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范文1
调查时间:20XX年XX月
调查地点:鞍山市
调查方式:走访调查
潘友竹(团市委希望办主任):在双山某街道的楼群里,一片低矮的小房,推开已快散落的门,在阴暗的小屋里见到了关世成母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摆设显示出他们家的光景不是很好。这是我们第一个走访对象。关世成,12岁,五年级,他还有一个上初二的姐姐。世成的父母从台安农村过来已经10多年了。平时,他的父母主要以卖水果为生,去年父亲因肺癌去世后,全家生活就靠母亲卖水果维持。当我们寻问其家里的情况时,她母亲忍不住落了泪:“唉!原来我们两个人一起忙活,日子还可以。自从孩子他爹去世以后,这日子就紧巴巴的。我们没有特困证,学费也不能少交。老大上初中时,还要交1200元的借读费,后来学校知道我们家的情况,就给免了。一到交学费时,我就愁。可也不能不让孩子上学啊。”他妈妈说话期间,世成一直低头沉默不语,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临走时他告诉我们,他会帮妈妈卖水果,还想学会更多的本事,帮妈妈多做点事。
走进第二家时,在外面玩了半天,刚被姥姥找回来的13岁关怀正趴在桌上无所事事。去年9月刚上初中不到两个星期,就因为交不起学费、校服费及其他费用,被迫退学。关怀全家从凤城过来有好多年了。母亲患有肺结核,姥姥有严重的风湿病。全家的生活就靠父亲去劳务市场找点零活及姥姥和妈妈捡点破烂勉强度日,有时吃饭都成问题。关怀的妈妈说起孩子辍学的事,眼圈就红了。关怀的姥姥在一旁也落了泪:“这孩子天天想学校,总到学校去……”
田皓元(团市委希望办工作人员):王丽丽的家在立山桥洞子附近。成片的小房,坑坑洼洼的土路,让我们觉得仿佛到了农村。丽丽和弟弟在家,10多平的小屋里就是全家五口人的安身之地。窗户很小,光线很暗,炕上的小桌上摊着书本,看得出姐弟俩正在学习。他们的爸爸妈妈都出去做活了。这姐弟俩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情况。他们的父母是从浙江过来的,主要靠纤裤角维持生活,家里有三个孩子。王丽丽,13岁,排行老大,她和妹妹(王丽阳,12岁)都读四年级。(妈妈为了方便,就让丽丽晚一年和小妹一起上学。)弟弟王世杰今年10岁,排行老三,读二年级。丽丽虽然只有13岁,却非常懂事。有空就帮爸爸妈妈做些家务,照顾弟弟妹妹。她的学习成绩不错,曾是班级的学习委员。她喜欢演讲,说起话来口齿清楚,表达流利。问及家里的情况,她说“爸爸妈妈挺不容易的。我们三个这学期的学费就是爸爸妈妈从外面借的。
唐堂,一个甜美的名字,是孟泰小学二年级的学生。10岁的她,个头不高,一双聪颖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嘴角永远挂着一丝笑意,甜甜的很讨人喜欢。我们见到她时,她正在和哥哥、妹妹一起玩耍。她的老家在湖南省,爸爸、妈妈10年前来鞍,现在全家靠弹棉花为生,每月只有300元左右的收入,还要用100元租房子,余下的钱用以一家5口的生活费及三个孩子的学费。她的父亲告诉我,学校对他们挺照顾,但是三个孩子的学费是他们家的最大负担,其他的孩子参加课后班辅导,他们想都不敢想。弹棉花摊就在山坡上,他们兄妹三个平时就在这个山坡上写作业、做游戏。家里狭小、昏暗,只是晚上睡觉时才回去。唐棠学习刻苦、老实内向,附近的邻居说,苦了这三个孩子,学习都挺好,还那么懂事。“这几年路费也贵,我们没钱回家,这就是家。”
宫彬(团市委宣传部长):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在走访对象杨俊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他的家———铁西开发区附近的一间阴暗的小房。他们全家是从安徽过来的。父亲做些力工,母亲干刷浆等零活。我们问他们家里的收入情况,杨俊的母亲说去年赚了6000多元,扣除租房子(100元每月,不含水电),加上日常开销和供孩子上学,所剩无几。可是拮据的生活并没有让他们放弃让孩子上学的念头。他们两个孩子也都非常体谅父母的不易。杨俊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他的班主任向我们介绍说,虽然他家很困难,他还将自己攒下的2元钱捐给希望工程,他要帮助比他还困难的小朋友。同学把一些文具送给他,他不肯要,悄悄地把同学扔掉的钢笔拆开,取零件自己组装成笔……他的妹妹也很懂事。她妈妈给了她5毛钱买冰果,孩子只是花了2毛钱,把剩下的钱攒起来,还对妈妈说:“2毛钱的好吃”。
在铁西的山东村,我们见到了徐超,他是我们最后的一个走访对象。徐超正趴在桌上写作业。一进门我们就看到墙上挂了几张奖状,有几张写着校模范生的称号。9岁的徐超念四年级。父亲从山东到鞍山已经10多年了。母亲有病,全家靠父亲推垃圾车挣点钱。唯一让他们感到自豪的是儿子徐超。徐超书法作品获得了全国少年儿童书画竞赛银杯奖。她母亲告诉我们:“徐超的作文写得很好,经常作为班级里的范文供大家学习。”徐超告诉我们他最大的愿望要考上清华大学,将来还要买幢别墅给爸妈住。
