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范文1
1.1产业结构中农业经济占主体,并且农业形式多样化
湖北省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呈现出一个比较明的特点,那就是在整个农业产业结构中,农业经济构成了整个经济结构的中坚力量。但是湖北省在农业经济中并非单纯的以种植业为主,在湖北省的农业经济中,种植业、牧业、养殖业呈现出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局面。这是一种良性的经济发展形势,这种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在市场经济中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湖北省的农村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基础,并且在农业经济中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仅有种植业还有养殖业和畜牧业。这种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一种良性的发展状态,并且能够适应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
1.2农业产业在区域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
湖北省凭借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了以农业为特色的经济建设活动,各产业的总产值数额较大。但是这些产业在各个区域中并不是均衡发展的,呈现了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不仅表现在产值的差异上,还表现为区域间农业产业的相互合作上。区域之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也加深了区域之间在农业上的差异,由于经济水平发展不一,各地对农产品种类和农产品数量的需求也不尽一样。这导致了湖北省在不同的区域种植的作物种类和种植的数量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这种量和种类的差异也进一步使湖北省在产业结构的不平衡表现的更加明显。
1.3农村产业结构和市场的关联更加紧密
湖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在宏观上表现为有的农业产值增加,有的产业产值在减少,有些产业发展充满活力,而有的产业则渐渐不被看好。比如棉花产业在近十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水产养殖业则保持着上扬的活力。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市场的变化导致了湖北省在农业经济结构上的调整,这种调整直接导致了各种农业产业在近年来产值的变化。很显然,经济的增长促生了消费者对较为高端的服务业的需求,这种市场的导向使湖北省在农业产业的发展上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其改变了原有的凭经验凭个人喜好进行生产活动的情形。这些改变,都是在市场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有理由认为湖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市场的关联更加紧密了。
1.4特色农业以及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在众多的产业中,除极少数产业产值在下降外,水产养殖、特色农业和服务业产值都在走上坡路。其色农业作为新出现的一种产业,其发展则表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发展态势较好的的服务业也同样在产值和发展的程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种提高不仅表现在发展的规模上,而且还表现在发展的程度上。相比较之前的经济结构,新增加了特色农业和农业方面的服务业之后,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更加有活力。这种良好的产业现状,也极大的促进了湖北省的就业,进一步使湖北省的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并且促进了省内经济的发展。
2湖北省产业发展趋势
2.1农业经济将继续占据重要地位
农业经济是目前湖北省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是目前湖北省内产业种类较多,且发展速度较快的经济。农业经济将进一步发展,并且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农业经济的重要地位不会改变。但是湖北省的农业经济会朝着科技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并且科技和科学的管理将能够在农业经济上发挥重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说湖北省的农业以往是靠扩大农业规模来实现的话,那么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湖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将能够摆脱以扩大规模来实现增长的现状。未来的时间里,湖北省的农业将能够在科技的应用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在有科技支持的情况下,还会加入科学的管理方法,这将推动湖北省在经济呈现出高效率的特点。
2.2特色农业和服务业将能够有长远的发展前景
湖北省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出一种适应市场、面向市场的特点。这种现状将会引导省内的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并且进一步促进湖北省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趋于合理,并且在特色农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下,产业结构的升级将更加快速。在产业结构在升级之后,特色农业和服务业的重要性将表现的更加明显。并且由于经济的长远增长,湖北省的消费能力将能够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上扬的姿态。这种良好的消费状态必然能够带动湖北省在特色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就湖北省而言,省内特色农业和服务业是有长远发展潜质的。
2.3农业产业和第二产业密切结合
就目前而言,湖北省在第二产业的发展上相对较弱。但是总体来说,由于农业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也在农业产业的发展下得到资源的补充。因此,随着农业产业化,大量的农作物产出必然会带来农产品加工业的兴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将能够带动周边的一些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将能够为湖北省工业产值作出相应的贡献。而工业的发展,也将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
2.4农业产业发展将呈现技术化和科学化趋势
湖北省产业结构正处于一个转型的阶段,这种趋势将科技的力量带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科学的管理和新进技术将会在省内得到资金上的支持,并且将能够有较大的进步。在这个阶段,湖北省的农业和工业发展都将表现出一种用科学的方式管理,用新进的技术生产的趋势。因此,科学化和技术化将会是湖北省未来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这个方向不仅会促进省内经济的发展,并且科技的力量将会使湖北省在产业在整合上表现的更加内涵,并且在经济的发展上,湖北省将能够通过提高效率的方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结语
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范文2
1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涵义、关键
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内容包括涵义的完善以及关键问题的解决。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简政放权的有力措施,来调结构稳增长,并根据市场消费者的变化,逐步发展建立起能动态完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业产业结构体制框架,出台了很多积极有效的农业发展政策,使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在化解了影响发展矛盾的同时不断地改革和优化,有利于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2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的问题
