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范文1

    料:我院2008年9月~2012年5月行无痛胃肠镜检查及治疗33 480例,男18 856例,女14 624例,年龄6~96岁,平均42岁。无痛胃镜检查23 180例,无痛结肠镜检查4 198例,无痛胃镜下治疗5 400例,无痛结肠镜下治疗702例。

    1.2  器械与药品:富士电子内镜(胃镜、结肠镜、十二指肠镜),心电监护,简易呼吸器,异丙酚,咪达唑仑及剂。

    1.3  方法:建立静脉通路,常规鼻导管吸氧,行心电监护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静脉推注咪达唑仑注射液0.03 mg/kg,异丙酚2 mg/kg,待患者意识消失,睫毛反射消失,开始进镜检查与治疗,检查一般2~3 min,治疗15 min~2 h,平均25 min。

    2 结果

    检查或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有:①注射部位疼痛33 480例,发生率为100%;②呛咳1 674例,发生率为5%,易发生在有长期吸烟史、咽炎、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病史的患者;③血氧饱和度下降与呼吸抑制6 696例,发生率为20%,当血氧饱和度高于90%以上时不需要处理;呼吸平均下降5~8次/min;④心律失常与血压下降2 678例,发生率为8%,心率减慢5~10次/min,血压下降8~10 mm Hg(1 mm Hg=0.1333 kPa)之间;⑤呃逆335例,发生率为1%;⑥躁动5 022例,发生率为15%;⑦眩晕与步态不稳10 044例,发生率为30%。

    3 讨论

    异丙酚为白色脂肪乳剂,渗透压高,刺激性强,静脉推注时患者会感到肢体疼痛,多数患者可以耐受,少数患者不能耐受的原因可能与针头贴到血管壁有关,我们采取选择大静脉输注并减慢推注速度,必要时加用利多卡因。

    呛咳多发生在进镜经过杓状软骨时注气或误注水刺激气管痉挛所致,慢性支气管炎、肺阻塞性疾病应谨慎用药,检查或治疗前应充分吸入纯氧,使气管与支气管扩张,然后分次减量(正常用量的1/2~1/3)缓慢静脉推注麻药,经过咽喉部动作轻柔,避免刺激气管。

    血氧饱和度下降与气道梗阻及呼吸抑制有关,多发生在头大、颈短、肥胖患者。异丙酚可使下颌松弛导致舌根后坠,一般与血氧饱和度下降同时出现,应对措施为抬高两侧下颌部。本组20%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多数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血氧饱和度缓慢下降危险性较大。本组1例46岁男性韩国患者,行无痛胃镜检查时血氧饱和度逐渐下降至17%,患者出现明显紫绀,经面罩加压给氧、应用呼吸兴奋剂15 min后血氧饱和度升至90%,苏醒后仔细检查患者右侧胸膜增厚,无呼吸音,本例患者提示我们行无痛胃肠镜检查或治疗前应当仔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肺部听诊,必要时行X线检查。

    应用异丙酚时由于大脑迷走神经紧张的影响和交感神经的抑制,在麻醉诱导期间可引起一过性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在麻醉维持期间血液动力学恢复正常,一般无需处理[2]。我们发现部分患者初次进行无痛胃肠镜检查或治疗时因精神紧张会出现心律失常或血压升高,经过详细介绍整个检查或治疗的过程,紧张情绪可缓解,应用本药物后血压和心率迅速降至正常。临床最常见的为心动过缓,多发生在老年人,处理方法:缓慢分次减量注药,老年人仅用常规药量1/4~1/2。行结肠镜诊治过程中避免过度牵拉肠道,防止迷走神经兴奋,如心率低于45次/min,可以给予阿托品0.5 mg静脉推注,必要时应用麻黄碱或多巴胺提升心率和血压。我们遇到1例47岁男性肥胖患者,在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出现心率呼吸均减慢,血压逐渐下降,直至心跳呼吸停止1 min,血氧饱和度为0,周身紫绀,经过给予多巴胺、呼吸兴奋剂、面罩加压给氧、胸外按压等抢救措施,患者心跳呼吸恢复正常。异丙酚有抑制血管中枢和呼吸中枢的作用,而且肥胖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容易受此影响而降低,提示对肥胖患者行无痛胃肠镜检查或治疗前应慎重。