连日来,随同几位团干部一同走访了几户农民工家庭,既为这些家庭的贫困叹息,也为他们的子女就学问题而感慨,但同时也为些孩子的孜孜不倦而欣慰。
在农民工集居的山东村,记者与团市委的几位团干部试图找到有能力,但不愿供孩子上学的家庭,却没有发现,拮据的生活并没有让他们放弃让孩子上学的念头。虽然有时为了方便,他们会让大孩子和小孩子一起上学。一位母亲更用她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她的心愿:“我自己苦点、累点都不怕,只要能行孩子念到哪,我就想供到哪。
贫困是困扰农民工家庭子女就学的最大问题。农民工主要从事卖菜、力工、收废品等工作,收入不稳定,平均年收入几千元,甚至更低。扣除房费(每家平均100元),加上日常开销和供孩子上学,所剩无几。如果家里有人生了大病,更是雪上加霜。一些农民工给孩子订校服时,都愿意订大号的,以便一套衣服能从一年穿到六年。可以说,即使农民工的子女已经入学,也仍处于失学的边缘。
农民工子女是一个游离于体制之外的群体,他们的父母没有最低保障,有时上学还要交200到1200元的借读费及校服费、外教费等杂费。这些农民工子女从小在城市长大,却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在他们学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其保护和教育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可能会在他们的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长大后融入社会,因为没有知识和技能,只能到处游荡,也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今年,希望办将启动“希望工程助学进城计划”,将把救助范围扩大到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计划在“五四”期间救助1000名贫困农民工子女。同时筹建一个基金会,专门用于农民工子女的救助。
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范文2
>> 图书馆关怀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刻不容缓 农村文化生活现状分析 农村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 基于居家养老导向的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现状探究与分析 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研究 电力一线员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及对策 当代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与思考 当前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分析及对策 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研究 察布查尔县堆齐牛录乡堆齐牛录村农村文化生活现状调研 面向农村留守儿童的西部乡镇图书馆建设 农村学校撤并对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的影响 绍兴县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贵阳市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丰富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基于留守儿童文化生活的农家书屋建设 文化生活 乡镇居民文化生活的统计调查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镇图书馆建设问题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沈红梅,吴荇.长三角地区农村图书馆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发展启示[J].图书馆建设,2008,(9):18.
[7]王坚方等.新农村建设:农民工信息能力弱势分析[A].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论文集(2006年卷)[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40.
[8]王子舟等.基层图书馆现状堪忧[N].光明日报,2005-12-24.
[9]陈锡文.国家打算花多少钱建设新农村[EB/OL].[2006
-03-01]..cn/GB/1037/4152917.
