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源转型战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源转型战略范文1
也就是说,中美两个大国就在这次危机的转型战略中采取了不同的异步战略,这种不同战略的本质就是中美在未来的全球分工中采取了不同的国家竞争战略、不同的增长道路
美国:推动新能源发展
周 淇
气候变化问题是能源和环境两个问
题的结合。在布什执政的8年中,美国一直拒绝承认存在紧迫的气候变化问题,而是试图把全球变暖说成是一个愚蠢的和误导人的“神话”,因而顽固地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但是,从目前的迹象看,奥巴马入主白宫后,美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将发生重大改变。
奥巴马的气候变化政策主张
奥巴马曾表示,气候变化将成为美国在国际对话中的主要议题,其最有代表性的表态是2008年11月18日通过录像向联合国气候会议发表的演讲。奥巴马明确表示,气候变化“将继续削弱我们的经济,威胁我们国家的安全,现在是我们一劳永逸地同这一挑战作斗争的时候了”。
值得注意的是,奥巴马不是孤立和消极地看待同气候变化的斗争,而是认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与振兴美国经济是一致的。对清洁能源的开发是振兴美国经济的一部分,它能够创造数百万个就业机会,成为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奥巴马还强调,能源和环境问题与美国的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美国的安全将得到加强。
上述演讲在国际上被看作是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布什时期的结束和奥巴马时期的开始。法国前环境部长布利斯・拉兰德说,欧洲对奥巴马寻求可再生能源的许诺感到振奋,欧洲一直在推动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承担更大的领导作用,如果美国确定了这个雄心勃勃的环保目标,那么其他国家就将被推动。
2008年12月9日,奥巴马同前副总统戈尔和当选副总统拜登会面时再次强调,气候变化是一个紧迫的和涉及国家安全的问题,“一旦我上台,你可以确信美国将重新积极参与这些(关于气候变化的)谈判,并帮助领导世界走向一个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全球合作的时代”。他强调,美国不仅将减少自己的温室气体排放,而且还要推动订立国际协议并确保每一个国家都完成自己的那一部分工作。
奥巴马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表态,是由于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理念。其实早在参加总统竞选前的很长时间,他就开始关注气候变化问题。2006年,奥巴马在担任参议员的第二年,就与另一名参议员一起提出了两个议案,一个是要求提高燃油经济的标准,另一个是鼓励使用替代燃油。他还曾批评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几乎没有作出任何努力来提高能效,以减少美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
奥巴马的新能源计划
到目前为止,奥巴马已经提出一些与新能源有关的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在未来的10年中投资1500亿美元刺激私人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在这一过程中创造500万个就业机会。
――到2012年使美国的电力有10%来自可再生能源,到2050年有25%来自可再生能源。这是一个最引人注目的指标。
――到2015年,使在美国使用的汽车中有100万辆采用油电混合动力,使在美国制造的汽车达到每加仑汽油行驶150英里。
――在美国建立一个“碳排放限制和交易制度”,限制大工业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具体做法是,给每个企业都规定一个排放上限,未达到上限的企业可以把多余的排放配额出售给其他可能超标的企业。
――建立一个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度目标,到2020年把排放降低到1990年的水平,到2050年实现把温室气体排放减少80%的目标。
――提高燃油经济的标准。
为了实现其目标,奥巴马已经挑选一批赞同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家来担任能源和环境部门的领导。最引人注目的是,奥巴马提名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担任能源部长。朱棣文一直致力于气候变化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工作。他认为,美国在恢复经济的过程中,应该走开发可再生能源的道路。奥巴马还提名哈佛大学物理学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气候变化问题专家约翰・霍尔德伦担任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提名曾批评“布什政府不尊重科学”的环境科学家简・卢布琴科担任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局长。新任命的能源和环保官员都是支持把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当作紧迫行动目标的人。在过去的8年中,他们由于布什政府抵制国际减排协议并拒绝制定保护濒危物种的法律而无所作为。
(摘自《望新闻周刊》2009年第5-6期)
中国:应对之策
中国是在一个沉疴严重的传统机制上建立当代中国的能源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模仿、滞后和引进成为发展的主要策略,这个机制使我国失去了在能源方面的开创力。维持一个巨大的出口能力,本可以成为中国建立创新能源结构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会,中国的需求大,发展的机会就应该大,机会大就应该使自身能够实施大规模的技术创新,但是能源发展却往往成为中国的负担。
“机会成为负担”这是改革中最大的浪费,为此,中国需要研究跨产业的中国能源大战略。
2009年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框架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国家能源局公开的资料来看,中国能源战略制定的基点就是要“善于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情”。
