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1
1、农产品市场问题
农产品市场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市场制度尤其是市场准入制度建设滞后,不能保证参与交易农产品的质量,质量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保鲜、储藏设施不配套,导致参加农产品质量下降;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地区封锁无法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受到农产品市场发展不健全的影响,大多数农业企业不能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不能对农产品的需求模式已经由温饱型转变为营养型而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企业产品供给不能从提高生活质量、追求生存安全的角度出发,向市场提供能够满足消费者希望得到低残留、低污染、食用安全、自然生产、营养丰富、口感好的高质量绿色农产品。另外,农业企业还忽视了对产品品牌的树立和形象维护,使得企业产品进入市场没有明显的标示与其他同类产品相区别。
2、农业企业资金来源问题
企业几乎都会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农业企业也不例外。然而,由于工农的不平衡发展,农业企业的特殊身份,使其比其他类型的企业更难从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农业企业的迅速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虽然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些为农村部门服务的金融机构,但是这些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金融风险,维护自身利益,多数贷款只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粮棉油主要农产品收购。农业企业想要从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信用社得到贷款,常常需要通过非正规途径、暗箱操作解决,而通过这种渠道获得的贷款也容易变成银行的呆账、坏账。在这种情况下,民间借贷成为农业企业经营信贷中的重要来源。
3、农业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来源问题
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同样现代农业、农村改革的成功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这一最关键因素。农业企业化是一种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一批新的具有创新精神、市场意识和战略眼光的新型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于培育和发展农业企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目前绝大多数农业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包括企业家的学历和素质都不高。
二、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改革农村金融组织并积极培育
农村金融组织应平等对待农业企业和工业企业,不应在贷款方面歧视农业企业。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应开列农业企业专项资金项目,积极支持农业企业发展。如主动支持城郊型农业、资源开发型农业以及高科技、外向型农业企业等高效农业;积极支持“菜篮子”企业的改造、扩建和联合,催化基础较好、辐射较广、带动能力强的食品加工、运销龙头企业等。其次,积极发展农村各类金融组织,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农村信托机构,进一步开放小额信贷机构市场,以及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组织,着重解决那些缺乏抵押又难以找到担保却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农业企业和采取企业化经营管理的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另外,建立一个以政策性保险与金融保险相结合,以商业保险为主体的农业保险机制,以降低农业企业的自然风险。通过促进各类金融组织发展,重塑和强化农业投融资机制,优化投融资环境,调动社会资金,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增加农业企业投入,实现农业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
2、解决农村人才短缺问题
农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2
【关键词】 家电企业;农村市场;市场营销
城市家电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本饱和,增长缓慢。与城市家电市场相比,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购买力日益增强,农民对家电的需求增长迅速,农村家电市场潜力巨大。这使得我国很多家电企业已经把目光瞄向农村,拓展农村家电市场。
一、我国家电企业拓展农村市场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很多家电企业先后进入农村市场,但我国家电企业在拓展农村家电市场的时候出现不少错误,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
1、 产品不能满足农村市场的需求:我国大多数家电行业由于多年来一直将市场定位在城市,因此企业在产品生产、开发和销售重点方面都向城市市场倾斜。一些厂商在没有对农村市场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以及并不了解农村居民的消费特征的情况下,将以往在城市销售的产品往农村市场倾售,在农村市场销售和城市市场相同的产品。这就造成了家电产品不适应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2、产品价格过高,不适合农村居民消费:受物流及配送成本较高影响,有些农村家电产品价格往往还高于城市。因为农村要相对偏远一些,虽然进价和城里差不多,但是还得加上运输费用,而且还要加上售后的送货上门费等等。这些费用都得由农村经销商自己负责,经销商再将这些费用摊进产品销售价格,就导致有些家电产品价格相对于城市价格偏高。
农村家电产品价格过高,也使农民消费意愿受到严重影响。
