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的引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数学课堂的引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课堂的引入

初中数学课堂的引入范文1

关键词:数学;课外资源;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8-01

一、如何发现身边的资源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这就要求我们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的结合,创造数学情景,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使生活成为丰富的数学资源。

1、从生活情境中提炼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场景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情景。在教学中,合理地引入这些富有生活化的实例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学生感悟教学内容提供了直观形象的认知支持。在领悟数学思想、理解数学模型方面,也可以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场景来类比。如:用“数零钱的方法”来帮助学生领悟分类思想;用“几个人握手”来理解单循环比赛的总场数计算模型。所以,教学过程中的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感受数学思想等这些教学,教师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采取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教学内容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于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切身地感受数学。

2、在实践活动中提取

新课标强化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引导、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去发现,去运用。在学生日常游戏、多彩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都可以提取与数学学习相关的资源。如:在学习完《相似形》后,为了解相似的应用,让学生去操场上测量旗杆高度。在课堂上讲例题时,一般只关注相似模型运用,而忽视了数据获取过程。而在实践中,学生对测量方法、如何获取准确数据、如何排除实物(立体图形)对认知(平面图形)干扰等产生了障碍和困惑。在经历思考、研讨后,最终解决了问题。这样实践弥补了课堂讲解不足,触发了学生新思考,丰富了学生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数学测量计算方法,教给了学生最实用的数学知识和基本能力。这种有意识地开展的数学实践活动,能大大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科研能力。

3、从媒体信息中获取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信息,教师应广泛阅读了解,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取和教学相关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同时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查阅相关信息,获取有效的教学资源。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我让学生搜集勾股定理的相关材料,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史和相关的小故事,鼓励学生探索其它的证明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人文精神;在教学统计知识时,从报刊上搜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统计信息,让他们感受统计无处不在的事实,同时设置这些数据是如何得到的悬念,使学生对统计过程和方法产生较强兴趣。

二、怎样使用课外资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随机生成的过程。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很多思考是难以预料的,无法预设的。在教学中营造宽松、民主、和谐氛围,把教学作为一个开放系统,能及时捕捉到很多有价值的意外资源。

1、在探究中引导

教师一次好的引导能让课堂化腐朽为神奇,既展示教师非凡的教育机智,又开辟出一片精彩的教学资源。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中,讲完用拼接方法后,一个学生激动地说:“我按照三角形的边线走一周,得到三角形内角和是360?”。我也受到启发,带领大家在教室走一个三角形,抛出问题:“走一周是否就是一个三角形内角和?”经过大家讨论后发现,他把内角和转角的概念弄混了。这个问题本不是我预设的内容,面对部分学生疑惑的眼光,我鼓励这个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转角和内角的关系?”最后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这一资源的及时捕捉,不仅让学生有了成功感,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体验了数学的逻辑与关联之美。

2、在错误中寻找教学资源的切入点

初中数学课堂的引入范文2

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万事开头难”,这一关把握得当,那就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下面,笔者就初中数学课引入艺术的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引入新课的作用

1、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的新课引入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人的注意力在高度集中时,大脑皮层上的有关区域便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对所注意的事物专心至致,甚至会忘掉其余一切。人的注意力越集中,对周围其他干扰的抑制力就越强,因此这时接受信息的信噪比特别高,信息的传输效率也最高,这时人对事物观察得最细致,理解得最深刻,记忆得最牢固。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进入教室后情绪尚未稳定、注意力尚未集中之前,运用适当的手段或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上来。反之,如果教师在刚上课时,不注意引课技巧,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就如《大学》中指出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就更谈不上学习了。

2、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的意向活动,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性,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正是这个道理。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无一不是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才获得最后成功的。所以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能承上启下,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好的新课引入,应该起到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明确目标,打下基础。

4、能为新课的展开创设学习情境。良好的新课引入可以起到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情绪愉快地进入学习过程,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条件。

二、引入新课的一般方法

1、直接引入法。即在上课时直接说出所要讲述的课题。直接引入法最简单容易,但引入效果一般都不好。它不易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因为所提出的新课题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使学生感到茫然,不能集中思维和注意力,缺乏学习的心向。经常用此法引入,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一般的情况下,不宜采用此法。

2、问题引入法。即针对所要讲述的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对问题造成的悬念来引入新课。问题引入法用比较积极的形式提出了与所要学习课题有关的问题,点出了学习的重点,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指向更为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问题引入法一般用于前后知识相互联系密切的新授课教学,或本节所研究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新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熟知的现象为基础的前提下,提出?W生似曾相识,但欲言而又不能的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刺激求知的渴望。如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可先让学生想这样的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一定要三条边、三个角对应相等吗?能不能少点条件使判断简单?这样学生会怀着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欲望去探索新的方法。

