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市场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信息市场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信息市场分析

地理信息市场分析范文1

但是,今年的经济形势不好,就业自然不容乐观,全年的GDP只有6.9%,而很多省份的GDP虽然高于这个全国水平,但跟之前的高增长相比,发展确实放缓不少。到南方去走一遭就会发现,很多工厂已经提前停工,还有零星的几个工厂在干活,但基本上也都是由原来的双班,变成了单班。从统计局的数据可以看到,PPI全年下降5.2%,这也从侧面透露出一些信息,生产资料没人要了,降价都没人要了,从逻辑来看,一定是生产者少了,供过于求。按三大产业划分,第一产业GDP累计同比增长3.90%,增速同比回落0.2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同比增长6.00%,增速同比回落1.30个百分点,与2013年同期相比回落1.8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累计同比增长8.30%,换句话说,第一、二产业的衰落非常明显,而其中第二产业承载着中国更多的就业人口。要想在2016年找一份技术工人的工作,可能越来越困难了。

接着再来看看就业行业的景气指数,根据智联招聘联合中国就业研究所的《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来看,CIER指数(反映就业市场景气度)从三季度的1.96小幅回升至2.09,也就是每个求职者对应2.09个职位,这主要源于四季度招聘需求有所回升,而求职者面临春节,申请数量有所下降所致。剔除季节成分和趋势成分后,仅从周期成分观察,CIER指数全年下降,就业景气程度持续走弱,换句话来说,未来整体就业市场依旧并不乐观。

这是一个总体情况,具体到各个行业还是千差万别,比如互联网行业,无论是技术工程师、设计、编辑、产品经理,需求都是极大的。完全看不出来经济不好,宏观经济走弱的一点点影子。CIER指数显示,这个行业的岗位和人员供给比例竟然达到了7.67,一个求职者有7.67个岗位可以选择,所以反过来说,如果你是互联网行业的人才,那完全可以理直气壮的跟老板谈加薪,如果他拒绝,你完全具备跳槽的资本。

相比于互联网的无线繁荣,其他行业的差距着实有些大。就业形势排名第二的金融行业,岗位和申请者之比达到了5.72,要落后互联网不少,相当于每个求职者少了两个岗位的选择空间。但整体来看仍有蓬勃发展之势,金融行业里基金/证券/期货/投资这个行业最近几年的流动性与日俱增,主要也是受到了互联网的颠覆影响,再加上新三板挂牌,民间咨询公司雨后春笋,P2P火爆极大的刺激了人才需求。大量体制内的优秀人才,都蠢蠢欲动,准备跳到体制之外。而一些跨界做金融的互联网公司,也愿意付出巨大的成本去招兵买马。金融行业用工需求数据显示,金融行业今年第四季度金融业的人才需求同比增加28%,在全国平均增幅10%的基础上仍位列就业第一梯队。如果你是金融行业的从业者,那么应该恭喜,现在正是您开口要价的好时机。

此外,像教育/培训、运输、中介服务这些行业目前也像金融业一样,一边接受着互联网的改造,一边进行痛苦的转型。但这恰恰也是传统模式下的从业者,跳出固有体制的最好时机。等到风口过了,这些行业彻底完成了互联网的改造,那么传统行业从业者的转型就业将变得更加困难。比如媒体,这个行业已经基本被改造了透了,原来传统媒体的记者,早出来的,都在各大网站当总监、主编。而晚出来的,可能连个基础的编辑岗位都捞不到。

此外,像教育/培训、运输、中介服务这些行业目前也像金融业一样,一边接受着互联网的改造,一边进行痛苦的转型。但这恰恰也是传统模式下的从业者,跳出固有体制的最好时机。等到风口过了,这些行业彻底完成了互联网的改造,那么传统行业从业者的转型就业将变得更加困难。比如媒体,这个行业已经基本被改造了透了,原来传统媒体的记者,早出来的,都在各大网站当总监、主编。而晚出来的,可能连个基础的编辑岗位都捞不到。

特殊化的垂直行业所遭遇挫折更大,例如专业检验/检测/认证这一行业,CIER指数只有0.78,换句话说当你想换工作的时候,未必有一个岗位空着,市场根本就没有需求。2015年第四季度,快消、汽车/摩托车、耐用消费品等行业需求首次出现负增长,分别为-7%、-9%和-12%。行业负增长了,自然用工需求也就出现负增长。所以这些行业的从业者,就不要轻举妄动了。

地理信息市场分析范文2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以石河子市区及团场各1000名0~6岁儿童(其中散居与集体各500名)共计2000例为调查对象。其中男1081例,女919例;<1岁302例,1~岁334例,2~岁419例,3~岁532例,4~岁193例,5~岁145例,6~岁75例。城市1003例,团场997例。

