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技术

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技术范文1

污染源、污染途径错综复杂

目前,地下水污染源呈现出点多面广的态势,城镇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错综复杂。根据《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年-2020年)》,我国地下水污染正由点状、条带状向面上扩散,由浅层向深层渗透,由城市向周边蔓延;与此同时,部分地下水饮用水水源甚至检测出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污染物组分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对地下水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随着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量的大幅增加,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管网建设相对滞后、维护保养不及时等原因,管网漏损致污水外渗,部分污水进入地下水体;雨污分流不彻底、汛期污水随雨水溢流,造成地下水污染。2012年北京“7・21暴雨”灾害就给地下水带来了潜在危害。此外,得不到妥善处理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也成为地下水的重要污染源。

工业生产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破坏。据统计,目前全国2亿多吨工业固体废物未得到有效综合利用或处置,铬渣和锰渣堆放场渗漏污染地下水事件时有发生;石油化工行业勘探、开采及生产等活动严重影响地下水水质,加油站渗漏污染地下水问题日益显现;部分工业企业通过渗井、渗坑和裂隙排放、倾倒工业废水,造成地下水污染;部分地下水工程设施及活动止水措施不完善,导致地表污水直接污染含水层,以及不同含水层之间交叉污染。

土壤污染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土壤中一些污染物易于淋溶,对相关区域地下水环境安全构成威胁。我国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及农药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倍和3倍,大量化肥和农药通过土壤渗透等方式污染地下水;部分地区长期利用污水灌溉,对农田及地下水环境构成危害,农业区地下水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超标和有机污染日益严重。

地表水污染对地下水污染影响日益严重。特别是在黄河、辽河、海河及太湖等地表水污染严重的地区,因地表水与地下水互相连通,地下水污染也十分严重。部分地区由于地下水超采,甚至引起了地下水的海水入侵。

环保产业多领域齐发力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王红旗教授日前接受采访时指出,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治理和修复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一旦受到污染,所造成的环境与生态破坏往往难以逆转。因此,面对地下水污染的严峻形势,多管齐下,加大环境修复产业的发展力度成为破解危机的有效途径,环保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技术革新同样是题中之意。

一是要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回用率,完善污水处理厂及管网的建设,减少污水的排放和渗漏。目前,兴蓉投资、首创股份、北控水务、碧水源等上市环保企业积极为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的提升贡献力量。

二是加强工业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监管,采取企业园区集中治理或者第三方采购治污服务等模式对污水进行治理。以万邦达、中电环保、津膜科技等为代表的企业致力于工业水处理能力的提升,为工业污染治理提供服务。

三是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防渗措施,建设雨污分流系统,实现填埋场渗滤液经处理后达标排放;加快综合性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建设,保证危险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维尔利、碧水源在渗滤液处理领域,东江环保、桑德环境在危险废物处置方面不断拓展业务发展。

四是分类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对地下水的污染,尤其要对地下水饮用水水源补给区进行严格监控,通过工程技术、生态补偿等综合措施,在水源补给区内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积极发展生态及有机农业。

五是随着地下水监测体系的建设进程的加快,监测检查设备、风险评估等领域也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技术范文2

[关键字] 地下水污染 水资源 治理技术 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2-158-2

水资源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之一,但经过我们人类长年累月对水资源的过度索取和污染,水资源缺乏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性的一个重要问题。

地下水是人类可用的淡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地下水资源量占了总水资源量的三分之一,占全国总用水量的五分之一,是我国大约7成的人口的主要饮用水源。

地下水的特点是水质好、分布广, 因此得到广泛利用。可见地下水资源对我国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地下水还是维持水系统平衡的重要保障,支撑着整个大自然的正常运作。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地下水污染的程度日益严重。现今,如何治理地下水污染已经成为全社会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本文就分析我国地下水的污染现状,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治理措施,希望为我国在地下水污染的治理上提供一点帮助。

1 我国的地下水的污染现状

近年,我国地下水的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环境受到污染,有部分地区污染严重到已不宜饮用,且污染程度每天都在加深。

根据最近的水质监测报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水质都在不断恶化。其中,以北方城市地区最为严重,污染元素多且超标率高,主要污染超标因素有矿化度、总硬度、氟化物、氯化物、细菌和大肠菌群等。

除了以上的无机污染物之外,还有例如苯并花、氯代烃等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部分重污染区水质污染属于严重超标,超标原因多为硬度、汞、铬和氨氮含量较大等,该地区地下水的水质已不宜人类饮用,其中汞和铬等有毒有害物质更会对人体造成直接损害。

2 地下水污染的治理技术措施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人们总结出了比较系统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以下我们就列举一些比较有效的措施:

