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茶艺课程培训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茶艺课程培训方案范文1
的确,无论是在一个个独具建筑特色的武夷茶楼,还是在一座座星际宾馆酒店的茶室里,欣赏武夷茶艺小姐们出水芙蓉般的典雅气质和娴熟的技艺,方能从中走进武夷茶文化所蕴含的博大意境―心灵的净化、生活的情趣、人生的淡泊,在这一道道独具韵味的茶艺流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样一群端庄的茶艺表演者中间。“叶灿”的名字经常被人提起,这是一个在武夷山有着传奇经历的女子――一个土生土长的武夷美女,从小就耳濡目染于武夷山深厚的茶文化,15岁便开始接触茶叶,成为武夷山最早开始茶艺茶事工作的从业者之……今天,她和她创办的武夷山“止止茶道”文化传播公司,已经成为展示武夷山茶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窗口。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武夷山人,叶灿出生在风景秀丽的度假区――公馆村,在“山与茶”这个独特环境的熏陶下,耳濡目染,时灿自小就跟“茶叶”打上了交道。看着长辈们在茶季挥汗如雨地制作茶叶,少年时代的叶灿就在思考,茶叶在这看似“刚硬”的背后,应该还有“柔美”的一面吧!于是,“怎么把武夷山的岩茶演绎出最女性、最典雅的景致”这样的想法,就在叶灿的心里产生了……
1995年,叶灿走出校园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在“武夷茶观”习茶、讲茶,那是武夷山最早开办茶艺培训的地方,而她也成为武夷山最早从事茶艺茶事工作的人员之一。从小有着灵山秀水的熏陶,加上天资聪慧,叶灿的茶艺表演水平进展得很快。
在中国的名茶中,武夷岩茶自古就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武夷山又是世界“双世遗产地”,这样优越的对外窗口在让武夷岩茶蜚声海外的同时,却也从某些层面上限制了对武夷山茶叶正面、积极的宣传。怀揣把武夷山最真实的茶叶和茶文化展现给世人的想法,在武夷茶观经过6年刻苦努力的研习和实践之后,叶灿决心走出去宣传武夷山茶艺。
从海南五指山探问“中华第一春”到云南勐海泡普洱,从湖南煮“茯砖”到四川寻“蒙顶”、“竹叶”,从梅家坞品龙井到祈门访红茶、安徽求瓜片和猴魁。叶灿的足迹踏遍中国各主要名茶原产区。
在与其它茶类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叶灿才见识到原来中国茶艺文化竟然是如此的博大精深,自己原本对于茶艺文化的领悟太局限了,“六大茶类各自都有其自身的魅力与文化。那能不能各取其长创造出一套全新的茶艺?”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叶灿脑海中形成。
就这样,叶灿一步步地摸索,也一步步地总结、开创出一系列的茶艺:待客型的乌龙茶茶艺、结合散文诗朗诵的花茶茶艺(自己编撰)以及禅茶、绿茶、红茶等等系列茶艺,包括正在整合的一套“唐煮宋斗明冲泡”的茶艺表演……
从茶艺的不被人所知到成为大学开设的专业课程,叶灿一路走来,看着、经历着也总结着、完善着。在长期接触茶艺表演的过程中,叶灿渐渐感觉到,不管是哪种茶类、哪种寓意的茶艺表演大多存在着同一个问题,就是仅停留在茶艺表演本身,而没有上升到茶文化和历史的层面。因此,中国的茶艺表演相对于源远流长的中国茶史来说,显得非常肤浅。但久而久之。文化可能就会断层、失传……作为一个内心热爱茶文化的工作者,叶灿不想看到这样的结果,“从仅仅停留在表演18道茶艺升华到结合茶历史传播茶文化,这才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于是,她想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有益于茶文化传播的工作!
