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的核心含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源转型的核心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源转型的核心含义

能源转型的核心含义范文1

油价暴跌导致石油公司业绩滑坡,上游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业务更是惨不忍睹。2016年上半年,“三桶油”收入、利润大幅下降,中海油亏损77.4亿元,中海油旗下的中海油服亏损84.03亿元,成为A股“亏损王”。法国道达尔、英国石油、美国雪佛龙全线亏损,壳牌与中石油、中石化相似,整体盈利,但是上游业务亏损;美国埃克森美孚是唯一既没有裁员而且上游业务还盈利的公司。

在沙特、俄罗斯、伊朗等产油国政府争抢市场份额而不再保护价格的情况下,油价重回此前高位的希望已经破灭。石油公司、金融机构最乐观的估计是未来2至3年内能够回到60美元/桶区间。前有低油价限制发展、后有新能源咄咄逼人,石油公司如何走出困境呢?

第一是正视能源系统转型的现实,从中发现机会。中美两国在G20杭州峰会前批准《巴黎协议》标志着世界主要经济体在降低碳排放、治理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转变,“电车”将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取代“油车”;而环保政策对石油公司并不全是负面影响,天然气取代煤炭的趋势同样不可避免。

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沙特等4个国家既是主要油气生产国,又是主要消费国,将对能源系统转型发挥更大的影响力,相应的将获得更多机会。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口数量增加使全球能源需求在未来20年增长约35%,油气,特别是石油,在交通运输、冶炼铸造、民用采暖方面仍然具有新能源不可替代的优势。据英国石油预测,未来能源系统将是化石能源和新能源的混合体,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仅会从2014年的86%下降到2035的80%,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增速会放缓,但仍占据支配地位。

能源转型的核心含义范文2

[关键词]天然气;节能减排;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205;TE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0-0045-01

引 言

天然气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提供能源和有机化工原料的重要工业,是支柱产业之一。天然气企业是资源的调动、生产和提供的主体,同时也是自然资源的主要消耗者,随着全球气候的日益恶化,气候变化所引起的世界经济重新分流将成为主要趋势,而依存于世界经济体系下的任何一个企业都将无一例外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年来,国家对天然气化工企业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对我国的石油天然气企业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天然气处理厂应始终将节能减排纳入发展战略,坚持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能之路。

1生态伦理与低碳经济

1.1生态伦理的含义

只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带来的副作用使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以环境和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经济繁荣是不可持续的,由此引起的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矛盾冲突日益凸显,不断涌现的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气候危机告诉我们,人类无法再这样继续发展。正是这种清醒的认识,推动着我们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而现代生态伦理学就是人们在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产生的。

1.2低碳经济的含义

生态伦理观念的提出,为突破发展瓶颈、转变发展模式指明了新的方向,而低碳经济是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基础的一种可持续的经济生产方式,它的出现必然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念的普及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布朗提出来,他在《生态经济革命》一书中谈到,由于温室效应的威胁,人类应使经济从石油为核心转变成为以太阳、氢能源为核心的经济[1]。从本质上来看,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推动低碳技术的推广使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转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模式,大范围减少高碳能源消耗,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从而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1.3低碳技术

要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低碳经济模式,要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企业,低碳技术的创新和使用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调查研究,许多节能减排技术已经存在,并在许多石油天然气企业的推广和带动下得以使用。

2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即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形式,尽可能地降低高碳能源的消耗、以缓解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影响,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将环境与经济放在同等位置上的经济模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2.1化石能源紧缩

就全球趋势来看,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在逐年看涨,从世界能源结构上来看,化石能源的使用成为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煤炭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但是作为不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已经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机。因此,就如何高效利用现有的有限能源,并加速开发新能这一方面,人类已经达成共识。

2.2发展我国的经济转型

我国发展高碳经济阶段的起步就比发达国家晚,此时我国的发展正处于高碳经济的阶段,也正是此时我国的能源储量和环境状况也亮起了警示灯,因此,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向低碳经济转型[2]。

2.3温室效应向人类提出的挑战

全球变暖使得气候异常,大量的物种濒临灭绝,严重地影响了生态平衡。如果这种气候持续下去,食物链断裂灭绝的厄运迟早会降临到人类的头上,这是自然对人类的回礼。面对自然的愤怒,人类不得不为自己所做过的一切付出代价,所以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保护环境,也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保护环境。