3、营销观念落后,营销模式单一:我国的家电企业思想观念都没有跟上来,大部分企业仍然没有把营销工作提到战略的高度上来。虽然他们都努力想要搞好企业的经营活动、扩大市场,但是,单纯追求广告的投入、宣传手法低劣、竞争手段单一(多次的价格大战)、品牌意识淡漠、短期行为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落后的经营观念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竞争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4、销售渠道不畅,渠道经营者素质不高:中国农村基层零售网点建设基础十分薄弱,销售渠道不畅。个体商业户是农村市场流通经营的主体,这些农村商店经营者大多是农民出身,他们对商品知识、法律知识的了解都很有限,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整体素质偏差的局面。有的经营者只要能获取高额利润,不管商品是否出自正规厂家,也不管商品质量好坏就盲目进货,对进货渠道把关不严。由于这些个体商户大多实力不强、素质不高且经营分散,虽然在一定程度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个体商业户在经营、仓储等方面有很大局限性,不具备经营耐用消费品的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的需要,造成家电产品等大宗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供需断层。农村市场上不管是批发商还是零售商,自身实力都比较薄弱,加之经营者文化素质多不高,因此家电企业往往很难找到成熟的经销商。
5、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当前农村市场家电售后维修服务工作还很薄弱,农村市场由于维修网点少、交通条件差、通讯设施落后,造成了企业在售后服务、维修方面的被动。商品出了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维修收费高,维修人员技术水平低,维修备件不足等等
二、加强我国家电企业拓展农村市场的营销对策
1、 提供适合农民需要的家电产品:进军农村市场的产品一定要针对目标市场的状况,进行相应的产品定位和开发,这是企业成功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结合我国农村的特点,家电企业应实行以需求为导向的战略进行产品开发。由于农村经济水平相对不高,农村居民收入相对偏低,农村市场需求的产品需以“经济实用型”产品为主。因此,家电企业研发产品必须立足于增强产品的基本功能,减少实用性不强的附加功能。从产品的设计开始,企业要深入农村目标市场,推向农村市场的产品必须注意其差异化研究,调查影响居民消费环境的主要因素,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即企业推向农村市场的家产品的功能设计应充分考虑农村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摆脱城市市场产品的老套路,去掉一些在农村不适用或农民不易学会的功能来降低价格,创新、添加一些适合农村消费者心理、并为其所喜爱的功能,尽量做到功能适当,操作简单易学。产品的生命来源于质量,在农村市场,产品质量同样也非常重要。产品的低故障率可以免去农民修理难的麻烦。这样做既可以提升农村消费者的满意度,也可以为企业在农村市场获得良好的口碑效应,便于品牌的深入和推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制订适宜农民消费水平的价格:在定价策略上更应该考虑到农村的消费特点,产品定价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农户的消费特点,并权衡企业自身利益、竞争对手、市场需求等因素制定相关产品的价格。对低档次的家电产品可以采用成本定价法,以吸引农村市场的大量购买者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市场份额;对高档的家电产品则可以采用需求定价法。农村市场的消费属于谨慎性消费,对于品牌和品质的认可程度还不是太高,企业可以选择性价比相对较高的产品,来进行前期市场的预热工作,使农村消费者接受,也为企业带来利润。产品的基本价格制定后,企业还要依据市场需求和产销的具体情况,随时对基本价格进行调整,以达到营销目标。
3、 选择便利农民购买的分销渠道:家电企业可以适当地构建“自控”渠道,通过挑选和扶持来“自建”属于自己的核心经销商,来共同做大农村家电市场。一方面避开了与家电大连锁卖场的冲突,温和地施行自有渠道建设,另一方面,也是在当前家电大连锁尚未进入到农村市场的良好时机,完善自有渠道的良性建设。企业自建分销渠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自建自营的专卖店、自建他营的专卖店、通过组建一个新的公司,以特许加盟的形式构建分销渠道以及采取资金扶持核心经销商来控制分销渠道。由于农村市场的分散性,差异性等特点,大多数家电企业自身经济实力远不如格力那么强大,农村市场过于分散,对流通的过度渗透比如自建渠道、全面直营,势必会导致投入产出比例不合理,靠完全的自建网络是不现实的。家电企业可以充分地发挥商业企业的作用与商业企业联手开拓农村市场。企业可采用如经销制制等现代交易方式及相关的资本运营方式,如参股、联营、合建等模式占领市场。家电企业也需要通过强有力的管理,来扶持、培养、辅导、帮助经销商完善、提高经营能力,实现经营管理正规化以提高由于农村经销商自身实力弱、素质不高等问题。家电企业也可采用直销的方式,通过收集购买意向,集中定向送货上门。如康佳的大篷车送货上门,带着产品深入农村,当场为用户安装,讲授使用方法,使得农民能够更容易的选择该产品。这种方式既节省了农民进城购买的路途费用,对家电企业而言,又做到了有的放矢。
4、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改进销售服务:家电企业应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形成以便民店、专卖店和配送中心为主要形式的生活资料服务体系和以配套供应、维修、租赁等多种形式为特色的生产资料服务体系。企业应为农村居民提品售前、售中及售后的服务。售前要对消费者进行售前教育,如产品介绍、信息引导、技术培训等以方便消费者的购买。售中要应提供送货上门、免费安装调试以及提供使用培训、供应零配件等多项服务。售后要承诺维修和产品保证等服务来解决消费者的后顾之忧。金融服务方面可以倡导农民信用消费,适当开展租赁经营,以利于促进生产、激活消费市场、提高农村市场的消费启动力度。
参考文献
[1] 杨淑红.浅析我国市场营销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资讯
[2]高 慧娟,袁建明.开发农村家电市场的营销策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农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3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专业分流 应用型 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2.0,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227-02
