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要求范文1
摘要:当前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支撑。面对医教协同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工作要求,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急需适应医学人才的培养体系及其改革趋势,提高课程建设与医学教育之间融合度,更好地服务于高水平医学人才的培养。新形势下,如何科学、高效地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增强与医教协同机制的适应性,提升医学教育质量,是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以医教协同为背景,剖析了面向医学教育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问题,探讨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医学教育之间深度融合的途径。
关键词:医教协同;医学院校;在线开放课程
一、引言
当前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融入“在线”和“开放”的基础上,在线开放课程能够充分利用多维度、无时限的网络空间,将传统课堂(即线下-Offline)和网络课堂(即线上-Online)相协调、相融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开放式共享、协同式创新的知识环境,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提供支撑和保障。目前,在线开放课程的主要形式包括: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简称MOOCs、慕课)、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简称SPOC)、微课(Micro-Course)等。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平台用于资源的集成整合,如:美国的慕课三大平台(即edX、Coursera和Udacity)以及FutureLearn、OpenupEd、Open2Study、WEPS、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等慕课平台,或者KhanAcademy(可汗学院)、TED-Ed、watchknowlearn、中国微课网等微课资源网站等。依托互联网环境和现代信息技术,在线开放课程具有共享性(Sharing)、共建性(Co-construction)、快速性(Rapidity)和多维性(Multi-dimension)等特点。共享性是指课程的共用,促进课程的互通有无,扩大课程的受众面。共建性是指突破课程建设者的单一化,增强课程建设的协同合作程度。快速性是指通过放宽时空限制,降低课程开发、获取、利用和评价的耗时,促进实时学习和异步学习之间协调,提高课程建设效率和效益。多维性是指课程所涉空间的融合,实现空间的无缝集成。进一步讲,多维性能够在一个时间段内,融合教师讲授、师生/生生交互、作业/任务、课程考核/评价、资源开发/管理等多个空间(乃至多门课程之间),提供课程开发者、使用者和评价者的集成开放式环境(IOE,IntegratedOpenEnvironment)。上述特点不仅有助于构建课程的集约型建设模式,促进课程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提高课程质量和利用效率,而且有益于深入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推动教育教学的变革和创新,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的课程建设宗旨。最后,在线开放课程隐含着相关常规课程的优质性(high-quality)。这种优质性是指特定范围(如业界、院校)内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经过教学实施所验证过的良好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共享性是在线开放课程的核心特点,是其他特点的根基。总之,在线开放课程打破了空间障碍,解决了传统课程的空间约束问题,保证了学习质量和效率。
近年来,医学教育领域的慕课、微课、SPOC等建设与应用日趋广泛而深入,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促进了优质医学教育资源共建共享[1]。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医药卫生改革的深入推进,医学人才培养的深化改革势在必行。自2014年,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旨在通过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加强医学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新形势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不仅涉及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特点之间的融合问题,更要关注课程建设与新一轮医学教育改革之间的适应问题。这对医学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医教协同背景下,科学、高效地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在线开放课程与医学教育之间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促进课程“由量到质”的转变,充分发挥医学教育优质课程的价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更是医学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我国医学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主要采用外力推进和内力推进两种形式。外力推进属于学校借助外部政策、策划推动自身课程建设范畴,主要包括国家级(如: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联盟级(如: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中国高水平大学慕课联盟、中医药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等。医学院校借助上述形式着力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并通过相应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平台(如:爱课程、人卫慕课、好大学在线等),开展课程应用。以国家级外力推进为例,2016年,教育部公布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包括医学类本科课程200余门,涉及64所(本科51,高职高专13)所医药及相关院校;2017年,教育部开展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内力推进属于学校(或课程教学团队)自发性建设范畴,并通过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资源平台(或自建的课程资源平台),开展课程应用。自2012年以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通过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完成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工作,涉及了中医基础类课程、中药基础类课程、中医临床类课程和高职中医教育课程。为进一步提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水平、助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6年,学校在总结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经验基础上,实施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程,统筹推进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慕课、SPOC、微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目前,学校确定首批在线开放课程(MOOC)建设课程,包括中医基础课程、中医临床课程和西医临床课程等12门课程。上述在线开放课程将通过基于知识单元的开放式共享、基于跨学科团队的协同式创新,提高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中医经典理论与中医临床思维、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之间的交融度,促进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与共享,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提供支撑和保障,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奠定前期基础。
三、我国医学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纵观医学院校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现状,在尚未充分融入在线开放课程特点、缺少“医教协同”理念情况下,医学院校常采用“各自为建”模式,某一门在线开放课程常采用“课本位”模式。面对“医教协同深化医学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上述建设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
(一)培养体系的适应性问题