2.1 物理处理法

顾名思义,物理处理法就是采用物理手段来治理受污染的地下水,物理处理法主要有屏蔽法、被动收集法和水动力控制法三种方法。

(1)屏蔽法

屏蔽法的做法就是在受污染的地下水体周围建立起各种物理屏障, 以防止污染范围进一步扩大。在通常情况下屏蔽法只作为地下水污染治理初期中的一种临时性控制办法,除了对小范围的带有剧毒的重度污染物时进行屏蔽时才作为永久性的办法。

(2)被动收集法

被动收集法就是在地下水流的下游部分挖出一条沟道,目的是利用设置在沟内的收集系统将漂浮在水面的污染物质统一收集起来然后方便集中处理。

(3)水动力控制法

水动力控制法是通过向含水层注水或者抽水从而使地下水的水力坡度发生改变, 运用井群系统来将受清洁的水体与受污染的水体分隔开,有效地保证清洁水体免受污染,根据井群系统布置方式的不同,水力控制法又可分为上游分水岭法和下游分水岭法。

2.2 化学处理法

(1)加药法

将化学药剂通过井群系统注入到受污染的水体中, 例如添加氧化剂使有机物降解或沉淀无机化合物,注入中和剂用来中和酸、碱性溶液等。

(2)冲洗法

是治理有机烃类污染的有效办法,可分为蒸汽冲洗、空气冲洗或者酒精冲洗等。蒸汽冲洗是通过令机物热解,逼使挥发性组份溢出。而空气冲洗就是将空气直接注入受污染水体的底部, 然后空气在水中上升时,会携带污染物中的挥发性组份一同溢出,最后再用集气系统统一将气体收集起来进行处理。

(3)土壤改性法

通过把有机改性物质和原位注入表面活性剂注射到土壤的粘土层中,促使粘性变成有机粘土,而有机粘土的特性就是能有效吸附有机污染物,对改善水质很有帮助。

(4)射频放电加热法

通入电流到受污染水体中使水中的污染物降解。

2.3 稳定和固化技术

稳定化技术是指将污染物的有害性转化为毒性较小甚至无毒性和不易溶解的状态。而固化技术是指将液态的污染物质包起来变成颗粒状或块状的固态,从而使污染物难以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也难以对环境作出破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稳定化技术与固化技术融合运用对控制重金属离子和放射性物质,使其变得稳定有很大效用。

稳定、固化技术的步骤是:

1、中和重金属离子和放射性物质的酸碱度;

2、破坏金属络合物;3、控制金属的氧化还原态;

4、转化成毒性低、不溶性的稳定形态;

5、最后使用固化剂令污染物转变成相对稳定的固态物。

2.4 抽出处理法

抽出处理法指的是我们将地下受污染的地下水通过抽水系统抽到地面来再进行治理的方法。这种方法能直接有效地治理受污染的地下水,由于已经把地下水抽到地表,则可以按照地表水的治理方法来治理:

1、物理法,包括过滤法、吸附法、反渗透法、重力分离法、空气吹脱法、气提法和焚烧法等;

2、化学法,包括混凝离子交换法、氧化还原法、沉淀法和中和法等;

3、生物法,包括厌氧消化法、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和土壤处置法等。

虽然抽出处理法直接有效,但毕竟要将地下水抽到地面上,需要的人力物力和专业器械肯定不少,导致治理成本升高,如果抽取的过程处理不善还有可能会引起地面塌陷等问题。

2.5 原位处理技术

原位处理技术是当下最受重用的治理技术之一,原位处理技术分为物理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其拥有治理费用相对低下,有效减少水体中污染物,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等优势,是一种综合性能很不错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原位处理技术。活性渗滤墙是其中一种常见的物理化学处理法,活性渗滤墙一般运用在地下储水层中,它的原理是当地下水通过活性渗滤墙时,活性墙体的物质与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接触产生物理化学反应,然后污染物被消除,从而达到修复的目的。而生物修复就是其中一种最常见的生物处理法,它的原理是通过利用原生微生物对污染区域产生微生物反应,从而达到降解污染物质的目的。一般原生微生物进行降解污染物的能力不高,降解效率偏低。因此,我们必须专门培养一些拥有高降解能力的特异微生物。将这些高效的特异微生物添加到受污染的地下水中来降解那些难降解的有机物,从而使污染的地下水得到有效净化。

3 地下水污染的预防措施

对于改善地下水污染的状况,只是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是不够的,还需要采取预防措施从源头控制地下水污染,尽量做到防治结合,把污染的危害减小到最低限度,这样才可以令地下水污染的治理效果事半功倍。

(1)建设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对地下水污染进行全面监管, 事实证明,仅凭借现有的法律法规是不足以解决现时严重的地下水污染状况的,政府应该有针对性地逐步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在对地下水环境污染的监管工作上拥有更为完善的法律凭据。

