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范文1

【关键词】绿色 绿色建筑 对策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记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何其吉凶”;《老子》中记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提出的绿色思想,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1972年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中写到:“地球的容量是有限的,经济增长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如果人口和资本按照现在的方式增长,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灾难性的崩溃。”“绿色”作为一种文化,是指人类仿效绿色植物,取之自然又回报自然,而创造的有利于大自然平衡,实现经济,环境和生活质量之间互相促进与协调发展的文化。

什么是绿色建筑,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关注建筑材料与能源的合理利用与节约,因而对建筑物建造与使用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应最大程度地节约能源与材料。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简而言之,他的目标就是节能、减排。

二、绿色建筑的特征

(一)节约资源

我国建筑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消耗全球能量的50%,为了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绿色建筑主张调整或改变现行的设计观念和方式,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使建筑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分依赖,实现一定程度上能源使用的自给自足,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绿色建筑的核心内容是节能。“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承担了我国全部节能任务的20%。如果切实执行50%的节能标准,局部地方执行65%的节能标准,那么,到2020年就能每年节约3.54亿吨标准煤,占同期国家节能目标任务的30.7%。推行绿色建筑已成为当前建筑节能工作中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二)利用可再生能源

使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等非常规、可再生并且绿色无污染的能源成为发展的趋势,符合绿色建筑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具体的实施中按气候条件和节能的基本方法, 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 使建筑朝向获取最适宜的日照和自然通风, 利用烟囱效应来形成自然通风, 利用智能化遮阳系统,改善隔热保温性能,从而设计出低能耗建筑[ 王启见.绿色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安徽水利职业学院学报,2005(6).]。例如,在建筑顶层设置太阳能吸收板,实现太阳能庭院灯及太阳能路灯照片系统;利用高温地热能发电或直接用于采暖供热和热水供应;借助地源热泵和地道风系统利用低温地热能等技术;利用墙体保温隔热,双层中空玻璃阻断能量流失,提高节能效率。

(三)“零”减排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建筑建造促进委员会(UNEP-SBCI)在2009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在全球大部分国家,建筑能耗超过全国总能耗的三分之一,是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在其的报告中指出,建筑领域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仅具有最大的潜力,并且相对于减少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成本而言,这种潜力在经济上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尽量减少或避免向外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在建设及施工过程中, 要结合实际情况, 考察建筑物的废弃物排放, 绿色建筑力求通过污染物零排放, 做到人与自然的协调持续发展。

三、发展绿色建筑的对策建议

(一)绿色建筑作为一种新的理念,适用所有建筑,引领建筑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多、能源短缺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危及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乡建设规模空前,伴随而来的是严峻的能源资源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发展绿色建筑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建筑节能,2011(3).]。绿色建筑代表了世界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推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观念与意识的提高,要向全社会宣传普及绿色建筑的理念和基本知识,提高民众的可接受度。绿色建筑并不需要增加过多的成本,因地制宜地选择适用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

(二)完善绿色建筑法规体系

绿色建筑目前是起步阶段,相应的政策法规和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国家对绿色建筑没有法律层面的要求,缺乏强制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的奖惩办法规范。完善《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配套措施,提出推进绿色建筑的各项法律要求,建立起规划设计阶段的绿色建筑专项审查制度、竣工验收阶段的绿色建筑专项验收制度等;修订《建筑法》,建立符合绿色建筑标准要求的部品材料及设备的市场准入制度,促进建设行业绿色转型;指导各地健全绿色建筑地方性法规,建立符合地方特点的推进绿色建筑的法规体系。[ 仇保兴.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前景及对策建议【J】.住宅产业,2011(3).]

