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基础知识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病理学基础知识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病理学基础知识总结

病理学基础知识总结范文1

关键词: 病理学; 教学方法; 病例讨论

病理学架起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起到了只要飞连接作用。其对于疾病的研究主要是侧重从形态学角度进行。对于病理学的教学,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其一,在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等分培养学生是其二。这些教学目标的完成,自然不能单单依赖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出于这样的考虑,因而将课堂病例讨论课融入了病理学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造成的枯燥乏味的之感。始终以床病例为主线,让学生在自由讨论的过程中开拓思维,将他们独立、能动地学习精神和能力培养起来。实践证明,确实收获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病例的选择和启发式问题的提出

对于病例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既有学生在现阶段的知识水平和结构,又要联系理论教学。最终选择病例的目的完善为了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还要尽量让病例能横穿整个教学的重难点。从而实现学生“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1]的学习过程。最终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实现知识的系统化。所以,选择的病例可以以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主,当然还要与理论教学重点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预设几道临床病理思考题,以便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学大纲在这方面也有规定的,要求每章都选2至3个比较典型的病例。这类病例都有完整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收录在《课堂病例讨论资料汇编》之中。可以按照教学进程来提前让学生熟悉病例,并围绕这一指定的病例要求学生做相关分析研究工作,然后将相应的发言提纲写出来。

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讨论活动要分组进行,可根据班级人数做恰当的分组。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内部进行讨论,规定的讨论时间结束后,由小组成员选一位代表来进行总结发言。之后可以再进行自由发言以作补充。而其他小组的学生如果对某个小组代表发言有异议,教师鼓励其提出质疑。就以血液循环障碍这一章内容为例,其中有一个典型病例,就是关于外伤后长期卧床而导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脱落、肺动脉栓塞,最终致死。那么,在讨论中学生要思考的问题主要有:血栓形成的部位是哪里?形成原因是什么?尸检时可能会发现哪些病变?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死亡原因。在病例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自己视为正式的医生,自己去对病例进行分析诊断并给出依据,这样学生必然会深受感染,更积极地投入学习。讨论课堂的气氛较为活跃,教师在学生各抒己见、针锋相对的时候可以不用急着作出判断。可以让学生就他们之间的不同观点进行继续地讨论,从而在讨论中将自己的思路理清,同时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再一次进行巩固。

三、临床病例分析作为病理学考核重要内容

对典型病例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讨论之后,还应当把临床病例分析纳入考核内容。目的在于使学生结合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打下以后的临床课程学习的良好基础。以前的考试内容,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居多。占比较小的是分析推理部分和临床与病理的联系方面。为了检验我们的教学成果,机密联系我们的教学实际,需要加大临床病例分析题的比重,30%左右的占比内容为最佳[2]。考核内容应当包括对临床病例的完整分析,还要有小的选择分析题。临床病理分析题的设计可以很好地检测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整个疾病过程的宏观把握,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很好地结合了临床表现与病理知识。

四、课堂临床病例讨论课的意义

1、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临床病例讨论使得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助推力。面对提出的问题,学生为了更好地回答,必然要做多方面的努力,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分析病例,从而实现了自主探究学习。另外,就临床病例自身来说,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这类临床现象,因而具有神秘感[3]。学生容易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会积极运用所学病理学知识去分析临床表现,以做出正确的病理诊断。

2、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首先,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因为在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时,必然会遇到一些难题超出自己所学,为了使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就迫使学生主动去图书馆或网络来查阅文献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学生获取新知识,也而且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次,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医疗工作中,医生需要具备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良好交流和沟通的基本素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就潜移默化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为学生以后从事医疗工作,打好人际沟通交流的基础。最后,有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有助于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我们的病例讨论课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发言人代表的是整个小组团队协作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为讨论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以学生目前知识储备无法解决的问题,就需要大家分工合作,一起查资料,最终汇总归纳出结果。所以,在讨论课中,小组成员的团结协作精神必然得到加强。

4、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临床病例讨论课的开展对教师也提出了更加全面的高要求。首先,教师要选择病例、设计讨论题。病例的选择比较困难,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因而要求教师的理论基础扎实、临床病理实践经验丰富。教师还要认真准备,尽可能考虑到学生可能提的难题。确定病例之后,教师还要精心设计讨论题。由此可见,教师在做准备工作的同时也是对自身学习的提高。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课堂病例讨论融入病理学的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此外,对于教师来说,对于其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提高等都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教学实践证明,这也有助于提高病理学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为祖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医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涌.加强临床病理讨论课提高病理教学质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1, 3(3): 181.

