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范文1
回到老家后,我首先找到最熟悉的人,给他们每人一份问卷,然后还找到两个姐姐专门为我发问卷的时候拍照,来增加我社会实践的真实性,这不是在作秀。虽然最开始的时候我只是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想法来做这件事的,也觉得这是徒劳的浪费时间没有一点价值可言。可是当我站在他们旁边看着他们做问卷的时候,我却突然发现,我自己在做的这件事情是多么的有意义。因为我发现,在这个不算落后的小乡村里面的居民,却居然大多数连三农问题是什么都不知道。而且,不少人都不关心三农问题,认为这个问题和他们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他们认为这种问题应该是政府机关里面的人关心的问题,与平民老百姓无关。问卷里面有道题是问三农问题中的三农指什么,有五个选项,农民,农业,农村,农户,农田。大多数的人都觉得农田要算一个,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农田才是最大的依靠,因为农村土地就是农民朋友的命根子啊。可喜的是,我调查的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其中有一项就是农业税被取消了。他们对与这点都是很高兴的,因为这减轻了他们很大的负担。
这个政策好不好?我问到,当然好啊,不用交钱了嘛!虽然说现在的农村条件比以前是好了很多了,但是家庭负担也还是比较重的,能帮助农民减轻负担,减一点当然就好一点。对于国家出台的相关三农问题政策,你支持吗?几乎所有的人都选的大力支持,虽然我不确定他们是否了解那些具体的政策究竟是什么,究竟有没有落到实处,究竟有没有给农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究竟那些政策是不是只是空中阁楼,但是我觉得,农民朋友们都是相信国家政策的,他们相信,国家不是违背农民的,他们相信,国家会对他们好的。里面有个问题有一个填写着让我觉得值得思考,您是怎样知道有关三农政策的,有个人就说他不知道三农政策,所以没有选项可以选择啊,因为四个选项,看电视,听广播,别人告诉,政府宣传。我相信这是位唯一说出实话的人,其他人我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知道这些政策,都什么都没说就选,大多数选的政府宣传,我问政府给你们宣传什么政策了,他们说什么都没有,其实他们也不知道有哪些政策,哪有这么好的政府啊。有个人感慨。我不禁想到,究竟是什么让现在的老百姓不敢说真话了,让老百姓对政府盲目崇拜,都说要跟着政府走,跟着领导走,可是,政府呢,政府又做了什么可以让老百姓心甘情愿跟着走的事情啊,都说要让农民朋友们得到实惠,得到好处,可是,话谁都会说,但是实行了吗?就算实行了,那也得经过层层审批层层考验最后实行的时候恐怕都过了不少年了吧。关于三农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2)#e#
中国现在政策实施得就是如此滞后,政府宣传的是什么,宣传政府的又是什么,这些宣传,给农民带来的是什么,只是树立了政府在农民心目中高高在上不可亲近的崇高地位,让大家都怕政府。我在网上查找怎么样解决三农问题,我发现政府出台的政策都显得太空洞太抽象太不具体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大力发展劳务产业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等等。这些政策都说的好空洞好空洞,你说,你这么说农民会明白这和他们究竟有什么关系吗?中国就搞这些面子工程,表面上弄的好看,可实际上呢,老百姓却得不到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也难怪农民朋友们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政策,因为知道了也没有什么用啊。日子也根本就不会因为这几点空洞的政策就得到什么具体的改变的。其中有一个问题,农民问题是指什么的问题?选项有素质,减负,技术指导。大多数都说是减负问题,少数人说是技术指导问题,只有极少数人说是素质问题。当初我设置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在想农民朋友们认为自己的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当时在网上查到的是素质的问题,可是却只有极少数人选择,而大多数人却认为是减负问题。
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范文2
资金宽裕条件下的政策调整
1996年以来的资金宽裕,使得中国金融体系内部的流动性不断堆积。进入2000年后,流动性过剩的特征已经十分明显,资金空转,引发了许多争议。虽然中国还没像日本那样,步入了凯恩斯所言的流动性陷阱,但政府、央行以及监管部门多次调控的乏力,凸现了中国正罹患着流动性综合症。就资金供求结构失衡的状况而言,我们不妨把它叫做流动性悖论:在国民经济体系内,金融部门流动性过剩与企业部门流动性不足同时并存;在企业部门内部,大企业流动资金供给充裕与中小企业流动性不足同时并存;在金融部门内部,大银行流动性过剩与中小金融机构流动性不足甚至流动性危机同时并存;就农村和城市部门而言,城市流动性过剩与农村流动性严重不足同时并存;就区域而言,东部发达地区流动性过剩与中西部地区流动性不足同时并存。
