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房改造加固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楼房改造加固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楼房改造加固设计

楼房改造加固设计范文1

在2011年2月28号我去了工地,见到了项目经理—刘经理,他很乐意接受我这个实习生,他给我安排了我的工作内容,我的工作是项目部里的施工技术员。本工程是一个旧房改造工程,工程是焦东塔东社区的医院综合楼,本楼房的楼房层数是三层,本楼是建于50年前,三层中没有构造柱和圈梁,只是楼板是现浇的混凝土楼板,这一点让我很惊讶,在50年前的设计师就已经利用了现浇混凝土楼板了。本工程为加固工程,是由焦作广成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的;是由河南征信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进行施工的;监理方是河南建达工程建设监理公司进行监理施工的。本工程的合同工期为2011年3月1号至2011年9月1号。这次实习对我老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因为我之前还没有接触过旧房改造工程呢,因此我很重视这次实习。

这次实习对我的职业生涯有很大的帮助,之前我实习过砖混结构、实习过框架结构的高层、实习过修公路;这次实习旧房加固改造,我还是第一次,对我这方面的知识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让我对课本的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加深,为我的以后工作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实习中我经常看图纸和图集,因为我一开始对房屋加固的施工几乎是一窍不通,但经过我的努力,一个星期后我就能看懂是怎么一回事了,其实还是很简单的嘛,只要把施工的细节搞清楚就行了。

现在把在工地学到的知识简单的叙述一下:

1、砖混结构抗震加固方法简介:

从结构抗震机理出发,抗震加固可以分为减小地震作用加固法、增大结构抗震能力加固法和多道防线抗震加固法。减小地震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大结构周期或加大结构阻尼来实现,一般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的抗震加固;增大结构抗震能力的加固方法,如增大墙体抗震性能的外包钢筋混凝土面层、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法;增大结构整体性的压力灌浆加固法、增设圈梁(构造柱)加固法、拉结钢筋加固法;通过增设抗震墙来降低抗震能力薄弱构件所承受地震作用的增设墙体法等,这些方法施工相对简单,大量应用于多层的砖混结构当中,尤其是民用建筑中。多道抗震防线加固是建筑物采用多重抗侧力体系,第一道防线的的抗侧力构件在强烈的地震作用下遭到破坏后,后备的第二道乃至第三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立即接替,抵挡后续的地震冲击,可保证建筑物安最低限度的全,免于倒塌。

从结构抗震加固方法上来讲,抗震加固施工方法主要有外加固法,内加固法,夹板墙加固法。外加固法一般结合砖混结构的层数及抗震鉴定的结果,需要在建筑外侧增加不同数量的构造柱,圈梁,以及保证构造柱、圈梁和抗震墙体协同工作的拉杆。这种方法一般不占用室内建筑面积,用于住宅楼,对住户影响较小,但对建筑立面造型影响较大;内加固法基本原理同外加固法,也需要增设构造柱,圈梁及拉杆,必要时,如原有墙体抗震不足,需加设抗震墙体或提高原墙体抗震能力,内加固法不会改变建筑立面造型,一般适用于公共建筑,特别是临街建筑;夹板墙加固法为在加固原有墙体抗震的基础上提高抗震性能,目前最常用的是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法,即在要加固墙体的单面或双面加设钢筋网,用锚筋、插入短筋、拉结筋等方法把钢筋网四周与楼板或大梁、柱或墙体连接。

2、如何增设圈梁和构造柱。

(1)增设圈梁:

1)加固依据: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7.3.3条规定:外墙及内纵墙在每层楼盖处设置圈梁,内横墙在每层楼盖处设置圈梁。

2)加固方法:圈梁有外作、内作和在墙体上做,内作外作影响建筑物的外观和使用,所以选择在墙体上作。根据规范第7.3.4条规定纵筋不小于4φ10,箍筋不小于φ6@250,截面高度不小于120mm。

如果板下皮距门、窗口上皮间距为300mm,也符合砖的模数,则圈梁高度取300mm,符合抗震规范要求。

纵向筋取4φ12,符合抗震规范要求。

箍筋若按规定取φ6@250,箍筋穿透墙体则需每隔250mm在墙上打孔一个,这样既破坏了墙体的整体性,施工也困难。采用加大箍筋直径和间距的方法,实配箍筋φ12@600,为保证上下皮纵筋位置,在墙两侧加φ6@300的附加钢筋(见图一中④号钢筋)。

