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资源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资源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资源建设

生态资源建设范文1

关键词:林业;林政资源管理;生态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1011302

1引言

林业,既是一种产业,也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承担着供给林产品、促进生态建设两大任务。而林政资源管理不但是组成林业生态建设的一部分,还是促进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在当前林业资源被严重破坏的情况下,林政资源管理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因此只有不断强化林政资源管理,才能使林业生态建设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2林政资源管理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

林政资源管理主要涉及三项关键内容,分别是林木、林地、林权,它们和林业生态建设有直接关系。

2.1林木是基础

对森林而言,林木是主体,而对林业生态建设来说,森林是物质基础,所以林木是建设生态文明、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必要条件。基于森林植被、结合林草建立起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保障,只有树立并坚持贯彻林木是主体、是基础的科学认识,才能使林政资源管理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从而发挥其在林业生态建设领域应有的促进作用。

2.2林地是保障

林地是发展林业的基础,保护林地能为建设林业生态提供保障。这就要求林政资源管理要注重发挥林地在防御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作用,坚持林地在促进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保障性地位[1]。

2.3林权是关键

在林业制度中,林权是核心,改革林权制度是促进林业生态建设的关键。林权制度反映出国家发展林业文明的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状况,只有进一步稳定林权,才能强化人们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人们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

3强化林政资源管理,大力促进林业生态建设

在发展林业生态建设事业的过程中,林政资源管理是重要内容,是促进林业生态建设的关键举措,强化林政资源管理势在必行,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优化资源管理

林业在不断发展,森林资源覆盖面在不断扩大,林木质量也在持续提高,林政资源管理部门也要注重优化森林资源管理,围绕林木、林地、林权这三个关键点进行,以助力林业生态建设。

(1)优化林木管理。主要是严格限制采伐森林的额度,提高科学管理森林的水平,有效控制人们对森林资源的过度消耗,同时科学经营森林,编制经营方案,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以缓解生态环境的快速恶化,凸显出森林的生态功能,让人们意识到保护林木就是保护自己。

(2)化林地管理,严格实行林地限额制度、林地使用许可制度。和耕地相比,林地同样重要,必须要把握好林地稳定不减少这一底线。正如党的“十”报告所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第一步就是确保林地面积稳定,加强开展植树造林工作,改善生态平衡。所以各地区要按照具体条件制定科学的、切实有效的林地保护措施、林地规划与利用措施。

(3)优化林权管理,真正做到林权稳定、权责分明。改革林权制度后,林农参与植树造林和育林护林等工作的主动性有所增强,林木数量快速增加,质量持续提高,但在稳定林权的同时还应科学制定合理流转林权的制度,保护林农的合法权益,从而不断改革和完善林权制度,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林业生态创造优良环境[2。

3.2开拓管理新思路

林政资源管理新思路的开拓有助于理想化的森林分类经营的实现,对林业生态建设有重要促进作用。一是对林政资源的整体性、多样性要有正确的认识。林政资源覆盖着很广的范围,包括气候、生物、水、林地、地下矿藏等,所以在科学管理林政资源时务必要分类经营森林资源,分开管理商品林、公益林,差异化管理可再生、不可再生的资源,确保整个生态系统能持续循环,促使森林资源结构合理化。二是促使林政资源结构日益合理化,使其数量与质量相互协调,在保证天然林、人工林之间有合理比例关系的同时改造低效林,及时开展森林抚育工作,改善林分结构,并在开展建设林业经济、管理森林资源等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实现林业资源的平衡与永续利用,不但确保利润,更要促进林业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利用并再一次开发可再生资源。三是针对林政资源管理务必要尽早实现政企分离,因为传统的林政资源管理体系时常发生政企不分、产权不明的问题,所以必须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的职责,明确双方的责任范围,提高林业经济效益,提升林业生态建设水平。