这个基点注重了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平衡作用,却忽视了以能源产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改革的先锋作用,忽视了以中国能源产业为基础实施大规模技术革命以应对危机的创新转型,这是目前中国能源改革基点的不足,也说明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一个应对危机转型完整的能源战略。风电行,核电行,中国能源转型的战略必须先行。
根据上述资料,目前中国确定的能源转型的战略框架可概括如下:
其一就是积极拉动内需,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包括加强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带动效应明显的核电项目、风电项目和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关系全局和战略安全的煤、电、油、气跨区域输送通道建设,石油、天然铀等战略物资储备设施建设,以及农村电网、城市电网和城市油气配套管网,下达中央安排的能源领域财政资金等六个方面。
这基本上是一个工程拓展计划,也是任何一届政府都必须制定的常规能源投资规划,这种安排没有解决中国发电、输电、供电、用电的战略转型问题。
从发电体系而言,中国迫切需要确定石油、天然气、核能、煤炭、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能和生物质能等重新整合的具体结构调整问题。上述计划没有确定可再生能源对传统能源的可控制的替代转型战略问题,它说明中国在新能源的发展目标方面是模糊的,这是改革之大忌,发展之所戒。
从输电体系而言,上述计划仍确定以高压、特高压输电运行体系为主,没有涉及到营建超导示范工程,它说明了中国在新能源的战略管理方面存在着盲区,这个战略缺憾必须立即修补。
我国确定的电网体系仍然是发展高压、特高压输电运行体系,没有确定以超导和纳米材料以及智能电网改进输电损耗问题。
从供电、用电而言,这个计划也缺乏建立分布式能源和智能电网管理的战略转型安排,在供电、用电的体制改革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
其二就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能源结构调整。
主要包括2009年将继续推进“上大压小”,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1500万千瓦,同时加快大型、高效、清洁燃煤机组的建设。采取措施解决小煤矿小、散、乱、差等突出问题,促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要继续加强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制定鼓励加快风电发展的政策,加快我国西南水电开发,加快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发展。
这个计划初步勾勒了我国以风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的转型问题,但是,对于现有能源结构中煤炭的清洁使用缺乏战略前瞻性和改造计划,倘若不能有效地解决煤炭的清洁使用问题,就不能说中国能源结构实现了重大调整。
其三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利用海外能源资源。
主要包括加强国际能源对话交流,扩大海外油气资源合作开发,加强能源资源战略储备。具体而言,利用国际市场价格大幅回落的时机,增加油气资源的进口。抓好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中哈二期石油管线建设,积极推动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建设工作,提高我国能源安全的保障程度。
能源外交方面,可以通过投资和市场两个途径进行,其中市场性的国际合作的核心就是建立全球能源定价机制中的中国定价体系,我们需要一个以中国为基础、由国际投资者广泛参与的能源现货和期货运转体系,金融海啸为我们建立这个定价体系提供了机遇,我们不应该对这个机会视而不见。
其四就是增强自主创新,推进能源科技装备进步。
主要大力推进烟气脱硫、脱氮、等离子点火、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锅炉、百万千瓦空冷机组、特高压输电、非粮生物质能源、生物柴油、深海勘探、煤清洁燃烧利用、煤层气开发、瓦斯综合利用等能源技术。组织好大型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大型油气田和煤层气勘探开发两个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
首先,上述安排没有解决中国能源科研的战略管理体制问题,比如,我们的国有能源科研机构,是集中在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好,还是目前的分散好?而且没有确定这个“国家队”如何与大学、内外资企业的能源科研机构形成多层次的创新体系。其次,上述安排没有将煤气化、超导电力技术、天然气水合物、氢能电池等作为战略重点,暴露了中国在重大能源技术上的管理不足。
其五就是抓住有利时机,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
主要包括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国内成品油价格实行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有控制的间接接轨。改革目前电煤价格实际存在着“动力煤市场价格与电煤合同价异步并存”的双轨制。
解决能源价格的商品化管理问题的本质,是理顺国家、能源企业和消费者利益的收入分配,应该在明确商品化改革的战略的基础上建立这个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成熟机制。
综上所述,由于目前我们的能源战略规划仍处于起步状态,根据国家能源局这个资料我们也只能对中国的能源战略目标窥见百面之一斑,上述这个战略最多也只能是一个2009年的能源工作重点,尚不可以构成为中国的能源大战略,具有灵活调整的巨大余地,应该集思广益,合多重创新而大成。
根据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目前这个发展规划,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中国能源战略存在着主要问题:
