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思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思考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思考范文1

关 键 词 中小学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1-00-03

21世纪是一个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又是经济全球化、国际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时展的改变势必给教育带来重要挑战,教育要能够帮助年轻人为适应未来变化做好准备。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与此同时,小学品德与生活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这一系列变化都可视为教育对时展的积极回应。那么,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作为德育主渠道的品德课堂应该如何回应?以下,笔者试以今年秋季刚刚投入使用的浙教版《道德与法治》第一册教材为例,作一探讨。

一、尝试跨学科主题教学,变“学科教学”为“学科整合”

未来的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跨越文化差异、观点差异,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具备批判和创新思维……都至关重要,而这些素质无一例外都是跨越学科的综合素养。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让学生具备这样的素质,就需要有超越学科教育的“大教育”观念。[1]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品德课程逐渐融合了品德、历史、地理、心理等多个领域,成为一门综合性课程。2016年秋季起,新启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将法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这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当前的课程内容结构,超越拼盘式的综合课程状态。

2015年下发的《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围绕立德树人,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与学生核心素养要求,全面梳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重复交叉的内容,提炼课程整合主题,整合相关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实施的综合性。实践中,我们也在不断深化对综合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有教师在教学“美丽的校园”一课时,打破学科思维模式,尝试以跨学科主题教学实施整合,引导儿童进入广阔的综合课程生活。

【教学片断】

活动一:结合学校入学教育活动,领着孩子们参观校园。从校门口(认识校名)――操场(活动设施)――教学楼(各年级教室、专业教室和教师办公室)――学校的其他场所(厕所、图书馆、医务室、体艺馆等)。

活动二:我是小小安全员。与班主任一起开展班队课,用生活中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对安全问题的关注,出示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这样做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活动三:画一画学校最美的地方。与美术课整合开展教育,先组织学生说一说“我心目中学校最美的地方”,然后画下来,在全班展示。

活动四:“啄木鸟小队”活动。组织全班分组成立校园安全护卫小队,讨论决定小队称号。然后,组织成员分工合作。午间,教师实地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对校园中学生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提醒。[2]

于是,在这个美丽的入学季,孩子们开心地探究,惊奇地发现,快乐地学习,充分体验着新校园、新生活,而乐于观察探究、善于团结协作、注重亲身实践等多种素养教育浸润其中。这样的教学,我们很难将其定义为品德课、美术课或是其他某一门单独的课程。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科知识的灌输,通过整合各学科教学内容,找到了入学教育、班队课、美术课等学科的连接点,由此赋予学生无限的空间、无尽的欢乐和无穷的创意。

“道德与法治”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在尚以分科教学为主的今天,我们应该具有这样的意识和行动:要从“学科人”中走出来,升级为“教育人”,或尝试学科间整合,或进行跨学科教学,或与各类活动、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统筹安排教学。比如,两位不同学科教师配对研究一个教学主题,讨论制定教学计划,讨论每个主题的素养发展目标等。以整体的视野把握教学,开拓全新的教学时空。

二、促进深度体验与探究,变“落实知识”为“养成素养”

19世纪,课程的经典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20世纪,课程的经典问题是“谁的知识最有价值”;21世纪,经典问题成为“什么知识最有力量”。而核心素养的提出,正在促使老师们重新审视课程价值,即从关注知识为本的教学观真正转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这要求我们必须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新课程实施多年来,体验探究等学习方式逐渐为品德课教师所熟悉和运用,但是往往并不深刻,甚至流于形式。比如,学生可能会在品德课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但往往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些只需要低阶思维,并且对活动参与要求不高的任务。而真正指向核心素养的品德课教学必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以“身”体之,以“心”悟之,实现深度体验与探究,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我们一起做”教学片断1】

