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消防形势分析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消防形势分析报告范文1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牢固树立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不断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推动形成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合力,逐步建设县、乡二级重点监测预警信息化系统和监测预警信息报送制度,发挥社会、基层组织和群众作用,提高我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综合协调和部门联动相结合。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综合监测预警工作,统筹协调自然灾害预警信息有关工作,健全自然灾害信息资源获取和共享机制,加强与自然灾害有关监测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各相关部门负责本单位涉灾预警信息工作,形成政府主导、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联动机制。
2.坚持分级负责和区域协同相结合。我市要做好本辖区内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分级管理,落实责任,强化管理服务和资金保障,加强县乡协同发展。县乡自然灾害监测部门承担相关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为防灾减灾提供服务。
3.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支持科研单位、企业、基层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自然灾害风险监测工作。
(三)工作目标
初步建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制度体系,建成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和应急管理系统逐级报送制度,建立健全面向政府、公众和行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初步构建规范的自然灾害预警服务模式。
二、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分类监测和分级预警体系
(四)推动健全自然灾害分类监测体系。自然资源、水利、住建、农业农村、林业、气象、地震等部门,要针对自然灾害种类和特点,完善本部门专业监测站网布局,划分重点监测区域,确定重要监测点,加密监测站点。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水文监测站网体系、城市排水防涝综合信息平台、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森林火点和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地震紧急快报体系等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消除监测盲区,提高监测覆盖率。明确监测项目,加强新技术、新装备应用,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对自然灾害及其有关要素进行实时监测。应急管理部门针对多灾并发群发和灾害链况,在充分利用有关部门监测数据的同时,拓宽信息化、智能化采集渠道,探索开展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工作,提升自然灾害立体综合监测能力。
(五)建立重特大灾害应急加密观测机制。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应急管理部门协调有关自然灾害监测部门及时派出专门监测队伍,配备监测装备,针对重点区域多手段开展应急加密动态观测。市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可配合开展有关工作,及时为应急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六)提高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水平。各自然灾害监测部门紧密沟通,进一步明确防灾减灾救灾需求,推动提高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产品的时空分辨率和更新频率,综合利用国内外预测预报模型模式,针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重特大自然灾害,全程提供更加及时精准的短临预报。
(七)规范自然灾害分级预警工作。自然资源、水利、住建、农业农村、林业、气象、地震等有关自然灾害监测部门,进一步规范自然灾害分级预警工作,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按照自然灾害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等综合研判结果开展分级预警,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预警级别或解除预警,并通报本级应急管理和相关部门。预警级别划分为四级:四级、三级、二级、一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一级为最高级。
三、建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和报送制度
(八)推进应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按照省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推进应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建设。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市应急管理局要统筹自然资源、水利、林业、地震、气象等部门的监测预警信息和工信、住建、农业农村、交通运输、教育、卫生等部门的行业信息资源,按照“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信息系统应用工作,实现自然灾害监测信息互联共享和评估预警信息联合等功能,满足县级灾害监测预警工作高效互联互通的需要。
(九)全面推进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加快自然资源、水利、林业、气象、公安、应急、工信、住建、交通、教育、卫健等相关单位建立自然灾害有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通过签订协议等形式,分批组织实施,预报产品、预警产品和服务产品等气象灾害信息;地震监测速报信息;监测和预警等地质灾害信息;防汛抗旱气象数据、水利工程数据、水文数据、防汛抗旱工情险情、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城市内涝等防汛抗旱信息;航空监测、地面监控、森林火险监测站的火情和森林火险综合、气象部门监测和预报数据等森林火险信息;大型建筑、大型公用设施、地下管网及综合管廊、公共空间、消防重点单位、重大活动保障等城市安全信息。有序有效接入本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各有关部门要保持数据动态更新,形成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安全可靠、覆盖全面的信息共享模式,为信息预警提供基础。
