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修复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生态修复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生态修复的意义

水生态修复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课件建设;难点;重点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123-02

一、《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课件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水生态保护及修复》课程的诞生和建设的原因是:1)严重的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由于当前水问题是区域发展的一大问题。因此为了保持和发挥我国的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水为主线,从应用的角度进行现状各种生态系统的保护并对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成为了必然[1];3)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是《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的有力途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课程是2009年开设的新课程,2012年有正式出版的教材。目前还没有公开出版的课件。该课程是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以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严重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水问题为目的,实现水生态文明而设立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具有实践应用性。针对各种生态系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生态保护与综合修复的措施及方法,并与实例相结合。课程的内容会随我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进程而发生改变,需要及时更新和扩充。本课程定位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和全国水利行业规划教材课程,适合于生态学、水文学、环境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老师、学生及科研工作者。多媒体课件的建设可以让使用者更便捷的自主学习。更重要的是,信息化时代,适应大学课堂教学时限性及提倡学生的自主性有机统一的特点、网络课件建设的需要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推行,均决定了多媒体课件建设的必要性。课件的建设不仅可以让河海大学的大学生受益,也可让想学习该课程的其他高校的老师、学生及科研工作者受益。

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课件建设的重点

1.确定课件内容遵循的原则。《水生态保护和修复》课件内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水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本课件内容遵循的原则是水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2.典型案例素材的收集,突出课件的实用性和代表性。《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突出特征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学习此课件的目的就是会制定一个区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方案。如何把一个区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方案包含的内容(生态概况介绍、生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生态退化程度的判定、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法及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恰当的实例相结合,让此课件的学习者可以模仿,可以成功地按自己学习的课件理论,为自己关心的区域制定一个完美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以解决当地由于人类活动所造成与水相关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扼制并使退化的生态系统逐渐修复。

3.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收集相关文字、声频、视频素材,充分利用来自Internet的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视频、声音、动画)图片、文字等来表述并构成课堂要件。在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中,既体现课本知识,如主要知识点、典型区域生态退化程度的判定、针对实际问题进行适宜保护及修复方案的制定等的讲解与交互操练的设计,又驾驭于课本内容之上,突出背景知识的介绍、注重相关知识的链接,以增大学生的信息输入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解Q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实现学生的自主化学习。

4.课件的后评估及完善。通过调查问卷,反馈学生对使用本课件的意见和建议,汇成研究报告,探索适合以学生和使用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网络课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的方法。

三、《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课件建设的难点

1.内容言简意赅。言简意赅是好的课件的特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涉及的内容包括基本理论、生态系统的功能及退化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退化程度的判定、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流域生态修复及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共7章36万2千字的内容要在32学时内以课件形式展现,以水为主线突出应用性也需要言简意赅。

2.案例及时更新。《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研究对象是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生态系统,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在不断加深加大,如何在案例上体现这种影响。当前全国各大流域和省市都在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水生态保护和修复,随着时间的推移老问题会解决,新问题会产生,相关案例也会及时更新。例如南京市母亲湖--玄武湖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每年六月份左右出现的水体富营养化,已经受到重视,通过清淤疏浚、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性鱼类、水道改造、城市雨污分流、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转和城市绿化带的建设等修复方案来得到改善,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流动性的加大,宠物的放养概率加大,以及中国节日放生的习俗和人们对放生的误解,水生宠物的放养将给玄武湖水生生态系统带来了的另一潜在的生态问题――生物入侵问题,玄武湖生态系统生物入侵问题及其如何修复成为了需要更新的案例。

3.及时补充前沿知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是新发展起来的学科,知识体系还不完善,好多问题还没研究透彻,得随着学科的发展不断地补充新知识、新理论。比如:生态修复还没有公认的统一的概念和分类体系;生物修复的分类体系还不健全;微生物从胞外环境中吸收摄取物质的方式--胞饮作用的机制还没被公认。针对生态环境问题分类的生态修复研究仅限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的生态修复;生态系统的生物入侵问题;工程生物在生态修复方面的应用及其风险问题等等,都是有待通过未来的研究来补充的内容。

4.把握全局突出重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涵盖内容很多,但课件要在整体框架下突出重点,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目的及用途学习和掌握最需要的。而且目的人群不一样,重点不一样。对于河海水文水资源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大多数生活在南方水多但水质差的地区,他们关键需要掌握的是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但也需要了解总体的思维过程,在课件中如何体现是一大难点。