一方面,《意见》提及了“三阶段”教育(即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有机衔接。这种衔接提高了两方面要求,即课程的“三阶段”教育全程适应性要求以及受教育者的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要求。现有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割裂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阶段。如果医学院校仅从院校教育角度,推进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而忽视后续教育阶段需求,则会导致卫生行业及其医疗机构的参与不足、面向后续教育阶段的公共理论和专业理论的课程资源共享度不足等;其中,资源共享度主要体现在:满足后续教育需求的、多门课程知识单元资源再组织的共用性。针对中医药院校而言,《指导意见》提及了将师承教育贯穿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全过程。目前,中医药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欠缺“师承教育贯穿始终”意识,难以适应传承与创新并举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要求。最后,《意见》提出了以“5+3”为主体、以“3+2”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其中,“5+3”涉及了5年制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临床医学和3年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前两类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差异性。而现有的在线开放课程忽视上述差异性的持续、分级服务能力,导致课程资源的重复建设乃至优质资源的闲置浪费。
(二)人文素质培养的适应性问题
《意见》提及了加强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鉴于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医学人才培养需要“医学学科+X学科”的多学科知识体系支撑;其中,X学科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等,支持医学人才培养所必需的人文教育,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目前,“专业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尚未建立“人文教育贯穿始终、随处渗透”意识,忽略基于人文教育资源的碎片式延展学习,导致人文教育的融合度不足。另一方面,“人文素质教育类”常规课程与医学专业教育处于割裂状态,导致其与医学教育的适应性不强。这些问题依然体现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及其资源开发中。
(三)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交融性问题
《意见》提及了推进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整合。针对现有的在线开放课程,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之间的交融度不足、横向割裂现象依然突出。案例是两类课程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基础医学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常关注于案例与知识点的验证性结合,忽略案例的真实情境性导入、基于病症问题的启发式/协作式/探究式学习、由个别案例到一般规律的归纳推理、由案例现象到医学本质的递进剖析等教学设计与课程资源设计,无法实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与临床深度融合式学习;另一方面,“临床医学类”在线开放课程常关注于案例与当前知识点的结合,忽略课程内部知识模块(或课程之间关联知识)的全局案例设计以及相关联的基础理论知识延伸,忽视基于案例疾病的知识体系构建、呈现与渗透,导致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凌乱碎片式学习现象。
(四)临床思维培养的渗透性问题
《意见》提及了提升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是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核心能力,是临床实践能力的关键影响要素。临床思维培养应贯穿于“三阶段”教育全过程乃至每一个教育阶段的教学全过程。现有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尚未形成“以临床思维培养为主线,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理念,缺少“渗透式”临床思维培养的建设模式。
四、推进医学院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建议
新时期,医学院校应积极处理好新一轮医学教育改革需求与在线开放课程特点之间的融合问题,充分发挥在线开放课程的实际价值,为医教协同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供有效的支撑。
(一)将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贯穿到在线课程建设的每一个细节
首先,针对“以临床思维培养为主线”建设理念,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保证:临床思维培养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适应“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岗位胜任力培养要求,并贯穿到课程建设的每一个细节。这种中心转变涵盖了两个层面的临床思维要求:其一,对人民而言,以病人为中心,综合运用医学科学及其相关科学知识进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病人实际问题认识活动过程;其二,对健康而言,以健康为中心,面向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进行系统性、连续性思考活动过程。上述要求应明确、深入地渗透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及其所含的各个因素中。其中,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环节包括:教学大纲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空间设计、资源开发与应用、资源平台开发或选择等。在教学大纲设计过程中,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乃至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必须涵盖临床思维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并用于指导后续的各个环节。
(二)着力构建人才培养的全局性、课程的局部性、学生的个体性等三个层面的知识图谱
针对“知识开放式共享、跨学科协同式创新”建设意识,在线开放课程应以知识图谱为重要媒介,积极融合共享性、共建性、快速性和多维性,着力构建人才培养的全局性、课程的局部性、学生的个体性等三个层面的知识图谱,并以知识有向图的形式,在课程资源平台上直观地呈现知识体系结构。一方面,上述三层面具有“自顶而下”设计和互为影响、不断完善的关系,以便支撑知识开放式共享。以具体课程为例,知识图谱在跨学科协同式创新基础上,依据全局性知识图谱,呈现课程内部、课程之间的知识关联性,实现知识之间的相互贯通;并结合全局性(或个体性)知识图谱的变动,完善知识结点和知识关联性。借助在线开放课程的共享性、共建性、快速性和多维性,基于知识图谱的知识开放式共享将有益于解决医学教育的知识内容重复、多门科学知识融合、新兴学科知识融入、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脱节、学科之间先修与后续、个体性知识图谱构建与完善等问题。
(三)采用“SPOC+微课”模式解决系统化学习和碎片化学习之间的对立和统一问题
针对恰当的课程模式,医学院校可以采用“SPOC+微课”模式,以便提高在线开放课程与医学教育特点的适应性,并切实发挥其在院校自身教学改革中的实际价值。一方面,与慕课相比,SPOC具备促进校内教学改革、让教师回归小型课堂、强调学生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提高课程的完成率等优势[2]。SPOC能够实现限制性准入学习和控制学生规模,保证学习质量和效率。结合知识图谱和教学大纲,限制性准入可以通过“学前”测试,将测试结果达到要求者纳入课程的学习过程;学生规模可以依据人才培养需求、课程特点及其教学团队情况等,控制在几十人到几百人范围内。其中,限制性准入可以用于重要知识模块的学习,以便在必要的知识、能力或技术储备基础上开展新的知识模块学习活动。限时性准入的结果还可以用于获取学生的“已学”知识掌握度,发现教、学问题,完善知识图谱。另一方面,微课能够围绕完整的核心点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微教学活动,支持知识的碎片化学习;在此基础上,通过可再组织性,催生较大的微课(甚至微课程)或服务常规课程的核心活动,有效地促进知识建构[3]。医学院校可以将微课融入到SPOC,强化课程内部的纵向连贯性以及课程之间、课程和拓展知识的横向衔接性,支持基于资源重组的多学科知识融入式学习需求,解决系统化学习和碎片化学习之间的对立和统一问题。例如,医学院校采用将“碎片化”的文史哲等知识资源融入“系统化”专业学习过程中,实现“医文融合”教育,增强医学人才的人文教育。“SPOC+微课”模式利于增强在线开放课程与医学教育综合性、终身性、精英化等特点之间的适应性。
(四)中医药院校要融入师承教育,构建基础理论、临床应用、现代研究等知识模块的资源体系
针对中医药院校而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积极关注《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课程,围绕“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三个结合,融入师承教育,构建基础理论、临床应用、现代研究等知识模块的资源体系。一方面,知识图谱的设计应关注中医经典课程内部及其与其他课程的知识共享,加强课程贯通,强化中医临床思维培养;另一方面,中医经典课程资源建设应与中医(尤其知名老中医)学术和技能、中医文化等资源相融合,不仅有益于强化上述三个结合,提高中医临床思维培养质量,而且有助于促进师承教育贯穿始终。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利用SPOC,进行面向中医经典能力的限制性准入学习,推进面向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的分级、小班教学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阎紫菲,李武.高校慕课平台医药类课程统计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设备,2017(5).
