大进步是在风险计量,资本管理,组织体制扁平化、专业化方面。也正是这三大进步推动国际银行不断发展。但相比国际银行业,国内许多银行经营者对于如何管好一家商业银行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中国银行业对资产质量及其风险减除的重要性、对资本必须覆盖风险进而最终限制银行过度扩张、对银行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互协调等不能充分认识。而现在,国内银行业改革无疑处于一个紧要关口,如何抛开这些错误的认识,找到问题的症结,推进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尽快缩小与现代商业银行的差距,这几乎成了中国金融界必须面临的首要问题。而陈小宪博士新著《风险・资本・市值――中国商业银行实现飞跃的核心问题》无疑是贡献给处于转型时期中国金融界的一份厚礼,一份他个人在长期实践和摸索过程中奉献的优秀答卷。

陈小宪既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金融理论工作者,又是一位名符其实的银行实业家,他的论著多来源于自己实践中的困惑与思考,所以与现实距离更接近。了解陈小宪的人都知道,该著理论的框架实际上也潜在地描述出了陈小宪这些年的实践经历。

记得还是在人民银行工作期间,分管资金处的陈小宪发现,各家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盛行打各种各样的“球”,导致这一时期银行风险频发。也就是在人行工作的经历,让陈小宪明白了风险对于银行发展的重要意义。因而,在他担任招商银行北京分行行长之初,就选择了稳健经营的发展道路,大张旗鼓地强化招行的风险管理水平。10年间,招商银行北京分行累计实现赢利40亿元,平均资产收益率高达1.85%,而“五级分类”口径的不良贷款率仅为0.26%,比许多欧美银行的经营指标还要好,这些数据坚定了陈小宪加强风险管理的决心,也加深了他对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认识。

到了招商银行总行之后,陈小宪分管的还是风险工作,当时招商银行给自己确立的基本原则是“质量是发展的第一主题”,经过几年的努力,招行的资产质量实现了根本好转,在资本约束的前提下获得了效益、质量和规模的协调发展。这让陈小宪充分意识到资本约束的概念。

而与此同时,国内许多银行却在片面扩张规模,忽视了这种盲目的规模扩张到底隐含了多少风险,忽视了这些风险是否能够为资本所完全覆盖,忽视了今天的利润会不会在明天又全部亏掉。

为什么国内的银行业在认识上陷入这些陷阱,认识不到银行的规模是有限的、资本必须有效覆盖风险、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必须匹配,在他自己的商业银行的实践当中,陈小宪常常反思这些问题。

工夫不负有心人。在与国外银行的交流和考察当中,陈小宪发现国外商业银行的目的就是追求银行市值的最大化,并通常把银行当年的净收入作为短期经营目标,用这个指标衡量,就是看这个银行是不是一年比一年更值钱,市值的稳定增长是一家银行经营绩效的根本评价标准。因此,国内商业银行要把市值的稳定增长作为长期目标。

在这本书中,陈小宪这样深刻地反省道:“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通过对实践中各种现象的不断反思,通过对国外银行的考察分析,我越来越深刻地认为:对风险、资本、市值的认识不足正是中国银行业的病根所在”。

当我们沿着陈小宪这些年来的银行管理经历一路走来,梳理出这本书的主要思路,我们也不难发现,作为银行实务工作者,陈小宪写作的起因不是来自于理论的冲动,而是来自于实践的启示,这也就是陈小宪自称的下里巴人式的金融学。然而,在我看来,对于中国的金融界来说,缺乏的不是那种阳春白雪式的金融学理论,而恰恰是这种源于实践、贴近实践的实用的金融学。

市值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范文6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资金链管理;SWOT分析法

0 引言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加快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意义非凡。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职工人数在500人以下,以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服务为目的的企业;其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从事研发的人员总数不低于职工总数的10%;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不低于销售额的5%[1]。企业的资金链是与企业物资流相对应的另一重要循环,它与物资流相辅相成,彼此交融。企业资金链就是指企业资金的筹集—营运—控制—分配的循环增值过程。企业资金链管理就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对这一循环过程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链管理有其重要意义。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链管理不仅将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将推动社会科技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资金链管理方面面临着许多困境。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面临着传统中小企业在资金链管理方面的问题;同时,其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等特性又加大了这些问题的解决难度。在金融危机中,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就因为资金链断裂而被压垮。总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链管理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相关文献回顾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收益、高风险等特征一直是社会的关注点。王玺(2010)看到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独特优势,认为其建成周期短、决策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能够适应市场多样性的需求,在创新机制和创新效率方面具有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2]。孙永芹(2009)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只有20%-30%还在发展[3]。可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风险性。