    呃逆发生与胃内注气过多刺激膈肌所致,食管下段或贲门口息肉切除时更易出现。诊治过程中应尽量少注气,诊治结束时把气体抽吸干净,无需特殊处理3~5 min可自行消失。

    躁动影响检查及治疗,一般提示用药量不足,多在青少年、长期饮酒患者及手术时间较长时发生,青少年检查前应安排助手固定其四肢及牙垫,用药量需充足;长期饮酒患者检查治疗前需问清病史,提前备好充足药量,躁动时随时追加。手术时间过长时应用微量泵持续足量泵入,保持血药浓度的稳定,发生躁动时酌情临时加量  至患者安静为止。内镜进入十二指肠时患者易躁动,应尽量减少在敏感部位的停留时间。 眩晕与步态不稳,应用异丙酚后血压下降引起脑供血不足,咪达唑仑在体内仍发挥着部分抑制作用,延长睡眠是减少麻药和镇静药双重抑制作用的最好方法,我们尽量让患者自然苏醒,试验证明采用此法后患者眩晕、步态不稳的症状明显减少,程度明显减

    轻,此类现象的发生率由30%降至4%。开展无痛胃肠镜检查初期,本院发生1例30岁女性患者无痛胃镜检查后由于步态不稳将下颌关节摔伤,为此我们建立了苏醒室,由专人对苏醒后的诊治患者进行监测并搀扶,再未发生上述摔伤事件。

    无痛胃肠镜的诊治近年来有了飞跃的发展,在本院达到了90%,有明显代替普通胃肠镜检查的趋势,到目前为止我们开展了3万余例无痛胃肠镜的诊治,未发生死亡病例。了解无痛胃肠镜的不良反应及处理,对开展和普及无痛胃肠镜的检查与治疗有更多的帮助。

    4 参考文献

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范文2

腹腔镜下直肠癌低位切除吻合术是治疗直肠癌的极具应用前景的微创外科新技术,与传统的剖腹手术相比,具有切口小,术中肿瘤受挤压小,肠道干扰小,病人术后痛苦少、下床活动早、胃肠功能恢复快等优点[1]。对于恶性肿瘤手术,除了无菌技术外,无瘤技术更为重要。外科医生和手术室护士不断强化无瘤观念,高度重视无瘤技术操作,为预防术中医源性肿瘤的播散取得了良好效果。我院于2009年10月至2012年2月在腹腔镜下施行直肠癌低位切除吻合术105例,现将应用中的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05例中,男85例、女20例,年龄62~72岁。直肠癌下缘距10~12cm。105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20~190min,术中出血50~80ml,分离时无直肠破裂穿孔、输尿管及邻近脏器损伤。105例均于术后1~2d恢复胃肠道功能并下床活动,5~8d出院。术后切缘病检未见癌细胞,肠旁淋巴结无肿瘤转移。随访1~4个月无肿瘤复发.

2无瘤技术的护理配合

2.1切口保护措施。手术区铺好双袋式切口膜。器械护士以弯盘盛放接触瘤体的手术器械,肿瘤切除后术区不再使用。对于使用过已湿透的纱布(巾)应放在专用弯盘中收回,不得在手术布类上停留,不得重复使用。

2.2术中严格区分“有瘤区”和“无瘤区”。切瘤前器械和切瘤后器械分开放置。开腹、关腹与术中接触癌种的器械分别单独使用,凡术中接触过瘤体或破溃瘤体的剪刀及其他器械,不再使用于正常组织,以免将器械上的癌细胞带入其他组织,没有条件更换或必须使用的器械,在无菌盆中用温蒸馏水浸泡15min以上,再用蒸馏水由上而下冲洗,擦干后备用;超声刀每隔15分钟在蒸馏水中清洗一次。冲洗后使用。