病理学基础知识总结范文2

【关键词】教育,医学;临床医学;病理学;人员开发;

卫生人员/教育大专院校学制为3年,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从事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诊断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初步掌握急、难、重症的处理原则;能对常见的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进行预防工作;具有一定的自学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适应临床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等应用型专门医疗人才。由此可见,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面向基层卫生事业服务的“实用型”医疗人才。针对这一培养目标,要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医学人才,进行病理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病理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病理学作为一门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发病机体的病理变化特点(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改变)和疾病的结局,为早期发现疾病、诊断疾病、治疗和预防疾病奠定理论基础,现今临床病理诊断可作为临床确诊疾病的“金标准”[1]。对于临床专业的医学生来说,学好病理可以更好地认识疾病,掌握疾病的病理变化过程与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早期临床思维的培养,有助于理解临床诊断及治疗。而病理学这门学科特点是概念多且抽象,各种病变肉眼和镜下描述多且相似,书本内容多、难记忆。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老套,陈旧的教学方法不仅授课形式单调、与临床联系少、教学效果差、师生交流少,而且抑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了使学生在短暂的在校学习期间能掌握更多、更好的专业知识,提高其自主学习、分析推理、准确判断等综合能力,毕业后适应岗位需求,成为真正的实用型人才,从而进行病理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病理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与总结