高风险、高收益的双重特性使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链管理中的融资环节更受关注。李燕和赵黎明(2010)认为导致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陷入融资困境的主要原因是资本市场层次单一,而建立完善场外交易市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4]。这种观点着眼于场外市场的建设,强调了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意义。郭文卿(2009)对苏州、南通和连云港三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调查分析后,认为创业投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最优融资方式,能够有效推进科技产业化,催化企业的成长[5]。

2 SWOT分析法及其应用

图1 SWOT分析法

SWOT 分析法由美国哈佛大学K.J.安德鲁斯教授于1971年提出,是一种适用于企业生存环境和发展战略分析的决策方法。此方法将企业面临的环境分为内外两部分。其中,内部主要指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外部主要指企业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如图1。

使用SWOT 分析法,不仅有利于明确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资金链管理方面的优势和劣势,而且便于对企业面临的机遇及威胁进行分析,把握其对资金链管理的影响,为企业资金链的管理提供参考。

2.1 资金链管理的优势(Strengths)

2.1.1 科技型中小企业越来越重视资金链管理。

融资是资金链管理的第一步。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对资金链管理的重视程度,已经在积极参与资本市场融资中清晰地显现出来。据深圳证券交易所统计,截至2011年5月31日,中小板上市公司已达581家,比2004年末增长15倍;股票总市值达3.09万亿元,占深市市值的40%左右。创业板的发展更是迅速,截止到2013年4月6日,在短短2年半的时间中,已经发展到了355家。在这两个板块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占了不小的比例。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始采用上市的方式来融资,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强资金链管理。

2.1.2 信息化有利于加强资金链管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业务的复杂化,资金链管理信息化已成为潮流。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ccidconsulting)的研究显示,中小企业对资金管理软件的需求将持续增长。相比于传统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因科技、创新而生,其创业团队素质较高、利用信息化技术来优化企业资金链的能力更强。此外,其企业文化更加开放和包容。因此,在这场资金链管理方式的变革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态度更积极、适应能力更强。这给提高企业资金链管理水平带来巨大的优势。

2.2 资金链管理的劣势(Weaknesses)

2.2.1 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

制度的不完善是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链管理问题出现的根源。特别是许多处于成长初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把主要精力用于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更容易忽视制度的建设。这将使本就具有高风险特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更大的资金链管理风险。从财务制度来说,虽然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都建立了财务制度,但这些制度往往只是为了适应会计做账的需要;还有许多企业将财务部门的职能局限于“管钱和记账”,财务人员无权参与企业其他管理活动,导致企业的许多决策并没有经过系统的财务分析。

例如,有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决策制度十分混乱,企业新产品的研发和项目投资决策过分依赖领导者的经验,而忽视了市场需求调查和必要的财务分析。这种行为的后果往往是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亏损或破产。如曾经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的宁波安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就是由于投资决策制度不健全导致的盲目扩张而于2012年破产的。

2.2.2 融资难度大,资本结构不合理。

高风险、资产少等特点使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比传统中小企业更突出。有数据显示,56.8%的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资金不足的困难,42.2%的企业将资金作为首要制约因素[6]。可见,融资难给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近几年的情况虽然有所改善,但这个问题依旧制约着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融资困难直接导致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由于融资难,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资本结构决策方面显得比较被动。一些企业能筹集到资金已十分不易,无暇顾及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我国目前除了少数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融资外,其余大部分企业都采取内部筹资或银行贷款的方式融资。可见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债务资本的依赖之强。这种高负债的资本结构带来了很强的财务风险,一旦资金链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企业将面临巨大的债务危机。

资本结构不合理导致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的案例并不鲜见。如2013年3月,我国首个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民营科技企业、2005年世界光伏企业前五强之一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NYSE:STP)宣布破产重整,过高的负债导致的资金链断裂被认为是尚德破产的一大原因。相隔没几天,由于无法偿还建行2.338亿元的贷款,曾经的全国玻璃行业骨干企业、首家在H股市场上市的内地民企浙江玻璃(00739,HK)也宣告破产。两个企业破产的共同原因都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注重资本结构的调整,而这一根源在其还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时就已种下,可见资本结构不合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危害。