十多年来,叶灿经常在工作之余带一套便携茶具,历茶区,拜访交流。她从浩瀚的茶文化中汲取精华,逐步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茶艺表演风格,也创办了一家名为“止止茶道”的文化传播公司。
从日本茶道的“焚香、插花、点茶、挂画”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俭、清、和、静”以及“怡情悦性”的茶艺境界来看,叶灿觉得,世人其实都是讲究从泡好茶的技术上升到享受茶的艺术,强调的是在浮华世道下静心陶冶情操,追求的是品行上的虔诚、忘怀与端庄。而这恰恰也是“生活与禅”的要义:追求的是平静的心理以及高妙的精神――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自2001年始,叶灿和她的“止止茶道”走出武夷山,先后打拼于北京、上海、深圳,负责过北京碧水丹山茶馆、上海慧宛茶会所、深圳名人茶会所的筹办、人员招募培训及开业初期的管理。因为茶文化活动的策划实施成功。这些茶馆(会所)开业不久都能领当地一时之风光,高端客户趋之若鹜,营业红火。
正因为有着这么一身强硬的“内功”,也正因为对“大红袍”,对武夷山茶文化、茶事业的由衷热爱,叶灿在武夷山的影响力日渐凸显出来。近年来,叶灿负责接待过众多的海内外友人和文化名人,并多次圆满完成了茶事出访、茶艺表演及茶文化解说的接待工作。
当2006年武夷山市政府把“大红袍”景区茶文化经营网点的经营权拿来公开招投标时,叶灿和她的止止茶道认真制做了一份投标方案计划书,并且在招投标现场陈述了自己的经营理念、设计视角以及对武夷山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由武夷山市领导、景区代表、茶叶专家、武夷学院旅系教授等组成的评委团通过问答的形式,给予叶灿综合分最高分的充分肯定。获得该网点的经营权,叶灿感到由衷的欣慰:因为每有重要领导接待,“大红袍”这个景点是必到的,那里的每一个角落、一草一木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叶灿也看到“大红袍”景点每年200多万的客流量,这对于展现传达武夷山茶文化、茶历史来说,是一个极好的窗口,经营方案能够得到专家评委团的通过,对自己来说就是最好的肯定1
茶艺课程培训方案范文2
[关键词] 行业互动;饭店服务;实训课程;内容整合
[作者简介]刘换菊(1980―),女,江西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史术光(1981―),男,江西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吕 敏(1980―),女,江西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贾 超(1981―),男,江西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袁 林(1962―),女,江西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江西 九江 332005)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基于行业互动的饭店服务实训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与创新”(JXJG-11-17-14)
一、基于行业互动的饭店服务实训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与创新机制研究背景
市场经济与行业发展对旅游高等教育的进程起着极大的引导与推动作用,主要反映在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结构的调整和对人才素质的提高与培养上。[1]
目前高等院校旅游专业饭店服务实训课程主要开设有《餐饮服务模拟实训》、《客房服务模拟实训》、《前厅服务模拟实训》等课程。为了突出学校个性与特色,很多学校都急于靠近所依托的平台和师资力量而开设方向模块教学,导致专业定位不准、课程结构失衡、专业人才需求与供给不匹配、培养目标空泛难以实现。课程教学没有突出行业互动,饭店服务实训课程内容仍以专业型、基础型、知识型、接受型为主,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同时在课程内容、师资力量、教学方法、考核手段、实验条件等方面的配套情况较差,难以满足学生求知需求。同时以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职业需求,导致“教与学”、“学与用”的严重脱节。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饭店服务实训课程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所以改革迫在眉睫,我们应积极地实现饭店服务实训课程内容整合,由专业型向通用型转变,由基础型向应用型转变,由知识型向素质型转变,由接受型向创造型转变,适应行业人才需求。
二、基于行业互动的饭店服务实训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与创新内容
通过合作实习基地(星级酒店)问卷调查显示:多数星级酒店在人才选用过程中,比较注重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具体来说,从业人员首先要有良好的职业形象、职业行为和职业意识;其次要有阳光的职业心态;最后应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所以饭店服务实训课程教学内容整合过程中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项目、教学计划等都应以行业要求为导向,致力于改变旅游专业实训课堂教学“重知识,轻文化;重技能,轻涵养”的教学状态。将职业心态和服务意识培训作为课前一练,把文化知识学习和道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强调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为行业培养学习型应用人才;组织小组探究学习,体现企业团队合作精神;强调专业技能的行业化、规范化操作,并基于此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创新研究。
(一)修改培养方案,提高学生职业素养,适应行业要求
按照行业要求修改、优化培养方案,增设《酒店服务礼仪》、《酒店社交礼仪》、《职业形象塑造》、《专业实训二》(调酒)、《专业实训三》(茶艺)、《专业实训四》(插花)、《专业实训五》(咖啡)等课程,首先贯彻执行为旅游行业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的教学方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旅游人才;其次调整课程结构及其学时学分的比例,将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学分进行提高,同时将教学实习由原来的三个月时间增加到六个月,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也集中进行六个月,并且有专门老师进行定期指导和考核。综上所述,以行业为导向调整培养方案,在学校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并将课堂现场化,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教学实践,从而培养出适应旅游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修改教学大纲,整合实训内容,紧贴行业需求
