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险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产保险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产保险报告

财产保险报告范文1

一、近年来公司运行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一)基本情况

过去三年是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三年,虽遇到较大的困难,但取得较好的成绩。财产保险公司干部职工在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克服重重困难,公司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1.保费收入实现快速增长

全年保费收入累计达到**亿元,完成董事会下达保费计划的106.86%;15家省级分公司全部超额达成保费计划,全年实收保费累计达到亿元,应收保费控制率达到2.25%,低于董事会下达计划5.75个百分点,领先于行业水平。公司市场份额占到2.12%,排名市场第8位,15家省级分公司全部进入当地市场前6位,市场话语权和影响力稳步提升。

2.投资收益保持良好水平

去年,面临资本市场低迷的不利形势,公司及时优化资产配置结构,加大固定收益类资产配置比例和杠杆操作力度,同时采取有力手段,积极应对利率和汇率变动风险,投资收益保持了较好的水平,成为全面达成经营计划的重要一环。全年累计资金运用余额达到65.11亿元,实现投资收益1.81亿元,账面浮盈0.99亿元,投资收益率为4.97%,高于董事会下达计划1.47个百分点,其中:委托投资实现收益1.55亿元,委托投资收益率为4.92%;三年期圆丰产品投资收益率达到7.05%,五年期圆丰产品投资收益率达到5.46%,高于各自保本收益率(三年期5.248%、五年期5.182%)。

3.综合管控取得良好成效

在推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公司更加注重综合成本管控,积极创新管控机制,不断加大管控力度,在综合经营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全年综合成本率控制在149%,低于董事会下达计划15个百分点。山西省分公司综合成本率(自留口径)控制在100%以内,6家省分公司综合成本率控制在115%以内,在业务发展的同时较好地兼顾了效益,为今后经营年度的盈亏平衡期目标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司全年净利润指标控制在董事会下达的计划范围内。

(二)主要做法

三年来工作成绩的取得,主要是我们全公司各级领导和全体干部职工思想到位、目标到位、方法到位、措施到位、苦干实干的精神到位。三年的工作成绩,最根本的是做到了“四个坚持”,具体是:

1.坚持用“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统揽全局

面对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严峻考验,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公司干部职工认真贯彻实“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精神,用发展的思路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统一思想,坚定三年持续健康发展的信心。在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调整结构为重点,以增实力、增效益、增实惠为目的,提高员工素质,强化客户服务,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股份制改革的需要,适应提高队伍素质、提高公司实力、不断开拓市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方针,贯彻发展以市场占有率为核心、按照“抓队伍、强服务、调结构、控成本、防风险、促发展、求效益”的总体思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狠抓自身能力提升,促进公司平稳健康较快发展。

2.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与时俱进地安排和调整经营目标

年以来,我们按照总公司的统一部署和全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实事求是,每年科学的定制业务发展计划和各项经营指标,并和各基层公司签定经营目标责任状,以此落实全年的经营目标。制度发展计划与经营目标时,通过认真分析业务发展的形势以及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统一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明确了各年发展经营目标,并落实强有力的措施。这些目标既有市场目标要求,又有经济效益要求;既有保费规模要求,又有险种结构要求;既有公司增实力的要求,又有员工增实惠的要求,目标到位,切合实际,鼓舞人心,促进了发展。

3.坚持科学的业务发展计划,统一筹划好各项重点工作。三年来全公司突出发展主题,围绕中心工作,从工作方法上确保目标实现

一是组织渠道专业销售

总、分公司从竞赛推动、业务督导、管理制度、销售培训、队伍管理等方面,全面加大销售渠道的专业化建设力度,稳步推进电子营销新渠道建设,特别是研究制定并推行了渠道销售人员管理基本办法,对销售人员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以专业渠道为基础的财险销售模式逐步形成。

二是推进产品立体研发

制定产品研发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健全产品研发基本管理制度,产品研发工作机制和流程逐步完善。立足于市场客户、分支机构、销售渠道进行多维度地产品研发,基本满足了业务发展需求。

三是实施业务集中管理

公司从制度规程、两核政策、指标监控、督导检查、人员管理等方面,尤其是车险、非车险两大业务管理部门成立以来,不断强化业务集中管理力度;对业务管理相关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和新功能开发,较好地满足风险集中管控的需要;对业务集中管理模式下一步的优化进行实施准备;积极为各地业务发展提供再保合同和临时分保支持,保障公司稳定经营。

四是落实客户服务先行

各级机构深入贯彻客户服务先行理念,加大客户服务体系建设投入。95519与400互为补充的电话基础服务平台逐步完善,服务电话接通率稳步提高到95%,各地理赔服务网络进一步扩展,客户服务质量监控不断加强,开展“绿色保险、快捷理赔”等特色服务活动,专业服务形象逐步树立,满足业务快速发展的服务需求,比如:有的分公司在同业车险理赔服务承诺检查中获得评比第一名;有的省分公司对结案率加大考核,通过主动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

4.坚持有针对性地出台各项政策措施,确保任务目标的实现

一是政策和激励措施支持

首先是强化激励措施,我公司为促进和推动业务的发展,用于奖励的力度较大,业务发展越好得到的实惠就越多。其次大胆培养使用干部。我公司按照党中央党政干部管理条例要求,结合我系统干部队伍实际,结合德、能、勤、绩的实际,加大对基层公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力度,提拔使用了一批助理以上的年轻干部,充实了基层班子的力量。并坚持从优秀的营销员队伍中选拔领导干部,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二是强化各项管理措施

在财务管理上,完善和严格执行绩效考核办法,将收入和公司经营绩效密切挂钩;在费用使用上,向业务一线倾斜,支持业务发展;加大财务分析力度,结合各单位的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业务发展进度、经营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专题分析,当好参谋助手;在资金管理上,相关部门着手进行“零现金”管理制度的调研和方案的制定。针对费用紧张状况,认真执行预算制管理,坚持量入为出,深入开展增收节支活动,确保收支平衡,取得很好的效果,支援业务一线,保证良好运行。

在业务管理上,以防范风险为重点,开展整规建制教育活动,制定加强内部管理预防重大案件发生的实施方案,并对重点单位进行检查;在日常业务处理上,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为重点,加大承保核赔管理,从源头上控制风险,并提高工作效率,做到及时出单。在服务管理上,以提供优质服务和风险管理为客户服务管理工作的重点,由操作型逐步向操作管理型转变,保单保全工作全面实行了标准化操作;强化理赔服务,严把理赔质量,提高结案率,在冰冻和地震特殊时期,向广大客户开辟“绿色通道”理赔服务;着力提升客服专线和咨询投诉服务的水平;做好老业务的清理工作,为实现老业务的规范化管理打下基础。

在信息技术管理上,加大了信息技术资金的投入,在全力以赴确保各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础上,开发新的运用系统,满足业务发展和管理的需要。

在人事管理上,制定领导干部选拔、聘任工作规定,员工非领导职务晋升规定等一系列干部管理规定和制度;实施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制定出台有关各级各类人员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办法。

在监察稽核管理方面,制定我公司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规定;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签订了责任书,明确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以预防职务犯罪为重点,加强与有关省、市、县检察院的联系,建立有效的预防工作机制;配合市审计局,在自查的基础上,进行年度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的审计;按照总公司的要求,积极做好重要业务单证管理的专项稽核审计工作;出台基层公司系统大宗物品实施集中采购管理的实施方案。

二、存在的不足和困难

在回顾和总结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和认识到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在

(一)公司战略推进没有完全到位

公司战略已经明确,但缺少落实公司战略的职能规划与系统的机制设计,在实际运行中还有一些方面“形”似而“神”不似,没有科学地加以固化,在经营管理上形成了比较大的调整压力,制约了公司战略的有效推进。

(二)在实际工作中业务发展不平衡

经营管理的技术手段和能力还比较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与客户满意服务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特别是员工的素质还不适应建设国际一流寿险公司的需要。

(三)经营成本处在高位运行

尽管公司在资源共享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没有形成明显的成本优势,对公司低成本运作的战略性支撑还没有充分显现。有些基层机构的业绩观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到科学发展上来,经营比较粗放,在扩张业务规模的同时没有很好地兼顾质量效益。有些分公司的综合成本率(自留口径)偏高,超过了125%。公司业务结构还比较单一,车险业务占比超过了80%,总体赔付水平与市场相比还有差距。