3.3提高人员的素质

林政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在强化林政资源管理环节有着关键作用[3]。当下,林政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存在普遍偏低的问题,对全面开展林政资源管理工作很不利,要想强化林政资源管理,务必要及时建立起一支高素质水平的林政管理队伍,建立起一支有较高政治素质、精湛业务技术、作风纪律过硬、廉洁奉公、热情服务的林政管理队伍。在实践过程中,要以提高人员素质为重点,提高林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业务素质水平,激励人员主动参加上级组织的学习与培训活动,通过参观学习、安排自学、集中自训、以会代训、统一抽考等措施组织林政资源管理人员学习《行政处罚法》、《森林法》以及《国家赔偿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同时想法设法调动林政资源管理人员学习业务知识与法律法规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夯实强化林政资源管理的基础。

3.4加强现代化建设

(1)在林政资源管理中要加强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与设备。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林政资源管理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科技水平急需得到相应的提高。随着改革林政资源管理的程度不断加深,林业生态建设也朝着科学、高效的方向快速发展,所以在林政资源管理中要重视提高行政审批工作效率,使林政资源管理目标不断趋于民主化,规范升级权利在管理环节的运行,只有如此,才能使林政资源管理的决策更合理、更科学。在林业生态建设日益现代化的今天,林政资源管理效率的提高离不开对先进管理技术与设备的使用,以便增强林业生态管理的可持续性。另外,在林政资源管理中要积极引入计算机、相关软件及系统,这是加强林业生态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

(2)加大宣传林业生态现代化建设的力度。开展宣传工作的目的在于让公民了解林业生态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促使林业生态建设顺利地发展。林政资源管理机构,尤其是基层机构,务必要重视对林区周边居民传播生态建设意识,只有林区居民建立起林业生态现代化建设意识,才能方便林政资源管理部门开展各项工作。林政资源管理部门还要积极联系电视媒体,通过电视加大宣传的范围和力度,形成促进林业生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舆论,提高林业生态建设质量。

4结语

每一位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保护森林资源,加大保护力度理应成为公民们的共识,因为只有有效保护环境,才能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与水平。林业生态建设无法脱离林政资源管理而独立进行,林政资源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做好对林木、林地和林权的统一管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强化林政资源管理,大力促进林业生态建设,为稳定而持续地发展林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陈莉.林政资源管理的成效、现状及对策探讨[J].现代园艺,2016(19):145~146.

生态资源建设范文2

关键词:矿山开发;生态建设;金东矿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矿山资源的需求急速增长。矿山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广泛而强烈,矿山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加上其他生产领域形成的种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已严重影响到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就意味着矿山开发中以破坏生态求得发展的路子已经走不通了,而必须以“生态文明”为宗旨,走生态建设之路。

一、生态建设的含义

对矿山来说,生态建设是考虑矿山开采前的原生态条件和采矿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特征,应用生态学原理,在采前、采中和采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建设一个良性的矿山生态系统的活动。所谓良性的生态系统可用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和谐程度来衡量,如果生态系统运行正常,合理的生态结构得到维护,生态系统各种功能健全,就可以认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良好的、协调的。良性的生态系统通常被认为是健康的生态系统。一般而言,健康的生态系统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衡量:生态系统的物质处于良性循环,没有物质失调症状;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自我恢复、自我维持功能,能缓冲外界的干扰,稳定性高;对邻近的生态系统没有危害,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一致;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具有支持和推动作用。

矿山生态建设不同于生态重建或生态恢复。生态重建与生态恢复可以说都是一种采后行为,生态恢复的目标大致是要恢复到采前的状态,而矿山生态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矿山生态建设与矿山生态恢复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矿山生态建设并没有将采前原始生态系统看成是最佳的,也未将采矿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看成是唯一的后果。因此,必须结合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采矿对其产生的影响特征来采取相应的建设措施。

二、矿山生态建设的方法

矿山生态建设包括矿山生态保护、矿山生态重建与恢复两方面。矿山生态保护的重点是在采矿前和采矿过程中,对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生态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要素采取保护性措施,具体包括矿山生态规划技术与环境协调的绿色开采技术。矿山生态重建与恢复的重点是在采矿后及采矿过程中,对已经产生影响的生态要素采取工程与生物措施,重建或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另外,矿山复垦是矿山生态重建与恢复的重要工作之一。一般来说,采矿、地质及土壤等专业的人员比较关心矿山复垦,林业、生态及土壤专业的学者较为关注生态重建,所以矿山复垦与矿山生态重建基本上为两个研究方向。但随着矿山复垦与矿山生态重建研究的深入,各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以及由于研究目标和研究对象的统一性,这两个研究方向正逐步归于统一。

