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行业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服务行业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服务行业研究

金融服务行业研究范文1

一、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发展概述

(一)商业银行经营的专业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我国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不断深入,国家对于银行的政策约束越来越少,不断将选择经营模式的权利归还给银行。在各个产业商业化浪潮的推动下,银行不断推出全新的服务模式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各个商业银行不断重视自身的核心能力,将专长发挥到极致,提供某一方面最专业的服务,相对于多元化经营,这种专业化经营的模式更有利于集中资源、节省运转费用、把握最新时机以及人才的专业化培养。社会上小微企业对金融服务的大量需求更是促使商业银行开始进行战略转型,进入专业化经营的模式[1]。

(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市场的潜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促使我国金融不断趋于自由化,但是这种自由化仍旧或多或少会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大多数仍旧局限于大型企业或者国有企业,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却少之又少。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小微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据统计,小微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80%左右的城乡就业都是由小微企业解决的。也就是说,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对提高人民就业率、缩小贫富差距、推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国家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而小微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也就是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市场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二、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缺乏开发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市场的动力

计划经济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曾一度占据主体地位,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商业银行来言,他们更愿意将金融服务提供给国有企业以及资产相对稳定的大型企业,以此寻求自身发展的稳定性。由于商业银行对自身的资产进行配置时,要考虑各项监管指标,例如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等。尤其是国有企业、大型企业的金融服务市场仍旧具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往往权衡利弊以后,放弃风险较高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市场,仍旧以对大型企业的金融服务为主。总的来说,商业银行自身缺乏开发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市场的动力[2]。

(二)小微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其无法享受金融服务

小微企业自身在发展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小微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与各个企业之间最常用的合作模式就是信用合同、授权等这些信用方式。在这些信用交易中,存在着大量违约行为。这些违约行为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又不得不客观的说,商业银行将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作为自身的金融服务对象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违约情况的产生具有多方面的因素:小微企业自身周转资金的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差、经营过程中透明度较低、自身的信誉存在一定问题等。这些都导致小微企业在寻求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出现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信誉度等不符合基本要求的情况,商业银行在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讲求的就是低风险、低收益,因此门槛较高,不同于普通的民间借贷。

(三)金融风险的控制模式不成熟

小微企业所寻求的金融服务大多数都是小额信贷。降低小额信贷风险的模式有以下两种。一种是采取联保的模式,在实行信贷的过程中,将社会背景、财力状况大体一致的几个人分成一个小组,并对小组内部进行评估,贷款小组内部成员之间进行相互监督,防范道德风险。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用度不够或者担保不足的问题,但是假如小组成员当中的一个人发生了违约行为,就会造成整个小组成员的集体违约,因此不能化解这个行业的整体风险,对没有实际违约的小组成员的信誉度也造成了影响。第二种方式是采取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模式。银行与担保公司、风险投资机构共同合作开展金融服务。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但是需要重新权衡各个参与主体之前的利益诉求,这无疑会增加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2]。

三、如何提升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服务质量

(一)控制小微企业的违约风险

降低小微企业的违约风险,能够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誉度,从而提升商业银行开发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市场的动力。

1.确定合理贷款额以及还款方式

要想降低小微企业的违约风险,首先就要对贷款额进行合理确定,也就是说,要真实掌握贷款人的还款能力,确保其没有过度负债。小微企业在违约时往往都是因为违约所带来的收益较大,因此银行在提供贷款服务时,必须有效控制贷款人的违约收益,一方面要降低贷款额,另一方面就是要提升违约成本。如果没有足够的违约利益,就大大提升了小微企业的还款意愿,降低了银行风险。其次,还要确定合理的还款方式。对大多数商业银行的还款模式进行分析以后,我们不难看出分期还款已经逐渐成为还贷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的践行有利于银行对信贷员以及贷款小微企业的监控,能够及时发现和控制风险,有效降低贷款不良率[4]。

2.创新贷款风险控制模式

控制小微企业违约风险的另一个途径就是银行自身对贷款风险控制模式进行创新。在对贷款模式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银行自身、需要贷款的小微企业以及其他参与者的共同利益,银行可以将需要贷款的小微企业放在其所在的产业链进行评估,通过该产业的发展趋势、整体环境以及竞争形势等进行综合分析,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服务方案,在满足小微企业需求的同时,满足自身以及其他参与者的利益诉求,并将违约风险控制在最低。

(二)提升对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

金融服务行业研究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DOI] 10.13939/ki.zgsc.2015.08. 041

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了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个亮点。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金融服务体系格局,即从根本上突破那种传统的金融观念束缚,推出更多新的金融产品与金融工具,采取现代化的电子化与网络化运作手段,让金融业务实现交叉化发展,并让金融服务功能走向多元化发展。然而,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状况并没有能够走向深入,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创新活动效果并不是很好,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之后,我国商业银行受到了外资银行的巨大冲击,在传统信贷业务方面也失去了一定的优势。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推进自己的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从而让自己的服务理念、金融产品以及应用技术等方面都实现有效创新,进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业中的核心竞争力。

1 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相关界定

金融业是一种产业,它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从内容上来讲,就是指微观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全部金融业务,从本质上来讲,它就是指微观金融机构客户至上的金融服务意识。对于金融系统的商业银行来说,要想赢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通过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来形成新的生产力,即实现金融服务创新。它的具体内容如下:商业银行的创新属于服务业创新活动,往往会带来金融业服务理念与金融产品等多方面的巨大变革,具有明显的行业特殊性。商业银行的服务模式创新必须是创造或模仿全新性质的新事物才可以被认为是创新,因此,它又具有新生性。此外,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创新更多的体现在服务理念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变革或改良。因此,我们可以把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界定为:为了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商业银行对各种金融要素进行重组与创造性变革,进而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一个新的生产体系,更好的迎合社会及银行自身发展需求的一系列金融服务活动。