3、复习引入法。即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引入新课的学习内容。这种引课的特点是便于学生了解到新内容是旧知识的深入和提高,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的结构。这种引课一般适用于定理和性质的运用。如讲《平行线的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第二节课时,运用复习引入法,把上节课讲到的理论重新复习一下,就能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感到生疏,利于新课的展开。

4、实验引入法。实验引入法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且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便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操作而引入新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力、思考力,使知识引入自然,使抽象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例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课的引入。要求每个学生在纸上任意作一个三角形,剪开成三部分,然后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问:这三个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由此引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5、资料引入法。即用各种资料,如讲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时,用数学家如何想到用勾股定理的图作为信号来和外星人取得联系的故事,通过巧妙的编排、选择引入新课。这种引课具有真实、可靠、生动有趣等特点。通过引入科学史上的有关资料,能从中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使学生的思维顺着教师所讲述的情节进入该课的学习。

这种引课法由于可较详尽地介绍史料,故一般用于比较抽象的单元教学的开头,使学生通过史料对这个单元知识的产生、发展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因而从心理上和思路上降低了单元教学的难度。

6、激趣引入法。即通过游戏、迷语、诗歌、对联等引入新课。这种引课方法可使学生对数学课获得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学生精神集中、思维活跃,进入最佳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三、引入新课时需注意的问题

1、方法单调,枯燥无味。有的教师在引入新课时,不能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引入方法,总是用固定的、单一的方法行事,使学生感到枯燥、呆板,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

2、新课引入时不能信口开河,夸夸其谈。占用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影响正课的讲解。

初中数学课堂的引入范文3

【关键词】高中数学;情境创设;高效性

所谓的教学情境,就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课堂情境创设的高效性就是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能够丰富学生感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具有形象化、情感性的教学环境。简单来讲,高效的课堂情境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现实环境,它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发现、探索和思考问题,并实际解决之。

一、高效的课堂情境的创设原则

目的性:每一堂课都会有相应的教学任务,而情境创设要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全面发展。所以高效的课堂情境创设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并且要有针对性的就其中某一个方面来具体创设。

连贯性: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多媒体被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而得以广泛应用,在给教学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弊端,比如,大量文字、情境图片的出现,繁杂的知识和信息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无所适从,所以在进行课堂情景创设时,要注意知识和信息的连贯性。

思维性:高中数学课堂情境的创设一定不能缺乏数学思维含量,要有效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思维。

适应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是影响学习的两大因素,在课堂情境的创设中必须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以及学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高效课堂情境的创设。

二、实现数学情境高效性的意义

首先,实现抽象数学的形象化。高中数学知识和概念具有很高的抽象性,相当一部分的知识已经高度理论化,高中生由初中的形象数学到抽象数学的过渡一般难以适应,若是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情境使数学知识形象化,将有助于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实现数学情境高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加深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能够通过教学互动将原本抽象的数学变为生动形象的数学。所以,如何实现课堂情境创设和引入的高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其次,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良好外在环境。根据《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教学要构建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模式。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引入不同的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自进行合作、探究和实践,切实体验学习过程,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互动中去。

最后,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终身学生的能力和习惯。根据《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新课程教学要树立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数学在现代社会的多个领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教材内容在容量方面有着必然的局限性,而通过情境创设能够有效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不同课堂情境的创设和引入能够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为未来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实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情景高效性的策略

第一,加强课堂情境的真实性和生活性。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数学教学要尽量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解决日常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和其他领域的交叉联系,全面树立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所以,在高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和引入过程中,要加强课堂情境的真实性和生活性。比如,在进行“变化率与导数”章节教学时,由于这些概念和知识比较抽象。我在进行“气球膨胀率”教学时,首先准备了一些没有吹起的气球,然后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们把气球都吹起来,在吹的过程中观察气球的具体变化和自身的感受。当学生吹完气球后,都累的气喘吁吁,此时我便叫道几位学生,让他们谈谈各自的观察情况和感受,每个人都会说到在吹气球过程中,起初气球膨胀速度较快,后期越来越慢,并且感受越到后面越费力。而此时,我便引入相关的数学概念来具体描述这一现象,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勾起了学生求知欲,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第二,在情境中加强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比如,在进行“椭圆”教学时,我会根据教材所给出的探究情境引入课堂教学:准备一定长度的细绳,然后结合细绳两端位置,由三组同学进行黑板演示,积极引导其他学生观察由笔尖画出的是什么曲线。在此过程中,能够得到的圆、椭圆和线段三种不同结果。此时,我又提出另外一个问题:细绳和笔尖之间需要满足何种条件时才能形成椭圆?然后再借助几何画板进行教学演示,充分满足学生直观感知,加深学生对椭圆概念的理解,有效克服学生畏难心理,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第三,巧用典型来创设问题情境。学习属于一种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认识问题的复杂动态活动。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用典型习题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总之,课堂情境的创设和引入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总结和多思考,适时将其融入教学中,优化课堂结构,实现“情”“境”交融,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当然,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高效性创设,要具体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不能用过多情境冲淡应有的教学重点,否则将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白小军.对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探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0(04)