师:请同学们两两并排站立,将两人靠近的左腿和右腿在脚踝处绑住,变成“两人三足”。请大家听口令一起出发,比一比哪两人最先到达终点。

学生开始游戏。

师:游戏结束了。请参赛同学谈一谈比赛心得,获胜者说说成功的秘诀。较慢到达终点者可以分析问题所在,并讲一讲从中吸取的经验与教训。

生分享略。

师:我们请较慢到达的同学再做一遍,我们一起为他们鼓励加油。

师:接下来,请同桌一起画一画刚才的比赛。

同桌合作画画。

师:请同学们讲一讲画作的创作过程,哪部分是自己画的,哪部分是同桌完成的,哪些是一起画的;并为自己的画打分。

师:同桌一起和画留个影。老师来拍照。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以游戏和画画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引导学生在“一起做”中学习与合作,从中认识和体验“规则”。对于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不急于纠正,而是引导学生讨论怎样“一起做”才能做得更好,引导学生在自我反思中总结提高。难能可贵的是,教师让在第一次游戏中较慢到达的孩子吸取经验后再次做游戏。在这样的深度体验与探究过程中,孩子们积极思考,寻找问题解决方案。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与运用过程,更是儿童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过程。它指向学会学习、自主发展等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道德与法治》第一册教材中,有诸多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与探究的课题。如“亲亲热热一家人”可以结合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一起参加,从而为整个单元学习创设温馨、愉快的氛围,有利于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欢天喜地过新年”一课则可将元宵节的活动和体验作为寒假社会调查,开学后作主题交流……

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我们必须深度思考品德课堂的学习方式,真正促进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追求技能、知识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位、多层次目标的综合发展。这要求我们改变教师讲解分析、技能逐项训练的模式,甚至可以更大胆些,让学生来设计课堂体验和探究活动等。如此,才能真正转变品德课堂的学习方式,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三、归还学生学习自,变“课堂控制”为“共享学习”

朱小蔓教授曾说到:“只会统一化、标准化教学的老师,不远的未来可能会被互联网取代而‘下岗’,只有有独特魅力的老师才符合未来教师的标准。”这句话在推动核心素养教育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有着特别的意义。[3]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网课、慕课、网易公开课……正在深刻地改变教育模式。它不仅是对学习者的冲击,也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核心素养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这势必要求教师归还学生的学习自,扭转“知识人”的“专家”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我们一起做”教学片断2】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做小花。这里有一些信封,每人一个,请每一小组的组长发给组员。每个信封里都有制作小花的材料。老师也是其中一个小组的一员,和大家一起做。

电子白板出示要求:

(1)在两分钟之内完成一朵小花,音乐停止时结束。(2)完成后请组长举起小花,其他组员坐端正。(3)大家一起把桌面整理干净,把垃圾放进垃圾袋里。

采访环节:一位学生采访做得最快的一组:你们为什么做得这么快?是怎么做的?一位学生采访做得慢的学生:为什么慢了?一位学生采访老师:老师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也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合作者。对于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不急于纠正,而是通过让学生采访同伴和老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悟,在交流中反思和总结提高。如此,变“课堂控制”为“共享学习”,老师和学生“一起做”。他们互相配合、互相信任、互相谦让,一起解决问题,感悟规则,领悟合作需要合理分工,体会合作的快乐。这样的品德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分享与获得,更有温暖贴心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

核心素养时代的课堂需要教师不断思考课堂之于学生的意义与价值,转变自身角色,与学生分享学习与成长。当能力、情感等成为教师着重关注的课堂学习内容时,“就有了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教师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教师将自己置身学习之中,把学生‘代入’共同学习的状态,教师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质疑和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学生,只有这样以学习共同体的身份出现的最本真的教师,才会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 [4]

参考文献:

[1][3]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N].人民日报,2016-11-24(17).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思考范文2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与解读

