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课程改革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部新课程改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部新课程改革方案

教育部新课程改革方案范文1

针对一些高中学校英语课程改革方案被消解的原因,对高中学校的教务处人员和一线教师进行访谈:1.英语素质教育的课时量;2.课时安排时间;3.教学活动安排这三面为问题切入点,总结出学校在多重制度压力下实施新课改境遇:

1、学校课时安排与国家政策相差巨大,表面只做出某些相应的改变,与上级要求差距较大,通过“做材料”应付政策要求,作材料完全只是为了实施行为本身,有时以作假的方式做材料,如撰写教学过程记录,学生总结课程改革后英语学习心得应付上级要求。

2、学校往往利用非常规时间实施新课程改革。为避免传统的常规教学活动不受课程改革影响,采取集中实施方式,利用课余时间,如每周下午自习时间,或假期集中上课实施改革。

3、地方教育局和学校较多的关注外在英语课程组织和管理活动方式,但是教学活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授课老师而定。学校各方精力不足,资源有限,指导不足很难从学生学习结果发现影响,显然对教学中的评价工作,及总结工作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及时的评定。

二、英语课程改革实施困境分析

学校英语课程改革离不开组织域关键各方的相互影响。所谓组织域,就是组织共同体,里面有各类组织生存所需要的各类资源,有相应资源或者产品的供应者,消费者,中介机构等。显然,学校教育符合组织域的特征:教育部,地方人民政府,大学,家长和高中学校等组织和机构不仅有自己的利益需求,也有着对学校英语教育,英语课程改革有不同期望。

教育部代表着中央政府对高中学校教育进行管理,是教育领域管理最高的管理部门,这是教育部参与学校教育这个组织域的一个重要角色。它拥有着庞大政治资源,这些资源充分保证了教育部在组织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是实施自上而下政策的首要者。地方人民政府对所辖地界中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事物具有管辖和领导权限,对辖区的教育提供各种物质支持条件。大学在学校教育组织域中扮演三方面的角色:一是学校教育质量实施的监督者;二是为学校教育提供供应者即教师(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三是为学校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家长在组织域中也是学校教育质量实施的监督者,同时也是重要资源提供者:充足的教育经费资源和优秀的学生资源。学校是组织域中最为关键的一方。它具有双重性:一是服从组织域各方达成的协议,并以最完善的教学政策实施协议。二是积极参与制度逻辑的商议过程,并扮演重要角色。学校是学校教育的最终承受者,具备自主操作空间和权力;许多课程改革的政策都只是一些目标,而无具体的操作指南时,目标落实上需要学校这一组织方发挥积极地作用。同时学校是学校教育的垄断性生产者,学校在对外宣称上具有信息上的优势,学校实施了什么政策,有自身最大的发言权。学校在进行英语课程改革时受到多重影响,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同时,到底应该实施素质教育,还是应该帮助学生获取高分,学校内部各方都感受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影响英语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行为。

三、推进英语课程改革方案的启示

1、尊重制度变革的路径依赖规律学校针对英语课程改革应演化而非革命。路径依赖意味着英语课程改革在未来发展之路上依赖于过去的发展道路。在推进方案中,不能全盘否定应试教育制度逻辑,而是对现有制度进行改良,如何做的更好,并保持组织域内部的相对稳定性。高中学校对革命性的变革具有抵触心理,因此应保持核心利益和技术的稳定。

2、建立推进英语课程改革的利益激励机制对推进英语课程改革的学校提供更多的利益奖励,或奖励经费筹集机制,对参与改革的学校进行实质奖励,而非名声上的奖励(戴媛媛,2011)。学校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同,更多的教育经费,更好的发展机会。学校在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好的生源,优秀的教师,充足的经费时,组织与各方应建立建立推进英语课程改革的利益激励机制。

3、强调规范性制度即社会责任对改革的影响对社会规范性进行引导和管理,强调社会的责任,是支持改革的理念主流化,从而影响实施行为,这里的社会规范性包括教育部,地方人民政府,家长以及社会民众对英语课程改革所持有的态度,理念。