3)施工方法:a、墙两侧去除抹灰层,全长开槽,深30mm,高度300mm;b、每隔600mm上下各打一孔,直径为30mm-50mm,用于穿过③号钢筋;c、墙侧在放置②号钢筋处,去掉抹灰,将砖缝剔凿,深10-20mm;d、放置②号纵筋,穿过③号箍筋与②号纵筋绑扎,同时绑扎内侧④号钢筋,②、③、④号钢筋就位后,将孔用1:3干硬性水泥砂浆塞牢;e、放置①号纵筋并与③箍筋及④筋绑扎;③号箍筋搭接焊牢,焊缝长度lw=120mm,焊缝高度hf=5mm ;f、内外两侧用1:3干硬性水泥砂浆将墙上的槽抹平,再装饰恢复。

外墙圈梁圈梁高度、配筋均同内墙圈梁,施工时,在外墙内侧均剔凿砖缝10-20mm,放置纵筋,其他施工方法均同内墙圈梁。

楼房改造加固设计范文2

【关键词】房屋;改造;效益

The use of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in the use reinforcement techniques to play real estate

Wang En-jun

(Yangzhou University, Box 10020YangzhouJiangsu225009)

【Abstract】Owners how to make active use of adaptive technology, effective use of full real estate? This paper proposed a different housing for different Retrofitting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housing service life, use of the property value will continue to play an important reference.

【Key words】Housing;Transformation;Benefits

1. 引言

许多单位尤其是有一定办学历史的高等学校,大量存在使用20~30年房屋,有些房屋已使用50多年,有的甚至使用时间更长,这些房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从施工到使用的漫长时期内,由于各种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破损,结构的破损导致结构可靠性的降低,甚至丧失其可靠性。包括:

1.1现有房屋,或因年久失修,或因质量低劣,或因维护和使用不当,相当多的房屋不符合安全和使用的要求。

1.2各种自然灾害因素和人为因素,如荷载变化、温度变化、冲刷、冻融、风化、砼碳化、砼和周围环境中的化学物质,以及使用和维护不当等导致房屋开裂剥落、变形过大等,相当多的房屋不符合安全和使用的要求。

1.3现有房屋使用功能、建筑外观不能满足新的要求。

将旧房拆除又显可惜:

(1)产生巨大的资源浪费和重新建设的巨大投资。(2)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严重污染城市周边环境,最终又将花费大量资金去治理。(3)将就着使用又带来很多的烦恼,如结构安全性、使用功能等不能满足要求。(4)对于一些历史性建筑,不仅是经济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历史的见证与传承,只能保护而不允许拆除。对于这些房屋业主时常倍感头疼,属于标准的“鸡肋”,因此长期以来这些旧房的使用效益不高,有的甚至处于半“退休”状态。

事实上旧房仍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并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更何况只能保护而不能拆除的历史性建筑,扬州某高校把加固、加层、加接、扩建等改造技术成功地运用在该校的一些旧房改造中,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此,笔者作了一些探讨。

2. 典型案例分析

2.1运用加固、加接技术,改造筒子楼。

该校一校区有多幢上世纪80年代初期建造的筒子楼,内廊式4层砖混结构,每个开间3.8m,公共盥洗间,改造前每间住8位同学,共居住640位,每位同学年住宿费600元。鉴于国家出台4位本科生住一间,且须带卫生间的政策以及该楼已十分破旧,建成后从未进行过大修,学校决定利用暑期进行改造。改造主要为一方面进行楼房加固,一方面进行南北两侧加接卫生间,同时对全楼进行装饰装修,除墙体、楼板等结构保留外,其余装饰层全部凿除后按照目前的标准重新进行装饰。改造后楼里楼外焕然一新,该幢房屋改造资金为180万元,净增建筑面积803m2,盘活了建筑面积2318m2。每间房间住4位同学,每间有卫生间,采用智能供用电系统,提供上网、空调、热水器等用电设施,住宿条件大为改观,同时改善了周边校园环境,消除了用电安全隐患。每位学生住宿费由原来的600元/年提高到1500元/年,共居住352位同学,每年收取住宿费52.8万元,比改造前的38.4万元,多收入14.4万元,预计12.5年即可收回投资,达到了投入少量的钱完成新建工程的目的,受到了学校、家长的欢迎。

2.2运用加固、加层、加接技术改造学生食堂。

该校一校区原有3个学生食堂,第一、二学生食堂均为过去七十年代建造的占地面积2000m2的单层食堂,房屋破旧;第三学生食堂为框架3层,建筑面积4058m2,其中闲置面积为1800m2。校区学生人数5000余人。该校区一方面学生宿舍用地紧张,另一方面学生食堂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而且该区域由于硬件条件差,环境不美观,零乱。