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将原有的一些实训课程进行行业评估,修改教学大纲,整合实训内容。比如《饭店服务实训一》(客房)课程,原来开设的实训项目只有西式铺床,已经过时,这与如今酒店行业的要求相去甚远,不符合行业需求。在此基础上,增设中式铺床等实验项目。同时在《饭店服务实训二》(餐饮)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原来的中餐摆台项目的基础上增设了西餐摆台,适应行业发展的全面要求。同时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学生客观要求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状况开设相应的饭店服务实训“课程超市”,以此来拓展学生的选择范围,让学生进行“自助式”课程消费。在课程内容整合的时候分为两块来考虑,一是“相对固定不变”的课程体系,也就是培养方案中的必修实训课程;另一部分是“可变的”课程体系,建立相对稳定又动态变化的更新机制。如学生可以在课程超市中进行选择,通过学习可以考取中级餐厅、中级客房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茶艺师、调酒师、餐饮职业经理人以及咖啡师、化妆师、礼仪师等等证书,适应行业要求,拓宽就业范围。
(三)更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满足行业需求
在实训教学上许多院校还沿袭“教师台上讲,学生下面做”、“先讲解再练习”等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听的多,实践操作少,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2]如只重视摆台、铺床等技能练习,没有涉及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设,没有考虑到服务情景的综合模拟训练。饭店服务环境复杂多变,要在服务过程中学会突发事件的处理,所以课程中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同时每学完一个实训项目,都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比赛,表现突出的小组,提高平时成绩,从而使得表现差的小组找到差距,力争迎头赶上,大大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同时可以通过短期现场化教学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满足旅游行业的用人需求。
(四)师资企业化,及时更新行业理念,满足课程教学需求
饭店业对实践要求很高,课堂教学必须以实践为主,而教师作为教学主题应具备较强实践能力才能驾驭实训课程教学。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大部分执教老师都有在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外出带学生实习或外出进修的经历,具有动手教学能力强的特点,其中全国星级饭店评审员2人,餐饮职业经理人4人,全国中级茶艺师考评员(江西省)1人,全国中级调酒师考评员(江西省)1人,茶艺师10人,调酒师12人。近几年派出进行相关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的老师达20余人。但是真正在酒店行业工作过的企业型老师还没有,这使得有些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准,教学内容陈旧、对教学创新不足。今后应加强教师的企业化培养和培训,真正深入企业去学习,并保持常态,适时更新教学内容,真正为旅游行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也可以在实训课程授课过程中邀请部分酒店职业经理人做兼职老师,不定期的到学校为老师和学生授课,将酒店最新的理念带入课堂,弥补教师行业经验缺乏、消息闭塞的不足。
三、基于行业互动的饭店服务实训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与创新实践效果
通过修改培养方案、整合饭店服务实训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以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并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和社会的一致认可。
1.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饭店实训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创新让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无论从学生的外在形象还是从学生的内在素养、业务技能等方面都得以提升。从2011年开始,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学生在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在全国饭店服务技能、江西省饭店服务技能大赛、九江市及学校相关比赛中屡获佳绩。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学生取得中级调酒师、中级茶艺师、客房服务员、餐饮服务员的人数已达千余人次。
2.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近年来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学生广泛受到各大星级酒店及服务企业的青睐。学生实习和就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厦门、苏州、杭州等各大城市。并且通过近几年的跟踪与反馈,用人单位对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学生各项素质指标评价为优良的达80%以上。
茶艺课程培训方案范文3
关键词:高职 酒店管理专业 生产性实训基地 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f2010)09-132-02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是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场所,也是学生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团队意识、成本意识、安全生产意识和环保意识等职业素养养成的主要场所。因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近几年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促进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被评为2008年广州市属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要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不同要求,借鉴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职教经验,通过与企业专家合作,对专业主要就业岗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开发专业课程,整个专业课程体系遵循从“服务员一领班(主管)一部门经理”的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根据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群)的认知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和专业学习领域课襁的教学要求,突出“岗位能力为本、先进服务技术、:[学交替”的理念,建没具有真实岗位、能反映酒店及餐饮企业一线服务新技术,集“技能与创新训练、职业培训与资格认证、新技术推广、职业素质训导”于一怵的综合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室的建设实践