教育部新课程改革方案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

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时展的要求,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着“奠基工程”的职责。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还是课堂教学。就语文学科而言,近来出现了这样的苗头:新的语文课堂教学似乎就是要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否定,否则,怎能体现出一个“新”字?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我们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变革教学方式,但前提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语文教学精髓的基础上,吸纳符合时展的教学理念和要求。而改变了一点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就冠之以“师生互动”、“小组互动”、“自主探究”等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很是令人费解。 新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然而,理解上一旦出了偏差,或断章取义,或以偏概全,或过分夸张,就会步入误区,出现问题。

一、新课程语文理念

新课程语文理念中强调,“建设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隋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其中重点指出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思维为主,以“自主、合作、探究”为辅的方法的教育模式。我们在研究新课程语文理念,重要的是分析指出语文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所在。可以看出,以新课程语文理念为标准的新课程要求旨在提倡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性,即其社会价值意义.因此.我们在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的教学基础上,应当体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与社会性为基础,发挥语文教育的核心推动作用。也可以说,语文新课程理念即是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培养语文素养与语文思维为基础的理念。

二、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改革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进步显着。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由于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立足长远的改革,因此一朝一夕的热潮必然替代不了旧有制度对教育的冲击。改革还需继续前进.我国当前教育现状距新课程改革之目标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走。分析其原因,总的体现与以下三个方面:

2.1主观上的意识问题。新课程改革,是对当前教育制度的完善与教学方式的转换。教育是教育的终端执行者。大刀阔斧的教改应当先从教师自身“改革”而走,只有教师自身观念的改革,才能带动新课程改革的活跃,否则失去了其现实意义,改革就成为空谈。

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影响改革的主要因素。当前改革也存在与教师队伍中的诸多问题。影响并制约着课改的实施。首先,教师自身意识不足,很多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上不涉足改革,甚至出现有些教师仍借用往年备课资料,教师自身意识的不足,对改革没有形成足够的认同感必将导致教改的阻塞。其次,许多老师进行改革,因为没有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成效不佳,逐渐积极性丧失,教师在思想意识上首先放弃了对课改的坚持。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应当随时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尤其是需要时间累计的语文课程。语文课改更应当持之以恒,以接力棒的方式传达下去。

2.2外部条件的问题

当前许多学校,尤其是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由于基础设施的不足,学校信息化不通畅,对新课程改革尚未引起重视,还停留于以往的教学方式上。另外在外部条件上,师资力量的欠缺与学校自身的宣传不到位,导致新课程改革的闭塞。同时,许多学校对新课程改革措施只采取走过场的形式,未涉足根本,未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课改评价体系。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这导致学校新课程改革气氛不浓,总体进度不高,效果不显着等。学校的指导是对教师课改工作的有效促进,只有学校花力气,带领教师队伍的改制,才能促进学校课改的成效。

其次,在客观条件方面,由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长远的工作,其耗费人力物力巨大,由于经费条件的不足,或者专项资金的欠缺,造成课改的硬伤。使得学校无法进行正常的课改实验。

三、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对策研究

政策条件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必要添加,其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着主观作用。只有在相应的政策条件下实施才能保证其理论性的完善,才能有依据地促进新课程的健康发展。当前形式下,新课程改革已事在必行,而政策条件则成为了阻碍新课程改革成功的阻碍。在政策支持方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理论性的将解决问题的对策归纳为以下两点:

3.1政策上理论性的规定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政策上的规定。才能保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政策一方面指导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也限制并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这主要体现在新课程改革无纪律性和无效性方面的实施。因此,政策在对新课程的改革上,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只有政策的硬性规定,结合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完善新课程的发展。

3.2政策上的物质条件地支持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硬件上的支持。由于新课程的实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耗费资金如教学器材的提供教学中实践经费的开支和教师的补助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相对与此,在资金上的苦难也是导致新课程改革出现瓶颈障碍的必然条件,尤其是相对经济条件欠缺发达的农村学校而言。地方财政的供给不足,导致新课程改革渐而远之。因此笔者认为。在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新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当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只有硬件设施得到了充分的保证,才能完成新课程改革的重大任务。同时,学校是新课程改革的直接践行者,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第一线工作,最了解当前教育现状。提高新课程改革步伐,还需要得到地方学校的大力支持与普及。首先是教师思维意识的根据.新课程改革缓慢发展重大原因是因为教师思维意识的不跟进.这就使得我们新课程改革不能得到延伸。因此在学校中,学校领导应当对教师进行思想培训,如参加类似演讲比赛,又如参加进修培训等。