2.1生产力发展不均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各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在农业发展方面,由于我国惠农政策的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实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最直观的感受是,农贸市场的农产品丰富多样,货源充足,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甚至部分地区的农产品经常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的农业生产力达到了一定发展水平。但是也应该看到农业发展不均衡的事实,特别是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落后状况,尤其边远地区,这是由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中生产力发展不均衡所引起的。
2.2 供求关系矛盾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产品市场从当初的卖方市场转变成了买方市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解决温饱,由于对生活质量要求提高,很多人都把消费目光投向高质量,特色鲜明的农产品领域。另外,随着世界的互联互通,人们的消费选择也更多了,消费从国内延伸到了国外,导致我国的普通农产品经济效益缩减,消费者消费成本增加,这种供求关系的矛盾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增长。
2.3信息化水平不高
在农业产业结构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生产能力已经具备,产品差别逐步缩小,这就使得信息成为发展的关键,谁获取信息能力强,获取信息速度快,谁就得到了发展的先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平台的建立,消费方式彻底颠覆了传统观念。特别在产品的市场营销上的运用,我国目前农产品的主流营销手段落后,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农贸市场,或者一个地区的市场,信息化整合程度低,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
2.4发展障碍
我国农业领域的管理体制、机构,还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简便、高效要求。特别是在农业产业的发展管理中,市场经济特点不鲜明,人为影响较大。在市场的管理中经常出现混乱场面,严重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对我??农产品“走出去”十分不利。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3.1转变政府职能,均衡生产力发展
要搞好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建设,首先必须从体制与机制上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政策保障,农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系。一是规范相关职能部门的权利,发挥应有的作用,从权力型转变为服务型,为我国农产品流通提供便捷的服务;二是破除地区的经济保护壁垒,调整生产力发展的不均衡局面,畅通农业技术、产品、服务的交流,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经济一体化发展;三是保护好产业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农民的合理、合法利益,严厉打击侵占农业发展资源的违法行为,为产业的发展创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3.2增加投入,建立行业发展基金
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在人力、物力方面都要保障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人力方面,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影响结构调整的主体因素,需要培养、投入专业对口,综合素质高的人力资源,提高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能力;另一方面,资金的投入也是不可缺少的,在政府财政给予一定支持的同时,应注重建立适合地区农业发展的金融体系,并督促落实到位,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建立行业发展基金。
3.3加快信息化建设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化的企业数量逐渐增多,但是信息流通、资源共享的体系还没有建立,在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的今天,完全可以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我国农业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只有加快信息化的建设,整合利用互联网平台解决农业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发展欠缺问题。
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武陵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037-02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基于不同学科背景,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三农问题的关系”[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2]、“政府等部门与机构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等诸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观点。如张季等人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至少应该遵循存在市场导向、产业化建设、社会化运作、科技化支撑、企业化推进和国际化视野等六个原则 [3]。又如陈锡文等学者认为,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应该从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区域布局、扩大农产品的转化加工渠道、延伸农业产业链入手,并积极推进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实施 [4]。忠清等人则主张从完善农村金融方面入手,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杜志雄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学界对金融在支持农业结构调整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观点 [5]。此外,还有学者从供给和需求关系入手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系统阐述,他们认为,农业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农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农业发展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可归结为农业的结构问题 [6]。显然,实施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湖南农业实现农业强省这一任务最有效的途径和必然选择。
一、武陵山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
相对于湖南省其他地区,武陵山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还存在以下五大问题:
1.发展观念难以转变。尽管各级领导都能充分认识到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但在领导方式上依然采取计划体制下的行政命令方式。更多的时候,在武陵山区的很多地方,农民种什么、养什么都是政府在控制。如此造成的武陵山区的农副产品的品种结构基本趋同,一味听从政府安排的农业产业最终的结构十分明显。即,一干就多,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规避制度,一旦农副产品趋同带来的风险最终往往由农民自己承担。
2.信息、技术、金融服务难以到位。一是信息服务难以到位。现如今的市场信息瞬息万变,然而,武陵山区由于知识结构等软件设施的限制和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的制约,农民获得信息的渠道极为狭小。在大多数时候,山区农民种什么,农副产品的价格如何,种苗有无保证等这些必要信息基本无法保证。二是技术服务难以到位。技术服务的缺乏在农副产品生产的整个流程中均有所体现,产前生产信息的缺乏导致农民在安排生产的时候往往带有盲目性,并最终导致产品供给偏离社会需求目标;产中的技术服务的缺乏使得武陵山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尤其需要的特种种养殖方面的技术服务却几乎没有;产后的销售服务的缺乏使得农民利益一再受到损害,反过来又损伤了农民调整结构的积极性。三是融资服务难以到位。高产出必然要求有较高的资本投入。多年来,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农民自身的积累极其有限,即使有了好的种养项目,却又往往告贷无门。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在武陵山区成为了一句毫无意义的空话。