2.1重视岗位需求,设计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基层卫生人才岗位需求,设计教学目标,病理学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各种基层常见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及相关的临床表现。授课过程中要加强病理学改变与临床表现之间关系的学习,用病理改变来解释临床现象,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病理学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医学生早期临床医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根据岗位需求及学时限制,还需整合教学内容,对各章节内容精选,并对其进行精炼和浓缩,教学内容设置以“必须、基本、常见、适用”为原则[2-3],教学重点是基层常见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多发病、地方病和老年病的基本病理知识,而对一些少见疾病、罕见病(如心肌病等)可以稍稍带过,或者让学生自学,如果对教学内容进行面面俱到的讲授,那么既讲不出重点和难点,也不利于学生的培养。2.2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方法设计上要改革创新,要牢固树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彻底改变过去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破除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根据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启发式教育为主线,有效运用“问题式”、“案例式”、“导学式”、“研讨式”等方法,使师生同时参与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密切联系,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全程,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创造性,把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学习知识的探究者和创造者,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比如,在相应章节课前设计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使学习更有目的性,如在学习血液循环障碍这一章时,设计病例“一患者下肢骨折,石膏固定卧床3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给予拆除石膏,患者准备出院,但下床活动不久,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嘴唇发紫,应声倒下,经抢救无效死亡。请用所学病理知识分析患者死亡原因是什么?”带着这一问题学习,学生上课精神集中,听课非常认真,学完新课后基本能解释患者死亡原因;但这时,教师还可以对该病例进行深度挖掘,发散思维,比如“针对此临床现象,作为临床医生应该怎么预防?”,“该使用什么药物预防?”,“溶栓药是不是只要有血栓形成就用,为什么”,“何时使用抗凝药,何时使用溶栓药,除此病例外,你还能想到哪个系统与这两类药物使用关系密切”等问题,通过发散思维,可以把药理学、病理学、临床诊断与治疗联系起来,打破学科界限,使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模拟临床治疗,而且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早期临床医学思维的建立,避免学生对疾病的认识片面化。2.3实验教学改革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整个病理教学过程中占了极重的比例。病理学实验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1)病变组织器官大体标本观察;(2)病理组织切片镜下观察;(3)临床病例分析讨论;(4)动物实验(现已合并到医学机能实验);(5)临床实践。每次实验课为2课时,每节课45min,带教教师2名,把带教班级分为两组,一组由副带教教师带着学生观察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时间为1个课时;另一组由主带教教师进行临床病例分析讨论,然后进行轮换。2.3.1组织器官大体标本主要根据章节选择典型标本进行观察,观察地点为病理学实验室,若学生对大体标本感兴趣,可以课后去本校生命科学馆,那里标本多且内容丰富。2.3.2构建形态学多媒体互动教学实验平台,优化教学配置组织切片的观察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有不同之处。相关的组织学是学习病理学的基础,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学生对组织学知识已大多遗忘,因此,在病理学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从病理学角度复习正常的组织结构是非常必要的,如在观察鳞癌切片时,先复习正常鳞状上皮切片,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鳞癌镜下病理变化。本校组织学实验和病理学实验是共用一套实验室,并称形态学实验室,学校建立了组织学和病理学电子图谱库,该图谱库里有各个系统的正常组织学形态图片和病理组织学形态图片,并配有镜下组织观察解说,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正常组织切片相关组织学内容,将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做对比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观察病理切片、掌握病变,更好地消化实验内容。2.3.3临床病例分析讨论主要选取与本章节相适应的典型案例并示教,选取了由本校教师组织及兄弟院校参编的、适用于三年制临床医学的、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病理学实验教程》。所有案例均来自于该教材,案例中含有基本的病史资料和病理尸检报告,为讨论提供了素材依据。为方便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5~6人为1个小组)。讨论内容包括:病例讨论的准备,首次由教师演示如何对病例进行分析探讨,教师示范完毕后,提前布置下次实验课的案例分析,时间约为2周;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分析时间及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查阅与本案例有关的资料;病例讨论的开展,教师主持课堂,学生发言讨论,每个小组选定1个发言人,其他小组可以对正在发言的小组进行评分和提出1个或以上的问题,该问题可以是关于该案例的任何形式的问题。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主持发言。最后,教师分析案例,讲解案例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基础,总结共性及特殊问题,纠正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偏差,总结案例中患者的发病过程及死亡原因。病例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解分析实际的典型病例,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疾病的病理变化,为认识疾病本质奠定基础,达到学习临床病理知识目的的一种方法,具有真实、客观和针对性等特点;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自学条件和实践机会[4-6]。2.3.4动物实验由于学时的限制,本校把病理生理学-生理学-药理学实验综合起来设计相关实验,成立了一门单独的实验课程-医学机能实验课,学时32课时,每次实验4课时,共8次。该实验课整合了空气栓塞、缺氧、有机磷中毒与解救、休克、影响和调节血压的因素、影响和调节尿生成的因素等实验。其与生理学、药理学结合开展综合性实验,把这些实验设计在一起,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认识疾病,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本实验课已作为一门网络课程投放到本校校园网络———“随身课堂”网站,在上实验课前,要求学生在“随身课堂”网站完成预习报告,并预习相关实验操作视频,这部分占课程考核成绩的10%,课后需在“随身课堂”完成电子实验报告,此部分占考核成绩的30%,教师课堂小组评价占20%,期末考试操作占40%。因受学时及教学条件限制,学生在校期间能做的实验有限,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学校购买了VBL-100医学机能虚拟实验系统,该系统采用了真实的实验数据,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研制的动物和人体实验模拟系统,涵盖了生理学实验、病理生理学实验、药理学实验、人体实验和综合实验共计70个实验项目。另外还有常用仪器模块、资料模块、动物模块及模拟考试模块,内容丰富,结构完整。VBL-100医学机能虚拟实验系统的使用主要是在实验前后,实验前预习模拟实验,确认实验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实验后再虚拟,对实验过程中不足之处加以思考,避免以后再出现同类失误。所有实验室定期开放,并有专人管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课后来实验室体验其他实验内容,拓宽自己的视野。2.3.5临床实践考虑到临床医学生就业问题,因有部分学生毕业后可能不会选择临床第一线工作。为了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增加学生就业率,本校组织学生去附属医院病理科参观学习一次,主要介绍病理科工作内容。一是让学生了解病理诊断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目前,临床病理诊断可作为临床确诊疾病的“金标准”,理解病理学在整个医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二是现在临床二级甲等医院均需建立病理科,而现在病理学专业人才短缺,大部分病理医生是由临床医学专业医生转变而来,学生毕业后就业可选择从事病理诊断工作。若学生对从事病理技术行业感兴趣,可在学完病理学后下一学期选修病理实验技术、细胞病理学等相关病理技术课程,为以后从事病理检验技术工作打下基础。2.4举办病理学知识竞赛为了培养良好的学风,本校从2014年起在学生入学第2年第一学期举办基础知识竞赛(此时学生基本已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准备进入临床知识学习阶段),竞赛科目主要包括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学5门学科,其中病理学知识竞赛内容包括5部分:(1)选抢答题;(2)名词解释题;(3)病理大体标本展示及讲解;(4)病例分析题;(5)病理切片诊断(此为加分题,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在决赛前,病理学有教师对学生进行赛前辅导,实验室在周末期间也全天开放。通过知识竞赛的举办,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基础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临床系教师反映课堂气氛较之前更活跃。

3小结

由于三年制学时限制,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很多的知识不可能在课堂上全部讲授。因此,怎么去创建一个课外继续学习的途径将变得非常重要[7-12],为此,本校加大了医学网络资源库的建设,目前已小有成效,但仍需继续完善,病理学网络资源库建设改革仍需继续努力。目前,我国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多数是按学科设置,这种设置有利有弊,优点是突出学科特点,体现医学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方便教学实施和管理,缺点是阶段性过于明显,基础与临床分离,学科间的知识重复过多,学科间横向联系不够,而三年制学生在校时间短,学习时间有限。为此,本校正尝试将基础医学知识进行整合,准备构建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课程体系,去除学科间的重复知识,合理整合教学内容,预备先在小专业进行探索试行,等这种培养模式成熟以后再向临床医学专业推广。综上所述,为了培养基层卫生单位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本校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根据现代教育模式发展和临床需求,转变教学理念,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切实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向高素质临床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靠近。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

[2]王柳行,辛程远.农村定向全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1(12):153-154.

