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界文化发展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界文化发展史范文1
参与全球城市文化竞争
看一个城市是否有吸引力、竞争力,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 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讲,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建设有特色的城市文化是南宁市参与全球城市 竞争的巨大优势。
节庆文化的产生是顺应时展的客观要求,是特定历史背景条件下社会政治经济活动 的组成部分,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和客观现象。 时展,世界大同。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民族经济与世界经济融会贯通,地域文化与城 市经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和谐共鸣。此次,南宁国际民歌节首次邀请来自众多节庆活动 的组织者,将节庆文化与城市经济发展作为专门的主题展开讨论,对完善主办者对于节庆活 动的定位和认识,以及节庆文化的运作和发展具有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节庆文化带来什么?
节庆文化到底带给主办城市什么呢?首先,顺应时代潮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交流、共享、了解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其次,通过节庆活动凝聚人心,鼓舞信心 ,增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自豪感。第三,独特的地方节庆活动,对于挖掘、整理城市文化 资源,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打造城市品牌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第四,当今,文化旅游 正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文化旅游不光在国际上受到旅游消费者的欢迎,而且这一旅游种类 也在逐渐进入中国,对于提升地方经济将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通过民歌节的举办,树立经营城市理念,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建设和管理城市 ,为城市建设管理筹集大量资金,推动城市整体实力增强,这就是节庆文化带给南宁人观念 上的转变。
节庆活动促进城市面貌改进
为配合南宁国际民歌节,近几年南宁市的市政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南宁市委、市政府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把南宁建设成广西特大型城市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要求,以国 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以建设“中国绿城”为目标,提出了加快城市建设、加强城 市管理,实现“一年小变化、三年中变化、六年大变化”的“136”目标。南宁市更是把200 2年定为“城市建设管理年”,目的是要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打通城市干道,完 善配套设施,推进旧城改造,加快新区开发,强化城市管理,不断完善大西南出海通道枢纽 城市和区域综合性核心城市的功能,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提高市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南宁市委市政府的目标是,塑造少数民族地区首府城市新形象,促进城市建设 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亚热带风格的现代园林城市,最终建成“中 国绿城”,努力争取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打文化品牌促地区城市经济发展
世界文化发展史范文2
“报纸因为电视、网络媒介等竞争对手的不断侵袭,导致发行萎缩和广告销量下降,所以现在产品单一、单独运营的报社很难应付市场变化。”2014年10月1日,《纽约时报》就宣布裁员100名采编员工。不久,在2014年10月7日,特纳广播电视公司也宣布全球裁员,涉及1475人。可以看出传统媒体在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下,很难再以孤立的形式存活下去。只有适应趋势,与新媒体进行合作,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才能实现共同繁荣。而在媒介融合大趋势的影响下,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也发生了变化。本文探讨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在价值判断、传播权力、工作流程和传播方式上的改变。
一、新闻价值判断变化:由专业标准转向用户需求
融合媒体时代,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就新闻价值的重心转移来说,逐渐由新闻价值的专业标准转向用户需求。以往新闻从业者在新闻价值方面会以自身考虑来选择和衡量一个事件能不能成为新闻,较少会考虑到受众的需求。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作为一种信息产品,更作为一项服务,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受众更精要、更便利的掌握信息。