[2]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的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要求范文2
引言
2010年,被誉为“大数据商业应用”的第一人的英国学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编写了《大数据时代》一书,他在书中前瞻性地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而MOOC的产生,则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育领域里发生的教育信息化革命。2011年末,我国各大高校开始加入MOOC制作的浪潮。而今,“互联网+”这个热点已被提升到空前高度,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成为时代主流。传统式教学受众范围小,信息更新慢,师生之间接受与反馈迟缓;网络开放教学可以更大程度上满足于所有有志于学的人时时学习、处处学习,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共享,有益于教育公平化,可实现随时、随地、随需求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在大数据时代下,利用新媒体进行MOOC建设与推广迫在眉睫。据2015年搜狐教育年度消费者调查显示,平时以在线教育(互联网视频、互联网文字)作为最主要学习方式的用户有近5成,比例达到44.33%,与选择书籍进行学习的用户比例相近,说明当前在线教育市场已经具有较大规模的用户基础,该市场仍有进一步吸引用户,开拓市场的巨大空间,参见图1(来自搜狐教育网统计)。
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经历了初创、发展、繁荣、衰落的发展过程后,在现今大数据“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对于制作MOOC这种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广播电视大学具备先天优越的条件与基础,如果能顺应新媒体时展的趋势,将传统电大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这棵老树开出新的“MOOC”之花,是电大的机遇与挑战,更是巨大创新与变革。
一、传统精品在线课程现状以及问题
(一)传统精品在线课程国内发展现状
精品在课程是由传统精品课程发展到精品在线课程的,其依赖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而迅速发展。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把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作为“质量工程”的六个方面规划建设项目之一,决定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到2010年遴选出3000 门课程(本科),进行重点建设。自从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截至2015年底,全国有近4000门课程获评国家精品课程,极大的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这些精品课程涉及到各个学科,专业,由各个院校的名家名师授课,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传统精品在线课程国内发展问题
1.传统精品在线课程应用率较低
传统精品在线课程在发展的这些年间,在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公平化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然而,现阶段传统精品在线课程在大数据时代下也日益呈现了一些问题,实际上,师生利用率较低,学生从中获益较浅,课程配套数据较少,投入与产出效益不一致等问题日益凸显。据走访与问卷调查,好多学生并不知道某些高校具有哪些课程的精品课程,也不知道从网上可以学习某门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在线课程中的视频案例,或者利用在线布置课前预习,布置课后作业的教师也不多。有学者认为,在“后MOOC教育时代”,MOOC开发与应用主要可分为:资源共享式、学分互认式、共同开发项目式和外部合作式,高校可根据具体联盟对象选择合适的方式与对策。[2]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将MOOC开发与应用推广最大化的院校并不多。在MOOC开发时,开发人员应该更加注重的加强MOOC后期的应用性,例如:高校校企合作项目中,院校所制作的MOOC可以成为企业培训中一种高效便捷的在线培训手段,也可为MOOC社会性推广打下基础。
2.在线课程配备信息资源单薄
就现阶段已建设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来看,精品在线课程中所提供的信息资源较为单薄,并不具有大数据时代下“海量”的特点。单门精品课程包一般会提供教学大纲,教案,PPT,课后作业以及录课视频等。教学资源看似齐全,但是味如嚼蜡。有些资源直接照搬书本,PPT也是缺乏设计。缺少生动形象吸引受众的资源,特别是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实践环节较为缺乏,“仿真”实训较少,“全真”实境教学几乎没有,无法使学生完成由理论到实践,由实践检验理论的提升。例如: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基本上都能够做到“仿真”教学,高等职业院校在模拟实训室的建设投入上也是非常之大,学生在校内实训室模拟工作情景下进行学习,学习效果得以大大提高。但是,酒店服务行业中最为重要的除了基本的职业技能操作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客服务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等,这是需要在“全真”的环境下学习的。并且学生对于高星级酒店环境的认知是无法在一般的校内实训室内完成的,这都需要将“仿真”环境下的教学升级到“全真”环境中。在“全真”情景下进行的课堂实训都较少,何况在“全真”教学下进行的网络在线教学则几乎没有。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要求范文3
【关健词】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现状研究
一、精品课网站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国家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对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加强的各项工作做了明确规定,也对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内容。其中明确提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应实现网络化管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对外开放,精品课程只有实现网络化建设及管理,才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达到开放、共享、提高的目的。
精品课程网站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增强学生和学校的互动性,加强学生和老师的沟通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教与学交流、共享资源的平台。
二、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精品课程网络主要内容应包括:
(1)教学资源、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电子教学材料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题库等)。
(2)教学支撑系统,包括学习系统、教学与管理系统以及在线讨论、作业、考试、评卷、辅导答疑交流模块等等。
