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营销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营销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营销的重要性

旅游营销的重要性范文1

一、创新旅游营销推介工作的动因

近年来,吴中旅游加大宣传力度,在着力打造“苏州吴中,太湖最美的地方”品牌的同时,随着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旅游发展新背景的产生,作为推动旅游市场发展坚实动力的营销推介工作亟待创新突破。一是世博旅游市场营销的需求。上海世博会,是长三角地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催化剂。根据相关调研预测,上海世博会将有7000万国内外各界人士参加,其中境外参观者350万人次。调研同时显示,将有87.4%的游客选择到苏、浙旅游,其中65.5%的人会选择苏州,达4600万人次。抓住机遇,借力提升,加速发展,这是吴中旅游的新目标。如何高效率地引导世博游客关注并参与吴中旅游,成了2010年吴中旅游的重心。二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催动。目前,我国主要客源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人均GDP都已接近或超过8000美元。大众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旅游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游客需求的多样性、层次性从广度和深度扩展了旅游市场。吴中区旅游业必须紧跟产业升级的大趋势,实现营销推介工作新突破。三是传统营销模式的局限。由于众多历史原因,吴中区内各地、各单位旅游营销工作各自为政,相互配合的积极性低;营销方式单一,受众面狭小,力度不大,信息量不足,实用性不高;对客源市场分析不足,没有深入细分客源地市场,营销的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营销推介后续交流合作不到位,实质性成效不显著。

二、创新旅游营销推介工作的具体做法

1、紧扣世博,开拓新的营销模式——渗透式营销

围绕建设“三区三城”和“走进太湖时代”发展战略,我局紧扣上海世博,有针对性地创新营销手段,扎实开展多维宣传,把“苏州吴中,太湖最美的地方”旅游品牌渗透到游客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创新营销推介工作的重点。一是营销渠道向多元化和科技化积极扩展。旅游传统的营销渠道单一,集中在报刊、电视、电台媒体,而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覆盖面广、信息量高的网络营销渠道成为旅游营销的新宠。2010年,我局在传统渠道的营销工作基础上,充分发挥营销策划、组织、协调职能,整合区内旅游多节点、多要素,依托新浪网、人民网、同程网、驴妈妈、绿人网、太湖旅游网等知名网络合作平台,开展一系列有特色有重点的网上营销。二是营销受众向广度和深度全面渗透。由于经历吴县到吴县市再到吴中区的多次变化,以及旅游品牌打造时间短暂等多重原因,吴中旅游品牌知名度还仅仅局限在本地及周边城市。为提高吴中旅游在国内乃至国际的影响力,我局整合区内旅游资源在央视综合频道、经济频道、新闻频道等权威媒体重点投放吴中旅游形象广告及吴中旅游专访节目。此外,由于世博,今年的上海成为吸引八方来客的汇聚地,做好“家门口”的深度营销是关键。针对大量世博游客会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情况,我局以视频、图片、资讯等方式在上海地铁、机场航站楼、星级酒店、动车等公共交通上投放了大量的吴中旅游宣传信息,进一步巩固了吴中旅游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影响力。三是营销手段向时尚性和实用性应势转变。在旅游业转型升级趋势的影响下,游客出游的关注面已经从旅游资源转变到吃、住、行、游、购、娱各个要素,单纯集中在景点资源介绍的营销产品已不再受亲睐。今年,我局全新改版《吴中旅游》杂志,并制作世博附刊;在每月两期的动车组《旅客报》上推出专题活动信息;全新策划制作《苏州吴中太湖旅游全攻略》;为世博苏州馆吴中周参观客量身订做《畅游卡》;全新摄制高清版世博旅游推广视频影片《山水吴中》;特别开播吴中旅游电视专栏《博揽太湖》等,从新颖时尚、便民利民、形象直观等多角度提供动态即时的旅游资讯,信息和科技含量大大提高。

2、细分市场,推出新的拓展方式——扩张式推介 3、创新理念,形成新的品牌合力——整体式发展 前10个月,在全区旅游营销工作强有力的推动下,我区旅游业成绩喜人。一是整体效益增长明显:累计接待游客1488.14万人次,同比增长17%,提前完成全年计划,游客数量居苏州大市之首。实现旅游总收入146.58亿元,同比增长36%。门票收入18192.03万元,同比增长52.87%。二是入境游客增幅显著: 各景点累计接待入园海外旅游者增幅明显,达28.32万人次,同比增长17.17%。三是旅游工作屡获表彰:今年,在国际休闲产业年会上,吴中区荣获“国际最佳休闲目的地”称号;在世界旅游资源博览会上,吴中环太湖旅游被评为“博览会年度大奖”。“太湖山水古村古镇文化体验之旅”则成功获选世博会“最受欢迎世博旅游线路”。我区市场营销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并作为创新的区域性旅游营销范例在全市旅游局长工作会议上做了专题介绍。