论文中已讨论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课件内容的难点和重点,但还有以下方面没有提到:1)某一区域在进行生态修复之前如何设立生态示范区进行生态修复试验,了解决定生态物修复技术效果的关键因素并评估生态修复技术的可行性和局限性。2)退化的生态系统的修复既是合理地采取可能的一切措施,短期内要达到显著的修复成果是不容易的,因为生态系统对于修复的措施要进行消化,做出反应,得花时间,另外,大气污染的干湿沉降带来的非点源污染是无法短期内彻底消除的,只有每个国家、每个流域、每个地区、每个产业及每个人,都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均采取节能、节材的生产方式,进行水土保持,不乱砍乱伐、不乱猎乱捕、不随意排污,才有可能保持整个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良性发展,最终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因此,生态修复不是靠个人的努力,或靠某个专门部门,而是要靠全世界所有的人,所有的部门,同时为有一个健康良性发展的生态型地球而努力才行,因此说“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不是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或一个国家的挑战,而是全世界共同的挑战”。如何在本书中阐述和贯穿这种思想,是未来需要探讨和补充的内容。3)当前是与国际接轨的时代,水污染等生态问题也不仅仅是中国有,关于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不仅仅只是国内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现在高校培养的学生将来不仅仅只在国内,完全有可能在国外就业,这也要求进行双语化的教学,因此也要进行课件的双语化建设。

水生态修复的意义范文2

哪种修复方法适合松花江的水生态修复,要根据松花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1)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不可能把河流恢复到原始状态。完全复原意味着对所有上下游及滨河带的输入输出(水质、水量、泥沙、生物有机体)的改变、复原,由于河流和流域的联系,只有在对整个河流系统和绝大部分流域都进行完全修复的时候,才有可能实现。在松花江多年的治理实践中,修建了大量水资源利用工程、防洪工程等(如取水口、排污口、拦河坝、堤防、河流裁弯取直、渠化等),加之各种人为破坏和干扰,河流原始形态和面貌已发生巨大变化,不可能再建立过去的那种原始条件。2)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整体,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态系统是在保持动态平衡时,不断发展演化的。河流生态修复并不意味着绝对的稳定性。正相反,河流系统必须依赖于一定程度的洪水、侵蚀和水质变化的扰动,来保证其多样性。河流的退化正是由于河流生态系统失去了动态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生态系统在自然力与人类共同作用下,已经形成了新系统的动态平衡。因此,没有必要让河流恢复到原始状态。因此,松花江水生态修复的目标应该是结合防洪、河道整治和城市景观建设等工程规划,对河流系统恶化甚至丧失的(或即将要恶化和丧失的)必要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进行修复,完善河流自调节机制,并使其达到新的动态平衡。

2松花江水生态系统修复的任务

2.1松花江地貌学特征的改善

地貌学特征的改善包括恢复河流的纵向连通性、横向连通性和竖向连通性;对松花江而言,就是要保持其纵向蜿蜒性和横向形态的多样性;实施退耕还湿,恢复滩涂生态系统;加强沟通水系,增强过洪能力;加大恢复植被力度,增强滩涂生态功能;修复缓冲区,控制人为干扰和过渡利用;采用生态型护坡,避免河道直线化和河岸的混凝土化,使其具有作为河流的自然形态。

2.2水质、水量、水文、水力条件的改善

水质条件的改善要通过污水处理、控制污水排放、生态技术治污、源头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等改善河流水系的水质。水量条件的改善是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以维持河流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和最低生态水位)和最大流量(最高水位)。水文情势和水力条件的改善是尽量保持自然河流丰枯变化的模式,使河流两岸水陆交错带以及滩涂湿地有适当的洪水的干扰,以保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2.3生物物种多样性恢复

生物物种多样性恢复包括濒危、珍稀、特有生物物种的保护、水陆交错带植被恢复、鱼类等水生生物资源的恢复等。

3河流生态修复的原则

3.1社会服务功能和生态功能同时修复

松花江水生态修复应在满足防洪、供水、发电、旅游等社会服务功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生态功能。

3.2与防洪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

松花江水生态修复应该符合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特别要与松辽流域和哈尔滨市的防洪规划相协调,还应与有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流域综合规划、水环境保护规划、城市市政建设规划、自然保护区等规划相衔接。

3.3自然自我修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

松花江水生态修复要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当外界干扰未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时,可以按照自组织功能靠自然演替实现自我恢复目标。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时,则需要辅助人工干预措施创造生境条件。然后,充分发挥自然修复功能,使生态系统实现某种程度的修复。

3.4确保生态系统用水需求

应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内,规划社会经济发展用水,应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确保生态系统的用水需求。