目前,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现阶段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高校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具体表现为:
1.多数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一般采取独立开发模式,资源的共享性差,开发者不得不进行大量的重复劳动。很多课程老师在网站的开发中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因为他们一般不懂技术,即便他们有精品课程建设的热情,也无能为力,有的不得不花钱去聘请技术人员来开发网站和课件。这些开发系统,虽然功能强大,但要集中布置、集中管理,灵活性和个性化不足,且购买价格较高,一般不提供源代码,给系统升级和二次开发造成困难。因此,开发通用性强、可重用性高、易于定制和管理的精品课程网站开发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2.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过程中,大多数课程仅仅按照申报条件要求,直接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部分教学录像等内容传到网上,较好的也只是把演示文稿(PowerPoint)在网上,网站的大部分内容往往只是数字化的文本,难以称为优质教学资源。
3.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都是授课教师将课程相关素材交给技术人员制作、上传网页,网页一经上传教师本人很难修改、调整、管理资源内容。这种离线式的建设方式不但增加了建设成本,而且造成了精品课程网站内容与教学素材资源脱节的现象,精品课程网站难以反映最新的教学状况。
4.多数精品课程网站都是以静态网页为主,注重教学内容的呈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交互性重视不够。只能浏览观看,不利于交互性网络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这使得教师很难依靠精品课网站来进行随时更新教学内容、在线答疑辅导、即时交流、在线考核等师生交互活动,师生参与程度很低。
5.BBS讨论区、在线论坛等反馈性模块建设还不够。网络课程需要体现网络学习的特点:共享、互动、注重创设情景等。有些网站沒有在线答疑、BBS论坛等提供给学生及用户评价的反馈性模块,并且在有这些模块网站中往往只是流于行式,有的论坛只有本校师生才能进入,可以进入的论坛也往往沒有实质性的讨论内容,普遍存在人气不足的缺陷,有的论坛只是列出了几道题目的问题和答案,大多数课程网站只有几条留言,基至一片空白,而且仅有的几条留言也往往与课程内容无关。
6.授课录像普遍存在收看不畅通以及时间太短的问题。授课录像是将本门课程的专家或教授实时授课的情况进行录像,对于需要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说具有很高的参加价值,可是精品课程网站的授课录像普遍存在收看不畅通以及时间太短的问题,有许多网站的授课录像根本打不开,或者要下载许多插件才能打开,打得开的授课录像往往也只有一个多小时的授课内容,用户无法系统地收看整门精品课程的授课录像,而且授课录像占了大量网络空间,至使其实际应用不佳。原本通过授课录像来看教学效果,一定意义上可以适应专家评估要求,但是由于网络速度不够,无法顺畅浏览,以及不够全面系统的原因,授课录像对学生学习意义不大。
三、建议与对策
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构建应坚持系统性、全面性、标准化、实用性、可持续性等原则。为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网上共享,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地位,各高校应关注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的实时式、主动式、协作式和研究型学习,进而实现学生成为知识主动建构者的目标。
1.加强精品课程网络技术的应用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要求范文4
【关键词】网络课程;精品课程;教学交互;现代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7―0078―05
教育部“教高[2005]1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大力推进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1]。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设了1100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一大批省、校级精品课程。随着精品课程数量的大幅增加,其总体建设水平也越来越高,但也存在一些需要继续改进或完善的地方,其中“交互因素”就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据“网上人大”2006年学生学习困难调查显示:在学生学习困难的几大影响因素中,交互因素位居第一,足见教学交互在网络课程中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10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精品课程的交互性设计及应用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了若干思考和建议,希望为网络课程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一 教学交互的含义和功能
关于教学交互,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其内涵与外延也不尽相同,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界定。Moore (1986)通过描述交互的三种类型――学生与课程内容的交互、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来定义教学交互;Jonassen从交互的活动性角度提出,交互意指学生与学习环境之间的连接活动,或称为相互作用,使学生能够进入真正的对话、分析和回应过程之中,其过程越成功,交互的质量就越高;陈丽(2004)提出教学交互是一种发生在学习和学习环境之间的事件,它包括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包括学生和各种物化的资源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2]。因此,本文对教学交互的论述主要依据上述定义,从学习资源的交互性和教学系统的交互性两个方面来分析网络课程的教学交互。学习资源的交互性是指媒体能够直接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某一个或某一些品质,包括了媒体界面的交互性,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教学评价等等;教学系统的交互性是媒体能够支持人与人之间相互通信与作用的能力和特性。
按照美国学者Wanger[3]的观点,网络教学交互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1)表述和讨论学习内容的理解;(2)提高学习者在学习中的参与程度;(3)开展有效的人机或人际之间的交流;(4)推动学习者及接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帮助和反馈;(5)促进思考过程的深入和保持;(6)支持学习者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7)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动力;(8)评价学习者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成就。
二 研究对象