本号业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后共获得中央、省、市以及学院自筹资金累计934万元,为了满足本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新建和改造原有实训室如表l所示。学院从校外合作洒店引进1名餐饮职业经理人担任颂雅园餐厅实训室建设的负责人,全面负责餐厅的设计、设备采购、装修、经营管理和服务技能课程的教学。结合课程“前厅与客房服务”、“前厅与客房管理”的建设,改造原有经营性青年旅馆;结合课程“餐饮服务”、“酒店餐饮管理”、“调酒与洒吧管理”的建设,新建经营性的颂雅园餐厅(含中餐、西餐、酒吧),并配套新建茶艺实训室、酒店信息管理实训室、礼仪实训室。在校内生产性实圳室引入企业文化建设,安装现代酒店及餐饮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按照职业标准和现代企业管理要求,营造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拘环境。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
实训基地建成后,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学校拥有基地的所有权。学校与承包人、旅游管理系协商,通过承包协议的形式,将实训设备、设施的使用权承包给某职业经理人,承包人按协议履行承担酒店专业教师的课程教学和学生顶岗实习职责,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和承包人协商共同制定青年旅馆和颂雅园餐厅的各岗位位工作职责、服务流程、质量标准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达到承包人、学生、教师、学校四者共赢的局面。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探索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室按照酒店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安排学生在青年旅馆和颂雅园餐厅各岗位顶岗实践,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参与产品的生产、销售、成本核算、市场推广、对客服务等,以解决目前高职生在酒店顶岗实习“岗位单一、轮岗困难、岗位以基层服务为主”的问题。青年旅馆和颂雅园餐厅的组织机构如图1和图2所示。充分考虑校内生产性实洲基地的运营环境,建立合适的运行管理机制,使校内学生顶岗实习管理逐步规范化。
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营效果
1.实现教学内容与:[作任务的合一。本着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工学结合课程的理念,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完成行动领域归纳,参照酒店服务类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标准,设计学习情境,如表2所示。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完整工作过程,各个学习情境之间是平行或包容的关系,并分别涵盖相关工作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的内容就是让学生完成企业的某一项工作任务,即通过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任务式课程,以任务形式驱动学生完成专业学习,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为一项项具体的、形象的工作任务,激发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
2.实现学生与经营者合一。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如青年旅馆、颂雅园餐厅里,学生既是专业技能的学习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近三年该专业根据青年旅馆、颂雅园餐厅的实际经营情况,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定期组织“青年旅馆、颂雅园餐厅营销方案设计大赛”、“青年旅馆、颂雅园餐厅服务满意度调查”等活动,学生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情境下,真正感受到职场的氛围,能很快地完成角色转换。学生通过在生产性实训基地经营活动实践的切身体验,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职业素质得到迅速提升。
3.实现课程考核与工作表现合一。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的课程学习其考核与评价内容包括工作成果考核和过程评价。以“餐饮管理”课程为例,工作成果评价主要考核“菜单设计、餐厅服务流程及标准制定、餐饮促销活动方案编制、餐饮成本核算”等的质量。过程评价主要考核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r作计划性、工作安全和保护意识以及工作岗位的卫生习惯等方而,可选择采用观察、专业答辩与交流等方式。具体操作时,可选用其中一个学习情境或设计一个新学习情境来进行考核与评价。考核与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组员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并按照对各个评价项目的掌握程度对不同的评价项目分配相应的权重,尽量保证考评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如表3所示。
4.实现考核标准与职业标准、企业标准合一。在青年旅馆、颂雅同餐厅、茶艺实训室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学生实训考核项目、评分标准和酒店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规范结合,使学生在“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酒吧服务、茶艺服务”等方而达到中级以上服务员水平,近五年学生的中级调酒师、中级茶艺师考证通过率为99%。多年来该专业的服务技能训练项目一直聘请校外实训基地五星级酒店的服务技师担任教学,这样就使校内的实训和校外的顶岗实习有机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和企业的满意度。
茶艺课程培训方案范文4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保护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1]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如何保护及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全国各地贯彻落实国家“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实施。而地方高等院校以服务地方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办学宗旨,在这个新课题上应该当仁不让,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是紧迫的,而高校在信息型实践与社会参与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希望各地高校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事业中,发挥大学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职能、人才培养和培训以及重要的文化发展创新作用。”[2]那么,地方高校在保护工作中究竟有哪些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应如何充分发挥优势,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呢?