[2]周传梅.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11(06)

初中数学课堂的引入范文4

一、创设初中数学教学情境,树立学生数学源于生活的意识

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解决日常实际中的数学问题。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往往过于注重数学问题的解决,过于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略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在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结合环节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多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讲解数学知识时多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实现数学教学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具体而言,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问题创设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将数学知识融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树立学生数学源于生活的意识,从而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在进行“从问题到方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去引入新课,“情境1(根据物理天平,提出数学问题)⑴现有一些散装食盐,有一架天平和一盒标准砝码(内有5克、10克、50克、100克砝码各一个,20克砝码2个),你如何称出这些食盐的质量?⑵如果丢失了一个10克的砝码,依旧在现有条件下称出这些食盐,你如何称出这些食盐的质量?”

二、加强数学教学备课工作,挖掘教材让学习内容更生活化

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要多结合生活实际,多联系生活经验,加强数学教学的备课工作,进一步挖掘教材内容,让数学学习内容更为生活化。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关键是教师能够较好地发现与生活有关的教材内容,是否能够较好地将生活问题与教材教学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加强对生活现象的捕捉,多挖掘一些生活数学的实例。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数学教学时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前必须要加强数学教学备课工作,通过充分的备课工作去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内容,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提高生活化数学教学的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做”中进行数学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时往往采用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过于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在进行初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的脱节,导致学生一味地死记知识,对于知识缺乏一定的理解能力,缺乏动手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封闭式题型,多设计一些开放式的题目,多引入一些趣味性的数学题,多引入一些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做”中进行数学学习。一方面通过学生自己活动去进行数学学习,另一方面学生自己根据学习的需要对学习进行合理规划。通过“做”实现“学”的目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将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以初中数学“丰富的图形世界”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地说出一些建筑物中有哪些熟悉的几何体?观察教室内的物体,生活中的包装盒、易拉罐等实物,问:哪些物体与棱柱、棱锥相类似?哪些物体与圆柱、圆锥相类似?哪些物体与球相类似?用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图形世界是丰富多彩,体会“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是由一些常见的图形组成的”。并让学生亲手制作一些几何实体,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

四、增加研究性的学习内容,积极引导学生转化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课堂的引入范文5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创设;实践应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课堂情境,能够增强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为数学教学创设良好的条件,为实现高效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初中教学的质量成为所有教师关心的问题,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一、情境教学法简介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有目标、有计划地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生动形象的景象,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教材知识,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情境创设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课堂的质量。情境教学法在当前教学中使用越来越广泛,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将情境教学法引入初中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

二、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实践应用

1.课堂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效的课堂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新课题讲授时应灵活运用各种方式创设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着手。

比如,在初中数学“与数学交朋友”的教学中,可以将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图形引入课堂,瓷砖是学生所熟悉的形状,可以针对这方面设计教学导入:“为什么这些瓷砖铺在地面上不留缝隙呢?”学生就会对这一问题自主思考,接着教师将相关的内容引入课堂,这样就创造了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2.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引人入胜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拓展,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多边形的外角和”,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小明在一个六边形的湖边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跑步,小明在跑完一圈之后,身体转动的角度之和为多少?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这一问题展开实际分析,以此使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

3.创设生活情境,深入实践生活展开教学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从周围熟悉的事物展开数学教学。初中数学课题中指出:“人类离不开数学”“数学伴随我们成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引入新的数学内容。

比如,在初中课堂“数据收集”这一内容中,可以这样联系生活设计教学情境,增加数据学习的乐趣。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活动,事先准备各种水果,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时引入数据知识,这时有的学生拿起笔进行计算,有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互相合作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数据的计算,并掌握统计表的设计,之后让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向其他学生解释,最后对这种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接着教师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4.利用游戏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其中游戏情境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满足学生爱玩天性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比如,在初中笛三角形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大多数学生对锐角三角形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猜三角形状的游戏,使学生更好地区分锐角三角形。教师首先准备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让学生进行观察,对不同三角形进行分类;或者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一个角,让学生猜测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对于钝角三角形的猜测来说比较容易,而当学生看到一个锐角时,很难猜出是直角三角形还是锐角三角形。通过这个三角形的猜测游戏,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以此提升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情境教学是当前教学应用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能够为学生创设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应用情境教学法,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为提升初中数学课堂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立艳.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教学的设计及实践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6(26):135-138.

[2]李玉梅.情境创设: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20).