其一,我们缺乏一个从全球分工角度认识的能源转型战略,危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全球投资大革命择优建立中国国际分工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中国迫切需要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资源市场、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整合分工,以使中国的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衡平全球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并可以推进中国的上市公司构建全球的市场链以维持中国的适度资产价格水平,为此,能源产业的转型就是中国全球分工的重组的关键。
其二,能源转型应该成为中国最核心的技术创新,应该成为IT产业、能源产业、新材料(超导、纳米)产业和社会发展合成的革命,这个革命的主导者应该是中央政府,这个改革的参与者应该是整个中华民族,这个改革的使命应该是建立21世纪的中国基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其三,我们对中国的优化的能源主体结构还没有一个成熟的认识。
其四,没有确立中国解决以煤为主的清洁能源战略转型安排和战略发展计划。
科学借鉴美国能源转型的战略经验和创新设计
从奥巴马领导的美国能源转型的战略来看,美国能源产业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再造国际分工,力争以美国自身能源的整合生产置换未来几年2万亿-3万亿美元美国进口的能源,成功修补金融海啸造就的美国经济损伤。
为此,奥巴马已将能源改革重点置于能源战略转型,发展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节能汽车和电动车、改造电网、提高建筑节能设施、创新能源技术等重点领域。根据奥巴马已做的战略安排,2012年美国发电量的10%将来自可再生能源,这个额度2025年还将达到25%,这意味着将大幅度增加百万以上的就业岗位。
倘若参考2008年4月已开通的世界第一条纽约长岛超导商业化电网的运行经验,横跨四个时区的分散电网将可以改造为同一电网,而且这个电网可以超导电缆代替现有的大部分金属缆线,这将使美国成为集IT产业革命、能源革命和新材料(超导、纳米)革命的大成者,之后,美国企业将以全球20万公里电缆的整体改造为开拓目标,获得历史最大规模的市场利益。
全球一体化分工中的中、美能源战略转型的链接性
目前,能源改革成为了美国经济革命的主力;而中国也选择了以能源产业的升级改造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领域,国家能源主管部门主要是希望这个产业抓住有利时机,转变发展方式。
也就是说,中美两个大国就在这次危机的转型战略中采取了不同的异步战略,这种不同战略的本质就是中美在未来的全球分工中采取了不同的国家竞争战略、不同的增长道路。
中国与美国的国情不同,中国不一定走美国能源改革的道路,但是,美国是当代国际能源分工的核心力量,全球每年用于石油贸易的原油不到20亿吨,其中每年美国就需要进口大约5亿吨,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实际上左右着全球能源体系的运转。倘若再加上欧盟、日本、韩国等国的石油进口量的改变,美国能源战略的革命必将修正世界的能源生产方式,这种新的生产力必将改变世界,也将影响中国。
因此,当代全球能源分工大厦的重建,我们不可能成为旁观的路人,对于美国主导的能源改革,中国也不可能置身度外,对于全球能源产业的变革,我们也应该做出快速反应。
中国对此可以有三个选择:
其一就是以美国能源改革的思路为先导,实施追随或跟随战略;
其二就是以美国能源改革的思路为借鉴,实施超越战略;
其三就是以美国的能源改革思路为试错,实施混合应对战略。
从中国改革战略价值最大化而言,能源现代化的最理想道路就是实施自主开放的超越战略,其实质就是促使世界上传统落后的最大能源体系一步转型为全球最先进的能源构型,然而这对于我们战略实施的能力有巨大要求。由此,这个战略就有可能可求不可行;从能源改革的实际运转能力而言,中国下一步能源最可能实施的就是混合战略,其实质就是兼容国际和国内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利益需求。集合高中低的能源生产方式同时运转以均衡增长,由此,这个战略可改可行;从中国与世界能源革命的联系而言,我们对美国创新的能源产业必须适应,这又将导致我们必须在推行混合战略的同时,实施局部产业的跟随战略。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获取能源的方式很多,但选择清洁能源为第一能源的跨越式发展应该成为中国能源体系改造的重要方向;实施陆海并重,抓紧经略海洋能源开采就应该成为中国能源独立的基本依托;以高度创新的技术革命再造中国能源结构改革的基本保障;灵活的人民币政策应对美元本位制的国际经济体系应该推动中国能源结构转型的综合力量。
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26.5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9.5%,改造这种以燃煤为主的生产方式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标准,使用清洁能源转型也就成为中国能源改革必须面对的前提性、基础性主题条件。其中,实施以气体能源为第一能源的结构转变,发展海洋油气开采,推进核能建设,全面推进可再生能源建设,建设智能超导电网也就成为中国能源体系调整新的支柱领域。
认识、把握并实施以上领域的拓展战略并与已有的煤炭、陆地油气相结合,将构造中国经济发展的创新基础。
为此,中国应该建立以气体能源为第一能源的气、油、煤并举的能源体系,并将目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分期转型为煤的气化使用,以实现世界上最大的煤能源体系的跨越式发展。对于中国而言这是中国能源现代化最小的改革代价,其实质就是促使世界上传统落后的最大能源体系一步转型为全球最先进的清洁能源结构。
原煤的气化使用方法有三个:
其一:先气化,再销售。也即在产煤区将煤炭气化,通过全国输配管网销售合成气,它也将节省输电过程中的大量能耗。
其二:先气化,再液化销售。
其三:强制煤炭的终端大用户分期实现气化使用。这对我们来说都是可以实施的。其中应该重点发展IGCC技术:整体煤气化--蒸汽联合循环电站工程。
应大力推进以智能超导电网取代国家特高压输电网工程
我国应该加快论证,调整特高压输电网的工程计划,已有的特高压工程完善运行,未开建的应延缓或暂停推进。对于2008年营业收入达到11556亿元,正常赢利可以达到近千亿元的国家电网公司而言,建议其创新主战场应转移到智能超导电网上来。
特高压电网是解决中国电网升级改造的重要战略路径,但不是唯一出路。 智能超导电网是21世纪解决大型经济体系大容量、低损耗输电的最佳途径。
特高压电网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美国、苏联等国用电负荷的快速增长而开始研制的,但是,没有一个国家、一条线路特高压电网有好运气的。1985年苏联开始建设的890千米的1150KV特高压线路投入运行,因苏联解体长期降压至500KV运行。东京电力公司于1988年开始建设的190千米的柏崎-西群马-东山梨南北向特高压输电线路,1992年开始建设的240千米南磐城-东群马-西群马东西向特高压输电线路,从投入运行至今,一直都以500千伏降压运行,没有实现其升压到1000千伏的设计运行目标。这里除经济需求调整的原因外,特高压电网不是解决电网升级改造的最理想途径是重要原因,与其争锋的除传统电网外,就是超导电网,所谓的超导电缆就是采用高温超导材料制作的电缆,与传统电缆相比,它具有输电过程中的能量损耗低,输送容量大,体积小,电磁污染少的四大优点,在相同截面下,输电能力是常规电缆的3-5倍。