(十)建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逐级报送制度。设立专岗人员,负责向上级部门报告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有关信息,制定信息逐级报送工作规程,明确报送范围和内容,确定报送形式和时限,严格报送流程和要求。市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并指导全市报送工作。
四、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会商研判制度
(十一)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会商机制。构建涉灾部门、属地政府、灾害现场等多方参与的会商平台,定期汇总分析各专业部门灾害趋势预测和重大灾害形势研判意见,形成综合会商研判报告,实现多方参与会商和多源监测预警信息的综合研判。及时开展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分析研判,每季度和每年开展定期会商,汛前、节假日前、重大纪念日、年末等重要节点开展不定期会商。组织有关部门汇总分析自然灾害趋势预测信息,组织开展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分析研判,确定风险水平、风险类型和高风险区,形成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分析报告。
(十二)开展重大自然灾害快速综合研判。密切关注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发展全过程,及时组织有关监测部门汇总分析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必要时加密会商,适时开展灾前预评估、灾中跟踪评估和灾后总结评估等,对自然灾害发生可能性及其影响范围、损失影响和后续风险等开展快速综合研判,形成报告并不断更新。参与会商评估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及时提交预测分析报告,形成规范化会商评估制度。
五、健全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和预警响应制度
(十三)加强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应急管理部门协同市气象局、市政数局、市融媒体中心(广播电视台)、市互联网信息中心、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电信公司做好预警信息工作,优化完善本级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平台,明确职责、预警范围、预警类别、权限、审批程序、流程、渠道和保障措施等,确保及时准确预警信息。
(十四)构建基层预警信息服务体系。各有关部门提高社区、人员密集场所和偏远区域预警信息传播接收设施普及率,整合基层各类信息员队伍,扩展社会传播节点,构建集技术、装备和队伍于一体的基层预警信息服务体系,提高信息覆盖率和播放频度,逐步解决预警“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推进应急广播系统建设,乡、村在各类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设立电子显示屏,通过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等多种手段及时传递预警信息,确保预警信息入户到人。
(十五)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响应机制建设。各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细化本级自然灾害预警响应措施,修订完善本级应急预案,做好预警信息与应急响应启动的衔接,自然灾害预警的主管部门应根据事态发展,按照有关规定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并重新。自然灾害预警响应后,各有关部门要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健全多部门前后方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加大灾害预警的科普宣教工作力度,确保预警响应效果。
六、保障措施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作的统筹协调,重大事项和主要成效等要及时向本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应急管理部门报告,并通报有关各方。推动乡(镇)街党委政府更加重视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建立相应的综合协调机制。
消防形势分析报告范文2
1安全事故(事件)时有发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中小学、幼儿园发生涉及师生安全的案件(事件),特别是刑事治安案件在社会上极易造成震动,也会给政府和学校造成负面影响。从调查看,近三年该市中小幼校园内发生比较突出的安全事故(事件)依次有:意外伤害、饮食卫生、交通、学生暴力及火灾事故,如图1,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2制度体系不够科学,安全理念缺乏前瞻性
近年来,中小学、幼儿园制定出台一些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从现有制度内容看:在消防、治安、用水用电,安全检查、秩序管理及应急处置等方面硬性要求较多,体现服务理念较少,且存在着不系统、不全面,不易操作等问题。从校园安全管理理念看:缺乏科学有序地全程安全管理理念。安全事故(事件)发生前缺乏主动预防措施,事故发生后善后及恢复工作还不够;有的学校尚未建立比较完整的校园安全预防、管理、应急、处置等制度体系;有的学校应急处突制度本身设计存在缺陷,其结构、内容、层次不尽合理,职能、责任不够清晰等。
3安全管理认知上有差异,安全责任未能完全有效落实
(1)学校层面。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级学校设立法制副校长,配合政府及公安机关定期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秩序整治工作。但一些学校认为校园安全主责在公安机关,学校在其承担主体责任的认识不够。(2)教师层面。一部分教师缺乏对学生安全的正确认识,日常教学中未将学生安全摆在突出位置。调查中有20%教师认为没有必要与学校签订安全责任书;17%教师认为在组织教育教学和其他活动中学生发生了安全事故,自己无相关责任。最终形成了在校园安全认知上错位和不足,导致了安全责任的不明晰和安全意识缺失,安全责任未能完全有效落实。
4教师安全工作职责明晰不够,未形成有效合力
维护校园安全是全体教职工的责任,班主任更是校园安全工作队伍的中坚力量。安全管理人员主要承担校园治安、消防、交通、学生安全教育培训及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而教师主要承担学生思想教育、学生动态与行为表现观察、学生危机事件预警等工作。但实际工作中,校领导、安全管理者、班主任及代课教师等职责明晰不够,还存在着互相推诿扯皮现象。
5学生安全教育重形式,缺内容、方法和系统性,培训演练欠缺
幼儿及中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自我保护和财产保管能力差等。但当前学校安全教育存在着“活动化”、“口号化”现象,缺乏有计划性、系统性、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活动。首先,安全教育形式单一。一些学校未对学生能接受教育方式进行调研梳理,安全教育主要是材料发放和“大班”授课形式为主。据调查,该市分别有39%、25%和14%的学校利用大会、升旗仪式后和课间操前后开展安全教育,如图2。其次,安全教育内容枯燥,缺乏系统性。各校承担安全教育课老师非安全专业毕业,且自身缺乏系统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只能是照本宣科,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小学到高中,各年龄段孩子心智、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不尽相同,未分类制定教育计划,内容有限、针对性不强。再者,安全培训演练欠缺。老师说百遍不如实操练一遍。据调查,全市定期开展消防、地震等疏散演练学校只占51%,35%受访者表示其学校偶尔有,还有14%的受访者表示学校没有或不知道,如图3,可见学校安全培训演练欠帐较多。