(四)公司财务管理不完善

1.会计基础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今年的多次财务检查中,发现和暴露出公司会计基础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待各级财务部门进一步提高意识、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和检查。

2.政策的执行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个别分公司落实财务管控政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公司下发的各项财务制度还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贯彻执行。总公司发现并要求改进的问题,落实效果不明显。有个别分公司对总公司财务管控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不理解和抵触情绪。

3.风险防范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

一些分公司对风险管控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从防范风险、依法合规的角度,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财务政策,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的识别和管控。

4.财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目前系统财务人员数量总体偏少的情况下,一些公司缺少具备足够行业背景、从业经验和专业技能的财务人员,财务管理意识较为淡薄,财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在抓班子、抓队伍建设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个别公司的班子和队伍的思想、观念、作风和能力还不能适应竞争形势和公司发展的需要。高素质人才储备不足,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各类人才能力建设和教育培训体系还没有完善到位,人才队伍现状与公司发展不相匹配;系统管控能力还比较薄弱,缺乏有效的管控技术手段,有些分支机构的发展超出自身能力范围,违规经营问题较为突出,受到了当地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

三、对策及建议

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规模比较小,保险覆盖面和保险水平较低,保险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社会需要。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我们全公司干部职工要按照制公司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贯彻落实总公司加快发展、提高效益的精神,与党中央、国务院、保监委、总公司保持高度一致,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发展为主题,以效益为中心,开拓创新,加快步伐,做大做强。

(一)六种意识,树立发展理念

1.树立发展意识

不管我们公司的所有制性质如何改变,加快发展永远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一定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增强发展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优势变为胜势,使业务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树立政治意识

我们公司近年来加大了改革步伐,但我们也必须明确,加快发展,提高效益就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最大的政治。全公司每一个干部职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强化政治意识,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贯彻落实好总公司的要求,落实好各项发展任务。

3.树立责任意识

经过多年来大家的不懈努力,特别是改制上市后,无论是对国家、对投资者还是对股东来说,都要求我们保持业务的持续增长,形成良好的盈利能力和极具吸引力的股东回报

4.树立效益意识

做大做强,要求创造良好的经营效益,是公司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是在发展上,坚持业务快速发展,形成规模效益。二是在结构上,要求在保持业务总规模快速增长的前提下,保持增长速度快于总规模的增长速度。三是在管理上,坚持在展业的成本控制,承保的风险控制,理赔的准确结案上加强管理,确保效益提升。四是在增收节支上,公司的运营是需要一定的成本来维持的,坚持能节俭的尽量节俭,以节约创造效益。

5.树立大局意识

要与党中央、国务院、保监委和总公司保持高度一致。现在,在公司内个别的班子中,特别是极个别的领导中,存在不讲大局的现象和自由主义的倾向,坚持纠正不良倾向,形成上下统一,步调一致,令行禁止的局面。

6.树立风险意识

全公司要更加牢固地树立风险意识,充分认识依法合规经营的重要性,狠抓风险点的排查和防范,不断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遵守经营管理的有关制度、规定,加大执行、检查和监控的力度,坚决依法合规经营,努力提高管控和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

(二)七个加强,落实工作重点

1.加强发展个险业务

一是精心策划,分段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做好业务销售推动工作

大力推进效益险种和风险型业务的发展。根据其险种特点,研究卖点,并推出统一的展业话术,营造良好的品牌效应和产品销售氛围。要加强营销服务部的建设,规范管理,增强市场开拓和销售竞争力。进一步加强营销精英俱乐部的建设,大力培育精英意识,充分发挥精英的骨干作用,激发干劲,增强队伍的凝聚力。

二是加强管理,完善制度,规范流程,严格考核,促进人队伍的健康发展

完善人管理办法,继续加大力度,以规范化的管理调动人的积极性,切实保护人的合法权益,确保队伍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建立和实施统一的人管理工作流程,制定各管理环节的相关规定,加强对人的各项考核,形成有效的人管理机制,切实落实好人管理制度。

三是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安排,注重实效,进一步完善教育训练体系,充分发挥培训的功能和作用。

加强培训课程的开发力度,有步骤、分层次地组织安排好重点培训项目,切实抓住管理人员、主管及组训、晋升与衔接教育、业务精英、新人与资格证考试等重点项目,开发出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课程。加强培训的追踪评估工作,建立参训人员培训档案,定期反馈信息,有效检验培训效果,适时调整培训内容,增强培训实效。

四是加强监督,规范经营,预防为主,严格管控,有效地防范经营风险

建立高素质的督察队伍,设立专门部门,加大工作力度。根据现行业务流程,针对风险易发部位,制定督察条例和相关制约措施,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活动,适时进行客户回访,及时处理客户投诉,有针对性地解决人员的不良行为。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重点查处截留、挪用和侵占保费行为,误导欺诈客户行为和单证管理混乱行为,有效地预防案件的发生。

2.加强发展团险业务

一是探索新的团险销售模式

从改革创新入手,积极探索并推广“现场销售”、“交叉销售”等团险销售模式,为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促进团险业务的发展。探讨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员工福利解决方案,以企业年金为主导,实现灵活的产品组合模式,并不断向团险产品的“超市”化销售方式过渡。加强团险客户资源的开发力度,对大客户的管理,必须建立客户业务档案,配合创新销售模式的推广,努力促进团险业务向深层次发展。同时在管理手段上要开发团险客户管理系统,并逐步与业务综合处理系统对接,强化信息管理功能,为销售人员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是优化短期业务险种结构

短期险是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为降低短期险赔付率,提高公司的利润水平,必须调整和优化险种结构。发挥各种销售渠道的优势,大力发展卡、折式等个人交费业务,推出短期险与其它产品的组合销售方案。下大力量巩固家财险、货运险、责任险、意外险等效益型业务的市场优势地位,确保阵地不丢。进一步拓宽短险的渠道,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三是加强团险销售队伍的建设

修订团险销售人员管理办法,完善管理制度,形成统一的销售人员管理体系。加强团险业务培训,提高团险销售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团险销售人员行之有效的激励体系,充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

四是建立信息渠道,加强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继续做好团险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工作,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及时通报业务信息,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完善大单业务管理办法,明确上下两级在大单业务公关、展业中的职责,完善大单业务信息申报制度,疏通大客户信息渠道,拓展大单业务资源,促进团险业务的发展。加强业务指导,公司职能部门要直接参与大单业务的展业活动,发挥整体优势,积极协调关系,强化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把问题迅速解决在一线。

3.加强发展中介业务

一是在销售的管理布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有效地发挥财务保险公司的整体优势和基层的区域优势。二是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网点,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三是加强中介的组织领导,市分公司成立中介部,各区县支公司都要成立中介科,增加人员配备,加强力量。四是进一步明确统一的支持政策,形成全市统一的销售策略和方式。五是进一步加大公关力度,与各银行及邮政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4.加强业务管理和客户服务工作

一是完善扁平化的集中管理模式

重点解决管理层次多、管理空白点,执行管理命令衰减、管理效能低下的问题。扁平化的集中管理模式是现代管理的一个方向,我们必须着手考虑,业务管理和客户服务等相关部门要进行探索,研究和借鉴先进做法,拿出可行的方案,逐步建立符合财务保险实际的扁平化集中管理模式。

二是积极探索零现金管理办法

在分散展业、集中管理的条件下,现金是风险之源,零现金管理是控制风险之基。组织相关人员到兄弟省市分公司进行了学习,客户服务、业务管理、财务和信息技术部门要抽出专门人员进行技术论证和方案制定,要选择一到两个基层公司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力争在全系统全面实施零现金管理。

三是加强基础建设,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

总体上要从风险点的排查与控制入手,总结经验教训,建立业务发展与管理各环节的风险控制机制。加强数据集中管理,加快影像系统的开发建设。加强重要空白单证管理。加强业务档案管理。进一步加强核保、核赔制度的建设,逐步按照“严进宽出”的经营原则,在承保时严把承保质量关,防止病从口入,严格控制承保风险;在理赔时要从维护公司的信誉和被保险人的利益出发,在严格执行条款和有关规定的前提下,该赔的不惜赔,不该赔的坚决不赔,努力确保效益目标的实现。

