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范文1

关键词:数学 数学教学 数学问题

一、从总体上入手,依据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研究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学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想要实践思想与方法的教学,首先应该把握教学大纲,从大方向入手,统揽全局。只有掌握了初中数学教材的整体脉络,以教材整个体系为主要出发点,才能总结和概括全面的知识点。以“全——面——点”的归纳的初中数学思想与方法教学可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大纲——知识单元——知识点”等各方面的教学内容。

比如,把初中代数的降次、换元、消元、配方等知识点与归纳、分类、抽象、数形结合等方法相结合,总结出知识点与方法的规律,建立完整的、具体的、灵活的知识点与思想方法的教学案例。依照此案例,可进行初中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学研究。

二、在备课过程中将思想与方法的教学内容渗透到教学计划中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统筹全局、综合考量,将每一节课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命题定理等知识点与步骤渗透到教学计划中。同时要注意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顺序以及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将知识与方法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与方法的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数学与其他科学认识一样,它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其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路线。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或构建所做的整体性思考,它的产生源于生活,却又在理论中得以发展,同时,数学思想方法也需要在生活中具体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现实生活可以将数学思想方法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如优化分析的课程中,教学计划中以现实生活中的烧水、沏茶为案例,教育学生如何找到最佳优化方案。

初中教师不但要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内容归纳在教学计划中,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过程也应该表现在教学计划中。数学思想方法应该是逐渐渗透在教学内容中的,比如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在公式、定理与结论等规律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应该强调解题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了解最简方法的就点。

如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的常用思维、在解方程的过程中首先消元降次等常用方法。在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过渡阶段,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结合新旧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如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化简公式的方法,将代数、函数、方程等问题进行相互转化,从区别中寻找联系,从联系中寻找区别,逐渐地将思想方法渗透到每一个知识点中。

三、理论联系实践,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知识与方法的应用

数学知识的产生离不开相应的思想方法的产生。在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足够的、丰富的例题和背景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的同时,了解思想与方法的产生过程。这样,学生会理解“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能够自主地构建数学的认知结构,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融会贯通,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判断、推理、解决问题的各项能力。

数学教学内容可以从深层和表层两个方面定义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在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学生必须掌握足够的表层知识,完成对教材的基础练习后才能进一步学习思想与方法。数学思想与方法作为生成知识支撑甚至决定着数学知识,它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存活于数学之中。教师在讲述概念、性质、定理的时候如果脱离思想方法会让学生停滞不前,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为了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有质的飞跃,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提问、分析、推理是十分必要的。让学生利用创造性思维解决数学问题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更能培养其发散思考的能力。

四、思想方法的运用离不开例题

讲解是一方面,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地推断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才是根本目的。

教师在选取范例的时候应该注意例题一定要具有代表性、启发性以及创造性。在教学计划中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具有探索性的范例和能总结一般或特殊规律的范例时,教师应该注意以学生的思维思考,才能设置出能够提高学生思维、思考及联想能力的例题。尤其是那些对于同一个问题有许许多多不同解题方法的例题,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还能帮助学生树立寻找最优方案的好习惯。同时,对于一些特殊的例题,可以培养学生大胆猜测与联想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模式,打破思维惯性,培养思考的灵活性。对条件较多的数学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全面分析、具体解决每一个条件,最终得出最佳答案的横向思考能力。

另外,在学生进行解题后,还应该教育学生通过反思、优化总结归纳出解题经验,提炼真正有用、高效的数学思想方法。

想要学生能够真正具备拥有独特的数学思想方法还是需要一个反复练习、不断磨砺的过程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实践,与学生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形成个性的思维模式,从而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总体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杰 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改变初中生学习数学的方式[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5)。

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范文2

1 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将数学思想方法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计划和教案内容之中。教学计划的制定应体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综合考虑,要明确每一阶段的载体内容、教学目标、展开步骤、教学程序和操作要点。数学教案则要就每一节课的概念、命题、公式、法则以至单元结构等教学过程进行渗透思想方法的具体设计。