教育部新课程改革方案范文3

改革后的新课程将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师生面前,以培养学生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进而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及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新课程的实施必然导致高考制度也随之变革以适应新课程,否则,难以实现新课改的目标。所以,高考制度的变革势在必行。新课程对高考制度的变革将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而高考制度的变革又会将新课改引向深入。我们在进行高考制度变革时必须与新课程改革一致起来,使之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有利于高校扩大办学自。教育部最近也决定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并提出一些高考改革方案。在这些基础上,本文想从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录取方式等方面来论述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制度应该如何变革。

1.考试科目与新课程设置接轨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

目前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主要实行的是国家考试中心推崇的“3+X”。“3”包括语文、数学、外语为每个考生必考科目;“X”指由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层次、特点的要求,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个科目或综合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自己所报的高等学校志愿,参加高等学校(专业)所确定科目的考试,综合科目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它不是理、化、生,政、史、地等科目按一定比例的“拼盘”,而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知识的能力的测试。“3+X”突出“3+综合”,“3”也要突出能力、突出应用。鼓励开展综合能力测试,以支持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引导中学生全面学习,掌握中学阶段相应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形成较强的能力。“3+X”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兼顾了所有的文化必修课,又鼓励学生自主修习课程,发展个性,这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实行“3+X”后,必将带动整个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1)“3+X”科目的设置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更为全面,有利于高校选拔“通才”,将会引导考生全面学习中学课程,有助于改进考生学习偏科、知识结构残缺不全的现象;与新课程方案文理分科的要求一致,不会冲击教学秩序。实行学科综合后,通过规定、限制考试范围,有利于降低部分学科的难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此外,便于逐步试行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综合,有利于综合课程的开设,促进课程改革。

(2)实行“3+X”,考生将从完全固定的高考科目中解放出来,根据自己的理想、志愿、兴趣、水平、专业知识能力基础以及特长、优势去修习课程,发展个性来选择“X”。这一改革的本身,是对以往固定设置高考科目做法的一种冲击,向开放式设置考试科目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学生按照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选择教育,而不是让教育选择人,有利于学生加强学习自控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使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步从“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真正实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然而,当前“3+X”的方案还只是一个过渡方案,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首先,“X”只能在“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之间选择其一,考试科目按文科、理科倾向分组,考生仍可能受传统学习方式的影响,中学教学仍然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其次,综合科目的考查不完整,不利于高等教育向文理渗透、基础拓宽、专业融通的方向发展。基于这些思考,笔者有一些不成熟的建议:高考科目设置应向“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方向发展,每个考生必须考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高校可以根据自己文理专业的不同,录取时可以针对考生两个综合题中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倾向做出有针对性的选拔。这样就在某种程度上能克服了以上方案的缺陷。

2.考试内容体现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改变旧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意书本知识的现状。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而高考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命题上。因此,高考的命题应力求反映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情况,总体上将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这与新课程方案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无疑将大大促进中学教学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近几年来,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主要有几个特点: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命题范围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设计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题目;把科技发展创新等生活实际与考试内容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适当减少题量,降低难度,以利于考察学生的能力;注重统一性与个性相结合,发挥出学生的创新性、个性;鼓励有创造性的答案。

高考内容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为了使考试内容更体现新课程的要求,笔者认为高考的命题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试题应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强调人文精神,注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重视实际,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以引导克服目前高中教学中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倾向。

(2)要适当减少客观题,加强题目的开放性,注重考查学习潜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还要增加对动手能力的考核。

(3)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意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综合科目的试题,一是要引导学生注意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二要突破以往以单一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为考核范围的限制,逐步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与综合,体现现实生活的客观要求,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考试内容不仅在"综合科目"考试中体现新课程的这些要求,而且在语文、数学、外语等单科目考试中也要体现这些要求。

3.考试形式要丰富多样

新课程强调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把评价当作一个过程,而不只是看成一种结果,要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改变学习的方法。现行的高考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上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考查或评价,因而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德智体美的素质状况。因此,新课程的改革推动了高考的改革要探索“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多次机会”已经基本做到,现在在一些省区市已经实行了春季高考、秋季高考的两次考试。“双向选择”正力争做到,即高校选一门考试科目,学生选一门,以实现双向选择。“综合评价”,就是要把高中学生的学业成长记录、研究性学习的论文、面试等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这些方法在部分省市已得到了一些尝试,也总结了很多的经验,这都值得我们去借鉴。

