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多动症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多动症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多动症的概念

心理学多动症的概念范文1

“上学恐惧症”是不分年龄段的,但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孩子更易产生这种心理障碍。

“上学恐惧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孩子心理压力过大,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

什么是“上学恐惧症”?

症状:据胡先生说,他儿子威威已经读到小学三年级了,平时身体都很好,就是一到长假后的新学期,就要大病一次,发高烧,打针吃药都没用。但奇怪的是只要开了学,一切步入正轨,儿子的病就不治而愈了。胡先生和妻子都认为是儿子假期玩过了头,也没太在意。

直到这次,朋友的女儿因为在每次开学前都会觉得头疼、难受,上医院检查,结果不是什么生理疾病,心理学专家说这叫“上学恐惧症”,胡先生才开始怀疑儿子的发烧也是“上学恐惧症”造成的,于是赶紧来看心理门诊了。

在儿子和医生的谈话中,胡先生明白儿子果然有“上学恐惧症”。儿子的发烧是因为害怕开学交不出假期作业而自己弄出来的。儿子说,第一次发烧是真的,因为赶作业,他半夜爬起来赶功课,没穿外套,着凉就发烧了。后来发现一生病,爸爸妈妈就会帮着做作业,老师也不会责怪了,就觉得生病真好。以后,每次开学前,就用不穿衣服、吹吹冷风什么的,想办法让自己发烧……

对策:其实所谓的“上学恐惧症”并非专业的医学术语,只是对儿童和青少年某些心理问题的描述。它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心慌意乱、注意力降低、疲劳、失眠,有时伴随头痛、胃痛、肚子痛等身体上的不适。这种“上学恐惧症”并不罕见,特别在新学期开始,孩子们从轻松的假期重新回到校园感到不适应,更加重了对学校的恐惧。而且,这种上学恐惧症不仅常发生在学习成绩跟不上的孩子身上,有很多聪明的孩子也有“恐惧”情绪。

对于开学前出现的各种上学恐惧症,心理门诊专家提醒家长,一方面要与学校配合,积极疏导;另一方面要给孩子一个“收心”的过程。如果孩子因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发生心理疾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母子分离焦虑

症状:这类儿童从小过分依赖母亲,在陌生环境下感觉不适应。他希望以“得病”等方式满足和母亲在一起的需要。而不懂孩子心理的母亲往往请假陪伴孩子,正好强化了孩子的这种需要,使之变本加厉获得新的机会。这样的“上学恐惧症”通常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儿童身上,尤其是刚入园不久的幼儿和入学不久的小学生。

对策:培养独立性加强关爱与指导。

刘翔平老师说,对于这种过分依赖母亲的孩子,不要迁就他们的这种心态,也不要一味地抱怨老师太严厉,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和关心是极为关键和有效的。

首先,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的真、假病症,如果医院检查没有问题,孩子在家也表现正常,那就基本上可以判断孩子在上学方面有了心理问题。家长应抱乐观的态度跟孩子谈谈学校和新学期,从正面鼓励孩子去迎接新的学期,给孩子以信心,说一些鼓励的话语。

其次,如果是真的有“上学恐惧症”,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即让孩子上学,不可拖延。如果因为怕老师,可以找老师谈,但不可责怪老师,把孩子的想法如实汇报给老师,取得老师的配合。老师如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会积极配合的。

第三,如果孩子执意在家,必须让他在床上休息,不玩电脑,不看电视,不许从事娱乐活动。而且,家长可以利用孩子在家期间,督促孩子按时起床、吃饭,及时地纠正孩子的生活习惯,让孩子早睡早起。

第四,家长要克服焦虑心理,如过分的爱,缺乏主见,屈从孩子的无理要求等,注意培养儿童的独立性,鼓励孩子走出家门与伙伴一起玩耍或者请别的同学来玩,让别的孩子讲讲学校的事情,让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感知学校、了解老师。

最后,如果孩子开始上学了,应立即给予奖励。

孩子不适应老师

症状:通常是因为惧怕,这类儿童对老师有过高的期望,通常他们会在学习上努力,行为上克制、忍让,老师一般很少批评他们;在这类儿童心中,老师是爱的使者和保护神。但当老师偶尔因某件事严厉批评他们时,这类儿童会一下陷入焦虑和无助的境地……这类儿童往往缺少伙伴,没有可以诉说或解脱的对象、场所,所以不愿意上学。

对策:树立自信心多些鼓励与表扬。

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的鼓励式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往往我们的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度很高,但鼓励性的关注少,更多地看到孩子身上所存在的问题、缺点,于是会及时指出,而对于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老师们往往认为不需要特别强调。而从心理学角度看,负面化的东西太多,良好的行为就相对减少,孩子从老师那里得到的总是批评,使孩子自然对老师和学校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老师应追求建立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更多地理解学生,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要掌握方式方法,对于学生做得好的地方给予鼓励,哪怕是任何细微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存在学习障碍

症状:更多的孩子对上学产生恐惧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对于存在一定学习障碍的孩子,特别是经过一个假期的放松,更不愿重返有各种约束的校园了。

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神经内科主任邹丽萍教授认为,目前因为学习困难来就诊的孩子很多,其中在神经内科就诊的大约占了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很多家长都忽视了这样问题的存在,可实际上因此而患上“上学恐惧症”的不在少数。

学习困难一般是指学龄儿童受社会、个体、心理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学习成绩不如其他孩子,这样一个概念就称之为学习困难,具体就是表现为学习成绩不好。

学习困难的原因很多,如智力落后、儿童多动症、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技能障碍、教育方式不当、学习动力缺乏、不良环境,等等。其中除了极少数原因需要到医院请求专业医生帮助,大部分都需要家长和学校密切配合。比如:有一些智力轻度落后的孩子在最初入校的时候没有被筛查出来,因为智商水平不够高会导致学习困难。还有一些孩子智力是正常的,但是却有一些比如儿童多动症、学习技能、心理问题等导致学习困难。还有的孩子是因为学习方法有问题,有的是因为家长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对策:加强沟通,家庭学校共引导。