例如,雅虎推出了一款叫做Yahoo News Digest(雅虎新闻摘要)的新闻APP软件。这款APP推出的当月,使用该APP的移动用户就超过了4亿。迄今为止,全球的用户总数达到8亿。这款APP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新闻的选择上体现了用户优先的理念。在新闻的推送上,这款APP会根据你的阅读情况,及时记录你的阅读文章的数量、种类以及所花费的时间。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哪些新闻该用户最为关注,从而充分了解该用户的兴趣、心理活动、阅读习惯以及阅读行为。然后在用户再次阅读的时候推荐该用户可能会感兴趣的文章。这种专业新闻内容加新型呈现方式使得公众能够更精要、更便利的掌握信息,在满足了用户的需求的同时也增强了与受众新闻消费的互动性。
在国内,这样的尝试也已经开始,如国内的新闻APP软件“今日头条”等也开始根据用户的喜好和兴趣推送新闻。在“今日头条”的使用过程中,每一个用户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头条新闻页面。而提供专属新闻的背后,是一系列对于用户需求的精准分析。“推荐引擎的背后其实是程序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类似数学模型的算法。通过基础数据可为每个用户建立‘兴趣DNA’模型,根据这一模型为用户推荐资讯。算法包含了上万个维度,包括可视的、不可视的主题和标签,类似于推荐模型中的X、Y坐标。常见的维度包括了热度、内容、属性、位置、使用时间和用户以前看过的内容等。”
所以,在融合媒介的趋势下,新闻的价值判断转向用户需求,更加注重与受众的相关性,有用性以及提取信息的便利性。
二、传播权力的变化:由专业把关转向公众参与
融合新闻时代,新闻生产的信息来源不再仅仅是职业新闻工作者。现今,公众利用诸多新媒体形式,微博、微信、博客以及其它社交工具将自己所闻所见上传到网站上,信息,从而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论是对于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来说,公众的参与都已经成为新闻生产的重要的一部分。由此来看,新闻传播权利已经逐渐从专业新闻“把关人”转向了公众参与的模式。
首先,在信息源方面,虽然专业的媒介组织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毋庸置疑的是,公众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也不可小觑。
例如,在2005年的英国发生的伦敦地铁和公交的爆炸案中,公民记者就在提供信息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爆炸发生的很短时间内,公民就把通过手机拍摄的视频或者图片发送给BBC、《卫报》等英国主流媒体。有的公民则直接将现场拍摄的图片上传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而这些都是当时远离现场的专业新闻工作者在短时间内所不能办到的。2006年美国CNN(有线电视新闻网)推出了一档公民记者新闻栏目《iReport for CNN》。这档节目就是CNN意识到公民参与重要性的情况下为公民记者量身定制的一档节目。2004年印度洋海啸事件以及2005年的英国伦敦地铁爆炸案等突发事件的发生让CNN意识到,不论媒介机构反应有多迅速,派出多少记者,也难以迅速获得重大突发事件的所有现场画面。而在这些突发事件中,很多珍贵的资料现场画面都是由公民拿起手机或者相机拍下的。所以CNN审时度势,开办了《iReport for CNN》这样一档公民新闻栏目。在这档节目中,全球公民都可以上传自己所拍摄的有关当地的突发事件的视频或者图片,然后由该栏目对其内容进行筛查和编排,再上传到网站的节目中。
韩国的公民新闻网站也进行了此类尝试。“2000年韩国的公民新闻成立之初,参加该网站新闻报道的只有数百人。但是在五年后,该网站已经拥有38000名“民记”,并发展成为一个多语种的国际性网站,其中的400个外国“民记”来自其他25个国家和地区,远远多于任何一家大众媒体的雇员数。”所以该网站的创始人吴延浩提出了这样的口号:“每个公民都是记者”。
其次,公众逐渐参与到评论新闻的环节中。荷兰的De correspondent(领英新闻)新闻网站也是适应公众参与新闻生产趋势,从而取得成功的范例。该网站于2013年9月30日成立,是一家众筹网站。网站仅仅开始8天就有1.9万人参与,募集资金170万美元,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众筹新闻网站。领英新闻网提倡记者和公众一起工作,记者是话题的引领者,而公众是专家型者。在网站上,公众可以对话题发表意见、进行评论,而不需要专门的评论专家进行点评。因为创始人霍夫曼认为每一个读者都是某方面的专家,3000名公众一定比一个专业的编辑懂得多。
所以,在融合媒体趋势下,来自普通民众的声音在新闻和评论的 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传播权力正从专业新闻转向公众参与的模式。
三、工作流程:采编与内容制作的变化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流程通过组织机制改革实现集团内部的资源共享、流程再造,从而实现了跨媒体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同时在新闻编辑工作上,后期前置,甚至转向了同步编辑。
1、跨媒体的采编流程
在新媒体时代,媒体之间进行合作,开始出现了跨媒体之间的采编流程。早在2005年,英国的《每日电讯报》就开始实行跨媒体之间的采编流程的尝试。它采用Hub(中心)的理念来设计办公桌。每个部门有一个办公桌,且每个部门都配有数字产品编辑。将数字产品编辑加入该部门,目的是为了使报纸和数字媒体进行有效的融合。在欧洲,这样的尝试也已经开始。比如说丹麦的《北日德兰报》,在2002年的时候该报就根据印刷版和在线版创办了电台、新闻网站以及电视台。不同媒介的编辑在一起对同一件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并根据自身的产品特点进行编辑。
2、内容制作的端口前移