笔者曾经分析过,流动性过剩与农村流动性危机并存的基本原因,是长期以来城乡不等价交换带来城乡经济失衡的结果,是片面扶持正规金融体系压抑民间金融的结果。更深层的原因,则与资本雇佣劳动的产业体系在全球的扩张,以及在中国更加走向极端化有关。
但无论怎样,资金过剩和流动性悖论的出现,都为解决农村融资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宽松金融环境。于是,中国政府的各种意图解决流动性悖论的政策,在不断地出台。
我国历次改革政策有三大特点:一是以正式金融机构为主,极少为非正式金融出台相应政策,即使出台,也是打压的,如《民法通则》对于民间借贷,尤其是高利贷的规定,以及《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的出台。二是以农信社为主,尤其是1996年行社分家之后。三是自上而下安排,由关注动员农村资金,到关注农村资金回流,但最终还是落得“一农难支三农”的结果。
进入21世纪起,诸多政策,都是朝向解决农村融资困境的方向的。比如,2004~2009年,已经连续6个中央1号文件,强调农村融资问题的重要性,以及改革农村金融体系的决心。
2005年4月份中国国务院《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意见》明确要求,需要抓紧制定农村金融总体改革方案,探索发展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该文件提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抓紧研究制订农村金融总体改革方案,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探索发展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2006年的“中央1号文”,则十分明确地提出要发展一些新型的金融机构,如社区金融机构、小额贷款组织和资金互助组织。响应这样的政策要求,中国银监会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允许设立村镇银行、农村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银行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三类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同时,批准了原来隶属于中国邮政总局,专司邮政储蓄存款业务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业。
但是,2007年之后,尽管支持农村发展的措施在不断出台,农村的融资状况却并没有同步改善。所以,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仍然以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为主题,但在农村金融的措施上,并没有很大突破。而且,伴随2007年政策鼓励的一些微小金融机构的成立,他们本身的生存,都成为难题。在2009年2月份的中央1号文件中,专门提及:“加快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农村微小型金融组织可通过多种方式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
农村资金短缺依旧
金融系统内部的存差十年来不断累积,以致于如何处理流动性过剩,成为一个世纪难题的时候,农村融资难题,却似乎愈趋严重。由“三农问题”成为共识,再到将其提到“重中之重”的高度,最终推出“新农村建设”的这十年间,政府、央行及金融监管部门,已经针对农村融资难题,出台了一批又一批的政策,推出了一个又一个以“支农”名义成立的金融组织,也给出了前所未有的各项优惠政策,但农村资金短缺却依然照旧。普通农户想得到最基本的金融服务,也近乎无路。这体现在:
农户贷款覆盖面小。依据多个调查报告,农户贷款占农户有效需求的覆盖面,基本上不超过一半。若计入全部农户,得到贷款的比率,可能仅仅三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的《农村金融服务报告》对我国农户贷款的覆盖面所作的调查, 全国2.2亿农户在2005年3季度末全国在农村信用社有小额信用贷款或联保贷款余额的农户数为713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2.31%。还有大量的农户,连存款和汇兑等对金融部门而言毫无风险的金融服务,都不能得到。
农村短缺总量巨大。农村金融缺口庞大,也是一个基本事实。据估计,到2020年,中国的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20万亿元,以2006年用于新农村建设的3397亿元,2007年的4317亿元衡量,资金缺口之巨大,可以用杯水车薪形容。必须要金融部门弥补这一巨大缺口。可是,直至2009年1月,短期贷款中的农业贷款余额仅1.8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仅5.69%,如何才能填补这一巨大缺口?