三、金东矿区的生态建设经验

(一)矿区自然条件

金东矿区位于福建省中部尤溪县梅仙镇西部,地处北纬26度以南,东面距海约100公里,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冬季温凉,春夏多雨,降水丰富。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平均年雨量1620.6毫米,最多达2171.9毫米(1997年),最少1254.5毫米(1991年)。年内降水分布也不均匀,10月至次年1月是少雨季,合计雨量仅占年雨量的13%左右,其中最少的一个月雨量仅0.2毫米;2-6月为春雨、梅雨季,大雨暴雨较多,合计雨量约占年雨量的62%,其中最多的一个月雨量达533.7毫米(1994年5月);7-9月多阵性降水,有时受台风、强热带风暴影响也形成强降水。县内水系发育,有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1条,其中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25条。境内有尤溪、新岭溪、高洲溪和后亭溪4条水系(均为闽江支流),其中以尤溪水系为最大(其在本县的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4%)。

(二)矿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金东公司所在的尤溪县,是个有着极为丰富矿藏资源的地区,目前已发现29种矿,其中铅锌矿储量位居华东地区之首,金矿储量达40吨。然而,由于不合理的开采利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生态问题与环境污染,并且有加重之势。例如,矿山开采已造成了局部的滑坡、崩塌、塌陷等地质问题;由于开山采矿破坏了部分地表植被,并引发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废石场、尾矿库中残余的重金属元素随流水进入尤溪等水系,造成了水质恶化问题。

(三)矿区生态建设措施

金东矿业有限公司充分认识到矿山开采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危害。从其建矿投产的那一天起,就积极利用华东局地质勘探技术及资金上的优势,重点考虑矿山生态建设的需要,对当地的资源环境与生态条件、对共生矿产和伴生矿产资源进行勘查并做出保护与利用的评价,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生态建设措施。

1、重视采矿过程中的矿山生态建设与地方生态规划衔接。在采矿过程中,金东公司认真执行环境影响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定环境保护措施,避免、减少对空气、水、耕地、林草地的不良影响和破坏,查明矿区环境地质条件,预测开采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提出治理措施。对矿山开采造成的滑坡、崩塌、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加强防御、监测,及时组织治理。搞好废石场、尾砂库、土地复垦还耕、还绿(植树种草)等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公司注重矿产资源开发规划与当地生态建设规划相衔接,在矿产资源开发规划中提出生态建设的目标和建设方案,选择对生态环境破坏轻甚至不产生破坏或有利于生态建设的采矿措施。例如,除了提倡“绿色开采”这一先进采矿理念外,还包括突出产业链延伸、人居环境建设等环节。产业链延伸考虑区位条件,按照“3R”原则,扬长避短,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人居环境建设重点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以人为本。在具体制定长远与近期规划的基础上,加强矿区文化教育、商业服务、休闲、医疗卫生、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2、矿山生态建设关注经济转型与污染防治。金东公司切实贯彻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矿山生态建设中除了矿山废弃地复垦外,还关注产业转型、地质灾害防治、水质改善与地下水位恢复、矿山不动产与设施的再利用等举措。矿山基本建设都是矿山企业自身发展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有机体。金东决策者们以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智慧,克服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天然倾向,而考虑延长产业链、实现资源增值,服务于地方经济。2009年6月,金东公司及华东局、尤溪县共同投资2亿元用于矿产资源规划勘探、尾矿综合利用、尾水综合循环利用等项目。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和避免铅锌矿等矿产开采污染尤溪河及闽江。今后金东公司将按照“加大投入、摸清家底、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不断加快资源优势、经济优势向服务和生态建设优势转化的步伐。

