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界文化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界文化特点范文1
对于现代大众传播而言,受众在本质上是由社会结构出来的。其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是在不同社会团体成员和大众传播媒介产品之间,建立起来的各种诠释关系在文化上的意义。传播的文化研究认为,和社会分工与经济差异一样,地域文化和次文化等种种历史过程都足以对受众的媒介选择产生决定性的影响(J.Fiske & J.Hartley, 1978)。考察电视的收视行为,应该有两个向度或者双重视点:作为一种仪式,“看电视”这一活动赋予家庭内部生活某种和外部社会文化的结构性关联;作为一种消费过程,“看电视”也是文化传递的方式(David Morley, 1992)。与此同时,电视对于拓展公共论坛与社会事务的讨论空间具有重要的贡献,电视谈话节目便是其中主要的部分。由于电视谈话的话题涵盖面十分广泛,便越来越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对观众产生影响,而电视谈话中出现的言行,也越来越作为新的文化形式,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分享的一种重要文化经验(Raymond Williams1990)。通过对上海电视谈话节目的分析,可以从中看到电视受众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电视产品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中国大陆电视谈话的兴起
作为电视媒介中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节目形态之一,谈话节目在中国大陆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包含了“公共空间”、“娱乐”、“社会意见和舆论”的多种成分。
从西方媒体发达国家的情况看,电视往往在一开始就承袭或部分承袭了广播电台节目的传统,各种各样的谈话始终在电视屏幕上占有一席之地,象美国早期的娱乐杂耍谈话节目“Broadway Open House”(NBC1950)和新闻与公共事务谈话节目“Meet the Press”(NBC1947)、“Face the Nation ”(CBS1954)等,多多少少都源自电台广播一样(G SCOTT1996)。相比之下,中国大陆的情况则多有不同。一方面,中国大陆的第一代电视从业者大都来自报业和电影业,使得电视节目从一开始就体现出以画面的高度“唯美主义”和解说词的高度文学性和修饰性为主要表现风格和审美取向;另一方面,在1980年代以前,中国大陆媒介所强调的宣传意识至上的原则和前苏联将纪录片视作“形象化政论”的观念,使电视从业者和受众双方都非常习惯于屏幕表达“高于生活”的神圣性,生活化的聊天自然难于涉足其中。除了政府高级领导的讲话外,在1980年代以前,电视节目中几乎不使用同期声(陆晔1997)。198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社会的改革开放引起了人们对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普遍关注,中央电视台1995年2月开办了《电视论坛》,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就某些重大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发表看法,当年12月11日主持人赵忠祥和上海宝山钢铁公司的总指挥和总工程师们就宝钢建设问题进行的讨论,便是较早的一例以主持人和嘉宾为中心的电视谈话(陆晔1997)。然而,这种电视讨论与其说是“谈话”,到不如说是“采访+演说/做报告”更贴切。或者说,这类节目,传播方式仍然是“单向”和“自上而下”的,传播内容仍然比较单一,节目中出现的,往往都是具有相当级别的各种高层人士,普通公众较难介入。
中国大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谈话节目(TALK SHOW)当数1993年1月开播的《东方直播室》。当时,新成立的上海东方电视台在每晚7:00-7:30这个往往令地方电视台望而却步的晚间黄金时段,开办了这档演播室直播谈话节目,与中央电视台的王牌新闻栏目《新闻联播》进行收视角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该节目以社会热门话题为依托,以演播室谈话为主干,以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的互动为支撑,既体现出中国大陆电视传播观念的变化,也是第一次把“演播室受众(STUDIO AUDIENCE)”这个特殊的受众群体放在了与主持人和嘉宾同等重要的地位,“构筑中国电视全新的传-受关系”(李良荣,陆晔1995)。在一些文化学者眼里,节目的直播形式和“演播室受众”对于热点话题的参与,使得这个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作为普通市民“将他们原有的群体心理释放出来,参与公共生活、表达社会情绪的民间思想空间”(王元化1995)。在这里,电视谈话开始体现出“公共空间”的文化特征。也许正因为这个节目承载了太多的社会意义,而“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其形式意义是要大过谈话内容的,谈话和要旨是‘问题’的提出而不是‘问题’的深入,而‘问题’本身又是很有限度的”(徐醒民1995),在开播两年多以后,该栏目因为社会性热点话题的“枯竭”从每周五档改为每周一档、双周一档,最后无疾而终。紧随在《东方直播室》之后开播的同类直播谈话节目《今晚八点》(上海电视台1993年2月)也几乎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偃旗息鼓。
1996年4月,中央电视台的谈话节目《实话实说》开播。较之于《东方直播室》“主要强调一种谈话的氛围和仪式”(沈莉1999)——“谈话”本身就具有重要意义,《实话实说》更具有市场化背景下现代电视节目生产的自觉意识:从话题甄选、谈话层次设计、有关资料的准备、记者前期调查、嘉宾的选择与搭配、主持人的风格定位与现场组织策略、大屏幕使用、灯光设计、现场乐队功能、现场多机摄录和后期编辑等,各环节的实施和有机协调多体现出对海外同类节目的模仿和借鉴,而且借鉴得十分到位,专业化程度很高——在这里,起主导作用的已不仅是作为一种仪式和氛围的“谈话”本身的象征意义,而是“谈什么”和“怎么谈”——话题的市场“卖点”和谈话的技巧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主持人的自然、松弛、冷面幽默和平民化——被业界人士称作“犹如邻居大妈家的儿子”,使得节目在“生活化”的同时凭添了许多“娱乐”成分:即使是社会意见和民间舆论的表达,在这个节目中也因为语言的机智幽默和生动活泼而增添了单纯的娱乐色彩。《实话实说》开始作为一种“类型”(FORMAT)节目的市场化运作,影响中国电视界,进而影响受众。
于是,在1990年代后期,电视谈话大行其道,和其他大众媒介产品一起,成为影响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也同时体现出市场化大环境当中受众的文化选择以及背后的社会文化特征。
海派电视谈话节目的地域文化特点
上海是一个都市化程度高、地域文化特点突出的城市。尽管作为中国大陆最现代化的国际性大都市,上海对于西方文化具有天然的吸收能力,但从中国大陆的媒介市场化的角度看,由于其自身文化上的紧密性,大陆其他城市的文化产品在上海并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更显示出上海的媒介产品和受众之间,在文化上具有十分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
1998年到1999年,上海的各家电视台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走红的情形下,重新相继推出谈话节目《有话大家说》(上海电视台1998年10月)、《城市心情》(东方电视台1999年4月)和《走进心世界》(上海教育电视台),同时,有线电视台的各个专门频道,也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先后推出《评头论足》、《看球评球》等影视类、体育类的谈话节目。此外还有东方电视台每周末的沪版《非常男女》——娱乐性谈话节目《相约星期六》,和幼儿游戏类谈话节目《欢乐蹦蹦跳》。这些节目以突出的地域文化特征在较短时间内培养起相对稳定的本地观众,《有话大家说》的收视率目前已远在《实话实说》的本地收视率之上。(参见[表1])