3天然气处理厂节能减排的措施分析

当前我国工业化进程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能源需求与日俱增,而短时期内,新能源还无法完全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我国石油能源储备量虽然不大,但是天然气能源的储备量却是相当的丰富,这种形势下石油企业应立足于自身实际,在保持传统竞争优势的同时加快天然气业务的开发,作为清洁型能源,天然气可以充当化石能源与新能源之间的过渡能源,所以走绿色发展之路,石油企业首先要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务。

3.1 天然气处理厂节能措施分析

3.1.1采用变频调速措施

1)回注泵变频调速。天然气处理厂回注泵采用变频调速以后,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的注水流量和压力来控制电机的转速,达到调节回注流量和压力的效果。

2)风机变频调速。天然气处理厂丙烷制冷系统耗电设备包括丙烷压缩机、蒸发式冷凝器风机、蒸发式冷凝器循环水泵、软化水泵。使用的是循环冷却水塔系统,贯穿于丙烷制冷生产装置中,夏季以水为冷却介质配合风冷循环运行,冬季采用一台工频风冷与一台变频风冷组合运行,在交换设备余热保护其正常运转的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

3.1.2压缩机节能措施

天然气处理厂压缩机的耗电量占全厂总耗电量的70 %-80%左右,耗天然气占95%以上。因此,降低压缩机正常生产运行动态下的能耗,就能有效降低天然气处理厂的能耗。

1)丙烷压缩机节能措施。丙烷压缩机是脱油脱水装置制冷的主要设备,其主要能耗为电能。当制冷温度一定时,可以通过降低天然气的携热量、控制脱油脱水装置压差、降低丙烷温度等节能措施降低丙烷压缩机的能耗。

2)天然气压缩机组。天然气压缩机组的主要能耗为天然气和电。转速越快,耗气量就越多;相同转速下,负荷越大,耗气量越多。因此,可利用机组进口压力的变化与压缩机每个缸头余隙的调节来满足低转速、低负荷,而处理气量相等。

3)空气压缩机。空气压缩机本身的耗电量是不随天然气的处理量变化而变化,只受其自身运行模式和运行时间的影响。因此,在一定的运行模式下,一段相等的时间内,加载的次数越少和每次加载持续时间越短,那么耗电量就越小。

3.2 天然气处理厂减排措施分析

3.2.1污水处理系统的改造

含硫天然气净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具有非均匀、不连续、不稳定、日常废水量小、检修污水量大,且有机物浓度高、可生化性差的特点,采用连续活性污泥生化法一次生化的出水不达标,再次循环处理,且能耗高,装置改造后利用UASB+SBR序批间隙工艺技术进行废水处理,水质、水量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适应水质的范围较宽,进水COD高出常规生化法3-4倍,出水水质好且稳定,使检修期问的废水以及厂区特殊废水的处理均能够达到排放标准,有效地降低了净化装置对环境的污染[3]。

3.2.2新建硫磺回收装置

随着气田的开发,原料气气质条件发生变化,原料气H2S含量上升。因此硫磺回收单元中,采用低温克劳斯工艺回收其中的硫磺,然后将废气通过高烟囱排放到大气中去。该工艺可以提高硫回收率,同时也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硫磺产量随之上升,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结论

天然气处理厂应该坚持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构建绿色装置的原则,采用大量的技术改造和节能新技术,力争在环境保护、清洁生产、污染控制、节能降耗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低碳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杜伟.低碳经济与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J].国际石油经济,2010(01):32-37.