血样采集:用一次性采血针从无名指尖采血40μl,置于专用稀释管中,盖紧管盖,迅速震荡摇匀待测。检测所用试管、抗凝剂等检测物品器械均由北京博辉创新光电技术股份公司提供。检测方法按仪器操作说明书要求,使用配套校准品及质控品,每批标本测试前进行仪器校准、室内质控符合要求才测试采样品。检测标准液由博辉创新光电技术股份公司提供。

正常参考值标准:锌:(0~1岁:58.00~170.00μmmol/L;1~2岁:62.00~110.00μmmol/L;2~3岁:66.00~120.00μmmol/L;3~5岁:72.00~130.00μmmol/L);钙:1.55~2.10mmol/L;铁:7.52~11.82mmol/L。

结果

总体调查情况显示:检测2000例儿童中,锌缺乏230例,缺乏率为11.50%;钙缺乏271例,缺乏率为13.55%;铁缺乏668例,缺乏率为33.40%。

不同年龄儿童检测情况:锌及铁缺乏随年龄增长呈逐年递减趋势,钙缺乏于2~6岁最为明显,见表1。

不同性别儿童检测情况:锌、铁的缺乏率均为女性高于男性,钙缺乏男女无明显差别,见表2。

石河子市区和团场儿童检测情况:见表3。

讨论

目前检测微量元素的方法很多,如头发、全血、末梢血等。石河子市妇幼保健院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采末梢全血测定微量元素,小儿痛苦小、需血量少、简便快捷,容易为广大家长及儿童接受,为调查研究工作带来方便。到目前为止,石河子尚未发现用此方法并如此大样本调查幼儿血微量元素,此调查旨在为石河子地区0~6岁儿童微量元素与健康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依据。

本组资料显示,铁的缺乏率以0~1岁组最高,这与文献报道[1]的0~1岁为缺铁性贫血的高发年龄组相符,可能与此年龄段多数孩子纯母乳喂养含铁量低,加之未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与饮食习惯不良、偏食有关。分析与石河子市营养知识的普及、母亲的喂养方式有关,在辅食添加方面更加注重合理性有关。学龄前儿童缺铁的主要原因是偏食致铁元素摄入不足,或是食物搭配不合理使铁的吸收受抑制。通过以上研究发现,本地区幼儿血锌含量低于正常现象较为普遍,其中以0~1岁组最明显,缺锌可能与此阶段儿童添加辅食尤其是动物性食物较少有关。因为锌元素主要来源于食物,血锌的高低主要与摄入的食物种类有关。谷类等植物性食物含锌量少,肉、蛋、鱼、奶等动物性食物含锌量偏高,1~2岁婴幼儿如未及时添加动物性食品,膳食单调则易发生锌元素缺乏。缺锌可导致儿童免疫功能降低,学龄前儿童反复患感染性疾病时应警惕锌缺乏[2]。血锌测定宜作为反复感染患儿的过筛试验。所以儿童保健医师在工作中应多进行婴儿喂养和辅食添加方面的健康教育,使家长掌握更多的儿童营养知识,科学合理地喂养孩子。故提示石河子地区婴幼儿应注意锌、铁的补充及合理摄食,以保证学龄前儿童健康成长。钙缺乏以4~6岁年龄组最高,主要考虑为婴幼儿时期,钙缺乏容易出现烦躁、多汗、夜惊、枕秃及骨骼畸形等症状,未及时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而到学龄前期家长往往不重视补钙,加之此时期孩子生长发育快,需要量大,导致缺钙。而4~6岁儿童大多在幼儿园集居生活,所以借此调查希望各托幼机构在这方面引起重视,在儿童饮食方面适当增加含钙高的食品,并且增加日光浴的时间或次数,家长也可根据孩子症状及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合理补钙及维生素D制剂。同时提醒家长切忌滥补钙剂,防止钙过量对幼儿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本组调查资料还显示女童较男童体内更容易缺锌和铁,这可能是由于男女儿童的饮食习惯和对食物的偏好程度不同所致。而锌缺乏市区高于团场,钙缺乏则团场高于市区。据报道[3],城镇儿童锌元素缺乏率高的原因是母乳喂养率低,饮食结构不当,如进食蔬菜少,而摄入精细食品和含添加剂食品多,偏食、挑食、食欲下降等现象市区儿童均较团场儿童多见。另外,城市铅污染相对较重,体内含铅量增高可导致锌吸收率降低。团场儿童钙缺乏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团场儿童一般以蔬菜和低钙食物为主,且大都忽略补钙及维生素D制剂。因此,建议在日常膳食中市区儿童尤其是女童应该摄入禽肉类、动物内脏、蛋类、鱼贝类、菠菜等含锌铁的食物,农村儿童则应注意补充乳类及其制品、豆类制品、虾皮、海产品、坚果类等富含钙的食物并适当补充钙及维生素D制剂。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日常饮食中微量元素若得不到满足,则会出现发育障碍,甚至导致疾病。而不同地区人体内的微量元素含量也不尽相同。故定期检测儿童微量元素含量,进行统计,找出更适合当地儿童的微量元素含量范围,并为可能建立本地区儿童的微量元素数据库提供帮助,并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微量元素锌、钙、铁与儿童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在不同时期应注意不同营养素的添加,在饮食上提倡科学合理的喂养,尽量增加食物品种,做到粗粮、细粮、荤素之间的合理搭配,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增加含有丰富微量元素的食物,及时合理添加辅助食品,提高食物质量,全面均衡营养,是我市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朱易萍,廖清奎.中国7个月~7岁儿童铁缺乏症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2):886-891.