2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现状及特点

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创新环境基本表现为:“粘性”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行业竞争环境较为激烈,潜在的竞争对手以及替代者带来了一定的威胁。那么,我国商业银行在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的情况下,也在创新实践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与积极的探索,推出了很多金融创新产品与服务模式。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创新起步较晚,并且受到了我国经济体制与政策技术等方面的多重影响与约束,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创新活动具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特征,即政府主导型的自上而下的创新,创新的形式以吸纳型为主,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的创新占有较大比重,风险管理型业务创新不足,创新重点基本停留在争夺市场份额上,缺乏系统性和战略性。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实现自我的金融服务创新。应该来说,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趋利性质直接决定了它的金融创新必要性。我国也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成立了很多金融相关的服务机构,但是,我国四大国有银行仍然在金融业中占据了主体性的垄断地位。这就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来说,商业银行进行金融服务创新,是需要政府推进的,并由于市场失败而需要通过创新来克服一些市场进入的缺陷。此外,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创新还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技术进行推进,并以获取更多的商业利润而进行创新,从而让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活动可以实现最大化的经营利益目标。

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的具体架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进行金融服务创新,是其获得活力的重要源泉。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创新又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使其创新效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些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就是制度性因素,它主要就是指创新主体身份不明,制度不配套,权责不对称。其次就是服务理念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经历了一个经营服务理念的变化过程,即“服务就是奉献”的服务理念阶段,“以任务为中心”阶段,“以效益为中心”阶段,“以客户为中心”阶段。再次就是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方面,它是一种典型的直线职能组织形式,容易导致金融服务效率低下。最后,就是技术因素。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创新中还有就是技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那么,我们就应该从这些影响因素入手,架构起一个有效的金融服务创新模式。

3.1 商业银行应该创新自己的金融服务理念

这是其进行金融服务创新的基础所在。所谓服务理念就是指企业进行服务活动时的指导思想与行为准则,它决定着企业的服务状况。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日益复杂的金融服务业环境的情形之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服务理念,创新自己的服务功能,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具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客户的要求而进行市场的重新定位,不断追求持续性的金融服务创新,以更好的适应国际国内金融业生存与发展环境。这就是说,商业银行应该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这是因为商业银行属于金融服务业,它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是维系与客户关系的基本纽带,它必须根据客户的基本需求来设定自己的市场定位,为客户提供令人满意的金融服务。同时,商业银行还应该从当前的经营环境出发,主动适应当前客户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让客户成为积极主动的金融活动参与者与辅助者。商业银行还应该从经营实践出发,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与经营手段,把客户利益放在首位。那么,我国商业银行可以从日本商业银行的特色服务中获取有益的启发,比如说,服务多配套、服务有标志、服务讲诚信、服务人情味、服务重需求,从而为客户提供一系列特色金融服务。此外,我国商业银行还需要树立现代商业银行服务理念,从而切实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

3.2 商业银行应该创新自己的金融服务产品

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最为关键与核心的创新就是产品创新,它是打开市场与赢得客户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就应该创新金融产品的研究开发流程。尽管我们说,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流程或完美的模式,但是,我们认为,商业银行仍然可以通过开发出一个新产品的正规程序来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尽可能的减少这些金融服务产品的市场风险。如果商业银行的新金融产品研发能够实现一个系统化与结构化的过程,那么,它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的巨大成功。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分层次、有重点的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活动。其中,金融产品的创新内容层次往往具有鲜明的渐次推进的内容层次结构,即第一个层次是实现银行、证券、保险产品之间的交叉销售第二个层次是可以将银行、证券、保险创新产品与传统业务打包,销售给不同的客户,第三个层次是实现组合金融产品完全一体化的服务。那么,商业银行可以采取这样的创新策略来推进产品创新。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应该遵循一个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金融产品创新过程,加强基础产品创新,并作好第二、第三层次金融产品创新的知识、经验和人员准备,将资产证券化作为一个新产品创新重点,做好组合产品创新的战略准备和层次推进,并依托银行电子化建设,利用电子化平台加速金融创新步伐。

3.3 商业银行应该创新自己的金融服务组织

这是商业银行进行金融服务创新的依托所在。它需要商业银行根据资源状况与经济金融发展需求,对外部与内部的组织机构进行创新,并为之而采取一系列经济行为与过程。事实上,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实施业务活动的运行载体,是其进行金融服务创新的重要依托物。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创新时间并不长,组织架构还不够成熟与完善,因此,我们可以从国外商业银行的相关组织架构中吸取有益的元素,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单一结构模式向集团化大型化模式转变与发展,从而让商业银行在新的组织架构下保持高效的运行效率,最终提高其经营利润与市场竞争力。比如说,美国花旗银行的组织结构形态充分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是根据客户需求与市场发展目标进行设置与确定的。那么,我国商业银行就应该在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运行模式,让组织架构与西方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保持类似或一致,并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与发展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商业组织架构,尽可能的保证各个部门间的职责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此外,我国商业银行还应该建立协调、高效的组织结构,为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提供可靠依托。这就是说,商业银行应该实现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建立全功能型支行、网点支行和中小型储蓄网点并存的“直通式”扁平化管理模式,并缩短管理链条,减少管理层次,切实建立起一个市场反应灵敏、客户定位清晰、前后台协调、上下高效联动、能有效防范风险的组织结构体系。当然,这种组织架构的有效实施也需要进行技术创新,比如说,需要自动取款机、电话银行、智能卡、在线银行等,还需要尽快建立网络银行系统,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从而大大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增加银行经营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何问陶,邓可斌.金融制度变迁中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研究[J].财贸研究,2004(3):48-53.