3.5确保河流水质达标

污水达标排放,控制面源污染,确保河流水质达标。

4松花江水生态修复措施建议

目前的松花江哈尔滨市区江段,现有江道形态已失去天然河道的特点,这是哈尔滨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造成的。在河流生态修复过程中,应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适当修复,建议如下:1)虽然受两岸堤防限制,整个江道形态固定,但江道内河流的蜿蜒形态依然存在。同时,鉴于现有堤防是多年历史形成的重要防洪体系,而且目前还达不到100年一遇标准。因此,建议两岸堤防位置不变,保持现有江道水流形态的蜿蜒性以及两岸堤防的非自然形态。2)江道内已有不少滩岛、浅滩和深潭,地表景观较为丰富,具有多样化的水生环境和动植物栖息地,不易再造浅滩和深潭,而应结合《松花江流域防洪规划》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防洪规划修编报告》,清除主江道有碍行洪、恶化航道及严重影响城市环境的淤积滩涂,增强河流的泄洪功能。3)现状堤防已将江道严重缩窄,最窄处仅有1.5km,不宜为了土地开发利用或顺直堤防。将堤防向江道内推进,进一步挤占河流的空间和洪水的行洪空间,不利于河流的防洪功能和生态功能的修复。4)鉴于现状堤防、大坝等人工构筑物破坏了江道水流的横向和竖向连通性,可采取措施恢复或改善,修复松花江两岸水陆交错带生态系统,使该江段河流廊道成为具有生命源泉意义的百里生态长廊。5)由于大顶子山航电枢纽的建设以及松花江7个规划梯级的建设,河流纵向连通性修复困难,但需加强河流水生鱼类等生物的生态监测,一旦发现有发生生态问题的趋势,及时进行科学研究并采取适当修补措施。6)合理设置生态缓冲区。从哈尔滨市的实际出发,应用生态修复理论,针对哈尔滨松花江城区段堤岸及堤内水陆交错带,研究探索能促进水生生态系统与陆生生态系统联系,恢复横向、竖向连通性,并适于动植物及微生物生存的生态型河流堤岸及生态缓冲区。修复中,应尽量采用非工程措施,如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如生态良好部位不加干扰自然修复、破坏部位人工植树种草等措施。但为了保证堤岸的安全,在某些部位,如冲刷较大的部位,可采取工程措施,修复材料应尽量采用建筑材料和植物材料的组合。

水生态修复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水生植物;饮用水源地;生态修复;水质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2-0008-03

1引言

重庆市水源地水质总体良好,但进入今年后开始呈下降趋势,总磷超标较为普遍,长江、嘉陵江两岸工业企业及城市污水是主要污染来源,在三峡水库蓄水后,水流急剧减缓、水污染加重,水源地保护制度及措施仍沿用河流型水源地模式,难以适应新的变化。尤其是分散式和农村水源地管理存在不足,个别水源地还存在非法网箱养鱼和肥水养鱼等情况,且没有相应的水质净化系统,这都对水源地造成极大的污染[1]。

为防治水环境污染,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生产潜力,同时兼顾景观修复,对该类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进行生态修复尤显重要。生态修复技术主要通过生态学理论来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2],因其费用较低,可以多方受益,适合多种条件等优点,是目前防治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之一。水生植物是生态修复技术的主体,是污水净化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不但能直接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而且能输送氧气到根区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污染物降解创造适宜条件,水生植物的选择应用是生态修复技术的关键。

2水生植物的生态习性

水生植物指生长于水体中、沼泽地、湿地上,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3]。与其它植物明显不同的习性是对水分的要求和依赖远远大于其他各类,因此也构成了其独特的习性。根据水生植物对水分要求的不同,分为4类:挺水类、浮水类、漂浮类和沉水类。水生植物要求的水深不同,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种和品种一般要求60~100cm的水深;近沼生习性的花卉20~30cm水深即可;湿生植物只适宜种在岸边潮湿地。水的流动能增加水中的含氧量并具有净化作用,对植物生长有益。

3水生植物的选择

在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净化水体方面,国内主要借鉴了国外的经验,最常用的植物种类与国外基本一致。重庆地区水生植物的应用,不但能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而且能美化环境,体现地方特色。在保护饮用水源地中,植物的生物量、净化能力和景观效果均是重要的筛选指标。因此,在选择净化植物时既要考虑地带性、地域性种类,还要选择经济价值高、用途广以及与园林化建设相结合的种类,尽可能的做到一项投入多处收益。

自2013年以来,通过对重庆周边区县的调查发现,在保护饮用水源地的生态修复工程中,应用广泛的水生植物有挺水类:芦苇(Phragmitescommunis)、慈姑(Sagittariatrifolia)、灯芯草(Juncussp.)、水生鸢尾(Irispseudacorus)、水葱(Scirpustabernaemontani)、茭白(Zizanialatifolia)、美人蕉(Cannaindica)、旱伞草(Cyperusalternifolius)、香根草(Vetiveriazizanioiaes)、泽泻(Alismaorientale)、菖蒲(Acoruscalamus)、苔草(Carexsp.)、再力花(Thaliadealbata)、千屈菜(Lythrumsalicaria)、海芋(Alocasiamacrorrhiza)、水花生(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等;浮水类:荇菜(Nymphoidespeltatum)、睡莲(Nymphaeatetragona)、芡实(Euryaleferox)、莼菜(Braseniaschreberi)等;漂浮类:大i(Pistiastratiotes)、空心菜(Ipomoeaaquatic)、浮萍(Lemnaminor)、凤眼莲(Eichhorniacrassipes)(又名水葫芦)、槐叶萍(Salvinianatans)等;沉水类:狐尾藻(Myriophyllumspicatum)、菹草(Potamogetoncrispus)、金鱼藻(Ceratophyllumdemersum)、黑藻(Hydrillaverticillata)、大聚藻(Myriophyllumaquaticum)等。

调查发现,挺水植物的应用占有绝对的优势,而浮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的应用较少。挺水植物之所以最多是因为广泛应用的水生植物中挺水植物的种类多,且不易被遮挡,形成的景观最多样;浮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点缀水面,填补水面景观的空白,比例适当;沉水植物是净化水质和布置水下景观的优良植物材料,适量的沉水植物能产生足够多的氧气,满足水生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和水体中的物质循环。