随着当前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作为面向基础教育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的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质量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作为教育技术类的网络课程应该在新技术使用、规范性等方面给其他学科做带头表率作用,以便带动其他学科网络课程的建设。因此,本文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精品课程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搜索全国高等院校和网络教育学院各类《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网络课程,弃除那些链接不通或不对外开放的课程站点,确定10门精品课程的网络课程为研究对象(见表1):
三 指标的确立和调查结果
1 指标的确立
本研究从学习资源的交互性、教学系统的交互性两个维度进行评价。在学习资源的交互性指标确立过程中,以魏志慧等(2004) [4]的网络课程交互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同时结合了陈齐荣(2007)[5]]和蔡敏(2007)[6]的分类观点和评价指标研究。
2 调查情况
(1) 学习资源的交互性设计
从学习者在与内容交互时能否使学习内容形态发生改变的角度考虑,可以将学习内容的交互性分为隐性教学交互性和显性教学交互性,据此列出学习资源的交互性指标(见表2):
A隐互功能设计
从外部设计的交互性方面看,所调查网络课程在界面设计上总体符合要求,界面风格统一,以普通的静态或动态页面为主;10门课程的平台都是自主开发的,没有使用专业教学软件平台(如WebCT,SkyONE,Blackboard等),其中有两门课程的界面风格类似论坛形式;网页结构合理,颜色搭配协调,背景色主要以蓝色基调为主,给学习者一种轻松自由的感觉;但也存在着个别课程在页面最大化和向下还原时,出现图层错位现象;在课程内容呈现形式上,各网站都不同程度的利用文本、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表现,促使学习者多感官的获取信息。其中有门网络课程具有背景音乐,虽有研究表明适宜的背景音乐具有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的作用,但考虑到不同学习者学习风格的不同,网络课程的背景音乐应该具有可选择性、可控制性;相对于每个页面长度不超过三次翻屏的评价指标,大部分网络课程的页面都超过了三次翻屏;最后,RSS技术作为一种为学习者订阅、推送特定学习资源的应用,已被国外很多教育类网站采用。调查中发现两门国家精品课程网站采用了该项技术,可见未来网络课程中该项技术的应用可能是趋势所向。
从内容设计的交互性方面看,10门课程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都提供了理论与实验学习的目标及教学大纲,但在提供单元模块及主要概念的概念图、网站地图(Sitemap)这些有利于学习者了解课程结构、知识体系的模块上做得还不够,仅有1门课程设置了网站地图,但其链接却是无效的。对10门课程的学习辅助工具进行了统计,结果参见图1
从图1可以发现,目前精品课程具备不同程度的学习辅助功能,但总体而言,所运用的学习辅助功能并不多。10门课程都提供了友情链接(24%),为学习者提供了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源;4门课程提供了公告栏(16.7%),用于向学习者提供一些学术新闻、实验室开放信息等;在线答疑(12.5%),作为实时解除学习者疑惑,快速反馈结果的辅助工具,只有3门课程提供;在统计结果中,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辅助工具,如学程记录、学习工具、在线帮助和搜索引擎所占的比重不高;作为为形成性评价提供依据的学程记录,也只出现在2门国家精品课程中,但其功能与开放程度都有所限制;仅有2门课程提供了学习工具(8.3%)(包括学习笔记BLOG、笔记本、计算器、术语字典),可见学习工具在精品课程中的应用还不常见;而对于搜索引擎(0)这一便于学生快速查询内容、检索信息的功能模块,10门课程竟都没有设置,这一问题值得思考。
B 显互功能设计
从学习导航的设计来看,导航设计对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起着引导作用。纵观10门网络课程,所采用的导航策略有:目录导航、树型导航、菜单导航、导航条等等。在这些导航策略中,目录导航使用的频率最高。可见,目前精品课程的导航设计已趋于灵活,但也有个别页面存在着导航条的位置不固定问题,容易造成学习者迷航。笔者认为,设计制作网络课程时无论选择哪种导航,前提是导航一定要清晰明确。在网络课程结构复杂的情况下,提供网站地图,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从链接设计水平来看,所调查的课程都提供了相应的参考文献、书籍等,为学生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提供了指引;但也存在着一个严重问题,即有6门课程都存在着断链现象,或出现在导航模块,或出现于资源链接、内容下载部分,也有部分链接处于未链状态。网络链接的出错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网络课程一定要确保链接的有效性。
从评价设计水平出发,所调查的网络课程均提供了练习题、在线考试系统、作业提交系统、虚拟实验四种类型的评价手段(统计结果见图2)。课程基本都提供了练习题目;4门课程设置了动态的在线测试模块(其中1门课程不对校外用户开放),测试均采用客观评价方式,未设置开放性问题,缺乏基于案例和问题解决型的练习,对评价结果没有给出适当的分析及评语;4门课程设置了作业提交系统,能够上传作业,教师实行网上批阅,但该项功能都是限制对外开放的;作为课程评价手段之一的实验操作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检测和巩固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所调查的课程中有4门课程设置了虚拟实验模块,分析这些虚拟实验的开发制作平台发现:浙江师大的网络课程采用了多种手段[7],其中包括:二维flash平台开发的实验、基于VRML全3D场景的虚拟实验;其余3门课程都是以flash平台为基础开发的二维仿真实验。可见,在网络课程建设中,虚拟实验的实现手段开始多样化,数量逐渐增加,质量也逐步提高。
(2) 教学系统的交互性设计
教学系统所提供的交互性主要是为学习者进行人际交互提供空间与平台,这里的人际交互包括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人际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人际交互两个方面。
A 交互媒体类型和功能分析
本研究对所选10门网络课程所采用的交互媒体类型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3):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10门网络课程提供的交互媒体按其使用频数依次为E-mail (7)、学习论坛(6)、留言板(4)、QQ(3)、在线答疑(3)。足见在交互媒体设置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首先,在交互媒体数量上,有些课程设置了多种交互媒体,而有些课程一种也没有;其次,有些课程虽设置了交互媒体,但其功能却是无效的,可见网络课程应该加强定期的更新和维护;同时,在交互媒体类型上,非实时的交互媒体,例如E-mail、学习论坛、留言板是当前网络课程的主要选择,而被认为是常用在线服务手段的FAQ和实时的在线答疑系统使用不多。所调查的课程中只有2门国家精品课程使用了智能答疑和网络视频答疑。因此,从交互效果角度考虑,网络课程亟待加强实时交互媒体的研究与应用。
B 交互的数量与质量分析
本研究对各网络课程留言板内的帖子和学习论坛中的主题数量进行了统计,截止2007-11-17日,留言板的帖子数量为:浙江师大25条、陕西师大560条、济宁学院146条;学习论坛的主题数目:河南大学104条、温州大学8条、河西学院4条、西昌学院4条。通过内容来源分析发现,大部分帖子来自于学校内部学生的留言,校外的提问者不多;从留言主题上看,关于学习内容的比重不多,笔者对某课程论坛前10页的(共计100条信息)内容进行了分析,将论坛的内容分为:考试问题、作业问题、学习内容和方法问题、感谢问候、其他问题等五部分。从结果统计图1可看出,考试问题(68%)所占比例最大,学生主要提问一些如考试是否有成绩、网络考试有没有提交等问题;而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所占比率过少;从留言时间上分析,部分论坛只有在网络课程初创时,集中时间段进行信息的,之后基本没有更新,讨论也没有形成持续、动态、渐进的信息循环,教师缺乏对讨论活动深层次的引导、总结,缺乏对交互活动的管理。例如某课程论坛内的信息时间区间是2005-9-30到2005-10-24。个别学校论坛内主题数稀少,信息过时陈旧,甚至“无人问津”,使论坛成了一种摆设。通过帖子或主题的点击率分析,从一个侧面验证了陈丽(2006)所提的观点:在各种同步或异步的教学交互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观望者,他们并没有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交互活动,只是“旁观”其他学习者的教学交互[8]。可见,如何充分发挥现有的交互手段,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已成为当前网络教学交互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 几点建议