[2]黄朱文.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新特点[J].现代商业研究,2004(9):38-39.

[3]李桂琴.我国银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和国有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研究[J].金融论坛,2005(4):9-13.

[4]严盖.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实践及加快创新步伐的建议[J].金融论坛,2004(5):51-55.

[5]韩莉. 我国银行业金融服务外包研究[J].中国市场,2014(3).

金融服务行业研究范文3

【关键词】银行业金融机构,实体经济,金融服务,研究

1.金融业应如何创新产品和服务,以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

首先,信贷资金投向注意向实体经济引导,特别是“三农”、中小企业、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力度出现大幅度提高。其次,在金融产品的设计上应更贴近实体经济的需求。如:拓展专利权质押贷款、小额无抵押贷款、联保联贷贷款等金融产品,有效地满足了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此外,金融机构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风险的防范,金融机构有两个任务。一是为企业克服困难主动服务,二是为控制资产泡沫、防范风险而加强管理。这两个任务互相关联。银行要树立防范风险的意识、发扬主动服务的精神。

2.金融创新应支持哪些实体经济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应突出重点,有保有压。 优先对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业、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着力支持绿色环保产业和民生工程尤其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同时,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当前,我国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随着各种资源的约束及成本的上升已经受到严重挑战,产业结构转型正在进行,宜把绿色、低碳等新兴能源领域作为突破口,对其进行创新发展,金融支持应以拉动内需、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战略新兴为主要方向。

3.金融业如何服务实体经济

相对于实体经济旺盛的融资需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有效信贷资源无法满足其需求,银行业一方面必须确保宝贵的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另一方面,银行业必须进一步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和范围,促进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3.1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的各项要求,真正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自觉将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纳入本行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实现自身信贷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的有机统一。切实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引导出口结构升级,严控“两高一剩”等国家限制性行业的信贷投放,促进淘汰落后产能,防止盲目重复建设。在信贷的区域布局上,应积极支持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当前的重点是将有限的信贷资源投放到重点在建工程、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及保障性住房建设。同时,要做到“有扶有控”,促进实体经济沿着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科学发展。

3.2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大力提高服务水平。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转变经营理念,创新服务方式,真正满足实体经济和市场主体的需求,通过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为企业增加收入,实现银企共赢。针对当前众多中小企业反映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规范收费行为,建立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收费制度,公布具体收费标准,严禁一切违规收费行为;充分考虑小微企业缺乏有效抵质押、“三农”客户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因素,积极创新“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优化服务体系,完善网点布局和渠道建设,加大机构整合力度,降低运营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与快捷度。

金融服务行业研究范文4

关键词:金融服务;产业集群;价值链;价值实现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5-0061-04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金融服务业产业集群(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Cluster,FSIC)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之一。以纽约、伦敦和东京为代表的三大国际金融中心,无不聚集了大量的金融服务企业,形成了大量金融机构集群的发展格局。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也开始出现金融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现象,并朝着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同时,一批具有区域示范作用的、具有辐射和带动一定区域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产业集群也正在加速出现。我国正在形成不同层面的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共同发展格局。

一、概念界定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

19世纪90年代,马歇尔首次提出了产业集群概念并就其形成动因进行了描述。1990年,波特(Porter.M)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出版后,集群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工具。产业集群的定义很多,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集群概念的内涵可概括如下:第一,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企业集团构成的生产或社会系统,通常在地理上接近(Porter,1998;Rosenfeld,1997)。第二,集群内企业有着非常活跃的创新交互过程(Pim den Hertog等,2000),知识转移和分享非常频繁(Brigittepreissl,2000)。第三,集群通常有很强的科技基础,提倡创新和创业的文化(柳卸林和段小华,2002)。产业集群不仅仅发生在生产与制造领域,服务业的集群也在世界各地不断涌现,金融服务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产业之一。

(二)金融服务业产业集群的研究

在过去20年里,金融企业的总部越来越明显地设置于少数大城市(Friedman,1982;Scott,2001),金融资本在全球层面上实现了空间整合,并导致金融产业的高度集聚现象。从动态上看,所谓金融产业集聚,就是指金融服务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产生、发展,并成长为金融地域密集系统不断增加的过程。与生产性企业集群相比,金融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内涵相对要更加丰富和深刻,它既是金融资源、金融系统在结构、功能、规模、等级上的时空有序演变的结果,又是金融资源与地域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及其他产业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结果。

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74)认为,金融市场组织中存在着规模经济,形成了金融市场的积聚力量,同时局部信息与地区不同都是金融市场集聚的主要原因。Davis(1990)通过对金融服务业领域的调查发现,在大都市区域里,大、中、小型的金融服务产业都倾向形成集聚。Pandih等(2001,2002)则采用了Swann(1998)提出的产业集群动态研究方法,对英国金融服务产业进行分析,认为集群效应影响公司的成长以及新进入者的数量。国内与金融服务业产业集群相关的研究文献有限。藤春强(2006)分析了金融企业集群的现象和内涵,探讨了其经济性质,并从内原动力和激发动力两个方面分析了区域金融企业的动力机制与竞争优势。王步芳(2006)分析了首都金融产业集群优势,指出要以打造微观金融主体的市场活力为根本来大力发展金融产业集群。林江鹏和黄永明(2008)分析了金融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机理,并提出推动金融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总体上看,国内对金融产业集群的研究刚刚开始,在内涵上众说纷纭,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方面也缺乏系统研究与总结,在实证研究上更为缺乏。

(三)价值链及其内涵

“价值链”这一术语首先是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来的。波特认为企业总价值由价值活动和利润两部分构成,企业是一个综合设计、生产、销售、运输和管理等活动的集合体,其创造价值过程可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而又相互关联的过程,总和即构成“价值系统”。其中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就是这一“价值系统”中的一个环节。价值链理论是近20年来管理学界的重大观点之一,在不同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价值链模型