当孩子学习不好的时候,父母应该仔细分析原因,如果不搞清楚原因就对孩子盲目进行打骂,只会给孩子更大的压力,这样会导致另外一些心理问题。

学习成绩并不是衡量低年级的孩子优劣的标准,因为这个时期的课程都很简单,孩子们大都能得到90分以上的成绩,关键是在注意力、自制力、独立性和培养良好习惯等方面对他们有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也能减轻孩子的学习困难。如家长有经常看书的习惯,这样孩子也就自然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家长不应当着孩子的面进行激烈的争吵等。另外,需要提醒家长的一点就是对于学习困难的孩子,鼓励教育要放在第一位。

最后,邹教授还特别强调,造成孩子学习障碍的非智力因素中,多动症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孩子“淘气”已经超出了一般孩子的范围,对于愿意干的事情,注意力、情绪控制以及对惩罚的反应,没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这时家长应该考虑孩子可能是多动症的一种病态,应该到医院进行及时的检查和治疗。

专家建议:多给孩子心理营养

中科院心理研究中心的王极盛教授指出,“上学恐惧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孩子们心理压力过大,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另外,现在的孩子普遍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使其心理承受力差,挫折教育相对贫乏,这也导致了儿童、青少年心理疾患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心理学多动症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保健

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环境日趋复杂,激烈的社会竞争现实,不良的社会习俗影响,对于当代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负面影响极大,致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本文结合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相关表现以及形成原因,阐述了青少年心理健康自我保健的方法措施。

1青少年健康心理的正常表现

学生时期是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正常的健康心理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心智正常、2)精力充沛、3)性格开朗、4)自控力强、5)应变力强、6)善于交际、7)人格完整。

2青少年心理问题类型分析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心智问题从心理学研究角度上来看,青少年学生的心智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智力异常、注意力涣散、厌学、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等方面。2)情绪问题青少年学生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症、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与攻击性心理等。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事情矛盾时心理焦虑严重,心理压力及情绪波动大。3)意志问题意志是个体由意识支配、调节个体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学生的意志问题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感情冲动时无法控制自己、经不住外界诱惑。4)人格问题青少年学生的人格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控力差、为我世尊,骄奢逸,自卑自闭、不合群、不善于合作等心理缺失现象,它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主要问题。

3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表现

目前,青少年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类型:

1)攻击心理心理学认为,攻击行为是个体宣泄不良情绪的极端消极方式,攻击心理可分为直接攻击与转向攻击两种形式,前者是将愤怒发泄到其他对象上。转向攻击则倾向于自我折磨、自虐或自杀心理。2)叛逆心理学生时期的自我意识观念极强,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或建议,争强好胜心理严重,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与人争论,发表见解,喜欢怀疑或攻击别人,3)自私心理由于教育方式不当和社会的消极影响,青少年大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私倾向。它是由自我概念发展障碍所导致的自我中心意识行为,自私是不健康心理的表现,同时也是产生交际不和谐的根源。4 )嫉妒心理嫉妒是由自私所导致的一种狭的排斥心理。由于青少年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评价和判断事物常常以自我为标准,在自我观念的心理基础上很容易产生妒忌心理障碍。5)忧郁心理忧郁心理是长时间处于一种郁郁寡欢、愁眉不展的心情状态。具有忧郁心态的人影响其亲密人际关系的建立。同时,忧郁心理往往会造成个体自卑和自恋心理行为的产生。6)自卑心理自卑是自信的严重缺失,是不健康心理的表现特征。目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遇事退缩,没有主动积极的意识,消极自闭。

4青少年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很多,综合起来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社会原因现代社会形势的多元化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现实,不良的社会习俗影响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的疏远复杂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加大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矛盾。

2)家庭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致使不同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一,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科学,单亲家庭的亲情缺失,导致了青少年骄奢自傲、叛逆妒忌的心理障碍,造成了青少年的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

3)学校原因学校生活是学生家庭生活的延伸,许多学校为了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轻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造成过度紧张、枯燥、压抑的学习压力,导致许多青少年的心理矛盾日益严重。

5青少年心理保健的方法

青少年心理的自我保健,必须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为基础:

1)正确对待心理矛盾障碍青少年要正确对待心理障碍问题,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技能,做好心理调节。2)积极参加心理咨询活动根据实际情况,经常在学习、人际交往、情感等心理冲突与心理挫折时主动进行个别心理咨询,采取一些诸如听轻音乐,多与人交往等有益活动调节情绪,克服不良情绪。3)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对开阔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文化修养、发展学生心理个性等起着重要的作用。4) 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新平台,立足于心理自主性、行为自律性与主体发展性特点,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学会塑造完善的心理性格,是当代青少年保障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5)学会与家长师生进行沟通青少年要学会人际关系的沟通,经常与家长、老师、同学等进行交流,善于倾诉,及时化解自己的心理矛盾,尽量避免将不良情绪积聚心底,孤独自封,学会及时释放排解精神压力。

6结束语

总之,青少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后备军,保障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前提,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学会自我心理保健,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确保健康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心理学多动症的概念范文3

其实,古今中外“在家上学”不乏成功者,而失败者更多(尽管报道不多,客观结果却显而易见)。在我治疗的众多案例中,曾有一名,三岁就学习了“解方程”的“优秀在家学习”儿童,14岁时却逆反父母、厌学、冲动毁物、离家出走……。因此,科学地认识和实施“在家上学”至关重要。特别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和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有机结合

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与成人不同,突出特点是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有“交友”、“游戏”、“表同”、 “竞争”及“性别认同”等;心理活动的原动力遵循“享乐原则”,如果不及时完善社会化过程,会形成“好吃懒做”,图“安逸”的心理;当然,教育也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做人”。显然,许多儿童的需求和发展在家里是无法正常满足的,一般父母没法充当多种角色;老师也不是谁都能当的;没有严格的社会规则和同龄人竞争,儿童“享乐的本能原则”也很难克服;更难以正常实施社会化过程,领导力和管理能力难以发展。即使学习成绩还好,走向社会也会困难重重。还有,不同老师的知识和授课方法,男男女女同学的游戏和竞争,社会规则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发展等,父母都是难以在家实施的。