地理信息市场分析范文3

Abstract: At present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analytical ability of spatial data make it become the important way of tourism manage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ain application of GIS in tourism management from three aspects: tourism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ourism information analysis and tourism thematic mapping. And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research in the end.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旅游管理;开发应用

Key words: GIS;tourism management;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1-0203-02

0 引言

在当今社会的三大产业中,发展势头最快和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最活跃的要数“服务业”。服务业中的“绿色产业”――旅游业正以其无烟化、效益化的优势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重视,它的繁荣程度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1]。

与旅游业相关的资源调查、配置、推广等都需要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管理与决策。但由于旅游是围绕旅游地展开的活动,因而与地理构成了紧密的关联,但传统基于电子表格的管理方式不能对地理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能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对与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分析的地理信息系统成为了现阶段旅游信息化的重要途径。

1 地理信息系统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通过标识码将地理实体的属性信息和空间信息联系,从而实现地理现象的空间查询与分析。将地理信息系统运用于旅游管理中的信息查询、资源规划等方面,将促进旅游管理的定量化、科学化、智能化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地理信息系统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旅游信息管理

旅游信息是旅游数据按一定规范及不同应用需求加工后形成的可供旅游群体服务的数据。特点是都与一定地理位置相关,但由于应用需求不同会造成其属性信息的丰富多样、结构不一。因而旅游信息的管理会由于使用对象的不同而发生一定的变化。[2]

对于旅游管理运营部门而言,政府或者企业关心的是旅游资源的分布、基础O施的配套、游客流向等方面,因而采集的旅游资源数据是将各种资源信息按照地理空间实体特征转换成的不同维度空间实体表达,而将满足其应用需要的相应信息放入属性字段内,以方便用户查询检索。张自川等[3]将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设计开发了能对长春净月潭旅游度假区游客数量、分布情况实时获取的游客调查系统。

对于旅游的服务群体而言,游客关心的是出行线路的安排、景区周边的住宿情况等。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可以实时地通过互联网访问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端口,及时地了解景区的位置、周围的旅游服务设施,并可根据自身情况通过多条件查询检索到令人满意的出行路线,定制个性化的旅游方案。吴晓佳、李卫红[4]采用WebGIS技术开发的旅游自助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旅游线路查询、制作专属旅游计划等功能。

1.2 旅游信息分析

现阶段旅游管理的研究集中于产业政策对旅游影响模型的构建、旅游企业服务创新体制的建立、旅游目的地社区参与性研究以及游客旅游行为驱动机制的探索,四个方面。针对以上内容,传统基于问卷、访谈的田野调查只能片面地选择若干因子进行基于某一区域范围内的研究,且无法对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有效检验,而将地理信息系统引入旅游管理,则可以利用它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从各地理实体的空间分布形态及其属性信息出发,分析实体的格局模式、相互作用机制及事物的演化过程。

①旅游地发展分析。利用决定旅游地发展的自然、社会因子构建发展模型,定量地了解旅游地发展状况。再根据区域发展政策、实际公共设施分布对旅游发展规划方案评估,获得旅游地发展的趋势分析结果,对发展方案进行有效、客观的分析。邱粲等[5]利用山东省1983-2012年的气象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帮助下结合数字高程模型对该省的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了精细化的评估。菊春燕等[6]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将分形理论引入到旅游景区的地质灾害评价中,得出村镇分布、居住区、旅游公路、旅游景点及景区道路是影响度较高的因子。

②旅游环境分析。旅游地的水体、植被、地形分布是旅游环境分析的主体因子,利用遥感技术采集最新的地理环境数据,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制作环境廊道图,得到现阶段的旅游环境状况。随后可通过各种地理空间分析,构建适合的环境廊道,实现对旅游区的合理规划。柳云龙等[7]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统计功能、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技术确定了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的景区环境廊道并计算了该景区的风景环境容量,为旅游景区的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参考。