2 应充分利用数学的现实原型作为反映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问题解决或构建所做的整体性考虑,它来源于现实原型又高于现实原型,往往借助现实原型使数学思想方法得以生动地表现,有利于对其深入理解和把握。例如: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始终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中。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所讨论的对象进行合理分类。

3 重视课堂教学实践,在知识的引进、消化和应用过程中促使学生领悟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也是其思想方法产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的以及正确的直观背景材料,创设使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激发作用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对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示,使学生的思维和经验全部投入到接受问题、分析问题和感悟思想方法的挑战之中,从而主动构建科学的认知结构,将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融汇成一体,最终形成独立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数学课堂;预习;课堂效率;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055-02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关于初中数学学习中课前预习的研究” (项目编号:GS【2014】GHB0985)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新一轮课改在全国各地的开展,课堂教学中引入了民主、开放、创新的理念,新课改课堂更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和发言权交给学生。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要在课堂学习中提高学习主动性,就必须在课前进行有效预习。预习对学生掌握新知识、形成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指导学生有效预习,在预习中趋利去弊,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真正发挥预习在课堂改革中的积极作用。

一、预习的重要意义

数学新课标指出:“在学生学习数学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想、思维,带着问题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在课堂中就会特别关注老师的讲解,主动探寻重点、难点,从而激发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途径之一。初等数学知识间的关系是连续、延伸、拓展的,每一节新的数学知识往往和已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或引用、或拓展、或类比、或归纳。这些特点决定了学生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数学学习的,可见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二、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很多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形式简单、内容死板、目的不明,不对知识类型加以区分,万变不离“读书”,既没有对知识的整体感知,也不在预习内容的设计上设疑置难,对学生预习的内容、思路、方法等都没有明确指引,预习什么、怎样预习都不仔细揣摩。这样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对预习很盲目,也不理解为什么要预习。因此,“翻开课本就是预习”成了绝大多数学生唯一的选择。而实际上对课本内容只是走马观花,草草了事。有的学生只记住了其中概念性或结论性的知识,对其内涵或推导过程根本不理解,甚至只套用结论,造成解题过程中的“本末倒置”现象。学生无法通过预习加强对新知识的了解,甚至认为会套用结论,就学会了新课知识,从而导致上课不认真听讲,预习起到了“南辕北辙”的效应,毫无质量可言,其结果是低效预习甚至是无效预习。

三、有效预习的指导策略

针对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设计预习,引导学生有效预习,笔者提出如下指导策略:

1.课型分类,灵活设计。初中数学的单元课型可分为:概念课、命题课、习题课、讲评课、单元回顾总结课。根据这五种课型特征,可以制定不同的预习计划,设计题型,引领思路,指导预习。

(1)概念课:概念课通过对概念的叙述、理解、把握,掌握概念所对应的数学符号及书写、使用方法;了解符号语言的含义并会把符号语言转化为一般语言。概念教学应该注意直观,因此,在设计预习问题时,应把握语言、情境的直观场景,通过正反举例,变式应用,使学生能明确分析、鉴别、比较、归纳,区分邻近概念,清楚把握新知概念。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几何部分的很多概念学习就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第四章《线段、射线、直线》时,预习设计就可以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物抽象出这些基本的几何元素,通过具体问题的指引,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观察对比,动手实践,让他们充分列举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实例来解释数学问题,并通过动手画图,亲自操作,辨析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描述性定义和表示方法,理解直线的性质。

(2)命题课:命题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命题课的预习一定要克服只重视结论及结论的套用,不重视推导过程;只强调死记硬背,不重视知识生成过程的急功近利型预习。教师在设计预习题目时,可遵循类比、归纳、推导等过程,引导学生由旧知自然过渡到新知。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 年级(上)第一章 《勾股定理》第一节第1课时勾股定理就是一节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的公式推导及应用课。预习设计可以用数格子(或割、补、拼等)的办法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再通过一些特殊边长的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计算,归纳、推导出勾股定理反映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3)习题课:习题课是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一系列基本训练,强调提升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课型。习题课的预习重在引导学生对解题的思路、方法、技巧等的分类、归纳、总结。题型的设计要指引学生主动动脑、动手,积极参与解题过程。习题课的预习设计应注意知识间的链接,并注意“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初中数学教材中关于方程、函数、公式、定理的应用都可以归为习题课。以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四章《一次函数》第四节的第一课时一次函数的应用为例,预习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数形结合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可以利用图象、表格等信息让学生更加明确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需要根据两个条件列出关于k、b的方程组,而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下一章的学习内容,其中的一个参数k或b应比较容易从所给条件中获得,从而转化为通过一个条件确定另一个参数的问题。