多年来心理学对学习定义还是很科学的。“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学习不仅指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也包括态度、行为准则等的学习,既有学校中的学习,也包括从出生以来就出现并一直持续终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因此,正常的学习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理想教育模式:个性化教育人尽其才

学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飞跃。“在家学习”和“学校学习”是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的过程。其实,目前许多成功的“在家学习”联盟,也是变相地成立了新型的,以“儿童为中心”的个体化和多样化的学校式“家庭学校”。因此,问题的关键是“教育改革问题”,而不是否定学校教育和集体学习的模式。

当今的教育的确缺乏“个体化”和“特殊化”问题。而“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专业正是知道了这一点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可想而知,如果教育能够做到“个体化”、“因材施教”,没有一个家长愿意牺牲“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实施“在家学习”。事实上,爱迪生的妈妈也是出于无奈而选择了在家教育。

当然,人们会质疑,认为“你说的是理想化的教育”。是的,目前的教育的确需要改革,特别是“特殊教育”。作为了解国内外现状的“儿童精神科医生”,我有成功的经验也证实“特殊教育”需要改革和发展,实施“在家学习”和“学校学习”的相互补充,科学地教育好各种类型的“孩子”。在我的门诊,指导了许多“孤独症”、“多动症”、“抑郁症”,甚至“儿童精神分裂症”儿童家庭,实施“在家学习”和治病。经历了个体化的家庭“特殊教育”后,大部分可回归学校,考上大学,成功地走向社会。当然,不可能“人人成才”,但能做到“人尽其才”。

“在家学习”的要求很高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不是矛盾和冲突的。有时候“孩子”因为发育问题——超前或落后,学校恐怖等,而不适应普通“学校教育”,当然可以实施“在家学习”。但是,现在不是“爱迪生”时代,现在儿童精神医学快速发展,为特殊儿童的评估指导和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方法。因此,这种情况最好能得到专业精神科医生的评估和指导。如,评估智商、情商、用脑习惯和社会适应等,做出科学的诊断和特殊教育的建议。这样,经过“在家学习”的调整,大部分儿童还会很好地回归“学校教育”,会更成功!

事实上“在家学习”对家长有较高的要求。至少应当具备“大学学历”;有教学的能力和经验;懂得“儿童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好;即能做父母又能做孩子的朋友;社交能力强,会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身体健康且精力充沛。

“在家学习”的环境的要求也很高。要具备或能利用普通中小学的基本设施;应该向当地社区或教育部门通报,有规范化的教学大纲和计划;有条件的最好能参加普通学校的阶段考试和会考。特别是要创造合法的“在家学习”的环境,而现实情况是“在家学习”还缺乏相应法律保护;缺乏社会大众的认同和支持。

心理学多动症的概念范文4

[正文]:

经常听到一些小学生的家长抱怨说,孩子很聪明,就是不爱学习,写几个字的作业要几个小时,一会动动这,一会动动那,上课也不注意听讲,经常把题抄错,总记不住老师留的作业,你打他骂他都不管用……在万般无奈之余,家长得出了结论,这孩子不是读书的“材料”,将来也不会有大出息。据调查,各小学校这样的孩子还不在少数,据老师反映这些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注意力难集中,很难与人相处,你说他,他就像没听见似的。再问家长这样的孩子在婴幼儿期有什么表现,他们的父母总是面带困惑地说:没发现孩子有什么智力问题。这可能是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缘故。

一、我们先来了解学习能力和学习障碍的分类。

1、简单的讲学习能力即为学习课业的能力。

分为感觉动作能力、知觉动作能力、符号阅读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的发展是相对固定不变的总是从感觉阶段开始,向知觉阶段发展,最后是抽象的智慧和自我的管理能力。

2、学习障碍及其分类

学习障碍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听、说、读、写、算和沟通技能方面出现落后而导致的学习成绩落后的现象,其实质是学习成绩与智力不匹配。

学习障碍的分类:1)、感觉-动作统合障碍;2)、 视觉-动作统合障碍;3)、言语理解障碍;4)、数学障碍;5)、自我管理能力障碍;6)、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其中感觉动作统合能力,包括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本体觉、平衡觉等基本感觉与动作统合能力;视觉-动统合能力主要包括:视觉联想力、视觉记忆力、视觉辨别力、手眼协调力、视觉追踪能力

二、那么什么是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孩子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使整个机体不能和谐地运作,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与疾病。

1、感觉统合失调的具体表现:

儿童在学习与生活中患感觉统合失调症,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人的认知能力与适应能力,从而推迟人的社会化进程。人的感觉统合系统分为视觉统合系统、听觉统合系统、触觉统合系统、平衡统合系统与本体统合系统等。

一般来说,视觉统合失调的学龄儿童,在课内课外阅读时,常会出现读书跳行、翻书页码不对、演算数学题常会抄错等等视觉上的错误,从而造成学习障碍。时间久了,必然会造成孩子学习成绩下降,跟不上学习进度,在心理上产生自己不如他人的自卑感。另外,在生活上还常常丢三落四。

听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则多数表现为经常忘记老师口头布置的家庭作业或者下节课要带什么学习用具,他们上课时总是东张西望,老师讲的知识一点也听不进去。平时家长喊他,他也不在意。同时,这类儿童记忆力差。孩子不能让“课堂40分钟”产生良好的效益,而且也会影响课外的正常生活。这种现象如不纠正,时间长了,孩子会在心理上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厌学逃学。

触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往往对别人的触摸十分敏感,心理上总有一种担心害怕、易受惊的感觉。在学习与生活中则表现为好动、不安、办事瞻前顾后,甚至怕剃头、怕打针。这样的孩子被家长带到医院请心理医生诊断,总以为孩子得了“多动症”。触觉统合失调的孩子由于心理上总处在一定程度的紊乱状态,那么,必然使学习与生活质量不断下降。