一、前言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近几年的一个热门课题。如何建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佳木斯大学办学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关系的辨析活动随之升温,在新时期下采用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什么人才,又重新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密切关注。近年来,大类招生成为诸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尝试中的一个主流方向,其在强化基础教学、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初见成效。从国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过程来看,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名校均不实行按专业招生{1}{2}。
笔者所在的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共有9个专业,按照专业成立年限分类依次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包装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业设计、交通运输共9个本科专业。农业电气化专业于2008年成立,2010年获得硕士学科授权,目前已培养了3届本科毕业生、2届硕士研究生,专业实力提升速度非常快,但由于发展时日尚短,专业建设积淀较弱,尚未形成专业核心竞争力,属于典型的新、小专业。
我校在2011年开始实行大类招生试点,并在几个大的学院尝试开展大类招生,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归为机械类招生。2012年新生入学1年后,学院第一次开始专业分流,分流办法经过多轮讨论采用:学生一年来的成绩、高考成绩为主,学生志愿为辅进行专业分流。分流结果发现,由于我专业属于新、小专业,学生认可度较小,招收的35名学生成绩都位于整个学院的后面,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差。在培养中发现,在大类招生之前进行的多轮旨在加强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在本届学生中很难实施,对本专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本文总结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对策,以期提高教学水平,促进类似农业电气化专业等新、小专业的健康发展{3}{4}。
二、大类招生带来的教学问题分析及对策
1.学生质量低,已开展的教学改革方案难以良好实施。问题分析:2012级学生是大类招生的第一批学员,采用的分流方式为:以学生一年来的学习成绩及入学成绩为主、志愿为辅的分流方法。产生的结果是好学生都分流到老牌、影响力大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等专业。据统计,农业电气化专业分流学生在9个专业中排名第5,即全部为中下等学生分流进入本专业学习。
学生全员质量偏差,极大影响了本专业教学的正常实施。在大类招生之前,本专业进行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已应用CDIO理论,采用项目教学法开展了多轮教学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效,学生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学生就业情况很好,成为了我校教学改革的标兵。自2012级大类招生分流学生进入专业2年以来发现,学生的素质和技能与以往专业学生相差甚远,更为严重的是学生整体质量差,缺乏优秀学生来带领后进同学一同进步。专业开展的项目教学法很难进行。项目教学法执行效果来看,学生参与度较少,实践能力没有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不好。这一情况严重影响本专业未来发展,亟需设计更好分流方案予以解决,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1)采用以申报志愿为主其他为辅的分流方法。以学生的兴趣和志愿为主,学习成绩等为辅的分流方法进行分流可能是个较好的方案。一方面,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未来发展需要、专业实力等因素综合考虑分流方向;另一方面,给正在处于成长期的新、小专业发展的机会,不断获得好生源,提高专业实力,逐步培养成老牌、强势专业。此外,也能给新、小专业压力,促进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实力,用影响力和就业能力来吸引学生主动分流进入专业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2)让小专业、新专业优先选学生。将新、小专业分流优先级提高,让分流学生先选这些专业。此办法一方面可以让真正对该专业感兴趣的学生能进入该专业学习;另一方面,给弱势小专业开小灶,提高分流入优秀学生的概率,避免小专业分流的学生都是被迫分流进入专业的情况。
(3)分流时给新、小专业加权系数以提高好学生流入概率。我院在专业分流时,为避免人为干扰情况,体现公平,设计了一款分流软件,在将学生各类考核信息录入后,几秒内即可完成分流工作,执行效果很好。如果在分流软件中将新、小专业分流的系数进行加权,提高弱势专业获得好学生的比例,也可能是一个好的办法,还有待于实验验证。
2.学生居住分散,缺乏沟通,不利于课后实践。问题分析:由于本专业前期开展的教学改革中,基本是以寝室为单位进行项目分组,学生在课后有充分时间在平时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项目研究和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大类招生后,新生入学时由于没有分专业,学生分寝室没有规律,当分完专业后,出现本专业学生分别在不同寝室的情况。在随后“项目教学法”教学改革中,本专业采用按照学号分组的办法进行分组,但学生缺乏沟通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每组同学交流很困难,除了在课上进行研究外,其他时间很难进行更深入研究,这也是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可采用的对策:
(1)分流后重新分配寝室。可在专业分流后,重新按照专业分配寝室,让专业学生都集中在一起居住,方便学生学习、交流。但本方法虽然一方面给学生创造了更好的学习交流环境,但另一方面,增加了学校寝室调整的成本,代价比较高,此种方法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利弊还需进一步分析和实践。