3.规模难度大。实行以后,土地的使用权归农民所有,这在增强农民生产主动性和积极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因此导致农业生产难以形成规模化。因为在目前条件下,田、土、山、水等生产要素尚难以流通,张家种稻,李家种麦,自然很难统一。另外,以前虽然也提出了重点区域布局,但跳出辰溪看辰溪,站在更大的市场范围来看,这种布局依然是小而全、缺少辰溪的特色。再者,资金投入不足。
4.产业链的形成难。从外地成功的经验来看,要使农业形成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搞好龙头企业建设,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要有一个或一批龙头企业加以带动。龙头企业又必须以农产品加工或销售为主,实现农产品的就地转化增值,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就武陵山区来看,目前尚没有一家上规模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
5.劳动力的转移难。由于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和城镇化水平不高,以及现行的户籍制度,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缓慢。目前,农村劳动力除异地转移途径比较畅通外,就地转移难度大。
二、武陵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分析
1.加快产品升级,提高产业化水平,实现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根本突破。一是优化品质和品种结构,以种苗工程为先导,加大推优力度。种植业要围绕优质稻、蔬菜、猕猴桃、板栗、中药材等加大良种引进推广力度。养殖业要突出特色,重点发展良种猪、黑山羊、黄牛等。同时,还要加快水果和生猪的品改进度。二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推广已经成熟的大棚温室技术、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水果套袋技术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这既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必然选择,更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紧紧围绕农副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努力催生一批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建立公司(龙头)+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一体化经营组织形式,形成产加销一条龙,“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三是鼓励农民成立股份公司、专业合作社、各种协会等中介组织,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种养、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市场化经营的产业化方向发展。
2.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小城镇集聚功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农产品流通、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快建制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以加工业、运输业、建筑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和服务业,夯实小城镇建设的产业支柱,增强小城镇的集聚功能。通过二、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拓宽农民的增收空间。同时,推进户籍、土地等制度的改革,吸引农民进城入镇,不断提高武陵山区城镇化水平,优化城乡经济结构。
3.努力推进体制创新,增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活力。一是适时创新土地制度,推行土地流转集中,实行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在坚持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土地有偿流转,以解决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问题,提高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水平。二是创新投融资体制,多渠道筹集资金,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积极引导农民增加投入,发挥投资主体的作用,积极申报重点工程和工程示范项目,争取国家、省级层面、和农业相关部门的项目支持;统筹规划,使用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贫、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移民开发等项目资金;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外商或外资企业投资农业,兴办加工业。三是创新科技投入体制,要大力鼓励科研院所与基地、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地方农业科技力量“联姻”,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四是创新组织形式,对供销合作体制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使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需要,供销系统点多面广,只要给予必要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即可成为联结农民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五是推进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结构的科技层次,武陵山区科技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偏低是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要认真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科技推动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效益。首先,积极抓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和开发。重点引进粮、油、蔬、果、林、药、牧新品种、新组合及高产保优栽培、模式化养殖技术等,运用新技术、新成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其次,大力推广和应用实用技术。继续发挥农业、科技和教育的三结合的作用,使农业科技教育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重点推广旱育秧、抛秧、模式化种养、生物防治、水果套袋、节水灌溉等新技术;再次,紧密联系农科教中心、农校和科技局、科协等部门大力推进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切实增强服务意识,紧密配合,通力协作,紧紧围绕农业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
4.转变领导作风和领导方式,形成运作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推进武陵山区农业结构调整方面,我们需要全面摒弃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命令方式,代之以积极引导和优良的服务,通过政策引导、示范带动、优质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达到增加农业的财政投入和信贷投入;加快土地流转;引导农民调整结构和提供优质的服务的实际效果。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的发展,结合机构改革和干部分流,创办多种形式的开发型经济实体,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技术、种苗、农资、融资服务,为开拓市场、搞活流通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以环,陈杰,等.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和要求及方向[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5):267-270.