(一)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价值系统

金融服务产业集群是相互依赖性很强的金融企业、知识生产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等)、中介机构(包括经纪人、咨询公司、中间型金融组织等)和客户通过产业链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网络组织,强调社会网络、地理位置的接近、社会文化、企业间交流。因此,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实质上就是面向金融服务业的产业价值链系统。也就是说,从金融企业内部的产品研发(金融产品创新与服务创新)、营销推广到客户手上的整个过程构成的一个链,这些活动不是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的,而是由企业外部的若干各企业完成的。一般而言,产业链中的一些环节有时不创造价值,甚至产生负价值,但产业集群却是创造正价值的,即积聚效应、联合行动和制度效应,并由此形成了产业集群价值系统。据此构建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价值系统,见图1。

从价值链与价值系统理论来看,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金融企业在产业集群价值系统中处于不同位置,并相互协作完成金融活动及其创新,产业集群价值系统为各种金融组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并为不同金融机构间的合作提供了条件,这也正是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

(二)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价值链模型

金融服务产业集群是由金融企业、政府机构及相关中介机构如行业协会和人才培训机构等形成的支撑体系所组成的一种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层面的区域复合体,不仅仅是经济活动,同时也是社会活动。根据价值链理论,金融服务产业集群价值链因素可以分为核心层价值活动和辅助层价值活动,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价值链要素见表1。

根据对金融服务产业集群价值链要素的划分,可构建出其价值链模型,见图2。

从金融产业集群的价值链模型可以看出,金融产业集群价值链的核心层次主要由各类金融企业组成,其中包括金融服务的提供商和垂直联系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的供应商和顾客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还包括既竞争又合作的水平联系的企业。其中金融服务的供应商主要是银行及银行背后的资本力量,竞合者则包括银行、证券、保险、担保等类企业,他们之间的业务既需要合作,也需要竞争。顾客主要

是终端消费者(个人)和企业客户。配套企业(相关企业)则是为金融产业发展提供服务的各类主体。辅助层次的价值链活动则是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体系,包括了金融企业运转所需要的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会计师事务所等为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内金融企业和其他企业提供信息、交易、法律等服务的中介组织;金融与经济研究机构、大学、人力资源与培训机构等为产业集群内的金融企业提供智力支持的支撑体系;政府部门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税收等政策措施形成的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发展和成长的制度环境。

金融服务产业集群价值链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而非一些独立活动的简单集合,不同的主体相互依存而形成集群的系统架构,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通过多种联系实现互动,并将不同主体和活动连接到一起。因此,金融服务产业集群价值链是一个互动、动态的系统,在该系统内,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网络联系和作用实现以金融产业价值链分工为主导的关联、企业间竞合互动的关联以及各类生产要素共享、互补的关联等复杂联系,并由此而产生区域经济体内金融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三、区域性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价值实现途径

区域性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构成主体既包括以金融资源为核心的货币供应商、证券供应商、保险供应商等上游企业,也包括各类金融资源的销售商及其网络、客户,同时还包含了技能与技术培训、行业中介、法律等相关企业、基础设施服务商,同时,区域政府也是我国区域性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重要构成主体和力量。区域性金融服务产业集群正是依托区域内大量的金融企业和相关企业之间发展高效的竞合关系,进而形成灵活且专业化的生产协作网络和极高的内生发展动力,最终有效实现集群价值。因此,对区域性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发展而言,依托价值链理论,在构建金融服务产业集群价值链和价值系统基础上,应结合各种参与主体力量,从构建集群创新体系、探寻多方参与的发展模式、重视集群内的专业分工与合作、塑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人手,最终形成高效的产业集群价值网络。

(一)构建区域性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产业集群的灵魂。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不仅是生产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动力。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创新活动对集群本身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金融服务产业集群价值链上各主体和要素的创新互动网络在特定区域内的集中体现,创新体系的完善程度和水平体现了某一区域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对于金融服务业而言,作为以服务为核心的产业,其创新体系就是某一区域内各节点(金融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等)在协同中“结阿创新”,并融入到区域的创新环境而形成的系统,该系统实质上是不同节点企业之间所刻意或自发形成的创新互动网络化联系和制度安排。

首先,搭建区域性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创新平台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其重点是建设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中心,使其成为金融服务业技术交易、资源整合的基础,构筑有形的或虚拟化的社会化服务业集群服务网络,连接集群内的各类主体。具体的工作包括:建设金融服务业科技创新平台,开展金融业所需求的技术、服务模式、客户系统等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同时,开展创新成果的转化活动,特别是服务技术的转化。其次,要培育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动态创新能力,其中,知识交流与学习是关键。但是,服务业的发展更多依赖隐性知识,具有显著的空间根植性,金融服务产业集群为破除根植性提供了基础,但还需要从企业间“结网”、政府引导、产学研合作、中介推动、激励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推动,以形成有效的创新环境,促进知识、技术的创新与扩散,形成集群内知识共享的良好氛围,通过共同学习推动集群发展。

(二)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以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

对于我国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产业集群而言,在当前发展阶段,其规模小、层次低,同时,考虑到我国独特的政府角色,发展区域性金融服务产业集群需要强化政府作用,同时协调政府、行业、企业三方不同职能,见图3。