四、关于创新工作在旅游营销推介中的体会认识

旅游营销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桂林理工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22-02

旅游景区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和空间载体,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激励旅游者出游的最主要目的和因素。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出现了一系列与旅游景区相关的问题,如旅游旺季景区的饱和与超载、景区的过度开发、景区的同质化、旅游体验不佳、景区的安全问题等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旅游景区管理的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懂专业、懂操作、职业化的景区管理服务人员将成为景区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

一、《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简介

《旅游景区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讲授旅游景区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景区管理的相关理论以及在景区管理中的应用,初步具备景区管理工作要求的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

《旅游景区管理》是在我国旅游业及景区行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旅游景区概述,包括旅游景区的基本概念、分类、发展简史及各类景区概述,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旅游景区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为旅游景区产品的概念、特性及开发规划,从产品的角度探讨景区产品的特性及构成,让学生深刻理解旅游景区产品的内涵,并了解景区开发规划的重要性及景区规划的主要要素;第三部分为景区的经营管理,包括景区的经营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管理、游客管理、日常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第三部分的内容讲述了景区运营的各个环节,是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整个课程教学的重点,

二、《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的目标及内容

《旅游景区管理》是直接为旅游业服务的应用性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与此相适应,实践教学就成为了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1.实践教学目标。《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目标应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以旅游景区管理理论为指导,不断巩固深化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对旅游业和旅游景区的热爱感和责任感。

(1)知识目标。《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的知识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巩固和深化旅游景区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景区管理课程中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强化的理论知识有:旅游景区的基本概念和类型、旅游景区的管理模式、景区开发规划的相关理论、景区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

(2)技能目标。《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的技能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具有从事旅游景区管理的职业素养和能力。通过实践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及团队精神,使学生具备从事旅游行业的基本素质;通过参与景区相关岗位的工作,使学生了解景区的具体运营,具备胜任景区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3)情感目标。《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的情感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旅游行业的热爱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中体会到景区的核心地位和重要性,认识到学习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对旅游业及景区管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实践教学内容。《旅游景区管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内容的第三部分: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部分,根据景区经营管理各环节的内容来设计组织实践教学的内容。其中,旅游景区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大多是由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专业背景的人员来进行的,故这两部分内容不作为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

(1)旅游景区市场营销――教学目标:能够运用景区营销的相关理论,掌握景区市场细分定位及市场营销策略制定的具体方法;教学形式:先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景区市场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2)旅游景区解说系统――教学目标:结合前期相关知识内容,近一步掌握景区解说系统的类型及内容;教学形式:考察具体景区的解说系统并进行评价,提出相应建议。

(3)旅游景区游客行为管理――教学目标:了解景区游客行为管理对景区体验的重要性,掌握景区游客行为管理的具体方法;教学形式:考察景区在对游客行为进行正确引导方面有哪些措施和手段,并进行评价。

(4)旅游景区排队管理――教学目标:结合相关知识内容,掌握景区排队管理的方法;教学形式:考察具体景区在旅游旺季如何有效管理游客的排队问题,如采用哪些排队队列,如何处理热门景点的等待问题等,并对此进行评价。

(5)旅游景区服务――教学目标:结合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景区服务的方法和技能,增强学生景区服务责任感;教学形式:参与景区某一岗位的具体服务,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学习景区服务的基本技能。

三、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桂林理工大学位于山水甲天下的国际旅游城市桂林市,基于当地旅游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要,1985年创建了旅游管理专业,目前有旅游社与会展管理和旅游开发与景区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学生在大二分方向进行专业学习,《旅游景区管理》为旅游开发与景区管理方向的专业必修课。课程共4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环节30学时,课程实践环节10学时,开课时间在第四学期。基于景区管理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分为三个部分:认知实习、课程实习及生产实习,每个环节针对旅游景区管理的实践内容及目的都不同,分别有所侧重。

1.认知实习中的景区认识体验实习。认知实习的时间安排在第二学期期末,实习时长为两周。这时学生刚入大学,主要进行一些基础课程的学习,认知实习安排学生到旅行社、景区、饭店等旅游企业及旅游管理部门参观学习,使学生对旅游业的各部门状况有所了解。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每个景区进行讨论。实习结束后,小组需要提交小组讨论报告,同时每位同学需提交景区认知实习报告,总结认知实习的体验和收获。小组讨论报告和景区认知实习报告作为检验认知实习效果的途径。

2.课程实习中的景区调查体验实习。在《旅游景区管理》授课的过程中,该环节与课堂理论学习同时进行,时效性好,可及时将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结合起来,加深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如对景区市场营销管理现状的调查,要求学生设计问卷调查景区的客源市场,设计针对景区营销人员的访谈提纲调查景区市场营销状况。再如对景区解说系统及游客管理的调查,学生可结合相关理论知识点,通过自身的旅游体验,评价景区现有的解说系统及游客管理成效。