金融和经济,本来是“毛”与“皮”的关系,正像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4年所言,要“认识到“三农”发展和农村金融发展是共生、共存关系,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如果将“三农”比喻为人的机体,农村金融则是机体中的重要器官,取之于机体又服务于机体,而不是一个体外的支持器械,可以只管用,不管养。”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既然是共生、共存关系,而“三农”又是需要服务和支持的机体,那么,在新农村建设中,强调金融支持,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如果机体本身并不能带来足够的产业利润,以支持金融利润,金融支持要么就是赴汤蹈火,要么就是空喊口号。
实际上,金融机构更愿意空喊口号,而不愿意赴汤蹈火。数据表明,1998年以来,所有的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一直在10%上下,这和11%~12%的农业产值占比基本匹配,却和60%以上的农村人口和50%的农业劳动力比重极不匹配。这一配比显示,贷款资源的配置,基本上是按照效率,而非公平的维度配置的。从金融角度看,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金融业就是配置资源的,如果农村经济不景气,农业产业没有利润,那么,就没有足够的产业利润去支撑金融投资,只有农村经济有活力了,才有可能容纳更多的金融资本。所以,在中央三令五申,一个个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在多元化竞争性市场的旗号下成立的情况下,对农村的贷款规模却相对稳定(如表1所示,1999年以来,短期贷款中的农业贷款占比,一直在5%~6%之间徘徊,2007~2009年还在减少),而非增加。这也表明,现行制度安排下,市场金融在农村金融中的力量,基本上用尽了。指望一个多元化竞争性金融体系在农村的建立,去解决农村融资难题,实在是开错了药方。这不仅对农村融资的解决有害,也带来了对农村金融机构有害的水平竞争格局,是一个“双输”机制。
十多年来,中国的流动性过剩和农村流动性不足,以及农信社流动性危机同时并存的现实,已经清楚表明了,市场金融不能单独解决农村金融问题。一个庞大的、内生于农村社区的合作性金融体系,以及界定清楚的政策金融体系,必须建立起来,并与市场金融体系相伴随,去适应农村资金的多样化需要。在没有弄清楚农村经济基本性质的情况下,一厢情愿地将其定位为市场经济,并推出市场金融与其相适应,是政策误判的关键因素。
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范文3
农机化研究
(1)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 武晓华
(3)玉树州农业机械的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拉青加
(4)对现代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思考与实践分析 曲小明 周平 田淑荟
(6)农业机械化和可持续发展 龚春生
(7)制约农机化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 韩义
(9)乡镇基层农机科技推广工作探讨 麻覃郁
(10)阻碍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及发展的原因分析 周平 曲小明 田淑荟
(12)当前山区农村农机安全管理存在问题与解决办法 王新明
(13)对于黄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汪来贵
(15)驻马店市农机推广工作调查与对策 卢浩慧
(16)原平市农机安全监理现状及对策 杨永明 樊子平 李小华
(18)农机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陈修奎 丛日霞
(19)景洪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庆兰
(21)创新服务对南县农机安全监理的推动作用研究 涂淬轶
(24)新形势下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农机安全管理工作对策 王云平
(26)新形势下如何抓好农机监理宣传工作 沈修祥
(28)农机服各产业化发展道路探究 纪志勇
(30)烟叶中耕培土及机械化作业技术分析 殷寿安 林选知 区焕财 毛文菊 冯筱骁 董哲 张汝坤
(33)关于提高丘陵山区水稻机收率的探讨 任宏生 粟大庆
设计与研究
(35)基于at89c51的云台控制解码器设计 金鑫
(38)ether cat总线在数控系统中的应用 丁琳娜
(41)基于can总线的汽车温度测试硬件系统设计 赵亚攀 刘文岭 徐云杰
(44)pcb双面板手工焊接缺陷研究 王昌宝
(46)基于fpga的实时多任务系统的设计 尧征 黄乡生 黄威 郑振峰
(47)基于plc和变频器的恒压供水系统的设计 王华 金赛赛
(49)数控车床的编程与操作探索 李凤初
(51)水轮发电机组控制系统辨识研究 靳永卫
(53)用fpga实现串口通信的设计 郑振峰 汤彬 周显恩 商国旭 黄威
(55)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在水轮机调节系统中的应用与发展 毛学志
(57)丽水市公共空间座椅设计的调查分析 金豪 戴庆敏
(59)小直径深孔加工的改进方法 李松林 陈志军
(60)基于cae分析的注射模冷却系统的优化设计 唐光胤 刘波 魏伟
(62)农业机械环保节能设计的探讨分析 田金云
(63)鸡蛋自动分级生产线中检
测装置的设计探讨 李斌
(65)太阳能杀虫灯的设计与应用 李正鹏 罗倩倩
(66)开关电源稳定性和控制环路补偿研究 金花
(68)加油站火灾预防方法研究 黄野
(69)齿轮失效的因素及影响分析 高强
(71)柔性制造自动化技术及其应用探究 张波 段兰兰
(72)数控车间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研究 王勇
(74)钢制承压设备焊接材料与标准 王琳
(76)液压密封新技术研究 张兴友
(77)施密特触发器在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中的应用 罗倩倩 李正鹏
(79)网页设计中的色彩搭配 李爱国
(80)英语口语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李宏洋
(82)cad/cam技术的具体应用 章芳芳
(86)高速切削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运用 刘海波
(88)数控线切割加工中工件表面质量的改善 贺柳操
(90)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智能饮水机控制系统 郭毅飞 董峰