[2] 朱琳,张玉东.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农业经济,2002,(12):20-21.
[3] 张季.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J].农业技术经济,2002,(5):48-51.
[4] 陈锡文.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J].管理世界,2001,(1):146-160.
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演化方向
一、三次产业的划分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在1935年著《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中提出对产业的划分方法。费歇尔将处于第一阶段的产业称为第一产业,处于第二阶段的产业称为第二产业,处于第三阶段的产业称为第三产业。即把产业门类划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这一产业分类方法提出后,得到广泛的认同,并一直沿用至今。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克拉克在费歇尔的基础上,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总结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5月20日公布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重新划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范围: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本文主要以三大产业的产业结构思想,来论述我国产业结构中的问题、特点及演化方向。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建国之初,为了建立国防工业,抵御列强入侵,我国优先发展了重工业,这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是需要的必然的选择,为我国现代化大工业奠定了基础,但这种产业决策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后果,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倾向压缩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空间,严重制约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9.8%以上的持续快速增长.三次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升级。GDP总量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1980年30:49:21,1990年为27:42:31,2000年为16:50:34,2010年三次产业增值分别为10.2:46.8:43.0。其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行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中国信息产业过去16年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6.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不足1%增加到10%左右。高技术产业已开始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虽然我国的产业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正在趋于合理,但笔者认为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我国三个产业问的比例关系失衡,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偏低。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不仅高于同等收人水平国家,而且高于工业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大大低于同等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第二,第一产业效率仍然很低。我国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每户农民承包的土地很少,自动化程度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抗灾能力不强,达不到规模经济。虽然近年来我国的部分地区农业开始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制度等层面存在的问题。第三,我国第二产业结构失衡的现象依然严重,大而不强。我国的制造业比重偏高,为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做出了巨的贡献,但我国许多制造也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许多重工业附加值低,污染严重;我国的轻纺工业产能过剩,在国内和国际上遇到了激烈的竞争;轻加工业小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缺乏融资渠道和现代科学管理。第四,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我国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仍然偏低,许多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为主。而我国尚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我国第三产业中新兴的产业,例如软件、通讯等,尚处于幼稚期,科研不足,而传统的第三产业创新不够。第五,我国各地区区域间和各产业内部结构存在严重的相似性,大量重复建设。我国部分传统产业大量重复建设,内部竞争激烈,不仅浪费了稀缺的资源,还严重影响了其他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我国现正在建立和逐步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各类产业在自由竞争的环境里越来越焕发出生机活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也在日益推进。笔者认为我国的调整和发展方向如下:
第一,着力巩固第一产业基础地位。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应当继续实行大中型国有企业主导农业产业的形式,不能盲目效仿西方国家私有化,我国人口多,农业产业基础薄弱,需要政策上的支持,现在对农村的补贴政策非常有效,农村抛荒现象有所缓解。农业部门的许多产业也许利润率很低,但不应该减少对农业的投入。对农业部门各产业的发展和支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率;继续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工程和信息工程在农业中创新应用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加强农业教育与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快合资、合作的农业项目的引进;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的布局调整和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结合起来,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依靠市场机制,切实搞好发展规划;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从根本改变农村面貌促进新农村建设。
第二,调整升级第二产业,提高第二产业的效益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工业部门中的各行业有不同的利润率,由于市场经济竞争的作用,许多产业会自行优胜劣汰。我国应一方面支持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大型战略产业,如航空航天、能源、电信等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更要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推动传统第二产业升级换代。结合现阶段我国的现状和世界的形式,工业部门应当向以下方向调整。大力推进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建材等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运用高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生产工艺进行改造,要从根本上淘汰那些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并实现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提高市场竞争力,带动工业化增长;重视鼓励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完善中小企业成长的市场环境。中小企业的发展利于利用分散的民间资本、吸收就业、提高国民的收入和国家的税收。
第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科技含量。由于我国许多传统服务业的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低,没有发挥出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应有比较优势。加快第三产(下转第155页)(上接第189页)业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要着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规范服务业的健康发展,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服务企业和人才;在保证服务业质量效率的基础上,加速培育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业,加快新服务产品的创新和原有产品技术上的改进,加快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增强其竞争力;整合新兴服务行业之间、不同隶属关系之间的资源配置,把信息服务、物流配送、文化教育、社会中介等新兴产业内在地联系起来,逐步形成服务功能多层次,投资结构多样化的新型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促进就业。
第四,促进产业融合与产业聚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的深入,产业融合与集聚越来越重要成为提高利润率的关键。要充分发挥产业融合和聚集的作用,应该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形成高效的市场竞争秩序。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应该适当放松产业规制,以充分让市场来合理利用资源,从而形成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应,降低企业成本,着力培养跨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聚集地区,使信息传递更便捷,不仅利于企业快速成长和发展,也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结束语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相应的产业结构与之相匹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业结构必将向前演化,产业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影响经济的发展水平。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要求愈加强烈,要摆脱经济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束缚,需要全力推进我产业结构向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演进。
参考文献:
[1]林维柏.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转换与升级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8,(1O).