6安保专业力量明显不足,安保人员精力投入不够
调研中安全管理专职人员占比25%,保安员占比15%,专职安全保卫人员比例明显偏低,如图4;在安全工作量考核上:安全管理专职人员只有35%,考核安全工作量学校占比明显偏低,如图5;安全管理人员(保安员除外)花在安全工作上的时间:超过2/3的人比例为44%,其余投入到安全工作时间不足一半,如图6,再之,只有66%的安保人员接受过岗前培训,且培训仅局限在消防、治安方面。
7安全投入不足,安全设施等维保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
个别学校围墙设置过低,外来人员很容易翻墙进入;一些学校门窗、护栏有破损,电路、电器设备未定期检修检测;部分学校消防设施、设备未能完好有效运行,灭火器数量不足,老旧建筑物无消火栓和送风排烟装置等;特别是郊区县大多数学校,仍未将视频监控、消防报警及防盗报警等主要安防设施建设纳入到校园整体规划中;已建设的监控系统未做到校园全覆盖。由于安全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安全设施、设备维保工作不到位。一些学校维修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甚至没有,有的学校监控摄像头老化导致画质不清,有的学校存在灭火器材生锈甚至失灵,消防供水管网无消防用水等现象。维保经费缺乏,维保频次降低,安全设施、设备得不到及时保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已经发生案件不能起到应有的技术上证据保障支持,如图7、8。
8校园安全防范压力增大,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足
中小学、幼儿园人员密集,且中小学生或幼儿防范能力弱,又是社会关注的群体,个别社会极端分子和分子瞄准了中小学、幼儿园,致使中小学、幼儿园成为极端暴力和恐怖事件的易发地,对当前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提出了新挑战。校园安全防范措施与现实要求和社会期待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从问卷调查情况看:一是门卫值守工作有待加强。一些学校存在随意出入、无人值守现象;二是学校缺乏有效预警机制,信息研判能力有待加强。一些学校对敏感信息、苗头性信息分析研判不够,遇有突发事件未能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存在迟报、漏报等现象;三是应急体系不健全,应急保障水平有待提升。一些学校存在防护器具等应急保障物资储备不足、配备不到位,应急预案编制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预案缺乏演练等问题;四是应急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些学校校园应急安保人员未开展系统安全知识学习、专业培训等。
9校园周边隐患多,综合治理仍需加强
消防形势分析报告范文3
关键词:青少年 学习生活 事故隐患
当前,中小学生中相继出现了不少因思想、心理、行为上的偏差而引发的伤亡事件,暴露出了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和行为上存在普遍性的安全隐患。安全事故不仅造成了大量青少年的永久性残疾和早亡,消耗巨大的医疗费用。不仅给孩子及家庭带来痛苦和不幸,而且给社会、政府及学校造成巨大的负担和损失。一个个触目惊心、血泪交织的悲剧不能不叫人扼腕叹息、心有余悸,也更对我们敲响了安全的警钟。因此,校园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保护好每一个孩子,使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安全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已成为中小学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1.学校校园安全现状分析
在校园安全教育工作中,校方的重视程度、师生对安全问题的认识程度、学生掌握安全技能的熟练程度、校园硬件设施完备程度以及危机状态的心理应急反应都是影响校园能否安全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上述工作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几乎所有学校都对学生进行了在校如何处理突发和意外情况的安全教育,但是教育的系统性不够,且有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演练的倾向。并且学生更倾向于接受和信任教师传授的安全知识。对于父母传授的安全知识,则认为比较零碎不够全面。导致学生掌握的安全知识仅限于书面化,而且不够灵活、牢固。因此,只有学校、家庭双管齐下,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才会真正得到提高。
1.2师生对常见安全问题认识不足
踩踏事故是校园最常见的隐患之一,如在平常放学或课间活动时,大量的学生涌出教室就可能发生事故,而在大型集会散会之后学生拥挤入教室造成踩踏的事故也屡见不鲜。调查显示,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认为“踩踏事故离自己很远”,部分教师也持此观点。我们学校为防止踩踏事件的发生,采用错时放学的方法,这一方法值得考虑推广。但仍需要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控制拥挤的人流,从根本上解决踩踏问题。踩踏问题的解决,除了有赖于一定的基础设施之外,师生足够的重视也很重要。
1.3学生实际安全技能欠缺
学生实际安全技能欠缺,是所有安全事故中隐患最为严重的一环。当火灾等安全事故初发时,使用灭火器等能够控制灾患,保护自己,从而大大降低灾患威胁。然而调查结果表明真正会使用灭火器等安全器械的学生数目偏少。至于其他的应急逃生技能,掌握的学生也很少。
1.4安全逃生演习效果欠理想
中小学生普遍认为地震离自己较远,在问及地震来临的对策时,绝大多数学生选择“逃出教室”或者“躲在桌下”,只有极少数学生选择“拨打急救电话”。师生普遍认为地震的威胁离自己十分遥远,几乎“无须考虑”。但是,所有学校也都组织了相应的“地震逃生演习”。在对地震逃生演习用时情况的分析中发现,全体师生逃离现场所用的时间偏长,基本都在两分到两分半钟之间,很难实现疏散的真正目的。究其原因,学校对此类演习尽管比较重视,但是细节组织不到位,靠近教室前后门学生的出逃顺序、不同班级学生楼梯间的使用先后等问题没有考虑周全。而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学生对此不够重视,往往以“游戏”心态来对待逃生演练。
1.5系统安全教育与心理辅导有待加强
中小学生普遍缺乏面对校园危急情况的心理应急教育。实际上,迄今为止,我国并未开展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的面对危急情况的心理教育,仅在部分地区有针对危急过后的心理疏导等。中小学生在独自面对前所未见的意外和危急情况时,心理往往极不平静,很容易反应过激或者失去理智。据报道,很多学生在楼内起火很小的时候就选择了跳窗逃生。而许多学生在校园里遭遇勒索敲诈或者殴打之后,要么反应过激拿刀伤人,要么忍气吞声被继续敲诈。种种现象表明,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急情况,学生并没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另外,除了面对突发和意外事件时需要帮助学生进行心理防御以保护身体健康之外,也要防止与身体伤害同时发生的心理伤害,这样的伤害是不直接呈现后果的、隐秘的、影响滞后的伤害,可以认为是伴随身体伤害发生的“二次伤害”。