5.加强财务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预算管理工作

以财务预算进行政策引导,为业务发展服务。本着做大做强的原则,以效益为中心,力求在发展中注重效益,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规模与效益并重,做到财务收支量入为出,要突出效益,追求效益最大化。要求各单位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发展与效益,结构与效益的统一,立足长远,考虑当前,促进发展。

二是加大财务管理力度

引导各基层进一步树立依法合规经营意识,充分认清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发挥财务的监督职能,加强管理,提高水平,加快保费资金的集中速度,充分利用实时划汇等手段降低结算时间,努力实现网上清算及零现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要加强财务管控,严禁设立“小金库”和帐外帐,一经发现,要严肃追究领导与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加强对营销员保证金的管理,摆脱手工记账的落后管理方式,将全系统营销员的保证金实现电子化管理。

三是加大财务培训力度

针对相关财务会计制度的变化,要根据总公司的政策、规定等完善系统的绩效考核政策,并通过加强培训,贯彻好总公司的经营理念和相关发展政策,提高政策水平和执行政策的能力。

6.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用人机制

努力实现人本管理,树立人才观念,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提高人才资源产能,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薪酬激励人才,用机制留住人才。

二是实行岗位管理,完善竞争机制

以岗位管理为基础,全面推行聘用制度,严格各岗位的任职资格和条件,通过实行岗位管理制度,实现员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同时完善员工劳动合同管理,规范用工关系。

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创建学习型企业

要加大培训力度,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地开展全员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公司要从学习、工作、政策、环境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创建学习型企业。

四是完善绩效考核标准,强化绩效考核机制

根据总公司的要求,明确各岗位职责,制定明确、具体、可量化的关键业绩指标,完善考核内容和办法,建立责权利明确的科学考核体系,实行持续、动态的绩效管理,科学评价员工的工作业绩。

7.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

一是切实加强党的领导

要按照总公司的统一要求,积极研究、探索加强、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方式和途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财产保险报告范文2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实习心得

大二结束,大三即将开始,我在这个阶段的暑假有幸进入了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长子子公司进行参加实习工作。回首我在暑假参加实习二十天经历的点点滴滴,我感触颇多。

在实习过程中有培训,有实践,即便短短二十天也让我有了很深的保险工作体悟,也体会到把保险行业的不易。在我为去实习之前我并没有信心去做好实习工作,但在刚入公司的系统培训,我对银行业务及保险知识有了一定了解,与老员工的交流增加了对保险行业的了解,这些慢慢增加了我在实习中完成额定工作的信心。

在实习中的培训阶段,在培训的第一天,培训老师就告诫我们要端正态度、认真工作,我并没有太重的工作负担,只是分了团队,介绍了银行业务与人民财产管理保险知识的一些介绍,并且学习怎么辨别客户以及收集需求客户信息的方法。这些知识的学习使是在后来实习过程中顺利完成了额定的任务的关键。进入实习阶段,开始并没有去跑业务,知识在收集整理一些客户资料,以及做一些市场调研,需求分析等工作。在做这些工作期间我认识到保险业也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保险公司的各个部门岗位都需要我们自己摸索,从头开始。所以不管是学什么专业,到保险公司都是新人,对大多数岗位都是很陌生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空杯归零的心态,从头开始学,从为人处事、工作态度开始。在后来我们各个团队根据团队的市场调研成果,以及收集的客户资料开始去联系客户,推销产品,从无数次失败中寻找着成功的机会,开始两天或许是市场调研失败亦或者是由于经验不足,我们团队并没有取到理想的成果,但在实习导师的鼓励下我们没有人气馁,一直坚持着,从与第一个客户联系成功,到第二个,第三个一次次的成功与间夹的失败让我们在这个行业中逐渐找到方向,逐步在实习中从一个需要引导的新人成为一个可以很流利介绍产品,善于把握交谈机会,学会引导客户对产品兴趣的保险公司员工。

一个实习生,作为一个新人。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去学习,去改变。这需要一个过程进行沉淀,进行积累。虽然我在团队中完成了额定的任务,但是在业绩上我始终无法突破,这令我感到很苦恼,说实话我做梦都想把业绩搞上去,可是或许是时间不足、经验不足。但是绝对不会气馁,为了自身的目标继续奋斗!其次是要进一步热爱本职工作,使自己做一个有激情的人,只有勇敢地面对困难,才干不会败在困难下面。还有就是学会总结工作上的得失和不足,善于找出工作中的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每天才干多学一点,多进步一些。针对在工作中呈现的各种问题要多想对策,不懂的问题要多学、多问,不能不懂装懂,这样子做只会自食其果!

财产保险报告范文3

[关键词] 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会计制度

在我国,为了有效地管理利率风险,2000年以来,各大保险公司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分红保险产品,受到广大保户的青睐,在保险公司的业务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高。在一些寿险公司中,分红保险业务收入占到全部业务收入的 50%以上,个别公司更是高达90%。由于分红保险不仅涉及分红保险保单持有人的保险保障利益,而且红利的分配涉及到分红保险保单持有人获取红利的利益,所以保险监管机构非常重视对分红保险的监管。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是保险监管机构进行监管的一个重要依据。

一、报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目的和作用

报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是保监会出于监管目的而要求的。2000年保监会颁发的《分红保险管理暂行办法》第 1条明确该规定的目的为“为规范分红保险业务,促进保险市场健康发展,根据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制定本办法。”2001年12月保监会颁发的《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该规定的目的为“促进人身保险业务的健康发展,规范市场行为,保护保单持有人的利益”。上述规定仅说明对分红保险管理的目的,没有明确指出报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目的和作用。因此,理论界和实务界在对报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目的认识上存在分歧。

从对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现行要求,可以理解报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目的和作用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报送对象来看,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只向保监会报送,保单持有人看不到这份报告,而向保单持有人报告的文件是分红业绩报告,包括分红保险经营状况及公司分红政策、费用支出及费用分摊方法 (采用固定费用率方式的除外)、本年度盈余和可分配盈余、保单持有人应获红利、红利计算基础和计算方法。保单持有人看到的内容和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内容是否一致没有要求必须经过鉴证。所以,报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主要目的是用于保监会的监管。

第二,从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要求的内容来看,保监会通过这份报告能够监督管理保险公司的一些违规行为,也可以考察各个保险公司分红保险的经营业绩。

第三,从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会计主体和范围来看,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站在保险公司的立场只反映保险公司全部业务中分红业务的经营情况和盈余分配情况,分红保险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资产负债表是从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人为切割出来的一部分,收入分配和费用分摊报告是对分红保险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及资产负债表的补充。因此,通过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可以了解分红保险这类特定的业务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

第四,在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相关规定中没有特别指出对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基本信息特征的要求。一方面,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要求和一般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要求基本一致;另一方面,其与一般财务报告也有许多不同。如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仅仅是对保险公司某类业务的反映,所以,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对资产和费用的人为分割。因此,特殊的会计主体的确定、核算范围的划分、信息的客观性和资产及费用分割的合理性等质量要求应该更加突出,否则会直接影响到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

至今为止,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现行体制下,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没有和向保单持有人报告的分红业绩报告相衔接,不能作为保单持有人权利索求的证明,因此在保单持有人和保险公司关于分红发生纠纷时,专题报告在司法判决中所起的作用是不明确的。建议在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和分红业绩报告之间建立起桥梁,使二者的内容相互衔接,并要求分红业绩报告必须符合经过审计后的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内容。

二、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和利源分析表不衔接

在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中,包含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和利源分析表。理论上讲,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是从会计的角度核算收入费用来计算业务盈余的,而利源分析表是从精算的角度区分利差、死差和费差来计算业务盈余的。这两个盈余是从不同角度、依据不同理念对同一事物的计算和分析,但数字应该一致。在现行的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中,这两个内容没有衔接起来,容易给报告的阅读者造成误解。实际上,在所有盈余都考虑到的情况下,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上业务盈余应该等于利源分析表上的所有因素的利源的合计数。事实上,利源分析表上的其他因素一行就是根据业务盈余和有限差利源数挤出来的。现行的利源分析表给人的印象是:死差利源 利差利源 费差利源 其他因素利源二利源合计,而实际上的计算公式却是:业务盈余—死差利源—利差利源—费差利源二其他因素利源。现有的两张表割裂了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容易让人误解业务盈余和利源合计这两个指标的计算方法不同、经济含义不同、数字也不同。