[2]刘伟,蔡志洲.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纵横,2008,(l2).
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哈尔滨;小城镇;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104-02
小城镇产业结构优化是促进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根本性动力,也是推动小城镇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哈市小城镇产业结构的优化,建设经济繁荣、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小城镇。
本文中的小城镇是指:规模上,常住人口数量在10万至20万之间;功能上,介于城乡之间,兼具城乡特点;产业上,既优于农村,又区别于城市,具有较好的技术交流、资金流动和信息传递基础;实体形态上,是农村地区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县城镇、建制镇和集镇。
一、目前哈尔滨市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
1.小城镇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增强。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所提高。哈市围绕稻米、畜牧等产业链,将现代农业生产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为农民增收提业支撑。截至2014年底,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销售收入536亿元,增加9.5%;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 282万亩,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发展到93.4万户;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64家,实现销售收入309.7亿元,带动基地面积1 360万亩。全市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定面积3 222万亩,国家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面积810万亩。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218个,核心区面积达到1 000万亩。落实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项目30个,实施面积62.75万亩;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建设16个,示范推广面积500多万亩。二是园区经济集群形成。哈市园区经济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以利民开发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宾西开发区的现代包装和农副产品加工、阿城的装备制造、依兰的煤化工为代表的四类园区经济集群,对全市小城镇的产业支撑作用不断加强,五常牛家工业园跨入省级开发区行列。三是二、三产业发展较快。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使哈市县域非农产业比重不断提升,县域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1.26∶37.78∶50.96调整为2014年的11.1∶36.0∶53.5,县域非农产业比重达到69.7%,工业化率约为28%。2015年上半年全市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8.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2.6亿元,二、三产业发展向好。
2.小城镇载体功能有所提高。2015年,哈市累计投资45亿元,新建农村公路高等级路面400多公里,改造危桥265座,硬化村屯路面1 847公里。全市建制镇道路铺装率达到96.3%;新增排水管线约60公里,新增排水暗渠约15公里;全市农村通乡通村公路硬化率分别达到100%和98%。2014年撤并了82个村屯,1.8万农民实现了向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有序转移。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98处,木兰、方正等9个城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
3.小城镇社会服务功能逐步完善。2014年,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0.4万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2.6万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677个,农村卫生院所达457个。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现了全覆盖。农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已建成文化礼堂280个、文化广场647个、文化大院327个、综合文化站198个,实现乡镇全覆盖;农家书屋达到1 883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二、哈尔滨市小城镇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空心化,缺乏经济支撑。哈市许多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政府而非市场。部分小城镇在缺乏产业和人口规模支撑的前提下,脱离实际大搞工业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外观像城镇,实际是农村”的情况。
2.产业结构趋同,缺乏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加快小城镇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在哈市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镇与镇、村与村之间,小城镇和城市之间产业趋同的弊端。根据对哈市6个县域的调查统计,乡村集体工业内部15个行业产值结构与县以上工业相同行业产值结构的相似系数高达0.81。
3.小城镇类型及产业结构单一。目前哈市小城镇的类型主要有综合型、农副产品加工型、旅游型、边贸口岸型等,其中以农副产品加工型为主,数量大约占72%以上。多数小城镇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只占从业人口的25%左右,不符合小城镇以二、三产业为主的要求。
4.产业层次低,关联度较差。目前哈市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是产业联系松散,难以形成产业集群,这直接导致产业技术进步成本较高,技术扩散速度慢,产业层次低,产品竞争力弱,从而直接影响到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
5.乡镇企业布局分散,规模效益差。哈市乡镇企业布局高度分散,导致生产要素流动受阻,生产和资本的积聚与集中程度较低,企业规模小、效益差、技术力量薄弱。
6.第一产业竞争优势小。一是农业产业化程度需进一步提高。其中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农产品一条龙服务、农业龙头企业等均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农产品附加值低。受技术、人才、资金等多方面限制,农业新产品开发速度缓慢,品牌创新滞后,缺乏竞争优势。