文化学者认为,海派文化,或者更进一步,可称作“上海文明”,其最基本的文化心理品性在于“建筑在个体自由基础上的宽容并存”和“对实际效益的精明估算”,反映在文化上,就体现为雅俗文化之间的巧妙平衡——融合了发端于国际交往历史的开放型文化追求和顾及现实可能性的世俗智慧(余秋雨1995)。
上海的电视谈话节目充分地体现出在受众和电视产品密切的相互依赖关系之间的城市文化特征。《有话大家说》的节目定位是“大众话题评说”,虽然从话题处理和主持人的表达技巧上被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是《实话实说》的“地方版”,但和《实话实说》的文化取向和风格非常不同。从《有话大家说》的编导阐述中,便可以看到一些海派文化特征:
全中国,北京人被公认是最能侃的,上海人的嘴皮子真不如我们的头脑有名。但是,做了几期《有话大家说》节目之后,我们惊异于发现了上海人潜能的另一面——能说会道的一面。
上海人不是政治家,我们不善于调侃国家大事中的条条框框;却能从身边 的小事中提炼待人处事的准则。
上海人不是雄辩家,我们务实,用一些最朴素的语言,讲一些老百姓的大实话。
上海人也不是小市民,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诱惑的国际大都市中,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正在逐步“接轨”……①
《城市心情》则以“理解都市情感,沟通凡人心灵”为主旨,试图“为城市人带来一种‘新世俗关怀’”,在话题设计和节目风格上较《有话大家说》更具有都市白领情趣;《走进心世界》发挥教育电视的特点,以“心理分析指导”的方式探讨人际关系、自助、心理和反映现实生活。
从个人收视情况看,上海电视谈话节目的主体受众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0岁至59岁的城市市民群体(参见[表2])。这个群体本身就是最能够集中体现城市文化品性的主体人群。因此,业内资深人士认为,尽管在电视谈话走红之前,屏幕上一种十分兴盛的以语言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节目——大学生电视辩论,但至少在《有话大家说》当中,真正的受到观众欢迎的电视谈话高手,却不是有较高文化水准的大学生,而是平民百姓当中的中年人。②这不仅和生活阅历有关,也和电视谈话节目的主体观众的城市文化需求相关。
话题选择:电视受众与电视产品的文化依附关系
一般认为,对于电视谈话节目的观众来说,话题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一项有关美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受众调查表明,73%的观众认为,电视谈话的话题是决定其是否收看一个节目的最重要因素,尽管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吸引力也很重要③。
从中国大陆电视谈话节目的话题选择看,从《东方直播室》直到早期的《实话实说》,电视谈话节目起步阶段的话题选择,大都集中在社会热点上,而进入成熟阶段则逐渐分化:《实话实说》正在“改进社会生活话题节目类型的同时,发展人生体验话题的节目类型”。④上海的电视谈话话题则较多集中在都市生活方式、生活形态和生活观念,以及社会问题和社会公德。(参见[表3]、[表4])即使是同类话题,《实话实说》一般围绕个案展开,而上海各电视谈话节目的话题则更趋于群体化,更接近上海城市市民的生活趣味和文化品性,如《有话大家说》有关生活方式的话题“经历公厕革命”、“家电故事”、“股民故事”,有关婚姻家庭和人际关系的话题“嫁在上海”、“什么样的女性最幸福”,有关社会问题和社会道德的话题“戳穿马路‘阿乍里’”、“说话要说普通话”、“自行车被透以后”;《城市心情》的时尚消费话题“追风网球”、“透视内衣橱窗秀”等,都是取材于上海特有的都市生活和城市文化,与受众在文化上的契合程度是比较高的。《有话大家说》2000年的收视率几乎在6至9个百分点之间,“电视谈话节目收此效应,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⑤
转贴于 简短的结论
电视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文化情景。业内的批评家们因此而认为,在笛卡儿时代,一个人可以说“我思故我在”,但在今天这个大众媒介时代,恐怕只能是“我上电视故我在”(Robert Abelman, 1998)——在这个意义上,电视谈话节目不仅把传统上私人领域的文化元素和社会公共领域交织在一起,而且由于受众的深度参与,更加强化了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文化情景之下,电视产品和电视受众之间除了消费产品—消费者相互依赖关系之外,在文化上同样紧密的共生共荣关系。上海的电视谈话节目,为我们提供了在电视受众和电视节目的关系基础上,一个透视海派文化特征的样本,并最终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电视作为社会文化传感器,对于当代社会文化品格表达和塑造的作用。
[表1 ]上海电视各频道谈话节目2000年近期收视率⑥
有话大家说 城市心情 走进心世界 相约星期六 实话实说 2.28-3.5 8.28 (讨债人的苦恼) 1.49 (洋雷锋) 2.96 23.39 1.31(住家男人) 2.21-2.27 8.04 (今年冬天几把火) 0.93 16.04 1.66(走自己的路) 2.14-2.20 5.88 (我在马路边拣到……) 4.53 (文明养狗) 2.40 28.63 1.54(再哭一次就长大) 2.7-2.13 8.58 (初九话酒) 1.96 18.39 0.99(读本好书过个年)
[表2]上海电视谈话节目的个人收视情况(1998年10月-1999年9月)⑦
[2-1]
有话大家说 城市心情 走进心世界 相约星期六 个人平均收视率 3.67 3.95 0.55 12.3
[2-2]
年龄 有话大家说 城市心情 走进心世界 相约星期六 5-14岁 2.05 3.34 0.53 9.87 15-19岁 2.67 2.6 0.59 11.67 20-29岁 3.28 3.21 0.43 14.01 30-44岁 4.42 4.08 0.52 11.88 45-59岁 4.71 5.1 0.7 16.09 60岁以上 2.9 3.85 0.39 9.58
[2-3]
教育程度 有话大家说 城市心情 走进心世界 相约星期六 大学 4.62 5.16 0.62 14.6 高中 4.04 3.74 0.56 12.55 初中 3.68 4.12 0.52 13.05 小学 2.38 3.22 0.44 8.9 文盲 1.98 2.56 0.48 7.5
[表3]2000年《有话大家说》、《城市心情》、《实话实说》话题比较:⑧
有话大家说 城市心情 实话实说 1 网络故事(生活方式) 畅想未来 2 人体模特儿(文化观念) 漫游未来 我的儿子太潇洒(消费观念) 3 出国打工记(生活方式) 聪明的烦恼(青少年教育) 4 我与电影(娱乐) “保险”保险吗(社会观念) 强子(个人奋斗经历) 5 自行车被偷后(社会问题) 昨天、今天和明天(青少年教育) 6 过年话吃(生活方式) 没完没了好心情(娱乐) 新世界(残疾人的社会关怀) 7 初九话酒(生活方式) 读本好书过个年(生活方式) 8 我在马路边拣到……(社会公德) 文明养狗(生活方式) 再哭一次就长大(青少年教育) 9 今年冬天几把火(安全) 走自己的路(交通安全) 10 讨债人的苦恼(法律) 洋雷锋(社会道德) 住家男人(家庭关系) 11 网上消费谁来保护(法律)
[表4]1999-2000年《有话大家说》、《城市心情》、《实话实说》话题类别:⑨
类别(%) 政治/社会事务 经济/消费 教育 娱乐 生活方式 社会问题/公德 婚姻/家庭关系 法律法规 环境 体育 其他 有话大家说 3.9 6.6 10.5 6.6 18.4 14.5 10.5 7.9 5.3 6.6 9.2 城市心情 4.2 - 8.3 16.7 29.2 16.7 12.5 - - 4.2 8.2 实话实说 4.6 7.7 10.8 6.2 16.0 10.8 27.7 4.6 1.5 1.5 8.6
注释:
①stv.sh.cn/yhdjs
②应启明,谈话常识,广播电视研究1999/5
③Broadcasting & Cable, Sept. 28,1998