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范文3
1、经济环境差造成空巢老人
由于改革开放,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物价持续上涨,农村的经济收入已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于是产生了农民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得不外出务工来补贴家用,近年农村惠民政策不断出台,政策宽松,农民工地位明显提升,种地与务工收入比对,形成明显差距,加上近年来打工人员中部分人员已成为外地老板留用人才,工薪较高不愿返乡等因素,造成空巢老人。
2、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女化造成空巢老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形成,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宠幼厌老”的现象有所抬头。有人预测,到21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城市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60%—7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而农村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3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
3、家庭原因造成空巢老人
一是老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产生冲突与矛盾,而选择独立生活。二是子女压力大(子女的子女读书等),无暇照顾老人,老人也不愿加重子女的负担,而选择独立生活。三是受住房紧张等条件制约,无法与子女同住。四是极少数子女具备条件,但赡养老人的观念很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
4、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观念和习惯难以改变
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社会保障;民工荒;农民工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labor shortage" is a reflection of china's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laws. improv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or migrant workers to address the "labor shortage" the question is to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s an urgent requirement to achieve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for social harmony. migrant worker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oup, due to lower payment rate and strengthen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convergence,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migrant workers the minimum livelihood guarantee system for migrant workers group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atifie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key words: social security; shortage of migrant workers; migrant workers
一、问题的提出
2004年初开始,福建、广东、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相继出现农民工短缺现象,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短缺形势相当严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有近200万的缺口,缺工比率约为10%。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私营、港澳台资及外资企业三类企业目前农民工短缺数量相当于这些企业就业人员总数的12%左右。据此推算, 广东省农民工短缺数量超过100万人,且这一数字仍有上升的趋势。[1] 中山大学劳工研究与服务中心2006年对珠江三角洲的缺工问题做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缺工的占64%,比2005年增长了10%,其中认为缺技工的占18%,缺普工的占了53%,认为两者都缺的占26%。2007年,基层劳动力短缺已经由东南沿海蔓延到北方内陆,从东部扩展到中部乃至全国,从暂时的缺工变成了长期的趋势。2007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提出警告:中国将要进入劳动力短缺的时代。[2]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都占有较大比例,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从业人员的68%,在建筑业、采掘业中占到近80%,在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占到50%以上。深入研究“民工荒”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效解决“民工荒”问题迫在眉睫。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二、“民工荒”现象折射出我国社会保障的制度缺陷
造成“民工荒”的原因较多,工资水平低并长期不见涨,劳动力市场不健全等固然是重要的诱因,但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也是造成“民工荒”的重要制度因素。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高需求与低参保率的矛盾