三、调整与优化哈尔滨市小城镇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1.小城镇自身的科学定位。哈市各小城镇应根据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进行科学定位。建议地处交通干线,如双城、万宝等地域的小城镇,可致力于发展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加工、仓储、服务等产业,构建交通热线型小城镇;地处最佳城市经济辐射圈,如宾县等地域的小城镇,可将为中心城市服务的产业作为重点,构建卫星小城镇;对于资源丰富、交通相对闭塞的城镇,如:通河、依兰等地域,应以资源开发兴镇,构建开发型小城镇;对于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城镇,如:尚志、延寿等地域,应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构建旅游型小城镇。
2.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建议小城镇的产业结构调整应立足本地市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形成区域特色经济。如宾县有大小山峰72座,可以利用这一地域特点,发动农民在山地种植刺五加、核桃等经济作物,再与医药企业、食品企业合作将刺五加、核桃进一步加工成药品、保健品、食品,甚至可以进一步将核桃皮加工成工艺品,通过发展其他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3.选择主导产业,强化产业支撑,打造增长极。主导产业是立城之本,是推动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哈市小城镇主导产业的选择需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例如:建议受哈市主城区产业辐射较强的双城地域的小城镇,可以充分利用经济开发区各方面的优势,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受城市经济辐射较小的县域,如木兰等地,可以承启农业区的优势,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一些资源型县域,如依兰等地,则可以考虑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受城市经济辐射较强的县域,如宾县等地,可以发展为城市配套服务的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工业基础较好、主导产业突出的县域,如五常等地,应围绕主导产业不断壮大规模,提高水平,走产业集群的道路。
4.走资源深加工之路。例如宾县是黑龙江省烤烟基地,烤烟为主要经济作物,现今有近5万亩烟田,1 700余种植户,但没有一家烤烟加工企业,更没有形成系列产品和品牌优势,却成了“云烟”原料基地。如果宾县依靠本地产业优势,充分利用烤烟资源,大力发展烟草加工业,将实现更高附加值,最大限度地使产品增值,农民增收。
5.建设绿色小城镇。第一,整农业结构,提高比较效益。由于哈市各地域在资源禀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应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力争做到“一村一品,一地一业”。建议调整种植业结构,尽量以需求弹性高、附加值高的水果、蔬菜等产品代替玉米等传统农产品的种植。还建议延长农业的产业链,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为小城镇的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第二,调整工业结构,践行绿色发展。践行绿色发展,企业是主体。因此,小城镇工业结构的调整应以“绿色”为本,要发展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产业,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建设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推广生态产品来实现,要用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等指标作为衡量产能是否落后的标准;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真正实现小城镇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建立重污染企业的退出机制,关、停或转产不符合环境要求的落后技术和企业。
6.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提高小城镇对人口的吸纳和承载能力,从而形成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与小城镇发展的良性循环。目前哈市小城镇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生活服务和低层次的生产服务领域。随着第一、二产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与完善,第三产业结构也需做相应的变更,应兼顾较高层次的生活服务领域和生产服务领域,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诸如:包括软硬件设计和服务、数据处理及其他计算机相关服务等业务的信息服务业;包括医学领域、工程技术等研究领域的研发服务业;法律服务;包括审计服务、债务清理等业务的金融服务;包括市场调查、广告设计等业务的市场服务;包括城市规划设计、工业设计等业务的技术;包括资质认证、质量体系认证等业务的管理服务;包括人才市场等业务的就业服务;包括商品运输、仓储等服务的物流业。
7.立足产城融合发展。小城镇与产业融合发展,要以产业与城镇相互促进、以产业带动城镇发展为基础。首先,要将产业集聚发展作为哈市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将产业规划纳入哈市小城镇总体发展规划,使小城镇的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相匹配。其次,哈市小城镇的产业培育要以培育新支柱产业为重点,增强小城镇发展后劲,提升小城镇发展的内生动力,着力打造哈市小城镇经济升级版。第三,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弥补以政府投资为主的投融资渠道狭窄的不足,为产业和哈市小城镇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农八师;农业产业结构;对策
作者简介:马苏勇(1963-),男,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李万明(1960-),男,新疆吉木萨尔人,石河子大学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3.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7.001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7-0003-03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八师(含石河子市)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南缘,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垦区地形由南向北依次为天山山区、山前丘陵区、山前倾斜平原、洪水冲积平原、风成沙漠区,此地有“戈壁明珠”之称。农八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八师农业发展意义重大,研究其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的对策具有一定的价值。