2.3为防止恶性肿瘤细胞的种植,术前应准备切口保护膜,胃肠道手术应备有伤口保护圈,以保护无瘤区域[2]。恶性肿瘤手术器械应相对更为充足以便进行活检、肿瘤摘除和摘除后无瘤关腹的不同需要。

2.4手术者的手套不直接接触肿瘤。如术中遇到肿瘤破裂,需彻底清除干净,用纱布垫紧密遮盖或包裹,并更换手套和手术器械[3]。术中要及时更换纱布垫,不得换洗和重复使用。

2.5关闭腹腔前用蒸馏水或5-FU等刺激性较小的抗癌药物冲洗、浸泡,杀灭术野及手术切口可能污染或残留的癌细胞,使癌细胞种植机会降到最小。

2.6防止套管口的种植。腹腔镜TME术中应十分重视这一特点,术中严防漏气、术毕从套管内释放气体是腹腔镜特有的无瘤技术。

2.7术毕器械的处理。术毕后用2000mg/g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进行初步清洗,在利用清洁酶超声清洗,擦干并上油打包消毒。洗刷时禁用热水,以防止坏死组织凝固在手术器械上。

3小结

随着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不断的增高及年轻化的趋势,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而无瘤技术的操作能有效的控制术后肿瘤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手术室护士应高度重视无瘤技术的重要性,积极加强无瘤技术操作的技能。

参考文献

[1]王耀东,何协,邱福南,等.腹腔镜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20例报告与同期开放手术比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0,34(3):290-291

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范文3

关键词:资本积累;有效需求;生产过剩;阶级化;经济危机

一、马克思以前并对其产生影响的经济危机理论

经济危机是指正常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断,而且经济危机总是表现为周期性的形式。许多古典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同时也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魁奈(1758)在经济表中研究了货币在社会中的流通规律,构造了一个简单再生产的宏观经济模型。但是如果货币流通中断,进入储蓄而不是消费,那整个社会就不能正常运转。因而他的简单再生产模型已经暗含了经济危机的萌芽。

李嘉图(1817)认为资本主义从长期来说会陷于停滞但不会出现经济危机。但马尔萨斯(1820)对此并不认同,认为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而解决之道在于维持地主的消费。西斯蒙第(1825)进一步发展了马尔萨斯的观点,认为资本家的本性就是追逐利润,必然无限的扩大生产,生产超过消费,产品难以实现,必然出现生产过剩危机。他建议回复到资本主义的小生产的状态,如此就可以消除经济危机。

虽然以上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理论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他们没有深入到资本主义的本质,只从资本主义的流通领域(分配、交换、消费)解释经济危机,没有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的制度结构,这使得他们的经济危机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尽管各有缺点,但是他们的思想是马克思进一步研究经济危机的基础,因而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批判性地吸收了前人的成果从而发展了自己的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解剖。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在简单的物物交换经济中,社会不会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危机,因为生产产品的同时就创造了对产品的需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是一致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出现在生产与流通之间,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可以退出流通领域;作为支付手段可以延迟对商品使用的交付,因而货币取得了独立的存在形式。因此马克思所说:"因此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而这些关系就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追逐剩余价值的规律。

(二)信用机制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作用

信用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主要杠杆和催化剂,它使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并且加重了经济危机对社会的破坏作用。但马克思认为信用不是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它只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作用机制。因此马克思说:"信用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二者作为新生产形式的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高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同时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因而加强了旧生产方式解体的各种要素"。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以周期的形式不断发生的,并且每一次都比前一次更加严重,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马克思在论述固定资本周转的时候涉及到了这一问题。他总结到"无论如何下面一点是很清楚的:这种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周转组成的包括若干年的周期,为周期性的危机造成了物质基础"。