[3]汪鑫平,郑美蓉,胡志红,等.农村订单定向培养医学生病理学教学改革实践[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1(2):105-106.

[4]郑少燕,杨棉华,蔡琮.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7,27(2):224-227.

[5]张琳,徐玉婷,王庆苓,等.案例教学在病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4):281-283.

[6]廖雯婷,邓丹玲,丁彦青.病理学启发式案例教学模式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7):578-580.

[7]熊晖,姚运红,陈小毅,等.建立多元病理学资源库提高教学水平[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0):1598-1600.

[8]陈冰,朱晓群,黄小梅,等.病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构想[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71-74.

[9]胡琳.病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应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2):196-200.

[10]徐洪海,卢林明.网络资源在病理学开放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8):2856-2857.

[11]崔丹,杜红禹,齐凤杰.浅谈病理解剖学多媒体资源库的构建[J].解剖科学进展,2014,20(5):487-488.

病理学基础知识总结范文3

【关键词】 病理学 教学活动设计 改革

2012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历时7年研究制定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对410个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进行了界定,此次标准制定的突出特点是“职业化”。尤其对于高职临床医学,教育部要求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从事城乡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助理医师,并具备专业核心能力如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预防,危急重症的处理,就业面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乡镇卫生院的临床医疗岗位。因此,为使《病理学》的教学能促使高职生满足国家要求和社会需要,本教研室在教育部的文件要求和学校的支持下,根据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习惯,对病理学的教学活动设计做了较大的实验性改革。

我们以“消化性溃疡”为例来介绍此套病理学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一、病例导入

病例摘要:患者,男,30岁。周期性节律性上腹部疼痛5年,剧烈疼痛伴呕吐半小时入院。疼痛多发生在上午11时左右,进食后缓解,常有夜间疼痛。有时有反酸、胃烧灼热感。入院当日中餐后突然上腹部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吐出胃内容物,急诊入院。半年前曾做纤维胃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椭圆形,中心覆盖白苔,周围潮红,有炎症性水肿。入院体检:体温37.2℃,脉率100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24/80mmHg。急性病容,板样腹,上腹部压痛明显,有反跳痛。叩诊肝浊间界消失。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4.0X109/L,白细胞分类计数,嗜中性粒细胞0.85,腹部X线透视膈下有游离气体,经外科急诊手术治愈出院。

思考:

1、请为患者作出诊断并列出诊断依据?

2、结合病例归纳消化性溃疡有那些临床表现及合并症?

首先通过介绍“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真实病例来引导同学们了解和认识该疾病。对于本病历摘要中的病情描述同学们大多都不陌生,再结合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病例,更能抓住大家的学习兴趣,去思考病历摘要中的疾病要点并互相讨论,不仅能快速切入本次课主题,还可迅速托起班级的学习气氛。

二、展示学习任务

理论:1、描述消化性溃疡的形态学变化、结局及并发症。

实践:1、会观察消化性溃疡的大体标本、病理切片;

2、会描绘消化性溃疡的镜下观图。

应用:1、能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做出初步诊断,并描述可能出现的病理变化。

2、正确认识消化性溃疡,为其临床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3、能进行病例分析讨论。

4、理解病因及发病机制,能说出防治措施。

在新课开始前即向高职生明确本次课需要同学们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和具备的运用能力,使大家更能从宏观上对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做到心中有数,知道本次课要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么学,学完后同学们会有什么收获。

三、知识链接

1、介绍胃的结构与功能。

2、介绍十二指肠的结构与功能。

本课程的知识链接其实即是将与本次课(消化性溃疡)相关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关于这部分知识在开展病理学的前一个学期同学们已经通过《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学习过,但由于部分同学已经对这两门学科的知识点开始淡忘,不记得某些细胞、组织、器官的正常形态和结构以及显微镜下的表现是如何,从而就严重影响本学期对《病理学》的学习。因为不记得正常,就无法分辨异常,而我们《病理学》主要介绍的就是疾病的肉眼和镜下形态。所以这短短几分钟的知识链接,即能快速令同学们回忆起曾经学过的医学基础知识,为本次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病例分析和新知采集

患者,男,38岁,工人。骤发剧烈上腹疼痛,并放射到肩部,呼吸时疼痛加重3小时,急诊入院。20多年前开始上腹部疼痛,以饥饿时明显,伴返酸、嗳气,有时大便隐血(+)。每年发作数次,多在秋冬之交和春夏之交,或饮食不当时发作,服碱性药物缓解。5年前疾病发作时解柏油样大便,人软,无力,进食后上腹痛加剧,伴呕吐,呕吐物为食物,经中药治疗后缓解。人院前3天自觉每天15时~16时及22时上腹不适,未予注意。人院前3小时突然上腹部剧痛,放射到右肩部,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入院。体格检查脉搏110次/min,血压13.3/8kPa。神清,呼吸浅快,心肺(-),腹壁紧张,硬如木板,全腹压痛,反跳痛。腹部透视:双膈下积气。临床诊断: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急诊手术。行胃大部切除术。