1.核心素养概念形成追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核心素养也积极响应时代要求应运而生。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核心素养都成为教育界的高频热词。追根溯源,国际上最早提出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是于1997年国际经济与合作组织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项目,第一次明确提出“核心素养”。后来各各国家也在争先恐后地投入到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比如:加拿大将核心素养列为学生毕业中必要的学习成绩。澳大利亚也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同时将各项能力融入到课程学习中去。2.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解读。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既有总目标需要完成,又有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所以要想让这些目标充分落实就需要与核心素养的完美结合。经查阅相关资料显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大致包含四方面的内容:“理性精神、政治认同、公共参与、法治意识”。(1)政治认同。是指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涵义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对所建立的社会阶级、社会制度、政治权力公民的认可与接纳,并且在规范的前提下自觉约束自身的行为。(2)公共参与。所谓公共参与是指在社会各方面中,人们对经济、文化、政治的关注。所以公共参与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旨在推动学生能够以积极的立场来参与社会生活,如在政治方面,依法行使选举权、建议权和监督权,积极参加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提升人民当家做主的意识。(3)法治意识。笔者认为,法治意识是社会实践中人们逐渐探索的有关法的知识、想法、态度,反映出人们对法律的全面认识水平以及自觉地遵守法律的行为。(4)理性精神。在思想政治核心素养中的理性精神,主要是在当前纷乱复杂的社会时,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考问题,进而做出理判断和价值选择,面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出现的问题时,应有辩证思考、根据事实、与时俱进。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要求

1.课堂教学目标确立精准化——聚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把核心素养应用到学生身上需要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以核心素养为辅助的教学目标能够更好的增强三维目标的作用,让每一堂课的每一环节都是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努力。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教学要求就是把宏观的课程标准变成具体可实践的教学目标,进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这样核心素养这些上位概念就会在三维的教学目标中得到落实。但是每一节课所传授的教学内容不同,因此要根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灵活地制定目标。2.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最优——发展核心素养。随着教学中多媒体的广泛运用,可供我们选择的教学的方法越来越多。虽然我们有了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目标,但是我们要根据教师特点、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首先,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是通过教育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学观就由知识向能力素养转变,学生观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仅要重视学习知识还要注重能力的提高,那么教师选择方法的目标在于学生的能力发展品质素养的提升,比如:讲授法的基础上选择合作探究法。其次,教学方法选择针对性与灵活性统一。由于每一节课的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要把握方法的针对性。如果长期的重复一种教学方法,师生就会产生疲劳感。所以要有灵活性。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对思想政治教师的要求

1.教师深度剖析教材中包含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丰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教材共四册书,每一册书都有自己的体系建构。因此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包含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把它列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发展核心素养。比如必修一《经济生活》看似是一些经济常识但是包含很多“政治认同”的因素。学习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时让学生认识到这种现象是一方面,更重要让学生增加政治认同,产生一种归属。这就需要一线教师在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深度剖析教材,利用学科知识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2.提供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在课堂参与中生成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核心素养是能力的提升、品质的培养。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让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起作用。但是由于现实条件的局限性,就需要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之中。“政治认同”国家的意识形态教育不再是强行的灌输,而是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发自内心的认可。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过程,既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又需要教师刻苦钻研教材,剖析教材中关于核心素养的因素。所以需要教师课堂教学中把理论应用到实践活动中。但是由于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差异,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还需不断完善。

作者:许欣然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思考范文3

基于高中英语的重要性,教师不断变化教学方式,希望以此保持学生对英语教学的兴趣,从而保证英语教学顺利进行,并保证学生的英语成绩。运用核心素养理论落实高中英语教学,则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形式。核心素养可以说是提升高中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措施,但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核心素养理论成为教师思考的重点。

一、核心素养下高中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核心素养指的是情感、知识、观念、人品等,而高中学生在英语教学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想要在核心素养理论下开展英语教学,则需要教师对核心素养有详细的了解,并能够将核心素养与英语知识紧密联系。基于核心素养理论下的高中英语教学,需要教师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变化、以及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等,进而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教师自身拥有良好的核心素养,才能使核心素养理论运用得当,才能起到培养学生、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自身的行为为学生做榜样,用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愿意向教师学习[1]。高中阶段学生与教师接触的时间较长,教师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行为,若是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来良好的形象,则会导致学生对教师失望,故而影响教学活动。良好的核心素养理论基础,是顺利开展英语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师要重视提升自身核心素养理论水平,从而强化实践效果。