对于我国区域性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发展来讲,首先,基于集群的政府政策与职能应主要体现在:收集与传播科技经济信息、建立交易平台、地区法规、吸引投资的政策、服务业发展政策、建立诚信与合作文化、推动信息共享等,为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要重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为金融企业提供信息传递、技术咨询、创业指导、企业展示、服务传递系统、管理咨询、法律、会计等服务,特别是要大力推动行业协会的建设,以促进集群内的金融企业真正实现相互学习之中的良性竞合,调配资源,维护市场秩序,制定服务标准,充当企业与政府之间沟通的纽带,形成和谐的商业生态。最后,也是重要的环节是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是集群的真正主体,也是集群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金融行业正处于大发展时期,金融企业要重视管理创新与服务创新,并结合自身发展采用新技术,以创新性的服务获得外部客户,以创新性的管理提高内部经营水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不断保持和创造竞争优势。政府一企业一行业互动的互动发展模式是我国区域性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模式,也是当前发展阶段下金融集群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优化服务集群内的专业分工与合作

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来自于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网络,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内的分工协作关系体现在按照金融服务价值链分工协作,一种产品增值的不同环节由不同企业单独完成,如美国的次级按揭贷款就是一种典型的依靠金融服务价值链上不同主体相互合作的产物,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次贷危机的出现,但并不能否认其基于价值链的金融业分工合作的作用。在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内,推动专业化分工和企业合作是发展的两个方面,也是一种必然。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可以大大提高金融服务产业的整体生产率,使银行、证券、保险等企业各司其职,专注于其不同的核心专长,降低了运行成本。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只有以产业链为基础,以价值链为依托,各司其职,分工与合作互动,才能实现交易成本和运作成本的降低,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增加创新绩效,实现规模效应。

(四)塑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是决定集群能否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集群所面临的宏观环境是其竞争力的一部分,上海能快速成长为我国乃至全球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重要代表,其有效的外部环境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硬环境包括建立金融产业带、金融街、园区和基地及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与通讯网络、较为完备的实体产业等等;

软环境则主要包括政府的办事效率、经商环境、财税政策、优质的服务、积极的区域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优惠条件等。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对环境的依赖性伴随着其发展壮大而日趋增强。当前,硬环境已经不是决定性的制约因素,软环境建设对服务业集群的重要性远高于硬环境建设。软环境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与形成与金融国际化相接轨的政策、体制、法规体系,使得本区域金融服务业具备与外部金融市场相结合的能力,培育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政策环境;建立“以人为本”的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吸收、留住人才是集群发展的第一要务,需要政府、金融企业及其他社会主体的共同努力;培育完善的生产制造、商业流通等行业,为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培育充足且有效的客户群;塑造诚信合作积极上进的区域文化,促进企业相互合作、互动发展、良性竞争。

(五)形成高效的产业集群价值网络

产业集群是一种本地化网络,根植于本地文化。促进区域性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形成,归根结底在于形成高效的金融服务产业集群价值网络,形成以产业价值链分工为主导的企业间关联、竞争、合作互动和生产要素的互相、互补等,并由此产生区域范围内金融服务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因此,建设区域性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目的在于拓展经济空间的限制,在相对较大的区域内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产业联系,构成立体的产业格局。这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特点,分析本地金融业的发展状况、客户群(实体产业)的基础条件等,应用价值链和价值网络分析方法,决定区域金融服务产业的价值网络结构和发展方向,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认同和根植本地、具有有效动力机制的竞争力。也就是说,区域性金融服务产业集群价值网络是一种本地化网络,既需要结成网,还需要将地方精神揉入网中。

金融服务行业研究范文5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 银行金融服务 创新研究

1.引言

近年来,中国各大商业银行根据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需要,开展了一系列服务中小微企业的金融创新,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广大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又加快了银行的业务转型和创新发展,实现了互利共赢。银行金融机构都热衷于中小微企业业务创新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数量众多、对经济发展与银行业务拓展的贡献度日益凸显的中小微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核心问题就是融资难。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在银行业的发展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加快中小微企业业务的金融创新有利于提高银行的资本回报率,降低银行的整体风险,对于银行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文献综述

2.1金融创新的概念

金融创新的诸多定义大多衍生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或者说是创新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延用。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对创新的定义包括五种情形:新产品的出现,新生产方法或技术的采用,新原材料供应来源的发现,企业新的管理方法或组织形式的推行。

中国学者对金融创新的关注和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研究主要偏重于对国外金融创新的成果进行实务性的介绍。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和金融学者的研究日趋深入、全面和系统化。最为典型的研究成果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厉以宁的既包括“金融体制方面的改革”,也包括“金融手段方面的发展”。

2.2中小微企业的定义

中小微企业是与大企业相对应的概念,不但各国对中小微企业的定义不同,同一国家内部,不同的行业、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中小微企业的界定也不尽相同。目前,各国对中小微企业的界定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式,前者是以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等因素为标准,后者则是以企业的雇用员工人数、资产规模、年销售额及其它具体的量化指标为标准。在中国,中小微企业的划分标准是以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的《中小微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为准。

2.3创新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研究

国外对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和金融环境的研究已颇为成熟,这些研究也大多已经被实践所采纳,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美国的中小企业就有众多的融资渠道,比如信用工具融资、鼓励小企业上市、发行小企业债和风险投资、成立专门的金融机构为其进行融资、通过商业银行贷款、创立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政府提供直接的资金资助等,同时辅之以比较完整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制度。

近年来,中国学者就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也作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许多从金融方面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如成立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中小金融机构、建立中小微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利用包括二级市场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改善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加强政府的作用和政策支持力度等等。

但是,大多是侧重于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而缺乏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的金融创新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报告将在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在此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为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提供借鉴。

3.研究方法

3.1文献研究法

通过阅读有关金融创新方面的书籍和杂志,并利用互联网查阅大量有关国内外关于中小微企业金融创新的各种数据库和学术研究文章,对其涉及到中小微企业金融创新的内容和信息进行分析、总结、提炼,形成了本研究报告的研究体系和研究结构。