④cctv.com.cn/talkshow
⑤stv.sh.cn/yhdjs
⑥资料来源:上海广播电影电视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⑦资料来源:陆云鹏,上海地区谈话类节目个人收视率分析,广播电视研究1999/5
⑧资料来源:stv.sh.cn/yhdjs, cctv.com.cn/talkshow, 《城市心情》栏目组
⑨资料来源:同上
参考文献:
Abelman, Robert, Reaching A Critical Mass, LEA Inc. 1998
Fiske, John & Hartley, J, Reading Television, Methuen & Co. Ltd. 1978
Morley, David, Television, Audiences and Cultuies, Routledge Publishers1992
Scott, Gini G., Can We Talk? The Power and Influence of Talk Show,
Williams, Raymond, Television: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 Routledge Publishers1990
陆晔, 电视时代——中国电视新闻传播,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李良荣,陆晔, 从《东方直播室》看中国电视传播观念的突破,东方直播·文化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
王元化,《东方直播·文化篇》序,东方直播·文化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
沈莉,上海电视节目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上海广播电视发展战略研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报告1999
世界文化特点范文2
2009年伊始,当中国的电信业还沉浸在发放3G牌照的喜悦中时,世界上第一个商用的4c/LTE网络已经在欧洲上马。
据国外媒体报道,瑞典电信运营商TeliaSonera于1月15日宣布,它与爱立信和华为分别签署了两项关于4G/LTE(LongTerm Evolution)商用网络的合同。爱立信和华为将在欧洲建设LTE移动宽带网络,这将成为全世界首个商用的LTE网络。
在全球3G的发展浪潮中,华为可谓出手迅速。此次华为在首个4G网络建设中的脱颖而出无疑令人振奋,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3G仍将占据主导地位,LTE商用的时代还远没有到来。华为要想在4G时代真正享有话语权,还需要牢牢把握住手中的机会。首个LTE商用网络TeliaSonera是欧洲一家颇具影响力的电信运营商,此次出手建设世界首个LTE商用网络,显示了其成为世界上首批LTE网络运营商的决心。
TeliaSonera计划首先在瑞典和挪威地区推广LTE网络。根据签署的合同,爱立信和华为将分别主要为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的4G/LTE网络建设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这两个网络都计划在2010年正式投入商用。
LTE技术是公认的3G向4G演进的主流技术之一,通常被称作3.9G或4G,是GSM/CDMA/WCDMA/TD-SCDMA等2G和3G移动网络技术的继续演进。
很久以来,4G网络一直是更好上网体验的代名词。有人形象地将4G网络对于移动宽带的意义比作移动电话技术对于通话业务的贡献。
在4G无线移动网络时代,凭借实时业务的出色表现以及10倍于现在移动宽带网络数据传输速度,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电脑和手机等终端方便地接入宽带网络。有很多业内专家认为,如果最终的LTE技术实现了各种移动技术制式的大统一,人们将进入一个全新的移动网络时代,最终实现的应用将包括互联网高速接入、音乐和视频的快速下载等。
爱立信北欧和波罗的海地区负责人表示,LTE商用网络刚开始的数据传输速度可能在100Mbps左右,与现在的HSPA(HighSpeed Packet Access)网络相比,网络容量也将增长10倍左右。但是用户最终可以体验的数据传输速度究竟有多快,还取决于许多最终的决定因素,比如运营商建设的基站数量等。
TeliaSonera将LTE定位于顶尖的高端用户,正如其一位负责人所说的那样:“有了4G技术,我们将为世界上最高端的电信用户提供目前最好的移动宽带服务。”
有分析师预测,在LTE商用网络运营的最初阶段,用户将通过调制解调器接入网络,比如插入USB式调制解调器或笔记本的内置调制解调器,大概半年到一年之后,手机终端才会问世。也就是说,直到2011年,首部4G手机才可能投放市场。
华为的机会
TeliaSonera的设备提供商原来主要是爱立信和诺基亚西门子,此次4G网络中,作为行业老大的爱立信入选设备提供商不足为奇,但是华为的脱颖而出则实属不易,这也充分证明了华为多年来踏实地努力所取得的成效。
自1991年爱立信在德国建设了世界首个GSM商用网络之后,1995年华为就开始快速进入移动通信领域。除了国内市场,华为也在借助全球合作快速成长。近两年来,华为已经在TeliaSonera的俄罗斯、土耳其、塔吉克斯坦等很多子网都拿到了2G和3G的商用合同。
在LTE技术方面,华为也很早就做好了准备。2008年4月,华为在2008美国无线通信展上全球首次演示了基于第四代基站的WCDMA/LTE和CDMA/LTE双模业务。同年10月,华为成为全球首个顺利完成LTE多用户移动性测试的设备供应商,同时华为LTE的下行峰值速率达到173Mbps。截至2008年年底,华为已累计向国际组织提交了900多篇LTE提案和550多篇SAE提案。
据知情人士介绍,华为内部流传着“超越诺基亚西门子、决战爱立信”的口号,任正非也曾有过“未来的移动设备业,只有华为和爱立信”的豪言壮语。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华为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是巨大而空前的。
随着电信网络由3G逐渐转向4G,LTE网络的建设热潮已经开始在世界各地孕育。根据调研机构ABIResearch提供的数据,目前全世界已经有18家运营商宣布了相关的LTE网络部署计划,并且恶化的经济环境似乎并没有打击运营商们的热情。大多数运营商的LTE商用网络时间表都在2011到2012年。
美国头号电信运营商Verizon提出的LTE计划恐怕是最具雄心的计划之一。2008年底,Venzon就表示,2009年底将在美国某个地区推出LTE服务。而日本电信运营商NTTDoCoMo也计划在2009年推出LTE网络。
TeliaSonera最终首先正式宣布了建设LTE商用网络。虽然TeliaSonera此次只是发放了少量的LFE商用网络建设合同,但是随着世界各大电信运营商LTE部署计划的推广,各种商用合同必定会接踵而至。
之前,LTE技术只在部分地区建设有实验性质的网络,爱立信和华为都参加了相应的试验网建设。比如,行业内排名靠前的几家电信运营商英国沃达丰、日本NITDoCoMo和美国Vefizon的LTE测试,爱立信都参与其中;华为在LTE测试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加拿大Telus、Bell、韩国SK电讯等运营商的LTE试验网中都可以见到华为的身影。
加之TeliaSonera是北欧、波罗的海、西班牙和包括俄罗斯及土耳其在内的欧亚大陆最具影响力的电信运营商之一,如果华为在此次网络建设中的表现出色,将极大地有利于今后在这一地区赢得更多的LTE网络合同。
根据此次的合作协议,华为将提供端到端的LTE解决方案,包括覆盖奥斯陆地区的LTE基站建设,核心网络和运营支持系统(OSS)等等。华为还将提供网络设计、执行、系统整合和支持方面的服务。鉴于欧洲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华为表示将提供环境友好型的设备。
业内专家表示,华为在建设首个LTE网络中的表现,对于今后在LTE网络建设中的竞争地位来说至关重要。首先,目前还没有任何设备厂商有过相关的商用网络建设经验,如果华为能够表现出色,无疑将为今后的竞争加分不少。但同时,南于没有可借鉴的相关经验,华为也必须谨慎地而对建设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难题,避免出现失误。