鉴于这种情况,设计人员提出 :拆除第一、二学生食堂,腾出土地建设新的学生公寓,同时改造第三学生食堂。学校将西区(1)~(4)轴不等高的错层部分拆除重建,建成等高部分面积1200 m2,新旧两部分连成整体、共同工作;北区进行加接,新建餐厅3240 m2,而厨房面积未增加,使得厨房的利用率提高;在中部运用加层技术将原内天井增加屋盖系统,净增加使用面积250 m2;增加自动扶梯一部,货梯二部。该房屋改造总投资近800万元,通过加固、扩建、加层、调整使用功能,使之食堂就餐面积扩大、就餐环境改善,食品加工流程更趋合理。目前该食堂成为了全校最大、最新、功能最齐全的学生食堂。利用原来食堂区域土地,新建学生公寓2幢,增加学生入住数近1000人,同时改善了区域环境,新增面积近1500 m2的中央花圃二座。

3. 结语

建筑物的加固改造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延长建筑物的有效使用寿命,是维持已有建筑物正常使用、提高使用效益的有效手段,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等。建筑物的改造加固一般必须遵循以下的程序:

3.1对房屋进行检测、鉴定。在房屋改造之前,一般应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测、鉴定,检测应包括房屋的结构型式、材料强度、结构破损(包括结构裂缝、变形、不均匀沉降等情况)、使用荷载、侵蚀条件(包括酸、碱、盐、高温、高湿等情况)等等,并按照有关设计规范,进行静力和抗震验算,分析改造加固的可行性,以此作为房屋下一步加固改造的依据。

3.2提出改造加固方案。应根据新的使用要求、结构构件的现状承载能力、变形、实施的可行性(新增构件永久、施工临时占据的空间)、施工难易程度、施工对原房屋的影响、工期、经济等因素与业主充分协商后,确定改造加固方案。

3.3由于旧房建成年代较久,安全性差、整体性差,应委托有相应资质并有丰富经验的人员实施,改造过程中需要检测、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密切配合。

参考文献

[1]唐业清主编、万墨林副主编,《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2]张熙光、王骏孙、刘惠珊编,《建筑抗震鉴定加固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楼房改造加固设计范文3

的资料和案例,初步结论是对于夏热冬冷的非寒冷地区(如成都地区)内保温与外保温比较,其优越性明显。

关键词 节能;保温系统;居民及公共建筑

中图分类号 TU5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72-0114-02

“节能建筑”必须把“节约放在首位”。为它付出大量资源、能源,不能称其为节能建筑。

“节能建筑”不能脱离气候特点。

“节能建筑”必须正确区分保温与防热设计要求。否则,不能称为“技术上可行”。

外墙保温系统是建筑节能工程的一部分,其权重在夏热冬冷地区不超过50%。外墙保温系统应具备的性能主要包括:生产能耗低、废弃物对环境影响小,可靠寿命长,施工性能好,质量控制易,工期短,投资省,更换维修方便,防火性能好,防止坠落可靠,耐高温,透气不透水、抗渗漏,耐紫外线辐照,合理兼顾保温与防热设计要求等。

在我国,外墙保温材料多用EPS板保温系统,外墙保温材料全使用25年,切不说劣质工程两三年就开裂、渗水,即便达到安全使用25年,届时如何更换?废弃物(砂浆、界面剂、粘结料、网格布或钢丝网、锚栓、饰面砖与EPS板搅缠在一起)如何处理?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1 外墙外保温系统性能分析

1.1 外墙外保温系统能否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的整体使用寿命

在恶劣气候条件,任何保护层对主体结构都有好处,但并不等于延长建筑物主体结构的寿命。主体结构寿命不是靠保温系统来实现的。抗震、抗风能力更与外保温系统无关。

现实摆在面前的是外墙外保温系统自身的寿命。雨、雪、冻、融、干、湿、风、阳光辐射对外保温系统的影响很大,保温系统自采用锚栓、钢丝网等加固措施后,即便能达到25年,更换时主体结构也可能被锚栓打的 “遍体鳞伤”。一旦支撑结构安全的“热桥”被打的钢筋外露,空心砖破坏,就失去原有的保温效果。50年以上寿命期的主体结构如果要经过两次甚至更多的打、砸,“保护主体结构”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当保护层温度高达80℃的时候在太阳辐射强烈的地区使用聚苯板外保温系统是危险的。不仅仅存在火灾、坠落等问题,还有耐辐照问题。它自身的寿命和安全都很难保证。