二、基于核心素养理论下的高中英语教学研究

(一)合理设计教学问题

运用教学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并解决英语问题,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满足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需要。例如:学习《The Olympic Games》时,教师可以分别提出有关奥林匹克和运动会的??题,而后结合教学内容提出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结合教师的讲解,准确得出有关奥林匹克运动会问题的答案。同时,运用问题可以增加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了解,透过英语学习更多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此外,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合理设计教学问题,可以实现高中英语的全面训练,是基于核心素养理论下开展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体现,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进而实现提升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教学目标[2]。

(二)采用情感式教学

在教学中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是运用核心素养理论的重要措施。高中学生的情感更加丰富,且学生的性格也比较偏向情绪化,重视情感体验,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需求,落实英语教学。日常教学中,教师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互动,积极与学生交流,在与学生讲述自身的经历和观念时,观察学生的变化,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感方向。同时,将学生的情感运用在实际教学中,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Wildlife protection》,教师与学生互动中谈谈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看法,自身对于野生动物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变化,增加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维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情感式教学也可以增加学生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教师可以将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与西方国家的保护做对比讲解,学生不仅学习不同的文化知识,体验不同的文化,并能在学习中体会到人们情感的不同。因此,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感式教学,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三)提升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保持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促使学生探索新的知识,逐渐成为一种能力,有利于在核心素养理论下进行高中英语教学。例如:教师利用英语原声电影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听力能力。《傲慢与偏见》中的英语发音标准,适合高中学生观看,可以强化学生的口语发音,且有很好的英语听力训练作用,且学生可以在观看电影的时,将英语翻译成汉语,全面改善学生的英语能力,提高成绩。同时,《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生道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将核心素养深埋于学生心中。此外,以电影的形式开展教学,使学生始终对英语教学充满兴趣,并主动学习电影中自身没有学过的英语知识,促使学生形成主动探索能力[3]。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体现出核心素养理论的作用和价值。

(四)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

核心素养理论下开展高中英语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教学中,应在教学延伸至课堂外。主要是教师为学生布置英语作业,运用课外作业督促学生复习课堂教学内容,也可以延伸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主动探究更加深奥的英语知识。具体的延伸形式可以是:第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续写文章故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想象力和对文章的理解,续写文章的而另一个结局。第二,改编课文内容。学生按照课文的书写格式和使用的语法,描写自身感兴趣的事件或是景色等,提升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巩固已学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延伸课堂教学,合理布置课外作业。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思考范文4

一、基于学生兴趣点的靶向式提问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提问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也是就教师靶向式提问的思考点。这一类型的问题,最好能够使全班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而不是只有少数成绩优秀、自信心强的学生才能回答。同时,虽然是基于激发学生兴趣而提出,但是还要能够引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进一步思考,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主动学习,积极思考。[2]问题要具有启发功能,就得要求学生探究或思考正在学习的内容,并对回答问题的语言进行必要的梳理和组织。这意味着教师要避免问一些用对与错、是与非就能应对的简单问题,以及一些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3]这样的问题,充满乐趣而又有一定的挑战性。第一,教师可以将学生喜欢的精美图片作为提问的靶,用精美直观的图片强撼地吸引学生进入问题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进而解决问题。第二,教师最好结合教学内容,做出一些辅的动作或造型来点燃学生的兴趣。如有位年轻教师在讲到画作《蒙娜丽莎》时,首先拿了一个画框,画框框在自己的上半身,模仿蒙娜丽莎的神情和姿势,接着提出问题:像哪幅画?学生本来对《蒙娜丽莎》原画比较熟悉,一看到这幅由教师仿造的画,思考的兴趣马上就被点燃了,教师可以趁热打铁提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到对《蒙娜丽莎》的鉴赏活动中。第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用语言描述问题的情境,这种方式是为了使问题情境更加生动、更加具体,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来思考问题。第四,教师可以采用学生日常喜欢使用的智能手段提出问题。例如,微信已被学生普遍使用,教师可以在每个教学班建立一个微信群,把问题放在群上,让学生自由地在群里发表看法。

