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的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检验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检验的定义

医学检验的定义范文1

【关键词】不合格标本;临床医学检验

【中图分类号】R97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8-132-02

前言

现如今,在临床检验方面采取规范化控制已经发展成为医院检验工作之中积极推广的一类新型的检验方式,临床效果较为明显,该种检验方式可以保障样本检验结果的高度精确性,提高检验结果的精确性,研究不同检验标本在临床检验过程中影响结果的主要因素并进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次将对于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接收的1000例住院的患者进行探究与分析,详细的探讨结果如下。

1一般资料

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收集了1000例住院的患者,将这些患病者统一列为试验讨论的主要对象,在选择住院的患者方面,选择依据主要分为如下几点:第一点,所选的住院的患者须当符合临床方面有关组织要求的临床检验的标准,主要包括尿液检验、血液检验以及粪便检验;第二点,在实验开始之前也获取了这些住院的患者以及其亲属的允准。收集的这些住院的患者其年龄的范围基本是在18岁~59岁之间。将这些住院的患者全部的划分实验检验组,其中,男性的住院的患者存在560例,女性的住院的患者存在440例,住院的患者平均的年龄为(43.60±3.91)岁,其中,中学文化及其以下文化水平的住院患者有9例,大专文化的住院患者有21例,本科文化水平及其以上水平的住院患者有20例,分组之中全部的住院的患者其个人的信息通过证实后并不存在差异性(P>0.05)。

2方法

2.1检验方法

针对实验检验分组之中的1000例住院的患者在检验方面的具体实施路径如下:对于所有住院患者的检验标本,需要依据临床上相关规定,进行复查和验收环节,随后需要通过观察检验标本的外观、分析检验结果以及二次复查等不同的手段,在所有的检验标本当中,筛选出不合格的检验标准,同时,按照不合格检验标本的产生原因进行讨论和分析,最后制定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2.2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在针对于数据信息展开分析讨论时,具体的应用分析软件为SPSS22.0。通过T检验对试验研究结果当中的数据展开相应的检验,选择x±s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计数资料,我们以P<0.05认为数据具备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分析住院的患者在检验结束之后呈现的临床效果

据实验数据表明,本文当中实验检验组的住院患者其标本不合格的现象有40例,不合格比例4%,这些不合格的标本当中,尿液标本有10例,血液标本有17例,粪便标本有13例,住院患者其检验结果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标本送检的时间、药品方面的干扰以及标本的采集方法和检验过程,数据经过检验皆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标本的检验温度倘若过于高,则会造成酶快速的失去活力,倘若温度低下,则会造成标本成分不稳定,从而影响检验的结果,放置标本的环境,倘若在空气干燥的环境当中或者未加盖便放置在冰箱内,将会造成检验标本内水分的流失,导致检验结果偏高。

(2)对于血液样本,需要在采集完成后快速的送检,倘若送检的时间超过30分钟则会影响检验标本的准确度,对于体液的检验标本,同样需要快速送检,需要在两个小时之内检测出结果,否则将会造成检验样本的细胞受到损坏。

(3)检验的患者在检验之前,如果服用了药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检验标本结果的准确度,因此,在检验之前采集标本时,需要确定患者并未服用其他药品排除药品类对标本结果产生了干扰。

(4)在临床检验方面,即使选择当前最先进的仪器来进行操作,但是,如果检验人员的专业技术存在问题,同样会影响检验结果,所以采集样本一定要按照要求方法准确的实施,在采集和检验的过程当中应当按照,规章方法严格执行

医学检验的定义范文2

一、研究背景

阅读能力是英语“四会”能力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在英语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随着初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对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大面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阅读教学,要通过各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但是,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大都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笔者以为,在英语阅读课中运用“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是改变上述英语教学现状的有效措施和手段。

因此,笔者从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入手,本着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和科学有效的研究原则,尝试运用“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来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

二、“以学定教”的出发点和教学特点

1. “以学定教”的出发点。“以学定教”的出发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先开始自主学习,教师随后对学生的疑惑有针对性地予以梳理指导。“以学定教”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基础之上的,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以学定教”的教学特点。“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是对传统的“先教后学”教学方式的颠覆性改革。“学”是指课堂上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教”是指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适当的点拨,规范学生不准确的表达及纠正学生错误的理解等。这种课堂教学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学习,去探究,去思考,去合作,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定教”将教师的“教”最小化,将学生的“学”最大化。