分析患者发生了哪些病理学的改变。要求收集以下新知

1、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

2、消化性溃疡临床治疗与临床病理的联系。

新知采集是教学活动设计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我们摒弃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教师主动学生被动”转变为“学生主动教师补充”的自主学习模式。希望采用新的方式激励出学生最大的能动性,自主采集新知,并进行小组讨论,将各位同学所采集的新知做归纳总结,最后由教师做补充、纠正和统一。

该教学模式的具体流程为:1.列出病例、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提出引导性问题,要求同学们将病例的信息点与课本相结合来回答问题,答案即为本次课的新知;2.根据同学们采集的新知,教师对其作出详细的解释;3.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将各自所采集的新知进行归纳整理,得出本次课新知的初步总结;4.教师再根据同学们的归纳做适当的补充和纠正,使本次课的知识点正确、完整。最后,由教师做全面的总结性的讲授。这种新式的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锻炼学生,1.用动态、唯物、职业的观点认识疾病,可迅速将疾病与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连贯起来;2.学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会理论联系临床,可运用病理学知识去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对临床症状与病变关系的理解更为深入;3.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成为课堂上推动课堂流程进行的主体,而教师进行的是引导、补充、纠正、归纳总结的工作,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同学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度高,把握牢固,记忆深刻。

五、知识拓展

1、介绍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和病死率

2、介绍消化性溃疡的综合防治。

知识拓展是提升同学们对本次课所讲授的疾病的兴趣、加强对疾病的理解和记忆的重要环节。它包括该疾病病人日常生活特点及注意事项、老百姓对疾病的错误认识、该疾病的社会讨论热点、新兴药物等相关方面。授课前即要求同学们去搜集各自感兴趣的相关疾病的文章和讯息,在课堂上,让同学们交流和探讨,发表各自的看法与心得,然后由教师对同学们讨论的观点进行评价和解释。知识拓展该环节的不可或缺体现在,充分地将病理学的基础知识与日常生活、临床表现结合起来,同学们在搜集和讨论的同时,能深刻体会到病理学的重要性及它是如何为临床打基础为临床服务的。不仅如此,知识拓展也锻炼了同学们以开阔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疾病,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病理学不只是低着头记忆知识点,而是要抬着头看它的发展它对病人生活的影响和普通人对它的认识。将书本上的枯燥知识点与真实生活中的各种经验、看法结合,知识点不再是单一的、琐碎的、无味的,而是与病人临床表现、临床治疗、病人日常生活一环紧扣一环,与高职生将来的临床工作构成有趣的严密的充满奥妙的医学知识体系。

六、知识运用

在同学们获得了本次课相关疾病的知识点并对疾病的新兴观点和发展有所了解后,接下来是让同学们将新知运用于病例进行分析,试着用知识点解决问题。对于刚接受的新知,同学们在运用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各种错误或困难,由这些错误和困难就能反映出同学们在把握新知时的各种不足。例如,有的同学对新知理解不够深刻甚至理解错误,有的同学由于记忆不牢固而无法对临床病例给出的信息进行正确有效的归纳,有的同学知识点理解正确掌握牢固但缺乏将知识点应用于病例分析得能力等等。因此,新知在应用中出现错误和不足更能使同学们对自己把握新知过程中的问题迅速、直观地发现和改正,通过知识运用这一环帮助同学对刚接受的新知进行趁热打铁的完善和巩固。

七、任务检测

任务检测即为向同学们提供一套科学、完整的习题,去检测知识点的记忆和把握。该环节更侧重帮助学生认识和熟悉期末考试、助理执业医师考试以及执业医师考试的测试题型、考试范围、题量、测试难度。

我校临床医学的学生未来将面临助理执业医师和执业医师两大考试,这两次考试合格的同学才能真正具备当医生的资格。因此,为了尽早使同学们了解医师考试。尽早帮助同学们为考试做准备,在每次新知讲授后,都会在任务检测环节中提供与新知相关的习题和历年考试真题。

结束语

本教研室在过去的一年中试用本套教学活动设计方案进行《病理学》的教学。试用过程中同学们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主动、课后习题完成度和准确度高,在两次期末考试均取得了优于以往年份的成绩。说明,本套教学活动设计方案虽然有某些不足或缺陷还有待修改,但改革实施后的确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效。