二、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靶向式提问

重视生活经验的学习已经得到中外教育者的论证。以杜威为例,他认为课程设计与教学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否则就是把成人积累的知识以及与儿童本能和兴趣毫不相关的东西强加于人。而如果教师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就会在教学成效上获得良好的结果。我国新出台的有关核心素养的教育精神以及之前的新课改思想,同样强调了学校教育对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视和利用。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美术教学的课堂提问尤其需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个人的经历。生活是个体与生存环境不断互动的实践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不断更新对环境的认识,同时也对自身的理性思维活动进行反思,从而形成对外部环境的稳定的认识,直到以后的经历和认识推翻此种认识为止。这种稳定的认识一般被称为生活经验。[4]学生的生活经验具有教育价值,它是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只有新事物与经验观念中的原有事物发生联系,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才会更容易、更顺利。在中学美术课中,有些教师在讲透视这个知识点时,常常拿着一个正方体的石膏模型提问。但是石膏模型在生活中较为少见,不见得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倒不如用课室的凳子、笔盒等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品来作为问题的对象,让学生去摸索、总结透视的规律,因为学生对问题对象已有所了解,所以解决问题的热情能够被有效激发。在美术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联系生活实践进行靶向式提问,也符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精心组织的靶向式的提问,将美术课本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紧密的结合,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问题找到蕴含在生活中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美术的生活性。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美术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才有可能诱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美进行追求与探索。

三、基于启发学生形象思维的靶向式提问

美术教学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形象思维是一种以色彩、线条、图形等形象信息为思维材料,通过联想、想象等创作或揭示事物本质与存在状态的思维活动。[5]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是联想与想象。经常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极大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度和自由度,从而使学生不断构思新见解甚至是艺术创作,这也是美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讲授美术知识时,其实不需要全部用语言描述的方式,有些可通过靶向式提问,让学生画一画、做一做、写一写,比一比,问题的答案就显示出来了。例如,在引导学生鉴赏拉斐尔的《圣母》时,教师可这样提问:从人物的造型、人物的表情、人物的动作、构图、用色等方面来看,拉斐尔的《圣母》有什么特点?教师可以同时拿出另一幅中世纪前的圣母像让学生进行比较,一目了然。通过这种直观鉴赏,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总结出拉斐尔的《圣母》的艺术特点。教师要善于利用美术最典型的特征———直观性来设置靶向式问题,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而促进学生联想、想象等能力的发展,同时提升学生表达和交流方面的素养。

