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与鉴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酒文化与鉴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酒文化与鉴赏

酒文化与鉴赏范文1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3年我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2204.6亿元。《中国网民旅游休闲生活与出境旅游消费状况调查》显示,网络消费的主力军是具有高学历和中高收入的中青年人群,该群体对网络的信任度高,而且更加注重个性化的需求,而网络正好符合他们的需求特点,因此75%的网民会选择在线网络交易进行旅游消费。由此可见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规模庞大,而且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然而随之增长还有各种投诉案件,各类在线旅行网站也是鱼龙混杂。所以进一步的规范行业行为,设立良好的监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才能旅游电子商务有序健康的发展下去。

一、旅游电子商务的概念

旅游电子商务的概念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是瑞佛・卡兰克塔(Ravi Kalakota)提出的,由约翰・海格尔(John Hagel)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而目前广泛使用的是世界旅游组织在《E-Business for Tourism》中对旅游电子商务的定义,即旅游电子商务就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旅游机构内部和对外的连通性,即改进旅游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旅游企业之间的交流与交易,改进企业内部流程,从而增进知识共享。后来学术界的学者也对旅游电子商务进行了一些不同的定义,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比较完整统一的定义。

但是旅游电子商务的定义应明确以下问题:首先网络并不是旅游电子商务的主体,而只是实现旅游商务活动的手段和载体。其次旅游电子商务并不单单是面向市场的,即实现旅游交易的各种商业行为。同时它也是面向企业内部的,它包括了旅游企业内部流程的再造和整合。

二、旅游电子商务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中外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Springer、SDOL)的数据检索发现,对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现状和对策的研究。从总体上讲这类文献研究亮点并不多,大都只是泛泛而谈。

在研究内容上,在线旅游网站建设不够成熟,在线旅游信息化总体水平有待提高,在线旅游运营环境安全保障体系不足,这三大问题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阻碍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三大瓶颈”。基于现状的分析,学者们提出了旅游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策略,大体可归纳如下:政府主导,完善宏观环境;引导和培养大众健康的网上消费观念;整合旅游企业,信息资源共享;银企合作,解决网上支付及安全问题;重视人才培养。

除了以上对现状与对策的研究外,林德荣、郭晓琳(2009)还提出了国内外对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还集中在信息技术研究、电子商务在旅游企业的应用研究、旅游网站研究旅游者消费行为研究这几个方面。

基于对旅游电子商务研究内容的研究,笔者发现目前的研究多为旅游电子商务的经济适用性研究,而对它的支持环境,如法律问题、监管环境、市场风险、游客心理等则较少涉及,随着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成熟,对其支持环境研究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

三、旅游电子商务规范化建设

在旅游电子商务的规范化建设方面国内外的研究非常少。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总结出规范化建设主要是指旅游网站的规范化建设即网站内容要合法合规。这是从旅游网站自身的角度出发,对网站进行的规范和约束。从宏观上来讲是属于诚信监管内容的一部分。

四、旅游电子商务诚信监管

通过文章检索发现国内外对于旅游电子商务诚信监管方面的文章非常少。而对于电子商务诚信监管和旅游业监管方面的探索相对较多。由于旅游电子商务是旅游和电子商务的结合,所以通过对电子商务监管和旅游业监管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阐释旅游电子商务的诚信监管问题。

(一)电子商务监管

国内外对于电子商务诚信监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个方面:第一是来自外部的政府部门法律法规的硬性监管。第二是来自行业内部的软性监管。

劳帼龄(2007)在《政府实施B2B电子商务诚信监管的博弈分析》中指出由市场自发形成的信用机制无法有效保证企业在进行B2B交易的过程中始能一直保持守信的状态。所以这就需要政府对企业的交易活动用法律的手段进行监管,制定一系列的市场交易规则,对不诚信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增加其失信成本,从而迫使企业在交易中遵守诚信规则。

邱业伟(2008)在《电子商务诚信缺失与诚信构建》中提出目前电子商务活动中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网络欺诈、产品质量瑕疵、售后服务质量低下、个人信息泄露。而其主要原因有社会诚信机制缺乏、不正当利益驱动、立法不完善、政府部门监管不严、网上经营门槛太低等。

2008年8月1日北京市工商局了《电子商务监管意见》,阿拉木斯就怎样看待《电子商务监管意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由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长期存在的各种问题,安全、支付等系列电子商务法律法规还基本处于初始阶段,所以我国网络交易的安全性保障体系是非常脆弱的。而第三方信用机制及时在买方和买方架起了一道相互信任的桥梁,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法制与信用环境的不足。但是企业第三方担保机制不能独立存在,必须和国家法律政策相互作用,共同发挥监管职能。

在2011年阿拉木斯又发表了《探索电子商务监管的新思路》一文,文中提出了软法――即通过个人、组织的自我约束和相互约束以及舆论约束和利益机制而实现规范人们行为;非正式制度、网络治理结构、信息化治理、开放式治理和诚信治理六种监管机制。

同在2011年阿拉木斯发表了《德国与欧盟电子商务监管研究》,总结出德国电子商务监管的主要思路是通过武装消费者,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权利和解决的措施;重视私立标准设定机构的参与,重在形成自我约束机制;增加透明度,促进信息流动解决问题 ;形成多元化的市场监督手段和环境,鼓励第三方认证和维权机构的积极参与。而监管的主要原则又包括:契约自由、私法自治、信息自由、重视数据保护、重视消费者保护。也就是说,德国政府治理思路已经不单单依靠法条和政府来创造良好的监管环境,而更多地是依赖市场和消费者自身的觉悟和力量,由市场来主宰监管。而欧盟则主要通过鼓励第三方认证和维权机构来保障电子商务的正常运行。德国和欧盟在对待电子商务监管的问题上,对于变不变,管与不管的微妙变化最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借鉴,其中蕴含着新商业文明的治理之道。而其立法的架构和原则取向也是很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借鉴的

李成军(2012)通过对英国电子商务监管和消费者保护的分析指出了英国规范网络交易的法律法规、同时规范传统交易和网络交易的法律法规、保障电子支付的法律法规、保护信息和隐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同时还分析了英国电子商务监管的主要机构――英国公平交易办公室的监管办法。

蔡彬彬(2014)发表了《论电子商务诚信体系的构建》一文,文章阐述了建立电子商务信用模式的必要性、当今我国电子商务行业诚信体系现状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各部门应当如何建立电子商务诚信体系。认为只有电子商务诚信监管不是单单依靠一方的力量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政府、企业、第三方、消费者共同努力,深刻认识到构建电子商务诚信体系的重要性。

(二)旅游业监管

对于旅游业监管的研究文章也相对较少,而且大多集中在行政监管的层面,而行业监管则很少有学者涉及。在我国旅游市场监管面临的问题方面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无照经营及超范围经营广泛存在;第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第三不公平格式合同。而监管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有法律缺乏可操作性;第二涉及的监管部门较多,不能合理分配职能,造成监管漏洞;第三工商监管职责日益宽泛,监管作用难以发挥;第四游客的异地投诉维权难。在对策建议方面大都谈得比较宽泛,可操作性不强,大体包括完善行政法规建设、深化监管职能、理清监管部门职责几个方面。

而邱振榜(2012)发表的《旅游市场问题分析及工商部门监管探析》则从工商部门的角度对旅游市场监管提出了以下建议:其一是严把准入关,确保主题资格合法。其二是加大对重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其三是加强市场主体的诚信监管。其四是加强系统内部和跨部门协作。