一、地方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势
(一)人才培养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存在方式是活态的教育管理论文,文化形式与文化空间只有在传承发展中才能保证其鲜活的生命力。”[3]根据这一特点,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除了进行全面的普查、搜集、记录、整理之外,还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而高校汇集了大批的青年学生,他们是传承与创造发展的主体。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培养他们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从事保护工作的能力。这些影响是深刻持久的。学生在毕业后也有可能选择从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从而更好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事业添砖加瓦。而在涉及到如何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的问题时,一般可以通过如下形式:其一,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或在相近专业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模块课程,培养能够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人才;其二,开设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选修课。
另外,高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可以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同时也可以为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专业教师可以组织广大的学生到民间采风,积极调研,参与项目研究。在锻炼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二)信息资源优势
信息同能源、材料并列为当今世界三大资源。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利用是极其重要的。而高校在这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图书馆是大学校园的信息中心,信息资源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传播方式也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文献资源、数据库和电子出版物等现实馆藏外,还有虚拟馆藏,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及通讯设备共享馆外大量的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教育引导、文化熏陶等功能。另外,图书馆拥有的场地、设备和专业的人员,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中提供展示、宣传的平台。
(三)科研创新优势
高校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传习地,也是高素质人才的云集之地,长期以来在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上走在前面,起步较早。高校有志于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一直笔耕不辍,申报科研项目,积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上作努力,出版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是其他部门难以媲美的。高校对外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各高校间也互相配合,资源共享教育管理论文,这样,无形中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发展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地方高校经费稳定,组织有序,往往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中心,具有其它部门不可替代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调动学校内部各方面力量,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举办学术研讨会,设立研究机构,创办刊物展示研究成果,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活动有一定的优势。
二、充分发挥优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潮州素有“海滨邹鲁”的美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同时也培育了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级别,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8项。潮州市可以说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的城市。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潮文化的灵魂。潮州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潮州音乐、潮剧、潮绣、潮州木雕、潮州歌册、潮州菜烹饪技艺、潮州铁枝木偶戏、枫溪瓷烧制技艺、茶艺、潮州剪纸……,涉及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种类繁多。但是,大多数项目后继乏人,保护和传承工作日益紧迫。韩山师范学院是潮州市的一所高等师范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拥有其它部门不可比拟的优势,作者拟以此高校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设置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
韩山师范学院于2011年设置了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陶瓷艺术设计(枫溪瓷烧制技艺)、雕塑艺术设计(潮州木雕)、服装设计(潮绣)、烹饪工艺与营养(潮州菜烹饪技艺)。其中前三个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最后一个是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专业的设置以充分的调研论证为基础,针对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缺乏的状况,学院在师资力量充足、各种条件都已成熟的情况下申报设置这几个专业,并形成“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3+2+2’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构建方案”申报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已获广东省教育厅批准。韩山师范学院根据社会需求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举措,不仅是为自身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尝试,也是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地方文化产业教育管理论文,探索使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优势得到最佳发挥的有效途径。