课程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课程实习报告,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经过这个过程,可将学生对景区经营管理的认识提高一个层次,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生产实习中的景区操作技能实习。生产实习是大学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完专业基础课和大部分专业课以后,到旅游企业和管理部门参加实际工作,了解和认识旅游服务生产过程和管理的教学环节。时间安排在第五学期,实习时长为半年以上。通过实习,学生能够巩固和加深对景区管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并直接向景区的员工和管理人员学习景区管理有关实际知识,进―步学习景区服务的基本技能、了解景区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研究旅游景区企业管理现状,为以后的学习和将来参加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开发与景区管理方向生产实习主要安排在一些知名景区进行,在学习掌握实习岗位的基本要求、操作技能和作业规范的同时,学生应该了解实习所在组织的有关情况和经营管理运作,如单位沿革、组织形式和人员构成,有关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程序,有关部门、岗位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接待客源的构成及市场营销方式,经营管理现状、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等等,锻炼管理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并通过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的编写培养业务写作能力。

学生到景区进行生产实习,景区首先会安排1~2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上岗后有老员工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指导,学生能够很快熟悉并掌握所在岗位的操作要求和技能。在生产实习的过程中,要求每位同学写工作日记,记录实习工作的收获和感悟。实习结束返校后,要求提交实结和实习报告,分小组宣讲讨论,与老师同学一起进行交流。实习工作日记、实习鉴定及实习报告作为学生生产实习考核结果的依据。

经过认知实习、课程实习及生产实习三个阶段、由浅入深逐步了解进而参与的过程,学生能够不断巩固深化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相关知识,并且掌握景区某些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对景区行业的热爱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达到《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凌云.旅游景区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

旅游营销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研究现状;综述

[作者简介] 方仁,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文经教学部讲师,硕士,广西 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8-0005-0002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在二战后,随着世界信息化浪潮得到了很快发展。我国旅游业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21世纪,旅游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旅游管理的一个方面,我国学术界对快速发展的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检索较新的相关文献,对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作为旅游信息化的一部分,国内对其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学者们探讨了许多相关的概念,例如,刘文波等(2000)探讨了旅游网络化经营[1],曹军辉等(2001)探讨了信息化决策[2],傅细三(2009)探讨了旅游信息化[3],比较接近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探讨。刘晓虹等(2001)认为旅游业的信息化管理是旅游业领导部门统一组织和规划,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利用旅游信息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加速旅游经济发展[4]。此外,还有郑向敏(2002)对“旅游企业信息化”的探讨[5],等等。

二、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它是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众多学者探讨了旅游信息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田丹等(2000)[6]、钱益春(2001)[7]都认为旅游业的信息密集性决定了信息化发展道路。唐俊雅等(2002)认为旅游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8]。

一些学者研究了旅游信息化中技术对经济活动的重要意义。吕宝水、王菊园(1999)分析了信息技术对铁路旅游的意义[9],杨丽(2002)说明了信息技术在旅游统计管理中的重要性[10]。

在具体的地区案例研究中,一些学者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说明了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例如,陆亦农等(2000)对新疆旅游业的探讨[11],廖真萍等(2001)对云南旅游信息网络的分析[12],等等。

三、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从现状来看,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存在着不足之处,理论界对此进行了探讨。

对于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总体情况,孙静(2003)认为中国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化模式单一,与经济发展不协调[13];胡云(2004)认为我国旅游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是:整体水平不高,东西部发展不均衡,技术应用不成体系,缺乏旅游信息化建设的人才[14];盘红华(2008)结合我国旅游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趋势,对旅游信息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15];张补宏等(2011)论述了旅游信息产业这一新业态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发展低碳旅游中的重要作用,旨在推动我国旅游新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低碳旅游的健康发展[16]。

在地区案例中,石长波等(2009)认为黑龙江在旅游信息化程度及经济、技术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建设目的地营销系统的充分条件[17];王杨帆(2009)概述了西安市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存在的问题[18];廖钟迪(2011)总结广西开展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旅游信息化建设提供经验借鉴[19]。

对于信息化网站的建设,杨春宇等(2002)认为我国旅游网站发展要解决搜索引擎、交易安全性、信用建立的问题[20];刘庆广等(2004)认为我国旅游网站存在总体发展水平低、信息更新缓慢、效益不高、信息库应用功能单一等问题[21]。

四、发展对策研究

对于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如何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如何适应旅游的要求,众多学者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对策。