因此,在主要经济体完成对特高压电网的试错检验之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丹麦和韩国等相继开展了超导输电电缆的研究。2004年7月10日,由北京云电英纳超导电缆有限公司等研制的高温超导电缆在云南电力公司正式并网运行,2004年l2月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与甘肃长通电缆公司等合作研制成功75m、10.5kV/1.5kA交流高温超导电缆,并接入到甘肃长通电缆公司6kV配电网中向车间供电运行。应该说,加快中国超导电网的商业化运行已经没有任何障碍。
同时我们应该发展智能电网,其本质就是能源替代和兼容利用,它需要在创建开放的系统和建立共享的信息模式的基础上,整合系统中的数据,优化电网的运行和管理。主要是通过终端传感器可以将用户之间、用户和电网公司之间形成网络互动的即时连接,实现了数据读取的实时(real-time)、高速(high-speed)、双向(two-way)的效果,提高整个电网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实现综合效率。
目前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波尔得(Boulder)已经成为了全美第一个智能电网城市,美国多个州已经开始设计智能电网系统,GE、IBM、西门子、Google、Intel等信息产业龙头都已经投入智能电网业务。2007年10月中国的华东电网等也正式启动了智能电网可行性研究项目,“十一五”期间,中国电力信息化每年约有超过100亿元的投资,如果从现在开始就着眼于智能电网的建设,其效益也是非常巨大的。由于缺乏智能电网,导致中国出现了区域性、季节性电力的短缺及局部地区电力过剩与局部地区电力短缺的情况。
能源转型战略范文2
[关键词] 中国经济 低碳转型 困境举措
一、前言
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紧张,催生了“低碳经济”概念的生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的发展型经济体制得到了全球范围的认可。中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无疑为全球的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处在环境保护的风口浪尖,高速的工业化进步也带来一定的能源与环境弊端,积极响应“低碳经济”倡导,向可持续经济发展转型,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转折点。
二、中国经济低碳转型面临的主要困境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也伴随着其它相关问题的滋生,国际环境保护机构与各国联合发出声明,要求遏制过高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正处在工业化进程的中国,不得不面临做出经济发展重大调整的局面。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一记“刹车剂”,成功转型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1.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压力巨大
由于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在国际法律的约束下,每个国家都有义务调整自身的发展结构,促进“低碳经济”的开展。这一决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作为以制造业为经济主体的中国,不但要控制能耗,还要收到减排制度的严格约束。尽管如此,我国依然积极响应国际发展号召,提倡“低碳经济”,履行承诺加快实施经济转型。目前我国的工业能源主要以煤炭为主,工业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成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因此,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低碳经济”亟待实施。然而,我国的碳排放70%来自于工业产业部门,给经济转型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发达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化,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很多重工业已经先后进军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因此,与发达国家实现“低碳社会”的发展目标相比,“低碳经济”的转变则更为艰巨。中国作为世界范围内的出口大国,也不断受到“碳贸易保护主义”和“碳贸易歧视主义”压力,一些国家拟定的“碳关税”的征收势必也对我国的出口造成巨大的影响。
2.中国低碳技术滞后,推动低碳转型被动
低碳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环境保护方式,我国长期处于高增长、高排放的发展模式,粗放型的工业化进程,使得我国对低碳技术的掌握和开发程度明显不足。特别是处于经济转型期,低碳技术的相对滞后,为我国地毯经济转型提出了新的难题。一直以来,我国能源领域的高新技术创新能力不高,依赖技术引进的方式来推动发展,缺乏自主低碳技术的积累,是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缺乏自,在技术上受制于人。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极力主张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促进绿色经济的增长,鼓励和倡导新型清洁能源的使用,将美国的低碳技术能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欧洲与日本也在太阳能的开发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碳排量逐年递减,并掌握着国际上最为先进的太阳能技术。与以上优势国家相比,尽管我国目前也在积极的进行新能源建设,但基础技术与设备仍然依赖进口,国内自主研发能力水平滞后。以太阳能产品为例,尽管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太阳能产品出口国,但却并不拥有先进的技术,只具备自造能力,国内应用也不乐观,产品95%依赖外销。因此,解决我国低碳技术问题才是成功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保证。