参考文献

病理学基础知识总结范文4

1在药学专业病理学教学中实施EBM的必要性

1.1药学专业临床病理诊断中需要实施

EBM在临床实践中,病理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被认为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对于疾病的诊断,首先要作出正确的诊断,才能指导临床下一步如何治疗。病理诊断是否正确需要经历起时间的检验及是否具有可重复性。这就需要从事临床病理工作医生正确的诊断。在WHO(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乳腺肿瘤分类中,过去对于乳腺微浸润性癌浸润病灶的大小(最大直径)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存在多种界定值共存的局面,导致在实际病理诊断工作中对微浸润性癌的诊断主观性强,重复性差。经过对大量实际乳腺微浸润性癌病例分析研究,新版分类对乳腺微浸润性癌的标准进行明确规定,即浸润灶最大径不超过1mm(单病灶或多病灶)。过去对于病理组织学诊断为大汗腺癌,在新版2012年乳腺肿瘤分类中,统一诊断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基于大汗腺分化可见于多种乳腺浸润性癌,如浸润性导管癌、小叶癌等。现有研究也证实,伴大汗腺分化的癌的化疗、预后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类似,因此不使用大汗腺癌的病理诊断名词。这将需要经过对大量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寻找新的“证据”,病理诊断标准不断改进。所以说,在药学专业病理学教学中,应用EBM,寻找新的可靠方法、指标,经过循证医学检验,能够为疾病的正确治疗及预后提供病理学知识支持。

1.2药学专业病理诊断发展中需要实施

EBM随着病理学的发展,病理诊断已不从单纯的依靠显微镜下作出诊断,现在已运用电镜、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流式细胞仪等,从形态学发展到形态学与功能相结合,不仅对疾病作出正确的病理诊断,还对临床治疗、预后提供详细的病理信息。例如,对于病理确诊为乳腺癌患者,现在进行分子病理学检测ER、PR及HER-2,为临床后续化疗提供帮助。如ER、PR阳性病例,可以用内分泌药物三苯氧胺治疗;如ER、PR及HER-2/neu均阴性的患者,化疗效果不好,预后差。目前,对一些恶性肿瘤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研究,针对这些恶性肿瘤的特异性靶向治疗药物已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如HER-2/neu蛋白阳性病例,可以用单克隆抗体赫赛汀(herceptin)治疗HER-2/neu过表达乳腺癌患者。对于肺的非小细胞肺癌EGFR过表达病例,可以运用EGFR靶向抑制剂的药物吉非替尼(gefitinib)、西妥昔单抗(cetuximab)进行治疗。对于CD20阳性的B细胞淋巴瘤,可以运用单克隆抗体美罗华(rituximab)进行治疗。但目前在临床病理实践中,由于各实验室检测基因靶点时,缺乏统一的实验室条件、操作方法以及判断标准,可能导致判断结果在不同的实验室间重复性不一致。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应用EBM总结经验,发现新的方法、技术,应用到临床病理实践中,做出正确的病理诊断,为临床提供详细、准确的病理信息(包括分子病理相关分析材料),指导临床正确的治疗,判断疾病的预后。

2EBM结合临床病例在药学专业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适应EBM理念下的结合临床病例教学法,教师必须从病理学的教学实践出发,优化教学内容。EBM结合临床病例理念下的病理学教学模式中,实施一般包括4个步骤:

①根据临床实践病例中患者遇到的情况提出临床问题;

②通过工具书或一些网站检索相关临床资料文献;

③分析评价相关证据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病理学基础知识总结范文5

病理学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1],是医学生重要的基础必修课,内容繁杂、抽象枯燥,不容易理解。临床上血栓形成非常常见,如脑动脉血栓形成引起的脑梗死、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引起的心肌梗死、手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继发血栓形成等,且危害极大[2]。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一节内容尤为重要。只有很好地理解掌握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明确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才能够在临床工作中预防和减少血栓形成。本文就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病理学授课《血栓形成》这一节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内容,旨在提高授课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1《血栓形成》教学设计的目的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自身的教学风格,将教学过程的各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制订出最佳教学方案的过程。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病理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主要强调“共性”,各论则主要研究各系统不同疾病各自的规律,主要强调“个性”,总论是各论的基础。《血栓形成》属于病理学总论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第三节,该节处于本章节的中间环节,在整个章节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之后的栓塞、梗死奠定基础,但其内容繁杂,有难度,学生不容易理解和记忆,因此需要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突破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及运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血栓形成》教学设计的实施

所用教材:《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陈命家易慧智主编)。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及教学反省。

2.1学情分析

病理学开设于本校大专临床医学专业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完成《生理学》《生物化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相关基础学科的学习,对医学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针对《血栓形成》这一内容,学生虽然已经基本掌握了血管的组织结构、正常血液凝固机制等相关知识,但部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缺,自身的学习方法单一,理解领悟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因此学习效果较差。

2.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血栓形成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熟悉血栓形成的过程;了解血栓的类型。②能力目标:在课上导入一个血栓形成的临床病例,上升到能力目标,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预防血栓形成的认识,进而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治疗中[3]。③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在掌握血栓形成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有义务向患者普及血栓形成的诱因、危害及防治,把社会责任教育融入病理学课程教学,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严谨、务实、防治兼并、仁心仁术等良好职业操守的医学专门人才。