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范文2

关键词:城市 建筑设计 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观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针对资源与环境,可以理解为保持或延长资源的生产使用性和资源基础的完整性,意味着使自然资源能够永远为人类所利用,不致于因其耗竭而影响后代人的生产和生活。比较完整的定义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

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首先,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从建筑本身的节能出发,实现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在建筑设计中,需要审计使用能源和原料的方式,力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从而减少企业建筑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其次,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人类社会进步相适应。建筑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居住和生活,建筑设计理念自然应该以当代社会为依托,与周围的社会环境相适应,与时俱进地提高生活质量。

二、当前在我国实现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建筑的可持续主要包括能源可持续、环境可持续、生态可持续,而其中能源可持续是最为突出的,它包括了能源节约,能源替代和能源回收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我国,人均资源匮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大量的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冲击已日益严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建筑业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如水、能源、土地和原材料在建筑材料的应用上,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建筑都在使用粘土砖、石材、混凝土等高能耗的建筑材料,这些建材在生产加工、制作安装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并且产生大量的废渣、废气、废水,从而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第二,大规模的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本身也对原有地理环境产生破坏它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林地、水域等,区域原有的生存环境和生态平衡受到冲击,地貌地质条件产生变化,生存条件趋于恶化。

建筑耗能在我国社会耗能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早在2001 年我国建筑年消耗已达到 3.76 亿t标准煤,占总消耗的7.6%,现在建筑耗能已占到全社会耗能的 1/3(不包括生产建筑过程中的耗能)。当前严峻的现实让我们重新思索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也认识到在规划和建筑领域实现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现代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观表达

1、尊重历史文化

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优秀的古建营造,我们需要重新学习。延续传统文化,回到起点寻找答案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最好开端。如果今天的规划师和建筑师能考虑回到母体文化,向古人学习,吸收优秀的华夏文明,承担起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那样我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就找到了发展的根基。中国现代的建设是建立在古人建设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历史环境、场地环境也决定了我们的操作要前尊重历史,后虑及子孙,我们需要担负起承前启后的任务,不尊重历史和文化我们将什么都不能留给后来人。

2、尊重地域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一个幅员广阔的大国,东西、南北均有很大的文化差异,地域文化也是我国历史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常讲的环境的一部分,适宜才能够和谐,因此在规划和设计上我们要充分挖掘潜在的地域文化资源,将新的创造融合于既有环境中。对地域文化的尊重、对生活习俗的尊重、对地方材料的使用、对当地地理气候的了解等等都将有利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3、尊重环境

与城市环境、地段环境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我们所要建设的城市或者建筑应该处于谦逊的状态,应该对环境表达出若谷的胸怀,如果我们所有的建筑都能够处于这样的状态,可持续发展也就获得了更舒适的空间,由于对环境的尊重,我们也将因此得到更多的尊重,这是规划师和建筑师的职业使命。尊重外部环境的同时,也要尊重区域的内部环境。在很多项目的场地中会有旧有资源存在,可能是历史悠久的古建,也可能是经年的老树,这些也是需要我们尊重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我们把这些资源看作未来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新的创造就有了真正深厚的底蕴,区域也因此将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

4、建筑的科技手段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科技手段在节省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太阳能、地能、风能等能源的使用将大大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现代变废为用技术也将有助于资源的节省,如建筑垃圾的再加工处理,中水技术等的使用;智能化技术有利于对能源使用的监控,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提高建筑保温隔热性能的相关技术等。研发适合中国建设需要的本土化技术、低成本高性能技术,使用自主产权技术将更有利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在这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做得还远远不够,不但需要更多的技术研制,也更需要技术的市场化应用。

5、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筑形式语言

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首先建筑的形式语言是理性的语言,一切是围绕建构长期和谐环境,有利于城市发展展开的;第二,形式语言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内涵是必须强调的;第三,形式与功能构成有机的建筑,脱离功能的形式与没有形式的功能都是单薄的建筑表现。前两年很多建设刮起的“欧陆风”,近两年屋顶的“飘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都是站不住脚的。既浪费资源又缺乏对环境尊重的建筑,都是背离可持续发展的。

我国可持续建筑建设的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更应该加快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步伐,追求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建筑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协调处理好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感性与理性完美结合的可持续建筑。

参考文献:

[1]庄俊河.浅谈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与企业.2012(04)

[2]邹志生.浅谈我国建筑设计如何考虑可持续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09(07)

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范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建筑业;生态建筑;能源

一 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在现代工业社会里要真正做到高品质的无污染的室内外环境、能源和资源的高效循环使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的,是需要牺牲大量的建筑面积或经济利益的。然而我国的建筑业,尤其是老式建筑的资源和能源高消耗,所造成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突出。而建筑建造从选材到完工,建筑的全过程对资源和能源带来的持续消耗,在建筑年限过期限后,而拆迁又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在我国,大多的建筑所产生的高消耗型发展为环境生态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发展生态建筑的现存问题