2.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事故隐患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事故隐患进行了细致分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不当活动事故
学生在课余时间相互追逐、戏耍、打闹时不掌握分寸和方式方法,使用笔、石子、小刀、玩具等器械造成的伤害。
2.2挤压、践踏事故
放学和下课时在楼道、门口等黑暗和狭窄的地方互相争先而造成的挤压、践踏等事故。学校楼房走廊栏杆的高度不符合要求;校园设深水池;体育设备不定期检查、维修、更换,有些危房在带病使用;校园设施老化。
2.3交通事故
不走人行道、随意横穿马路、强行超道、高速骑车等造成的交通事故。乘座货车或超载车辆而造成车翻人伤亡的事故。
2.4体育活动事故
体育活动或课上不遵守纪律或注意力不集中,活动随意,体育器械使用时不得要领而造成的伤害。
2.5劳动或社会实践事故
在劳动或社会实践中安全意识差,操作不熟练或不按要求操作而造成的伤害。
2.6校园暴力事故
学校安全保卫制度不健全,防范措施不得力,学生受到校外不法之徒的侵害。哥们义气拉帮结伙;为小事摩擦使用武力;盲目消费导致偷盗;不良交往拉人下水;少数教师有体罚行为。
2.7消防事故
学生取暖、用电、饮食不当而造成火灾、触电、中毒等事故。一是侥幸心理严重,导致老化的供电线路和设施仍在凑合着使用、消防器材不足、楼房过道设计不符合消防规定等等。二是消防知识缺乏,大多数师生不会使用灭火器,消防课极少上,发生火情更不知如何处理。三是管理措施松懈,如学生随便使用电器,煤气,蜡烛等易燃易爆物品。
2.8学生身体特殊事故
因学生特殊疾病、特殊身体素质、异常心理状态受到意外冲击而造成的伤害。
2.9自然灾害事故
学生自救自护能力差,遇到暴风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无法有效防卫造成的伤害。
2.10卫生事故
校卫生管理重视不够,工作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特别是农村学校食堂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卫生设施差等问题仍很突出,已成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隐患。
2.11设施事故
学校没有定时检查设施,导致学校里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3.学校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应对安全事故的对策
3.1成立安全教育共同体,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与自救能力
学校应将培育新的校园安全文化的重点定位于: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通过群策群力进行安全教育以提高师生整体的安全素养。面向全体家长、学生、教师,做到全员参与,对学生定期进行法律安全意识和防范应变技能教育;教育形式短少精悍,持之以恒,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反复强化,长期坚持,才能让安全意识扎根在师生心中。
3.2健全校园安全管理机制,降低校园安全事故的危害度
校园安全无小事,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中,安县桑枣中学师生们仅用1分36秒迅速地从不同的教学楼和教室冲到操场,学校全体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毫发无损。正是得益于“史上最牛校长——叶志平”4年来坚持组织学生紧急疏散演习。
学校要制定一整套详细的安全管理办法、安全考核指标、具体操作规程和评价体系,建立起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从而保证校园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的完备。
3.3加强校园暴力事件研究,明晰师生的是非观念与应对技能
当今时代,以斗殴打架、欺侮学生、勒索钱物、残害师生、逞凶作歹为典型表现形式的校园暴力有蔓延发展的趋势,成为校园中一颗急待治理的“毒瘤”;另外,给同学起外号、语言讥讽、歧视等非典型的暴力形式也普遍存在。这些外显的和潜在的暴力行为给众多学生的心灵深处蒙上了不安全的阴影,一些被欺凌的学生由于面对校园暴力不敢抗争,无力抗争,只好消极容忍;一些学校由于校园暴力愈演愈烈,致使学校的育人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如何积极应对校园暴力,是未成年人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师生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校园暴力进行理性的分析与研究,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寻求学校、家庭、社会多方位的支持是校园安全的有利保障。
3.4关注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增强学生的抗挫及自我调适能力
消防形势分析报告范文4
【关键词】 体育教师 体育课 安全教育 防范意识 逃生技巧 救人方法
1、前言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同时,教育部公布了2006年中小学安全事故总体形势分析报告,报告显示各类安全事故中,10%是因自然灾害等客观原因导致事故发生, 90%属其他各类安全责任事故,其中,45%的事故因学生安全意识淡薄而发生,18%的事故因学校管理问题而发生,27%的事故由于社会交通、治安等原因发生。报告还显示出低年级学生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2006年全国各地上报的各类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中,43.75%发生在小学,34.82%发生在初中,9.82%发生在高中。这些数据不但反映出一些地方安全制度和安全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应急预案不完善等安全管理问题,而且也反映出受害人的安全防范意识差、安全知识匮乏、没有掌握逃生自救技巧、不懂应急救人方法等安全教育问题,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安全知识都比较欠缺,安全意识相对淡薄,自我防护能力也比较差,是导致低年级学生安全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对此,报告要求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坚持"积极预防,科学预防"的方针,强化管理,狠抓落实。学校作为典型的人员密集场所,尤其要抓好安全工作,要重视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行为训练,要帮助学生牢固树立起"安全至上"的防范意识,要想方设法教会学生多种应急逃生自救技巧和应急救人方法。体育教师作为学校的教育者之一,毫无疑问也肩负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体育课顺理成章也就成为了体育教师进行安全教育最佳选择。
2、体育教师的安全教育策略
人类生存健康是前提,物质是基础,精神是源泉,而安全,则是堡垒。体育课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更要重视安全教育,那么我们体育教师究竟该如何利用体育课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呢?下面就谈谈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以供大家探讨。
2、1、利用理论课向学生讲述各种安全知识