通过上述10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精品课程交互性水平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网络课程在交互性层面,尤其是教学系统的交互性层面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基于以上的调查分析,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内容模块(一般分为三个部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过程设计与评价),对《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在教学交互方面的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 注重交互性设计,创新现有的交互手段
网络课程主要特点是以“自学”为中心,其学习资源的交互性设计直接关系到学习者的学习效率。首先,课程在交互界面的设计上,应该严格遵循交互界面设计的多载体性、简易性、一致性和容错性原则;其次,强调学习者适应性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注重课程的内容观向活动观的适度倾斜,例如,对于“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过程设计与评价”这两部分内容的学习,在课程设计中通过创建探究活动,使学习者通过参与活动开展学习,比如采用Webquest的形式;同时,在导航设计上,提供全站导航图或知识模块概念图,以便学生加深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系统化知识,例如在课程中建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知识点的知识树,提供课程相关的主要概念;同时,在链接设计上,避免冗长的链接步骤,切勿出现断链现象,保证精品课程网站的畅通;在学习辅助工具上,尤其是搜索引擎以及在线帮助一类的学习支持服务,应该着重加强建设;在学生评价手段上,进一步发展在线测试平台的使用,加强过程性评价,例如提供电子学档、学程记录等过程性评价工具,用于记录、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反馈并提供学习指导。
通过10门网络精品课程的教学交互类型的调查与运用分析可见,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所提供的交互已经十分丰富,但在实际网络教学中使用频率并不高,学生参与程度也不够。可见,网络精品课程在加强技术更新的同时也亟待加强使用方式的创新,注重认知交互和情感交互相结合的原则,从而促进教学交互活动的有效开展。
2 积极探索研究,拓展新技术的应用
网络课程不仅要有丰富的课程内容,还应当有多种有效的交互功能。《现代教育技术》这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充分发挥原有交互手段特点的同时,更应该努力挖掘新技术的应用(例如,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web 2.0技术),将这些新技术融合于课程建设中。例如,对于“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一比较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训练的部分,课程建设应该利用虚拟技术沉浸性、交互性等特点,开发在线虚拟实验系统,通过对各种媒体硬件设备的仿真和模拟,使学习者在线进行实验训练,熟悉实验设备的性能和操作程序,并由系统自动记录训练结果。同时,对于目前课程建设中比较欠缺的学习辅助工具部分,笔者认为可以将Web2.0技术环境下推出的更具互动性、协作性的开放源代码平台(例如Blog、Wiki、Moodle、Sakai等)整合到网络课程中。例如,采用具有开发源代码的Moodle课程管理平台,结合开放实验教学的特点,要求学生在每个单位时间的实验后登录Moodle课程管理平台,在Moodle平台中以“杂志”或“心得报告”等形式在线提交实验任务完成情况报告及实验过程的佐证材料,并通过平台内嵌的评价反馈功能及时核查学生报告中的实验行为,以监督和考评学生的实践技能[9]。
3 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共享优质资源
网络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部分精品课程或是长期断链,或是整体(部分)限制对外开放,这些都是与国家教育部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的资源共享要求不符的,在今后的精品课程建设中应该努力克服和避免此类现象,加强课程建设后续的跟进维护,进一步促进资源的共享。
除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之外,网络学习者需要更多教学系统的交互性。教学系统的交互性是当前网络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首先,加强教师在交互中的调控和引导作用;教师适时适度指导、积极参与,及时回复学生的留言,定期在习题解答版块习题答案或最新研究热点主题;同时强化网站互动平台建设,利用各种方法、渠道,宣传师生互动系统,提升其知名度。例如,设立相应的评价制度,设立学生版主、学习共同体等方式鼓励学生利用网站进行学习交流或讨论问题,以促进学习者由“消极者”、“旁观者”向“积极者”转化,提高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互;最后,同步研讨和异步研讨相结合,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照电大答疑制度,坚持教师定时在线答疑,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构建一个良好的在线教学与学习环境。
――――――――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2] 陈丽.术语“教学交互”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4,(2):12-16.
[3] Wanger, E.D. Interactivity: From Agents to Outcomes [J].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Learning, 1997, 71:19-26.
[4] 魏志慧,陈丽,希建华.网络课程教学交互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4,19(6):34-39.
[5] 陈齐荣.网络教学交互状况调查及其设计策略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4):37-40.
[6] 蔡敏.网络教学的交互性及其评价指标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11):40-44.
[7] 张剑平等.打造国家精品课程,促进教育技术学科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5,(5):31-34.
[8] 曹良亮,陈丽.异步交互中远程学习者教学交互水平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2):12-16.
[9] 黄立新,张剑平.国家精品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2006,(8):13-14.