对于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总体方面,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包括,彭滋霖等(2000)[22],成剑英(2003)[23],胡云(2004),孙静(2003)等。例如,胡云(2004)探讨了管理模式和思想要现代化,完善信息网建设,行业管理要规范等发展对策;孙静(2003)分析了要掌握旅游信息规律、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和培训等发展对策。

对于网络营销管理方面,赵云昌(2001)强调要以人为本,转变管理模式的发展策略[24];杨絮飞(2001)探讨旅游业网络营销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组合策略[25];史灵歌(2004)认为中小旅游企业电子商务实应加强有关各方的协调与沟通,政府应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以电子政务促电子商务[26];王嘉(2006)认为在新经济时代,推动旅游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强化信息开发,保护网络营销[27]。在具体案例上,林卫红(2000)对广州旅游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发展进行了探讨,要理顺体制,建立权威性的旅游综合信息网[28]。

一些学者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探讨对策,张美英等(2003)认为旅游信息化发展应建立旅游信息数据库[29]。胡磊、董莉莉(2004)分析了旅游信息服务系统的数字化对策[30]。在地区实例中,罗怡(2001)认为应结合GIS和网络技术,来设计昆明市旅游信息系统[31],薛亮等(2002)分析了青海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原则、结构、设计等[32]。

五、研究简评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对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研究涉及的面是比较广泛的,当前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在我国目前的研究中,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相关概念众多,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该领域研究的多样化。

2.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研究范围广泛、充实,学者们探讨了许多方面的内容,例如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网络营销、信息管理等等,都与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相联系。

3. 对于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大多数学者认为目前我国还远滞后于世界的发展水平,其中信息化模式单一,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人才缺乏等因素是主要原因。

4. 对于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对策研究,学术界从多方面做了分析,包括管理模式、思想要现代化,要完善信息网络建设,行业管理要规范等。一些学者从技术应用或信息化某一方面进行了分析。对于旅游业整体信息化发展对策的研究比较深入,办法建议较多。

[参考文献]

[1]刘文波,丁力.网络化: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11).

[2]曹军辉,彭滋霖.网络时代中国旅游饭店发展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2).

[3]傅细三.旅游信息化研究文献综述[J].商业时代,2009,(2).

[4]刘晓虹,陈耀.关于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的思考[J].地方政府管理,2001,(11).

[5]郑向敏.中国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旅游营销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3-36 -03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政府和社会的不断重视,以及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不断加深,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并逐渐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进而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步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迅速,研究游客选择少数民族地区为目的地的影响因素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市场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研究以贵州西江为例。西江“千户苗寨”是上世纪 90 年代初开发的乡村旅游景区,起初其发展速度缓慢,主要是因为投入少、缺乏长远规划,且基础设施落后,每年所接待的游客仅 1 万人左右。2008 年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镇召开,西江镇借此打出“看西江知天下苗寨”标语,于是游客量大增,西江旅游快速发展,西江镇也因此先后获得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乡村旅游‘飞燕奖’最佳民俗文化奖”和“最佳景观村落”等荣誉称号。因此,选择贵州西江进行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问卷调查

本文采用区域控制法,选择在调查地进行旅游的游客进行调研,主要目的是可以锁定选择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人员,方便进行因素分析。由于时间、精力和经费的限制,笔者只对部分游客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在发放问卷时,对象没有特别的限制,只适当考虑了将调查对象锁定在能够独立较好完成调查的群体。游客年龄为20岁-75岁之间,男女比例均衡,职业分布广泛,游客来源地不同。数据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性,能够说明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及客观性。

通过实地发放的问卷进行及时回收,并甄别有效问卷,收集和整理数据。本研究总共发放问卷190份,回收156份,剔除无效问卷16份,所得有效问卷140份,有效回收率为73.68%。

三、数据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描述性分析主要用于整理描述解释资料,对样本的基本资料中的性别、年龄、居住地及对交通方式的选择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以说明样本的资料结构,见表1、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被调查对象来自东、中、西部地区。其中男性占41.43%,女性占58.57%。按年龄层来分,30岁以下占47.14%,30至60岁占51.43%,60岁以上占1.43%。按游客来源地来分,东部占22.06%,中部占29.41%,西部占48.53%。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被调查者中,对苗族文化和苗族风俗的喜爱程度(包含“非常喜欢”和“喜欢”)的人数占70%以上。表明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文化是吸引游客前来的重要因素。而从少数民族旅游地的消费来说,性价比依旧是大部分游客所关注的东西。48.57%的游客非常关心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性价比,只有15.71%的游客对性价比不在意。而在影响少数民族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媒介中,通过旅行社或其他渠道获取信息的只占10%,由电视电影获取信息的游客占17.14%,其余占比35.71%和37.14%的游客获取信息的媒介分别是朋友推荐及网络推送。