三、“以学定教”的实践研究

1. 自主阅读——“以学定教”的第一阶段。自主阅读阶段是课堂生成的萌芽期,也是“以学定教”的起跑点。在传统的“先教后学”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明白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的,但是教师往往不知道学生的疑惑点在哪里,而且教师比较注重语法知识的讲解,往往会忽视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过程。学生没有自主阅读,就不可能产生问题,教师也就无法根据学生的学情来确定教学的方向与内容。这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无从谈起,而且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是缺少抓手。因此,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是“以学定教”的起跑点,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阅读能力的必要前提。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首先笔者会要求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对课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用铅笔圈出课文中的疑难点,如不懂的单词和不能理解的句子等。然后,笔者会对学生阅读中产生的难点进行梳理,以便在“教”的时候能有的放矢,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例1:在教七年级上册Unit 9 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 Section B 2b的阅读课文时,笔者先是开门见山地用课本上的图片快速导入新课,告诉学生This is Yu Mei. She is writing a letter to her friend about her subjects.然后马上要求学生不依靠任何参考资料独立阅读这封信,并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划出Yu Mei最喜欢的学科,圈出她不喜欢的学科,同时要求学生用彩色笔圈出不会读的单词和不理解的句子。在学生独立阅读期间,教师要巡视全班,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引导,重点关注学习水平中等偏下的学生,特别是后十名学生的学习情况,要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勇敢质疑,给他们更多、更及时的帮助。在本堂课中,笔者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和难点进行梳理后,结果如下:

(1)学生圈出的单词主要有:says, difficult, useful和finish等。

(2)学生不理解的句子主要有:①The teacher says it is useful, but I think it is difficult. ②Our Chinese teacher, Mrs. Wang, is great fun.

这些被学生圈出的单词(学生的难点)大多是本课时的新单词。学生不能理解第一个句子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不认识useful这个单词,也不知道如何朗读单词says,而第二个句子之所以难以理解,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Chinese teacher带有同位语Mrs. Wang;二是学生不知该怎么理解短语“great fun”。

最后,笔者针对学生提问和划出的难点单词和句子等具体学情,在黑板上写了下列单词、短语和句子:

① says

② have math;have science;have an art lesson.

③ The teacher says it is useful, but I think it is difficult.

④ Our Chinese teacher, Mrs. Wang, is great fun.

⑤ My classes finish at 1:50.

学生在独立自主的阅读的过程中肯定会有许多的疑惑,这些疑惑的产生就是生成的萌芽。此时,教师要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难点和困惑。由于针对性强,课堂教学效果更明显。这样的课堂教学由于有了学生的自主阅读,由于有了学生的困疑和探究,因而变得灵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的课堂打破了以往课堂中教师不管“学情”,一味牵着学生走的僵化、死板、低效的教学方式,将死气沉沉的课堂打造成“灵动”的课堂。

2. 引导阅读——“以学定教”的第二阶段。引导阅读是课堂生成的生长期,也是“以学定教”的着力点。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自主阅读时期的具体学情,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进行第二次阅读(即二次阅读),如要求学生从阅读的课文中精确找出一些短语和句子,以把握课文的重点。

例2:在教七年级上册Unit 9 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 Section B 2b的阅读课文时,笔者在学生已经自主阅读一遍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二次阅读,并在参考资料的帮助下独立完成助学单上的第一和第二两个大题及翻译黑板上的句子:

Unit 9 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 Section B 2b 助学单

A. 写出下列单词的音标1.say / / 2. says / / 3.hour / / 4.Mrs. / /

B. 找出下列短语和句子:①很忙;②在周五;③上科学课、上美术课;④此后;⑤从12点到1点;⑥两个小时;⑦老师说数学学科有用,我认为数学很难;⑧在10点,我上历史课;⑨语文王老师很有趣;⑩我所有的课在1:50分结束。

C. Tell classmates:What is your favorite subject? And why?

在这个做题的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发现原来字母“a”在“say”和“says”中的发音是不一样的。还有一些学生发现同样是表示上课,“上科学课”是have science, 而“上美术课”却是have an art lesson。同时,还有学生困惑于自修课能不能算是一门学科,因为他们最喜欢的课是自修课。