三、推动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的应对举措
面对国际上各方面的压力,我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方向是肯定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依靠低碳经济的转型来完成,因此,我国应当审时度势,及时、果断的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争取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和国际话语权,并在保持持续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实现低碳经济的平稳过渡。
1.制定和实施必要的低碳转型发展战略
近年来国际社会围绕着环境问题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谈判和磋商,“低碳经济”成为继WTO之后,有一个全球性共识问题。为此,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制定各自的低碳发展战略,力求在新时期的国际变革中占得先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应当针对本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做出切合实际的低碳转型发展战略。一方面要保持中国特色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产业调整来实现新的经济突破,在低碳经济下谋求新的增长点。“十一五”与“十二五”国家发展战略,都将新能源列为了重点发展的行列,特别是对于低碳技术的研发更是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因此,从国家层面来看,低碳发展的框架已经构建。此外,通过对能源相关的立法,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制度扶持发展的力度,《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从制度上初步建立了低碳发展的雏形,为今后的具体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重视和加强低碳技术自主创新及推广运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始终是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对于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是我国能否实现低碳经济成功转型并始终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关键。在以国际合作为基础的前提下,先由借鉴开始,向发达国家或技术领先国家进行技术合作,从中不仅要实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更多的是要了解技术研发的能力与要求。“以市场换技术”的道路我们已经走了很多年,然而却收获平平,自主创新能力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因此,低碳技术转移工作将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内容。鼓励推广包括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技术在内的“低碳能源”技术,构建低碳型经济发展体制,从而实现工业化的绿色发展。
四、结语
由此看来,尽管低碳经济转型将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攻坚性问题,但随着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并不会因此而减缓,新的中国低碳经济体制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引领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能源转型战略范文3
一、机械工业是为能源发展提供装备的重要产业
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及国防建设提供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目前,我国机械工业总体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茅,我国发电设备的产量占全球60%左右,产业结构也有所改善,产品技术逐年提高。世界最大的单机容量泰山核电机组1号机组175万千瓦核能发电机成功研发,我国在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的充电桩、高压绝缘套管等一大批长期受制于进口的关键零部件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此外,我国在能源装备的其他方面这些年也有了长足进步,许多产品、许多关键技术已经替代了进口。但是,机械工业也是生产规模大、生产战线长的耗材耗能大户,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我们还有很多产品能源排放超标、技术改造乏力、工艺水平落后、高效节能等高档产品供给不足。在资源制约、能源安全与环境约束矛盾加剧的形势下,机械工业为能源产业和能源的生产、消费提供高端的产品以及加快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带头节能减排;一方面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为社会提供先进、高效、节能和环保的设备和产品,为各行业和社会做出贡献。“十二五”以来,我们按照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大力实施“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为先”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创新驱动、绿色为先的战略推进中做了一些工作。我们加快发展核能、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等新型清洁能源设备,加快发展高效节能技术装备、资源循环利用装备、煤炭清洁利用及海水综合利用装备,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并且努力高质量地满足钢铁、有色、建材、船舶等行业对高效、节能、低排放产品和装备的需求。与此同时,我们也通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应用节能减排工艺设备,提高设计、制造环节的能源材料利用率等措施,加大推进自身节能减排、绿色制造步伐,促进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产品升级,努力为落实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做出贡献。当前,机械工业正在按照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关于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在加快推进全行业深化改革和提质增效升级。