2.3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血栓形成》安排1学时(45min)进行讲授。设计思路及时间分配如下:导入新课(3min)、展示目标(2min)、新知落实(32min)、课堂小结(3min)、课后反思(2min)、反馈练习(3min)。重点是新知识落实,采用案例分析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举例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前:给学生布置准备任务,采用爱课程、慕课等相关网络资源,提前预习新课[4-5],以及使用MindMaster让学生提前绘制思维导图明确学习内容[6],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效果[7]。课中:引入一个临床病例,如“患者,男,22岁,建筑工人,某日施工中不慎右脚掌被锈铁钉扎伤,逐渐出现红肿,并向上蔓延至右下肢,之后多次反复发作,一个月后,在一次排便中突然高声尖叫、口吐白沫、抽搐、死亡”,导入新课,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疑问,病例中该患者的死亡原因是什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模式。对于《血栓形成》这一新知识,学生比较陌生,因此设定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首先根据上述临床病例,讲解血栓形成的概念,概念是重点,采用启发互动法提示学生去思考血栓与血凝块的不同。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后向学生展示生理学中曾经学习过的正常血液凝固的机制,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明确正常机体血液中凝血和抗凝血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启发学生什么情况下这种平衡会被打破呢,一旦被打破又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下一个内容: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主要运用多媒体演示法,结合板书画图,图文并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8]。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有了血栓形成的条件,其又将经历怎样的过程呢,这就是下一个重难点。通过图片及小动画分步骤详细讲解血栓形成的过程,使枯燥的内容形象生动化;其次采用多媒体视频向学生展示完整的血栓形成过程,该视频充分运用了Flash动画,将肉眼无法看见的血栓形成过程形象、具体地展现出来,再次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9];再次,教师带领学生回归课本,通过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对血栓头、体、尾的讲解,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血栓的类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先通过教师讲述及PPT图片展示,再用视频完善串联知识点,然后自我归纳,由此攻克此重难点。最后,采用举例法,列举临床上常见的血栓性疾病,如心瓣膜病、脑栓塞、心肌梗死等,讲述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联系临床,与职业相接轨,学以致用,使学生对血栓形成的理解更加深刻。新知传授结束,再次带领学生回到课前导入的病例,结合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再思考,在本病例中患者是有哪些因素导致了血栓形成,患者形成的血栓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患者的死亡原因到底是什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讨论之后完善总结,也为下节课栓塞的讲述打下基础。采用小组讨论法,锻炼沟通能力,实现知识的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得到价值肯定,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课后:采用问卷星APP,学生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完成在线测试,查漏补缺,强化对重难点的理解和记忆,教师根据统计结果,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10-11]。

2.4教学评价

通过班级微信群以及调查问卷,搜集整理学生意见,下次课前通过采用抽查提问的方式进行考核。

2.5教学反思

授课结束及时进行教学反省,本节课教学环节衔接得当,教学方法丰富多样,学生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通过课堂小结以及反馈练习,学生已经掌握血栓形成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不足的是,部分学生对血栓形成的相关医学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自身学习方法缺少灵活性,融会贯通的能力稍差,因此结合实际情况,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不断改进,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及知识储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血栓形成》是临床医学专业在病理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病理学总论部分占据核心地位,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必须完善《血栓形成》的教学设计,将枯燥的学习内容采用多种教学设计方法,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预防和减少血栓的形成,使学生在《血栓形成》的学习过程中更加贴近临床实践,对相关疾病有更深一步的认识,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万君.护理专业病理学中炎症教学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3):3675.

[2]徐春红.在高职病理学教学中加强与临床学科联系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2):79-81.

[3]廖雯婷,邓丹玲,丁彦青.病理学启发式案例教学模式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7):578-580.

[4]席海芳.爱课程网在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1):84-85.

[5]高爱社,陈芳,李姗,等.基于慕课平台的翻转课堂在病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3):14-15.

[6]陈俊芳,许三林,何伟.思维导图在高职临床专业病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重庆医学,2017,46(27):3882-3885.

[7]何婷婷,阮萍,彭忠异,等.基于“厚薄”教学理念的高职病理学理论教学设计及论证[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2):69-71.

[8]彭成清.多媒体课件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的几点体会[J].中国医药卫生,2012,6(7):58.

[9]孙嘉伟,傅红琼,李琳,等.基于翻转课堂的病理学信息化课程设计与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4):33-34.