五、小结

由于我国的电子商务起步比较晚、发展快,所以在电子商务监管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但是电子商务的诚信监管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只有采取恰当的监管措施才能保证电子商务的正常有序运行。由于旅游业和其他行业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旅游业电子商务的规范化建设和诚信监管问题不能单单地照搬电子商务监管的经验,而应根据自己的行业特色,建立符合自己行业的监管措施。

酒文化与鉴赏范文2

本文通过对某些时尚企业把品牌与文化艺术融合的实践经验分析,论述中国当代书画在深厚的文化传统基础上,同时体现了我们时代的文化特征,以及艺术家个人独特的艺术语言的创新之作。书画艺术文化成了大众与服饰时尚品牌嫁接的时代桥梁,时尚企业赞助艺术发展成为营销手段之一,既满足了人们对美的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迎合“精神消费者”个性化消费的趋势,在带给企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服饰品牌 当代书画 品牌文化建设 融合

从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经济结构正处在转型的新阶段。时尚品牌以创新、创意和品牌效应带来高附加值,降低消耗和污染、提高技术和文化含量,能大大提高市场运作效益。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时尚产业品牌的文化建设极速上升。菲利普・科特勒曾在《水平营销》一书提到,传统细分市场的逐渐饱和和不断细分导致的过度零碎化,导致新品种或新产品越来越难以获得成功,企业营销急需突破的创新思维。

在过去,当代书画艺术一直被人们冠以高雅艺术的头衔,只能仰慕崇拜。法国著名作家普鲁斯特说过:“所有杰作都出自精神病患者之手。”艺术曾经被认为是高高在上,是一种玄之又玄只有艺术家才能鉴赏的神秘物。在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及社会形态不断变革新时期,中国当代优秀的书画艺术在深厚的文化传统基础之上,同时体现了时代的文化特征。书画艺术的中华民族审美情趣融合到时尚品牌上,实现了共同价值。书画艺术、书画家、商业品牌、市场之间的跨界合作还可以寻找出新的增长点。

如今的服饰品牌文化建设不断发展并积淀,与书画艺术的融合成为其品牌物质文化、品牌行为文化和品牌精神文化推广的营销手段之一。今天,书画艺术家们越来越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大众,用他们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艺术。服饰品牌与艺术在生活中被触动了,品牌开启了书画艺术的大门!

一、服饰时尚品牌文化建设与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的融合发展独树一帜。

中国现当代书画是中国几千年书画史的延续和特殊阶段,是二十世纪中国的美术主流,是东方艺术立于世界艺林重要的组成部分。书画艺术品收藏自古就是一种高端的收藏,千百年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无不视之为珍宝.今天,当代书画艺术的审美功能帮助大众更好的接受产品,为品牌增值。服饰时尚品牌与文化艺术的交融是时代的产物。现代服饰企业在品牌领域竞争呈现出网络化、全球化、多元化等特点,传统的营销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顺应形势,寻求突破创新。为了更有效地创造营销环节中的传播价值,增加了高雅的艺术营销渠道,不少品牌都以跨界赞助艺术发展为品牌推广、营销手段之一,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将成为当代社会心声(继承与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

服饰设计属于美学艺术范畴,与书画艺术是既传统又时尚的文化现象,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两者作为视觉艺术,并不简单地取决于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于内在精神的现代化,都具有表现社会生活的功能。书画现代性的精神是指当代艺术所体现、传导的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因而,书画艺术的创作的线条、结构造型、章法等在服饰设计中都有所体现,并且通过对书画艺术精髓的借鉴,塑造出了一种更深层的意蕴,让人体会到了服装中震撼人、打动人的力量。

赞助中国当代书画艺术活动目的是服饰时尚品牌艺术入门,既体现品牌“形象”,而同时是一项隐性投资和艺术营销。服饰时尚品牌艺术入门是一种生活艺术的升华,点燃客人对艺术激情的向往,推动商业的全面推广。服饰时尚企业致力于寻找原创性现代艺术作品,资助现代艺术家的创作、交流与展示,更好地诠释着“鉴赏的艺术”这一品牌理念,将品牌的创新精神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彰显到极致: CHANEL 香奈儿女士过去一直热衷于与当代的艺术家合作、CARTIER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FOLIO皮具订货会以书画艺术家现场为皮具作画,并为“艺术皮具”的代言品牌,华艺嘉年服饰公司2015年“跨界分享”party(图1.1、图1.2、图1.3、)……在一些时装秀、会、会员party、研讨会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书画艺术家被邀来现场泼墨丹青,雅俗共赏、热闹非凡。

服饰时尚品牌与中国当代书画艺术跨界融合,打破自己原有的思维方式,兼容并须,提升格局,既能蕴涵深厚的文化传统,又体现开创的进取精神,这股引人注目的趋势永不落幕。

图1.1 图1.2 图1.3

华艺嘉年服饰公司在2015年“跨界分享”活动中,邀请艺术家在服装上绘画。

二、当时尚遇见未来,当代书画艺术与服饰时尚品牌的融合引领新潮中国风。

中国书画对中国服装乃至世界服装影响重大,将中国最传统的元素融入到现代的服饰中彰显民族风情。不管在色彩运用中国元素,还是图案方面的潇洒书法和酣畅淋漓的中国画无不体现一种文化,一种气质美,含蓄美。中国人的着装特别讲究和谐、融洽,传统服饰表达出规整、含蓄、端庄的民族性格。在服装的发展长河里,中国书画艺术对服装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因为它代表的是一种潮流,它代表的是一种时尚。国内的明星在国际舞台上以“中国风”展现民族性,而书画艺术的运用是普遍使用的手法。

相比时尚产业的其他分支,高级定制更依赖于顾客的满意度。高级定制的客户群是特定的小众,除了工艺、面料外,设计师要根据客户穿着场合设计服饰,精雕细琢,体现个性与尊贵。特定的场合上,书画艺术的运用展现了东方神韵美。全球时尚已经刮了很久“中国风”,而书画艺术深受世界和中国设计师的青睐,在他们的设计生涯中常常加以借鉴。

近年来,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女星有机会参加各项国际电影节与音乐典礼,在国际舞台的红毯上大放光彩,而为她们裁剪、制作出一件件独具匠心的礼服的设计大师也随之浮现。她们的衣着越来越有品位,也愈加代表东方特色。曾经为张静初设计制作孔雀礼服、为范冰冰设计制作丹凤朝阳礼服而在柏林电影节红地毯声名鹊起的中国著名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为闫妮在柏林电影节在柏林电影节上闫妮亮相红毯继续大走“中国风”(图2.1、图2.2.)。 闫妮身着“梅花三弄”晚礼服,配上HIERSUN顶级钻饰极具东方情调,晚礼服上面用宝蓝色绣满梅花,在梅花的枝头上有喜鹊在报春,体现恬静和高雅的气质。在陡峭寒冬的柏林,当闫妮因为身着这套有别于常规、沉静的宝蓝色梅花礼服而怒放在柏林时,使得这迷人的“梅花三弄”便有了更深的含义。劳伦斯-许与范冰冰共同设计制作“踏雪寻梅”经典的礼服( 图2.3 )。当时柏林冰天雪地,范冰冰穿上白色的衣服,加上墨梅,仿佛穿越的天仙归来!服装宽大飘逸,梅花隐藏在纱里,服装的后面是帅气的书法草书、里面墨梅――“踏雪寻梅”,飘动起来有一种寻的感觉,混然天成。服装设计师们用他们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中国高级定制走向世界舞台。