二、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
各行业都处在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面对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面对着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重要使命,只有加强相关产业间的合作协作,拧成一股绳、一股劲,共同破解难题,实现协同创新,才能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振兴步伐,共同行使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履行责任。这次会议就是以能源市场化改革和生产转型发展为主题,邀请各界精英共同探讨今后能源装备发展如何适应国家能源市场生产、消费方面的需求,从而实能源装备的高端制造化。我们也将广泛听取来自各界人士的真知灼见,以全力推进机械行业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低碳的发展战略,以实际行动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及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王瑞祥 单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
能源转型战略范文4
很多人首先会提到松下电视、冰箱、空调,甚至3D摄录机,还会有人提及松下的太阳能、燃料电池、蓄电池。但是你绝不会想到,松下还是一家建设绿色家庭生活环境、打造智能绿色城市的住宅设备企业。
没错,松下已经不再是一家传统的消费电子企业,已经通过以“环境”为基础提供最快乐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最好的绿色商务方式的全新企业。《中国企业报》记者看到,在所有的日本电子企业中,松下无疑是转型跨度最大、转型步伐最快、业务涉及领域最广的代表者,其所完成的从消费电子向新能源、智能城市建设者的跨越,打破了产品技术和产业界别,而是通过回归消费需求完成了对传统产业和新进军产业的整合重组。
以住宅事业完成卖产品转型
日前,在第17届中国厨卫展会期间,松下株式会社环境方案公司专务、住宅系统事业集团长北野亮首次透露,“将在中国开展住宅设备事业,除面向家庭用户提供精装修业务外,还将面向商业企业提供整体装修业务,并将会开展包括升降式橱柜、餐具清洗干燥机、旋转衣橱等住宅设备装置的销售,全面介入中国住宅设备市场。”这是松下在完成对松下电工、三洋电机的并购重组后,在中国市场率先迈开的战略转型关键一步。
到2015年,松下在中国住宅设备市场要完成20亿元的销售目标。在整个松下集团内部,住宅系统事业集团的销售收入已经达到4000亿日元,虽然所占比重不大,但发展前景广阔。松下环境方案中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川口雅己形象地向《中国企业报》记者描述住宅设备产业“微笑曲线”,包括材料、模块的住宅设备装置,与包括提案设计服务的系统解决方案位于微笑曲线两端,这是松下未来在中国可以获得“规模与利润同步提升”的战略手段。
在松下即将发力的住宅设备事业中,《中国企业报》记者意外发现,包括电视、冰箱、空气净化器、美容小家电、电磁灶、淋浴器等传统消费电子产品被恰到好处地嵌入松下所推出的家庭装饰系统解决方案中,甚至这一触角还被松下扩大到地板、厨卫台面、墙壁、钢架结构等建筑装修材料领域。这表明,松下开始通过“卖方案”完成“只卖产品”转身。
目前,松下以住宅事业集团为主体,整合集团新能源、消费品等资源,开始提出解决世界各地的智能城市等大型项目的整体解决方案,创造出在“城区整体改造和创新”所适用的新商业模式,目前已经通过“中新天津生态城”和“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两大提案,在日本藤泽“可持续智能街区”的实际建设也全面展开。
着眼未来布局新能源
如果说,从卖产品到卖家庭解决方案、卖城市系统解决方案,松下是借助几十年来所建立的品牌信誉度进行有效复制和嫁接。那么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则属于松下的战略性拓展,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日本企业对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判断能力和把握能力。
目前,在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步入谷底之际,松下正与美国、欧洲的太阳能公司就并购问题进行谈判,以加速实现从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商到太阳能系统和电力存储新能源商的战略转型。此前,松下通过收购三洋电机,实现在太阳能发电、锂电池蓄能、燃料电池等家庭能源管理系统的全面布局。
早在2010年松下便面向家庭了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太阳能发力和燃料电池、家庭蓄电,完成向新能源汽车充电、电视空调等家电、LED照明的自主供电。这意味着,松下不仅可以造一座智能的房子,还能够为这座房子提供新能源在内的装饰装修、绿色生活一整套解决方案。
能源转型战略范文5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左)与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右)在双方战略合作新闻会现场签约。
“终于签了!”11月21日,在新奥与IBM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新闻会上,IBM企业策划传播与对外关系部大中华区副总裁周忆发出感慨。从今年元宵节开始,IBM和新奥在长达10个月的时间里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谈判。“这次签约背后蕴含着很深刻的意义。”周忆面对全国上百家媒体的记者强调。她还转述了新奥董事局主席王玉锁的一句话,“新奥和IBM在干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