(二)不分费差的情况下费用的处理容易让人误解

在不分费差的情况下,在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中计算业务盈余应进行费用的扣除,现行的做法是所扣除的费用要求采用在险种设计时的评估附加费用。这样做的本意是想在业务盈余的计算过程中剔除实际费用和评估费用不同所带来的差异,从而使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中计算得出的业务盈余等于本年实现的、用于分配的盈余。但是由于在死差、利差、费差之外,总会有其他的因素对业务盈余发生影响,所以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中计算出的业务盈余必须调整其他因素对盈余的影响后才等于当年实现的、用于分配的盈余。所以,在不分费差的情况下,以预定费用代替实际费用的处理并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三)分配过程没有明确体现

在现行的分红保险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中,从业务盈余栏至所有者权益损失栏主要体现当年盈余的分配过程,这部分的分配过程存在以下问题:

1.如前两个问题所述,业务盈余并不一定是本年实现的应该分配的盈余。

2.分红保险特别储备采用提转差的表达模式也难以反映期初分红保险特别储备、本年实现的用于分配的业务盈余数及期末分红保险特别储备之间的关系。

3.没有体现出盈余分配的过程,不能有效衔接资产负债表和分红保险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使两张表中的勾稽关系没有体现。

(四)费用分摊中存在的问题

分红保险业务的盈余只是公司整体业务利润中的一部分,存在共同费用的合理分摊问题。在不同的费用分摊方法下,即使同一公司计算得出的业务盈余差别也非常大。由于合理分摊费用是保证专题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的前提,现行制度中对这一内容没有规定是不合理的。

(五)对增额红利分配方式下的分配没有特别考虑

现行的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表格格式没有对一些特殊的分红保险业务进行考虑,如采用英式分红的保险公司,由于采用的是增额红利的分红方式,所以在红利分配时随着保额的增加同时增提了相应的准备金,这部分准备金本来应该是在计算当期的业务盈余之后、在分配的环节产生的,但是在编制分红保险业务盈余与计算表时,却会将这部分准备金包含在业务盈余计算过程中的准备金提转差中,这样使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不能合理地反映保险公司经营分红保险业务的实际盈余情况。

(六)应付公司红利项目的表达存在歧义

在分红保险专项财务报告中“应付公司红利”的项目名称也不恰当,在获取盈余方面公司的名义是不明确的,因为公司的利益最终会归属于公司的投资者。同时,“应付”的说法也容易使人认为这部分内容是公司的负债,是公司投资者和保单持有人一样能够直接拿走的部分,但实际上,这部分内容仅是保险公司整体经营利润的一部分,所有者是否能够获得还要看其他业务是否亏损、决议是否进行利润分配等因素。因此,它不是保险公司真正的负债,以负债项目列示是不合理的。

(七)分红保险特别储备的性质不明确

目前对分红保险特别储备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分歧。一种观点是认为这部分金额应该是公司所有者权益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其应该作为负债项目列示。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分红保险特别储备是一种平滑机制,起平滑各年度损益的作用,某一时点的特别储备并不一定以后一定会分配给保户,如果将其作为负债处理,会增力n保险公司的负债,对计算偿付能力会有影响。持第二种观点的人的理论依据是精算规定中“保险公司应对分红保险账户提取分红保险特别储备”的规定。按照保险精算的规定,公司早晚必须要把在盈利年度提留的分红保险特别储备中的70%分给保户,那么这部分特别储备必须作为负债处理。在公司的实务操作中,有些公司把分红保险特别储备作为准备金负债处理,有些公司将其作为普通负债处理,有些有些公司干脆包含在所有者权益中,从而在报表上不体现。不同理解下的报告是不具有可比性的,有关规定应该健全分红保险的规范,以保证会计处理上的一致性。

三、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改进建议

(一)对表式进行调整

针对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和利源分析表不衔接的问题,应在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中设计业务盈余计算表和分配表两张表。其中,在业务盈余计算表中反映业务盈余的形成过程,按照实际收入和费用支出数字填列。在计算得出的实际业务盈余项下,区分死差损益、利差损益、费差损益、其他差损益,将业务盈余的会计计算和利源分析衔接起来。另外,由于这部分计算得出的数字和利润中分红业务的利润一致,所以没有必要用盈余的说法,可以直接采用“当年分红业务利润”的说法。业务盈余计算表也应改为“分红业务利润计算表”。该表式简要内容如下:

(二)取消预定费用的处理方式

在分红业务利润计算表中应反映业务利润的形成过程,并在计算得出的分红实际业务利润项下区分死差损益、利差损益、费差损益、其他差损益,就完全可以解决在不分费差的情况下实际费用和预定费用不同对利润计算过程的影响。所以,不论保险合同条款约定分所有差还是有限差,在分红业务利润计算过程中都必须以实际费用进行列示并计算。

(三)合理表达分配过程

针对现行报告中对分配过程没有明确体现的问题,分配过程的合理表达需要通过设计独立的分红保险业务利润分配表进行,在设计该表时应注意对分配保单红利过程的体现,不仅要反映本期分配方案,而且应反映上期分配结果对本期的影响。该表的基本格式如下:

(四)统一费用分配原则

针对在报告中费用分摊存在的问题,建议有关文件应统一费用的分配方法,或提出费用分配的基本原则,以保证盈余的计算结果合理,使各公司的费用分摊结果和计算的利润之间可比,同时为保证公司对费用分摊遵循既定的原则,应该在相关规定中要求审计人员对此严格进行审计。

(五)明确增额红利分配的处理方法

对不同红利分配方式下的分配过程的体现,应考虑在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附注中披露。如果保险公司采用增额红利方式,分配的过程应该在分配表中反映,然后在报告的附注中说明是增额红利分配方式,同时说明由于保额增加所增提的准备金数字。如果保险公司采用现金红利方式,应在报告附注中说明本年末应付保户红利中应用现金支付、留存累计生息、用以抵缴保费、缴清增额红利的金额,以反映不同红利支付方式对现金流出的影响。

(六)取消应付公司红利项目

如前所述,在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中“应付公司红利”的项目名称不恰当,在资产负债表中应调整到所有者权益项下,在分配表中也应表明这部分内容划归所有者权益。

(七)规范分红保险特别储备的处理

对于累计可分配盈余到底先确定本期分配的部分还是先确定期末分红保险特别储备的问题,公司是在考虑本年赢利的高低、市场对分红的预期、对以后年度盈利的预期等因素的基础上来决定,事实上不存在分配的先后顺序。考虑到会计上通常的分配顺序,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由于该部分分红保险特别储备以后是否向保单持有人分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所以,将其包含在所有者权益中更加妥当。

(八)统一报告的内容和格式

设计统一的披露格式和内容是保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可比性的前提,应该要求公司报告包括审计报告、业务情况说明、主表、附表和附注说明等内容。对有些需要文字说明的内容应该要求至少应说明的内容,如业务情况说明应至少包括开办的险种、时间、范围、定价利率、红利来源、资金是否单独运用等;报表附注的内容应至少包括业务基本情况、编制基准、主要会计政策、重要报表项目明细等。

财产保险报告范文4

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对保护投资人利益,强化上市公司监管等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财务丑闻频发,其中不乏有国际知名的大公司,如美国安然公司、英国霍林格集团、德国基尔希影视传媒集团、加拿大北电网络公司、意大利帕玛拉特公司、印度软件巨头萨蒂扬公司及中国银广夏公司等。公司报告舞弊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利益,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引起了投资者、监管层、学术界等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影响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改进信息披露质量进行了深入探索。本文基于财务报告供应链视角研究企业财务报告风险及其控制,是一种新思路。