4水生植物在保护饮用水源地中的应用

应用水生植物进行水生态的修复,具有投资低、出水水质好、操作简单、维护\行费用低、可恢复景观生态功能等特点,很多水生植物除了具有净化污水等功能外,还具有保护环境和美化人们生活的效果,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在重庆市可以用于处理城镇污水、富营养化水体、河道生态整治、工农业废水治理等方面,节约工程建设成本。

4.1净化水体

水生植物能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供其生长发育。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净化包括附着、吸收、积累和降解几个环节,植物可通过根系吸收,也可直接通过茎、叶等器官的体表吸收。20世纪70年代,园林学家就发现水生植物可以净化水体,并开始巧妙地应用于景观中以净化污水。植物湿地系统春夏季平均磷的去除率在60%以上,即使在冬季也能达到40%以上,出水总磷浓度达到或低于国家地面水三级标准,处理效果接近二级生化处理厂,而且出水水质稳定,冬季仍能正常运行,而无植物湿地系统磷的去除率仅为28%[4],植物根系释放到土壤中的酶等物质也可直接降解污染物,且降解速度非常快[5]。水生植物可以吸附水中的营养物质和其他元素,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抑制有害藻类的大量繁殖,遏制底泥营养盐向水中的再释放,有利于水中的生态平衡。重庆彩云湖湿地公园中的人工湿地系统,在净化水体方面表现突出,正是水生植物生态价值的体现。

4.2景观营造

水生植物是营造水景的主要材料,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生态效应。运用艺术的手法和科学的植物配置方法进行造景,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赏心悦目的景观,还能恰当的表现出水景的风情万种。水生植物配置不仅仅要考虑观赏效果,还要关注水体是否稳定。水生植物配置既要满足水生植物与环境在生态上相互适应,又要通过艺术的构图原理,体现出水生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美,以及整体的意境美。

5重庆地区保护饮用水源地采取的生态修复措施

5.1营造水源涵养林

水源涵养林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水土防护林种之一,是一种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森林普遍具有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最主要的是具有涵养保护水源、调洪削峰、防止土壤侵蚀、净化水质和调节气候等生态服务功能[6]。在水源地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布设水源涵养林,可以达到涵养水源、调节水量的作用。

5.2种植生态植被带

库周是陆地和水体之间的一个过渡带,维持库周多样化的生境,发挥其截留周围非点源污染物及吸收、净化库区水体污染成分的功能。工程包括两部分:一是库岸湿地保护带工程,二是库岸带高等水生植物恢复和调控工程。湿地和水生高等植物能起到物理阻滞作用,促使沉积,降低沉积物的再悬浮,大量吸收水体和沉积物中的营养盐,改变水生网络结构,同时又可改善库岸带的自然景观。在水库周边布置生态植被带,可以起隔离去除污染物的作用,也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

5.3建立生态堤

在水库堤岸种植乔木、灌木等树种,堤岸边坡上种植藤本植物或植草来构造水库生态型堤岸。该工程在沿库岸水路界面陆地一侧建立起生态保护带,经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作用过滤营养物,可以起到净化水质、保存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同时亦有助于改善库区特有的生态景观,同时亦能防止库边垂钓活动对水质的污染。

5.4营造生态浮床

生态浮床是一种可为多种生物提供生境的漂浮结构,由植被基质、植物和固定装置组成。通过植物的吸收、吸附、同化、与微生物的协同降解及对藻类的生化他感等作用去除水中的氮、磷及有机物等来改善水质,同时人工植物浮岛还具有提高景观效果和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的效果,适用于天然景观河道、湖泊水体等一些缓流或静态水体。在水源地使用生态浮床,可以使环境水质得以净化,达到修复和重建水体生态系统的目的。

6结语

在应用水生植物保护饮用水源地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植物的选择以耐污能力强、去污效果好、根系发达及具有一定经济和观赏价值为原则。

②植物的配置要兼顾观赏和生态效果。

③尽可能多用乡土植物,保证效果的稳定性。

④采用科学的植物养护方法,发挥园林植物的综合功能和生态效益。

⑤为防止二次污染,应对各处的功能植被适时适量地进行清理。

参考文献:

[1]乔倩,陈刚才,常人卫.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水质状况调查与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2):175~178.

[2]董哲仁,刘倩,曾向辉.受污染水体地生物-生态修复技术[J].水利水电技术,2002,33(2):1~4.

[3]中湿地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湿地百科全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39~462.

[4]吴振斌,陈辉蓉,雷腊梅,等.人工湿地系统去除藻毒素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2):242~247.

[5]吴振斌,梁威,邱东茹,等.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基质酶活性与污水净化效果[J].生态学报,2002,22(7):1012~1017.