目前,各个学校都有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但是却没有专职或兼职的安全教育人员,学校也没有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学生所接受的安全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的安全报告会、橱窗宣传、新闻媒体宣传以及家长和老师们的点滴告诫,所以他们所掌握的安全知识很少、且不系统不完善。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在征求学校领导意见的基础上,决定由我们体育教师兼职进行安全教育,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向学生传授各种安全知识,我们具体的做法是:首先对各种安全知识和安全素材进行搜集、整理和精加工,利用体育理论课进行讲述和演示或是配合学校政教处进行讲座、图片展览等。同时,我们在新生进校后首先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包括:上下楼梯靠右走,出操、用餐各班的队形和行走路线等。目前我们每年都进行宣讲的安全教育宣传资料主要有:"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急救方法"、"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救和救人方法"、"火灾发生后的自救和救人方法"、"野外遇险求生方法"、"传染病的防治方法"、"食物中毒急救方法"、"交通安全"、"防身抗暴自卫方法"等等,根据我们的教育信息反馈,学生对我们利用体育理论课进行安全教育之举大加赞赏,他们表示通过老师系统的宣讲他们不但学到了许多系统的安全知识,而且还知道了大量的应急逃生自救技巧和救人方法。
2、2、利用实践课教会学生多种应急逃生自救技巧
体育教师在利用体育理论课向学生传授一些安全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会利用体育实践课来教会学生掌握大量的应急逃生自救技巧,因为面对灾难时,能够化险为夷的都是那些既掌握了一定的安全知识,又掌握了必需的逃生自救技巧的人,所以我们体育教师在进行安全教育时要善于利用体育实践课各教学单项的特点,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和情况,有意识的将一些安全教育内容和体育教学内容有机的整合到一起,来帮助学生掌握那些行之有效的应急逃生自救技巧。例如:在教学生练习引体向上的同时,我们有意识将爬竿、爬绳、爬墙和爬树等内容一并纳入教学之中,使学生在锻炼上肢力量的同时来提高他们的攀爬能力,使他们能很好的掌握多种攀爬逃生自救技巧;在进行技巧滚翻教学时,向学生宣讲突然摔倒或从高处落地后做滚翻缓冲的自救技巧;在进行武术教学时,我们选择了一些有防暴和抗暴作用防身格斗术来辅助教学,通过教学,不但强健了学生的体魄,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质,而且帮助他们学会和掌握了许多防身格斗技巧,增强了他们在单独对敌时与敌搏斗的信心和勇气,切实为他们的正当防卫、见义勇为以及逃生自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2、3、利用实践课教会学生应急救人方法
他人有难,谁都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应急救人不但是道义之举更是英雄之举,但是应急救人必须讲究方法,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应急救人方法而去盲目救人,往往会导致不必要的损失,例如:不会游泳者奋不顾身跳进深水中去救人,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我们在传授安全知识,教会学生逃生自救技巧之余,还刻意通过体育实践课来教会学生掌握那些在灾难中的应急救人方法。例如:面对灾难和事故中的脱臼和骨折现象,我们教育学生要掌握正确的紧急处理方法,具体步骤如下:一、迅速检查伤者情况,如果休克,应先做抗休克抢救(掐人中穴、胸外压放心脏法或人工呼吸),没有休克,要安慰患者不要乱动伤肢以免扩大伤情;二、根据现场条件和情况选择应急处理方法,如果现场已经没有危险,应该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案,万一危险仍然存在,则选择先简单处理(止血、固定和包扎),再快速逃离危险区;三、应急处理后要立刻将患者送往医院,将患者送往医院的方式有多种,我们首先支持学生能使用现有的通讯工具联系120或110来运送伤员,在不具备上述条件时,我们要求学生要学会利用现有的东西来做担架运送伤员(门板、椅子、毛毯和强韧的衣类等)。
2、4、在课上组织和开展多种小型的安全运动会
运动竞赛是体育课的魅力所在,体育教学离不开运动竞赛,运动竞赛在体育课上随处可见,为了更好的进行安全教育,我们把安全教育的内容和运动竞赛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课上组织和开展了多种小型的安全运动会,例如:我们将短跑和灭火结合在一起开展了消防竞赛,学生要想在竞赛中取胜,不但要具备较强的快速奔跑能力,而且还要掌握正确的灭火方法;我们还将负重跑和抢救伤员结合在一起开展快速抢救大行动,学生要想在抢救大行动中有上佳表现,就必须要在成功抢救伤员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负重奔跑能力;通过我们的教学,学生们在竞赛中掌握了安全知识和技能,在接受安全教育的同时体会到运动竞赛的乐趣,总之,在课上组织和开展了多种小型的安全运动会,使我们做到了体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双丰收。
消防形势分析报告范文5
在我国,建筑业从古至今在很大层面上被置于工匠之列,被列入社会地位低下的行业,甚至于由于居住空间的狭小与匮乏,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至今还成为地产广告的热词。但另一方面,我们在2011年世界十大高层建筑排行榜上看到中国居然占据了其中的七座①,我国又理所当然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建筑大国。在竞争激烈的建筑业内,建筑已成为城市经济美梦的骨架、城市时代景象的甲壳,这使得兴建建筑不仅是满足遮风挡雨的宅第需求,更是延续绿水青山的环境秩序。但是建筑在激活安身立命的发展空间时,往往呈现“这边建筑未设计好、那边相邻的建筑已拆迁”的飞速发展状况,这使得城市竞争变成囤地套现的利益绞杀,也因此,近些年来我国的建筑事故频率成倍高于发达国家。建筑业入业门槛很低的古老偏颇至今还似符咒,使得我国在建筑施工与建筑维护过程中承受性命之虞的原因往往出于技术知识的匮乏与安全意识的淡化。
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说过:“医生们可以掩埋掉他们的错误,但建筑师不得不和他们的错误生活在一起。”当我们看到我国每年在建筑施工中有成千人因高处坠落事故、触电事故、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事故等原因而殒命时,“建筑”不再是松竹环抱、屋顶落泉、天地屋宇的生莲意境。据不完全统计,在竞争激烈的建筑业市场上,我国每天有3人死于建筑事故,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甚至超过了承包商的平均利润率。所谓的“楼脆脆”、“楼歪歪”、“楼晃晃”等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巨大障碍。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经过大量的研究,认为在事故发生原因中存在着“88∶10∶2”规律,即在100起事故中,有88起是纯属人为的,有10起是人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综合造成的,只有2起是人难以预防的,即所谓“天灾”。这就警示我们,建筑对于城市,既意味着人类对自由多样的建筑设计的自我命题,还意味着人类对健康完美的居住空间的自我挑战,更意味着人类对尊重探索的延展极限的自我承诺。倘若违背,建筑的任何灾难都是有尊严的生命的剥落与消逝,都是无法弥补的壮士上路般的悲歌。