③旅游客源分析。旅游开发的目的在于吸引众多的游客前往旅游地进行旅游消费,然而由于游客的兴趣点、收入水平等皆存在差异性,难以客观、准确地进行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将游客的性别、年龄层次、兴趣爱好、收入水平等进行量化后形成属性数据,通过地理模型的构建,结合地学分析可形成定量的旅游客源属性分析,为旅游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梁伟、李君轶[8]利用地理信息系统、Web数据挖掘方法对陕西国内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分析,得出甘肃省将在2010年成为陕西省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地,而临近市场仍然是陕西省的主要客源地的结论。戴学军[9]则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旅游需求引力模型的帮助下,通过研究惠州市龙门县3个时间段内的旅游交通变化得出旅游交通变化是客源市场演化的重要驱动要素,且客源市场的空间扩展方向与交通变化路径基本一致的结论。

1.3 旅游专题制图

旅游地图的构成要素除传统的地理要素外还要表达与旅游相关的旅游主体、客体、旅游媒体要素[10],如旅游景点、旅游路线等。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编辑、处理功能,可方便地进行地图要素修改;采用分层、分要素的数据存储方式,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不同地图要素的配置,输出形成各种旅游专题图,如景点图、交通图等;可快捷地进行地图缩编,控制地图显示要素详细度,制作不同比例尺地图,满足不同旅游规划的要求。

2 地理信息系统在旅游管理中的发展展望

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数据管理、空间分析和地图制作功能决定了其能在旅游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使旅游管理向着科学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根据目前的信息发展情况,对地理信息系统与旅游管理的结合提出以下展望:

第一,结合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三维虚拟地理信息系统。现阶段为旅游管理服务的地图多以二维图为主,而传统二维地图难以给用户身临其境的真实感。通过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表达旅游地理环境则可以给人以真实感,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旅游者带入三维的旅游场景中,使游客或者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如同置身于真实的旅游情景中。其优势在于能最大限度地还原旅游规划设计,能够在项目实施前完整地了解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还可以还原已经不复存在的旅游资源,让游客“穿越”时间、地域的限制,创造更多的旅游效益。

第二,加大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互联网普及应用的升级使旅游信息获取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游客可以通过手机、电脑随时随地地获取与旅游相关的任何信息。尤其是随着LBS(基于位置的服务)应用服务的深入,游客或者旅游产业从业人员可以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电通讯网络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游客可以获得基于其位置的更为精确的旅游信息服务,而对于旅游产品的经营者则可利用用户的位置信息进行更为精准的商品营销信息推送及产品服务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政府监管部门则可通过LBS获得实时的旅游动态数据、设计恰当的应急响应方案。

第三,l展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偏重于对地理数据的分析,而缺乏与图片、声音信息的结合,从而导致开发的旅游产品对游客缺乏吸引力。把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地理信息系统中,开发出一套结合图像、音频、文字和地理数据查询分析能力的旅游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将有助于提高用户旅游兴趣度、提升用户体验,从而更好地发挥地理信息系统在旅游宣传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硕.地理信息系统在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4):34-36.

[2]李肇平.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初步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7,30(5):131-134,143.

[3]张自川,万恩璞,田卫.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游客调查中的应用――以长春净月潭旅游度假区为例[J].东北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4(4):102-106.

[4]吴晓红,李卫红.基于WebGIS技术的旅游自助地理信息系统[J].城市勘测,2004(5):26-29,32.

[5]邱粲,曹洁,林隆超,等.基于GIS的山东省旅游气候舒适度精细化评估[J].资源科学,2013,35(12):2501-2506.

[6]菊春燕,贾永刚,潘玉英,等.基于分形理论的旅游景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青岛崂山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13,22(6):85-95.

[7]柳云龙,严愉愉,晏祥宏.GIS在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生态经济,2007(10):110-113.

[8]梁伟,李君秩.基于Web和GIS的陕西国内旅游客源市场预测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09,39(5):870-874.