3.2案例分析法

本研究报告仅以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中小微企业业务金融创新为例进行研究分析,旨在系统分析银行金融机构创新中小微业务的路径、成果和意义,通过对建设银行惠州市分行创新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理念、产品、制度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和经验总结,为笔者对商业银行开展中小微金融服务创新提出建议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使研究结果更加科学、更加真实、更加精准。

4.研究结果

4.1惠州建行中小微企业业务金融创新环境的SWOT分析

4.1.1 Strength(优势)

建设银行实力雄厚,人才充足,组织架构完善,经验丰富。建设银行的资产规模、国有股权市值几乎一直都处于四大行的第二位,拥有稳定优质的客户基础,营销网络已经覆盖广泛,品牌在全世界来说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建设银行内部也聚集了众多各个领域的大量人才,组织架构和业务经验也具有较强的优势。这些都成为建行发展中小微企业业务的良好基础。

从2005年开始,建设银行充分认识到中小微企业业务的重要性,并逐步将其提升到了战略高度,通过优化审批渠道、不断创新产品、改变担保方式、提升服务水平等手段,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客户的帮扶。

建设银行对中小微企业谈判能力较强,能提高其利润贡献度;中小微企业对银行的利润贡献度具有一定优势,并且日益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尤其是银行在与中小微企业谈判时,一般都能获得较为主动的地位,对放款的利率和中间业务收入也能争取到更有利于己方的档次。

4.1.2 Weakness(劣势)

建设银行以往的信贷流程复杂,难以满足中小微企业“短、频、急”的融资特点。之前,建设银行并未有专门针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评级和审批流程,在办理信贷业务时,都需要按照大企业的操作规程来进行。加之贷款审批权限一般都被集中到省一级分行甚至总行,其基层分支机构缺乏自主决策权,导致了银行贷款的审批手续烦琐、审批周期过长,也与中小微企业用款时间急、频率高、数额小的求贷意向错位,市场需求脱节。

建设银行缺乏专门针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受传统经营习惯的影响,银行倾向于向大的生产型企业和一些大型建设项目发放贷款,对于中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中小微企业特点、尤其是融资需求特点的研究。由此导致了中国商业银行的产品过于单一,缺少针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

4.1.3 Opportunity(机会)

早在2002年,国家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陆续出台了包括《中小微企业促进法》等一系列政策。央行、银监会等机构也相继出台文件,要求金融机构优化信贷资金配置结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有效信贷投放,探索更好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方式和途径。在地方政府层面,也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中小微企业业务创新力度,并为银行推动中小微企业金融创新提供各种支持。

中小微企业数量巨大、对资金需求总额大。截止到2012年12月,中国包括家庭作坊、个体工商业者在内的中小微企业已超过5000万家。同时,由于其数量巨大,并且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在对惠州市的400多家中小微企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中小微企业认为制约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是融资难,尤其是大额中长期融资难。所以,巨大的中小微企业资源和业务发展空间有待商业银行进一步挖掘和拓展。

中小微企业业务有利于降低信贷资产集中度、优化资产期限结构,完善银行的风险管理。中小微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每个企业所需的贷款金额也相对较少,特别是目前市场上的中小微产品大部分为短期信贷产品,发展中小微企业业务有助于降低银行信贷资源的过分集中、调整资产结构、分散信贷风险。

4.1.4 Threat(威胁)

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易受市场竞争和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当前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比较差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一低”、“两高”和“五难”,即利润低,成本高、税负高,融资难、用工难、用地难、用电难、创新难。相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比较差,其经营状况比较容易受到市场竞争、宏观经济波动和政府政策的影响。

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往往是企业主的个人信誉即成为了企业本身的商业信誉。企业主个人信誉最重要的就是其在银行业的征信记录状况,此条件不仅能决定其本人或企业能否得到信贷资源,也是各家银行对其采用何种利率水平的关键指标。

中小微企业缺少可以作为抵质押物的固定资产。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比较认可的贷款抵质押物主要有两类:一是厂房、土地、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可用来作抵押;二是黄金、存单这类变现能力较强的流动资产可用来作质押。在对惠州市的中小微企业调查中,很多小微型企业主反映,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小、固定资产投入少,符合银行要求的有效抵押物往往不足,直接导致贷款难度较大。

缺乏为中小微企业担保的机构或个人。一般而言,中小微企业在缺乏足够的抵质押物的情况下,寻求第三方担保来获得银行贷款是不错的选择。然而,中小微企业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时候,往往找不到愿意为其提供担保的机构和个人,而且寻求担保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融资成本,担保公司的担保费率普遍在2%到3%之间。

中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够健全。很多中小微企业由于成立时间较短,或者规模过小,往往不具备较为健全的财务制度,在贷款申报的过程中难以向银行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报表。财务数据不全,不仅会影响到银行对于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价,还会影响到中小微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规模与利率。

结合文献综述及以上的SWOT分析,本研究报告认为,商业银行中小微企业业务创新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层面去推进:

一是观念创新。一方面要加强制度改革进而加强金融工具创新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它又是制度变革的起点。具体来说,一要转变小企业业务从规模和收益的角度都可有可无的认识,二要转变小企业业务风险大从而瞻前顾后的认识。

二是制度创新。一要表现为金融制度改革,即金融管制的不断放松,二要表现为金融制度的不断以新的方式对金融资源做出安排,包括设立专门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机构部门和专门的评级制度与授信制度等。

三是产品创新。既是金融创新的具体执行内容,也是金融制度创新的重要补充。在这些创新中,金融产品创新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影响最大,很多创新的金融产品正是在金融机构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服务过程中产生的。