三、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并没有系统地论述经济危机理论,而是散见于各处零星的论述之中,因此后人从各个方向发展了经济危机理论。虽然他们各执一端,但总体来说有四个主要原因:消费不足、部门比例失调、一般利润率下降、资本主义的动力机制。

(一)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米哈尔・卡莱斯基(1933)认为社会存在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但当资本家花费较少时,将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和利润率下降,这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收入两极分化和垄断因素造成了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产生了矛盾,因而资本主义有可能发生经济危机。卡莱斯基发展了并对有效需求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卡尔・考茨基(1891)、罗莎・卢森堡(1919)、保罗・斯威齐(1942)、埃内斯特・曼德尔(1962)都认为消费不足是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与卡莱茨基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他们都是从资本主义的交换领域来解释危机,没有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的制度结构。

(二)比例失调论

杜冈-巴拉诺夫斯基(1894)认为经济危机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而比例失调是由于无知。他说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无政府状态的经济,因而社会生产在各行各业缺乏协调统一,同时它追求资本增值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造成了社会的生产过剩,这时就出现了经济危机。而鲁道夫・希法亭(1910)也认为经济危机是由社会各部门比例失调引起的。他认为固定资本的存在、卡特尔的扩大与发展、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的融合导致了利润率平均化不能实现,因此由利润率平均化导致的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协调被打乱,这时经济危机就产生了。他是从市场结构的角度阐述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没有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更没有探究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范文4

关键词:剩余价值;固定资本;经济危机

一、对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的回顾

以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中的第1个例子为例,马克思提出的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开端公式:

I、4000c+1000v+1000m=6000

II、1500c+750v+750m=3000

总额=9000

马克思假定,第I部类的剩余价值的一半即500m被积累。首先,第一部类的1000v和500m要由第二部类的1500c补偿;这样,第I部类留下的是4000c+500m,其中500m要用于积累。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情况下,500m中有400m要转化为不变资本,100m要转化为可变资本;同时,第二部类资本家方面为了积累的目的,要向第I部类购买100Im以满足第一部类追加的可变资本的消费需求,形成第II部类追加的不变资本,第II部类要运用这个资本,就必须再投入50v新的劳动力,从而使他的可变资本由750增加到800。为积累的目的而改变的组合成为:

I、4400c+1100v+500消费基金=6000

II、1600c+800v+600消费基金=3000

总计=9000

二、扩大再生产理论的错误

第一,扩大再生产的前提与资本家生产的目的相矛盾。马克思认为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是剩余生产资料的存在,否则,扩大再生产将没有物质来源。诚然,生产资料的剩余使扩大再生产有了物质基础。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资本总公式为“G-W-G′”(G′>G),资本运动是以货币为起点,又以货币为终点,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唯一目的和动力就是追逐剩余价值,即货币的增值;产业资本循环必须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3个阶段,这3个阶段必须互相紧密衔接,毫不间断,如果资本的运动在销售阶段遇到困难,商品卖不出去,剩余价值不能实现,再生产就无法继续进行。可见,资本家生产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得到物质形态的剩余产品,而是货币形态的剩余价值或利润,再生产的前提是前一期生产的目的是否达到。就资本家而言,货币的增殖给资本家提供了再生产的动机,货币的增值,即G′的得到是资本家再生产的前提。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发生绝不是缺少了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而是剩余价值不能转化为货币,不能给资本家带来更多的货币,于是资本家停止了再生产。

在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中,两大部类之间货币的交换是相等的。生产资料部类资本家为生产预付的1100v货币和自身消费的500m通过消费部类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购买重新流回;消费部类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预付的货币通过生产资料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购买流回,对本部类工人的预付通过本部类工人对消费资料的购买流回。无论是在交换的过程中还是交换的结果,任何一个部类的资本家都没有获得超过自身所支付的货币,生产并没有使资本家的货币增加,仅仅是出现了剩余产品,是不能刺激资本家扩大再生产的。正如谷贱伤农,丰产而不丰收,物资财富的增加并没有带来货币收入的增加,生产者不会利用剩余的粮食去扩大种植,而是减少生产。