服装设计师灵活运用当代中国书画艺术的元素,借助国际舞台及名人效应实现服装品牌及个人形象、价值、认知度提升的案例不胜枚举。民族服饰是民族意识的体现,同样属于艺术、同样属于文化、同样属于美学的两者珠联璧合,造就了多赢的市场格局,为消费者们带来赏心悦目的视觉盛宴及精神享受。

图2.1 图2.2 图2.3

三、当代书画艺术与服饰时尚品牌的融合,迎合“精神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

随着大众对于产品消费的升级,消费者在消费产品的时候,不仅仅是在消费产品本身,更是在消费产品价值内涵为用户带来的满足感。时尚品牌利益的需要是在社会环境中的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和欲望需求。服饰时尚品牌与当代书画艺术的跨界融合,代表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与审美方式的融合。事实上,那种“智慧和创新精神”的精神文化消费者,或者简单出于猎奇心理的潮流追赶者,都不仅仅局限于那些阳春白雪的文化。消费者对当代书画艺术知识和体验的有着强烈渴望,频频观看当代书画艺术展等形式的活动,这是公众消费的一种。

时尚品牌与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的跨界合作有助于提升品牌在大众心目中的尊贵感,在情感和审美上拉近消费者与这些品牌的距离,更多了解其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将成为传达当代社会文化心声的一个重要途径,用艺术理念传播时尚品牌价值。两者的融合将服饰时尚品牌的创新精神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追求彰显到极致,对商业与艺术的结合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第二届广州市海珠区“岭南书画艺术节”闭幕式晚会在T.I.T创意园以“墨香岭南”为主题,将岭南书画“穿”在身上的模特伴随着悠扬的古琴音缓缓地来到观众的面前……会会首次尝试将书画经典与服装时尚结合起来,邀请了三位岭南画派大家陈永锵、陈金章、卢延光分别与三位知名服装设计师刘洋、邓兆萍、李小燕共同创作、设计3套服装与美术作品相融合的艺术精品,把书画创意元素完美地运用结合到服装上。作品藏于岭南画派发祥地十香园纪念馆,弘扬岭南文化(图3.1)。会同样也邀请了设计师郑丽红主持的摩尼菲格服装公司的团队全力倾情参与这场岭南书画动态展示,把岭南书画创意元素地运用结合到服装上(图3.2)。

这种将书画与服装、传统与时尚、书房与市场“混搭”起来的方式,是另一种形式的艺术“破壁”。当代书画艺术的继承与创新精神更多的是要传达给大众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讯息,大众在感知、理解中逐渐深化为心理上的共鸣。类似这样的合作能够为艺术家提供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也能为观众带来一种独特的活动体验。服饰时尚品牌与艺术家建立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的双向良性互动。双方建立有益有效的合作关系,艺术营销的双赢是双方需要的,消费者追求精神价值更是彰显极致。

图3.1 图3.2

图3.1第二届岭南书画艺术节闭幕式邀请三位岭南画派大家分别与三位知名服装设计同创作。

图3.2第二届岭南书画艺术节闭幕式邀请郑丽红主持团队倾情设计服装。

四、中国书画艺术与服饰时尚品牌的融合创新,创意无限。

如今中国女性知性而向往心灵自由、独立并且热爱生活、对艺术、文学、思潮保持开放的胸襟,她们需要展示一种现代的生活意识:从容面对自己、面对世界,懂得享受生活带给她的一切并游刃自如。而当代书画艺术家创作注重情感和主观情绪的表达,这也正符合当代女性追求自由、追求个性与众不同的独特着装风格的需求。服饰时尚企业以追求中国书画的墨韵美、气韵美,主张自由洒脱的生活态度作为品牌文化内涵,将书画艺术与时尚服饰设计、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中去,得以传承和发展。这种结合是时展的必然,为时代带来更为多样和优秀作品,在带给企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中国书画艺术与服饰时尚品牌的融合,设计理念可以创意无限!

2013年3月,作为第一夫人首次亮相,陪同主席出访俄罗斯等国。其优雅大方的服饰聚焦世界目光,其所穿品牌“例外”也迅速走红,让国人一下子记住了“例外”这个设计师品牌。“例外”女装,品牌一直以来比较注重服装的细节设计,以法式优雅、自信自在做为品牌灵魂。对于面料材质的执着追求,环保、质朴,追求精神价值的设计理念,也一直是品牌所坚持的,这在众多国内服装品牌中独树一帜。例外的创始人、首席设计师马可,灵活的将中国书画艺术与她的时装艺术相融合,为当代中国女性展示一种现代的生活意识:知性而向往心灵自由;独立并且热爱生活;对艺术、文学、思潮保持开放的胸襟;从容面对自己、面对世界,懂得享受生活带给她的一切并游刃自如。秉承了例外品牌创新的价值追求与传承东方文化,一直致力将原创精神转化为独特的服饰文化以及当代生活方式。

2012年“例外”女装品牌应中国驻英国大使馆邀请参加英国文化协会的本年度“伦敦时装周”。“例外”与“依文”男装品牌一起”参加“伦敦时装周”“山水―中国时装展示”,意在呈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山水”一词取自宋代山水画,宋代山水画少用华丽色彩,常用水墨勾勒山水轮廓。本场演出的所有时装皆承此格调,采用简单大方的裁剪方式,以单色为主,配以自然纹理,表达一种简单、明晰、高雅的生活态度和东方美学中的自然、自得与自在感。中国原创时装品牌“依文”作为男装品牌好像“山”,“例外”作为中国女装本土品牌好似“水”,山水相间,相得益彰。(图4.1、图4.2)

图4.1 图4.2

我们常说在艺术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也同样是时尚的。三者的融合展示了人们个性独特的着装风格与现代生活态度。因而创意上,书画艺术可以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譬如Hermès爱马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举办融会东西方文化艺术精髓的视觉盛宴《锦绣梦想》的丝巾展,可以说在复制艺术品展示方式上做得非常“逼真”,在时尚中流露艺术气质(图4.3、图4.4)。那些丝巾像油画或素描稿一样散发着浓浓的艺术氛围。中国当代艺术家丁乙被邀请加入了这一创作团队,秉承其一贯的画风,量身度造为爱马仕设计了一款由无数彩色小十字组成的,取名为“中国韵律”素材,这是爱马仕第一次与中国艺术家合作设计丝巾。丁乙在整块苏格兰风格的方格布上,在每个格子里用不同的颜色填写着“米”字。从远处看,作品上只有规则和不规则变化的视觉色彩。丁乙说作品表现的是城市的律动,就像在上海,在繁杂下忙碌的跳动的城市的节奏(图4.5)。《锦绣梦想》中对丝绸的聚焦,让观众对一些经典和当代书画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Hilton McConnico作品“途径巴黎”真丝方巾被展现在中国与西方书法之间。Hermès爱马仕丝巾把书画艺术通过丝绸印花与消费者建立起了种种关联,赋予了这个经典品牌更多民族时尚元素,使观众从中获得个人体验,消费者越来越作为一种身份象征。

图4.3 图4.4 图4.5

HERMES爱马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举办《锦绣梦想》的丝巾展。 中国艺术家丁乙被邀参加丝巾创作,名为“中国韵律”。

服饰时尚品牌与高雅艺术的结合作为构建品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公众推广品牌定位和所倡导的生活方式,把单调的特定市场扩展到更广大、更年轻时尚的目标消费群体,针对这部分受众人群为品牌增添吸引人群的新内涵,并且也体现出品牌的积极进取并充满艺术气息的特性。服饰时尚品牌活动反映出品牌希望通过走文化路线与消费者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满足消费者的心灵需求的情感价值,这个价值也是利益。消费者为了自己欲望的满足也会掏钱消费。在跨界合作的实践中,时尚企业要关注到受众者的通常除了对商品本身功能的需求外,更多地要融入对使用此产品所带来的满足感等方面的附加需求。