初中数学课堂的引入范文6

行合理的导入和学习,并在生动直观、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下对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分析、类比和归纳、推断等,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数学;创新

初中数学是一门偏重于理性思维的课程,是对数学领域内的知识概念和规律性的归纳和推理性的学习,在传统数学教学中由于采用无差异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没有进行科学且有针对性的学习,对于大量的数学题海性内容无法进行全面的归结和把握,从而无法激发出对初中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参与积极性,使初中数学课堂呈现出沉闷枯燥、缺乏新颖刺激的氛围,达不到预期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原则和要点把握

1.要注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原则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抽象分析能力,在这个培养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精心课堂导入设计和有效的策略引用。但是,在实践教学课堂中,存在师生之间的互动脱节问题,因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不同差异之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为了“学”而“教”。

例如,在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b2+2b+1=2的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方程式的观察和思考,而不要急于进入运算过程,

要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和探究,寻找到方程式左边的列式可以表现为(b+1)2,教师在学生观察思考的前提下,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直接开平方法的方式来加以演算。然后,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方程式变化探析,将上述一元二次方程式变换为:b2+2b-1=0,学生进入变化方程式的思索之中,对前一个方程式进行化简运算,即可衍变为b2+2b-1=0,从而发现数学方程式的规律,掌握数学知识的灵活变化形式及其内在的数学逻辑性,在学生自主的思维中提升教学效果。

2.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入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初中数学知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根据学生的既有数学知识体系进行引导,教师要了解不同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层次水平,进行学生旧有知识和新知识的结合,使学生在对旧知识结构进行深层次的引发和思维之下,掌握相应层次的数学新知识,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的立方根知识时,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认知状态,从之前学习的平方根和乘方运算的数学旧有知识入手,进行以旧带新的数学知识学习,从而把握数学基本概念,引发数学逻辑性推理。

3.初中数学教学还要培育学生的数学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学生对于数学这门抽象性学科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思维运用过程,而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进行题海式的解答。例如,在初中数学的“同类项”教学中,要注重直观、具体物体的导入,实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观到内隐的数学思维。可以运用实在的生活物体,如,苹果、香蕉、梨、菠菜、土豆、冰棒、巧克力等,指导学生对不同生活物体进行分类,在具体物体的熟悉认知下,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进行分类区分,这时再引入同类项的数学概念,引导学生由生活实物融入数学概念,从而锻炼和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注重数学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多角度训练

初中生具有活跃的思维特点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数学教学中,

要采用多元化、多角度的教学策略,要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精心的导入、灵活的课堂策略变换,使学生在教师多维的指导之下进入初中数学的知识殿堂。

二、初中数学在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教学创新探索

1.倡导以人为本的数学学习情趣的创设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新课程改革指导下,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在学生手脑并用的学习过程中寓教于乐,提升数学学习效果。例如,可以引入初中数学“算24”规律性认识学习,通过娱乐形式的扑克牌为例,规定26张黑色牌是正数,26张红色牌是负数,还规定扑克中的花牌J=11,Q=12,K=13,并以数学科学规律“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进行两人一组的分配,在两组不同的“算24”比赛中,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并在数学娱乐的情趣融入下,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感交流,并且掌握了数学加减乘除、平方等公式的交错式运算方式,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强化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结合实践动手操作,增强数学概念认知和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组织与引导是教师需要精心设计的内容,在多维的教学目标下,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动手操作,在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于初中数学概念和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例如,在“测量物体的高度”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理念,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对已知高度的测量实践以及对未知高度的测量实践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如,坐椅、栏杆、路灯、商品房等,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交流和讨论,在小组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状态下,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创设数学问题情境,逐步引导学生探究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借助于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问题探究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之下进行数学推理思维的学习。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适宜的问题导入课堂,学生在轻松自如的问题导入下自主思考和主动参与,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可以导入与数学课程相关的问题情境,并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复杂图形的绘制,在立体感强的工具辅助教学下,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活跃学生的思维,推动学生进行归纳、推理和总结,从而得出数学知识的概念性认知和数学结论。

4.借用数学生活素材,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与生活情境的实际物体进行联系,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的体验和认知,并从中抽取数学化的知识,在剥茧抽丝的过程中培养其数学逻辑思维。例如,在初中数学的几何教学中,可以借助于生活实例进行理解:课本、操场的平面图形、立体教室、雕塑的空间图形,可以引发学生对点、线、面、体的数学认知;还可以利用学生喜爱的电影座位排号顺序导入平面直角坐标的数学学习;水银体温计可以导入数学正负数的学习;翩翩起舞的蝴蝶、美丽的剪纸可以导入数学的轴对称图形的学习等。在这些与生活内容密切相连的实际物体之中,可以融入初中数学的知识性内容,在学生生活体验的感知下进入数学概念性的认知和理解。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利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初中数学学习兴趣,用生活化情境、问题情境等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