4.建立多元化评价与多样化录取的制度

目前国内各省区基本上都实施计算机网上录取,利用中国教育科研网建立全国大学生招生远程录取,学籍学历管理、毕业生远程就业服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网上录取在录取手段上是一次革命,它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平和公正。但是,新课程既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又要学生不能千人一面,要有个性,适应人才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需求。网上录取显然不能满足选择千差万别的个体的要求。

因此,录取制度改革要改变仅凭一次文化考试成绩简单按分数排队录取的倾向,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建立起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录取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多样化选择录取相结合的招生录取制度。如我国现行的关于考试录取制度改革就有以下几个方案:(1)扩大高校选拔录取的自。(2)继续完善保送生制度。(3)对于国家建设特殊需要(如“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等)或学校确需学生具备专业特长(如艺术、体育、外语等)的领域,进行单独招生试点。

另外,笔者认为在高考录取上还存在这样一个矛盾:就是一个通才和专才的问题。我们现在的高校招生录取制度好像都只青睐于“通才”,对“专才”不够重视。目前,北大、清华等几所高校在高考录取时对一些“偏才”“专才”就破格录取,又有一些高校对高分落榜的考生敞开其大门等。这些高校的做法值得我们去参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

[2] 林蕙青.与时俱进 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中国考试,2003(1).

教育部新课程改革方案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问题;对策

一、前言

20世纪以来,数学改革在国际上一直备受关注,而我国随着这一潮流,颁布了《基础教育改革实施刚要》,新时期教育改革方案也随之启动。在我国各地教育部门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如今,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与之而来的,也有很多挑战。改革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高中数学。高中数学在学生的学业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新课程的改革,造成了很多高中生不能将知识点完美的衔接起来,因此,挖掘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存在的问题并做出调整,已经成为教育中的一大问题。

二、新课程提出的背景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重要途径,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综合国力和未来的国际地位。不论从政治,经历,文化等各个方面,二十世纪都是突飞猛进的一个世纪。在国际社会发展如此迅猛的前提下,教育体系也随之发生变化。而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中,“荷兰”等一些国家率先进行了教育改革,再加上中国之前的教育都是围绕分数来进行的,高分低能的现象越来越多,因此引起了中国教育学者的反思。最终,国家教育部决定实施教育改革,并为此提出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两个新的理念。

三、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高中教材衔接不够完美,难易梯度明显

如果把初高中当作整体来看的话,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从知识点还是内容上来说,都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可以说初中是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过程,而课本出现较多的是理论知识,并不需要学生掌握严谨的证明过程,只需要学会套用公式,因此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于表面。但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知识变得更加抽象,不仅要掌握知识点,还要掌握相关的推理过程,空间思维上的转变,譬如,初中学习的是平面几何,而高中是立体几何,学生的想象力必须上升到一个新的空间,这无疑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众所周知,如今我们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授课,而迫于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学生只能一味的接受,自己独立探索的时间少之又少。学生在学习过程很被动,而这样的教育只会将知识固条化,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学生将会对学习产生厌恶,压缩了原有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面,而这些知识也都成为了应试下的牺牲品。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

(三)教学模式死板,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

目前,老师上课的方式依旧是黑板板书。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老师可以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这样不仅省时省力,多媒体教学还能调动课堂范围,提高学生们的兴趣。

四、针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注重初高中教材的衔接

既然初高中的数学难易跨度比较大,高中老师就应该结合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为学生做出相应的指导。自然而然的,对高中老师的业务水平也有很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老师掌握高中知识,更要求老师熟悉初中数学知识的网络结构。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初中知识,为现在的知识点做铺垫,循循善诱,让学生们能够轻松的理解和掌握现在的知识点。其次,鼓励学生大胆的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点提出假设,对于错误的假设要慢慢引导,切不可一票否决而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此外,要对教材的编写进行调整,更多的与初中知识相结合,减少二者之间的难易跨度,使同学们理解起来更加容易。

(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应该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的机会,而不是一味的授课。同时,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有针对性的听课,更好地把握重点,难点。而研究也表明,养成这样习惯的学生成绩普遍要好,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思维也比较活跃,因此,这样的手段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三)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