(4)讲评课:讲评课属于复习课的一种,它的关键在于“评”。讲评课的预习其实就是以复习替预习,设计一张测评卷,知识点要相对集中一点。将基础题型,经典题型,学生易错题型分类归纳,注意学生的能力培养,尽量占用学生时间少一点,精心设计每一题,最好通过一道问题解决一连串问题。

(5)单元回顾总结课:单元回顾总结课是总复习课,它的目的是系统归纳、整理一个单元的知识、方法以及梳理知识方法所用的数学思想。通过复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预习设计可以构建表格或框架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梳理知识,归纳出知识间的联系及思想方法。

以上是在五种基本课型下举例给出的预习设计的策略和思路指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和学习要求,灵活变动,设计一些操作实践类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良好的预习作用。

2.设计提纲,培养能力。课型分类为教师设计预习题目提供了一个提纲和框架。要将预习任务细化到每节课,预习作业的设计就要目标明确。尤其初中学生要注重数学思维训练,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每课时都要给学生“预习提示”,如:你将要学到什么知识?在预习中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问题等。指导学生按预习提示,结合已学到的方法去进行预习,这样从低到高地培养预习能力和习惯。

3.关注差异,层次有度。由于受家庭环境及自身的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感知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该关注到这种差异,设计预习作业要富有变化性和层次性。对学困生来说,一定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认知和接受能力,作业的设计应该做到使他们通过努力就可以解决,基本不涉及难以理解的操作性和拓展性问题,让他们觉得预习时有事可做,而且能够力所能及地解决,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对中等生来说,应该设计一些难易适中的预习题目,具有一定点拨性、归纳性及启发性的作业,让他们觉得通过努力有成为优秀生的潜质;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应该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预习题目的设计应该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跨度,使他们发现知识间隐藏的关系,自主归纳,解决问题。

4.及时检查,反馈总结。预习设计仅有目标与任务是远远不够的,要配以适当的落实检查机制,预习才有成效。检查机制落实后每天坚持,既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又可以使教师根据反馈结果,调整课堂教学,查漏补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作为预习和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整个预习和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按照教师指导的预习策略,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努力配合,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点燃我们的课改课堂。

参考文献:

[1]李春青.如何有效地进行数学课的课前预习[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46).

[2]黄卫韶.试论初中数学预习作业的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3,(2).

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范文4

关键词:初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下,数学作业的布置不是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布置适当的作业。不同的学生按一个标准、一个要求,做同样内容的作业,这种传统的作业布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不断自我提高。

一、布置一定量的数学作业,有效提高学生的课下自我独立学习的能力

作业的完成效果需要看教师和学生双方,综合来考察二者的有效性配合。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根据学生学情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认识,根据上课的内容,布置相应的作业。只有这两个认识清楚了,布置作业才能较好地把握深度、难度,针对不同学生“量体裁衣”。

不同学生对作业有不同的接受范围。非智力因素对作业有效性的影响也绝不能低估,并且这方面又往往与教师对作业的重视程度和对教育的根本认识有关。(1)教师布置大量的、机械的、重复的作业。(2)教师布置过量、过难的作业,超越了学生的可接受范围。(3)教师布置作业没有明确的意图,只是为省时省力。(4)在作业方法上,教师缺少方法指导。