内容制作方面,编辑的任务后期前置,转向同步编辑。编辑不仅仅进行后期的操作,而且要在新闻发生同步甚至前期就进行搜集热词、网罗数据、定位用户习惯等活动。《赫芬顿邮报》的编辑在前期的搜索信息数据方面就做得非常成功。该报的编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继续从事传统的采编业务,而另外一部分紧盯谷歌的搜索引擎总结热点词汇,然后根据热点词汇来编写故事。而后在《赫芬顿邮报》的每篇报道中都含有这些热点词汇和短语,受众只要点击这些热词就会自动链接到其他点击率更高的新闻中。同时,点击这些热点词汇和短语就会链接到站内其他点击量高的报道中。除此之外,在《赫芬顿邮报》的网站上,每一个视频的标题下方还会有至少10处的热词标签。“这些标签试图把所有人的搜索用词都囊括其中,确保用户在搜索时能为赫芬顿邮报贡献较多的流量。”
四、传播方式的变化:从单一媒体转向视听多媒体
新闻传播方式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发生了转变。新闻不再由单一的媒体进行分发,而是通过多媒体对受众进行信息传输。与此同时,新闻自身的呈现方式也由单一化向多媒体融合、视听兼备的方向发展。
1、新闻由单一媒体转向多媒体分发
新媒体时代,受众获得信息并不是从单一的媒介渠道获得,而是从多个信息终端渠道获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媒体的信息都是一样的,“从目前来看,媒介融合将带来的是载体的‘先合后分’的局面,即各种媒介产品都将汇流到网络中进行传输,而后又分散到各种不同的接收终端,这样可以保持媒介产品的多样化。”“比如在道琼斯,新闻报道的顺序是这样的:道琼斯通讯社→华尔街日报新闻网站→NBC电视台→道琼斯广播→《华尔街日报》纸质版→《smart Money》等系列刊物”。这是因为新媒体时效性较强,往往作为报道的首发媒体,而后电视、广播会继续进行跟踪报道,随后网页版媒体进行信息的资源整合后发表深度的调查报道,对事件进行全面的阐述。因此,现今新闻不仅仅是由单一的媒介进行传播,而是转向多媒体进行分发。且各媒体分发内容带有其自身特色。
2、新闻传播采用多媒体方式,视听兼备
世界文化发展史范文3
【关键词】解放 发展 文化生产力
一、文化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1.文化生产力决定社会个体价值观
在社会发展中,个体价值观是极为重要的要素。对此赛缪尔亨廷顿有着以下精彩的描述:加纳和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水平何其相似,它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致相等,30年后,韩国成了一个工业巨人,经济名列世界第14位,而加纳却没有发生这样的变化,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韩国的1/14。发展快慢相差如此悬殊,能作何解释呢?无疑,这当中有多种要素,然而在我看来,文化应是一重要因素。韩国人珍视节价、投资、勤奋、教育、组织和纪律。加纳人的价值观则有所不同。简而言之,文化在起作用。文化通过对个体价值观的影响形成强大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从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在个体的塑造上,文化的力量强大而稳定,人力资源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文化事实上也是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
2.文化生产力决定社会主体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式
在东西方的不同文化中,思维的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西方的思维基点在于个人主义,注重个体的权利。东方思维强调集体主义,注重个体的责任和义务。不同的思维方式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在近代的经济发展史上,日本和德国等具有东方的集体主义思维强调个体责任和义务的国家迅速崛起,而盲目学习西方无视自身文化基础的拉美却陷入了一个长时间的经济发展停滞期。在这方面,马克斯韦伯的看法是对的:“如果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西方学者在对中国和印度的比较中,也发现文化对经济的不同作用,中国的儒学文化着眼于集体和国家,认为人的个体价值体现于对自己的责任的履行,包括对家庭、集体、国家的责任,力求在现世中取得成就。而印度教文化由于其自身的信仰而着眼于来世的幸福,对现世重点在于修福,对现世的境遇的改变的欲望并不强烈。这两种文化性格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内驱力的强弱。
3.文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力发展的速度
文化生产力的重要要素——科学技术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另一要素——教育则决定了社会人力资源的水平。文化价值决定了社会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视程度。在当今世界各国,有一个普遍的结论:社会生产力水平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基于对此的认识,各国纷纷加大对科教的投入,增强科技创新,力求在经济竞争上占得先机。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技术,既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文化自身的各方面,甚至影响了社会的思维方式。信息化时代与帆船时代的人类思维是极不相同的。
4.文化生产力决定社会的和谐程度