(二)回归分析

1.回归模型

本文采用SAS程,对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将各个指标逐步引入回归方程,选取年龄、对苗族文化的喜爱程度、对苗寨生活方式的喜爱程度、对苗族风俗的喜爱程度、旅游性价比的重要性、预期服务质量作为变量,与出游意愿来进行对比,以获得较为精确的回归模型。

我们对年龄(x1)、对苗族文化的喜爱程度(x2)、对苗寨生活方式的喜爱程度(x3)、对苗族风俗的喜爱程度(x4)、旅游性价比的重要性(x5)、预期服务质量(x6)与出游意愿(y)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最后的回归方程为:

Y=26.7086+0.98252 X2 +094102 X3 +0.98954 X4+1.01265X5

-0.88330 X6

3.回归结果分析

(1)对苗族文化的喜爱程度对出游意愿的回归:从表4回归分析表中可以得出,F检验达到显著水平,对苗族文化的喜爱程度与出游意愿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98252,相关系数检验的p值小于0.0001,因此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2)对苗寨生活方式的喜爱程度与出游意愿的回归:从表4回归分析表中可以得出,F检验达到显著水平,对苗寨生活方式的喜爱程度与出游意愿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94102,相关系数检验的p值小于0.0001,因此两者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3)对苗族风俗的喜爱程度与出游意愿的回归:从表4回归分析表中可以得出,F检验达到显著水平,对苗族风俗的喜爱程度与出游意愿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98954,相关系数检验的P值小于0.0001,因此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4)旅游性价比的重要性与出游意愿的回归分析:从表4回归分析表中可以得出,F检验达到显著水平,旅游性价比的重要性与出游意愿之间的回归系数为1.01265,相关系数检验的p值小于0.0001,因此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5)预期服务质量与出游意愿的回归:从表4回归分析表中可以得出,F检验达到显著水平,预期服务质量与出游意愿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88330,相关系数检验的P值小于0.0001,因此两者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4.调研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对于“对苗寨生活方式的喜爱程度”来说,能很大程度上促进游客来西江进行旅游。这些都是关乎与目的地形象很重要的因子。

(2)“预期服务质量”是影响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的重要因子,并且对于其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会影响游客对于景点的选择。“旅游性价比的重要性”也是影响对目的地选择的重要因子,并且性价比越高,就会越青睐于对该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这些都是旅游市场规范方面的问题。

(3)从旅游目的地信息来源来看,大部分游客都是通过朋友推荐来的,其次才是网络推送和电视电影推送。信息来源狭窄使得游客对此地不熟悉,而影响游客对景点的选择。

四、对策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游客大多数来自本省或临近省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目的地的服务,目的地支持,以及旅游成本是影响旅客选择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重要因素。针对以上几个因素,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一)保护和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

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特色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是游客选择少数民族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因素,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保护和提升当地的特色、自然人文景观是发展当地旅游业的关键。

1.严格执行旅游资源保护条例

对于自然景观优越的少数民族地区,应做好景观的保护工作,以保证资源的可持续性。超负荷游客的游览必然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于游客有损社会公德的破坏行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应当做好罚款等惩戒措施,遵守旅游资源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此外,少数民族旅游地区应当做好清洁工作。安排环境卫生工人及时清理游客剩余垃圾。避免垃圾堆积破坏旅游自然景观的美感。

2.根据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实现限流

从短期看,限流带来的是收益的减少,但从长期来看,限流有利于保护当地的自然资源的完整性,延长资源可利用的时间,并给游客更为舒适的游览体验,是使同一自然景观长期可持续利用的良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关旅游产业部门,应当充分考虑旅游资源的可承载力,确定当地环境可以容纳的游客数量,做好限流工作。

3.审慎对待各类土木工程的建设

在自然景观附近进行土木工程的建设,诸如建设酒店,宾馆或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建设大坝,水库之类的工程。对于这类工程,不仅可能造成自然景观环境的破坏,更可能使少数民族地区的风景失去了原汁原味,趋近于现代化,失去了吸引力,因此,对于这种土木建设,应当采取审慎的态度,合理规划,规范旅游景区的工程建设,避免造成景区乱象。

(二)提高当地政府对旅游市场的规范性

1.制定区域旅游产业及相关配套政策体系

当地政府应该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营造出利于旅游产业化发展、实现市场化操作的制度环境。根据本地区旅游产业的政策和战略定位,制定相应的科学的开发方式及其相关特色资源和优势产品。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提高政府行为规范性,严格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2.降低消费者旅游成本

打造高性价比精品旅游路线,根据不同旅游群体的需求将消费市场进行细分,制定不同的旅游路线,尽可能地使消费者用最少的成本体会到最好的旅游服务。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应该尽可能的设计多条不同旅游路线,将当地的特色文化和景观展现给消费者们,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三)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推广