平衡统合失调会让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常常观测不准距离,做事时协调能力较差,甚至穿鞋子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将鞋穿反。由于距离观测不准,会让孩子无法正确掌握方向;会让孩子对事物的兴趣逐渐减少。一个孩子平衡统合失调,往往会在心理上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与认知热情。

本体统合失调的孩子多数表现在上体育课时不会跳绳,跑步时动作不协调不准确;在上音乐课时,常常发音不准、甚至与人交谈、上课发言时口吃等。虽说这些学习课目非主课,但是,它们却对上好主课起到很重要的辅助与促进作用,长久下去势必影响主课的学习。

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是在游戏、运动和闲暇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有些儿童,感觉统合能力没能有效地发展。

2、主要原因可能有:

1)、中枢神经系统不健全,如发育迟缓、轻度大脑功能失常等。2)、孕育过程中和出生后的抚育有问题。如早产或剖腹产、先兆流产、怀孕时用药或情绪不稳定;出生后活动空间狭小,家长摇抱较少,或过多依赖学步车,导致爬行不足,尤其是没让孩子经过爬就走路;缺少户外活动和同伴群体活动;过早进行认知教育;父母严厉、家庭不和睦、家庭环境恶劣等等。

转贴于 三、那么如何纠正孩子们感统失调?

1、克服感觉统合失调症的心理疗法:

国外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孩子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即:认知、调节与交往。而这些的基础便是孩子具有良好的感觉统合能力。那么,在现有条件下,如何纠正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症呢?美国、日本及台湾等地从70年代就兴起的不打针不吃药的“游戏治疗法”对纠正与治疗感觉统合失调症颇有效。比如用独木桥帮助孩子找到“平衡统合能力”;用滑板梯帮助孩子找回“触觉统合能力”。这些对于治疗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极为有益。

另外,家长还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走出高楼与孤独,让孩子在与人交流得与沟通中,刺激、调整与强化自己的各类感觉统合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要用溺爱或者不信任的目光包办孩子的一切,只要可能,孩子的事就让孩子自己去做。因为这样,孩子不仅乐意,有积极性,而且也在其中提高了自己的心理素质。比如,孩子在吃“零食”时,家长就可以通过“零食”向孩子发问,让孩子与外界事物、季节、地理等产生“联想”;同样,在孩子“玩耍”时,家长也可以这么做。因为,“想像”正是孩子的感觉与外部事物进行碰撞的中介物,其中产生的“火花”就是新的信息,新的刺激,从而使自己的感觉统合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再就是家长尽可能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如打球、游泳、跑步等。适当的体育活动不仅使孩子健康、充满活力,而且能调整、刺激与提高孩子的本体统合能力。更有意义的是,本体统合能力的提高,对纠正孩子其它统合能力的失调起到相当重要的基础作用

2、中医推拿按摩结合运动康复训练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1).中医按摩治疗原则:平衡阴阳,加强脏腑功能,镇心安神,补益肝肾,调理气血,疏通经络。

2).取穴:印堂、百会、四神聪、风池、风府、三阴交、足三里、内关、外关、中脘、气海、关元、肾俞、肝俞、大肠俞。

3).手法:以拿法、揉法、滚法、点法、压法、震颤法为主。

4).手法治疗程序:

①患儿仰卧,医者拇指点按内关、外关、心俞、肝俞、气海、太冲各半分钟。

②患儿同上,医者在患儿头部做揉法、压法、震颤法,而后点百会、四神聪、印堂。再推患儿胸、胁、胃、腹及下肢内侧,多指拿上臂及大腿,点肩井、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③患儿俯卧,点风池、风府、拿颈项,直推腰背及腿部,点心俞、肝俞、脾俞、肾俞、涌泉,而后拿小腿,拇指点按足心结束治疗。

家长可配合医生在家中做如下治疗:

①患儿俯卧:施捏脊法(由骶椎点到第一胸椎)5~7遍,揉点肝俞1~2分钟,

②患儿仰卧:从小臂郄门穴到内关穴做拇指连续按压1~2分钟,揉神门穴、三阴交、合谷穴、太冲穴各1分钟。

通过对感觉统合综合训练和治疗,让孩子们感觉统合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促使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学习更上一层楼。

参考资料:

心理学多动症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自闭症 儿童 治疗 自主绘画

一、 案例及问题的提出:

某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绘画课。绘画内容是苹果的表现,要求儿童独立完成。

人员构成:一位教师,四位自闭症儿童(年龄分别为3岁半、3岁3个月、4岁、5岁),四位孩子妈妈。教室构成:四张课桌,9把椅子,三个柜子。

过程发现:课程30分钟,教师采用15分钟进行感统、语言、手部动作练习,2分钟的材料准备, 10分钟绘画练习,3分钟作品评价。一个儿童开始不能自主握笔,在妈妈的帮助下握笔,其他三个儿童可以自主握笔。四个儿童不在妈妈帮助下无一人能画成苹果形圆圈,两个儿童画的是没有规律的线条, 5岁的儿童画的是几个三角形,只有一个儿童画成扁长的椭圆形,中间画了几条竖线,问她画的是什么,她说是“皮球”。四位妈妈见孩子难以画圆,都不由自主地手把手帮孩子一起作画。在上色时,一个孩子拿红色,两个孩子拿绿色,另外一位儿童拿黄色蜡笔进行涂色,被妈妈阻止并引导孩子换成了红色。孩子持续作画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精力不集中现象,在老师或家长的提示下纠正。

这类案例我们分析可以发现,一些自闭症康复中心、学校或治疗机构,在对自闭症儿童绘画教学训练中,常常存在以下现象:

(一)教师或家长手把手式帮助孩子绘画;

(二)时间安排不合理,对孩子感知或语言训练时间安排较长,留给孩子绘画和对创作体验、作品评价与解释的时间太少;

(三)课程内容安排不太合理,内容或技巧要求稍高,孩子不能自主完成;

(四)教师或家长以成人的眼光要求和引导孩子;

(五)美术活动室布置不太合理。

这些现象造成的问题是,儿童长时间不能脱离家长或老师的帮助进行自主绘画;孩子不能完全进入自我艺术创作和艺术表现状态,无法充分享受艺术体验;家长或教师以成人的概念误导孩子,孩子无法通过艺术表现过程真实的表达自己,作品具有太多的成人气息;孩子注意力分散,不能持续作画等。

针对这些现象,对于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有一个深刻的反思,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进行自主绘画?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在自主绘画过程中充分体验艺术创作和艺术表现做带来的?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专注于艺术表现过程,达到潜能的充分发挥?