文化是社会个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方式。文化通过道德、规范、法律等体现了文化自身的理念,同时也确保了社会的组织形式,决定了社会的和谐程度。东方儒学文明强调中和,注重社会个体的集体层面要素的体现;西方基督教文明强调友爱和忏悔。这些对社会的和谐都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决定了个体对幸福的体悟和自身的存在方式的选择。文化在社会个体利益的冲突中起着规范调节作用,扮演着剂的角色。
二、我国文化生产力的发展现状
1.国民的文化生产力意识还有待于增强
人们的文化生产力意识还比较淡薄,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现象还程度不同地存在。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把科教兴国作为第一任务的观念还不巩固。物质资源的开发远远超过人才资源的开发。
2.科技竞争力还不能适应综合国力发展的需要
从科技创新能力上看,我们现在基本上还属于技术引进国和技术模仿国,还算不上技术创新国。我国的创新能力还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求,文化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偏低。
3.教育、科技投入不足,文化生产能力增长乏力
在德国和奥地利等国和劳动力培训相关的投资,已占其GDP的25%;美国企业在职培训的投资从1991年占职工工资总额的0.5%增加到目前的20%。而在我国,不少省份(如江苏) 要求对教育的投入不低于GDP的5%,但不少地方不但未达标,反而出现较为普遍的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公开承诺,在不少地方至今难以实现。
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途径
1.强化全民的“文化生产力”意识,在观念上有突破“科学永远是财富之源”
今天,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差距就是在掌握知识方面的差距。如果没有科学的转让,就无法获得扩大的发展。我们要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首先必须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就是力量”的观念,逐步纠正重物质资源开发、轻智力资源开发的倾向。要在本世纪中叶使我国成为中等发达水平的国家,主要靠什么?主要靠文化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有调查资料表明,在一些经济部门、一些生产企业甚至科研单位,对“文化生产力”的提法感到陌生,说不出子丑寅卯。物质生产力、文化生产力,都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在重视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重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把工作重心真正移到“科教兴国”的轨道上来,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浓烈氛围。
2.建立起国家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体系,在机制上有所突破
不断发展文化生产力,要靠政策来鼓励,要有好的制度作保证。一个国家、一个单位单靠依赖技术引进、设备引进,或是单纯地模仿和复制是没有多少出路的,必须建立起技术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体系,培养自己的高精尖人才,有自己的高新科技专利。一旦本国的创新能力提高了,获取或吸收他人知识的能力就越强,竞争能力也越强。但是我国目前的人事劳动制度滞后于社会发展,用人机制远远不适应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这些年我们培养的人才也不算少,为什么会出现“在国内开花到国外结果”的现象?难道我们不应该在用人机制和创新体制上好好反思吗?如果不向用人制度上的顽疾开刀、不打破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思维定势,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就难以形成,优秀人才就难以脱颖而出,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成了空话。
3.加大教育、科技的投入,在人力资源开发上有所突破
妨碍穷国赶上富国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人力资本,即教育不发达,人才和知识不足。这已是国际社会的一条公论。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人力资源高素质化和经济活动的信息化,所以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已成为政府第一位的任务。我们再不能走过度开发物质资源的老路,从现在起就要加速人力资本积累,全力开通以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的新的发展道路。加快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步伐,就必须重视对知识的投入,使知识在财富增长中所占比重大幅度增加。要尽快实现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不能只满足于兴师动众的大兵团的“人海战术”,要充分发挥高科技以一当十、“四两拨千斤”的高效能作用,严格防止不计劳动成本、不计劳动生产率、不算经济账、重复投资、劳民伤财的现象。我国目前经济资源使用率和投资收益率都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呈现出我国在用知识代替物质资源投入上所具有的极大潜力。为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改革教育、科技事业,应成为我国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10.
