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记叙文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记叙文教案范文1
关键词:作文教学;系统工程;完善
一、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十几年,既清楚学校的语文教学安排,又了解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安排。绝大多数学校一般不会安排语文教师跨级教学,特殊的有,但绝不会出现跨三个年级教学的情况。进行教学常规检查时,也只检查篇数和批改情况,作文教没教,怎么教是不管的,也是管不到的。每个年级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上大都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协调安排,缺少沟通交流。而对语文老师来说,又常在换年级和换学生的状况中教学。如这个学年他刚在一个班中进行了他作文教学系统的最初几个步骤,下学年却换了班级,他的系统又如何进行下去呢?当他接到一个新班,这些学生又往往来自不同的班级,他又何从知道他们是进行了怎样的作文训练,有无系统呢?当这样的状况多次地在语文老师面前呈现,还有多少语文老师会有兴趣去研究作文教学过程的系统化。于是,不少语文教师就出现了“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教学状况。作文教学随意性很大,没有详细的作文教学教案,没有明确的难点与重点,只有一个粗略的打算:每个学期只完成规定数量的作文,至于写什么,怎么写,只能凭一时的冲动或手头的一个好作文题。没有作文训练大纲,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法,缺乏一个富有梯度的训练体系,缺乏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这样的情况是形成不了作文教学系统的。
二、初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一个繁复的系统工程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学生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每次综合性考试都缺少不了作文,而且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学生平时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为写作打下基础,准备材料。它占学生语文能力输出的半壁江山。正因为这样,我们不少教师加大了作文教学的投入,可由于种种因素这些工作不可避免地跌入了高耗低效、事倍功半的泥潭,这就说明了它的繁复。《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做了指导性的规定,总目标是:“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①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②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③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④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⑤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⑥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⑦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⑧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⑨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⑩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从第二学段(小学三年级)开始习作,循序渐进,到第四学段(七至九年级)的写作,要求越来越全面、越来越高。可见是个繁复的系统工程。
三、从教师环节完善初中作文教学的系统工程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先要从教师这个环节入手。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要想让学生学到系统知识,那么教师就应该做好系统知识传授的准备工作。不然,一切都是空谈。结合我校实际,我提出自己的八字设想:统筹安排,分工合作。就是在教导处或科组长的统筹安排下,全校语文教师分工合作,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创建这个系统,再用一年时间实践和检验这个系统,之后的时间边拓展边完善这个系统。期间要形成书面资料,并一定要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得以保存和修改。主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1. 语文教师分工合作,制订好作文教学提纲
虽然《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上有总目标和具体目标,虽然我们使用的语文版教科书上每单元有作文教学范例,但是我觉得前者显笼统,后者不够系统具体,实际操作起来会不方便。所以语文老师有必要做到“三结合”,即结合标准、结合教材、结合实际发挥集体智慧制定好适合自己的作文教学提纲。提纲分两方面:一是所有年级都需执行的。要写真情实感,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并付诸表达。培养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生活,抓住事物的特征的能力。二是各年级分阶段执行的。主要就是写作技法的学习,谋篇布局、立意选材、开头结尾、过渡衔接等。
2. 教师分工合作,完善好教学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在集体制定好提纲后,再分年级、分知识点安排好每位教师需要收集和整理的教学资料,并编成课时教案。既要详细具体,又要有的放矢。最后,形成各年级的电子文档教案。
3. 教师分工合作,布置好阶段性作文教学的工作
有了各年级的作文教学教案,下面关键就是执行了。在教导处或语文科组长的统筹安排下,各年级各科任人手一份年级作文教案,每学年完成制定好的课时教学任务,并做好教学后记。教导处和科组长也需安排每位教师一定的作文教学公开课,既做到了监督又促进了交流探讨和检验。最后还得安排全体语文教师的总结。用一两年的时间检验完善这个系统。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作为课前的主导者,课中的引导者,如果在作文教学中存在不成系统的状况,那么需要大家分工合作,从自身环节做好了,才能更好地去完善我们的作文教学系统,全面提高学生初中阶段的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美旋.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作文指导的有效性研究[D].广
西师范学院,2011.