(2)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地下水监测网络,为了时刻能对水环境质量进行检测,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增加负责监测地下水环境的基础设施, 使监测设施形成一个地下水环境监测系统,从而不断完善水环境监测体系,达到更方便、及时地对地下水进行检测的目的。

(3)进行系统的全国地下水污染情况调查,开展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工作水质总体状况、污染来源,划分地下水质量区域,科学制定水资源保护与防治规划。因此急需开展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并建立地下水污染区域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4)设定全国地下水污染预警与应急预案,实现大区域范围内的地下水污染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对地下水污染严重的地区及时预报,使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地下水污染的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污染的蔓延。

(5)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信息媒体及培训班等不同宣传手段提高全社会对地下水污染危害的认识,增强全民的环境意识,提高公众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

4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我国地下水的污染现状,提出了一些地下水污染的治理和预防措施,目的就是为解决地下水污染问题提供建议。对于已经受污染的地下水,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采用有效的治理措施,同事还要查明和整治污染源,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治理技术,研究出更加有效、更有效率的治理技术措施,为任重道远的地下水治理事业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梁亦欣,刘祥,于鲁冀.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及趋势[J].科技信息,2007,(27):584.

[2] 张秀芳.我国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现状与可持续发展[J].北京地质,2002,14(3):40-42.

[3] 路青艳,李朝林,李涛.我国地下水污染概况[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质,2006,24(5):317-320.

[4] 陈秀成,曹瑞钰.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的进展[J].中国给排水,2001,17(4):23-26.

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技术范文3

地下水储藏在土壤、沙石和岩石的空隙或裂隙当中,这些含水的地层被称作含水层。水在组成含水层的细小颗粒之间以及岩石的裂隙当中缓慢地流动,同时也被其所流经的土壤,沙石及岩石过滤,因此,在天然状态下,地下水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水质和稳定的化学组成。地下水可以被人们从井里抽取出来,称为人工开采,也可以泉的形式自动流出地面,成为溪流、汇入江河,或者形成湿地、湖泊,前者属于地下水的人工排泄,后者则是地下水的天然排泄。在很多情况下,地下水的天然排泄可能是某些泉水、河流和湿地的主要甚至唯一水源,不当的地下水开采,会导致泉水断流、湿地消失,因此,开采地下水时,必须考虑到对地下水天然排泄方式的影响。

含水层及其中的地下水很容易遭受污染,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于随意堆放废弃物,对地下水资源的长期安全性考虑甚少,特别是当含水层上方是易渗透的沙石地层时,由于含水层对污染物的吸附和净化能力有限,地下水更容易被地面的污染物所污染。地下水的污染往往是隐蔽地、不易察觉地,有时候,直到污染事件发生后几年,人们才发现井水被污染了。而含水层一旦被污染,要恢复起来是极为昂贵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在我们国家,地下水作为大多数人口的主要饮用水源,是与我们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宝贵资源,它的安全性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为此,了解自然界里水的循环过程、地下水可能的污染源和污染的途径以及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水文循环过程中的地下水

从地球形成之日起,地球上的水就在持续不断地循环着,而地下水则是这个循环过程中的一部分。当雨水降落到地面上后,一部分的水通过直接蒸发或者植物的蒸腾作用回到了大气当中,一部分的水被植物利用了,还有一部分则是渗到了地下,补给了地下水,最后还有一部分的水则是通过人为的或是天然的沟渠汇入了河流,进入了大海,海水又继续被蒸发,形成降雨云,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构成了地球上的水文循环。

对于一个特定的地方来说,年降雨量是相对固定的,地下水的补给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土地的有效人渗能力。如果该地区的地面被大面积地硬化,如铺上了不透水的水泥、沥青等,地下水就不能够得到有效地补给,再加上大量地开采使用地下水,就会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并因此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海水入侵,湖泊和湿地消失,地面沉降等。

海水入侵

在天然状况下,滨海地区的地下水位是高于海平面的,和我们从地表上看到的一切河流归于大海一样,地下水也是最终流向海洋的。在地下的咸淡水之间,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界面。如果在沿海地区大量抽取地下淡水,使得地下淡水的水位降得过低,就会导致海水向陆地的含水层入侵,以致从水井里抽出咸水来。在我国的辽宁、河北,山东、广西、海南等沿海地区发生的海水入侵,已经呈现由点状向面状的发展趋势,造成群众饮水困难、土地盐渍化、农田减产或绝收。其中,环渤海地区海水入侵发展最为迅速,2003年海水入侵面积达2457平方千米,比20世纪80年代末增加了937平方千米。莱州湾沿岸地区由于海水入侵,造成40多万人吃水困难,8000余眼农用机井变咸或报废,60多万亩耕地丧失灌溉能力,每年减产粮食3亿多千克。