生态建筑在发展中国家推行和发展仍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1)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够,“以环境为中心”的设计观念尚未形成或成为社会的共识;(2)生态建筑本身的经济合理性问题,目前由于建筑生态技术和材料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导致建筑单方造价过高从而使建筑业主望而却步,开发商也因生态建筑需要更多的前期投入而回收速度缓慢而不愿冒险开发;(3)各国政府的相关政策尚不到位等。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生态建筑首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要加大生态环境的教育,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其次是国家用制度推进生态建筑及其技术的发展,如推行市场准入制度,补贴建立示范性的生态住宅小区,无偿推广实用生态技术等;三是在建筑设计中先从中、低技术开始,如节能技术、通风技术等。

二、生态建筑的概念及特征

生态建筑又被称为“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人、建筑和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生态问题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存方式。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无谓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丰厚的目标,成为全人类共同努力的目标。在建筑领域内,生态建筑的发展在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成为了当代建筑发展的导航器。

生态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建筑本身较传统建筑大大降低了其耗能。生态建筑尊重当地自然,人文,气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没有明确的建筑模式和规则。生态建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绿地,阳光,空气……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其开放的布局较封闭的传统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区别。

三、发展生态建筑的意义

绿色、低碳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CO2少污染,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另外,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设施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所耗费的能源也越来越多,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必须发展生态建筑。

四 我国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1 节能环保建材的开发

在所有人造材料中,建筑材料是目前资源和环境负荷最重又具有巨大节约潜力的材料,而且还是可以成为再生资源的材料。建筑材料很容易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健康安全造成损害和威胁。据统计,我国单位数量产品的能耗与资源消耗比先进国家高得多,资源再利用率低,社会最终产品只是原料投入的30%,大部分原料变成了废弃物,既消耗了宝贵的资源、能源,又严重污染了环境。因此,应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为建造生态建筑、为创造与自然环境协调的人类环境打下基础。

2 整合性设计模式

当前国内生态建筑的建设实践可以发现,在传统建筑设计模式背景下,比较普遍地存在一种“创可贴式”的伪生态建筑。大江南北的生态建筑普遍采用了包括屋顶绿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等“十大”流行生态建筑技术,在一拥而上的技术拼盘中,将众多流行生态技术被强加于传统建筑上,暴露出建设方和建筑师对技术措施缺乏了解,忽视地域差异、经济效益以及建筑整体生态效率问题,所谓的生态技术常沦为风格标签[5]。这种标签化的生态建筑往往造成了更多的资源浪费,带来了更深层的环境问题。传统专业分隔的设计方法已无法满足生态建筑设计目标的要求,整合设计方法适应了作为复杂系统的生态建筑的建筑特点与设计要求,符合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建筑设计加成思维模式的要求,有助于促进当前生态建筑设计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3 走中国特色的生态建筑之路

鉴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应更加注重综合效果,结合各地地域特征和经济现状,通过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制定颁布生态建筑标准和评估规范,研究开发、应用推广生态新技术、新材料和成熟适宜的生态建筑技术体系,努力实践建筑生态化各项具体措施,建立健全生态建筑立项、设计、施工、运营各环节管理机制和技术政策法规,搭建国内外生态建筑合作交流平台,最终通过研究、设计单位与政府、工业界密切合作,推动生态建筑成为我国未来建筑主流,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总之,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时代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促进生态建筑与生态环境的统筹协调发展,是当下我们发展生态建筑的主要趋势。也是促进人、建筑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必然之路。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与技术,积极推广立足资源的节约、再利用生态建筑循环发展之路,实现生态建筑规划、设计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不断丰富、拓展传统建筑的知识、理论及范围,促进生态建筑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完美结合,达到努力实现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M].清华大学: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1.