[2]李晓燕.真情、巧构、文采――关于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语文记叙文教案范文2
关键词:理论指导;实践语文;阅读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9-023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9.15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历来为人诟病的同时也困扰着语文教学的同仁,因此,质疑者、建树者层出不穷。笔者偶从“理论指导实践”这一哲学命题获得灵感,并进行了不断地思考、实践,渐渐形成了本文论题。
一、“理论指导实践”的哲学思想
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反映了关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础的规律与本质。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的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然后,又由认识到实践,即用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第一次飞跃解决的是认识世界、形成思想的问题,第二次飞跃解决的主要是改造世界、实现思想的问题。同时又是认识过程的继续和完成。
二、“理论指导实践”哲学思想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阐释
古往今来的语文工作者,早已为我们实现了第一次飞跃,即在通过对大量的语文现象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抽象和概括,形成了诸多的文章理论、文学理论、写作理论。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实现这些理论的第二次飞跃,即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指导阅读课教学。反过来,如果不是把这些理论用于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而仅仅是作为知识去学,仅仅是为了考试或者束之高阁,那么这些理论就是死的理论,祸害了理论产生的初衷,也祸害了的唯物辩证法。
三、“理论指导实践”哲学思想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例谈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不管是哪种版本,不外是文学体裁(诗歌、散文、小说、喜剧)和实用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二者也会有交叉现象。而相关的理论知识,课本都有介绍。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再经教师提炼,归纳出一二三,易于掌握就够了。这不是关键,关键是要把这些文体常识、文学常识运用于阅读教学。
例如,先学习小说的概念,这是纲。在小说的阅读中逐步提出“主人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怎样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你有怎样的收获(文学的审美功能、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等问题,任务驱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三遍五遍的阅读,不厌其烦地与文本对话,与作品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完成小说的学习。
遗憾的是现在流行的注重展示、张扬个性的课堂,很少看到学生读书,事实上,这样的课堂,学生也没办法静下心来读书。南宋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个“得”,大概类同于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会意”。倘若如此,学生还会不喜欢阅读吗?食髓知味,还怕学生养不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吗?
四、理论指导实践哲学思想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好处
(一)还课堂给学生
这是喊叫了多年却又没法落实的老大难,有的地方还把讲课超过十分钟视为师德不合格。高压之下便是学生展示、活动得热热闹闹,真正x书的很少。毋庸置疑,中学教材的选文都是精品,美吗?学生说,美。美了多读几遍。读得多了,好多问题学生都会自己理解,根本不需要教师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面面俱到地讲解或提问。正如一个母亲用爱心给孩子做了一顿饭,香吗?孩子说,香。香了多吃几碗。她根本不会在孩子才吃了几口之后说:“打住,回答几个问题,有哪些原料,有哪些调料,分析是怎样的火候,体现了炒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你最喜欢哪种原料,还有……”笔者认为,学生的不爱阅读,都是教师造成的。
(二)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
理论指导,问题驱动,在解决问题的阅读中,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同时在多读中,难免会有诸多新的感受感悟,所谓温故而知新,常读常新。就这样,在学习了两篇文章之后,学生会提这些问题,教师便不需再问,学生的阅读学习就会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若如此,便成就了一名教书匠。教书匠,是教师自嘲或者他人蔑视的贬义词,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师根本做不到“匠人”的水平。
(三) 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六个层次: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见仁见智,不一而足,笔者以为读的多了,与古今中外的大师对话多了,交流多了,语文素养的提升,也就无需苛求了。语文素养提升了,还怕考试成绩考不好吗?
(四)解放了教师自己
初中语文记叙文教案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五认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1-0040-02
耳边常听到语文老师这样的抱怨声:备课抄的胳膊酸;上课讲的嘴巴干;作业改的不耐烦......唉,只怪当初选错了专业,这乏味的语文真够累人,“为语文所累”着实道出了在应试教育的今天许多语文老师苦恼的心声。细想一下,与其说是为了语文所累,还不如是为自己所累。
那么素质教育背景下该如何遵循教育规律,落实五认真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实践,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 备足语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可以说任何一堂优质课都是精心备课而来。备课不充足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效果。
1、 吃透教材,以本为本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蓝本,是学生积累、感悟、运用的基本材料,也是激起学生创新灵感的起点。吃透教材,以本为本是备语文的前提。首先是基础层次,即全面准确的把握课堂、作者、出处、写作背景,字、词、音、句、文体,写作特点等文本意思,夯实基础,为搭建高楼大厦筹砖备瓦。在此基础上延伸拓展,即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教材,深挖教材特有的本质,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最后是超越层次,即跳出文本看文本,从更大的范围来阅读理解运用文本,促使审视文本以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2、 关注学生,以人为本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以备课不应该是教师自编自演的“独角戏”,而应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师在埋头备课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导向,以绝大部分学生掌握知识点为目的,把学生牢记心中,“吃透学生”。魏书生曾这样说过:“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合力大于分力之和。”从魏书生这些平常的话语可以看出:学生参与备课是多么的重要。
3、 捕捉情感,以情感人
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语文教师要有激情,这就要求老师备课要备情感,即要找出文章的情感点。语文课本中所有课文,都从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不仅散文,记叙文是如此,就是议论文、说明文也概莫能外(法布尔的《松树金龟子》等)。