世界文化发展史范文4
一、更新育人理念
面对教育中日新月异的变化,教师要坦然接受,积极适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摸准教育发展的脉搏,承担起身为一个教师的神圣使命。什么是课堂文化?课堂文化就是在课堂上师生的活动,包括环境中所传达的所有价值观。众所周知,价值观能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人的思维方式反过来也能影响价值观。两者互相影响。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具有比较科学的价值观,他的思维方式就不会出现大的错误。整个课堂中,师生的任何一个活动、一言一行所传达出来的这种价值观,有些是隐性的,我们很难看到,而有些是显性的,我们很容易能感觉的到。所以,抓住了价值观就抓住了课堂文化的核心。有人说,细节传递价值观,它决定着事情的成败。我认为,一点一滴的细节传递的往往是重要的价值观,比如:我们的校园、教室的墙壁上会贴上很多标语,名人故事、校园文化的信息等,这些就是一种环境的暗示。因此,价值观的建立和形成对于课堂文化的营造至关重要,教师要接受这一新鲜事物,解放思想,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二、了解课堂文化的深刻内涵
所谓课堂文化,包含了我们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构成了我们的课堂文化。课堂上,学生达到一定学习目标后生是否可以做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的文化;怎么批评学生、学生是否可以提出质疑、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教师是如何表扬学生的,这些也是教师文化。教师的行为折射出来的价值观,这就是教师的文化。而学生学习状态如何,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属于学生文化。
课堂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巨大。课堂文化是人所能真实感受到的教育,我们过去从规模的扩张、数量的发展现在已经走到了教育内涵发展这样一个阶段,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的课堂就成为教育最核心的领域,这个领域已经成为现在时代的主题。毋庸置疑,课堂是教育发生影响力的核心地带,它重要的地位可想而知。我大致计算过,一个学生在学校70%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哪怕是一分钟,他都能感受到价值观。对一个人一生发生作用的可能并不全是知识,而是价值观,是影响他的思维方式。
课堂文化里,学生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完全是由教师掌控。这个空间决定了他的生命质量。课堂文化代表了一种价值的尺度,作为教师的我们,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评价,或褒扬,或冷落、或惩罚,学生是否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精神是愉悦的、焦虑的还是紧张的,你的精神世界是否有新的拓展,所以说课堂文化决定了生命的质量。所以教师要关注我们的课堂,关注我们的课堂文化,并且把它做为工作的重心。
三、我的思考
在课堂文化的营造方面,我有几点认识:首先,教师要树立人的发展的基本观念。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这种差异会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段显示出来。一个人的缺点,在这个场合是缺点,但在另外一个场合可能就是优点。有了这样多元的价值观,做为教师的我们才能有一种包容的心态,包容每一个孩子,民主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其次,教师对儿童发展可能性的自觉意识。每个孩子都是富含巨大潜能的人,他或多或少的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有着好与他人的优势和潜能。一个教师要意识到这一点,有了这样的发展观,才能有包容的心态,才能立足未来做好今天的教师。再次,教师要有对教育终极价值与目标的认识。前不久,我读了《爱能胜过一切》这篇文章,一个五年级的老师叫汤普森,她开学第一天对孩子说她会平等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在汤普森老师所教的班有一个叫泰迪的小男孩,这个孩子不太合群,经常衣冠不整,是一个老师不亲,学生不爱的学生。一次,汤姆森老师照例翻看学生的成绩单,当她最后一个翻看泰迪的时,发现以前老师的评语不同寻常。一年级的泰迪快乐、开朗,待人彬彬有礼,是个好孩子;二年级的泰迪表现优秀,人员颇佳,不幸的是妈妈的绝症进入晚期;三年级,妈妈的离世对泰迪是个很大的打击,他试图走出来,但他爸爸却不以为然,这样的状况不改善会对他造成很大的影响;四年级的泰迪落后了,对上学失去了兴趣,他没有什么朋友,有几次还在课堂上睡着了。直到此时,汤普森老师才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他对自己过去的态度愧疚,更意外的是圣诞节那天所有同学都带来了礼物,只有泰迪例外,他的礼物外表裹着一层皱巴巴的纸。尽管如此,汤普森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打开了礼物,那是一条水钻,有几块钻已经脱落了,还有一瓶剩下的香水。有些同学笑了出来,而汤普森老师带上了手链,还洒了一些香水。放学时,泰迪悄悄地对她说:"老师,你今天的味道就像我妈妈一样。"慢慢地,泰迪改变了,他成为班里的佼佼者。六年以后收到泰迪的信,他说她依然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十年后收到泰迪的信,他说不久之后将从大学毕业,在信中他把汤普森称为自己最喜欢最好的老师。故事并没有结束,成年的泰迪邀请老师做为他的母亲出席他的婚礼,结婚那天,老师戴上了那条手链,喷上了那瓶香水。泰迪对老师说,谢谢您对我的信任,让我感受到自己的重要,也感受到自己能够有所作为。汤普森老师说,是你让我明白自己并非无可作为,是你让我知道老师的真谛。教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个故事给出了一个圆满的答案。
世界文化发展史范文5