3、积极做好矿山生态环境价值评估和生态补偿研究。近年来,随着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深入,环境价值论已被广泛接受。国内有环境保护专家提出了矿山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方法。金东公司认为矿山生态环境价值评估与生态补偿研究需要采矿企业家、采矿专家、环境经济学家与决策者等多学科多部门参与,才能使矿山环境价值评估结果令人信服或被接受。在环境价值计算出来后,关键是如何实现环境的价值。通常而言,矿山生态要素恢复包括大气、植被、土壤、地形、地下水、地表水、岩层结构等多方面。受采动的岩体形成冒落带、裂隙带和整体弯曲带后,恢复到原有状态是不可逆的,由于上覆岩体的变形,地下水赋存状态必然受到影响,这一影响在短时间内也是不可避免的。大气、植被、土壤与地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逆的,但这种可逆性需要以投入为代价。上述要素是否可逆对矿山生态建设至关重要,如果某些要素对区域生态系统的运行是决定性的,同时开采后又是不可逆的,那么需要慎重考虑采矿对生态要素的影响程度和通过治理的可逆程度,决定开采是否可行;对于那些可逆的生态要素,则需要考虑投入产出的效率。金东公司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源头上暨开采之初就考虑到生态保护,这样即节约了有限资源,也发展壮大了企业经济,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刘惠清,许嘉巍,吴秀芹.自治区乃东县生态系统的健康性评价[J].地理科学,2003(3).

2、卞正富,许家林,雷少刚.论矿山生态建设[J].煤炭学报,2007(1).

生态资源建设范文3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对策

1 加强林业重点工程的建设工作

目前,我国林业建设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认真做好生态公益林工程,不断重视集体林的管护工作,采用多种方式加强林业建设,比如,建设公益林、封山育林等都是比较高效的措施。不断加大对天然林业资源的保护、恢复以及开发力度。为了更好地维护林区的稳定,采用多种经营方式,不断开发出新的产业,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以及自然保护区的工程建设,重视自然区的管理水平,以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和保护森林资源。

2 致力于高效林业产业的建设,推动兴林富民决策的落实

2.1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

我国森林资源丰富,但利用率较低,因此,必须充分整合目前现有的资源,发挥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整合森林旅游景观,从而形成特色化的人文旅游资源,不断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最大限度发挥森林资源的优势。

2.2 开展种苗工程,大力发展林木种苗花卉产业

目前,我国在苗木花卉产业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通过创新机制和改革的方式,建设更加规范化的苗木花卉产业基地,成为林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2.3 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产业

大力倡导优良品种的使用和推广,在生产的过程中实现规模化、规范化的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以及市场占有率,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推进绿色产品的开发,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2.4 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林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要积极致力于优惠政策的制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推动林副产品的开发,不断延长产业链,在实现增值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利用效率。

2.5 培育林业后续产业

呼吁农民们开展多种经营,比如,加大对林药、林草以及林特等的综合经营,发展森林食品采集业等,有效实现森林资源的最大利用效率。

3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森林资源保护体系的建立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立法以及相关法规的制定规范森林资源的保护,从法律的高度对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保驾护航。与此同时,绝对不能忽略相关管理机构的建设,针对人员的现状,积极致力于建设林政稽查队伍,严格规范木材检查站的行为,还要为营造一个和谐的办公环境提供重要的保障。随着网络的普及,相关部门还要建立包含退耕还林、林地林权等内容的管理系统,方便资源的管理。推进林业资源朝着现代化、数字化的方向迈进,为做出重要的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严格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重要方针,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对森林中的有害生物进行防治,进而保护森林资源。

4 不断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我国颁布的《国家林业科技“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对我国林业资源的利用做出了重要指示。因此,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展,培养专业的林业建设队伍,推动林业建设。加强优良树种的引进,选用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解决林业防害以及商品林培育等问题,为林业建设更好地服务。除此之外,还要建立一批规模化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以及示范园,不断壮大技术人才队伍,定期对其进行技术培训,不断完善林业网络推广,早日实现林业行业培训工作的制度化、专业化,推动林业工程的顺利进行。