(94)msp430单片机无线水表的设计 顾拥军
(97)solid works与ansys对齿轮接触疲劳寿命有限元分析 姜广美
(99)一种用于水下激光成像的光学系统设计 王四林 陈志凌
(101)基于例题分析和解答的微分方程数值研究 田卫章 纵珊侠
(103)基于小波变换的突变信号的检测 余倩
(105)数控车床薄壁件的加工工艺分析 施加祥
(107)车门玻璃升降器理论研究综述 杨琳
(109)机械产品方案的现代设计方法及发展趋势 阎文
(111)数控技术对机械制造业的影响及策略研究 曹环军 刘海英
(112)测量制冷压缩机活塞销孔轴线对活塞轴线垂直度检具的设计 周勇
(114)连杆零件机械加工工艺及专用夹具设计 王青云
(115)变压器差动保护问题的思考 隋淼
(116)膨胀气体驱动双蜗杆机构做功的研究 任勇
(118)中原地区传统农具设计之美 娄婧婧 唐立华
机电技术
(121)小型喷油泵的检修及调试 何放平
(123)北京现代伊兰特轿车变速器故障检修 乔国春 王佳
(124)大型起重机控制中如何应用变频器和plc 周志勇
(126)啤酒厂离心泵的使用及维护探讨 刘勋
(127)收割机切割器中的常见问题及维护措施 王春兰
(129)喷灌机的选购、使用与保养 周守春 刘书利 赵振芳 王晓峰
(130)华中世纪星数控系统车床程序屏蔽的使用方法 王建 裘敏浩
(132)汽车发动机异响故障的诊断 杨建洲
 
; (133)机电一体化的选型设计及设备维护 赵永德
(135)汽油机常见故障及控制措施 宋飞
(136)起动机常见故障的诊断及排除方法 王峰
(138)农用拖拉机及配套机具维修保养 李凤春
(139)300mw机组dcs双dpu离线的故障分析 苏轶岚
(141)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续亚强
三农问题研究
(143)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田长路
(145)保护性耕作技术对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意义 邹响文 巩佰森 周贵阳
(146)格球山农场精准农业装备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薛占林 潘维华
(148)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其治理 陶舒笑
(149)吕梁山区柳林县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秀娥
(151)榆树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 张利英 赵振芳 王晓峰
(153)农村赶集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对策分析 陶俊
(155)当前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问题探点 莫燕 蒋伟 汪鹏 曹蕾
(158)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贺怡
(159)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加强农产品生产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曹云玲
探索思考
(161)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措施分析 高安丽
(162)构建和谐社会——伦理与法律的融合途径 郑苗
(164)遗产类景区游客满意度与门票价格容忍度关系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 刘红霞
(166)南昌市锦峰大酒店发展战略研究 吴磊
(168)论智能交通的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 林董希
(169)从换届选举看农村民主政治的未来——以迁安市彭店子乡徐家沟村为例 高立晓 徐田
(171)关于泰州市推进社会全面转型的调查与思考 许倬恺
(172)基于pest分析的衡水营销环境及策略探析 王景妍
(174)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初探——以湖南省娄底市为例 刘新逢
(177)企业节约电能措施的应用 李毅 冷鑫宁 孙海滨 赖治东
(179)湖南巨灾保险中政策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融合问题探讨 王剑
(181)物联网与物联网技术 范有福
(183)铜仁市事业单位效能建设思考 舒婧 张毅
(185)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左远
文化与教育
(186)基于改革创新的高校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教学探析 陈静 付松林
(188)汽车使用与保养教学工艺标准研究 吴常红 董大伟
(189)关于高职《机械制图》教学模式创新的一些思考 蔡泽能
(191)服务于专业教学需求的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
学改革探讨 陈培
(192)结合实践教育和校企合作优势——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 黄正
(194)《电装实习》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何勇
(196)多媒体辅助教学如何优化《汽车机械基础》课堂 闫瑞雪 王
(197)提高《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方法研究 张晴
(199)《普通机械加工》课程的改革与开发 张显
(201)职业教育投入现状及结构优化的对策研究——以泰州地区为例 张中兰 蔡成浩
(203)高职辅导员工作效能提高——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徐丽君
(205)提高汽车驾驶教练员教练质量途径探析 李伟 王建华
(207)湖南高校增设安全生产监测监控技术专业的可行陛研究——以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夏旭 赵宇
(209)高职院校实训教学中几种职业意识与习惯的培养 易忠奇
(2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周兴 黄佳
(214)大学生组建创业团队的模式探索 薛小红
(215)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培育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以印江土家苗族自治县为例 周源