胸中有情,才能以情感人。在上朱自清的《背影》时我是带着这样的复杂情感给同学们范读的:既有祖母去世父亲差使交卸的淡淡哀愁,也有父亲在艰难处境下的坚强不屈,更多的是特定背景下感人至深的父子亲情。在老师深情的朗读下,同学们感同身受自是能够理解到这一点。在反复与作者进行了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后,个个感概万分,犹如进行了一次人生洗礼,更感悟到了亲情的可贵。
找准课文及作者的情感点,是教出情感的基础。能让学生在情感的渲染下很快进入角色,由“被动角色”变为“主动角色”,从而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之中,提高课堂效果。
4、 巧设导语,以新制胜
要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能投入,老师手中必须有一根“引力棒”,把学生牢牢地“吸”过来。在我的备课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导入语这跟引力棒,几乎每上一节课我都会精心准备一个好的导语(更多的老师可能在公开课或特殊场合对这一环节极为讲究,平时为了赶进度,节省时间也就忽略不计)。上课时我时常带着自己的阅读摘录本,必要时就地取材拿出来作为精彩片段给学生欣赏,方便快捷而且还大大提高了自身的人格魅力。我坚信:好导语是一节好课的前提,有了好的导语就为以后课程的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备课是上课前的一种准备和设想,需要周密的思考、精心的设计。但备课不必太注重形式,备课可以写成完整的教案,也可以在教科书上批注,在资料上添加,甚至什么都可以不写,做到“心中有教材。腹中有学生,胸中有情感,手中有引力”即可。
二、上活语文课
1、师生和谐,激活课堂气氛
课堂上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轻松的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当学生在课堂上分心厌学,违反纪律时教师万不可把情绪带到教学中影响其他学生,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而要有一片宽容心,一份忍耐心,一颗冷静心。让语文课堂上始终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在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教的神采飞扬,学生学的兴致高涨。
2、设疑巧问,激活学生思维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课堂提问这一环节。课堂提问是双向的,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解决语文教学问题,有利于语文的再创造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课堂提问,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首先问题的设置要有必要性,要符合教学目标,而不能为设疑而设疑,拘泥于形式,问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或本身就不存在解疑必要的“行不行”“好不好”“对不对”等形式问题。
其次要考虑到问题难度的适中性。问题的设置可本着“学生跳一跳,摘得着”的原则,过于简单,学生不屑一顾,犹如白开水,淡而无味,激活不了大脑皮层细胞,甚至会有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的起哄现象:过于深奥,容易造成冷场,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拍,你问你的,我想我的,达不到教学效果。
最后要注意发问方式的灵活性。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旨再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而不是强迫、代替。既要从同一角度设置几个相似的问题,引导学生用统一思维方式思考,以达到知识内化及迁移的目的,又要允许学生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和回答。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探索其中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获取成功感和自信心。
3、强化朗读,提高课堂效果
朗读是语文课堂上的一把金钥匙,它能激活学生的理性思维,活化学生的情绪智力。语文知识是学生读会、品会的,而不是教师滔滔不绝讲会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朗读,对于一些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诗文,坚持以读代讲,边读边赏,边读边悟,以读解文。如徐志摩《再别康桥》。
4、注重积累,丰富语文素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学生比作一只只口径大小不一的水瓶,那么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个装满水的水桶,最好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神奇聚水桶。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注水”的过程,只有源源不断的注入,才有可能使那些“小口瓶”,“歪瓶颈”得以蓄水。如果语文教师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靠《教参》、《拓展》、《同步》等仅有的几本参考教材上的知识来应对学生,那就是杯水车薪了。
契诃夫说过一句大意如此的名言:再好的剧本,从平庸的演员口中念出,也会变得干瘪乏味,毫无创造;而优秀的演员哪怕是你给他一道菜谱,他也能念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因此,要把语文课教活,教师本身就要有一眼长流长青的甘泉,要不断提高,丰富语文素养。
三、 评实语文课
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点评一堂好课是:有意义-扎实、有效率-充实、有生成性-丰实、呈现常态-平实、有待完善-真实。说句大实话,尽善尽美的课是不存在的,具有鲜明个性,有亮点的,深受学生喜爱,让学生获益的课既是好课。
由于一节语文课的性质、目的、任务不同,因此评估的标准是不同的。但总的来说,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分析教材不应仅局限于某一课时,而应从整个单元着手,自然过渡到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且注意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与本单元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对本节课教材的内容和顺序进行有效的整合。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仅要有知识目标,还要根据新《课标》和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提炼教学目标之前,一定要吃透教材。
2、 对教材的理解的正确性
理解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基础。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能只满足于对概念和理论的解释,而要考虑如何通过对教材的理解来引出理论观点,以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如何通过对教材的正确理解来揭示知识点之间和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何把理论内容和实际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的正确理解才是反映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再好的语文课若出现原则性的语文错误只能是一件莫大的憾事了。当然口误不同于错误,错误不同于争议。
3、 教学过程的流畅性
教学过程是一种有目的地活动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这一环节体现教师的语言艺术、启发诱导的艺术及驾驭课堂教学过程等相关艺术。具体表现为:表达是否得体,语言是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课上是否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否善于点拨、相机诱导;是否善于使用智慧的启迪,使学生精神振奋有学习动力;教学过程的多样化思维和认知方式,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使之不仅重视教学结论,更要重视教学过程。
四、 作业的布置及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