一、农八师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农八师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状况分析
1、2001―2008年第一、二、三产业分析
从2001年到2008年底,农八师第一、二、三产业发展较快,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也按着经济发展的规律在变化,即农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具体来看,农八师第一产业除2001年、2002年、2003年略有上升外,其余年份都是逐渐下降的。另外,第一产业比重在2004―2005年都是高于第二、三产业的,从2006年开始,农业比重低于第二、三产业比重,并且其比重逐年下降。在GDP总量增加的情况下,第一产业的增长率低于第二、三产业的增长率。
2、对农八师第一、二、三产业的GDP做出柱状图如下,从图中可以看出农八师各产业的GDP总量及其增长趋势
从GDP总量来看,农八师第一、二、三产业的总产值中,2001年第一产业总产值高于第三产业总产值,从2002年到2008年,第一产业总产值一直是低于第三产业总产值,即从2002年开始,农八师的第三产业发展比较快。第二产业产值从2001年到2008年间除了2004年低于第一产业产值外,其余各年均高于第一产业的产值,从2002年到2006年第二产业的产值一直低于第三产业产值,从2007年开始,第二产业的产值开始高于第三产业产值。
(二)农业产业结构内部变动状况分析
1、农八师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的发展状况
从2001―2008年农八师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来看,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的发展呈现了一定的特点,即种植业和牧业的产值占绝大部分。农八师地处沙漠和戈壁滩之中,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不利于林业和渔业的发展。所以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林业和渔业的比重很小,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中,棉花、油菜等经济作物的产值占很大比重,尤其是棉花,农八师是重要产棉基地。农八师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在新疆的农业发展中,种植业和畜牧业必然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
2、农八师农林牧渔业产值的增长率变动比较
从2001―2008年农八师农林牧渔业产值的增长率来看,林业增长率波动较大,增长不稳定,而且有些年份是负增长,如2004年、2005年和2007年;渔业增长率波动也较大;种植业在2004年前波动较大,2004年以后增长比较平稳。在农八师农林牧渔业的产值增长趋势中,只有牧业产值增长率相对较平稳。林业和渔业的波动主要是由于农八师林业和渔业的总量很小,相对较小的数量的变动,就会造成其增长率的明显波动。由于政府近年来对种植业的调控力度加大,所以,种植业在2004年以来增长一直相对比较稳定。
3、农八师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变动情况
将农八师种植业主要分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除粮食外,其他的农作物都算为经济作物,如棉花、苜蓿、油菜、甜菜、瓜果等。从2001年到2008年底,总体来讲粮食播种面积在逐年减少,经济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增加。特别是在2007年,农八师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下降到最低只有8.33千公顷,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了最高点为171.1千公顷。农八师粮食种植面积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农八师种植业内部的不断调整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农八师一直在积极调整二者之间的耕种比例。
二、农八师农业产业结构存在问题
(一)农业产业结构内容不合理
在大农业结构中,虽然种植业产值呈缓慢下降态势,但一直在83.2%以上,畜牧养殖业产值比重占14.4%,林果业所占比重最少仅有2.4%。可以说,近十年来农八师大农业结构调整缓慢、幅度小,种植业比重过大,种植业主要以棉花为主。由此可见,农八师农业种植结构相对比较单一,畜牧业、林业发展缓慢,瓜果等特色产品发展不足,区域资源优势、比较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随着种植棉花成本攀升、效益下滑、风险加大,培育团场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职工新的增收渠道,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团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农产品结构不合理
农八师棉花品种单一,其中长绒棉、中长绒棉很少,短绒棉较多,而无彩色棉,棉花质量比美国一些发达国家差,异质纤维含量较高,棉花色泽发黄,含糖量高。兵团大陆棉纤维长度平均约29.2毫米,不符合喷气纺纱机这样高速纺纱的品种,能达到36 支以上气流纺所需的强度标准的品种则寥寥可数。兵团目前棉花的马克隆值(纤维细度、成熟度指标)偏高,即棉花纤维偏粗。[1]
农八师的水果特别是鲜葡萄和哈密瓜品种质量问题也不少,具体表现是:产品单一老化,品种退化,生产和出售时间太集中;科技含量低;挂果率低,单产低;瓜果冷处理滞后;农药化肥残留物超标;腐烂严重,商品率低;产业化水平低,附加值低;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销售服务体系跟不上;成本高,价格低等等。畜产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牲畜单一,猪牛比例小,珍禽兽养殖很少,土种牲畜太多,生长期长,出肉率低,品质差,各种饲料添加剂多,达不到绿色标准的要求。
(三)农业区域结构趋同、布局不合理,缺乏科学规划
从八师团场分布的地理位置及生态条件来看,农业经济结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近几年,在种植计划安排、农产品区域布局方面缺乏合理性、科学性,区域经济趋同,特色经济不明显。没有将团场生态环境和地理优势与经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还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形成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
(四)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链条短,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虽然在兵团为前列,但与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发展龙头企业是一个重要环节。然而,由于具有特色的基地规模不大,产品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还比较弱,而且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签订的订单约束力特别弱,履约率很不稳定。一方面,龙头企业尽力压低订单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顾农户利益;另一方面,农户对龙头企业也缺乏信任,通常也是有利时遵守合约,不利时违反合约,双方陷入不良关系循环中。
三、促进农八师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保障措施