在这个阶段的阅读中,学生随着阅读的深入会生成更新更深的问题,所以教师一定要让他们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这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生成一个迅速生长的过程,是“以学定教”的着力点,是教师必须着力引导的关键。最终,学生通过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他们的英语语言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3. 合作探究——“以学定教”的第三阶段。合作探究是生成的收获期,也是“以学定教”的精彩点。

通过两个阶段的阅读,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更多的课堂生成会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出现,课堂也因为各种生成而变得更加精彩。这个时候,教师需要的是适时引导,交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和舞台。这样的学习,这样的生成,由于是来源于学生的内驱力,因而学生的兴趣变得更为强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因此十分高涨。与传统的阅读课堂相比,学生的主动参与度也有了极大的提高。这样的课堂在学生积极广泛的参与中演绎了教学的精彩华章。

例3:在教七年级上册Unit 9 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 Section B 2b的阅读文章时,笔者先要求学生大声读出助学单上第一和第二大题的单词和短语,然后翻译黑板上的句子。必要的时候,让其他同学进行纠正和帮助。而笔者自己则是尽量少讲,只在学生自己实在无法弄懂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点拨,把学习的主动权尽可能多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真正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本节阅读课中,在完成了本课文字词句输入教学之后,笔者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完成助学单上的第三大题:Tell your classmates; What is your favorite subject? And why? 在这个过程中,根据预设大多数的学生都会在所学的学科中选择一门作为自己最喜欢的学科,然后用所学的单词说明自己喜欢这门学科的理由。这也是笔者希望学生能读懂,读通,最后达到运用知识的目的。在这堂课上,出乎大多数同学意料的是学生小李说: “I don't like math, Chinese, English, science, history, art or PE, because they are boring.”而且他的这一观点立刻得到了少部分同学的附和。看到这一情况,笔者接着让大家讨论:What should we do if we don't like all the subjects? 接下来,教室马上热闹起来了,同学们纷纷就要不要学这些学科展开了辩论:

Student 1: We should learn them, because they are important.

Student 2: We should have some fun subjects.

Student 3: We should learn them, because they are useful.

Student 4: We should have computer games lessons, because they are fun.

通过课堂激烈的辩论,教师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也感染了那些不是很喜欢学习英语的学生,让他们明白作为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必须做应该做的事,应该刻苦学习各科的文化知识,而不是一味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这一阶段学生的生成或许不一定是最多的,但一定是最有思维含量的,一定是最有深度的,课堂也由此而变得灵动而精彩。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及师生间的互动,教师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与能量,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完全激发出来,最后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这也正是课堂生成的收获期,是“以学定教”的“精彩点”。

当然,在学生完成以上的“阅”和解决了“疑”之后,笔者最后会要求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使“阅”与“读”完全融合。

笔者在试着把“以学定教”运用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后,感到最大的变化是,学生由原来的听众变成了演员,变成了课堂的主体。由于教师讲的时间少了,因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了,学得比以前更踏实,更积极,更有效了。

医学检验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羊水栓塞;诊断;妇产科;法医学

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 AFE)是一种罕见及致命的产科并发症,多发生于分娩过程中,也见于妊娠中晚期的相关妇产科操作过程中,如引产、钳刮术或羊膜腔穿刺等情况中,羊水及其内容物经开放的静脉或血窦进入母体肺循环而引起严重的临床表现,甚至是短时间发生死亡。它最具标志性和最致命的表现形式包括:急性低血压或心脏骤停、急性缺氧缺造成的呼吸困难、发绀或呼吸停止及凝血功能障碍。它们大都发生在分娩当时或终止妊娠后不久,并且都缺少合理的理由来解释这些症状的发生[2]。

1 临床表现

羊水栓塞的临床征象并不似其他病症有典型的金标准,往往都在发生严重后果后才被后知后觉的诊断出来,最典型的情况是,在产妇分娩时突发急性呼吸困难、低血压和心脏骤停并伴随着明显的胎儿急性缺氧时。最初,这些症状被考虑为肺血栓栓塞症和麻醉意外或者是药物反应。相应的对症治疗,也可以见到一定疗效,但即使缺氧和心脏骤停最终得到了成功的救治,其他的症状和体征也和DIC造成的后果是一样的,而因为DIC往往没有最具特征的临床表现,所以临床上常常将其统称为羊水栓塞(AFE)[3]