着力建好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形成农产品加工原料的规模化生产,不仅可以使农产品进入市场获取规模收益,而且可以为农产品加工提供稳定可靠的原料来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建好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应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对区域内的特色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建设地区性原料基地;应以企业需求为坐标,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资金、品牌、信息、技术、市场和管理优势,以产业经营理念和方式扩建原料基地;应扩大资源配置范围,按照国家九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对同类产品的生产加强跨区域合作,增大区域内资源规模,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支持。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需要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应用现代经营理念兴办加工企业。通过推行科学管理,培育熟悉市场的企业家,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二是千方百计增加资金投入。农产品加工业资金密集,生产周期长,又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这就需要把最好的资源做成最好的项目,吸引区域外资本、民营经济和农村种养大户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同时,通过产业化资金补贴等财政杠杆形式,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支持农产品加工业。三是通过整合资源增强企业竞争力。目前,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仍停留在作坊式的小生产水平上,精深加工不多,带动能力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缺乏优势。通过整合资源,把散、小、弱的企业整合发展成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集团,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经营,可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比如,江西省九江市纺织业发展有较好的基础、充足的原料供应和一定的生产规模,但过去由于企业布局分散、产业分工不合理,容易导致恶性竞争。通过产业聚集获得规模效益,通过合理分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将有助于加快九江纺织业的发展。
努力开拓市场、搞活流通。在加强原料基地建设、扩大农产品加工的基础上,应注重开拓市场,通过销售鲜活产品和经营加工产品来拓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润空间。一个地区的原料基地扩大之后,为继续增加规模效益,应“走出去”,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这就需要采用加强产品质量控制、打造知名品牌、改进营销手段等多种措施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特别要提高企业经营者分析市场的能力和科学决策的能力,避免生产的盲目性,以大流通促进大生产,从而获取高效益。
世界文化发展史范文6
北界镇的传统经济产业主要有毛竹、粮食、香菇、小竹笋、辣椒酱等等。其中香菇生产每年消耗木材约1650万斤,相当于每年砍伐3300多亩阔叶林,与生态涵养形成矛盾。为了提升经济效益,北界镇农户从2004年开始因地制宜地将原来种植香菇的土地改为种植市场普遍看好的红提。经过几年的经营,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使原来消耗过大的森林资源也得到了有效的涵养。这一举措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决定给予必要的政策辅助,于是红提种植面积从最初十多亩发展到今天的区域种植面积1840多亩。同时,为了宣传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做大规模,借机激活当地的文化要素,拉动旅游经济,2009年,北界镇政府决定筹备举办每年1次的红提节。“原生态、自然红”的北界红提品牌从此传遍周边地区。第1届红提节于当年8月16日举行,迎来观摩游客近5000人,仅开幕当天25户果农实现现场销售红提1.2万斤,收入6万余元。到2012年8月,红提节已连续成功举办了4届。文化是为经济服务的,节庆活动的举办,不仅为北界镇带来了多方面的综合效益,同时也成为农村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
节庆活动的意义
营造气氛,提高品牌的知名度:节庆期间,通过举办文艺晚会、红提书画、摄影作品展、产业发展论坛会、农民趣味运动会、生态溪鱼垂钓比赛、民俗物品展示等,以红提为核心的专题活动,引来四面八方的游客和消费者,营造起丰收喜悦的节庆氛围。通过在果园里现选、现摘、现尝等亲身体验,加深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印象,培养起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依赖性,从而有效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
创造氛围,满足游客的需求:活动期间,围绕节庆这一平台,农业观光、文化休闲、山水旅游、饮食体验全面策划,使观摩者不仅可以亲临现场品尝到绝对新鲜的珍稀红提果子,感受农事节庆气氛,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一步体验北界镇特有的民间娱乐活动。
扩大销售,提升产品的经济价值:活动的举办,实现了变出门叫卖为家门口销售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再延伸高端销售和网络销售,既使消费者吃上自然成熟的红提,又节约了储存、运输等环节成本,最终提升了产品的经济价值,使产业大幅增值。
激活文化要素,带动旅游经济发展:通过庆典的宣传、农户的推销、游客的发现,以及众多媒体的广泛报道,激活了当地的文化要素,使得藏在深山为人不知的文化底蕴和土特产品得到充分展示和挖掘,从而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节庆活动的经验积累
节庆项目科学定位:节庆项目的定位是活动成功最为重要的前提,因此要在对地域经济和文化以及未来前景全面考察、研判的基础上科学定位节庆项目,使节庆活动具有持久的前景。
地方文化全面联姻:节庆活动既要突出主角地位的内容,又要合理照顾其他文化和经济内容,通过节庆活动,将当地知名的文化和经济要素与活动联姻;既使节庆内容丰富扎实,又为其他的文化和经济要素创造展示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