由此看来,外保温系统不能延长建筑物的寿命。

1.2 关于外墙外保温系统的“断桥”功能

“热桥”(也称冷桥)是护结构中热阻较小(传热系数较大)的部位,多数是钢筋混凝土构件,形成热流密集通道。其危害主要是两点:①热量(或冷量)损失大。②内表面产生结露。

寒冷、严寒地区,在取暖的条件下,室内与室外温差多数在20℃以上,甚至超过40℃,主体结构(包括外保温系统)要经受热胀冷缩、冻胀冻融的作用。单从热量传递而言,在连续的采暖期内基本是稳态地由室内向室外传热。外保温的“断桥”功能主要是减少室内热损失并可避免内表面结露,效果明显。

对于夏热冬冷地区比如成都市的“热桥”,“热桥”内表面温度高于露点温度、也没有冻融危害的地区,可不考虑“断桥”措施。只要计算“平均传热系数”达到节能标准即可。对围护结构重点考虑的是:阴雨甚至暴雨,大风甚至台风,高温及太阳辐射的影响。防热、遮阳通风是必须满足的强制性条文。防雨、防风、防雷、防洪、防高温、耐紫外线搞好自然通风、避免西晒成为主要矛盾。在夏热冬冷地区,通过测算没有结露和冻融危害的气候条件下,强调外保温的“断桥”作用,舍重而就轻,将夏热冬冷地区墙体节能措施引入误区。

以建筑节能的主要措施还包括外遮阳、外表面浅色处理、窗墙面积比,尤其是开启面积、窗玻璃品种(阳光控制玻璃、或由它组合而成的中空玻璃、夹层玻璃)多种方式。传热系数K不是唯一因素,也不是越低越好。国家标准强条规定:必须同时满足热惰性指标D的限值,还有遮阳系数与通风要求。片面强调围护结构“保温”是有害的,这是夏热冬冷地区与严寒、寒冷地区的重要区别。

对于夏热冬冷地区,“热桥”的问题很容易解决,不应成为内保温的障碍。

1.3 旧房节能改造时采用外保温对居住环境影响

现有的公共建筑,多数是高层建筑靠近街道矗立,外装饰豪华,幕墙、瓷砖、石材、铝塑板,精装外立面占的比例较大,还有各种各样的色彩与造型、广告栏、商业招牌琳琅满目。做外保温之前必须拆除,而且很难恢复,必然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同时尘土飞扬、产生多种混合物废渣、不仅影响环境甚至妨碍交通。对于正常办公或经营的重要建筑,窗外搭起脚手架施工,不仅干扰室内工作,防盗、防火将成为突出隐患。有的还影响到环境和交通。

民用建筑一栋楼房几十户,一个小区数百户甚至几千户,来自五湖四海。采用什么方案?什么色彩?原有的防护栏、晾衣架、挡雨棚、各种管线、空调机、外挂花台、绿化带或花园如何处置?如果是临街的住宅,更加复杂:铺面、招牌、广告等费用如何均摊?都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上海胶州路公寓火灾58人遇难70多人受伤,经济损失至今无法估算。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这就是外保温节能改造的恶果。

2 外墙内保温系统性能分析

2.1 内装修时对内保温系统的影响

对于民用建筑,尤其是具有自己全产权的住户,不会允许装修人员破坏保温工程。如果对“二次装修”进行管理,内装修完全可以做到不损坏内保温系统!即便损坏了比外保温容易修复,费用不高,这恰恰是内保温的优势所在!

2.2 内保温对建筑使用面积的影响

楼房改造加固设计范文4

关键词:基坑施工

中图分类号:TV551文献标识码: A

1.工程概况

严家宅危旧房改造E2-2地块,地块呈三角形状,占地面积10631.60,周边为成熟商业和住宅区。由2栋九层办公商业楼和整体地下一层汽车库组成,总建筑面积30975.00。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4769.00,地下建筑面积6206.00。

本工程基坑面积约6922平方米,基坑周长约390米。施工前基坑外自然地面相对标高平整至-1.00米,一般区域内基坑边承台相对标高-5.65~-6.25m,局部落深区域坑底相对标高-6.20~-7.80m。

2.基坑施工难点

本工程周边环境复杂,基坑施工存在各种难点。

基地南侧:紧贴基坑边两角上各有一个废弃竖井(下图所示),经探明该竖井为混凝土结构,直径(边长)8.00m,深约30m左右。由于这两个深井几乎紧贴基坑,且深井环境不确定,因此会对南侧基坑产生较大影响。