二、通过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研究,探索出初中数学作业有效性的标准

教师布置合理的作业通常需要考虑到三个方面:(1)作业的量不能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作业量需要适度;(2)作业内容需要多元化,不仅包括传统的大量习题的练习,也要包括适合学生兴趣的作业内容的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在作业的检查环节需要及时,以免让学生养成慵懒的习惯。及时给出评语,学生及时反思纠错、积极改进。

三、提高学生作业的效率及成果的具体办法

1.优化课后作业

(1)在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需要选择非常有代表性的习题,优化课后作业,以免造成学生负担,应达到练一题而通一类题的效果。

(2)科学地控制数学作业的时间。课后作业是学生每天必须完成的,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和课后的习题量会对以后的学习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只有合理的学生作业量和适当考虑学生的作业时间,才会对学生产生良性的学习效果。

2.作业布置要有层次

(1)作业布置分基础题与提高题两个内容,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和发展,有利于学困生有时间去弄懂最基础的知识,不会掉得太远。

(2)对同一问题尽可能多角度设问。设问的梯度由易到难,让每位学生用多元化的思维思考问题。只有不同程度地思考各项问题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灵活学习知识的能力,才能全面改善学生的整体能力。

(3)注意学生作业题型的设计。对学生而言,上课学习之后通过一定量的习题进行训练是一个必要的环节。只有在计算的基础之上将题型多样化,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的素质。因此,对于学生课后作业题型的设计也是重要的内容。

3.丰富的作业内容形式

为了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需要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将教学和课后练习结合起来,给学生布置适量的、有趣的题组进行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1)多元化的题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象形统计图后,布置这样的数学作业:让学生统计班里学生的身高,根据统计数据,制作不同的统计图,形象地表示这些数据。学生积极地统计数据,整理数据,做出的统计图还用彩色的笔涂上颜色,可以看出这份作业是很用心地在做。

(2)设计生活性作业,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学习统计以后,让学生调查交通路口车流量;超市门口顾客流量;在某个时间段,车辆和行人在十字路口闯红灯的情况;小区门口进出的车辆和人员流量;实施限塑令后商场使用购物塑料袋情况等,并进行统计分析和统计图表制作。

(3)设计探究性作业,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后的作业:

已知一次函数y=2x+1

①画出这个一次函数的图象;

②已知点A(-1,a)和B(b,2)在这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上,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对你提出的问题分别有几种求解方法?

(4)设计开放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单元或章节学习结束后,结合数学内容布置自编数学题,要求学生自拟数学卷,这样做学生积极性很高。其实,学生编卷的过程就是一次综合的复习流程。

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检查,给学生的课后作业一个评价,学生如果能积极配合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只有将学生的学习纳入良性的环节,才能在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使学生有信心使用已具有的数学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范文5

【关键词】 数学课堂;新课程;有效教学;途径

一、优化新课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堂的一个开头,它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为此,新课导入要精心设疑,创设问题的情境,真正做到“导情引思”,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例如,“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一课的导入,可作这样的设计:ABC是等腰三角形,AB = AC,倘若一不留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弄污了,只留下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问:同学们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ABC重新画出来?学生通过思索,产生各种画法,进而提出问题,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由此展示新知识的学习.

数学新课的导入法很多,其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的状态,注意力集中,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加强合作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要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使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这种探究学习之中,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一课时,在学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给出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后,老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实践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 学生四人一组,选用适当的学习用具,如直尺、量角器、三角板等,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如度量、平移、旋转、折叠、拼图等方法,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此时各小组都在忙于找结论,老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到各个小组中,了解学生的探究过程并适当予以指导. 几分钟后各组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实验过程,相互补充探究出的结论. 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将探究的结论按照边、角、对角线进行归类梳理,使知识的呈现具有条理性. 从小组合作探究结果的显示,完善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悟到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以人为本,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

三、认识学生差异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确认识学生差异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前提. 学生之间有生活经验的差异,思维水平的差异,原有基础的差异. 既然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就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寄望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消灭差异,否则,将使我们的教学又回到过去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上去,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硬灌给学生. 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教育让每名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分层要求,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各成其才,整体发展,全面提高. 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安排有效练习

有效的课堂练习还能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从而修改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实践表明,有效的课堂练习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必要手段. 笔者认为:

第一,课堂练习时间以十五分钟左右为宜. 因为在课堂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既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成,又要进行课堂练习. 而有效的课堂练习必须紧扣教学目标,选择练习的数量与质量要精致.