1.利用媒体进行推广

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受朋友推荐和互联网推送影响较大。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在推广本地区旅游地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报纸等媒体,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和景观进行大力宣传。另外,明星户外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兴起也给许多少数民族地区Ю戳嘶会,可以与这些电视户外节目合作,推广宣传少数民族旅游地区,将影视旅游作为一种营销工具运用到旅游目的地推广中去。

2.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

旅行社也是一个消费者了解旅游目的地的重要途径,而且旅行社作为旅游业中的中介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十分重要。旅行社也必须注重服务质量,加强旅游服务营销,少数民族地区应该与旅行社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以消费者为中心,打造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旅游品牌和形象。

参考文献:

[1]王超.包容性视角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福建:华侨大学,2014.

[2]朱爱芳.互联网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商品营销策略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18).

[3]彭希.基于NMNL模型的旅游者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08.

[4]葛学峰.旅游目的地选择意向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2.

[5]许春晓.旅游目的地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以韶山为例[J].经济地理,2015,(04).

[6]黄谦.旅游者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7]罗焱.旅游者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06.

[8]金光盛.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经济效益分析[D].甘肃:西北民族大学,2014.

[9]杨家娣.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市场营销[J].大理学院学报,2009,(01).

[10]关欣.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12.

作者简介:

邹丽敏,女,江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营销管理;

张嘉雯,女,江南大学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姆丽德・包尔江,女,江南大学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旅游营销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主题公园;消费心理;行为分析

1955年,世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题公园迪斯尼乐园诞生以后,主题公园这种新的旅游目的地形式已经逐步被许多国家所接受。主题公园已被国际旅游业视为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内容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在过去几年中,大大小小的主题公园陆续在沈阳出现,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竞争激烈,因此通过对主题公园旅游客流属性特征的分析,可以明确主题公园市场营销的方向和重点区域,更好的指导主题公园经营和管理实践,促进沈阳休闲娱乐业运行体系的完善。

一、沈阳主题公园的吸引模式

(一)主题公园的基本概念

主题公园是一种以娱乐为目标的拟态环境塑造,或称为模拟的景观呈现;最大特点是赋予游乐形式以某种主题,围绕既定主题来营造有了的内容与形式,园内所有的色彩、造型、植被等都为主题服务,共同构成游客容易辨认的特质和游园的线索。

(二)主题公园的类型及特点

本研究将沈阳地区主题公园分为四大类型:生物景观类、历史文化类、产业文化类、娱乐运动类。生物景观类满足了游客的接近自然,了解自然的需求,适宜家庭为单位群体出游。历史文化类建设依托于各类遗址、遗迹、通过恢复、再现手法表现古代历史风貌。产业文化类涵盖多种主题,也包括了近年较流行的农业观光类。娱乐类主要以园内的游乐项目来吸引游客。

二、沈阳主题公园旅游者心理学特征

(一)旅游动机

此次调查问卷设计了五项旅游动机,让游客选择其三并按重要性进行排序。由调查可知,沈阳方特欢乐世界的游客旅游动机主要为“寻求刺激”、“休闲娱乐”、“好奇”。从热高乐园游客的旅游动机,按重要性排序依次是“开阔眼界”、“休闲娱乐”、“带小孩”为主。旅游者的内动力是促成旅游的主要动机,而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则不是主要因素,可知目前我国主题公园旅游产品在营销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景观评价

本文针对主题公园的景观感知特征,设置了刺激性、休闲性、知识性、趣味性、美感度五个选择,让游客按重要性排序。调查显示沈阳方特欢乐世界景观感知在刺激性、休闲性与刺激性方面感受最为强烈;沈阳乐高乐园在休闲性与知识性感受最为强烈。

三、 沈阳主题公园的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一)年龄与旅游消费

从年龄来看“90 后”人群消费能力最强,更易于接受主题公园这种全新的旅游体验方式,勇于尝试景区内新、奇、异的事物,对价格的变化不敏感,只注重体验和感觉,是方特欢乐世界旅游消费的主要力量。其次是 31-45 岁,热高乐园这个年龄段的游客人数较多,但是他们除门票之外的人均消费还不足 50 元,这部分人群大都有稳定的收入,带小孩占了旅游动机的很高比例,是热高乐园的主要消费力量,在景区内配套产品的开发上要多考虑小孩的消费需求;这两个主题公园中 61 岁以上老年游客的消费都比较低,原因是主题公园这种特殊的体验旅游方式,还没有被国内的老年人群所接受。开发老年人喜爱的有形实物产品刺激老年群体的消费。总之,整体旅游供给应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需求,并针对不同的年龄段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