地下水污染

由于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展,强度日益增大,自然界的含水层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污染。与地表水一样,对地下水的污染也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类:一类被称作是点源污染,另一类是面源污染。前者主要是指发生在局部地点的污染泄漏,如化工厂、化学品仓库、油库、垃圾场、化学品运输事故、采矿、排污管道破损等造成的地下水污染;后者主要是指大面积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地下水污染。饮用受到病毒微生物污染的地下水,会使人致病,甚至传播疫情;而长期饮用受到各种化学成分污染的地下水,往往会致癌,许多新闻报道中的癌症村,常常与饮用被污染的水源有关。特别是,地下水的污染常常是隐蔽的,不进行专门的监测和化验,往往不容易发现。最近的调查表明,我们国家的地下水污染情况日益严重,全国195个城市监测结果表明,97%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当含水层被污染以后,要想通过治理使其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况是非常困难的,同时也是极其昂贵的。因此,预防和减少污染比污染后治理更有意义,也更为重要。

含水层受到污染的风险取决于其上覆地层的类型、厚度以及地下水的流速等条件,如果上覆地层很薄、透水性很好,就会很容易被地面上的污染物污染。在我们国家的很多地方,人们往往利用砂场废弃的沙坑来倾倒垃圾,这些砂石地层具有极好的透水性,再加上没有任何防渗措施,可想而知,当地的地下水无疑会被严重污染。拿北京市来说,由于相当大部分的现有垃圾堆放点都是原来的采砂场,因而导致了北京很多地方的浅层地下水都被污染,对附近依靠井水生活的人们造成了直接的健康危害。

由于地下水是流动的,因而在供水水源地的上游,应当避免建设任何有可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设施。在进行城乡规划时,需要先查明地下水的情况,合理规划功能区,避免使宝贵的地下水资源遭到污染。特别是对于依赖地下水作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地:方,尤其如此。在辽宁省海城市,由于污水排放造成大面积地下水污染,附近一个村因长期饮用受污染的地下水,多数人患上当地未曾有过的特殊病症,160人因水而亡。

另外,长期不合理地施用农药和化肥,使得大量的农药和化肥都未能被有效地利用,最终都随着雨水渗入了地下,或者通过排水系统进入了湖泊、河流,不仅污染了地下水和地表水,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在北京,浅层地下水中普遍检测出了具有巨大潜在危害的DDT、六六六等有机农药残留和尚没有列入我国饮用水标准的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有机物。而在全国的其他地方,“三致”有机物很可能也同样存在,只是由于现行的饮用水标准还未将其列人检测范围,因而缺乏相应的监测资料。

污染修复技术简介

地下水污染以后,可根据地下水污染物的类型和含水层特征采取相应的技术方法进行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治理。目前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主要有异位处理和原位处理。

异位处理通常是指抽出―处理技术,是当前应用很普遍的一种方法,该法是将污染的地下水从地下抽出,采用废水处理技术进行地表处理,如吸附法、过滤法、反渗透法、混凝沉淀法、离子交换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消化法等。处理后的地下水可以直接使用,或用于回灌,补充地下水。

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技术范文4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污染控制

中图分类号:Q958.116文献标识码:A

一、地下水污染概况

淡水资源有地上地下之分。江河湖泊称为地表水,而地下水具有水质洁净、分布广泛、温度变化小、利于储存和开采等特点,是城镇、农村、工业区,尤其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主要供本水源。据80个大中城市统计,我国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的城市占60%以上,如北京、沈阳、西安、银川、石家庄、济南等。据调查,在我国北方城市地下水污染严重,以工业、农业及生活污水的污染为主,开采层水质较差,呈逐渐恶化趋势。 从几个主要饮用地下水的城市看: 沈阳是东北经济、政治、文化中,全国重工业、机器制造业的重要城市,它的地下水污染己经到了被黄牌警告的地步。有关资料表明,在沈阳市监测的132眼水井中,有91%达不到生活用水标准。其中污染严重的44眼。沈阳拥有5000多家企业,全国164个工业门类中,沈阳有141个,占86%,这个城市为东北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但每年也排放出2.4亿多吨工业废水。且不说用水量最多、排水量也最多的重工业,仅沈阳味精厂生产一吨红梅牌味精,便需消耗868吨水、2.96吨淀粉、1.86吨液碱、2.83吨盐酸、0.39吨纯碱、0.7吨尿素、0.08吨石蜡油、0.0089吨豆油。该厂每天要排放废水13190吨,每年排放量为435万吨。全市2・4亿吨废水,排放到哪里去呢? 通过污水管道统统汇入浑河。浑河成了名副其实的“浑河”。流经沈阳的浑河河段,变成一条排水河,两岸形成1000多米的严重污染带。反过来,浑河被迫接受的废水又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地下渗透,回赠给沈阳。地表水严重污染,地下水污染严重,而且过量超采。