归结来说,AFE的一般特征是一个快速进展的临床过程表现为呼吸困难、紫绀、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DIC和继发的大量出血,并且最终导致昏迷甚至死亡[4]。

2 诊断

2.1传统诊断 羊水栓塞是在1926年由Meyer通过在一个初次分娩时突然死亡的母亲肺血管内发现羊水内容物的存在而提出的[1],但是直到1941年Steiner Paul和Lushbaugh C使得羊水栓塞这个医学名词正式应用于分娩中或产后期突然死亡的产妇们[5]。

因此长期以来学者们普遍接受羊水栓塞是羊水及羊水中的有形成份进入母血中,引起肺血管痉挛所致的一系列并发症。而传统的诊断基本上是基于临床表现来进行排除或在死亡的情况下进行尸检经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处理后一经发现胎儿的成分如胎儿鳞状上皮细胞、毳毛、黏液等存在于母血、子宫血管中或肺循环中,就基本确诊了羊水栓塞的发生。通过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仅是如此已不能满足学者们对羊水栓塞的探究,因为经过Clark等学者的大量实验及临床,发现正常孕妇血中带也会有胎儿鳞状上皮细胞和其他羊水成分的存在,但并没有发生羊水栓塞,因此提出了仅仅是在肺循环中找到胎儿鳞状上皮细胞、毳毛或粘液等并不一定能证明孕母是处在病理状态下,即不能据此来诊断羊水栓塞。所以还需要寻找更多的证据来证明羊水栓塞的发生。

2.2近年主流诊断方法 近年随着医疗科技进步,医学免疫学、医学影像学等检查方法逐步渗入到日常的研究及临床实践中,就羊水栓塞的诊断方法也有了更多的研究方向。羊水栓塞时肺循环病变的原因不完全是羊水中的有形成份引起的机械栓塞,而羊水入血后引起血细胞释放的一些血管活性物质才是较重要的因素。

而近年来羊水栓塞的一系列症状是由于过敏反应导致的这一说法,正在逐步进入研究的主体方向。更有学者指出羊水栓塞应该更确切的更名为“妊娠过敏反应综合征”[3],所以相关的诊断方法也更多的围绕在过敏这一机制上。

2.2.1肺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的检测 胎儿抗原反应近年来被认为是羊水栓塞的主要过程之一,而类胰蛋白酶是被公认的过敏反应中肥大细胞的主要蛋白质成分,国外学者V.Fineschi等,及国内学者高彩荣等通过对不同死因的死者尸检后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经统计分析后结果显示死于AFE患者的肺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值较高于其他过敏性休克患者的肥大细胞值,而更是明显高于创伤性休克患者的肥大细胞值,这些结果有助于辅助诊断羊水栓塞。

2.2.2 TKH-2定量检测母血循环中的Sialyl Tn(STN)抗原 STN抗原即神经氨酸-N-乙酰氨基半乳糖抗原是羊水中的特异性成分之一,主要存在于胎粪中,约占胎粪重量的10%,经Kobayashi等学者研究表明妊娠15~23W时STN抗原增高最明显,来自母胎屏障被破坏或者胎儿血清中的STN抗原经过胎盘到母体血循环。因此用灵敏的放射免疫竞争抑制法(TKH-2)定量测定血清中STN抗原,也是目前诊断羊水栓塞的其中一种方便且准确的方法。

3 总结

AFE被广泛认为是不可预防的,其危险因素也是不能长期观察到的。没有一个危险因素是被公认为AFE所存在的,患者间也不一定存在完全相同的临床表现,所以极易发生误诊情况,所以无论是临床诊断还是法医学鉴定中,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都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方法和工具,因此,研究者们掌握好基础医学方面的知识为诊断羊水栓塞的过程提供了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因为目前仅是单一的检查结果已远远不能满足AFE的诊断,无论是临床工作者还是法医都必须扎实掌握对方的诊断思路才能更好的为症状或实验室检查不典型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鉴定,另外由于近年来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和羊水栓塞的突发性和高死亡性,在平常的临床工作中极易引起医疗纠纷,这就要求法医学工作者具备更好的医学素养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多的证据来缓解一场僵局。

尽管现行的诊断方法都不能成为羊水栓塞真正的诊断手段,我们还是需要掌握好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并且不断大胆尝试更多可能的诊断方法,这样才能为羊水栓塞的进一步确诊提供更多的思路。

参考文献:

[1]Kane SK.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amniotic fluid embolism[J].International Anesthesiology Clinics,2005,43:99-108.