二、 采取的对策及实施方案

1、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认识绘画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

教师和家长首先要充分认识儿童绘画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首先,绘画是一种有效的艺术疗法。事实上,儿童绘画的研究在精神治疗、心理学、绘画治疗以及教育领域中发展已久,诸多研究者关于如何运用儿童绘画进行治疗和教育已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绘画活动是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语言的工具,传达儿童的意识与潜意识,并可作为治疗性改变的因素①。诸多医学家、精神学家、心理学家、教育者等认为,绘画治疗适用于发展迟缓、情绪障碍、自闭症、多动症等儿童。绘画不仅有助于儿童提高注意力,放松心灵,而且有助于儿童提升自我情绪管理、社交能力和创造力;也有助于教育者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帮助儿童发展缺乏的能力,挖掘潜能,以达到心理上的完善。其次,绘画也是儿童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认识和内心世界一种非语言形式的表达。“当儿童不能通过语言表达时,绘画是可以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方式。当大人和孩子在一起时,让儿童画画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和自然的交往方式。②”

因此,在目前用医学方法不能治愈自闭症的情形下,教育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儿童自主绘画教育训练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

2、关注自闭症儿童的情感需求,学会与儿童沟通

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尊重、欣赏和鼓励儿童,让孩子关注到自己的强项、价值和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以及让儿童对教育者产生信任,这对开展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十分有益。自闭症儿童情感方面存在许多障碍,比如情感需求轻微,对父母和老师没有明显的依恋,却会对一些无生命的物体异常迷恋,情感表达方式障碍,比如烦恼时会尖叫或自伤,高兴时会拍打人等。那么教师应该首先让孩子接纳你,走进孩子的世界,对孩子的情感有所了解、产生共鸣,孩子就会配合各种训练。具体做法:日常多关心、爱护孩子,用身体拥抱患儿,抚摸患儿,使患儿感受到爱;利用图片帮助儿童认识各种表情,如哭、笑、哀、伤等,让孩子观察与理解他人的感情;教给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并且教儿童如何帮助与安慰别人,学会交往;在儿童尖叫或发脾气时,仔细分析原因,给孩子予帮助,消除烦恼;在孩子高兴时,教给孩子表达的方式,并分享孩子的快乐;与孩子一起游戏,让孩子感受有意义活动的兴趣,调动动作及语言表达的积极性等。

3、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走进儿童的艺术世界

教师和家长要了解儿童绘画与智力的发展规律,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真正走进儿童的艺术世界。儿童绘画不同于成人绘画,儿童绘画的表现内容并非儿童看到的真实世界,而是他们知道的或记忆中的形象符合的记录。当儿童利用铅笔、蜡笔、黏土等艺术媒介进行创作时,他们就正在进行一种表露性、体验性和游戏性的活动,而且这样的过程是充满创意和象征的,这些图画的内容都是他的故事或他故事的一部分③。比如儿童涂鸦期的绘画是一种无序乱涂,具体画的什么内容要根据儿童自己解释和命名我们才能得知。所以儿童在绘画时我们不能以成人的视角要求儿童,非得画的像苹果而不能画成“皮球”或者画苹果非得使用“红”色不能使用黄色(成人固定概念苹果是红色或绿色,或许案例中的儿童对黄色苹果印象更为深刻)。由此,教师和家长只有建立在掌握儿童绘画与智力的发展规律,才能真正意义上认识儿童绘画,并通过绘画走进儿童的艺术世界。

4、鼓励与诱导孩子自主绘画,让孩子对绘画产生兴趣

自主绘画就是让孩子不在成人的帮助和影响下自己绘画。由于自闭症儿童在感知、动作、交往等方面的障碍,孩子绘画过程中会体验出一种焦虑和悲伤,甚至气馁而放弃绘画,这时候教师或家长要学会理解和处理这个阶段的情感冲突,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克服困难。比如,有些儿童由于机体发育障碍,不能自主握笔,家长或教师可以手把手教儿童握笔画画,同时辅助以手指伸缩与抓物训练,通过一段时期锻炼,鼓励儿童学会自主握笔,决不能长期手把手不放。再如一些孩子由于心理障碍不愿绘画,那么教师可以通过作品欣赏、模仿诱导、游戏、或外物刺激等各种方式,勾起儿童绘画的欲望。另外要肯定和欣赏孩子的作品,鼓励并给予表扬,让孩子对绘画产生兴趣。

5、采取小步子、多重复的教学原则

自闭症儿童智力、机能发展迟缓,学习和接受能力比一般儿童要慢。比如有的儿童已到学龄或青春期而绘画能力还停留在涂鸦阶段;再如有的儿童手部动作能力障碍,不能够进行精细动作,甚至不经过训练难以握笔。所以有些知识和动作需要反复学习和锻炼才能完成。因此对自闭症儿童绘画课程可以采取小步子、多重复的原则,由小目标到总目标逐步完成。具体措施:限制艺术媒材的种类;尽量避免高难度技巧;提供反复练习同一媒材或艺术经验的机会;将过程分解成几个小步骤,然后按部就班地实行;学生技巧日趋成熟后,提供成功机会,以获得有效的艺术经验④。

6、多给儿童艺术体验与释放机会,帮助儿童发挥最大潜能

儿童的绘画过程,是儿童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心灵体验与情感释放过程,它是一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儿童在绘画时不知不觉就会把内心世界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愿望和价值观等投射到绘画作品中,也会不知不觉将记忆中被隐藏或被压抑的内容很快地释放出来。儿童绘画的创作过程和创作体验对儿童情感的表达、情绪困扰的调适以及对儿童促进自我认识、人际互动等各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多给孩子自由绘画与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孩子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释,以达到发挥儿童的最大潜能。