二、地下水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调查统计表明,我国城镇市民中的恶性肿瘤、畸形怪胎、新生儿缺陷、血管类病等在快速蔓延着,其中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发展趋势更加突出。我国近30年来癌症发病率在持续上升。全国的高血压患者,已经超过1亿人,并在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发病年龄在迅速年轻化,心肌梗死发病率也在迅速上升。全国每年有脑血管发病者多达250万人。据专家预测,我国即将面临心脑血管病发病的第二次。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两个国家,我国糖尿病患者多达5000万,Ⅱ型糖尿病正处于暴发期,而且在以每天3000余人的速度递增。与此同时,全国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数估计约425万。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表明,中国约有39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每年新发癌症病人160万,其中约有130万人死亡。在近20年中,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上升了29%。研究认为,上述发病机理尽管存在着某些遗传因素和饮食卫生习惯等复杂原因,但其最根本的原因应是环境污染所致。正如国内外学者一致公认的,80%的癌症是由环境污染引起。我国出现的“人畜共患病”现象,就是一种有力的说明。如河南林州每年因食管癌死亡人数为150人/10万人左右,同时发现该地区的鸡也有很高的食管癌死亡率(175/10万);江苏省启东县肝癌发病率较高,而当地鸭子的肝癌发病率也高。一些中国人移居美国时,第一代人所患癌的类型(如肝癌、鼻咽癌、食管癌、胃癌等)与他的故乡人一致,而第二代所患癌谱则介于中国人和美国人之间,第三代就完全雷同于当地美国人了(乳腺癌、前列腺癌)。这说明,环境和风俗习惯起了重要作用。根据环境医学和环境生物学理论分析,环境中的有毒污染物增多是我国近年来各类怪病发病率递增的重要原因。人体中积累的有毒污染物主要来自水、气、土环境中。现代医学发现,人的疾病80%与水有关。垃圾、污水、农药类、石油类等废弃物中的难降解有毒物,很容易通过地下水直接进入食物链系统,当食物链上被污染的动植物食品或地下水直接进入人体后,就可能使人体]患癌症。据2003年《中国地质环境公报》材料,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饮用水水质有关的地方病。大多数城市靠完全抽取或部分抽取地下水供饮用。此外,江河湖海中的微囊藻及鱼腥藻类,也能使人引发肝癌。因此,如不能及时采取得力措施,随着高发病人群的增多,病毒变异随时随地可能发生,民众健康状况就可能出现空前严峻的局势,非典、禽流感类怪病乃至灾难性事件将随时可能降临。

三、地下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地表或土壤水的下渗,农用氮肥以及垃圾中的油、酚污染着地下水,氮肥中的硝酸盐一旦进入地下,便转变为亚硝酸盐,它在人体中能够转变成致癌物质。地面植被的破坏和湿地的排水减少了地表水的渗透,从而降低了潜水面。由于城市和工业的过度需要,淡水不断被抽出作为生活和工业用水,然后作为地表污水重新排放,因而还会导致潜水面的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大量频繁的灌溉可以增强渗透作用,使潜水面一直升到地表。而在干旱地区,被水渗透的土地由于异常的蒸发作用,引起地下水中盐类的沉淀,迟早会变成不能耕作的盐碱地,影响植物地生长。

四、对地下水污染的控制

加强对地下水污染的治理和相应技术的开发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国内目前在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方面刚刚起步,国家环保局曾于1991年―1995年在山东淄博地区组织过一项地下水修复项目,在10 km2范围内布置了213口抽水井和观测井。监测资料表明,该地区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浓度平均达到1.0 mg/L,最高达到30 mg/L。在修复过程中,水动力控制法、原位生物法和原位化学法都得到了应用。朱琨等人着重研究了原位化学修复中各种化学药剂的使用,结果表明,二氧化氯为主的混合气(大部分二氧化氯和少量氯气、臭氧、过氧化氢的混合气)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氧化剂,它不但成本相对低,而且能有效地降低石油及苯系类污染物,并且不会生成有毒及诱变致癌物质。另外,国内还有学者从土壤改性的角度进行了地下水污染防治的试验研究。据报道,经表面活性剂改性后的粘土去除油类污染物的能力比原粘土提高了30.2%,且改性后粘土截留的油不易被清水洗出,改性后粘土的油释放率比原粘土降低了1/9以上。另外还有报道,向土壤中掺入活性炭纤维可以强化土壤的反硝化能力。

为促进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中国地质调查局建议:一要进一步加强全国地下水水质与污染调查评价和治理,保障饮水安全;二要充分开发利用东部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促进地下水环境向良性循环方向转化;优化调整西北内陆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高效利用水资源;加快推进西南地区岩溶水开发利用,促进石漠化综合整治。三要加强地方病严重区和严重缺水城市地下水勘查,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四要尽快建成现代化的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络,实现对地下水的实时监控,为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提供依据;五要加强全国地面沉降调查工作,逐步实现对地面沉降灾害的有效监控。