To Analyze the Construction of Web-Based Course from the View of Instructional Interaction
―― Discussion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xcellent Courses
ZHANG Guo-min ZHANG Jian-ping QIU Hong-xia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Jinhua , Zhejiang, 321004,China)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要求范文5
[关键词]在线教育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41-02教育正成为被互联网改变的行业。目前在线教育越来越热,无论是正在创业的小公司,还是类似腾讯、淘宝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又或者类似新东方、学而思等传统的教育培训商,都在纷纷杀入在线教育领域。同时,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据此,教育部还组织编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规定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规划和推动教学资源库的要求和时间表。美国是教育资源建设最好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到来之时,在线教育已经极大改变了人们接受教育的形式。反观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处于发展阶段,尤其在教育资源建设上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教育资源建设的健康发展。此时,借鉴美国在在线教育资源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对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将大有裨益。
一、美国教育资源建设的特色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成为了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随着IT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多数名校如哈佛、麻省理工都开发了很多教学资源,并放在他们的校园网上供给学生学习。在投入上,由于美国大多数大学的经费来自于捐助,因此产生了一些明确的捐助基金用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上,并要求向全社会开放。早在2003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矿业学院的华人教授王逢旦就在在教育国际化、趋向教育资源共享的大好形势下,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Hewlett基金会的支持下,发起并组织了“2003年MIT开放式课程国际论坛”,并于2003年10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吸收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国内外大学的优秀开放式课件、先进教学技术、教学手段等资源用于教育,以提高中国的教育质量。同时将中国高校的优秀课件与文化精品推向世界,促成教育资源共享和交流。但当时国内的优秀课件太少,以致没有获得太好的互动。
近10年来,美国以数字出版为辅助的在线教育取得了迅猛发展。例如,培生、麦格劳-希尔、汤姆森教育集团等出版商借助他们的教育出版资源开发出了很多在线学习资源和科研资源。同时,很多美国大学也纷纷建设了自己的在线学习课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账号在本校的图书馆网站获取,并可以远程学习和考试,丹佛大学的图书馆就有这个功能。我们各个高校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大多数也是采取这个模式。
还有很多学校是与一些专业技术公司合作,使在线教育的变革变为现实,包括杜克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在内的10所著名高校将结成一个在线联盟(/),并向联盟内部的学生提供30门左右的课程,学费跟线下课程相同,学生也可以拿到学分。而这10所高校联盟的背后还有另外一家创业公司2U(原名为)这家公司累计融资近1亿。2U公司负责虚拟化、还原线下课堂,这使类似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样的名校也成为2U公司的合作伙伴。目前已有17家著名大学成为这家公司的合作伙伴。
华尔街的投资家和其他一些教育基金在在线教育资源和平台的建设上投入的资金也非常大。比如目前最为炙手可热的在线视频教育网站。它免费公开在线课程项目,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两名电脑科学教授安德鲁・恩格(Andrew Ng)和达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创办的,其最近获得的几千万美元的投资是有公益性质的。与其他风险投资不同,它旨在同世界顶尖大学合作,在线提供免费的网络公开课程。Coursera 的首批合作院校包括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美国名校。但这个网站目前只提供网站的完成学习的证书,还没有完全得到相关大学的学分承认,但不久的将来,估计会有不少学校承认其学分。由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成立的,一天大约有100万学生通过电脑和智能手机访问网站上的课程。在美国, Coursera,Udacity和EDX已经成为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的三驾马车。
除此以外,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都在不间断地借助网络技术优化教学服务。比如,在丹佛大学,学生可以在线阅览教师的教学课件并提交作业。每年,学校还在线进行教学成果和教学技术展示,及时丰富更新在线教育教学资源,以期为师生在线学习交流提供更多保障。
除高校外,还有成人继续教育网站,比如(可汗学院)。它是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旨在利用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现有关于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的内容,教学影片超过2000段,机构的使命是加快各年龄学生的学习速度。
综上来看,美国的在线教育资源建设有如下特点。一是美国大学大多面向全球招生,追求教育教学质量,大学多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这吸引了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二是美国近几年不断有新的在线教育公司出现,而且美国的公司的投入比较大也比较专注。它们专心制作内容,虽然投入巨大,但是一旦内容到位,其前景是不可估量的。另外,其在在线教育的技术研发上也非常成功,比如Knewton,他们依托全球领先的技术优势,开发了适应在线学习的系统,可以针对每个学生量身定做学习计划,做到因材施教。三是美国的教材出版商自己也在转型,除了提供数字化教材外,还不断努力创新,提供不同形态的教学软件和内容。四是美国民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接受互联网学习的认可程度比较好,从而给在线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保障。五是在资金来源上,他们的高等教育资金不来自政府而来自民间的公益资金,所以很多网络课程资源是开放式的,是公益的;而中小学教育是来自于政府的预算,学生不收学费,但他们的网络资源是收费的。
二、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非常关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通过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的有机结合,努力提升教育资源建设的水平。比如我国主推的教育在线资源建设,其中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获得了教育部重点投入,建立了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和省级精品课程网站,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实际来看,这些在线资源的通用性不强,利用率也不高。我国目前在教育资源建设的投资上,主要来自于财政的拨款,民间资本虽然也有投入,但是多是在平台的建设上,而不是内容的建设上;公益资金的投入则几乎没有。由此造成了只有平台,没有内容,或者有内容,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学校、培训机构和软件公司根据各自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和课程组合方式,开发出的在线教育资源种类繁杂,资源分类也不规范,兼容性很差, 很难实现资源整合共享。在此情况下,师生无法获取专门的、开放的、统一的门户网站, 无法通过大量有效的学习连接和搜索引擎,灵活并适时获取其所需的教育教学资源。
近年来,高等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标准不统一,而且大多数处于孤立分散状态, 能够用来交流与分享的少。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应该制定教育资源建设的统一标准,这样能够有效地防止高等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减少教育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教育资源建设的质量。此外,各个教育库之间应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交换,防止因为不同厂商开发的系统之间不能实现交互和联系而使各资源库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网络教育资源要在共享、交流和互动中不断完善和繁殖。同时,我国应该建设相应的高等教育资源门户网站,以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发展。