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将其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把传统的元素与现代设计方法相结合,体现了我们时代的文化特征,以及艺术家个人独特的艺术语言的创新之作。当代书画艺术文化成了大众与服饰时尚品牌嫁接的时代桥梁,时尚企业赞助艺术发展成为营销手段之一,既满足了人们对美的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迎合“精神消费者”个性化消费的趋势。这种跨界合作融合中,对于时尚品牌文化建设、市场和文化的繁荣、持续发展起了很好的推波助澜作用,属于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

参考文献:

[1]肖红.中国当代艺术的位置及未来前景――访艺术史家、批评家张晓凌.艺术.生活, 2007(02);

[2]张幸.艺术营销实战攻略.国际公关,2008(02):11-12。

酒文化与鉴赏范文3

Abstract: Through questionnaires, this paper got the enterprise's requirements for talents,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nterprise culture and campus culture to promote school-enterprise docking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 so that the graduates can adapt to the changes from campus culture to corporate culture.

关键词: 中职生;企业;素质要求;校企文化互动

Key words: vocational students; enterprise;quality requirements;school-enterprise cultural interaction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180-03

作者简介:郭顺清(1968-),女,湖南益阳人,高级讲师。

0 引言

中职生初次就业容易,但是就业质量并不高。即使他们找到了工作,也是以一线服务业为主,真正专业对口的很少,而且就业后马上失业的情况也不少见。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认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主的就业方向和就业目标是其表面原因,而学生不适应企业,不能认清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缺乏必要的自我发展和生存的技能是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同时这也是目前学校就业指导和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缺失所在。由于中职学生对于企业了解特别少缺乏感性的认识,从而缺乏对企业的适应性。本研究为了能够提高就业的质量,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以及毕业生对自身素质的评价方式,了解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促进校企文化的对接和互动,从而初步形成两者之间的过渡带,使得中职毕业生尽快适应从校园文化到企业文化的转变。

1 企业对需求人才的素质要求

通过给企业负责人发放问卷,并对问卷加以统计和分析,是我们本次研究中了解企业文化的重要方式,而我们了解企业文化的目的是要通过调查和研究明确企业文化对其所需人才的要求,从而为我们学校在培养和管理学生方面做出调整,主要是通过促使校园文化符合企业文化要求从而让在这种校园文化熏陶中成长起来的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环境和要求。在问卷中,对企业文化的了解主要是通过设置五方面的问题来了解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具体问卷调查情况如下:

1.1 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调查 了解用人单位是否需要中职毕业生以及中职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就业空间是本次人才市场需求情况调查的主要目的。我们在对企业的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企业用调查问卷”Q2——“贵单位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和“贵单位需要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吗?”,结果如下:(见图1)。

通过图1可以看出,排在第一位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大约占76.19%,可见当前的用人单位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中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培养一线专业技术人才,这恰巧符合社会的这一需求。社会比较喜欢具有一定技术特长又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才,即中职院校培养的中职毕业生比较符合要求。而需求“高学历研发型人才”仅占9.52%,这说明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不再仅仅看重学历了。我们在与企业老总的访谈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谈到“企业不一定选择最完美的职员,但一定会选择最合适的”。社会为中职毕业生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从企业用调查问卷Q3就可以看出,“贵单位需要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吗?”一题的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结论,有80.1%的企业选择了“需要”。

1.2 企业优先考虑哪类应聘者

在众多的应聘者中,哪一类应聘者将成为用人单位的首选呢?通过图2可以看出,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者、专业成绩较好者以及语言能力表达较好者排在前三位。由于具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适应期短、工作容易上手并且有利于用人单位节约培训成本,因此,73.8%的用人单位会优先录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应聘者。42.85%的用人单位认为容易与具有较好表达能力的应聘者沟通,并且可以与其他员工在生产一线进行较好的合作和学习。由于专业成绩较好的应聘者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悟性高并且容易接受新事物,因此,35.71%的用人单位会优先录用成绩较好的应聘者。相对而言,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对于外表气质、学生会干部、学生党员以及是否毕业于高校的取舍因素并不是非常明显。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则更加看重应聘者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实际工作能力,更关心的是能否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以及如何节约用人单位的成本,而不是外在的个人长相、高校名气以及曾经担任的职务头衔等。

1.3 企业招聘中职毕业生,最看重的5项基本素质 通过与部分企业人力资源领导的访谈可以看出,企业更加看重应聘者具有悟性高、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能较快的适应工作岗位、学习能力强、脚踏实地、吃苦耐劳以及具有较强的责任心等。但是最为关键的是哪些呢?在对企业的问卷中,我们设计了用人单位最看重的5个素质,依次见表1。

通过分析表1可以看出,从总体的综合素质来看,大部分用人单位还是比较认可中职毕业生的,一般认为是“很好”或“较好”,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基本因素,占据了83.33%。其次是团队精神(与他人合作、帮助他人、听从意见),为71.42%,第三是适应能力(钻研业务、胜任岗位、接受新知识、新技术)为66.67%,40.48%的企业选择沟通能力(资料阅读、文件读写、口头表达、人际交往),这说明,企业更加注重应聘者是否具有有效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是否能够快速适应用人单位的环境和工作特点,并且迅速学习以及掌握新技术。

1.4 企业最反感的中职毕业生 那么用人单位最不喜欢哪类应聘者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见图3所示),用人单位最反感的因素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心浮气躁,不踏实工作(90.48%)、纪律观念差(88.10%)、缺乏吃苦耐劳精神(73.81%)、举止行为不礼貌(66.67%)。心浮气躁,不踏实工作的最大的表现为员工的跳槽,员工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员工会一有机会就去各方面待遇都更好的单位求职,这样以来,除了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外,还会冲击其他员工的心理而造成人心不稳,从而破坏一个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终导致泄露商业机密、加大培训成本以及流失单位客源等后果。因此,用人单位最反感的就是人心浮躁以及不能踏实工作的应聘者。

1.5 企业认为中职学生求职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企业认为中职学生求职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从图4中可以看出,排在前面的2项分别是就业心态不好(54.76%)对用人单位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33.33%)。由于很多中职毕业生存在盲目攀比的心理,因此不安心从基层做起,从而会为了更好的薪酬待遇选择盲目跳槽。由于没有很好的了解用人单位的岗位知识,中职毕业生的岗位技能不能很快的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并且中职毕业生不能很好的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通常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而提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

2 促进校企文化互动的途径与方法

深入了解学生以及企业需求,面向学生开展系列优秀企业文化素养提升活动,区域内推进校企文化互动实践。整合校内外资源,成立校企文化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探索并建立校企文化互动长效保障机制。

2.1 加强外聘专家指导,增强教师对企业文化的了解 教师了解先进企业文化精神,主动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鼓励专业教师下企业,坚持聘用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企业人士;进一步规范完善“专业教师下企业”评价考核机制,外聘企业教师占教师比例逐年增加,拓宽教师与企业交流渠道,增强教师对企业文化的了解,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为其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有机渗透企业文化奠定良好基础。

2.2 营造具有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环境 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在教室、寝室以及食堂等公共区域悬挂行业、国内外或本地知名企业家、优秀毕业生以及劳动模范的寄语。为了加大宣传与本校开设专业联系紧密知名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规范以及行业质量标准,以达到潜移默化熏陶学生企业文化的目的,应当在学校的实训车间、楼道以及教学楼墙壁建设“企业文化长廊”。

2.3 将企业精神融入班级寝室环境管理与精神文化建设 研究企业9S管理模式(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co)、清洁(seiketsu)、节约(save)、安全(safe)、服务(service)、学习(study)、素养(shitsuke)),利用温馨教室建设的有利契机,对照班级寝室文化理念、班级寝室公约、班级口号等把企业文化理念对照各专业特色移植到班级寝室管理中;将“绿色、服务”理念融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引导学生学习先进企业文化,主动提升企业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创造优良学风,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各种浪费,增加安全保障的目的。

2.4 实践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交流,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围绕“走近企业文化、了解知名企业家”,开展主题班会、征文、演讲等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外知名企业家创业与发展历史、国内外知名企业文化,开拓学生视野,激励学生进取,引导学生不断提升企业文化素养,真正发挥“榜样示范,文化熏陶”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凌斌.以“校企文化互动”提高高职学生培养质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7.