二、文献综述

人们根据供应链的定义结合财务报告的特点,将财务报告产生的过程形象地称为财务报告供应链。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专门设立了财务报告供应链项目,该项目组认为,财务报告供应链包含财务报告编制、审批、审计、分析及使用各阶段涉及到的人员。Samuel A. Di Piazza(2002)也持有基本相同的观点,即公司报告供应链是财务报告信息的生产、编制、沟通和使用中所涉及到的各个集团。方红星(2006)提出了“参与者+功能定位”型的财务报告供应链,涵盖了财务报告生成和提供的全过程、过程的参与者及其功能定位、所经过的环节及其承启关系等。Norman Lyle(2008)指出财务报告供应链是关于参与财务报告的准备、编制、批准、审计、分析和使用的人员和一系列过程。James et al.(2004)研究了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目标、编制程序和主要风险及其控制。COSO委员会(2004)提出的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风险的识别、分析和控制提供了系统的思路和方法。杨小舟(2007)认为财务报告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报告未达到相应的质量要求,不能实现财务报告目标的可能性,并通过治理层面和管理层面两方面,阐述了财务报告风险及其控制手段。P. W. Buys.(2008)认为利用电子化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XBRL) 能够提高财务报告供应链的运行效率,能够有效地控制财务报告风险。曾月明等(2009)借鉴戴明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lan-Do-Check/Study-Act)”的质量持续改进模型,从财务报告供应链视角研究了财务报告质量和认为财务报告供应链过程和PDCA循环不仅在程序设计上是一致的,在理念上也是吻合的。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风险管理及财务报告供应链等有较多的研究,但大多基于单一因素研究财务报告风险,缺少将两者结合进来系统研究财务报告全过程风险控制的文献。本文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财务报告供应链结合起来,系统研究财务报告供应链全过程的风险及其控制,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提供一种新思路。

三、财务报告供应链的主要环节及其风险控制目标

基于供应链视角,企业财务报告生成过程可分为编制、审核、审计、和使用分析五个环节,如图1所示。

财务报告编制环节涉及制定编制方案、确定重大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清产核资、核实债权债务、对账与结账、编制个别财务报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等。编制环节是财务报告生成的基础,编制环节存在的风险控制效果直接影响到财务报告信息是否真实可靠。这一环节的风险控制目标是确保企业有明确的财务报告编制程序,清晰的权责分工和合理人员配备,遵循会计准则和内部制度编制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审核环节是指财务报告在对外提供前,财会部门负责人以及企业负责人需通过审核程序保证财务报告的准确、真实、完整以及合法合规。这一环节的风险控制目标是确保企业财务报告按规范的流程得到审核,以保证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

财务报告审计环节是企业在财务报告对外前,聘请有相应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政府和市场的监管下,按照会计规范和审计规范审计财务报告。该环节的控制目标是保证被审计的财务报告具有可信赖性,使财务报告使用者可以依据被审计的财务报告做出正确有用的经济决策。

财务报告环节是指企业将财务报告与审计报告一同向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监管部门等报送,对其自身的财务信息进行披露,已达到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依据的目的。本环节的风险控制目标是让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够更加快捷、有效地利用财务报告及其相关资源。

财务报告使用分析环节是指利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财务报告使用分析的总体目标是: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揭示财务活动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改善经营管理提供方向和线索;分析企业的预算是否合理完成,评估管理层的经营情况并就改善经营成果提出财务建议;对企业的未来风险报酬做出预测,为财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四、财务报告编制环节的主要风险分析

本文仅以财务报告供应链的基础环节——编制环节为例,研究其主要风险点、关键控制点及其控制措施。财务报告编制流程通常涉及制定财务报告编制方案、确定重大事项的会计处理、清产核资、核实债权债务、对账和结账、编制个别财务报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等。

(一)制定财务报告编制方案的主要风险与管控措施 企业应在编制财务报告前拟定财务报告编制方案,明确财务报告的编制依据、编制方法和程序、职责分工和编报时间安排等相关内容。这一阶段的主要风险点、关键控制点、控制目标及相应的控制活动描述如表1所示。

(二)确定重大事项会计处理中的主要风险与管控措施 企业在编制财务报告前,应关注对当期报告有重大影响的重大事项及其会计处理,这些重大事项可能有债务重组、兼收并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减值等。这一阶段的主要风险点、关键控制点、控制目标及相应的控制活动描述如表2所示。

(三)清查资产核实债务的主要风险和管控措施 在编制财务报告前,企业应组织财会及有关部门进行资产清查和债权债务的核实工作。这一阶段的主要风险点、关键控制点、控制目标及相应的控制活动描述如表3所示。

(四)对账与结账的主要风险与管控措施 在编制年度财务报告前,企业应在日常信息核对无误的基础上完成对账、调账、差错更正等业务,然后实施关账操作。这一阶段的主要风险点、关键控制点、控制目标及相应的控制活动描述如表4所示。

(五)编制个别财务报告主要风险与管控措施 企业应按会计准则规定的财务报告格式和内容,根据真实、完整、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财务报告,做到内容完整、数据真实、计算无误,不得漏报或随意进行取舍。这一阶段的主要风险点、关键控制点、控制目标及相应的控制活动描述如表5所示。

(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集团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前,应及时取得纳入合并范围内的各分公司、子公司和内部独立核算单位的财务报表,并按规定程序进行形式和内容的审核,若发现问题应退回原单位重编。这一阶段的主要风险点、关键控制点、控制目标及相应的控制活动描述如表6所示。

五、结论

合理保证企业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是企业的重要责任,报告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公司财务报告信息失真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阻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财务报告风险控制意义重大。本文基于财务报告供应链视角专题研究了财务报告风险控制,并以财务报告编制环节为例,详细分析了财务报告编制环节的主要风险点、关键控制点、控制目标和控制措施等。笔者认为,在财务报告风险控制活动中,应高度关注相关人员的业务胜任能力和关键人员的道德素质,明确权责配置和人员分工,坚持不相容职务分离,明确规范财务报告编制、审计、审批、和利用的制度和流程,系统梳理财务报告供应链各环节的主要风险点,设置关键控制点,明确并细化控制目标,并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基于风险导向,系统分析财务报告供应链各环节的主要风险点,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活动,能够显著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提高财务报告对经济活动的预测作用和决策有用性,使经济活动更加有序地进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财政部会计司2010年。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3]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基于组织目标的概念解说与思想演进》,《会计研究》2007年第12期。

[4]方红星:《公司财务报告供应链的价值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4期。

[5]曾明月、蒋叶:《财务报告供应链和PDCA循环的研究》,《财会研究》2009年第9期。

[6]朱丽华:《财务报告编制环节内部控制》,《经济视角》2011年第7期。

[7]高妍:《财务报告供应链参与主体关系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研究——以企业与投资者关系为例》,东华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财产保险报告范文5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报表审计 审计意见 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

一、财务报表审计目标及审计意见类别

(一)财务报表审计目标 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两方面发表审计意见: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包括判断选择和运用的会计政策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并适用于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管理层作出的会计估计是否合理,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财务报表是否作出充分披露,使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理解重大交易和事项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包括经营管理层调整后的财务报表是否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一致;财务报表的列报、结构和内容是否合理;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反映了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注册会计师通过审计报告对已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审计报告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二)审计意见类型 注册会计师通过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标准意见。注册会计师如果认为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符合以下条件就应当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且不附加说明段、强调事项段或任何修饰性用语时,则该报告就称为标准意见审计报告。即财务报表已经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注册会计师已经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在审计过程中未受到限制。标准意见审计报告一般包括三部分: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审计意见。(2)非标准意见。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指标准意见审计报告以外的其他审计报告,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和非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指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指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意见段后增加对重大事项予以强调的段落,强调事项主要是存在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和存在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不确定事项,除这两种强调事项外,注册会计师不应在审计报告的审计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或任何解释性段落,以免财务报表使用者产生误解,强调事项段仅用于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并不影响已发表的审计意见。保留意见。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财务报表整体是公允的,但存在下列情况,则可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会计政策的选用、会计估计的作出或财务报表的披露不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虽影响重大,但不至于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因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虽影响重大,但不至于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在审计意见段之前和注册会计师责任段之后增加说明段,清楚地说明导致所发表保留意见的所有原因,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指出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程度。无法表示意见。如果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中,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可能产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至于无法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当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时,注册会计师要在审计报告中删掉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直接发表导致无法表示意见的事项,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说明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程度。审计报告主要包括三部分: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导致无法表示意见的事项;审计意见。否定意见。如果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中,认为财务报表没有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未能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注册会计师应出具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主要包括四部分: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导致否定意见的事项;审计意见。