地理信息市场分析范文4

地理信息技术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基础,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等空间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现代网络和通讯技术为技术支撑,为实现快速、高保真、大容量地获取、处理、分析、应用、传输、存储和管理与空间位置有关的数据而建立起的一个技术体系。地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业数字化建设和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并逐渐成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核心技术。然而,国内外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精准农业的研究基本上仍是集中于面向大田作物生产的精准农作中的3S技术应用,而没有较全面地研究地理信息技术在整个精准农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地理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前景和问题,为3S技术在精准农业中应用提供思路。

2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以GPS/GLONASS,以及欧盟即将通过“伽利略”计划建立起的导航卫星系统为代表的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具有快速、方便地获取高精度位置信息的优势。目前,差分定位(DifferentialGPS,简称DGPS)系统的定位精度可达到亚米级水平,实时动态差分(RealTimeKine-matic,简称RTK)技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特别是美国政府取消GPS数据精度选用政策(SA),GPS的民间用户将能够使定位精度提高10倍。因此,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将在很多领域逐渐取代常规的光学和电子测量定位仪器。卫星定位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的结合,使空间定位技术发生巨大变革,为信息化农业获取高精度定位信息提供了技术保障。遥感技术蓬勃发展,能够获取多传感器、多时相、高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地球表层地物光谱特征的遥感数据。极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如0.61m分辨率QuickBird)民用化和商业化,能够满足大比例尺的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将成为信息获取的重要数据源。高光谱遥感的发展,展现出遥感在农业中应用的蓬勃生机。在遥感影像处理方面,引入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和智能专家系统使遥感信息提取迈上一个新的台阶[9]。地理信息系统正向网络化、组件化发展[10],GIS逐步融入IT主流,其应用正走向企业化和社会化。GIS传统功能日臻完善,如查询统计、空间分析、编辑、地理数据可视化、制图等;系统分析和设计全面采用面向对象技术(OOA&OOD),以及空间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等都为GIS在农业中应用提供很强的理论和技术基础[11]。所有这些核心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精准农业田间信息获取、分析、管理和决策,以及系统集成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技术基础。

3精准农业技术思想

3.1精准农业的技术思想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根据农田内以米为单位的小区作物产量、生长环境条件等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国外学者产生了对农作物实施定位管理(Site-specificManagement)、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量投入(VariableRateTechnology)等农业生产的精准管理思想,进而提出了精准农业(PrecisionAgriculture)的概念。精准农业的思想实质就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获取农田内不同单元小区的农作物具体生产环境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确定各个小区内的最为经济和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投入,达到获得经济、环境等方面最高回报的目的,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管理[2,3]。

3.2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精准农业强调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定位、定量、定时的最优化生产管理,由此可见,精准农业是一种基于空间信息管理和变异分析的现代农业管理策略和农业操作技术体系,以地理信息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是精准农业的技术核心,基于知识和先进技术的现代农田精准农业技术体系至少包括以下方面:地理信息技术(GIS、RS、GPS)、生物技术、农业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DSS)、工程装备技术等[13]。通常所说的精准农业的核心是强调减少种植管理过程中的农业投入,因此研究将精准农业分为田间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处理、决策分析、精准实施4个过程[12]。精准农业的目标不单是尽量减少投入,更重要的是要获得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最高回报,因此笔者认为整个精准农业种植循环过程应该经过产前规划、产中种植管理、产后分析、产后加工和产后销售等5个环节。其中产中种植管理是体现精准农业核心思想的重要环节,几乎涉及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中的所有技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核心在于种植管理中的时空变异信息获取与提取(传感器、遥感软硬件研制)技术、信息处理与分析方法、决策分析集成系统,以及携带DGPS的智能农机系统,这些正是精准农业实施和推广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

3.3精准农业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许多学者着力于研究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资利用率,以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统一,最终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他们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并建立了若干支持精细农业技术的示范应用系统[1,4~7],如美国CaseIH公司的AFS(AdvancedFarm-ingSystem)、英国MasseyFerguson的FieldStar、美国JohnDeree公司的GreenStar等。在实践过程中,也已经获得较好的效果,精准农业在大农场生产中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并且许多成熟的技术已经形成。据统计,到1995年,美国约有5%的作物面积上不同程度地应用了精准农业技术[12],在西方发达国家,精准农业技术思想也逐渐被农场管理人员了解和接受,并且成立了许多以精准农业为基础的服务机构。近年来不仅西方发达国家对精准农业的技术实践引起重视,在日本、韩国、巴西、马来西亚等国亦已开始了试验示范研究[8]。在我国,从事农业研究的人员首先开始了精准农业研究,随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地理科学和生态学研究人员对此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先后开展了关于技术体系、发展策略等方面的研究[14~23]。但从总体上我国对精准农业的研究还处在引进和消化吸收阶段,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学术思想和技术体系。目前已经在北京和上海建成两个精准农业示范区。

4地理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中应用

精准农业实施的前提是及时采集分析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状况的空间差异信息,生成田间管理处方,以实现精准的定位和定量的田间管理,因此,地理信息技术应在精准农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国外关于精准农业的研究基本上仍是集中于利用3S空间信息技术和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技术(DSS)为基础的、面向大田作物生产的精准农作技术,而没有较全面地研究地理信息技术在整个精准农业体系中的应用。