农民工在城市工作面临生存、疾病、失业等诸多风险,需要得到社会保障制度的保护。农民工在城市大多数从事的都是苦、脏、累、技术含量低的体力工作,其工资水平相对较低。自身技术水平低、企业拖欠工资等情况又使得农民工的收入具有不稳定性,他们面临生存风险的可能性较大。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状况亟需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保护。
但目前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参保率非常低,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21.6%、31.8%、5.5%和33.7%,而农民工的企业补充保险、职工互助合作保险、商业保险的参保率更低,分别为2.9%、3.1%和5.6%。农民工一旦出事,很难得到应有的补偿,生活往往陷入困境。[3]农民工参保意愿不高的原因在于社会保障的个人承担比例对农民工来说过高,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成为他们的负担。
(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过窄,农民工难以得到应有的保护
据调查,农民工的月工资主要集中在500至800元之间。其中,每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占3.58%,300 至500元的占29.26%,500至800元的占39.26%,800元以上的占27.90%。不少农民工的工资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需要,一旦生病或遇到其他意外支出,农民工就可能出现生活困境。目前,全国农民工工资拖欠仍然达到1000亿元,其中建筑企业拖欠工资的比例为71.2%,仅有6%的农民工能够按月领取工资。农民工亟需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护,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护对象通常是城市居民,农民工很难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
(三)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一刀切”的问题,没有考虑农民工的群体特点
农民进城以后,房无半间,人生地不熟,他们要在城市立足,惟一办法就是在城市实现就业,只有找到工作才能谈得上其他。其工作通常具有短期性特点,企业和农民工个人参保意愿都不高。由于城市职工流动性较农民工低,企业也愿意为城市职工承担相应的保险费。农民工与城市职工在工作、生活上的诸多差异,要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也应当有别于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全采用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制度无法保证农民工的参保率,也无法满足农民工对社保的需求。
三、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难点及面临的挑战
(一)户籍制度是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度羁绊
我国户籍制度人为地将人口分为两种:一种是占总人口75%的农业人口户籍,另一种为非农业人口户籍,身份不同代表的权力、地位和机会也不同。户籍制度的发展就是很好的证明,长期下来,其两大缺陷日益突出和固化:一是限制迁徙;二是缺乏基本的人身权益保护。农民工户籍身份是农民,而职业身份是工人,其在城市工作过程中在就业、住房、子女受教育,甚至人身、人格等方面都因为户籍关系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不能融入城市主流社会,成为游离在城市的边缘人。在城市中,他们必须具备《外出人员务工登记卡》、《外出人员计划生育证》、《暂住证》、《外来人员婚育证》、《就业证》等等一系列证件才能证明他们的身份。这是“民工荒”形成的根本推动力,也是隐藏在“民工荒”背后的制度因素。户籍制度造成了农民工较高的流动性,而流动性使社会保障制度难以发挥保障作用。
(二)农民工的高流动性是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挑战
大多数农民工的流动性强,使得社会保险部门的管理难度和运行成本扩大,加之费率偏高而造成用人单位为降低生产成本不愿意为农民工投保,甚至可能出现大量裁减农民工的现象。部分农民宁愿多要工资而不愿意缴付养老保险费,或者将不被裁减放在首位考虑。
另外,由于农村没有社会保险,农民工一旦离职,其社保关系就很难衔接。他们往往选择退保,而退保手续难、周期长,造成农民工们很难真正享受到社保的好处。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必须考虑到农民工的高流动性,解决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问题,这是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现实挑战。
四、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一)降低缴费率,加强城乡社保体制的衔接,提高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
长期来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做到可携带,并最终为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服务。在工伤保险为所有农民工提供保障的基础上,以大病医疗为主的医疗保险首先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衔接,进一步发展成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建立一个与城镇养老保障体制不一样的针对农民工的低水平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意识提高后,逐渐向高水平发展。而实现城乡社保制度的一体化必须首先解决户籍制度的问题。
(二)分类建立农民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工基本生活
根据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特点和流动程度不同,可将农民工主要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为有雇主且职业稳定、有固定收入的农民工;第二类为有雇主但职业不稳定、也无固定收入的农民工;第三类为无雇主的农民工。对于后两类农民工,由于其流动性较强,对他们应采取比较灵活的政策。
(三)建立适合农民工群体特点的分层社会保险体制