二、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上市公司分析

(一)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 主要包括:(1)强调非持续经营:如上海鼎立科技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审计报告中,深圳大华天成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营运资金为负36014万元,资产负债率94.46%,银行借款余额56776万元,其中逾期借款33986万元。(2)强调长期投资不确定:如利安达信隆会计师事务所对深圳世纪星源股份有限公司的肇庆项目60344万元投资,未来经营由于合作方问题存在不确定性。(3)强调经营亏损:如深圳市鹏城会计师事务所对深圳市赛格达声股份有限公司经营亏损9152万元。净资产负数1050万元,借款46695万元已逾期,涉及诉讼本息金额49079万元。深圳大华天成会计师事务所对山东万杰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具的审计报告提请投资者关注其2005、2006年连续亏损的情况,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严重恶化,难以偿还到期的各项债务。(4)强调或有事项:如深圳南方民和会计师事务所对深圳市深信泰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具的存在重大或有损失的审计报告。难以偿还即将到期及逾期的债务,所持股权已被冻结及大部分实物资产被查封或被抵押及拍卖;部分子公司被提前终止主要经营用地的租赁约定;资不抵债49112.80万元。(5)强调关联方重大不确定交易:如中审会计师事务所对湖南嘉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出具的审计报告中提出关联方偿债资产中拥有的张家界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及湖南亚华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已分别用于抵押担保,并为关联方提供巨额担保、诉讼产生较大的或有风险。如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审计报告中强调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中信建投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与华夏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重组中,子公司所投入的资产收购资金275150万元,其中已收回13518万元,余下的“其他应收款―华夏证券”金额的收回取决于华夏证券清算组对需收购的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及个人债权的甄别确认工作及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收购工作的进度及结果。(6)强调或有诉讼:深圳鹏城会计师事务所对东北电气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与沈阳高压开关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纠纷引起的国家开发银行的诉讼案件的披露。(7)强调资产的不确定性:如安永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对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的审计报告中强调该公司存于健桥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证券交易款4890万元由于公司处于行政清理,交易款的收回取决于其行政清理的进度和结果。(8)强调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如深圳市鹏城会计师事务所对柳州

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出具的审计报告中强调2003年虚计销售利润6467万元,导致2005年年初未分配利润减少8207万元,累计挂账广告支出调整2005年年初未分配利润22065万元和2005年度净利润4468万元,共计减少2005年年末留存收益26533万元。

(二)保留意见 具体包括:(1)标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提出了导致保留意见的审计事项。如深圳大华天诚会计师事务所对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审计报告中披露导致保留意见的事项有:公司对格林柯尔系公司及特定第三方公司应收账款余额6.51亿元,并计提坏账准备3.64亿元,无法采取适当审计程序,对应收账款的计价是否合理、坏账准备计提是否合理作出判断。2005年计算主营业务成本采用年末产成品盘点数量和加权产成品采购单价计算年末库存,倒推出2005年主营业务成本,该处理方法不影响2005年存货余额的认定,但由于存货控制系统的不可靠,无法判断倒推出的主营业务成本是否全部属于2005年主营业务成本,并在2005年财务报表审计中对2005年主营业务成本提出了保留审计意见,但2006年公司仍未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更正,并追溯调整2005年度的主营业务成本,该事项不影响2006年度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及2006年度的现金流量表的认定。(2)非标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不但提出了导致保留意见的审计事项,并且在审计意见段后面附强调事项段,以提请投资者关注企业的可能影响企业未来经营的重大事项。如武汉众环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深圳市物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审计报告中,在保留意见事项中披露企业调整短期投资的重大会计差错,影响期初资产总额和期末资产总额分别为1670万元和1925万元,占期初、期末资产总额的比例分别为0.92%和1.17%,但企业未提供充分的与调整相关的全部资料,注册会计师无法取得实施检查记录或文件以及其他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且,注册会计师在最后的强调事项中强调了深物业对相关的海艺实业有限公司等买卖合同诉讼及应收深圳基永物业发展有限公司转让款14386万元,深物业分别计提了相应的合理的估计了损失4177万元。深圳中华自行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审计报告中的保留事项中披露企业破产和解程序尚未完成,债务存在不确定性。在强调事项段中提醒投资者企业负资产185813万元,已资不抵债,虽采取改善措施,但可能导致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或情况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可能使企业无法在正常的经营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江苏公证会计师事务所对江苏申龙高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具的审计报告中披露:控股子公司江阴赛生聚酯新材料有限公司尚未投产运营,于2006年度计提股权投资准备1722.08万元。受条件限制,未能取得证据证实股权投资准备的正确性。其拥有该控股子公司权益金额为14759万元。并在意见段后面披露强调事项至2006年13月31日止,公司对外担保金额为36673.23万元。占年末已审计净资产比例的95.77%。已购入土地使用权金额7786.51万元,产权手续尚未办理。而资产负债表未列报预计负债金额,即公司对已发生的对外担保根本没按照新会计准则的或有事项准则计提相应的预计负债,公司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对或有事项进行必要的披露,只披露了被担保企业的名称及担保时限,虽然担保时间普遍是2006年至2007年或2008年,但对江阴赛生聚酯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担保款为6673.23万元,而担保时间为2004年11月25日至2008年5月25日,正如审计报告披露该公司至2006年底尚未投入运营,是否证实了项目不顺利等,企业计提股权投资准备有可能是基于这一考虑。

(三)无法表示意见 深圳大华天成会计师事务所对广东盛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审计报告中披露企业债务重组、经营重组正在进行中,企业按持续经营假设编制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证其能否有效改善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无法判断公司按持续经营假设编制的财务报表是否适当。关联方交易的应收款项收回的不确定性。如江苏公证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对远东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审计报告中提出无法取得充分适当审计证据的事项:应收关联方的款项常州亚东服装有限公司2064万元,已计提坏账准备1062万元,无法判断款项的可收回性及坏账准备计提的充分性。无形资产账面价值1430万元,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188万元,无法判断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否充分。天思保利投资管理公司回函远东公司控股子公司常州远东科技有限公司尚欠593.60万元,但常州远东科技有限公司账面未记录该笔业务,对业务的真实性和欠款金额的准确性无法认定。深圳大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审计报告中披露2006年亏损16470万元,净资产负9148万元,银行由于借款已到期未偿还而提讼,公司由于对外大量担保涉及大量诉讼事项,主要资产处于查封、冻结状态,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注册会计师无法获取充分适当审计证据评价其按持续经营编制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公司分别计提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的坏账准备216万元和10849万元,注册会计师无法采用函证、也无法采取替代审计程序对期末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亦无法确定期末计提坏账准备的公允性和合理性。公司披露对外担保为1.51亿,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政处罚决定书证监罚字(2006)12号文显示对外担保4.59亿。注册会计师无法实施满意的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确定公司对外担保事项披露的完整性。公司已于2007年5月由于2004、2005、2006三年连续亏损而暂停上市。

中和正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四川东泰产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审计报告中披露,东泰欠付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成都办事处借款本息合计10306.42万元,未能收到回函,也无法实施替代审计程序,对债务的准确性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东泰控股子公司浙江瑞森纸业有限公司主要资产已经拍卖,所有者权益已是负86.20万元,未纳入合并报表范围。持有的控股子公司芜湖东泰纸业有限公司的57.89%股权已于2007年1月10日进行了拍卖,不再持有实质性控制,故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逾期贷款本金10255.35万元和利息5786.53万元尚未偿还。年末股东权益负19527.29万元。注册会计师对东泰持续经营能力存在疑问,不能确定重大事项对财务报表整体影响程度,从而无法表示意见。2007年5月21日由于公司连续在2004、2005、2006三年亏损导致股票暂停上市。

北京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对丹东化学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的审计报告中披露应收其大股东及关联方款项共计82471万元,并计提坏账准备27528万元,其中已询征未收到回函61605万元,应付大股东及其他关联方款项13875万元,已询征未收到回函13560万元。另外大股东因涉嫌非法占用资金,中国证监会沈阳稽查局已立案调查。逾期短期借款36105万元,银行承兑汇票等转为短期借