4.1全球定位系统应用

GPS技术为土壤类型、土壤肥力特性、水分、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草害及农作物产量等田间信息采样和决策方案的田间实施提供准确的空间位置信息。在精准农业中,GPS作用主要有三点:控制测量、农田信息采集定位(采样定位和遥感信息定位)和控制导航。目前,GPS应用研究主要在研制基于移动电脑或掌上电脑的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和携带GPS接收机的智能农机系统两个方面。如美国FieldWorker公司的基于掌上电脑的信息采集软件FieldWorker能很好地满足精准农业农田信息采集的需要;美国Trimble公司的AgGPS160PortableComputer能实现田间成图、各种作物及其生长环境属性信息记录、获取来自各种田间环境传感器的信息。智能农业机械在田间进行农作生产时通过GPS获取的精确定位信息实施导航监控,同时能够实时获得农作物生长状态信息和与之相关的空间位置信息。目前智能农机应用研究最为成功的是带有GPS定位系统的能够获取田间作物产量信息的联合收割机[24]。变量施用机具是精准农业的田间实现,国内外的研究均很多,如变量施肥机、变量播种机、变量灌溉和喷药机等,其中变量施肥是精准农业变量施用技术的第一项内容,也是研究最多的项目,但无论如何,单纯用于农田信息采集的软件系统将随着遥感在农田信息获取应用的不断深入而被淘汰,取代它的将是集成GPS的遥感系统与智能农机系统。可以预见,集成GPS的遥感成像系统将在获取田间“空间差异”信息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4.2遥感应用

田间时空变异信息获取方式有传统田间采样测试、GPS田间信息采集、智能农机系统作业采集和多平台遥感信息采集系统。然而遥感能够以“无损测试”方式方便、及时、准确地获取反映较大面积内的“面状”地物性质与状态信息。而其它方式获取的“点状”信息显然不足以了解全局,而且人工采样都会对作物造成不同程度上破坏。因此遥感将在实现大面积情况下作物长势与营养实时诊断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遥感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地面光谱测量数据和采样测试相关数据的分析,建立遥感数据与土壤状况或作物生物物理化学参数(如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土壤特性等)之间的相关关系,结合作物生态生理过程间接获取作物农学特性(作物冠层营养水平、籽粒与生物质产量、质量等信息)。在大面积农作物宏观长势监测、农作物宏观估产、农情宏观预报、农业资源调查等方面,遥感已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研制出了可行的技术路线[28,29],如东北玉米、华北小麦和南方水稻估产精度达到90%以上。高光谱遥感是遥感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光谱分辨率达到纳米级的高光谱遥感数据可以很好地描述作物的“红边”特性(红边位置、红边斜率、“红移”、“蓝移”),区分作物叶片生化成分、含量及其变化[27],还可以用来减弱土壤对作物光谱的影响,作物具有一些明显的、独特的吸收特征。作物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信息是研究理解植被生态系统过程和生理机制的重要参数,是诊断植物营养状况的重要依据,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涉足高光谱遥感在植被生物物理信息和生物化学信息提取方面的研究[25,26]。高光谱遥感以其高光谱分辨率特性所携带的丰富光谱信息为遥感应用带来了强大的活力,通过分析高光谱植被指数与农作物特征的关系,选择表征农作物特征的特定波段和光谱参量可以较好地反演作物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信息。在精准农业体系中,遥感(特别是高光谱遥感)将为精准农业实施提供大量的田间时空变化信息,遥感技术将成为监测土壤和作物养分变化、水分胁迫和病虫害等的主要数据源。由于航空、航天遥感成本较高,而且受信息获取的滞后性、信息分析处理方法等因素的限制,目前许多学者开始研制基于地物光谱特征,并用于田间低成本间接测定作物养分和生化参数的仪器和工具,如NDVI测量仪、LAI测量仪、谷物品质测量仪等,这在卫星和航空遥感技术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前,正在被发展为高密度获取农田信息的技术手段。

4.3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GIS在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作用不仅在于从田间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与管理、信息分析,到田间决策方案实施的整个种植管理过程,而且贯穿规划、种植管理、产后分析、产后加工及销售的整个种植循环过程。这要归功于精准农业实施对空间信息的依赖性。在精准农业体系中,GIS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围绕精准农业核心思想而提供较全面的地理信息服务的平台,而且该平台与其它系统或用户之间通过信息交换而紧密联系。概括来说,这种地理信息服务主要包括信息管理服务、信息交换与更新服务、信息决策分析服务和信息服务等4项,如图2所示。