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人将会死亡,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水,水又是工业的饮料,农业的命脉,水是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不可缺少、无法代替的资源。古往今来,水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决定人类和生物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对水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是关系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大事。我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必须行动起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参考文献:

[1]《中国给排水》;

[2]《水资源保护》;

[3]《地球科学》;

[4]《中国水网》;

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技术范文5

关键词:污染场地;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场地修复;健康风险

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2013302

1引言

场地指某一地块范围内的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大气和生物的总和[1]。场地污染是过去或现在的各种人类活动对场地造成的污染。化工行业是我国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柱行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2]。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速度的加快,场地利用性质的变更也越来越频繁。许多工业企业陆续搬出城区或者永久退役,而其原有的工业用地也被逐步开发为居住用地或公建用地,其用地性质也随之发生改变。而工业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土壤环境、地下水环境等管理问题,特别是工业企业遗留的环境问题可能对土壤、地下水等造成一定影响。因此,为保障人体健康和维护正常的生产建设活动,防止因场地性质变化带来新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部于2014年5月14日印发了《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发[2014]66号文),要求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开发再利用过程中应加强污染防治工作。本次风险评价主要结合项目区场地的污染特征和修复现状等,对未来可能存在的污染风险进行识别,并对未来入住人群的健康环境风险影响进行评估,制定风险应急预案和项目营运期场地跟踪监测计划,以期将风险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保障场地再开发利用的环境安全。

2场地污染调查及修复质量

该项目场地的主要污染物苯系物和农药类污染物。项目区土壤重污染区为原污水处理站区,地下水重污染区为合成车间。大部分区域为轻污染区。修复工作结束后,经现场采样检测,修复后的区域的土壤环境质量达到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8》(修订案)中居住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的二级标准,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Ⅲ类标准

3修复后再利用环境风险评价

关于污染场地的风险评价,目前较多的为利用模型进行定量评价,如王兰化等根据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定量评价了某废弃化工场地对人体的健康风险[3],张燕等利用健康风险评价,对被有机物污染过的场地经土壤修复前后的风险做了定量分析[4],本次场地污染环境风险评估同样从人体健康角度考虑场地污染给人群健康造成的危害,做定性的评估分析。

3.1影响途径识别

3.1.1场地平整、动土等施工工序中

施工开挖回填工作可能造成一定程度水土流失,水流中含泥沙,也可携带污染物质;如果施工期间生活用水就地取地下水,则地下水中的有毒物质可能直接进入人体;含有有毒物质的施工扬尘也可能通过呼吸系统进入施工人员体内。

3.1.2场地开发为商业、居住用地在居民入住后

的受污染土壤通过意外食用或在场地内产生扬尘通过呼吸系统等途径直接进入人体内;如场地人群生活用水就地取地下水,则地下水可能含有毒物质,会直接进入人体。

3.2场地风险评估

3.2.1本项目场地风险特征分析

本项目场地修复前土壤、地下水主要污染物为苯系物,均为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自然降解水平差、半衰期长,但沸点较低,属于挥发性有机物。根据相关资料调查,对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室内挥发是主要的土壤污染途径,而饮用地下水是主要的地下水污染途径,其次考虑室内挥发,如果地下水同时也用于洗澡,则在洗澡过程中存在皮肤接触和蒸汽吸入带来的风险,特别是呼吸吸入远远大于皮肤接触带来的健康风险[5,6]。使用地下水进行绿化浇灌时,地下水直接挥发会带来风险。

对于表土污染,由于存在直接的暴露途径,污染物可能通过呼吸吸入、食入、皮肤接触等途径直接进入人体。但调查结果表明这些途径带来的风险均较小[5]。如果污染场地地下水埋深较浅,当直接利用浅层地下水时,浅层土壤淋溶风险较大。对于挥发性较小的有机化合物或者不挥发物质,呼吸吸入、食入、皮肤接触等直接暴露途径和作物食用、饮水等带来的健康风险更大一些。对于土壤污染风险,表层土壤污染时的风险大于浅层土壤污染。综上,该项目场地风险主要为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通过土壤直接暴露被人体吸入、食入、直接接触产生的风险及地下水污染带来的风险,分析发现表层土壤挥发及地下水直接被利用带来的风险较大。

3.2.2本项目风险防范措施

根据项目场地风险特征,需针对表层土壤挥发及地下水直接被利用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在表层土壤污染的情况下,对污染区域土壤实施覆盖可有效的降低风险,即将其转化为浅层土壤污染。且覆土后室内及室外挥发风险均降低。即便是对于挥发性较大的污染物,用足够厚度的土壤覆盖表土污染区域,可有效阻断许多污染途径,减小其余暴露途径的风险,从而使总风险大为降低。对于挥发性较小或不挥发的污染物,此种方法效果更好。对于地下水,主要考虑切断地下水直接被利用,且阻断地下水挥发污染。故项目主要风险防范措施如下。