能源转型的核心含义范文3

关键词:低碳;钢铁;能耗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214-02

一、目的与意义

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正在向又好又快的方向转变,除了要注重发展速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发展质量,尤其是对环境的影响。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不断增强,世界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也与日俱增,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朗。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基础的钢铁产业向低碳方向转型将对经济、能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柳克勋,2005)。

二、关于低碳经济的概述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进步。“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 “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风能经济”。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著名低碳经济学家、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张坤民教授认为,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因此,从“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性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和利用提供时间的保障。特别是从中国的能源结构上来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三、中国钢铁业向低碳方向转型所存在的问题

1.产能结构不合理。钢铁业总体的产能相对来说是比较过剩的。总体产能中落后的炼铁及炼钢能力所占的比重较大,这些落后产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不利于钢铁业向低碳的方向转型。而且新增产能多集中于地方性中小钢铁企业和民营的钢铁企业,重复性建设比较多,技术创新的能力较差,对于环保的投入比较少(汪义平,2010)。

2.缺少一个统一化的碳排放标准。目前中国对于低碳经济的建设还处在探索和尝试的阶段。对于如何分配各行业的碳排放量还未得出明确的结果,因此现今还无法对钢铁这一行业的碳排放量进行量化的处理与分析。

3.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能效水平先天不足,进而不利于向低碳化转型。中国钢铁工业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70%左右,而且煤发热量、灰分、硫分等质量的指标和美国、德国、日本相比,存在有明显的差距。石油类能源和天然气所占比例比其他国家低约18%,从工艺、技术角度来看,采用石油类燃料,需要进一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4.钢铁工业所用煤炭的能量有很大的一部分以煤气形式存在。钢铁业所用煤炭的能量中有39.8%以煤气(包括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焦炉煤气)形式存在,其能值在钢铁业总能耗中占34.12%。中国转炉煤气回收水平是很低的,平均值为54立方米每吨钢,而国外工业发达国家是在100立方米每吨钢,如果转炉炼钢可以实现煤气回收大于100立方米每吨钢(占回收能量的80%),蒸汽回收大于60立方米每吨钢(占回收能量的20%),就能够实现转炉的“负能炼钢”。

5.钢铁企业可回收的二次能源量占企业总能耗相对比较低。目前,日本的新日铁已经回收的二次能源在可回收部分中占92%,中国宝钢也回收二次能源中的68%,而大多数钢铁企业的二次能源的回收量在50%以下,一部分中小企业的二次能源回收只是刚刚起步。国内各钢铁企业之间的系统节能技术差距较大。

四、对策浅析

1.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结构调整。落后产能具有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面貌特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钢铁业向低碳方向转型的迫切需要。国家一直对调整结构、推进淘汰落后产能给予积极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从2007―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了大量的资金,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支持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淘汰落后产能。随着这项工作的逐步深入,淘汰落后产能还会得到财政政策的奖励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政策支持,从而推动中国钢铁业保持持续稳定较快的发展。

当前,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加快推进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第一,要严格市场准入。加强投资审核的管理,强化安全、能耗、环保、质量等指标的约束作用,严禁向落后产能的建设供应土地。第二,要充分运用市场的调节机制。充分发挥差别电价、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等价格机制的作用,提高落后产能企业使用能源、资源、环境、土地的成本。采取综合性调控措施,抑制高消耗、高排放产品市场需求。第三,要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加强环保监测,对未按期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严格控制投资项目。对未按规定期限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吊销排污许可证,撤回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直至依法吊销工商营业执照。第四,要完善政策方面的激励机制。中央财政统筹支持各地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给予支持和奖励,重点支持相关职工安置和企业转产。对任务较重且完成较好的地区和企业,在安排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资金、土地开发利用、融资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

2.建立统一的碳排放标准。碳排放是衡量单位,是发展低碳经济最直观的指标。目前GHG协议提供了中立的、高水平的核算标准,被公认为是确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责任的国际最佳实践,而且GHG协议还建立了一套温室气体核算语言,包括划定企业(“实体”)的报告范围和定义报告的内容,其依据是实体的经营控制、财务控制、排放源或每一排放源的股权情况。中国钢铁业可以根据这些依据这一协议提供的标准来建立有利于钢铁业向低碳方向转型的量化指标。

3.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降低化石类能源的使用量。碳源控制的好坏,碳排放量的多少有着直接的影响。碳源控制得好,可再生能源使用的多,碳排放量就低:相反,碳源控制得不好,可再生能源使用的少,碳排放量就高。在所有的能源中,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量相当高。化石能源的消耗量越大,碳排放总量就越多。因此,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降低化石类能源的使用量对钢铁业向低碳方向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

4.提高现有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特别应重视二次能源的回收利用。资源、能源的利用率低必然会导致碳源上的增加,进而增加碳排放量。依次应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利用率:

第一,鼓励钢铁企业加大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投资力度政策建议。要调动钢铁企业在二次能源利用上的积极性,建议国家能够给予此类投资项目征地的优先及优惠的政策,并减免投资调节税和进口技术设备关税等税收,在项目的贷款上给予无息或贴息贷款,少部分企业通过国家发改委立项核准的项目可以列入国家贴息贷款项目计划,而通过地方审批的项目按一般项目,没有贷款优惠政策。第二,降低钢铁企业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成本。钢铁企业回收利用二次能源,减少了一次能源的消耗,为减低二次能源回收成本,建议按减少的煤炭消耗量给予适当比例的补贴,与煤炭发电形成减排量交易机制。利用二次能源发电,电网按统一价格的基础上加价收购,或总用电中等量发电部分降低用电价格的办法,升降价比例考虑15%~20%左右,并减免入网费、过网费、管理费等费用,也考虑在减少的煤炭消耗量补贴中抵扣返补电网。第三,鼓励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将污染物排放等环保收费按比例提取设立专项基金,用于鼓励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5.开发绿色钢铁新工艺和新技术。绿色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之上,它的目的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协同演进和共同发展,是在生态自然观的指导下,受到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以及生态价值约束的一项科学技术,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就会越融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生态环境的优化也就变得越有保障。其中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兴东,2005)。

钢铁企业应该从各个工序入手,尽可能的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先进设备及新材料,挖掘其潜能,减少耗能量,提升能源的重复利用的能力,创建具有国际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绿色钢铁”。

参考文献:

[1]柳克勋.创建资源节约型钢铁企业的思考[J].冶金管理,2005,(4).

[2]汪义平.中国钢铁行业资产重组战略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

[3]兴东.循环经济:中国经济发展“关键词”[J].经济视角,2005,(6).

能源转型的核心含义范文4

1.低碳经济视角下资源型企业含义

(1)低碳经济的含义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指对能源的高效利用,主张以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予以考虑,是目前世界经济领域提倡的绿色经济。对有限能源的情节运用以及对环境危害小的新能源开发,是未来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也是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

(2)资源型企业的含义

所谓资源型企业是指所从事的生产原料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对其进行的一系列生产和加工的企业。一般意义上的资源型企业具有这样几个特征:首先,所用资源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筹码;其次,对资源的依赖性高,产品结构构成中,资源消耗作为主体,资源是企业一切发展的基础;再次,资源对地理性有严格要求,为了避免运输,多数企业建立在资源产地附近,因此对资源市场的占有率也具有地域性特征;最后,资源型企业的产品附加值低,资源型企业往往对产品的二次生产等变化不多,技术、管理投入较少,附加值比率偏低。

2.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目标

资源型企业受其本身特征影响,其发展目标主要围绕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等方面。这是从纵向对企业发展目标的解读,下面详细从横向对企业发展目标做进一步分析:

(1)树立企业全面低碳经济发展理念

资源型企业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强,要想保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建设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产业结构为主要目标。近年来,为了将国家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早日实现低碳发展,贯彻执行低碳经济,政府不断加大对低碳经济的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使低碳经济更好更快的深入人心。为了使低碳经济与资源型企业更好的结合,积极推行低碳生产理念,引导低碳经济向健康、有序上发展。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经营理念。企业必须树立低碳经济的正确发展观,使低碳经济在资源型企业发展中,既是发展目标,也是发展出发点,促进二者的共赢,这样才有利于将资源型企业建设的更加稳固。

(2)确立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既需要一套全新的生产运行机制,更需要一场转变发展观念、转变运营方式、转变管理模式的深刻革命。需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运作机制,不断创新,在变中求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获得长足发展,没有良好的环境、体制和机制,再好的理念也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要将企业发展由传统的靠“资源要素”驱动转变为靠“科技要素”驱动,由经验、知识升级发展到以节能环保为核心的系统,全生命周期设计规划并实施生产、消费、市场的整套循环,构建经济利益与社会价值共赢体系。