根据农民工的工作性质、生活状况等群体特点,建立适合农民工群体的分层社会保险体制。最迫切的是尽快确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其次是建立农民工的大病或疾病住院保障机制;然后是为农民工建立相应的社会救援制度,包括农民工遭遇天灾人祸时的紧急救济、特殊情形下的贫困救助、合法权益受损或遭遇不公待遇时的法律援助等;还有必要针对有稳定职业的农民工和无稳定职业的农民工两种情况,设计出两个以上的养老保险方案;最后,还必须规范用工,让所有用人单位均须与所雇用的农民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并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督。
【参考文献】
[1]洪秋妹,何军.透视中国民工荒现象[j].农业·农村·农民,2006,(5).
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范文5
一、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的基本情况
镇政府所在地大盂村,南距县城13公里,北距忻州市30公里,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也是商业、集市贸易的枢纽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是以建材业为主、农副产品加工和畜产品养殖加工为辅的新型小城镇。2001年进行小城镇规划建设以来,大盂村硬化了两条主街道,凿了一眼深井,扩建了一栋小学教学楼,新建了镇中学教学楼,镇中心卫生院,信用合作社和居民楼,依托深井水建了45栋节能温室。
经济发展的支撑依赖与项目建设,群众增加收入依赖项目建设。大盂镇一手抓现有项目的发展壮大,一手抓新项目的引进落户。全镇的两个支柱企业喜跃发公司、百城钢铁成为全县的亮点企业,喜跃发公司承揽县首邑西路等多项县级重点工程,承揽太佳线等多项省级重点项目,公司业务迈出国门,群众务工到了非洲。百城钢铁成为全县的税收支柱企业,全年上缴税金2000万元,但目前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影响,面临效益下滑的不利局面。与此同时,经过积极协商联系,投资在千万元以上水泥粉磨站项目即将投产,将成为全镇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几年随着小城镇建设力度的逐渐加大,交通、通讯、医疗、教育、水利、电力等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镇容镇貌得到很大改变。
(二)人口不断聚集,就业结构不断完善。小城镇就业人口不断增加,小城镇人口就业结构呈多元化,主要以商业、服务业为主。
(三)集镇建设对产业化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民营经济发展和集贸市场扩大提供了平台,二、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加大,一改过去冷清、沉闷的景象。
二、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及效果
(一)理清思路、科学规划。镇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政策和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全局,以加快创新为主题,以项目产业建设为主线,以城效经济为主导,着力构建“一带三产业”,即构建大运经济带,发展林牧、果蔬、生态旅游三个主导产业,显著增强经济实力,富裕农民群众,建设太原北部经济强镇。大盂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抓紧抓好太原工业新区规划建设的机遇,用足用好优惠政策,引进建设民营项目,使民营经济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主力;壮大大运经济带,抓紧抓好省市规划建设大运经济带的机遇,依傍大运路的优势,加快项目建设,发展相关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抓紧抓好国家大力投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搞好试点,以点带面,建设生态美、实力强、人民富裕的新大盂。
(二)突出重点、壮大龙头。在全县“生态建设年”活动大力促动下,把主要精力放在投产项目即百城钢铁的达产达效上,把税收目标的实现全部寄托在百城钢铁上。通过外部环境的创造和内部企业的努力,对供料系统、除尘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在融资、原料、技术、市场等多方面得到改善和开拓,生产效益有效提升,仅百城钢铁一家纳税就达1600多万元,仅次于龙辉、三兴、东铝,连续两年位居全县第四纳税大户,为全县财政税收做出突出贡献。把发展后劲放在研发项目即喜跃发彩色沥青的开发上,新建生产车间,购置稀浆封层和沥青洒布车辆,该公司承建了县城新阳大街改造工程,出资为阳曲公园修建了聚仙阁第一景观,为大盂增光添彩。与此同时,不失时机地争取到并配合好,顺利完成和推进了一批重点基础项目,争取投资800多万元,改造中低产田近20000亩,顺利完成了建于移动新村投资达640万元的富士康敬老院,建于大盂中学投资达400余万元的文物古迹慈仁寺。顺利推进了一期投资700余万元的大盂中学扩建工程,二期投资200多万元的移动新村建设工程,全镇重点工程项目显著推进。
(三)夯实基础、提升功能。从事关群众长远发展的水、路、田入手,下大力气抓好基础建设。积极向市县交通部门争取,年内新修三条乡村路,分别是卷子头――三畛――大盂,大运路――大泉沟――张家沟――李家沟――大盂,大运路――南高庄――大盂——辛庄。至此,大盂镇将形成环形路网结构,群众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以此为契机,硬化卷子头、大盂、南高庄、张家沟等村主街道,新建铁猫公园、绿化大盂村主街道,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稳步推进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改造大盂村农田1400亩,新打深井1眼,修整田间路5公里,栽植田间林6000余株,铺设灌溉管道6000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优化产业,形成特色。巩固优化传统产业,以景庄、北家庄小杂粮专业合作社为带动,在景庄、北家庄、金家岗等村规模发展小杂粮种植,以砂河、棘针沟养猪专业合作社为带动,发展农户规模养猪,以中低产田改造项
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现状调查报
“认知企业”实践报告
乡镇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调
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调查
09年大学生手机市场的调查报
大学生人民广播电台实践报告
入党积极分子社会实践报告
手机市场调查报告
关于白色污染研究性调查报告
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西部 “三农”报纸 麻江 实证研究