第二,忽视了消费部类对固定资本的需求。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为1500,消费部类就会购买同等价值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的进行不仅需要流动资本,还需要固定资本,消费部类为了进行生产需要购买的生产资料不仅包含流动资本还包含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价值一次性的转移到当期产品中,而固定资本是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而对固定资本执行职能的整个期间全部一次预付的,在每一期生产的过程中只有一部分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由于对固定资本的购买,消费部类购买的1500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并不会全部转移到当期产品中去。因此,为了满足生产资料部类价值1500的消费需求,消费部类购买生产资料的价值大于1500,而不是恰好等于生产资料部类的消费需求。

第三,忽视了两大部类固定资本折旧的价值。在扩大再生产中,两大部类的固定资本都会不断增加,固定资本更新会小于固定资本折旧的价值,因此,不能忽视固定资本的折旧价值。对于第一部类,固定资本折旧使本部类的产品的价值大于本期不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意味着有更多的生产资料供给;对于第二部类,固定资本折旧价值意味着为满足第一部类的消费需求,第二部类不需要购买等量的生产资料,购买的生产资料应该等于第一部类的消费需求与折旧价值之差。

三、结论

货币的增值是本期生产的终点也是下期生产的起点,货币的增加刺激着资本家扩大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剩余生产资料的存在仅仅使扩大再生产有了物质基础,并不能刺激资本家扩大生产。由于马克思对扩大再生产过程分析的错误,使对资本主义的无限扩张持否定态度的马克思理论,不能形成一个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崩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只能说明危机是因为生产内部比例失调之故,排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之间的深刻而根本的冲突。

参考文献:

1、蒋学模.政治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卢森堡.资本积累论[M].三联书店出版社,1959.

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范文5

一、时代背景——我们仍然处于世界经济危机的深刻影响之中

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拉开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序幕,世界经济陷入了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时至今日,虽然我们说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但危机远未结束。关于本次危机何以至此的原因,人们的共识是:虽然危机的爆发源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但究其根源,则是美国金融业无限制地运用货币杠杆化, 资产证券化过度, 使得衍生金融工具非理性不断叠加, 最终导致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形成的恶性膨胀。所以,本次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虚拟经济发展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承受限度。

我们知道,所谓实体经济(Real Economy)是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相关的服务经济活动。所谓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是指银行信用、有价证券(股票和债券)、产权、物权及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等虚拟资本的市场交易活动。由于虚拟经济的非实体性质,使其具有高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等四个特征。一般而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是:前者借助于后者,后者依赖于前者;前者为后者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前者是检验后者发展程度的标志。然而,一旦虚拟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实体经济能够承受的范围,就会形成“泡沫”,而一旦泡沫破灭,则意味着经济不景气、衰退、萧条,甚至最终经济危机的发生。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世界各国各地区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依赖和渗透,世界各国经济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管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经济发生问题,都会对相关国家经济产生影响,特别是当大国经济体或区域经济体出现经济问题时,其对世界经济秩序产生的影响更是不可低估。如今,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经济体发生了次贷危机,整个世界受到的震撼自然可想而知。仅以2009 年为例:在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下,当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仅为 1.4%,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收缩 1.1%(美国、日本、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5%、—0.9%、—1.2%)。

这次全球经济危机告诉我们,任何国家都必须认真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高度重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这是保证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前提,其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非常巨大。

二、必须充分认清提高金融业对实体经济服务的重大意义

(一)进一步提高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比重很大,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在各国以及各大经济实体的发展均遭受冲击之情况下,我国对外贸易相对收缩,由此严重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根据高盛的经济预测模型显示,当全球经济需求每下降 1 个百分点的时候,我国的出口增长率将下降 6.2 个百分点。2008 年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受到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是全面而空前的,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等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据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GDP为人民币30.067万亿元,同比增长9.0%,增速大大低于2007年的13.0%,为2002年以来的最低。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25616.32亿美元,同比增长17.8%,但与2007年23.5%的增长率相比,下降了5.7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回落0.9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22072.2亿美元,同比下降13.9%。截止至2011年,我国贸易顺差连续三年收窄。