基坑北侧:基坑北侧为塘桥新路,基坑边线距离4号线隧道最小净距约15m,路侧距基坑最近处约17米。

基坑西侧:基坑西侧有二层楼房及简易房,最近处距基坑约5.0米。

临近基坑东北两侧道路下有一根6孔电话管线,其路面下从红线依次埋设有3×7孔电力管线、管径为300mm污水管线及上水管线各一根、21孔信息管线、管径为1000mm雨水管线、管径为200mm煤气管线线该处管线均在本次施工影响范围。

3.基坑围护形式

本工程虽然基坑深度不大,但周边施工条件比较复杂,施工空间相对比较狭小,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将基坑分为南北两区,即靠近地铁在50米控制线内的为北二区、靠近深井的为南一区。

基坑北二区侧临近地铁隧道采用板式支护,钻孔灌注桩挡土,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止水,配置一道混凝土支撑的围护形式。确保基坑在施工、挖土过程中,对地铁隧道的影响降到最低,达到地铁安全的要求。

基坑南一区采用重力式挡土墙围护,北侧与二区换撑处采用钻孔灌注桩、斜抛撑支护形式,靠近简易房及二层楼的西南角局部采用双轴搅拌桩内插型钢,并配置一道混凝土角撑的围护形式,加强基坑的稳定性。坑底局部深坑采用双头搅拌桩和压密注浆加固土体。在南端两边两口竖井处围护桩采用拉森4号钢板桩、桩长12m,型钢支撑及型钢围檩,竖井与拉森钢板桩间采用压密注浆加固土体。

4.基坑施工总体部署

施工时将按照“分区施工,统筹管理,突出1区地下室结构完成后,2区施工”的原则安排施工流程。在围护桩沉桩、工程桩施工等阶段对整个工程进行了合理分区,各分区交错、流水施工。特别是在围护桩、土方开挖等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的阶段,在分区的同时,在各个划定的施工区域内再划分若干个小单元,尽可能减少大体量卸载对坑内支撑体系稳定性,以及对坑外土体变形产生的影响。确保“限时”施工的实现,以确保4号线运行安全的原则,减少基坑施工对4号线隧道的影响,同时也达到材料、设备、劳动力均衡使用的目的。

5.基坑施工中的控制要点

施工过程中应重点注意以下控制要点:

(1)水泥土搅拌桩为基坑内外止水围幕,采用P.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1.2~1.5.水泥掺入量不少于20%。搅拌桩养护期不得少于28天,无侧限抗压强度大于1.0Mpa方可开挖。施工时不容许出现施工冷缝。止水搅拌桩有可能出现在坑底开叉造成坑底渗漏水及涌水现象。

(2)在双轴水泥搅拌桩施工完毕后,吊机应立即就位,准备吊放H型钢。

(3)南端两侧深井离基坑距离较近,因而在此处钢板桩的施工要求较为严格,主要有如下控制要点:钢板桩施工时应注意钢板桩与围檩、钢板桩锁扣等处止水,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渗水现象,影响基坑施工;严格控制钢板桩的偏差情况,桩位平面偏差:垂直于围檩方向±20mm,平行于围檩方向±100mm,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1%。

6.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二轴搅拌桩在最南端两口竖井间的施工过程中,发现在这段区域内桩基下沉到一定深度时无法再进行施工,因此对此段区域重新进行了详细勘探,通过此次勘探发现两竖井间有一狭长通道(如下图所示),该通道标高为-5.00―-9.00m。由于地下通道的发现,造成原有此段的围护方式已无法展开施工,因此对此段围护进行了重新的设计,采用新的围护形式,主要是在通道区域内采用0.8m直径的高压旋喷桩满铺加固,在使用重力式挡土墙围护部分内插型钢的方式,同时,对原外侧堆场大量的石材进行清理卸载,以防止坑外堆载超荷外力作用下,导致通道向基坑内侧位移,增加基坑的整体稳定性。

7.基坑监测情况

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施工过程中又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有些因素还随时间而变化。为详细了解和掌握基础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以指导施工、调整施工节奏,确保工程施工不对周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或尽早发现和预测、预报潜在危险;因此,在基础施工期间开展监测工作,提供准确的监测信息,确保基坑施工安全进行。