据《全国农村报刊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的统计,目前我国“三农”报纸(包括综合和专业类)一共只有61种,仅占全国报纸的3.17%。而农村报、农民报更是少得可怜,仅有17种,约占全国报纸总数的1%。很明显,与农民占全国人口70%~80%这一比例相比,显得极不对称。
针对“三农”类报纸的现状,我国政府在“十一五”开始阶段就已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报刊的方针:2006年8月4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新闻出版总署通报了《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的主要思路,《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要优先发展“三农”类报纸,要使“三农”类报纸在全国报纸总量中的比重有明显增加。
为了更好地了解“三农”报纸在西部地区的发展现状,笔者率学生在贵州省麻江县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
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主要方式是问卷调查,兼有少量的随机访谈。调查主要涉及麻江县的县城(杏山镇)、两个乡镇(谷硐镇和龙山乡)和两个村寨。问卷设计了包括信息的主要来源、接触到的报纸种类和对“三农”报纸的了解、评价与建议等25个方面的问题。接受调查者主要为18岁以上的成年人,具体年龄分布为:18岁到30岁的占40.07%(101人),30岁到50岁的占43.84%(113人),50岁以上的占16.03%(38人)。从性别方面看,男性为138人,占54.8%;女性为114人,占45.2%。从文化程度上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15.87%(40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5.40%(64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3.73%(85人),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5%(63人)。从家庭收入方面看,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占25.19%(66人),在1万元~5万元之间的占49.21%(124人),在1万元以下的占24.6%(62人)。
本次调查共发放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52份,回收率为84%。调查问卷在县城发放100份,两个乡镇共发放100份,两个村寨共发放100份。受调查者的职业主要分为三大类:有稳定工作者(机关干部、教师等)、返乡创业者或城镇务工人员、在家务农者。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受调查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与方式。本次调查发现当地人的信息获取途径主要为电视、报纸、互联网、广播和手机。其中,主要从电视上获取信息的占47.61%(120人),主要从报纸上获取信息的占20.63%(52人),主要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占16.67%(42人),主要从广播上获取信息的占8.73%(22人),主要通过手机获取信息的占6.34%(16人)。调查发现,从网络上获取信息的大部分是有稳定工作和在外上学或打工的人,主要为年龄在20岁到35岁的年轻人;从报纸上获取信息的主要是有稳定工作的人和经常在城镇做生意或打工的农民,喜欢看报的以中年人为主;从广播上获取信息的主要以老年人为主;从手机上获取信息的主要是青年人;主要从电视上获取信息的人,并不局限于老年人、中年人或青年人中的某一个群体,而是分散在这些群体之中。此外,几乎所有受调查者都或多或少会通过电视获取信息。
报纸在西部农村的受众状况。从调查结果来看,报纸在西部农村地区的发行量明显偏低,其受众数甚至低于网络,这主要与受众情况和报纸的内容、形式、价格等因素有关。
首先,受众的文化程度、年龄、职业等与其报纸接触行为密切相关。调查表明,受众的文化程度、年龄、职业等因素直接影响到其买报与读报的行为与意向:在这些受调查者中,喜欢读报买报者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4.64%(53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5.36%(18人);欲买报但未买者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0.61%(30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9.39%(68人);无买报意向者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5.3%(21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4.7%(62人)。
从年龄结构来看,中青年人的看报与买报几率高于老年人:经常看报买报的青年人占39.43%(28人),中年人占49.3%(35人),老年人占11.27%(8人)。
从职业上看,喜欢读报买报者中有稳定工作的占59.15%(42人),城镇务工者(返乡创业者)占30.99%(22人),在家务农者只占9.86%(7人)。说明从事非农工作的人员读报、买报的意愿明显强于从事农业劳动的群体。
由此可见,目前在西部农村地区报纸的受众主要以有稳定工作者和城镇务工者(返乡创业者)为主,他们的文化程度大多在高中以上,以青年人和中年人居多。
其次,受调查者对报纸的基本评价。对于在农村地区发行报纸是否有必要这个问题的回答,22.62%(57人)的受调查者认为没有必要,原因是不识字、看不懂、浪费钱;还有的人认为没时间看,不如看电视。肯定报纸有必要在农村发行的占50%(126人),理由有:看报纸可以学习知识技术、增长见闻、掌握信息、促进致富;可以打发时间、丰富生活、提高自己的品位。另外有27.38%(69人)的人认为发不发行无所谓,对自己没有任何影响。
调查中问到农民希望从报纸上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其中希望获得农业科技信息的占35.71%(90人),农民工维权法律方面的占26.98%(68人),国内外大事的占21.83%(55人),其他的占18.48%(39人)。
再次,阅读方式和阅读时间。调查发现西部农村地区人们看报的主要时间段在晚上。从人们看一份报纸的时间来看,28.17%(71人)的受调查者看报纸的时候只看重点文章,34.92%(88人)的人只是随便翻翻,23.01%(58人)的人只看少数的专栏,仅有13.89%(35人)的人会全部看完。但是,如果受众在晚上7点到10点看报纸的话,由于和电视冲突,有52.78%(133人)的人认为在这段时间看一份报纸可花的时间在5分钟之内,32.14%(81人)的人认为在10分钟到15分钟之内,只有15.08%(38人)的人认为会在30分钟左右。由此可见,大部分人不想在晚上花太多时间看报纸。