(218)二手车鉴定与评估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魏炜
(219)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创新浅析 秦艳
(221)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组织与协调机制初探 甘丹
(223)运用音乐教育提升高职学生素质 白纯
(225)工程力学课程中引入计算机辅助分析的探讨 胡玮军
(227)高职院校新生防灾应急知识需求状况调查报告 彭友良
(229)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形式设计探索 瞿岳荣 吴建国
(232)汽车专业教学改革亟需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王于松
(233)多媒体技术在普通话教学中的应用 刘京丹
(236)数控实践教学现存的问题 周志斌 朱莉
(238)刍议标准的文体和语言 周春光
生物与生态
(239)安化县动物疫病的防治策略 黄宇 彭太平
(240)废水中悬浮物与cod的关系研究 赖志斌
(243)关于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的思考 王卫东
(245)元胡的栽培技术 郑细銮
(247)桧柏嫩枝扦插育苗技术 梁新文
(248)鱼肉中硝基苯残留量检测 郭军 赵全东 刘铁钢
(250)水稻常见病虫害的防治 郑剑波
工程与建筑
(252)用最低费用加快法求解成本一工期优化 薛俊锋
(254)有限元方法在桁架结构分析中应用 张晓东
(256)掺合超细尾矿粉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孔桂云
&
nbsp; (257)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策略研究 孙炳灿
(259)财政补助沼气工程项目管理 吴素鹏 倪胜娟
(260)节能环保背景下高层建筑绿色施工技术分析 王玲 韩霞
(262)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维护及发展趋势 邱庆均
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建设;绩效;农民;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6)04-0173-05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信息化由城市波及农村,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和应用到农村生产生活的各领域。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与建设和谐美丽新农村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力。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存在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信息化建设作用的有效发挥。其中,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最终受益者是谁,这是改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绩效不能回避的问题。对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受益者而言,从受益程度的角度可分为中间受益者与最终受益者。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中间受益者主要包括政府、涉农企业、“三农”方面的教育、科研、管理人员等。一方面,他们作为农村信息用户中的高素质群体,通过“三网”、数据库等途径获取信息资源,并以此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他们作为农村信息化服务的供给者,为农民提供信息化服务。农村信息化服务的最终受益者是广大的农民。农民不仅是农村信息化服务中最基层、数量最多的用户,而且是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主体[1]。我国在“自上而下”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常常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关切农民的信息需求、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正因为如此,农民难以从信息化建设中获得最大受益。要想改进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绩效,促使农民成为农村信息化的受益主体和建设主体,必须瞄准农民信息需求、改善农民信息条件和提高农民信息能力。
1瞄准农民信息需求
就农民而言,能够满足农民信息需求的信息化建设才是有绩效的。农民信息需求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起点和终点。农民的信息需求是指,农民在接受农村信息化服务过程中对信息资源的可用性和可获得性是否达到预期满足的心理状态[2]。由于农民信息需求的满足是信息从信息源通过农村信息化服务各种传播渠道传递给农民为其所用的结果,因此,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资源、信息内容、信息传播等各个环节都会对农民信息需求产生影响。只有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中,瞄准农民信息需求,彰显农民主体地位,才能改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绩效。但是,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推动模式,行政色彩较浓,农民需求缺乏有效的表达机制,政府部门又常常不能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农民对农村信息化服务的实际需求,最终导致农村信息化建设绩效不高。鉴于目前我国农民信息需求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本着“以农民为中心”的原则,彰显农民的主体地位,在农村信息化服务的全过程、全方位中切实考虑农民的实际情况和内心意愿,建立和完善农民信息需求表达机制。
1.1服务内容覆盖全面