[2]Clark SL,Hankins GDV,Dudley DA,etal.Amniotic fluid embolism:analysis of a national registry[J].ObstetGynecol,1995,172:1158-1159.

医学检验的定义范文4

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对我院住院的254例肝炎携带产妇进行血清和乳汁HBV-DNA定量检测。

结果:114例大三阳产妇血清和乳汁的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8.2%和64.0%,128例小三阳产妇血清和乳汁HBV-DNA阳性率分别为36.7%和18.8%,12例HBsAg及HBcAb阳性产妇血清和乳汁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6.7%和8.3%。

结论:HBV携带产妇乳汁的传染性低于血液,大三阳产妇经母乳传播HBV的概率高于小三阳产妇。建议HBsAg阳性产妇参考血清及乳汁HBV-DNA的检测结果,决定喂养方式,以保证婴儿的安全哺乳环境。

关键词:乙型肝炎血清乳汁HBV-DNA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12-01

在我国,乙型肝炎携带产妇占产妇总量的10%-15%左右,每年新发现的乙肝患者中30%-50%是由母婴垂直传播所致[1]。母乳喂养是母婴乙肝病毒传播最为活跃的途径之一[2]。关于产后母乳喂养是否引HBV感染的研究已受到医学界的关注,我们通过检测乙肝携带产妇的血清和乳汁HBV-DNA含量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探讨HBV携带产妇乳汁的传染性,指导母乳喂养。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54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产妇为2011年1月到2011年12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产妇,年龄17-42岁,平均年龄26.8岁。

1.2仪器与方法。

1.2.1仪器与试剂。HBV-DNA荧光定量试剂盒为中山医科大学达安基因有限公司产品,仪器是DA-7600型核酸扩增荧光检测仪。

1.2.2方法。血液标本:采用无菌操作技术采集产后2~7d内产妇血液3m1,置干燥试管中,3000r/min,离心5min,取血清进行HBV-DNA定量检测;乳汁标本:产妇用无菌0.9%NaCl溶液消毒后,用无菌干燥试管取乳汁3~4ml,3000r/min,离心10min,弃上层脂肪,取中层乳清进行HBV-DNA定量检测。测定HBV-DNA≥1000copies/ml作为判断HBV-DNA阳性标准。

2结果

254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产妇中,114例大三阳产妇血清和乳汁的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8.2%和64.0%,128例小三阳产妇血清和乳汁HBV-DNA阳性率分别为36.7%和18.8%,12例HBsAg及HBcAb阳性产妇血清和乳汁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6.7%和8.3%。具体见表1。

3结论

母乳喂养目前被公认是解决儿童健康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WHO要求母乳喂养率达到80%,母乳不仅含有适于婴儿生长发育的各种营养物质,而且还含有多种抗病物质。但是由于许多传染病可通过哺乳传播,在推行母乳喂养时要特别注意母乳的安全性。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基因(HBV-DNA)是乙肝病毒的遗传物质基础,是反映HBV复制及传染性的直接指标。血液中的HBV来源于肝脏,乳汁中的HBV来源于血液。母乳喂养并不一定增加婴儿HBV感染率,关键在于母亲HBV-DNA的量及有无及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3,4]。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乳传播问题是一直受到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关于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产妇能否进行母乳喂养一直有争议。