水生态修复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

《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文件提出,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与水害防治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11月20日,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体系52项指标中,有22项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占总评价指标的42%,在6项25条重点建设任务中,有13条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关,比例超过50%[1]。《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五年(2016-2020年)行动计划》提出了未来五年江西省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因此,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态文明的建设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提出了艰巨的课题。

1水生态文明的内涵

2008年,马存利在《水生态文明的法理分析及其制度构建》一文中首次提出“水生态文明”的概念。左其亭[2]指出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水和谐理念,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主体的人水和谐文化伦理形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础内容。王文珂[3]对水生态文明的界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人水和谐发展规律,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唐克旺[4]认为: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保护水生态系统、实现人水和谐发展方面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马建华[5]则提出,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处理与水的关系时应达到的文明程度,是指人类社会与水和谐共处、良性互动的状态。张诚[6]指出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以水生态系统为对象,通过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建设,使其满足人类社会发展需求,并最终形成一种可自我更替、完善的良性演化过程。丁惠君[7]则对前人提出的内涵进行了概括,提出水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水和谐,人类对水系统的利用、保护、管理、制度、文化以及理念的文明化,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系统完整的文明态。

2水生态文明的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国内众多省市已经开始水生态文明的实践,至2014年全国共有105个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并取得了许多实践性成果[8-11],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总体来说,中国水生态文明研究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视野等多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目前水生态文明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单个水资源管理问题。而现实情况是,现在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因其操作的多元化,势必会和其他部门发生关联,也没有办法直接剥离出来创建独立的部门,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形成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因此,多部门的合作和推动应该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从理论上来说,应将水生态文明建设从单一的水资源问题上升到更高层面的综合生态系统管理。

3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建设的关键是推进,如何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并以此来评估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建设潜力和态势,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改进和完善江西省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是文章重点关注的问题。

3.1构建健康优美的河湖水生态系统

江西水资源有“水量多、水质好、好利用、干扰少、潜力大”等明显特点,充分利用江特水资源优势和水系相对独立完整性,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构建健康优美的河湖水生态系统。江西省的多数城市都将河流水系的治理和保护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力提倡开展截污导流、岸线绿化、河道清淤、生态修复、水景观建设等工作。政府的重视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河湖水污染、河湖健康、水质水量稳定清澈、生态状态完整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构建健康优美的河湖水生态系统基本考核因素。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包括江西省在内的中国各大河湖生态系统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何在遵循系统自我修复规律的基础上,实行科学的人工修复是当前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主要涉及水质、水量两个方面。从水质上来说,应进行截污、拦污,生态疏浚、水生态系统重建工程,减少污水和污染物质直接排入水体,增加河道、湖塘自净功能,逐步实现水功能区的全面达标。在河流方面,采用河流水体净化创新技术,助推河流水质升级改善,研发技术在赣江、鄱阳湖消灭一批黑臭河流并维持在Ⅲ类以上水质水平,为建设美丽江西提供重要的水质保障。在湖泊方面,创新湖泊生态修复与蓝藻水华治理工艺,恢复健康的水生态系统,支撑鄱阳湖水质实现显著改善。从水量上来说,依照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和当地的水量条件,科学合理的调配可用的干净水源,保障河湖所需的基本用水,切忌违背水资源的地域特征,偏离河湖水生态建设的宗旨,盲目兴建所谓的水景观面子工程。针对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现状,孟伟[12]提出了构建流域水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框架,值得借鉴。

3.2重视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系统修复探究

江西省水环境恶化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①气候变化影响的加剧。土壤的荒漠化程度加重,洪涝频发。②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接近或超出水生态承载能力。地下水过度开采,废水污水排放量持续增加。③水生态涵养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由于不合理的开发,水源涵养区、河湖沼泽区、蓄洪区等的水生态涵养空间遭受严重侵占、挤压和破坏,使得城市水生态急剧恶化。④筑坝建库和大规模引水改变河流、湖泊的水生态环境。在施工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工程的安全可靠、技术可行,忽视了生物多样性、河流自净能力和原有水质恶化。江西省经过30多年的发展,虽然经济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代价也是相当大的,大多数水域都被污染,水生态系统亦呈退化之趋势。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①以点带面的开展江西省相关水域环境保护与系统修复的现状调查,实现水生态检测的常态化,依托各级水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及站点,对重点观测点进行长期监测和科学评价。②制定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系统修复专项规划,采取适应性的修复和管理方式,不断调整治理和保护的管理方式。以九江市十里河的治理为例,调水引流、截污、清淤、增加河床糙率、生物控制等措施,对十里河生态进行修复,划定水生态重点保护和保留河段,禁止或限制开发。③以技术带动管理,用先进技术确保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持续性。通过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系统修复核心技术或工艺的研发推广,不再受限于技术保障的缺乏而导致的末端治理,而是采取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手段,实现十里河水自流的治理目标。④多部门联合开展水环境水生态保护监督检查,严惩损害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的行为,减少面源污染,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水生态文明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准则就是发展和保护的和谐共存,在保护中求发展,以发展来推进保护,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3.3大力开展水资源与水文化理论研究,夯实水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开展水资源与水文化理论研究是水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基础工作。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江西水资源时空分布以及变化情况,才能确定水生态系统的保护程度、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水文化形成的原因,为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保护、规划及管理提供基础依据。水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法学等多学科领域,深受多学科交叉影响,这也无形中增加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的难度。权利的享有都会伴随着义务的产生,在流域水资源利用享有某方面的权利也就必然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义务人在履行义务时也想有一定的权利,这也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那么一旦发生对水资源造成破坏或者环境资源减损的行为,就应该追究行为人的责任,从法律上保证各方利益的平衡,确保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性[13]。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它能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巨大的利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非常遗憾的是,不论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江西这样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水资源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合理的科学的评估,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是较为匮乏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产权理论的提出是极有必要的。产权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由于产权界定不清而造成的利益冲突,解决流域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分配效率、保证社会公平、解决外部性问题。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人类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一门科学,其核心是生态系统理论。江西省作为农业发达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耕种中与自然环境形成了和谐共存的稳定平衡,遵循水资源系统循环的“度”,很好的利用了有限的水资源承载能力[14]。这种朴素的生态学理念引领着人们寻求到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点。加上这些年各种媒介都加大了水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持续曝光各类水生态环境成破坏行为,告知普通民众如何以实际行动保护好生态。在一定区域和程度上培养了普通民众正确的水生态文化价值观,遏制了水资源环境持续恶化的发展势头。