当前,农村信息化服务需要渗透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从信息涉及的领域看,农民不仅需要生产、科技、政策等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还需要教育、医疗、养老、务工等与民生改善密切相关的信息。从信息加工的程度看,农民不仅需要原始、单项、静态的各类未处理信息,而且需要综合、动态、分析预测的处理信息;从信息的应用类型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的《2013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见表1),农民接受的信息化服务涉及信息获取、网络娱乐、商务交易、交流沟通的各个方面。由此可见,农民对信息化服务内容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注重丰富信息资源内容,突出专业化和个性化特点,为农民提供内容覆盖全面、有效解决生产生活中具体问题的信息化服务,消除城乡信息化服务存在的鸿沟。
1.2服务方式多管齐下
现代农村信息化服务不仅利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更融合了移动通信、互联网络等现代信息传播方式,服务方式包括语音、短信、网络等,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3]。表1显示,即时通讯是农民接受信息化服务最主要的方式,与城镇居民几无差别。近年来,由于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开通了“12396”、“12316”、“12582”等涉农热线,加之,即时通讯互动性好、沟通便捷、使用简单,因而在农村广泛使用。与即时通讯相比,由于移动电话的普及、短信服务平台的建立,短信能够为农民提供简单明了、迅速快捷、成本较低的信息化服务,是农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互联网能够集语音、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的信息化服务于一体,具有更直观、更生动、更高效的特点。同时表1显示,城乡之间在互联网服务存在巨大差距,农村互联网服务有巨大发展空间。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应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和农民的实际需求,服务方式采取多管齐下,为农民接受信息化服务提供多种选择。
1.3服务反馈及时高效
随着信息化服务在农村推进和农民信息意识的觉醒,农民不再是传统地、被动地、单向地接受信息传播与灌输,而是迫切需要与相关专家、部门、信息服务平台等实现互动,主动接受信息化服务[4]。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充分考虑信息服务机构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互动,在农村信息化服务系统中建立服务评价、反馈、投诉等子系统,方便农民充分反映各种意见和建议,为改进信息化服务提供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农村信息化服务的供给对信息化服务需求的动态反应性,才能满足农民信息化服务需求,才能真正提高农村信息化服务建设绩效[5]。
2改善农民信息条件
良好的信息条件是农民有效接受农村信息化服务的基本保障。农民获取农村信息化服务的信息条件包括硬件条件与软件条件两个方面。硬件条件主要包括电视、广播媒体以及电话语音设施、宽带网络设施、移动通信网络设施等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软件条件主要包括服务保障体系、各类数据库、服务平台、服务人员素质等农村信息化服务设施的掌控能力[4]。随着农村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序推进和相继完成,农民接受农村信息化服务的硬件和软件均有很大改善。信息条件的改善为农村信息化服务业务的积极拓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最终导致农村网民数量的快速增加,推动农村信息化服务需求的极大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7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28.8%,比2007年增加了21.4个百分点。农村网民占全国整体网民的27.5%,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的重要增长动力。但是,由于农民接受信息化服务的条件与城镇居民相差甚远,2014年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农村地区34个百分点,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异仍有扩大趋势(见图1)。从表1农村网民与城镇网民的网络应用情况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对信息化服务的掌控和实际利用上,由于农村光纤接入和4G网络覆盖有限,城乡相差也很大。对此,针对农民的实际情况,在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应彰显农民主体地位,不断改善农民接受信息服务的条件。
2.1改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
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是农村信息化服务得以开展的基础。而在“三网”中,宽带网又是提供高质量农村信息化服务的最重要基础,城乡信息化服务硬件条件最大的差别就表现在宽带的普及和利用上,因此改善农民接受信息服务的硬件条件主要是加强以宽带为重点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2013—2015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8部委连续3年的《关于实施宽带中国专项行动的意见》、国务院印发的《“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等,都强调了加大农村光纤宽带进村入户,特别是,工信部最近提出,争取到2017年底,4G网络全面覆盖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将会促进农村网民广泛、深入和高效地应用网络,推动农村信息化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
2.2降低农民接受信息化服务成本