7.1监测项目及数量

(一)、周边环境、围护结构主要监测项目

1、地下管线水平及沉降监测

2、围墙沉降监测

3、围护墙顶垂直、水平位移监测

4、坑外地下水位监测

5、立柱沉降

6、支撑轴力监测

(二)、地铁监测项目

本工程对轨道交通四号线影响的监测报告由轨道交通部门监测,分上行线与下行线的地铁隧道沉降监测,主要报告时间为基坑挖土及地下室结构施工阶段。

7.2监控结果

周边环境监测报告

监测项目 日最大变化/报警值要求 累计变化/报警值要求

围护墙顶垂直位移 -0.19mm/±3mm -10.65mm/±35mm

围护墙顶水平位移 -0.20mm/±3mm -11.76mm/±35mm

地下管线垂直位移 -0.18mm/±2mm -8.57mm/±20mm

地下管线水平位移 -0.19mm/±2mm -8.69mm/±20mm

围墙沉降变化 -0.16mm/±2mm -9.58mm/±20mm

立柱沉降变化 -0.16mm/±2mm -8.69mm/±20mm

地下水位变化 -10mm/±200mm -200mm/±500mm

支撑轴力变化 1180KN/2500KN

轨道交通监测报告

监测项目 日最大变化/报警值要求 累计变化/报警值要求

上行线隧道沉降监测 0.22mm/±0.5mm -3.07mm/±5mm

下行线隧道沉降监测 -0.21mm/±0.5mm -2.62mm/±5mm

根据以上两个监测报告的数据以及对基坑整个施工过程的观察表明,基坑及周边环境变形轻微,未发生任何超过警报值的情况发生,也确保了周边主要是地铁及基坑本身未造成任何安全危险,完全在控制范围内,也证实了该围护形式完全符合基坑的施工要求。

楼房改造加固设计范文5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和全省小城镇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全省村镇建设工作经验,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村镇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快村镇建设改革发展,促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郭兆信副省长因有重要活动,未能来参加会议,作了书面讲话,全省建设系统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用心学习、用心把握,抓好贯彻落实。

今天上午,大家实地参观了寿光市村镇建设现场,留下了深刻印象。寿光市把小城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规划特色化、发展产业化、建设市场化、管理规范化,提高了城乡建设水平,全市城乡面貌有了很大变化,不仅得到老百姓的充分认可,也得到社会各界及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刚才,潍坊、寿光、东营、莱芜、胶州等市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他们经验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借鉴。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近两年来村镇建设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年全省小城镇建设工作会议以来,全省建设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题,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省村镇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村镇规划编制率显著提高。各地着眼于促进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大村镇规划编制力度,两年中修编乡镇总体规划331个、村庄建设规划1.2万个。截至目前,全省中心镇总体规划全部进行了修编,详规覆盖率达50%以上,全省1221个乡镇编制了总体规划,占乡镇总数的93%,4.4万个行政村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占行政村总数的61%,中心村建设规划修编率达到85%,有效指导了村镇建设健康有序进行。

——村镇面貌显著变化。20*年全省村镇建设投资690亿元,今年上半年村镇建设完成投资401亿元,同比增长9.2%。20*年,全省新建农村住宅3850万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1.7平方米,农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到20*年底,全省94.3%的村通了柏油路,99.2%的行政村通了客车,82.1%的村通了自来水,80%的村通了有线电视,100万农户用上了沼气。深入开展了村庄整治活动,全省1.1万个村庄环境面貌有了较大改善。

——小城镇规模显著扩张。到20*年底,全省有小城镇1314个,驻地人口达1289万人,平均每镇8744人,比2006年增加382人,其中中心镇驻地人口平均每镇2.67万人,镇区人口在3万人以上的中心镇有99个,5万人以上的镇有7个。在全省46.8%的城市化水平中,小城镇镇区人口占全省城镇总人口的近三成,为全省城镇化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

全省建设系统立足省情,开拓创新,努力做好各项方针政策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文章,积极探索深化村镇建设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子,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一)加强领导是加快村镇规划建设的根本保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先后在东营、青岛、淄博召开小城镇建设和村镇建设工作会议,省里连续5年下发的1号文件都对村镇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去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近3年省里累计安排9600万元资金支持村镇建设,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村镇建设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泰安、莱芜、临沂等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村镇建设。济南市从去年开始实施“城镇建设行动”,市财政每年拨付5000万元资金扶持小城镇建设,小城镇的代谢能力、综合承载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二)规划先行是加快村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手段。科学的规划是发展的蓝图、建设的龙头、管理的依据,更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证和促进城乡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公共政策。各级加大村镇规划资金投入,20*、20*两年省财政拿出2020万元支持73个县,用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有力地支持了村镇规划编制工作。东营市在村镇规划编制中,实行统一委托规划编制、统一组织规划评审、统一进行规划报批、统一安排规划补助的“四统一”的办法,保证了村镇规划编制的水平、质量。青岛市规划局组织开展“送规划下乡”活动,五家规划设计单位帮助所辖5市编制50个中心村建设规划,开阔了村镇规划编制的新思路,创造了新途径。莱芜市制定了《莱芜市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专题规划》,逐步构建起以城市、中心镇、农村新社区、基层居民点为主体,梯次分明,发展有序的四级城乡空间布局结构。