(二)职业类型与旅游消费

根据调查,方特欢乐世界公司职员和学生的消费较高,学生依靠家庭的经济基础,是个不容忽视的旅游群体。热高乐园教师和公务员的消费较高,有稳定的收入和对微缩景观主题公园模式知识性的认可。热高乐园游客中,有20%以上的工人和农民群体,消费水平却不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可以设计造型美观但价格实惠的旅游纪念品,以较低的利润迅速扩大市场需求。

(三)收入水平与旅游消费

此次调查显示,沈阳主题公园提供的旅游产品,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和旅游者的收入水平并没有存在直接的关联。产品的层次和服务并没有完全拉开档次,以方特欢乐世界为例,中等收入水平的旅游者消费水平最高,其他四个层次的旅游者的消费并无明显差异,丰富园内大众旅游产品的内涵,以较低的价格吸引目前占游客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群体。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沈阳两大主题公园旅游客流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游客以中青年、较高学历、中低收入为主要特征,主要由年龄、收入水平、职业和受教育程度来体现。通过研究发现,沈阳主题公园旅游客流与传统旅游地的旅游客流年龄特征、职业构成不同,同时消费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收入水平并非完全相关,主题公园的吸引模式对这些特征影响较大。

(2)游客的旅游动机和对景观的感知随着吸引模式发生变化。沈阳方特欢乐世界的游客旅游动机主要为寻求刺激、休闲娱乐、好奇,热高乐园游客的旅游动机主要是开阔眼界、休闲娱乐、照看幼儿等。调查得出方特欢乐世界的刺激性、趣味性、休闲性较强,热高乐园的知识性和休闲性较强,同时这两个主题公园的美感度较弱。

(3)旅游客流有着独特的时间变化特征。时间特征表现得更为敏感,受自然季节的影响,还受社会季节的影响。由于主题公园生命周期普遍较短,因此年际变化较大,热高乐园表现的非常明显,从开园之后第二年达到峰值,然后便开始逐年下降、季节变化主要受气候环境的影响、周内变化受双休日的影响、日内变化与停留时间和节目表演有关。

作者简介:张泽康,男,(1994.10-),沈阳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荆福全,男,(1975-),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景观规划与设计

参考文献

[1] 李幼瑶.主题公园消费体验、体验价值和行为意向关系的研究,2007

[2] 刘娇彤.我国主题公园的发展现状及出现的问题.城市旅游规划,2014(4)

[3] 周向频.主题公园建设与文化精致原则[J].城市规划会刊。1995(4):13-21

旅游营销的重要性范文6

对我国近十年来关于新媒体旅游营销下的代表性论文进行分析,以网络新媒体、手机新媒体、电视新媒体三大主题为阐述的基本框架,比较系统的分析了我国本土学者对我国旅游业在新媒体背景下营销问题的基本观点,并对旅游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归纳,希望为后续的相关研究做理论基础。

关键词:

新媒体;网络;旅游营销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0.026

1 引言和文献检索情况

2015年总理“互联网+”模式的提出,大量基于新媒体背景下的旅游营销研究文献涌现出来。为了评述中国新媒体背景下旅游营销的研究阶段,笔者在中国知网上选取了29篇最具代表性的高质量文章作为论文研究综述对象,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梳理、分析,发现我国借助于新媒体的旅游营销文献在研究侧重上主要围绕着三大方面来展开,分别为:(1)基于网络新媒体的旅游营销;(2)基于智能手机的旅游营销;(3)基于新兴电视媒体的旅游营销。

2 相关理论概述

新媒体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故其是个相对概念,就现阶段的发展来说,我们目前所说的新媒体指的是相较于传统的报纸、期刊、广播等传播形式的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电子科技媒体,传播数字化文字、声音、图像信息的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新对于旧的相对概念;不同时间阶段具备不同代表的时间概念;以及是永远不会终结在某个固定的媒体形态上的发展概念。”《连线杂志》给出的定义为“所有人面对面进行传播的媒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岳颂东提出“新媒体是采用当代最新科技手段,将信息传播给受众的载体,从而对受众产生预期效应的介质”。新媒体营销虽然相较于传统营销有所改变,但是其本质未变,其营销主体与营销对象依旧未发生改变。但是新媒体营销最大的特点为注重“关系营销”与“情感营销”,通过与用户建立关系、增进情感,利用新媒体方式来营销其相关产品。

3 文献内容回顾

旅游业中新媒体营销策略其研究的基本范式为:通过相关理论的描述,以及我国目前旅游相关对象的营销现状、问题分析,以实证案例为落脚点,提出新媒体营销策略。本文从四大角度出发,对目前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分析。