4.2惠州建行中小微企业金融创新成果分析

4.2.1金融产品创新分析

自2005年以来,建设银行根据中小微企业客户实际需求和选择,积极进行金融产品服务的开发与创新,相继开发了“速贷通”、“成长之路”、“信用贷”、“网络信贷”四个系列多个信贷产品。通过随机抽查惠州建行的300户中小微企业客户对建行近年来推出的16个中小微企业产品进行满意度测试。从测试数据情况来看,得到了较为全面反映中小微金融产品的市场现状的调查结果。统计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显示,位居前三位的是“速贷通”、“信用贷”和“固定资产购置贷款”,其它各款产品的满意度相对要低一点,但相互之间的差距也不是很明显。说明客户对16款金融产品虽有不同程度的喜好,但对产品创新仍有较高期望。因此,对金融产品的创新是没有止境的,既要从客户的需要出发不断推出新产品,又要根据需求变化对原有产品进行创新完善。

4.2.2服务观念与制度创新成果分析

企业主除了关注产品创新外,同样关注服务理念和业务流程等的创新。一是创新经营理念,加大中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力度。二是创新组织结构,建立专业化的小企业经营组织架构。目前,建设银行已经构建了“总行小企业中心――一级分行小企业中心――二级分行小企业经营中心”三级基本组织结构,形成层级管理下相对独立的业务考核单元。三是创新业务流程,改革审批制度,以适应小企业金融需求的特点。四是创新银行评级体系,建立专门的小企业客户评级体系和评价办法。五是创新风险缓释措施,不断提高中小微企业业务的风险控制水平。建设银行对每一项信贷产品都规定了相应的基本准入条件。

4.3建设银行中小微企业金融创新绩效分析

近年来,建设银行逐渐转变思路,加大资源投入,强化基础建设,中小微企业业务发展成效明显。据建行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末,建设银行全行小企业授信客户75810户,小企业贷款余额5873.0亿元,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9.1%;小企业不良贷款余额109.2亿元,不良率1.86%,资产质量基本保持平稳态势,全行风险总体可控。在惠州地区,建设银行目前有70个网点、200多人直接为中小微企业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目前,中小微信贷客户突破5000户,贷款余额达180亿元,该项业务领先于惠州市内各大银行。

整体来看,通过加快推进中小微企业业务金融创新,建设银行至少在三个方面获得了巨大受益:一是客户基础不断扩大,小企业授信客户已超过全部企业授信客户总数的70%,资产总量初具规模。二是贷款利率保持较高水平,2012年小企业授信的综合贡献度相当于基准利率上浮近30%,中收创造不断增强。三是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全行小企业不良贷款率远低于同业的平均水平,风险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5.研究建议

当前,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既有中小微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的缺损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的原因,也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不到位等原因。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本研究报告认为,其他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建设银行的成功经验,并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推进中小微企业业务的金融创新。

5.1牢固树立抢占市场先机的意识

将市场目标分解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企业,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创新特殊的金融产品、提供特殊的金融服务。在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时候,应专门研究其特点,尤其是融资需求的特点,为中小微企业设计多种个性化、专业化、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使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中小微企业都能获得市场金融支持。

5.2完善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可借鉴建设银行的做法,将财务指标、账户行为、行业区域分布、市场环境、发展潜力、法人实力、信用记录等统一纳入小企业客户信用评价体系,减少对中小微企业正式财务报表等信息的过分依赖,但又能够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企业非财务信息方面,实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降低授信风险。

5.3创新信贷业务担保方式

应独辟蹊径开拓中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担保新方式,一方面,拓宽中小微企业抵质押物的范围,如应收账款、仓单、订单等。另一方面,拓宽第三方保证方式,可以考虑政府、担保公司、其他企业、自然人、专业市场及行业协会相结合的保证方式,创新中小微贷业务担保的新模式。

5.4推广供应链融资模式

银行机构应关注中小微企业的供应链,大力开发供应链产品。选择其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客户,积极稳妥地开展供应链贸易融资业务。一来,供应链融资可以深入到中小微企业的整个采购销售环节,将银行业务渗透到中小微企业的整个环节;二来,供应链融资也利于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监管,并能得到相应的抵质押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业务风险。

5.5提高还本付息的灵活性

银行应该根据不同企业的特点,为其设计相应的还款方式,即“一对一”模式。尽管从短期来看,银行在这方面可能面临一定程度的利益损失,但从长远来看,银行更能获得中小微企业的好感,提高中小微企业的忠诚度。

5.6优化审贷流程和环节

银行应根据中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条件、企业发育程度、经营管理能力与水平、所处的成长阶段、产品的市场需求程度、生产要素来源途径等不同特点,努力改变金融服务的滞后性,不断提高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水平,比如成立中小微企业贷款的中小企业信贷中心,产品设计根据中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到手续简便、审批快捷、操作灵活,最大程度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又比如,通过创建信贷工厂的模式,从营销到初审到评估到审核到放款再到贷后管理,都由专人负责,做到专人专岗,流水线服务,大大提高效率。

5.7探索与电商平台的对接模式

当前很多中小微企业都通过互联网直接进行采购和销售。对此,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的契机,积极探索银行授信平台与电商平台的对接模式,将电商平台的结算量与结算笔数纳入信用评级体系,最终实现线上信贷申请、审批、放款,这样有利于帮助银行提前拓展这一前沿市场。

5.8强化金融风险管理

在银行界流行“一百个发展也抵不过一个风险”。银行要在成本、收益与风险三者平衡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选择。要控制好中小微贷款的风险,就要将当地中小微企业作为一个集合,找寻规律,摸索方法,在实践中确定适合各类小微企业特征的服务模式。针对其特点按照区域、行业、第三方信息分类进行风险控制手段,坚持以大数法则为指导,规划先行,优选目标群体客户,进行合理的行业布局,从而将风险发生概率和损失控制在较低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志峰,孙秀溱,孙伟.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管理的创新策[J],农村金融研究,2007(1).