酒文化与鉴赏范文4

[关键词]红酒市场存在问题 消费理念 市场规制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155-02

一、我国红酒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说是受西方文化影响也好,受电影中某些元素影响也好,或是发自自身的喜爱与追求也好,中国消费者对于红酒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与垂爱,这使得国内红酒市场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葡萄酒消费已经跃升为全球第五,进口葡萄酒数量迅速上升。然而,由于我国消费者甚至许多生产者与销售者对红酒价值之所在知之甚少,消费习惯也还处在初步形成阶段,造成国内红酒价格虚高,进口红酒价格与国外原价相比如同天价,红酒市场经营良莠不齐,管理也存在诸多问题,红酒消费者更是缺乏理性。“爱”与“痛”纠缠不清,红酒市场境地万分尴尬。中国红酒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红酒市场成熟度还不高

我国红酒历史并不悠久,国内市场上居于主体地位的主要是一些传统酒类,红酒尚处于婴儿期。红酒市场具有的巨大潜力及其快速发展势头,极容易导致市场上各种不规范行为的发生,进口红酒市场存在着“原瓶不原”“洋酒不洋”“价格虚高”“假冒品牌”,以及条形码与出产国相矛盾等诸多问题。此外,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恶化,竞争手段仍停留在一些传统的(比如开瓶费)促销方式上。

(二)销售渠道不正当竞争

目前国内红酒的销售渠道主要是商场或超市、餐饮、夜店或酒店。除商场、超市外,其他基本采用买断进店销售模式,恶意抬高的进店费,开瓶费增加了经营成本。而店方反正是高来高卖,价格自己说了算,只是由此造成红酒价格过高,给消费者带来的代价却是昂贵的。而对于夜店来说,销售的多为进口酒。由于人们来夜店的目的并非是来品尝红酒,而且在夜店那样的环境下也难以真正喝出红酒的优劣,于是许多商家为了逐利,在买价一定的前提下压低进货成本,使得劣酒逐渐驱逐好酒。

(三)政府监管不力,假酒泛滥

目前中国市场上的名贵红酒出现了假酒泛滥的现象,以拉菲为例,大拉菲年产量24万瓶,其中1.2万瓶被皇家收藏,剩余部分欧洲、北美、亚洲市场均分,各占7.9万瓶,到中国最多5万瓶,而我国市场每年销售200多万瓶拉菲,可见其中有多少假货。再比如“泛滥成灾”的“长城”。这些与政府监管的不力是分不开的。

(四)企业的虚假宣传

在目前这个高科技的时代,广告成为一种主要也是卓有成效的宣传方式。淹没于广告海洋之中,加上自身对红酒知识、价值与文化的陌生,广告宣传成了许多消费者判断的“标准”。在这种形势下,许多企业出现了侥幸心理,钻空子,打起了虚假广告。而现实是,真正懂红酒,能说出各红酒区别的消费者寥寥无几。厂家说什么是什么,说是“90”原浆就是“90”原浆,说是法国进口的就是法国进口的。

(五)我国消费者对红酒的认识程度不高

在我国,消费者对红酒的认识程度普遍不是很高,大多数购买者无法分辨红酒的好与坏,存在很多问题。

在品牌上,许多消费者盲目相信广告,认为广告多的就是名牌,就是高档酒。在包装上,由于不懂得如何鉴赏,不知道怎么从性价比的角度对红酒进行有效合理的判断,消费者往往不顾品种、质量,不管产地,只认包装,哪个包装好看就买哪个。加上只有极少数的消费者购买红酒用来自己品尝,绝大多数消费者购买的目的在于请客或送礼,这就更加导致消费者对包装的非理性,根据红酒包装的精美高档来判断红酒的优劣与价值。而且,大多数消费者买来自己喝的红酒一般价位都在200元以内,而500元以上的红酒买来基本是为送礼使用,花了很多冤枉钱。

此外,红酒的品种有几十甚至几百种。面对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消费者们往往目瞪口呆,眼花缭乱,根本无从下手,只能盲目地凭感觉购买,而和葡萄酒的实际价值无关,往往是在对品牌或其他因素认同的情况下,心理能接受什么价位就买什么价位的酒。

再者,在如今这个什么都讲流行的时代,红酒市场又怎么能避免得了呢?一旦流行喝黄酒的时候,就都跟着喝黄酒;突然说红酒对人体有好处,于是就都喝起红酒来,说法国红酒最好,于是都疯购法国红酒。其实大多数人连最基本的判断都没有,几十元和几百元,“90”年份的和“95”年份的在这部分人嘴里是往往喝不出什么区别的。

二、红酒市场如何规制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红酒市场的市场结构与消费结构均不合理,市场秩序较为混乱,经营良莠不齐,竞争也日趋恶化,消费极不理性。红酒市场的有效规制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有效规制红酒市场呢?

(一)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

无论是对于消费者需求的应对还是厂家的销售,都需要国家的规范与管理。特别是在中国,红酒市场尚不成熟,这个时候,政府的重视、监管与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并且加以有效的监督和执行。中国的红酒市场,没有一个合理明确的分级标准,企业都按自己的标准来分级。而对于某个行业来说,其分级必须是整个行业共同认同、共同制定并共同遵守的。意大利葡萄酒能成功闯入欧洲市场,出口比例跃居世界第一,与其分级制度的确立是分不开的。鉴于此,政府应该协同有关专家,为国内葡萄酒建立一个分级制度。当然,标准的建立不是用来看的,还应切实执行,否则只是一纸空文。而针对市场上的不良竞争也应加以规范,控制进店费、开瓶费,降低消费附加费。在生产方面,也应建立一个生产标准,并使其与国际接轨,使消费者在区分红酒优劣时有标准可依。

此外,对所有流入市场的红酒必须进行检测,对进口要严把关口,不给走私、偷渡机会。严惩假酒、伪酒的生产者。对进口红酒的监管,还可以实行进口商认责制,让他们一对一负责,由局部规范实现整体规范,还可以通过管理细分的方法,分别规范生产、进口、销售和消费,逐步实现红酒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塑造本国红酒文化,打造国内知名品牌

不管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对西方红酒都是如此推崇,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看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深,或者说我们自己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的缺失。中国葡萄酒历史短暂,市场尚不成熟,应积极向西方特别是葡萄酒工艺优良的国家学习,在吸取别人优点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特色,塑造自己的红酒文化与价值观。