同时,我国的教育出版商在数字化出版方面走得也非常缓慢,除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在这方面投入了不少资金以外,其他出版社投入的不是很多,很多出版社也不愿意与相关技术厂商合作,有技术的没有内容,有内容的没有技术。同时很多高校也在各自为政,虽然多是公立学校,但是要开发他们的教育资源,与开发他们的运动场一样是非常困难的。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要求范文6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互动性;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171-02
为促进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在2003年教育部牵头组织精品课程建设开始,高等职业院校在课程建设中,逐步开始把课程建设的重心放到了精品课程建设中,通过近十多年的建设,建设出了一大批适合高等教育的精品课程,为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及优化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重建设,轻使用,互动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在2011年10月,教育部又适时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这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要由原先的精品课程升级而来[1]。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原有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其建设的目标是“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中,课程的互动性是每一个课程建设参与者要考虑的问题,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要服务学习型社会,它的互动性研究更加重要和必要。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针对性
教育部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明确了建设目标和任务,也提出了“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这样我们明确了为谁建设课程。明确了为谁建,就有了针对性的建设人群,对高校教师的资源应该怎么建设,建设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对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又应该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与高校教师又有什么不同,我们对三种不同层次的人群的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明确了适用群体,了解了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如图1,这样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互动平台和手段
1.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互动平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承载平台是互联网络,是建设者把课程资源传到课程网站上。这样我们课程的互动必须通过网络呈现,人机互动(学习者和网络)机人互动(网络把学习者述求传给建设者)人机互动(建设者把学习者述求应答传到网络)机人互动(网络把建设者把学习者述求应答传给学习者),也有一些互动是单向的,是人机就能完成的,这种简单的互动是靠建设事先准备好的习题、测试和问答来实现。
2.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互动手段。通过网络平台把建设者和学习者联系起来,现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全面普及和移动网络建设速度加快,这样课程互动手段不能只是通过PC端来实现,也必须有APP端来呈现。课程发展和普及,资源的利用和共享,课程的有效互动必须通过PC和APP端同时进行。
3.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互动资源类型。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中对课程建设资源做了如下要求:“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资源包括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基本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资源。拓展资源包括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等资源。
在以上类型的资源中,哪些是可以互动交流呢?通过网络调查发现,点击率比较高的有视频、动画、图片、习题和试题等资源。把各种资源罗列一起,通过网络把它传输到学习者手中,这只是实现了课程建设的初衷,精品的课程必须是双向的互动促进,不是建设者提供什么资源,学习者就只能应用这些资源。也时常反馈给建设者,需要什么资源,这就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平台必须有问答窗口,通过这个问答窗口来提高课程的有效利用率。
在上述资源中,大部分课程就只是习题测试能互动,其他的都是填鸭式资源,没有任何互动性,有些课程中甚至没有问答互动窗口。怎么能把我们的资源互动起来,要想把课程建成“长青课程”,就要求我们建设者,发挥自己的能动,利用各种软件技术等,把资源制作成拥有互动效果的资源,例如:习题作业测试、问答窗口、课程论坛、模拟仿真等,实时更新,及时接受反馈,及时整改,及时。
三、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互动性保障措施
有了互动资源,资源是在网络中,学习者通过网络学习,要求课程网络畅通,课程设计的吸引学习者,能让学习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网络学习流量也不能成为负担。
1.网络平台问题。在课程建设初期,每门课程的网络都是非常流畅和可以使用的,当课程建设完成后,省或国家评审完以后,有些学校的课程网址就不能使用,或人为的被限制共享下载等等。为保障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利用率,一定首先保障网络的畅通,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有专业人员,打理课程网站,实时修复网络不畅通的问题。
2.学习者的网络问题。在这里要强调的学习者主要指的是学生群体,学生主要在校园内生活,他们学习课程需要网络,往往一些学校的网络不能对学生全面开放,学生还得购买流量学习,这样就制约了课程学习,更无法谈论课程的互动问题,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主力大军之一的学生,如果没有免费的网络,供他们在线学习和下载,他们很少去花流量学习。只有在开放和免费的网络环境下,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相关的课程,这样才能有良好的互动。
现在智能手机全部普及,如果在APP端上线,能促进课程的在线学习,学生在业余时间里,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对课程不懂的地方,才能与老师形成互动。
3.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设计的时候考虑互动性。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总体设计时,就应该考虑课程的互动性,怎么体现互动、反馈、更新等。首先在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中,把各类资源尽量做成互动式或单一互动式,人能通过网络把资源共享,还能进行更改和提交。单一互动式就是只能把资源下载学习,能更改但是不能提交。当建设者考虑到互动性,有针对性去研究和建设,才能建设一门精品课程。
4.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和技术的更新。在大部分课程中,存在着学习者没兴趣去互动,也没有什么值得互动的资源,这样的课程不在少数。为了提高课程的互动性,对建设的课程要实时更新内容,也要在互动中补充自己课程的不足,课程的实效性一定要强,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学习者参与进来。建设者只要实时关注自己的课程,经常更新内容,保障课程有“营养”可以汲取,该课程的互动性才能提高。
四、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增强互动性的条件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互相性的条件在以下几方面考虑。
1.要满足课程网站的畅通性,这是互动性必要条件。
2.要有互动的资源,在总体设计的过程,就要充分考虑资源的互动性。在建设中,就要把一些资源制作成人机互动形式。
3.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一定注重持续建设性,这样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有了持续建设的过程,课程内容是实时更新的,提升学习者的兴趣,这样才能增加他们的互动。
参考文献:
[1]周新年,巫志龙.“工程索道”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J].长沙大学学报,2014,(9):121-123.
The Observation on Interactivity of High-quality Goods Resources Sharing Class
LIU De-fa,WANG Zhen-feng
(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Harbin 150088,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