受调查者对“三农”报纸的了解程度。对受调查者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读过报纸的人只占50.79%(128人),当问到是否读过“三农”报纸时,几乎100%的农民回答从没读过,只有政府机关的少部分人员知道并且读过。至于对“三农”报纸的基本评价,有67.86%(171人)的人没有回答,原因是他们几乎没见过“三农”报纸,当地经常看报刊的少数人只知道或看过一些农业方面的刊物,如《农村百事通》等杂志。
在调查过程中,除了对特定的人进行问卷调查外,为了解本地报纸尤其是“三农”类报纸的销售情况,笔者还走访了在县城的报纸销售商。了解到当地报纸主要以都市报、晚报为主,也有少部分专业报纸,但主要是些行业类报纸如体育报纸等。大部分销售商表示,农民只有通过赶集才能买到报纸。但赶集地区报纸销售商并没有“三农”类报纸出售,农民们要获得“三农”报纸只有通过邮局订购。
麻江县主要的“三农”报纸是《农民日报》,其受众只局限于部分机关干部和教师等,而且基本上都是单位订购的,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该报内容较空泛,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实用性。
问题及成因分析
经过实地调查,笔者发现目前“三农”类报纸在西部农村遭遇了极大的发展困难,主要表现及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没有享受到与党报同等的待遇,加上西部地区的经济落后,导致“三农”类报纸的发展举步维艰。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三农”报纸并没有享受到与党报一样的待遇,加上农村经济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明显滞后,使得此类报纸的发展遭遇了较大的现实困难。
第二,政策性宣传内容太多而实用性信息偏少,且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导致目标受众不明。此类报纸往往过于重视宏观的政策宣传与解读,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无法满足群众对现实信息尤其是农业科技服务类信息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等基本需求。
第三,广告资源匮乏、经营困难。西部地区农民收入不高,购买力有限,广告主大多不看好西部农村市场。“三农”报纸经营困难,势必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报价高企、人才缺乏、质量下降,甚至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等。
第四,西部地区农村交通不便、投递困难等导致发行成本过高,加剧了其生存危机。比如,少数边远地区的受众虽然订了报纸,但由于邮局只投递到当地的行政村或学校,再由村干部或老师转到订户手中,几经转手使日报变成了周报,新闻变成了旧闻,农民不能得到及时的信息,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订报积极性。
第五,农村受众的文化程度不高并且常年在外劳作,严重影响到报纸的订购。
第六,“三农”报纸正遭受到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巨大冲击,进一步加剧了其生存危机。随着手机成为新的信息接收与传播载体,人们只要每月花上几元钱就能订一份手机报,许多信息都可以方便地获得,信息量大而且节省阅读时间和费用。所以,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势必会影响“三农”报纸在西部农村的生存与发展。
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的形势,笔者认为“三农”报纸要想在西部农村站领市场,更好地为农民、农村和农业服务,必须朝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苦练内功,努力提高报纸质量,多刊载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内容。采编人员应了解农民想知道的,报道农民所关心的,写通俗易懂并且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的报道与文章。少谈些理论与主义,多刊登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技术和农产品市场信息,为“三农”发展架起信息的桥梁。
第二,努力提高发行效率。目前报纸通过邮局投递只能到村,考虑到农村报刊市场的特殊情况,报社应该与地方政府协商,要求政府适当给予农村报刊发行、经营主体一定的税收政策优惠,并给予基层报刊发行员工适当的经济补贴,以刺激和引导农村报刊发行的健康发展。
第三,加大对县级报纸的改革。以县级为单位创办“三农”报纸,不仅可以及时地把报纸送到农民手中,保证报纸的时效性,还因为其地方报纸的身份,报道与文章往往具有针对性和接近性,更能为人们提供实用的信息,更易受到农民朋友的欢迎。
第四,政府应给予订报、读报群众相应的补贴或采取免费赠送(部分)报纸、设法降低报纸价格等策略,以扩大此类报纸的发行。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会刺激农民对于此类报纸的需求,改变“三农”报纸的生存现状,而且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也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五,政府应加大对“三农”报纸的政策扶持力度,把“三农”报纸和党报同等对待,对其实行税收优惠或减免政策,提供与党报同等的待遇。
总之,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贯彻落实,随着西部大开发新的十年规划的实施,随着中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一系列伟大战略构想不断变成现实,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三农”报纸必然会在这一股深化改革的大潮中迎来自己发展的春天,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王涛:《“三农”报纸应在新形势下拓展自己的空间》,《新闻采编》,2006(4)。
2.孙同兵:《“三农”报纸面临的问题》,《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年12月4日。
3.吴锋:《关于我国农村报刊发行现状的调查报告》,《今传媒》,2007(11)。
4.杨彬:《困境与突围:农村报纸的2006年》,《青年记者》,2007(3)。
5.孟鑫:《“三农”报纸现状调查报告》,《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年11月26日。