从表1中可见,114例大三阳产妇血清和乳汁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8.2%和64.0%,128例小三阳产妇血清和乳汁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36.7%和18.8%,12例HBsAg及HBcAb阳性产妇血清和乳汁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6.7%和8.3%。三组中乳汁阳性率差异比较大,大三阳产妇乳汁HBV-DNA阳性率(64.0%)高于小三阳产妇(18.8%)和HBsAg和HBcAb阳性产妇(8.3%)。从三组血清和乳汁阳性率比较可见,HBV携带产妇乳汁HBV-DNA阳性率低于血清,可见乳汁的传染性低于血液;大三阳产妇经母乳传播HBV的概率高于小三阳产妇,HBsAg和HBcAb阳性产妇虽然阳性率较低,但仍有一定比例,提示HBeAg阴性的HBV携带产妇不能排除HBV通过乳汁传播的可能。

HBV携带产妇准备母乳喂养者,在进行母乳喂养前需检测乳汁中的HBV-DNA定量,这可能是预防和阻断产后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之一。产妇HBV携带状态与母婴传播的关系密切,乳汁HBV-DNA的检测,直接反映母乳传染性的强弱,对指导母乳喂养提供了可靠依据。因此,我们建议HBsAg阳性产妇参考血清及乳汁HBV-DNA的检测结果,决定喂养方式,以保证婴儿的安全哺乳环境。

参考文献

[1]朱启熔.重视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4):199

[2]林静吟,许岸高,袁建寰,等.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可能途径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7,7(15):7-8

医学检验的定义范文5

关键词:假说——演绎法

假说 演绎推理 科学史 能力 教学

针对遗传定律的教学,传统的授课方式是先讲减数分裂,再讲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教师在讲授孟德尔发现这两大定律的时候,直接将减数分裂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的基因的知识溶入其中,其优点是使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遗传定律的基本内容及其本质。但这种教学策略忽视了孟德尔当时实验的科学背景,忽视了对孟德尔实验的基本步骤的解读,不利用于学生真正理解孟德尔实验的操作目的,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说和进行的分析及解释,更不利于学生从中学习1种10分重要的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

1.“假说——演绎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1种科学方法,也是训练学生科学思维的1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它是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果。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假说——演绎法”在科学发展中起着10分重要的作用,例如,道尔顿提出的原子学说;萨顿提出的基因和染色体之间的平行关系学说;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的提出,等等科学发现就是“假说——演绎法”的生动体现。

“假说——演绎法”强调假说在科学探索中的重要作用。假说的形成和提出,是为解释自然界中的客观事实或现象而提出的,它不仅仅需要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更需要的是创造性的直觉或想像,即科学思维的创新,否则提出的假说可能就会陈旧而无必要,或不能科学地解释还未解决的问题。提出假说固然重要,但演绎推理也必不可少,演绎推理是指从1般(普遍)到特殊(个别),根据1类事物都有的1般属性、关系、本质来推断该类中的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关系和本质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演绎推理具有严谨缜密的逻辑形式,是认识事物的重要的形式之1。假说的提出不能直接用提出假说的实验事实来证明假说的正确与否,这时,可通过演绎推理,用假说的理论来阐述与提出假说事实相关的实验的预期结果,如果通过利用假说的内容进行的演绎推理得出的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1致,则证明了假说的正确性,反之,假说不成立。以下为假说——演绎推理之间的逻辑关系。

3。1 模拟孟德尔的实验和思维过程

很多老师在讲课时,往往喜欢单刀直入,直接深入到基因分离定律的本质,即减数分裂中基因随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这种讲授方式确实能促进学生对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但学生分析问题、形成假说和进行推理的能力并没有得到训练和提高,特别是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没有得到学习和训练,从教学的3维目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看,显然不是最优的教学策略,也达不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因此,模拟孟德尔当时的工作和知识背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尝试以孟德尔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形成假说,演绎推理,进而设计测交实验,这种对重要科学史的再现,既是10分重要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也是深入理解科学知识的1种重要的途径。

3。2 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活跃的思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在再现孟德尔实验和思维的过程中,不仅有分析、推理、归纳、演绎,还有设计和想象等思维活动,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提出问题或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因此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非常重要。以下的1些问题由教师提出或由学生提出,进行讨论是非常有必要的。 l

为什么子1代都是高茎的?难道矮茎性状消失了吗?

l

为什么F2代中又出现了矮茎呢?F2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在F2代中按照1定的比例出现呢

l

针对以上的哪些现象,你能作出哪些相应的假说?

l

针对这些假说,你能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来证明你的假说成立?

l

为什么孟德尔不是用F1代自交或用F1代与纯种高茎豌豆杂交来证明其假说,而是将F1代与矮茎豌豆进行测交呢?

l

测交的预期结果如何?怎样才能说明你的假说是正确的?