表1显示的城乡网民网络应用之所以存在巨大差距,除了农村信息化基础条件差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不堪负担相对较高的使用成本。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896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26955元,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渐缩减,但仍有3倍的差距。农民在信息化设施的购买和使用能力上因此低于城镇居民。对此,国家和各级政府需要出台各项政策,对农民购买电脑、智能手机以及使用网络费用进行补贴。全面推行相关政策可能面临较大困难,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重点地从某一个方面进行突破,比如手机上网补贴。由于手机上网成本低、易操作,便于农村地区居民接入互联网。2013年,使用手机上网成为我国农村居民上网的主流,比例已达到84.6%,高出城镇5个百分点,手机成为唯一高于城镇比例的上网设备。手机上网以流量、套餐形式计费,但农民对手机上网资费的支付能力有限,因此必须调整现有的传统计费方式,否则会阻碍农村地域互联网普及。政府应当对手机网络运营商进行适当的补贴,帮助运营商下调农村上网资费,推出适合各地农村手机上网的流量套餐,降低农民使用成本。
2.3加强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
基础设施、技术手段等信息化服务条件比较容易解决,而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缺乏高素质的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越来越成为提高农村信息化建设绩效的突出瓶颈。在农村信息化服务现实中,服务队伍存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工作不安心等问题。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是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二传手”,良好的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能够克服农村信息化过程中实现户户上网的资金不足和农民互联网知识不足的两大障碍[7]。对此,一方面,提高农产品行业协会、农业专家等农村信息化服务人员为农民服务的本领,通过农村信息网络平台在线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咨询和决策支持服务,促使农民脱贫致富和改善民生;另一方面,在加强现有农村基层信息员培训的同时,积极吸收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以及农业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农村信息员队伍中,建立一支数量充足、本领高强、队伍稳定的农村信息化服务队伍。
3提高农民信息能力
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服务主要由政府采取“输血”方式。在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府进行“输血”是必要的,但要促其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绩效,仅靠政府“输血”是很不够的,必须增强农村自身“造血”功能,提高农民信息能力[8]。农民收入偏低、文化程度不高、思想意识落后等原因严重制约了农民的信息能力,阻碍了农民在信息化服务中“造血”功能的发挥。这种依赖外部“输血”的现状不利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开展。对此,应该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通过唤醒农民利用信息意识、加强农民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农民信息消费能力等举措,提高农民信息能力,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由“输血”向“造血”转变,不断提高农村信息化建设绩效。
3.1唤醒农民利用信息意识
农民信息意识是指农民对信息需求作出的自觉、能动反映,包括对信息的作用、获取、分析、判断、利用等方面的自觉程度。农民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是农村信息化服务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我国农民在信息意识上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总体来说还比较缺乏,离现代信息社会人具备的基本品质相差较远。他们对农村信息化服务了解不够,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指导自己的生产生活、实行增产增收和改善生活品质。要想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可以针对农民的实际情况,采取“灌输”方式和典型示范方式。由于农民思想相对保守落后,一般不会主动接受新事物,而一旦新事物能够带来实际好处,农民就会群体效仿。在农村信息化服务过程中,精挑细选地针对农民特点和农业、农村发展需要的信息,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板报等现代和传统传媒手段,把信息“灌输”给农民,农民一旦发现这些信息有用,而且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等效益时,就会有更多的农民关注农村信息化服务,利用信息化服务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农民整体的信息意识自然就提高了。同时,还可以采取典型示范和现身说法的方式。政府部门一方面选择一批各方面条件优越的农民作为农村信息化服务典型示范户,指导、帮助他们有效利用信息化服务改善生产生活,使他们成为农村信息化服务宣传的现身说法者;另一方面,对一些利用信息化服务增收致富和改善民生的农民典型,通过各种媒体手段进行广泛宣传[9]。通过典型示范和典型宣传,让农民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真切感受到信息化服务的有用性和重要性。
3.2加强农民信息技术教育