(2)为小专业配备专门学习教室。为新、小专业学生配备专门学习教室,应该是非常有效的办法。学生课上、课下都可在一个教室内学习,极大方便学生交流合作,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是,由于我院教室紧张,很难为小专业分配专有教室,同时该方法也与我校整合资源,资源共享的理念相悖。这一矛盾还需在顶层设计上予以考虑。
(3)定期安排项目汇报。以往教学改革中,学生定期项目汇报都安排在课上,由教师主持,项目组长组织成员进行技术和存在问题报告。为提高学生学习交流力度,可增加学生汇报的频次和力度。一方面将课上汇报扩展到实验室汇报,另一方面,增加交流频次,每周根据需要增加3~4次项目跟踪促进汇报,以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进度。
3.学生一年半之后才通过分流进入专业学习,不利于我专业“导师制”培养方式的进行。问题分析:农业电气化专业在教学改革中,除实施“项目教学法”之外,还积极开展“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索。由于我专业为新上小专业,专业额度限定为每届35人,专业教师均由学院抽调精干力量组成,教师科研和教学能力强,科研经费和课题充足,这为开展“导师制”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本专业“导师制”改革探索已进行了2年,虽然教师比较辛苦,但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的到了很大提高。但大类招生后,学生要一年半之后才能进行分流,之前这段时间,专业教师由于不知道哪些学生能进入专业,无法开展“导师制”培养,而刚入大学的这一年学生学习劲头最强,如果充分运用并加以合理引导,学生能很容易进入到良好的科研、实践学习环境中,并打下良好学习素养,非常有利于后续的学习与发展。
可采用的对策:
(1)调整“导师制”培养计划内容。合理规划学生进入专业后的为期2.5年的学习,调整原有“导师制”培养方法,在培养方案修订时,将基础学习部分,放到前一年半学习当中,进入专业后再对学生进行基础专项复习,以弥补基础培养短板;紧凑后续2.5年学习进程,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挤时间参加实践活动和科研训练,完善自我素养。
(2)因材施教,合理安排实践和科研任务。由于大类招生后学生素养降低,不能按照以往的任务标准考核学生,必须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制定相应培养计划。总体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项技能,至少在未来就业时能找到合适工作。
三、结论
1.总结了大类招生后对新、小专业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具体对策。
2.提出的问题有些对专业的发展有巨大影响,不但对本校新、小专业都有巨大不利影响,也同时对国内其他兄弟院校的相关专业发展有一定借鉴作用。
3.有些对策是双刃剑,还需要在后续不断的实践中摸索优化。
4.大类招生目前在很多高校积极开展,但在实施中应该对各个专业进行专业评估,出台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保证优势专业更好的同时新、小专业也能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策略―实施―评价’过程集成系统研究”(JG2014011044);黑龙江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基于CDIO模式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机械设计类主干课程改革”(14G134);黑龙江省高教学会重点项目“大类招生模式下机械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14Z023)。]
参考文献:
[1] 冯开甫.高校按大类招生的冷静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5-87
[2] 禹奇才,蔡忠兵,苗琰.推进高校大类招生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高教探索,2014(1):136-139
[3] 潘洪波,唐建新.大类招生有利于重点高校招生吗[J].考试周刊,2014(76):138-141
[4] 苏春.基于案例的大类招生政策对新小专业办学负面影响研究[J].2014,16(2):201-205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农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4
关键词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特点;问题;对策;内蒙古太仆寺旗
中图分类号 F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279-02
近些年来显现的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一支新生力量。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农牧业生产中十分重要,能够对农民增收起到促进作用,并推动现代化农业建设。2007年,我国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从此我国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开始迅猛发展,到2011年第三季度末,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8.43万家,并呈现出产业分布广泛、服务内容多样的特点,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亮点之一[1]。内蒙古太仆寺旗作为我国北部欠发达地区,为实现该地区农牧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全面领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有效解决制约该地区农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并在薄弱环节上下功夫,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2007年,太仆寺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太仆寺旗党委、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扶持下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1 太仆寺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内蒙古太仆寺旗位于锡林郭勒盟南部,南与河北省交界,土地面积3 415 km2,其中,耕地占7.67万hm2,有1个苏木、1个乡、4个镇和174个行政村,人口数20.95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占16.97万人,占全旗总人口的81%[2]。