5 不断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

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一环。因此,要做好相关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工作,进而提高生物防治的手段和水平,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同时积极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根据林业建设的实际需要,不断加强苗木示范基地的建设。日益完善国家林场、木材站以及森林公安等地的生活工作条件,采用现代化的手段,运用网络信息知识,不断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管理。此外,落实森林资源的防火工作,加强专业化扑火队伍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积极致力于扑火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力促进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

生态资源建设范文4

关键词:生态环境;水资源;环境污染;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0-0122-02

1 概述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自然环境的好坏,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北戴河作为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近几年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环境建设生态化理念,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把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进一步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促进了北戴河区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为建设幸福北戴河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夯实了生态环境基础。

2 北戴河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状况

近年来,北戴河区委、区政府在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农村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1 积极开展生态示范村的创建

生态示范创建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生态示范创建考核指标涉及当地经济水平和村容村貌、农村饮用水水质、生活垃圾和废水处理、工业污染达标排放、畜禽养殖粪便处理、清洁能源普及率、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因此,我区将生态示范创建作为促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载体,积极开展生态乡镇和生态村的创建,以规划为龙头,以解决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着力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整治乡镇和村庄环境,防治农村工业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饮用水源,美化人居环境,使农村“脏、乱、差”的问题得到改善。

2.2 加强农村饮水源地保护

农村饮水水源保护直接关系着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障饮水安全是农村环境整治的首要任务。为此,我区重点做好地下水保护,主要采取污水流向规范化、集中化措施,用统一防渗管道排放污水,以消除地面污水对地下水造成的影响;在农村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不得使用持久性毒性或剧毒农药,不得建渗水厕所、渗水坑,500米内不许堆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排放污水,防止对地下水源污染,从而切实保证农村饮用水安全。

2.3 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区农村逐步建起了集中式住宅楼,生活污水对环境带来的压力逐渐增加。为此,我区不断将污水管网基础设施谋划和建设力度,逐步向农村延伸覆盖,将农村生活污水纳入城市管网,切实减少农村污水排放对区域河流水质的影响。针对位置偏僻的农村,学习考察无动力生态湿地处理工艺,积极探索农村污水治理经验,大大缩小了污水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3 北戴河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能力较弱

我区部分农村饮用水源主要采用地下浅层水源,容易受到污染,虽然对饮用水源地进行了一定保护,仍然缺乏完善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措施。

3.2 农村生活污染问题依然严峻

北戴河区农村生活污染主要为生活污水处理问题。由于新农村建设及近几年乡村旅游业、家庭旅馆业发展较快,生活污水集中排放量激增,对区域水环境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3.3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难度较大

我区农村畜禽养殖大多为分散小型养殖户,污染防治及粪便综合利用设施不配套,集中治理难度较大。

3.4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依然存在

我区实施了清洁种植工程,但仍有很多农户缺乏对农田的精细管理,随意使用普通化肥,对农田及周围环境产生着一定威胁。

4 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的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机制建设

各镇政府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实行责任分包捆绑制度,镇干部包村、农村干部包片。各镇要重点推行镇容村貌和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制定责任区标准和奖惩措施,形成“政府组织、专业保洁、村民自治”的管理格局。要广泛开展创建文明乡村、“文明户”、“星级卫生户”等评比活动,把农村环境整治与村规民约结合起来,调动群众积极性,培养村民文明意识和习惯养成,推动农村环境保护标本兼治。

4.2 加大农村环保设施投入

政府应每年安排一定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到位;安排一定比例的排污费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环保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治理。采取政策倾斜,对于环保类项目及其他环保设施完善的企业优先考虑资金补助。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种类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公益事业的投入;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区域生态补偿等方式,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4.3 突出抓好环保工程建设

环境治理对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改善生活环境,都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采取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为重点,切实推进连片整治村庄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采取污水入网和简易处理方式,将具备条件的村庄的生活污水纳入管网集中处理,不具备条件的村庄采取建设污水处理站或分散简易处理设施形式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确保区域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目标。深入开展清洁种植和清洁养殖工程,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督导检查力度,进一步推广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技术、农药使用技术、化肥配方施肥、沼液和沼渣使用技术等,大力推广使用配方肥和生物肥、缓释肥,定期收集清运,解决田间有害包装等垃圾随处丢弃、污染水体问题。规模养殖场必须建设粪污贮存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废弃物处理设施和雨污分离设施等污染防治设施。