(3)全面落实并推行企业全面发展

把理念、政策和行动结合起来,把绿色的理念正式纳入到企业发展的速度中去; 企业一定要有政府正确的政策引导,还需要与社会需求形成共识;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市场的监管要结合,结构调整中加上监管,如果不监管,结构调整不到位,目标也是落空的;科技创新、市场的推动和公民素质的提升要结合,企业一定要创新,传统产业,传统技术不通过科技创新要达到绿色低碳是不可能的;中外优秀企业的经验和联合国组织的成果结合起来,我们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目标一定能实现,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在低碳视角下才能够创造奇迹。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的意义

1.对社会的意义

(1)环境方面

对资源型企业施行绩效评价有助于督促资源型企业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界节能降耗的环保目标。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是世界性的课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而对资源型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控制,一直以来是环境保护机构的工作重点之一。加强对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的控制有利于环保机构对资源型企业的督促作用,有利于资源型企业创新技术,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生产。

(2)经济方面

对资源型企业施行绩效评价有助于资源型企业调节能源利用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发展生态文明。首先,资源型企业为了响应低碳经济,会对能源利用结构方式方法进行转型,创新生产技术,以更加绿色的姿态发展企业;其次,对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有很多地方值得研究,对其原型企业绩效评价的结果和数据,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比较资料,具有一定的意义;最后,生态文明是未来经济领域的新方向,现在已经有一些国家对其进行研究并产生一些成果,对资源型企业的绩效评价无疑可以推进这一进程,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

(3)资源方面

对资源型企业施行绩效评价有助于节约有限资源,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绩效评价对资源型企业在消耗资源上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有利于帮助企业反思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2.对企业自身的意义

(1)有利于资源型企业长久稳定发展

现代企业的成长已经基本摆脱过去靠人力和资源拼市场的情况,企业若想长远发展,需要对自身评价体系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尤其是资源型企业,对绩效评价的落实有助于企业及时发现自身问题,有利于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

(2)有利于资源型企业拓宽发展方向

绩效评价是企业一段时期内经营状况的评估,是企业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运行效果的评价,分析资源型企业的绩效评价有助于企业决策者总结市场规律,分析市场需求状况,了解世界低碳经济形势,最终达到拓宽市场发展方向,创新企业发展的作用。

(3)有利于资源型企业整合内部资源

以低碳经济为背景,对资源型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有助于企业整合内部资源,将企业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保证绿色生产的同时,又不减少企业效益。

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主要方法及原则

1.构建低碳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要方法及特点

构建低碳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要方法

目前构建低碳经济下,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方法主要有:(1)以传统财务指标为基础的评价体系,主要以企业财务数据来反映企业状况,存在不能全面反应企业运营问题的不足;(2)以经济增加值为基础的评价体系,是目前一些企业采取的主要方法,将薪酬、评价、管理激励融合一起,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不足是缺少对企业社会服务功能的体现;(3)以平衡记分卡为基础的评价体系,这种体系是目前衡量各方比较全面的体系,集财务、客户、内部交流和学习成长等几个方面,但是由于其产生的年代,缺少对企业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目前应用受到限制。以上几种方法,资源型企业应结合自身条件,综合进行取舍和应用。

2.构建低碳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原则

(1)注重指标体系选取的综合性

企业评价标准必须是全方位综合性的,要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方法,既要评价分析企业所得的效益,还要分析企业为取得经济效益而付出的代价,尤其是对环境和生态方面的代价。要将低碳经济融合进各个评价指标中,要注重评价指标的综合性质,保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注重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可操作性

为便于绩效评价指标的便利使用,其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指标选取的可操作性。低碳经济指标的评价应是易于在财务统计报表、会计报告或者相关资料中容易找到的,也可以通过相关的财务数据或者定量指标来进行反映。例如,选取低碳指标时,企业应注意低碳行为是否是以下几个方面:低碳生产、低碳物流、低碳运输、低碳营销和低碳办公化处理等。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内外部运营坏境作出合理的低碳指标的对象进行甄选。

(3)注重绩效评价手段是否反映技术创新

企业绩效评价的参考原则之一就是是否能够反映技术上的创新。近几年,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发展重点。积极寻求低碳替代原料、积极探索和研发相关新技术、注重低碳技术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建立和完善企业绿色会计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正成为目前世界主流创新领域。绩效评价若想真实反映企业在未来的发展程度,对创新性,尤其是技术创新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