由于在本次危机爆发之前,我国虚拟经济已经存在诸多非理性快速自我膨胀迹象,给广大投资者造成了一个虚拟的“利好”预期,致使大量资金进入各类金融衍生品的炒作之中。危机爆发后,各项金融衍生品的迅速崩盘导致相当数量的投资者资金严重受损,其影响持续至今,许多投资者的恐慌心理仍未消除。投资者恐慌心理的结果是:我国股市持续低迷,实体经济获得直接投资的机会大大减小。为了抑制市场经济泡沫,中国人民银行在2010至2011年度连续5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并于2010年1月18日至2011年5月18日,连续11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紧缩银根。作为市场逻辑,随着银行发放贷款的口子收紧,民间借贷利率出现了由于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水涨船高的连锁反映,小微企业实体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许多小微民营企业家更是以“出跑”应对之,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以温州市为例,有媒体报道,“温州民间金融直接借贷利率为17.75%,社会中介利率30.4%,小额贷款公司放款利率21.08%,与目前小企业利率不超过3%的共识对比,民间借贷的利率分别为企业利润率的5.9倍,10倍和7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是企业生存的血液,加强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对于在经济危机中受损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实体经济无异于是雪中送炭。实践证明,对实体经济充足的资金供给,能够让市场供求关系达到新的平衡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虚拟经济巨额游资的流动性,从而推进去泡沫化的经济繁荣。

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范文6

阅读材料、弄清题意、明确中心是解答题目的前提。因此,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和正确的阅读技巧,对解答题目会起到事半而功倍的作用。材料的阅读方法可分为:(1)泛读。即了解材料的大致意思。(2)精读。注意材料中提供的每一个重要信息。如材料的出处、时间等。在阅读中,还需要根据材料的特点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如古文(文言文)不必字斟句酌,一字一句翻译,只要了解全文大意,能提炼出有效信息即可。现代文材料的阅读重要的是弄清材料的立场、思想、观点等。

二、审

读完材料后,一般会产生亦难亦易的感觉。易是因为这些材料似曾相识,难是因为材料就好像是一个棘手的“刺猬”无从下手。针对这个问题,我总结出审题时的两个关键。

一是找关键词为突破口。例如在解答“结合美德两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两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为什么各自走上不同道路?”一题中,我们先突破“经济危机”这个关键词,在世界史上共讲了四次危机:1825年、1857年、1929年~1933年和1973年石油危机,前两次发生在德国统一前,第四次发生在德国分裂后,所以只有1929年~1933年才有可能,然后,再根据这个时代背景进行回答。

二是找有效信息为切入点。例如,(2009年梅州)《灾星图》要求判断这幅漫画作于什么时期。根据这一问题,我们就要以漫画对联中的字句“卖国内战,蒋宋孔陈 、垄断独占”等有效信息为切入点,从而断定这幅漫画主要是反映四大家族垄断资本,再联系我们所学的课本内容,就不难确定这幅漫画应该是时期。

三、结合

题目中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在平时学习当中很难接触到的,但应该相信没有见过的材料背后必然至少有一个学过的知识点。因此,解答时必须判明所给出材料和教材哪些章、节、框的内容相关,从而实现知识迁移。这就是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

例如,(2010·江苏卷)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前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的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

从考查内容来看,应重视以下考点内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改革。新经济政策使前苏联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但是斯大林时期由于面临严重的国际、国内背景,为了改变落后的农业国和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由此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主张,所以由图①联系到图②。对于第二问的解答,可联系新经济政策内容、斯大林工业化政策的内容及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比较得出其不同。

四、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