病理学基础知识总结范文6

关键词: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方法;探讨

R392-4

医学本科生在学习病理学过程中,由于刚从高中毕业,对大多数疾病的感性认识很少,普遍感到病理学内容艰涩难懂、枯燥零散, 难于形成系统的记忆,久而久之,形成对病理学学习厌倦的态度,进而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形成不良的影响。

为了激发医学本科生的学习病理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增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笔者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探索, 总结了一些重视临床与病理紧密联系的教学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 明确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达到预期目标,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就得让学生对病理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首先要以明确的学习目的鼓励学生学习,要让医学本科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病理学的重要性,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把内、外、妇、儿科学等临床课学好就行了,不必要学好病理学,只是认为病理学是基础课,只要考试过关拿到学分就行了,岂不知只有把病理学、生理学等这些基础学科学好了,才能更好更简单的学好其他临床课程。因此,在给学生讲第一节病理学课的时候,老师就需要把这些思想给学生讲清楚、讲明白,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学好病理学的重要性,不至于在学习临床课程时费脑筋、似懂非懂。

二、 适时导入病例、活泼课堂气氛

不能否认,大部分本科学生都喜欢临床医学,在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稍不留神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因此老师们就可以适时的导入一些经典的病例,让学生们也参与进来,进而活泼课堂气氛,让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们重新拉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课前导入,在做家兔空气栓塞实验课前可列举某诊所一30岁成年男子因静脉输液时不慎入空气导致不幸死亡的案例。学生们很吃惊、很疑惑,一30岁的青壮年男子都能因静脉输注空气而死亡,那么老人、小孩等就更危险了。进而在实验课开始后,学生们会对实验过程观察特别仔细,为什么对家兔静脉注入5~10ml空气时,家兔就会死亡呢?解剖前后,家兔会出现哪些变化,引导学生做小兔死亡前后的比较,一起讨论分析家兔的死亡原因,进而引入空气栓塞实验,让学生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使课程丝丝入扣、步步引导,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病例与病理的紧密结合,让医学本科生们深刻认识到病理学科的桥梁作用与重要性,通过病例讨论,让医学本科生们学会了举一反三,了解如何运用各种思考方法剖析一个新病例,这对学生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思维分析力、判断力的培养和运用起到重要的铺垫作用[1]。课中及课末导入病例的重要性,道理亦然。

三、 紧跟时代科技、密切师生联系

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科技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而在我们的本科教学领域,应用最多的就是多媒体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通过图像、动画、视频等方式将课堂内容更系统地展现到学生面前,使以前靠想象才能得到的病变组织或标本更生动地让学生身临其境,老师们应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病理学让学生们学习起来更加有味。老师们在讲解PPT和组织标本的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到首要位置,让他们充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注重他们的独立观察能力,老师们多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自己解答问题,根据组织病理变化的特点让学生自己作出初步诊断,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增强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 搞好校院关系、拓宽教学空间

病理学实验课的讲授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老师们应与教学医院的医务人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随时掌握有关科室住院患者的具体情况,根据课时的安排,适时带领学生们分批进入科室,利用事先挑选好的特殊病例服务于近期学习的理论知识。但所有的准备工作都需要在进入科室前完成,例如在当今的医疗环境不是太好的情况下,患者是否同意学生们进行观察并了解病情等,这就需要老师与医院的医务人员事前都要与患者搞好充分的沟通工作等。老师或本科室医务人员应就挑选好的典型病例向学生们进行病例的分析讨论, 特别是涉及到病理学实验教学内容时。由于是分批进入临床科室,不同的学生们可能面临不同的临床病例,这样他们就可以在课下互相分享见到的病例,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学生们通过身临其境的观察和体验, 能够及时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及时将临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改进考评方法、培养实事求是

病理学实验课的考试基本上分为两部分:理论考试和实验考试。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70%、病理实验成绩占30%。基础理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老师们也要多次向学生们强调实验课学习的必不可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采用阶段测评的方法对学生们进行考评,明确告知他们每次的考评都会计入最后的30%的病理学实验课总成绩上,这样就会引起他们对此次考评的重视。具体的操作方法简单介绍如下:每次实验课留出一定时间抽考5-10名学生观看切片和标本,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对切片和大体标本做出诊断,并且写出诊断依据,老师们可当场对他们的考试进行讲评并计算分数。在讲评的过程中,重点讲解怎么通过观察标本和切片病理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们在考评中学会正确的理性思维方式,促进学生观看标本、切片的自觉性和考评的严谨性。这样不仅可以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也培养了学生们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2]。

总之,病理学的本科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探索性工作,老师们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不断进行教学内容及方式的改革,使之更适应本科学生们的学习与掌握。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这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而老师应始终在医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至于每堂课选择讲授哪些内容和采用哪些教学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讲课的时间、讲授的地点、学生们的精神健康状况等综合考虑。只有不断的探索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对医学本科生的病理学实验课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剑锋,彭绍华,谢平平,等.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3):15-24.

[2]张国芳,李平.病理实验课的教学初探[J],职教论坛,2007,9: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