(4)注重绩效评价指标选择的激励目的

为了保证绩效评级指标对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需要将绩效评价指标与企业发展目标明确联系起来,鼓励企业全员参与,将低碳经济理念、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理念和绩效评价作用作为培训内容,对企业员工定时进行培训,让员工积极主动参与绩效评价,落实薪酬、奖励等政策,调动员工努力参与绩效评价的积极性,实现企业的凝聚力与企业科学发展的双重提升。

四、低碳经济视角下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选取的指标不仅要具有行业特征,而且各项考核要素要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相关,具体可以从管理绩效、财务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等方面进行构建。

1.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的管理绩效评价要综合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涉及决策方面的,即对企业投资重要性、投资规模大小、投资行政效率如何,以及投资是否具有科学性方面的考察。二是涉及对企业监督管理方面,具体主要是对企业各个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纠偏及时性等。

2.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主要是对企业盈利能力指标和偿债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用财务数据来反映企业的发展状况,通过财务数据对企业运营情况进行分析,主要包含对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投资率、销售净利率和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等。

3.社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资源型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回馈社会,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离不开社会服务评价指标,其内容可以从工作与劳动力和社会认可方面揭示企业回馈社会的情况。

4.环境绩效、资源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能源转型的核心含义范文5

许柏年:什么是低碳经济?我在2009年发表的《低碳经济与内蒙古》一文中说过,关于低碳经济的概念,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说法。按我们的理解,低碳经济是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基础上谋求最大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大体上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节约能源,提高能效,促进能源结构由以化石燃料为主逐步转向以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为主。二、发展低碳技术,增加碳汇,在人类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一切活动中尽量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三、实现经济与碳排放的分离式增长,即在碳排放低增长、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条件下,经济仍然可以保持较快增长。低碳经济的实质内涵与我国政府提倡的科学发展观是高度一致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指在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最终建成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真正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简要概括地说,低碳经济,就是通过提高碳基能源效率、降低碳基能源消耗和发展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及其他污染物排放等途径,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请问如何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和转方式的关系?

许柏年:发展经济,绝不仅仅意味着经济规模和总量的扩张,更重要的,还包含经济结构能够朝着科技创新引领的方向进行调整和升级。18世纪后半叶以蒸汽机产生为代表的第一次科技革命,19世纪后半叶以电力广泛应用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电子信息技术、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都引领了各国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大转变,使资源配置优化合理、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经济效益不断上升,从而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科技创新、结构调整、方式转变都是发展,而且是更重要的带有质变的发展。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调结构、转方式只能是在经济下行的时候进行,一般不会在经济上行时实现。上行时,都有空间扩张,都有利润可图,缺乏调结构、转方式的动力和压力;下行时,市场竞争的力量就会显示出来,逼迫企业实行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和方式转变。当前,我们必须抓住经济平稳发展的有利时机,把稳增长、调结构和转方式紧密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在转变中求发展。

记者:发展低碳经济对内蒙古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有何指导作用?

许柏年: 第一,低碳经济表明了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深刻地改变着各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一个新科技革命的前夜。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力、增长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根据专家们的意见,世界正面临第四次科技革命,将展现新能源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相伴互动、多点突破的生动景象。但能源问题将是其中的核心问题,人类将进入后化石能源时代。

中国已经错失了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中国也只是一个跟随者,而且是一个没有取得优异成绩的跟随者。中国再也不能同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了,我们必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更加突出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总书记在2010年6月7日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经济发展方式,创新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自然灾害、人口健康等全球性问题的重要途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为主转变,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快速发展。”因此,强调发展低碳经济,就能使我们牢牢把握能源革命这个中心环节,抢占新科技革命的制高点,引领经济发展方式加速朝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转变,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低碳经济表明了当今世界能源和三次产业的发展趋势,深刻地改变着各国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实现能源低碳化转型。从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中人类大规模使用煤炭算起,到20世纪前期开始加速开采石油,再到可预见的今后一两百年中全球煤炭资源耗尽,而石油和天然气可能只有几十年的期限。这种快速开采高碳能源的生态实质是,自然生态系统几十亿年的漫长进化,将巨量的碳通过具有长碳链形态的烯烃类化石能源存于地下,从而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的浓度降低到适合人类和动物生活;而如今,却要在短短的几百年,把这些封存的碳集中、快速地释放出来,必然极大地破坏生态平衡,造成巨大灾难。