早在2002年太仆寺旗就开始在农牧区推广以协会、联户为主要发展模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旗成立从事蔬菜、马铃薯种植业,奶牛、肉牛等养殖业及农机服务、农资产品购销、农林生产经营、旅游等几十家农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2007年,太仆寺旗第一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正式登记注册。从此,太仆寺旗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11年,太仆寺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446个,注册总资金达3.2亿元,包括6个苏木乡镇、140个嘎查村,占行政村总数的80%,覆盖农牧户近6 000户,吸纳会员2.2万人。与此同时,254家合作社投入运营,覆盖农牧户4 546户、13 826人,实现净利润2 156万元,合作社成员通过合作社人均增收1754元。2012年,太仆寺旗新注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13户,累计注册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559个,注册总资金达5.2亿元,覆盖农牧户近6 500户,吸纳会员3.2万人。从从事行业上来看,太仆寺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主要经营范围以种、养为主,其中种植合作社178家,占总数的30.3%,养殖合作社229家,占总数的39%;农机服务合作社89家,占总数的15.2%;其他类型合作社91家,占总数的15.5%。截至2012年,共有195家已经营且盈利的合作社,实现利润逾3 700万元,平均每家合作社净盈利超过18.9万元,入社农牧户依靠合作社实现户均收入10 115元,人均2 981元。可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农牧区的带动作用显著。
2 太仆寺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
太仆寺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程度与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相呼应。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乡镇,合作社建设发展也较好。位于东部骆驼山镇、千斤沟镇以及宝昌镇3个经济相对发达的乡镇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上,数量、效益、规范程度以及带动能力等方面都处于全旗领先水平;相对而言,西部红旗镇、幸福乡在合作社建设上则相对滞后一些。
目前,太仆寺旗农牧民种植业合作社带动作用强于养殖业合作社。以园区形式建立的太仆寺旗种植专业合作社已达到34个,该类合作社社员主要是以土地入社,因此社员与合作社关系较为紧密,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与此相对,绝大部分养殖业合作社受合作社发展规模、程度等多方面原因限制,带动作用相对有限。
太仆寺旗农区合作社发展速度比牧区合作社发展速度快。太仆寺旗农区专业合作社呈现经营方式多样和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的特点,在目前来看发展速度较快。与此相对,在牧区由于牧民们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所采用的经营方式比较单一,导致合作社发展的速度、数量、规范程度等方面暂时落后于农区。
太仆寺旗农区合作社组建形式逐步改变,并日趋多元化。太仆寺旗合作社组建形式从2008年的主要由村干部带头组建,逐渐演变为农民自发组织、返乡青年带动组建。并吸引了很多其他行业人员,他们认为农牧业发展较有潜力,积极投资到马铃薯种植园区、肉牛育肥基地等产业,加入到组建农牧业合作社的队伍中。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太仆寺旗农牧业合作社为致力于发展农牧业经营的人员提供了一个可靠并且成本低廉的法人主体地位,为他们进入市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太仆寺旗农牧民合作社建设逐步从单一的传统种养为主,向加工、贮藏、销售以及特色种养殖多元化方向发展。在2008年太仆寺旗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之初,绝大部分合作社都围绕着 “薯、蔬、乳、肉”四大主导产业开展,从2009年开始,特别是到2010年,随着太仆寺旗加工、贮藏、销售和特色种养殖合作社日益增多,合作社之间的交流也逐渐频繁,为以后太仆寺旗合作社向各类市场开拓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3 太仆寺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强
合作社规模较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够强,生产技术服务层次也偏低,大多只停留在初级产品生产和销售层上,没有进行深加工、精加工从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合作社,具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的合作社不多。有的合作社入股社员仅5~10户,并且基本处于松散状态。而有的合作社仅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依照市场价收购农产品,为农产品贩销组织披上了合法的外套[3]。
3.2 合作社的管理不够规范,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大部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多数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并且运作不够规范,很多章程制度只写在纸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中,形同虚设。利益分配机制不明,有的合作社并没有建立契约约束机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和成员间也没有签定具有法律效力的产供销合同和利润返还合同,合作社成员利益得不到保障,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意识,甚至出现了市场行情好则抵制合作,行情差就来合作的现象。不仅如此,有关部门对农牧民组建专业合作社审批不严,监管不到位,只管审批不管发展,不重视质量,使得不少动机不纯的入社成员有机可乘,他们抱着得到政府资金、贷款扶持或从中套取相关政策赚钱的心态参加合作社,让农牧民合作社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3.3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低