(1)施工期风险防范措施。①施工期分区处理场内土方:重污染区域土壤已挖出场外无害化处置,对于非重污染区土壤尽量将开挖土壤在厂区范围内回填,根据以后场地使用功能,尽量将土壤回填至建筑及硬化场地之下,避免直接。②做好施工期水土保持工作:合理安排施工工序,避开在雨季施工,并注意天气预报,遇暴雨可采用塑料薄膜或防雨布对开挖土石方覆盖防护;在主要施工区域周边布设临时排水沟,在排水沟出水口设置临时沉沙池,防止场地内地表径流漫流。③表层土采用新土:场地表层土采用场外新土,减少场地内原土壤与人体的接触几率。④做好施工期健康工作:做好施工管理人员在施工期的健康工作。施工时采用湿式作业,控制施工扬尘,向施工人员配发口罩,减少施工扬尘对施工人员健康危害。做好工地卫生工作,防止场内土壤进入施工管理人员的饮食。

(2)居民入住期风险防范措施。①加强场地内管理:禁止取用地下水进行饮用或作为绿化、景观、洗浴用水等,直接切断地下水直接利用所带来的风险。不得在场地内开发种菜等,避免污染土壤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而危害人体健康。②地下车库防渗:项目地下建筑的地面和侧面墙壁须按照GB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中一级防水标准的要求做好区内地下建筑防水阻渗工作,做到地下工程的地面和墙壁不渗水、维护结构无湿渍,降低因场地地下水蒸发和回浸等对项目区居住人群的健康风险。③继续改善场地内土壤及地下水质量:加强场地内绿化,特别是重污染区域应作为绿地使用,继续修复,可种植浅根系植物,同时为土壤提供良好的覆盖效果,防止了土壤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地表水污染。④关注敏感人群:场地内老人与小孩娱乐休闲用地应避免采用原重污染区域,且做好地面硬化,不种植可被采摘、食用的植物种类。

3.3其它风险管控措施

(1)再开发利用需跟踪观察。在后续的再开发利用的建设过程中,如发现场地的土壤有异样,应停止施工,并经进一步监测、治理修复后达到相关要求后,方可继续施工建设。

(2)跟踪监测。为了及时跟踪了解和掌握本项目尤其是居民入住期后场地内的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趋势,需制定运营期跟踪监测计划,对场地地下水、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跟踪监测,并制定风险事故应急预案,防范环境风险的发生。

3.4环境风险评价结论

修复后场地内土壤及地下水各指标均达标,修复效果较好。场地开发过程中场地污染土壤均被取走,换成了干净的土壤,既清除了表层土壤及其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也阻断了浅层土壤暴露接触人体的其它途径。场地内不取用地下水饮用或者作为绿化、景观、洗浴用水等,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居民不会直接接触地下水。通过对场地加强管理及风险防范措施,使场地人群的健康风险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1]姜林,王岩.场地环境评价指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2]谌宏伟,陈鸿汉,刘菲,等.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的实例研究[J].地学前缘,2006,13(1):230~235.

[3]王兰化,李明明,张莺,等.某废弃化工场地地下水有机污染健康风险评价[J].地质调查研究,2012,35(4):293~298.

[4]张燕,张洪,石晓妹.有机化工污染场地修复后的再利用风险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10,30(6):203~207.

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技术范文6

[关键词]京津冀;水污染;协同治理;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249

1研究背景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的有效路径。三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口、资源和要素流动,产业升级、企业和人力资源数量的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了水质的破坏及水资源的匮乏,生态环境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制约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阻碍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三地水质安全和水源保护面临巨大压力,迫切需要采取行动加以解决。

2京津冀水污染现状分析

京津冀三地同属于海河流域水系,京津两地多条河流互为上下游,河北省位于上游地区,京津冀地区水资源极为匮乏,据国家统计年鉴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3925立方米,北京人均水资源量12401立方米,天津人均水资源量8356立方米,河北省18246立方米,三地人均水资源量总和仅为390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5,水资源匮乏不言而喻。另外,京津冀地区地表水污染严重,地下水开采过度,近五年三地废水排量以3%~5%的比例逐年增加,水质恶化,水位持续下降,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京津冀三地在水污染问题上的“荣损共俱”的现实状况,使得三地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特点,统筹京津冀水资源调配和山水林田湖等各要素,这成为三地水资源协同治理的不二选择。