难在制式大统一
虽然目前在国际上4G尚缺乏明确定义,但是LTE已经是公认的主流4G技术,绝大多数运营商选择部署LTE网络就是最好的证明。
中国最终也将迎来LTE时代,因为中国移动的GSM/TD-SCDMA、中国联通的GSM/WCDMA、中国电信的CDMA/EV-DO技术最终的演进方向都是LTE网络。
LTE技术并不是唯一县有发展潜力的4G技术。和LTE一样也使用了OFDM和MIMO
等革命性技术的WiMax同样也受到了很多运营商的追捧。并且,WiMax技术早已开始先于LTE技术进行发展,2008年底波兰特已成为第二个部署了WiMax网络的美国城市。
但是。WiMax却受到远多于LTE技术的争议,有人认为其前途无量,有人却认为这一技术难有长远的发展。
Intel是WiMax技术的最大支持者之一、WiMax技术先锋Clearwire公司是美国一家无线宽带技术服务提供商,目前已经从Google、Intel和Comcast等公司获得了32亿美元的投资。除了16亿美元投资,Intel还为笔记本、手机和其他设备生产了内置有WiMax功能的芯片。
尽管Inlel对Clearwire公司进行的投资已经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开始贬值,但是其董事会主席Craig Barrett仍然认为,在3G时代,WiMax在带宽和网络覆盖方面是明显的赢家。LTE技术时代还没有到来。如果拿WiMax和LTE相比较,就好比拿现在的事物和未来的事物相比。
世界文化特点范文3
一、世界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1、文化形态呈多元化并存融合状态
随着世界各国交流越来越频繁,使世界文化形态出现多元化融合并存的特征。从目前世界文化现状可以看出,现代东方文化已经与传统东方文化发生了很多变化,融合了西方文化中的诸多元素;而现代西方文化与古典西方文化也大有不同,其中渗透了大量的东方文化元素。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受古代东方技术的启发而发展,同时东方国家现代化发展又反过来借鉴了西方的先进文明。西方现代诗从我国汤匙中得到启发,改变了英式诗歌的句法与诗法,开创了西方意象派诗篇,而我国的现代诗歌又受西方影响。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世界文化一直处于多元化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2、民族文化意识加强并建立起全球文化意识
20世纪以来,世界文化逐渐从欧洲中心逐渐向世界多中心发展,建立起了全球文化意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各民族逐渐融为一体。经济、政治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理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3、文化研究与历史研究相结合
世界文化的多元并存特点以及全球化意识的建立,使得东西方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交流与碰撞,使世界文化向着新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化研究逐渐与历史研究相结合,人类的历史文化研究开始向着宏观总和的方向发展。
二、当今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
世界文学的发展表现在从民族文学主义的狭隘观念逐渐转向了更加广阔、宏观的世界文学观念。当今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特点:
1、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发展
当前世界文学的发展正处于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转型的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文学交流活动逐渐向世界性发展,国际性文学组织、团体陆续出现,对于文学创作的视野扩大与思想激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的交流与渗透中不断发展,各国对外来文化、文学的接收使得民族文学的圈子得到了扩展。
2、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兴盛与世界诗学的产生
现代文学批评的兴盛是世界文学发展的另一特点。西方文学批评的发展经历了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批评、历史主义―实证主义批评以及文学―美学批评三个阶段,批评的对象逐渐从作品向读者发生了转变,开始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读者的反应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文学批评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促进了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以及“平行研究”以及“接收研究”的发展,对比较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同时还促进了世界诗学的产生。世界诗学的萌生以及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对比较文学观的建立有促进作用。
3、世界文化与文学联系加深
文学的产生受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从20世纪以来,世界文化中的各个学科与文学相互影响渗透,使得文学在内容以及形式上都出现了变化,并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三、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比较文学观建立
1、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相结合
比较文学研究者需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并用世界性的眼光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要树立起世界意识,并具有全球性文学观念,倡导比较文学中的世界精神,使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方向发展。在建立世界意识的同时,要加强民族意识,进行比较文学研究时首先要立足于民族文学,以民族文学的发展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同时民族文学吸收外来文学中的精华,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比较文学观。
2、文化意识与文学意识相结合
从比较文学的命名可以看出,其研究对象是文学。所以,比较文学观的建立应该以文学为基础,以文学分析作为主要研究方法。而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日益紧密,使得文学的研究与其他文化学科之间的融合越来越多。因此比较文学的研究要求文学意识与文化意识相结合,以文学意识为主,以文化意识为辅,突出文学性。
3、比较意识与诗学意识相结合
世界文化特点范文4
摘 要: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在全球进行的世界遗产申报与评估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负责世界文化遗产评估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专家不可避免地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存在一些误读。本文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方的申报材料与ICOMOS的评估材料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造成误读的几个根本原因。并提出,我国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应考虑到文化差异对申报工作的影响,尽量从“他者”角度来认识自身的文化特征,把申报材料的编撰置于国际文化背景下,使中国的世界遗产实现跨文化认同,促使更多的遗产申报成功。