7、美术活动室的布置

美术活动室布置的要温馨和安全感,要有利刺激儿童绘画的欲望,有利于儿童注意力的集中。具体做法如:美术活动室选用宽敞明亮、通风条件好的房间,窗户不宜太大,可使用百叶窗,让孩子有一定安全感。活动室可分两个区域,一个是活动区,一个是作品展示区。活动区空间较大的、显眼的位置摆放绘画媒材、玩具架与活动桌,配以材料舒适的椅子;作品展示区摆放儿童美术作品。

三、建议与反思

自主绘画对培养自闭症儿童的自信,提高感知、手眼协调、精细动作能力,以及人格的健全等许多方面都大有益处,教师与家长应该多给孩子自主创作与自主体验的机会。同时教师与家长对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儿童绘画只是教育训练的一个部分,针对自闭症儿童有多种多样的教育训练方式,不同的教育训练有着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措施。而且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要结合修订过的PEP能力量表定期测量教育训练的效果,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和目标,改进训练方法。

采用综合性教育和训练,辅以药物,对自闭症儿童的预后可以有显著的改善。但对自闭症的教育与治疗并非是一个短期过程,教师与家长要以耐心、爱心和恒心为动力,坚持不懈,天才儿童会在我们的教育训练中诞生的!

参考文献

[1]何侃《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127

[2]葛明贵《心理学经典测验》: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183

心理学多动症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工作记忆;工作记忆训练;流体智力

一、引言

近年来,在智力研究领域,研究者开始从基本认知能力或者信息加工过程的角度来描述智力的认知基础,其中较为突出的即是对工作记忆和一般流体智力关系的研究。工作记忆训练能否提高个体的流体智力,这一问题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研究工作记忆训练对流体智力的影响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工作记忆和流体智力的内在机制和关系,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对于儿童来说,可以通过训练工作记忆改善他们的流体智力水平,提高或改善已有的记忆、注意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业表现。此外,研究工作记忆训练对流体智力的影响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如对智障患者、注意缺陷患者的临床干预。

二、工作记忆训练

1.工作记忆的概念及成分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WM)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贮存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是对加工任务必要成分的短时、特殊聚焦,在许多复杂认知活动(如学习、理解和推理)中起着重要作用。Baddeley提出工作记忆的模型,认为工作记忆主要有三个部分:视空间模板、语音环路、中央执行系统。其中中央执行系统主要有三大功能:刷新功能、抑制功能、转换功能。(l)转换功能,转换功能是指对工作记忆中竞争同一认知资源的两项或多项任务之间相互转换控制的能力。(2)抑制功能,抑制功能强调积极有意的对优势反应的抑制,主要防止与任务目标无关的信息的进入或与目标情境不适合的优势反应的进入。(3)刷新功能,刷新能力是指对新进入工作记忆中的信息进行编码与监控,并根据当前的相关认知任务对工作记忆中的内容进行持续修正的能力。大量的研究表明:工作记忆在个体的认知行为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被看作是个体在复杂认知行为中表现差异的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因素。

2.工作记忆训练研究

研究表明,个体的工作记忆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而且这种训练在很多人群中都是有效果的,包括正常成人和儿童、老人(Craik et al.,2007)、精神分裂症患者(Kurtz et al., 2007),尤其是低工作记忆容量的发展中的儿童(Holmes et al., 2009)、有注意缺陷的儿童(ADHD;Klingberg et al.,2005)、颅脑受伤的儿童(Van’t Hooft et al.,2007)和轻度至边缘智障青少年(Molen et al.,2010)。以往研究表明,通过工作记忆训练能够使工作记忆能力提高,这与中央执行系统有关,中央执行系统在高级认知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工作记忆训练的方法

工作记忆的训练方法主要有:视觉空间工作记忆任务、数字广度任务、词语广度任务、选择反应时等工作记忆训练任务、复述等策略训练任务、n-back任务等。

4.工作记忆训练的神经机制

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工作记忆的训练可以增强额中回和额下回(与工作记忆相关的脑区)的激活程度。McNab等人(2009) 对工作记忆进行训练, 提高了工作记忆能力并认为这与大脑皮层多巴胺D1受体密度的改变有关。多巴胺D1受体系统的可塑性,表明了记忆活动与大脑生物化学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前额叶在工作记忆中的作用相当复杂,包括对记忆信息的注意和抑制、管理、整合等功能,被认为与中央执行系统有关(Smith &Jonides,1999;刘昌, 2002)。而Westerberg等人(2007)的研究结果证明,对于工作记忆的训练,实质上是针对工作记忆中央执行系统的训练,训练任务增强了与中央执行系统有关脑区――前额叶的激活。

三、流体智力

1.流体智力的概念

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指个体在解决新颖、抽象问题时表现出来的能力,在解决问题中较少用到已有的经验、知识、技巧。一般认为流体智力更多受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随着个体发展的成熟而提高,一般在二十多岁达到发展的顶峰,之后会呈下降的趋势。流体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推理能力。由于流体智力在g因素上的负荷最高(Keith &Wolfle,1995),研究者通常将两者统合起来,称之为一般流体智力(general fluid intelligence,Gf)。

2.流体智力的测量方法

流体智力的测量方法有很多。一般认为能很好地测量流体智力的任务应具有较少的学校或文化内容,比如知觉图形任务,关于普通、熟悉单词的言语任务。在测量流体智力的项目次序效应的研究中,对于流体智力的测量使用了三种非言语的问题解决测验,这三种测验原是用来测试序列推理、分类、归纳推理的 (Berit Carlstedt,Jan-Eric Gustafsson,Eva Ullstadius,2000)。不依赖于已有知识的认知测验可以较好地测量流体智力,比如标准瑞文推理测验和卡特尔的文化公平测验 (Kun Yuan,Jeffrey Steedle,Riehard Shavelson,Alieia Alonzo,Marily Oppezzo,2006);Jaeggi等人2008年在工作记忆的训练可以提高流体智力的研究中也对流体智力进行了测量,其中4个训练组涉及到了2种测验,一种是瑞文进步矩阵,采用的是奇偶法,另一种是Bochumer矩阵测验,使用了AB两个版本(Jaeggi et al.,2008)。