3京津冀地区水污染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

31京津冀协同发展与水污染协同治理“不同步”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为三地的水资源协同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战略保障,京津冀在水资源保护诸多环节展开建设性合作,但是对该问题的认识层面仍存在不一致现象,仍存在“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区域间行政化管理模式难以突破,缺乏跨界水资源污染一体化治理的联控机制,使得区域协同发展与共同治理错位。

32京津冀水资源利用机制和水生态补偿机制“不协同”

京津冀地区三地地位不对等,产业结构不一致,尽管河北省水资源紧缺,仍担负着为京津两地提供足够优质水资源的主体功能,经常先保障京津两地的需求,却没得到相应的补偿,获得合理的回报,区域水生态补偿机制和污水排放交易机制不健全,没有体现资源与水生态的“共建”与“共享”,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这是制约和影响京津冀水污染协同治理的主要原因,造成水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不“协同”。

33农村地区缺乏相应污染源控制机制

就区位环境而言,京津冀地区囊括华北平原、海河流域,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成为不容忽视的污染源。县域经济发展中追求GDP增长,高碳工业依然在发展,特别是农村燃煤散烧、污水乱排、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农村环境污染随着不合理的施肥比例而日趋严重,而且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化肥轻有机肥,使得施肥结构不合理。农村目前散居的生活方式,不可能根本改变农村能源利用结构,再加上农村机动车也在不断增加,脏、乱、差状况相对严重,使农村地区是水污染的主战场。此外所采取的水资源保护措施,以及相关整治措施在农村最难以执行到位。京津冀地区地下水污染问题已成为限制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之一。

34京津冀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偏高

相较于全国,京津冀地下水超采量严重,水位明显下降,据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京津冀地区年均沉降速率超过50毫米的面积达到4569平方千米,这与过量开采地下水息息相关。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三地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转移,可能会引起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加剧,还会进一步扩大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

4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水污染治理对策构想

41构建京津冀水资源一体化统筹协同机制

建立从国家战略高度统筹污水治理的顶层设计,全盘考虑,从水污染防、水态保护与修复到水污染排放总量的限制以及排污标准的设定等方面分工协作,统筹安排,建立相关组织,降低协调成本。

42构建水资源利用与水生态补偿相协同机制

京津冀三地定位不同,产业结构不对等、不合理,按照生态补偿的理论,“谁受益,谁补偿”保证保护生态环境的地区有收益,愿意干。京津冀建立流域之间的水生态补偿制度,落实生态补偿资金,让水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得到相应的补偿,此外还可建立用于保护跨区域水源保护专项事项的专项补偿基金。通过建立京津冀水资源补偿机制,重新进行利益分配,使得河北在水资源的防治工作中得到补偿,加快京津冀污水治理的一体化进程。

43重视农村、农业水污染机制建设

一方面,建立基层宣传机制,从农业基础进行宣传,近期来看,增加农业科学种植信息,避免过量使用化肥、农药,根源上减少地下水污染的机会;长期来看,结合农业土地流转政策,增强生物化种植,利用自身的生态系统进行控制。另一方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方式,通过发展现代新农村和非农产业发展提升农村城镇化水平,进而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44实施长期有效的水污染质量监测机制

根据《水十条》要求“2017年年底前,京津冀等区域、海域建成统一的水环境监测网”。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利用公众监控、监督,不仅可以指导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还可以防止水污染行为的扩张,基于信息平台:一方面综合分析三地的水环境状况,明确治理重点,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建议从顶层成立治理部门,明确制度责任,并探索“河长制”形成跨区域管理模式。最终,建立跨界水污染信息交流平台、完善区域水污染突发状况应急响应预案,加大联防联控力度。

45呼吁全社会参与水污染治理工作

区域化水污染治理需要政府全力支持并形成有依据的法律和法规,同时,需要借助于微观群体――企业和社会公众等各个层次都纳入到水污染治理的范畴中。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注重水资源的利用以及污染的排放,严格遵守水环境保护制度;社会公众在生活过程中自身做起节约用水,按序排放污染垃圾等,从基层环节支援治污工作。

综上所述,京津冀地区开展水污染协同治理,必须要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原则,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统筹考虑以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关系,体现协同治理对三地生态环境的重要联合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健,昌敦虎,孙嘉轩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水环境保护策略[J].环境保护,2014(17)

[2]王一文,李伟,王亦宁,等推进京津冀水资源保护一体化的思考[J].中国水利,2015(1)

[3]钟伟萍,张丽丽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水污染治理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7)

[4]易志斌国内跨界水污染治理研究综述[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3(4)

[5]王金南,许开鹏,蒋洪强,等基于生态环境资源红线的京津冀生态环境共同体发展路径[J].环境保护,2015(23)

[6]李慧茹,杨丽慧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进展、效果与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7]曹寅白,韩瑞光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水安全保障[J].中国水利,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