关键词:ICOMOS;跨文化;误读;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乐黛云,200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在全球进行的世界遗产申报与评估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联合国专家对申报国遗产的一些误读,其中对文化遗产的误读更加常见,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误读尤为突出。这种误读,使得负责世界文化遗产评估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专家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产生认识偏差和不足,从而使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被低估,申报成功机率降低。为此,笔者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评估材料为范本,从跨文化角度对这种误读进行分析,提出产生误读的四大原因,希望能引起人们对此类问题的深思。
一、世界文化遗产的评估与申报
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全世界范围内确认的具有非同寻常的普泛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以及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4类。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能否列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公布的《世界遗产名录》,关键在于是否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遴选标准。根据2005年2月世界遗产中心公布的《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的第77节规定,凡被列入《世界遗产》的文化遗产,须至少符合下列1项标准(见表1),并同时符合真实性和完整性标准。
每年一度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审批,主要是由ICOMOS根据各国递交的申报文本和ICOMOS专家的实际考察,出具评估报告(Advisory Body Evaluation),由世界遗产委员会最后审批确定。报告一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申报国陈述(Justification by the State Party),第二部分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评价(Evaluation by ICOMOS),其中有品质(Qualities)、比较分析(Comparative Analyse)、ICOMOS对未来行动的建议(ICOMOS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action)、简要描述(Brief Description)、建议(Recommendations)等。ICOMOS专家对我国历年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看法在这些评估报告中得以集中体现,同时他们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些误读也在此反映出来,本文对这些误读进行的跨文化解析就是建立在分析这些评估报告的基础上的。
二、误读产生的原因
1. 东西方审美观的差异
西方人崇尚人工美、形式美,强调整齐、对称、均衡,推崇圆和正方形等构图形式,注重个性与秩序,试图用程式化和规范化的模式来确定艺术美的标准与尺度,这种美学思想长时期左右着西方的建筑、雕刻、舞蹈和戏剧等艺术。中国人崇尚自然美、情趣美,注重意境、神韵的营造,“不求形似求生韵”(徐渭语),追求以形写神,追求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的艺术效果。东西方审美观的差异使得西方人很难理解、认同、欣赏中国的许多文化遗产,由此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产生一些误读。
ICOMOS专家对199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的误读就属于这种情况。在评估报告中,ICOMOS对苏州园林的总体评述如下:
苏州古典园林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和营构建筑,创造出容天纳地的山水写意园。苏州园林依据老子和庄子的玄奥理论,模仿自然景色布局,以满足中国人理智与情感上的需求。园林充分利用天然地形,创造出迷宫般复杂的布局和一连串的视觉刺激。
这种描述反映的是一种典型的西方人眼里的苏州园林,只看到苏州园林的形式美(labyrinthine layouts),看到园林“悦目”(visual surprises)的一面。而苏州园林所隐含的“意境”――即一切要素洒脱自如,既不追求对称,也没有任何规矩可寻,相反却山水环抱,曲折婉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相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真正意境,ICOMOS的评价中却只字未提,即看不到其“赏心”的一面。这种误读就是由于东西方审美观的差异造成的。
2. 东西方言语表达方式的差异
汉语语言由于受到中国人直觉、模糊性思维方式的影响,在表达方式上具有流散、疏放、重意合不重形合的特点。这种言语表达方式的特点使得中方世界遗产的申报材料里充斥了不求精确、模糊华丽的词藻,而非具体、精确、有特征的描述。频繁使用“大概、差不多”等模糊概念的字眼,随意使用“天下第一”、“无以伦比”等夸张的言语,大量使用形容词和各种修辞手法,极力渲染。但是,华丽的文风和词藻由于体现不出地方特色,所以对于偏好逻辑性、精确性思维的西方读者,这样的申报材料令他们觉得“过于浮夸、空洞无物”,显得罗嗦、累赘,“美”不忍睹。1996年申报的丽江古城中方的申报材料就存在这样的问题。申报材料是这样描述丽江的:
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一种空洞无物、模糊不清、茫然不知所云的陈述,难怪ICOMOS专家在未来行动的建议(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action)中这样说: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遗产预备清单》上古城的众多数量,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建议中国方面提供一份中国历史名城的比较分析,简要地说明预备清单上的那些古城被选上的原因以及提议将其申报为世界遗产所依据的标准。
3. 中国深层文化本身的博大精深
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看,文化的结构有3个层次:表层文化、中介文化和深层文化。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属于表层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属于中介文化,而文化精神、文化理念、文化价值观、道德伦理、等属于深层文化。这3个层次的文化中,表层文化最易把握,一般误读的情况比较少,中介文化次之,而深层文化是最难把握的,出现误读的时候比较多。中国文化,由于本身更注重深层文化的发展,加之5000年的积累与沉淀,尤其精深、博大。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深层文化复杂载体的中国文化遗产,自然也难以解读。土生土长的中国学者都感到难以把握中国文化遗产的深层内涵,对ICOMOS专家来说更是勉为其难,所以,ICOMOS专家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误读就不足为怪了。