4结语

水生态文明已成为党的十之后中国生态文明问题研究的新热点,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作为生态学、环境学和资源科学的复合领域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新型交叉学科,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新方向。水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极大的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促进了传统的社会经济服务功能的发展。毕竟水生态文明程度的高低,是影响整个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直接因素。作为一项极富开拓性的工作,转变现有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思路和策略,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为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指明发展方向,进而发现最为适合的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途径已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孙晓山.建设江西水生态文明[J].当代江西,2015,11(2):44.

[2]左其亭.水生态文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探讨[J].中国水利,2013,54(4):1.

[3]王文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践思考[J].中国水利,2012,53(23):33.

水生态修复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水污染;植物修复;环境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146-2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重点项目:“伊犁河流域土壤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基线研究”(课题编号:XJEDU2010157)

氮、磷等营养物质和有机污染是我国水污染的两个主要方面,我国经济建设和水利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国家已经确立了本世纪末基本修复全国水生态环境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对现代生态修复技术的不断研究更新应用,完善水污染环境的治理工作。植物修复技术就是目前水污染治理中一项较为实用的技术,并且已经在我国的江、河、湖、海和水库等水污染环境治理中开始广泛应用。

1 植物修复技术

1.1 定义

植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绿色植物及其根际的土著微生物共同作用,实现对环境污染的清除,是目前一种较新的原位治理技术,其主要机理就是通过植物及其根际土著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积累或者降解转化。

1.2 特点

植物修复技术相比于其他的水污染环境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植物修复技术能够在现场进行,这使得治理污染过程中的运输费用得以减少,同时降低了人类和污染物直接接触的机会。

(2)能够有效地处理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物和富营养化物质。

(3)可以使水体营养达到平衡,使水体的自净能力得到改善。

(4)具有较低的工程造价,耗能少甚至是不需要耗能。

(5)不需要在水体治理过程中加放药剂,防止了水体的二次污染。

1.3 植物修复技术类型

1.3.1 植物挥发 植物吸收一些容易挥发的污染物后会在表面组织中将污染物挥发掉。空气中的活性羟基可以将植物茎叶挥发出的物质分解掉。植物自身不能降解污染物质,而是将污染物所处的环境进行转移,减少污染物总量。

1.3.2 植物固定 植物在吸收有毒有害污染物后,可以将其汇聚在植物体内,比如根、茎、叶中,将污染物的活动性降低,防止其扩散到周围的水体中,也就是植物对污染物起固定作用。随着植物的死亡腐烂,这一部分被固定的污染物会被重新释放到自然环境中。

1.3.3 植物提取 植物根系可以从土壤中将有机或者重金属污染物转移到植物的地上部分,通常是指那些累积大于叶片干重0.01%的Cd或者0.1%的Cu、Zn、Pb、Co、Ni,或者1.0%的Mn植物。

1.3.4 植物降解 通过植物或植物与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植物通过同化过程对污染物质进行降解,只是污染物的转换场所,并不对污染物进行存储固定,在植物死亡后,大部分污染物已经被降解为无毒性物质或无机物,可以有效地避免二次污染。

1.3.5 根系过滤 植物根系聚集着大量的微生物,特别是在距离跟表面1-3毫米的地方,这些微生物是没有种植过土壤的3-4倍。一些有机物能够结合植物使重金属的降解得到促进,还能使一些有机污染物矿化。

2 植物修复技术应用的要求

2.1 水环境的要求

2.1.1 水环境的条件 并不是说植物修复技术是万能的治理技术,其有着自身的适用性,该技术对水体的动力条件和水质现状都是有要求的。通常来说,植物修复技术在水流较缓的宽浅水体,不超过3m的水深中较为适用。另外,实践研究表明,水流的流速以及水力停留时间也影响着植物修复技术的运用。因为生物种群可以适应一定的环境胁迫,所以,植物修复技术对水质也有着一定的要求,污染高负荷的水环境不利于植物修复的进展。