第二,有效的课堂练习要运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实施分层练习. 而实施分层练习具体可以这样操作:将练习分成A,B,C三个层次,并且对应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

第三,有效的课堂练习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形成真正的理解. 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可以这样来判断:能否用自己的话来表达所学知识,能否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能否运用知识解决变式问题,能否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有效的课堂练习要有时间保证,因此要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的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效用.同时充分的课堂练习时间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机会.

五、采用多元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肯定的评价,同时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可以大大地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进程.

第一,教师在课上和课余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多倾听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体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交往时应充满爱心和耐心,争取建立一种合作、默契、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二,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由于评价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评价方式要多种多样,不要只采用考试成绩.

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 “G-E-T”学研型数学课堂;团队项目化研究;数学教研实效随着我校“G-E-T”学研型课堂实践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师在课堂操作实践中遇到了诸多困惑,如:如何增强数学导学案使用的实效性,如何选择课堂小组合作的时机等,这些难点问题的突破唯有依靠一线教师通过有效的教研活动方式,进行研讨、实践、反思、交流,才能得以提升. 为此,我校数学教研组利用“团队项目化研究”的方式,建立突破教学难点的研讨平台,同时,也为学校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现状分析

任何思想、事物的形成,都因为有一定的问题所在,才会引其发展和演变,我校初中数学教研组活动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最突出的有以下三点:

1. 计划与行动分离

数学教研计划的制订,是结合市教研室要求和学校相关要求制定的,但在操作过程中,实践往往会脱离计划的轨道,一学期下来,回顾教研组开展了哪些有效的研讨活动,解决了哪些共性的教学问题,教研组长会看着周全的计划,比较着鲜少的教研行动,产生懊恼不已的尴尬局面.

2. 教研组与备课组活动混乱

长期以来,数学教研组一直充当着教科室与备课组事务中介的角色,除了开学初的工作布置,其他活动基本以数学备课组这个基础单位组织的方式进行,即教研组的工作重心下移至备课组,由于各年级备课组研究方向不明确,研究目标不一致,导致活动内容零散,从数学教研组整体角度分析,缺乏系统性,使分工与协同出现了混沌的状态.

3. 活动缺乏研讨性

教研活动以开课、评课的形式为主,但由于活动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所以大多数教师的开课、听课均以应付为主. 开完一节课,开课教师按照教案照本宣科地说明教学设计,听课教师由于“证据缺失”,所以评课时泛泛而谈,似蜻蜓点水,整个活动缺乏研究讨论、观点碰撞的交流氛围.

基于以上问题,我校推行团队项目化研究的教研组活动方式,以此明确团队的研究主题,促进团队计划有效落实,全面提升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实施步骤

1. 分析现状,确定研究项目

每个学科有每个学科的教学特点与学习特点,面临的问题也各有差异. 数学教研组研究的项目应来源于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的、急于解决的问题,通过团队的汇总、整理、提炼,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问题,达成共识,成为教研组团队在教学过程中研究的主题,接着分解目标,确定研究内容.

我校实行“G-E-T”学研型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研型课堂中的基本环节. 在合作的过程中,数学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小组合作效率不高,这种低效的合作学习方式不但没有发挥“兵教兵”及合作探究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针对此现象,数学教研组确定研究项目为:“G-E-T”学研型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实践研究,研究内容为: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规范机制的建立、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展讲方法的研究、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时机选择的研究、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的研究.

2. 专题学习,提高理论认识

要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行项目化研究,教研组长必须先要组织教师进行有关资料的查阅与学习,学习可支撑研究项目的相关教学理论,学习与研究项目匹配的教学经验,了解更多研究进程和细节,利用教研组活动进行研讨交流,并对查阅的资料进行筛选,汇总成文献汇编,供组内数学教师深入学习,让教师拥有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提高认识,提升研究品质.