ICOMOS专家对我国1997年申报的平遥古城不能准确解读也是这种原因造成的。
ICOMOS对平遥古城的总体描述是:
平遥古城建于14世纪,是保存完好的中国汉民族城市的杰出范例,它的城市结构展示了汉帝国五个多世纪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的演化过程。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那些与银行业有关的雄伟建筑,与这些建筑相关联的是平遥是19、20世纪整个中国的金融中心。
ICOMOS专家看出了平遥古城在古代的商业地位,也看出了“平遥古城建于14世纪,是保存完好的中国汉民族城市的杰出范例”,但无法把握更深层次的东西。实际上,平遥古城的意义绝非仅止于此。其价值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平遥古城是依据汉族传统“礼制”规划建设起来的,无论是建设选址、建筑风格,还是殿堂配置都是儒家文化思想在建筑上的集中反映。平遥古城区是由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蚰蜒巷构成的,街巷格局中轴对称,经纬交织,井井有条,主次有序,反映出儒家的等级制度思想。左以文庙及魁星楼为首的文系建筑,右以武庙为首的武系建筑,体现了“左文右武”的儒家崇文重礼思想。以城内南大街为轴,上首城隍庙,下首平遥县衙,东西相对称,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城墙上的3000个垛口,72座敌楼,象征着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贤人。 (2) 平遥古城的总体布局是仿照古人康乐永寿的图腾吉祥物神龟设计的。平遥号称“龟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乌龟乃长生、神灵之物,象征长寿、财富,以及神力,这种仿生布局凝聚着古人对平遥城坚如磐石、安然无恙、永世长存的希冀。
这种隐藏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背后的深层文化含义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不好把握了,对于西方人,更是难上加难。
再比如ICOMOS对我国2000年申报的皖南古村落的总体评价是这样的:
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保存完备的拥有复杂供水系统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可以看出,ICOMOS专家看到了皖南古村落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 也认识到中国的村落也是文化遗存的重要场所,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化意义:“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保存完备的拥有复杂供水系统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但是,西递和宏村两个村落建筑的价值远不止这些,宏村的“牛”形仿生规划反映出的中国古人图腾崇拜,西递村的船形布局反映出的中国民间风水文化,对于西方专家来说根本无法理解。而这恰恰是我方提出皖南古村落符合标准Ⅱ的根本原因所在,标准Ⅱ强调的是在一定区域内,对城镇规划景观设计产生的影响。实际上,皖南古村落的仿生景观设计和风水模式布局,对后来的村落布局、规划产生了重大影响,但由于ICOMOS专家对中国图腾崇拜和风水文化缺乏了解,使得皖南古村落的文化价值没有被全面认识到,而判定皖南古村落不符合标准Ⅱ。这种误读给我们留下很多遗憾。
4. 中国人民对某遗产所怀有的特殊情感
一个民族对自己本族的遗产往往怀有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本族集团成员对它很容易理解,另一民族文化集团的人们却不易察觉,误读就容易产生。 以长城为例,长城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抵御异邦入侵、众志成城的象征,西方人常常无法理解这一点。美国灵智广告公司为飞利浦精英移动电话设计中国市场商业广告时,以中国长城为背景,以一位精英人士“坐”在长城上,用飞利浦移动电话通话为创意。此创意也被做成户外广告,在中国投放。然而不久,此广告就受到中国人的不满,最后被中国政府下令撤销。该广告的失败之处在于外国人没有充分理解长城作为一个象征性文化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意义和地位,中国人对长城所怀有的特殊情感,因而就未能预见“坐”在长城的画面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而受到抵制。
ICOMOS对长城是这样评价的:
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1368~1644),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建筑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ICOMOS专家看到了长城的军事、历史和建筑艺术价值,却忽略了中国人民对长城所怀有的特殊情感。长城绵延万里、巍峨壮观、气势磅礴,充分展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中国人民坚强意志和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的象征,是民族心灵的寄托和归属,“你知道长城有多长? 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表达了中国人对长城的深厚情感。这是ICOMOS专家所无法体会和明白的,因此误读的产生就在所难免了。
三、结论
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了《凯恩斯决定》的修改草案,规定自2006年起《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每年只可申报两项世界遗产,其中至少要有1项是自然遗产,这意味着今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难度显著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分析ICOMOS专家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存在的误读以及误读产生的原因,从而减少误读,提高申报成功机率,实现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跨文化认同,促使更多的遗产申报成功就成为一件意义重大而紧迫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乐黛云.跨文化之桥[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3] 晓勤.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规划保护方案保护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关世杰等译.世界文化报告2000:文化的多样性 冲突与多元并存[R].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Advisory Bodyvaluation[EB/OL].http:///archive/advisorybodyevaluation/437/438/440/441/705/778/779/812/911/1001/1002/1004/1039/pdf.2004-09-19.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ICOMOS Experts’ Misreading of Chines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s