四、基于问题解决的靶向式提问

在美术课中,基于问题的师生对话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改善以往课堂教学教师满堂灌的情况。美术课堂关注美术作品,而艺术作品欣赏是相对主观的智力活动,因而,在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为主体,教师不完全掌控课堂,学生有足够的发挥空间。[6]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基于问题线索、问题的渐进性和学生的创新发挥设计提问。首先,要基于问题的线索提问。在美术课中,教师常常会问:“同学们觉得怎么样?”这种“感觉”式的提问会给学生笼统、不准确的思考方向,学生不知道从何处切入来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例如,在欣赏《蒙娜丽莎》这幅世界名画时,部分教师会问道:“同学们觉得这幅画怎么样?”学生基本上都不知如何回答。因此,问题应该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线索、方向和范围。在引导学生欣赏《蒙娜丽莎》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欣赏的线索:第一,人物的形象(由人物年龄、穿着、表情来得出人物所处的时代和人物的社会地位等信息);第二,画面效果(由画作的结构和用色得出画家的技法)。这样,学生才能有目的地进行鉴赏。在一般的情况下,问题线索的靶向式提问需要教师提供作品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风格等相关信息。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有探究问题的方向,能够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其次,要基于问题的渐进性,于学生思维的转折处提问。[7]教师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在指定的目标下进行思考,答案可能不能马上获得,教师提问时,应该考虑学生探究问题的承受能力和思维方式。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例如,教授小学四年级的“蜡染”一课,教师可以先出示几张作品,再问学生:利用一张白纸怎么又快又好地染出有规律、有创意的花布?最关键的一步应该怎么做?之后,教师可以再抛出另一个问题:大家桌面上都放了一张面巾纸,大家折来看看?这种问题抛得很具体,学生的参与度高,基本上每位学生都很自然地被带入,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一般情况下,教师只需抽查一下学生的作品,就可知道哪些学生对“折”的理解没有到位。教师可以接着问:折好后如何快速得到这种花纹呢?大家尝试一下。学生尝试后,教师可以再拿些学生习作做点评,分析为什么有的折得很好,而别的还有待继续提高。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接着尝试。很快,学生就能总结出做蜡染的注意事项了。最后,要基于问题创新提问。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尹少淳教授认为,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创意能力,指的是由创新意识主导的思维和行动,[8]表现为学生能够养成创新意识,学习和借鉴美术作品中的创意和方法,运用形象思维,大胆想象,尝试创造有创意的美术作品,能通过各种方式收集信息,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究,联系现实生活,对物品和环境进行符合实用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创意构想,并通过草图、模型等予以呈现。[9]创意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美术教学尤其要注意的。中国传媒大学常宁博士认为,创新精神往往源自一个绝佳的提问。因此,运用基于问题创新性的靶向式提问,在美术教学中尤为重要。例如,在教授“在创意实践———构想”一课时,教师可这样设计问题:请思考,人如何能拿到苹果?提出这种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逐步摆脱传统思维,进行大胆构想。教师通过这样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创作出充满创意的美术作品。总之,优质提问是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方法。靶向式提问策略的运用,便是其中有效的方式之一。实践证明,它能够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提问质量,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洪松舟,卢正芝.提问: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2008(2).

[2]朱菊香.让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桥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分析与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中小学教育),2011(6).

[3]罗珍.让教育扎根生活———试论生活经验的教育意义[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4]王慧儒,贾云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6).

[5]王香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课堂对话的案例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2.

[6]王德勋.课堂提问时机及提问方式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8(8).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思考范文5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化学观察能力变化观念科学精神

一、鼓励总结流程,提升观察能力

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辨识宏观物质、探究和分析微观物质,同时强化对证据的推理能力,在实验教学中,这些素养都可以体现在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与总结能力之中。对此笔者鼓励学生们自主总结实验流程,提升观察能力。比如在组织“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及性质”实验教学前,笔者先鼓励学生们构思实验的流程及其准备,包括首先整理制取氧气的表达式;进而总结制取氧气需要用到的药品;之后构思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实验的过程;最后,猜测实验的结果。同时,笔者会鼓励学生们在实验时认真观察,并且布置自主总结实验流程的作业。当学生们完成实验及其学习之后,笔者会分发给学生们每个人一张白纸,要求学生们回忆并总结实验的流程,学生会写出观察到的所有事物和过程,主要包括宏观上的实验器材、步骤和结果,微观方面的化学药品受热或者受到催化作用产生了氧气以及对氧气如何产生的推理(化学方程式的整合)、氧气产生的证据(气体收集和验证)分析等。这样的形式,激励学生们认真观察实验流程,细心回忆和总结,不仅强化观察能力、提升总结能力,而且重点发展了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一举多得。