建筑是个宽泛的词语,既指建筑物又指构筑物,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在科学规律和美学法则的支配下,通过对空间的限定、组织而创造的人为的社会生活环境。通常而言,建筑主要指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其中公共建筑包括商业建筑、办公建筑、纪念建筑、交通建筑、工业建筑和园林体育等综合性建筑,此外还包括水塔、烟囱、堤坝等一般非直接生产生活的构筑物。建筑的多样性使建筑在城市环境里扮演着融入社会的不同角色,亦使得建筑引发的灾难充满着各种难以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辨识的潜在隐患,“天灾人祸”这一语词在建筑业内因而往往经由一连串的不堪设想成为“白忙活一场”的各种犯难。残酷的事故也催生各种事故鉴定与应对方案的出台,使得“9?11”之后建筑如何应对恐怖袭击、“11?15”之后建筑如何安全节能改造等成为建筑专家重新审视建筑风险与建筑冒险之间的关联,审视生机勃勃的城市社会与自信背后的严厉监管之间的整合关系。
一、保守与浮躁:岁月流转中的建筑危象
(一)建筑物倾斜与沉降
1.意大利的比萨斜塔
意大利比萨斜塔修建于1173年,由著名建筑师那诺?皮萨诺主持修建,位于罗马式大教堂后面右侧,是比萨城的标志。塔高原设计为100米左右,但动工五六年后,塔身从三层开始倾斜,工程曾因此间断了两次很长的时间,直到1372年才完工,建造历经了约二百年,塔身亦缩至54米。完工时塔身还在持续倾斜,据记载,当时塔顶已南倾3.5米。建造完的塔身1~6层由优质大理石砌成,顶部7~8层采用砖和轻石料,每层都有精美的圆柱与花纹图案,又因1590年伽利略曾在此塔做过自由落体实验,斜塔得以闻名于世。现在看到的8层比萨斜塔上还挂着7口钟,由于钟楼一直不断地向南倾斜、时刻都有倒塌的危险,这些钟因而从未被撞响过。至上世纪90年代,塔顶离中垂线达5.27米,沉降量北侧约90厘米,南侧约270厘米,塔倾斜约5.5°。1990年,意大利政府将其关闭,开始进行整修,除加固塔身外,还用压重法和取土法进行地基处理。目前,比萨斜塔已再次向游人开放。
2.苏州虎丘塔的倾斜
虎丘塔,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是驰名中外的宋代古塔。塔七级八面,内外两层枋柱半拱,砖身木檐,是10世纪长江流域砖塔的代表作。由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灾,所以塔顶部的木檐均遭到毁坏。现在看到的虎丘塔已是座斜塔,高47.5米,重6?000多吨。据记载,由于地基原因,自明代起,虎丘塔就向西北倾斜,倾斜最厉害时,塔顶中心偏离底层中心2.3米,斜度2°40',且底层塔身出现不少裂缝,东北方向为竖直裂缝,西南方向为水平裂缝,曾被戏称为“东方比萨斜塔”,一度关闭。1956年,苏州市政府邀请古建筑专家,采用铁箍灌浆办法加固修整,保住了这座古塔。1961年虎丘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3.瑞典皇宫侧厅的倾斜
瑞典皇宫建于公元17世纪,为一座方形小城堡,在正门前有两只石狮,两名头戴一尺多高红缨军帽、身穿中世纪军服的卫兵持枪而立。这里是国王办公和举行庆典的地方,也是斯德哥尔摩主要旅游景点,对外开放的部分包括皇家寓所、古斯塔夫三世的珍藏博物馆、珍宝馆、三王冠博物馆和皇家兵器馆。在宫内可以参观各种金银珠宝、精美的器皿,以及宫内精美的壁画和浮雕。使用若干年后,侧厅向外朝东倾斜。1920年建筑师采用1米厚混凝土板加在侧厅下,但效果不显,沉降速率反而增加。1950年的沉降观测表明,每年沉降量竟为2.5毫米。直至1963年,建筑师在侧厅下加打混凝土桩(打至基岩),皇宫才刹住倾斜。
4.墨西哥市艺术馆的沉降
墨西哥市艺术宫,是墨西哥国家首都的一座巨型的具有纪念性的早期建筑。此艺术宫于1904年落成,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该市座落于四面环山的盆地中,古时是一个大湖泊,因周围火山喷发造成火山灰沉积和湖水蒸发,历经漫长年代,湖水干涸形成目前的盆地。当地表层为人工填土与砂夹卵石硬壳层,厚度5米,其下为超高压缩性淤泥,天然孔隙比高达7~12,天然含水量高达150%~600%,为世界罕见的软弱土,层厚达25米。由于地基持力层呈现超高压缩性极软弱淤泥,这导致这座艺术宫严重下沉,沉降量高达4米,使得参观者需步下9级台阶,才能从外面公路进入艺术宫。
(二)建筑物开裂与潜蚀
1.开裂的匈牙利达纳畔特码头建筑
匈牙利达纳畔特码头建筑位于多瑙河一座岛上的斜岸上,包括一个仓库和几个车间,宽约24米,高6米,为单层框架结构,建于1952年。建筑物设计采用圆柱形独立基础,基础上置钢筋混凝土连续梁,以承受外墙荷重。内墙则采用条形基础。该工程地基表层为人工填土,厚约3.8米;第二层为细砂与有机粉土,厚约1.7米;第三层为密实粗砂层。但建成不久,所有内隔墙都严重开裂。研究发现,该建筑物外墙下独立基础埋深6.5米,基底面为粗砂层,沉降量很小,而内墙的条形基础埋深仅0.8米,位于人工填土层,沉降量大。显然,一幢建筑物采用两类不同基础,埋深相差悬殊,持力层土质压缩性高低相差悬殊,引起严重的不均匀沉降,导致墙体严重开裂。
2.美国伯明翰市的坍坑
美国的伯明翰市,因为地质潜蚀,已发生坍坑达一千多个,对城市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探究原因,主要是当地地下水流动的水力坡很大,导致水流由层流变为紊流,从而将土体中的细颗粒土带走,破坏了土壤结构。这种作用被称为潜蚀,而这种现象通常又被称为管涌。长期潜蚀的结果就形成伯明翰市的地下土洞,土洞由小逐渐扩大,最终导致地表塌陷。
(三)建筑物滑动
1.超载滑动的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
该谷仓平面呈矩形,南北向长59.44米,东西向宽23.47米,高31.00米,容积36?368立方米,容仓为圆筒仓,每排13个圆仓,5排共计65个圆筒仓。谷仓基础为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厚度61厘米,埋深3.66米。1913年9月完工后首次装谷物,10月17日当谷仓已装了31?822立方米谷物时,发现1小时内竖向沉降达30.5厘米,结构物向西倾斜,并在24小时内带动谷仓倾斜,倾斜度离垂线达26°53',造成谷仓西端下沉7.32米、东端上抬1.52米,而上部钢筋混凝土筒仓却坚如磐石。1952年经勘察试验与计算,谷仓地基实际承载力为(193.8~276.6)kPa,远小于谷仓破坏时发生的压力329.4kPa,因此,谷仓地基因超载发生强度破坏而滑动。事后在谷仓底部做了七十多个支撑于基岩上的混凝土墩,使用388个50t千斤顶以及支撑系统,才把仓体逐渐纠正过来,但其位置比原来降低了4米。
2.倾斜滑动的挪威弗莱德里克斯特T8号油罐
该油罐的直径为25.4米,高度为19.3米,容量为6?230立方米。1952年快速建造了这座大油罐。竣工后在35小时内注入油罐约6?000立方米的水量,因荷载增加太快,两小时后发现,此油罐向东边倾斜,同时东边的地面有很大隆起。事故发生后,立即将油罐中的水放空,测得油罐最大的沉降差达508毫米、最大的地面隆起为406毫米。事后查明,油罐的地基为海积粉质粘土和海积粘土,灵敏度高,且油罐东部地基中还存在局部软粘土层。在油罐充水荷载为55?000kN、相当于承受110.9kPa均布荷载时,油罐地基通过局部软粘土层产生滑动性破坏。
二、利益与成本:砖瓦木石外的建筑灾难
(一)建筑火灾
1.新疆克拉玛依特大火灾,致325人烧死、130人烧伤
1994年12月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委在友谊馆进行文艺汇报演出时,因舞台上方的照明灯引燃幕布蔓延成灾。这起火灾共烧死325人,其中少数民族73人;烧伤130人,其中重伤68人。死难者中有8至14岁的中小学生287人,老师18人,干部等20人。大火烧毁馆内装修及音响电气设施等,直接经济损失约100万元。经有关部门共同调查,确认这是一起特大恶性安全责任事故。
2.洛阳特大火灾,致309人窒息死亡
2000年12月25日晚9时左右,4名无证上岗的电焊工在东都商厦地下一层焊接该层与地下二层分隔铁板时,电焊火渣溅落到地下二层的可燃物上引发火灾。见用水扑救无效后,这4名电焊工未报警即逃离现场,并订立了攻守同盟。他们撤出大楼后,见到消防人员,也没有报告起火原因和正四楼歌舞厅正在营业等情况,以致延误了消防人员灭火救人的时机,造成309人一氧化碳中毒窒息死亡。后经公安部门鉴定,该火灾还造成275万余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3.哈尔滨市天潭酒店特大火灾,致33人死亡、10人受伤