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范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建筑

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大家在关注生存与发展的同时,已经认识到城市环境质量不仅依赖于城市以外的生态系统,更需要城市内部的生态系统的支撑。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倡建设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强调在满足社会进步和日益增长的人们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地引导和控制发展的条件,以降低对资源的使用和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数十年的演变过程, 是对人类社会传统现代化增长模式总结与重新认识的结果。过去数十年来, 我国正在由一个传统形态的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 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转型与重组带来了城市空间结构极其形式的更新与变迁。近几年, 我国政府已充分注意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开始采取一些措施, 进一步健全法制, 建立相关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力图在加速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因此, 生态城市与建筑的设计及实施就成了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1 城市生态系统的定义与内涵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内外的生态系统的支撑。城市生态系统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物体和它们周围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综合体”,它由公园、河流、森林、农田、果园、苗圃、行道树、广场、屋顶花园和立体绿化等要素构成,是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共同组成的网络结构。与真正的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发展快、区域性强、人为因素多等特征,并非是发展成熟的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可根据城市的大小、发达程度及其所处的气候、地理条件等地域特征进行分类。如瑞典斯德哥尔摩市具有大面积水域和绿地的特点,他们将城市生态系统划分为7 类:行道树、草坪/公园、城市森林、耕地、湿地、湖/海和溪流。行道树即沿街树,多由硬化路面包围环绕;草坪/公园是指那些由草、大树和其他植被混合而成的需要管理的绿色区域,包括操场和高尔夫球场在内;城市森林是指比公园树林覆盖度更大的需要少量管理的区域;耕地和花园是指可种植和能提供各类食物和花卉的区域;湿地由各类沼泽和低湿地区组成;湖/海是指那些大面积的开阔水域;溪流是流动水体的总称。以上分类系统几乎囊括了城市中出现的所有自然生态系统。城市中其他地区(垃圾场或废荒地、广场等)也可能含有一定的植物与动物群落,但这些系统完全可以包含在上述7 类中。此外,还可增加干河道、护岸树两类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类型

2生态化城市与建筑设计的原则

生态学是1869 年由德国学者海格尔提出的一门关于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他把传统的动植物研究扩展为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本世纪60 年代以来, 生态学科迅速向其他学科渗透, 形成多种边缘学科, 其中生态建筑学就是生态学概念在建筑和规划领域的体现。城市生态规划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 又是一个自然、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的复杂系统, 因此, 进行生态化城市与建筑设计, 应遵循以下三个生态要素原则。

・自然原则: 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为人们提供再生或不可再生的资源。面对自然, 要了解构成自然的各种要素的特点, 摸清自然的“底细”,“对症下药”制定具有“持续性”的规划方案,这样既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又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 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 经济原则:“城市各部门的经济活动和代谢过程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活力和命脉”, 所以城市生态规划应该促进经济发展。当然经济水平提高, 科技实力增强, 反过来也可以促使人们为保护环境、改善生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 区域原则: 城市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 是区域环境中的一个特殊的生产综合体, 理论家芒福德把城市社区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区域, 这个区域是地理要素、经济要素、人文要素的综合体。区域和城市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生态系统。因而进行城市生态规划, 必须把城市系统和区域生态视为一个有机体, 对这个有机体和它的生态扩散区进行综合规划。

3生态化城市与建筑的设计

从本质上讲, 生态城市与建筑设计是一种由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在城市与建筑设计中要融入以下观点。

3.1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出于联合国环境发展署1987 年的布隆兰报告, 中文意译为: 满足当代人需求时, 不危及后代人的需求及选择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基本内容包括: 一是当代人与后代人发展机会均等; 二是当前的发展不损害后人的生存环境。它强调有效、有节制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 维持可再生资源的良性循环, 保护人类的唯一生存环境――生物圈。可持续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一致的, 即要协调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可持续城市的标准应该是: 减少空气和水污染, 减少有破坏性气体的产生和排放, 减少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 鼓励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鼓励个人作为消费者承担生态责任, 鼓励工商业采取现代技术, 保护工作环境, 减少出行距离, 制定规程鼓励人们遵循符合生态可持续的标准, 提供必要的公共投资, 提供先进技术, 提供基础设施服务。