虽然新奥和IBM都没有透露任何与投资金额相关的细节,但双方都将本次战略合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表示:“这次与新奥合作因其层面之广、时间之久,以及程度之深,是IBM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合作项目之一,对IBM而言意义非常重大。”据知情人士透露,本次合作涉及的直接金额大约两亿元,但是其后续的投资数目要比这个大得多。
从当天的签约情况来看,新奥和IBM的合作包括三大核心部分:第一、IBM将向新奥集团基于节能减排的能源服务业务进行战略投资; 第二、双方将合资成立基于实现智能能源和智慧城市的信息技术公司; 第三、IBM将成为新奥集团信息技术战略服务伙伴。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新奥和IBM的跨界合作是一种双赢。对于IBM来说,“智能能源”是实现“智慧城市”落地的最佳路径。而借助IBM的智慧理念,新奥集团将实现从能源分销商向清洁能源服务商的转型,使新奥集团能够站在新的战略制高点,变成一个面向中国甚至全球市场的新能源服务公司。
新奥要转型做服务
新奥是中国最大的民营燃气供应商,根据其最新财报,截至2009年6月,新奥燃气的营收为40.16亿元,同比增长13.5%,毛利润为12.24亿元,增长为29.2%―无论从营收规模还是增长率来看,新奥都保持着健康的发展。
但是新奥的“心病”却始终存在,那就是随着拥有资源优势的中石油、中石化等国家能源巨头开始向终端分销网络发力,没有气源的新奥发现,自己的空间被压缩得越来越逼仄。加之像中华燃气等其他同样在香港上市的企业在城市管道燃气市场的争夺,新奥的发展遇到极大的挑战,而中国内地具管道燃气投资价值的城也愈来愈少。
正如王玉锁在给员工的一封长达8000字的公开信中所说:“在这个时代大变革的环境中,我们辛辛苦苦赢得的竞争优势只是暂时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脆弱的; 新奥的事业走的是一条全新道路,时刻需要我们在技术上突破、在管理上创新。”
从2005年开始,新奥开始多方位寻求突围:一是积极寻求在气源上的突破。据新奥总裁王瑛透露,明年将在内蒙古的乌兰察布建立一个大规模的产业化实验基地,计划在未来的3年内实现煤的清洁利用,以突破资源瓶颈; 二是加强对信息化的投入,寻求管理上的创新。新奥2005年引进了SAP的ERP系统,IBM作为SAP产品的实施方进入新奥,双方的合作由此开始; 三是请麦肯锡做战略咨询,为新奥制定从能源分销商向新能源服务商转型的战略规划。
如果没有IBM,新奥向服务转型的步伐也许不会这么快。今年年初,新奥首席财务官于建潮曾表示,预计“能源服务”业务2009年可贡献盈利1000多万元,5年后这一数字将增至两亿元。相对于新奥全年几十亿元的利润来说,能源服务业务的贡献实在是微乎其微。但是,与IBM的合作却可能加快新奥转型的步伐,因为IBM是一个从硬件制造和销售商向软件和服务商转变的典范,可以为新奥提供非常实用的经验。
而且,新奥的清洁能源技术和新的系统能效核心技术与IBM的IT技术和咨询、架构、实施、服务等能力相嫁接,将可能打造出一个系统的整体能源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一个城市或园区大幅度地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益,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这种新能源服务模式可以创造非常大的价值,而且这个价值不止是在一个城市,不止在一个地区,不止在中国,甚至是到全世界。”钱大群如此表示。
从卖低附加值的燃气到卖高附加值的服务,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变成高科技企业,从立足廊坊到面向全球,从100亿元营收做到1000亿元……这是IBM和新奥共谋的蓝图。
IBM智慧城市要落地
“我们今天会的主题是推动智能能源创新,带动智慧城市发展,双方合作的内容就是在能源服务创新的同时,带动智慧城市的落地,所以这个合作是具有前瞻性和可扩充性的。”钱大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自IBM在全球提出“智慧地球”理念以来,业界质疑其“虚无缥缈”的声音至今犹在。IBM急需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一个更小的切入点来实现“智慧地球”的落地,而经过仔细地论证后,IBM将打造“智慧城市”作为“智慧地球”的最好落点。这其实很好理解,一个智慧的城市、一个智慧的国家、一个智慧的地球。
而如何确定一个智慧城市的样本?这是IBM首先遇到的难题。很显然,北京、上海、广州这样人口在1000万以上,系统极其复杂的城市是难以下手的。而二线甚至三线的城市规模小、功能相对简单、政府控制力强,成为打造一个微型智慧城市的最好切入点。
这些城市,也正是新奥的目标市场。新奥目前最主要的业务模式其实就是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拿管道燃气的独家经营权。过去10年里,新奥通过独资、合资等形式迅猛扩张,市场业务已覆盖全国14个省的80多个城市。据了解,去年一年,新奥就和11个城市和园区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提供清洁能源解决方案。
能源转型战略范文6
长江沿岸城市产业结构面临的突出矛盾
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和资源环境约束,长江沿岸城市都面临严峻的产业结构转型任务。
传统产业失去优势。四川白酒占据了全国五分之二的市场,是首屈一指的优势产业。川酒“六朵金花”的主体,五粮液、泸州老窖和郎酒都集中在长江沿岸。川菜名闻天下,高档餐饮是成都服务业的支柱之一。反对铺张浪费,使高档白酒、高档餐饮等严重依赖公款消费的产业风光不再。依托宜宾、泸州打造白酒金三角的产业布局,已成缺乏需求基础的空中楼阁。面临门庭冷落的困境,成都的高档餐饮急需加快转型。
能源结构亟待调整。泸州和宜宾集中了四川主要的煤炭资源,宜宾、成都等地建设了若干大型火电厂。煤炭作为对环境威胁最大的化石能源,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面对严重的大气污染,必须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不仅关停小煤矿和小火电的任务日益突出,压减大煤矿产量和大型火电机组发电量也势在必行。
基础工业必须调整。钢铁和化工等基础工业,是典型的高消耗、高排放行业。面对国内严重的产能过剩和大气污染,攀枝花必须加快摆脱对钢铁工业的过度依赖。面对从石油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型,以化肥生产为主体的成都和泸州天然气化工,也面临严峻的结构调整任务。
长江沿岸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约束条件
加快长江沿岸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须认清结构转型升级面临的约束条件。