目前,进口关税是国内红酒价格昂贵的原因之一。那么,为什么不通过技术与政策扶持,打造自己的品牌,让消费者花更少的钱就能喝上高档的葡萄酒呢?在红酒方面,一些民营企业盲目投资,经营不专业,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可见,国内有知名的好品牌,有具有影响力的企业,这对于规制国内红酒市场是多么必要,示范效应不容小觑。而有影响力的企业的建立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这除了技术与政策扶持外,还包括对其品牌与企业形象的保护,严厉打击假冒品牌与产品,杜绝“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此外,未来,随着进口关税越来越低,将伴有大量国外红酒涌入国内市场,红酒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将转化为质量的竞争。在打造自己品牌的同时,不能空有品牌而无质量,质量始终要放在第一位,严格按标准生产,要保证有名牌就有好质量。而且,我们自己的品牌,将更加适合中国的市场,符合中国人的体质与口味,使消费者品尝到更多的质价比非常好的葡萄酒,并能促使本国红酒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发扬光大,使消费者对葡萄酒的全面了解不断加深,这样消费者就将慢慢步入理性的消费。

(三)企业的努力与对消费者的培育与引导

除了政府的监管与调控,一个健康有序的红酒市场还需要企业的努力与对消费者的培育与引导。

中国消费者对红酒的特殊情结与垂爱,让红酒市场日益庞大,这个市场有利可图毋庸置疑,然而对企业来说,要想长久立足红酒市场,关键在于提升企业品牌意识。而品牌不仅仅只是所谓的知名度,而应该真真正正有自己的价值与特色。随着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越来越理性,那些有表无里,华而不实的企业终将引起消费者对其品质的怀疑,追求短期利益的品牌也将被市场所淘汰。好品牌配以好产品,再加上有效的品牌运营,才能让消费者放心使用,长久地信赖和支持。

而对于消费者的培育与引导,在当前形势下,除了政府,更多地有赖于企业。在消费者对红酒知识缺乏了解的情况下,企业的宣传对于消费者的价值与判断有很大影响。如果一个企业能致力于引导非理性的消费者,那么这样的企业最终将获得消费者以及整个市场对该品牌持续的、长久的忠诚度。

而对消费者本身来说,许多消费者对红酒尤其是对西方红酒的推崇,有多少是真正出自对红酒的喜爱?又有多少人真正懂红酒呢?很多中国人过分接受西方的文化和事物,而忽略了自身真正的需求,以为那样就是时尚,就是高档,殊不知,在这种推崇与跟风中,他们消费了多少假酒,兑水酒。他们失去的已不只是金钱,还有他们的身体与精神。

爱它,就先懂它。我国消费者应停止非理性的消费,重新思考一下什么是红酒?同时,消费者应更多地去了解红酒,了解红酒真正的价值所在,学习如何去品酒,如何去鉴别酒。何为真?何为假?何为优?何为劣?做到心中有数,追求一种真正的红酒文化与价值观,理性消费,明明白白消费。

三、结语

凝结着阳光的气息,蕴藏着大地的灵气,加上在饮用上的各种礼仪与讲究,与其他酒类相比,红酒被赋予更多的内涵、神秘与浪漫。于是乎,某些重要的场合,特殊而难忘的时刻,与亲朋好友的聚会,甚至于一些商务活动中,红酒的身影频频出现。由此可看出,红酒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与良好的发展前景。只要政府对红酒市场给予重视,合理监管与规制,企业遵守秩序,合理竞争与发展,消费者学习红酒知识与价值,一个规范而健康有序的红酒市场,一种正确的红酒文化与价值观,一种良性的竞争与销售,以及一种理性健康的消费终将形成。

【参考文献】

[1]贾杉.规范我国进口葡萄酒市场——基于对进口葡萄酒价格的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04).

酒文化与鉴赏范文5

【关键词】重点农业院校 艺术素质教育 现状 对策

近年来,艺术素质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高等院校的艺术素质教育随着整个艺术素质教育的进程也向前迈进了一步。其实,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利用艺术互通有无的特点,把握住艺术的通感,利用艺术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全面性去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启发其思维,塑造其健康人格。美国学者伯恩斯坦在完成了一项对150篇科学性传略文章的研究工作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几乎所有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同时也是艺术家、诗人、音乐家和作家。”①这说明艺术素质教育在创造性思维的开启中具有强大的号召力。故而,在各大高校纷纷推进艺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国重点农业院校在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更应充分拓展艺术素质教育的思路,探索艺术素质教育的模式,把艺术作为“人化自然”中本质力量的激发点,全力培养具有艺术素质的杰出农业科技人才。

一、重点农业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现状及其隐藏的问题

(一)在我国重点农业类院校中,农业相关专业相对偏多,其开展的艺术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普及性素质教育课程逻辑性较强,但由于相对于理工类学校而言,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的学生相对多一些,他们前期受到的艺术教育很少,故而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体验性和艺术底蕴也相对薄弱些,导致农业院校的艺术氛围和艺术气质略显不足。从艺术的美学原则可以将整个艺术体系划分为五大类型,即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业)、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曲艺、影视)和文学艺术(诗歌、散文、小说等)。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艺术素质的问卷调查显示:农业院校大学生所接受的艺术教育大部分来自小学,并且对艺术的兴趣点集中在造型艺术和表情艺术,其次是文学艺术,而对实用艺术和综合艺术感兴趣和了解的人就较少,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机会接触和了解。

(二)重点农业院校都普遍充分利用了广播台、校报、橱窗等宣传阵地开展各类艺术活动,开设各类艺术团体;聘请艺术家举办学术讲座提高学生社团的技术含量;建设一些人文景观等,这些举措开拓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术氛围,提高了学生对各个艺术门类的兴趣,营造了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气氛。但这些艺术活动的受众面相对于整个学校大学生的数量来说仍不乐观。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艺术素质的问卷调查显示:68.6%的学生对艺术感兴趣,56%的学生喜欢参加文艺活动,但只有36.8%的学生渴望在校园里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可见,大学生在校园的各种艺术活动中更多的是观望者和欣赏者,只有小部分学生是较积极的参与者。当然大学生对艺术活动参与的情况较之以前已有很大改观。

(三)重点农业院校主要通过全校公共选修课中设置艺术素质教育课程的模式,来实现艺术教育的普及性,如华中农业大学就开设了如下课程:经典广告作品赏析、摄影艺术、京剧艺术欣赏与学唱、壁画艺术、书法、艺术发声学等门类较齐全的通识课程,进一步拓展学生对艺术门类的理解,增强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但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包括大学生的心态都显现出浮躁,校园内的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艺术在情感、想象力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其中部分大学生主要以玩网络游戏、看日韩剧等为主,网络的世俗文化不断地刺激着他们,使他们对真善美的认知有所偏差。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功利性很强,要么认为艺术素质选修课所学内容对找工作没有什么用处,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真的态度,要么就为获得毕业所需的学分不合理地配置选修课,不少学生会为了学分只选修相对容易学的科目而不关注课程本身的内容。学生的上课态度及表现对充满热情授课的艺术专业教师是一种负反馈,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专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重点农业院校的校园里有充裕的办公楼、教学楼、实验室,舒适的学生寝室,规模宏大的图书馆等大型建筑,但四处观望会发现像展览馆、舞蹈房、琴房、艺术工作室等有着艺术气质或标志的艺术素质教育建筑就很少甚至没有。硬件上的微投入也导致了艺术氛围的单薄。华中农业大学的大学生活动中心作为艺术教育的唯一专业活动场所,就存在着艺术器械使用较局限、使用人群受限制、艺术门类不够全面的问题。总体来说,艺术素质教育的基础教学设施和展示场所还不够齐备,无法达到公共艺术教育所需要的空间尺度。