3.2设计中的生态观

注意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与协作, 使人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取得同等地位, 这是生态设计的最基本内涵。必须了解到, 人是自然环境的一分子, 人的活动必须建立在生态伦理道德的基础上, 必须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协作关系。要实现通过公众参与达到改善城市环境的良好愿望, 首先应当推动各级政府官员积极加入到环境治理整顿的行动中来。要善于因地制宜地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因素。根据生态学的进化论, 生态建筑设计包涵着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 这其中首要的是土地利用问题。今后的城市的发展, 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 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 我们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以可持续发展原则考虑这种政策的走向, 就是要认识到, 以人类现有及可见未来的科技水平来衡量, 地球上的资源与能源是有限的。因此, 应当重新整理目前的从资源及能源开发、使用到维护以及利用全过程的运行系统, 使其符合人类长期生存发展的需要。也就是减少各种资源和材料的消耗, 提倡对其减少利用, 尽量重复使用、循环使用, 尽量使用环保材料和无污染能源。

3.3注重自然环境设计

要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和规律加强重视, 确定“生态优先”的原则, 减少人工层次, 加强自然环境的利用, 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机交融。

3.4绿化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绿色植物有释放氧气、净化空气、杀菌、调节空气湿度和温度、防噪防风、保持水土作用, 还具有一定的心理功能。除要提高环境的绿化率, 增加绿地面积以外, 还可以向立体发展,向空中拓宽, 采取屋顶绿化, 窗、墙垂直绿化等手段。生态化的城市与建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方面它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 另一方面它为城市与建筑设计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但也应该指出的是,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要建立一个长远与近期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目标, 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范文5

关键词:生态建筑;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一、生态建筑的概念

生态建筑又被称为“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人、建筑和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生态问题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存方式。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无谓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丰厚的目标,成为全人类共同努力的目标。在建筑领域内,生态建筑的发展在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成为了当代建筑发展的导航器。

二、生态建筑的特征

生态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建筑本身较传统建筑大大降低了其耗能。生态建筑尊重当地自然,人文,气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没有明确的建筑模式和规则。生态建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绿地,阳光,空气……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其开放的布局较封闭的传统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区别。

三、发展生态建筑的意义

绿色、低碳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CO2少污染,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另外,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设施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所耗费的能源也越来越多,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必须发展生态建筑。

四、生态建筑的实例

(一)格林威治新千年村

位于伦敦东南部的格林威治新千年村显示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两大特征。它的主体设计由拉尔夫・厄斯金(Ralph Erskine)完成,包括多种用途的建筑。

公寓大量的采用了玻璃,以及波纹状的墙板和镀锌板。公寓内部参照了北欧风格设计,宽大明亮,有落地窗和可移动的墙。

千年村的设计中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减少了80%的能源消耗和30%的用水;生活废水循环系统将雨水保留下来冲洗卫生间;40%的木材和铝制建材得到回收利用;混凝土结构的房屋有储热作用,减少了能源消耗。村子采用了热能和电能合一的供应系统,为住户提供中央供暖、热水和电量。

村中种植了大量的雪松,它们是天然的遮阳和挡风的屏障,也为花园增添了风景。

(二)荷兰代尔夫特科技大学图书馆

荷兰代尔夫特科技大学图书馆的玻璃外墙及处于馆内中心位置的透明圆锥体中空设计,不但引入天然光,节省能源,圆锥体顶部的天窗更能造成空气对流,将馆内的热气带走。

圆锥体的天窗成了空间的重心,藏书置于四周;独立式阅读座位有的传统向壁,有的却相对“开扬”、朝向透柔和日光的圆锥体,让读者选择个人喜爱的景观。另外有开放式的讨论区和提供信息的电脑使用区,除了实际功用,各区台凳形状、用色不一,各具视觉美感。空间整洁、灵圣和恬静,“图书馆是个有灵性的地方(spiritual),在宁静的环境里,读者可以感觉自己的内心感受,就像在教堂灵修一样,与自然、世界,以至宇宙交流。

五、发展生态建筑的现存问题

生态建筑在发展中国家推行和发展仍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1)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够,“以环境为中心”的设计观念尚未形成或成为社会的共识;(2)生态建筑本身的经济合理性问题,目前由于建筑生态技术和材料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导致建筑单方造价过高从而使建筑业主望而却步,开发商也因生态建筑需要更多的前期投入而回收速度缓慢而不愿冒险开发;(3)各国政府的相关政策尚不到位等。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生态建筑首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要加大生态环境的教育,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其次是国家用制度推进生态建筑及其技术的发展,如推行市场准入制度,补贴建立示范性的生态住宅小区,无偿推广实用生态技术等;三是在建筑设计中先从中、低技术开始,如节能技术、通风技术等。