[2] 陈岱孙,厉以宁.国际金融学说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691-706.

[3] 郭田勇.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与借鉴,国际金融研究,2003(11)。

[4] 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1990年著,2008年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47-150。

[5]詹姆斯・托宾. 通向繁荣的政策-凯恩斯主义论文集,(1980年前后著,1997年何宝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页21-23。

[6]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著,2012年邹建平译,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68-72。

[7]李平.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现状与问题,上海金融,2006(6)

[8]李伟,成金华.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可行性分析,世界经济,2005(11).

[9]李丽霞,徐海俊,孟菲.中小微企业融资体系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6。

[10]刘宝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持续改善小企业融资服务,金融时报,2007(11)8-6.

[11]武长河,李灿.西方金融创新动因比较研究,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4(2).

[12]徐进前.金融创新,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1-4。

[13]Allen.F.Gale & D.Arbitrge(1991),Short sales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Ecnometriea,1991-59.

[14]Kane E J(1981),Accelerating infl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the decreasing effectiveness of banking regulation,Journal of Finance,1981-07.

金融服务行业研究范文6

关键词:汽车金融服务业;市场;合作

汽车产业是技术与资金双向密集型的产业,从汽车产业的整个生产链条上看,它与金融服务是密切相关的。汽车金融服务就是把汽车产业与相关的金融服务进行了整合,如何让汽车金融服务中的市场主体进行有效的合作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1 关于汽车金融服务业

汽车金融服务业最原始的概念是消费者在进行购车需要贷款时,可以向汽车金融公司进行申请适合自己的支付方式,对于消费者来说,汽车金融是新的购车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汽车金融服务的业务范围也相对的拓宽了,现在汽车金融服务业的经营主体包括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及相关联的服务组织,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汽车的生产企业、消费者以及汽车经销商,服务的主要内容就是提供金融服务。

汽车金融服务业由最初的提供贷款职能转向了现在多种职能并存的服务方式。现在完整的汽车金融服务体系主要具备三种职能:第一种是为消费者提供贷款、维修融资、保险等业务;第二种是为厂商提供市场信息,维护销售体系以及整合销售渠道;第三种是为经销商提供相关融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汽车金融服务行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涉及的行业也会越来越多,金融业与大众消费商品的同体系经营将是金融行业发展的新途径。

在以前,汽车金融服务业是归国家的商业银行独享的,这种模式没有遵循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原则,而是听从计划指标的安排,在制度上存在着弊端。在现如今的汽车金融服务业中,不同主体的不同诉求也阻碍着其向前发展的步伐,消费者是为汽车消费来的,厂商是为生产销售获取利润来的,保险公司自然是为收取保费来的,多种诉求使得汽车金融行业的发展比较缓慢。如何利用市场主体中的有效合作来促进汽车金融行业的发展是其在未来发展中要进行探索的。

2 市场主体的合作

汽车金融服务业的市场主体合作是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在汽车金融服务市场中资金与产品形成的活动链条对于汽车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的产品可以看作汽车的生产、销售、消费的过程,资金可以看作金融服务的过程,这两个重要的部分在汽车金融服务市场中是交叉并行的,二者进行顺利的交叉循环是市场进行良性运作的重要保证。这种合作式的服务方式最终的目的是要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并且相关的参与者能够从这一过程中获得期待的价值。其中,服务的品质是循环的核心内容。

汽车金融服务行业的市场主体必须要进行沟通与合作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众多的主体中,银行是向其他主体提供资金支持的,消费者、生产商和经销商是资金的需求方,他们作为银行的客户享受银行提供的资金服务。作为资金的使用者,要在各个环节享受到良好的服务,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如果在其中的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势必会影响下一环节的进行,如此进行下去必然会形成恶性的循环,长此以往,汽车行业的发展会受到阻碍,相应的各个市场主体的价值也无法实现。市场的良性运作能够让各参与主体在整个市场的运作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银行在汽车金融服务行业中属于发展的源头,它能够满足汽车生产企业在金融方面的需求。银行在对其进行金融服务的同时也能够获得高额的利润,在此过程中还能够获得优质的客户。而汽车生产企业在汽车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二者间的合作是互利共赢的。

3 合作形式

在汽车金融服务行业中,各主体间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经营特点进行合作。现如今的汽车市场正处于发育的阶段,各地市场所呈现的特点各有不同,因此在主体间的合作方式上必然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主体会在不断的交流与磨合中找出最佳的合作方式,最终达到"双赢"的合作效果。

在众多的合作主体中,汽车信贷中介服务机构也需要被重视,它是市场分工专业化的需要,它通过建立属于自己的管理流程,给汽车金融服务业提供有力地支持与协助。在信用体制还不太完善的市场中,由于缺失有效的信息管理手段,使得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中对于资信的调查以及贷款后的相关管理工作的工作量加大,汽车信贷中介服务机构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与银行的合作,汽车信贷中介服务机构降低了信贷的风险,银行也解决了业务人员工作量大的问题,在双方的合作中同样体现了"双赢"。

4 结语

在汽车金融服务业的合作主体中还有许多文章中未涉及到的,无论有多少市场主体,合作都是主体间要选择的方式,各主体要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要及时关注市场中的变化,积极创新合作的方式,紧密协作,寻求共同发展的道路,形成良性的市场循环,建立健康的合作模式,在共同的努力下,为汽车金融服务市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许会斌.汽车金融服务中市场主体的合作[J].中国金融,2003(10).

[2]栾航乾.汽车金融产业发展与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07.

[3]于颖.中国汽车金融服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