2.2.3 部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不规范。

营运资金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流动资金,是衡量企业资产变现能力和短期财务实力的重要指标。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资金链管理的具体化,主要包括对现金、存货和应收账款等项目的存量和流量的管理。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没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给企业资金链带来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以应收账款为例,美国企业的平均坏账率是0.25%-0.5%,而我国企业则是5%-10%[7],两者差距甚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产本就少,营运资金管理不善将使其可用于生产的资金更加短缺,甚至会影响其生存。

2.3 资金链管理的机遇(Opportunities)

2.3.1 社会各界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各级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在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就已出台。而近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更多政策法规如2009年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的“国九条”、2012年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等被颁布实施。这些政策法规的颁布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将给企业的资金链管理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社会层面上,温州民间金融危机、鄂尔多斯民间信贷危机、钢贸业资金链危机的相继爆发,使社会各界对中小企业资金链管理的探讨空前激烈。如2012年12月,国家财政部等主办的“营运资金管理高峰论坛”在青岛成功举办;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中小企业融资等话题更是成为热点。广泛的社会关注,将为中小企业资金链管理能力的提高带来更多契机。

科技型中小企业享受的“福利”明显优于一般中小企业。无论是“火炬计划”、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还是科技部的《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抑或是各地科技银行的陆续成立,都给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链管理水平的提高创造了巨大的机会。而作为创新大省的江苏省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更是走在前列,早在2007年3月,就已设立了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2.3.2 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建立。

以2009年深圳创业板的开板为标志,我国已逐步确立了由主板、创业板构成的多层次交易所市场体系框架。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意义最大的还是创业板。自2009年设立以来,创业板市场解决了一大批创新性、高成长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截至2012年3月30日,创业板已经帮助306家企业完成上市融资,占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总数的21.18%;创业板市场的市值总额也从初建时的1,600亿元不断飙升,并于2012年3月19日达到创纪录的8,409.73亿元[8]。

除交易所的市场外,场外交易市场(OTC)也在蓬勃发展。例如,截至2012年5月,深交所的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共有131家企业参与试点,其中已挂牌和通过备案的企业达90家。政府对场外市场的关注程度也在提高,如成都高新区在2009年曾宣布给予在股份报价转让系统内成功挂牌的企业以百万元的奖励。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将给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链管理特别是融资管理水平的提高带来更多机遇。

2.4 资金链管理的威胁(Threats)

2.4.1 企业融资渠道不够畅通。

融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链管理的第一步,缺乏资金来源,企业的资金链管理就无从谈起。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之所以严峻,其自身的高风险特征是一个原因,但很大程度上也由于社会的融资渠道建设依旧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直接融资渠道还过少、间接融资渠道过窄、政策性融资渠道效果不明显三个方面[6]。融资渠道不通畅,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链管理水平很难提高。

2.4.2 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实有待加强。

大量政策法规的颁布一度给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链的优化带来希望,可企业家们期盼的新气象并没有出现。2013年是温州金融改革的一周年,但许多相关政策并未落实到实处。资料表明,2013年温州企业贷款比往年更难,银行对温州的一些中小企业只收不贷。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也披露,中小企业从这些政策措施里获益的只占20%,80%没有感受到最终作用。由此可见,相关部门对政策法规的落实和监督还很不到位,一些政策正处于“空头支票”的状态。

3 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链管理的对策

3.1 改善企业资金链管理的内部环境

3.1.1 加强企业财务制度建设。

提高企业的资金链管理水平需要有健全的财务制度作根本保障。财务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管理活动,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也应贯穿于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营运、分配等所有环节,它要求财务人员对每一环节的资金运用进行预算、计划、分析和考核。这个过程中,企业要摒弃以往对财务管理的片面理解,将财务管理放在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财务人员应对资金链进行全方位跟踪管理,做好资金链管理的决策、计划、执行和反馈,尽可能多地消除资金安全隐患。

以投资决策制度为例,一个完善的投资决策机制应该对投资权限、投资程序、监督检查、责任分配等投资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规范,使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除了要考虑市场环境、国家政策、行业状况等外部因素外,企业还要综合运用各种财务分析方法,从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内部收益率等方面对多个待选方案进行全面分析,如此才能对项目运行过程中的资金状况有一个全局性的把握,才能更好地保障未来资金链的安全性。