(二)开设相关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韩山师范学院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意义,很早就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类的课程。例如,美术学专业开设《潮州剪纸》、《潮州木雕》等课程;音乐学专业开设《潮州音乐》、《潮剧欣赏》等课程;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开设《潮菜制作技术》、《潮州小吃》、《潮州茶文化》等课程;同时还开设《潮汕历史文化》、《潮汕民俗研究》等校性选修课。这些课程的开设大受学生欢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集体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是中华民族的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地域历史文化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创新意识,从而为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建立研究机构,大力争取政府支持
1991年,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设立“潮汕文化研究室”,后更名为“潮汕文化研究中心”。2002年,在原有基础上设立“潮学研究所”,定位为学校直属科研机构。2008年,学校与潮州市政府合作成立市校共建了“潮学研究院”,并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于1991年8月创建的涵盖汕头、潮州、揭阳三市的民间学术团体)合办了大型学术刊物——《潮学研究》。可以说,韩山师范学院在潮汕文化研究上一直走在前列,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方面。主要有:一批有志于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积极申报课题,如《潮汕民间剪纸的普查和抢救》、《地域文化与潮州民间剪纸》、《正字戏文献抢救、整理及研究》等,孜孜不倦地从事潮汕民间剪纸、正字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抢救和研究工作,并出色完成课题研究,出版发表了大批相关的论文及著作;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举办或参与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积极与国内外的同行进行交流。例如:2003年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联合举办了“历史人类学讲座系列”;2006年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中国地方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等。几十年来,韩山师范学院以“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精神,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四)发挥社团作用,传承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韩山师范学院的社团文化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有些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的重要阵地。于1987年创建的潮风学社,是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最为悠久的社团之一,经常组织社员开展民俗采风、义教、民俗征文比赛等活动教育管理论文,为韩师学子提供一个了解、学习、研究潮汕历史文化的平台;茶艺表演队成立于2008年,社团虽然年轻,但是表现不俗。2010年,我院茶艺表演队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工夫茶”传承人叶汉钟老师的带领下,在亚运会、亚残运会上为世界各地来宾表演了潮州工夫茶、茶艺服务等,展现了传统潮州工夫茶的魅力; “卡通潮剧”是韩山师范学院2005年立项的科研课题项目,它将潮剧与动漫完美结合,为潮剧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青少年了解潮剧,喜爱潮剧。后在此基础上成立潮动画工作室,现在仍孜孜不倦地为潮剧和潮州童谣的传播作努力。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韩山师范学院作为潮州市的一所高等师范院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应该主动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义务,不遗余力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奉献力量,同时,也不断地在此过程中构建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彰显百年院校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
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3/001325/132540c.pdf
茶艺课程培训方案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小专业专业建设
【分类号】G718.5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从建立之初就是社会需求量较大的热门专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据全国星评委办公室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14680家星级饭店,“高星级”从业人员2010年缺口超过30%,星级酒店每年需补充各级管理人员20%左右。但由于想从事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往往高考成绩居于下游,对于很多综合类高职院校来说录取率一直不高,这就导致酒店管理专业吃不饱、干不好,济南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自2004年建立至今,经历了十几年的建设历程,最终形成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法符合规律、拥有较强师资力量和实训条件的“小专业”,本文从下面三大方面论述一下建设思路和成果。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
人才培养方案无疑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经历十几年的建设已经非常成熟,全国有很多国家级重点专业和示范性院校所做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成为标准,但是作为“小专业”,我们在建设酒店管理专业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由“宽泛”变为“狭窄”
培养目标的准确与否是人才培养的能否成功的基石,由于酒店行业的就业群体非常庞大,岗位分布也十分复杂,加之“小专业”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上确立了“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的思路,选择与合作企业一起培养特定的酒店人才,由原来的尽量适应各种星级、各种岗位需求,转变为在紧密的“校企合作”培养的基础上较为“狭窄”的培养目标,近几年逐渐建立起了“豪华五星级方向”和“国际邮轮乘务方向”两个培养方向,以国际酒店管理集团为切入点,深化校企合作,与各大国际邮轮公司继续实践酒店管理专业“分方向”发展。
2.核心课程体系与“分方向”课程体系的建立,体现了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特点和不同企业的企业特色
核心课程体系体现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不同培养方向的职业共性,也是酒店管理“小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为此我们紧扣酒店行业的餐饮和住宿两大主体业务,建立了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体系,以酒店服务基础素质、酒店服务基础技能、酒店督导管理基本能力三个层次的课程,形成了“两纵三横”的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这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对固定的部分;除此之外,为了突出“分方向培养”的人才培养特点,我们和合作企业一起,通过详细的调研、研讨和协商,共同开发了“分方向”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即豪华五星级酒店方向课程体系和国际邮轮乘务方向课程体系,这部分课程主要由合作企业承担教学和培训任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和实习实训资源不足的缺陷,增加了学生接触企业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合作企业的积极性。