2.1.2 水生植物的选型 水污染环境植物修复技术的核心是水生植物,水生植物不同会呈现不同的水体污染吸收能力和吸收效果,并且大型水生植物藻类的不同会使得抑制效应不同,对不同的水生植物藻类也使得同种水生植物的作用不同。而且,营养效率在过长的生物调控过程中较低。另外,分泌物浓度不同使得其对藻类的他感效果不同。因此,在水污染环境不同的治理情况下,对水生植物的选择非常重要。

2.1.3 护坡生态建设 在植物修复技术的使用中,江河湖库的护坡建设也对其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一直以来,人们对于防洪、通航等这类河道自身的功能较为注重,所以我国许多地方的护坡建设中普遍使用混凝土材料护坡、衬砌河床、截弯取直的做法。然而,这些做法实际上对土壤和水体的关系产生了割裂,分离了生物环境,水系和土地及生物环境相分离,对自然环境的生态链产生了破坏,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不和谐。护坡生态建设对生态修复有很好的效果,主要是在对初期坡面稳定和坡面植被保绿保活有所保证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通过人为手段使坡面植被群落的演替速度加快,将坡面与当地生态环境相互融合。护坡生态建设具有抗蚀、保水、增加截流面源以及坡面强度等功能,提供给植物足够的生长养分和良好的生长环境。

2.1.4 资金投入 在污染问题的治理中,资金投入始终是个大问题,植物修复技术也是这样。第一,植物修复技术自身的特点原因使得这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在技术开始阶段的资金投入可能不是最大的,但之后的技术、管理、维护等方面需要资金不断投入。第二,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是每个工程都要首先考虑的,在污染治理时,首先想的是少投入、快见效、实用性强的处理技术,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有所忽略。第三,国家在筹措生态资金时,实施了一些必要的鼓励政策,但是其效果并不是很好。

不难看出,水污染中植物修复技术的使用受资金的制约,资金的保障是植物修复技术实施的关键。

2.2 植物修复技术的要求

2.2.1 植物修复技术的关键性研究 对不同类型植物去除不同污染物的基础性研究是使植物修复技术优势充分发挥的关键,可以对水生植物的优化选择因地制宜,发展为一个完善的修复系统。并且在污染物被水生植物所吸收的最佳时期,人工收割及时进行,达到永久去除污染物的目的。我国在这方面相较于发达国家仍具有一定的落后性,所以,对关键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加强是非常重要的。

2.2.2 培养复合型人才 植物修复技术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学科,它涉及到多个学科,比如生物学科、环境学科、景观学、现代水利工程学、生态学等,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它对于人才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特别对于我国来说,地域广阔,水域环境有着极大的不同,使用植物修复技术对水污染进行处理,对这类人才的需求更是非常迫切。目前来说,这方面人才的培养还是很薄弱的,对我国植物修复技术的使用有着一定的制约。

2.2.3 水环境的生态管理 当今社会,生态化成为了发展的一种自然趋势,在管理上,生态化管理也成为了一种发展方向。虽然目前其机制还没有成熟,也没有可以借鉴和采用的固定模式,但相比于其他的管理,其具有自身的特点:第一,水体完整的生态保护一定要对有效性、持续性和整体目标进行强调。第二,执行时,水环境管理人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并且受过专业的培训,这才能在执行上给予其足够的权利。第三,生态管理中,要对基本流量、水质和水体自身的生态现状有所兼顾。提高水环境生态管理的宣传力度,使民间企业能够积极参与进来,并且对公众参与水环境生态保护活动进行推动。利用这些措施,对环境生态保护管理僵化的情况进行改善,为环境问题提供政策决策依据。

3 结语

水作为人类生存的根本物质基础,其污染问题对人类生存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水污染问题的解决是当前社会重点关注的话题。植物修复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以其效果好、投资少、管理维护方便的优点,在水污染环境处理中有着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冯杏彪,蒋韬,刘滨东,等.污染水体的植物修复技术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18).

[2] 刘音,张升堂.被污染水体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15).

水生态修复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沉水植物;水质效应;季节;伊乐藻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前言

由于我国目前水环境污染严重。据调查,全国近47%河段、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严重的水污染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主要表现在:高等水生植物消亡,鱼类绝迹,生物多样性下降。

由于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因此,水环境治理更是当务之急,在这样的形势下,水生态修复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前的热点。日本早在1965年就开展了恢复琵琶湖生态系统的工作;美国在水生态修复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的工程实践及室内研究。

对水环境进行整治主要采用截污、调水、清淤等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体的污染问题。而水生植物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水生态修复的关键是水生植物的恢复,但是对水生植物恢复后的水环境效应不明确。吴振斌等[1]的研究表明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有明显的净化作用;而杨清心[2]认为水生植物也会加速湖泊淤浅、引起水质污染等环境负效应。