4.3.1农田信息管理

农田信息具有多源性,具体表现在存储格式多样性、多尺度性、获取方式多样性,另外还包括系统或数据库数据组织的复杂性。通过GIS平台,在融合多源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农田管理系统,实现对多源、多时相农田信息的有序管理和分析,这是精准农业实施的基础,其作用表现在数据组织和集成管理、空间分析查询、空间数据更新与综合处理、可视化分析与表达。GIS为田间信息采集提供基础信息,也为田间变量实施决策分析提供信息源,因此农田地理信息系统是精准农业实施的信息管理员。目前GIS在国外精准农业应用中还处在农田边界图管理、土壤肥力管理、产量分布图管理分析和GIS制图阶段,并没有充分发挥GIS应有的作用,相应的管理软件也不成熟。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外许多GIS产商开发了诸如ArcGIS产品系列、MapInfo系列等通用GIS软件,但这些软件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功能只是很小一部分,而且它们价格昂贵。然而,应用于精准农业的GIS应用系统应该是小型廉价且适用的农场信息系统FIS(FarmInformationSystem)。因此根据农业信息采集、存储和处理分析的特点,研发功能针对性强的FIS是农业GIS发展的一个方向。

4.3.2信息更新与交换

信息更新与交换服务是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是系统的血液,平台的生命力在于信息的现势性及可更新性。信息更新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不定期的局部数据更新;二是周期性的全局数据更新。信息交换是信息进出服务平台的通道,解决服务平台与各种数据采集系统、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问题。遥感信息的特点决定了它必将成为农田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然而从遥感获取的不是直接用于精准农业的信息,如土壤水分、作物冠层生化参数等,而需要通过分析建立遥感信息与土壤和作物生长状态相关的参数之间的关系,这是限制遥感信息应用与农业信息获取的“瓶颈”。GIS的参与将为遥感信息提取提供新的思路,提供背景数据和分析方法。遥感和地理信息集成研究,脱离庞大昂贵的遥感影像处理系统,开发服务于具体应用的遥感和GIS集成系统,是GIS应用于农业的又一个重要方向。

4.3.3决策分析

决策分析服务是整个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的核心部分,利用已有的信息,根据不同应用目的,集成相应的知识和模型,分析生成供决策服务的知识,这是地理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应用中的首要目的。信息分析服务是一个知识挖掘的过程,其关键是GIS与专家系统、模型库系统集成,其集成程度决定分析效率和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决策分析可以归纳为产前规划评价分析、产中监测与控制分析,以及产后分析与销售管理。规划评价主要利用区域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产量历史数据、作物品种特性等进行农业区的规划、种植区划、作物种植适宜性评价和作物品质区划,这方面的GIS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32,33]。实现以高产、高效、优质和实时管理为目标,为农业生产提供一个合理、详细、完整的农田作业规划,它是精准农业实施的基础。如通过分析产量数据、肥力水平和作物生长的适宜性,选择合适的品种、肥料和农业机械设备,制定合理的耕作计划。监测与控制分析是信息分析决策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最能体现精准农业核心思想的内容。将GIS作为决策分析的平台为精准农业实施提供决策和控制的依据是其在精准农业中的另一个发展方向。通过GIS集成作物栽培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与作物生产管理与长势预测模拟模型、投入产出模拟模型和智能化农作专家系统,根据作物长势和其背景状况做出诊断,提出科学处方,调控操作。将不同类型的地理数据,如土壤、作物、气象和土地历史等,与水分运动、溶质运移、农药渗漏、作物生长、土壤侵蚀等各种模拟模型和专家知识和推理机整合,产生支持定位实施的“农作处方”,这一切都需要集成模拟模型和专家系统的GIS应用服务平台的支持。也正是GIS的这一功能才使得用于变量作业的农艺处方生成得以实现,同时也能够通过专家系统实现精准农业实施中的自动控制。国内有学者开始研究采用GIS进行施肥推荐处方生成[30,31]。

4.3.4产后分析与销售管理

从精准农业实施的经济效益和产业化角度考虑,GIS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并没有随着精准农业田间实施全过程的结束而终止,它还在后续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利用产后产量分析为下一种植循环的规划提供决策信息,这是当前国外精准农业体系中注意得比较多的一项内容,但仅此而已,它们并没有从市场销售角度考虑GIS的应用。目前,作物生产已开始由单纯追求高产模式向优质、专用和高效的方向转变,利用品质监测信息可用于指导粮食分类加工,大幅度提高加工品质和附加值,这是产后基于GIS分析的又一个内容。市场分析是根据作物产量和品质,以及社会经济要素进行分析,用于指导粮食销售价格和销售方向,从而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销售管理主要对客户和粮食配送的管理,分为客户关系管理和物流管理,它是提高粮食销售管理效率的必要前提。因此研发为精准农业服务的产后市场分析和销售管理的应用软件是GIS应用于精准农业中的一个重要补充,具有较大应用前景。