六、发展生态建筑从设计入手

生态建筑设计,指的就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生态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把建筑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使用者者提供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环境的一种设计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生态”绝非一般意义的绿化,而是一种对环境无害而又有利于人们工作生活的标志。而要做好这样一个设计,大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利用外部环境中的因素

改变原来无视建筑周围环境的做法,把建筑的外部环境所起的效用放在重点考虑的地位,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环境中的资源和要素,以及周围其他建筑和设施所能提供的技术性可能。

(二)挖掘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潜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建筑材料层出不穷,设计师们的设计有了更广阔的天地,除了为艺术形象上的突破和创新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外,也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可能。

(三)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

太阳能、风能等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有着其他能源封锁可媲美的优点――可再生,无污染,因此太阳和风对未来的建筑设计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建筑的外观和通风系统的设计。这使人们对建筑外立面和建筑的自然通风有了新的理解;视觉的联系、引进日光照明、自然通风、保温隔热、遮阳、充分预防眩光、合理运用太阳能、合理运用风能。

(四)在被动方法无法满足需要的时候,便需要主动技术干预起辅助作用

如利用能量转化的原理,使用太阳能收集器和光电转化器利用地热资源;提高原生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废物的产生量等。再如采用自然通风系统的生态建筑,当利用自然风压无法实现自然通风的时候,可以采用热压,热压与风压相结合、机械辅助等手段实现建筑的自然通风。

七、结语

总之,生态建筑是多种技术集成的结果,它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更不能离开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鼓励和正确引导。只有在设计过程中各专业人员的相互合作与共同努力,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生态学及其他科学技术的成果,从技术、经济、环境、能源及社会等角度出发,系统地设计与评价建筑的室内外环境,才会设计出更多更好的生态建筑。我们呼吁与环境共呼吸的建筑设计观,提倡各种建筑生态技术的应用,发展生态建筑。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全球环境品质的改善,而且有助于个人生活品质的提高。对于发展中国家,加大生态建筑的研究,推进建筑的生态化,无论从环境的角度、能源的角度或是建筑设计的角度都将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范文6

1“绿色建筑”的起源

“绿色建筑”一词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国外流行,美国于1986年成立了绿色建筑委员会,加拿大也设有绿色建筑信息委员会。这些组织将设计所、施工单位、物业管理机构集中组织在一起,全方位地实施绿色建筑方案。绿色建筑的概念进人我国只有一两年时间,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从我国的现状看,全面采用绿色建筑的几乎没有,多数建筑采用了一项或多项相关的技术和产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从1999年开始陆续研制开发了几种无污染的涂料和外加剂。中国建筑承包公司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在已经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中有一个重要内容,即倡议成立一个组织实施绿色建筑方案。2001年6月12日至15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绿色建筑展”,成为业内第一次对“绿色建筑”作出集中的大规模的权威的形象诠释和鼓动。绿色建筑有环保、节能两大主题,基本目标是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使建筑物自然资源的耗费(材料和能源)和环境污染降到最低,形成一个健康、舒适、无害的空间,使建筑的质量、功能和性能与目的相统一,使环保性能、费用和经济性能相平衡,拆除时能够做到与自然界相融合,也就是说,绿色建筑最终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绿色建筑的概念和涵义

绿色建筑(又称生态建筑或可持续建筑)是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其涵义包含舒适健康、高效清洁、和谐优美三个方面:(1)舒适健康是绿色建筑的基础。舒适是指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绿色建筑将运用各种科技手段,提高建筑的舒适度。舒适并不等于健康,空调设备带给人们舒适,但也带来室内的污染,引发室内空调综合症。绿色建筑要有充足的日照、良好的通风,建筑物内要消除有毒气体和辐射污染,要有防噪声和防沙尘的功能。(2)高效清洁是绿色建筑的核心。绿色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都要尽可能提高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积极采用清洁能源和清洁技术,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髙效清洁使绿色建筑把提髙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两大课题结合起来,以最低的资源和最少的污染,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3)和谐优美是绿色建筑的精神境界。绿色建筑不仅融合了传统的建筑美学,而且使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关系处在和谐之中,使人感受到全方位的和谐优美。一般认为,绿色建筑应具有以下品质:a.周围环境:有洁净的空气、水源和土壤,避免不良自然环境的危害,不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在建筑物周围种植树木,以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并取得防风、遮荫等效果。b.建筑物:使能源、资源消耗降至最低程度,朝向、形状、室内空间布局合理,有良好的自然采光系统和充分的自然通风条件,气密性好。c.建筑材料:使用对人类生存和健康无害的绿色建材,回收并使用从旧建筑物中拆除的建筑材料,积极利用工农业废弃物料,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和建筑材料。d.造价及运行管理费用:使用先进技术,降低造价,节约运行管理费用,使建筑造价和运行管理费用经济合理。正是由于绿色建筑拥有以上品质,有人把绿色建筑归结为具备4R的建筑,即Reduce,减少建筑材料、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Renewable,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Recycle,使用回收材料,设置废弃物回收系统;Reuse,在结构允许的条件下,重新使用旧材料。