环境容量约束。特定的地理区位,使四川承担着保护长江上游水资源和水环境安全的艰巨任务。盆地的特殊地形使空气中的污染物难以飘散,是成都成为雾霾重灾区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江沿岸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须以服从生态环境容量为第一标准。
运输成本约束。地处西南内陆和长江上游的特殊地形,使四川交通建设投资偏大,运输距离和运输成本偏高。为了提高产业竞争能力,除了积极利用运价较低的水运和铁路运输外,长江沿岸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还必须以“短、小、轻、薄”为方向,实现产品自身减重。
能源结构约束。“煤少油缺,水多气丰”是四川能源结构的特点之一,也是四川能源结构的优势之一。近年来,四川石油消费和工业用煤快速增长,清洁可再生的水电却大量输出。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严重错位,不但明显增加了能源输送成本,也显著加大了环境压力。长江沿岸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须与特有的能源结构相适应,积极使用水电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长江沿岸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
根据市场需求、约束条件、产业基础和资源赋存,长江沿岸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应该明确以下主攻方向。
清洁能源。面对严重的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加快开发清洁能源不仅有利于从根本减轻环境压力,而且可以显著增强产业竞争能力。在继续加快水电和天然气等传统清洁能源开发的同时,要依托攀枝花丰富的光热资源,江河沿岸的风力、滩涂和生物资源,以及成都的产业技术基础,以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为重点,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要加强消费引导,鼓励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和以电代气,增加省内对清洁能源的有效需求。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国家和区域竞争能力的高下。要依托成都产业、科研和教育配套的优势,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为重点,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是工业制造能力的标志,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要以成都为依托,提高飞机和高铁零部件制造能力。要以宜宾为依托,提高核电燃料组件制造能力。
新能源汽车。为减少雾霾污染和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新能源汽车开发的重点是开发电动汽车。拥有清洁可再生的水电,是四川开发电动汽车的最大优势。成都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尽快成为全国主要的电动汽车生产基地之一。要采取“车电分离,换电为主”的运营模式,降低购车成本和运行成本,促进电动汽车在省内的普及,增加市场有效需求。
战略资源深加工。钒钛等战略资源,是我国优势资源,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意义重大。要以攀枝花为依托,要以资源综合利用为特征,以钒电池和金属钛为重点,实现战略资源深加工。
改造传统产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快饮料业的结构转型。在保留少量高档白酒的同时,发展物美价廉的中档白酒,大力发展需求旺盛的软饮料。瞄准大众消费,加快餐饮业结构转型,积极发展社区食堂。以发展精细化工和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天然气化工转型升级。加快冶金工业转型升级,实现攀枝花以钢铁为主到钒钛为主的战略转变。以机电一体化为特色,加快泸州、宜宾和成都的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现代农业。要以确保粮食安全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成都要通过严格限制城市建成区扩张和加强耕地保护,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泸州和宜宾要以粮食为重点,加快发展沿江农业。攀枝花要充分利用气候和生物资源,加快发展亚热带农业。
现代服务业。2013年四川非农就业比重接近60%,已进入从工业化中前期向中后期过渡的阶段。根据发展阶段的变化和减少资源环境压力的要求,必须全面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以旅游业和社区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活服务业,满足居民需求和增加就业机会。要以成都为依托,以研发设计和文化创意为重点,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要以泸州和宜宾为依托,以水陆联运为特色,加快建设长江源头的物流中心。要以攀枝花为依托,加快建设川滇结合部的物流中心。
长江沿岸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配套措施
为促进长江沿岸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通过深化改革和优化资源配置,创造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的配套条件。
加快水运发展。加强宜宾―泸州―重庆航道改造,提高长江干流首段的通航能力。统筹通航设施建设,实现金沙江航电优化开发。落实优惠政策,推进岷江港航电开发,形成成都连接长江干流的水上通道。
突出铁路建设。确保成渝客运专线2014年竣工通车,依托沪汉蓉客运专线形成四川连接长江的快速通道。加快西成客专和川南城际铁路建设,使四川全面融入国家快速客运网。抓好成昆复线等进出川通道建设,适应资源开发和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建设金沙江沿江铁路,带动川南乌蒙山区和大小凉山彝区扶贫开发。
推进机场建设。加快建设成都第二机场,搬迁改造川南支线机场,积极增加国内外航线,架设对外开放的空中桥梁。
建设科教园区。国家级产业园区和有条件的省级重点产业园区,都要设立各具特色的科教园区,发挥科教研发集聚效应,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