3。3 演绎推理是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推理而非主观臆断

在引导学生演绎推理测交实验的设计方案时,很多教师主观臆断地告诉学生,孟德尔当时就是这么想的,就是将F1代与纯隐性类型杂交,至于为什么这样做没有必要进行分析。这种教学其直接结果是学生失去了思考的动力,不进行分析和思考就被动接受,其后果是学生遇到检验某1生物个体是否是杂种的实际问题时,只会想到测交而不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判断,这是1种教学的失败。

分析豌豆杂交的各种实验情况,就可以很好地推理出采取测交的原因:以高茎和矮茎1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为例,从性状来看,检验F1代高茎有以下的杂交和自交方式,分别是:F1代高茎与纯种高茎杂交;F1代高茎自交;F1代高茎与纯种矮茎杂交。第1种的后代全部为高茎,不能判断F1代高茎是杂种还是纯种。第2种是本实验中已有的实验步骤,不能用“提出假说的实验步骤”来证明根据这些实验步骤而作出的假说。第3种后代中高茎和矮茎的比值为1:1,正好解释所提出F1代是杂种的猜想,如果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推理出了测交实验的设计原因,就能很自然地理解测交的定义,并能灵活地解决生产中的1些实际问题。

3。4 帮助学生形成客观的科学史观

通过对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生物规律的过程,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科学方法,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具体到本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要求: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这种科学方法就是“假说——演绎法”,之所以有假说的提出,是因为孟德尔不知道基因的概念,也不知道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更不知道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时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孟德尔是通过1对相对性状的豌豆的杂交实验来提出假说的,要证明其假说的正确性,孟德尔是通过演绎推理来进行的,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孟德尔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和推理,不仅学习了“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而且还会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到孟德尔作为遗传学家的伟大性,其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其思维想像的创造性。这对于激发高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对于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是10分重要的。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定律的形成过程是思维的拓展和提升的好材料,也是巩固和练习“假说——演绎法”的最好材料。在1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基础上,教师更应该鼓励学生在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时进行科学探究,学习和巩固“假说——演绎法”。

参考文献:

[1]朱正威,赵占良。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遗传与进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7。

医学检验的定义范文6

【关键词】Re+Search定义 展示设计 实践研究

引言

根据展示陈列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Re+Search定义所强调的重视设计过程的理念对于《展示设计模型制作》这门课程的实践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以此为出发点,将此定义引入展示陈列设计专业,其它门类课程中仍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1 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

1.1 明确职业岗位能力标准

按照在一个完整商品生产周期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可将人才划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展示陈列设计是典型的应用型学科。根据毕业生职业岗位能力的特性,要求每个环节的教学与市场运用体系衔接紧密,包括展示的策划、设计到技术、材料和施工工艺。根据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主要在商业卖场、会展中心及展览公司等从事展示策划设计,能承担商业卖场的展示设计、专卖店的橱窗设计及会展类商业活动的策划。展示陈列设计教育主要着眼点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理论与实践并重,在一定理念知识的铺垫下进行大量项目实践,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来巩固所学理念知识及检验所学的知识点;第二,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宽与设计管理相关能力的培养;第三,以新观念、新内容来充实教学,教师应多接触市场,使教学与社会接轨,并将学生就业的信息反馈,作为教学内容调整的依据之一。

1.2 Re+Search定义的内涵

在这里将具有“研究”含义的英文“Research”分解为“Re+Search”,作为设计行为的深层含义,可以理解为“重思索,再设计、反复探索”。此定义建立应用于设计实践类课程基础之上的综合研究类课程,即进一步对设计的概念、方法、程序和结论等进行反思。《展示设计模型制作》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展示空间、材料、结构及工艺的熟悉,培养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把握空间与体量的关系,通过对体积与结构的不断推敲,学习如何从整体观念出发,对方案进行概念化及细节化的分析和整理,此门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与Re+Search定义所强调的内涵是一致的。