4.3.5空间信息

利用GIS进行空间信息服务是精准农业体系中“空间变异信息”的重要消费者,它通过Internet或无线(有线)通讯向公众原始和分析结果信息。的空间信息可以包括农田作物长势监测信息、作物产量及品质监测和预测信息、产品供需分布信息等,空间信息将使地理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走向社会化,这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5应用前景与产业化发展

地理信息市场分析范文5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土地的巨大需求与有限的土地资源供给已成为当前突出的矛盾,同时怎样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充分发挥效益,就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些问题都和土地市场管理相关,需要通过加强土地市场的监测与监管来解决。

2系统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2008年为满足政府宏观调控土地市场的需要及时、全面地了解、分析土地市场动态和走势,合理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土地需求,支持对土地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国土资源部关于部署运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的通知》文件明确了工作责任和运行规范,为更好的服务社会及土地市场的需要,完善土地市场服务功能、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公开土地市场信息,增强土地使用权交易透明度,开发建设了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实现对土地供应、市场交易和集体建设用地的监测和监管,保障土地使用权利人合法利益。

3系统对土地市场的作用

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分为部、省、市和县四级管理,运行方式为国土资源业务网和互联网双网运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建立的是内外网数据库的融合机制,定期对两个数据库进行同步集转换,提取需公开的信息后在中国土地市场公开。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是国土资源部门对土地供应和利用情况的监测监管重要平台,在国土资源建设用地批、供、用、补、查等综合监测监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和国土宏观调控做出了重要支撑,对国土供应管理是最为明显的,通过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制约了土地供应中许多人为行为违规操作,杜绝了违法行为的发生,让土地供应更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提升土地利用管理水平。

地理信息市场分析范文6

1、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得到了加强

为进一步加强对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建设部成立了以部长为组长的建设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建设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和管理。地方各级领导对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也给予充分重视,并相应成立了信息化工作机构或明确专人负责信息化工作。

2、全国建设事业的信息网初具规模

“建设部互联网站”、“中国工程建设信息网”、“中国住宅与房地产信息网”已全面开通。网上开设了政策法规、企业信息、行业动态、招投标信息、市场分析等二十几个栏目,每天点击率已达七、八万人次,为沟通全国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信息,规范市场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3、行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取得成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一大批应用成果在行业中得到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CIMS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IC卡技术、自动监测控制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已逐步在建设事业各行业广泛应用。

勘察设计行业是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效益也比较高的行业。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推广采用CAD、三维动画、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开发建设设计与管理集成化、智能化应用系统,目前甲乙级设计单位计算机出图率已达到100%,彻底把工程设计人员从传统的绘图中解放出来,大大缩短了设计周期,使方案的比选、优化更为直观,提高了设计质量,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在建筑业,已开始应用计算机辅助施工系统(CAC)、计算机辅助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一些建设工程管理部门已经建立了覆盖管理业务职能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对促进建筑业科学管理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目前,全国建立的300多个有形建筑市场,将收集、工程信息、企事业单位的资源信息、建筑材料价格及工程建设法规政策信息和业务流程计算机管理融为一体,有的还实现了区域性联网。中国工程建设信息网已与全国100多个城市招投标办联网。

在城市规划行业,以卫星定位、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核心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许多城市已经建立起包括大比例尺数字线划图、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和各种专题图在内的城市空间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已经或正在建立各自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地下管网管理信息系统等。

在房地产行业,不少地区建立了房地产交易管理信息系统、产籍产权管理信息系统、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房地产项目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并逐步探索建立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体系。这些系统的应用,对改变房地产行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中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城市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全国所有大城市、大多数中等城市都建立了计算机辅助供水监测调度系统。计算机辅助燃气、供热监测调度系统也在一些城市得到应用。一些城市建立起以IC卡为主要载体的公共交通智能卡收费系统。许多城市的公用事业呼叫中心和服务热线的开通,在及时满足用户服务需求和处理紧急事件方面作用显著,提高了公用事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4、初步形成一支信息化工作骨干队伍

近年来,部、省、市三级建设信息中心积极开展信息化工作的各类技术培训,初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建设信息化工作专业骨干队伍。有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建设行业信息化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长期合作,逐步形成了一批贴近建设行业需要的、专业性强的信息技术支撑力量,成为建设系统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的一支宝贵力量。

几年来,建设事业的信息化工作发展较快,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1)部分地方和企业对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行业信息化意识不强,重视不够。信息资源作为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发展的战略资源的重要性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信息和信息服务的价值还没有得到社会普遍承认,信息市场化水平低,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2)资金投入不足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资金缺乏,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建设管理部门设备条件较差,信息收集、处理、加工能力较低,甚至有些地方连基本的设备也没有,还处在手工操作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