3.建设并实施基于“校企一体、淡校旺企、逐级提升”培养模式基础上的“校企一体、定向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在“分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与企业一起,创新实践“校企一体、淡校旺企、逐级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把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职业精神、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职业道德提升促进职业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达到酒店行业对于管理人才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基于工作过程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使核心课程对应核心技能,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和任务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用任务驱动教学,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采取双元授课、双元指导、双元监控、双元评估、双元地点、双元身份的共育模式,达到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目标融合,直接为企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最终形成系列的酒店管理专业“校企一体、定向培养”的“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方案与师资建设相适应,核心课程体系与校内师资同步建设
“小专业”的瓶颈之一就是师资力量,为此,针对方案中的三大课程体系我们采取了三种措施,其一,公共课程师资学院统筹解决;其二,“分方向”校企合作课程师资企业为主解决;其三,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师资重点建设;下面重点介绍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师资建设的内容。
核心课程师资方面以自建为主,在本专业建设之初,我们只有三名校内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很多专业课程需要外聘教师完成,教学质量难以控制,课程建设也无从谈起,为此,我们坚持引进人才建立校内专职教师队伍;在这个方面我们始终坚持两个原则,就是按课程引进、按兴趣引导,即主要引进核心课程体系中所需的师资,在引进后按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兴趣点确定主攻方向,例如,有教师喜欢化妆、注意形体,就积极引导她注意礼仪和形体训练等酒店服务基本素质类的课程,再如,有教师在上学时参加过酒店客房部的实习并对此有很多心得,工作后有在酒店客房部打工的职业经历,喜欢研究客房服务技能和管理知识,就积极引导他教授客房服务技能和客房管理方面的课程。经过十年左右的引进、训练、适应和磨合,济南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逐渐形成了一支年轻化、职称比例较合理、全员拥有初步职业经验和中高级酒店类职业资格证书的师资队伍,完全可以胜任核心课程的所有教学任务,并且多名教师已经开始在酒店管理专业内多方向发展,为此,我们拓展出了多门酒店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比如,酒吧管理、调酒服务、茶艺服务、康乐服务等。
三、校内实训条件建设与核心课程体系相适应,积极建设拓展课程和分方向课程实训条件
校内实训条件建设的相对滞后,是酒店管理专业成为一个“小专业”的重要因素;由于受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建设速度缓慢,近几年刚刚完成了从“有限训练”到“综合实训”的转变,在这一方面有如下几点经验可以分享。
其一、先“训练”后“实训”
我们在专业建设之初,首先建立的是基本训练条件,对酒店管理专业来说,也就是首先建立了中餐摆台训练室、西式做床训练室,为学生提供有限的训练空间,至于其他训练和实训,主要依靠虚拟课堂和实习单位来完成。随着招生人数的稳定、师资力量的增加、实习单位支持,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多次普惠性院校建设资金的有力支持,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们终于按照核心课程体系的需要建立起了系统的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训体系,它由八个实训室和一个校中厂组成,基本可以支撑百人规模以内的训练、实训和现场管理情景化教学需求,初步达到建设目标,并且具有了针对酒店服务与管理人员开展社会培训的能力。
其二、紧扣核心课程体系,适度拓展实训功能
茶艺课程培训方案范文6
关键词:恩施州七大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途径;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F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2-0140-03
随着恩施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支柱产业的人才需求也随之加快。尤其在生产设备运维技术、产品加工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紧缺,现有技术人员的理论基础普遍有待提高,人才队伍稳定性也有待加强。产业的人才资源缺口严重阻碍恩施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产业迫切希望解决但自身又难以解决的的现实问题。因此,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探索研究各类人才资源的建设与保障,成为恩施州经济发展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重点以恩施州茶叶产业为例,研究人才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与保障措施,为其他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提供借鉴,对恩施州七大产业链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 恩施州茶叶产业人才队伍现状及需求分析
1.1 恩施州茶叶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恩施是茶叶的故乡,产茶历史源远流长,饮茶、种茶、制茶文字记载已有1 700余年,全州种茶可开发面积140多万亩,目前全州茶叶面积已达XX万亩,产量XX万吨,产值XX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州市之首。茶叶成为恩施州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恩施州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茶产业链建设为全州六大产业链之一,其快速发展对恩施州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2 恩施州茶叶产业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恩施州茶叶产业的迅猛发展,人才队伍也随之提升。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恩施州茶叶产业目前的人才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在人才资源建设和利用方面都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是恩施州的各茶叶企业发展不均衡,整个茶叶产业的技术人才分布不合理,总量也不足。
二是茶叶产业中,绝大多数技术人才是从学历较低且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起步,靠长期实践来积累知识和技能,等技术相对成熟时年龄已较大,从而导致茶叶产业的人才队伍老龄化趋势明显,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成长后劲不足,尤其缺乏较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阻碍了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从茶叶产业角度进行系统性的人才培训较少,且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有待提高,尤其是在精加工、营销策划、信息技术应用和设备的高效运维等现代技术方面的培训不足,致使优秀人才队伍的成长较慢,产业的创新力受到影响。