二、积极推进思考,强调变化观念

化学实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不同的实验条件,产生新的物质。而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则是核心素养的要求,将化学实验与核心素养相结合,则需要推进学生积极思考,强调变化的观念。金属的化学性质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在初中阶段会让学生们初步进行感知,比如在组织实验教学“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时,笔者强调学生们运用变化的观念来学习。在探究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后,学生们已经掌握了通过外观、质量、软硬度以及导电性等物理性质判断金属的方法,之后笔者鼓励学生们继续探究金属的性质,可以试着从变化的观念出发思考金属还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进行判断。许多学生们仔细思考,变化自己的思维,之后提出如果之前物理性质的判断都可以看作是静态情境下的判断,那么我们可以从动态的角度,利用一些化学变化来判断金属,进而联想到金属可以和哪些物质发生反应,再想到已经学过的物质,如氧化物、酸、碱和盐等,思考金属与这些物质能否反应的问题。根据变化的观念,产生猜想,进而构思金属的化学性质相关实验,就为实验教学进行了铺垫。这样的形式推进学生思考,强调变化的观念,也使实验教学事半功倍。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思考范文6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感;策略;数学素养

核心素养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全面素质和谐发展的一种跨学科素养,在各阶段教育目标制订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数感是一种促使人对数及数的运用产生主动、自觉、自动化理解的感悟意识,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着联系数学概念与现实问题的重要作用,因而也可视为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在《2011版数学素质教育课程标准》中,数感被列入数学教育核心素养关键词。作为学生激发学习意识、形成核心素养的重要阶段,阶段对培养学生数感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本文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认知基础,针对如何培养小学学生数感提出建议。

一、培养小学学生数感的实际意义

学生们在接受小学数学教育前,经启蒙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影响一般会对数学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获得了一定的数感。但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可能会因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影响,而教师过于重视指导学生掌握运算知识,提升运算能力,而不重视引导学生形成数感、发展数感,以此虽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精算能力,但无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形成对数的感悟能力,无法培养其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从而不仅会对数学教学的开展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还会导致学生数学能力水平因缺乏良好数感而难以提高与发展。因此,教师应重视通过培养小学学生数感,帮助其正确认识到数学的实际应用意义、促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魅力,培养其良好的创新意识,引导其形成可受益终身的良好学习意识。

二、核心素养对培养学生数感的影响作用

核心素养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可受用于其终身发展,并促使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与能力。详细说来,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拥有完善的知识基本技能、积极的情感态度、正面的价值观念,而其素养又属于可影响学生各个学科学习质量、学习思维、学习态度的跨学科素养,由此得知,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完善对学生来说具备较为关键的影响作用。而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认知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感,则意味着应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正确意识,使其具备数学学习的必备品格,掌握感知数学的能力。并需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正确思考,确保能真正提升其数学思考能力与学习能力,继而有效地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强化其数学实际运用能力,全面完善其数学素养。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数感的应用策略

(一)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知数学,帮助学生形成数感

现阶段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数感首先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思考”,所谓“数学的思考”主要是要求学生感悟到数是通过对数量抽象转换得来,且明确数与其实施抽象的数量对象之间的关联性。在“数学的思考”中,则要求教师应重视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能够将自身经历过的生活现象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借助对应的数学模型来进行生活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在此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生活事物中包含数与数量关系的感悟能力,继而有助于学生在面对生活现象中自觉地形成数与数量抽象转换的数学思想,并由此形成基本的数感。在感知数学、思考数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培养起自身的数学意识,并在解决生活实例问题的基础上地锻炼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可见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可起良好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进行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学习减法这一知识点时,可在黑板上画出5个糖果,首先请学生们数出现有糖果数,然后擦去一个糖果,询问学生们现在黑板上的糖果数可用几个来表示,当学生们纷纷说出4个以后,教师可再擦去一个,再询问学生现有糖果数。在此过程中,可让学生们理解到减法便是在原有物品基础上去掉相应物品数量,以此可促使学生学会用数来表示数量。在《克和千克》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准备1分硬币、一袋糖、一些豆子等,指导学生掂量看哪个物体较重,学生们便指出一袋糖重,教师便可告诉学生硬币和糖均可用“1”来表示,但硬币是1“克”,而糖是1“千克”,让学生形成数与数量关系的正确把握意识,帮助其对生活实际数的感悟形成基本的数感。