款已逾期1982万元,逾期长期借款6782万元。主要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中的土地使用权已用于银行借款抵押。公司涉及诉讼案件金额62220万元,银行账户金额16万元已被法院或税务机关冻结。累计经营亏损62907万元,营运资金负73600万元,资产负债率96%。重大事项可能产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无法对会计财务发表审计意见。

岳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海华源股份有限公司的审计报告中披露公司控股子公司常州华源蕾迪斯有限公司被依法裁定破产,公司长期股权投资4877.47万元,其他应收款2445.33万元,提供银行借款担保人民币20843.40万元,美元3608.72万元,可能造成的损失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如坏账准备23305.89万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2125.90万元。重大会计差错更正涉及2006年以前的长期股权投资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连续三年亏损,股东权益负24145.41万元,累计未弥补亏损145441.26万元,营运资金负196851.94万元,银行借款总额246891.79万元,已逾期限105391.27万元。上述事项可能造成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无法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

武汉众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广东华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审计报告中提出企业已累计亏损73714.34万元,股东权益为负36639.22万元,银行借款19020万元,逾期借款17320万元,对外担保17035万元,主要经营资产已经或即将进入拍卖程序,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企业未于2006年财务报表作出充分披露,亦未取得任何改善此状况的实质性计划或方案,无法对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作出判断)对参股公司重庆中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余额4182.88万元,公司未提供相应财务资料,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建筑物、构筑物、其他设备共计提减值准备3282.53万元,未提供资产可变现净值的相关资料,无法判断计提的减值准备的合理性。湖南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2006)长中民二初字第00001号民事判决书,判决华龙集团对湖南隆源置业有限公司所欠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分行借款本金1055万元及逾期利息1.63万元,共计1056.63万元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公司未预计因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而导致的预计负债,无法判断预计负债的披露是否完整、准确及对财务报表产生的影响。经济事项和业务的会计处理不合法,如企业列支的一笔“管理费用――咨询服务费”120万元,实际上公司承认是向总经理赖增国的借款,并有借款协议,同时公司也出具了情况说明书说明借款用于支付相关费用的事实,但并无证据显示公司已发生这笔费用,注册会计师无法证实费用发生的真实性。公司发生的五套房地产转让事宜,由华龙集团转让给个人,转让款冲抵个人的工资,相关会计处理无任何依据,注册会计师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对处置房屋价格的公允性及合规性发表意见。

三、非标准审计报告意见影响因素分析

(一)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不确定性增加 可持续经营能力指企业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会继续下去,不计划也不必终止经营或破产清算,可以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持续经营假设是会计核算的四大假设之一,企业一般是以持续经营假设编制财务报表,如果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存在很大问题,则意味着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不真实,应改用其他编制基础。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中,大部分强调事项是与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相关的;导致保留意见的事项中大部分也是与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相关;至于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则一般是对影响企业的重大事项无法收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也无法对该重大事项对财务报表存在的可能重大影响作出判断,只能发表无法表示意见。由此可见,注册会计师已经认识到经营失败可能导致的审计失败,持续经营能力会导致投资者的巨大损失,所以对于已经连续几年亏损的sT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会特别关注其持续经营能力。

(二)注册会计师规避审计风险的需要 2007年1月开始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相关服务准则》、《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简称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48项。新颁发的审计准则对审计风险提出了更为详细、严格的要求,出具了多个与审计风险评估相关的准则,如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持续经营等准则对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均提出了具体措施。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可接受审计风险的确定主要受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态度、审计失败对会计师事务所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规模等因素影响。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计业务,是一种保证程度很高的鉴证业务,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应足够低。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对于2006年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计中,ST类公司面临股票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的危机,有粉饰财务报表的需要,有可能通过虚增利润、虚增资产吸引投资者的关注,使股票价格上涨,以便于进行资产重组。所以被出具非标审计报告的149家上市公司中有103家属于ST上市公司,占69.13%,说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对ST上市公司的审计风险特别关注。注册会计师出具众多的带强调事项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旨在提请投资者关注公司的经营能力。并且,这与部分投资者热衷于购买ST股票有关,如果投资者购买了ST类企业的股票,但企业第二年破产,而注册会计师却未在审计报告中尽到提醒的义务,那么注册会计师和所属的会计师事务所很可能面临投资者的法律诉讼。

(三)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高质量审计报告的需求增加 我国上市公司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至2007年末已达到1733家,以后几年可能增至2500~3000家,发展成熟的股票市场已经是趋势。而资本市场的成熟不但需要证券监督委员会等国家监管机构,更需要社会监督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负有保证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可信度的重大责任,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要求也更加苛刻,需要高质量审计报告的市场需求已开始形成。注册会计师出于生存及维护其职业声望的需要,也必须满足投资者需求。注册会计师要按照新准则的要求,进行合理的审计风险评估,确定合适的审计程序,发现企业存在的重大错报,出具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如果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不但影响投资者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信任,可能还会被取消执业资格。要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就必须响应市场需求,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让投资者在进行决策中更多地利用审计报告。

(四)资本市场完善的要求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经济的转轨,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需要成熟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完善需要良好的法律环境,使资本市场有序可循,需要注册会计师为资本市场的信息进行鉴证,为投资者利用

资本市场的信息提供可信度。未来我国资本市场将快速发展,更多的企业取得上市资格,在股票市场上融资,以满足企业资金的需要。注册会计师承担审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责任,出具恰当的审计报告,对上市公司业绩进行独立评价,以确保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是真实的,提高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信赖度,在完善资本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完善上市公司审计报告的建议

(一)充分考虑审计报告意见的类型,增加否定意见审计报告 注册会计师在为2006年上市公司审计的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中,有149份非标准审计意见审计报告,包括85份强调事项无保留审计报告,35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29份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但并未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中,认为财务报表没有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未能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注册会计师应出具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前文所述的种种审计报告的导致非标准意见事项,有的事项已经影响到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相关的金额达到了几千万甚至上亿元,有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虽然重大事项的金额不大,但却是极小的利润使其可以暂时摆脱退市的困境。笔者认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一定要特别关注高风险经营困难的上市公司,要充分利用审计报告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必要的时候要出具否定意见审计报告,揭露试图粉饰财务报表的上市公司。

(二)提高审计报告的撰写水平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非标准审计报告》中对非标准审计报告的参考格式做出了相关的规定,主要也是为了规范非标准审计报告的内容,避免审计报告使用者误解审计报告,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也更好地降低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强调事项段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意见段之后增加的对重大事项予以强调的段落,须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但被审计单位进行了恰当的会计处理,且在财务报告中作出充分披露;不影响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一般包括两类强调事项: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存在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不确定事项(持续经营问题除外),并且强调事项不影响已发表的审计意见。笔者发现上市公司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中有个别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未按照审计准则的非标准审计报告的参考格式来撰写,如未明显地划分为: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导致非标准意见的段;审计意见段;强调事项段。准则规范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的目的就是让审计报告使用者对注册会计师的意见一目了然,但个别注册会计师未按照参考格式划分各种段落,尤其是导致非标准意见的事项未标明,只是在段落中说明导致非标准意见的事项的情况,但缺少“导致非标准意见的事项”标题,这样普通投资者难以看懂审计报告的意见。另外,不少注册会计师发表的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中不但在审计意见段前面有导致保留意见的事项段,在审计意见段后面也增加了强调事项段,主要是强调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疑虑情况及存在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不确定事项。笔者认为,对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是不符合审计准则规定的,因为按准则规定,强调事项必须是被审计单位做出了恰当的会计处理且在财务报表作出充分披露,也不影响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但一些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强调事项却是被审计单位并没有进行恰当会计处理,也未在财务报表作出充分披露,在这种情况下是不能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只能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如果影响可能重大,应当出具否定意见审计报告,而不能出具模糊的保留意见。

财产保险报告范文6

关键词:内部控制 目标 改进

内部控制目标的历史发展

(一)实物财产安全性控制

社会分工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导致了剩余财产的出现。财富的私人积累逐渐导致财产的保管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引出为降低财产物资实物风险而采取的内部牵制措施,这也是内部控制最初的思想。公元前4000年的巴比伦到亚述的契约证书、古埃及国库支付、中国周朝的政府预算和官厅审计、古希腊的公共财产收支管理、古罗马的家长账簿等都体现了这一思想(Michael Chatfield, 1977)。