2 Re+Search定义在《展示设计模型制作》课程中的应用实践

通过教与学的对象即教师与学生两方面来践行Re+Search定义的内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落实到《展示设计模型制作》这门课的实践上。

2.1 通过做设计来促进教学

目前高校面临的现状是大多数青年教师毕业后从学校到学校,没有过多的社会实践经验,社会工作经验比较单一,对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也不清晰,导致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观念落后,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与企业不能进行很好的对接,缺乏实战经验,造成毕业生供过于求,而企业又招不到合适人才的局面。因此,师资队伍的优化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因素,也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保障。面对企业的需求,需要教师有深入市场、服务企业的设计实践经验。依据Re+Search定义,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从传统的注重对物对产品的研究,扩延到以一个设计系统甚至一个产业的理念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教学中注重强化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注重反复研究、反复推敲、反复设计、反复试验的循环以往的过程的观念,并在企业的设计实践中学习帮助设计“落到实处”的新材料、新工艺及结构的研究,以“做设计来促进教学”,而不仅仅只是教授书本上的知识。

2.2 通过项目设计方案加强实操能力

(1)注重任务书的设计

《展示设计模型制作》这门课程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习此门课程前学生已学习《展示设计原理》、《展示设计快速表现》、《CAD制图》、《3DMAX》等课程,该门课程是安排在大三上学期最后一门课,相当于对专业的一个总结。在学生已掌握展示设计相关基础知识如展示设计流程、材料及工艺、人机尺度概念和手绘及软件表达等,进行小型橱窗、品牌专卖店与会展展厅三个项目的设计实践。在进行小型橱窗项目实践时尽量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品牌专卖店和会展展厅两个项目时以团队为单位,这样教师既可以全面了解学生个人掌握知识的情况,也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及设计管理能力。教师在精心设计每一个项目任务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任务书选题的开放性,在布置任务书时主要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应掌握的知识点,学生应获得的能力外,不要有太多条条框框,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尽量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重视团队精神,在调研、测量、构思、方案到模型的表达整个设计流程都紧紧围绕核心能力来训练使得学生养成主动探索的精神。

(2)强调设计过程考核

在任务书的实践过程中,建立一套培养学生预设――试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实践过程能力的项目设计方案,注重向学生传递在研究和设计过程当中产生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培养使学生受益的钻研精神。教师应避免传统的只看最终成果的考核方式,注重以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及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为考核标准,即在实践中注重反复推敲的设计过程,着重培养学生在动手过程中的探索精神。通过不同主题的项目操作在整个实践过程当中析出的不仅仅是模型本身,尤其强调的是对已有模型设计方案的结构、材料和工艺方面的研究,包括对现有常用的模型材料如PVC板、有机玻璃、卡纸及KT板的考量,鼓励学生根据设计方案的不同情景尝试使用更多材料,在结构方面除了强调可用胶水黏合剂进行固定外,应寻求更多可拆卸的结构,加深对结构的理解和推敲。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核心就是需要不断“返回”,不断进行修改,使设计作品更加成熟,学生通过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不断获得经验。教师在项目实践中通过强调在“做中学”,使学生对设计方案从二维图纸转变为立体模型的可行性有充分的认识,通过反复的操练与亲身经历获得知识,这种主动积极探索寻求的精神与学生接受被动灌输知识所带来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2.3 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Re+Search强调的不断思索、不断创新、不断设计、不断试验的设计理念为教师参加企业的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教师通过投身市场获得第一手信息,同时强调通过做设计来研究、助教学是“教学的源头活水”。 Re+Search引进到设计教育界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做设计的实践过程来锻炼动手能力,能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让师生实现共同成长。

结语

在Re+Search定义的指导下,在《展示设计模型制作》这门课中围绕增强“以做设计促进教学”、“在做中学”的观念,强调教师深入企业以此助教学的重要性,强化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两者都通过做设计的过程来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与学习质量。从对《展示设计模型制作》这门课的实践研究作为一个开始,将Re+Search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延伸至展示陈列设计专业其它门类课程中,从而最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于广雯.浅析Re-Search定义及其对于设计教育的意义.网络财富,2010-09.

[2]程雪松.展示空间与模型设计.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12.

[3]杨子奇.模型制作在展示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作用.艺术探索,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