目前,参加农牧民合作社的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相对较低,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农牧业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缺乏对当今国内外市场动态的掌控能力,导致经营决策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自身条件也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以上2个原因共同导致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业务技术不高、信息掌握度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硬伤,成为阻碍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4]。
4 太仆寺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策
4.1 加大扶持力度,增强带动能力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坚持推动而不强迫、扶持而不干预、参加而不包办的原则,尊重农牧民的首创精神,坚持以农牧民为主体,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三项原则。并从太仆寺旗主导产业和农产品着手,支持农牧区各种生产大户、营销大户、经纪人和农牧业技术人员利用生产、经营、购销和技术优势组建农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围绕着支柱特色产业,积极引导农牧民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自身的资金、信息、管理和加工、流通优势建立农牧区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引导、扶持等多种方式,对那些章程规范、功能较健全、制度较完整、农牧民得到较多实惠的专业合作社树立为典型,实行动态管理,以点带面,带动本地区其他合作社良好发展。
4.2 加强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加强对合作社的规范管理,严格遵守合作社的章程规定,认真履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确保合作社成员的主体地位和经济利益。积极探索在理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并应用先进的管理经验,使合作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化和市场化经营管理。建立契约约束机制,完善分配机制。合作社与其成员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产供销合同和利润返还合同,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加强审批监管,发挥监事会和社员共同监督机制,公开社务、账务,避免动机不纯的人员有机可乘[5]。
4.3 注入科技力量,提高管理水平
各级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阳光工程”等,加强对农产品经纪人和合作社成员,尤其是对合作社的负责人和种养殖大户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方法,能够熟知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熟悉现代农业、市场经济、经营管理以及法律新知识,能够牢牢抓住市场需求,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此外,加大奖励政策,鼓励当地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发展,聘用农牧业技术类人员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为农牧业专业合作者注入新生技术力量,增强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6]。
5 结语
太仆寺旗作为我国北部欠发达地区,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合作社发展程度与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相互呼应;种植业合作社带动作用强于养殖业合作社;农区合作社发展速度比牧区合作社发展速度快;合作社组建形式逐步改变,并日益趋于多元化;合作社建设逐步从单一的传统种养为主,向加工、贮藏、销售以及特色种养殖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发展过程之中,太仆寺旗农牧业合作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具体可总结为以下3点:一是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强;二是合作社的管理不够规范,运行机制不够健全;三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针对这3个方面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法: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增强带动能力;二是加强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水平;三是注入科技力量,提高管理水平,对太仆寺旗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并为其他地区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参考。
6 参考文献
[1] 李旭.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影响因素: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2.
[2] 东方.对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报告[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9(5):34-36.
[3] 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亟待支持与规范——对锡盟太仆寺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8(9):27-29.
[4] 裴秀峰,李贵全.太仆寺旗跃进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农村牧区机械化,2009(2):16-17.