2003年2月2日17时58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天潭大酒店工作人员在取暖煤油炉未熄火的状态下,加注溶剂油,引起爆燃导致火灾,造成33人死亡,10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58?393元。哈尔滨市消防支队于当天18时22分将火扑灭,并先后抢救、疏散100余人。事故发生后,经进一步调查,发现3位酒店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该酒店期间,严重违反国家规定,未在酒店内安装火灾自动报警、自动喷淋、机械防排烟系统。这场特大火灾中暴露出来的另一个致命缺陷就是安全疏散条件不畅,一个可容纳400人同时就餐的酒店,竟然只有两个安全出口,第二疏散口设在地下室(两个安全出口还全部锁死),这属于建筑设计上的严重失误。
4.湖南省衡阳市衡州大厦火灾,致20人殉职、16人受伤
2003年11月3日凌晨5时许,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衡州大厦发生火灾。一小时后,大火蔓延到整个大楼,正在酣睡中的94户人家412名居民被安全疏散。8时37分,这幢8层高楼忽然整体倒塌,20名参加救援的消防警员被掩埋在废墟中殉职,受伤16人。据事后分析,火灾可能因一楼商户用硫磺熏干辣椒而起,并还查出建造该大厦所用的水泥与钢筋不合格,没有按标准配备。
5.吉林市中百商厦发生特大火灾,致54人死亡、70人受伤
2004年2月15日中午11时20分左右,吉林市中百商厦发生特大火灾,至15时40分,火势才被扑灭。“2?15”中百商厦特大火灾造成54人死亡、70人受伤的严重后果。现已查明,火灾是因中百商厦伟业电器行雇员在仓库吸烟引发的。另外此前,中百商厦的火灾隐患没有及时得到整改,消防安全措施没有得到落实,火灾发生当天,值班人员又擅自离岗,致使群众没能及时疏散,最终酿成悲剧,因而商厦的管理者同时负有直接责任。
6.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大火,75名学生烧死、100人烧伤
2004年7月16日,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贡伯戈讷姆市一所私立学校发生火灾,75名学生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死,其中大部分是女学生,另有100人被烧伤。大火是上午10时30分左右从学校厨房开始的,随后火焰蔓延到旁边一排教室,当时在这排教室上课的是一至五年级的学生。这所学校分小学、初中和高中部,大火发生时校内共有约900名学生。由于学校房屋的屋顶是竹子和椰子叶搭成的,被大火吞噬的5个教室屋顶很快被烧垮了,夷为平地。另外通道狭窄,火灾发生的时候学校大门也被锁上了,因此一些学生在大火发生时因未能及时逃离教室、逃离学校而窒息死亡。事后的校长被逮捕,这所学校资质证书也被吊销。
7.央视新址北配楼火灾,致1人死亡、几十亿元损失
2009年2月9日20时27分,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央电视台新址园区在建的附属文化中心大楼工地发生火灾,北京市119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迅速调派27个中队、85辆消防车,共595名消防官兵前往现场扑救。引起此次大火的主要原因是业主单位不听治安民警劝阻,执意违法燃放烟花所致,火灾共造成1人死亡和7人受伤。2月10日,涉案嫌疑人和物证被警方监控。起火的文化中心大楼地上30层,地下3层,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火灾造成文化中心外立面严重受损,给国家财产造成几十亿元的严重损失。
8.香港旺角嘉禾大厦火灾,致4人死亡、59余人受伤
2009年8月10日早九时许,香港旺角嘉禾大厦发生五级火警,焚烧了近六个小时。大火造成4人死亡,包括两名消防员殉职,另有57人受伤。香港消防处称,出事的大厦楼高15层,起火的是阁楼的一间夜总会。消防在9时25分接报,3分钟后抵达火场,现场已是浓烟密布。消防在9时45分将火警升为三级,10时23分将火警升为四级。但在派出逾2百名消防员、40辆消防车救火后,火警仍然未受控,消防在12时16分将火警升为五级。直到下午3时13分,大火才被救熄。
9.上海公寓大火,致58人遇难、70余人受伤
2010年11月15日14时20分左右,上海静安区余姚路胶州路一正在进行外立面墙壁施工的28层住宅由于4名电焊工无证违规操作,引燃周围易燃物,脚手架突发大火。在救援过程中,消防车云梯达不到着火大楼顶部的高度,云梯加上高压水枪只能到达大楼三分之二的高度,而太大的火势又使直升飞机难以靠近,阻挠了救援工作。这场火灾最终导致58人遇难,70余人受伤,房产损失接近5亿元人民币。
10.长春在建高楼火灾,致42人受伤、600万损失
2010年9月9日,吉林省长春市一座在建楼盘的两栋32层高楼发生火灾。当日早8点左右,该楼盘一座高楼的9层至19层苯板发生火灾。受大风影响,火势蔓延至另一栋在建高楼,导致这栋高楼的9层至32层过火。由于楼太高,高喷车根本就够不到,再加上烟筒效应,火势垂直蔓延5米/秒,现场逃生混乱,给救援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消防人员接警后迅速出动,从两栋高楼中成功疏散31名施工人员。大火共造成42人受伤,经济损失约600万元人民币。
(二)坍塌触电
1.韩国汉城三丰百货大楼倒塌事故,致502人死亡、937人受伤
1995年6月19日下午6点05分,韩国汉城(今译首尔)的三丰百货大楼发生倒塌事故,共造成502人死亡,937人受伤,救援工作历时整整20个日日夜夜,对工程界的震动很大。事后进行反思,发现导致大楼倒塌的原因有五个:一是肆意改动设计图纸,极大地增加了承重结构的负担;二是施工方偷工减料,导致大楼的承重强度降低了近50%;三是混凝土楼板钢筋装错位置,直接导致楼板强度减少了20%;四是空调设备损坏大楼结构,使大楼支柱不能发挥作用;五是管理层视钱如命,视安全如粪土,导致事发当天楼面出现开裂和下沉的危象时仍只顾营业。
2.北京西单工程坍塌,致8人死亡、21人受伤
2005年9月5日,北京西单工程的施工人员在浇筑大楼的5层高大厅混凝土时,模板支撑体系突然坍塌,造成8人死亡,21人受伤的重大伤亡事故。事发时楼板形成V形下折导致支架立杆发生多波弯曲并迅速扭转后,随即整个楼盖连同布料机一起垮塌下来,落砸在地下一层顶板(首层底板)上,坍落的混凝土、钢筋、模板和支架绞缠在一起,形成0.5~2米高的堆集,使找人和清理皆异常困难。事故专家组经过技术安全调查,认为主要原因是支架方案编制粗糙,存在严重设计计算缺陷,不能保证施工安全要求。而安全人员配置、模板支架方案审批、安全技术交底、日常安全检查、隐患整改、支架验收等管理环节中也存在严重问题,这是事故发生时的管理原因。
3.上海莲花河畔小区一楼房整体倒塌,致1人死亡、13层住宅被毁
2009年6月27日清晨5时30分左右,上海闵行区莲花南路、罗阳路口西侧“莲花河畔景苑”小区,一栋在建的13层住宅楼整体倒塌,数十根混凝土管桩被“整齐”地折断后在外,非常触目惊心,后被戏谑为“楼脆脆”。由于倒塌的高楼尚未竣工交付使用,所以,事故并没有酿成特大居民伤亡事故,只造成一名施工人员死亡。据了解,楼房倒下的南侧地面下方,原本是一个在建地下车库,土建已基本完成,防汛墙边的大量渣土就是从这里挖出的。据现场勘查,损毁原因与渣土重量过大、造成地面沉降后挤压防汛墙体有关。
4.安徽配送中心工地脚手架倒塌,致8人死亡、7人受伤
2010年1月12日中午11时50分左右,安徽省芜湖市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配送中心工地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发生脚手架倒塌事故,十余名工人被压在脚手架下,造成8死7伤。事后分析,该事故系施工企业违规施工所致。主要原因是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冒险违章作业,导致脚手架搭设不符合规范要求,使用前又未进行必要的检验检测,安全检查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事故隐患。
5.中润钢铁有限公司重大触电事故,致12人触电而死
2004年4月8日,中润钢铁有限公司为扩建厂房,在与该厂毗邻的围墙外,扩大用地面积,事发时已进入打桩阶段。晚上7时许,为看管一批打桩物资,公司的10名工人,连同工地的十几名工人,一起将位于工地南面的5.3米高的铁结构的阿望亭搬到北面。他们只顾下面、不顾上面,大约搬移了200米,阿望亭的上端就碰到在工地东北面处的3条东西走向的万伏高压线,从而导致了惨剧的发生,有12名工人因此触电而死。
(三)建筑滑坡