(二)利用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帮助学生培养数感

在2011版数学素质教育课程标准中表明,数学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思考、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由此令学生感受到数应用的真正意义,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感受当中切实地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方式,并通过思考以寻找探究答案的不同方式,以此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同样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还能让学生在真正地参与至数学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切实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活动问题的过程中,令其逐渐增强自身数感。且在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操作过程中,可显著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挖掘不同问题解决方式,使其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有着高度的契合感。

例如,在完成《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后,教师可为学生组织“设计师”的活动,要求学生们回到家中在家长的帮助下测量自己房间地板的面积,并为学生提供40×60cm、60×60cm、80×80cm等尺寸不同、花色不同的瓷砖,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瓷砖,然后计算出铺设自己房间地板的面积,需要多少块相应的瓷砖。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激发起探究兴趣,还在亲手测量、计算的过程中锻炼了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增强了自身数感。

(三)利用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表达交流,帮助学生强化数感

由于年g特点的影响,在对相关知识学习中通常不会深入进行学习,而仅是通过表面信息进行理解,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需要引导学生们以课堂讨论等方式来。而在课堂讨论实施过程中,可通过讨论了解到学生的对同一知识点中的不同理解角度,有效地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并促使学生从数的交流中得以真正地强化自身数感。还能让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增加了与人交流的机会,学会正确表达自身想法,逐渐提升自身人际交往能力,并能促使学生在交流信息、相互借鉴过程中得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从而对其沟通与合作的核心素养可起到良好的完善促进作用。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教师先让学生们完成一个实验:用24个1厘米的正方体拼出长方体,表明拼出长方体的体积均为24cm3然后记录各自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与同桌的进行对比。学生们会拼出长、宽、高分别为8、1、3,或4、2、3等尺寸的长方体,且发现自己的长方体与同学的呈不同的形态。教师便要求学生与同桌从自己长方体的长、宽、高中通过相加、相减或是相乘来探究为何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其体积相同。学生与同桌将各自长方体的长宽高相乘后发现得数一致,从而得出V=abh的结论。学生在讨论、计算、对比中切实地提升了对数学的感悟能力,以此对强化其数感起良好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显著地提升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与表达能力。

(四)转换数字关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发展数感

由于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与逻辑性,因而其知识教学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较高的要求。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中的数字关系,使学生在学习当中对数感差异形成较强的感悟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认识到倍数、和、差等数字间可等值转化的灵活性,指导学生学会通过估算、简算、转化、联想等方式寻找适合自身的解决问题方法,使其在实践当中提升自身思维敏捷性,强化自身推理能力,激发自身创造性思维。由此可帮助学生发展自身数感,优化自身数学思维,同时实现培养学生创造性与解决问题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例如,在进行《分数除法》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会转换数字关系,可提问学生:用包装1个礼盒需要米的彩带,那么3米的彩带能够包装几个礼盒。首先引导学生们回忆“1”可以分成若干份,然后形成分档闹识点,学生们便会想到将1米转换成,再由++=,然后以÷的算式通过分子相除后得出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以推理出将整数化成分数来求出结果,以此不仅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对数字转化关系的应用能力,还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以激发其发散性思维,发展其数字感悟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真正实现了全面完善自身数学素养,形成良好学习意识,真正实现数学素质教育的开展目标。而在此基础上,则要求相关教师应从发展核心素养的认知角度来进行数感培养,并积极通过结合生活实例、利用教学活动、利用课堂讨论、转换数字关系等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感知数学、自主思考、表达交流、解决问题,从而可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数感,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积极、正面、健康的学习意识,发展良好的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登竹.培养好学生的数感,数学教、学皆轻松[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