4.4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

要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努力使环保知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着力培养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实施清洁种植、清洁养殖,主动做好垃圾集中分类收集,做到集中堆放、清运、处理垃圾。要定期组织村民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自己动手美化生活环境,努力营造大家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要建立对环境卫生文明户的奖励机制,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

4.5 进一步加大生态示范创建力度

在抓好载体工程建设基础上,以创建国家级生态村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力度。要对照创建指标逐村调研,查找差距,针对差距制定整改措施,制定抓好国家级生态村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这对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都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5 结语

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已纳入我国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北戴河区农村生态示范园创建,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施科学规划、综合整治、公众参与等有力措施,促进了农村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联的自然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对于人类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生态资源建设范文5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6-0124-02

Abstract:Informatizationof Education is the direction of educational reform. In this context, this research aimed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of business English tried to build “ ecological platform with resource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 business English talents ”. It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cultivating goal of Business English program and promotes China's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business English professional talents.

Key words: business English, talent training, resources, ecological platform

近年来我国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发展势头迅猛。截止到2014年,已有216所高校开办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1]由于该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2007年开始),其人才培养工作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经验和理论,缺乏科学的针对中国国情的相关研究。目前国内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的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状带来了许多严重问题,已成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遵照人才培养的“三个符合”即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符合教育内部规律,[2]商务英语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

一、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生态化模式

生态学理论最初是用于研究有机体或有机群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并逐渐被应用于教育问题研究。国外研究重点包括宏观的教育与环境的关系到微观的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的生态化模式将生态学理论引入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人才培养就是从学生与环境的相关关系中认识学生的发展,认识环境因子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过程。[3]用生态学研究生态化模式下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就是将生态学作为一种理论分析框架,运用生态的概念、理论、观点、原则和学科解释,从个体、群体、群落、生态系统多个层面,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规律、条件、途径和方法。[4]

二、生态化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资源平台概念

近年来,国内高校教育信息化基?A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在数字图书馆、网络课程及精品课程等高等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的推动下,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量与质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仍不尽人意。信息孤岛的普遍存在,教学资源以及缺乏资源有效利用的支撑平台等是较为普遍的一些障碍。[5]教育界、软件业界对教育教学资源平台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开发了大量形式各异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笔者通过对现今不同资源平台的调查研究,针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生态化模式,以培养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为目标,提出创建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资源生态平台,以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定位

教育教学资源平台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处理与交换技术,建设基于共享的系统,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笔者从教育教学资源平台角度来定位该系统的构建,具备以下特征。

1.该资源平台是指根据人才培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教育和教学需要,收集和开发的数据资源库,[6]应主要围绕专业进行建设,形成商务英语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库,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

2.一个信息管理平台,能利用信息化的人机接口,方便地创建、编辑整理、优化完善、升级或淘汰各类教学信息资源。

3.一个工作应用平台,能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积累、整合、优化和分享。实现跨时空的交流与互动,其价值通过有效的应用并在应用中不断完善的方式动态实现。

4.教育教学资源平台所管理的资源内容包括专业资源、课程资源、教师资源、科研项目资源,以及就业信息资源等教育教学资源。

(二)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的生态化特征

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生态系统自身具有达到内部稳定或是内部平衡的趋势或能力,这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现象。具有生命周期的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与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处于该种生态循环之中,必然也需要有活跃的生态动力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交换,动态成长,动态发展,并能根据环境智能地适应生态变化。

因而,生态化教育教学平台应具有以下特征:良好的互动性,自发的成长性,易操作的通用性,流动的开放性,及时的更迭性,时效性和创新性等动态的循环发展性。

三、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资源整合与平台建设

该平台的搭建和不断完善将实现区域内高校共享、优化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形成“专业强点互补化,课程资源共享化,教师资源流动化,科研项目联合化,就业信息互助化”的教育教学资源生态平台,从而节约资源,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专业强点互补化