四、工作记忆与流体智力的关系研究

工作记忆与智力的关系一直是工作记忆研究领域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他们是密切联系但不同的(Kun Yuanetal,2006)。工作记忆与流体智力可能共享某些变量或是心理过程,但说法不一致,有研究用注意控制来解释二者间的联系 (Nash L. Jnsworth,Randall W. Engle,2005;Jaeggi et al.,2008);还有学者认为工作记忆与智力共享同一个有限的容量(Halford,Cowan,Andrews,2007;Jaeggi et al.,2008)。

来自神经心理学方面的证据表明,工作记忆的中央执行系统和一般流体智力在大脑前额区存在重叠,而且工作记忆中央执行系统中的更新功能与前额皮层联系密切(Kane & Engle, 2002;Collette & Vander Linden, 2002;党彩萍,刘昌,2009)。Jaeggi等(2008)的研究证明对工作记忆的中央执行系统刷新功能的训练提高了个体的流体智力水平。

大量研究发现工作记忆是一般流体智力的重要预测因子( Kane,Hambrick,& Conway,2005; Kyllonen & Christal,1990; Oberauer,Schulze,Wilhelm,& Suess,2005)。Kane等(2005)对公开发表的10项相关研究重新分析,发现工作记忆与一般流体智力共享约50%的变异。有关儿童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结论(Fry & Hale,1996;Liu,2004;Swanson,2008)。儿童群体的研究发现,儿童的工作记忆成分可以预测智力(Tillman,Lilianne Nybe,& Ounilla Bohlin,2007),Abreu等人研究了幼儿的工作记忆是如何与流体智力相关的,数据表明,工作记忆、短时记忆与流体智力都有密切的联系,幼儿的认知控制机制而不是存储成分是与流体智力密切相关的因素 (EngeldeAbreu,Conway,& Gatllercole,2010)。与年龄相关的工作记忆的提高是影响流体智力的主要原因,与工作记忆加工速度的提高有很大关系(Fry,SandraHale,2000)。另有一些研究表明,工作记忆的中央执行系统与流体智力关系密切(Conway,Cowan,Bunting,Therriault,& Minkoff,2002;Kane,Hambrick,& Conway,2005)。

五、工作记忆训练对流体智力影响的相关研究

可以看出,研究者对工作记忆和流体智力的关系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证实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因此,一些研究者开始采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工作记忆训练对流体智力的影响。Klingberg等人在2002年的研究中,采用了一种新的工作记忆训练任务对7名多动症儿童的工作记忆进行了训练。这些训练包括视觉空间工作记忆任务(visuo-spatial WM task)、数字广度任务(Backwards digit-span)、词语广度任务(letter-span task)和选择反应时任务(choice reaction time task)等,训练时间为每天20分钟,一周训练4~6天,训练20天。研究结果显示,工作记忆训练提高了多动症儿童的工作记忆能力,缓解了多动症儿童的临床症状。同时,研究发现,工作记忆训练还显著提高了多动症儿童智力测试的成绩。Jaeggi等人(2008)的研究采用n-back任务对成人个体的工作记忆进行训练,接受工作记忆训练的被试被随机分为四组,分别接受为期8天、12天、17天以及19天的训练, 训练前和训练后被试均接受智力测试。研究结果发现,与控制组相比,实验组的智力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而且训练的时间越长、智力水平提高越多。同年,伯尔尼大学的Robert J和Sternberg重复了上述实验,验证了Jaeggi等的研究结果。同时这项研究也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质疑,Sternberg (2008)和Moody (2009)对研究的内部效度、外推效度以及研究信度等方面提出了异议。如不同训练组用了不同的问卷来测量流体智力,并未说明改变的理由;测验过程中限制了被试的作答时间,只有10分钟,对此未给出合理的解释,可能限制了被试在测验中学习并提高的机会;实验中只采用n-back任务对工作记忆进行训练,没有考察其他任务训练的效果;对于流体智力测试,研究中采用的标准的智力测试――瑞文推力测试能否真正代表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否应该采用多重指标;研究中没有考虑到安慰剂效应;研究的样本容量太少,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外部效

度等。

Coloma等2010年进一步研究短时记忆、空间记忆任务组被试与注意、加工速度任务两组被试的智力表现,结果发现智力测验上后测比前测分数高,但是两组被试在智力上的表现无显著差异。

仲崇建(2011)认为在Jaeggi等的研究中双通道任务需要被试的高度注意,可能是任务对被试的注意能力的提高而提高了其流体智力,同时双n-back任务需要同时耗费大量的认知资源,可能是因为这种高强度的任务训练带来了流体智力的提高。因此他以五年级儿童为被试设计了三种任务单通道n-back任务,双通道n-back任务和单纯的双通道注意任务。研究发现,双通道n-back任务的训练对提高流体智力效果最好;训练组流体智力、工作记忆广度的提高明显好于控制组,儿童被试在工作记忆和注意任务上的任务表现随着训练量的增加呈线性趋势增长,但是没有发现训练量的显著作用。

为了消除实验者效应,赵鑫等人(2010)通过双盲对照实验设计, 采用活动记忆范式对9~11岁儿童的工作记忆刷新能力进行训练。同时让控制组做与工作记忆训练无关的电脑游戏,以消除安慰剂效应。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工作记忆刷新能力的训练,儿童的流体智力得到显著提高,而这一流体智力的提高与工作记忆中央执行功能的改善有关。

Perrig等(2009)根据以往工作记忆训练提升流体智力的研究提出可以通过训练特殊的工作记忆任务来提高有智力缺陷的人的流体智力。

Light等(2010)对基因异质的老鼠进行工作记忆训练,发现它们在一个类似智力的认知能力任务中的成绩显著提高。

Matzel(2010)对老鼠进行了工作记忆训练,发现受过训练的老鼠在接下来的很多认知任务中要比没有接受训练的控制组老鼠表现得好,但是有时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在总体表现上,通过进行因素分析,对比因素得分发现,训练效应还是非常显著的。