农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5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农业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后强调了农业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希望对提高农业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 :农业企业;内部控制;必要性;完善;对策
2008 年6 月28 日,财政部、证监会等部门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是在我国2006 年、2007年正式颁布和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审计准则之后的又一重大事件。然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现象,需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农业企业内控制度建设更为迫切。
一、农业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环境基础薄弱
在农业科技型企业里,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一方面,一些农业生产企业享受着国家免税政策,另一方面他们依靠积极争取国家农业支持项目经费而生存,较少关注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环节的控制和企业的经营业绩及项目绩效评价,对内部结构的整体控制更是漠不关心,经营管理者没有内部控制观念,认为内部控制建设会约束企业未来发展。这就会造成企业片面追求短期效益,而忽略长远利益,最终导致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难以同步进行。
2.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从农业科技型企业现状来看,一些农业企业既没有大型企业完整的企业治理结构,也没有私人企业的生存忧患意识,导致这些应变能力较差的企业在变幻莫测的市场面前束手无策,常常出现决策失误。因此加强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防范意识,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过程。
3.内部审计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有些农业科技型企业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更缺乏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所以,没有具体部门监督内控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是否到位,因而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不能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及时提出内部控制建议,甚至根本就不知道需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进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二、农业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必要性
1.顺利实施新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的需要
2006 年2 月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审计准则,2008 年6 月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主要是与国际财务接轨,确保企业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保证审计工作发表评价意见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所以,研究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是新会计、审计准则顺利实施的必然要求。
2.企业发展中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
农业关系到国计民生。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企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就是要保证企业规范运行,长期保值、增值,不断壮大和发展。然而,不完善的内控制度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为此,企业要实施并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否则,企业的发展也只能是挪小步,有出路、没前途。
3.企业增强融资能力的需要
充足的资金支持是企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科技型企业要想维持良好的经营态势同样需要拥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一般在得到新的融资项目前,都要对企业进行生产能力和经营业绩方面的考核,因此会计信息的可靠程度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农业企业现行制度难以适应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一些企业内部各部门都存在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企业的融资能力有限,无法取得改善经营或拓展市场所需的资金,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农业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的策略措施
1.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环境
企业要优化内部控制环境,一要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二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三要具有先进的管理方法;四要培养和引进先进的管理人才,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培养全员控制意识,从而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在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下,农业科技型企业才可以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近期利益相结合,将内部控制具体落实到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最终达到增收节支的控制目标。
2.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受行业的特殊性和自身特点的影响,农业科技型企业的前期投资较高,因此要面临较高的风险。一些农业企业采取高负债经营的方式,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经常面临着债务危机。因此,农业企业要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相关的风险,并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主动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有利依据。
3.强化财务收支审批控制
资金是企业经营中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是财务管理的控制重点。对于农业科技型企业的资金管理则必须要实行资金集中审批制度,加强对企业财务审批的控制,以强化对企业资金的统一管理。农业科技型企业应将所有资金纳入财务统一核算,各部门要根据预算指标严格控制资金支出。监督部门要厉行职责,对涉及违反规定的经办人、审批人等有关人员要采取经济处罚、降低或免除职务等措施。
4.加强资产的管理控制
农业科技型企业资产流失的渠道多样,在农产品生产入库、设备采购、生产物资出库以及领用审批上都可能出现问题。许多农产品具有鲜活、存储期短、整理损耗大的特点,产品出入库不能完全按工业企业产品对待。要加强全过程控制,要编制台账管理资产,执行严格的一人审批原则,坚持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原则,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追究相关责任,要定期清查盘点,对不良资产及时清理,对流失资产及时追查,降低资产的损失率。
5.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
农业科技型企业要加强对内部审计的控制。内部审计是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强化企业内控制度的基本措施,更是现代企业安全运营的保障。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要实现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四、结语
加强农业企业内部控制是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农业企业研究内部控制问题将有利于推进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农业科技型企业中的实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有利于提高投资者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因此农业科技型企业要充分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与实施,最终建立一套科学、有效、可行的内部控制体系,促进农业科技型企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绪琼.浅谈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J].中国外资,2012,(9):207-208.
[2]杨眉.企业内部控制的新发展与新要求[J].现代商业,2011,(26):134-135.