老师在上课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自己的课堂内容要再三审视和设计,坦诚的教学,真切的表扬,以不变应万变。课堂上要设置相应的问答环节,尽可能地让学生思维发散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借助多媒体等资源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借助一些外来道具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打造出趣味课堂。而老师也要在课后不断的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完善。以上就是针对现有的教学问题提供的解决对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数学与生活完美的结合,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譬如学习概率的时候,可以去一些抽奖活动的现场进行调研,加深对概率的理解;针对于某件商品了解近几个月来的销售情况,得出对应的函数关系……这样一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眼界。

五、结束语

数学作为高考的重要学科之一,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进入一所好的大学。新课程对于高中数学的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将初高中知识点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调动课堂氛围,这也要求着老师要有更高的教学水平和更好的教学质量。而本文对于新课程指出了一些弊端并提出了一些整改意见,希望可以借助此时的教育改革,整合出更好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真正受益。

参考文献:

[1]杨兴.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路径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2(5):104-104.

[2]顾飞.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6(7);172-173.

教育部新课程改革方案范文5

关键词:高考英语现状 各地英语高考改革方案及趋势 对策

一、高考英语现状

英语作为国际之间交流的一种重要语言,在高考中占有了150分的重大比例,与国文并驾齐驱。甚至大多数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都要超过国文,尤其是以高中生对于此现象的表现更为突出。他们过分重视记忆背诵单词,将这一门需要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学科变成了完全是应付考试的学科。长久以来,这样的教育使得英语教育越来越畸形化,越来越越来越格式化,成为应试的一种工具,失去了原本语言的魅力与风采。[1]

二、高考英语改革方案及趋势

为响应教育部的方案,全国各地均对英语进行了改革。例如:

1.广东卷 题型新颖,内容独特

由于经济发展迅速,社会进步快,广东省的基础教育水平在全国各地排名上名列前茅,而广东省在这次高考英语改革上也即为用心,这次英语高考的题目质量很高。

这次考试,听力部分虽然难度增加,但是更急贴近生活,更加实用。这次听力借鉴了更多大学英语教材,试题也与大学一年级期末考试接近,这对英语考试的改革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随着高考改革的进行,高中英语学习资源的增多,高中英语的学习水平也会稳步提升,并逐渐接近新课标七级的水准。

填空题同样来源于大学教学,在大学英语课本课后习题中选取了极有代表性的题目,这些题目将语法知识综合运用到题目中,是语法命题化的代表性题目,这样的试题类型出现虽然会影响高中英语的教学,但也会促进其发展,矫正英语教学路线。为达到目的这道题的比重极大,占据了全部的十分之一。[2]

这套试卷的阅读理解同样是一大亮点。取材广泛,具有时代感,富有时效性,不仅考察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对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有极大的考验。第一节三篇短文涉及学生应该关注的问题,分别是收藏古董钟、个人对于幸福的评价及疟疾在非洲的流行问题。第二节的信息检索来自于外文报纸的广告,具有极强的应用性。这些题目的出现,能促进学生英语的进步,也是对现有学习资源的一大考验。

而写作部分的阅读材料的取材独具匠心――父亲对自己未出生的儿子的一封信,这篇文章充斥着极浓的父爱以及父亲对儿子的期盼,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在第一节的写作中要求以“追星”为话题,不仅极有现代感,更能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着重思考自己,正确纠正自己的“追星”心理。因此广东卷的写作试题不仅能考查学生的英语水平,还能够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维护社会稳定。

2.山东卷 重点考察学生的语言运用

由于是新课程改革之后的首次高考,山东省教育部对此次高考极为重视,在高考后还召集专家与老师对此次高考试题进行评价。与会专家均认为,此次英语考试考察重点明确,试题科学、严谨,题意表达清晰、准确,符合新课标要求,是一套难得的好试卷。

自新课标施行以来,学生词汇量更大,对于词汇和语法的把握难度增加,这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极大的考验。此次考试,语言运用依旧是重点,词汇和语法问题的题干对学生词汇的把握有极大的考验;完形填空则一改夹叙夹议的传统,变成完全的议论文,这对学生在文章的理解和语意的贯通方面有更大的要求;阅读理解考察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写作则要求学生有较好的书面表达能力。