1.香港宝城大厦被冲毁,致120人死亡、2座大楼被毁
香港地区人口稠密,市区建筑密集,新建住宅多选择建在山坡上。1972年7月,香港发生一次大滑坡,数万立方米残积土从山坡上下滑,巨大的冲击力正好通过高层住宅宝城大厦。顷刻之间,宝城大厦被冲毁倒塌。因楼间净距很小,宝城大厦倒塌时,砸毁相邻的一幢大楼一角约五个层面的住宅。宝城大厦居住着金城银行等银行界人士,因大厦冲毁时为清晨7点钟,人们都还在睡梦中,当场就砸死了120人。这起重大伤亡事故在世界上引起了极大的震惊。
2.意大利朗格罗尼镇遭冲毁,致2?500人淹死压死
1963年,意大利265米高的瓦昂拱坝上游托克山左岸发生大规模的滑坡,滑坡体从大坝附近的上游扩展达1?800米,并横跨峡谷滑移300~400米,估计有2亿~3亿立方米的岩块滑入水库,冲到对岸形成100~150米高的岩堆,致使库水漫过坝顶,冲毁了下游的朗格罗尼镇,死亡约2?500人,然而大坝并未因此遭到破坏。
(四)大桥倒塌
1.美国高架人行桥突然断裂,致114人溺死
1981年7月17日,美国堪萨斯州海厄特-雷根西饭店的高架人行桥突然断裂,有114人落入水中遇难。事后经调查,坍塌原因是因为当时桥上挤满了人群,部分人还在跳舞,建筑学家认为主要原因是跳舞的人们有节奏的振动引发人行桥结构断裂。此外,当时桥面人员过多、负荷过重,也是桥面断裂的原因。
2.重庆綦江彩虹桥垮塌,致40人死亡
1999年1月4日,使用寿命仅两年零222天的重庆綦江彩虹桥垮塌,共造成40人死亡,其中包括18名年轻武警战士,直接经济损失628万余元。经事故调查组调查,彩虹桥突然垮塌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工程质量问题,彩虹桥的主要受力拱架钢管焊接质量不合格,存在严重缺陷;二是工程承发包不合法,施工队伍不具备进行市政工程建设的技术力量和设备,不具有合法的市政工程施工资质。
3.广东九江大桥遭遇撞击,致9人死亡
2007年6月15日凌晨5时10分,一艘佛山籍运沙船偏离主航道航行撞击九江大桥,导致这座2×160米的独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的桥面坍塌约200米,9人死亡。因为事发蹊跷,因此该事件闻名中外,该船撞桥断事故被亦被惯称为“九江大桥事件”。船撞桥事故发生后,直至2009年6月10日才修复通车。
4.凤凰堤溪沱江大桥垮塌,致64人死亡、22人受伤
2007年8月13日下午,湖南省凤凰县正在建设的堤溪沱江大桥发生特别重大坍塌事故,造成64人死亡,4人重伤,18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3?974.7万元。堤溪沱江大桥是湖南凤凰县至贵州铜仁地区大兴机场二级公路的公路桥梁,桥身设计长328米,跨度为4孔,每孔65米,高度42米,原计划于2007年8月底竣工通车。该桥上部构造主拱圈为等截面悬链线空腹式无铰拱,腹拱采用等截面圆弧拱,基础则奠基在弱风化泥灰或白云岩上,混凝土、石块构筑成基础,全桥未设制动墩。专家们说,这种石拱桥是一种传统桥型,但也是一种“风险桥型”。
5.伊河汤营大桥整体垮塌,致50人遇难
伊河汤营大桥位于河南省栾川县潭头镇汤营村,全长233.7米,桥面净宽7米,设计结构类型为空腹式石拱桥,1987年底竣工通车。2010年7月24日,因特大暴雨袭击,潭头镇汤营村伊河汤营大桥整体垮塌,桥上众多滞留人员不幸落入水中。截止7月27日,事故造成至少50人遇难。
三、顺应与挑战:未雨绸缪下的建筑秩序
建筑物的安全一般按耐久性、耐火性的设计等级进行划分。如按耐久性能划分:一级为100年以上,适用于重要的建筑和高层建筑;二级为50~100年,适用于一般性建筑;三级为25~50年,适用于次要的建筑;四级为15年以下,适用于临时性建筑。如按耐火性能划分,其耐火等级由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这两个因素确定。其中的耐火极限是指:任一建筑构件在规定的耐火试验条件下,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支持能力,完整性被破坏直至失去隔火作用时为止的这段时间。民用建筑设计又分特级工程、一级工程、二级工程、三级工程、四级工程、五级工程这六个等级。据建设部全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报告,2008年以来,全国建筑施工中常见的安全风险,依所占比例排列主要为高处坠落、施工坍塌、物体打击、起重伤害、机具伤害等“五大伤害”类型,另外触电、火灾等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2010年住建部官方网站公布结果显示,建筑施工企业事故中高处作业事故占到49%。因此借鉴国外建筑管理经验、构建我国建筑安全法规、保障落实建筑法规监管,应该成为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砝码。
(一)政府监督以应对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日趋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在美国,这个问题已遍及45个州,主要原因是地下水的抽排、地下矿藏的采掘、地质溶坑的形成及永冻土层的解冻等,因此美国政府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监管解决建筑下沉的问题。一是采取多项缓解措施,包括含水层存储与恢复技术、节水并降低城市需水强度、加固堤防以防地基液化、设立临界水位以减少地下水洞的诱发、专门成立水资源管理机构;二是进行地面沉降的监测,包括采用钻孔伸长计以测量含水层的压实程度、采用雷达干涉测量技术以高精度地测量地质变化、采用GPS定位测量技术以确保勘察沉降位置的精确度。
(二)建筑选址要顺应自然规律
我国专家认为,建筑选址不当面临各种灾难的危险会显著增大,城市选址和建筑选址都应以安全实用、顺应天时地利为原则。因此建筑选址可以参照八项原则:一是禁止在干旱河道上修建住宅,以防治雨季遭致水灾;二是不要在海岸附近修建住宅,以防备被海水淹没;三是楼房不宜距离江(河)岸太近,以避免可能的塌陷隐患;四是建筑不能距离沙石结构的山体太近,以防止山体滑坡的威胁;五是城乡聚落不能建在正对山口的低洼处,否则容易遭受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六是建筑不能正对“川”形山冲口低洼处,否则山洪、泥石流汇聚起来必遭重灾;七是建筑不要建在道路或河道弯处外侧,因为道路拐弯处外侧常常是交通事故多发地带,极易连累附近建筑;八是正对水口、水道冲口的城镇应规划重新选址,异地重建。
(三)高层建筑须强化防火设计
在业内,高层建筑被称为“灾害放大器”。由于高层建筑内各专业竖井林立,火灾时这些竖井就像高耸的烟囱,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人员疏散困难,扑救难度很大。国内外对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和安全管理有严格规定,注重从法律角度监管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一般说来,高层建筑要保证主体结构有足够的耐火稳定性,发生火灾后要巧用周边设施机智逃生,楼层房间要科学进行防火隔火的多重严密设计,房子过道外部道路要保证消防安全通道的畅通。
近十几年比较流行的关于建筑的“轨迹交叉论”认为,事故的发生不外乎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失误)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或故障)两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人、物的两大时空运动轨迹的交叉点就是事故发生的所在。在我们身处的建筑极速发展的时代,也许我们需要点时间来认真思考城市文明的新途径,认真思考城市发展不简单靠建筑的兴建就可以进步的事实。
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在《巴黎,19世纪的首都》中富有意味地说:“在每个时代都憧憬着下一个时代景象的梦中,后者融合了史前的因素,即无阶级社会的因素。关于这种社会的经验——储存在集体无意识中——通过与新的经验相互渗透,产生了乌托邦观念。”在这样的意义上,建筑的发祥地就是乌托邦的冲动,是攸关理想的人类目标,因此建筑的繁盛应该完全是体现人理性道德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