3发展绿色建筑是建筑业一项意义重大而又十分迫切的现实任务

3.1发展绿色建筑是控制室内污染和保护公共健康的迫切需要。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宅商品化进程的加快,由建筑、装饰和家具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我国目前使用的大部分装饰材料不同程度地含有有机溶剂、甲醛、苯、氯化烃等有机物,其中甲醛、苯、三氯乙烯等是已知的致癌物质。由于人们四分之三以上的时间生活在室内,特别是老、弱、妇、幼以及各种病人,绝大部分时光都在居室内度过,室内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波及静电干扰、紫外线辐射等环境污染给人们的身体造成了潜在性的伤害,严重影响和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由居室空气污染导致的法律纠纷时常见诸于各新闻媒体。出于目前保护公共健康、改善空气品质、控制室内环境污染的需要,建筑业应该尽快发展绿色建筑。

3.2发展绿色建筑是建设生态城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时代潮流和必然趋势。生态城市应该是环境清洁优美、生活舒适健康、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城市的标准之一就是要有良好的建筑环境和空间环境,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在城市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因此建筑业在建设生态城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责任重大。由于绿色建筑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为人们创建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所以开展绿色建筑,不仅改善人们居住环境,同时在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和拆除或再使用的全过程中,考虑环境影响,促进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对提髙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益和改善环境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绿色建筑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逐步深人,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增强,人们不仅注重单体建筑的质量,也关注小区的环境状况;不仅注重结构安全,也关注室内环境质量;不仅注重建筑材料的坚固耐用和价格低廉,也关注材料消耗对环境资源和能源的影响。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增强,人们除了对煤气、电器、房屋结构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隐患日益重视外,对一些慢性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电磁辐射、放射性物等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人们已经意识到“绿色”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使用绿色住宅正在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

4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措

4.1运用行政手段,为绿色建筑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其转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道路的过程中,改变急功近利的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模式,必须要有政策的支持和法律的保障。所以,要通过立法,制定强制性的技术规范,包括设计规程、环境保护标准、检测机构和检测方法、绿色建筑性能认定标准和标识、奖惩细则等,同时要继续制定限制使用和淘汰落后产品的目录,并形成制度,加快新型绿色建材的推广应用。

4.2实施优惠政策,引导业主自觉投身绿色建筑的建设。为了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政府应该制定和实施绿色建筑的优惠政策,对经过检测达到绿色建筑指标的建筑免征一定的税率,如果免征的税率能大于或不低于因采用绿色建材和技术而增加的投资,必将会促进业主投身绿色建筑,从而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4.3加强科学研究,为发展绿色建筑提供技术支持。加大研究开发力度,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筹措资金,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研究开发推进绿色建筑所需的技术,如材料、设备、工艺、方法等,研究解决生产、工程等应用问题,促进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转化。

4.4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促进绿色建筑发展。营造绿色建筑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体现在建设全过程的系统管理,具体表现在:设计阶段坚持节能环保原则;施工过程和施工工艺具有节能、降耗和低污染的特征;建筑材料具有环保型特征等。因此,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建设、经贸、质量监督、环保等部门通力合作,绝非建设部门一家之事。

4.5典型引路。通过积累节约资源能源、利用可再生资源能源、代用材料资源以及政策、管理体制、科研、经营机制等方面的经验,建设绿色示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