此次英语高考改革,目的是使英语语言的运用回归自己的本质,突出英语基础知识的重要地位,强调其基础作用,使其回到其学科地位上,给“英语热”降温。也许有人会打新这次改革带来的不良后果,比如会降低英语学习的热情,将其打入“冷宫”。但是这完全是不必要的顾虑,因为英语的广泛应用和在社会交流中的重点要求就使得英语学科不会完全变冷,这次改革也只是减小英语在高考中的分数比重,使学生更好的分配学习世间和精力,均衡的全方面发展。

三、英语高考改革对策

为了应对此次改革,更好的发挥学生应有水平,我有以下对策:

对于学生:

1.学生应提高心理素质。面对此次改革,学生应调整心态,理性面对。对于英语热衷的同学应该放松心态,以淡定的心面对,调整自己在学习中的分配,将精力合理的分配给其他学科,不偏科,全面均衡的发展自身学习;对于英语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也应继续学习英语,不能因为英语所占比重降低而放弃学习,因为英语在学习生涯和日常生活中依旧有极重要的应用,在英语的学习中不抛弃,不放弃。对于此次改革,虽然会造成极大影响,但是学生应保持平稳的心境,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对高考,考出好成绩。

2.学生应合理选择参考书。对于此次高考,学生应选择合理、合适的参考书、题库。在参考书的选择上,根据自身学习重点难点,查漏补缺,合理选择参考书,使得自身学习无难点、无漏洞,同时根据参考,系统、有层次的学习英语,打好基础,逐层向上,建好英语学习这座大楼;在题库的选择上,根据自身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题库,宜精不宜多,以自己学习方向为准。合理选择题库,可以使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运用更熟练,掌握更清晰。[3]

对于教师:

1.教师应做好学生心理的安抚工作。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让学生有良好的心态面对高考。首先要带领学生明白高考改革并不可怕,只是为了降低英语应试化的局面,降分不代表不重视,而改革也只是为了使其回归到语言工具的本质。

2.系统科学的教育学生。一年多考的考试方式虽然使教师的教学任务减轻,但是教师不应因此忽视英语教学的重要性,而应该系统的教学,将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更系统地教给学生,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使其在高考中发挥的更好。

总而言之,对高考英语进行改革无疑会减小学生在高考英语时的压力,使学生能在高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取得更好的成绩,在考试结束后无怨无悔的离开考场,等待最终结果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教育部新课程改革方案范文6

一 要与时俱进更新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观念

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制定的新课程标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就是从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出发,重视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分析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培养活动组织的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必须大胆设计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感到政治课有趣、有理、有用,使他们快乐地学习政治课,并且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高中政治课的科学性比较强,因此,教师讲课的过程中要非常注意以教材为主,把科学性和趣味性统一起来。当然科学性和趣味性的主次要分清,科学性是基础,要把趣味性寓于科学性之中。

二 用鲜活的生活内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源头活水,生活中教学的资源无处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根植于现实生活,才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例如,在学习“国家的宏观调控”时,本人先给学生出示了中国人民银行在2011年几次上调存贷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准备金率;2011年几次上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的事例。学生感到很新鲜,于是,本人趁机提出:“我国为什么在当时做出这样的决策?这又是国家在运用什么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让学生们展开充分讨论并发言,最后本人联系国内国际形势进行分析,使学生弄明白这样做,是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以及为什么要宏观调控,结合时政热点,运用教学知识点,分析教材,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国际大事,为政治课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例。除了关注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还要联系学生身边的小事,善于把身边的小事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从中了解和体验所学知识,进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针对学生中有炫耀名牌和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本人组织他们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问题进行大讨论;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本人引导他们对“企业应如何树立品牌,提高经济效益”进行探讨等。

三 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倡导探索性学习方式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尝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制造矛盾,使他们发展探索思维、探索性学习方式,使他们感受到政治课不是那么一成不变的,不是那么枯燥无味的,不是那么干瘪苍白的,使他们感受到新意和色彩,感受到活力与激情,感受到生机和奔放。这样,一节课有了很好的烘托和前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也起到营造整堂课良好学习气氛的效果。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教师可采用一些探索性问题导入新课程。

四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它通过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因此,要学好政治,难度较大。对教师来说,上好一堂政治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其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能力是相当关键的。因而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新课程在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同时还要求教师要尽快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在现代政治课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教学的开放性,要把一些抽象的理论讲解得较为生动透彻,除使用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外,教师还应当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或者也可以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达到使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效果。

五 利用学科整合多方面优势促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