从种群和群落视角,看待区域内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群内演化发展,搭建区域内专业建设的协同发展平台。根据不同院校的专业生态位,通过各高校专业强点教学资源、师资、课程、管理等显性环境因子和校风教风学风等隐性环境因子共同循环作用,实现区域内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专业强点互补化”的协同进化、互通有无、循环发展的战略配备。

(二)教师资源流动化

1.平台内整合教师资源,倡导区域内合理配置如学科带头人、高学历教师、高职称教师、专职教师、名牌教师、学术大师、中青年骨干教师、海外高层次人才、行业专家等,实现教师资源的生态化合理规划与均衡配置。

2.搭建“校企共建师资”模块,与行业、企业联合,有计划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建立锻炼考核指标,强化教师在行业中的实践经历,建立青年教师行业锻炼制度和教师服务行业计划。

3.搭建“国际合作培养”模块,与国外高校进行广泛的合作交流,实施国际交流制度,开拓教师国际视野,资助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资源共享化

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估机制和长效的激励机制,实施以“课程资源共享化”为引领的理论与实践协同发展的课程教学改革。

1.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推动区域内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精品资源共享课开发方式由以下四种,第一,高校内课程开发团队自主开发。第二,高校内课程开发团队提供课程内容,委托企业进行课程开发。第三,由课程团队和企业共同开发,第四,由区域内不同院校共同策划和开发。

2.建设学科生态化网络课程

加强商务英语学科网络课程建设,一方面,整合国内外学科所属范围内系列微课,慕课等教学资源。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商务英语语料库以及开放式公共平台。另一方面加强区域内学科网络课程的研发与建设。

3.构建课程实践共享体系

搭建校企共享实习实训平台。搭建如“生态联盟”教育与创新资源,整合社会上的与商务英语专业相关的业务资源,充分调动生态圈内多种有效因素,促进整个人才培养生态联盟的协同运作,搭建创新创业共享平台。搭建如跨境电商“众创平台”,充分实现产学对接。提供一定的创新创业平台。

搭建商务英语类学科竞赛共享平台。搭建相关赛事资讯、评委、指导教师与优秀选手经验、相关辅导与学习资源互动等平台,为商务英语人才校内实践提供途径与助推。

(四)科研?目联合化

知识经济时代,“合作”是科技创新与发展的核心。因而随着学科的建制化逐渐完善,应转换思想,改变现有“封闭式”科研意识,采用合作联合方式进行科学研究。通过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实现科研成果、研发、服务网络、动态调整机制等区域内联合共享。并同时健全平台适用性攻关机制,项目联合攻关制度、环境保障机制等,确保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从而促进区域内学术、教育和经济等的动态良性发展。

(五)就业信息互助化

生态资源建设范文6

关键词:国土资源 生态文明建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1(b)-0019-02

国土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命脉,而生态文明建设又是国土资源中的重点,需要相关部门提高认知度,结合我国基本情况建构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深度贯彻落实十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1 研究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意义

1.1 生态文明建设要以国土资源保护为基础

国土资源是我国居民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自然资源的基本保证。生态文明的进步是工业文明的发展,也是超越工业文明的阶段性新型文明。在生态文明发展进程中,需要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反思,建立健全完整的思维框架,以确保社会形态向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十报告中,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改革的政策,要求人们在工业行为建立的过程中,健全生态结构的合理化应用体系,从而保证整体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的进一步推进,实现国土资源的有效维护[1]。

1.2 国土资源维护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生态文明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来说,国土资源的维护是项目的核心思想,以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提高发展结构的升级,真正实现国土综合开发整治,确保社会发展进程和国土资源结构之间形成统筹和谐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说,人们利用生态文明建设框架满足国土资源维护以及统筹管控效果,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国土资源框架的完整度,科学利用以及保护,能从根本上实现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2 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生态文明建设中土地利用缺乏集约型机制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土地利用效率较低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我国每年的建筑用地需求量在不断增大,且整体缺口也在延伸,但是,用地管理系统粗放、浪费都是非常明显的问题。另外,在国土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新城区低密度和分散化也是较为突出的特征。除此之外,由于我国耕地后备资源较为有限,加之耕地面积锐减,导致我国农产品供给也逼近危险边缘[2]。