XIONG Guan,FEI Xuejun,YAO Baorong (School of Tourism,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Xi’an 710128,China)
世界文化特点范文5
关键词:世界文化史;主体性;趣味性;生动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145-02
《世界文化史》是我院开设的一门自修课,共20个学时,1个学分,目前由教师讲授第一堂课,引导学生通过课外自学的方式来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因此,从整体上来看,教师的第一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授课效果直接影响学员对本门课的兴趣及其后续学习的状况。笔者结合自身讲授《世界文化史》的实际情况,认为讲好本门课的第一堂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有学生发挥了主体性作用,他们才能真正走进课堂、融入课堂。在讲授文化这一概念时,考虑到其过于抽象,学生很难直接把握,所以笔者就以文化的表现形式入手,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呢?学生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他们给出了各式各样的答案:音乐、舞蹈、人物、建筑、饮食、节日习俗、语言、服饰、生活习惯……在对学生的答案予以肯定的基础上,我们开始了文化之旅。
文化之旅的第一站是节日。当问及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时,学生们踊跃回答: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清明节……
当ppt上展示春节图片时,学生们都非常兴奋。很多人都表示,这是一个全民性的节日,一个举国欢庆的节日,同时也是最令人期待的节日。一般从小年开始,各家各户都在为春节做准备:打扫房子、准备器具、洗头沐浴等等。除夕,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年饭,长辈们给小孩“压岁钱”,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守岁”。到了十二点的时候,鞭炮齐响,迎新年的活动达到。从初一开始,各家走亲访友,庆祝新年。当谈及年夜饭的内容时,南北方的同学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而南方通常会有火锅和鱼。吃火锅意味着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年年有余”。南方还有一些地方过春节要吃年糕,象征着收成一年比一年高、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第二个节日是元宵节。学生们纷纷谈道:节日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的习俗是看元宵晚会、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等。
第三个节日是端午节。有学生提到:它是汉族人民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这一天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叶,赛龙舟等习俗。关于粽子的口味,学生们更是争先恐后地回答:竹叶粽、甜茶粽、火腿粽、艾香粽、莲子粽、松仁粽、豆沙粽、蛋黄粽……
第四个节日是中秋节。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大家都要吃月饼。月饼有四大流派:广式、潮式、京式、苏式。月饼的类型有冰糖、芝麻、豆沙、火腿、双黄莲蓉、伍仁瓜子、叉烧等等。
列举了中国的一些节日之后,笔者又用ppt展示了几个西方的节日。有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等等。这些节日全部由学生来讲解:圣诞节的时间是每年的12月25日。12月24日是平安夜。大部分天主教的教堂都会在12月25日凌晨举行弥撒。基督教的另一大分支――东正教的圣诞节时间是每年的1月7日;情人节是每年的2月14日,这是一个关于爱、浪漫的节日。在这一天,男女要互送礼物表达爱意,礼物包括鲜花、巧克力、贺卡等等;愚人节也称万愚节、幽默节,时间是每年的4月1日,这一天的共同活动就是捉弄别人,如果上当了就是“四月愚人”。另外,还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开玩笑只能在中午12点以前;母亲节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它最早起源于古希腊,而现代母亲节则追溯于美国,这一天母亲们会收到礼物,最适合在这一天献给母亲的花是康乃馨;父亲节最早起源于美国,是感恩父亲的节日,时间是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文化之旅第二站是建筑。笔者用ppt展示了一系列建筑的图片,有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自由女神像、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德国黑天鹅堡、金字塔、宙斯神像、法洛斯灯塔、巴比伦空中花园、阿提密斯神殿、罗得斯岛巨像等等。学生们纷纷踊跃讲解各个图片:罗马斗兽场在意大利,是古罗马帝国的自由民、奴隶主等观看斗兽或奴隶角斗的场所,它是古罗马文明的象征。从外观上看,它是圆形的,俯瞰却是椭圆形的,此建筑基本可容纳9万名观众;比萨斜塔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是罗马式的建筑风格,它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斜的,而是后来慢慢变倾斜的;自由女神像坐落在美国纽约市海港内的自由岛的哈德逊河口附近,代表了自由和民主,是美国的象征。它是法国为了纪念美国独立100周年送给美国的礼物;埃菲尔铁塔是巴黎最高的建筑物,也是巴黎的地标之一。铁塔建立之后,巴黎市民曾多次想拆除它。因为他们觉得巴黎是浪漫之都,整个城市都是低矮且富有情调的建筑物,而处于市中心的埃菲尔铁塔,就像一个庞然大物,非常丑陋。事实证明,此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它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吸金的建筑地标,每年的旅游收入达到15亿欧元;凯旋门位于意大利米兰市古城堡旁,拿破仑为了纪念一场战役的胜利而下令修建的建筑,它代表了法国军队战无不胜;卢浮宫以前是王宫,居住过50位国王和王后,现为卢浮宫博物馆。它是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其余两大博物馆是大英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共收藏有艺术品40万件;德国黑天鹅堡是德国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设计的,他受歌剧的影响,构想了传说中白雪公主居住的地方,整个城堡给人以仙境的感觉;金字塔不仅存在于埃及,美洲也有。它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本身有着太多的未解之谜。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宙斯神像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室内雕塑,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即是神像所在的宙斯神殿;法洛斯灯塔纯粹是为人民生活而建,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它的灯光照耀着港口,保护着海上的船只。它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巴比伦空中花园: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娶了波斯国公主为妻,王妃思念树木繁茂的故土,整天郁郁寡欢,国王为取悦王妃,下令兴建一座高达25米的花园,层层种植奇花异草,并修建了灌溉设施。从远处看去,这个花园就像悬在了空中,所以叫作“空中花园”;阿提密斯神殿因阿提密斯是希腊的月亮和狩猎女神,此神殿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物;罗得斯岛巨像位于爱琴海东南部的罗德斯岛上,它只存在了五十六年便因地震而消失。