农民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是农民信息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农民作为农村信息化建设主体和农民最大程度分享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必然要求。但是,我国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信息财富与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差,这是我们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对此,首先应该巩固农村“普九”义务教育成果,改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设施等条件,防止农村出现新的“信息技术盲”[10]。同时,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提高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利用信息技术和接受信息化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育培训主体上,可以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导对农民进行信息培训,也可以由农村当地中小学、地方职校、高校利用自身的师资和电脑、网络等教育资源承担农民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任务,还可以由“涉农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三大电信公司等信息服务企业等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在教育培训内容上,既包括基本电脑操作、智能手机使用、上网等基本信息技能,也包括如何有效查阅和分析利用农业生产、市场交易、政策法规、文化教育、民生服务等信息,还包括信息价值、信息安全等。在教育培训平台上,搭建网络培训平台,开展远程视频教育;搭建语音咨询平台,实现专家远程门诊;搭建科教节目平台,开辟“空中教室”,等等。在教育培训时间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既可以利用农闲集中某一段时间学习,也可以利用双休日、晚上进行分散学习。在培训教育层次上,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普及型和提高型、学历型和非学历型、颁发技能证型和不颁发技能证型等[11]。
3.3提高农民信息消费能力
农民信息消费能力主要表现为农民对信息服务费用的承受能力,是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要实现农村信息化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不仅需要信息化服务必须切合农民的实际需求,而且需要农民有能力消费信息化服务。近年来,在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民收入虽然持续增长,但是总体上仍偏低,加之物价上涨因素和农民消费结构不合理,农民信息消费支出很有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4)》的数据显示(见表2),2013年,我国农民主要消费为食品和居住支出,占总支出的56.3%,与信息消费密切相关的家庭设备及用品支出和交通通信支出比例比较低,仅占总支出17.8%。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我国农民信息消费能力不足。提高农民信息消费能力的对策有很多,本文认为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增加农民收入。根据帕尔凯维奇定律,信息需求的增长大约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平方成正比[12]。因此,提高农民信息消费能力的着眼点应放在提高农民的收入上。政府应该通过帮助农民依靠科技进步、把握市场需求、培育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等举措,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帮助农民增收。其次,合理引导农民消费行为。通过宣传教育,帮助农民树立新的消费观念和调整消费结构,克服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盲目攀比建房等消费陋习,加大对信息化服务消费支出,促使信息消费为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带来切实的收益。农民信息消费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一味靠政府财政投入而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刺激农村信息化服务供给的扩大和有效性的增强,有效供给又会促使农民通过信息化服务获得更多的收益,从而实现农民收益增加与信息消费能力提高的良性循环,实现农村信息化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张朝华.基层农业信息供给状况与农户信息需求倾向调查———以广东珠海为例[J].特区经济,2012(12):147-148
[2]左婷,旷宗仁,徐秀丽.从“最后一公里”到“第一公里”———对中国农村技术和信息传播理念的反思[J].中国农村经济,2009(7):42-47
[3]郭美荣,李瑾.基于“三网融合”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8):185-189
[4]贺文慧,邹奎.农户信息服务需求分析[J].技术经济,2006(12):38-41
[5]熊春林.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168
[6]杨秀丹,郭洪生,赵延.河北省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与农民信息行为调查与分析[J].现代情报,2013(5):38-42
[7]刘金荣,王永龙.新型农民信息意识培育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1(1):86-88
[8]杨建光.农村信息化服务亟待破解五大难题[N].农民日报,2009-05-26(5)
[9]陈英,杨杨.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提高农民信息能力[J].探求,2011(1):43-46
[10]王建,赵静,王玉平.西部农村的信息贫困及农民信息权利维护[J].图书情报工作,2007(10):84-87
[11]吴华财.“三农问题”与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战略选择[J].中国科技信息,2006(5):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