农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6
关键词:农业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意义;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2.7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02
一、农业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一)农业企业从业人员管理难度大
由于农业企业人业人员多由利用农闲r间出外打工的农业劳动者组成,因此,给农业企业在用工合同签订、统一管理及考核等方面带来一定困难。一是未签订正式用工合同。由于农业劳动者多为利用农闲时间外出打工的农民,其参加劳动时间具有季节性特点,无法与农业企业签订正式用工合同,不利于农业型企业经济利益及农民权益的保障。二是农业企业从业人员管理混乱。由于农业企业从业人员具有季节性、流动性等用工特点,农业型企业无法对所有农业从业者进行统一管理,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安排生产、缴纳社会保障及考核工作业绩带来不便。三是农业企业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缺少工作热情及进取心。由于农业从业者多为农村务农人员,学历及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加之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导致其存在“混日子”心理,具体表现为在工作中缺少工作热情、得过且过及未能将企业作为实现自身理想的平台。
(二)农业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多数农业型企业管理人员为当地农业劳动者,虽然农业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生活经验,但由于其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多数工作人员仅为初中毕业,农业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综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在对企业经营理念及价值观等方面无法适应农业企业发展,导致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无法得到真正执行,严重阻碍着我国农业型企业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进程,因此,我国农业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人才素质偏低。
(三)农业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农业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除了在人才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外,还存在着管理制度相对落后的问题。目前,在我国多数农业型企业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集体所有制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仍沿用着传统的“服从”、“一言堂”强硬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出于对领导命令的一味服从与惧怕,只能无条件地服从上级命令,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创新,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及现代化农业生产改革的要求。同时,由于企业领导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漠视,多数农业型企业未针对自身生产经营方式、规模及机构设置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缺少执行标准与准绳。
(四)政府及企业领导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视不够
一是政府方面。由于我国多数农业型企业为国有企业,加之农业企业规模较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只能依靠国家财政支出解决。但由于基层政府财政收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视程度不高等原因,导致基层农业型企业无充足资金用于教育培训,最终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素质偏低。二是企业领导方面。多数农业型企业领导将主要精力放在农业作物增产、扩宽销路等方面,完全忽视对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的作用,企业内部未形成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无法满足现代化企业管理需要。
(五)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缺少流动性
首先,由于多数农业型企业坐落在基层农村,加之农村与城市在工资、医疗等方面待遇存一较大差别,大量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选择各方面待遇较好的一、二线城市从事工作,不愿将时间精力投入到广大基层农业企业,导致基层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相对固定,在较长时期无法引进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其次,由于农业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流动性缺少流动性,一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制度无法被基层农业企业所引进、更新,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及奖励考核办法落后,严重阻碍着我国农业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及运行。
二、农业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一)对农业企业从业人员实行人性化管理模式,解决农业从业人员管理难问题
一是与农村劳务输出公司签订用工合同。为解决农业从业者所具有的季节性用工、流动性大特点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不便,农业型企业可与农村劳务输出公司签订统一的用工合同,将农民从业人员人才引进、社会保险缴纳等管理问题由劳务输出公司统一管理,减少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压力。二是工会组织应定期对基层农业从业人员进行沟通,从工作、学习、家庭等方面倾听员工的意见与建议,尽可能解决经济困难员工生活负担,激发农业从业人员工作热情,建立和谐的生产环境。
(二)通过培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及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业务素质
目前,有待我国农业型企业首要解决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就是如果通过培训等手段提高农业从业人员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员业务素质,以满足现代农业企业改革及发展对专业技能等相关知识的需要。根据企业人才知识结构、规模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提高农业企业领导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培训的重视程度,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以促使企业其他部门对于人才培训工作给予必要的支持及提高农业工作者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一是在农业企业从业人员培训方面。定期聘请农业专家、学者深入农业企业为农业从业人员进行现场农业技能培训,有效促进农业从业人员将农村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二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培训方面。将国内外先进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引入培训教材,有针对性地对每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制定培训方案,以利于提升工作人员专业技能。
(三)建立健全农业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首先,建议农业型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特点、规模等实现情况,在内部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企业领导应摒弃传统计划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带头遵照执行,促使企业其他各个部门及全体员工给予人力资源管理开展工作必要的配合。其次,制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应包括人才选拔、福利保障、晋升Y格等内容,以确保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有章可循,在保障企业人才应有福利的前提下,给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最后,农业型企业应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对于在农业生产、销售中表现突出及对改善劳动生产方法提出有效建议的员工给予精神、物质方面的奖励,以鼓励企业员工投身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积极性。
(四)提高政府及企业领导重视程度
一是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业企业发展,从税收、贷款及补助方面给予农业型企业生存发展必要的支持,确保农业企业具有充足的资金用于生产工艺改进、职工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支出,提升农业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力。二是农业企业领导应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督促企业其他部门及全体员工给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必要的配合与支持,定期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人力资源工作人员专业技能。
(五)鼓励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投身农村工作
首先,农业型企业摆脱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流动性差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工作待遇,对于到基层农业型企业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住房、晋升等相关福利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其次,对已经到农村参加基层工作的人员给予进修、培训的机会,在确保人才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增强其扎根农业生产的信心与动力,为农业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注入新鲜血液,以彻底打破基层农业生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一成不变的束缚,提高农业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流动性。最后,国家财政部门应在教育投入、贫困学生贷款等方面给予投身基层农村工作学生必要的政策扶持,以鼓励广大学生扎根农村工作的积极性,为国家农业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赵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4(10):73-74.
[2]顾振中.农业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13):112-114.
[3]刘毅.国企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思路探索[J].管理现代化,2005(6).
[4]刘进才.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