(五)重点农业院校的艺术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都来自各专业院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且年轻化,他们的教学参与活动给整个学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这支专业队伍分散、数量不足、结构失衡、管理不合理的现象使其战斗力不显著。华中农业大学艺术素质教育课程的师资分别来自文法学院、园艺林学学院、体育部、外国语学院及兼职团委工作或从事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在没有专门的艺术教研室和艺术中心的条件下,专业教师间缺乏整体艺术教学、实践、衔接、排练等活动的统筹和教学心得的交流和切磋,更没有进修深造的机会,业务能力无法与时俱进。同时,艺术教育方面的教授、副教授居于微数,职称评定标准的非专业性也导致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对艺术教育的热情和投入程度减少,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农业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二、改进重点农业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确定农业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的目标。从艺术的本质去判断,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是审美。农业院校并非艺术专业院校,对其学生的培养目标及相对应的教学指导思想、授课内容应不同于专业学生的专业需要,其授课重点不应在“术”而应在“艺”上,不应过于追求专业技巧而忽视了艺术的审美教育的育人价值。可将授课重点放在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感受美的真谛、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上来。如对于表情艺术课程之一的音乐,教师除了要讲授作曲家、作品的主要结构以及作品所表现的场面效果外,还要加强学生“内视”性情感的体验,调动学生审美感知、想象、理解和情感等诸多心理功能去实现对某一经典音乐作品的审美过程;对于实用艺术课程之一的园林,则可以通过对著名的园林景观、所处城市的园林作品、著名的园林大师、各种不同的园林风格的讲解,或带领学生走进园林环境多维感知所处的空间,引导学生感知实用艺术中的美,立体地挖掘实用艺术中的文化底蕴和美学风格。这些多角度审美感知上的导入会增强学生除了视觉感知之外的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故而,在农业院校艺术教育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艺术专业教师可打破传统艺术教育观念的束缚,增加体验式教学模式和发现式教学模式,放弃一些艺术技法的练习,通过对艺术作品具体解读引发学生精神或文化上的现实观照以实现审美的满足和享受,并侧重学生情感、兴趣及个性的发展。

(二)整合重点农业院校全校范围的艺术素质课程,统一管理,使课程自身结构趋于科学。高等艺术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以艺术作为教育媒介的自由而有序的系统教育活动,是一个有目的而非盲目性、有控制而非随意性、有系统而非偶然性的行为。②在高校艺术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课堂教学始终是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所以,校方应本着“人文性、系统性、通识性、体验性及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原则”③设置艺术选修课程,并开设一些有自身特点的艺术课程。

所谓“人文性”,就是要开设一些如艺术美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基础选修课,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艺术如何存在自己身边,从而体现艺术素质教育中应表现出的人文关怀。

所谓“系统性”,就是艺术素质课程应像其他学科建设一样应有系统全面的课程体系。就目前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成果,较为理想的课程设置应由“艺术学课程群”(如艺术心理学、景观艺术学等)、“造型艺术课程群”(如书法、插花艺术、雕塑与城市空间等)、“演出艺术课程群”(如中国音乐史及鉴赏、体育舞蹈等)、“映像艺术课程群”(如艺术电影、纪录片赏析等)、“语言艺术课程群”(如《老子》与中国智慧、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五个部分组成,每个课程群里可以开设相关的不同课程。农业院校的每个大学生可根据各种专业的特点选修课程群里的某一门课程,但五个课程群需修满,这样才能全方位地实现艺术素质教育的渐进性和复合性。以课程群为小单位的专业老师可以统一编写课程群的基础教材,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改进课程的设置使其科学和规范化。

所谓“通识性”,就是要体现艺术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并乐于受到超越专业内容的基础审美教育。所以,课堂教育较之各种艺术活动既多了一份强制性又保障了受众面,但需要丰富课堂的授课形式,这无疑对专业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谓“体验性”,是指在审美过程中应注重因为情感实践或动手实践加深理解并体验参与快乐的个体感受。如果在课程体系规划中将平行课程设置为递进式的课程结构模式,将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两部分的话,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进度可以实现大学生对人文艺术从认识到实践感知的过程,形成可持续的审美兴趣。如有农业特点的插花艺术的通识课程,可在基础课程中讲授观赏花卉的分类、种类、习性、认知等基础知识,在拓展课程中实践插花,将基础课程中主讲的几种主要的观赏花卉进行创作,并给予展示,这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和生动直观感染力的课程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丰富其情感世界。

所谓“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俱进”,一是指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中国艺术教育者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当代大学生应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通过将中国民间艺术带到大学课堂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艺术品位和民族自豪感;二是指在当前各个重点农业院校的个性背景下开设有自身特点的艺术课程,如华中农业大学就开设了昆虫文化、葡萄酒文化与鉴赏、环境文化与艺术鉴赏、中国茶文化等课程。重点农业院校可以校园特色艺术为切入点,建设特色素质教育基地,这不仅丰富了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体现了自己的艺术教育的个性。

(三)重点农业院校应重视艺术场馆的建设,增加学生艺术体验的可能性,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常入鱼肆之所,不闻其臭;久入芝兰之室,不闻其香”,可见环境对艺术教育很重要。只有通过高雅的艺术作品,大量的艺术实践才能给大学生甚至生活在校园里的人以生活和创造的激情,引发校园大众的艺术趣味、艺术投入、艺术审美。而且这些艺术场馆可以为校园的艺术活动提供一个更高雅、更专业的平台,鼓励和支持学生有计划地开展各类校园艺术活动,给广大学生不断挖掘自身内在艺术潜力、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所以,校方应增加投入,加强类似艺术馆、音乐厅、校园景观的建设,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性,普及高雅艺术,体现当代农业院校的精神风貌和艺术水平。

(四)重点农业院校应重视和加强专业教师的继续再教育,给予其发展的空间和机会。专业教师在统一管理的条件下,校方可采取有力的措施形成有压力的竞争机制,促使他们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拓宽视野,提高感情表达力、增强前沿信息的接受力。但同时校方应提供专业教师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支持他们在校级重点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工作,鼓励他们通过进修、培训等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还可聘请校内外的艺术教育专家来讲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教师的学术层次,当然适当的激励措施会提高专业教师的投入程度,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

总之,高等院校的艺术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重点农业院校的艺术素质教育也不可能立竿见影,但在深入研究艺术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进程中,教育工作者从确定目标、更新观念、转换视角等方面不断提升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思维、情感的促进作用,相信在重点农业院校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重点农业院校的艺术素质教育会为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增添一笔亮丽的色彩,并以其独特的院校艺术教育而绽放异彩。

注释:

①易琳.对理工院校开展艺术教育途径对策的思考[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酒文化与鉴赏范文6

【关键词】烟台;文化旅游;SWOT分析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孙尚清指出的,“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此言透彻地阐明了旅游与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最近几年更是出现并流行一个新名词――文化旅游,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目前,在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下,在我国转方式、调结构的政策驱动下,文化旅游业作为烟台市拉动消费、推动服务业发展、优化产业升级的重要切入点和增长点,其重要作用不言自明。

一、文化旅游的概念

文化旅游是指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还有说法认为文化旅游属于专项旅游的一种,是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大旅游活动。中国的文化旅游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即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在我国发展旅游业,开展文化旅游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增强产品吸引力,提高经济效益,还可大力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也可改变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懂中国文化这一状况。

二、烟台文化旅游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和劣势分析

烟台市作为一个沿海开放城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荣誉称号。旅游业作为烟台市优先发展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和发展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效益。主要表现在:

1.旅游资源存量丰富。截至2009年底,烟台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7座,中国旅游强县1个。旅游区(点)90处,其中国家AAAAA级旅游区1处,AAAA级旅游区9处、AAA级旅游区11处、AA级旅游区15处,A级旅游区1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6处,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9处;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7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点4个;省级旅游强乡镇6个;省级旅游特色村1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7处。

2.产品结构层次鲜明。从烟台市旅游产业的结构内容上看,既有流传海外的仙道文化,又有近代历史代表的开埠文化;既有近代产业的葡萄酒文化,也有修身养性的大众文化与民间工艺;既有充满神秘与历史厚重感的名胜古迹,又有红色经典的地雷战景观。其内容涵盖了观光旅游、红色旅游、度假休闲、滨海、文物、剪纸等多种领域。“十一五”以来,烟台市通过对旅游工程与项目的重点开发的实施,初步形成了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红色旅游、休闲旅游、葡萄酒文化旅游等旅游产品系列结构。

3.旅游市场具备良好游客基础。2009年,烟台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2802.82万人次,同比增长17.71%,旅游总收入273.25亿元,同比增长19.61%,相当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720亿元)的7.35%,相当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1175亿元)的23.26%。其中,接待入境游客40.09万人次,同比增长13.58%。旅游外汇收入达3.11亿美元,同比增长16.39%。接待外国人29.51万人次,同比增长15.78%。接待国内游客人数2762.73万人次,同比增长17.77%。全年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52.12亿元,同比增长20.11%。2010年烟台全年接待游客突破3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00亿元。海内外游客、旅游总收入分别达3318.7万人次、331.2亿元,分别增长18.4%和21.2%。

虽然烟台文化旅游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但我们应该辨正地看待这些优势。辩证法告诉我们,优势和劣势都是相对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优势很可能就转变成劣势。烟台的文化旅游业虽然拥有存量丰富的旅游资源、层次鲜明的产品结构以及良好的游客基础,但烟台的旅游资源开拓不足、旅游配套设施不足、旅游形象打造不足。目前,烟台文化旅游业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旅游资源开拓不足。从旅游产品的角度来看,烟台旅游产品层次与角度过于单一,基本集中在以南大街和滨海路为中心的城市观光、商务、购物旅游圈、以公共活动中心和社区为主的环城都市文化旅游圈以及蓬莱阁等为重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度假旅游圈,旅游开发深度不足。(2)旅游配套设施不足。公共场所旅游服务设施不够便捷、完备和人性化;旅游交通指引标志、旅游指南分布范围较小,普及程度还不够。旅游热线的投诉与应急救助等功能不够完善;数据更新不够及时。距离“无障碍”游览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3)旅游形象打造不足。烟台旅游形象的传达力度不够,致使传播范围和深度有限,市场营销手段与方式简单,力度不足,导致烟台的旅游形象有待提高。(4)铁路交通瓶颈制约。烟台铁路班次与档次都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尤其在旅游旺季,铁路交通成为烟台市旅游业一大交通瓶径。烟台大部分铁路运输主要是通过蓝烟铁路完成的。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铁路资源短缺。烟台市每百平方公里拥有铁路里程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3%;每万人平均拥有铁路里程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02公里,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60%。二是运输效率低下。青岛开通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动车组,目前时速达到160公里,明年将达到设计时速250公里,到济南的时间缩短至2.5小时,到北京的时间不到6小时,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区域联系。而烟台市铁路时速仅为100公里,到济南的时间接近7个小时,到北京的时间接近15个小时。三是运能严重不足。2009年全市旅客运输量31130.5万人次,其中铁路完成339.5万人次,仅占1%,铁路交通已经成为目前制约烟台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二)机遇和威胁分析

(1)旅游产业整体发展强劲。2009年,我国旅游业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26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96.75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19.02亿人次,收入10183.69亿元人民币;旅游业总收入1.29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1.3%。(2)旅游产业对外开放加快。我国的旅游产业正在扩大开放态势,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旅游产业对外开放的步伐日趋加快。(3)旅游产业支柱作用得到体现。旅游产业由于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它的发展已经被我国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各个省、自治区从各自的旅游资源优势出发,将旅游产业作为当地经济优势产业和重要产业。

正所谓机会与威胁同在。任何事件的影响都是相对的,烟台文化旅游在迎接巨大机会的同时也将面临巨大的威胁,具体表现在:周边城市竞争激烈。多年来,烟台对外推广的形象一直围绕“山海仙境”、“葡萄酒城”等来展开,而这种形象定位受到了周边沿海城市的激烈竞争挤压。烟台位于山东半岛的东部,距青岛180公里,与大连隔海相望。烟台受制其中,线路编排上处于不利地位。虽然同样具有海滨优势,但是因为有周边几个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城市发展在先,其单纯“海”的形象不明显。大连、青岛、威海等先行者形象宣传和知名度屏蔽并“干扰”了旅游者对烟台的选择。

三、几点建议和对策

(1)塑造烟台特色主题形象,实现形象定位差异化。文化是旅游的核心要素,也是构成旅游地持续吸引力的重要源泉,一个城市旅游形象的树立必然要注重文化内涵深层次的挖掘。烟台应当塑造出体现烟台特点,特色鲜明的主题形象,类似于威海的“最适合人居”,青岛早期的欧陆风情、现在的奥帆基地等等,实现城市形象的差异化。(2)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描绘烟台文化游大蓝图。文化旅游是一个整合了诸多因素的有机系统,烟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要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促使旅游业转型和升级,要从过去一搞旅游就是景点、景区的思路转变为城市就是一个最大的旅游系统,烟台的邻居大连市,就是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旅游系统,才取得了整个旅游业远远超过烟台的优良业绩。因此,烟台要积极探索景点景区整合、与城市捆绑式发展的路子,真正把烟台建设成为一个文化旅游城市,一个与文化旅游业有机整合的旅游城市。(3)深挖文化旅游内涵,大力培植文化旅游名牌。尽管烟台市的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商品转化率却很低,文化旅游产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的精致程度也很低。如何把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品牌优势,是推动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此,烟台市的文化旅游业必须以打造知名品牌作为发展的当务之急。比如深挖开埠文化内涵,不应仅仅限于旅游这一层次,应注重这方面的研究,把它作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培育出一批能产生广泛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并选择知名度高、有影响力、对烟台友好的境外文化中介机构进行合作,利用其营销网络,把烟台市的文化旅游产品尽可能多地推向国际市场,积极进行文化旅游交流和文化旅游贸易。(4)建立行之有效的资金支持机制,推动文化旅游繁荣发展。应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对文化旅游业进行投资经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非国有经济参与文化旅游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国家认可的各种文化旅游企业和博物馆、艺术馆、艺术团体等。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各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园区,政府要给予积极支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创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除了由政府的固定投入外,还吸引那些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个人、企业,甚至国外的资本投资入股。(5)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适应文化旅游发展的人才队伍。要进一步完善旅游院校教育体系,有重点地培养一大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用型人才,即为文化旅游业储备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和有战略意识的市场经营人才与高级管理人才,如在专业课程建设上,要加强国际交流,加强专业课基础建设,拓宽专业面,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等。(6)突破交通发展瓶颈,满足文化旅游发展需求。加快建设大能力铁路通道,加紧解决列车提速、班次增加、动车组开通等事项,不断满足文化旅游业发展需要,实现文化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韦燕生.中国旅游文化[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2]刘涛.烟台市旅游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60~64

[3]烟台市人民政府.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4]烟台市旅游局.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09)[R]

[5]孙志毅.透析烟台旅游业发展现状及问题[J].商业时代.2003(17):62~64

[6]叶勇宏.《旅游规划的SWOT战略分析法探讨》.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