记者:实现经济社会的低碳转型不会一蹴而蹴,尤其在能源结构方面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许柏年:不可否认,世界能源结构的现状是“以化石燃料为主,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并存”。在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双重压力下,未来能源结构的选择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继煤炭、石油、天然气之后哪种能源将成为主导能源等问题存在着广泛激烈的争论,但有关世界未来能源结构的总体发展趋势已达成共识:1.传统的化石燃料仍将是世界较长一段时间能源生产、消费的主体,但能源产品正在向清洁化、精细化、高质量化方向发展;2.能源结构将出现多元化趋势,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将会发挥较大的作用,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最终将替代不可再生能源;3.能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问题将对能源选择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调整能源结构,应加快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实现能源多元化、清洁化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的低碳转型,还必须调整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因为,我国目前的高耗能、高污染状态,都同第二产业比重过大有关。我们必须通过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制造业的落后产能,积极发展低碳原材料、装备工业,发掘服务业等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来减少碳源;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草地碳固持能力,来吸收CO2、增加碳汇;这样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低碳化。

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低碳产业要以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为基本支撑,从源头实现低碳生产;要以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为目标要求,组织生产、提供低碳产品和服务;要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和低碳服务业为集成体系,系统推动产业结构的低碳化调整。在三次产业之间,要以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循环流动和共享为基础,实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协调联动发展。

第三,发展低碳经济对于内蒙古的经济现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必将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指导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

记者: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经济实现了超常规的增长。经济总量、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大幅攀升,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排序逐年前移。但与此同时,内蒙古的产业结构也显现出了令人担忧的若干特征,您能具体谈一下吗?

许柏年:一是在全社会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对煤炭的依赖程度过高。内蒙古是全国6个对煤炭依赖度超过90%的省区之一。煤炭是碳密集程度最高的能源。中国温室气体中85%的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中80%的二氧化硫、67%的氮氧化合物来自煤炭的燃烧。因此,这种过度依赖煤炭的消费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可持续的能源消费方式。2010年,内蒙古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19.05吨,内蒙古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8吨,都远高于国家平均值。2009年,内蒙古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39.88万吨,排放量居全国第2位、西部地区第1位。

二是在三次产业发展中,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比重过大,而第三产业(服务业)比重过小。内蒙古近些年的经济增长一直以工业为龙头,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31.5%提高到2010年的48.1%(加上建筑业增加值,第二产业比重为54.6%);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一直滞后于整个GDP的发展速度,其增加值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39.3%下降到2010年的36.1%。据国家统计局关于2010年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实的公告,2010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1%,内蒙古是36.1%。同工业规模相比,内蒙古的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这是制约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

三是在整个工业结构中,高耗能产业所占比重过大。内蒙古的电力、煤炭、钢铁、有色、化工、建材六大行业,其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5%,其能耗占全区能耗的70%,占整个工业能耗的90%。因此,内蒙古2009年单位GDP的能耗为2.01吨标准煤/万元,而全国平均水平是1.37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耗达3.56吨标准煤/ 万元,居全国倒数第4位;单位GDP电耗为1686.72千万小时/万元,居全国倒数第6位。另外,高耗能产业市场风险较大,时有产能过剩的现象发生。

四是高耗能产业产出的原材料居多,终端产品少。产业链较短,规模经济要求高,且都是资金密集型、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产业,因而制约了中小企业和生产业的发展。同时,这些产业带动就业的能力低,也影响了内蒙古地区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

据布和朝鲁《奋力走进前列――内蒙古现象研究》披露,2007年与2002年相比,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440个增加到3364个,增长了1.34倍,从业人员由78.9万人增加到93.3万人,仅仅增长了0.18倍;利润总额由37.3亿元增加到641.99亿元,增长了16.2倍,工资总额由75.8亿元增加到269.96亿元,仅仅增长了2.6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由9607元增加到28934元,仅仅增长了2.0倍;万元工业增加值吸纳的从业人员不增反降,由0.21减少到0.037。

能源转型的核心含义范文6

2009年,在政府4万亿投资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强劲复苏。但此番经济增长,90%以上依靠政府投资拉动,曲高和寡。而种种迹象表明,由于民间投资跟进缓慢,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与此同时,部分闲散的民间资本却成为国内热钱,不断涌入楼市、股市,营造虚假繁荣,滋生新的资产泡沫。在此情况下,中国经济出现二次探底。这可能不再是危言耸听了!