二、引入视频,增加授课的趣味性
在世界文化史绪论的授课中,如果单一讲解各种理论知识,就会造成整堂课毫无活力、死气沉沉,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适时播放一些小视频,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讲文化的特点之一继承性与创造性之前,笔者播放了一个时长1分19秒的关于旗袍的小视频。该视频配合各式各样的图片生动形象地讲解了旗袍最初是满族人的服装,宽松肥大,便于骑射;民国时期,由于受到西方审美观念的影响,旗袍变得越来越紧窄。这种以视频的方式介绍旗袍的演变过程,就比教师单纯地用文字来表述其演变在效果上强很多。很多学生看完这段小视频之后,很快就总结出了文化的继承性与创造性这一特点。
为了让学生总结出世界文化史的特性,笔者引入了热播剧《甄传》的片段,这是一段孙俪饰演的甄表演惊鸿舞的场景。在音乐的配合下,舞蹈非常唯美,学生们完全陶醉在其中。这就为之后他们理解世界文化史的多元性和一体性奠定了基础。
三、增加事例的讲解,增强授课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在世界文化史绪论的讲解中,理论性的知识点比较多,这些内容一般比较抽象,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多举一些鲜活的事例使授课更加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
例如:笔者在讲文化的特点之一民族性和相似性时,没有直接用ppt展示这一特性,而是展示了一些国家的国花。如:日本的国花是和樱花,马来西亚的国花是扶桑,尼泊尔的国花是杜鹃花,老挝的国花是鸡蛋花,缅甸的国花是龙船花,印度尼西亚的国花是毛茉莉,新加坡的国花是万代兰。在事例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基本上每个国家都有国花,这是文化的相似性,而每个国家的国花都各不相同,各个国家都是选择适合自己国家形象的花来作为国花,因此又表明文化具有民族性。
在讲文化的时代性和稳定性之前,笔者举了一个例子:科举制创始于隋朝,终结于清朝,在隋朝至清朝的这段时期,科举制一直存在,具有稳定性,清朝之后,科举制就消亡了。以事例的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在讲述世界文化史的特性之前,笔者引入了《甄传》在美国上线的例子。众所周知,该剧深受国人喜爱,可是在美国上线后却反响平平,评分只有2.5颗星,不仅如此美版《甄传》的英文预告片最后一句总结道:“一个女子,对抗整个大清国,紫禁城一个不屈的灵魂”这让我们中国人目瞪口呆:难道到了美国,《甄传》就变成《一代女皇・甄》了吗?事实证明美国人没看懂。举完这个例子后,笔者又举了另一个例子:一个法国留学生看到她的中国同学穿了一条漂亮的裙子,于是对她的衣服称赞不已,中国女同学说:“哪里,哪里,随便穿穿。”这让法国同学疑惑万分,裙子明明很漂亮,怎么说不好呢?举完这两个例子之后,笔者反问道:美国人为什么看不懂《甄传》?中国女同学为什么不说自己的裙子好看?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文化具有差异性,多元性。很显然,这种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推导出世界文化史特点的方法远远比直接告诉他们结论在效果上好很多。
参考文献:
[1]裔昭印.世界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世界文化特点范文6
一、本体与传播之间话语的转变和构成
民俗文化想要实现在大众传播语境下完成话语的构成,其要点之一就是在本体与传播两者间进行转变与二次构成,而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话语主体的转变。话语主体在传统的民俗文化中既是主导方又是决策方,同时还兼具传播者,在民俗文化的发展中主体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而大众传播的产生,使该主体既可以是实际的参与人员,也能作为单一的传播人员,不需要直接参与文化活动。话语主体的改变使得民俗文化在记录方式、传播体系、整体意识形态与经济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较大的转变与二次构成。民俗文化的话语从本体向传播转换,代表民俗文化本身传播的手段、进行接受的主体与形式也开始发生变化。这种转变与构成让民俗文化得以在时间与空间中,拓展自身的内容与形式,以保证每一个阶层和年龄的人群都能够接受并传承民俗文化。
二、民间与主流之间话语的共存和交融
民俗文化来自于民间,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与劳作中积累下来的精神和艺术财富,因此,自然带有强烈的民间本土的话语。然而,民间文化是需要社会的不同阶层与领域的认可和接受才能对其进行传承、发展、传播。因此,民俗文化在社会生活中需要不断地重新进行构建,以满足每一个时代的主流话语特征。大众传播媒介在大众传播语境下的作用与意义,已无法单纯用“工具”进行衡量,其在现代与传统的文化信息传播之间构建平台,并推动民俗文化在大时代的要求下展现其主流话语特性。大众传播想要实现民俗文化的话语从民间向主流发展,首先要打破其社会组织形态,将民俗文化从单一的民间管理上升到国家的政治政策中,以大众媒介作为平台,使民间文化成为国家主流意识语境中的一部分,从而达到其主流话语的旨归,构建话语在民间与主流两者中灵活转换的通道。
三、历史与现实之间话语的共通和交互
既记录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工作、发展和变革,又承载当下社会文化的特点与气息,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这就是民俗文化的内涵,所以民俗文化在进行话语构成时,必须将历史文化与现实价值进行融合研究。民俗文化的变迁总伴随着历史的更替,民俗文化中记载的农耕作业、岁时、生产以及婚丧习俗等都反应了不同的历史文化特点。可见,我国民俗文化其话语特点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继承性以及统一性,这与历史的发展维度相一致。民俗文化将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以及表现形式客观地进行记录与展现,同时又与当下人们的生活、工作紧密切合,并经常随着人们的主观意识、行为发生变化,甚至使其话语发生重新构成。从另一方面而言,民族文化的内容、表达形式、作用与意义都随着现实的语境变化而变化,其话语更带有突出的现实特点。
四、国内与世界之间话语予以统一
“民族的即是世界的”这一口号最能完整诠释民俗文化身上蕴含的世界意识,增强本民族文化的综合软实力,同世界文化与精神相统一成为民俗文化话语构成的关键要点之一。因此,作为承载着我国传统艺术的民俗文化,其话语构成既要扎根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突出中国特色,又要紧随世界文化的发展与流行,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间构建平台,实现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完成这一步需要我国民俗文化借用大众传播语境的力量,将其与世界话语相统一,使其既带有本民族特色传播符号,也纳入相应的国际需求,从而推动我国民俗文化与世界各民族共同分享交流。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