3.1.2 优化资本结构,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由于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纷繁复杂,企业很难获得既能使综合资本成本最低、又能使企业价值最大的最优资本结构。但企业应努力实现一定资本成本下的价值最大化,或一定企业价值下的资本成本最低化。资本结构决策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每股利润(Earnings Per Share或EPS)分析法。该方法主要利用每股利润无差别点对两种不同资本结构的筹资方案进行决策。但是在现实中,这种方法很少有用武之地。因为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筹资大多依赖于内源性资金,近年来一直保持在50%-60% 以上,其次是银行贷款占20% 左右。而权益筹资并不多见,经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数量只占1% 左右[9],这十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拓融资渠道,使筹资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化,对加强企业资金链管理意义重大。

相比于普通的中小企业,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筹资方式还是较多的。科技银行贷款就是比较容易的一种方式。如2011年济宁瑞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就从济宁科技银行获得了50万元科技贷款,解决了燃眉之急。另外,科技型中小企业还可凭借自身的专利优势获得资金。如今的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供应商华为在发展初期,就曾以专利交叉许可的方式获得资金支持。

申请政府创新基金也是一个重要途径。如自2008年科技部创新基金重点项目实施以来,江苏省已有41家企业重点项目获支持,总资金达6,010万元,南京微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镇江金钛软件有限公司等科技型中小企业都因创新基金而缓解了融资难题。另外,发行中小非金融企业集合票据、融资租赁、无形资产质押等都是可选的融资方式。

总之,在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筹资方式还是很多的,若企业能抓住这些机会合理统筹安排,融资负担将大大减小。

3.1.3 促进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信息化。

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环境的复杂化对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需要引进资金管理软件系统,将资金链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相结合,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为资金调配、风险管控及投融资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以便更好地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水平,保障资金链的安全性。预计到2015年,中国资金管理软件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125.6亿元[10]。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链管理融入信息化浪潮已是大势所趋。

3.2 改善企业资金链管理的外部环境

3.2.1 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

政府支持是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链管理外部环境的重要条件。政府需要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具体包括加快落实相关政策、完善科技创新基金、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补贴和税收优惠等。

首先,政府要继续完善科技创新基金,重点在于提高创新基金的审核效率,扩大对创新基金的资金投入,为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资金支持。其次,要扩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补贴的范围。如2012年苏州市科技局就采用科技保险费补贴的方式为1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补贴科技保险费用,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创新研发成本。还有,政府应继续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如2007年颁布的新《企业所得税法》中就规定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15%的税收优惠税率,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因此受益。

除此之外,在政府采购方面,政府也要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如2013年,广州市财政局和经信局就发文规定政府采购预算中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采购项目应占全年采购项目预算总额的30%以上。

总体而言,各种政策的颁布只是第一步,政策的落实对企业的意义更大。政府要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实,将责任分配到各级部门,还可以将落实情况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组成部分,以提高相关部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保障政策的有效实施。同时,要建立完善相应的监管机构,防止监管空白区的出现。

3.2.2 金融机构应积极参与到企业融资活动中。

金融机构应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链管理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银行信贷资源过于集中,据银监会2009年统计,我国银行业50%以上的资产集中于四大国有银行,但大银行的信用风险评级体系、信贷产品定价并不适于中小企业,这使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更加困难[6]。因此,国有银行应积极响应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2009)的要求,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如农业银行(601288)江苏分行就推出金科通等产品,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服务。

科技银行和中小股份制银行也应继续发挥其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中的独特作用。如2011年,杭州科技银行在成立首月即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授信2亿元以上,发放贷款1.02亿元,充分体现了科技银行的重要作用。而江苏银行“科技之星”项目自2009年试点开展以来,已累计为近千余户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1200余笔专项贷款,贷款总额达28亿元。另外,上海银行的科技企业信用互助融资计划、宁波银行(002142)的科贷融等产品的出现都极大的丰富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4 结论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链管理是一个全局性、持久性的工作。无论是企业内部的融资管理、投资管理、资金营运管理,还是企业外部的融资渠道建设或是相关制度建设,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失。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链管理不仅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本身、也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皖旭.论我国风险投资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10,(3):143-144.

[2] 王玺.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策略-3M公司的启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7):203-204.

[3] 孙永芹.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对策[J].工会论坛,2009,(5):65-66.

[4] 李燕,赵黎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选择-基于场外交易市场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6):136-138.

[5] 郭文卿.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与创业投资——基于苏州、南通和连云港三市的调查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09,(8):30-34.

[6] 任署明,郑洋,张婧阳.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本结构决策与融资服务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7] 邓志斌.浅谈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现状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2,(1):61-62.

[8] 李忆朋,孟庆军,郭章翠.关于提高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思考[J].企业经济,2012,(8):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