(三)改革创新是加快村镇规划建设的不竭动力。各地针对制约村镇建设的体制性、机制,积极探索,不断研究推动村镇建设改革发展的新路子。潍坊市对8万人以下的乡镇实施合并调整,整合资源,增强了小城镇建设的财力。寿光市对镇街财政体制进行改革,理顺市镇两级财政分配关系,增强了镇级财政统筹发展的能力。沂水、泗水等不少县通过成立村镇建筑工匠协会,加强村镇建筑工匠管理,彻底解决了建筑工匠无资质、超资质施工的问题,保证了村镇建筑工程安全质量。诸城市以中心村为依托,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吸引周边村的群众向社区中心村融合聚集,较好地解决了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断层问题。

(四)关注民生成为村镇规划建设的重点。各地把改善民生、保障农民权益作为村镇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民利。从切实改善民生的角度出发,各地把村庄整治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作为关心农民的一件实事、好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镇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不仅让农村百姓直接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还转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善了发展环境。青岛市从2006年起投入2910万元,在47个镇开展农村垃圾集中处理试点工作,初步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区(市)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东营市统筹规划城乡困难群众住房救助,把解决农村特困群众住房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全市投入资金1亿多元,组织实施农村特困群众安居工程,有效改善了农村特困群众住房条件。

尽管全省村镇建设取得较大成绩,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长期以来受城乡分割传统体制的影响,相当部分市县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心城区和县城建设上,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村镇规划工作滞后。目前小城镇总体规划和中心村建设规划基本完成,但县域村镇布局规划编制率较低,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仅占10%左右,还有近4成村庄没有编制建设规划,任务还相当艰巨。三是村镇基础设施水平低,服务功能不完善,承载能力较弱。村庄基础设施欠账较多,部分村庄存在路不平、灯不明、垃圾乱堆、污水乱倒现象。四是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力量薄弱,部分市县建设部门只有1-2人从事村镇建设管理工作,人员严重不足;部分乡镇管理机构不健全,专业人员少,业务水平低。五是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还未引起足够重视。据调查,全省农村居住危旧房的困难群众约有80万户,这部分困难群众居住的危房多为土坯房,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他们的生活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对整个村镇建设工作,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巨大,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妥善应对,切实加以解决。

二、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扎实推进全省村镇建设工作

我省村镇建设工作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省委、省政府把村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进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来抓,我省村镇建设工作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各级建设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省里的政策文件,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里的要求上,切实把各项村镇建设的政策贯彻落实好,把新情况、新问题研究透,把各项应对措施制定好,把我省村镇建设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今后一段时期,应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住房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目前,城市居民的住房状况尽管仍存在较大差距,但国家已初步建立了相应的保障制度,并在不断完善之中。相对而言,农村困难住房安全问题凸现出来。前天,省委书记姜异康同志在省委政研室和省建设厅联合上报的《我省农村住房和村镇公共设施安全情况调查》请阅件上批示:“我省农村住房和村镇公共设施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应予高度重视,并应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可将此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相关内容进一步研究分析,争取有实质性的推进”,这就为我们尽快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应引起各级建设部门的高度重视,尽快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在解决农村群众住房困难时,应统筹规划,分期分批推进,按照“先五保、低保住房困难户,再其他住房困难群体;先无房、危房户,后其他困难户”的原则,科学制定农村住房安居工程计划。要根据当地实际,既要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各方的承受能力,先易后难,低标准先行起步,广覆盖满足基本需求,要区别不同对象和住房困难类型,分类指导,按照“旧房维修、危房翻建、无房新建”等不同类型逐户解决。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立足于农户自力更生,鼓励群众互帮互助,建立政府补助、住户投入、社会帮扶的资金投入机制。

(二)加快村镇规划编制工作。要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进一步提高规划管理水平的意见》,力争到2010年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着重抓好县域村镇布局规划、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保留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首先,要编制好县域村镇布局规划。统筹考虑自然条件、历史沿革、人口规模、经济基础、发展前景、生态安全等因素,科学划分撤并、控制发展、集聚发展等不同类型的村庄,合理确定小城镇和中心村的空间布局,构建人口相对集中、集约利用土地、方便生产生活的村镇空间结构。其次,要加快小城镇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对城镇人口2万人以上的小城镇,根据近期建设规划要求,以街区为单位,开展小城镇中心区、旧城改造区、商业街区、居住小区以及工业小区等区片的详细规划编制工作,逐步实现详细规划的全覆盖。积极开展小城镇主要街道、出入口、主要节点区域的景观设计,引导小城镇提升品位,突出地方风貌特色。各市要认真制定小城镇详细规划和景观设计年度编制计划,省厅将对各市上报的小城镇详细规划和景观设计项目进行审查,对符合要求的予以适当资金补助。第三,要加强村庄规划的分类指导。对于集聚建设的村庄,要编制全面详细的村庄规划;对于规划合并迁建的村庄,要提出限制发展的控制性要求,近期不能迁建的要立足解决村民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编制村庄近期环境整治规划。