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工作记忆训练进行了研究,工作记忆的训练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被试的行为表现,训练效应可能会迁移到没训练过的工作记忆或推理任务中去,伴随工作记忆训练带来的行为变化,还会出现脑电上的一些额叶、顶部皮质的激活情况的变化。由于工作记忆训练方式的多样,需要根据实验目的来选择适当的训练方法。

六、现有研究不足及展望

目前对工作记忆训练来提升流体智力的研究还非常少,但是研究结果还是比较鼓舞人心的,现有研究已经为我们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现有研究中还有很多不足。

首先,现有通过工作记忆训练来提高流体智力的研究中对于工作记忆的训练的内容和方法还是比较单一的。现有的研究只是采用单一的n-back任务或活动记忆范式来训练工作记忆,这些方法只是训练了工作记忆的中央执行系统中的刷新能力,而中央执行系统有着复杂的结构功能,因此未来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来比较单独用n-back任务训练、单独训练中央执行系统的各个功能以及同时训练中央执行系统的抑制功能、转换功能和刷新功能对流体智力的影响的差异。因为中央执行系统的不同功能涉及的脑区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还可以通过脑成像技术,更详细地探讨对工作记忆不同成分的训练对流体智力的影响的深层机制。

其次,根据工作记忆的执行性注意理论,对工作记忆的测量和对更复杂的认知行为的测量,如瑞文推理测验,都需要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机制,如选择性注意和更高级的认知控制。研究表明增加工作记忆任务中的认知控制要求会增大工作记忆和流体智力的相关性。(Gray et al.,2003;Kane et al.,2007;Bunting et al.,2006)。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工作记忆和流体智力之间的相关依赖于所使用的任务,两者之间有着共同的认知机制。

此外,现有研究中对于流体智力的测量只是单一的采用瑞文智力测验,今后可以综合采用测量流体智力的方法。

最后,对人和动物的研究中都没有考察工作记忆训练对流体智力的长期影响,或许这种流体智力的提高只是短暂的练习效应。今后我们可以进行后续追踪研究,考察在工作记忆训练一周或一个月之后流体智力的变化情况。

[1]党彩萍, 刘昌. 工作记忆和一般智力关系的研究现状与前瞻[J].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17(14): 683690.

[2]刘昌. 人类工作记忆的某些神经影像研究[J]. 心理学报, 2002, 34(6): 634642.

[3]仲崇健. 工作记忆与注意的训练对小学生流体智力的影响[D]. 西南大学, 2011.

[4]赵鑫, 王一雪, 刘丹玮, 周仁来. 工作记忆刷新训练对儿童流体智力的影响[J]. 科学通报, 2011, 56 (17) :1345 -1348.

[5]Bunting, M. F.. Proactive interference and item similarity in working memory[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06: 32, 183196.

[6]Craik, F. I. M., Woncur, G., Palmer, H., Binns, M. A., Edwards, M., Bridges, K., et al..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in the elderly: effects on memory[J].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ological Society 2007, 13: 13242.

[7]Gray, J. R., Chabris, C. F., Braver, T. S.. Neural mechanisms of general fluid intelligence[J]. Nat. Neurosci. 2003, 6: 316322.

[8]Holmes, J., Gathercole, S. E., Dunning, D. L.. Adaptive training leads to sustained enhancement of poor working memory in children[J]. Developmental Science, 2009, 12: F915.

[9] Jaeggi, S. M., Buschkuehl, M., Jonides, J., Perrig, W. J.. Improving fluid intelligence with training on working memory[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8, 105(19): 68296833.

[10] Kane, M. J., Conway, A. R. A., Miura, T. K., Colflesh, G. J. H.. Working memory, attention control, and the n-back task: A question of construct validity[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07, 33: 615622.

[11]Kane, M. J., Engle, R. W.. The role of prefrontal cortex in working-memory capacity, executive attention, and general fluid intelligence: An individual-differences perspective[J].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02, 9: 637671.

[12]Kane, M. J., Hambrick, D. Z., Conway, A. R. A..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and fluid intelligence are strongly related constructs: Comment on Ackerman, Beier, and Boyle[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5, 131: 6671.

[13]Keith, T., Z., Wolfle, L. M.. The three-stratum theory of cognitive abilities: Test of the structure of intelligence across the life span[J]. Intelligence, 1995, 20: 309 -328.

[14]Klingberg, T., Forssberg, H., Westerberg, H.. Training of working memory in children with ADHD[J].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 2002, 24: 781-791.

[15]Kurtz, M. M., Seltzer, J. C., Shagan, D. S., Thime, W. R., Wexler, B. E.. Computer-assisted cognitive remediation in schizophrenia: What is the active ingredient? [J]. Schizophrenia Research 2007, 89: 25160.

[16]Light, K. R., Kolata, S., Wass, C., Denman-Brice, A., Zagalsky, R., et al.. Working memory training promotes general cognitive abilities in genetically heterogeneous mice[J]. Current Biology, 2010, 20(8): 777-782.

[17]McNab, F., Varrone, A., Farde, L., Jucaite, A., Bystritsky, P., Forssberg, H., Klingberg, T.. Changes in cortical Dopamine D1 receptor binding associated with cognitive training[J]. Science, 2009. 323: 800802.

[18]Moody, D. E.. Can intelligence be increased bytraining on a task of working memory? [J]. Intelligence, 2009, 7: 327328.

[19]Perrig, W. J., M. Hollenstein, et al.. Can We Improve Fluid Intelligence With Training on Working Memory in Person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J]. Journal of Cognitive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2009, 8(2): 148-164.

[20]Smith, E. E., Jonides, J. Storage and executive processes in the frontal lobes.[A]// Sternberg, R. J. Increasing fluid intelligence is possible after all.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8, 105(19): 67916792.

[21]Van der Molen, M., Van Luit, J., et al.. Effectiveness of a computerised working memory training in adolescents with mild to borderline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J].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2010, 54(5): 43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