2.2 生态文明建设中矿产资源缺乏管控机制

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结构较为特殊,多分布在生态脆弱地区,主要的能源就是煤矿,而且较为优质的化学能源非常稀缺,整体资源分布和发展结构并不能适应社会的消费需求。另外,矿产资源结构的发展和气候变化之间存在者很严重的矛盾。加之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较为单一,一些地方反复开采和大矿小开问题严重,矿产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亟待加强。

2.3 生态文明建设中自然地质灾害缺乏预警机制

正是基于我国地质条件的多样性,自然灾害的发生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我国对于地质灾害项目的防治工作缺乏全面且稳定的管控手段,部分地区的地质灾害监测体制较为落后,整体工作处于停滞状态。面对水资源供需关系和地下水开采不规范等问题都需要相关部门给予必要重视。

2.4 生态文明建设中海洋资源开发缺乏科学规划

近几年,海洋资源的开发项目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只有提升开发力度,才能在保证生态系统健全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完整的管控措施。然而,在实际开发过程中,海洋生态系统退化以及海洋生物数量锐减,都是导致海洋生态灾害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在2013年,我国海水为劣4类近岸海域的面积约为6.8平方公里[3]。

3 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的对策分析

3.1 强化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性

在国土资源保护的过程中,要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角度M行宏观调控,其一,要统筹管控陆地资源和海洋资源,建立协调发展的基本框架。其二,要统筹管控各个区域的项目资源发展,在资源承载力范围内建立健全完整的发展规划。其三,要统筹各个产业之间的资源配置,确保行业能深度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城镇化、信息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统一。

3.2 强化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监测力度

要强化管控措施的同时,提升管理项目的实效性,根据实际情况健全生态文明保护机制。相关管理部门要建立更加完整的环境调研报告,针对各类问题进行集中的管控,确保监测项目具有规划性[4]。只有针对地下水以及土壤环境进行集中的维护和项目分析,才能确保对各行业提供更加完整的地质信息,从而在提升监测力度的同时,保证国土资源的有效维护。

3.3 强化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节约控制力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进程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合理化的控制和项目维护,健全布局结构,以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土地资源管控的过程中,要强化土地整治项目的合理性,提高农田维护以及质量管理的效力,切实维护耕地综合生产的项目发展目标。在资源利用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项目中,只有秉持节约和长远发展的态度,才能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文明的社会需求,建立更加绿色的发展路径,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双赢[5]。

3.4 强化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循环利用性

循环利用策略主要应用于煤矿资源的管理项目中,要求相关企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实现高效利用、高效采选、高效循环处理等,实现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以及综合利用率的整合,提升矿产资源项目的管理效率,依托先进技术进行整体管控体制的升级,从而实现资源开发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3.5 优化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能源结构安排

由于我国能源结构较为复杂,要实现统筹管理,就要从宏观的角度对各项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并且建立健全合理化管控措施,提升管理项目的实效性价值,确保资源应用效果贴合市场需求的同时,贴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也要引导社会大众树立更加环保的消费观念,从思想意识层面和主观行为方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6]。

4 结语

总之,在国土资源生态文明建设项目推进过程中,管理人员要从宏观角度出发,充分践行可持续发展路径,提高管理措施和管理效果的同时,建构更加完善的发展路径,从而保证整体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获得长足发展。只有积极转变思想意识和管理行为,才能真正落实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萌.国土资源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J].当代经济,2013,18(22):8-10.

[2]余振国.珍惜地球资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25(4):22-27.

[3]李烈干,莫国金,廖世锋,等.构筑国土资源生态安全屏障――广西梧州市土地整治亮点频现[J].南方国土资源,2013,15(12):56-58.

[4]余健,房莉,仓定帮,等.熵权模糊物元模型在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3,28(5):260-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