(二)财务报告可靠性控制

十字军东侵(1096-1291年)促成了地中海贸易的繁荣,也促进了商业和银行组织的产生和产权形式的复杂化。在短期定向贸易中,经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产权的进一步分离,具体表现为财产的保管权、经营权和短期占用权从所有权中的分离。在这一时期产权所有者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财产物资的实物风险和经营和占用之后的财务报告风险。为避免财务报告风险,复式记账法应运而生,形成了天然的内部会计控制(丁友刚,2007)。这一内部控制思想也被称为基于财务报告视角的内部控制。

193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这一时期的内部控制主要表现形式为内部会计控制。

(三)财务报告可靠性与经营效率和效果实现的控制

19世纪工业革命发展时期,企业管理层级组织和长期雇员的出现以及经营权与所有权进一步分离,经营风险问题由此变得突出。为了控制经营风险,出现了采用单个财务指标进行经营效率控制的措施。标准成本系统和预算控制、杜邦指标体系、弹性预算等管理控制体系出现了。这一系列的经营效率和效果的控制系统本质上都属于层级组织的经营风险内部管理控制系统(H・Thomas Johnson,1987)。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对内部控制进行了相对于1936年更为周全的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的计划和企业为了保护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以及促使遵循既定的管理方针等所采用的所有方法和措施。

1958年, SAP第29号明确将内部控制区分为包括以会计为特征和以管理为特征的控制活动。1973年SAS第1号对二者的功能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内部会计控制包括组织的计划,以及保证资产安全、财务数据的可靠性有关的记录和程序。内部管理控制的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管理控制活动,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

(四)风险控制

20世纪80年代的金融危机暴露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都比较良好的银行业在经营、财务报告以及资产的实物安全上都存在问题。1988年4月颁发的 SAS第55号对内部控制进行了新的阐述。该准则认为有效的经营风险控制除了需要诸如经营计划、预算、责任会计和内部审计等“硬性”的控制工具外,还必须依赖于管理哲学和经营作风等“软性”控制工具。这些硬性和软性因素共同构成了组织的控制环境,其强调了会计系统的作用就是要承担财务报告风险控制的使命,强调了控制程序的目的在于通过授权控制、分工控制、记录控制、机械控制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实现资产实物风险控制。

1992年由COSO委员会颁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风险评估是第一次出现的要素。这一行为意味着有效的风险控制不再是被动地通过各个环节设置好的控制活动来预防风险的出现或发生,而是通过主动地开展风险评估,来识别和分析实现目标的相关风险,为风险控制奠定基础。

COSO报告认为,资产的安全性目标主要从属于经营与报告目标。不断出现的企业舞弊与失败案件表明,经营活动的合法合规性显然是组织目标实现的前提。组织内部必须要有相应的控制程序,确保组织行为不违背市场、定价、税收、环境以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相关的法律和规制,以避免违法违规给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带来损害。因此,COSO报告发展了合规性风险控制目标,并且将资产实物风险控制目标融入经营风险控制和报告风险控制目标中。

(五)财务报告导向与管理控制的契合

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一些大型公司的相继破产引出控制的本质可能不仅在于仅仅控制风险,而是如何实现企业既定的目标,以及如何设定目标,再对目标实现过程进行控制以促使企业价值的实现。组织的控制目标应是管理目标的具体反映。

斯蒂芬・P・罗宾斯将管理定义为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作为管理活动要素之一的内部控制,也为这一目标服务。相对于虚假财务报告而言,价值创造的业绩不佳更容易导致企业失败。与财务报告质量相比,与价值创造相关的商业战略及其有效实施更应成为内部控制关注的重点。当前,CEO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是关键的制定和实施主体。证券监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比较关注内部控制在维护财务报告质量和遏制财务舞弊方面的功能,但CEO关注的还是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来服务于公司的价值创造(李心合,2007)。

2004年9月, COSO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在原有风险控制的三个目标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战略目标;在原有的五个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了目标设定、事项识别和风险应对3个要素。进一步说明了内部控制作为组织内部的控制机制在企业价值实现中的作用和地位。而管理理论中将控制目标一般表述为监视组织的各种活动以保证他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因此,战略目标的引入体现了管理与财务报告导向职能的结合。

内部控制目标界定存在的问题

我国内控规范中关于内控目标的表述: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COSO关于内控目标的表述:内部控制是一个企业的董事长、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下列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一是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二是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三是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四是战略目标的达成。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中关于内部控制目标的界定是在COSO报告的界定的基础上多了一项“资产安全”。目标的各要素间没有划分层次,呈现出一个平行的关系。虽然现行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现了其在最终促使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方面的功能。但目标陈述及相关要素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目标界定交叉且边界不够清晰

资产安全性以及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的要求已经内化在了合法合规的要求之中。在我国,财务报告的编制是标准化的,而编制财务报告的标准(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通则等)在中国本身就是政府法规的组成部分。公司只要是在政府所颁布的会计法规或会计标准的界限内编制财务报告,就是“合规”的,因而也是能够满足财务报告质量要求的。

(二)夸大了内部控制的职能

控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使处于自己的占有、管理、或影响之下。 掌握住对象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或使其按控制者的意愿活动。管理理论中关于控制表述:监视组织的各种活动以保证他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内部控制的本质是一种偏差控制,合理控制某项活动不偏离预期的目标。内部控制本身并不创造价值。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把“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作为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相对夸大了内部控制的职能。比较而言,COSO报告中的陈述为“经营效果和效率实现的合理保证”更为契合。

(三)没有涵盖内部控制的全部活动

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管理方法或要素,其首要目标是服务于公司目标的实现。公司目标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了公司管理的全过程。而现行的内部控制目标只是象征性的提到资产的安全性、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性,提高经营效果与效率,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且各部分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并没有给出清晰的界定。而且,促使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实现价值的活动有很多,这样的列举显得不够完整。

(四)目标中各要素呈平行关系且缺乏层次化

现行内部控制规范中,内部控制目标的内容间缺乏关系陈述,无法解决可能的各要素间的冲突问题。2004年的COSO解释报告中指出当财务报告有关的控制目标与管理者的目标有冲突时“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对企业呈报目标和遵循性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程度优于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该解释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了各要素间发生冲突的可能。而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对此并未给出相关解决方案。

改进设想

(一)合理定位内部控制目标

目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射击、攻击或寻求的对象;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内部控制目标也即内部控制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从企业主体上看,内部控制目标服务于企业目标的实现。清晰的、合理定位的内部控制目标体系能够更好地引导内部控制各项活动的进行。一般来讲,设定目标应符合杰克・特罗(Jack Trout)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SMART原则:明确的(Specific)、可测量的(Measurable)、行动导向的(Action-oriented)、务实的(Realistic)、有时间表的(Time-related)。

(二)更好地契合内部控制目标与企业目标之间的关系

管理理论中关于控制表述是监视组织的各种活动以保证他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管理控制具有目标性、整体性、动态性等特点,强调的是基于控制主体某一目的的偏差控制。笔者认为,企业的主要目的就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实现。控制的存在就是为企业的各项活动的价值创造导向提供合理的保证。因此,研究企业的各项活动价值创造的特点,把内部控制的思想和企业的各项活动结合起来,更好地契合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创造各项活动的关系,实现基于财务报告导向的内部控制与管理控制的统一。

结论

综上所述,清晰的内部控制目标体系可以为内部控制标准的确定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指明方向。内部控制本身不创造价值与内部控制的设计、执行需要成本的特性也为内部控制的功能打上了“合理保证”的标签。而如何实现内部控制的“合理保证”有待内部控制投入成本与企业价值创造实现之间的均衡。但就目前来讲,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投入与产出伴随着多变的环境均呈现出难以精准计量的特点。因此,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

2.陈志斌.企业内部控制战略目标:构建与自然资本的和谐机制.江海学刊,2005.1

3.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基于组织目标的概念解说与思想演进.会计研究,2007.12

4.方红星,王宏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李心合.内部控制:从财务报告导向到价值创造导向.会计研究,2007.4

6.刘建秋,宋献中.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创造研究:回顾与展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3

7.斯蒂芬・P・罗宾斯著.管理学(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朱荣恩,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COSO委员会新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简介.审计研究,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