(三)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不仅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工程,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一项农民群众得实惠、党员干部得民心的基础工作。相当一个时期以来,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当薄弱。各地要结合“百镇千村”建设示范活动,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村庄整治活动,抓好道路硬化,突出抓好排水管网建设,大力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供热、管道供气设施建设。要本着量力而行、群众自愿、适当超前的原则,积极推进城市供水、燃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向周边镇村延伸,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共享水平。要在重点流域抓紧规划建设工艺先进、规模适度、经济实用的污水处理设施,所有小城镇都要配置垃圾收集和运输设施,逐步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市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解决农村垃圾问题,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四)加快旧村改造工作。目前看,旧村改造工作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展,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推动,这对加快农村城镇化,改善镇容村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特别是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土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临近城郊的村庄要积极与城区接轨,提倡建多层公寓式楼房;地势平坦的村庄,应把新区建设和旧村改造有机结合起来,把规划重点放在旧村改造上;地处丘陵、山区的村庄,要适合丘陵、山区的特点做好规划。改造中,要按照《县域村镇布局规划》的要求,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稳步开展合村并点工作。在充分考虑节约用地、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集中配套等因素的基础上,要逐步合并那些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并且配套起来有较大困难的基层村。要学习诸城经验,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步伐,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就业和创业。要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方便群众的原则,选择交通方便,位置适中,基础条件较好,有产业优势和教育、医疗资源的中心村为突破口,配套建设供水、排水、环卫、燃气、消防、防灾、邮政、通讯等基础设施,配置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社区警务、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服务设施,努力做到社区内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五)加强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建设。村镇建设是城乡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建设部门的重要职责。最近,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进一步强化了村镇建设司的职能,增加了人员编制,具体负责拟订村庄和小城镇建设政策并指导实施,指导镇、乡、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指导农村住房建设、农村住房安全和危房改造,提出进城定居农民的住房政策建议,指导小城镇和村庄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组织村镇建设试点工作,指导全国重点镇的建设等,职责更加明确,任务更加繁重。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的市县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人员配备到位,但也有的市县管理力量薄弱,影响了村镇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这不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形势任务的要求。要充分利用现有编制,安排一些业务精、素质高的同志,充实村镇建设管理队伍。经济条件好的小城镇,除设立建设管理机构外,还应设立绿化、环卫、监察等日常管理维护队伍。要确保村镇建设管理工作的经费开支,严禁出现以收代支、以罚代支的现象。要加强基层管理人员的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管理能力和工作水平。各级建设部门要切实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在安排建设项目和建设资金时,争取向村镇倾斜,提高村镇建设的档次水平,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六)加强村镇建设质量安全。“百年大计,安全第一”。村镇建设安全工作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广大村镇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好这项工作,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迫切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立足防范,强化监督,切实解决各种隐患,扎扎实实地抓好村镇建设安全工作。当前,要重点抓好工程质量安全、村镇抗震设防、消防设施建设三项工作。一是抓好村镇工程质量安全。认真贯彻执行《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建立健全村镇建设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抓好村镇建筑工匠培训工作,逐步实行持证上岗。严格工程建设申报制度,健全工程建设管理程序。二是抓好村镇抗震设防工作。四川汶川地震中,很多农房倒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农村抗震防灾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山东辖区内有些地方属于地震多发地区。根据抗震设防规范,我省需要全部抗震设防。切实做好工程抗震设防和现有工程的抗震加固,认真编制和实施抗震防灾规划,是提高综合抗震能力,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最直接、最有效的抗震防灾措施。在农房建设中,砖混结构的应设置构造柱和圈梁,积极推广使用框架结构及现浇板的使用,要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尽量减轻墙体和屋面材料重量,增强屋架、梁柱的牢固性、稳定性,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标准。三是抓好村镇消防规划和消防设施建设。各地在对小城镇的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完善时,要把消防规划作为小城镇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同时编制。在小城镇道路布局中统盘考虑城镇防火通道布局的需要,保证大型消防车的通行。要合理布局消防设施和消防避难疏散场地,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