3. 确定视角,统计观察结果

要进行项目化研究,听课教师与上课教师必须明确课堂研讨的方式和策略,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研讨. 因此,在进入课堂之前,教研组需根据研究内容,有效商榷,确定观察视角,设计观察量表,确保观察者带着明确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从课堂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教学研究.

观察视角的选择,一般遵循可观察性、可记录性、可解释性三大原则,由于师生的思维活动是不可观察、不可记录、不可解释的,所以观察视角常确定为课堂中的具体行为表现.

如基于“‘G-E-T’学研型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实践研究”之“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研究”的观察视角可如下设计:观察维度、观察视角、课堂实录、教师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规范情况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讲解方法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学生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规范情况评价、小组合作学习参与情况评价、评价定性指标评价、语言具针对性和具体性评价、及时性评价,纳入小组的量化考核,通过以上观察视角的确定、观察量表的设计,听课者在课堂上选择适当的位置、角度,更加聚焦地收集记录信息,通过记录得到的量化结果,进行项目化的专题研究.

4. 研讨合作,寻求解决方法

课堂观察的统计结果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改进课堂环节,改善课堂生态,因此,课堂观察结束后,数学教研组长需再次组织教师进行研讨交流. 上课教师可以围绕研究项目内容阐述课堂设计,就本节课目标的达成度、重难点的处理情况、教学得失等进行反思交流;听课教师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和整理,有依据地分析课堂教学过程,对课堂进行“把脉会诊”,分享教学亮点,提出教学中值得商榷的问题,并对被观察者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对策. 在这样浓烈的研讨氛围中,教师相互合作,相互补充,思维碰撞,共同成长,并针对研究项目,从整体上再次制定后续行动的跟进方案.

如对“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研究”这个观察视角进行课堂观察后,数学教研组就“评价语言具针对性和具体性”提出问题: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说了“好”“很好”“非常棒”等词语,但好在哪里,棒在何处,不具体. 此类表扬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指导作用. 通过研讨,教研组采用了如下策略进行解决:统一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条例,以评价条例的内容为依据,对小组进行具体的、针对性的评价. 此方式,一方面可用评价条例引导学生关注合作学习的“点”;另一方面,可通过教师以合作要素为支撑,进行口头评价,促进合作的“点”落到实处.

5. 总结交流,推广研究成果

教研组项目化研究注重实效,但成果的推广才显其研究价值. 当教研组活动形成一定成果时,教研组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通过展示、介绍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这些新的理论、方法及策略,并在推广中深化研究,在研究中促进推广,让教师把研究成果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项目化研究的教学效益.

当然,研究项目既然来源于教学实践问题,那么它就不可能靠着一次活动过程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在持续的跟踪研究中,用心发现,细致对比,潜心思考,才能不断改进教学实践,取得逐步完善与提高.

活动效果

团队项目化研究方式计划性强,目标明确,它能全面剖析课堂,诊断教学问题,寻求教学策略,促进教师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改进,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教师教学自我完善提升的双重目标,其作用具体体现如下:

1. 创设浓厚研究氛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项目化研究的主体是数学教研组团队,这种研究方式让教师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在活动中,教师之间通过思想碰撞,产生了互惠的效益,也很好地培养了团队的研究氛围. 同时,通过设计和制作课堂观察量表,让教师更加细致地关注课堂,用科学的观点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原有经验的教学行为上做出判断,依托先进的理论,帮助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改善专业实践和认识行为,实现了对课堂的教学优化,培养了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2. 注重教学细节问题,切实解决教学难点

项目化研究的教研组活动,打破了原来准备不充分,不能深入课堂开展实践研究的尴尬局面. 课堂视角的确定,一下子把课堂观察的点“针眼化”,它将一个完整的课堂分解成一个个时间单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切入角度小,关注了教学的细节问题,每一个统计的数据,每一个真实的反馈,科学地反映了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研讨,切实寻求问题的对策,在交流推广中,帮助教师解决教学难题,改善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