东奔西突成“内患”

中国经济经过30年高速发展,已集聚了大量的民间资本。数量庞大、流动活跃、投资广泛的温州民间资本,无疑是当前中国民间资本流向的风向标。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温州约有6000多亿民间资本在流动。从被众多媒体爆料的“炒房团”、“炒棉团”、“炒煤团”……乃至此次遭遇迪拜债务危机现形,以温州民间资本为代表的庞大民间资本成为游资,释放出极大的潜能,东奔西突,四处寻找利润增长点。

今年伊始,海南“国际旅游岛”概念吸引了4000多亿元的资金大举流入琼岛圈地。而在此之前,已有一批从山西煤矿等领域撤出的温州民间资本“潜伏”在海南房地产投资布局。早已先知先觉的民间资本看来又将在这场资本博奔中拔得头筹,但实际上这些疲于“奔波”的民间资本也并非像众人所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去年山西对煤炭行业进行产业整合后,在山西炒煤的温州民间资本损失了10%以上,约有100亿~200亿。而年末一场突如其来的迪拜危机也让他们中的许多人铩羽而归。

毫无疑问,民间资本流动频繁,给市场运行秩序带来不小隐患,同时资本自身也面临投机风险,那么为什么这些民间资本不回归实业呢?笔者认为其中原因是温州的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和传统制造业为主,多数企业的盈利空间实在太微薄,而且运作风险也不容低估,金融危机等经营环境的任何变化都可能让其游走于生死边缘。即便是转型也是步履维艰,转向重化工、机械等大型产业缺乏产业基础,转向高科技则缺乏产业技术和人才支撑,继续目前的轻工业加工与生产则面临着更加严格的市场规则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俄罗斯屡次发生的清理“灰色清关”事件。与其在小市场争夺微利,不如进入有一定资金门槛、较高回报率的领域,获得更高收益,这大概是大部分民间投资者目前的想法。

转危为安要靠引导与疏导

一份统计报告指出,温州民间资本目前主要投向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投向科技研发、产品升级以及与原行业相关的新兴制造业;二是转向利润率更高而风险更大的地产业与资源性行业,仅就煤炭行业而言,2008年末山西境内60%的中小煤矿(包括地方国有煤矿和乡镇煤矿)由温州商人经营或承包,年产量达到8000万吨以上,约占山两省煤炭年产量的1/5;三是逐步开始涉足私募、创投等形式的资本运作,如首华创投、云杉投资等引领了温州民间资本发展的一条新道路;四是跨地区跨国界的实业与资本投资。

这份报告中首尾两类资金的流向显然是政府喜闻乐见的。但是,其在资本总数中所占比例却不大,笔者以为这与政府引导民间资本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去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虽然《意见》从行政、税收等方面对民企给予扶持,为诸多民企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受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民企)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却忽略那些“不差钱”的民企。

长期以来,许多民企希望资本投入后快速获利,因而,它们平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到1%。特别是那些“不差钱”的民企更是热衷将盈利积累资金投资于短平快的投机项目,这使得社会流动性资金持续泛滥;而另一方面民企不能掌握核心技术,无法突破发展瓶颈,竞争力缺失,只能继续在低端市场寻找机会,从而形成了一个资金运行与企业发展的恶性循环。

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政府可以借鉴国外经验,通过税收等杠杆引导民企资金流向,鼓励民间资本投向科技研发、产品升级以及与原行业相关的新兴制造业。科技研发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许多国家以财政资金给予企业相应的补偿。例如在英国,中小企业从事科研工作,只要向政府提出申请,不仅能享受税收全免的优惠,政府还会以其当年科研经费投入24%的比例,给予企业一定财政扶持。

除了引导民间资本回归本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外,引导的另一个含义是指对民间资本跨行业发展的引导与帮助。从经济复苏的要求和民间资本投资的需求来看,《意见》还不足以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投资积极性。特别在政策的操作层面,仍然以政府投资、国有投资为上,没有真正形成支持民间投资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