因此,选择沉水植物并研究它的水质改善效应具有一定的意义,并能为水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前人对沉水植物水质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段时期内,也就是在一个试验周期内的研究,多数集中在春、夏或秋季中的一个季节,而且对冬季时期沉水植物的水环境效应的研究较少,对沉水植物在不同季节的水质改善效应的系统研究也少见报导[3~8]。于 是选择伊乐藻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不同季节时期的水质改善效应进行了对比研究。

1试验方法与材料

先从野外采集不同种类的沉水植物,将其栽种在盛有一定量自来水的大型塑料桶(底部直径×高=40×72 cm)中,放在室外自然光照下进行培养驯化,作为试验材料备用。

试验开始时,先将试验桶(上部直径35cm;底部直径28cm;高38cm。)洗干净晾干;向所有试验桶分别加入20L的新鲜(当天取)污水;挑选经驯化后生长状态良好的伊乐藻,称取100g放到各个试验桶中,开始试验。所有试验桶均放在室外自然光照的地方,但要避免雨淋。

试验期间记录水温的变化情况,水温是取三个时间点的平均值(8:00、12:00、20:00),采样前要按照每个试验组的蒸发量先补充蒸馏水。根据各个试验情况调整采样频率和试验周期,根据分析需要选择测定的水质指标[9]。试验结束时测定各试验组伊乐藻的植物量。

试验水样的有关水质指标、试验时间等相关参数见表1。

2试验结果与讨论

2.1不同季节的植物量变化

从试验结果可见(图1),四个季节中伊乐藻的植物量都有增加(不同季节试验所选起始植物量均为100g)。但从柱状图可以看出,伊乐藻在秋季试验时植物量增加最大,为65g;其次是冬季,植物量增加了47g;夏季10g;最小的是春季,只有5g。

2.2不同季节伊乐藻对水质的改善效应

2.2.1对TN的去除效果

从不同季节的TN去除率变化图(图2)上可见,伊乐藻对TN去除率最高的季节是秋季,最终的去除率约为30%。伊乐藻在冬季对水体中TN的去除效果最差,去除率只有10%左右。春秋季的去除率是先增大后减小,冬夏季是先增大、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2.2.2对TP的去除效果

在不同季节中伊乐藻对TP的去除率变化见图3。可见,在四个季节中,秋季和春季的去除率变化规律相同,去除率随着试验时间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夏季和冬季的去除率相同,随试验时间的延长,先减小后增大。总体上看,伊乐藻秋季时对TP的去除率最大,在冬季时去除率最小[10]。

2.2.3对NH3-N的去除效果

这三个季节中试验水样的起始浓度接近,这更有利于它们之间的比较。我们熟知伊乐藻是耐寒的沉水植物,能耐低温甚至冰点以下的温度。从伊乐藻生物量的增长可以说明,在夏季高温季节伊乐藻仍然可以生长,并且对水体中的NH3-N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从不同季节去除率图(图4)上可以更清楚看到,伊乐藻在夏季时对NH3-N的去除率最高,去除率随试验时间的延长增加迅速,试验结束时的去除率可以达到近75%,春季的去除率最小,伊乐藻几乎对NH3-N不起作用。

2.2.4对CODMn的去除效果

高锰酸盐指数是指在酸性或碱性介质中,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量,以氧的mg/L来表示。它是一个可以反映地表水体受有机污染物污染程度的指标。

通过四个季节试验的比较(图5),可以得出,在夏季时伊乐藻对CODMn的去除率最高,也意味着对有机物的降解作用最强;秋季的去除效果最差,甚至已经产生负作用。

2.2.5对藻类的抑制效应

叶绿素是藻类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所有的藻类都含有Chla。Chla含量的高低与该水体藻类的种类、数量等密切相关,也与水环境质量有关,是水体理化性质动态变化的综合反映指标,为水生生态系统测定中必选项目之一。

伊乐藻在夏季具有较好的克藻效应,从图6可以看出。夏季伊乐藻对藻类的抑制率约为50%;冬季伊乐藻的抑藻效果最不明显。

3结论

(1)秋季伊乐藻生物量增加最大;

(2)伊乐藻在夏、秋季节具有较好的水质改善效应。

参考文献:

[1] 吴振斌,邱东如,贺峰等.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水质净化作用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1,19(4):299~303.

[2] 杨清心.东太湖水生植被的生态功能及调节机制[J].湖泊科学,1998,10(1):67~72.

[3] 高光.伊乐藻、轮叶黑藻净化养鱼污水效果试验[J].湖泊科学,1996,8(2):184~188.

[4] 袁峻峰,章宗涉.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Kom.)对藻类的生化干预作用[J].生态学报,1993,13(1):45~50.

[5] 顾林娣,陈坚,陈卫华等.苦草种植水对藻类生长的影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3(1):62~68.

[6] ,濮培民,王国祥等.冬季净化湖水的效果与机理[J].中国环境科学,1999,19(6):561~565.

[7] 王国祥,濮培民,张圣照等.冬季水生高等植物对富营养化湖水的净化作用[J].中国环境科学,1999,19(2):106~109.

[8] 成小英,王国祥,濮培民等.冬季富营养化湖泊中水生植物的恢复及净化作用[J].湖泊科学,2002,14(2):139~144.

[9] 国家环保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4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