(一)立足区位优势,优化农业布局,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以棉花、畜牧、果蔬、种子四大产业为主线,加快建设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农八师各团场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生态条件,初步调整产业布局思考为:
果蔬园艺产业:以142团、143团、152团、石总场、石河子乡为核心区,重点发展果蔬园艺业,实现50万亩林果业集聚区。
小麦粮食高产区:以142团、143团、石总场、148团为重点,形成亩产500-600公斤的区域带。
棉花、加工番茄及畜牧业主产区:以121团、133团、134团、136团、141团、142团、143团、144团、石总场、147团、148团、149团、150团为基地,建立优质棉和优质番茄生产基地和以奶牛、生猪及特色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基地。
设施农业:围绕沙、玛两县、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奎屯市,重点发展以152团、143团、石总场、136团、141团等已具规模的团场,做大做强大棚蔬菜基地建设,尽快开拓中亚等新兴市场。
(二)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1、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水平,加快成果转化。加大科技投入,强化技术进步对农业的促进作用,培育、引进和推广技术含量高的新品种,加快农畜品种的更新换代,广泛应用优良品种及与之配套的科学化、规范化的栽培、管理、加工技术,以促进品种结构与质量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一是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常规技术,着重解决农、林、果、草、畜、禽的良种繁育和病虫害防治等问题。二是加强特色瓜果保鲜、储藏、包装及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引进。三是健全农、林、水利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四是做好种子、节水、精准农业、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建设一批优质、高产、高效、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区,实现科技示范、典型引路。五是稳定农技推广队伍,使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普遍、有效的推广。六是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积极推广、普及无公害农产品操作规程。[2]
2、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整合完善现有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将终端延伸到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基地和专业种养大户。要利用信息网准确、及时、完整地向企业和农户市场需求信息,提供技术、品种、价格、销售等服务,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从而确保农业结构调整保持主动性和超前性。
3、加快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一是通过深化农场经营体制改革以更好地解决双层经营体制中统分结合问题,形成团场之间、农工之间资金、技术、劳动力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加强组织建设与创新,把农工和市场结合起来,让农工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鼓励各种农业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运销大户以及多种形式的农民经济组织进入流通领域,提前、产中、产后各方面的服务,在农工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保证农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自主地位。三是进行土地制度创新。兵团应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农地流转制度,鼓励土地股份合作,允许土地等生产要素向经营大户集中,通过规模化经营,适应加入WTO 后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3]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
龙头企业力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对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作用的大小,龙头企业实力雄厚,则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力量就大,反之亦然。因此,农八师政府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在信贷、税收、资金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法则,以保护龙头企业的合法利益,吸引民营资金进入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一批加工生产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行列,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4]
农八师在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依托龙头企业调整农业结构,以优势农产品资源为招商引资的突破口,重点在酿酒、番茄制品加工企业的引进上下功夫。积极引进外资建厂,团场通过参股不控股联合办厂等方式,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体制机制,创办以生产、加工、销售为主要内容的龙头企业。通过政策鼓励、资金扶持,建立种养殖基地,使产品直接与市场对接,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通市场的产业化格局。二是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创新机制,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着力培育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推动农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农产品加工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三是正确处理龙头企业与团场、农工的关系,建立和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四是按照龙头企业的发展需求来调整农业结构,龙头企业也要积极引导和参与基地建设,真正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双赢。五是紧紧围绕雨润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和伊利、旺旺、娃哈哈等乳业龙头企业的需求,搞好生猪、奶牛、朗德鹅等养殖基地建设,切实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 白启华、白迎松.加快调整兵团农业结构的思考――由农十三师调研得到的启示[J].兵团党校学报,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