四是人才观念落后,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重用优秀人才的意识和氛围不浓,产业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影响茶叶产业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壮大。
1.3 恩施州茶叶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从产业链来看,恩施州茶叶产业链包括茶叶种植、初精加工、包装、销售、物流及品牌建设等全产业链条环节。茶叶产业链需要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标准化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重点品牌培育、茶文化产业发展、茶叶科技支撑等6个方面加强全州产业链建设。恩施州茶叶产业链的建设与发展,人才是关键!根据恩施州茶叶产业的发展要求,必须建设一支包括茶叶种植型、加工型、经营型、茶艺型、产品开发型、设备运维型、管理型人才且数量足够的人才队伍,以适应服务于恩施州整个茶叶产业链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茶叶产业相关企业的调研,茶叶产业链的人才资源建设必须首先以企业岗位及其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以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目标的需求为基础。对接恩施州茶叶产业链相关岗位及职业能力类型分析,见表1。
2 恩施州茶叶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途径与保障措施
地方产业的发展,人才资源支撑是关键。从院校、社会引进人才和产业自身培训人才是产业人才资源建设的主要途径。如何保障产业人才资源建设求实效?充分发挥地方职业教育的功能,校企合作共同促进产业发展是必选路径。在此,结合恩施州茶叶产业链的人才需求和地方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探索恩施州茶叶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途径与保障措施。
①以政府重视,政策支持为前提。
②创建恩施州茶叶产业人才培养储备基地。
根据恩施州茶叶产业链的技术应用需求、产业特点与职业标准,地方职业院校与产业企业进行对接合作:针对茶叶产业基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及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共同构建与恩施州茶叶产业相对接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开发包括通识能力培养、专业基本能力培养和地方产业专门技术能力训练所对应的课程体系,科学优化培养内容;建立校企联合评价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学校、企业、学生互惠互利,有效保障产业人才资源的储备。
③建立恩施州茶叶产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实施滚动式针对性集中培训。以恩施州茶叶产业主管部门为纽带,以地方职业院校为依托,建立恩施州茶叶产业的职工技能培训基地。以产业具体岗位人员的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为逻辑起点,科学制定符合培训对象特征的培训大纲、培训计划和培训考核方案,按岗分类培训。充分利用地方高职院校的优势资源,根据产业各自的生产特点,每年滚动式分期集中培训,企业内部建立员工的培训档案,学校和企业一起进行培训考核,学员的培训考核成绩及工资晋级与奖励挂钩。通过这种按岗针对性培训,使恩施州茶叶产业现有技术人才队伍的能力水平与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增强恩施州茶叶产业的自身造血功能。以恩施州茶叶产业骨干技术人员的培训为例,探索其思路如图1所示。
3 恩施州七大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策略建议
恩施州委六届五次全会以来,恩施州把产业链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以“现代烟草、茶叶、畜牧、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信息”等“六大产业链”为重点,以“绿色食品工业、能源工业、烟草工业、矿产工业、建材工业、医药化工产业”六大工业为支柱产业的格局。把“大健康”产业列为恩施州第七大产业,深入推进“产业兴州”,全力打造恩施经济“升级版”。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是恩施州惟一的高职院校,依据恩施州产业发展规划、支柱产业的发展需求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加强专业与产业的精准对接,深化专业改革,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资源的新要求,是恩施职院必须履行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神圣职责。借鉴恩施州茶叶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思路与方法,提出恩施州七大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的策略建议。
①充分利用政府重点加强产业链建设的政策和机遇,争取更多的人才资源支持。
②以产业的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为助动力,以产业行业协会为纽带,充分利用地方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实现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保障与人才培养储备。
其一,在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下,以产业行业协会为桥梁,促进产业与地方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鉴定校企合作协议,创建恩施州现代烟草、茶叶、畜牧、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信息、大健康等产业的人才培养储备基地。
其二,以产业行业协会为纽带,以产业人才培养储备基地为硬件基础,搭建产业与专业的对接与合作平台。
其三,以产业与专业的对接合作平台为依托,校企合作开发产业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以学校为主,产业企业参与,进行产业人才需求调研,获得恩施州各产业链的技术人才需求与行业企业职业要求。
其次,根据调研结果和行业企业职业标准要求,地方职业院校与产业企业合作开发与恩施州各产业链建设相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由通识能力培养、专业基本能力培养和地方产业专门技术能力培养所对应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科学制定教学标准,设计教学方案;建立校企联合评价人才质量的评价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协议,保障学校、企业、学生互惠互利,确保产业人才资源的需求储备。
③以恩施州产业主管部门为推手,以产业行业协会为纽带,以地方职业院校为依托,建立恩施州各产业的专门技术人员培训基地(职工培训基地)。
以产业具体岗位人员的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为逻辑起点,根据培训对象的特征,科学构建滚动式的按岗分类集中培训的培训体系。在产业相关主管部门的协同下,职业院校与产业合作实施对产业的现有人才队伍进行专门技术的提升培训。
4 结 语
以政府职能部门和产业行业协会为桥梁和纽带,建立各产业的“人才培养储备基地”和“职工培训基地”,建立与各产业相对接的由校内校外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共同实施人才的培养与培训。通过这种“双基+纽带+团队”的产业人才资源建设模式,使恩施州七大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与保障落到实处。“双基+纽带+团队”产业人才资源建设模式创新与实践,对恩施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 恩施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
[2] 恩施州统计年鉴,2015.
[3] 2016年恩施州政府工作报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