3.1 网络新媒体营销分析

旅游、媒体的相互促进发展,是我国旅游业营销理念的强大转变,通过对网络域名、信息、安全上进行管理手段的改进,是我国旅游业融入现代科技实现跳跃发展的有效证明。

3.1.1 旅游产品网络营销

目前我国旅游产品在旅游产业链中是较为混乱的环节。在现代新媒体社会下,旅游产品比传统营销手段更加利于游客接收,无论是在主体、客体、渠道、控制等方面,新媒体营销下的旅游产品其购买率远远高于传统媒体营销(朱冰倩,2013)。尤其是游客对于传统文化的追求、自然风光的向往,都激发了旅游产品的创新(樊敬丹,2013);从而在营销总体方案、技术方案、支撑系统三方面下提出系统性的新媒体营销方案(张菲,2013)。

3.1.2 旅游企业网络营销

我国近几年旅游业的网络营销发展态势良好,但仍要注意网络营销过程中的支付安全问题,最好加强与我国银行的合作,共同规避网上支付的安全隐患(高秀英,2006)。对于我国传统的旅行社来说,要从横向、纵向两个方面进行网络营销发展,并且最后通过横纵两方面的整合营销推广(张慧,2013)。旅行社一方面要认识到微博营销的重要性,通过对目前旅游企业微博数据的相关收集,对其做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评价,从而能在定量、定性的双重保证下,更能提出针对性的现实意见(郭姗姗,2013)。另一方面,要从信息化系统构建、旅游相关营销人才、网络人才的培养上以及网络营销品牌的创立上,进行对策建议的优化分析,条理性的指导我国旅游企业进行网络营销(李珩,2009)。

3.1.3 旅游政府新媒体营销

政府应在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的旅游营销中发挥主导作用,给我国旅游企业、部门、组织提供协同发展方向的指导性建议(宋慧林、蒋依依等,2015)。而对于目前旅游市场中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的严重现实,政府应该在品牌化构成的基础理论下,契合实际的为我国企业、相关部门提供差异化发展的品牌战略(吴小天,2013)。当然,政府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在总结其他官方微博营销经验下,提出自身的微博营销运作方法和策略(李炳义,2014)。通过在形式、内容、时间上采取新措施,提高我国旅游政府部门的网络营销成功率(刘乐格,2014)。

3.1.4 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

旅游目的地营销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学者多为系统分析某一目的地的内外部环境状况,在该目的地进行网络营销市场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目标市场定位下(龙雨萍,2005),建立社会网络以及经济网络分别研究,再从动力机制、治理机制、网络结构三方面提出整合营销建议(孙建超,2012)。在细分建议中,大多为基于网络时代下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分析,提出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的整合营销策略(李君轶,2010),从而相应的增强了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汪正彬,2011)。有的学者利用标杆成功经验,提出打造旅游信息化应用系统构建图指导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信息系统建设(蔡丽莎,2011)。

3.2 手机新媒体营销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的调研报告,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

手机预订机票、酒店、火车票或旅行度假产品用户规模达到1.34亿,我国旅游业的任何行业都应该重视手机营销的重要性,要深入了解我国旅游信息手机上网查询服务现状、特点及问题,通过对我国手机旅游营销的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从而提出相应对策(吕兴洋、殷敏,2009)。

3.3 电视媒体营销

电视媒体在承担营销责任后,其角色就发生了显著地变化,并且随着网络媒体的变化发展,更是有着显著改变,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电视媒体的营销研究又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在利益原则、互动原则、个性原则进行电视媒体营销分析,进而构建大数据时代下电视媒体的整合营销体系(刘峰,2014)。这是目前对于我国电视媒体营销的最基本的研究路径。

4 国内研究不足与展望

4.1 研究不足

我国学者对新媒体背景下的旅游营销研究在近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研究内容得到拓展,但是理论部分太多,定量分析的数量和比例略低。在对策建议中,未能进行深度细分,具体详细措施不为所见,而且能成功的基于政府、企业等进行分类,进而落实到相关部门的网络营销建议研究还是相对较少。在研究方法上,又相对缺乏基于统计数据的数量分析,信服度稍欠缺。

4.2 研究展望

针对上述研究不足,我国学者今后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填补我国目前研究的不足与缺陷部分:(1)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适当结合调查问卷、访谈等对相关问题进行论证,增加论证的全面性和说服力;(2)在研究方法上,要提高定量研究方法的使用,增加研究的信服度;(3)可研究旅游各部门在目的地营销组织网络中地位和角色的调整,再从政府、企业等层面针对性强的开展深层次的对策剖析,落实到相关部门。

参考文献

[1]李文明,李健,钟永德.休闲化是旅游业提升的必由之路―基于驴友主体、客体和媒体的视觉[J].旅游学刊,2006,21(09):89.

[2]唐润华.2005中国传媒业热点预览[J].中国记者,2005,(2).

[3]林越英.旅游环境保护与创造研究的初步研究框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3).

[4]才让卓玛.向主流媒体演进的2008新媒体研究[J].现代视听,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